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精神之于成长 作文

屠呦呦精神之于成长  作文
屠呦呦精神之于成长  作文

屠呦呦精神之于成长

1、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表彰其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1)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青蒿素历经艰辛,此前尝试的中药有200多种,提取方法加起来380多种。

(2)研究青蒿素的时候,她经常以身试药,后来甚至患了中毒性肝炎。

(3)85岁的屠呦呦平静地说“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

屠呦呦身上体现着非常多可贵的精神,你认为哪方面对于成长、成功更重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2、学生作文题题目再现

1、克服困难

2、荣誉即责任

3、努力坚持一一通往成功

4、奋斗就是成功

5、荣誉来去,我自不惊

6、恒心

7、谈责任

8、坚持不懈方能成功

9、经历艰辛,终能成功

10、不拼搏,拿什么成功

11、不畏艰辛地成长才能成功

12、必要的执著

13、实践,才能获得真理

14、责任

15、不怕失败才能收获成功

16、大爱无边

17、永不退缩

18、平常心

19、努力方能成功

20、承担责任,心如止水

21、刻苦方能成就大业

22、荣誉越大,责任越大

23、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24、荣誉越多责任越大

25、成功在于执着

26、成功需要一种坚持

27、难事莫过坚持

28、成功的基石

29、一份小心的责任心

30、坚持就是成功

31、执著让人拥有机遇

32、成长之路

33、阳光总在风雨后(永不放弃)

34、成长中收获快乐(坚持、责任、敬业)

35、成长、成功在于根基(付出、磨难、基础)

36、再坚持一下

37、梅花香自苦寒来(坚持)

38、创新铸就成功

39、不畏苦难,坚持不懈

40、步步“精”心

41、责任感是成功的根本

42、永不言弃和责任创造成功

43、以平静的心面对成功

44、勤为径,苦作舟

45、成功的道路上毅力不可缺

46、从工作中赢得尊重

47、荣誉即责任

48、坚持

49、承担责任

50、风雨之后有彩虹(坚持)

51、在成功的道路上(荣誉与责任)

52、成功的钥匙一一执着

53、坚持乃成功之根本

54、磨砺铸就成功

55、坚持方能成功

56、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拼搏)

57、坚持、敬业、责任

58、不畏艰辛

59、懂得付出,才有回报

60、荣誉即责任

61、执著造就成功

62、牺牲之于成功之前

63、坚持

64、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责任)

65、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历经艰辛)

66、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3、说明:

(1)材料中的三种“精神”是:艰苦努力;不顾个人健康,自我牺牲,献身科学;荣誉越多,责任越大。

可以说离开这三种“精神”的立意,都是跑题的。

(2)粗略统计66人中有31人之多跑题,近于50%的人跑题。而写“坚持”“执著”的人

居多数。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写“坚持”或“执著”呢?(我认为这里坚持与执著是同义词)我看了他们的作文,他们的观点都是从材料(1)里引申出来的,其实他们没有看懂材料,材料中的两个数据是说明“历经艰辛”的。

(3)跑题的原因:

一是没有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材料的关键词语分别是:“历经艰辛”、“以身试药”、“荣誉与责任”。

二是没有读懂材料的含意,没有紧紧抓住材料列出的“精神”,任意旁出,如“付出与回报、坚持、创新、”等等。离开了材料的含意范围。

三是没有读懂作文任务,任务是“屠呦呦身上体现着非常多可贵的精神,你认为哪方面对于成长、成功更重要?”而一篇作文中同时写“坚持、敬业、责任”的人不在少数(列举的题目中只列了个别的)。“哪方面”“更重要”,意思是只能写一个方面,不能写多个方面。(4)几乎没有人写材料(2),即“以身试药”这一点,从这一点抽象出理性的意义(立意)很难吗?也不是。“不顾个人健康、献身科学”这个立意,不好写吗?居里夫人、布鲁诺等等科学家的例子很多很多啊!为什么没有人写?体现出“拈轻怕重”的思想、没有创新的思想。如果有人写这一点,阅卷老师会眼睛一亮,即使作文一般,也会得个不错的分数。(5)写“荣誉与责任”的作文,应该是高分作文。因为他写的是“关系型”的作文,比单纯些“责任”,分要高;写好这样的作文是需要思辨能力的,是需要有较好的认识能力的。(6)关于写材料(3)的情况有四种:

a只谈一面“责任”,完全丢了另一半“荣誉”;

b一半谈“责任”,一半谈“荣誉”,或一段谈“责任”,一段谈“荣誉”,油是油,水是水;

c注意从“责任与荣誉”的关系中寻找立意角度,但二者得兼,并行平推,对其关系不能做更深入的梳理。或者虽然关系理得清,但用例和分析中时有偏离;

d准确把握二者的关系,且能运用事例做清晰的论述。

辽西育明高中第二次考试作文题(屠呦呦精神之于成长)分析二

写“努力拼搏、不畏艰辛”的作文有14篇。

写“牺牲精神”的有1篇。

写“责任与荣誉”的有16篇。

写“坚持(执着)”的有25篇。

写“奋斗、坚持、责任”(混写)的有4篇。

写其他的,如:实践,失败,大爱,平常心(二人),创新等有6篇。

我阅读统计的是理科班的作文。估计66人中有30人左右能考上二本以上。巧合的是作文不跑题的人数与升入二本的人数基本相当。

如何提高审题立意的能力?

我们知道高考判作文一判审题立意,二判文章本身。如果作文立意离题,那么,基本就不及格了。这样语文就难及格了。

所以,审题立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提高阅读能力。

审题能力说到底就是阅读能力,提高审题能力,要和现代文阅读结合起来;要和“压缩语段”等题的训练结合起来。

2、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老师教了可以说许多次了,可是学生还是没有运用好,一是训练的量不够,量上去了,才能形成能力,二是单兵训练,一对一的训练、辅导,布置作业,一定时间内完成。

3、提高“任务”意识。

有些学生作文跑题是任务意识差,没有按照“作文任务”去完成作文,加强“任务型”作文的训练,即这种新题型的训练,摒弃老的审题思维、作文的习惯。切不可“面面俱到”,什么“精神”都写。看清任务、明确任务。

4、提高“范围”意识。

有的学生的作文立意跑题是脱离了内容及含意范围,越是熟悉的材料,越是容易离题。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根据材料作文,否则累死也无功。即所谓“戴着手铐脚镣跳舞”。含意是由内容引申而出的,所以首先要弄清内容范围,即材料写的是什么,然后抓住材料的核心词语、深入分析,提炼出一个道理,就是立意了。

辽西育明高中第二次考试作文题(屠呦呦精神之于成长)分析三

1、文章开头按照“引述材料,提出论点”的要求写的有40篇。其余26篇没有做到这个要求。

2、文章主体部分设置“分论点”的有10篇,其余56篇没有设置“分论点”,而是“事例+分析+结论(小观点)”的结构。后一种方法,也是挺好的,注意“结论”要鲜明、突出。

为什么开头要引述材料?为什么中间要设置分论点?

材料作文的开头的基本要求是:“引述材料,提出论点”。

新材料作文写作过程中的扣题,首先要扣材料,然后才是扣中心论点。扣题的具体办法:围绕材料中的关键词,采用“原词重现”“近义替换”“比喻替换”“内涵诠释”等方式,在标题、首段、段首段尾、文末、事例分析等关键处反复强化关键词,能给人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大大提高切题的准确度。我们试以下面的作文题为例加以说明。

文章开头是最能吸引阅卷老师注意的关键部位。对于记叙文来说,最好是用“关键词重现”法,即便不能明点,也要用“近义替换”“比喻替换”等方法暗扣。对于议论文来说,必须要见“词”见“料”。具体办法:摘引材料,紧扣材料“关键词”作简要分析,段尾亮论点。材料中的关键词在摘引过程中尤其应该重现,或用近义词替代,并最终融入表达中心论点的语句中。

文段开头扼要地概述材料,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历经艰辛”或“以身试药”或“荣誉与责任”,运用“原词重现”法将材料中这些关键词融入分析中进行扣题。除此之外,在概述中又用“近义替换”法分别将材料中的“历经艰辛”“以身试药”替换为“艰苦努力”“不顾个人健康、牺牲自我、献身科学”,这两者都是扣题的经典手法。最后段尾承接前面分析,亮出论点,再强化扣题。

对于议论文来说,核心段落的首尾必须扣题,具体办法:设置一个分论点放在段首,段尾再

总结强化。中心论点关键词或材料中的关键词应在段首段尾得以“重现”,或“近义替换”或“比喻美化”。

主体部分的段落,设置分论点,用观点引领论据,会使文章观点鲜明、突出。另外也便于老师阅卷,会快速捕捉到你的文章的观点、写作思路,提高阅卷的速度。

对于写作者本身来说,设置分论点,会很好的整体把握全文的思路、结构,不至于行文中偏离主题;每一段都有分论点,便于紧扣观点作文,操作起来十分方便,同时提醒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去论证、阐释中心论点。

规避材料作文写作过程中几种偏题问题

1.把新材料作文当成话题作文来写。即从材料中提取一两个关键词,然后不问它们在材料中的含义而泛写开头。这是写作过程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写材料中的“包容”,该“包容”在文中是有特定含义的,然而,不问其含义,泛写开去。新材料作文审题行文固然离不开关键词,但只以关键词写作,不管其在材料中的含义,这种写法绝对不行。

2.滑向近义词。因对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理解不准、不细而在写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滑向它的近义词。如写“老规矩”,却泛化为“规则”;写“探究”,却等同于“思考”“实践”;写“自信”,却写成了“信心”;写“诚信”,却写成了“诚实”;写“失意”,却写成了“挫折”。行文过程中可以用“近义替换”法点题,但绝不是写成这个“近义词”。要学会对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核心概念作精准的理解,必要时要在文中作阐释。如写“家风”类作文,不少考生写了一件偶然的事或者写父母给“我”的一次教育,这是不明白“家风”的含义所致。“家风”之“家”是在家庭范围内,“家风”之“风”带有长期性、渐染性、趋同性(家庭成员内部的一致性)。

3.写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偏离了材料,扯得太远,以至于想收也难以收回。对此,要学会打草稿,学会在行文过程中不断地回扣“材料”。

另外,在写作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暂停”几次。“暂停”虽是体育比赛中的专用名词,但于写作中也颇有用处。不要总想着写作一气呵成,文章写完了才觉得有问题,不仅时间上来不及,心理上也是很难承受的。况且绝大多数同学并不是作家,没有经过长期专业的写作训练,灵感往往不一定可靠,思维质量、思考层次也很成问题。在行文中停下笔来,心中默念题目,问一下自己:“这段切题吗?”适时点题,既可防止思路旁逸、偏离题目,又可收到“既放得开又收得起”的效果。有时,不妨回头把已写好的语句和段落默读一遍,这样顺势往下写,就有一种逻辑依据,可以使语句更加连贯。写完一段也可驻笔凝思,对下一段的文字再稍作酝酿以蓄势,会保证你离题更近,想得更清楚,更透辟。实战演练

西育明高中第二次考试作文例文与分析二

原文再现:

荣誉即责任

①早在1962年,麦克-阿瑟将军就曾在西点军校做过一篇名为《责任-荣誉-国家》的演讲,他站在一名军人的角度为我们诠释了荣誉其实就是肩上的责任。而今天,身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②我曾有幸去过建川博物馆,其间有一幅照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名抗战军人席地而坐,背后是硝烟,而他们脸上的笑容却丝毫不减。那一瞬间我的脑海中闪过一句话:“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的终结。”在那个年代,没有一名军人奢望能在战争中存活,究竟是什么

让这些时刻面对死亡的军人笑得如此洒脱?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马革裹尸焉有所惧哉?困难当头,军人护土以战死为荣,偷生则辱。我想,正是这些军人对责任的铭记,对荣誉的敬畏,才让他们义无反顾,笑对战火。对于他们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肩头沉甸甸的守家卫国的责任。何为军人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因为他们配得上这份荣誉,他们愿意肩扛责任守土四方。

④因此,争取荣誉的不二法门就是担当责任,而责任践行的必经之路则是崇尚荣誉。无论你身处什么岗位,一旦你踏上了一个岗位,就意味着你扛起了一份责任。责任关乎你的荣誉,关乎你的人生,它伴随着你每时每刻。

⑤曾经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有这样一位职员,公司宣传并不是他的职责,但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每次签字的时候后面都会加上一句:标准石油四美元一桶。久而久之,大家都忘记了他的真名,而叫他“石油四美元先生”。这个人叫做阿基勃特,标准石油公司的第二任董事长。从不起眼的小职员到公司董事,从默默无闻到荣誉满身,其中不难窥出责任的重要性。

⑥责任、荣誉,这两个神圣、庄严的词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应该怎样做人以及该做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目标笃定,让我们遇到困难时鼓足勇气,让我们筋疲力尽时奋勇向前,让我们面对绝望时萌发新的希望。

⑦责任与荣誉赋予我们坚定的意志,广阔的想象,让我们从生命的深处焕发新机,以强硬的姿态克服胆怯,甘于吃苦而不图安逸;是它们让我具备在悲恸之后书写青春韶华的魄力,让我具备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坚毅。

⑧生命为荣誉而战,肩扛的责任提醒我该如何向前,引导我不走歪路。

⑨我坚信,拥有责任,便拥有荣誉,便能战无不胜,乘风破浪。

分析与建议:

1、从题目看,作者是理解了材料(3)的含意的,抓住了其关键词,题目很好的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与文章的主旨。题目简洁、概括。

2、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又没有深刻地理解材料(3)的内涵。你看文章第⑥⑦⑧段中的词语“困难时、筋疲力尽时、绝望时、克服胆怯、悲恸、不走歪路”等等,与材料中的“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的意思,相距甚远。材料的背景是屠呦呦在获得诺贝尔奖这个巨大荣誉之后说的话,而不是强调“困苦”时我们该如何应对。此前还好,写着写着跑偏了。

3、从文章结构看,作者是不太懂得“关系型”作文的基本写法的。

关系型作文的一般结构是“总一一分一一总”。

总:即开头。引述作文材料(他没有做到),提出中心论点(他提出了:“荣誉其实就是肩上的责任”)

分:即文章的主体部分。应该先说“责任”,后说“荣誉”,再说“荣誉与责任”的关系。且以“责任”为主,重点论述“责任”(就本题而言)。

总:即后一个“总”,就是总结全文。

本文,明显缺少说“荣誉”段、缺少说“荣誉与责任”的关系段。

“关系型”作文是高考作文中的“高级文”,写好了是特别能得高分的,因为它最能显示作者的思维水平,认识水平,思想视野,文化积累等。所以应该多写“关系型”作文,写好“关系型”作文。

4、从段落关系看,第④⑤段应该对调。第④段说的是争取“荣誉”的途径,或者说说的

是“怎么办”,而第⑤段讨论的是“责任的重要性”,它应该紧紧承接第③段,第③段说的是“天下兴亡匹夫责任”,这两段说的都是“为什么”,逻辑顺序应该是先说“为什么”,然后再说“怎么办”。

5、本文紧扣扣“材料”这一点做得也不好。全文始终没有一句提到“作文材料”。这是材料作文比较忌讳的事。一般说“材料”在文中应该出现三次:第一次在开头,目的是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次在主体部分,作为论据;第三次在文章结尾,和开头呼应,所谓首尾照应,结构完整。材料作文就是“戴着手铐脚镣跳舞”。“手铐脚镣”就是“材料”。

6、第②③段,应该压缩合并为一段,有些过长、啰嗦。

例1

责任即荣誉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就意味着完成自己的份内事,然后心安理得地拿自己那份薪水。工作既是自己的谋生手段,也是个人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一个平凡人,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班下班总是忙忙碌碌,似乎也创造不出多少不平凡的业绩。

我认为,“责任”从大道理说,就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从小的来说即一个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只有负责任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优秀团队中的一员;缺乏责任心的人,也就没有了发挥才能的舞台,成就不了事业的同时,只能整日沉溺于“怨天尤人”之中。

一个人的工作做的好坏,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有没有责任感,是否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责任。人的一生必须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责任,社会的、家庭的、工作的、朋友的等等。人不能逃避责任,对于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要勇于承担,放弃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时,就等于放弃了生活,也将被生活所放弃。责任可以使人坚强,责任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力,永远由责任来承载。责任可以改变对待工作的态度,而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你的工作成绩,“假如你热爱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讨厌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地狱”。我们在工作中,就是要清醒、明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完成工作,认识到、了解到自己的责任,清楚自己的职责,并承担起自己所在工作岗位的责任,那么工作就由压迫式、被动,转化为积极主动,并享受工作乐趣,取得成绩的快乐。

有些事情并不是需要很费力才能完成的。做与不做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责任。简单的说,按时上班准时开会等一些工作上的小事,真正能做到的并不是所有的人。违反单位制度,说到本质就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首先是对自己单位和职业的不负责,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的人。责任承载着能力,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才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

“责任重于泰山”,这是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每一个能够成功发展的优秀企业都非常强调责任的力量。可以说一个人的成功,与一个企业和公司的成功一样,都来自于他们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不断超越自身的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责任,已经成为人的一种立足之本,成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能力。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即使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他也会和各种团队、组织和人员发生往来,在这个过程中,责任感是最基本的能力,如果你缺乏责任,组织不会聘用你,团队不会让你加盟,搭档不愿意与你共事,朋友不愿意与你往来,亲人不愿给你信任,你最终将被这个社会抛弃。在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太多,但是有才

华又有责任的人却不多。只有责任和能力共有的人,才是企业和公司发展最需要的。

责任即荣誉。为荣誉而工作,就是主动争取做得更多,承担更多的责任;为荣誉而工作,就是全力以赴,满腔热情地做事;为荣誉而工作,就是为企业分担忧虑,给领导减轻压力,给上司以支持,给同事以帮助;为荣誉而工作,就是自动自发,最完美地履行你的职责,让努力成为一种习惯。努力工作,忠诚于企业,在捍卫企业荣誉的同时,也树立了自己的荣誉。自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例2

责任铸就荣誉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的岗位。平凡与真情是锻造人生的两件法宝,任何平凡的岗位都是展示各种才华的舞台,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埋头苦干,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奉献,更是一种升华自我的境界。“荣誉”意味着我们更高的理想和目标,“责任”意味着我们必须有实现崇高理想的具体行动。想要获得荣誉,必然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无私的奉献精神。

恪尽职守,就是责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让人感动: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个是崇高的道德准则。”许多看似平凡的工作之所以深深地感动着人们,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那就是责任。近日,浙江杭州“最美司机”吴斌让全国人民为之动容。有人说,吴斌最让人感动的是他那平凡却又伟大的职业坚守——从业10多年来,安全行驶100多万公里,从未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和旅客投诉,从未有过一次违章。正是这种职业坚守,才让他能在关键时刻,忍着肝脏几乎粉碎性破裂的剧痛,保证了24名乘客的安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是怎样对待审计这份职业的,有没有像吴斌一样的职业坚守呢。在我们这个急剧变革的社会中,许多人只是将职业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得过且过、马虎应付,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始终坚守职业精神。作为审计人的我们,更应该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责任!在二十多年风雨兼程的审计道路上,谁能忘却那些难眠的无数个夜晚?我们审计人顶着压力,历尽艰辛,清查出一本本厚重的账册,纠正了多少财经领域的不正之风。谁能忘却电脑键盘上那些几尽抹平的按键?我们审计人满腔热情,满怀赤诚,撰写出一份份审计报告,提交一条条建设性意见,不断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规范部门预算管理、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监督,规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谁能忘却寒来暑往中活跃在县直各个部门、奔波于乡镇农村与建筑工地中的审计人身影?财政资金流向哪里,审计就跟进在哪里,也正是这份职业坚守,我们审计人用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实际行动筑起了经济领域钢铁般的长城。

廉洁从审,就是责任。审计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卫士,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注定了审计人必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情操。这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然而物质与金钱的引诱,比枪林弹雨更能考验人的灵魂与品格。金钱贿赂,我们断然回绝。威胁利诱,我们毫不动摇。有什么能比人民的重托更神圣,有什么能比国家的利益更重要?如果说能力是你的自荐信,那么廉洁就是你的质保书。我们审计人员应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组织观念,淡泊名利、拒腐防变,真正做到枝乱我不乱,从容看万条。

勇于奉献,就是责任。最近,“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感动中国,她在学生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她的事迹在感动中国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每个人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我们应该学习她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高尚道德情操,学习她大爱无疆、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在浩浩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广大审计干部依旧保持着心中那份责任,在家庭与事业、个人与全局之间,作出了义无反顾的抉择:把青春和汗水献给了共和国的审计事业,把对家和亲人的愧疚默默地埋藏在心底。长时期的伏案工作,颈椎病、腰椎盘突出的疼痛和审计人常相伴随,更有大病顽疾,夺去了审计人的生命。我作为一名审计新兵,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鼓舞着我,让我树立了为审计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我深知我的审计生涯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途还很漫长,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以十二分的热诚,全力以赴,将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为审计事业奉献自己的光与热。

审计事业神圣而光荣,审计人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承担起对审计这份职业的责任,努力为审计事业增添荣誉,让审计这片蔚蓝的天空变得更加美丽。(李琰)

分析:

这个题,出的好。模仿了2015年课标卷的作文题,是作文三种题型中最新的一种。最近国家考试中心的专家也强调了这种任务型作文题。

试题材料是热点新闻,紧跟时代步伐,学生不会陌生,一定有话可说。

材料所反映的含意,非常符合“一点四面”的高考命题思想,特别关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积极,意义重大。

试题分四层:

1、介绍材料背景。

2、列举三条,规定了材料的含意范围,离开这三条作文,可以视为跑题。

3、交代了写作任务:屠呦呦身上体现着非常多可贵的精神,你认为哪方面对于成长、成功更重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4、最后是写作的要求。

关于背景,这是必要的,一可以集中考生的注意力,把精力立即集中到作文中来,立即转换思维方式,审题作文了;二是给后面的内容做好了铺垫、准备,引导考生的思路。

列举的三条的意义:这是写作任务中说的“精神”,那么是什么精神呢?

挖掘出“精神”,其实很简单,抓住每一条里的关键词就可以了。

(1)的关键词是:“历经艰辛”,解释为“艰苦努力”等等。

(2)的关键词是:“以身试药”,解释为“不顾个人健康、自我牺牲、献身科学”等等。

(3)的关键词是:“荣誉与责任”,解释为“荣誉越多,责任越多”等。

关于写作任务:

首先的任务就是分析出材料内容范围内的即材料列举的三条中体现出来的“精神”,离开材料规定的这三种精神作文,即为跑题。

其次确定一种“精神”作文,即你认为“对于成长、成功更重要”的。

再次注意写作任务中最后一句话:“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就是不可以离开材料,离开就离题了。比如,可能你知道屠呦呦的许多精神,可是那不是材料列举的,那个精神是不能写的。

“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什么意思呢?

“思考”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屠呦呦的精神思考,即那三条理解是否深刻到位。一是经过思考你选择了哪一条作为你的作文的观点。立意明确。

“权衡”,权衡就是衡量、考虑,就是比较、评定。其实说出了写作方法:比较、对比。说出了写作重点:为什么这个“更重要”,分析原因。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

1、“精神”概括要精准。

2、作文时必须紧紧扣住“成长、成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讨论其中的一个“精神”“更重要”。

8、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9、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10、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2016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屠呦呦

2016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屠呦呦 2011年发现青蒿素获拉斯克奖 2011年9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素材分析】假如没有屠呦呦百折不挠的毅力,假如没有屠呦呦默默奉献的信念,假如没有屠呦呦不断创新的精神,便不会出现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的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也便不会获得华人十年未获拉斯克奖的空白。 【素材运用】适用于顽强毅力、心灵宁静、传统与现实、创新、信念、遗产、奉献等话题。 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85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创制抗疟疾药青蒿素,挽救数百万生命;她曾获拉斯克奖,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该奖;她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三无”科学家。 经过调查研究后,确认屠呦呦为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 屠呦呦获奖感言 在一个有众多院士出席的晚会上,鬓发斑白的中国“三无“科学家、2015生物医学诺奖获得者“屠呦呦”拄着枴杖,蹒跚地走上台来就座。 主持人开口问道:“您一直在申请院士资格吗?” “是的,一直申请。”“为什么没有当选呢?” “因为诺贝尔奖一直等着我!”

屠呦呦时评作文

屠呦呦获奖,不慕浮华埋头苦干者当之无愧 屠呦呦获诺奖,实至名归。四年前,她即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当时,舆论冠之“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四年匆匆而过,诺奖终究没有辜负这位勤恳而卓越的科学家。(概括时事,提出观点) 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消息传来,全球华人无不振奋。振奋,是因为这是一次历史性跨越;振奋,还是因为每个中国人都与有荣焉;振奋,更是因为它让中国科技界看到了更大的希望。(阐释本质)毋庸讳言,在多数中国人内心深处,有一个挥之不去的诺奖情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人欢欣鼓舞的同时,也稍有遗憾,中国大陆何时才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两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大胆预言:10年后的中国,中国获得诺贝尔奖将成为常态,而非个案!其理由是,我国的基础研究已经与世界接近全面接轨。诚所谓厚积薄发,中国科学奖有理由也有能力拿更多的诺奖。 一方面,中央早就意识到“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体现在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学家的地位不断提高,还体现在制度安排不断完善。今天,“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依然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科学的春天”依然在祖国的天空上播洒阳光,科教兴国战略依然给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

着强大驱动。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国科学家从不缺少才华。且不说先人们发明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以及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的成就,单就这几十年来的科研硕果,就让人信心百倍,比如“两弹一星”、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于此而言,屠呦呦获奖只是中国科学家获得诺奖的一个开始,随着科学家不断钻研,随着科研体制不断革新,随着创新土壤不断优良,会有更多的科学家摘得诺奖桂冠。(联系现实)屠呦呦获奖,其意义不只是局限于科研领域。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在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屠呦呦获奖提振了中国人的信心与勇气,她的科研经历,她的求索精神,以及她的人格魅力,都让民众感佩,并从中受益。(形成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去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屠呦呦获奖的今天,重温这句话,更让人觉得振奋。无论科技工作者还是其他领域的人士,只要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一起,传承“两弹一星”精神,锐意进取、锐意创新,就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实现人生梦想,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解决办法,再次点题。)

作文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屠呦呦(Youyou Tu)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悉,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国人。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一、个人履历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8年,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学习; 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拉斯克奖设有四个奖项: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公共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二、科技成就 疟疾是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我国是从1964年重新开始了对抗疟新药研究,至1967年,又组织全国7大省、市全面开展这项工作。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疟新药一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初步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就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她首先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还走访当时中医研究院内老中医专家,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整理了一个从2000余方药中选编的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均无好的苗头。不久,屠呦呦服从组织安排,到海南岛疟区实验室工作半年之久,回北京后,由于种种原因工作难以开展。1971年,抗疟队伍再次在广州召开专业会议,周恩来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指示。屠呦呦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肩负新的任务回到北京,组织力量成立课题组,投入了新的攻关研究。 这次,在重新考虑对一些基础比较好的药物进行复筛时,她又系统查阅有关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吸取药物合理提取方法的线索,以寻找突破口,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她细细琢磨这段记载,觉得里面大有文章。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疟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政治冲击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等人仍不受任何干扰,日以继夜地埋头于实验室,反复进行抗疟实验研究,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即广州会议后的第191次实验(先后筛选方药200余种)中,获得了青蒿抗疟发掘的成功。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她又把青蒿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大部分,并发现中性部分抗疟效价高而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无效而毒性大。在确证中性部分为青蒿抗疟有效部分后,又进行猴疟实验,取得同样满意的效果。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_作文素材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青蒿素之母”屠呦呦,感谢您的阅读! 疯狂印象: 2011年9月, 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为我国生物医学写下了新篇章。她荣获了具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填补了华人多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是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屠呦呦用“抗疟神药”青蒿素拯救千万人的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写下一段传奇。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参加工作后,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当时,正值初创时期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不仅如此,屠呦呦还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是她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由于屠呦呦在工作中表现出色,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他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通畅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障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她翻阅历代本草医书,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包括青蒿在内。可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治疗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研究也一度陷入僵局。后来,她再一次将注意力转向古老的中国智慧,

屠呦呦精神之于成长 作文

屠呦呦精神之于成长 1、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表彰其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1)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青蒿素历经艰辛,此前尝试的中药有200多种,提取方法加起来380多种。 (2)研究青蒿素的时候,她经常以身试药,后来甚至患了中毒性肝炎。 (3)85岁的屠呦呦平静地说“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 屠呦呦身上体现着非常多可贵的精神,你认为哪方面对于成长、成功更重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2、学生作文题题目再现 1、克服困难 2、荣誉即责任 3、努力坚持一一通往成功 4、奋斗就是成功 5、荣誉来去,我自不惊 6、恒心 7、谈责任 8、坚持不懈方能成功 9、经历艰辛,终能成功 10、不拼搏,拿什么成功 11、不畏艰辛地成长才能成功 12、必要的执著 13、实践,才能获得真理 14、责任 15、不怕失败才能收获成功 16、大爱无边 17、永不退缩 18、平常心 19、努力方能成功 20、承担责任,心如止水 21、刻苦方能成就大业 22、荣誉越大,责任越大 23、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24、荣誉越多责任越大 25、成功在于执着 26、成功需要一种坚持 27、难事莫过坚持 28、成功的基石

29、一份小心的责任心 30、坚持就是成功 31、执著让人拥有机遇 32、成长之路 33、阳光总在风雨后(永不放弃) 34、成长中收获快乐(坚持、责任、敬业) 35、成长、成功在于根基(付出、磨难、基础) 36、再坚持一下 37、梅花香自苦寒来(坚持) 38、创新铸就成功 39、不畏苦难,坚持不懈 40、步步“精”心 41、责任感是成功的根本 42、永不言弃和责任创造成功 43、以平静的心面对成功 44、勤为径,苦作舟 45、成功的道路上毅力不可缺 46、从工作中赢得尊重 47、荣誉即责任 48、坚持 49、承担责任 50、风雨之后有彩虹(坚持) 51、在成功的道路上(荣誉与责任) 52、成功的钥匙一一执着 53、坚持乃成功之根本 54、磨砺铸就成功 55、坚持方能成功 56、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拼搏) 57、坚持、敬业、责任 58、不畏艰辛 59、懂得付出,才有回报 60、荣誉即责任 61、执著造就成功 62、牺牲之于成功之前 63、坚持 64、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责任) 65、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历经艰辛) 66、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3、说明: (1)材料中的三种“精神”是:艰苦努力;不顾个人健康,自我牺牲,献身科学;荣誉越多,责任越大。 可以说离开这三种“精神”的立意,都是跑题的。 (2)粗略统计66人中有31人之多跑题,近于50%的人跑题。而写“坚持”“执著”的人

屠呦呦的简介和事迹

屠呦呦的简介和事迹 基本信息简历 中文名:屠呦呦 英文名: youyoutu 出生地:浙江省宁波市 性别:女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 1930年12月30日 职业:药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政党:中国共产党 所获荣誉: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突出贡献:创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个人生平简介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女,药学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后为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带领课题组人员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病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2011年8月,因发现青蒿素获

得拉斯克医学奖临床医学研究奖。2012年1月16日,《纽约时报》发表长篇文章称,青蒿素的发现是对抗疟疾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但拉斯克奖只授予屠呦呦一人也引起了多名研究者的质疑。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突出事迹成就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作文素材解读

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 因为屠呦呦一无博士学位、三无留洋背景、三无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然而,她却成了全世界科学家的榜样、中国科学界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这给了中国的评奖机构、管理部门和学术委员会上了一堂严肃的课!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中国得主,也是该奖项的第12位女性得主。有人说,屠呦呦获诺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获奖,而且更在于她获得诺奖之前的几十年的沉默。屠呦呦无论在获得拉斯克奖之前还是之后,都遭遇了种种争议和非议,但屠呦呦不作回应、不说废话,只管干好自己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回应争议和非议。 从幕后走到舞台中央,屠呦呦平静地说:“总结这么多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屠呦呦当年发明青蒿素,并不是冲着获得诺奖而去的,而是为解决现实的医学难题。盯着功利的获奖目标去搞科研,只会与奖励渐行渐远。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屠呦呦获得诺奖,会给中国科学界、学术界带来更多的信心。 屠呦呦获诺奖,空前不该绝后。她获奖,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的绝不应只是一座奖杯,更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和科研评价机制提供了指引和反思空间。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人,她标志着一个石破天惊的开始,也标志着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开启…… 素材解读: “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个昔日里少为人知的任劳任怨、执着坚持、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一时名声大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其实,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并非偶然。窥探屠呦呦数十年来的科研之路,她的敬业、奉献、坚持、合作,都为她今日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她摘取世界大奖做了最好的注脚。 1、勤于钻研,敬业奉献。 对于“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奖,不少人表示惊讶,不可思议。然而,了解了屠呦呦的科研之路,这样的惊讶就可以悄然消失,这样的疑问自可以烟消云散。而立之年临危受命之后,屠呦呦就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去,她带领团队展开科研攻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600多种方药,又从中选出200多种方药,对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满身都是酒精味。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为了科研,屠呦呦不顾家庭,甚至不顾自己生命的危险。研究青蒿素的过程是异常艰辛的,其中的酸甜苦辣绝非常人能够想象和忍受。如果没有对中医事业的高度热爱,没有勤于钻研、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无法攻克世界难题的。 2、坚韧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 从屠呦呦临危受命到青蒿素成功提取,历时长达数十载,实验多达191次。面对一次次失败和打击,他们没有妥协,没有气馁,反而屡败屡战,愈战愈勇。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极度闭塞的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屠呦呦的斗志,她和同事们翻阅大量的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在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寻更好的方法,终于如愿以偿,大功告成。正是由于屠呦呦这种百折不挠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得青蒿素问世,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百折不挠的意志,科学实验难有建树,更别奢望什么获得诺奖了。纵观科研之路,不管是居里夫人发现镭,还是爱迪生发明灯泡,他们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无数次的坚持,最后攻克一道道难关,如愿以偿,成为世界的巨人。 3、谦逊为人,淡泊名利。 在青蒿素研究工作中,屠呦呦是科研组长,是领军人物,在实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屠呦呦身先士卒,功不可没。屠呦呦获得诺奖这样的殊荣,是对她科研成果的极大肯定,这个荣誉是至高无上的,她受之无愧。然而面对记者的采访,屠呦呦总是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来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和那些好大喜功的人相比,屠呦呦表现出的豁达的胸襟、谦逊的态度和淡泊名利的操守,令人肃然起敬。这让我们自然想起当年莫言获奖的感言:“我因为写小说因为讲故事得了诺贝尔奖,我一点不敢骄傲,内心深处也不敢骄傲。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写作,很多人写得比我好。我感觉到非常惭愧。” 4、团队合作是成功的铺路石。 同其他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一样,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并非某一个人的功劳。在“中草药抗疟”的研发工作中,众多同事们和屠呦呦一起,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年轻的同事们同屠呦呦一道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确保安全,屠呦呦的同事们也都心甘情愿地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正如屠呦呦所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歌德曾经说过:“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三人为众,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单人跳舞”,一定舞不出令人仰视的高度。 5、传承与发展。

最新作文素材:屠呦呦题库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医学奖2015年10月0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央视记者王薇薇) “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声音清脆,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的讲话始终保持一致的低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中国人获诺贝尔医学奖#【她曾亲自试药得中毒性肝炎】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当时,屠呦呦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但她们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最终,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 呦!中国人首获诺贝尔医学奖 疟疾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二是我国科学家20

屠呦呦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中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另外一半由两名获奖科学家共得,为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共同获得该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世界上在生理学或者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该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评选,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1901-2014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总共颁出了105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9年因一战或二战中断。 从10月5日起,2015年诺贝尔奖将陆续揭晓。 给屠呦呦的颁奖词: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诺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科技成就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中国著名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该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疟疾是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我国是从1964年重新开始了对抗疟新药研究,至1967年,又组织全国7大省、市全面开展这项工作。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疟新药一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初步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就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她首先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还走访当时中医研究院内老中医专家,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整理了一个从2000余方药中选编的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均无好的苗头。不久,屠呦呦服从组织安排,到海南岛疟区实验室工作半年之久,回北京后,由于种种原因工作难以开展。1971年,抗疟队伍再次在广州召开专业会议,周恩来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指示。屠呦呦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肩负新的任务回到北京,组织力量成立课题组,投入了新的攻关研究。 这次,在重新考虑对一些基础比较好的药物进行复筛时,她又系统查阅有关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吸取药物合理提取方法的线索,以寻找突破口,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她细细琢磨这段记载,觉得里面大有文章。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疟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政治冲击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等人仍不受任何干扰,日以继夜地埋头于实验室,反复进行抗疟实验研究,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即广州会议后的第191次实验(先后筛选方药200余种)中,获得了青蒿抗疟发掘的成功。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她又把青蒿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大部分,并发现中性部分抗疟效价高而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无效而毒性大。在确证中性部分为青蒿抗疟有效部分后,又进行猴疟实验,取得同样满意的效果。 此后,她又进行了深入的药理、毒理研究,为确保用药安全她还亲自试服。在这种情况下,屠呦呦于1972年8-10 月,偕同有关医务人员携药赴海南昌江地区试用,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30例青蒿抗疟的成功。1973年,又在同一地方首次试用青蒿素单体,肯定其抗疟疗效胜于优选抗疟药氯喹。接着在全国各地的大力协助下,

高考语文 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作文素材

2016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中新网10月5日电综合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此次奖项由三人共同获得。 据悉,屠呦呦是中国著名药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 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多年 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 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 青蒿素,该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 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9月, 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 克奖。 此外,另外两名同时获得此次诺贝 尔医学奖的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 聪大村因发现了蛔虫寄生引发感染的新 疗法也同时获奖。 2011年9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 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 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 生,一位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 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

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素材分析】假如没有屠呦呦百折不挠的毅力,假如没有屠呦呦默默奉献的信念,假如没有屠呦呦不断创新的精神,便不会出现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的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也便不会获得华人十年未获拉斯克奖的空白。 【素材运用】适用于顽强毅力、心灵宁静、传统与现实、创新、信念、遗产、奉献等话题。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2016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两人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了蛔虫寄生引发感染的新疗法。 颁奖词: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阿维菌素,这种药品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对其他寄生虫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两项发现为全人类找到了对抗疾病的新武器。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2016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第一位获奖者是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他的主要成就是对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在所有获奖者中,最年轻的32岁,最年长的87岁,平均58岁。其中还有11名女性获奖者。 今年的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0月5日首先公布,来自中国的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1930年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

屠呦呦作文素材解读

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因为屠呦呦一无博士学位、三无留洋背景、三无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然而,她却成了全世界科学家的榜样、中国科学界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这给了中国的评奖机构、管理部门和学术委员会上了一堂严肃的课!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中国得主,也是该奖项的第12位女性得主。有人说,屠呦呦获诺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获奖,而且更在于她获得诺奖之前的几十年的沉默。屠呦呦无论在获得拉斯克奖之前还是之后,都遭遇了种种争议和非议,但屠呦呦不作回应、不说废话,只管干好自己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回应争议和非议。 从幕后走到舞台中央,屠呦呦平静地说:“总结这么多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屠呦呦当年发明青蒿素,并不是冲着获得诺奖而去的,而是为解决现实的医学难题。盯着功利的获奖目标去搞科研,只会与奖励渐行渐远。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屠呦呦获得诺奖,会给中国科学界、学术界带来更多的信心。 屠呦呦获诺奖,空前不该绝后。她获奖,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的绝不应只是一座奖杯,更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和科研评价机制提供了指引和反思空间。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人,她标志着一个石破天惊的开始,也标志着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开启…… 素材解读: “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个昔日里少为人知的任劳任怨、执着坚持、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一时名声大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其实,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并非偶然。窥探屠呦呦数十年来的科研之路,她的敬业、奉献、坚持、合作,都为她今日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她摘取世界大奖做了最好的注脚。 1、勤于钻研,敬业奉献。 对于“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奖,不少人表示惊讶,不可思议。然而,了解了屠呦呦的科研之路,这样的惊讶就可以悄然消失,这样的疑问自可以烟消云散。而立之年临危受命之后,屠呦呦就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去,她带领团队展开科研攻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600多种方药,又从中选出200多种方药,对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满身都是酒精味。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为了科研,屠呦呦不顾家庭,甚至不顾自己生命的危险。研究青蒿素的过程是异常艰辛的,其中的酸甜苦辣绝非常人能够想象和忍受。如果没有对中医事业的高度热爱,没有勤于钻研、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无法攻克世界难题的。 2、坚韧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 从屠呦呦临危受命到青蒿素成功提取,历时长达数十载,实验多达191次。面对一次次失败和打击,他们没有妥协,没有气馁,反而屡败屡战,愈战愈勇。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极度闭塞的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屠呦呦的斗志,她和同事们翻阅大量的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在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寻更好的方法,终于如愿以偿,大功告成。正是由于屠呦呦这种百折不挠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得青蒿素问世,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百折不挠的意志,科学实验难有建树,更别奢望什么获得诺奖了。纵观科研之路,不管是居里夫人发现镭,还是爱迪生发明灯泡,他们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无数次的坚持,最后攻克一道道难关,如愿以偿,成为世界的巨人。 3、谦逊为人,淡泊名利。 在青蒿素研究工作中,屠呦呦是科研组长,是领军人物,在实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屠呦呦身先士卒,功不可没。屠呦呦获得诺奖这样的殊荣,是对她科研成果的极大肯定,这个荣誉是至高无上的,她受之无愧。然而面对记者的采访,屠呦呦总是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来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和那些好大喜功的人相比,屠呦呦表现出的豁达的胸襟、谦逊的态度和淡泊名利的操守,令人肃然起敬。这让我们自然想起当年莫言获奖的感言:“我因为写小说因为讲故事得了诺贝尔奖,我一点不敢骄傲,内心深处也不敢骄傲。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写作,很多人写得比我好。我感觉到非常惭愧。” 4、团队合作是成功的铺路石。 同其他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一样,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并非某一个人的功劳。在“中草药抗疟”的研发工作中,众多同事们和屠呦呦一起,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年轻的同事们同屠呦呦一道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确保安全,屠呦呦的同事们也都心甘情愿地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正如屠呦呦所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歌德曾经说过:“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三人为众,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单人跳舞”,一定舞不出令人仰视的高度。

屠呦呦的生平资料人物传记作文

屠呦呦的生平资料人物传记作文 篇一:屠呦呦人物素材 屠呦呦人物专题阅读 导语 呦~她终于获奖啦~成为获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第一人~ 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其实,在此之前,有关屠呦呦的新闻已见诸报端,科学界关于屠哟哟的讨论也一直存在,甚至关于她的争议也一直存在。这位因在2011年度获得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而被称为“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的药学家,却还有一个称号——“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学经历、不是两院院士,只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一名普通研究员。 那么,为什么是她捧起了诺贝尔奖,其人其事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给屠呦呦的颁奖词: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

其实,在此次获奖之前,屠呦呦就已经被称为“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公开信息显示,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学习,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屠呦呦因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贡献,曾引起过外界关注。这是该奖项设立65年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也是到 那时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大奖。 因为拉斯克奖还有一个“诺贝尔奖风向标”的别称,人们便激动地预测,屠呦呦很有可能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个中国人。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像炸开锅一样,开始追踪报道屠呦呦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记事。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个美国人和一个法国人。虽然希望落空,但这也不影响人们给屠呦呦加冠另一个头衔——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 生活中粗线条,科研中的执着者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作为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一个女孩,屠呦呦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她的高中同学陈效中回忆说,屠呦呦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

屠呦呦作文素材解读资料讲解

屠呦呦作文素材解读

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因为屠呦呦一无博士学位、三无留洋背景、三无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然而,她却成了全世界科学家的榜样、中国科学界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这给了中国的评奖机构、管理部门和学术委员会上了一堂严肃的课!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中国得主,也是该奖项的第12位女性得主。有人说,屠呦呦获诺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获奖,而且更在于她获得诺奖之前的几十年的沉默。屠呦呦无论在获得拉斯克奖之前还是之后,都遭遇了种种争议和非议,但屠呦呦不作回应、不说废话,只管干好自己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回应争议和非议。 从幕后走到舞台中央,屠呦呦平静地说:“总结这么多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屠呦呦当年发明青蒿素,并不是冲着获得诺奖而去的,而是为解决现实的医学难题。盯着功利的获奖目标去搞科研,只会与奖励渐行渐远。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屠呦呦获得诺奖,会给中国科学界、学术界带来更多的信心。 屠呦呦获诺奖,空前不该绝后。她获奖,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的绝不应只是一座奖杯,更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和科研评价机制提供了指引和反思空间。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人,她标志着一个石破天惊的开始,也标志着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开启…… 素材解读: “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个昔日里少为人知的任劳任怨、执着坚持、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一时名声大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其实,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并非偶然。窥探屠呦呦数十年来的科研之路,她的敬业、奉献、坚持、合作,都为她今日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她摘取世界大奖做了最好的注脚。 1、勤于钻研,敬业奉献。 对于“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奖,不少人表示惊讶,不可思议。然而,了解了屠呦呦的科研之路,这样的惊讶就可以悄然消失,这样的疑问自可以烟消云散。而立之年临危受命之后,屠呦呦就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去,她带领团队展开科研攻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600多种方药,又从中选出200多种方药,对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满身都是酒精味。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为了科研,屠呦呦不顾家庭,甚至不顾自己生命的危险。研究青蒿素的过程是异常艰辛的,其中的酸甜苦辣绝非常人能够想象和忍受。如果没有对中医事业的高度热爱,没有勤于钻研、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无法攻克世界难题的。 2、坚韧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 从屠呦呦临危受命到青蒿素成功提取,历时长达数十载,实验多达191次。面对一次次失败和打击,他们没有妥协,没有气馁,反而屡败屡战,愈战愈勇。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极度闭塞的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屠呦呦的斗志,她和同事们翻阅大量的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在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寻更好的方法,终于如愿以偿,大功告成。正是由于屠呦呦这种百折不挠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得青蒿素问世,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百折不挠的意志,科学实验难有建树,更别奢望什么获得诺奖了。纵观科研之路,不管是居里夫人发现镭,还是爱迪生发明灯泡,他们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无数次的坚持,最后攻克一道道难关,如愿以偿,成为世界的巨人。 3、谦逊为人,淡泊名利。 在青蒿素研究工作中,屠呦呦是科研组长,是领军人物,在实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屠呦呦身先士卒,功不可没。屠呦呦获得诺奖这样的殊荣,是对她科研成果的极大肯定,这个荣誉是至高无上的,她受之无愧。然而面对记者的采访,屠呦呦总是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来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和那些好大喜功的人相比,屠呦呦表现出的豁达的胸襟、谦逊的态度和淡泊名利的操守,令人肃然起敬。这让我们自然想起当年莫言获奖的感言:“我因为写小说因为讲故事得了诺贝尔奖,我一点不敢骄傲,内心深处也不敢骄傲。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写作,很多人写得比我好。我感觉到非常惭愧。” 4、团队合作是成功的铺路石。 同其他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一样,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并非某一个人的功劳。在“中草药抗疟”的研发工作中,众多同事们和屠呦呦一起,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年轻的同事们同屠呦呦一道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确保安全,屠呦呦的同事们也都心甘情愿地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正如屠呦呦所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歌德曾经说过:“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三人为众,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单人跳舞”,一定舞不出令人仰视的高度。 5、传承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