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研究综述

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研究综述
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研究综述

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研究综述-旅游管理

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研究综述

裴理

邹统钎先生的《旅游学术思想流派》一书,对目前国内外的旅游学术思想流派进行了全面的归总和评价,指出了各个学派及理论学说的研究背景、研究历程、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以及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趋势。笔者在本书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对旅游学术思想流派进行了简要的综述,旨在对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的认识更加清晰。

一、引言

旅游活动古已有之,然而旅游学的理论研究迄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先后经历了早期旅游时期、大众旅游时期、可持续旅游时期和体验旅游时期,并由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再到跨学科的研究过程。旅游学理论的研究先后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环境生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形成了基于多学科的JR旅游学框架体系模型和基于跨学科的综合视角研究体系(地理学与经济学的旅游空间体系、经济学与营销学的旅游功能体系、社会学与生态学的社区生态模型、社会学与心理学的旅游凝视理论)。

二、旅游者方面

(一)旅游动机学说,是在精神分析论、行为论、人本论和认知论等相关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行为进行的研究,形成了旅游生涯理论、驱力理论、期待价值理论、唤醒理论和双因素理论。旅游动机产生的客观条件主要有经济条件和时间条件,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心理因素、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和支付能力。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动机的分类各不相同,

诸如心理动机、精神动机、身体动机和经济动机等等,这是由于旅游动机的多源性和内隐性等诸多特征所导致的结果。

(二)旅游体验理论,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活动。旅游体验理论主要有畅爽体验论、体验理论和剧场理论,主要的分析工具有体验价值理论模型、体验质量测量的理论模型(休憩体验偏好量表REPs和侧重情感体验的测量模型)、体验质量测量的定量方法(SERVQUAL)、体验质量满意度模型(卡诺模型、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和净服务质量模型)。三、旅游目的地方面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起源于市场营销学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旅游地的特征、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的因素和旅游地的复兴。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过质疑和修正,诸如对旅游阶段划分的质疑、对理论运用潜力的质疑。同时,对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生命周期的实用性、以及“产品周期理论”还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等问题进行了修正和探讨。

(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最初来源于经济学思想,其核心思想主要有波特钻石模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竞争力模型、五要素结构模型等内容,评价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聚类与判别分析、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源类因素、管理类因素和辅助类因素。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目前尚无公认的评价体系和模型,但是其旅游潜力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三)地方与旅游空间学说,其研究涉及到地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视角,包括地方感理论、旅游地引力模型、休憩机会谱理论和空

间结构分区模型。地方感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了地理派地方理论、环境心理学派、社会学派社会哲学学派的观点。旅游地引力模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旅游地的引力半径模型、游客旅行空间路线规律和O-D(客源地-目的地)引力模型的主要阶段,其中客源地-目的地引力模型又包括仿牛顿重力引力模型、Crampon模型、仿电荷吸引公式模型和干预机会理论模型。空间结构分区模型包括功能分区模型、圈层分区模型和点轴模型,其中圈层分区模型又包括核心-边缘理论、Forster 三区结构模型、“社区-吸引物(CAC)综合体”模型和“双核原则”理论。四、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关系方面

(一)舞台化真实性理论,是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进行观察旅游者经验与旅游地之间的关系后,以“前台后台理论”为基础提出来的,其研究过程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客观性真实性、建构性真实性、自然生成真实性和存在性真实性。本理论为观光旅游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内涵,同时也引发了对真实性的探讨,已经从“舞台”转移至“真实性”。

(二)旅游凝视理论,是在“医学凝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议题就是研究旅游、环境与“视觉消费”三者的关系。“旅游凝视”的性质主要有“反向的生活性”、支配性、变化性、符号性、社会性和不平等性,其类型主要有浪漫性的、集体性的、观望性的、环境性的、人类学性的。“旅游凝视”重视分析游客体验的视觉本质,以达到为游客的体验带来愉快及成就感的目的。五、旅游业管理方面。

(一)旅游服务质量管理学说,是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随着标准化旅游服务的衰落形成的个性化旅游服务。旅游服务质量管理学说主要包括服务差距说和服务补救说,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体现了服务质量的形成过程,

服务补救悖论探讨了服务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分析工具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种类型,最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服务质量测评工具就是SERVQUAL量表和服务蓝图,同时,这些分析工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和修正。(二)节事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有节事影响方面的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节事管理及规划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领域主要有商务型节事活动与旅游活动、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节日和其他文化庆典。其研究的方法主要有社会学方法、影响研究方法(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抽样和统计方法、典型案例研究方法(网络资源方法、三角剖分方法和IPA方法)。

六、旅游影响与被影响方面。

(一)旅游影响学说,人类学、社会学和环境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的最为广泛。旅游经济影响学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旅游乘数效应理论、旅游卫星账户和旅游政策和预测模型(TPF)等方面的内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学说主要包括四个平台说、主客关系理论、涵化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前台后台理论”。旅游环境影响学说主要包括旅游环境承载力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旅游影响的评估体系包括“愤怒指数”理论,居民态度“生命周期”理论和旅游影响评估尺度等内容。

(二)利益相关者社区参与学说。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旅游规划、管理与营销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旅游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社区旅游及协作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其代表性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利益博弈论、利益者相关图谱、权力-利益矩阵、综合法(访谈、问卷和圆桌会议)。社区参与学说是在“旅游飞地”、“旅游孤岛”和“新殖民主义”现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核心思想主要有社区旅游产品观、社

区增权理论、社会表象理论、社区旅游一体化,其社区参与模式主要有利社旅游企业(CBTI)模式、政府主导扶贫旅游(PPT)模式、社区主导发展(CDD)模式。

(三)旅游危机管理理论。国外旅游危机理论的研究主要有对特定危机事件的反应与管理的案例分析研究、对旅游业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为”事后型研究”,诸如SARS、东南亚危机、金融危机对旅游的影响研究。旅游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模型主要有TDMF模型、扩展的危机管理模型、旅游目的地社区能力模型、旅游危机管理规划模型、旅游危机管理系统模型、旅游危机恢复管理系统模型等内容。其代表性的分析工具主要有交叉影响与脆弱性分析、旅游本底趋势线分析。

七、结语与评论

旅游学术思想流派,还有乡村旅游理论、城市旅游理论、遗产旅游理论、探险旅游理论、黑色旅游理论、可持续旅游与生态旅游理论等内容。

但是,正是由于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的介入,导致了旅游学的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旅游学的发展与研究缺少学科的“主心骨”,使得旅游学的学科体系迟迟不够成熟。所以,笔者认为,旅游研究必须以旅游现象的起源研究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彻底划清旅游业和旅游现象的界限,消除过度重视旅游经济给旅游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旅游研究能够正本清源。

作者简介:裴理,男,河南周口人,三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旅游基础理论和旅游文化。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

旅游地理学讲义

《旅游地理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讲述三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关于旅游地理学这门学科的基本属性的问题,分别是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问题。通过讲述,学生对该门课程要有初步认识,尤其对该课程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解,为以后有针对性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本章重点是第二节,即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计划用三个课时。 §1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括康乐在内,是广义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它不仅同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关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经济学彼此渗透,因此它又是一门边缘学科。 1、几个基本的概念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务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扣除的时间是必需的,也是极具弹性的。重点是要理解三个问题:休闲与工作的关系、关于闲暇与休闲的增长和休闲的障碍。 游憩(Recreation):关键在于这种活动是否达到游憩的目的。 旅游(Tourism):关于旅游与游憩的关系一直有不同的意见。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旅游地理学:各国学者出发点不一样,其看法也不一样。 本书对旅游地理学的理解:从旅游的本质属性出发探讨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 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K.G.麦克默里发表的《娱乐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被认为是现代旅游地理学的第一篇论文。早在1935年﹐英国地理学家R.M.布朗就倡议地理学家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旅游业上。他和S.B.詹姆斯﹑A.S.卡尔森等先后论述了局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发展基础﹑聚落构成的差异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测定了旅游形态及其经济价值﹐并阐述了旅游形态和旅游设施的意义。40年代E.艾塞林﹑G.F.迪赛对游客客流进行了分析。50年代联邦德国地理学家H.哈恩从游客的性质﹑逗留时间﹑季节性变化方面划分了德意志联邦旅游地类型。可是﹐这段时间内绝大多数旅游地理著作主要是描述某些旅游胜地﹐或限于一般论述旅游的经济意义﹐对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极少探讨。 60年代以来﹐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理论问题逐渐为人们所重视。1964年﹐加拿大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 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 Industry” tourism has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 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 the world, 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peculiar natural and 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 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 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about wetlands、the resources of wetlands tourism and the examples of wetlands tourism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we can se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and provide some advices on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tland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 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旅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 摘要:在人类与环境冲突日益激烈的现在,旅游业开发问题是当前主要矛盾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粗放式的自然保护区开发模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正迫在眉睫。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这一新型开发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环境保护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二、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 1972年,第一次人类的环境会议在召开。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合理利用,使之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保护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点。1987年,在(MCED)在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的报告,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报

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

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一)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趁势 (1)生态旅游兴起阶段(1960年—1980年)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各国因经济快速发展.观光旅游人口大增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对造访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体验原住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态旅游的快速成长。这正是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生态旅游活动基本处于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调整时期,期间既有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也有在发展过程中走弯路的国家,这些国家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后期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生态旅游在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展开,还未形成规模;各国对生态旅游这个新兴的旅游形式还不够了解,人们对生态旅游也存在误解,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游、海底观赏;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滨海旅游、观鸟旅游等;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之旅、土著文化旅游等。 (2)生态旅游蓬勃发展阶段(1980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环保的旅游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都根据各自生态环境特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是:政府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各国成立了生态旅游相关组织.旨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应;生态旅游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生态旅游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生态旅游对规模的限制和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热”产生矛盾;在生态旅游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官方和非官方的组织,目的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建立生态旅游基金,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努力改善生态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关系,为社区发展谋福利。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美国的森林游憩、滑雪旅游;日本的环保之旅、观光农业、跨国生态公益旅游;澳大利亚的农场度假、滨海旅游、观鸟和动物巡游;新西兰的观鸟、海洋生物之旅、珊瑚礁之旅;法国的绿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等。 (3)生态旅游稳定成熟阶段(20世纪如年代中期。) 随着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进入了稳定成熟发展阶段。生态旅游市场的细分是根据生态旅游者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划分的,具体可分为观鸟、潜水、自然爱好者、考古学家、洞穴学者、徒步旅行者、登山者、环境保护主义者和自我价值实现者。学者彼得森把生态旅游产品分为9类,分别是包价旅游、节庆、住宿、导游服务、观光胜地、非营利性协会、餐饮服务、零售、交通运输。

旅游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标志着中国旅游地理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开始。 在讲当前热点之前,先简单说一下过去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哪些方面。根据有关学者对1998—2004年期间的论文进行统计梳理,发现期间我国旅游地理学者们的精力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这一方面的论文比重占了42.16 %;另外关于旅游市场、旅游者行为、旅游影响、综述、旅游环境等内容的研究也有所增长,其他内容的研究则处于低迷状态。 根据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8-2009年核心期刊范围内以“旅游”和“旅游地理”为关键词模糊检索以及对《旅游管理》、《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2009年的论文进行梳理总结,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应该是旅游地理当前的热点问题: 热点之一:产业融合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一个热点,同时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其中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众多旅游学者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课题。 创意产业目前在国外是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业作为以满足人们愉悦需求为根本目的的时尚产业,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宣传促销,都与创意产业密切相关。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与创意产业结合,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途径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文化创意植入到旅游业中,用文化创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创意产业如何迅速与旅游融合发展,可以从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与旅游营销等几个角度切入:旅游商品开发(特别是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旅游项目策划(主题公园)、旅游营销(节庆营销、影视营销——青岛啤酒节、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似水年华乌镇、印象)等。 总结: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论是对于旅游产业还是创意产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可以预见,作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结晶的创意旅游将是未来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对创意旅游的开发和研究,理所当然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关注的热点。 在这种产业融合中,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也是最近研究比较多的一个话题。这里就不做详细阐述,大家可以看看钱静的《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析》这篇论文。 热点之二: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即旅游环保问题(生态旅游、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人类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客观规律的无知与违背,致使许多景区生态环境恶化,加之缺乏科学有力的经营管理,人为地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十分严重,形势严峻,所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急需解决。于是很多旅游学者都开始关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但从近年来的论文研究方向上看,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以及分析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保护策略,这些文章或泛泛而谈或集合具体景区加以解

旅游地理学(保继刚著)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要点 一填空题 1. 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 2.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3.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尊重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5.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互相作用的条件有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6.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根据历史资料推测将来形势的是趋势外推模型。 7.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 8. 大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环状旅游路线。 9. 汇率下跌,价格不变,旅游需求上升。 10.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主题,由人工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业。 11. 共性大,个性强是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一。 12. 娱乐购物属于旅游活动的提高层次。 13. 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期都相同时,高峰指数等于0。 14.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 15.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类型包括大型购物中心型、特色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选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16.偶发性饱和与超载常是由于旅游地或其他附近发生了偶然性的事件,这些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吸引来大量旅游者 17. 旅游区的特性有系统性、层次性、地域性和优化性。 18.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 19. 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定性模型的代表是特尔菲法。 20. 中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节点状旅游路线。 21. 游览观光属于旅游活动的基本层次。 22. 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强度指数越接近于零,旅游需求的时间分配越均匀。 (二)名词解释以及关系 1.闲暇和游憩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2.旅游需要和旅游需求关系 旅游需要:是指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对某种旅游产品的渴求或欲望,它是旅游者的一种潜在需求,即旅游者自身感到缺少某种东西,又期望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心理状态。 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3.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 6 月3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tourismmanagement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Industry” tourism has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the world,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resources, land resources,biodiversity resources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peculiarnatural and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 sresearchesonthe concept aboutwetlands、theresources of wetlands to urism andthe examples of wetlandstourism exploitation.Onthe basis of that, we

中国湿地资源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7201211;修订日期:2007206212;责任编辑:刘英姿。 作者简介:刘婧(1983— ),女,硕士生,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及资源环境研究。E 2mail:liujing jane@sina 1com 资源评价 中国湿地资源研究综述 刘 婧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湿地资源科学是当前国际国内众多学者共同热切关注的重点学科和前沿领域。我国湿地面积广大, 种类繁多,但是退化和破坏现象也很严重,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根据近5年的湿地资源研究资料,从湿地的定义和功能;湿地的分类和统计;湿地的开发和利用;湿地的恢复与监控;湿地的规划和评价;湿地的保护和管理6个方面讨论了我国湿地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湿地研究会呈现综合性和分化性发展,并且需要更多的高新技术的支持和有力的法律保障。关键词:湿地;资源;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464(2007)04-0021-03 A REV I E W O N W ET LAN D S STU DY PR O GRESS I N CH I NA L I U J ing (School of the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 eijing 100083,China ) Abstract:W etland is a s pecial ecol ogical syste m and attracts much attenti on of scientists over the world 1I n China,it is now crucial t o p r otect and rest ore the abundant wetlands which have been threatened by degradati on and polluti on 1This paper,based on recent five years ’data,discusses the wetlands study p r ogress fr om six as pects:identificati on and functi on,classificati on and statistics,devel opment and utilizati on,rest orati on and monit oring,evaluati on and p lanning,and m itigati on and management,and then analyzes the trend of wetlands study,which needs more high technol ogy and favorable la ws 1 Key words:wetlands;res ources;study p r ogress;trend 1 概述 早在公元46年,德国日耳曼人开采泥炭,就初 步认识沼泽湿地。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欧洲最早对沼泽物质来源、形成因素、沼泽类型、沼泽演变与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创立了湿地科学基本理论的雏形。20世纪初,受益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湿地科学已基本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1982年在印度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湿地会议,从此标志着人类对湿地的研究和认识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时至今日,国际上出版了多部有关湿地的科学著作和大量论文,由W 1J M itsch 和J 1G 1G osselin 合作撰写的W etlands ,由Robert H 1Kaddle 撰写的T r ea t m en t W etlands 代表了当代国际湿地理论综合研究的最高水平[125]。中国对湿地研究起步较晚,1995年,《中国湿地研究》一书的出版和湿地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湿地科学研究正式开始。 2 湿地资源研究现状 211 湿地的定义和功能 目前已经统计到的湿地定义达60多种[6],但是湿地科学家和管理部门普遍接受的概念是在《国际湿地公约》(Ra m sar 公约)中的定义,即:“湿地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体,包括低潮时 不超过6m 的水域”[7] 。 同湿地的定义一样,其功能的研究也是从人类认识湿地时就已开始。陈宜瑜从物质循环方面提出了湿地作为“源”、“汇”及“转换器”的功能[8]。张明祥等提出了中国湿地20项效益以及各自的存在特征[9]。赵学敏将湿地称为巨大的“固碳”和濒危鸟类的“生命转运站”;它是具有调节气候、拦蓄洪水、降解污染等作用的人类社会发展最珍贵的淡水资源[10]。如果换成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的货币概念, 第9卷第4期 资源与产业Vol 19No 14 2007年8月 RES OURCES &I N DUSTR I ES Aug 12007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 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国外学科发展史 中国的 1978—1989:理想主义阶段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自觉构建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 ?关注国外理论前沿,反思自身不足 ?教书育人,提携后生,传播思想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回馈社会 ?建立组织,加强合作 理想主义研究取向的特征及意义 ?就旅游地理学研究本身而言,80年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研究范围较窄,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也难称规范,是旅游地理学发展中最为稚嫩的阶段 ?但是从研究的影响力来看,该时期对整个旅游地理学所彰显的“学术启蒙”意味难以抹煞1990—1998:现实主义阶段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旅游地理学家成为旅游规划的主力军 ?研究内容的实践驱动明显,学科本位意识下降 ?研究视野狭窄,对国际前沿关注度下降 ?研究规范性不够,学术贡献不足 现实主义研究取向的影响 ?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当时注重实效的社会风气,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旅游地理学实用性、功利性的研究取向。研究选题的狭窄,理论研究的忽视,以规划代替学术、以社会实践代替学术贡献的评价模式等是现实主义研究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这种研究取向阻碍了旅游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使学科的中外差距和差异更加明显 1999至今: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重新显示出对建构理论的重视 ?跨学科研究增多,研究领域获得较大拓展 ?国际交流增多,研究规范得到重视 ?学科获得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增强,对研究者的吸引力加大 理性回归的含义及意义 ?含义:其一,这一时期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得益于知识分子内省后的自我选择,是对现实洞察后的冷静思考以及对理想追求的践行。其二,当前正在进行的理性回归并不彻底,且十分脆弱,是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理性回归 ?意义:功利主义的盛行和理想主义的缺失,是阻碍当今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升中国的科学原创能力,培养顶尖的科学人才,需要理想主义的价值理念做支撑 2、从学科性质谈谈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

湿地公园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

湿地公园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

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初。《湿地公约》认为,湿地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国际生物学计划》中认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或生态交错带。中国对湿地的定义是,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米的海域。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湿地公园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是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根据目前国内外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湿地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国家林业局的定义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湿地公园的湿

地往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大多数经过长时期的人为干预,因而往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正因为如此,国际湿地组织和世界各国专家都十分重视湿地的保护和文化的利用。而湿地保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水栖息地的保护。2002 年的主题是水生命.2005 年的主题是湿地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以此来增加文化内涵.可以弥补湿地自然景观相对单调的缺憾。湿地不仅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还具有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休闲等多种社会经济价值。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居全球各类生态之首.分别高出农业和生态用地很多倍。2003 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必须要高度重视对湿地的保护,并要重视对湿地合理的利用。国家林业局提出了四个鼓励,第一即是鼓励在自然特性的生态下建立湿地公园.第二鼓励在湿地规划区采取有利措施建立生态湿地公园,第三鼓励在典型的地理地带特征规划建立生态湿地公园.第四鼓励在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加强规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1旅游资源的的质量评价 答:(1)特色与特性:奇特珍稀古老优美体量等 (2)价值与功能: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价值 (3)规律性特征:季节性等 2.旅游资源结构特征的评价 答:(1)规模与密度:集中程度 (2)类型组合:人文与自然组合各单体要素组合与协调单体聚集程度 (3)环境容量:自然经济空间社会 — 3.开发条件的评价 答:(1)区域条件 (2)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动物和植被等 (3)市场环境条件 (4)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宗教文化生活方式经济水平 (5)旅游开发投资环境条件:政治局势社会治安经济发展战略 4定性评价 (1)一般评价:(黄辉实)美古明特奇用 . (2)美感质量评价法 (3) 美学评分法 (4)三三六评价法: 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 三大效应:经济社会环境 六大条件:地理位置和交通位置景物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游客容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资源市场条件 5.疏载的原因 (1)资源开发条件和环境特色不突出 ~ (2)地域的开发方式单一 (3)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4)产品周期律影响 6.调控的作用 (1)充分挖掘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开发吸引力大的生态旅游产品 (2)充分实现资源和环境价值的综合开发 (3)加强宣传促销 (5)加快产品更新 、 (6)以热带冷全面开发 7名词解释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 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经济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8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旅游地理学发展概述

幻灯片1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概述 幻灯片2 第一节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历史 ●旅游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社会经济现象,起源于近代,它是西方由于工业化的逐步完成 经济发展达到相当程度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旅游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地理学者是涉足于旅游这一研究领域 的先驱之一。 幻灯片3 一、二战之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旅游是西方发达国际富有阶层的生活内容,随着价廉的组团旅 游(package tour)的出现,旅游的规模越来越大。 ●于是,各科学者也开始研究旅游,这一时期地理学者的研究是不自觉的,只是将旅游 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幻灯片4 主要研究内容 ●20世纪3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麦克默里发表的《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 被公认为是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这一时期,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两方面:一是旅游地和旅游形态的个别地区的 研究;二是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研究。 幻灯片5 二、二战之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国内旅游需求急增,以相邻国家为目的地的国际旅游也得到初步 发展,学者们在客观形势的要求下,开展了比二战前更加广泛的旅游研究。 ●但总体来说,地理学者对于旅游的研究没有明显的方向和兴趣,所作的研究工作仍然 是零散的。参与旅游研究的地理学者人数仍然有限。 幻灯片6 三、20世纪60年代以后 ● 1.20世纪60-70年代 ●世界旅游业进入发展最快最稳的时期。旅游需求和供给规模迅速扩大。 ●这一时期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以主动参与和多样化的研究内容为特点,主要研究领 域包括:旅游资源的评价、旅游地和旅游区域的开发研究、旅游客流的调查与分析、旅游产生的各种影响。 幻灯片7 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 ●世界旅游在总体规模上仍持续增长,各国旅游开发和管理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地理学者在完成大量个案研究工作基础上,要求系统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方法, 对旅游地类型进行分类和评价,绘制旅游地图等。旅游地理的研究这一时期主要集中

旅游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1、旅游地理学和旅游地理的区别 旅游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和阐述,以分析论述为主 旅游地理:在理论的指导下对某一特定区域内旅游实事的记述和分析,以叙述说明为主 2、三个基本概念 闲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 休憩: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休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 旅游: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休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3、旅游地理学是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和环境地理、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4、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旅游规划,旅游区划,旅游区划影响,旅游环境容量(自然环境容量、社会经济意义和旅游者感应气氛),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产生的条件和地理背景。 5、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类比法,计量法,实地调查法,现代技术手段与方法 6、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是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 与地理学学科关系:自然地理学旅游资源自然部分 人文地理学旅游行为偏社会文化 经济地理学国民经济的一部分经济产业 概念:分布规律与空间关系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1、谈谈你对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国外: 各国学者虽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称谓略有差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是旅游活动。 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区域规划等。 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旅游资源、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为旅游者空间行为与目的地的推销、旅游对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等 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 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 国内: 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在研究内容上从目前的以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关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

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精)

思考|THINK 030 W ORLD 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 文/谢冽钟永德 摘要:生态旅游标准能够规范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和生态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生态旅游标准的概念,分析了近些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的内容、领域、主要成果等,提出我国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生态旅游;标准;规范作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生态旅游标准能够规范生态旅游经营 者的经营管理行为和生态旅游者的消费行 为,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国内外有关传统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很 多,并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操作层面成果,对 传统的观法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 而,国内外对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不仅缺 乏系统性,而且至今尚未形成共识,尤其是 国内有关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则处于起步 阶段。

一、生态旅游标准的概述目前在国外业界和学术界探讨生态旅游有关问题的学术文章中,生态旅游的标准分别以广义和狭义的形式与规范、原则、策略和认证同时出现。狭义的概念是指认证项目中的评估标准,如绿色环球21的/国际生态旅游标准0。相比狭义的概念而言,生态旅游标准更多时候是指广义的标准。广义的生态旅游标准包含两大类:生态旅游规范与生态旅游认证,它们之间的共性不仅在于都是生态旅游的相关准则,而且从国外遵循的方式来说,都是参与者自愿性的行为,而非政府强制要求。它们 的区别在于认证是一个如何遵循标准的动 态的过程,而规范是一些成文的标准。 二、生态旅游标准研究内容 (一国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内容世界旅游组织为进一步探讨旅游业贯彻51992年里约地球会议环境标准6的具体实践方式,在可持续发展的12条原则、以及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组织等执行可持续旅游的9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可持续旅游的三个基本方法:制定新的规范、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行业导向的自愿性的法规体系。国际社会,包括联合国(U N、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 CN、国际生态旅游学会(T IES等,都一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指导生态旅游实践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国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主要集中在狭义的生态旅游标准、生态旅游管理框架、一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范和生态旅游标准的实践上。 11生态旅游标准 Dr iml,Connllo n 在可持续原则的基础 上提出可持续旅游的生态经济标准,并以 大堤礁和热带湿地世界遗产地为案例阐述 了可持续旅游和保护区的定义、可持续旅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 整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一章绪论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显着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 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国外学科发展史

旅游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旅游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即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者消磨的时间。 游憩: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基本内容有哪些?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交通;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3.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以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

科。 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及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园林学,建筑学,经济学,环境学,交通运输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古典文学,美学,心理学,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P7模型1.3) 4.从学科的性质谈谈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和区域规划,交通等;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国内: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在研究内容上,要从目前对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的宗旨;在研究方式上,应该提倡跨学科性的合作研究,旅游地理学者应主动吸收相邻学科

旅游地理学复习重点

1、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2、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这种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亦即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资源:是指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人工创造物。 4、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 5、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二、填空(每空 1分,共27 分) 1、按旅游资源的特性作为分类标准,中国旅游资源分如下6大类: 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消闲求职健身类,古迹与建筑类,购物类。 2、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包括基本容量与非基本容量,基本容量包含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的生态容量,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而非基本容量有旅游合理容量与极限容量,既有旅游容量与期望旅游容量,以及景点、景区、旅游地、区域等旅游容量。 3、按性质划分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开发规划。 4、巴特勒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历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止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5、现代旅游业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组成。 三、简答题(共19分) 1、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每点1分,共3分) 答:(要点)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1)基本层次-游览观光;(2)提高层次-娱乐购物;(3)专门层次-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 2、旅游资源或旅游地评价的理论基础(每点1分,共3分) 答:(要点)根据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可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分为如下三点。(1)体验性评价:着眼于人对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评价;(2)技术性评价:着眼于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从事特定旅游活动适宜程度的评价;(3)综合性评价:着眼于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整体价值评价。 3、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引力模式(共3分) 答:(要点) 引力模型:T ij = G * (P i*A j / D b ij) T为客源地I与目的地J之间的旅游次数的量度;P为客源地I的人口规模、财富或旅行倾向的亮度;A为目的地的吸引力或容量的某种量度;D为两地距离;G与b为经验参数。 假设A1与A2为同一地域内的两个旅游地的吸引力,那么它们对客源地I的竞争力大小为:T i1 / T i2 = A1/A2 * (D i2/D i2)b 4、主题公园的特性(每点1分,共5分) 答:(1)其是一种产业,其投资是一种企业行为;(2)是一种休闲娱乐空间;(3)必须有特定且易于理解的主题;(3)圆内所有内容都统一在同一主题之下构成的;(5)是一种非日常化、戏剧化的舞台空间。 5、旅游区的一般特性(每点0.5分,共2分) 答:(要点)(1)系统性;(2)地域性;(3)层次性;(4)优化性。 6、旅游区划的目的与意义(共3分) 答:旅游区划的直接目的是确定各个旅游区的范围与界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客观的了解各个旅游区的性质和特性,揭示旅游区的内在规律,查明其区域的基本特性。为扬长避短在全国形成合理地旅游地域分工体系,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四、论述题(共29分) 1、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每点3分,共21分) 答:(要点)(0)旅游需求的概念;(1)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旅游需求的决定性要素;(2)人口特征:总人口、人口增长速度、城乡分布、人口密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结构对旅游需求有一定影响;(3)收入与闲暇:旅游需求的实现必须在一定的经济收入水平以及有空闲时间的基础上;(4)职业和教育水平:职业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