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发展方向

浅谈新课改发展方向
浅谈新课改发展方向

浅谈新课改发展方向

新课改在全国很多地方已搞得轰轰烈烈,这次课改直接面对的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我国基础教育以前过分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对人的能力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这种陈旧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新课改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对学生提出高要求的同时,其实更是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想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经过一个多月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我对新课改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尝试了一下新课程改革教学,颇有收获,受益匪浅。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入我的视野。他告诉我人生的意义蕴含在丰富的过程之中,特别是精神的价值。越是崇高的境界,越是纯净的层次,越是深藏于迂回曲折的过程里。比如登山,一个个台阶,是拖起你生命之峰的基石,一道道绝壁,是刺激你生命活力的养份,极顶的风光,只有在征服了过程的艰险之后,才会具有勾人心魂的魅力。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

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

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这个国家,如果是现代的国家,如果是现代世界的一个国家,那末他的教育,更不能不顺应着时代和世界的教育趋势,而随伴着竞进。"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正是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这样一个高新科技不断涌现且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变革时代,教育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教育改革,不同程度地把改革的重点转向了课程层面,试图通过课程改革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增强国力和争取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我国也于2001年开始,拉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理念、结构、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这就对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挑战。要做一个合

格的现代人就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自身的力量。而随着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启动和实施,教育技术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教师在面临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就更应当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善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情况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就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它在改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及教学组织待方面,都显示了其强大的和独到的作用。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编制和运用教学媒体,并进行教学设计和教育评价,以优化教学全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上,也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内容、方法体系进行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到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二、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有一部分老师在过去上课大都采用简单化的课堂处理方法,仅仅以口头讲授或黑板板书的方式来传授和呈现教学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高效率,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其不足之处日益明显,最突出的地方就在于缺少对学生的特征分析。在不了解学生的态度、认知特点、知识基础的情况下,盲目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引导作用,最终却只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经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老师们的自身努力,如今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们已能综合地考虑到教学因素的诸多方面,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了引导者。

三、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新技能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技能,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和广泛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等。正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具有更广泛的表现能力,可以超越时空和宏观、微观的限制,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都在积极认真地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老师们已经由过去对信息技术的一知半解,到如今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特别是我校理化生学科教师,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等手段,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趣味、系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犹如身临其境,感染力强,极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用最少的时间获取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现在,绝大多数教师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能轻松驾驭电脑,并从各种途径获取资源,经过加工处理成为适合自己教学的有用素材。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能熟练地运用所学到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推动着新课程的改革,优化着教学的效果,正在不断地提高着本地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教师教学策略的改变

传统上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听讲、模仿、练习,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这种单一的学习模式正在逐渐改变。教师的教学也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更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我们有个别教师正在尝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个别化教学,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这也正是新课程中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他们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掌握学习进度,甚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知识的呈现次数。但是,这种教学尝试还仅仅局限

于很小的范围内,长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策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还需要我们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更新观念、转变思想,真正实现由统一的规格化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

总的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向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也正在不断学习、不断变革和不断创新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活动更能突出新课程下教育的主体性、全面性和发展性,最终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新教师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新教师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此次新教师培训,对于目前的二期课改,有幸聆听了诸多专家、前辈的教诲,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 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1、课改需要加强各校之间的对话。“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对共同的处境,各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通过教学研讨及现场的听课、评课等活动,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

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才能出现“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 2、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岀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做到: 1、坚持体验性原则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体验学习的情景、体验学习的气氛和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 能动地认识知识,从而使学生主体与学习活动融为一体。

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xxx 新课改经历了一段时间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首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切实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2、由重教师向重学生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和创造者。 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培养。 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直到如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仍是我们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学校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把活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对教师的观点提出疑问和异议;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课堂上民主的气氛已逐渐形成。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为了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我有了一些设想:课上先由学生阅读,课下自主搜集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涉及课文内容的题材,制作资料册或小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浅谈对新课标的认识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新课标》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教师们的工作,而研究《新课标》也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搞好一线工作的前提。所以,我认真研读了初中语文《新课标》,也有一些了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新课标》首先指出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现代社会需要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所以我们必须得进行课程的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 而要推进课程改革,那么我们就必须对自己所教授的科目有个全面的认识。对于语文而言,它的学科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由此看来,要真正使学生永久性发展,就必须培养其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提高素养方面,《新课标》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根据课标所提到的这几个观念的转变,我也认识到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育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而作为一名新教师新,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体现。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通过自己两年来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在具体教学时,我们要学会用课程意识来整合教材;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而是在老师控制下有效展开;在探究时,应选择适当内容;在合作时,应注意形式和效果的统一;而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游戏;多媒体,只是辅助不能替代所有。 对于初中语文新课标第四阶段的学习要求,识字和写字能力是基础。而对于阅读,我看到了这样的转变: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阅读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对于写作,我认为提高作文能力必须和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达到听、说、读、写一体化,必须注意到要和口语表达能力结合在一起,曾经记得有专家说过:“学生书面语的发展总是有一个由罗嗦到简洁的过程,从多写到精练的过程。”对于口语交际,我认为首先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交际氛围。学生口语交际的最佳氛围是“轻松、活泼、融洽、自然”。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高下,不仅仅是语言表达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人的思维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诸多能力的综合。语文教师应把口语交际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切不可忽视,应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把口语交际训练同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对于综合学习,我们老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的能力,引导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探讨一些学习和生活中有意义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加以拓展学习。 以上就是我在认真阅读了初中语文《新课标》后的一些所思所感。由于我教学经验不足,因此对《新课标》的认识肯定不全面,诚恳地希望老师给我以指正,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渐进步。

关于新课改的几点感悟

关于新课改的几点感悟 “基于问题学案导学”的新课改在我校轰轰烈烈地展开,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经历了怀疑、观望到全身心投入的心路历程,下面就新课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学案中寻求突破 导学案不是单纯的学案或教案,而是学案、教案及师生公用共享的探究学习活动文本的融合体;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和线路图,也是合作探究的载体和高效课堂的关键。所以,学案的编写尤为重要,如,本节课堂完成什么内容、问题怎么设置、重难点怎么突破以及能力如何培养等各环节都要做到心里有数,都得事先规划好。尤其是如何“基于问题”体现“导学”,即围绕“问题”展开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及重难点推进延伸,使课堂的每个环节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减少随意性和无效性,达到“以问拓思,因思造势”的高效课堂呢? “学问学问,关键在问”,所以设置问题很重要。那么,为了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我们在编写学案问题设置时应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尽量不设计纯知识、多而杂且重复的问题;二是少设计教材中能直接标出答案的问题;三是多设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较强等有利于能力培养的问题。然而,基于学生现状,只能在编写中不断摸索和尝试各

种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的问题。因为不论怎么设置问题都是为了提高课堂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在借鉴中感悟提升 “基于问题学案导学”的新课改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吸收、借鉴他人经验是迅速适应新课改、提高教师业务素养和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我校推行的同科目或不同科目的教师“互听评课”制度应该是教师快速成长行之有效的途径,但在学习别人的经验时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听了一堂好课之后,从头到尾地“复制”“粘贴”,甚至连细节都追求一致,“依葫芦画瓢”,全盘照搬、模仿。虽然创新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但只模仿其外露的特点而不研究其精神内涵的做法,终究只能是“山寨版”,打“擦边球”,取不到“真经”。这样的学习,既不能创新,更不会超越,甚至会迷失自我,把原先自己的亮点和特色也丢掉了。 另一种是不以为然,百般挑剔,没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听课时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优点,总是很挑剔,“鸡蛋里挑骨头”,甚至拿别人的不足来炫自己的优点,最终只能是固步自封,无法进步。 学习教学经验不同于习字的“临贴”,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强,只能因人而异、因班而异地进行设计。借鉴他人的优点,发挥自身的特色,进行改造、融合,方可灵活运用。听一节课,不论课堂成功与否,都应该得到一点收获,哪怕

新课程改革的感悟和收获

新课程改革的感悟和收获 衢州中专张雨荷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简单的谈谈我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感悟和收获: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必须拥有教育的灵魂。新课程改革,归根结底是教育思想的变革。教育思想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先导和核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人之一,教育思想自然要成为教师的第一素养。伟大的教育思想形成教师的伟大,进而建构了教育的伟大,没有教育思想,教师就成了一台机器了。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教育理念。理念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信仰。教师本身的教育思想和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我们要确立新的教育观、发展观、学生观,进行优质教学,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做一个适应社会和家长满意的人民教师。 二、加强自身修养

转变教育观念要不断地学习,以学习来改变自己,以学习来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增长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水平,加强自身修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修,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仅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知识,远远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终身学习。 三、注重自我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波斯纳也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所以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在行动过程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教学后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可使教学理论化。如何站在理论知识角度反思实践,如何站在实践知识角度反思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是我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到不断地提高。 四、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的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我们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这些学生,如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学生、智力发展不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摘要: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重大创新不断涌现,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不仅成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根本动力,也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和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总体来看,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和新趋势。 关键词:双刃剑高度分化国际竞争管理体制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升级 引言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或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紧密结合,人们也开始思考关于科技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人的自身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呈现出了超越以往时代的特点。 正文 一. 关于科学技术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而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科技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科学技术自从产生以来,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数不清的实际利益。它既是利用自然的资源为人类服务,也是以人为主体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科技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与社会有着双向依赖关系;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在于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使人获得更大的自由与解放,从而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在当代科技更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科学技术本身存在某种非人性化的因素,加上人类自身对科技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技术的异化。在这种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对于人自身而言,技术反倒成为统治自己的异己力量,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带来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即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人类的并不尽是鲜花和满意的微笑,还有困惑和苦恼。 在当代,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联系更加紧密;围绕着这些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在于揭示事物本质的规律,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随着工程的系统化,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庞大,结构愈来愈精巧;因此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工程技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离开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技能心得感想

( 教师心得体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18503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技能心得Thoughts on teaching skil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技能心得感想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技能心得感想篇1 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明确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教师要有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 在构成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和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就是为学生组织的没有学生,教学活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有了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不然就只能是一种自学。 由于教学过程被看作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就成为了对话关系、合作关系,教师的角色也就有了新的含义——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站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是围绕着促进学生发展、推动学生学习而展开的。从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行为。指导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反对教师无视学生主体性的强制与灌注。 1、讲授是指教师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活动的一类教学行为。讲授必须运用语言,但这只是讲授的一个条件,关键是讲的内容在多大程度上能与学习这一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相互作用。

2、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最主要、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答。 3、班级内的讨论是班级成员之间的又一种互动方式,他们交流观点以形成对某一问题一致的理解、评价或判断。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方式,讨论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为话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意见交换、经营共享、言语交流而求得共同理解和问题解决的活动。 4、板书技能是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文字符号、绘图或列表,以辅助知识信息传输,揭示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 5、演示,是指教师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运用板书板画或字化媒体,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和动作示范等一类行为方式。 6、学习指导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新型方式、具体学法、练习与作业等进行指导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它体现的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在策略上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通过启发、促进、引领、指点和帮扶,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有效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技能心得感想篇2 我学习了下篇第一章讲授,第三节的内容是讲授的方式,我的学习心得 讲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传输特定的知识信息,综合地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类教学行为。讲授技能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几乎没有哪一种教学活动可以离开它。方式有: 一简洁生动的叙述 叙述型讲授又称为讲述,主要是借助于描摹、叙述的表达方式来传输教学信息。它运用生动具体的或直白的语言,描绘现象和情景,列举数字与事例,叙述

阅读——修订新课标的意义

阅读——修订新课标的意义 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主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 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当历经十年课改的种种探索之后,人们静心思考这一问题时忽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似乎早已有明确答案、本应不成问题的问题。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进一步强调,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这恰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新课标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同时,首次明确界定了“有感情地朗读”。我认为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突出了“自然”的朗读要求,非常具有针对性。 1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4篇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4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下面是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首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象,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教师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第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新课改教学学习的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新课改教学学习的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一、学生角色的转变,进行自主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找到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引导者和组织者。 以前的数学教师总是给人们一种沉闷古板的形象,因为以前的数学教师总是给予学生无穷无尽的练习题和单调乏味的公式定理,教师的工作也仅仅是在抄教案、上课、改作业之间循环重复。新课改心得体会。新课程中提到,教师应该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小学数学教师拓宽眼界,深入挖掘教材的同时,也将视角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比如,在二年级的“认识钟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许多老师不再满足于简单地讲授课本的内容,有的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各式各样的钟表,丰富对时钟的认识;有的教师带领学生亲手制作简易的钟表,让学生真正感知“时、分、秒”的概念;还有的教师从钟表的认识引申到珍惜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习惯的教育。数学教师除了改善了教学的形式之外,还不断尝试改进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往的数学教师是教学中的权威者,将一个个定理公式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而新课程中强调要让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老师指引学生去探究数学规律,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例如,在四、五年级的“方程”教学中,老师不再是简单机械地告诉学生解方程的步骤,而是让学生从实际中产生对方程的求知需要,构建方程的基本概念之后,再允许学生自主地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尝试解方程。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学生所学到的数学不再是机械的、沉闷的,而是有用的数学、有趣的数。 三、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算法多样化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 应该明确“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1 初中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原来的教材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而在新理念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因此,新教材具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新教材的原则大致包括导语、正文、资料、材料阅读、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几个栏目,这样的设计和编排,使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学本。 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法。 这套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目的就是引导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在每个单元后都安排了活动课,是对传统教材的重大改革。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意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适于中学生阅读习惯。 4.历史主线清晰,主题明确。 如七年级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特点。基本消除了现有历史课本中“难、繁、偏、旧”的现象,适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二、使用新教材要达到的转变。 1.是教师理念、角色要转变。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容量大,效果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有方式方法合理也能达到课堂实际效果,但无论哪种方式教学,在新课改新理念下的课堂,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指导思想,利用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抢答等形式,创造性地设计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方式,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扮演某些历史人物,搜集某些历史人物的材料,以小组为单元的评价等,能培养学生查阅、运用整理材

新课标的10个核心概念

新课标的10个核心概念

立足新课标的10个核心概念,抓好新一轮初中数学教学 在《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并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和原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有所增加,这十个核心概念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目标”里边,可以看到了对这些核心概念的一些具体解释,相当于“目标”的一些要素;但是同时也能发现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所以核心概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上面连着“目标”,下面联系着“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把它们称为核心概念。 (一)为什么要设计核心概念 在这次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怎么设计这个课程标准,进行了讨论,在提出设计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情是重要的,一个就是希望课程的这些东西,形成一个整体,如何整体的把握课程需要反复强调。从知识技能、从数学思考、从问题解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四个方面来构架整个数学课程。这是一个渗透在整个标准的研制过程中。第二件事,就是在研制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凸显出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的数学内容,因为它反应了数学最要紧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不仅应该把它当做目标,也应该把它和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记得当时在讨论的时候,就在过去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能不能用一些词,把这些东西彰显出来,经过讨论,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第一,这些核心概念,是涉及到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建立和培养的关于数学的感悟、观念、意识、思想、能力等,是义教阶段数学课程最应该培养的数学素养,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第二,核心概念是这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聚焦点,它有利于我们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与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斌在数学内容的教学中有机地去发展的数学素养。第三,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数的基本思想。数学的基本思想指对数学及其对象、数学概念和数学结构及其数学方法的本质认识;数学的基本思想集中反映为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模型;这些思想也是学习中的重要目标;这启示我们,核心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数学思想本质。第四,这些核心概念都是数学课程的目标点,也应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并通过老师的教学予以落实。 (二)核心概念的理解 1.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这两层意思都是数感,什么是数感?数感是一种感悟,是对数量、对数量关系结果估计的感悟;第二层意思就是数感的功能。 关于学生数感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第一、应结合每一学段的具体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在第三学段,可以引导学生在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和运算问题中提升数感,发展更为良好的数感品质。第二,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第三,让学生多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 2.符号意识 关于符号意识,注意到它在用词上,《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实验稿有一个区别,原来是叫符号感,现在把它称为叫符号意识。所谓符号就是针对具体事物对象而抽象概括出来的一种简略的记号或代号。数字、字母、图形、关

新课改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我有幸搭上课改头班车,参加了暑期数学新课程培训。几天下来,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胸中总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 我个人感觉新课程有这它突出优点: 主要体现在:第一,内容结构上,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和改变了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使学生体会到,不是为了数学而学数学。从教材所选例题及所编习题可以看到,数学中有物理,数学中有化学,数学中有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及科技等;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自然与社会的各个领域。增强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来的自觉性。第二,培养目标的要求上,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诚然,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要学好它,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是,如果片面地去强调知识更新与技能,而忽视了其它的需求,学生变成了读书的机器,没有创新的能力,社会就难以发展。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印象中的恩师之所

以成为恩师,不是他教给了我们多少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学习、如何做人。这就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新课程中,无论是哪一个概念的形成、哪一个性质、定理的获取,都设置了情景,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机会,使学生更能理解数学的形成过程,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做到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体也会问。。第三,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 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了帮助、引导的作用。在概念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及教材所展示的背景,不是教师告之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观察、发现、搜集信息、并用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归整而形成概念、定理的。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可否认,课改是新的,一切都是在新的思维下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有它的不足:首先,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义教时期所用课程多以传统课程为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进入高中后,突然地转变了学习方式,学生难以适从,而教师又碍于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在赶进度,未给学

新课改新感悟论文

新课改新感悟 ——“十六字”教学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当然需要新的教法,新的观念。这给经历了旧教材的老师,尤其是经历了教材改编数次的教师来说,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使我们倍感教学压力之大。但我坚信,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 我是从2002年开始和孩子们一起沿着“新课改”一路走来的,在我的课堂上,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最开始,我特别追求那种热闹的课堂气氛,认为只有那样才算是以学生为主体,只有那样才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慢慢地,我发现,这种热闹只是表面上的,因为班级授课制的限制,孩子差异的制约,导致了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于是,我便将课堂逐渐回归到朴实、自然,尽量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发展,后来,我努力地朴实自然地基础上追求一种开放,当然这种开放不同与最开始的“热闹”,我想,它应该是一种我和孩子们生命之间的对话吧!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县教研室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反馈”十六字教学法,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个大的方向。而使用导学案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个全新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前的课堂学习就只是教师“满堂灌”“满堂讲”,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对主体。“十六字教学法”就是应课堂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矛盾而生,它很好地解决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它既可以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入正轨,又将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与题目在课前解决,这样,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因此许多人对于“十六字教学法”的使用能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这种疑问的答案是肯定的。 上学期我们班有幸成为实验班,利用十六字教学法上课。我对每堂课都深有体会,在学习《求最小公倍数》时,我的导学案是这样设计的:刚开始以“铺地砖”情景导入,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利用3cm,宽2cm的长方形学具动手操作,摆成不同的正方形,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为后面的算理探究做好铺垫,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求2和3、6和8的最小公倍数时,由于前面有最大的公因数做基础,大胆放手,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最后设计的训练反馈有层次性,基础性练习较为简单,让学困生来解答,而应用性练习让中等生来解答,也可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自然辩证法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刘德明 (辽宁科技大学电信2010.2班,102081101198) 摘要:本文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科学技术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社会化和数学化的特点,以及科学的整体化、技术的综合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一体化等趋势,探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寻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路径和机遇,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科学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1 引言 19世纪末开始的物理学革命拉开了人类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帷幕,以蒸汽机等机械技术为代表构成这次科技革命的先导。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为前提,以电、磁技术为代表和主导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现代自然辞学在广度和深度上、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在学科结构及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均出现质的飞跃,由此引发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跨越式地进入现代工业文明时代。本世纪中叶以来,数学、物理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在理论上相继取得重大突破,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和激光技术等新技术群相继问世并得到蓬勃发展。已经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紧密相联,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导致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激烈变革。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已显示出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不同的新的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科技正在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主导因素和标志,已直接影响和决

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已成为科技的竞争[1]。 2 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紧密相联,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导致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激烈变革。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已显示出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不同的新的特点。 2.1加速性发展的特点 大量的统计发现,科学文献每隔10--15年增加一倍,科学期刊种类每60年增长10倍,文摘期刊每50年增长10倍。美国近50年科学家数量的增长大约以12.5年为倍增周期,全世界科技人员数量几乎每50年增长10倍,而且层次越高,科学人才的增长速度越快。科学理论物化和创新的连度尤其在加快。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从实验室到生产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如蒸汽机从发明到投入生产用了100年,电视机只用了12年,晶体管只用了5年,原子能利用从发现原子核裂变到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建成只用了3年,而激光器从实验室发明到在工业上应用则仅仅只有1年。 2.2数学化的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数学的大量运用。现代数学及其庞大的分支学科的充分和高度的发晨为现代科学技术走向精密化提供了 现实可能性,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更加推进了这一进程。如今,不仅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各个部门、学科、领域日益与数学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技的各个分支与应用领域也都愈来愈普遍地进入到计量化、模型化、

课程标准的作用与意义

针对现阶段极少数教师不学习《课程标准》而从事教育 教学工作这一现象的看法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评估与考试的依据,必须按照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但是现在一些老师却不学习他,最多是看了一遍,甚至有些老师看都没看过,从不知道《课程标准》是什么,我周围的个别老师就是这样,不知道有它的存在,还在用他们以前的《大纲》教学,我想,这对于教育改革来说绝对可以算的上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 1.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2.教学重心从知识本位向促进学生发展转变。3.教学目标从关注认知向关注学生整体素质转变。 4.由指导教师工作向指导教师进行课程实施与开发转变。 5.由统一、刚性的管理向灵活、弹性的管理转变。 从上面可以看到,现在教育已经发生了改变,大众教育、重视学生发展、关注学生整体素质……这些改革要怎样贯彻,当然只有靠老师,但是我们的老师们却连自己都不知道,还在一味的灌输知识点,抓学习成绩,使得学生们一个个变成了一事无成的书呆子。特别是乡村教师、老教师们,由于没有人规定去学,即使有也只是形式,所以,教学还是维持原状,课程标准提出已经多年,但学生的教育却从没得到改变。 当然,课程标准还有很多内容,涉及许多教育应改革的地方。我只想说,出现这种现象到底是谁的责任?管理者还是教师本人?答案不言而喻。我是一名毕业不是很久的老师,大学时专门学过课程标准,当时觉得很是欣慰,觉得现在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好幸福,赶上了好时机。但当我真正踏上工作岗位后却又很伤心,因为我发现一切都几乎维持原状,所谓的改革只不过是一页纸而已,没有人去实施。记得当时大学时老师说:“这个标准要真正实施起来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时,我很怀疑,现在我相信了。确实,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按此教学,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还不知此为何物! 所以,让我们期待课程标准真正走进每间教室的那一天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