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四个概念解释

护理学四个概念解释
护理学四个概念解释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概述

一、护理学的定义:

护理学是一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研究有关预防保健与疾病防治过程中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需求的增加,护理学已经由简单的医学辅助学科逐渐发展成为健康科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影响和决定护理实践的四个基本概念

1、人(human being):是护理实践的核心

2、环境(environment)

3、健康 (Health)

4、护理(nursing)

第二节人

一、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的统一整体: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

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方的功能变化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其他方面功能的变化;人体各方面功能的正常运转,又能有力地促进人体整体功能的最大发挥,从而使人获得最佳的健康状态。“人”是护理学最关心的主体,对人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护理学研究领域、工作内容和范畴。

1﹒人是一个整体

人和一般动物一样是一个生物机体,具有受自然的生物规律所控制的器官、系统等。但他(她)又不同于一般动物,而是一个有意识、思维、情感、富有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人。因此,人是一个包含了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有机统一体,任何一个方面的失调都会对整体造成影响。

2﹒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人是开放性整体)

人作为一个生物机体,其内部各个器官、系统之间互相联系,不停地进行着各种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又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人生活在社会中,随时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因此,在护理中,护士不仅要着眼于局部病变,而且更多地要考虑到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

3.人是护理的服务对象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因为护理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个体调整其内环境,去适应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以获得并维持身心的平衡(即健康状态)。在进行护理时若想维持机体的平衡,不能只关心机体各系统或器官功能的协调平衡,同时还应注意环境中的其他人、家庭、社区甚至更大的群体对机体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的整体功能更好地发挥和运转。

二、人的基本需要

人有其基本的需要

生长发育是生物机体的必然过程,从出生到衰老以至死亡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都有不同的需求,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的需要。从维持生存出发,首先必须满足生理的需要,如吃饭、饮水、呼吸、排泄、休息与活动等,其次,人作为一个高级生物体,还需要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等心理与精神的需要。

2、人的基本需要:是指个体为了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与发展,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当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机体的失衡进而导致疾病。因此,护理的功能是帮助服务对象满足和维持他们的需要。(二)基本需要的类型

1、生理方面的需要:维持人的生理功能(氧气、水分、食物)

2、社会方面的需要:个人与其他人或集体互动(与人沟通)

3、情感方面的需要:情感或感觉(喜、怒、哀、乐)

4、认知方面的需要:认知和思考(不断学习,想探究事物的真相)

5、精神方面的需要:精神信仰、依托和支持(祈祷、佩带吉祥物、宗教信仰)

(三)基本需要的特点

1、人类具有大致相同的基本需要(古代---现代;西方---东方)

2、每种需要的重要性因人而异:受个人的期望、社会文化、基本的健康状况及个人的身心发展程度的影响。

3、各种需要彼此间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例如,生理需要的满足可以促进认知方面需要及社会方面需要的满足;精神方面需求的满足又可以促进生理功能更加旺盛。

(五)有关人的基本需要理论

1、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按照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成五个层次。并用“金字塔”形状来加以描述,形成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

(1)基本内容:

1)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是人类求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也称为最低层次的需要。包括:食物、空气、水、温度、湿度、排泄、休息、避免疼痛。在一切需求未得到满足之前,生理需要应首先予以考虑。

2)安全需要(safety needs):包括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生理上的安全:指个体需要处于一种生理上的安全状态,以防身体上的伤害或生活受到威胁。(例如:行动不便者以拐杖扶行;视力不佳者配戴眼镜以矫正视力)

**心理上的安全感:指个体需要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觉,避免恐惧、害怕、焦虑等的发生。(例如:人们更喜欢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希望工作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3)爱与归属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包括爱、被爱和归属感。

4)自尊的需要(self-esteem needs):

**自尊:把自己看作是有价值的人

**他尊:得到他人的认同和重视

5)自我实现的需要(needs for self0actualization):指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自己在工作及生活上的愿望,并能从中得到满足。它是人类最高层次的基本需要。

(2)一般规律

1)这些需要是人类普遍存在的

2)一般情况下,生理需要是最重要的,只有它得到满足,人们得以生存后才考虑其他的需要。

3)有些需要需立即和持续予以满足(如空气);有些需要可以暂缓(如食物和睡眠),但它们最终是需要得到满足的。

4)通常是在一个层次的需要被满足之后,更高一层次的需要才出现,并逐渐明显。

5)各层次需要间可以互相影响,如有些高层次的需要并非生存所必需,但它可促进生理功能更加旺盛。

6)随着需要层次的向上移动,各种需要的意义是因人而异的。(受个人愿望、社会文化因素、身心发展及环境的影响)。

7)层次越高的需要,满足的方式越有差异。(如:对空气和水分的满足方式人人相同,而满足自我需要的方式却人各有异。

(3)对护理的意义

1)识别服务对象未满足的需要

2)领悟和理解病人的言行

3)预测病人尚未表达的需要

4)全面收集病人的资料,避免遗漏

5)将病人的护理问题合理排序

三、人的成长与发展

护理服务的对象是各年龄组的人,因此,护士必须对人生命全过程的成长与发展有所了解,以便有效地判断是否出现了异常,从而为我们日常工作的主观观察和判断提供标准和依据。

(一)成长与发展的定义

1、成长(growth):指个体在生理方面的量性增长。常用的可测量性生长指标有:身高、体重、年龄。

2、发展 (development) :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及与环境间的互动而产生的身心变化过程。(发展中包含有成长方面的内容)

五个特点:1)顺序性

2)可预测性

3)持续进行

4)是学习的结果和成熟的象征

5)整体性(生理+心理社会)

(二)成长与发展的特征(基本原则)

1、按持续性、有顺序、有规律和可预测的方式进行(顺序性)

2、每个人经过相同的发展过程(阶段性)

3、每个发展阶段各具特征,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有一定的发展任务,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速度通过各发展阶段(差异性、不均衡性)

(四)影响成长和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1)家庭(两个方面的作用):满足家庭成员一些基本需要;是个人主要生活环境。

(2)学校:是提供正规教育和社会化的场所。三个方面的作用:

1)传授知识,帮助个体在认知方面的成长(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

2)帮助个体建立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际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3)社会(宗教、文化、学习及生活经验等)

第四节健康

健康与疾病是医学科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及质量的一种反映。护理是为个人、家庭和各种社会团体提供保健服务的专业,其主要宗旨是帮助人们预防疾病,恢复、维持和促进健康,从而使每个人都尽可能地保持在最佳的健康状态。同时,护理人员在向人们提供健康保健服务时,应为服务对象创造一个使个人的价值、风俗和信仰都能受到尊重和体现的环境。护理的对象,不仅仅是生病、住院的病人,同时也包括健康人。护理工作的范围也不仅限于医院,同时也包括家庭及社区。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和理论,以便于为服务对象提供因人而异的身心整体护理。

一、健康的概念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与个人的年龄、教育程度、生理状况、自我照顾能力、社会背景、风俗文化、价值观及科技发展等因素有关。

在古代,医学与宗教不分,疾病被视为鬼神作祟或犯罪不贞的结果;

随着近代文明的进步,细菌被发现,为疾病找到了生物因素致病的证据,医学才逐渐与宗教分离。健康被认为是人与自然间以及人体内阴阳五行的平衡,如果阴阳平衡失调,人便会生病,这一理论现仍存在于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影响着许多中国人的健康观念。

在西方,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胆汁、血液、痰、黑胆汁,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认为健康是上述四种液体的平衡状态,当人体体液不足、过多或混合不匀时,机体就会生病或出现痛苦状态。这种观点仍影响后来对人们健康的认识。

当今最具权威也最常被引用的健康的定义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 tion,WHO)1948年所制定且在宪章中提出的:“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此定义将健康的领域拓展到生理、心理及社会三个层面,标志着理想的健康状况不仅仅是免于疾病的困扰,而且要有充沛的精神活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

(二)健康的模式

1、健康—疾病连续统一相模式

(1)定义:健康-疾病连续相是指健康与疾病为一种连续的过程,处于一条连线上,其活动范围可以从濒临死亡至最佳的健康状态。

2、最佳健康模式

此模式由邓恩(H.L.Dunn)于1961年提出,他认为:健康仅仅是“一种没有病的相对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和环境协调一致,表现出相对的恒定现象”。而人应设法达到最佳健康水平。(即:在其所处的环境中,使人各方面的功能得以最佳发挥,并发展其最大的潜能。)

每个人由于生理状态、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的不同,健康标准并非绝对一致,但每个人都可根据自身条件努力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若能发挥其最大功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就是健康。例如教师与飞行员的健康标准不同,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状态下尽可能地坚持正常工作和参与社会活动。

(三)影响健康的因素

人们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其健康自然要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三种: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1、生物因素

WHO最近发表一份报告表明,艾滋病、结核、淋巴鼠疫和黄热病等新出现的和卷土重来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正在上升。而且病毒、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即使是一些很简单的感染,有时也很难找到有效的治愈方法。

(2)生物遗传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也极为重要。

1)首先,人类的染色体决定人的性别,产生与亲代的相似性;

2)其次,人类的染色体还带有各种各样的显性或隐性基因,可造成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如糖尿病和血友病;

3)再者,某些疾病有较大的家族遗传倾向,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等;

4)最后,遗传因素有时可以增加某些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如糖尿病、心脏病、精神病和癌症等。

既然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生物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对人类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威胁,因此,大力提倡预防为主的方针,鼓励适龄婚配、避免近亲繁衍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和获得健康美好生活的基本有效的措施之一。

(3)其他:还有生活方式,如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疾病的概念

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至今仍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尽管当前人们已日益关注保健工作,但我国现今的护理工作仍然主要是围绕疾病进行的。因此,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可以使护理工作者认识患病后对人的生理、社会心理及精神等产生哪些影响,以帮助人们尽快地恢复健康。

(一)疾病的定义

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不断发展的过程。可将这一过程分成两个阶段:

1、古代的疾病观

(1)“疾病是鬼神附体”:这是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疾病观。当时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落后,人们对自然界的现象(如雷、雨、风、电)产生了幻觉观念,认为在人间的另一端有天使、魔鬼、上帝和各种各样神的存在,疾病的发生即是鬼神活动的结果,因而出现了一系列与各种鬼神作斗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专门为此服务的巫医和祭司。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疾病观是鬼神,疾病是鬼神附体,鬼神的惩罚或作祟是疾病的本质。

(2)“疾病是机体阴阳失衡”: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这是一种用原始朴素的自然观来认识疾病。中国古代医学家根据古代中国哲学家“把万事万物划分为阴阳两大类”的观点,把人体各部分也划分为阴阳。认为阴阳协调则健康,阴阳失调则生病。治疗的任务在于恢复阴阳平衡。这是我国古代对疾病及其本质的认识。几乎与此同时,在西方,著名的古希腊大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459-377 B.C)创立了“液体病理学”,认为人的健康取决于其体内四种基本流质:血液、粘液、黑胆汁和黄胆汁。而疾病则是由于四种流质不正常的混合和污染的结果。

尽管这些古代朴素的疾病观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猜测的性质,看起来很幼稚,但是由于它把疾病的发生同人体的物质变化联系起来,因而对医学的形成和

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现代疾病观

自从现代医学形成以来,医学家们根据各自所处时代科学成就所提供的知识,试图给疾病下一个比较满意的定义。然而,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出现,原来概念总是有不尽人意之处。下面将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对疾病概念的认识介绍一下。

(1)“疾病是由医生治疗的、不符合人类需要的一种状态”:这是近代医学对疾病较为早期的认识,也是在人群中广为流行的一种通俗的疾病观。

这个疾病的定义包括两个要点:一是疾病是不合需要的,二是疾病是由医生治疗的。从表面上看,这个定义似乎有道理,但细究起来,它是不科学的。诚然,疾病对于人们的一切正常活动来说都是不合需要的,然而有一些不合需要的身体状态(如身高、体力、耐力等低于或高于平均幅度)并非疾病;另一方面,在少数个别情况下,疾病也可能是需要的,例如在天花流行时,牛痘可以挽救人的生命。可见,用合乎需要与否的价值判断来定义疾病是不理想的。

此外,这个定义的观点“医生治疗的就是疾病,不经医生治疗的就不是疾病”虽然反应了日常现实,但只能说它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现实,作为疾病的定义是极不精确的。一方面,尽管当今医学已经相当发达,但仍有许多疾病医生还是束手无策,同时由于医学保健知识的普及,人们已经学会了对许多疾病的自我保健,而不需要医生的诊治,因此,只有经医生治疗的才可称其为疾病的观点是难以让人们接受的。另一方面,许多经由医生治疗的(如整容术、选择性流产、镶牙等)但并非疾病事实。

更值得强调的是,这个定义只是从外在方面去考虑疾病,并未涉及疾病的实质和特征,因而不是疾病的科学的医学定义。

(2)“疾病是不适、痛苦和疼痛”:这种观点是建立在考虑许多疾病的症状基础上的,它注重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仅反映疾病某一方面(症状)的特征,因而这一定义是不科学的。首先,疼痛与不适只是疾病的一种特征,并非疾病的本质,更不是疾病的全部。因而用疼痛和不适来定义疾病是较片面的;其次,在临床实践中,虽然常规检查已诊断出某些疾病(如结核、乳癌、糖尿病等早期),但并无疼痛与不适;再次,有些情况下,主观感觉上有疼痛和不适(如月经、分娩),但不一定是疾病;最后,从预防医学的观点出发,疾病存在与否,决不能以是否有疼痛和不适症状为判断依据,否则将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更不利于疾病的预防,例如,许多癌症、心血管疾病早期是无症状的,但并非没有疾病。(3)“疾病是社会行为特别是劳动力的丧失或改变”:“疾病是社会行为特别是劳动力的丧失或改变”:严格地讲,这是疾病的社会学定义。其特点不是从疾病本身固有的本质特点出发,而是以疾病的社会后果为判断依据。当然,提出疾病是劳动能力以及其他社会行为的丧失或改变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唤醒人们消除和战胜疾病,以恢复其社会角色功能。然而,这个定义并不严格,至少是不充分的。例如诸如沙眼、龋齿、手足癣等的确是疾病,但它们并不一定影响社会行为,更不是劳动能力的丧失。又如,一些劳动能力和社会行为丧失或发生改变的人(分娩、老年人等)并不是疾病。

(4)“疾病是机体功能、结构、形态的异常”:这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疾病定义,是疾病认识史上的一个大飞跃、大进步,也是人类长期追求对疾病本质认识和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此种疾病观的特点是把疾病视为生物学的变量,视为某个(些)组织、器官或细胞的结构、功能或形

态的改变。它要求人们从身体结构、功能和形态的变化上来认识和确定疾病,认为一切疾病都应该从生物学的变量得到解释。这种观点基本上把握了疾病的本质,排除了对疾病认识的种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事实上,正是在这种疾病观的指导下,许多疾病的奥秘都从本质上得到了揭示,使人类在征服疾病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这个定义也有两个明显的缺陷:首先,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有形态的改变,都可以找出生物学的变量,例如许多精神、心理性疾病,即使用很先进的设备也难以找到结构、功能和形态上的变化,因为导致这类疾病的不是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因素,而是精神、心理因素;其次,这个观点只强调疾病的定位,强调疾病部位的结构、功能和形态的改变,因而忽视了全身整体机能,忽视了全身性疾病(即那些找不到局部病变的全身性疾病)。

(5)“疾病是机体自稳态的破坏”:这是在整体观点指导下对疾病所作的解释。将疾病过程看作是机体内稳态的破坏是用整体观点取代了局部定位观点,这是疾病认识史上的一大进步。的确,“疾病是机体内稳态的破坏”反映了许多疾病的特点,如肾功能不全时,由于肾单位广泛被破坏使肾单位的数目明显减少,从而引起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加上肾小管浓缩或稀释功能发生障碍,必然使体内出现代谢废物和毒性物质的储留以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然而,也确实有不少疾病很难说是内稳态的破坏,如耳聋、四肢麻痹、侏儒或不育等。因此,“疾病是机体自稳态的破坏”这一定义也有些过于偏颇。

(6)“疾病是机体对有害因子的反应”:这一定义是疾病的哲学定义,它直接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矛盾的学说。任何疾病,当生物、心理、社会因子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时,就会引起一定的损伤,而此时机体内的健康因子就必然会“挺身而出”以抵抗损伤因子,而疾病正是这种损伤因子与抗损伤因子的斗争过程,或者说,是机体对有害因子作用的反应。

但是这个定义也有不妥之处:首先,人体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机体对有害因子作用的抵抗,旨在消灭、中和大量对它有害的致病因子。然而,如果有害因子的作用不超过一定的阈值时,机体作为应答而产生的反应就不会达到真正发病的阶段,而只能是局部结构和机能变化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只要机体内的正常因素在与有害因素对抗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话,人仍然是健康的;其次,机体对有害因子的反应并不发生在所有的疾病中,例如,在色盲、唇裂、多指(趾)症等病人身上很难确定是否有致病因子的反应,即使有,能否肯定地说它就是决定疾病发展发向的主要矛盾,这些问题现今仍无明确的答案,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再者,体内有损伤与抗损伤过程发生时也未必就是疾病,如妇女的月经周期或正常分娩时子宫内膜血管破裂,都有出血及随之而来的血管修复、止血及造血增生等损伤和抗损伤的矛盾,但我们不能把行经和分娩看成是疾病。可见,把一切疾病均看作是损伤和抗损伤的过程,也是不科学的。

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类对疾病的认识的确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上述几种学说,相互补充,使我们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渐趋深入和成熟。

3、疾病的定义:疾病是机体身心在一定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所引起的一定部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整体病理过程,是机体内部及机体与外部环境平衡的破坏和正常状况的偏离或终结。从护理的角度讲,疾病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感情受损的综合表现,疾病不是一种原因的简单结果,而是人类无数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作用的复杂结果。

(二)疾病的影响

疾病决非病人本人的事情,疾病所造成的影响也决非仅针对病人本人。事实上,一个人患病,其本人、家庭乃至社会都将面对疾病及其治疗所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影响。

1、疾病对个人的影响

(1)一个人生病成为病人之后,因而可暂时解除某些社会以及家庭责任,这样可以安心好好休息。患病后,病人产生各种各样的程度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如疼痛、呼吸困难、心慌、肢体活动障碍等,使病人产生不舒适感,影响病人的休息和睡眠,甚至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2)心理方面的影响:患病后,病人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反应,如焦虑和恐惧、依赖性增强、自尊心增强、猜疑心加重、主观感觉异常、情绪易激动、孤独感、习惯性心理、害羞和罪恶感以及心理性休克和反常行为。

(3)身体外观的改变:外伤、烫伤、烧伤、截肢及瘫痪等病人,其身体外观将有所改变,使得身体心像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所影响的程度视受损位置、范围大小和重要性有所不同。

(4)身体功能的丧失和障碍:身体功能部分或大部分发生障碍,使正常生活受到影响,身体心像受到威胁。例如,由于脑梗塞所致的半身不遂的病人,因一侧肢体变得软弱无力,处理日常生活活动时,势必会产生挫折感,因为必须依赖他人的帮助方能完成活动而感到悲哀。

2、疾病对家庭的影响

个人是家庭中的一分子,任何一个家庭成员患病,对整个家庭都是个冲击,从而产生各式各样的影响。

(1)家庭的经济负担加重:如果病人本人是家庭生计的主要承担者,那么患病会使家庭的经济来源出现问题,更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2)家庭成员的精神心理压力增加:首先,一个人患病,特别是当患有严重疾病后,家庭的其他成员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照顾他(她),这样就很自然形成了家庭成员的心理压力。

三、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1、健康和疾病没有明显的界限,存在过渡形式,它们是一种相对的关系,不是绝对的。

2、健康和疾病是动态变化的

3、健康和疾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4、健康和疾病可以在个体身上并存

第四节环境

一、人是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生存的,这个环境包括人的内环境和外环境。

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的生物、化学、物理环境,如肠道菌群、体液的酸碱度、血压等。

外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的内外环境变化将影响人的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平均寿命的延长和疾病谱的改变,环境对人的健康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控制环境污染、整顿社会治安、减少社会暴力、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降低工作压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等,都是为了改善环境,提高人的健康水平。

三、环境、人、健康的关系

1、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2、人类的健康与环境息息相关

第五节护理

一、护理的概念

(一)护理的定义

1、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定义:护理是将病人安置在有利于机体起作用的最佳状态的一种非治疗性活动。(或:护理是把病人置于最佳环境中,主要通过改变环境使机体的本能发挥作用。)

2、韩德森(Virginia Henderson)定义:护士的独特功能是协助患病的或健康的人,实施有利于健康、健康的恢复或安详死亡等活动。这些活动,在个人拥有体力、意愿与知识时,是可以独立完成的,护理也就是协助个人尽早不必依靠他人来执行这些活动。(1966)

3、美国护士协会(ANA)定义:每个人对自身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必须有一定的表现和反应,对这种反应的诊断和治疗即称为护理。(1980)(或:护理是一种直接且有目标的服务,不论对健康或疾病中的个体、家庭及社区,均能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务。随着卫生保健范围的扩大,护理人员所扮演的角色也随着扩大;现今的护理活动已延伸至合乎社会及心理需要的境界。)

4、国际护士协会(ICN)定义:护理是健康照顾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包括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及在各种健康照顾机构和其他的社区中,照顾各种身体、心理有病及身体残疾等不同年龄层的人,在这个广大的健康照顾体系中,护理人员特别关心的是个人、家庭及团体对于现存的或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这些反应的范围广阔,小自个人恢复健康的反应,大至发展促进民众长期健康政策的反应。

5、国际护理伦理规范:护理是一种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健康服务的业务,护理专业最主要的功能是以人为服务对象,也是它存在的价值。

(二)护理的基本内涵(核心)

1、照顾:是护理永恒的主题。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

2、人道:

(1)尊重个体,注重人性(视每一位服务对象为具有人性特征的个体,为具有各种需求的人)

(2)一视同仁

3、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

三、护理与健康的关系

1、WHO(1978):“……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帮助健康人促进健康。”

2、ICN:护士的权利和义务为:“保持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

3、护理的任务:

(1)促进健康(对尚未生病和健康状态良好的人)

(2)预防疾病(对处于危险因素中的有可能生病或有可能出现健康问题的人)

(3)协助康复(对已经患病或有健康问题的人)

(4)减轻痛苦(对病情危重或生命垂危的人)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护理亦由一门单纯的操作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它已充分具备了作为一个专业的特点:

(1)有明确的服务目的:专业是一种以服务他人为主要动机、致力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行业,而护理专业有明确的服务宗旨,即以防病治病为手段,恢复、促进、维持人们的身心健康。护士运用护理知识和技术为人们提供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各种服务,护士已成为健康服务系统中的一支主力军。

(2)有严格和正规的教育培训制度:护理已形成较完整的多层次、多规格教育体系,有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护理教育。护士必须经过正规的专业学校教育和培训,并在工作中仍需接受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根据接受的不同教育程度安排其岗位。

(3)具有本学科的理论体系和专门技术:一个学科必须具有本学科的理论体系和专门技术,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学科,也不能称其为专业。护理学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为基础构成其知识体系;以护理学基础、各专科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等组成其理论体系,同时还具有本专业规范的护理操作技术。护士的知识获得除了需正式的护理教育培训以外,更需不断在护理实践中积累、研究与探讨等途径,以寻求专业知识的成长,并能应用批判性及独立创造性的思考。

(4)在制定本专业政策和控制本专业行为活动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如:专业的从业人员,其执业资格的取得与职称是被社会认可与尊重的,同时也受法律的保护,否则,未取得护理专业人员资格的人执行专业行为要受罚。

另外,还有自己的专业组织

国际上有国际护士会。我国建立了中华护理学会,培训了大量的护理合格人才,提高护理专业水平。同时,还维护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和福利。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趋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激励: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使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激励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能够激发人们做出最大的努力,因此称之为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为此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正强化: 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 负强化: 是惩罚那些与组织目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 惩罚: 表示惩戒、责罚;处罚。 消退: 消退属于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之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态度: 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趋向,一般说来,态度由三种因素所构成:认知、情感、意向。 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本职工作各个方面的积极或消极的感情。对工作是否满意的一种心理程度。人际关系: 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之间的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血缘,心理等关系.其中经济关系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 人际知觉:以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语言、礼节等进行感知。 人际吸引: 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喜爱、相互需要,相互依赖就是人际吸引。是人与人在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可分为亲和、喜欢和爱情。 人际沟通: 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其过程就是人们采用言语、书信、表情、通讯等方式彼此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对信息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取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信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对行为的调节。 群体:群体与个体相对,是个体的共同体。 团队: 是由基层和管理层人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领导: 1.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2.在社会共同的生活中,经过选举、任命或从群众中涌现出来的能够指导和协调组织成员向着既定方向努力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 影响力:是用一种以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影响力又被解释为战略影响、印象管理、善于表现的能力、目标的说服力以及合作的影响力等。影响他人行为、行动、表现的一种能力。 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组织变革: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主动、有目的的对其自身进行修正、改变和创新的活动和过程。 投射:是心理学术语,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群体凝聚力:是影响群体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种吸引群体成员,使得他们愿意留在群体内的力量。 组织发展: 是指将行为科学知识广泛应用在根据计划发展、改进和加强那些促进组织有效性的战略、结构和过程上。

遗传学名词解释

1 Chromosomal disorders: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而导致的疾病。如Down’s综合征(+21),猫叫综合征(5p-)。 2 Single gene disorders: 由于控制某个性状的等位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称之。 3 Polygenic disorders: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生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遗传因素中不是一对等位基因,而是多对基因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性状。 4 Mitochondrial disorders:是指线粒体DNA上的基因突变导致所编码线粒体蛋白质结构和数目异常,导致线粒体病。线粒体是位于细胞质中的细胞器,故随细胞质(母系)遗传。 4 Somatic cell disorders: 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突变导致的疾病。 5 分离律 (Law of segregation)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6 自由组合律(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非等位基因,可以相互独立的分离,有均等的机会组合到—个生殖细胞的规律性活动。 7 连锁与互换定律-(law of linkage and crossing over)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在生殖细胞形成时,如果它们相距越近,一起进入同一生殖细胞的可能性越大;如果相距较远,它们之间可以发生交换。 8 Gene mutation: DNA分子中的核苷核序列发生改变,导致遗传密码编码信息改变,造成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变化,从而引起表型的改变。 9 Point mutation:指单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代。转换(transition):嘧啶之间或嘌呤之间的替代。颠换(transversion):嘧啶和嘌呤之间的替代。 10 Same 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所编码的氨基酸没有改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 11 Mis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改变了氨基酸序列。错义突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一、二个碱基 12 Non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UAA、UGA、UAG),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13 Frame shift mutation:在DNA编码序列中插入或丢失一个或几个碱基,造成插入或缺失点下游的DNA编码框架全部改变,其结果是突变点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 14 dynamic mutation :人类基因组中的一些重复序列在传递过程中重复次数发生改变导致遗传病的发生,称动态突变。

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完整版

基础护理从我做起 人、健康、环境和护理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影响和决定护理实践的四个基本概念。对这四个概念的研究和描述构成了护理学的基本要素和总体理论框架,决定着护理工作的任务和方向。在这四个概念中,人是护理实践的核心,由人的护理是实践者对这四个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直接影响着护理实践的质量。 一做为基础护理我们首先了解护理的程序及其有哪些步骤,了解护理程序的特点和历史。 熟悉每个患者的病史、治疗方法、内容及其他信息,能够正确实施护理诊断及评价。 最后能独立完成一份完整的护理病历。 以上这些我觉得使我们护理人员应该掌握的一个最基础的护理理念 二我们护士的本职工作就是护理,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就是了解病人。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我们应该掌握 1.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正常值及其评估。 2.体温过高和过低的护理。 3.体温计、血压计的种类与构造。 4.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时的注意事项。 5.测量和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方法。 6.缺氧程度的评估、氧气表的结构、吸氧种类、氧疗副作用的预

7.给氧的注意事项并能正确实施鼻导管及鼻塞吸氧法。 8.吸痰法及注意事项。 这些是做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了解的基础护理知识 三另外护理病人的同时还应注意病人的清洁卫生 熟悉皮肤的评估内容,熟悉盆浴和淋浴的注意事项,掌握床上擦浴。这些都能够很好的促进病人的康复 掌握好对起褥疮的高危人群、好发部位及临床表现使我们能够及时预防褥疮的发生 对卧床不起的病人我们还应该掌握床上洗头方法。 四护理治疗的最基本操作是静脉输液 我们应该熟悉静脉输液的目的和适应症。熟悉常用液体的种类。掌握临床补液的原则。及静脉输液的用物准备、常用部位及操作步骤、输液速度的调节及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以及掌握输液反应及其防治。 五最后我们应该完成一份合格的护理病历按照医嘱单、特别护理记录单和病室报告的记录方法。以标准护理病历的书写要求及顺序完成一份合格的护理病历。 基础护理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组织行为学00152-名词解释

?测验的信度 答:所谓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晕轮效应 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正式领导 答: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非正式领导 答: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管理模式 答:所谓管理模式,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 ?工作态度 答: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激励机制 答: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组织的亚文化 答:亚文化是指大组织内部由于部门和地理位置的差异而导致同一个组织中的不同部门所拥有的个性“价值观”。 ?案例研究法 答:案例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是指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社会交换理论 答:社会交换理论首先是由霍曼斯提出来的。霍曼斯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这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诸如赞许或者声望、符号之类的非物质商品的交换。 ?组织 答: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组织成员的认同感 答: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是组织成员群体意识与群体态度的总和。 ?组织文化 答: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组织决策体制 答:组织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所组成的一定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定决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它涉及决策机构的设置、内部分工、人员职责、人际关系及技术装备配置等。 ?组织行为学

遗传学名词解释 复习

遗传学名词解释 序言 1. 遗传(heridity):指世代间(子代与其父母)及子代兄弟姊妹(同胞)间 相似的现象。 2. 变异(variation):指世代间(子代与其父母)及子代兄弟姊妹(同胞) 间的差异。 3. 遗传学(Genetics):就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科学。从本质上讲, 它是研究基因的结构、组织、传递、表达和变异等问题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遗传学三大定律 孟德尔遗传定律 1.Mendel’s law of segregation孟德尔分离定律——即遗传第一定律,在配子 形成过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相互分离,结果,如在杂合体中,半数的配子 带有其中的一个遗传因子。 2.character or trait 性状——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 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 3.dominant character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双亲杂交所产生的子一 代中得到表现的那个亲本性状。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常用大写字母表示*。 4.recessive character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双亲杂交所产生的子一 代中没有表现的那个亲本性状。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常用小写字母表示。 5.unit character单位性状——遗传分析中,对于生物表现出的不可再划分 的特定性状。单位性状可由少到一个基因座位控制。 6.relative character 相对性状——对于遗传分析中的单位性状,同一性状的 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 7.parent generation 亲代&first filial generation 子一代——亲代杂交所产生 的下一代(用符号F1表示)。 8.reciprocal cross反交,用甲乙两种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亲本杂交时,如以*基因的符号在印刷上一般用斜体表示。

第3章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护理理论(1)

教案首页

第3章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护理理论 第1节护理学的性质和范畴 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作为指导实践的基础,这些知识体系就是护理概念、护理理论和护理模式。在卫生保健事业中,护理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一、护理学的性质 1、护理学是生命科学中综合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护理学包含的内容: (1)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 (2)社会及人文科学:如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知识。 二、护理学的范畴 (一)护理学的理论范畴 (1)护理的基本概念 (2)护理模式 (3)护理学发展中引用的其他学科的理论 (二)护理学的实践范畴 1、临床护理 护理的对象:病人 包括的内容: (1)基础护理:研究并应用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来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心理需要,治疗需要。 (2)专科护理:以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各专科病人的特点及诊疗要求,为病人进行身心整体护理。 2、社区护理: 护理对象:是一定范围的居民和社会群体。 目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机体的潜能,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3、护理教育: 分类:学校教育:中专教育,大专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毕业后继续教育:是为在职护理人员提供的,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为目标的终身性教育。 4、护理管理 目的: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5、护理科研: 目的:促进人的健康,减轻病人痛苦,挽救危重者生命。 第2节护理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一)护理的定义: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护理研究的对象是人。 护理工作任务是:促进和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痛苦。 (二)护理的几个基本概念

00152组织行为学-最新复习资料

00152组织行为学最新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3.行为:行为又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4.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5.案例研究法:就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6.观察法:是一种主要依靠研究者的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来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依据一定的原则,对人的个性、动机、价值观等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 8.问卷调查法: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9.信度:指的是可靠性程度,通过某项测试所得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10.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 1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特点: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1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特点:比感觉高一级,比感觉更全面深刻)。 13.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征的知觉。 14.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15.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16.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7.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8.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 19.工作参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20.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性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21.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性。

遗传学概念(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研究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学的研究对象:群体——个体——细胞——分子 遗传学物质基础:DNA、RNA 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5点) 体细胞中含量稳定;生殖细胞中含量减半;携带遗传信息;能精确地自我复制;能发生变异。DNA和RNA的化学组成(胞嘧啶的化学式)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沃森克里克发现) 特点:1、一个DNA分子由两条多核苷酸链组成,走向相反; 2、双螺旋结构; 3、链内侧为碱基,AT、CG配对,氢键连接; 4各对碱基之间0.34nm,每转一圈长为3.4nm。 受到4个方面的影响: 1、达尔文 2、孟德尔 3、梅肖尔:从鱼精子细胞中分离出DNA分子 4、弗来明:发现染色体 5、摩尔根:遗传信息在染色体上 6、格里菲斯:转移因子(基因) 7、艾弗里:DNA是遗传物质 8、富兰克林、威尔金斯: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 Chargaff Rules (DNA的碱基组成特点) (1)碱基当量定律:嘌呤碱基总量=嘧啶碱基总量,即A+G=T+C (2)不对称比率(A+T)/(G+C)因物种(亲缘关系远近)而异 (3)A=T C=G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DNA复制时,虽然原来的两条链保持完整,但它们互相分开,作为新链合成的模版,各自进入子DNA分子中,这种复制叫做半保留复制。 中心法则(画图表示):生物体中DNA、RNA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P218 朊病毒对中心法则的挑战 朊病毒是不含核酸和脂类的蛋白质颗粒。一个不含DNA或RNA的蛋白质分子能在受感染的宿主

细胞内产生与自身相同的分子,实现相同的生物学功能,引起相同的疾病。朊病毒不是传递遗传信息的载体,也不能自我复制,其本职为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种正常蛋白质的异构体。朊蛋白的错误折叠形成的致病蛋白在脑中积累而引起的。 朊病毒未证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原因:“蛋白质构象致病假说” 朊蛋白(PrP)有两种形式:正常型(PrPC)和异常型(PrPSc) 朊蛋白具有独特的复制方式,它是以构象异常的蛋白质分子为引子,诱使正常的PrPC发生构象上的变化,由原来的α-螺旋变为β-折叠,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变成具有致病感染力的分子。 遗传密码的基本特点: (1)共64个三联体密码子(4^3=64),其中3个终止密码子,61个密码子编码氨基酸。 (2)简并性:同一种氨基酸有2个或更多的同义密码子,只有Trp和Met仅有一个密码子。 (3)连续性:mRNA的读码方向从5’端至3’端方向,两个密码子之间无任何核苷酸隔开。mRNA链上碱基的插入、缺失和重叠,均造成突变。 (4)方向性:阅读方向是与mRNA的合成方向或mRNA的编码方向一致的,即从5’端至3’端。 (5)密码子的专一性主要取决于前2个碱基,第3个碱基可突变;减少基因突变引起的蛋白质翻译终止的概率。 (6)通用性: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整套密码,从原核生物到人类都通用,但已发现少数例外,如动物细胞的线粒体、植物细胞的叶绿体。 二 基因(gene):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功能单位 基因型:某一个体全部基因的总称。 表型: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形状特征的总和。 等位基因(allele):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也指等位片段、等位序列或等位碱基对。 显隐性的相对性(镰刀型贫血)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F1显现中间类型 共显性(co dominance):双亲的性状在F1中都有表现 镶嵌显性:双亲性状在F1中的不同部位表现 超显性(over dominance):杂合子比纯合子的适应程度高。超显性可能是杂种优势的一个原因,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自考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5.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6.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7.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8.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9.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0.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1.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2.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3.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4.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遗传学名词解释及复习解答(部分)

名词解释 染色体chromosome是指细胞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复合结构 细胞周期cell cycle是细胞分裂增殖的周期,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时期减数分裂miosis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有丝分裂,所形成的配子染色体数减半。 生活周期life cycle即个体发育过程或称生活史,有性生殖的动植物生活周期是指从合子到个体成熟再到死亡所经历的一系列发育阶段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DNA复制时,形成的新链DNA分子一链来自原来的亲本DNA分子,一链来自于新合成的DNA分子,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性状character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测交test cross是指被测验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杂交 等位基因allele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对应位点的两个基因 基因互作interaction of gene不同对基因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同一单位性状表现结果的现象 连锁遗传linkage指在统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连锁群linkage group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指基因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的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野生型wild type自然群体中最常见的类型 整倍体euploid 染色体数目是x整数倍的个体或细胞 非整倍体aneuploid正常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1条或若干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 基因组genome指一个生物单倍体的染色体的数目即生物体全部遗传物质的总和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 遗传率heritability指遗传方差在总方差(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值,可以作为杂种后代进行选择的一个指标。 近亲繁殖inbreeding指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其极端类型为自交 轮回亲本recurrent parent被用来连续回交的亲本 杂种优势heterosis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产量和品质上比其亲本优越的现象 细胞质遗传cytoplasmic inheritance由细胞内的基因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干细胞stem cell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孟德尔群体mendelian group在一个的群体内,个体间随机交配,遗传因子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这种群体称为孟德尔群体 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在一个小群体内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群体金银频率随机波动的现象 交换值crossing-over value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简答题: 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遗传学意义。 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P20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P23-24 细胞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1)每个染色体准确复制分裂为二,为形成两个子细胞在遗传组成上与母细胞完全一样提供了基础。(2)复制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而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使两个细胞与母细胞具有同样质量和数量的染色体。 细胞减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1)雌雄性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5×2分=10分)【5/14】 1、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2、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3、组织: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4、营利组织:以营利为目标的开放系统。 5、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它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自觉。 6、冒险转移:群体决策的冒险水平高于个人决策冒险的平均水平,这种群体决策中冒险水平增加的现象就是冒险转移。 7、终极价值观:指的是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是人一生中希望实现的最根本的目标。 8、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个体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9、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组织中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他们可能是因为住得近、有共同兴趣、能互相满足需要而结成伙伴。 10、激励机制: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它具有内在地按组织目标进行运转、管理、调节、控制

的功能。 11、组织承诺:组织承诺是对个体行为起指导作用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束缚力。 12、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地改变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 13、从众:是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而与大家保持行为一致的心理行为。 14、冲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五、简答题(4×5分=20分)(4/10) 1、解释冒险转移现象原因的假设。 (1)责任分摊的假设;(2)领导人物作用的假设;(3)社会比较作用的假设;(4)效用改变的假设;(5)“文化放大”假设。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2)外部的威胁;(3)群体规模;(4)奖酬体制;(5)班组的组合;(6)与外界的关系;(7)群体的绩效;(8)领导作风, 3、群体对个体有何作用?P149 (1)群体可以为个人提供安全感;(2)群体可以满足个人的友谊和情感需要;(3)群体给个人提供了称赞和认可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自己的重要性;(4)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完成任务。有许多工作必须协同努力才能完成。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11、性状: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形态、生理或行为特征称为性状(character/trait) 13、相对性状:不同生物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存在不同的表现,这种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称为相对性状 14、显性(dominate)性状:在子一代中出现来的某一亲本的性状。 15、隐性 (recessive)性状:在子一代中未出现来的某一亲本的性状。 17、基因型(genotype):指生物个体基因组合,表示生物个体的遗传组成,又称遗传型; 18、表现型(phenotype):指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简称表型。 19、纯合基因型:具有一对相同基因的基因型称为纯合基因型(homozygous genotype),如 CC和cc;这类生物个体称为纯合体(homozygote)。 ●显性纯合体(dominant homozygote), 如:CC. ●隐性纯合体(recessive homozygote), 如:cc. 21、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体中各自保持其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 开,随机地进入不同的配子,在一般情况下:F1杂合体的配子分离比 为1:1,F2表型分离比是3:1,F2基因型分离比为1:2:1 22、测交(test cross)法:即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亲本杂交,根据侧交子代(Ft)的 表现型和比例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 23、独立分配定律:支配两对(或两对以上)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时保持其独 立性。配子形成时,各等位基因彼此独立分离,不同对的基因自由组合。 24、系谱分析法:用图解表明一个家族中某种性状(或遗传疾病)发生的情况,进而判断该 性状(或遗传疾病)的遗传方式。 27、外显率(penetrance):指在特定环境中,某一基因型(常指杂合子)个体显示出预期表型 的频率(以百分比表示)。就是说同样的基因型在一定的环境中有的 个体表达了,而有的个体可能没有表达,这样外显率就小于100% ——不完全外显。外显率为100%——完全外显 28、表现度(expressivity):是指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29、共显性/并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30、镶嵌显性:由于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双亲的性状在子代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的镶 嵌图式。 31、隐性致死基因:在杂合时不影响个体的生活力,但在纯合时有致死效应的基因。 32、显性致死基因(dominant lethal gene):在杂合状态下即表现致死作用的致死基因 33、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占据某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的两个以上的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 34、基因互作:基因在决定同一生物性状表现时,所表现出来的相互作用。 35、互补基因:两对非等位的显性基因同时存在并影响生物的某同一性状时才使之表现该性 状,其中任一基因发生突变都会导致同一突变性状出现,这类基因称为互补基因。 37、叠加效应:不同基因对性状产生相同影响,只要两对等位基因中存在一个显性基因,表 现为一种性状;双隐性个体表现另一种性状;F2产生15:1的性状分离比例。 这类作用相同的非等位基因叫做叠加基因 38、上位效应:影响同一性状的两对非等位基因中的一对基因(显性或隐性)掩盖另一对显 性基因的作用时,所表现的遗传效应称为上位效应,其中的掩盖者称为上位 基因,被掩盖者称为下位基因。 39、显性上位:在上位效应中,起掩盖作用的是一个显性基因,使另一个显性基因的表型被 抑制,孟德尔F2表型比率被修饰为12:3:1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汇总80119

名词解释汇总 组织行为学: 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自我知觉: 是指主题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主观因素: 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知觉选择影响因素. 晕轮效应: 是造成错误知觉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遗失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使唔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价值观: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只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 态度:十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工作态度: 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个性: 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个性倾向性特征: 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特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和态度等等.它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以及动力的大小。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气质: 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联系。 能力: 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解课题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群体结构:是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事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失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事业生涯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职工本人与组织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事业生涯的阶段性:是指事业生涯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任务,个人也具有不同的需要、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以及不同的发展任务,关注的焦点是事业阶段的变更是通过角色转换和地位过度而实现的。 事业生涯的纵向变动:就是组织内部的职工个人工作登记职位的升降,当特定的组织中人的事业生涯,绝大多数是沿着一定等级制度变动的,一般来说,这就是职工得到一系列的提升和发展。 事业生涯的横向变动:就是组织被捕的个人的工作职业或职务沿着职能部门或技术部门的两侧发展变动。 向心变动:就是由组织外围逐步向组织内圈方向变动,当发生相核心方向工作变动时,职工对组织情况了解得就会更多,担负的责任也会更大,并且经常有机会参加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沿着核心方向发展变动与沿着纵向发展变动时相关的。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 体的组合。 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群体规范让群体成员知道自己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与规律的科学 遗传:指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指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同源染色体:大小及形态相同,分别来源于父本和母本的一对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同一染色体群体中,形态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性染色体:许多物种中,还存在一对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同源染色体。 常染色体:除性染色体之外的其它染色体。每一对正常的同源染色体都具有相同的基因座。 染色体组型或核型:指由体细胞中全套染色体按形态特征(包括染色体长度、着 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和大小顺序(染色体长度) 排列构成的图形。 有丝分裂:即体细胞分裂,通过分裂产生具有同样染色体数目的子细胞,在分裂中出现纺锤体。 减数分裂:是指在真核生物性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进行两次分裂使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 单位性状:是指将生物体所表现的总体性状区分成的每一个具体性状。 相对性状:是指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显性性状:杂种F1仅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将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基因型:是指个体或细胞的基因组合,是生物的内在遗传组成,如决定圆形种子性状的基因型为RR 和Rr,而决定皱形种子性状只能是rr; 表现型: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形态),如白花和红花性状。 等位基因: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控制同一性状的一对基因,是同源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上的基因的不同形式。 复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基因座上,存在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显性基因:是指基因型处于杂合状态时,能够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 隐性基因:是指基因型处于杂合状态时,不能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 纯合基因型:是指同一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如RR或rr;纯合体是指具有纯合基因型的个体。 杂合基因型:是指同一基因座上有两个不相同的等位基因,如Rr;杂合体是指具有杂合基因型的个体。 真实遗传:子代性状永远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 基因互作:不同对基因间相互作用而决定新性状发育的现象。 完全显性:指F1所表现的性状与亲本之一完全一样的现象,而非表现为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称之。如孟德尔所选用的7对相对性状. 不完全显性:指F1所表现的性状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称之。如金鱼草、紫茉莉的花色传。 共显性:指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的现象。 多因一效:指多对基因影响同一性状表现的现象。 一因多效:指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多个性状发育的现象。 连锁: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对性状,有联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的现象 连锁群:在染色体中具有不同的连锁程度并按线性顺序排列的一组基因座位。重组率:是指杂合体产生重组型配子的频率,即重组型配子数占配子总数的百分

护理学导论 第一章护理学的发展及基本概念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护理学 2.独立性护理功能 3.专业性护理工作 二、填空题 1.按照护理专业的划分,护士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能力分析及解决护理问题,称为护理工作。 2.南丁格尔两本最著名的护理经典著作为及。 三、判断题 1.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护理界最黑暗的时期。 2.西方学者卡渤认为,护理学的知识中应包含个人知识。 3.护理专业的自主性体现为护士能自行决定所有的护理措施及护理行为。 4.南丁格尔的办学宗旨是将护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职业,采用新的教育体制及方法来培养护士。 5.解放以前,中国没有高等护理专业教育。 6.中国现代护理的发展在最初阶段主要受西方护理界的影响。 四、选择题 【A型题】 1.护理艺术、技能及行为方面的知识称为 A.个人知识 B.美学知识 C.行为知识 D.伦理学知识 E.科学知识 2.护理人员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决定护理措施及护理服务,属于 A独立性护理功能 B.合作性护理功能 C.技术性护理功能 D.依赖性护理功能 E.艺术性护理功能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护理专业特征 A.为人类服务为目的 B.有完善的教育体制 C.有系统而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D.有良好的科研体系 E.有专业自主性 4.自1964年以来,中国护理界群众性团体称为 A.中国护士会 B.中华护士学会 C.中华护理学会 D.中国护理学会 E.中华护士会 5.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命名根据是 A.南丁格尔的生日 B.南丁格尔所建立的第一所护士学校的日期 C.南丁格尔逝世的日期 D.南丁格尔受国际护士会奖励的日期 E.南丁格尔受英国政府奖励的日期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以健康为中心阶段的护理特点: A.护理模式转变 B.护理理论指导护理实践 C.服务场所从医院扩展到了社区、家庭及各种机构 D.护理的服务对象为所有年龄段的健康人及病人 E.护理从属于医疗 【B型题】 (1~5题共用备选答案) A.护理学是研究帮助健康人或患病的人保持或恢复健康,预防疾病或者平静死亡的科学。 B.护理学是研究如何判断和处理人类对已经存在或潜在健康问题反应的科学。 C.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科学,其理论逐渐形成体系,有其独立的学说及理论,有明确的为人民服务思想。

《组织行为学》习题集答案

《组织行为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对给每小题4分,共16分) 1. 1. 激励 2. 2. 群体 3.组织文化 4.组织变革 二、单项选择题(每选对一小题给1分,共10分,不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 A. 经济人 B. 社会人 C. 自我实现人 D. 复杂人 2.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A. 自我 B. 本我 C.超我 D. 忘我 3.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A. 知觉防御 B. 晕轮效应 C. 首因效应 D. 定型效应 4.当一个人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后并未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使工作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这种行为反应是()。A. 坚持原有目标的行为反应 B. 升化的行为反应

C. 反向的行为反应 D. 放弃的行为反应 5.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但他并无怨言,根据公平理论,A为了增加报酬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 A. 增加自己的投入 B. 减少自己的投入 C. 努力增加日的报酬 D. 使B减少投入 6.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 A. 强制 B. 开诚合作 C. 妥协 D. 回避 7.“乡村俱乐部式的管理”是哪种领导方式?() A. 1?1 B. 1?9 C. 5?5 D. 9?9 8. 大型组织拥有的成员一般在多少人左右?() A. 3-30人 B. 30-1000人 C. 1000-45000人 D. 45000人以上 9.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 A. 人际关系 B. 协作愿望 C. 共同目标 D. 信息沟通 10.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 A. 工作再设计

遗传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 1、染色质或染色体(chromosome):指细胞间期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洋红、苏木精等)染色的纤细网状物质,现在是指真核细胞间期核中DNA、组蛋白、非组蛋白、以及少量RNA组成的一串念珠状的复合体。当细胞分裂时,核内的染色质便螺旋化形成一定数目和形状的染色体。 2. 染色单体(Chromatids):复制时产生的染色体拷贝。此名字通常用来形容处于随后的细胞分裂期它们分开的之前的染色体。 3、姊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在配对(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由一个着丝粒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 4、非姐妹染色单体(nonsister chromatid):在配对(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由不同着丝点相连的染色单体就叫非姐妹染色单体. 5、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s):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6.常染色质(euchromatin):指染色体上螺旋化程度较低,染色较浅的区域,称常染色质区域。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相反。 7、染色体组(genome):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或者说是指细胞内一套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但在个体发育时彼此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的染色体。 8、单倍体(haploid):具有配子(精于或卵子)染色体数目的细胞或个体。如,植物中经花药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物。 9、二倍体(diploid):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大多,数植物均属此类。 10.单价体(univalent):指真核生物的减数分裂前期没有联会配对的,成单的染色体 11、二价体(bivalent):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配对的图象。 12、联会(synapsis):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13、性状(traits):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14、单位性状(unit traits):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 15.相对性状(contrasting trait):不同的个体在每个单位性状上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 16、显性性状(dominant trait):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出现的一个亲本性状。 17、隐性性状(recessive traits):子一代未出现的另一个亲本的性状,即子一代处于隐蔽状态的性状。 18、基因位点(locus):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臵。 19、等位基因(allel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20、纯合体(homozygote) :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上的两基因成员完全一致(双显或双隐) ,具这种基因型的个体为纯合体。如:CC。 21、杂合体(heterozygote):等位基因中的两个成员又一致的个体称为杂合体。 22、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的表现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这样的显性表现,称作完全显性。 23、不完全显性(imcomplete dominance):是指F1表现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 24、共显性(co-dominance):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如人类的ABO血型和MN血型。 25、基因型(genotype):也称遗传型,生物体全部遗传物质的组成,是性状发育的内因。 26、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27、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effect):当两对基因中都有显性基因存在时,个体表现为一种性状,当两对基因中只有一对基因为显性或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个体表现为另一种性状的基因互作类型。 28、积加作用(additive effect):指当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互作时,显性基因对数累积愈多,性状表现愈明显的现象。例如,南瓜果形遗传。 29、重叠作用(duplicate effect):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只要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中存在显性基因,个体便表现显性性状,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个体表现隐性性状的基因互作类型。 30、上位作用(epistatic effect):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 31、显性上位(dominant epistasis):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起遮盖作用的是显性基因称为显性上位。 32、隐性上位(recessive epistasis):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隐性基因,则称为隐性上位。 33、抑制作用(inhibiting effect):指一对基因本身不表现性状,当其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却能够使另一对显性基因不起作用。 34、干扰(interference):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的现象。 35.正干扰(positive interference):符合系数小于1,即一次交换的发生使第二次发生交换的频率减少。 36.负干扰(negative interference):符合系数大于1,即一次交换的发生使第二次发生交换的频率增加了。 37、符合系数(coefficient of coincidence):指理论交换值与实际交换值的比值,符合系数经常变动于0—1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