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此外,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繁荣时期的物价上涨使得再贴现票据的金额上升,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期的物价下跌,又使得再贴现金额下降,货币供给减少。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在繁荣时期“火上加油”,而在萧条时期“雪上加霜”。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据此,弗里德曼坚持主张中央银行可以用公开市场操作,完全取代法定准备金制度和进行再贴现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1)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2)要有一个发达、完善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且达到一定规模;(3)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如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就不能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这三个条件的国家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个政策手段;此外,它的收效缓慢,因为国债买卖对货币供给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缓慢地传导到其它金融市场,影响经济运行。

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如下优点:(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2)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3)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中央银行因此有将准备率固定化的倾向;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在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会将超额准备的一部分充作法定准备,而不收缩信贷规模,这就难以实现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的目的。

比较分析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原理

比较分析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原理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并进而影响整个经济活动,从而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 1、再贴现率政策 再贴现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或者说是放款利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贷款利率的高低来调节货币供给量,贴现率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就会少,进而商业银行向市场可提供的贷款就会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2、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行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原理或者说是传导机制可描述如下:如果中央银行向个人或者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买进债券,则会开具支票,债券出售者会将该支票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该银行则会将该支票交给中央银行作为自己在中央账户上增加的准备金存款。如果中央银行直接从各银行买进债券,则中央银行可直接按照债券金额增加各银行在中央银行中的准备金存款。当中央银行售出政府债券时,情况则相反,但无论买进或者卖出债券,都会引起准备金的变动,而准备金的变动又会引起货币供给按照乘数发生变动。 3、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所以商业银行总是想把尽可能多的存款放贷出去或者购买债券,但为了应付储户日常的提取存款,所以商业不可能把全部的存款放贷出去,而需要留取一定的金额以作为用于支付存款提取用的准

备金。这种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用于支付存款提取用的金额占存款的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定义就可以看出,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就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向市场的放贷数量,从而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相反,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减少商业向市场的放贷数量,从而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 从实践中来说,货币政策的三种工具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可能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太显著。 第二,从货币市场的均衡情况来看,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必须是以货币流通的速度不变为前提。 第三,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第四,在开放型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受到资金在国际上流动的影响。 另外,从三种货币政策在实践中的运用来看,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说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最主要的手段。这是因为,公开市场业务有以下优点:第一,能按照中央银行的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率政策那样只能通过变动贷款条件或者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来鼓励或限制商业银行的借款数量。 第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上。 第三,操作的规模可大可小,交易的步骤也可以随意安排,从而有利于保证准备金率调整的精确性。 第四,不像变动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政策那样具有很大的惯性,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改变调节方向,业务也比较容易逆转。

第9章-货币政策(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C 3. C 4.C 5. D 6. D 7. C 8. A 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C 18. 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 四、是非判断题 1. 错; 2. 对; 3. 错; 4.对;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9. 对;10. 错;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20.错;21.错;22. 对; 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菲利普斯曲线: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牺牲若干程度的币值稳定;而要维持币值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若干程度的提高为代价。这一关系可以表现在菲利普斯曲线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5.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6.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7.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8.回购交易:是指卖(买)方在卖出(买入)证券的同时,与买(卖)方约定在将来某个

三大货币政策的优缺点

在现实的业务活动中, 传统三大货币政策的优缺点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包括再贴现业务、公开市场、存款准备金政策。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此外,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繁荣时期的物价上涨使得再贴现票据的金额上升,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期的物价下跌,又使得再贴现金额下降,货币供给减少。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在繁荣时期“火上加油”,而在萧条时期“雪上加霜”。 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是: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据此,弗里德曼坚持主张中央银行可以用公开市场操作,完全取代法定准备金制度和进行再贴现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第一,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第二,要有一个发达、完善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且达到一定规模;第三,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如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就不能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这三个条件的国家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个政策手段;此外,它的收效缓慢,因为国债买卖对货币供给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缓慢地传导到其它金融市场,影响经济运行。 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如下优点:第一,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第二,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第三,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三大政策工具

5、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三大政策工具是什么?它们分别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本题30分,要求不低于800字]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三大政策工具是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变动法定准备率。上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应相互配合使用 1.再贴现政策具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1)能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预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使其改变放款和投资活动。(2)能产生告示效果,通常能表明中心银行的政策意向,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的预期。(3)能决定何种票据具有再贴现资格,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 当然,再贴现政策效果能否很好地发挥,还要看货币市场的弹性。一般说来,有些国家商业银行主要靠中心银行融通资金,再贴现政策在货币市场的弹性较大,效果也就较大,相反有些国家商业银行靠中心银行融通资金数量较小,再贴现政策在货币市场上的弹性较小,效果也就较小。 2.公开市场业务作用(1)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影响其信用扩张的能力和信用紧缩的规模;(2)通过影响准备金的数量控制利率;(3)为政府债券买卖提供一个有组织的方便场所;(4)通过影响利率来控制汇率和国际黄金流动。可见,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主要是通过购入或出售证券,放松或收缩银根,而使银行储备直接增加或减少,以实现相应的经济目标。 3.变动法定准备率作用 在实行中央银行制国家,法定准备率往往被视作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手段之一。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率对金融机构以及社会信用总量的影响较大。从直观上看,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越高,商业银行等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越多,其可运用的资金就越少,从而导致社会信贷总量减少;反之,如果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低,商业银行等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少,其可运用的资金来源就多,从而导致社会信贷量增大。进一步分析,法定准备率与派生存款的关系为:式中D为派生存款;E为原始存款;r为法定准备率;1/r为存款货币的扩张乘数,它与法定准备率呈反比变化。法定准备率越低,存款货币扩张乘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其作用综上(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1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介 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 三、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工具 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补充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西方经济学(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题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搞清二者的基本内容、政策工具及相互关系,明确两者的基本目标,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清财政理论与政策和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内容; 2.完整准确阐述两个基本理论; 3.分析比较时包括相同与区别 时间安排:学习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教学内容后实施。 分值:满分20分。 解题思路: 1.政策目标 2.政策手段 3.货币乘数和财政乘数 4.调控力度分析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模式和内容(包括协调模式、双紧搭配、双松搭配、一松一紧搭配) 答: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

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即: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IS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

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

? 2013 myEAtrade All Rights Reserved. FOREX EA 法宝一:公开市场业务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不同:一个是向一级交易商操作,一个是直接从二级市场操作. 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操作的是短期债券) 法宝二:存款准备金(Deposit Reserve Ratio) 是指金融机构(一般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央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如果商业银行押金交的比以前多了,那么银行可以用于自己往外贷款的资金就减少了。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 万元。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来的,至今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二十六次调整(1984-2004年仅调整8次,2005年0次,2006年3次,2007年至今15次)。最底的一次是1999年11月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最高一次为2008年6月由16.5%上调至17.5%。 一般意义上,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工具被认为是比较猛烈的货币政策手段,在股市弱势情况下,股市必然大跌。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存在着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则与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间接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直接调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一、概述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有一个传导机制,并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目前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监控基础货币、银行

的超额储备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二、种类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时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最新最全国开(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考任务5(理论对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题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即: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IS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等。 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将会产生存款乘数;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将会产生货币乘数,又叫货币创造乘数。 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反映为货币政策效应,就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程度。一般讲,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使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减少,能使利率提高、国民收入减少,这就是货币政策的效应。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也是IS 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其局限性,以及各自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特点、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搭配运用,才能有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两种政策的搭配方式,主要有三种协调配合模式: 1.双扩张政策。经济产重衰退时,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例如在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率的同时,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刺激企业投资,从而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在保持利率不变的条件下,缓和衰退、刺激经济。这种双扩张政策会在短期内增加社会需求,见效迅速,但配合如果不妥当,则可能带来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在运用时应慎重,其适用条件是: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资源有待开发;市场疲软。 2.双紧缩政策。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时期,配合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例如在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率的同时,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压缩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国民收入,减缓物价上涨。这种双紧缩政策对经济起到紧缩作用,不过若长期使用,将会带来经济衰退,增加失业。因此,应谨慎使用作用幅度较大的双紧政策,它的适用条件是: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瓶颈产业对经济起严重制约作用;经济秩序混乱。

知识点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与信用控制

知识点2:货币政策工具 2.1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2.1.1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势与缺陷 优势: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缺陷: ●即使调节很小的幅度,也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强力影响 ●对于超额准备金低的银行来说,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立即引起流动性问题 ●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加大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 (3)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趋势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与发达国家一样存在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趋势,但总体而言,新兴市场国家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于发达国家 2.1.2 再贴现政策 (1)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规定再贴现票据的资格等方法,影响再贴现贷款的数量,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 (2)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 调整再贴现率贴现窗口管理 (3)再贴现政策 优势: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缺陷:中央银行不能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 2.1.3 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即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2)公开市场业务的两种类型 ●能动型:以改变准备金水平和基础货币量为目的 ●防御型:抵消影响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的其他因素变动 (3)公开市场业务

优势: 1. 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主动性 2.灵活且精确 3.很容易对冲(极强的可逆性) 4.时滞相对较短 缺陷: 1.政策的告示性比较弱 2.需要一定前提条件 如赋予中央银行弹性操作的权力和强大的金融实力,金融市场要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2.2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是为了实现结构性的控制目标。 2.2.1 消费者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支付能力和需求。 包括:规定用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时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规定用消费信贷购买商品的最长期限;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的种类,对不同消费品规定不同的信贷条件等。 2.2.2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的投机。 如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比率,保证金比率是购买者在买进证券时必须支付现款的比率。2.2.3 不动产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 其目的主要在于限制房地产投机、抑制房地产泡沫。如对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规定最高限额、最长期限以及首次付款和分期还款的最低金额等。 2.2.4 优惠利率 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要求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制定较低的贴现率或放款利率,以鼓励这些部门发展的措施。 2.2.5 预缴进口保证金制度 是指为保证国际收支平衡,抑制进口过度增长,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按照进口商品总值的一

国家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1,国家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可供货币政策当局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大类。 一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以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 二是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以某些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只影响某些特殊经济领域中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控制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等。 三是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两类。前者是指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包括规定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管理、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后者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目前我国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大体包括: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指导性信贷计划和信贷政策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供给的划分分为哪几个层次 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1)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谈谈通货膨胀的经济含义 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

1 学年论文 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 宝” 学 院: 商学院 专 业: 金融系 班 级: 09级1班 学生姓名: 完成时间:二О一二年 六月二十九日 序号: 序号:37

摘要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强。货币政策对一个国家的货币供求均衡、利率和汇率的合理水平、资本流动及经济发展与稳定具有支配性的作用。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主要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无论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政策工具三类。一般性政策工具作为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俗称“三大法宝”。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及其现实效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来研究中央银行是如何运用这“三大法宝”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调节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 关键词: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传导机制,现实效应

abstract With modern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the importance of monetary policy is growing by. Monetary policy on a the currency of the country of the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of a reasonable level,capital flow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has the dominant role. The central bank as a monetary policymakers,mainly through the control of the money supply to adjust interest rates and the whole economy affect investment and,whether the deflating monetary policy or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is through the use of monetary policy tool to realize. Monetary policy tools have general policy tools,selective policy tools and other complementary policy tools three categories. General policy tools as the central bank's main monetary policy tools including legal deposit reserve discount policy, the policy,and the open market operations,commonly known as the “three magic weapons”.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eneral monetary policy tools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its practical effect,with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to study the central bank is how to use this “three magic weapons”o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effectively regulate the impact the entire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Keywords:monetary policy,“three magic weapons”,conduction mechanism,the reality effect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 比较分析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题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理清二者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明确二者调节经济运行的基本目标,协调裕兴才能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 2.完整准确阐述两个政策的基本内容; 3.分析比较时既要分析比较二者对经济运行相同作用,也要分析比较不同作用。 时间安排:学习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内容后做本次作业(约第十五周左右) 解题思路: 1.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 2.政策工具; 3.财政乘数与货币乘数; 4. 结合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际描述调控的效果; 5.二者的协调运行。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得措施。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和国债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3、经济增长 4、公平分配 5、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政策的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主要有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 财政乘数是、、的统称。 政府支出乘数: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变动量之间的比率。政府支出对GDP起扩张作用。增加(减少)政府支出可扩大(缩减)总需求,增加(减少)GDP,其增减规模取决于乘数的大小。政府支出对的影响是扩展性的。 其公式表达式为;Kg=△Y/△G 式中:Kg代表;△G代表政府购买支出增加额;△Y代表由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 税收乘数: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率。税收对GDP起收缩作用。增加(减少)可缩减(扩大)总需求,减少(增加)GDP,其增减规模取决于该乘数的大小。政府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收缩性的。 乘数的公式为: Kf=ΔY/ΔT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08金融3班08050315 钱晨 摘要: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决策程序的科学合理和政策工具的正确使用是货币政策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对政策的效果评价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汇率利率政策效果 正文: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变化来改变民间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当前,我国金融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是好的,但由于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特殊历史时期,一些不良因素和倾向值得警惕。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俊考验。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以及多重因素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机构健全性改革以及汇率、利率和资本市场等市场化改革齐头并进的特殊历史时期,金融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有些不良因素和倾向也值得警惕,包括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流动性过剩、贷款增长偏快以及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 一方面,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试图使人民币与美元利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差距,这样不但可以减小“热钱”的套利空间,还可以鼓励国内资金外流,进而减轻本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国内流动性过剩,信贷增速偏快,直接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部分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价格偏高。经济形势本身要求提高利率,紧缩流动性。当前这种格局符合“蒙代尔三角”的描述:一个国家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只能三取其二。就国内已经大量涌入的热钱数量来看,资本管制的效力有限,我国存在实际上的资本自由流动,因此,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者从理论上讲不能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但实际上央行却一直在努力三者兼得,这使货币政策回旋空间十分狭窄。上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在尽量不提高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前提下,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窗口指导来紧缩流动性,以达到同时稳定利率和汇率的目的。 (二)多重因素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在汇率和利率这一对矛盾中,汇率处于主导地位。对人民币升值原因的深入探讨应该作为对当前货币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的逻辑起点。归纳起来,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第二,国内资金缺少国际投资出口。第三,多种预期因素导致热钱涌入。 面对我国货币政策所存在的问题,要调整货币政策以完成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我们已经了解,即: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此外,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繁荣时期的物价上涨使得再贴现票据的金额上升,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期的物价下跌,又使得再贴现金额下降,货币供给减少。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在繁荣时期“火上加油”,而在萧条时期“雪上加霜”。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据此,弗里德曼坚持主张中央银行可以用公开市场操作,完全取代法定准备金制度和进行再贴现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1)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2)要有一个发达、完善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且达到一定规模;(3)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如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就不能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这三个条件的国家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个政策手段;此外,它的收效缓慢,因为国债买卖对货币供给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缓慢地传导到其它金融市场,影响经济运行。 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如下优点:(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2)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3)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中央银行因此有将准备率固定化的倾向;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在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会将超额准备的一部分充作法定准备,而不收缩信贷规模,这就难以实现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