品牌关系研究文献综述_蔡丹红

品牌关系研究文献综述_蔡丹红
品牌关系研究文献综述_蔡丹红

第10卷第6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0No.6 2014年12月JOURNAL OF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Dec.2014

品牌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蔡丹红,裴来辉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在关系营销理论上引入品牌背景的研究,由此形成了品牌关系研究领域。本文从狭义品牌

关系,即消费者与品牌关系入手,对国内外有关品牌关系文献进行了分析,对品牌关系的发展、品

牌关系主要影响因素、品牌关系质量维度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当前品牌关系研究局限,展望了品

牌关系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根据本文的研究提出了管理启示。

关键词:品牌关系;影响因素;品牌体验;品牌关系质量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9146(2014)06-0023-07

DOI:10.13954/https://www.360docs.net/doc/47806951.html,ki.hduss.2014.06.004

有关品牌关系研究起源于关系营销概念的应用推广。关系营销最先应用于服务营销和工业产品营销领域[1],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系营销的概念开始应用于产品和品牌层面,也因此拉开了对品牌关系研究的帷幕。

品牌关系最早由Blackston(1992)[2]提出,他认为品牌关系内涵包括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品牌对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两个方面,同时Blackston将品牌关系类比成人际关系,认为品牌也会对消费者产生态度和行为。Fournier(2001)[3]认为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包括消费者和企业、品牌符号、产品、其他消费者等四个层面的品牌关系,这样形成了广义的品牌关系。本文主要参考国内外消费者品牌关系的研究文献,从消费者和品牌的关系着手进行品牌关系研究,主要对品牌关系发展、影响因素和品牌关系的质量维度进行文献综述。

一、品牌关系的发展

(一)品牌关系的形成

Blackson提出品牌关系的概念以后,众多学者开始研究消费者和品牌的关系。Bagozzi(1995)[4]和Aaker(1996)[5]发现品牌可以通过传递功能、体验、感情以及象征或者自我表达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品牌被视为能满足消费者心理和社会需求的伙伴。Dyson、Farr和Hollis(1996)[6]认为品牌与消费者关系并非静态的,而是动态变化的,由此构建了品牌动态金字塔模型。Cross和Smith(1998)[7]将消费者同品牌接触的过程展开成五个阶段,提出品牌关系发展的五阶段。Aaker和Fournier(2001)等人在人际关系五阶段和买卖关系五阶段的基础上提出品牌关系发展六阶段理论。国外品牌关系的理论成果如表1所示。

国内卢泰宏和周志民(2003)[8]对国外品牌理论的研究的综合分析,将品牌理论研究发展阶段概括为品牌阶段、品牌战略、品牌资产、品牌管理和品牌关系五个阶段。国内其他学者在国外品牌关系发展阶段研究上进行了拓展。陈鼎藩和张吉军(2004)[9]对品牌关系理论进行了分析,他们以MBI金字塔式模型为基础,构建出由品牌个性、品牌认知、品牌态度到品牌体验发展的四级金字塔模型。周运锦和潘建华(2005)[10]将品牌关系的成长历程细分成品牌建立、成长、忠诚、退化和复合五个阶段。李海廷和孔

收稿日期:2014-07-16

作者简介:蔡丹红(1964-),女,浙江台州人,教授,品牌营销管理.

4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

令一(2007)[11]在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将品牌关系发展阶段分六个阶段,分别为品牌初始定位、品牌个性形成、品牌认知、品牌态度形成、品牌情感形成和品牌忠诚形成阶段。

表1国外品牌关系形成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者名称主要维度

D.Aaker(1991)品牌资产五星模型品牌知名度、品质认知度、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度和其他专属资产Blackston(1992)品牌关系二因素论信任、满意

Duncan,Moriarty(1999)品牌关系八指标论知名度、可信度、接触点、热忱心、一致性、回应度、亲和力和喜爱度

Keller(2001)品牌关系二维论强烈地、积极地

Aaker等(2004)品牌关系四维度承诺、亲密感、满意度和自我联结

综合国内外相关品牌关系发展的文献研究来看,目前比较认可的品牌关系发展阶段仍然以Fourni-er品牌关系发展的注意、了解、共生、相伴、断裂和再续六阶段为主,但是对于具体各个阶段如何划分及各阶段的特点的研究甚少。

(二)品牌关系的断裂

Aaker和Fournier(2001)提出品牌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发展会经历一个从建立到断裂,再到再续的过程。Fajer和Schouten(1995)[12]通过分析研究将品牌关系断裂过程分为中断、衰减、解脱和断裂四个阶段。他发现使得品牌关系断裂的主要因素有先天注定、运作失败、过程缺失和突然衰亡等因素。同时Tahtinen和Halinen(2002)[13]认为紧急事件、诱导因素和衰减因素为品牌断裂的主要因素。Smith等人(2002)认为价值交换和环境的变化也是品牌断裂的影响因素。Perrin-Martinenq(2004)[14]应用品牌隔离概念对品牌关系断裂的过程进行了解释。他研究发现品牌隔离对消费者品牌的选择、品牌承诺及消费者重复购买行为会产生显著负面影响。Mai和Conti(2008)[15]通过研究发现,漠不关心和排斥对品牌分离有着显著的影响,可作为预测消费者结束品牌关系的指标。Huber et al(2010)[16]通过研究发现品牌犯错导致消费者品牌关系质量下降,影响品牌关系质量和消费者的购买意向。

综合分析品牌关系断裂的理论研究,影响品牌关系断裂的原因可归纳为三种,品牌(企业)因素、消费者因素和竞争者因素。学者对品牌关系断裂方面的研究重点在于影响品牌关系断裂的因素,但缺少对具体诱因的细致深入分析,也缺少对于品牌关系断裂补救措施的分析和研究。

(三)品牌关系的再续

Aaker和Fournier(2001)等学者在品牌关系发展的六阶段理论中开创性地提出了品牌关系再续的概念,这为研究品牌关系再续拉开了序幕。Stauss(1999)、Hunt(2002)和Tokman(2007)[17]等学者研究了品牌关系再续的价值,他们认为再续消费者品牌关系会为企业创造较高的经济收益。秦州(2013)[18]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也证实了品牌关系再续的可能性。

Helfert等学者(2003)[19]从电子商务的视角,提出重获顾客需求的概念框架,包括确认、细分、接触、唤回和控制五个阶段。Aaker(2004)[20]等学者研究发现,对纯真品牌与兴奋品牌的品牌关系进行相同的补救措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Tokman(2007)[21]等学者的研究指出,品牌关系再续与初次建立关系是有区别的,再续品牌关系时,需要让消费者感知到返回价值。黄静等学者(2007)认为应以品牌关系断裂时间维度为分界点,将品牌关系再续的影响因素分为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两大类。其中初始品牌关系质量和品牌关系断裂原因为主要的历史因素;品牌、企业、消费者、消费者与品牌互动和竞争对手因素5个角度构成了主要的现实因素。

从现有关于品牌关系再续的文献研究上来看,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分析品牌关系再续的影响因素,只是泛泛而谈,缺乏对具体因素进行细分。如何找到影响品牌关系再续的关键因素,使得品牌关系有效再

续将是品牌关系再续未来研究的重点。

二、品牌关系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品牌关系影响因素的文献研究分析,发现学者们普遍认为品牌个性、品牌体验、消费情境和品牌社群等因素对品牌关系有影响。

(一)品牌个性

Aaker ,Fournier 和Brasel (2004)的研究发现,真诚的品牌个性同兴奋的品牌个性相比,更易与消费者形成长期品牌关系。不同品牌个性对于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影响也不同。当消费者利益被品牌侵害

时,真诚品牌个性的品牌关系更容易受到大的影响。Hayes (2006)[22]、等研究发现品牌个性的感知影

响消费者对品牌关系伙伴的认同程度。周志民(2006)[23]的实证研究表明,无论消费者是否认可品

牌个性,

他们都可能同品牌形成工具型关系。Chang P.L.&Chieng M.H.(2006)[24]研究发现消费者对自我个性特质的分析判断会受到品牌个性的影响,进而品牌形象和品牌态度也会受到影响。Edith S.(2007)[25]的研究发现拥有独特个性的品牌更容易吸引消费者,进而与之建立伙伴关系。李攀(2013)通过在其硕士论文中的实证研究,发现品牌的个性越突出,消费者越容易与之建立稳定的品牌关系。

(二)品牌体验

Morgan R.M 和Hunt S.D (1994)[26]认为,消费者同品牌接触时,会产生一系列经验和体验感受,这些构成了消费者品牌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立品(2002)研究发现消费者品牌体验会对品牌关系产生显著影响。在品牌体验的维度中,感官体验、行动体验、思考体验及关联体验对品牌关系的影响显著,但情感体验对品牌关系的影响不显著。王利军(2005)发现品牌个人体验和品牌共享体验都对品牌关系产生显著影响。Chang &Chieng (2006)认为品牌的个人体验和共享体验影响到消费者的品牌联

想、

品牌态度、品牌个性和对品牌形象认识,最终影响品牌关系。0ahin A (2012)[27]等认为品牌关系稳定性很大程度上由消费者的品牌体验和品牌内涵决定。Rima Ismail 等(2012)[28]实证研究发现品牌体

验、品牌信任和品牌满意等影响到品牌忠诚,进而对品牌关系产生影响。

(三)消费情境

Thorbjornsen 等(2002)[29]的发现消费者在上网经验较少的情况下,网上社群相比个性化网站更易与消费者形稳固的品牌关系。反过来,当消费者上网丰富时,个性化网站易于网上社群与消费者形成强

品牌关系。Beverland 等(2006)[30]认为店内播放音乐会影响到消费者对品牌定位、形象和质量的认识,

若音乐与店内形象不符,消费者会受到店内音乐的影响而无法感知品牌形象,这样使得品牌关系也受到

影响。Morrison 等(2011)

[31]认为店内的香味和音乐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满意度,进而影响到消费者品牌关系。

(四)品牌社群

品牌社群也被翻译称为品牌社区,由Mufiiz Jr 于1998年提出。他认为品牌社群由使用某一品牌的

消费者所构成,是以品牌消费者为中心建立的非地理意义的社会关系网络。Cova 等人(2006)[32]认为

品牌社群能够帮助增强品牌与顾客、顾客和顾客的关系。李海廷和张明玮(2006)[33]

认为品牌社群依靠长期消费者和品牌的情感关系而获取品牌忠诚,在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过程中进一步维持和巩固了品牌关系。Zhou (2011)[34]实证分析了品牌社群产生品牌关系的机制,他发现品牌依恋在品牌社群承诺对品牌承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周志明(2007)认为自我认同、消费价值、品类个性、关系意愿群等也可能会影响到品牌关系。李攀(2013)认为营销活动和品牌互动也影响到品牌关系。谢毅(2008)[35]和施光荣(2009)[36]通过对研究

52第6期蔡丹红等:品牌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6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

分析,归类了5类影响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因素类别,分别是品牌因素、消费者因素、企业因素、竞争对手因素和背景因素。Arvind Sahay等(2012)[37]发现男性和女性在品牌关系的形成上有着显著差异。Ha-zel H.Huang等(2014)[38]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想象力比传统的品牌人格化理论对于品牌关系的形成更为重要,他们认为鼓励消费者建立对品牌的想象是强化品牌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尽管有很多关于品牌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但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品牌个性、消费情境、品牌体验和品牌社群等因素是品牌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品牌关系质量

Fournier(1998)首次提出了品牌关系质量后,学者们围绕品牌关系质量维度和各维度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了文献研究。笔者选择品牌质量关系维度的文献研究进行综述。

国外学者Shimp和Madden(1988)[39]在基于Stenberg(1986)的爱情三因素理论,认为亲密、渴望和承诺构成了消费者与消费客体之间的关系。Blackston(1992)信任和满意是较为成功的品牌关系的两个主要因素。D.Aaker(1991)、Fournier(1998)[40]、Duncan等(1999)、Aaker等(2004)和Erifili Papista(2012)[41]等学者分别对品牌关系质量的维度进行了探讨。国内对学者主要是周志明(2004)[42]和何佳讯(2006)[43]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特征,提出了基于本土特征的品牌关系质量维度。黄静等(2007)、刘敬严(2008)、朱瑾(2012)和郑彬(2011)[44]将满意、信任和承诺三个变量作为品牌关系质量的主要维度。

综合现有的关于品牌关系质量的文献研究来看,对品牌关系质量的主要维度研究的文献综合分析如表2所示。有关品牌关系质量维度研究并不统一,对品牌关系质量的测量和评价未达成一致,国内关于品牌关系质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较少有关于品牌关系质量维度研究的文献。综合国内外对于品牌关系质量维度研究的文献来看,大多都认同满意、信任、承诺作为品牌关系的维度,但是是否存在着其他维度仍未能达成一致。

表2品牌质量关系维度研究文献汇总

研究者名称主要维度

D.Aaker(1991)品牌资产五星模型品牌知名度、品质认知度、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度和其他专属资产Blackston(1992)品牌关系二因素论信任、满意

Fournier,Aaker(1998)品牌关系质量六维度爱与激情、自我联结、相互依赖、个人承诺、亲密感情、伴侣品质

Keller(2001)品牌关系二维论强烈地、积极地

Aaker等(2004)品牌关系四维度承诺、亲密感、满意度和自我联结

Erifili Papista等(2012)品牌关系质量的六维度满意、信任、承诺、亲密、钟爱、独立

周志明(2004)品牌关系的三维结构认知、情感、忠诚

周志明(2005)广义品牌关系质量承诺/相关度、归属/关注度、熟悉/了解度、信任/尊重度、联想/再认度何佳讯(2006)基于中国的品牌关系质量社会价值交换、信任、相互依赖、真有与应有之情、承诺、自我概念联结

四、品牌关系的研究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品牌关系文献成果的整理,发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品牌关系性质和发展;(2)品牌关系的影响因素和后向影响;(3)品牌质量关系的维度组成和测量;(4)品牌关系的构建和强化。

在品牌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上,尽管有学者提出了品牌关系的生命周期理论,但是对于品牌关系断裂后如何进行补救及对于品牌再续的举措研究不够。对于品牌关系的影响因素和后向影响的研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可,各影响因素尚需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在品牌关系质量的研究上,关系质量维度还不够

统一,对关系质量的维度结构的探讨还不够全面。本土化的品牌关系质量模型和维度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缺少对品牌关系质量评估测量的工具和方法的研究。

根据对品牌关系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对品牌关系未来研究的方向做了如下展望:(1)品牌关系

研究会逐渐由狭义的品牌关系扩大到广义的品牌关系,

包括品牌与其生态系统内其他成员(供应商、竞争品牌、公众、政府和金融机构等)的关系研究;(2)品牌关系的研究会结合行业、产品和企业的生命周期,从行业、产品和企业的生命周期的角度去审视品牌关系的构建;(3)品牌关系的研究也会扩大到工业用品和非营利性机构;(4)品牌关系的研究会结合消费者的不同特质(如性别、年龄、爱好等);(5)对品牌关系的研究会更多的结合中国文化和区域性特质,由此构建符合消费心理和习惯的品牌关系;

(6)在互联网时代和营销整合传播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时代的品牌关系也将是品牌关系领域研究的重点。

五、品牌关系研究的管理启示

1.注重品牌体验的打造

品牌体验对于品牌关系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和商家在品牌管理过程中须强化消费者体验管理,消费者对品牌的体验感受直接影响着品牌关系的稳定性。良好的品牌体验有助于帮助商家或企业与消费者形成稳固的品牌关系,有助于形成品牌忠诚。提升消费者的品牌体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注重品牌产品或服务品质的打造,良好的品牌体验离不开产品或服务本身的质量的支撑;第二,塑造品牌个性,通过独特的品牌个性使消费者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和认同;第三,创造良好

的购物体验,

通过因地制宜地为顾客营造良好的消费情景和购物氛围;第四,强调消费者参与感,激发消费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和理解,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

2.重视深层次挖掘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不同消费者的不同特质以及消费者不同的心理需求影响着品牌关系的稳定性,对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深度挖掘,依赖于好的市场调研和原始数据采集和分析,调研内容不仅仅应该包括基本的人口统计信息,也应涉及到消费者类型特征的描述,包括他们心理层面的认同感和共鸣感的挖掘。对于消费者心理

需求的挖掘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

凸显产品及品牌的感性价值,强化都产品或服务的感性价值的宣传,使得消费者的情感性和精神性需求得以满足;第二,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注重把握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特点;第三,对消费者进行心理细分,挖掘细分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根据消费者的个性特点为其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或服务,获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

3.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品牌关系管理

每个企业的资源能力都存在着差异,行业、产品及品牌的市场也千差万别,品牌关系也是动态发展的,这要求企业在进行品牌关系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实际,不可盲目随大流,在资源能力

允许的情况下,

根据品牌关系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管理措施来维持和提升品牌关系质量。品牌关系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于获取得消费者满意和信任,

构建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参考文献

[1]卢泰宏,周志民.基于品牌关系的品牌理论:研究模型及展望[

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2):4-9.[2]Blackston M.Observations :building brand equity by managing the brand's relationships [J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

search ,

1992,32(3):79-83.72第6期蔡丹红等:品牌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8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

[3]Aaker J L,Fournier S,Brasel S A.Cha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sumer-brand relationships[M].California: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Stanford University,2001.

[4]BagozziRP.Reflections on relationship marketing in consumer market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5,23(4):272-277.

[5]Aaker D A.Measuring brand equity across products and market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6,38(3):102-120.

[6]Hollis N,Farr A,Dyson P.Understanding,measuring,and using brand equity[J].Journal of AdvertisingResearch,1996,36(6):9-21.

[7]周志民.品牌关系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4):46-54.

[8]卢泰宏,周志民.基于品牌关系的品牌理论:研究模型及展望[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2):4-9.

[9]陈鼎藩,张吉军.品牌关系:塑造强势品牌的新范式[J].经济与管理,2004(2):46-47.

[10]周运锦,潘建华.品牌关系生命周期论[J].商场现代化,2005(25):182-183.

[11]李海廷,孔令一.品牌关系模型的分析及应用[J].学术交流,2007(1):107-110.

[12]Fajer M T,Schouten J W.Breakdown and dissolution of person-brand relationships[J].Advances in ConsumerResearch,1995,22(1):663-667.

[13]Tahtinen J,Halinen A.Research on ending exchange relationships:a categorization,assessment and outlook[J].Market-ing Theory,2002,2(2):165-188.

[14]Perrin-Martinenq D.The role of brand detachment on the diss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umer and the brand[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2004,20(9-10):1001-1023.

[15]Smith J F,Walsh T J,Conti S L,et al.Risk factors for emotional and relationship problems in Peyronie's disease[J].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2008,5(9):2179-2184.

[16]Huber F,Vollhardt K,Matthes I,et al.Brand misconduct:Consequences on consumer-brand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BusinessResearch,2010,63(11):1113-1120.

[17]黄静,熊巍.消费者品牌关系的断裂与再续:理论回顾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7):50-55.

[18]秦州.消费者—品牌关系再续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3(14):11-12.

[19]Helfert M,Herrmann C,Zellner G.Proceedings of the Collector(Europe)Conference[J].Proceedings of the Collector (Europe)Conference,2003:97-110.

[20]Aaker J,Fournier S,Brasel S A.When good brands do bad[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4,31(1):1-16.[21]Tokman M,Davis L M,Lemon K N.The WOW factor:Creating value through win-back offers to reacquire lost customers [J].Journal ofRetailing,2007,83(1):47-64.

[22]Hayes J B,Alford B L,Silver L,et al.Looks matter in developing consumer-brand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Product &Brand Management,2006,15(5):306-315.

[23]周志民.品牌关系型态之本土化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7(2):69-75.

[24]Chang P L,Chieng M H.Building consumer-brand relationship:A cross-cultural experiential view[J].Psychology&Marketing,2006,23(11):927-959.

[25]李攀.品牌个性、品牌认知对品牌关系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3.

[26]MorganRM,Hunt S D.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4(1):20-38.

[27]0ahin A,Zehir C,Kitapccedil H.The effects of brand experience and service quality on repurchase intention:The role of brand relationship quality[J].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2012,6(45):11190-11201.

[28]Muth A,RIsmail,C Langfeldt Boye.Customer BrandRelationship:An empirical study of customers'perception of brand experience,brand satisfaction,brand trust and how they affect brand loyalty[D]Kalmar:Linnaeus University,2012.[29]Thorbj rnsen H,Supphellen M,Nysveen H,et al.Building brand relationships online:a comparison of two interactive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2002,16(3):17-34.

[30]Beverland M,Lim E A C,Morrison M,et al.In-store music and consumer-brand relationships:relational transformation following experiences of(mis)fit[J].Journal of BusinessResearch,2006,59(9):982-989.

[31]Morrison M ,Gan S ,Dubelaar C ,et al.In-store music and aroma influences on shopper behavior and satisfaction [J ].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

2011,64(6):558-564.[32]Cova B ,Pace S.Brand community of convenience products :new forms of customer empowerment-the case “my Nutella

The Community ”

[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6,40(9/10):1087-1105.[33]李海廷,张明玮.品牌社区模型的演进及其营销实践[

J ].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6(3):46-48.[34]Zhou Z ,Zhang Q ,Su C ,et al.How do brand communities generate brand relationships ?Intermediate mechanisms [J ].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

2011(65):890-895.[35]谢毅,彭泗清.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影响因素:一项探索性研究[

J ].商业研究,2008(1):1-7.[36]施光荣,范若琳.品牌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J ].经济研究导刊.2009(4):143-144.[37]Sahay A ,Sharma N ,Mehta K.Role of affect and cognition in consumer brand relationship :exploring gender differences

[J ].Journal of Indian Business Research ,2012,4(1):36-60.

[38]Huang H H ,V W Mitchell.The role of imagination and brand personification in brand relationships.Psychology &Mar-

keting [J ],2014,31(1):38-47.

[39]Shimp T A ,Madden T J.Consumer-object relation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based analogously on Sternberg's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J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988,15(1):163-168.

[40]Fournier S.Consumers and their brands :developing relationship theory in consumer research [J ].Journal of consumer re-

search ,1998,24(4):343-353.

[41]Papista E ,S Dimitriadis.Exploring consumer-br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identification :qualitative evidence from cos-

metics brands [J ].Qualitative Market Research ,2012,15(1):33-56.

[42]周志民,卢泰宏.广义品牌关系结构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2004(11):98-105.[43]何佳讯.品牌关系质量本土化模型的建立与验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00-106.[44]郑彬.品牌危机对品牌关系质量和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 ].广州:暨南大学,2011.

Literature Review on Brand Relationship

CAI Dan-hong ,PEI Lai-hui

(School of Management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

Abstract :The research field of brand relationship develops from the relationship marketing theo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rand research.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arrow brand relationshi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umers and the brands to analyze bo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literature of the brand relationship and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of brand relationships ,the major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brand re-lationship ,and the dimensions of brand relationship quality.And then it indicat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study on the brand relationship ,the direction of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brand relationship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management.

Key words :brand relationship ;influence factors ;brand experience ;br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92第6期蔡丹红等:品牌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章瑶指导教师陈颖 二级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名称市场营销 班级08市场营销C1班学号 0803240137 2009年10月30日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摘要:现今社会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因此品牌的意义非同小可,本文主要对品牌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品牌塑造的过程,包括品牌形象的打造、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的确立、品牌资产的重要以及品牌传播的策略,从中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营销未来发展的前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品牌营销中应当要更加注重情感与体验的渗透,将品牌赋予更多的思想与个性,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期望的同时还能满足消费者在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 关键字:品牌;品牌形象;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资产;品牌传播 一、关于企业品牌的研究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它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品牌的真谛——“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关于品牌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品牌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著作中,对于品牌的解释基本与下述说法相类似,都是从最直观、最外在的品牌识别功能出发,将品牌视作一种特殊符号,并没有揭示品牌的完整内涵。比如: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2009)为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 大卫·奥格威(2009)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整体组合。品牌同时是因为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 乔春洋(2005)指出,品牌是多种元素与信息的结合体,是一种具有影响力及专有性的无形资产,它不仅是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武器,更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和保证。而品牌的强弱、价值、竞争力、影响力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各

4R理论视角下的化妆品奢侈品牌营销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工商管理 4R理论视角下的化妆品奢侈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一、对课题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及简要评述 (1)以产品为导向的高端化妆品品牌营销策略研究现状 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的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4P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他认为一次成功和完整的市场营销活动,意味着以适当的产品、适当的价格、适当的渠道和适当的促销手段,将适当的产品和服务投放到特定市场的行为,造就了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策略。 ①包雷晶认为每一个高端化妆品品牌应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特定符号,以保留并宣传自己的文化价值。举例香奈儿NO.5的代言人,从玛丽莲·梦露到妮可·基德曼再到奥黛丽·塔图,香奈儿以它独特的形象魅力展示了它的品牌文化,并给人强烈的认同感。因此,高端化妆品品牌应植入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核,强化了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也深化了品牌文化。 ②高兴佑和向长福认为高端品牌的营销策略有以下几点:第一是以高价位彰显其高贵;第二是以高品质彰显其品位;第三是以文化彰显其独特;第四是以限量彰显其珍稀。并从凡勃伦效应解释了消费者购买高端品牌的原因。 (2)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化妆品高端品牌营销策略研究现状 4C理论是从4P转化发展来的,以消费者为导向。4C理论是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它强调企业首先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然后要充分注意到顾客购买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不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决定销售渠道策略,最后还应以消费者为中心实施有效的营销沟通。与产品导向的4P理论相比,4C理论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它重视顾客导向,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这实际上是当今消费者在营销中越来越居主动地位的市场对企业的必然要求。 ①李柱,葛庆认为高端品牌的营销策略应该以维护顾客忠诚度为核心。进行差异化、功能化、附加价值以及共鸣的营销手段。并举例高端化妆品SK-Ⅱ深入市场,对皮肤问题进行合理分解,从解决问题来规划产品线。提出高端化妆品行业应注重开发

品牌社群文献综述教学内容

一、品牌社群概念及特征 1、定义 Muniz和0’Guinn(2001)认为品牌社群是一个特殊的、不受地域限制的消费者群体,它建立在使用某一品牌的消费者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关系之上。 品牌社群具有类似于“传统社区”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共同意识、共同的仪式惯例以及基于伦理的责任感。 与以前的营销研究不同,品牌社群是围绕某一品牌的社会集合体,是人与人、人与品牌之间的一种联系。它是一个精神社群,成员通过品牌来寻求对自我的认同,通过社群来重新建构自我向往的牛活方式,这就是品牌社群重要意义所在,它的提出为品牌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Alexander.Schouten和Koenig(2002)认为品牌社群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关系网络,强调核心消费者的作用。 MeAlexander等人突出强调了消费者在品牌社群中的品牌体验,认为品牌体验来自于成员间的互动,消费者在互动和体验中与营销人员共同建构了品牌意义。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品牌社群的存在和意义就在于给消费者提供与品牌相关的各种非凡的消费体验。 Belk和Tumbat(2005)以及Muniz和Sehau(2005)分别对品牌社群的类宗教性特征做了深入研究,以期能更好的反映消费者对其钟情品牌的极度热爱,甚至是信仰。 人们认为宗教性这比自我更有意义、更具力量并且非同一般。宗教活动使人心醉神迷,而且超越了自我。在有共同信仰的社群成员中,当社群成员对某一品牌极度热爱时,就会表现出消费的宗教性。对消费者而言,品牌取代了传统宗教,成为其个性展现和生活追求之所在。 Bagozzi和Dholakia(2006)认为品牌社群是那些对一个品牌具有共同热情的消费者形成的社会团体,他们可以通过团体行为来完成共同目标或表达出相互的情感和承诺。 本质上,这与Muniz和O’Guinn的定义是一致的,它们都强调某个品牌的消费者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行为。 2、结构 (1)消费者品牌结构模型 Muniz和O’Guinn(2001)所提出的品牌社群概念丰富了“消费者——品牌”关系模型,强调的是以品牌为中心的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此模型表明了消费者因品牌而联结在一起的意义,同时也表明“消费者一消费者”关系在品牌创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模型的特点是聚焦,缺点是除了本品牌的其他消费者之外,竞争对手的消费者也会对本品牌消费者产生影响。 (2)基于核心消费者的品牌社群模型 McAlexander等(2002)对Muniz等的三角模型做了扩展,提出了一个“基于核心消费者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 年 6 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文献综述范文-仅供参考

中小企业品牌战略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竞争已经不再单纯是规模与价格的竞争。如今的市场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品牌在现代市场的营销和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品牌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甚至比有形资产的价值更高。本文对品牌、品牌战略的定义分类进行一些研究。 关键词:品牌、品牌战略 一、引言 1、品牌的起源、定义 品牌(BRAND),来源于英文的本意是“烙印”的意思,是自然经济时代放牧主给自己的牲口打上的财产归属标记,以区分与他人的财物。现代品牌是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商品贸易的增长,需要一种能普遍用来辨认商品的标记,即需要在商品的自然名称之外起个名字,品牌由此广泛流行。现代品牌与早期品牌标记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己不是一种单纯的品牌标记,而成为一种可以转让买卖的工业产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无形财产。品牌作为无形资产与其他财产一样受法律保护。 “整合营销传播”之父唐舒尔兹在其《唐舒尔兹论品牌》一书中表述道“品牌是为买卖双方所识别并能够为双方带来价值的东西。”在唐舒尔兹的营销世界里“品牌”不过是所有者赖以赚钱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是一种产品、一种服务、一件东西、一个观念、一个过程、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或者几乎任何东西。 美国著名品牌专家大卫阿诺德认为:“品牌就是一种类似成见的偏见。”“成功的品牌是长期、持续地建立产品定位及个性的成果, 消费者对它有较高的认同。一旦成为成功的品牌, 市场领导地位及高利润自然就会随之而来。”吉尼斯

公司前董事长安东尼特纳法认为:“从本质上讲,品牌是识别标志, 是区分你的产品和你的竞争对手产品的标牌。品牌也是一种简约的标识、用容易识别和记忆的方式描述产品的重要特征,如形象、用途和价格。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如下: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他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2、品牌的性质 从本质上来看,品牌是一种资本。它符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的界定,即是一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具有流动性和赢利性等特征。同时,品牌又是一种特殊的资本,有着与其他类型的资本相区别的独特性: (1)非实物性。品牌不具有独立实体,只是表示企业拥有的特殊权利和获取超额利润的非实体资本。 (2)高价值性。品牌凝结了大量的劳动,具有很强的收益效用,因而价值都比较高。 (3)增值性。品牌产品由于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垄断性,所以可以使自己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 (4)重复使用性。品牌作为一种资本,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本身不会发生有形磨损,相反使用次数越多,其价值也越大。基于品牌的上述本质和特征,可以从资本的角度将品牌定义为“企业使用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而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重要经济资源,能为其产权所有者或合法使用者提供权益或优势,并能带来经营收益的非货币性资产,其价值是依据已经耗费的资金和未来创造的收益估算的”。 二、国内外品牌战略学派理论 (一)品牌整合战略学派

品牌延伸的优劣势 ——文献综述

品牌延伸的优劣势 一、品牌延伸的含义 品牌延伸(brand extension)在20世纪初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作为一种规范的经营战略理论,品牌延伸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引起国际经营管理学界的高度重视。品牌延伸曾被称为“80年代管理者们的首选战略”。 目前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对品牌延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延伸是指“公司决定利用现有品牌名称来推出产品的一个新品目”。他认为公司实施品牌战略时,有四种选择,显然他未将产品线扩展视为品牌延伸。 凯文·莱恩·凯勒作(kevin lane keller)的定义是:“一个公司利用一个己建立的品牌推出一个新产品”。利用已建立的品牌有两种含义:一是完全使用原来的品牌名;二是指使用与原品牌名有联系的新品牌名,这样原品牌(existing brand)就被称为母品牌(Parent brand),延伸品牌就称为子品牌(sub一brand),如果母品牌己通过品牌延伸在多种产品上使用,那么母品牌也称为家族品牌(family brand)。品牌延伸从广义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指产品线延伸((line extension),即利用母品牌在同一产品线下推出新的产品项目,具有不同的成分、不同的口味、不同的形式和尺寸、不同的使用方式;二是指产品种类延伸(category extension),即利用母品牌推出属于不同种类的新产品。而大部分的品牌延伸是采取产品线延伸这种方式,1990年的资料表明,63%的新产品采用产品线延伸。而只有18%的新产品采用产品种类延伸。

对于品牌延伸,国内学者也有自己的见解。广东中山大学的卢泰宏认为:品牌延伸是指借助原有的已建立的品牌地位,将原有品牌转移使用于新进入市场的其它产品或服务(包括同类的和异类的),以及运用于新的细分市场之中,以达到以更少的营销成本占领更大市场份额的目的。 何君、历戟认为典型的品牌延伸模式是“品牌+产品线+产品说明”的方式,品牌延伸模式的形式包括产品线的延伸、产品原型的延伸(如生产彩电的进入洗衣机、空调、VCD等领域),细分市场的延伸(常见的例子就是同一品牌,推出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 品牌延伸中采用的品牌名,有的学者认为有三种形式:一是使用原品牌名,如摩托罗拉既用在手机上又用在BP机上;二是使用母子品牌,如海尔小小神童,海尔为母品牌,小小神童为子品牌;三是品牌变形或变异,如Kodak变为Kodacolor。杭州“华立”集团,其主导产品电能表的品牌是“华立”,铜箔板的品牌是“华立达”,家用电器的品牌是“HOLLEY”。根据上面的分析,就可以对品牌延伸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了:品牌延伸是指利用原品牌的力量推出新产品或开拓市场。该定义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完整地阐述了品牌延伸的内涵。 二、品牌延伸的优劣势分析 (一)、品牌延伸的优势 品牌延伸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为许多品牌的扩张与发展提供了最佳捷径,扫除了许多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障碍,充分利用了企业的品牌资源,使企业的品牌资源在最有效的配置中不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得到了最快速的增殖。具体来说,品牌延伸具有下述几个方面的优势:

品牌建设文献综述

品牌建设文献综述 摘要:现今社会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因此品牌的意义非同小可,本文主要针对品牌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品牌塑造的过程,包括品牌形象的打造、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的确立、品牌资产的重要以及品牌传播的策略,从中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营销未来的发展的前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品牌营销中应当更注重情感与体验的渗透,将品牌赋予更多的思想与个性,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期望的同时还能满足在消费者在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 关键词:品牌、品牌建设 1国内外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他非常形象的表达了品牌的真谛——“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关于品牌的定义有很多,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品牌都有不同的理解。 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为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这些要素的组合,其目的是借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些销售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1]。” 大卫奥格威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和整体组合。品牌同时是为消费者对其使用产品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2]。 本文认为,朱华锋为品牌写的一个构成公式很清晰准确地表述了品牌的内涵,即:品牌=品名+品记+品类+品质+品值+品德+品行[3]。 大卫·奥格威(Confessions of an Advertising Man)将罗塞·瑞夫斯的USP 理论看作是在强卖,奥格威认为品牌的建立与提升是要塑造一个个性与发布一项成功的广告运动,这十分重要。企业必需思考品牌要用塑造怎样的形象,形象代表着个性,和人一样,产品也要有自身的个性,是产品形象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成功或者失败[2]。 定位理论的创建者杰克·特劳特和艾·里斯认为企业品牌提升的关键是要在目标

品牌危机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题目:品牌危机及其对策研究 一、前言部分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品牌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经营自身的品牌。然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不确定因素的出现给企业带来了很多麻烦,其中的一些危机势必威胁到企业的品牌,企业品牌遭遇危机也日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品牌危机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品牌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品牌危机及其对策的研究和阐述让企业重视品牌及对企业当下的对品牌危机已做出的对策做出调整和修改,以便企业能更好地发展。 本片综述主要是探讨的是企业对品牌危机的研究现状,主要围绕品牌危机的含义,品牌危机的管理及其对品牌危机的防范和策略等方面来展开的。 二、主题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品牌从无到有,从多到少,经历了许多阶段的发展,而在经历了一些如哇哈哈和达能的纠纷这类危机事件之后,品牌危机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对品牌危机的管理,方法和做出的对策也变得至关重要,可以说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企业遭遇品牌危机,企业应该如何让应对品牌危机呢? (一)品牌危机的含义 在市场经济中,许多企业在遇到品牌危机时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和解决品牌危机,那什么是品牌危机呢?任继如在他的《品牌危机管理》一文中提到品牌危机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或企业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而对企业品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到社会公众进而大幅度降低企业品牌价值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窘困状态。韩捷在《现代企业的品牌危机管理》一文中对这个观点予以赞同。当然也有人提出相对来说不同的观点,其中马克太在《品牌危机的处理》中提到理解品牌危机应该正确区分事件与危机两个概念。事件是指品牌的物质形态或形象意义发生了变故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危机是指由于事件的发生导致了媒体大面积的公开报道给企业的正常运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品牌危机理解为一种企业危机的表现形式,是企业

品牌理论文献综述

品牌理论的演变 英国学者彻纳东尼指出:“一个成功的品牌是一个好的产品、服务、人或地方,使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获得相关的、独特的、最能满足他们需要的价值。” Jay P.McCormack和Jonathan Cagan(2003)认为建立和保持一个一致的品牌陈述是建立一个成功产品的重要部分。我们试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品牌理解的各种观点以及各种品牌理论研究进行评述和归纳,为我们研究品牌传播理论及品牌网络传播理论做理论基点,并期望能够揭示品牌理论研究的新趋势。对于品牌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品牌是符号 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学者认为品牌就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产品,或者说是区别产品的记号,他们对品牌的认识也仅局限于企业层面。美国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AMA)在1960年将品牌定义为:“品牌系指一个名称 (name)、语词 (term)、标志(sign)、象征 (symbol)、以及设计(design),或是上述各项的组合,以藉此辨识出一个或一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进而与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有所区别”;Chematory&Mewilliam(1989)“品牌是一种辨识的图案,使其与竞争者有所差异”;美国管理协会认为,品牌是经营者或经营者集团的产品与服务,基于与其他竞争者有所区别而赋予之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亦或是上述方式的结合(Peter D.Benneh,1998);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力普·科特勒〔1〕进一步分析认为:品牌是一种或一组为了辨认某个销售者区别于竞争者的产品和劳务的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品牌拥有文化象征、个性特征、利益、属性、价值体现、用户暗示等六层含义;Lynn B.Upshaw (1999)在其出版的《塑造品牌特征》一书里指出: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 (2)品牌是情感 1955年,最早对品牌进行研究的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 J.1evy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产品与品牌》,他们阐明了下列原理: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性(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性价值(personality);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

关于服装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服装行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姓名:程潇宵学号:110510110 [摘要] [关键词]服装;品牌;定位;品牌营销; [英文摘要] [关键词] 一、中国房地产行业品牌营销研究的必要性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产业部门,其产业涵盖面广,涉及面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国家把房地产业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认为:第一,房地产业关系人们的安居条件。住房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之一。第二,房地产是产业链较长的行业,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房地产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由此可见,房地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深化,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明显由卖方市场逐步转变为买方市场,这标志着供需关系起了实质性的变化。即买方市场将以个人购房为市场主力,消费者在考虑价格和承受能力的同时,对开发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同时,在日益开放的经济体系中,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与本国经济状况及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受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1。近几年,随着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许多房地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不仅如此,很多大企业也纷纷涉足房地产行业。如华润、中铁和中粮等大型国有企业,还有像新希望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行业竞争也异常激烈。而且国家不断出台房地产政策和金融政策,以调整住房结构,打压投资性需求,稳定住房价格。 在市场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促进企业发展的方式则是通过设计各式各样的营销推广策略。2009 年上半年主要表现为暗降价,进入下半年以后,明降价开始明显增多,而且降价力度开始加大,到2012年降价的力度始终未减。但由于消费者逐渐回归理性,在严重持币待购心理的影响下,房地产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降价并不能带来销售量的大幅度提升,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即消费者认为价格为持续下降,持币待购的心理会更加严重。数据显示,2009 年中国商品房交易量增长5.7%,而2009 年行业盈利增长却在下降。2011年商品房市场交易量快速增长态势有所缓和,总体增速呈下降态势。商品房成交量总体增速1陈兰青. 房地产品牌营销. 中国房地信息, 2006, 4

品牌形象文献综述

1前言 生存在于生命的延续,更在于生命在延续过程中的激发和升华,企业的生命也是如此。面对当前残酷、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更需要企业在生存中不断开拓和创造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力。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市场竞争、品牌竞争等逐步显示出其局限性,在信息日益共享的“信息时代”产生了众多趋同现象,即同类商品之间的技术、服务、价格等的水平越来越难分上下。为此,作为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战略手段——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已成为制胜的法宝。 品牌形象是品牌构成要素在人们心目中的综合反应,也是消费者记忆中关于品牌的所有联想的综合感知。品牌形象由品牌的内在形象和品牌的外在形象构成,其中品牌内在形象主要包括品牌产品形象和品牌文化形象,品牌外在形象主要包括品牌标识形象和品牌信誉形象。品牌形象塑造,就是指成功地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构筑、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品牌形象。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而驱动这种资产的关键因素是品牌形象。国内外关于品牌形象的研究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本文主要将国内外关于品牌形象相关理论、品牌形象测评、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塑造四方面的研究资料整理归纳,并针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品牌形象相关理论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提供理论依据。在品牌形象相关理论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USP理论、多重属性模型、BI理论、比尔品牌形象理论以及我国学者罗子明的品牌形象的特性及构成理论。 (1)USP理论又称独特销售说辞理论[1],是罗瑟·里夫斯提出来的,主要应用于广告策划中。该理论在消费者是理性思维者的前提假设下认为:消费者倾向于只记住品牌的一个东西即强有力的主张或概念,并进一步认为在消费者心目中,一旦将这种强有力的主张、说辞或许诺同某一特定的品牌联系起来,就会给该产品以持久受益的地位。 (2)多重属性模型多重属性模型是消费者行为学中最常用来解释和预测个体消费者品牌偏好的理论之一。多重属性模型有许多变式,如“信念-评价模型”、“信念-权重模型”、“决定-属性模型”等。这些模型都来源于费什1996年提出的“期望-价值”模型。 (3)BI理论又称品牌意象说[2],是著名广告人大卫·奥格威在1948年提出和倡导的。品牌意象说中的“意象”与“品牌形象”中的“形象”所对应的英文都是“image”,但所指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指象征性的、表现价值观念的联想。奥格威认为:同类产品的许多品牌,就其物理属性的差别而言,消费者是很难区别的;营销者主要通过广告等手段赋予品牌不同的联想来达到这一目的。只要这些联想符合目标市场的要求,它们就会赋予品

品牌延伸开题报告

品牌延伸开题报告 品牌延伸是指企业将一品牌扩展到与其原品牌产品不近相同的产品上,下面了品牌延伸,欢迎大家学习! 品牌延伸是指企业将一品牌扩展到与其原品牌产品不近相同的产品上,如耐克由鞋子往衣服的延伸,王老吉由凉茶向其它产品的延伸等等,品牌延伸策略可以使新产品借助成功品牌的市场信誉在节省促销费用的情况下顺利地进占市场。然而品牌延伸也有许多存在的问题,会让品牌延伸失败并祸及原有成功品牌形象,比如:品牌定位不明确,模糊原有成功品牌;有悖消费心理出现等等。因此本论题就是为了探索品牌延伸会存在哪些问题,发现并且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得品牌延伸策略更好地实施,从而达成战略目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该选题在国内外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国内来讲,近十年来都有很多论文对于该问题或接近的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近期的比如说xx年王颖在《商品与质量》第S6期上发表的《关于企业品牌延伸 ___因素的文献综述》一文中对于国内外学者关于品牌延伸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归纳分析,同时又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影响因素也不断丰富;另外在xx年唐友明在《企业导报》上发表的《我国企业品牌延伸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文中又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于品牌延伸会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于其中的问题又提出了基于我国国

情的对策解决;总的来说关于本论题国内有比较多的研究,而国外呢,比如xx年Abhishek DwivediBill Merrilees在《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上发表的《The impact of brand extensions on parent brand relationship eruity》阐述了品牌延伸对于原有品牌的冲击和影响,同时又考虑了其对股权 ___。总而言之,对于该选题,国内外都有比较详细的研究,但是品牌延伸又会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我会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进行研究。 柴俊武赵广志何伟解释水平对品牌联想和品牌延伸评估 ___ 心理学报 xx年第02期 曹颖符国群使用者形象一致性及形象强度对品牌延伸 ___ 管理学报 xx年第05期 王苏洲郭红生品牌延伸实施思路探析科技广场 xx年第02期 郑亚春品牌延伸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黑龙江对外经贸 xx年第02期 李鹏企业品牌延伸的研究综述产业与科技论坛 xx年第18 期

品牌关系研究文献综述_蔡丹红

第10卷第6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0No.6 2014年12月JOURNAL OF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Dec.2014 品牌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蔡丹红,裴来辉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在关系营销理论上引入品牌背景的研究,由此形成了品牌关系研究领域。本文从狭义品牌 关系,即消费者与品牌关系入手,对国内外有关品牌关系文献进行了分析,对品牌关系的发展、品 牌关系主要影响因素、品牌关系质量维度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当前品牌关系研究局限,展望了品 牌关系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根据本文的研究提出了管理启示。 关键词:品牌关系;影响因素;品牌体验;品牌关系质量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9146(2014)06-0023-07 DOI:10.13954/https://www.360docs.net/doc/47806951.html,ki.hduss.2014.06.004 有关品牌关系研究起源于关系营销概念的应用推广。关系营销最先应用于服务营销和工业产品营销领域[1],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系营销的概念开始应用于产品和品牌层面,也因此拉开了对品牌关系研究的帷幕。 品牌关系最早由Blackston(1992)[2]提出,他认为品牌关系内涵包括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品牌对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两个方面,同时Blackston将品牌关系类比成人际关系,认为品牌也会对消费者产生态度和行为。Fournier(2001)[3]认为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包括消费者和企业、品牌符号、产品、其他消费者等四个层面的品牌关系,这样形成了广义的品牌关系。本文主要参考国内外消费者品牌关系的研究文献,从消费者和品牌的关系着手进行品牌关系研究,主要对品牌关系发展、影响因素和品牌关系的质量维度进行文献综述。 一、品牌关系的发展 (一)品牌关系的形成 Blackson提出品牌关系的概念以后,众多学者开始研究消费者和品牌的关系。Bagozzi(1995)[4]和Aaker(1996)[5]发现品牌可以通过传递功能、体验、感情以及象征或者自我表达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品牌被视为能满足消费者心理和社会需求的伙伴。Dyson、Farr和Hollis(1996)[6]认为品牌与消费者关系并非静态的,而是动态变化的,由此构建了品牌动态金字塔模型。Cross和Smith(1998)[7]将消费者同品牌接触的过程展开成五个阶段,提出品牌关系发展的五阶段。Aaker和Fournier(2001)等人在人际关系五阶段和买卖关系五阶段的基础上提出品牌关系发展六阶段理论。国外品牌关系的理论成果如表1所示。 国内卢泰宏和周志民(2003)[8]对国外品牌理论的研究的综合分析,将品牌理论研究发展阶段概括为品牌阶段、品牌战略、品牌资产、品牌管理和品牌关系五个阶段。国内其他学者在国外品牌关系发展阶段研究上进行了拓展。陈鼎藩和张吉军(2004)[9]对品牌关系理论进行了分析,他们以MBI金字塔式模型为基础,构建出由品牌个性、品牌认知、品牌态度到品牌体验发展的四级金字塔模型。周运锦和潘建华(2005)[10]将品牌关系的成长历程细分成品牌建立、成长、忠诚、退化和复合五个阶段。李海廷和孔 收稿日期:2014-07-16 作者简介:蔡丹红(1964-),女,浙江台州人,教授,品牌营销管理.

文献综述仅供参考

文献综述仅供参考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中小企业品牌战略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竞争已经不再单纯是规模与价格的竞争。如今的市场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品牌在现代市场的营销和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品牌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甚至比有形资产的价值更高。本文对品牌、品牌战略的定义分类进行一些研究。 关键词:品牌、品牌战略 一、引言 1、品牌的起源、定义 品牌(BRAND),来源于英文的本意是“烙印”的意思,是自然经济时代放牧主给自己的牲口打上的财产归属标记,以区分与他人的财物。现代品牌是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商品贸易的增长,需要一种能普遍用来辨认商品的标记,即需要在商品的自然名称之外起个名字,品牌由此广泛流行。现代品牌与早期品牌标记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己不是一种单纯的品牌标记,而成为一种可以转让买卖的工业产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无形财产。品牌作为无形资产与其他财产一样受法律保护。 “整合营销传播”之父唐舒尔兹在其《唐舒尔兹论品牌》一书中表述道“品牌是为买卖双方所识别并能够为双方带来价值的东西。”在唐舒尔兹的营销世界里“品牌”不过是所有者赖以赚钱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是一种产品、一种服务、一件东西、一个观念、一个过程、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或者几乎任何东西。 美国着名品牌专家大卫阿诺德认为:“品牌就是一种类似成见的偏见。”“成功的品牌是长期、持续地建立产品定位及个性的成果, 消费者对它有较高的认同。一旦成为成功的品牌, 市场领导地位及高利润自然就会随之而来。”吉尼斯公司前董事长安东尼特纳法认为:“从本质上讲,品牌是识别标志, 是区分你的产品和你的竞争对手产品的标牌。品牌也是一种简约的标识、用容易识别和记忆的方式描述产品的重要特征,如形象、用途和价格。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如下: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他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2、品牌的性质 从本质上来看,品牌是一种资本。它符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的界定,即是一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具有流动性和赢利性等特征。同时,品牌又是一种特殊的资本,有着与其他类型的资本相区别的独特性: (1)非实物性。品牌不具有独立实体,只是表示企业拥有的特殊权利和获取超额利润的非实体资本。

品牌延伸的优劣势文献综述

品牌延伸的优劣势文献综述

品牌延伸的优劣势 Shibushichenlinxingdezuoye 一、品牌延伸的含义 品牌延伸(Brand Extensions)是指企业将某一知名品牌或某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成功品牌扩展到与成名产品或原产品不近相同的产品上,以凭借现有成功品牌推出新产品的过程。品牌延伸并非只简单借用表面上已经存在的品牌名称,而是对整个品牌资产的策略性使用。品牌延伸策略可以使新产品借助成功品牌的市场信誉在节省促销费用的情况下顺利地进占市场。品牌延伸是品牌策略的重要方面。对于拥有顾客忠诚的某种品牌来说,怎样才样品牌延伸能使品牌永葆吸引力,使其能长期受到顾客的青睐和高度的忠诚呢?答案是:应不断追求品牌的延伸并准确把握和运用品牌延伸策略。 品牌延伸策略是把现有成功的品牌,用于新产品或修正过的产品上的一种策略;此外,品牌延伸策略还包括产品线的延伸(Line Extension),即把现有的品牌名称使用到相同类别的新产品上,推陈出新,从而推出新款式、新口味、新色彩、新配方、新包装的产品。 当一个企业的品牌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后,该品牌则具有市场影响力,会给企业创造超值利润。随着企业发展,企业在推出新的产品时,自然要利用该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品牌延伸就成为自然的选择。这样不但可以省去许多新品牌推出的费用和各种投入,还通过借助已有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将人们对品牌的认识和评价扩展到品牌所要涵盖的新产品上。 品牌延伸从表面上看是扩展了新的产品或产品组合,实际上从品牌内涵的角度,品牌延伸还包含有品牌情感诉求的扩展。如果新产品无助于品牌情感诉求内容的丰富,而是降低或减弱情感诉求的内容,该品牌延伸就会产生危机。不应只看到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对新产品上市的推动作用,而应该分析该产品的市场与社会定位是否有助于品牌市场和社会地位的稳固,两者是否兼容。 品牌延伸的本源含义是指的是企业把原有的品牌用到新产品上,以此来降低新产品的营销成本并尽快促成新产品推广成功的策略。著名品牌战略专家翁向东认为,品牌延伸后品牌麾下有多种产品,所以就形成了综合品牌战略(也叫“一牌多品战略”、“统一家族品牌战略”,或形象地比喻为“伞状品牌战略”)。

文献综述范例

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等)

我国连锁企业国际化研究 以内蒙古小肥羊为例 引言 本文献综述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我国连锁企业国际化市场营销策略文献的全面、 概括地梳理学术领域该问题前人所研究发表的观点和方法,避免重复先前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可行性,在相关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 文中所用到的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为企业改革与管理、对外经贸实务、大经贸、经济经纬、中国中小企业等期刊杂志。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品牌定义及相关概述 1 .品牌的定义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 )对品牌定义的表述是:“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⑴,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 美国营销协会(AmericanMarketingAssociation)对品牌的定义是:“用来识别产品和服务并以此来和竞争者区别开来的名称、符号、标志、设计或它们的组合。” [2] 梁中国认为:“品牌是凝聚着企业所有要素的载体⑵,是受众在各种相关信息综合性的影响作用下,对某种事或物形成的概念与印象。它包含着产品质量、附加

值、历史以及消费者的判断。在品牌消费时代,赢得消费者的心远比生产本身重要,品牌形象远比生产和消费重要。” 参照中外学者的论述,余明阳认为,所谓品牌,就是公众对于组织及其产品认知的总和。 2.国际品牌的定义 以宋新力为主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课题组认为⑻,国际品牌,即国际知名品牌,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由企业创造的、在相关市场上为众多顾客所公认的、具有很高的市场信誉、社会声誉、很高的市场地位、给企业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能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品牌、商标或商号。 3.品牌国际化定义 品牌国际化,指企业主要以国际化市场需求为向导,以开辟、占领和扩大国际市场为目标,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跨国进行经济活动,在国际上寻求企业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通过国际化经营,努力使国内品牌成长成为国际品牌或世界品牌。 王霜、白群(20RR认为品牌国际化是指将同一品牌以相同的名称或标志⑷、相同的包装、相同的广告策划等向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延伸扩张的一种品牌经营策略。品牌国际化的过程也就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树立强势品牌的过程。 4.连锁的定义 (1)连锁的概念 连锁由英文单词Cha in store翻译而来[5],是在19世纪末产生,于二战后确定下来的。西方把连锁经营组织定义为单一资本直接经营11个以上商店的零售业或饮食业组织。 (2)连锁经营 由一个总部和若干连锁分店组成的形式被称为连锁经营。 (3)连锁商店

奢侈品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奢侈品的选择 摘要:奢侈品是与必需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技 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原来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可能会不断在社会上扩散,最终成为必需品,进而又有新的奢侈品出现。 奢侈品具有超出实用价值的“符号价值”,是人们炫耀财富、身份地位和生活方式的象征符号。奢侈性消费与炫耀性消费具有相似的含义。按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在消费中理性的做法应该是选择价钱便宜而实用的东西,但为什么时尚男女却钟情于劳力士手表、LV手包等昂贵的东西呢?行为经济学家把这种似乎“不理性”的消费选择称作炫耀性消费,认为炫耀性消费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够给人带来超出基本需求的满足。在商业社会里,要想表现财力并借此获得或维持好名声,炫耀性消费是主要途径和手段之一。 关键词:奢侈品挥霍消费 国外对奢侈品的概念 美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里指出,“对有闲阶级而言,价格标签与地位的关系极为重要;要表现财力并借此取得或维持名声,手段就是招摇式的挥霍行为”。富人的这种做法看上去是违背常情的自我放纵,但却很有目的性——要把自己跟穷人区别开。炫耀性消费主要是为了炫耀财富,而不是满足真实需求 这种消费的动机是谋求某种社会地位。人们之所以热衷于炫耀性消费,是因为它对于增加自己的财富有好处。借助炫耀性消费所表达的象征符号,人们容易认清自己要交往的对象。中国的新富阶层,一方面是要通过奢侈性消费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是要通过炫耀式消费来维系和创造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关系网络。 全球奢侈品行业的发展轨迹表明,一个国家奢侈品消费的增长,是与其GDP 增长密切相关的,奢侈品消费背后有富豪作动力。奢侈挥霍性消费方式,典型地表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马克?吐温发表于1873年的小说《镀金时代》,反映了当时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给美国带来的巨大财富,造就了摩根、卡内基、洛克菲勒等一大批富翁,富翁们在肆意的奢侈中展示其财富实力,成全了美国人富甲天下、纸醉金迷的梦想。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高科技又造就了新一代的富翁和新的奢侈性生活方式。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一书中认为,资本主义有双重起源——禁欲苦行主义和贪婪攫取性。在现代西方社会,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似乎不是新教伦理的节俭与苦行精神,而是一种以奢侈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消费主义精神。今天,全球化使得这种消费方式逐渐向全球扩展,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普遍性。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也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大量涌现的新的消费手段,如快餐店、信用卡、购物中心、电视和网络购物、商品目录册等,它们赋予人们某些能力,使人们能够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但是,它们在资金、心理以及物质上强制人们,使人们超出自己的需要进行花费。这是资本家梦寐以求的,这样也可以促使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增长。

关于服务品牌形象的文献综述--JT

关于服务品牌形象的文献综述 (1)品牌形象的相关综述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而驱动这种资产的关键因素是品牌形象(brand image)(Biel,Alexander L.,1993)。品牌形象是企业营销活动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战略性销售组合的基础,而且也是建立长期品牌资产的必要组成部分(Asker,Keller,1990)。品牌形象反映了品牌的内涵,能够为企业营销战略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管理启示(Martinez,Sheraton,2004)。自20世纪50年代早期开始,品牌形象就成为消费行为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在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地运用,它表明了人们购买产品或品牌的动因不仅仅在于产品的物理属性和功能性利益(Dobbin,Zinkan,1990)。 对品牌形象的定义,学术界没有达成统一的看法。Jain&Edgar(1976)认为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特质所产生的感觉与印象。Biel(1993)认为品牌形象是与品牌名称相连结的品牌联想与属性的集合,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主观反映。Keller(1993)认为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通过存在消费者记忆中的品牌联想来反映。品牌形象是品牌权益的一大要素,亦即消费者心目中对该产品的价值。范秀成、陈洁(2001)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总体感知和看法,是由存在于消费者头脑中的品牌联想反映出来的。罗子明(2001)提出规范品牌形象构成的指标体系,即由品牌认知、产品属性、品牌联想、品牌价值、品牌忠诚的五个部分。 综合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自品牌形象的概念提出以来,它的内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形象的深入认识而不断的变化发展。企业对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对品牌形象的理解也转移到对人,即对消费者的角度来认识。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和认知。品牌形象代表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总体感知,是根据消费者有关品牌的推断形成的,这种推断基于外部的刺激或想象,是消费者从经验中形成的对产品的信念,这是品牌形象的本质。品牌形象的形成关键在于消费者,消费者对品牌及其相关的营销活动的主观认识和对品牌产生的所有联想形成了品牌形象。 由于品牌涉及到了产品、企业、消费者等方面,对品牌形象的测量,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模型。 (1)艾克(David A.Aaker,1995)模型 艾克(DavidA.Aaker,1995)在品牌形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品牌资产模型。该模型认为品牌资产包括品牌忠诚度、品牌知晓度、品牌联想,以及品牌的感知质量和其他独占的品牌资产。 品牌忠诚度(Brand Loyalty),是消费者对品牌偏爱的心理反应。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可以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吸引新的消费者和降低竞争威胁等;品牌知晓度(BrandAwareness),是品牌被消费者所知晓的程度。知晓度高的品牌能够获得消费者青睐、维系消费者持续购买和认同感;品牌联想(BrandAssociation),是指消费者由品牌而产生的印象。通常,品牌会使人们联想到产品特征、消费者构成、消费者利益、竞争对手等,其联想内容因品牌不同而各异。消费者通过对不同品牌产生不同的联想,使品牌间的差异得以显露;品牌的感知质量(Perceived Quality),是指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总体质量感受或在品质上的整体印象;其它专有的品牌资产(Other Proprietary Brand Assets),是指那些与品牌密切相关、对品牌竞争优势和增值能力有重大影响、不易准确归类的特殊资产,一般包括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