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

中非合作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
中非合作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

中非合作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文章首先对中非合作的历史进行了简单回顾,然后重点分析了中非合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文章最后就如何应对挑战从坚持中非合作特色、完善中非合作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加强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以及重视企业责任、规范企业行为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非合作;非洲;战略

一、中非合作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中非合作根据国际国内环境以及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到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前。第三个阶段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之后至今。

中国与非洲第一阶段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在共同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在那个年代,中国尽管自身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但仍给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无私援助。这对非洲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奠定了中非友好关系的基础。中非友好也给中

国带来了实际利益。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投赞成票的76个国家中有26个是非洲国家。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这一时期,非洲国家特别是独立后的国家也在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而努力。随着双方战略的调整,中国对非洲合作开始强调互利互惠。在这一阶段,除了继续对一些最不发达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外,中国已将重点转移到与非洲国家开展互利的经济技术合作上来。这一时期双方仍继续深化政治领域的合作,在国际社会上相互支持。非洲国家帮助中国粉碎了西方发起的多次反华议案,中国也继续在国际舞台上为非洲国家争取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

二、中非合作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非洲统一任务的完成以及中国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中非双方迫切需要在更宽的领域内加强合作,迫切需要一个集成统一的平台来统筹协调中非合作。在这一背景下,中非合作论坛于2000年成立了。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标志着中非关系由原来的政治、经济主导向全方位发展。

1. 中国和非洲的经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一是中国和非洲国家间的贸易增长迅速。中国和非洲的双边贸易额已由2000年的106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1 986亿美元,12年

间增长了17倍多。(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截止2012年,中国已经连续四年成为非洲地区的最大贸易国。二是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截止2012年,中国在非洲投资的企业已经超过2 000家,投资项目已达4 000多个,合作项目遍及非洲50个国家。三是中国在非洲的工程承包业务发展迅速。非洲已经成为中国在海外工程承包的第二大市场,中国的工程承包业务占据了非洲工程承包市场的近一半份额。四是中国在非洲部分国家成立了中非经贸合作区。目前,中国已在赞比亚、尼日利亚、埃及、毛里求斯、埃塞俄比亚等国建立了经贸合作区。设立经贸合作区有利于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发展,也有利于非洲国家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经贸合作区所在地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非洲国家的就业,增加东道国的财政收入。五是中国出台了许多财税金融政策促进对非贸易投资和非洲企业发展。比如,中国陆续实施对从非洲国家进口的商品免关税政策;为支持国内企业对非投资,中国金融机构专门设立了用于支持国内企业对非投资的股权基金--中非发展基金;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则是通过为非洲中小企业提供专项优惠贷款支持非洲中小企业发展,帮助非洲国家改善民生、促进就业。

2. 中非在其它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中非政治合作越来越紧密。在论坛的推动下,中非传统友谊得

到进一步巩固。在2000年第一次中非合作论坛上,中非宣布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在2006年领导人峰会上双方将关系升级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后,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互访频率比论坛成立前有明显增加。论坛促进了中国与非洲联盟和非洲次区域组织的合作。《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指出,论坛将加强中国与非洲联盟和非洲次区域组织的合作。二是中非双方在和平与安全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深。自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对与非洲进行安全合作更加积极,参与领域逐渐扩大,在非洲和平与安全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列出了多项措施加强中国与非洲的安全合作。三是中非双方在人文社会领域交流日益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增进了中非人民的相互了解。在中非合作论坛带动下,出现了各种专门的合作发展论坛,如中非文化论坛、中非智库论坛、中非法律论坛等。中国和非洲的交流合作已从政府之间逐步扩展到政府、企业、学术界、传媒和民间友好团体之间。

三、中非合作面临的挑战

1. 国际社会和部分非洲人民对中非合作的认知有偏差。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对中国与非洲密切合作的评价很多是负面的。在

媒体上,西方国家抛出了各种言论抨击中国与非洲合作实际上是中国对非洲搞“新殖民主义”,企图达到给中非合作设置障碍、牵制中国发展的目的。西方学术界有些人对中非合作存有看法。如美国学者Giry认为中国参与非洲事务,在非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将影响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在非洲推进民主化的进程。一些西方智库对中非合作也大加指责,认为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增加威胁到了西方国家的利益。例如,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发布的《对非战略报告》认为,中国积极参与非洲事务给西方国家带来了很大威胁,西方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应对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提升。为了达到抹黑中非合作的目的,某些西方政客甚至在公开场合诋毁中非合作。例如,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11年6月11日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就中国在非洲影响力日益提升的

问题接受媒体采访时提醒非洲要警惕“中国的新殖民主义”。部分非洲普通民众对中非合作也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随着非洲实施多党制的国家越来越多,再加上非洲国家的媒体因经费问题多采用西方通讯社的稿件,非洲人民受西方舆论的影响较深,造成了部分非洲民众对中非关系存有一定的看法。沙伯力、严海蓉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通过访问非洲9国的人,他们发现尽管大多数人给中非合作以正面评价,但在“对中国人小商业的看法”与“中国积极参与非洲是否仅出于满足其国内资源需求的目的”这两个问题上,受访人

员存在负面认知的倾向。非洲人民对中非关系某些领域的看法存在负面倾向不利于中非合作往更深的方向发展。

2. 西方大国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对非合作,非洲的选择余地增大,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国际社会对非洲的关注,西方大国也纷纷加强了与非洲的联系,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对非合作。例如,美国为开展对非合作,在经济方面有《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和《千年挑战账户》,援助方面有《未来粮食保障行动计划》。此外,还有反恐、疾病防治等方面的计划。与美国类似,欧盟以及法国、英国、德国等西欧国家也都有相应的对非合作方案和措施。日本对非洲合作有专门的机制――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部分新兴大国近年来对非合作也越来越紧密。由于历史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印度能够较好地融入到非洲当地社会。近年来印非合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印度对非洲的政策目标。在这种情况下,非洲同哪些国家合作的选择余地会进一步扩大。中国并不是非洲的唯一合作伙伴。中非合作面临的国际竞争会越来越大。

3. 中非合作体制机制不完善。一是中非合作论坛的级别问题。中非合作论坛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合作组织相比还是有些差距。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峰会级别,而中非合作论坛仅仅是部长级会晤机制。二是中非合作的机制建设落后于非洲地区

间以及非洲整体合作机制的建设。例如,近年来非洲次区域组织发展迅速,非盟的力量不断增强,非洲一体化建设给中非合作机制带来了新挑战。三是国内对非合作机构的设置问题。目前的中非合作论坛主要是外交部和商务部在参与,另外还有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多个部委参与。各涉非事务部委在对非工作上缺乏集中统一领导和足够的沟通。在对非合作过程中,这些部委的参与人员往往是临时人员或兼职人员,而不是专职人员。况且,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主要由外交部非洲司这样一个司局级机构来承担,很难引起各参与部门的重视,大大影响了中非合作的效果。四是在非洲方面,由于非洲国家数量很多,各非洲国家很难在同一问题上达成统一意见,导致双方合作无法达成更加深入的共识,影响了合作效果。

4. 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相对较弱。尽管中国已成为非洲地区的第一贸易大国,非洲已成为中国海外工程承包的第二大市场,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增长迅猛,但是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还不是很强。软实力是一个和硬实力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是指文化影响力和政治模式吸引力。尽管中国的软实力在非洲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与中非经贸合作的规模相比,软实力建设还是相对落后的。比如,尽管中国在非洲开办了孔子学院,但是非洲学员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不是很多,这

与西方国家在非洲传教时的影响力相差甚远。

5. 部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社会责任感不强。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去发展,参与非洲合作的主体日益多元化。这其中既有国有大型企业,也有中小企业,甚至还有大量的个体户。国有大型企业通常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回报当地社会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很多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由于缺乏长远规划,甚至有些抱着“捞一笔就走”的心态,导致这部分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缺乏,引起了非洲人民甚至是国际社会的批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对保护当地环境重视不够,给当地造成了环境污染,损害了当地人民的利益;

二是劳资纠纷问题,比如给当地工人的工资偏低,不签合同、不缴纳保险,工作环境较差甚至强迫加班等造成中方管理人员与当地员工之间容易出现矛盾;三是对赴非工作的国内人

员教育不够,导致了有些人对非洲当地习俗不尊重,引起了非洲本土人民对部分中资企业的反感。

四、中非合作的战略思考

1. 继续坚持中非合作的特色。与西方国家同非洲合作附加政治条件不同,中国在和非洲合作过程中坚持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原则。虽然这一原则遭到了西方国家的指责,但只要这一原则对中非双方有利,符合中非关系发展的需要,并被大多数非洲国家和人民所认可,那

么我们就应该将这一原则坚持下去。当然,不干涉内政并不是说对非洲的政治不闻不问,而是要在尊重非洲各国主权、不干涉非洲国家内部政治事务的基础上与非洲国家进行政治磋商,在国际舞台上与非洲国家相互支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与非洲合作过程中政治处于次要地位,相反,中国应该继续加强与非洲的政治合作。

2. 完善中非合作的组织和制度保障。针对目前中非合作论坛的级别偏低和后续行动委员会的协调能力偏弱的现状,建议提高中非合作论坛的级别,将中非合作论坛提升为类似于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之类的元首、首脑级会议。单独设立一个负责对外合作的委员会,整合目前中国的对外合作,如中非合作、中阿合作、上合组织、中国与东盟的合作等各种对外合作。该委员会设立独立的日常办事机构。该机构对对外合作委员会负责,主要负责对外合作的战略研究、对外合作部门之间的协调、对外合作协议的落实与监督等。外交部、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单位作为该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委员会主任建议由第一副总理担任。通过这种集中统一领导,将中国的对外合作落到实处,提升合作水平,取得更好的合作效果。

3. 加强软实力建设,增强中非合作的国际话语权和对非洲人民的吸引力。在提升软实力方面,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非宣传。对非合作不但要在“看得见”和“摸得着”的“硬件项目”上下工夫,还要在占领国际舆论阵地,同西方争夺话语权上下工夫,改变过去那种少说多做的传统。对非合作过程中要把真实全面的中非关系向非洲人民和国际社会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中非合作环境。比如,可以邀请非洲的媒体记者和研究人员参与到中国援助非洲的具体项目中,让他们亲身体验中国在与非洲合作中互利共赢的事实。在向非洲国家宣传推介中国方面,除积极向非洲国家输出我国的文化产品外,还可以邀请非洲记者来中国实地拍摄,通过非洲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非洲人民介绍真实的中国,改变西方舆论统治非洲的被动局面。二是除官方交流与合作外,可动员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传媒机构与非洲的相应组织进行联系。通过分享发展经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等方式进一步夯实中非合作的民间基础。

4. 重视企业责任,规范企业行为。为了更好地规范中国企业在非洲或其他境外地区的经营行为,可以考虑给予驻外使馆一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强对境外中资企业的约束。同时,可以考虑在非洲当地成立援助基金。基金的资金来源由在非洲经营的中资企业根据产业特点、企业规模的不同按照特定比例缴纳,作为对非援助的重要补充,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

益。在和非洲国家合作过程中,要实施更多的技术转让,重视对非洲当地人才的培训。为了尽量多地雇佣非洲当地工人,解决非洲国家的就业,可以规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在非企业雇佣当地人员的最低比例。国家应该加快制定在外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规范,将境外中国企业的行为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参考文献:

1. 张永宏.中非合作:从互助共赢走向协同崛起.学术前沿,2014,(7)下:35-45.

2.李克强.深化中非合作提升发展中国家间合作水平――在首届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2012-08-27.

3. 黄炎光.中非经贸合作前景看好.经济日报,

2012-02-23.

4.杨立华等.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发展总体战略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 姜洪:国家开发银行支持非洲发展的经验与设想.载张宏明主编:非洲发展报告NO14.(2011~2012)新世纪中非合作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徐伟忠,余文胜,杨之桄.中非合作论坛的现状与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12,(6):50-55.

7.张宏明.西方同中国在非洲利益冲突与中国的应对策

略.西亚非洲,2010,(7):5-11.

8.张忠祥.中非合作论坛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

9.沙伯力,严海蓉.非洲人对于中非关系的认知(下).

西亚非洲,2010,(11):51-59.

10.卫志民.中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风险化解.现代经济探讨2014,(10).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项目号:14XNH245)。

作者简介:王亚星(1960-),男,回族,吉林省长春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对外贸易与产业国际化、WTO与产业政策;谭波(1983-),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国际化、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

收稿日期:2014-12-12。

“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模式”这一概念可以追溯至2004年由英国学者雷 默(Joshua Cooper Ramo)提出的“北京共识”,意指不同于 “华盛顿共识”,由中国发展出的政治与经济模式。 中国模式丰富和拓宽了世界范围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一些中东非洲国家正在“向东看”,探索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奥秘,以帮助本国走出困境。2006年6月,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由津巴布韦政府率先提出的“向东看”政策成为会议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非洲国家的领导人纷纷表示,认真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有助于非洲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中国的今天就是非洲的明天。博茨瓦纳央行行长莫霍霍提出,中国的发展模式能够启发非洲国家如何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 一、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由于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和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动等影响,非洲很多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这给当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了干涉非洲经济发展事务的机会。因而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主导下,非洲进行了一场以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经济改革,但是结构调整政策自身存在严重缺陷,最终导致非洲经济改革的失败,引发经济危机。80年代的经济危机又引发新的政治动乱,国家内部和国家间的暴力冲突时有发生。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冷战”结束,原先美苏投向非洲的资源骤减,诸多充当其代理人的非洲国家当权者遭遇财政困难而无法继续统治,同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施压下,非洲很多国家实行多党民主制,这些因素导致非洲多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很多国家再次爆发内战,甚至大屠杀,比如两次刚果(金)内战以及卢旺达大屠杀。

中非合作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

中非合作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文章首先对中非合作的历史进行了简单回顾,然后重点分析了中非合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文章最后就如何应对挑战从坚持中非合作特色、完善中非合作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加强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以及重视企业责任、规范企业行为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非合作;非洲;战略 一、中非合作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中非合作根据国际国内环境以及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到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前。第三个阶段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之后至今。 中国与非洲第一阶段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在共同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在那个年代,中国尽管自身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但仍给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无私援助。这对非洲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奠定了中非友好关系的基础。中非友好也给中

国带来了实际利益。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投赞成票的76个国家中有26个是非洲国家。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这一时期,非洲国家特别是独立后的国家也在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而努力。随着双方战略的调整,中国对非洲合作开始强调互利互惠。在这一阶段,除了继续对一些最不发达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外,中国已将重点转移到与非洲国家开展互利的经济技术合作上来。这一时期双方仍继续深化政治领域的合作,在国际社会上相互支持。非洲国家帮助中国粉碎了西方发起的多次反华议案,中国也继续在国际舞台上为非洲国家争取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 二、中非合作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非洲统一任务的完成以及中国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中非双方迫切需要在更宽的领域内加强合作,迫切需要一个集成统一的平台来统筹协调中非合作。在这一背景下,中非合作论坛于2000年成立了。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标志着中非关系由原来的政治、经济主导向全方位发展。 1. 中国和非洲的经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一是中国和非洲国家间的贸易增长迅速。中国和非洲的双边贸易额已由2000年的106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1 986亿美元,12年

中非经贸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中非经贸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摘要 随着中非经贸近60年的发展,中非之间政治与经济联系都日趋紧密。本文从中非经贸关系着手,回顾近30年来,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概述中非经贸关系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变化,从外媒的评述理解现阶段中非经贸发展的概况,分析中非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非经贸合作;历程与现状;问题;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非洲大陆越来越引起大国关注。非洲凭借其优厚的能源与资源,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与非洲的友好往来历史悠久,双方在国际事务中互相支持,共同建立了第三世界。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中非的经济不断发展,中非经贸关系日趋紧密,双方从政治到经济的合作都不断加强。中国非常重视同非洲的经贸合作,加强与非洲各国的经贸合作与发展对于经贸关系的多元化发展、资源与市场的利用、巩固和发展中非友谊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非经贸合作的特点与变化 1.中非经贸关系加速发展阶段(1980-1999年) 20世纪8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非洲国家逐渐实现民族独立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调整,中非经贸关系逐渐步入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中非经贸特点主要变现为:双方贸易额不断扩大,贸易产品多样化,贸易范围几乎覆盖整个非洲。贸易方式不断增多,一般贸易与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对外援助等方式相结合,经济效益取得很大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非洲国家的经济一直到70年代末都处在增长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非洲经济受世界经济影响陷入了严重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适时调整对非政策用以加强中非经贸合作。中国根据非洲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符合双方实际的贸易合作。在非洲总体贸易出现负增长的局势下,中国同非洲的贸易却在显著增长。其中中国出口额年均增长4.2%,进口年均增长3.6%。 在整个80年代,中非贸易额虽然略有起伏但总体保持着增长趋势。这一时期,中国出口迅速增长,进口则有所下降,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其主要原因是:非洲经济困难,出口产品减少而且单一,而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进口来源增加。 20世纪90年代,由于外贸体质改革和外包经营的发展实施,我国开始重视对非经贸合作,将对非经贸合作确定为外经贸的战略重点之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极大的促进了中非之间的合作。1993年南非独立之后,中国同南非的贸易往来发展迅速。1999年,中国同非洲地区进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有14个,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南非、埃及、尼日利亚和安哥拉。其中南非为最大贸易伙伴。

中非贸易合作发展状况与趋势思考

中非贸易合作发展状况与趋势思考 中非之间的货物交换有着悠久的历史,一些考古发现表明这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宋朝开始的国家经济中心南移,使由南海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日益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航线和航行距离也不断增加。在非洲的桑给巴尔岛和津巴布韦已经出土了11世纪的宋朝古钱币,这些钱币有的是元朝时期的中东贸易商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非洲遗留下来的;正在肯尼亚沿海地区进行的考古挖掘,也旨在寻找13世纪中国船员旅行时留下的工艺品。明朝时期,中国的本土文化复兴带来了海事创新,以强盛的国力和相对开放的国际政策为支持,“中非历史上关系最重要的时期”随之而来,代表性的事件为郑和下西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郑和船队最远到达了东非沿海地区,并使用瓷器、丝绸以及中国其他的工艺品交换非洲的产品和其特有的动植物品种,将中非贸易关系推向了一个高潮。最后一次这样的远海航海活动,发生在1433年大撤退时期;之后更远距离的航海活动既与第三方的海事创新有关,也与欧洲对非洲的殖民侵略有关。 清朝时期,日本和欧洲航海技术的提高引发了对国际海事权利的争夺,中国在竞争中落败,被迫退出了远洋航线。与此同时,非洲沦为欧洲殖民地,使得与中国的直接贸易渠道进一步被切断。中国国内频繁发生的农民起义和外来侵略战争,包括19世纪初的两次鸦片战争,也使得中国方面无暇维系双方贸易往来。非洲国家处于殖民统治下的经济状态,与独立主导经济发展的中国显着不同,缺乏直接经济交往的双方因此好像处在两个“平行世界”。在这一时期,非洲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主要通过两种间接渠道进行。一是非洲殖民地宗主国对中国劳动力的使用,二是非洲国家独立战争中来自中国的物资支持。据估计,在二十世纪的头20年,在南非矿场里做工的中国劳动力就有7万到10万人,中国工人的血汗也曾挥洒在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岛和留尼旺的种植园。如今,在非洲许多国家中都还生活着这些工人们的后裔,最新的估计显示,包括服务行业在内(如医生、理发师和零售商等),目前非洲拥有一百多万华裔劳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非洲国家由于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相同目标而形成了密切的政治同盟,这种政治合作也对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方面,1955年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包括中国在内的29个发展中国家在确立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宣言的同时,也提出了经济上共同发展的理念。这次会议在理念上将亚非之间的合作推向了顶峰,由此开始形成

中非合作各自优势

中非经贸合作各自的优势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1/3以上。新形势下,中非之间扩大合作,不仅有利于中非双方,而且也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各国共同繁荣。 2000年至2008年,中非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33.5%,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2%升至4.2%,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3.8%升至10.4%。2009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0年至2008年,中非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33.5%,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中非贸易额下降到910.7亿美元,但中国在当年首次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 伴国。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中非贸易呈现良好的恢复发展态势。2010年1月至11月,中非贸易额达1148.1亿美元,同比增长43.5%。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中非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双方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品相继进入对方市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对非洲出口商品以轻工、食品、化工、土畜产等为主。2000年以来,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产品等机电产品出口显著增长,商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大幅提高。目前,机电产品占中国对非出口的比例已超过50%。 在非洲对中国出口方面,棉花、磷酸盐等初级产品曾经是主要商品。近年来,非洲的钢材、铜材、化肥、电子产品等工业制成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同时,非洲农产品对中国出口增长加快。埃及的柑橘、南非的葡萄酒、加纳的可可豆、乌干达的咖啡、突尼斯的橄榄油等逐

渐为中国消费者熟悉和喜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从非洲进口有所下降,但农产品进口增长了25%。 当前,中国和非洲同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市场需求旺盛,中非贸易具有很大潜力。就中国而言,对非洲原油等矿产资源需求盛大,中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与储备远不能满足中国目前国内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和维持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势头,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建厂,一方面可就地取材节约成本,例如中国在赞比亚的矿产企业,投资建设冶炼厂,提高当地铜资源的利用纯度与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非洲的市场还处于开发期,辽源广阔,人口众多,中国可以开拓非洲广阔的市场。就非洲而言,一是其能源和矿产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据最新已被证实的石油存储量估计,非洲占了全球总量的7%。二是中国的产品和技术适合非洲发展的需要,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建厂,更新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完善了当地的设备条件,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生活上与工作上的极大方便,例如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是中国在非洲设立的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目前已引进13家企业,涉及采矿、勘探、有色金属加工、化工、建筑等领域,完成实际投资6亿美元,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同时中国巨大的市场也为非洲产品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国与非洲优势互补,中国利用其在技术资本等上的优势,非洲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秉承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共同利益不断扩大,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中非合作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非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环境 1非洲的基础设施比较差,非洲比较差的基础设施导致非洲GDP年均增长至少少增长了2%左右,商品生产率也因为这个下降了40%。内部的交通运输成本尤其的高。平均起来,相当于世界其他地方的两倍。另外一个更专业一点的数据,非洲每集装箱出口价格达到900美元,进口价格是1100美元,这里是指运输成本。在我们东亚地区,出口的每集装箱的成本是300美元,进口的成本是350。 2关于非洲地区的主义发展。到非洲投资,最好是以点带面,但是在非洲事实上现在可能有三四百个集团地区组织。而且同一个国家都参加了多个组织,这样导致一个国家里头可能多种税则,而且它的产品标准会不一样。所以说,你在以点带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国家和邻国到底是处于哪一种税则,哪一种产品标准。 3中国和非洲的经济联系事实上还是不如西方强,远远落后于西方。尽管我们说中非贸易增长很快,但是事实上如果你看比例,非洲对中国贸易只占中国对外贸易比例的3%。中国从以石油,西方往往指中国石油是对非贸易中的最大一块,但是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事实只占非洲石油出口的20%不到。当然,根据温家宝的数据可能会更低,只有13%。 (二)政治环境 4非洲的政治环境还是不太稳定。非常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索马里海盗非常猖獗,非常还有很多其他的,接下来我们看到苏丹的情况也是非常严峻的。这里简单的说两句苏丹,苏丹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达尔夫(音)的问题,事实上现在已经演变成一场和平还是正义的斗争,这个问题事实上是和鸡生蛋蛋生鸡一样,是说不清楚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南北苏丹问题,2011年南部苏丹要举行全部公决,这场公决可能会导致一个结果,南部苏丹独立。如果南部苏丹独立的话,对我们很多经济利益和石油利益影响非常大。 5西方对中国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从2000年来看的话,2000年到现在,西方对中国在非洲活动的态度至少有三个演变,从2000年到2005年,事实上他们对中国在非洲干什么不太关心。但是06年中非峰会召开,让他们感到非常的愤怒。有一个英国人跟我讲,他感觉06年中非峰会的召开,就好像有个贼趁他们睡觉,偷了他们后花园里的东西。 第一个方面,他们事实上开始部分学习中国在非洲的经验。我在欧盟发展总司和负责非洲和欧盟的处长谈的时候,其实他们已经有很多政策根据我们的做法发生了改变。 第二个方面,态度是担心中国在那里还会有更大的动作。 第三个方面,试图把中非合作引导到他们希望的方向。 第四个方面,利用我们有一些实物来设法抹黑,为他们自己的政策做辩护 西方在非洲国家的影响力非常强大,而且对非洲有种种的手段。我们还是以他的地区主义为例。在西部非洲,大家都知道有个西部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1965年成立的动机实际是想把非洲整合到一起,但是事实上这中间不断的有法语国家组织起来,建立他们自己的组织。所以说,到现在为止这个共同体还是不成功的。 在此之外,西方还设法用他们常用的手段,对非洲国家进行类别划分。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有的会说非洲国家要么是不民主的,要么说他们是腐败的,要么说他们是失败国家,等等,总之是各种各样的帽子都会扣。所以说,我们可以看到前段时间对中国在几内亚的投资的指控。几内亚是在军政府上台之前,协议是在签署之内,他们不看之前,只看之后,尽管CIF中国国际基金和我们政府没什么关系,但是也被他们给扯上关系了。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非合作的战略对接与挑战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中非关系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一带一路”倡议为中非间的贸易发展、投资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可以说,中非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非双方相互需要并互为机遇。此后非洲国家积极参与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2018年9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将推进落实论坛峰会成果,把共建“一带一路”、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中非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在实现“五通”。这“五通”也基本涵盖了中非合作的方方面面,从“五通”出发,实现中非合作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五大领域的互通无疑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非关系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非合作的对接 1.中非政策沟通顺畅,为中非实现战略对接奠定了坚实基础。自从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设立以来,就成为中非双方政策沟通的最重要渠道。今年是中非合作论坛积极推动中非关系发展的第十八个年头。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七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与非洲37国及非洲联盟成功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谅解备忘录,签署国家占出席峰会53个国家的约70%。其次,中非两方领导人频繁的高层互访也是政策沟通的重要渠道。习近平两次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目的地皆是非洲。同时,非洲领导人也积极主动地与中国展开往来。在2018年4月两会后的半个月内,就有三国非洲总统先后访华。非洲一直是中国外交“基础中的基础”,中非高层互访频繁,增进了政治互信,为双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各领域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再次,中国大力推进涉非的多边沟通。2017年在埃塞俄比亚举行的第29届非盟首脑会议上,多位与会的非盟高级官员都表示,要加强非洲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可见中国发展经验对非洲的吸引力。2017年3月,联合国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并敦促各方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些举动都反映了在多边沟通层面,“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共识,中非的伙伴关系网络建设日臻完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广阔。 2.中非设施联通成果丰硕,双方可进行合作的领域广、空间大。当前,非洲正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中非合作下的设施联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非盟第十八届首脑会通过了《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计划》,确定了多个跨国跨地区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一带一路”倡议提及的重点合作领域与非洲的发展建设高度契合,运输基础设施的联通将有助于推动非洲大陆内部互联互通。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以“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非洲大陆延伸,助推非洲国家的工业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2017年,蒙内铁路正式通车,这条肯尼亚独立以来的首条新铁路全线采用中国标准。东非首条电气化铁路吉亚铁路也相继开通,使吉布提至亚的斯亚贝巴的运输时间从公路运输的7天降至10个小时。此外,中非在电力、电信、水电等领域的联通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东非电力互联网络、中部非洲能源组织北南走向的电力输送通道项目、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在发电领域的项目和西部非洲国家的水电资源跨境项目与国家电网都在稳步发展中。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5年间,中国向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电力投资约130亿美元,2010年至2020年中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新建电力项目超过200个,已建成或正在承建的装机容量将达17千兆瓦。 3.中非贸易稳步发展,为中非实现战略对接打下深厚的经济基础。过去20年间,中非间经贸关系发展迅猛,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非深化贸易合作,加强互联互通,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中国来说,非洲这片广大的土地蕴含了无限商机,机电设备、建材、纺织品等商品的出口,缓解了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与国内产能过剩问题;对非洲来说,中国的资金、设备、技术、服务能与其本土丰富的自然资源、庞大的人口红利与广大的市场潜力相结合,释放其经济发展的潜力。2000年中非贸易额仅为104亿美元,到2008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至今,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虽然2015年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疲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非合作的战略对接与挑战 ●刘诗琪 摘要:非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自然延伸,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非合作相辅相成,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既“五通”)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涵盖中非合作的方方面面。文章拟从中非合作的“五通”现状入手,分析中非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在此基础上探讨中非合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挑战;对策 27 --

中非合作具有全球意义

中非合作具有全球意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永宏 5月11日,李克强总理访问肯尼亚时说:“中非23亿人携手发展,将会改变世界格局。”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中非合作不仅在南南合作中举足轻重,而且在推动世界良性发展方面承载着丰富的全球意义。 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近代以来,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本质是崇尚强权、推行霸权、扩张利益。二战结束,国际社会在重建的反思和新建的期望中摸索,南北双方都在努力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然而,接踵而至的冷战,迅速扭曲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意识形态之争遮蔽了和平与发展的现实诉求。冷战结束后,全球联系的障碍被消融,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现代化、全球化进程全面展开,再一次呼唤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但是,西方固守昔日辉煌的殖民思维、冷战思维、保守主义思维,多把非洲看成是一块黑暗的、没有希望的大陆,始终不相信中非合作是全球多极化格局的重要推动力量。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式,就要像李克强总理所说:“在世界格局中,多几个‘极’,总比少几个‘极’要好。”没有多极化的世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就缺乏前提和基础。 破解南北矛盾。冷战结束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南北之间

的知识鸿沟越拉越大。北方国家是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和运用者,南方国家主要扮演知识的消费者角色。于是,发达国家不断筑高知识壁垒,广大发展中国家再度被置于依附地位。近年来,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在南北之间搭建起知识创新、传递的桥梁,既有利于南方国家消化、吸收北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也有利于为北方国家的知识创新提供广阔的土壤。中非合作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国的实用技术比较适合非洲的实际需要,较之西方技术,在对接条件、可接受性、可支付性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长远来看,以互利共赢、包容发展原则为基础,中非科技合作将逐渐成为南北知识生产链上重要的一环,不仅为非洲形成“造血”机制、为“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且会在南北关系的良性互动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甚至将改写南北关系的传统内涵。 支撑全球发展转型。当前,以低碳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发展转型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国际合作中的低碳发展合作,不仅是新型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配置,更包含着全球治理的规则和方向。非洲拥有丰富的低碳发展资源和巨大的后发潜力,有学者预言,非洲将成为新能源时代的中东。当然,和绝大多数南方国家类似,非洲面临着“低碳”与“发展”双线作战的重负,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得不直面低碳时代的到来。第四届中非合作论坛倡议中非双方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对话与务实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同时,为提高非洲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中方在非洲国家实施了百余个清洁能源项目,并在卫星气象监测、新能源开发利用、沙

中非合作的发展历程及动因研究

王玉红 (赤峰学院社会科学部,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中国与非洲虽相距遥远,但已有悠久的交往史。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非关系翻开了新的篇章。出于拥有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几乎相同的历史任务,中非友好合作关系自上世纪50年代一经建立,历经半个世纪的国际风云变幻,始终稳固推进,历久弥坚。冷战结束以来,中非合作模式逐渐改变了过去以政治合作为主,经济方面的合作以中方向非洲国家提供单方面的援助且主要服务于政治目的的格局,变为政治与经济合作并重,以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为主。合作中的意识形态因素逐渐淡化,合作层次、方式与途径日益丰富多样。中非合作历经国际风云变幻,几经变迁而演化为现今的状态。其发展演进既受到历史规律推动作用的影响,又受到现实发展基本要求的制约;既有其内部的决定因素,又有其外部的条件因素。但归根结底,中非合作的演进是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的作用下,随着国际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及时代主题的不断变换,最终由国家间利益关系的博弈变化而决定的。 关键词:中非合作;政治合作;经济合作;动因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6-0021-02 一、中非合作的发展历程 中国与非洲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发源地,虽然相距万里之遥,但双方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至约公元前一千年。在这三千年的漫长交往史中,中非交往从间接到直接、从民间到官方、从零星到繁盛、从松散到紧密,经过了不同时期的历史考验,跨越了漫漫历史长河,一直延续到今天,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交往史。 (一)1949年前的中非交往 古代的中国与非洲都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而形成的自然经济体系。双方在彼此的交往中,经济体系上具有自给性,政治体系上具有封闭性,经贸交往上具有零散性,人员往来上具有偶然性。因中非地理上相距遥远,受到当时生产力发展、科技水平以及交通条件的限制,中非双方的交往规模始终不大。同时,双方交往经常受到中间势力的影响与左右,联系方式经常以间接贸易、间接交往为主,直接贸易和交往较少。中非之间民间交往早于官方交往,间接交往早于直接交往,这是古代中非关系发展史上的主要特点。在早期的中非交往中,由于中国农耕文明较为发达且政治上常处于大一统的王朝状态,在中非交往中占据着高端,处于主导性地位。非洲各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国家实力相对不足,在交往中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管在早期中非交往中中国处于强势地位,但是中国和非洲人民之间各层面的交往都是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从近代世界体系确立之后,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中非交往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旁落到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手里。在政治方面,双方都沦为无力自主的列强附庸;在经济方面,双方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掌控;在人员交流方面,双方也再不能自由往来;在民族关系方面,近代世界体系把中国和非洲紧密地连结到了一起。也正是在共同遭受西方民族压迫的过程中,双方对彼此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亲近,从而结成了历经历史考验的战略关系,并为当代中非关系最终演变为全天候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1949年——1978年的中非合作 这一时期中非合作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求生存,争自立”。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非关系开创了新纪元,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由以民间交往为主的间接往来上升为以官方交往为主的直接合作。同时,中非之间开创的“以经济先导,以政治主导”的援助型合作模式,展现了国际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平等互利的关系,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股和平、民主、合作、发展的正义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略力量对比和国际政治氛围。通过合作,中非双方特别是非洲国家逐渐摆脱了西方大国的控制,重新掌握了自身发展的独立权和主动性。在这个时期,中非交往与经济政治等方面合作的广度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