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质量评价

文献质量评价

文献质量的评价

一、文献质量评价的基本要素

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时,应依据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而不是靠评价者的主观感觉、临床或研究经验来判断。通常,文献质量评价的基本要素包括文献内部真实性、临床重要性和适用性3个方面。

(一)内部真实性

内部真实性是指某个研究结果接近真值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受各种偏倚的影响程度。偏倚主要来源于4个方面。

1.选择偏倚

选择偏倚主要发生在选择和分配研究对象时。如果在分配研究对象时,所采取的随机方法不完善,可能会造成各组的基线资料不具有可比性,从而亏大或缩小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另外,如果用于分组的随机序列公开化,使得研究者和研究对象能够预计到下一个研究对象会将会入选到哪一组,可能会掺杂研究者或患者的主观因素,从而带来偏倚。因此,为了降低选择偏倚,在分配研究对象时,应采用严格的随机法,并对随机分配方案做到分配隐藏。分配隐藏的措施包括下列几种:由不直接参与研究的药房人员或中心办公室人员控制随机分配方案;采用相同外观的、按顺序编号的药物容器;使用按顺序编号不透明密闭信封等。分配方案的隐藏应至少维持到实际分配研究对象时,确定某研究对象被分配到哪一组后,不要随意改变分组情况。

2.实施偏倚

实施偏倚主要发生在干预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指除了要验证的措施外,向实验组和对照组提供的其他措施也不相同,从而出现系统偏差,降低实施偏倚的措施是将干预方案进行标准化,并尽可能对研究对象和干预提供者实施盲法。如果干预提供者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时哪一种干预,会有意无意的对干预组的研究对象提供格外的关注;如果研究对象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哪一种措施,会倾向于提供更多症状。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对照组的研究对象由于各种原因有意或无

意地应用了实验组的措施,也会导致实施偏倚。

3.失访偏倚

失访偏倚是指在研究的随访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因退出、失访、违背干预方案的人数或失访者的特征不同而造成的系统差异。失访的原因往往是发生副反应、疗效差、出现并发症、搬迁或死亡等,如果失访率较高或各组间失访情况不一样,会使研究结果失真。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失访的发生,尽量将失访率控制在20%以内。同时,应尽量获取失访者的信息,采取意向性分析,将失访对象的资料也纳入最终分析中,减少由于失访带来的影响。

4.测量偏倚

测量偏倚是指在测评结局指标时,由于测评方法不可信或各组采用的测评方法不一致所造成的系统差异,尤其当结局指标是由测评者进行主观判断时。因此,为了降低测量偏倚,在测评各组的结局指标时,应采用统一、标化、可信度高的测评方法和结果判定标准,并对测评者实施盲法。

(二)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研究是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在循证医学中,通常使用量化指标来评价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不同的研究问题评价指标不同。评价证据的临床重要性应重点关注证据所涉及的临床问题是否明确、具体,所选择的评价指标是否正确等问题。

1.用于病因或危险因素研究的指标当研究问题是探讨病因及危险因素时,如果采用的是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常用相对危险度来评价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如果采用的是病例对照研究,则用比值来评价研究结果的重要性。

(1)相对危险度(RR):指病因暴露组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比值。如表1-1所示,病因暴露组的发病率为a ÷(a+b)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为 c ÷(c+d)相对危险度(RR)=[a÷(a+b)]÷[c÷(c+d)]。若RR=1,表示两组无差异;若RR>1,表示暴露因素或干预措施增加结局的风险性;若RR<1,表示暴露因素或干预措施降低结局的风险性。

表1-1 暴露因素与发病结局

结局

合计

发病未发病

暴露组 a b a+b

非暴露组 c d c+d

(2)比值比(OR):表示病例组中暴露于该因素者与非暴露者之间的比值为对照组中该比值的倍数。如表1-2所示,比值比(OR)=ad/bc。

表1-2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病因暴露情况

病例组对照组暴露(+) a b

非暴露(—) c d

2.用于防治措施效果研究的指标如果研究问题是探讨某防治措施的效果,除了用某特定临床结局的发生率(如治愈率、有效率、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或某观测指标的均数和标准差来评价防治措施的临床效果外,通常还使用绝对危险降低率、相对危险降低、绝对危险降低率、获得一例最佳效果需治疗的病例数等指标来评价临床效果的差异度。

(1)绝对危险降低率(ARR):指对照组临床结局的发生率(CER)与实验组某结局发生率(EER)的差值,即ARR=CER-EER。

(2)相对危险率降低(RRR):指对照组临床结局的发生率(CER)和实验组临床结局发生率(EER)的差值与对照组临床结局发生率(CER)的比值,即RRR=(CER-EER)÷CER。

(3)获得一例最佳效果需治疗的病例数(NNT):其计算公式为:NNT=1÷ARR。

3. 用于诊断性试验的指标对于诊断性试验来说,常用来评价研究结果重要性的指标包括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患病率、阳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等。其中敏感度和特异度是评价诊断性试验的两个稳定而可靠的指标。

(1)敏感度(sensitivity ,SEN):指诊断性试验检验为阳性的人

数,在用金标准确定为“有病”的病例中所占的比例,即真阳性率。如表1-3所示,敏感度(SEN)=a÷(a+c)敏感度越高,则假阴性的病例(漏诊率)越少,有助于筛查相应的疾病。

表1-3 诊断性试验与金标准的检测结果

金标准

+ - 诊断性检验+ a b

- c d (2)特异度(specificity,SPE):指诊断性试验检测为阴性的人数,在用金标准确定为“无病”的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即真阴性率。如表1-3所示,特异度(SPE)= d÷(b+d)。特异度越高,则假阳性的病例(误诊率)越少,有助于确定诊断。

(3)准确度(accuracy,ACC):指诊断性试验检测为真阳性和真阴性的总人数在全部受试者中所占的病例。如表1-3所示,准确度(ACC)=(a+d) ÷(a+b+c+d)。

(4)患病率(prevalence,PREV):指由金标准诊断为“有病”的病例数在接受诊断性试验的全部受试者中所占的比例。如表1-3所示,患病率(PREV)=(a+ c) ÷(a+b +c+d)。

(5)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V):指诊断性试验检测为阳性病例中,用金标准诊断为“有病”的病例所占的比例。如表1-3所示,阳性预测值(+PV) =a÷(a+b)

(6)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LR):指诊断性试验的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的比值。如表1-3所示,真阳性率= a÷(a +c);假阳性率= b÷(b+d),因此,阳性似然比(+LR) =[a÷(a+c)] ÷[b÷(b+d)]。由此可见,似然比综合了敏感度与特异度的临床意义。

(三)适用性

适用性即研究的外部真实性,指研究结果能否推广应用到研究对象以外的人群。在循证护理中,最佳证据的应用与推广必须结合患者的病情和接受程度、经济水平、医疗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外部真实性主要与研究对象的特征、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法、研究背景、结局评估标准的呢过密切相关。研究人群与其它人群的特征差异、社会环境、经济因素等影响证据的适用性。

评价证据的适用性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是否与自己所护理的患者情况相符在评价其适用性时,应重点考虑证据中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否与自己所护理的患者相符,尤其在人口社会学特征(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种族、经济情况)及临床特征(如疾病严重程度、病程、合并症)上是否存在很大差异。

2.该证据在服务对象所处的医疗环境下是否可行对拟采用的有效防护措施,需考虑拟应用对象所处的医疗环境是否具备应用该证据所需的人力、技术力量、设施和设备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等。

3.该证据对服务对象可能产生的利弊权衡任何临床决策必须权衡利弊和费用,只能利大于弊且费用合理时才有价值应用于服务对象。

4.服务对象自身对使用该措施的意愿循证时间强调任何临床决策的制订应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和患者的选择进行综合考虑,应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单纯治病。

二、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论文的评价方法

随机对照试验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不同组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以比较效果的不同。接下来结合张俊娥等人的一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阐述及评价。

(一)Cochrane循证医学中心对RCT的评价原则

表2-1 Cochrane协作网对随机对照试验的真实性评价

评价项目及偏倚类型评价结果

选择偏倚

1.随机顺序的产生偏倚风险低偏倚风险高不清楚

2.对随机方案的分配隐藏、实施偏倚偏倚风险低偏倚风险高不清楚

3.对研究对象及干预实施者采取盲法、检出/测量偏倚偏倚风险低偏倚风险高不清楚

4.对结果测评者采取盲法、失访偏倚偏倚风险低偏倚风险高不清楚

5.结局指标数据的完整性(失访情况)、报告偏倚偏倚风险低偏倚风险高不清楚

6.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的可能性、其他偏倚偏倚风险低偏倚风险高不清楚

7.其他方面的偏倚来源偏倚风险低偏倚风险高不清楚

如果研究完全满足上述标准,发生各种偏倚可能小,质量等级为A级;

如果研究部分满足上述质量标准,发生偏倚可能性中度,质量等级为B级;

如果研究完全不满足上述质量标准,发生偏倚可能性高,质量等级为C级。

1.随机顺序的产生评价结果:偏倚风险低

在RCT论文中,应详细描述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让评价者能判断出用这种方法分配的各组之间是否能够具有可比性。如果随机分配方法不合理,会增加选择偏倚的可能性。

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可依据以下原则做出判断。

①偏倚风险低:作者提及了下列随机方法,例如采用随机数字表、采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抛硬币、掷骰子、抽签等方法;

②偏倚风险高:作者提及下列准随机/半随机方法,例如按出生年月日期的单双号顺序进行分组、按住院日期的某种规律进行分组、按住院号的某种规律进行分组;或明显的非随机分组法,例如根据医生的判断进行分组、根据患者意愿进行分组、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组、根据干预的可得性进行分组等;

③不清楚:作者未明确提及关于随机顺序产生过程的信息,只是简单化地提及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单凭这样的描述,评价者无法判断随机顺序的产生过程。在大多数该类描述的研究中,往往并未进行真正的随机分组。

该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住院造口患者根据出院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根据电脑产生的随机数字表生成的30组随机数字作为分组依据,每组产生不同顺序的两个数字(1-对照组,2-干预组),根据这两个数字顺序的不同,将患者分配至干预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

2.对随机方案的分配隐藏评价结果:不清楚

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应对随机分配方案进行分配隐藏,使得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在人选分组的过程中,无法预见到分配的顺序。如果未采用分配隐藏,会增加选择偏倚的可能性。因此,论文中应详细描述随机分配方案隐藏的方法,让评估者能判断出该研究是否真正做到了分配隐藏。

在进行质量评估时,可依据以下原则作出判断:

①偏倚风险低:作者提及下列方法,例如通过电话、网络或药房控制的随机分配、采用相同外观的按顺序编号的药物容器、使用按顺序编号的不透明密闭信封等;

②偏倚风险高:作者提到下列内容,使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能预见到分配顺序,例如使用公开的随机分配表、用于分组的信封未密闭或透明、轮流或交替分组的方式、按出生日期或病历号的某种特征进行分组等;

③不清楚:关于分配隐藏的信息不充分,让评价者无法进行判断。例如论文中未提及分配方案的隐藏;或提及及使用信封进行分组,但是未明确描述信封是密闭、不透明。

该随机对照试验未提及分配方案的隐藏,评价者无法进行判断。

3.对研究对象及干预实施者采取盲法评价结果:不清楚

在RCT论文中,应描述是否对研究对象和干预实施者采用了盲法。在研究过程中,如果研究对象或干预实施者知晓分组情况及该组采用的干预措施,则会增加实施偏倚或测量偏倚的可能性。

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可依据以下原则作出判断。

①偏倚风险低:作者提及对研究对象及研究人员采用盲法,且不容易被识破;或虽然

未采用盲法,但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②偏倚风险高:研究中未采用盲法,且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或虽试图对研究对象和研究人员实施盲法,但很容易被识破,且结果会因此受到影响;

③不清楚:文中关于盲法的信息描述不充分,使得评价者无法判

断是否真正对研究对象和研究人员实施了盲法。

研究对象:该随机对照试验中未说明对研究对象是否实施了盲法。

研究人员:该随机对照试验中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由研究者本人在患者出院前的1-2d 去病房收集,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的资料由不知道分组情况的1名研究助手(护理学院在读研究生)进行收集,研究助手会在临近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的时间打电话给患者预约收集资料的时间和地点,一般为患者手术医院的病房或门诊。若是外地患者或出院后不回本院复查的,则给患者带两个贴好邮票、写明回邮地址的信封,请其在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时填好邮回。

4.对结果测评者采取盲法评价结果:不清楚

应详细描述研究中的每个测评指标是否对结果测评者采用了盲法。如果结果测评者知晓研究对象被分配到了哪一组以及采用的是什么干预措施,则会增加检出/测量偏倚的可能性。注意应对研究中的每个主要结局指标均进行该方面的评价。

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可依据以下原则作出判断:

①偏倚风险低:作者提及对结果测评者采用了盲法,且不容易被识破;或未对结果测评者采用盲法,但不会对结果测评产生影响;

②偏倚风险高:未对结果测评者采用盲法,且结果测评会因此受到影响;

③不清楚:文中关于盲法的信息描述不充分,或方法中未提及该结果指标,使得评价者无法判断出该研究是否真正对结果测评者实施了盲法。

该随机对照试验中未说明是否对结果测评者实施了盲法,评价者无法进行判断。

5.结局指标数据的完整性评价结果:偏倚风险低

应详细描述每项指标中不完整的结局数据,报告各个组的失访和退出人数及其原因。进行系统测评的作者应对失访对象的结果数据重新纳入到资料分析中。不完整结局资料的数量、特征及处理方式不当会增加失访偏倚的可能性。

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可依据以下原则作出判断:

①偏倚风险低:研究中无失访;失访的原因与结局指标关联不大;干预组和对照组失访的人数及原因相似;失访的比例或效应值不足以对干预效果产生临床意义上的影响;采用恰当方法将失访的数据纳入了结果分析中。

②偏倚风险高:干预组和对照组失访的人数或原因不均衡,并很可能与结局有关;失访的比例或效应值足以对干预效果产生临床意义上的影响;丢弃干预组大量失访数据进行结果分析。

③不清楚:对失访和退出的信息描述不充分,例如未描述随机分组时的人数、失访的人数及原因,或方法部分未提及该结果的指标。

对象选取

研究者共接触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23例,有2例患者因为当时情绪不佳拒绝参加研究,共获得病例121例。将患者分配至干预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进入干预组的1例因住院时间超过4个月,1例因不肯留联系电话而无法干预,因此实际完成干预的患者为59例。

资料收集:干预组和对照组失访的人数及原因相似

在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的后续资料收集过程中,两组均死亡2例;干预组有1例鼻咽癌,对照组有1例卒中、1例身体极度虚弱无法填表;其余还有患者因各种原因无法及时填表。最后收到3次资料均完整的干预组为52例,对照组为51例。

未失访者和失访者的均衡性检验:失访不足以对干预效果产生临床意义上的影响;

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对两组未失访者和失访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均衡性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手术类型、手术后住院时间、年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6.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的可能性评价结果:偏倚风险低

进行系统评价的作者应阐述如何对选择性报告结果的可能性进行判断,以及是否出现了选择性报告结果的情况。选择性报告研究者所期望的结果会导致报告偏倚。

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可依据以下原则作出判断:

①偏倚风险低:结果中报告了系统评价中所关注的所有结局指标;或未报告出系统评价中所关注的所有结局指标,但该研究报告了所有在方法中列出的结局指标,且其他未报告的指标是由于在该研究方案中无法获得。

偏倚风险高:结果中没有报告事先列出的所有结局指标;结果中报告了一个或多个方法中未事先列出的测评工具和测评方法的结局指标;系统评价中所关注的一些指标在该研究中报告不全,无法纳入meta分析中。

③不清楚:信息不充分,令评价者无法判断,但这种情况较少见。

评价指标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2个部分,分别是一般资料和造口自我护理情况。①一般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出院时间、有无造口并发症等。②造口自我护理情况:分别用1个条目的患者自评造口自理状态(包括4个选项:完全自理、大部分时间自理、基本依靠他人和完全需要他人照顾)和造口自我护理量表-早期版进行评测。

结果中报告了系统评价中所关注的所有结局指标

出院前一般情况:两组性别、年龄、术后住院时间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造口自我护理总分:分别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两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出院前两组自我护理总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自评造口自理状态:出院前两组自评造口自理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8,P>0.05),出院后1个月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568,P>0.05);但出院后3个月干预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0,P<0.05)。两组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的自评造口自理状态均好于出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88-40.928,P<0.01)。干预组出院后3个月自评造口自理状态好于出院

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47,P<0.01),对照组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之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χ2=4.005,P>0.05)。

7.其他方面的偏倚来源应阐述研究实施过程中导致偏倚的其他因素

研究实施过程中无导致偏倚的其他因素。

综上所述,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部分满足上述质量标准,发生偏倚可能性中度,质量等级为B级。

(二)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对随机对照试验的评价原则表2-2 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对随机对照试验的真实性评价

评价项目评价结果

1.是否真正采用了随机分组的方法?是否不清楚2.是否对研究对象实施了盲法?是否不清楚3.是否对分组者采用了分配隐藏?是否不清楚4.是否描述了失访对象的结局,并将其纳入分析?是否不清楚5.是否对结果测评者实施了盲法?是否不清楚6.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基线是否具有可比性?是否不清楚7.除了要验证的干预措施外,各组接受的其他措施是否相同?是否不清楚8.是否采用相同的方式对各组研究对象的结局指标进行测评?是否不清楚9.结果测评方法是否可信?是否不清楚10.资料分析方法是否可信?是否不清楚

1.是否真正采用了随机分组方法评价结果:是

随机化是是判断RCT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有3类随机方法,即完全随机化、分层随机化、准随机化或伴随机化。真正的随机化是指每个研究对象真正由同等的机会被分到每组,常用方法是采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表确定分组序列。真正的随机化能最大程度的降低选择偏倚,使得每个组的研究对象在基线资料上具有同质性。

采用了完全随机化:该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住院造口患者根据出院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根据电脑产生的随机数字表生成的30组随机数字作为分组依据,每组产生不同顺序的两个数字(1-对照组,2-干预组),根据这两个数字顺序的不同,将患者分配至干预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

2.是否对研究对象实施了盲法评价结果:不清楚

如果不对研究对象实施盲法,则研究对象知道自己被分配到了哪一组,可能会因为被分到对照组而感到焦虑,或者知道分配到试验组而感到过度乐观,努力去迎合研究者的期望。这意味着研究对象会在报告结果指标时出现低估或高估的倾向,从而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此外,不对研究对象实施盲法还会增加失访的可能性,尤其是对照组的研究对象。

该随机对照试验中未说明对研究对象是否实施了盲法。

3.是否对分组者采用了分配隐藏评价结果:不清楚

在进行分组过程中,负责入选和和分组的人不应该预知下一个研究对象将会被分配到哪一组。可采用中心控制的电话或传真进行分组,或将随机分配方案放进按顺序编码的不透明密封信封中。

该随机对照试验未说明是否用了分配隐藏。

4.是否描述了失访对象的结局,并将其纳入分析评价结果:否

通常采用意向性分析将失访对象纳入到最终的分析中。对于失访对象,不管实际上他们接受了多少干预,或知否收集到了完整的结局指标,均应被纳入到其被速记分配的组中进行分析。意向性分析可降低由于对照组或试验组失访或死忘过多造成各组对象的特征不同带来的偏倚。

该随机对照试验中提及两组中均有死亡,以及鼻咽癌、脑卒中和极度虚弱无法填表,其余患者未有详细说明,最后的分析也是干预组为52例,对照组为51例为准。未将失访对象纳入分析。

5.是否对结果测评者实施了盲法评价结果:不清楚

在RCT中,如果结果测评者知道研究对象是哪个组的,就会倾向于作出有利于结果的判断,从而造成结果发热偏差。

该随机对照试验中未说明是否对结果测评者实施了盲法。

6.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基线时是否具有可比性评价结果:是

基线的同质性或可比性与分组方法有关。如果采用的是真正的随机分组,各组的基线资料更由可能均匀分布在各个组,从而更有可能具有可比性。

两组性别、年龄、术后住院时间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7.除了要验证的干预措施外,各组接受的其他措施是否相同评价结果:是

在对研究进行评价时,应仔细阅读干预措施部分,以判断除了要验证的干预措施外,各种研究对象在其他措施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干预组接受出院后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接受由造口护士主导的个体化的教育和支持性的电话干预项目,对照组只接受出院后常规健康教育。其他措施研究中没有说明。

8.是否采用相同的方式对各组研究对象的结局指标进行测评评价结果:是

在RCT中,对结局指标的界定、所用的量表或问卷、评分方法、施测方式等在各组之间应保持一致。

该随机对照试验评价指标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一般资料和造口自我护理情况。

9.结果测评方法是否可信评价结果:是

应判断论文中度测评工具的描述是否重复,在以前的研究或本研究的预实验中是否对其效度进行过验证。

该随机对照试验中详细描述了研究中的两个测评工具。首先一般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出院时间、有无造口并发症等。再者造口自我护理情况:分别用1个条目的患者自评造口自理状态(包括4个选项:完全自理、大部分时间自理、基本依靠他人和完全需要他人照顾)和造口自我护理量表-早期版进行评测。对于造口自我护理量表-早期版则是细致地描述了其所含内容,并明确说明了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0.9548,分半信度系数为0.9424。

10.资料分析方法是否可信评价结果:是

在对资料分析方法进行评价时,应考虑是否有比该论文中所用方法更合适的统计方法可以选用。

该随机对照试验采用SPSS 17.0软件,数据用频数、百分比、均

数及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两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P<0.05。为了更好地说明干预对自我护理总分的影响,采用一般线性模型(GLM)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法对自我护理总分在不同时点的差异进行分析。

(三)英国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对RCT的评价原则

表2-3 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对随机对照试验的真实性评价

评价项目评价结果

1.是否采用了随机分组方法?是否不清楚2.各组在基线时是否具有可比性?是否不清楚3.除了要验证的干预措施外,各组接受的其他治疗和护理措施是否相同?是否不清楚4.是否对研究对象及结果测评者采取了盲法?是否不清楚5.是否将所有入选的研究对象均纳入结果分析中?是否不清楚

1.是否采用了随机分组方法评价结果:是

该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住院造口患者根据出院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根据电脑产生的随机数字表生成的30组随机数字作为分组依据,每组产生不同顺序的两个数字(1-对照组,2-干预组),根据这两个数字顺序的不同,将患者分配至干预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

2.各组在基线时是否具有可比性评价结果:是

两组性别、年龄、术后住院时间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除了要验证的干预措施外,各组接受的其他治疗和护理措施是否相同评价结果:是

干预组接受出院后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接受由造口护士主导的个体化的教育和支持性的电话干预项目,对照组只接受出院后常规健康教育。其他措施研究中没有说明。

4.是否对研究对象及结果测评者采取了盲法评价结果:不清楚

(1)该随机对照试验中未说明对研究对象是否实施了盲法。

(2)该随机对照试验中未说明是否对结果测评者实施了盲法。

5.是否将所有入选的研究对象均纳入结果分析中评价结果:否

该随机对照试验中提及两组中均有死亡,以及鼻咽癌、脑卒中和极度虚弱无法填表,其余患者未有详细说明,最后的分析也是干预组为52例,对照组为51例为准。未将失访对象纳入分析。

(四)CONSORT声明对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要求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声明,全称为临床实验报告的统一标准。是由临床流行病学家、临床专业人员、统计学家和医学杂志编辑制作的一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报告的规范,该规范在使用后被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完整的随机对照试验报告应包括22条基本要素,可供临床试验研究者、杂志编辑和审稿专家对一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核对,并督促作者按照该规范的要求撰写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报告。此外,临床研究者还可根据该规范的各项条目严格设计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表2-4 随机对照试验应报告的信息清单(CONSORT 2010)

论文标题条目号对照检查的条目所在页码

文题和摘要1a 从文题中能识别是随机对照试验

1b 用结构式摘要概括试验设计、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

引言

背景2a 阐述科学依据及试验理由

目的2b 列出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假设

方法

试验设计3a 描述试验设计,包括受试者分配到各组的比例分组

3b 说明试验开始后对试验方法所做的重要改变,并说明原因

研究对象4a 描述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究入选标准讲普通话或粤语意识清

楚能正常沟通并知情同意出院后能通过电话联系

4b 描述收集资料的场所

干预5 详细描述各组干预措施的细节,以使同行能够重复,包括在何时、

如何实施的

结局指标6a 清晰地界定主要和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在何时、如何测评的6b 说明试验开始后对结局指标是否有更改。若有,说明原因样本量7a 说明样本量是如何确定的

7b 必要时,说明进行中期分析和终止试验的原则

随机化

序列的产生8a 描述产生随机分配序列的方法

8b 描述随机化的类型及任何限定的细节

分配隐藏机制9 描述执行随机分配序列的方法;实施干预前为隐藏分配序列所采取

的措施

随机的实施10 说明由谁产生随机分配序列;由谁招募受试者;由谁将受试者分配

到各组中

盲法11a 若实施了盲法,描述分配干预措施后对谁没盲;是如何实施盲法的11b 如有必要,描述干预措施的相似之处

统计学方法12a 描述比较各组之间主要和次要结局指标的统计方法

12b 描述附加分析方法,如亚组分析、调整分析

结果

受试者流动13a 描述随机分配到各组的受试者例数,接受预期干预的人数,纳入主

要结局分析的例数

13b 描述随机分组后,各组脱落和被提出的例数,并说明原因

招募受试者14a 描述招募和随访日期

14b 描述中断和停止试验的原因

基线资料15 用表格列出每一组受试者的基线数据,包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纳入分析的

例数

16 描述各组纳入分析的受试者数目,以及是否按最初的分组进行分析

结局和估计

17a 报告各组每项主要和次要结局指标的结果,效应估计值及其精确度

17b 对于二分类结局指标,建议同时提供相对效应值和绝对效应值

辅助分析18 报告所做的其他分析,如亚组分析、调整分析,指出哪些是预先设

定的,哪些是探索性的分析

危害19 报告各组出现的所有不良事件和非预期效应

评价文献质量的方法

评价文献质量的方法 评价文献质量的方法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包括作者信誉、研究设计与方法、数据来源与质量、实证分析、结论与讨论等。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面的评价指标和参考内容。 一、作者信誉 评估文献质量时,首先应该考虑作者的信誉和背景。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评价作者的信誉: 1. 作者的学术背景和专业资历:评估作者的学术背景和专业资历,包括其所在机构、学术职称、发表的其他文献等。 2. 作者的学术声誉和知名度:考察作者在该领域内的声誉和知名度,如是否被其他学者引用、获得的学术奖项等。 3. 作者的研究经历和专业领域:关注作者的研究经历和专业领域是否与所发表的文献相符。 参考内容: 该文献的作者具有丰富的学术经验和背景,包括在该领域的学术职称、所在机构的声誉以及发表的其他相关文献等。此外,该文献的作者在该领域内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被其他学者引用,并且获得了该领域的学术奖项。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评估文献质量时,研究设计与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评估研究设计与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1. 研究设计的合理性:评估研究设计是否符合科学原理,如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研究等。 2. 样本和数据收集:评估样本的选择方法和样本容量是否合理,

以及数据的收集方法是否科学,如问卷调查、实验室测试等。3. 统计分析方法:评估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否适用于研究问题,并且是否使用了合理的控制变量和假设检验等。 参考内容: 该文献采用了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设计,设计合理并符合科学原理。研究中的样本选择方法和样本容量确定按照统计学的原则进行,数据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测试等,并且有详细的介绍和说明。此外,研究中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适用于研究问题,并对控制变量进行了充分的考虑。 三、数据来源与质量 评估文献质量时,需要对数据来源和质量进行评估。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评价数据来源与质量: 1. 数据来源的可靠性:评估数据来源是否可靠和公信力,如政府统计数据、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等。 2. 数据收集方法的合理性:评估数据收集方法是否科学和可行,如抽样方法、调查问卷设计等。 3. 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评估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如数据的缺失率、异常值处理等。 参考内容: 该文献采用的数据来源可靠,包括政府统计数据和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数据的收集方法经过科学的设计和验证,并且在文献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说明。此外,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得到了保证,不存在明显的数据缺失和异常情况。

评价文献质量的方法

评价文献质量的方法 引言:文献质量的评价是科研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某个领域研究进展的了解和判断。因此,我们需要一套科学、客观且可靠的方法来评价文献的质量。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评价文献质量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判断文献的可信程度。 一、作者的资质和背景 评价文献质量的首要指标是作者的资质和背景。我们应该查看作者的学术职称、所在机构、科研经历等信息,了解作者在相关领域的知名度和专业水平。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作者的其他论文、专著等来了解其研究方向和成果,从而判断其在该领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二、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声誉 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声誉也是评价文献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它反映了该期刊的论文被引用的频率。通常来说,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往往具有更高的学术水平和严格的审稿程序。此外,我们还可以查阅相关的学术排名榜单或评价报告,了解期刊的声誉和学术地位,进而评估文献的质量。 三、研究设计和方法 评价文献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设计和方法。我们应该仔细审查文献中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样本选择、数据分析等内容,

判断其科学性和可靠性。好的研究设计应该具有明确的研究问题、合理的样本选择、科学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以及详细的结果呈现和讨论。同时,我们还可以查阅其他研究文献,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标准,从而更好地评估文献的质量。 四、结果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 评价文献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结果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科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可重复性,即其他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条件下得到相似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仔细查看文献中的数据和结果,在可能的情况下尝试重复实验或分析,以验证文献的可信程度。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查阅其他相关文献,了解该研究领域的主流观点和一致性结论,从而判断文献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五、引用和参考文献的质量 评价文献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引用和参考文献的质量。我们应该仔细查看文献中引用的其他文献,了解这些文献的质量和可信程度。好的文献应该引用经典和权威的研究成果,而不是随意引用或无法查证的资料。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查阅这些引用文献,进一步了解该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和研究进展,从而更好地评价文献的质量。 结论:评价文献质量是科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评估作者的资质和背景、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声誉、研究设计和方法、结果的

评价文献质量的方法

评价文献质量的方法 评价文献质量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判断文献的可信度、可靠性和学术价值。以下是几种评价文献质量的方法和相关的参考内容。 1. 作者背景与信誉 首先,评价文献质量时需要考察作者的背景和信誉。参考内容可以包括作者的学术资历、从事研究的机构、过去的出版经历和所处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专业领域的文献,作者的学术声誉、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对应领域的引用次数也可以作为评价内容。 2. 出版来源与出版年份 其次,评价文献质量时需要考虑出版来源与出版年份。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出版机构或期刊的声誉和排名、与文献的主题相关度、评审制度的严谨性、编辑团队的专业性以及出版年份的新旧程度。 3. 引用和被引用次数 文献被引用和引用他人的次数也是评价文献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可参考的内容包括文献中的引用数量、引用的研究是否有学术价值、引用的可信度和准确性,以及被其他文献引用的次数。高引用次数和被引用次数较多的文献往往更可信。 4. 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评价文献质量还需要考虑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参考内容可以包括研究设计的合理性、样本容量的大小和

选择、数据收集的方法和工具的精确性,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和过程是否恰当、结论是否有力支持等。 5. 语言和文字表达 除此之外,评价文献质量还需要考虑其语言和文字表达。参考内容可以包括文献的语言水平是否符合学术规范、文字表达是否明确和准确,以及是否存在语法、拼写和标点错误等。 综上所述,评价文献质量的方法可以包括考察作者背景与信誉、出版来源与出版年份、引用和被引用次数、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的科学性、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的准确性等。通过综合考量这些参考内容,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可信的评价文献质量的方法。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研究的原创性、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可重复性、广泛性、研究方法的准确性、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论的稳定性以及影响力等。 1.研究的原创性:评价研究是否具有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或者新的方法,是否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知识。 2.研究的科学性:评价研究是否基于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是否采用了合适的研究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是否得出了合理的结论。 3.研究的实用性:评价研究是否针对实际应用场景,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对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4.研究的可行性:评价研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研究过程是否合理、可行,是否能得到预期的研究结果。 5.研究的可重复性:评价研究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其他研究者是否能根据研究方法和过程重复实验并得出相同的结果。 6.研究的广泛性:评价研究是否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否能应用于多个领域或多个情境中。 7.研究方法的准确性:评价研究方法是否准确、可靠,是否能准确地得出研究结论。 8.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评价研究结果是否可靠、稳定,是否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9.研究结论的稳定性:评价研究结论是否稳定、可靠,是否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10.研究的影响力:评价研究结果对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力,是否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时,需要对以上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研究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原创性的研究往往能推动学科的发展,而实用性的研究则能解决实际问题。 2.注意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广泛性。可重复性的研究能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广泛性的研究则能扩大研究的影响力。 3.关注研究方法的准确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准确的研究方法和可靠的研究结果能提高研究的价值。 4.评估研究结论的稳定性和影响力。稳定的结论和广泛的影响力能表明研究的价值和社会效益。 5.避免片面强调某个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全面的评估才能得出准确的文献质量评价。 6.注意比较不同文献之间的差异和优劣。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评估文献的质量和价值。 7.重视同行评议的作用。同行评议可以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评估文献的质量和研究水平。 总的来说,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时,需要全面考虑多个因素,并重视创新性、实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同时,还需要注意评估过程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以保证文献质量评价的公正和合理。

文献质量评价具体方法及案例

附1:文献评价参考方案 如何评价护理科研论文 Evaluating Research Reports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开展护理科研不仅是一种传递学术信息的手段,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护理实践水平的提高。因此,护理科研实际上是与每一名护理专业相关人员都息息相关的,并不是少数专门从事护理研究的人员的责任。作为一名专业护理执业者,我们首先应具备评价专业领域的相关研究报告的能力。因此,本篇旨在为护理专业人员提供对于护理科研论文严谨、深入评价的具体指导。本篇以评鉴量性研究研究报告质量为例,所列评价要点及问题来源于《Nursing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Methods》(Denise F. Polit, Bernadette P. Hungler.)(以下为本项目组的中文翻译版本) 一、研究报告评价的基本原则 1.对于你所评价的研究报告,不要只评论该研究的缺陷和不足,要看到其优势及价值,任 何一项研究的开展都有其对护理实践的独特意义,不要忽略这些闪光点,且应在你的文献评价报告中有所体现。 2.对于你所提出的该项研究的优势及不足之处,应给出具体的实例论证支持。切莫仅仅给 出空泛的赞扬或批评。 3.让大家信服你所提出的评价。例如对研究报告中研究者未能合理解决的问题提供一个更 好的解决办法或更强大的理论支持。 4.评价应尽可能的客观。不要因为你对该研究的主题不感兴趣,或是你的理论信仰与该研 究的理论基础相悖就过度批判。 5.对于提出的否定的评价应措辞恰当,表达清晰明白,语言中肯,应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来 考虑评价的语言是否合适、易于接受,既不要过分谦逊,也不要出言讽刺。 6.给研究者或对未来类似研究的开展提出建议。不要仅仅指出问题,应提出具体的、可实 施的建议。 7.对研究的各个方面综合评价——研究的本质、理论基础、方法学基础、伦理问题、对研 究结果的解释和图表等多方面均应涉及。 二、对研究问题及研究假设的评价 1.研究者是否明确的提出了研究问题;是否对研究的范围给出了合理的限定? 2.该研究问题对护理学科是否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意义具体体现在护理临床实践、护理 管理、护理教育等哪些方面? 3.该研究问题与研究开展的理论框架是否合理匹配? 4.研究问题是通过何种方式阐述的,陈述具体的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还是提出需要 检验的假设条件?另外,问题的阐述是否清晰、明确?在研究报告中,提出研究问题的过程是否合乎逻辑?研究问题的阐述是否在文中位置明显,易于引起阅读者的注意?5.研究目的或研究问题表述是否完整?例如,是否确定了研究的关键概念及变量,具体指 出了研究群体和目标人群? 6.如果该研究报告没有正式的提出研究的目的或假设,这种缺失是否有其合理性? 7.如果提出了研究假设,这项假设是否以理论框架或先前的研究为基础?或者,研究者的

文献质量评价

文献质量的评价 一、文献质量评价的基本要素 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时,应依据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而不是靠评价者的主观感觉、临床或研究经验来判断。通常,文献质量评价的基本要素包括文献内部真实性、临床重要性和适用性3个方面。 (一)内部真实性 内部真实性是指某个研究结果接近真值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受各种偏倚的影响程度。偏倚主要来源于4个方面。 1.选择偏倚 选择偏倚主要发生在选择和分配研究对象时。如果在分配研究对象时,所采取的随机方法不完善,可能会造成各组的基线资料不具有可比性,从而亏大或缩小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另外,如果用于分组的随机序列公开化,使得研究者和研究对象能够预计到下一个研究对象会将会入选到哪一组,可能会掺杂研究者或患者的主观因素,从而带来偏倚。因此,为了降低选择偏倚,在分配研究对象时,应采用严格的随机法,并对随机分配方案做到分配隐藏。分配隐藏的措施包括下列几种:由不直接参与研究的药房人员或中心办公室人员控制随机分配方案;采用相同外观的、按顺序编号的药物容器;使用按顺序编号不透明密闭信封等。分配方案的隐藏应至少维持到实际分配研究对象时,确定某研究对象被分配到哪一组后,不要随意改变分组情况。 2.实施偏倚 实施偏倚主要发生在干预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指除了要验证的措施外,向实验组和对照组提供的其他措施也不相同,从而出现系统偏差,降低实施偏倚的措施是将干预方案进行标准化,并尽可能对研究对象和干预提供者实施盲法。如果干预提供者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时哪一种干预,会有意无意的对干预组的研究对象提供格外的关注;如果研究对象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哪一种措施,会倾向于提供更多症状。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对照组的研究对象由于各种原因有意或无意地应用了实验组的措施,也会导致实施偏倚。 3.失访偏倚 失访偏倚是指在研究的随访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因退出、失访、违背干预方案的人数或失访者的特征不同而造成的系统差异。失访的原因往往是发生副反应、疗效差、出现并发症、搬迁或死亡等,如果失访率较高或各组间失访情况不一样,会使研究结果失真。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失访的发生,尽量将失访率控制在20%以内。同时,应尽量获取失访者的信息,采取意向性分析,将失访对象的资料也纳入最终分析中,减少由于失访带来的影响。 4.测量偏倚 测量偏倚是指在测评结局指标时,由于测评方法不可信或各组采用的测评方法不一致所造成的系统差异,尤其当结局指标是由测评者进行主观判断时。因此,为了降低测量偏倚,在测评各组的结局指标时,应采用统一、标化、可信度高的测评方法和结果判定标准,并对测评者实施盲法。 (二)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研究是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在循证医学中,通常使用量化指标来评价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不同的研究问题评价指标不同。评价证据的临床重要性应重点关注证据所涉及的临床问题是否明确、具体,所选择的评价指标是否正确等问题。 1.用于病因或危险因素研究的指标当研究问题是探讨病因及危险因素时,如果采用的是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常用相对危险度来评价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如果采用的是病例对照研究,则用比值来评价研究结果的重要性。 (1)相对危险度(RR):指病因暴露组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比值。如表1-1所示,病因暴露组的发病率为 a ÷(a+b)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为 c ÷(c+d)相对危险度(RR)=[a÷(a+b)]÷[c÷(c+d)]。若RR=1,表示两组无差异;若RR>1,表示暴露因素或干预措施增

文献综述中的文献分类与文献评价

文献综述中的文献分类与文献评价综述文献是研究领域内对已有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和评价的一种学术写作形式。通过对各种文献进行分类和评价,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该领域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文献分类 文献分类是综述文献过程中的重要步骤,通过对文献进行分类,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文献整理出来,方便读者进行查阅和阅读。常见的文献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 1. 主题分类 主题分类是根据文献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或主题进行分类,可以将文献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整理,如医学综述、教育综述、环境综述等。这种分类方式可以帮助读者在特定领域内快速找到相关的文献。 2. 时间分类 时间分类是根据文献的发表时间进行分类,将文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理。这种分类方式可以体现出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读者可以通过按时间分类来了解某一特定时期内的研究状况。 3. 方法分类 方法分类是根据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将文献按照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等不同的方法进行整理。这种分类方式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到不同研究方法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二、文献评价 文献评价是综述文献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对文献的评价,既 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文献的质量和可信度,也可以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文献质量评价 文献质量评价是对文献的科学性、严谨性、可靠性进行评价。评价 文献质量时,可以从研究设计、样本选择、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文献的可信度和科学性。值得注意的是,文献质量评价的结果应 当客观平衡,避免片面主观的评价。 2. 文献创新性评价 文献创新性评价是对文献中的研究方法、观点或结果的新颖性进行 评价。综述文献中,可以对各篇文献的创新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帮助 读者了解每篇文献的独特之处,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3. 文献重要性评价 文献重要性评价是对文献在该研究领域内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评 价文献的重要性时,可以综合考虑文献的引用频次、影响因子、被引 率等指标,判断其在该领域内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通过合理的文献分类和综合的文献评价,可以使文献综述更具实用 性和参考价值。在撰写综述文献时,应注重对文献分类和评价过程的 准确性和客观性,同时也要注意避免陷入主观情绪或个人偏见的评价。只有做到严谨客观,才能为读者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综述文献。

Newcastle-OttawaScale(NOS)文献质量评价量表(中文版)

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文献质量评价量表(中文版) 病例对照研究 注:每一项研究在“选择”和“暴露”上的每一个条目最多可以有一个而 在“可比性”上的条目最多可以有两个 选择 1)病例的定义是否充分? a)是,并有独立验证(如至少2名医生共同对病例做出诊断;或至少依据2 种 或 2次的诊断结果;或者查阅了原始记录,如X线、医院病历)* b)是,并有联动数据(如根据肿瘤登记数据中的ICD编码来判断是否为病例) 或基于自我报告,但无原始记录 c)没有说明 2)病例的代表性 a)连续收集且有代表性的病例(如规定时间内患有目标疾病的所有合格病例; 或特定饮水供应区的所有病例;或特定医院或诊所、一组医院、健康管理机 构的所有病例;或从这些病例中得到的一个合适的样本,如随机样本)*

b)存在潜在的选择偏倚或没有说明 3)对照的选择 a)社区对照* b)医院对照 c)没有说明 4)对照的定义 a)没有疾病史(或未发生终点事件)* b)没有说明来源 原始量表来源: 可比性 1)基于设计或分析所得的病例与对照的可比性 a)研宄控制了___________(选择最重要的因素,如年龄)(如设计时, 病例和对照按年龄匹配;或两组人群的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b)研宄控制了其他重要的混杂因素(如设计时,病例和对照除按年龄匹配以外, 还匹配了其他因素;或两组人群的其他重要混杂因素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暴露

1)暴露的确定 a)可靠的记录(如手术记录)* b)在盲法(不清楚谁是病例,谁是对照)的情况下,采用结构化调查获得* c)在非盲(已清楚谁是病例,谁是对照)的情况下进行的调查 d)书面的自我报告或病历记录 e)无描述 2)病例和对照的暴露是否采用了相同的确定方法 a)是* b)没有 3)无应答率 a)两组的无应答相同* b)无描述 c)两组的无应答率不同且没有说明原因 队列研究 注:每一项研究在“选择”和“结局”上的每一个条目最多可以有一个“*”。而在“可比性”上的条目最多可以有两个“*”。 选择

文献质量评价

文献质量的评价 一、文献质量评价的根本要素 在进展文献质量评价时,应依据科学、标准的评价标准,而不是靠评价者的主观感觉、临床或研究经历来判断。通常,文献质量评价的根本要素包括文献内部真实性、临床重要性和适用性3个方面。 〔一〕内部真实性 内部真实性是指某个研究结果接近真值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受各种偏倚的影响程度。偏倚主要来源于4个方面。 1.选择偏倚 选择偏倚主要发生在选择和分配研究对象时。如果在分配研究对象时,所采取的随机方法不完善,可能会造成各组的基线资料不具有可比性,从而亏大或缩小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另外,如果用于分组的随机序列公开化,使得研究者和研究对象能够预计到下一个研究对象会将会入选到哪一组,可能会掺杂研究者或患者的主观因素,从而带来偏倚。因此,为了降低选择偏倚,在分配研究对象时,应采用严格的随机法,并对随机分配方案做到分配隐藏。分配隐藏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种:由不直接参与研究的药房人员或中心办公室人员控制随机分配方案;采用一样外观的、按顺序编号的药物容器;使用按顺序编号不透明密闭信封等。分配方案的隐藏应至少维持到实际分配研究对象时,确定某研究对象被分配到哪一组后,不要随意改变分组情况。 2.实施偏倚 实施偏倚主要发生在干预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指除了要验证的措施外,向实验组和对照组提供的其他措施也不一样,从而出现系统偏差,降低实施偏倚的措施是将干预方案进展标准化,并尽可能对研究对象和干预提供者实施盲法。如果干预提供者知道研究对象承

受的时哪一种干预,会有意无意的对干预组的研究对象提供格外的关注;如果研究对象知道自己承受的是哪一种措施,会倾向于提供更多病症。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对照组的研究对象由于各种原因有意或无意地应用了实验组的措施,也会导致实施偏倚。 3.失访偏倚 失访偏倚是指在研究的随访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因退出、失访、违背干预方案的人数或失访者的特征不同而造成的系统差异。失访的原因往往是发生副反响、疗效差、出现并发症、搬迁或死亡等,如果失访率较高或各组间失访情况不一样,会使研究结果失真。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失访的发生,尽量将失访率控制在20%以内。同时,应尽量获取失访者的信息,采取意向性分析,将失访对象的资料也纳入最终分析中,减少由于失访带来的影响。 4.测量偏倚 测量偏倚是指在测评结局指标时,由于测评方法不可信或各组采用的测评方法不一致所造成的系统差异,尤其当结局指标是由测评者进展主观判断时。因此,为了降低测量偏倚,在测评各组的结局指标时,应采用统一、标化、可信度高的测评方法和结果判定标准,并对测评者实施盲法。 〔二〕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研究是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在循证医学中,通常使用量化指标来评价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不同的研究问题评价指标不同。评价证据的临床重要性应重点关注证据所涉及的临床问题是否明确、具体,所选择的评价指标是否正确等问题。 1.用于病因或危险因素研究的指标当研究问题是探讨病因及危险因素时,如果采用的是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常用相对危险度来评价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如果采用的是病例对照研究,那么用比值来评价研究结果的重要性。

文献评鉴质量标准

一、随机对照研究(RCT)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Oxford CASP,2004) 0--不符合要求1—只是提到,但没有详细描述2—详细全面描述,且正确 1、该研究的研究目的是否清晰、特定、明确?立题依据是否充分?0 1 2 2、样本是否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0 1 2 3、资料收集过程是否遵循盲法?0 1 2 4、样本是否足够大?0 1 2 5、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基线时是否具有可比性?0 1 2 6、是否描述样本流失?0 1 2 7、资料收集的工具是否合适?0 1 2 8、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和随访的方式是否一致?0 1 2 9、是否正确地描述所应用的统计方法?0 1 2 10、对主要研究结果的陈述是否恰当、准确、精确?0 1 2 11、是否所有的重要研究结果均被讨论?0 1 2 12、该研究的结果是否与其它相关证据相符合?0 1 2 二、类实验性研究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JBI,2005) 0--不符合要求1—只是提到,但没有详细描述2—详细全面描述,且正确 1、该研究的研究目的是否明确?立题依据是否充分?0 1 2 2、样本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是否清晰描述?0 1 2 3、是否清晰地描述样本的入选过程?0 1 2 4、是否清晰地描述样本的特征?0 1 2 5、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基线时是否具有可比性?0 1 2 6、实验组的干预方法是否按计划进行?0 1 2 7、是否描述评估不良反应或副作用的方法?0 1 2 8、资料收集的工具是否合适?0 1 2 9、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和随访的方式是否一致?0 1 2 10、是否描述退出和失访?0 1 2 11、是否正确地描述所应用的统计方法?0 1 2 12、对研究结果的陈述是否恰当、准确?0 1 2 三、队列研究(cohort study)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Oxford CASP,2004)0--不符合要求1—只是提到,但没有详细描述2—详细全面描述,且正确1、该研究的研究目的是否明确?立题依据是否充分?(研究人群、危险因素、可能的受益和危害)0 1 2 2、回答研究问题的方式是否合适?(是否适合于用该设计回答研究问题) 3、队列的征募过程是否合适?(如有意入选或排除较重的病例)

文献质量评价

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时,应依据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而不是靠评价者的主观感觉、临床或者研究经验来判断。通常,文献质量评价的基本要素包括文献内部真实性、临床重要性和合用性 3 个方面。 内部真实性是指某个研究结果接近真值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受各种偏倚的影响程度。偏倚主要来源于 4 个方面。 1.选择偏倚 选择偏倚主要发生在选择和分配研究对象时。如果在分配研究对象时,所采取的随机方法不完善,可能会造成各组的基线资料不具有可比性,从而亏大或者缩小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此外,如果用于分组的随机序列公开化,使得研究者和研究对象能够估计到下一个研究对象会将会入选到哪一组,可能会掺杂研究者或者患者的主观因素,从而带来偏倚。因此,为了降低选择偏倚,在分配研究对象时,应采用严格的随机法,并对随机分配方案做到分配隐藏。分配隐藏的措施包括下列几种:由不直接参预研究的药房人员或者中心办公室人员控制随机分配方案;采用相同外观的、按顺序编号的药物容器;使用按顺序编号不透明密闭信封等。分配方案的隐藏应至少维持到实际分配研究对象时,确定某研究对象被分配到哪一组后,不要随意改变分组情况。 2.实施偏倚 实施偏倚主要发生在干预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指除了要验证的措施外,向实验组和对照组提供的其他措施也不相同,从而浮现系统偏差,降低实施偏倚的措施是将干预方案进行标准化,并尽可能对研究对象和干预提供者实施盲法。如果干预提供者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时哪一种干预,会故意无意的对干预组的研究对象提供分外的关注;如果研究对象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哪一种措施,会倾向于提供更多症状。此外,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对照组的研究对象由于各种原因故意或者无意地应用了实验组的措施,也会导致实施偏倚。 3.失访偏倚 失访偏倚是指在研究的随访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因退出、失访、违背干预方案的人数或者失访者的特征不同而造成的系统差异。失访的原因往往是发生副反应、疗效差、出现并发症、搬迁或者死亡等,如果失访率较高或者各组间失访情况不一样,会使研究结果失真。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失访的发生,尽量将失访率控制在20%以内。同时,应尽量获取失访者的信息,采取意向性分析,将失访对象的资料也纳入最终分析中,减少由于失访带来的影响。 4.测量偏倚 测量偏倚是指在测评结局指标时,由于测评方法不可信或者各组采用的测评方法不一致所造成的系统差异,特别当结局指标是由测评者进行主观判断时。因此,为了降低测量偏倚,在测评各组的结局指标时,应采用统一、标化、可信度高的测评方法和结果判定标准,并对测评者实施盲法。 重要性是指研究是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在循证医学中,通常使用量化指标来评价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不同的研究问题评价指标不同。评价证据的临床重要性应重点关注证据所涉及的临床问题是否明确、具体,所选择的评价指标是否正确等问题。 1.用于病因或者危(wei)险因素研究的指标当研究问题是探讨病因及危(wei)险因素时,如果采用的是随机对照试验或者队列研究,常用相对危(wei)险度来评价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如果采用的是病例对照研究,则用比值来评价研究结果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