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或与牛顿定律有关且等价的其他力学原理,它是20世纪以前的力学,有两个基本假定:其一是假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长度和时间间隔的测量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是瞬时到达的;其二是一切可观测的物理量在原则上可以无限精确地加以测定。20世纪以来,由于物理学的发展,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暴露出来。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或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它们的运动保持不变,包括加速度始终等于零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经典力学

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合)=kma【当F(合)、m和a 采用国际单位制N、kg和m/s2时,k=1】

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点)的质量乘积成正比,经典力学

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公式:F(n)=(GMm)/r²

基本假定

第一个假定:假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长度和时间间隔的测量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是瞬时到达的。由此可知,经典力学实际上只适用于与光速相比低速运动的情况。在高速运动情况下,时间和长度不能再认为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第二个假定:一切可观测的物理量在原则上可以无限精确地加以测定。由此可知,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物体。在微观系统中,所有物理量在原则上不可能同时被精确测定。因此经典力学的定律一般只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时的近似定律。

应用范围

它在许多场合非常准确。经典力学可用于描述人体尺寸物体的运动(例如陀螺和棒球),许多天体(如行星和星系)的运动,以及一些微尺度物体(如有机分子)。

编辑本段发展

16世纪以前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较早的一个分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对“力和运动”提出过许多观点,他的著作一度被当作古代世界学术的百科全书,在西方有着极大的影响,经典力学

以致他的很多错误观点在长达2000年的岁月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16世纪-17世纪

人们开始通过科学实验,对力学现象进行准确的研究。许多物理学

家、天文学家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等,做了很多艰巨的工作,力学逐渐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了很大的进展。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验观测、数学计算和深入思考,提出了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体力学和地球上物体的力学统一起来,建立了系统的经典力学理论。经典力学概括来说,是由伽利略及其时代的优秀物理学家奠基,由牛顿正式建立。所以牛顿曾说过,他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18世纪-19世纪

由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发展出来的力学,着重于分析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等矢量间的关系,经典力学

又称为矢量力学。它是工程和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表述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表述方式:拉格朗日、哈密顿、卡尔·雅可比等发展了经典力学的新的表述形式,即所谓分析力学。分析力学所建立的框架是现代物理的基础,如量子场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等。微分几何的发展为经典力学注入了蒸蒸日盛的生命力,是研究现代经典力学的主要数学工具。

20世纪

现代力学推翻了绝对空间的概念:即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事件是绝然不同的。例如,静挂在移动的火车车厢内的时钟,对于站在车厢外的观察者来说是呈移动状态的。但是,经典力学仍然确认时间是绝对不变的。在日常经验范围中,采用经典力学可以计算出精确的结果。但是,在接近光速的高速度或强大引力场的系统中,经典力学已被相对论力学取

代;在小距离尺度系统中又被量子力学取代;在同时具有上经典力学述两种特性的系统中则被相对论性量子场论取代。虽然如此,经典力学仍旧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比上述理论简单且易于应用。虽然经典力学和其他“经典”理论(如经典电磁学和热力学)大致相容,在十九世纪末,还是发现出有些只有现代物理才能解释的不一致性。特别是,经典非相对论电动力学预言光速在以太内是常数,经典力学无法解释这预测,并导致了狭义相对论的发展。经典力学和经典热力学的结合又导出吉布斯佯谬(熵无定义)和紫外灾难(黑体发射无穷能量)。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造成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编辑本段理论的表述

经典力学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表述方式:牛顿力学(矢量力学)的表述方式。经典力学

拉格朗日力学的表述方式。哈密顿力学的表述方式。以下介绍经典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为简单起见,经典力学常使用质点来模拟实际物体。质点的尺寸大小可以被忽略。质点的运动可以用一些参数描述:位移、质量、和作用在其上的力。实际而言,经典力学可以描述的物体总是具有非零的尺寸。(真正的质点,例如电子, 必须用量子力学才能正确描述)。非零尺寸的物体比虚构的质点有更复杂的行为,这是因为自由度的增加- 例如,棒球在移动的时候可以旋转。虽然如此,质点的概念也可以用来研究这种物体,因为这种物体可以被认知为由大量质点组成的复合物。如果复合物的尺寸极小于所研究问题的距离尺寸,则可以推断复合物的质心与质点的行为相似。因此,使用质点也

适合于研究这类问题。

编辑本段历史

古希腊的哲学家,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可能是最早提出“万有之本,必涵其因”论点,以及经典力学

用抽象的哲理尝试敲解大自然奥秘的思想家。当然,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许多仍旧存留下来的思想是蛮有道理的,但并没有无懈可击的数学理论与对照实验来阐明跟证实。而这些方法乃现代科学,如经典力学,能形成的最基本因素。开普勒是第一位要求用因果关系来诠释星体运动的科学家。他从第谷·布拉赫对火星的天文观测资料里发现了火星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这与中世纪思维的切割大约发生在西元1600年。差不多于同时,伽利略用抽象的数学定律来解释质点运动。传说他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从比萨斜塔扔下两个不同质量的球来试验它们是否同时落地。虽然这传说很可能不实,但他确实做过斜面上滚球的数量实验;他的加速运动论显然是由这些结果推导出的,而且成为了经典力学上的基石。牛顿在他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发表了三条牛顿运动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他示范了这些定律能支配着普通物体与天体的运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研究出开普勒定律在理论方面的详解。牛顿先前已创发的微积分是研究经典力学所必备的数学工具。牛顿和大多数那个年代的同仁,除了惠更斯著名的例外,都认为经典力学应可以诠释所有大自然显示的现象,包括用其分支,几何光学,来解释光波。甚至于当他发现了牛顿环(一个光波干涉现象),经典力学

牛顿仍然使用自己的光微粒学说来解释。十九世纪后期,尖端的理论与实验挖掘出许多扑朔迷离的难题。经典力学与热力学的连结导至出经典统计力学的吉布斯佯谬(熵混合不连续特性)。在原子物理的领域,原子辐射呈现线状光谱,而不是连续光谱。众位大师尽心竭力研究这些难题,引导发展出现代的量子力学。同样的,因为经典电磁学和经典力学在座标变换时的互相矛盾,终就创发出惊世的相对论。自二十世纪末后,不再能虎山独行的经典力学,已与经典电磁学被牢牢的嵌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里面,成为在非相对论性和非量子力学性的极限,研究质点的学问

编辑本段有效范围

许多经典力学的分支乃是更精准理论的简化或近似。两个最精准的例子是广义相对论和相对论性统计力学。几何光学乃量子光学的近似,并没有比它更优秀的理论了。一般来说,经典力学适用于弱引力场中的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

编辑本段经典力学的完善:

牛顿力学的辉煌成就,决定着后来物理学家的思想、研究和实践的方向。《原理》采用的是欧几里得几何学的表述方式,处理的是质点力学问题,以后牛顿力学被推广到流体和刚体,并逐渐发展成严密的解析形式。1736年,欧拉写成了《力学》一书,把牛顿的质点力学推广到刚体的场合,引入了惯量的概念,论述了刚体运动的问题。牛顿在他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发表了三条牛顿运动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他示范了这些定律能支配

着普通物体与天体的运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研究出开普勒定律在理论方面的详解。牛顿先前已创发的微积分是研究经典力学所必备的数学工具。;1738年,伯努利出版了《流体力学》,解决了流体运动问题;达朗贝尔进而于1743年出版了《力学研究》,把动力学问题化为静力学来处理,提出了所谓达朗贝尔原理;莫培督接着在1744年提出了最小作用原理。经典力学

把解析方法进一步贯彻到底的是拉格朗日1788年的《分析力学》和拉普拉斯的《天体力学》(在1799~1825年间完成)。前者虽说是一本力学书,可是没有画一张图,自始至终采用的都是纯粹的解析法,因而十分出名,运用广义坐标的拉格朗日方程就在其中。后者专门用牛顿力学处理天体问题,解决了各种各样的疑难。《分析力学》和《天体力学》可以说是经典力学的顶峰。在分析力学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还有其他一批人,他们使经典力学在逻辑上和形式上更加令人满意。就这样,经过牛顿的精心构造和后人的着意雕饰,到了十八世纪初期,经典力学这一宏伟建筑巍然矗立,无论外部造型之雅致,还是内藏珍品之精美,在当时的科学建筑群中都是无与伦比的。经典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弱引力情况下、低速宏观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使人类对物质运动的认识大大地向前跨进了一步。二十世纪末后,不再能虎山独行的经典力学,已与经典电磁学被牢牢的嵌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里面,成为在非相对论性和非量子力学性的极限,研究质点的学问。

编辑本段相关补充:

经典力学是研究宏观物体做低速机械运动的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宏观是相对于原子等微观粒子而言的;低速是相对于光速而言的。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称为机械运动。人们日常生活直接接触到的并首先加以研究的都是宏观低速的机械运动。

自远古以来,由于农业生产需要确定季节,人们就进行天文观察。16世纪后期,伽利略的望远镜使人们对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进行了详细、精密的观察。17世纪开普勒从这些观察结果中总结出了行星绕日运动的三条经验规律。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伽利略进行了落体和抛物体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关于机械运动现象的初步理论。牛顿深入研究了这些经验规律和初步的现象性理论,发现了宏观低速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亚当斯根据对天王星的详细天文观察,并根据牛顿的理论,预言了海王星的存在,以后果然在天文观察中发现了海王星。于是牛顿所提出的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被普遍接受了。经典力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是质点的空间坐标和动量:一个力学系统在某一时刻的状态,由它的某一个质点在这一时刻的空间坐标和动量表示。对于一个不受外界影响,也不影响外界,不包含其他运动形式(如热运动、电磁运动等)的力学系统来说,它的总机械能就是每一个质点的空间坐标和动量的函数,其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由总能量决定。在经典力学中,力学系统的总能量和总动量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物理学的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孤立的物理系统,无论怎样变化,其总能量和总动量数值是不变的。这种守恒性质的适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经典力学的范围,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的局限性。早在19世纪,经典力学就已

经成为物理学中十分成熟的分支学科,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例如:质点力学、刚体力学、分析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等。经典力学的应用范围,涉及到能源、航空、航天、机械、建筑、水利、矿山建设直到安全防护等各个领域。当然,工程技术问题常常是综合性的问题,还需要许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完全解决。纸锥扬声器的振动模式机械运动中,很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就是振动和波动。声学就是研究这种运动的产生、传播、转化和吸收的分支学科。人们通过声波传递信息,有许多物体不易为光波和电磁波透过,却能为声波透过;频率非常低的声波能在大气和海洋中传播到遥远的地方,因此能迅速传递地球上任何地方发生的地震、火山爆发或核爆炸的信息;频率很高的声波和声表面波已经用于固体的研究、微波技术、医疗诊断等领域;非常强的声波已经用于工业加工等。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ansys断裂力学技巧

Ansys断裂力学 裂纹和瑕疵在很多结构和零部件中会出现,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断裂力学就是研究裂纹扩散问题的学科。 12.1 断裂力学的理解 断裂力学就是解决结构在外载荷作用下,裂纹和瑕疵如何扩散的问题。它包含裂纹扩散相应的解析预报和实验结果验证。解析预报是通过断裂参数的计算得出的,如裂纹区域的应力强度因子,它可以用来评估裂纹的生长率。最具典型的是,裂纹的长度随着一些循环载荷的每一次作用而增长,如飞机上机舱的增压-减压。另外,环境的情况,如温度或光线的照射等,都会影响某些材料的断裂性能。 在研究中,断裂问题需重点研究的典型参数如下: ●应力强度因子(K I, K II和K III),是断裂的三个基本形式。 ●J-积分,是一种不受线路影响的线积分,用来测量裂纹端点的奇异应力和应变。 ●能量释放率(G),它代表裂纹开始和终止处的能量的大小。 12.2 求解断裂力学问题 求解断裂力学问题包括执行线弹性或弹塑性静态分析,以及使用专用的后处理命令或宏来计算需要的断裂参数。此处分成两个部分来介绍: ●裂纹区域的建模 ●计算断裂参数 12.2.1裂纹区域的建模 断裂模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裂纹边界的部分。在ansys中,在二维模型和三位模型中,分别将裂纹的边界看成是裂纹端点和裂纹前端。如图12.1所示。 r是距离裂纹端点的长度。裂 裂纹面应该是重合 纹端点处的应力和应变是奇异的, 的,裂纹端点(或裂纹前端)附近的单元应该是二次的,即角点之间有中间节点。这种单元被称为奇异单元。

12.2.1.1 二维断裂模型 二维断裂模型的推荐单元类型是PLANE2,6节点的三角实体单元。裂纹端点附近的单元的第一行是奇异的,如图12.2(a)所示。前处理模块PREP7的命令(Main Menu> Preprocessor> Meshing> Size Cntrls> Concentrat KPs> Create)可以定义某关键点附近的单元划分的大小,在断裂模型中特别有用。它在指定关键点附近可以自动生成奇异单元。此命令的其他域可以控制单元第一行的半径,在圆周方向的单元的数量等。图12.3为命令KSCON 生成的断裂模型。

备课之教材解读

高中语文备课之教材解读 教材是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面对的,面对教材,教师只需做到“读透”,但想真正读透教材里的一篇的文章,这是一件无比艰难、辛苦的事情,笔者以为若想真正读透教材,需要意识、需要方法、需要视界。 首先谈意识,面对语文教材,意识应该是一种觉醒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对生命认知规律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我们知道,选入教材的篇章往往是意蕴丰厚隽永深远的文学经典,教师的自我生命和学生的生命每天都是新的,我们过去的理解不能代表我们当下的解读,所以我们不提倡长年躺睡于过往,对于选入教材的经典篇章,师者应该满怀敬畏和谦卑,常读常新,日思日进。 其次是方法,从字面上读透一篇文章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解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只需要时间和耐心,我们可以从标点符号出发,然后到字到词到句到段再到篇章结构,这一遍我们从细微到宏大,可达到对文章思想意蕴的初步体悟;其次,我们再倒过来,从篇章结构出发,然后到段到句到词到字到标点符号,这一遍我们从宏观回到微观,可在富有动态的篇章里由各个角度充分体悟文章各个方面的魅力。你若有时间,你若有足够的耐心,你就可以从文字层面、思想层面、文章写作技术等层面“穿透”一篇文章。 第三是视界,文学阅读需要视界,无视界或少视界之阅读者往往会在某一篇章狭小的空间里难以抽身,或过度悲戚,或过度愉悦,或过度孤芳自赏……虽曰文学可以净化、升华人的灵魂,但若此,生命

往往脱离了真实,长此以往生命也就导致一种病态的常态化。阅读者文学阅读时既需要融入其中充分体悟的感知力,又需要及时抽离冷眼旁观的思考力。篇章阅读结束后,我们可以从个体的层面去思考,可以从集体的层面去思考,可以从历史的层面去思考,可以从政治的层面去思考,可以从自然客观世界的层面去思考,可以从经济的层面去思考,可以从宗教的层面去思考,可以从文化的层面去思考,可以从国界的层面去思考,可以从人的肉体、社会、精神生命的层面去思考,当我们从各个层面去思考审视文学作品里的生命和世界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找到一种理性的分寸,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当需要感受传递文学作品里的情感时,教师就不会就不是一种变态的或肤浅或夸张的表演。当然,我们还可以去看看别人是怎样解读的,同行、前辈、大师……在相互参照中,我们会有更多的认识、发现和更深的思考。 总之,教材解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它关涉到教学设计的水平,它关系到课堂游刃有余的程度,日久见功力,这种功力不可一日而成。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教案 (1)(1)

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知道经典力学发展历程中有哪些物理学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2)了解经典力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对当时自然科学、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认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对经典力学建立作出重要贡献的物理学家的故事,把科学成果的发现过程展现为历史的过程,即科学家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求索的,并将科学家的成果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评说,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承接,科学的发展也一样。 (2)通过收集和交流具体实例来分析说明经典力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就某一观点或结论收集例证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比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发展的过程,学习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的思想。 (4)通过查阅文献或网络资料撰写小论文,更多地了解经典力学的成就、局限性与适用范围,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筛选和组织信息的能力、交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查阅、对比、举例、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善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锻炼学生在讨论与交流活动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看法,共同探讨交流与合作学习的途径。 (2)使学生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体会经典力学在人类认识自然以及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3)感受物理学家充满着艰巨性和创造性的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科学家们忘我的献身精神和刻意追求的严谨作风,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帮助学生建立起像科学家从事科学探究那样来学习科学的意识,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4)感受物理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中蕴藏着和谐、有序、简单、统一的科学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能力,领悟自然界的内在秩序与和谐,唤起人的真、善、美的自然天性,达到认识和情感的完美统一。

材料的韧性及断裂力学简介

第二节材料的韧性及断裂力学简介 一、低应力脆断及材料的韧性 人们在对船舶的脆断、无缝输气钢管的脆断裂缝、铁桥的脆断倒塌、飞机因脆断而失事、石油、电站设备因脆断而发生重大事故的分析中,发现了一些它们的共同特点: 1.通常发生脆断时的宏观应力很低,按强度设计是安全的; 2.脆断事故通常发生在比较低的工作温度环境下; 3.脆断从应力集中处开始,裂纹源通常在结构或材料的缺陷处,如缺口、裂纹、夹杂等; 4.厚截面、高应变速率促进脆断。 由此,人们发现了传统设计思想和材料的性能指标在强度设计上的不足,试图提出新的性能指标和安全判据,找到防止脆断的新的设计方法。 传统的强度设计所依据的性能指标主要为弹性模量E、屈服极限σs、抗拉强度σb,而塑性指标延伸率δ和面收缩率φ在设计中只是参考数据,通常还会考虑应力集中现象,即使如此,设计的安全判据仍不足以防止脆断的发生,这说明材料的强度、塑性、弹性这些性能指标还不能完全反映材料抵抗脆断的发生。经过对众多脆断事故的分析和研究,人们提出了一个便于反映材料抗脆断能力的新的性能指标——韧性,从使脆性材料和韧性材料断裂所消耗的能量不同,归纳出韧性的定义为:所谓韧性是材料从变形到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太小,它是材料强度和塑性的综合反映。 例如图l-2为球墨铸铁和低碳钢的拉伸曲线,可以用拉伸曲线下的面积来表示材料的韧性,即 图中可见,虽然球墨铸铁的抗拉强度σb比低碳钢高,但其断裂时的塑性应变εp确远较低碳钢小,综合起来看,低碳钢的韧性高。 图1-2 球铁和低碳钢拉伸曲线表示的韧性 材料的韧性可用实验的方法测试和判定。应用较早和较广泛的是缺口冲击试验,这种方法已经规范化。具体方法是将图1-3所示的缺口试样用专用冲击试验机施加冲击载荷,使试 样断裂,用冲击过程中吸收的功除以断口面积,所得即为材料的冲击韧性,以αk表示,单位为J/cm^2。目前国际上多用夏氏V型缺口试样,我国多用U型缺口试样。由于缺口冲击

工程断裂力学

工程断裂力学76 (2009) 709–714 内容列表可以在ScienceDirect期刊获得 工程断裂力学 杂志主页: https://www.360docs.net/doc/4811193340.html,/locate/engfracmech AA7075-T651在交变载荷下裂纹形核的显微结构形貌 H. Weiland a,*, J. Nardiello b, S. Zaefferer c, S. Cheong a, J. Papazian b, Dierk Raabe c a 美国铝业有限公司,100技术驱动,美国铝业中心,宾夕法尼亚15069,美国 b 诺斯罗普2格鲁曼公司AEW/EW系统,925 S,.牡蛎湾路,贝思佩奇,纽约11714,美国 c普朗克铁研究所,普朗克Stra?e 1,,杜塞尔多夫D 40237,德国 文章信息摘要 文章历史: 一系列由7075-T651铝合金制作的疲劳试验样品被打断成各种寿命的部分和2007年1月9日收到一定数量脱胶,破裂的粒子和在金属基体中的破裂决定了定量是加载周期的函数2008年11月24日收到修订后的形式根据发现,只有破裂的第二相粒子,在一个基体裂纹中形核。晶体学关于一个独2008年11月26日录入立的裂纹和它的三维形状是由在扫描显微镜下一系列的切片通过应用聚焦离子束2008年12月10日网上可获得粉末与取向成像显微技术结合决定。这些极限数据显示裂纹萌生方向,受金属基体 中扩展的裂纹的晶体取向影响。。 关键字: 裂纹萌生 AA7075 3D微观结构 疲劳 @2008爱思唯尔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 1.介绍 优化的铝合金对航天航空应用,需要定量的理解不同控制形核的显微结构特性和裂纹在金属基体中的扩展。此外,在整体部分,裂纹在连接处的停滞不是给定的,显微结构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需要定量的理解,在复杂微观结构下的损伤演化。 当前对于航空航天应用铝合金的发展,基于一个良好的理解,关于微观结构下破坏的相关性质影响,例如断裂韧性和疲劳[1-5]。然而,铝合金上个世纪上半年的发展,例如AA7075,主要使用Edisonian方法。尽管存在一些研究,关于老化条件对性能的影响,详细分析显微结构属性下控制裂纹形核和单调生长区间,或者在那时候开发的铝合金没有采用交变载荷。然而,在早期理论上可知,含铁第二相在5-50微米直径范围,一般被称为夹杂相,是裂纹的起始点位置[1]。因此,此后的铝合金发展包括减少铁和硅元素提高损伤的相关性质。另一方面,如果粒子密度减少,正如当前阶段铝合金,其他显微结构下的特征,例如晶界和晶粒取向,将有助于裂纹的形核和扩展。读者可以参考文献[1-5],详细的讨论商业铝合金微观结构的损坏的影响。它必须指出,外推法得到的知识在Al-Cu系统(2xxx系列合金)不能容易的推测Al–Zn(7xxx系列合金),因为相和强化机制不同。 在目前的研究中,一部分数量脱粘和破裂的粒子,决定了一定数量是疲劳循环的函数,来自中断的疲劳试验。此外,破裂粒子在开裂基体中形核的尺寸和相关的裂纹长度是确定的。晶体学中关于裂纹和三维形状由来自一系列的切片通过聚焦离子束制粉和取向成像显微技术的结合决定。这些数据显示一开始裂纹的生长方向,同时由粒子周围的局部应力场和基体中正在生长的裂纹的晶向决定。 如今工作的目的,确定一定数量第二相粒子在交变载荷控制裂纹形核的作用,目的是确定以微观结构为基础,预测以这些合金制成的机身零件部分寿命。后者将另行公布。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解析.doc

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 ——2017初中语文”部编本”新教材培训 全称: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 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目录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二、主要特点及创新设计 三、教材的体系结构 五、教学建议 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1.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有机融合,自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教材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革命传统教育、建设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融合在整套教材的设计之中,为学生的人格培养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立德树人-语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制教育(整体规划、有机融合、自然渗透)教材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采用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

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2. 遵循课标要求,坚持课改方向,守正创新。 新教材努力遵循《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尊重语文教育基本规律,合理有序地安排学习内容,切实做到“守正”,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 新教材的编写也是对课改的总结与支持,注意吸收课改的经验,如“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并尽可能多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力求达到“创新”。 具体做法:少做题,多读书,勤练笔,注重语文积累和语感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语文课与学生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参与社会实践,获得解决实际生活需要的语文问题的能力。 3. 以学生为本,突出“语文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新教材特别注重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理念,力求站在更新的高度和更开阔的视野审视当前的语文教育。 教材的突出特点与创新之处语文素养体现到教材中,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有整体素质方面的要求,有对学生未来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 姓名:周玉全班级:物理学151班学号:5502115018 力学是物理学中最早发展的分支,它和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经典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经典力学是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研究宏观、低速状态下物体运动的一门学科。 力学的发展可谓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息息相关。早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在劳动生产中应用杠杆、螺旋、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促进了静力学的发展。公元前二百多年,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提出了杠杆原理以及浮力定律。而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墨经》为代表作的墨家,总结了大量力学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尚属于力学的萌芽,但不妨它在力学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古代,由于人们缺乏经验以及生产水平低下,没有适当科学仪器,导致力学的发展受到抑制。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主张物体速度与外力成正比、重物下落比轻物快、自然界惧怕真空等,看起来的确与经验没有明显矛盾,因此这些理论长期没人怀疑。当然力学长期得不到较大发展还与西方教会利用所谓“科学”奴役人们思想有关。这点最为人所熟知便属“地心说”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因与《圣经》内容相符,再加上按地心说预报的行星位置在当时目测精度下与实际位置相差不多,故被人广泛接受。 首先揭开科学革命序幕、反对一直被奉若圭臬的“地心说”的是天文学领域。公元1543年,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理论》来具体论述日心体系。但这一新思想一开始并未能得到世人的广泛认识,因为当时教会仍然占有统治地位,而日心说与《圣经》内容相悖。科学发展越快,教会越趋极端,凡是不符合教会思想而另有主张的人,都会遭到迫害。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就是一位信仰和宣扬哥白尼体系而英勇献身的科学殉道士。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在太阳系之外还有无数的世界,这比日心说更为有力的冲击了教会的教义,因此被处以火刑。但科学并不会因惧怕火刑而驻足不前。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基于天文学家第谷毕生积累的天文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计算,得出了开普勒第一和第二定律,并在1609年出版的《新天文学》一书中,公布了这两条行星运动定律。开普勒的这两条定律打破了两千年来认为天体只能作匀速圆周运动的观念,使日心说与观测结果更为符合。开普勒继续利用第谷的观测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并于九年后找到了二分之三次方定律,即开普勒第三定律。开普勒三定律对推动天文学和力学有重要作用。伽利略是又一位献身于哥白尼学说的伟人。他是第一个将望远镜对准天体的科学家。1610年出版的《星界信使》一书,是对哥白尼学说的一极大支持。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谈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解读谈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长课文、难课文的教学是当前讨论的一个热点,这是语文教学实践不断深入的体现。入选教材的任何一篇课文,对学生来说其实都是有难度的,这里的长课文、难课文,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语文教材适当编排一些较长、较难的课文,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有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因此,充分发挥难长课文和难课文的独特价值,不断总结相关的经验和教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难课文,“难”在何处?情况应各不相同。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这部作品曾入选人教版六年级、语文S版五年级、西师版五年级等多套小学语文课标教材,统编教科书将它编排在三年级,确实有一定难度。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试着梳理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思路,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根据教材定位,从丰富的教学内容中确定适宜的目标。 经典的文学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不仅可以在小学教,在中学甚至大学同样也是可以教的。为什么呢?经典作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给教学目标的选择带来了多重可能性。就这部作品的创作手法而言,可以探究的内容就很多。比如,文中的“火柴”是否有象征意义?作品的题目是否可以改为“卖报纸的小女孩”?再比如,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故事发生在下着雪的大年夜,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快乐幸福的节日氛围中,小女孩却孤苦伶仃,流落街头,不敢回那个“跟街上一样冷”的家,周边环境与小女孩处境形成鲜明的反差;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美妙幻象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尾处小女孩带着微笑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种写作方法是否应引导三年级学生去体会它的表达效果?又比如,丰富的

经典力学发展

NANCHANG UNIVERSITY 学院:理学院系物理系 专业班级:物理学141班 学生姓名:刘志峰学号:5502114003

以关键人物为主线简述经典力学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位青史留名的伟人。我们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认识可能起始于他对于力和物体运动的论述上,例如“体积相等的两个物体,较重的下落得较快”,“凡运动的事物必然都有推动者在推着它运动”[1]等广为人知的观点,虽然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些是错误的,但是两千多年前鲜有人对于这些自然规律进行讨论和表述的。因此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堪称为迷雾之中的引路灯,其观点一直在被后世的科学家接受,直至被牛顿物理学代替。 16-17世纪,科学家们开始将科学实验与理论结合在一起研究。伽利略便是其中的先驱,他倡导把数学和实验结果结合在一起研究方法,以严谨合理的科学实验终结了传播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为近代物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因此被誉为“近代力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早年时就用自制的望远镜来进行天文观测,他的观测数据和结论有利的支持了哥白尼日心说。伽利略在著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也对惯性定律进行了讨论,在他的另一本著作《两门新科学》中再次表述了惯性定律。笛卡尔对伽利略的惯性定律进行了补充[2],虽然之后由牛顿进行了正式的发表,但伽利略与笛卡尔的研究成果是无法忽视的。伽利略之后在斜面实验中隐隐的发现了加速度的影子。其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3]。 牛顿是科学史上不可不谈的一位伟人,一位全才,划时代的天才。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物理学的核心,是牛顿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提出的,因此牛顿本人也称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简称《原理》),总结了他力学的援救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4]。苹果树下的牛顿我们说不清真假,但是在这期间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研究却是真实的。在《原理》发表的万有引力定律充分的解释了相互作用作用规律,在物理学和天文学中具有深远影响[5]。他与莱布尼茨共享发展微积分的荣誉,微积分作为一项重要的数学工具在各个领域内被频繁使用,尤其是物理学。牛顿对于天体的研究也是深入和卓有成就的,许多理论与成果都收入到他的著作《原理》中,把天体力学和地球上物体的力学统一起来,建立了系统的经典力学理论[6]。 牛顿之后的力学发展更具有深度与内涵。由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发展出来的力

统编教材解读

统编教材特点解析 (一)“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比一般版本教材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统编版”语文教材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既继承原来人教版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人教版。显然出新的格局、新的气象。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此外,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和适合语文教学。和原来人教版比,新的课文约占30%以上。教科书编写语言、习题的题型变化、插图和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 以上四点,是从总的方面说的,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基本思路和全新面貌。 (二)“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1.选文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兼顾时代性。 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其中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约占所有选篇的%,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统编版”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

断裂力学答案

( ( = K I + K I(2) 1.简述断裂力学的发展历程(含3-5 个关键人物和主要贡献)。 答:1)断裂力学的思想是由Griffith 在1920 年提出的。他首先提出将强度与裂纹长度定量 地联系在一起。他对玻璃平板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提出了能量理论思想。(2)断裂 力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1948 年开始的。这一年Irwin 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经典文章“Fracture Dynamic(断裂动力学)”,研究了金属的断裂问题。这篇文章标志着断裂力学的诞生。(3) 关于脆性断裂理论的重大突破仍归功于Irwin。他于1957 年提出了应力强度因子的概念,在 此基础上形成了断裂韧性的概念,并建立起测量材料断裂韧性的实验技术。这样,作为断裂 力学的最初分支——线弹性断裂力学就开始建立起来了。(4)1963 年,Wells 提出了裂纹张 开位移(COD)的概念,并用于大范围屈服的情况。研究表明,在小范围屈服情况下COD 法与LEFM 是等效的。(5)1968 年,Rice 等人根据与路径无关的回路积分,提出了J 积分 的概念。J 积分是一个定义明确、理论严密的应力应变参量,它的实验测定也比较简单可靠。 J 积分的提出,标志着弹塑性断裂力学基本框架形成。 2.断裂力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答:1)断裂力学的定义:断裂力学是一门工程学科,它定量地研究承载结构由于所含有的 一条主裂纹发生扩展而产生失效的条件。 (2)研究对象:断裂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带有裂纹的承载结构。 (3)主要任务:研究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应变分布,掌握裂纹在载荷作用下的扩展规律;了 解带裂纹构件的承载能力,进而提出抗断设计的方法,保证构件安全工作。 3.什么是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状态,二者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之。 答:(1)平面应力:薄板问题,只有xoy 平面内的三个应力分量σ x、σ y、τ xy; ε z ≠ 0, 属三向应变状态。 (2)平面应变:长坝问题,与oz 轴垂直的各横截面相同,载荷垂直于z 轴且沿z 轴方向无 变化; ε z = 0, σ z ≠ 0,属三向应力状态;材料不易发生塑性变形,更具危险。 4.什么是应力强度因子的叠加原理,并证明之。掌握工程应用的方法。 答:(1)应力强度因子的叠加原理:复杂载荷下的应力强度因子等于各单个载荷的应力强 度因子之和。 (1) 在外载荷T2作用下,裂纹前端应力场为 σ2,则相应的应力强度因子为K I(2) = σ 2 π a 如果外载荷T1和T2联合作用,则裂纹前端应力场为 σ1+ σ2,则相应的应力强度因子为 K I = (σ 1 + σ 2 ) π a = σ 1 π a + σ 2 π a (1) 6.为什么裂纹尖端会发生应力松弛?如何对应力强度因子进行修正? 答:裂纹尖端附近存在着小范围的塑性区(设塑性区是以裂纹尖端为圆心,半径为r0 的圆 π a 形区域),材料屈服后,多出来的应力将要松驰(即传递给r>r0 的区域),使r0 前方局部地 区的应力升高,又导致这些地方发生屈服。即屈服导致应力松弛。 Irwin 提出了有效裂纹尺寸的概念a eff = a + r y对应力强度因子进行修正,在小范围条件下,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或与牛顿定律有关且等价的其他力学原理,它是20世纪以前的力学,有两个基本假定:其一是假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长度和时间间隔的测量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是瞬时到达的;其二是一切可观测的物理量在原则上可以无限精确地加以测定。20世纪以来,由于物理学的发展,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暴露出来。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或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它们的运动保持不变,包括加速度始终等于零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经典力学 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合)=kma【当F(合)、m和a 采用国际单位制N、kg和m/s2时,k=1】 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点)的质量乘积成正比,经典力学

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公式:F(n)=(GMm)/r² 基本假定 第一个假定:假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长度和时间间隔的测量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是瞬时到达的。由此可知,经典力学实际上只适用于与光速相比低速运动的情况。在高速运动情况下,时间和长度不能再认为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第二个假定:一切可观测的物理量在原则上可以无限精确地加以测定。由此可知,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物体。在微观系统中,所有物理量在原则上不可能同时被精确测定。因此经典力学的定律一般只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时的近似定律。 应用范围 它在许多场合非常准确。经典力学可用于描述人体尺寸物体的运动(例如陀螺和棒球),许多天体(如行星和星系)的运动,以及一些微尺度物体(如有机分子)。 编辑本段发展 16世纪以前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较早的一个分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对“力和运动”提出过许多观点,他的著作一度被当作古代世界学术的百科全书,在西方有着极大的影响,经典力学 以致他的很多错误观点在长达2000年的岁月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16世纪-17世纪 人们开始通过科学实验,对力学现象进行准确的研究。许多物理学

统编教材解读

(一)“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比一般版本教材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统编版”语文教材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既继承原来人教版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人教版。显然出新的格局、新的气象。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此外,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和适合语文教学。和原来人教版比,新的课文约占30%以上。教科书编写语言、习题的题型变化、插图和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 以上四点,是从总的方面说的,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基本思路和全新面貌。 (二)“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1.选文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兼顾时代性。 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其中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约占所有选篇的%,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统编版”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断裂力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glearningtjueducn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断裂力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作者:康颖安, KANG Ying-an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湖南,湘潭,411101 刊名: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6,16(1)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0条) 1.范天佑断裂理论基础 2003 2.陈会军;李永东;唐立强多孔材料中裂纹尖端的渐近场[期刊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0(03) 3.张淳源粘弹性断裂力学 1994 4.张俊彦;张淳源裂纹扩展条件及其温度场研究 1996(01) 5.Rice J R;Rosengren G F Plane strain deformation near a crack tip in a powerlaw hardening material 1968 6.Hutchinson J W Singular behavior at the end of a tensile crack in a hardening material 1968 7.黄克智弹塑性断裂力学的一个重要进展 1993(01) 8.Wells A A Applications of fracture mechanics at/and beyond general yielding 1963 9.Irwin G R Analysis of stress and strains near the end of a crack traversing a plate 1957 10.沈成康断裂力学 1996 引证文献(1条) 1.单丙娟浅谈断裂力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期刊论文]-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7(7)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4811193340.html,/Periodical_hngcxyxb-zr200601011.aspx

经典力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力学在量子力学出现前的总称,研究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包括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理论和狭义相对论。I.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L.欧拉,J.-L.拉格朗日、W.R.哈密顿等继牛顿之后,发展了不同的体系,推广了力学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学者们根据经典力学的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曾经精确地预言彗星和小行星等的运动,并且得到了验证;还根据这些定律预言并发现了新的行星。经典力学应用的成功以及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预测电磁波的成功曾使19世纪末一些物理学家以为物理学在原则上已是完善的。 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力学理论是有它的局限性的。当物体的运动速度可与光速比拟时,对运动的分析要求放弃绝对空间和时间的概念,A.爱因斯坦于1905年建立的狭义相对论对此作了彻底的改革。在狭义相对论中,给出了长度收缩效应和时间膨胀效应,从而得出质点的质量是速度的函数,当质点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趋于无限大。在物体的速度比光速小得多的条件下,牛顿定律成为相对论的特殊情况。在相对论动力学中也可应用拉格朗日和哈密顿的方法,但此时的拉格朗日函数和啥密顿函数不同于非相对论力学中的相应函数。

20世纪20年代,L.-V.德布罗意、E.薛定谔、W.K.海森伯、P.A.M.狄喇克等物理学家建立了研究电子、质子等微观粒子行为的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微观粒子的行为不能以空间和时间的确定函数表达,故量子力学是非经典的。 由于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力学在描述物体行为的观点上是一致的,现代的经典力学著作都把狭义相对论的知识作为经典力学的组成部分。这些著作常包括牛顿力学和其重要发展体系——拉格朗日体系、哈密顿体系,以及狭义相对论等部分。因此,经典力学可分为非相对论经典力学和相对论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经典力学是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在宏观世界和低速状态下,研究物体运动的基要学术。在物理学里,经典力学是最早被接受为力学的一个基本纲领。经典力学又分为静力学(描述静止物体)、运动学(描述物体运动)和动力学(描述物体受力作用下的运动)。在十六世纪,伽利略·伽利莱就已采用科学实验和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力学。他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许多豁然开朗的启示。艾萨克·牛顿则是最早使用数学语言描述力学定律的科学家。 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断裂力学材料

?断裂力学是为解决机械结构断裂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力学分支,它将力学、物理学、材料学以及数学、工程科学紧密结合,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专业的力学专业课程。 ?本课程将简要介绍断裂的工程问题、能量守恒与断裂判据、应力强度因子、线弹性和弹塑性断裂力学基本理论、裂纹扩展、J积分以及断裂问题的有限元方法等内容。 ?当机械结构带有裂纹时,判断机械结构发生断裂的时机,不能用屈服判据,而应该寻求新的断裂判据。 ?现代断裂力学(fracture mechanics)这门学科,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断裂力学发展很快,目前线性理论部分已比较成熟,在工程方面,已广泛应用于宇航、航空、海洋、兵器、机械、化工和地质等许多领域。断裂力学的关键问题(一) 1.多小的裂纹或缺陷是允许存在的,即此小裂纹或缺陷不会在预定的服役期间发展成断裂时的大裂纹? 2.多大的裂纹就可能发生断裂,即用什么判据判断断裂发生的时机? 3.从允许存在的小裂纹扩展到断裂时的大裂纹需要多长时间,即机械结构的寿命如何估算?以及影响裂纹扩展率的因素。 4.在既能保证安全,又能避免不必要的停产损失,探伤检查周期应如何安排? 5.万一检查时发现了裂纹,该如何处理? 断裂力学的关键问题(二) 1.什么材料比较不容易萌生裂纹? 2.什么材料可以容许比较长的裂纹存在而不发断裂? 3.什么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性能较好? 4.怎样冶炼、加工和热处理可以得到最佳效果? 前五个问题可以用断裂力学的方法来解决;后面四个问题则属于材料或金属学的领域。因此,断裂是与力学、材料和工程应用有关的问题。应综合力学、材料学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着手研究。 解决断裂问题的思路 为解决上面所提的工程问题和材料问题,对于含裂纹的受力机械零件或构件,必须先找到一个能表征裂纹端点区应力应变场强度(intensity)的参量,就象应力可以作为裂纹不存在时的表征参量一样。 解决断裂问题的思路—科学假说(续) 因为断裂的发生绝大多数都是由裂纹引起的,而断裂尤其是脆性断裂,一般就是裂纹的失稳扩展。裂纹的失稳扩展,通常由裂纹端点开始。因此,发生断裂的时机必然与裂端区应力应变场的强度有关。 对于不含裂纹的物体,当某处的应力水平超过屈服应力,就要发生塑性变形;而对于含裂纹的物体,当某裂端表征应力应变场强度的参量达到临界值时,就要发生断裂。 这个发生断裂的临界值很可能是材料常数,它既可表征材料抵抗断裂的性能,亦可用来衡量材料质量的优劣。 影响断裂的两大因素 载荷大小和裂纹长度 考虑含有一条宏观裂纹的构件,随着服役时间后使用次数的增加,裂纹总是愈来愈长。在工作载荷较高时,比较短的裂纹就有可能发生断裂;在工作载荷较低时,比较长的裂纹才会带来危险。这表明表征裂端区应力变场强度的参量与载荷大小和裂纹长短有关,甚至可能与构件的几何形状有关。 断裂力学研究内容

断裂力学论文

中国矿业大学 断裂力学课程报告课程总结及创新应用 XXX 2014/5/7 班级:工程力学XX班 学号:0211XXXX

断裂力学结课论文 一、学科简介 1、学科综述 结构的破坏控制一直是工程设计的关键所在。工程构件中难免有裂纹,从而会产生应力集中、结构失效等问题。裂纹既可能是结构零件使用前就存在的,也可能是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但裂纹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构件的报废,而是要求我们能准确地预测含裂纹构件的使用寿命或剩余强度。针对脆性材料的研究已有完善的弹性理论方法,并获得了广发的应用。但对于工程中许多由韧性较好的中、低强度金属材料制成的构件,往往在裂纹处先经历大量的塑性变形,然后才发生断裂破坏或失稳等。这说明,韧性好的金属材料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裂纹的危险,并可以增大结构零件的承载能力或延长器使用寿命,这也是韧性材料的优点所在。但与此同时,这给预测强度的力学工作者带来了更复杂的问题,即不可逆的非塑性变形,这也是开展工程构架弹塑性变形的原因之一。 因而,裂纹的弹塑性变形研究具有广泛的工程背景和重要的理论意义。作为研究裂纹规律的一门学科,即断裂力学,它是5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的固体力学新分支,是为解决机械结构断裂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力学分支,被广泛地应用于航海、航空、兵器、机械、化工和地质等诸多领域,它将力学、物理学、材料学以及数学、工程科学紧密结合,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专业的力学专业课程。 断裂力学有微观断裂力学与宏观断裂力学之分。一方面,需要深入到微观领域弄清微观的断裂机理,才能深入了解宏观断裂的现象。另一方面,宏观断裂力学仍然没有发展完善,尤其是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还远未成熟,即使平面弹塑性断裂力学也依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断裂力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1、多少裂纹和缺陷是允许存在的? 2、用什么判据来判断断裂发生的时机? 3、研究对象的寿命图和估算?如何进行裂纹扩展率的测试及研究影响裂纹扩展率的因素。 4、如何在既安全又能避免不必要的停产损失的情况下安排探伤检测周期。 5、若检测出裂纹又应如何处理? 3、生活中常见的断裂破坏及破坏的主要特征 断裂在生活及工程中引发的问题和事故:1、海洋平台发生崩溃;2、压力容器发生破裂;3、吊桥的钢索断;4、天然气管道破裂;5、房屋开裂倒塌;6、气轮机叶片断裂。 断裂破坏的主要特征:1、尽管材料可能是由延性材料制成,但是灾难性破坏大多有脆性特征。2、大多数是低应力破坏,破坏时应力远小于屈服极限或设计的极限应力。3、大多数破坏始于缺陷、孔口、缺口根部等不连续部位。4、断裂破坏传播速度很高,难以防范和补救。5、高速撞击、高强度材料、低温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4、断裂力学的发展历史 断裂力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一下几个阶段,首先1920—1949年间主要以能量的方法求解,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英国科学家Griffith提出的能量断裂理论以及据此建立的断裂判据。而后从1957年开始时线弹性断裂理论阶段,提出了应力强度因子概念及相应的判断依据。到1961—1968年间是弹塑性理论阶段,其中以1961年的裂纹尖端位移判据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