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真实的刘安恭

还原真实的刘安恭
还原真实的刘安恭

1929年春,受党中央的委派,从苏联刚回国的刘安恭,来到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工作,直至同年10月在战斗中牺牲。在仅半年的时间里,他曾担任过临时红四军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前委委员、二纵队司令员等职。

由于刘安恭背负历史的十字架,被人指为“托派”。多年来,刘安恭的名字很少有人提到。1985年4月,总政有关单位经过认真核查和证实,从实事求是出发为刘安恭重新定论,确认为革命烈士,并为其立传。民政部还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1985年6月28日,萧克将军来南京开会,得知刘安恭的女儿刘邦昭住在此地,于是专门接见,同她谈了很多。50多年前的往事,萧克还记得那样清楚。当谈到有的人至今还说刘安恭是“托派”时,老将军有些动感情的说:刘安恭怎么会是“托派”呢!他是在革命的低潮时来到红四军的,我一直和他在一起。他在战斗中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牺牲在战场上,是革命烈士嘛!

刘安恭,字季良,重庆永川人。他出生书香门第,刘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其父刘英山思想开明,倾向进步。

刘安恭小时很爱看书。由于父亲从事教育工作,家里有不少藏书,这为他读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刘安恭18岁那年,刘英山决定将他远送德国去学习,期盼他能用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强大国家。新婚不久,刘安恭就告别了父母,在父兄的资助下,踏上了出国求学之路。

刘安恭是1918年赴德国留学的,入柏林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第二年,他在比利时加入第三国际。

他到了柏林后,除了正规的专业学习外,还广泛的接触社会,跑了好些个国家进行考察,加深了他对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在德国期间,刘安恭结识了朱德、章伯钧等中共旅欧支部的成员。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朋友。

1924年,刘安恭学业结束,告别了七年的欧州,踏上了归国的征途。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是波澜壮阔的中国大革命的洪流。

1924年,离开祖国七年的刘安恭回到了家乡。这里依然是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当时,占据成都、主持政务的是四川军阀杨森。杨森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扩展实力,正网罗人才。刘安恭肩负着中共秘密使命,在杨森的军部当了个参谋。杨森听说刘安恭是在国外学习电机工程的,遂委任他为成都市电话局长。刘安恭在任电话局长期间,推行新制,励精图治。曾任成都西城区政协委员的肖丽生老人回忆:刘安恭在电话局里平易近人,同职员的上下关系融洽,享有较高的威信。刘家的老人还记得,刘安恭做电话局长,是有一定身份的人,配备有供其使用的轿子(相当于现今为领导干部配备的小车)。可他从来不坐。刘安恭还十分喜欢踢足球,他经常在少城公园里参加足球赛。

军阀混战,杨森被逐出成都,驻扎在万县。杨森要刘安恭署理兵运事务,为自己招兵买马。这时,朱德来杨森部队做统战工作。同志相遇,分外高兴,他们又在一起进行党的工作了。

9月5日,英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万县惨案”。为了声讨英帝国主义军舰炮轰万县的罪行,中共重庆地方党组织,组织了“万县惨案雪耻会”,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迫使英舰及其侵略分子不得不撤离四川。刘安恭同朱德等人参与了这场斗争。之后,他利用自己搞兵运的有利条件,积极策动杨森的一个团易帜,因机密泄露,杨森下令通缉,刘安恭迅即潜往武汉。没过多久,朱德也离开杨森部队去了武汉。1927年初,朱德在南昌第三军军官教导团任团长,刘安恭任副团长。

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失败后,他遵从党的指示,在上海同刘伯承、吴玉章等人一起,登上了去苏联的轮船,又一次离开了祖国。

1929年3月,红四军在闽西的长汀打了个大胜仗,击溃了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击毙中将旅长郭凤鸣,并占领了长汀县城。占领没过几天,从上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派来的一个“通信员”就到了这里,他带来了关于当时国际和国内局势的报告和其它重要文件,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和决议,和周恩来起草的《中央给润之、玉阶两同志转湘赣边区特委信》,即中央的“二月来信”。这位“通信员”,就是作为中央特派员前往红四军指导工作的刘安恭。

刘安恭是1929年春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回国的。他一回来,便被中央派往红四军工作。几经辗转,5月初,他到达了宁都红四军的军部。

刘安恭的到来,红四军的领导们感到兴奋。朱德与刘安恭是患难与共的战友,南昌起义一别至今,又在一起工作了,心里很是高兴。毛泽东也挺高兴,他以前并不熟悉刘安恭,但他想,这次中央派人来,对红四军当前工作的开展会有帮助的。就在一个月前,中共福建省委收到中央的“二月来信”,来信对整个革命形势作了悲观的估计,要求朱、毛红军分散成小股组织,到乡村去开展斗争,并要求朱、毛离开部队。这无疑是给正在热火朝天搞武装斗争的红军指战员们兜头浇了一盆凉水。毛泽东随即于4月5日代表前委给中央复信,拒绝了中央的

要求。前委研究,决定恢复成立临时军委,前委书记毛泽东提议,临时军委的书记由刘安恭担任并兼任政治部主任。有关的记录可在1929年6月1日《前委书记毛泽东同志给中央的报告》中看到。毛泽东在报告中写道:“今年1月,四军从湘赣边界出发向闽赣边境,每日行军作战,在一种特殊环境之下,应付这种环境感觉军委之重叠,遂决议军委暂时停止办公,把权力集中到前委,前委直接指导下之组织委员会。现在因时间长而发展红军数量比以前大增,前委兼顾不过来,遂决定组织四军的最高党部。刘安恭同志为书记兼政治部主任。”至此,刘安恭已成为红四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红四军领导层制定战略计划、研究具体行动方案,都是由毛泽东、朱德、刘安恭共同签署的。

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四军的主要领导人之间在建军原则的问题上就有意见分歧。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上,共产国际的代表布哈林认为中国的革命正处于低潮时期,提出了分散红军的主张。中央对国内当时的形势也做了悲观的估计。而刘安恭到红四军的主要任务,也就是来宣传贯彻共产国际意见和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央的“二月来信”和刘安恭的到来,使得红四军领导人之间原有的矛盾加深了,从而引发了一场公开争论,即“朱毛之争”。

刘安恭就任临时军委书记没几天,在主持红四军军委会议时作出一个决定:“前委只讨论行动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下级党委限制上级党委的权力,其实是针对毛泽东个人的。因为当时红四军党内有不少同志对毛泽东是有看法的,认为“毛泽东一切事情集中于一人身上,既是前委书记,又是党代表,又是政治部主任,大权独揽。”临时军委能作出这样的决定,也是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的。刘安恭还以中央代表的口气指名道姓地批评毛泽东,并把红四军党内分成两派,说“朱同志是拥护中央所指示的”,指责毛泽东是“自创原则,不服从中央指示”。

刘安恭参加革命的经历,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外和旧军队里度过,对中国革命的实际却比较陌生。从苏联一回国,就被派往红四军。到了红四军也没做过细的调查研究,他看不惯毛泽东的“山沟沟里的马列主义”和“自创原则”,于是他生硬地照搬苏联那一套经验来处理初创时期红军内部事务,导致原有的矛盾更加激化。

5月底,毛泽东在福建永定的湖雪村主持召开前委会议。会上就党对军队的领导问题发生争论。其焦点就是红四军党内是否要设立军委。一种意见认为:既然名为四军,就要有军委。前委管得太多,权力太集中,是“书记专制”“家长制”。一种意见认为:由于战斗频繁和部队经常转移,由前委直接领导和指挥更有利于作战,不必设立重迭机构,并指责前一种意见是“分权主义”。这次会上,争论的意见未能统一,前委书记难以继续工作,刘安恭因此被指责为“托派”。紧接着在6月8日,前委在上杭白沙镇的下洋召开前委扩大会,会议由毛泽东主持,仍然是对前次会议争论的焦点继续进行争论。毛泽东提出自己的四点看法,并书面提出辞职。会上,前委以举手表决的方式撤销临时军委,刘安恭的军委书记之职也自然

免除,会后,前委还决定毛泽东的前委书记由陈毅代理,陈并兼政治部主任,但争论仍未解决。

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在龙岩城的一个小学校内召开了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七大”继续对建军原则的问题进行了争论,主持会议的陈毅宣读了对朱毛的处分决议:“朱毛两同志在党内外负责重要工作,不能因某种政策和意见不同而互相怀疑、互相猜忌,又不提出来批评交由党解决,以致造成这次党内严重的争论问题,给党以不好的影响。朱毛两同志都有同等的错误,但毛同志因负党代表与书记之工作,对此次争论应负较大的责任,”对“毛泽东同志予以严重警告,朱德同志予以书面警告,”“朱毛两同志的走留问题由中央处置,在中央未派人来以前,可继续工作,仍为前委委员”。

决议中也批评刘安恭“把四军分成派,说朱同志是拥护中央所指示的,毛泽东同志是自创原则,不服从中央指示,这完全不是事实,是凭空臆断。他提出完全选举制度及党内负责同志轮流更换来解决纠纷,非常不对,这本不是解决党内纠纷的办法”。陈还认为“刘同志新到四军应有新的贡献于党,却不调查清楚事实状况偏于一面之词轻率发言,助长党内纠纷,这种轻率的工作是不对的”。陈毅在会上提出的“大家努力来争论”的号召,结果大家的思想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此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四军的“八大”以后。在四军的“七大”上,陈毅当选为前委书记,毛、朱、刘等人当选为前委委员。

“七大”的结果使毛泽东非常失望,他原想通过争论,弄清原则,统一认识,然而他的希望落空了,特别是陈毅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使他非常恼火。他怒斥陈毅搞折衷主义,表示不取消陈毅主义他决不回红四军。前委书记的落选,使毛泽东受到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自下而上的罢免。

7月上旬,毛泽东离开红四军到闽西特委去帮助工作,刘安恭也在白沙会议后被前委派到二纵队任司令员。

由于刘安恭过去曾在杨森的部队里干过,又在苏联学习过军事,所以他指挥打仗具有一定的水平。6月间,蒋介石调动闽赣粤三省共两万余兵力,由江西军阀金汉鼎统一指挥,对闽西苏区和红四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三省“会剿”。为了粉碎敌人的三省“会剿”,根据前委指示,朱德同志率红四军军部及二纵、三纵,采取外线作战方针,出击闽中。9月初,东进部队在漳平、适中打了两仗,打垮了福建军阀张贞部的张汝匡旅。刘安恭直接参与了指挥。

闽西重镇上杭,三面环水,易守难攻,福建的另一军阀卢新铭及其残部千余人,盘踞其中,成为闽西革命发展的障碍。为了肃清上杭的反动势力,闽西特委在8月至9月上旬,两次发动农民武装攻打县城,结果都没有成功。出击闽中的红四军二、四纵队返回闽西,重新部署,再打上杭。9月21日半夜,攻城战斗打响了。负责攻打北门的刘安恭,指挥部队爬上城头,

并率部勇猛突入城内,全歼城中守敌。只有匪首卢新铭慌忙带了几个随从偷越浮桥,从僻路落荒而逃。红旗插上了上杭城,红军队伍得到了壮大。正在养病的毛泽东,听闻上杭之役胜利的消息,欣然提笔,写下了“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诗句。

刘安恭不仅会打仗,而且也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他经常给指战员讲政治、军事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军事理论等高深的知识经他深入浅出地讲解,在红四军广大干部战士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德记得:在南昌起义两周年的那天,他们同两倍于自己的敌人进行了一场激战后,在河边休息时,刘安恭“对着正在休息的队伍讲解法西斯主义在欧洲抬头的情况。他说,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在墨索里尼领导下执政了。国际银行家正在扶持德国资本主义,想把德意志共和国毁掉。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筹划中,除非全世界工人阶级组织和团结起来,除非中国人民推翻蒋介石独裁政权,把中国变成和平进步的基地,否则就没有办法阻拦第二次世界大战。萧克将军也回忆道:“1929年4月,红四军打下宁都后,住了几天。一天,我们在军部开会,一个陌生人进来,经介绍才知道是刘安恭。他给我们作报告,讲中央精神,还讲政治经济学。有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资本家采用不休止传送带这种技术方法搞生产合理化,使任何工人一秒钟都不能休息’。”

上杭胜利之后,朱德率红四军再上征途以扫荡闽西的敌军。10月下旬,红四军向东江开进,21日,在攻打峰市的战斗中,二纵队与武装精良的强敌遭遇,“刘安恭亲自率大队自芦下坝涉水,跃过汀江。登岩后发现守敌粤军已于虎市前面的山头设防,控制制高点,红军若不能冲上去,即将被逼至江边激流遭至覆没。刘安恭迅速组织突击队向山头发起冲锋。守军的火力很猛,红军被逼在山坳里。刘安恭见状,夺过战士的一挺机枪亲自扫射掩护。他发挥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获名射手的神威,很准确地把密集的子弹像雨点般倾泻到敌人前沿,打得守军抬不起头来。红军战士从司令员的射击中受到鼓舞,个个奋勇当先,一声呐喊冲上山头,展开了肉搏战。刘安恭即率大队跟进,忽然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他的头部。参谋长郭化若急令人将司令员抬下,在送往永定县的途中因伤重而牺牲,同志们将他安葬在仙师乡务田村”。这场战斗,红军击溃了敌军两个营,攻克了虎市,但是,红四军的优秀指挥员刘安恭,却献出了他年仅30岁的生命。他的牺牲,是红军自井冈山下山以来首次损失的一员高级将领,使红四军受到了“入闽以来未有之损失”。

2020-2021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时训练

2020-2021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时训练 1.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或拼音写汉字。 调羹()寂静()韭菜()藤椅() nì味()xīn金()咳sòu()zhǔ咐() 2. 根据意思写成语。 (1)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2)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3.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看着拥挤的人群,我的心情越来越焦燥,本来不满的情绪,也越想发泻 出来。于是乎,我疯狂地跑向山顶,想要脱离这个纷嚣的世界。 ②她把四叶草固定在卧室的墙上,以此作为自己最大的动力,但竞选的结 果还是不理想,仅管发挥很出色,但在强手面前仍然略逊一酬。班长没有 选上,只捞到一个课代表。 4. 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________(明朗爽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2)鲁迅先生走路很________(轻捷轻快),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 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3)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 ________(工夫功夫),他不管。 5. 结合课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内容或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上联:奢侈冷漠精于索求 下联:________________

6. 下面对联吟咏了我国几位著名文学家,请写出他们的名字。 (1)痛饮读离骚,放开古今才子胆;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 ________ (2)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________ (3)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________ (4)呐喊如狂人,为国为己;华盖育彷徨,导民中流。________。 7. 笑谈大先生 陈丹青 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就 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 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 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 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么?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 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 样一个人呢? 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从少年时 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 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 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

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在女师大学潮中的真实形象

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在女师大学潮中的真实形象弗兰克·克莫德曾在小说研究的经典之作《结局的意义》中表示过这样的意思:一个故事的结局往往是提纲挈领的,它使此前的一切显出了意义,开篇、中段似乎只是为了它而存在。线性的犹太-基督教历史从创世到末日大审判,有始有终,而现实中的历史事件没有清晰的源头和终点,但是人们还是可以从某个视角或以某人为中心截取出一个大概来,使之成为头尾俱全的故事。如果上世纪20年代女师大学潮也是一个故事的话,它有没有象征着正义实现的收束之处?以往学界被“驱杨(荫榆)倒章(士钊)”的口号所迷惑,总是取鲁迅和许广平似乎交代明白了的立场来讲故事的结局,那就是造反学生1925年11月底、12月初的“复校”。平心而论,对某些人而言,“驱杨倒章”只是为达到目的——易培基出任校长、教育总长——创造条件。在大量关于女师大驱杨运动的叙述中,英雄(主角)鲁迅在戏台中央英勇作战,易培基(以及背后的李石曾)或不见身影,或像个跑龙套的,在前台一闪而过,仿佛是来暂时填补一个无聊的空白。【吴奔星先生的长文《鲁迅和“女师大风潮”》(写毕于1976年10月,载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图书馆编、聊城印刷厂1977年10月印行的“鲁迅生平资料丛钞”第二辑《鲁迅在北京》,第94页至147页)史料翔实,是笔者目前所见到的关于这一话题叙述较为完整的研究性论文。文章以女师大复校、1926年1月13日新任校长易培基到任作为学潮“最后的胜利”。易培基只是一个突然降临的人物,与此前学生的一切抗争了无关涉。更常见的是这方面的文章、著作彻底回避易培基。】鲁迅自己要对此负一点责。 1 1973年7月,顾颉刚在他1925年8月的日记后补记: 李石曾、易培基本是国民党中坏分子,专搞盗窃攮夺工作,西山一带之庙产及此后故宫盗宝案可知也。慕愚(谭慕愚,即谭惕吾)反对其人,本是合理行为,而李、曾嗾其党羽傅启学等攻击之……。观女高师案,杨荫榆虽改职入教部,而继其任者乃易培基,鲁迅先生诋杨不遗余力,顾于易之继任乃默无一言,能谓之认识是非乎!【《顾颉刚日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0年,第1卷,第659页。关于故宫盗宝案的细节可参考1937年9月30日首都(南京)地方法院检察官对易培基、李宗侗提起公诉时所提供的上下两册《易培基等侵占故宫古物案鉴定书》。起诉时被告“在逃未获”,当时抗日战争已爆发,审判未能进行。又据维基百科,易培基于1937年9月在上海病逝。1934年的《华兴周刊》(第31卷22期,日期不详)曾报道,易培基案发后已入籍“满洲国”,既已成为“外国人”,公诉就难以进行】 最后一句,大致不错。由于鲁迅自己对易培基继任校长“默无一言”,诸多关于女师大学潮的研究在这方面也是(有意)忽视的,即便提到,也是轻描淡写,仿佛可有可无。驱杨是为了迎易,这是李石曾一派蓄谋已久的。学潮时任女师大国文系主任的郑奠(介石)在五十

让历史还原真实的鲁迅

让历史还原真实的鲁迅 我对鲁迅一直很好奇。 冯雪峰告诉毛泽东,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人是毛泽东。”“半个人”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沉吟片刻后说:“这个日本人不简单,他说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在文革时期,“批林批孔”的前夕,毛泽东在武汉接见曾思玉等军区领导人时又说:“中国的第一等圣人是鲁迅,中国的第一等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是圣人的学生。”能上毛泽东的封神榜,并被抬得如此之高,鲁迅自然不是一般的人了。这是我的第一个好奇。 北大有位叫孔庆东的教授,自称是孔子的第七十三代直系传人,师从红色理论家钱理群,潜心研究鲁迅思想,很有心得,曾被央视请去“百家讲坛”开讲鲁迅,并感情真挚地写过一本《正说鲁迅》的书,但我很奇怪,在礼教中看到了“吃人”的鲁迅,对孔教授的先人孔夫子,一直是持“打倒在地,再踏上一脚”的态度,鲁迅的“学生”毛泽东,更是把鲁迅的思想发扬光大,差点没把曲阜孔家夷为平地。而这丝毫不影响孔教授为鲁迅歌功颂德、吹鼓抬轿。由此可见鲁迅的魔力,这是我的第二个好奇。 新月社的干将,曾在美国研究心理学的肖云山说:“鲁迅其实是个精神病患者。鲁迅的杂感来源于他的多疑、敏感、自恋,而这些都是偏持狂的特征。也是之所以在鲁迅的眼中,满世界都是敌人的原因。”鲁迅竟有精神病症,这是我的第三个好奇。 身为一代新文化主将,平生致力于唤醒国民,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懂中国”的“第一等圣人”鲁迅。头顶上有着无数眩目的光环。但我更想知道,在这些光环背后,鲁迅是如何给我们展现民族“导师”的一面,而这不得不从鲁迅的生平聊起。 闲来无事聊聊鲁迅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进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改字为豫才。鲁迅家本是世家大族,在其祖父周福清手上时,周家还有千亩良田和多达几千平方米的宅院,按建国后的阶级划分,周家是典型的大地主剥削阶级。不难想像鲁迅当年的富贵。 更加了不得的是,祖父周福清于1871年赴京参加会试,中贡士,殿试获得第三甲第十五名,被钦点定为“翰林院庶吉士”。在明清时期,这可就相当于拿到了登堂拜相的准入证。可惜周福清受孔夫子的毒太深了,没能跟上时代变化,仍然满嘴的仁义道德当清流派,因此在官场很吃不开。几年下来,只混到个七品知县的小官,不久还被人参了一本,连这小官都丢了。回家后周福清痛定思痛,思想有了大飞跃,变卖家中田产,不惜重金,捐了个内阁中书。但捐来的官没能马上上任,称之为候补,这一候就候了九年,最后终于当上了这个以抄写为职的七品京官。 1894年周福清的母亲病故,周福清回家守制,正好这一年浙江举行乡试,主考又是周福清的同年。当地的五个富户跑来找到周福清,想通过这位京官打通关节、贿赂主考,给

浅谈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浅谈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题记 上世纪初叶,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辛亥革命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到后来的历次国民革命运动,在一大群海外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和对西学东渐的实践中,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开始了与之前数千年里形成的封建传统大相径庭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如果说废帝制建共和是当时政治的一大突破,那么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改革则直接导致了现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1915年陈独秀创立《新青年》杂志。一时间《新》刊所追求的在思想上和文学上向西方学西的思维成了当时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行动风向标。1917年胡适在刊内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在此要求中国传统文学改良的大气候下,一批具有进步意识的中国现代作家应运而生,鲁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她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拾,在1918年至1922年连续写了15篇小说,于1923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1924到1925年所作小说11篇,则收入192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鲁迅的这两部短篇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这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以下就将对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中的地位进行一番阐述。 ●一些重要现代小说作家的概况和小说成就 首先,要评价一位作家作品的历史地位就必须在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将其与同时代的一些著名作家做横向的比较,然后才能对之产生更全面的认识。故笔者在此列出一些相关作家小说成就以供对比。 巴金: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小说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

还原真实的刘安恭

1929年春,受党中央的委派,从苏联刚回国的刘安恭,来到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工作,直至同年10月在战斗中牺牲。在仅半年的时间里,他曾担任过临时红四军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前委委员、二纵队司令员等职。 由于刘安恭背负历史的十字架,被人指为“托派”。多年来,刘安恭的名字很少有人提到。1985年4月,总政有关单位经过认真核查和证实,从实事求是出发为刘安恭重新定论,确认为革命烈士,并为其立传。民政部还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1985年6月28日,萧克将军来南京开会,得知刘安恭的女儿刘邦昭住在此地,于是专门接见,同她谈了很多。50多年前的往事,萧克还记得那样清楚。当谈到有的人至今还说刘安恭是“托派”时,老将军有些动感情的说:刘安恭怎么会是“托派”呢!他是在革命的低潮时来到红四军的,我一直和他在一起。他在战斗中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牺牲在战场上,是革命烈士嘛! 刘安恭,字季良,重庆永川人。他出生书香门第,刘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其父刘英山思想开明,倾向进步。 刘安恭小时很爱看书。由于父亲从事教育工作,家里有不少藏书,这为他读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刘安恭18岁那年,刘英山决定将他远送德国去学习,期盼他能用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强大国家。新婚不久,刘安恭就告别了父母,在父兄的资助下,踏上了出国求学之路。 刘安恭是1918年赴德国留学的,入柏林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第二年,他在比利时加入第三国际。 他到了柏林后,除了正规的专业学习外,还广泛的接触社会,跑了好些个国家进行考察,加深了他对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在德国期间,刘安恭结识了朱德、章伯钧等中共旅欧支部的成员。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朋友。 1924年,刘安恭学业结束,告别了七年的欧州,踏上了归国的征途。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是波澜壮阔的中国大革命的洪流。 1924年,离开祖国七年的刘安恭回到了家乡。这里依然是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10个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

10个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 人这一生当中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如何教育孩子也成为了现在家庭的难题,但有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为什么有的家庭的孩子可以那么优秀呢?他们的父母是怎么做到的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大家在阅读之余也要学习这些家长的育儿经,并找出自身的不足,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篇1: 袁隆平(1930— ),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江西德安人。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历任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 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是钟灵毓秀的庐山脚下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德安西部青竹板地势 西北高东南低,丘陵起伏,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他的先祖世代在此躬耕垄田,繁衍生息,19世纪后期弃农经商,因经营有方,家道日盛。他的祖父袁盛鉴,在孙中山领导的民国时期 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历任德中县高等学校校长、农会会长、广东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 等职;父亲袁兴烈曾任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后就读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北平铁路局高 级职员。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出生,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属马,被称为“调皮的小马驹”。少年 时他经常闯祸遭罚,做事又显得笨手笨脚。父母想训练和调动他的积极性,要他帮助拿碗,碗却 摔破了;要他拿杯,杯掉到地上。但是父母不因为他摔坏了东西便停止差使他,相反更频繁地让他 参与。他好奇心特强,有什么问题必追根究底,父母往往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母亲贤惠善良, 酷爱花卉。母亲伺弄花卉的时候,小马驹在一旁手忙脚乱地“帮忙”。他爱动脑子,感兴趣的必亲自 体验。比如第一次看到荞麦粉,他想弄点尝尝,结果弄得整个成了白粉人;看到木匠钉钉子时嘴衔 铁钉,他也拿一个衔在嘴里,一个跟斗,铁钉掉进肚子,送到医院才取出来。袁隆平7岁时随父 母逃难乘船渡浣江时,被四弟不小心碰了一下掉入江水,幸被船工救起,于是他下决心一定要学 会游泳。到重庆后,去长江边照图例一步步练习分解动作。一个暑假下来,仰泳蛙泳来往自如。 后又学自由泳。10岁时能横渡长江。他还参加比赛,出人意外地游出了“汉口赛区一百米、四百米 自由泳第一名”的成绩。他从小就是这样,一旦认定目标,就百折不回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读中学期间他好学勤思,成绩优异,志趣高远,爱好广泛,课余博览群书,思维比一般同学 敏捷活跃。他喜欢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喜欢提问,琢磨为什么。这种寻根究底的执著在以后的 科研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年后,同行们引用学术用语与他开玩笑:“袁教授,你有那么多常人没有的优点,是不是远缘 杂交造成的?”袁隆平回答:“差不多吧,母亲江苏人氏,父亲江西人,个性不同,父亲小聪明多, 母亲聪慧善良。”这虽然是说笑戏言,但事实上他确实从父母身上得到了丰厚的给养。

袁隆平英语作文4篇完美版

《袁隆平英语作文》 袁隆平英语作文(一): China the great father of Hybrid Rice - Mr。 Yuan Longping, was born in Beijing, he is our great Chinese rice engineering, biology professor,the United Nations Food Industry consultant。From the beginning of 1964,Mr。 Yuan Longping began studying hybrid rice technology, to 1975 study successful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hybrid rice, hybrid rice he for large area promotion foundation。In 1964to 1965in two rice blossom season, he and the team every day is so hard, feet on the mud, long bow, not tired a day and night, holding long-term backache, finally in the paddy fields found a natural male sterile plants。Yuan Longping experienced many failures, he did not flinch, he let us Chinese pride, let the whole world people sit up and take notice! 中国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出生于北京,他是我们中国的伟大的水稻工程学家、生物教授、联合国粮食业首席顾问。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先生就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至1975年研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他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在1964年至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与研究小组每一天都是如此的辛苦,双脚踩在烂泥中,长久的低头弯腰,不知劳累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强忍着长期性腰酸背痛,最后在稻田里发现一种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袁隆平先生经历的很多失败,他并没有退缩,他让我们中国人骄傲,让全世界的人刮目相看! 袁隆平英语作文(二): Yuan Longping (born September 7,1930) is a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tist and educator,known for developing the first hybrid rice varieties in the 1970s。His hybrid rice has since been grown in dozens of countries in Africa,America,and Asia ―providing a robust food source in high famine risk areas。 Mr。Yuan won the 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of China in 2000,the Wolf Prize in agriculture and the World Food Prize in 2004。He is currently is DirectorGeneral of the 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D Center andhas been appointed as Professor a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e is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 my of Engineering,foreign associate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and the 2006 CPPCC。 Mr。Yuan was born in Beijing,China。He loves playing Majong and the Erhu (Chinese violin),swimming and motorcycling。

英语作文-人物传记-袁隆平

Book4 M4 composition(李晓婉) Yuanlongping is a great scientist who is devoted to agriculture. Let me introduce him. From an early age he was hard-working and was curious about everything, that is why he was given the nick name, “the student who asks questions.”.He studied agriculture in collage and began experiments in crop breeding. He thought that only by crossing different species of rice plant can we solve the food problem. Step by step, Yuan became the leading figure of the rice-growing world. In 1970 he made a breakthrough which is supported by government. Yuan made a contribution in agriculture, not only to China, but to the whole world.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he is more than a scientist. He is a hero.

还原真实的自己_初中作文

还原真实的自己 从前,有一个三角形。他非常开朗活泼,喜欢给小草讲笑话,与花朵聊天,为鸟儿指路……直到有一天,他跟一个圆打招呼时,圆傲慢地说:“你滚动得太慢了!”说完,便快速滚向别处了。 那是他才意识到,自己在无风时,除非用尽全力,否则就一动不动!因为这个,三角形变得沉默寡言,怨天尤人,时刻伤心地抱怨上天的不公。 突然有一天,他觉得这样伤心下去也不是办法,他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不懈地努力,自己也能像圆一样快!于是,他开始收集一些碎片,准备塑造出属于自己的轮廓后钻进去,也成为一个圆! 一年过去了,附近的碎片都收集完了,他开始养精蓄锐,准备在下一场大风来临时,去遥远的地方收集别的碎片。 一个月过去了。

“呼——”三角形的日思夜想感动了地球,大风终于来了。三角形的沉默一去不返,那个开朗活泼的三角形又回来了。大风把他吹到了玫瑰丛旁。 又过去一年,这附近的碎片也被收集完了,只差一点,一个圆就完成了。但新的难题出现了:玫瑰很高,风无法把他带走,只能在他上方掠过;玫瑰带刺,从下方也无法穿过。三角形就每天与玫瑰、野草、蜜蜂商量办法,时不时讲几个笑话,大家很快成为了好朋友。三角形也是个热心肠他帮小鸟找到妈妈,号召大伙儿把受伤的蝴蝶抬到医务室…… 一天,一只被大家称为“聪明蜂”的蜜蜂兴冲冲地飞来:“我有办法了!”大伙儿急忙询问是什么办法。“我与兄弟们一起抬着三角形,鸟儿在下面支撑,玫瑰也尽量低头,一会儿不就能飞过去了吗?”计划开始了,大家都哭着与三角形告别,三角形眼里也包含泪花。蜜蜂与小鸟都希望这段路程永远也没有尽头,但事与愿违,三角形很快被抬到了终点——斜坡。

又过去一天,最后的碎片也收集好了,蜜蜂与小鸟排成一个三角形队列含泪告别。正当他们准备返回时,三角形想起了在玫瑰丛旁的美好时光。他突然用尽全力顶开那辛辛苦苦收集来的圆,大喊:“我——和——你——们——一——起——走!”

2020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同步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 (3)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4)《行路难》中形象生动地描写仕途艰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5)《岳阳楼记》中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早晚变化多端的景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3分) A.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强烈地证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B. 为了杜绝溺水事故不再发生,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C. 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政府加大投入,建设了多个休闲公园,成为市民娱乐的新去 处。 D. 中国自古就有崇尚自然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 山”,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7分) 青年人最好看的,就是那股子狂妄气,因为无所有,所以无所畏,在灰扑扑的青春里【甲】(A.肆意 B.随意)撒野。你瞧,一个行业真正尖端的人物,也不全是衣着华贵生活精致之人。袁隆平捋起袖子站在稻田边的模样被印在了教科书上;马云密布着皱纹的脸上,有孩子般清澈和天真的神情;①声名显hè()的作家,稿纸堆旁就是外卖盒。他们好像也奔赴在更好的道路上,没有太在意身姿是否足够优美,②步履.()是否太过匆匆。所以,青年人,真的不必急着精致,其他人告诉你的什么妆容精致衣饰得体,什么善待自己岁月静好,都只是表象,想象五六年后,你走向这个复杂的社会的时候,哪种能力能让你不跌倒?哪种能力能让你【乙】(A.势如破竹 B.所向披靡)??哪种能力能让你不用仰人鼻息靠脸吃饭?这些,才是你需要积累的。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 ①()②()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2分)【甲】【乙】 (3)根据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再仿写一句话。(3分)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4-5题。(6分)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 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凄凉地”“弃置身”点明了诗人长期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 B.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感慨万千。 C.尾联点明酬赠之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D.全诗感情真挚,始终充满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鲁迅_故事新编_与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比较_对历史的不同态度

●郭沫若学刊2001年第4期(总第58期)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011119 作者简介:廖久明(1966),男,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2000级研究生。 鲁迅《故事新编》与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比较 ——对历史的不同态度 廖久明 (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鲁迅的《故事新编》和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具有如下区别:(一)鲁迅不但到史书中去寻找题材,而且到神话中去寻找题材,郭沫若则主要从史书中寻找题材;(二)鲁迅让古人说今人话,郭沫若则基本上坚持古今之别;(三)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可以叫“历史讽喻小说”,鲁迅的《故事新编》则具有后现代主义文本特征;(四)郭沫若重视对自己作品真实性的解释,鲁迅则对此不置一词。这表面上的不同,实际上隐含着他们对历史的不同态度:鲁迅虽不相信史籍(尤其是正史)却尊重史实;郭沫若虽相信史籍却常常为了现实的需要,对史实进行大胆的“失事求似”的改编。 关键词:鲁迅 郭沫若 《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 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25(2001)04005306 茅盾在《玄武门之变?序》中说:鲁迅创作《故事新编》是为了“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之所应憎恨与应爱”;[1]郭沫若在为自己的历史小说集《豕蹄》写的序中说:“这儿所收的几篇说不上典型的创作,只是被火迫出来的‘速写’。目的注重在史料的解释和对于 现世的讽喻,努力是很不够的。”[2] 由此可以 看出,“古为今用”是其创作的共同原则。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的创作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在:语言、选材、创作方法及对作品真实性的态度。 一、选材 鲁迅的《故事新编》共有8篇作品,其中有4篇属于神话或带有神话因素,分别是:《补天》、《奔月》、《铸剑》、《理水》。郭沫若的十 篇作品中,没有一篇带有神话因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偶然的。在鲁迅看来,神话同史书一样都是中国历史的记载,所以选材时可以在神话与史书中任意出入,不受限制;而在郭沫若心目中,史书就是史书,神话就是神话,它们分属两个系统:一个属历史,一个属文学,二者不可僭越。这种情况到了后期尤其如此。前期,郭沫若在写《漆园吏游梁》时,还能参照《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结合庄子自己的作品,根据现实需要大胆铺排;《柱下史 入关》则从《史记》所说的“莫知其所终”[3] 开 始,大胆想象老子出关及回到关内后痛苦地忏悔的情景;《马克斯进文庙》甚至让生活于19世纪西方的马克思在20世纪20年代到文庙去拜会孔子,想象之奇特与《故事新编》相比当在伯仲之间。但是事隔10年后,当郭 53

如何看待鲁迅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鲁迅 马雪晴 摘要: 70多年来,对鲁迅先生的解读和阐释、褒扬和审视、争议和攻讦,几乎从未停歇过,而真实的鲁迅只有一个。所以现在“还原历史中的鲁迅”,把鲁迅重新归位于真实,在真实还原的基础上,重估鲁迅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无疑是对鲁迅的一次正本清源,让鲁迅以更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两种现象正确看待还原鲁迅当今价值 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迅被严重的“神化”、“革命化”或者“意识化”,所以把鲁迅归位,重新估量鲁迅的价值和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先生有深刻研究的网友梁由之说:“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用心,将鲁迅神圣化或者妖魔化,都是一种背离本真的歪曲,都是荒唐可嗤、不足为训的。也终将是徒劳的。” ①我们更应该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去看待鲁迅。 一、当今社会对鲁迅的态度 鲁迅先生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因为自己的巨大丰富性而具有多种意义的存在,因此成为借题发挥、借酒浇愁、借古讽今、借机报复……和“借此机会”的机会,鲁迅也差不多具有了观兴群怨的功用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像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仁者用来行仁,智者用来取智,恶者用来施恶的工具或大旗。这就不免要从为我所用的目的出发,来改装鲁迅,或是单单突出鲁迅某一符合自己需求的特性。当今社会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的对待鲁迅的态度。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对峙现象。 (一)被“神化”和“妖魔化”的鲁迅 左派景仰他的反封建,右派则为他玩命的咒骂政府的本事而疯狂,于是,他就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捧为神,成了所谓的偶像。 上世纪初,鲁迅是“孺子牛”,是青年人的朋友、导师、长者,他就在青年人当中。而现在呢,鲁迅还“活”在青年人心中么?鲁迅在一些人心里已然远去。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事例是,当鲁迅的曾孙女周璟馨因参加一档娱乐节目而成为一时之新闻时,竟有人问这了样一句:鲁迅的后人怎么不姓鲁了?呜呼,连鲁迅姓什么都不知道,何谈在我心中! 其次,读鲁迅的人在减少。前些时,老牌文学网站“红袖添香”发起的“影响青少年的作家排行榜”出炉,调查结果显示,鲁迅位列第六,敌不过“玉女作家”。何以如此呢?我以为一位80后的读者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说我对鲁迅没有什么好感,如果不是因为教科书上有他的文章,我想我根本不会去读,因为他的文章虽然说在那个年代已经很白化了,但是对我而言,还是有些深奥。还有就是一种逆反思想,书上都把他说的有些神化,给他的定位太高。 这确实是鲁迅在当今遇到的难题,他是一个亲近青年的人,现在却无法亲近青年人,既有鲁迅被神化后青年人对他的反感,也在于鲁迅的难于读懂。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研究鲁迅“两棵枣树”的思想内涵。大致是这么论证的: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所以“两棵枣树”必有深刻内涵。既然如此,就一定要越过字面,深入分析。作者深入分析的结论是“两棵枣树”体现出“鲁迅先生矛盾辩证的哲学思想”。最后作者说:“鲁迅先生连这么小的细节之处,都体现出思想的严谨,这更能说明鲁迅先生思想之深刻而且已入骨三分,所以说,鲁迅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受之无愧的!” 我不是吃鲁迅饭的,既没有干过无限拔高鲁迅2的事情,现在也不打算论证鲁迅2不等于鲁迅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只是一种补救策略,以便继续神化之),我所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鲁迅3对我们会有怎样的影响?比如说顾颉刚,对于二十世纪的史学来说,本有绝大贡献,但因为鲁迅讥讽过他的“禹是一条虫”的说法(并且捎带着连顾氏的相貌也讽刺了一下,不太厚道),算是被钉上了耻辱柱。顾氏晚年撰成长文,其中为“禹是一条虫”辩解时,连鲁迅的名字都没敢提,反而大提特提国民党官员如何如何。关于鲁迅,我想,将来还会有很多人继续钻研X1是怎样与X2不同,或者X3是怎样的伟大、光荣、正确……我以为,研究也未尝不可,但不要用研究戴安娜之死的心态和方法去研究,才是正道。否则这种神化的鲁迅现象会对青少年正确认识鲁迅带来心里上的障碍同时也为还原鲁迅带来弊端。 (二)鲁迅是汉奸

还原真实的精神文化

还原真实的精神文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能够长久伫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如果民族丧失了精神文化,就意味着民族灵魂的丧失。 文化可以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它可以是书法、绘画、节日、习俗等,但是文化多种多样,我们所真正了解的又有多少。 有多少人重视着西方的情人节,而忘记了中国传统的七夕,有多少重视着西方的圣诞节,而开始忽略中国传统的春节。忘却传统的节日就意味着文化在人们记忆中的逐渐丧失。 并且在拜金主义日益盛行的今天,节日总会与商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传统的节日仿佛成了商家们的金元宝,使得传统的节日更加丧失了其原本的意义。节日在商业的眼里成了金钱的代名词。 由于商家的影响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慢慢丧失了其原本的地位,在人们的心中开始动摇,地位的丧失也让其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中秋节就是意味着吃月饼,春节就是意味着吃饺子,元作文宵节就是意味着吃元宵。节日原

本的意义因为忽略而逐渐丧失。 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要深刻了解中国文化,让文化不失其原本意义,也要让其被赋予现代化意义,重塑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当然,文化与文化之间不是相互独立也不可能是相互排斥的,而文化与文化之间则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使得文化更具有时代性。 文化有许多方面构成,则文化也可以从多方面得到普及,人们可以通过阅读古典名著,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游历文明古都来加深对文化的了解,亲自体验文化所带来的魅力。 从事文化行业的人也应该持一颗纯洁的心,不因名利而从事对文化的研究,而应以研究文化为目的去探究古文化的奥秘,治学者也应该抱有一颗严谨的态度,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而着实让文化研究成为自己真正的事业。 总之,文化的兴衰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衰,还原真实的精神文化,应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

2015年高考优秀作文素材还原与运用揭示(四)9页

2015年高考优秀作文素材还原与运用揭示(四) 【高考真题?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司机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孩子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开始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高考佳作】 等待 重庆一考生 生命这一程长路,不能指望孩子一天长大,也很难让生活中的所有误解马上消除。从冲动到冷静,从狭隘到宽容,缓一缓,等一等,冷却原因不明的是非计较,让所有的误会成见都成为对自己胸怀的一种提醒。客观已经那么简单的存在,人生更需要涵养的是等一等的智慧和从容。 岁月匆匆,行路也匆匆,人的生活不是一场劳碌。风风火火赶过去,辛辛苦苦一场历练,冷落了美景,闲置了好心情。有些事情等一等,又何妨?让人生的思考有机会沉淀,也减震急于事功的浮躁。面对着生活的如意不如意,不忘当年的素心初衷。生活的脚步慢一点,学会欣赏,学会平常,闲一段流光读清风明月,留一方背影给瓜豆田园。 这茫茫的人海,宽宽的世界,每个人都在学会理解。这世界是大家的存在,而不在于诉说着自己的委屈,忽略了别人的无奈,更不要因为自己的奢望,而拉远了和生活本身的距离。这朴朴素素的生活,把握住内心的

厚重与温度,才是生命最大的价值。生活从来也不是一种简单的表达方式和存在形式,每个人走过人海都需要秉持一种善意友好的态度,咀嚼着自己的辛苦,也体谅着别人的不易。自己的艰辛需要自己毫无畏惧的承担,但内心世界也要明了,别人的不幸和苦难并非言过其实。就像这人生,每个人都想活出自己,张扬丰富的个性,但迎面走来的、身边同行的也同样是鲜亮温暖的生命。 大事小情一箩筐总是生活的家常便饭,需要用一种态度去面对。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做酝酿效应,给鸡飞狗跳落地的时间,让选择变得更理性,凡事学会放一放、冷一冷。不和闲事较劲儿,不跟心窄费时间,生活的艺术就是候着尘埃落地的耐性,在决定向左走向右走之前停一停,不急躁,不固执,让选择的理智有机会醒一醒。既然无法陪这个世界到地久天长,那就选择一份豁达与真诚。 人生在旅途,虽然是急匆匆地向前赶,且慢在慌张中做什么决定。对着挫折常懊恼,且慢抱怨多逆缘,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相信生活总有峰回路转。那些人生的温暖总蕴藏在生活的那些不经意间,怎么样的生活才叫幸福,怎么样的生活才叫充实,也就在于这且行且珍惜中。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一: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老子》有言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论语》有言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晋书》有言道:人有不及,可以情恕;《文中子》有言道:君子不责人所不及;薛?u说道:

以批判鲁迅为例

以批判鲁迅为例(有关劣根性) / 马大一为 2008-12-01 13:48 | 阅读(2182) | 标签: 知识分子研究 | 字号:大中小 ——从国民劣根性到知识分子劣根性 我一直很喜欢鲁迅,但是我要批判他。因为鲁迅说过,他的思想是有毒的。当年我以为他这是谦虚地说法,但现在我觉得他说的是实话。虽然我因为他说了实话有点不好意思再批评他,但我突然想起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的话:我们讲情面,但是我们更热爱真理。(如果你硬要说亚里士多德没说过这话,我不争辩,但我会觉得你事儿。较什么劲呢。) 以前我们不懂事,所以受过教育的荼毒。那会儿,老师们喜欢开口闭口讲鲁迅,因为什么呢?因为鲁迅是可以讲的人中最牛逼的一个。以中国之大,牛逼的人自然不少,比如胡适,但上面冥冥中自有规定,所以老师就只能讲讲鲁迅。讲鲁迅,老师们就慷慨激昂,大谈“国民劣根性”的问题。不过,这种慷慨激昂都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只能就历史而论,如果有学生提出“我们真的这么不堪吗”这样的问题之后,老师都会来一个来个180度的华丽转身,告诉我们:自从那个啥啥啥之后,我们的劣根性就改善了很多;当然,这不是鲁迅的功劳,而是那个啥啥啥的功劳。我们于是很高兴。但老师又一转:但是你们也别高兴过头了,因为虽然那个啥啥啥了,但是还是会有“一小撮”无所用心的人没有彻底改造好。我们于是再度沮丧。老师又说:不过呢,也没关系,只要你们听老师的话;好好上课,特别是好好上好思想政治课。然后老师再一转身,说:接下来我们来上思想政治课。 那时候,我们的老师兼上各种课。所以他讲完了语文,就又开始讲思想政治。但是在我看来,这两种课大同小异,不知道上头是怎么考虑的。 就是这样,“国民劣根性”问题最终交由思想政治课来解决。鲁迅如果在世,可能就不会这样。但我怀疑,如若他活着,恐怕是第一个被上思想政治课的人。这有点诡异。但有的时候就是这样。 当然了。在这件事上,不能怪鲁迅想的不够周全。我说到这些,实际上是题外话。我对鲁迅的批评,并不是怪他考虑不周,我也不觉得他批评“国民劣根性”的“话”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众所周知,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多少都会有这种“改造”的冲动。连一向以稳健著称的胡适,也还是一样的想法。所以,我现在要批的,不仅仅是鲁迅一个人;我是要跟整个那一代人为敌。当然,我之所以敢这么狂妄,主要的动力在于:五四那一代人之所以值得批评,在于他们是中国两千年来第一批真正的知识分子,而我的批评正是一种表示敬意的方式。 现在我要交待一下我批评的切入点。因为对象具有广泛的盲目信徒,所以我不得不格外谨慎。一不小心,前辈们就可能指责我“黄口小儿”,“不知天高地厚”。另外,我还想说的是:我这不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为了出奇;不是这样,我绝对是在我十多年严肃思索的基础之上,才开口说话的。我特别希望,阅者能够体会到我的这种严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