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课程论文

外国文学史课程论文
外国文学史课程论文

灵魂深处的悲剧

——浅析高老头的“父爱”

摘要:高老头的命运是悲剧的,这种悲剧主要在作为父亲的他在对女儿付出了全部心血后并没有得到女儿们的回报,这种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多重的。首先,在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争夺权利的时代,整个社会弥漫的虚荣、地位、金钱至上的观念导致了这个悲剧;其次高老头的父爱本身就是一种夹杂着对于在妻子身上未得到的爱情的父爱,这种畸形的父爱必然会造成不健康的后果;再加上这种不健康的父爱是以一种极度溺爱的方式表达的,所以这个悲剧是必然的。

关键词:高老头父爱悲剧金钱无私

高老头作为一个父亲形象始终闪耀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其对两个女儿表现出了一种无法比拟的父爱。巴尔扎克在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这样说到:“我描绘了一种极为强烈的感情,什么也不能使这种感情有所减弱;轻侮、伤害、不公正都对它无损,这个人有着神圣的父爱,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的确如此,小说中高里奥老头把全部感情都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心甘情愿让她们榨干了毕生心血。而可怜的老头在生命垂危之中,喊叫了二十小时想喝口水,却没有人照应他。在一八四五年左右,当巴尔扎克回顾了他的作品里的种种父爱之情时,他把高老头的父爱说成是“本能的、带有情欲和病态的”,为何他如此喜欢他的女儿,如此爱他的女儿,那是因为他内心的隐秘心理在作怪。

1,隐秘的无意识——恋女情结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母子或是父女之间也有异性相吸的本能,单亲家庭中父母贵子女会比正常家庭中有更多的怜惜和牵涉,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心理变异”。这种异常以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表现形式,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异常的异性之恋的情节。正如荣格所说的,每个女子心中都存在一个爱你穆斯的原型,每个男子心中都存在着一个阿尼玛的原型。恋女情结是高老头悲剧命运的心理根源之一。

巴尔扎克对高老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他与他女儿、欧也妮等人之间的关系、心里描写表现的。高老头对女儿和对周围人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作品中有很多表现高老头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的话语充分的揭示出高老头对女儿异常的爱。

如:

“一个父亲的遭遇,便是一个最美的女子对付一个最心爱的男人也能碰到,如果她的爱情使他厌烦,他会走开,做出种种卑鄙的事来躲开她。所有的感情都会落到这个田地的。我们的心是一座宝库,一下子倒空了,就会破产。一个人把情感统统拿了出来,就象把钱统统花光了一样得不到人家原谅。这个父亲把什么都绘了。二十年间他给了他的心血,他的慈爱;又在一天之间给了他的财产。”“高老头在满足了女儿的物质需求后,,会要求女儿跟他亲热一下作为回敬。”

当他得知女儿但斐纳伏在欧也纳的背心上哭过,便激动得很:“噢,把背心给我。怎么,你的背心上有我的女儿,有我心疼的但斐纳的眼泪!噢,我给你买件新的吧。这一件你别穿了,给我吧。”当他见到但斐纳写给欧也纳的信,便把信纸嗅了又嗅,说道:“,嗯,那是她手指碰过的啊!”,老人抱着女儿,发疯似的蛮劲使她叫起来:“哎,你把我掐痛了。”“把你掐痛了?”,他说着,脸色发了白,瞅着她,痛苦得了不得。高老头轻轻亲吻女儿的脸,亲着刚才掐的太重的腰部……

显然,这些举动已经超出了父爱的范畴,作为父亲和作为男人的界限被打破了,使他对女儿的爱呈现出一种病态。高老头是一位十九世纪因为面而爆发的生意人,他非常爱他的妻子,“妻子是她崇拜赞美、敬爱无边的对象”,并且生有两个女儿,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短暂的,他仅仅过七年的幸福生活,妻子便去世了。由于对妻子的忠诚和对子女的怜爱,他没有再结婚。一个男人辛辛苦苦、亲亲热热地把两个女儿抚养大,满足他们的所有的愿望,因此一旦他的女儿被其他的人占有之后,心理肯定会有点愤愤不平。高老头和他的两个女儿相依为命,他的感情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一切为了自己的女儿。由于两个女婿的到来,完全占有了自己的女儿,瓦解高老头在女儿心中的地位,因此,高老头不喜欢自己的两个女婿。多年的独身生活使得他无法容忍别人也就是自己的女婿抢走与他最亲近的女儿,也无法容忍自己的女儿移情别恋,把他们的情感全部转移到另外一个身上。因此,女儿和女婿越是恩爱,父亲就越孤独,越是引发起高老头的失落与嫉妒,于是他越是对女儿的丈夫挑剔,甚至他亲自为但斐纳找情人——欧也妮。其实他是觉得只有他自己的无条件的付出与牺牲,才能真正给予女儿幸福。高老头有着严重的“恋女情结”,正是因为女儿爱丈夫,确切的说是爱虚荣与地位胜过爱他,

对于一位占有女儿全部感情的父亲高老头来说,自然会引起其内心情感的失衡。高老头嫉妒女婿可以得到女儿更多的爱,有时竟然到了争风吃醋的地步,与女婿争夺女儿。

高老头确实是非常爱他的女儿的,为了女儿他什么苦都愿意吃,什么事情都愿意做;然而,他的爱是自私的、狭隘的,他的爱已经是超出了父爱的范畴,他的“恋女情结”使得他对女儿的爱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爱。

2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

精神分析关注人物的本能与无意识,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或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本我主是生存与性的本能,是由一切与身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遵循“快乐的原则”;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自我代表理性及善良的意志”,,自我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受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的影响;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良心,二是自我理想,超我抑制本我的冲动。《高老头》中高老头的人生悲剧充分体现了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矛盾与冲突。

《高老头》以1819年底到1829年初的巴黎为背景,当时的法国拜金主义是风盛行,人们都为金钱而扭曲了人性,疯狂的剥蚀,不择手段,尔虞我诈。在社会动荡时期,高老头囤积面粉,投机倒把,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妻子死后,他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的身上,为了让她们能够在上流社会中生存,不惜任何代价,满足她们的一切欲望,当金钱财产被她们榨取的义务所有之后,他却被遗弃,在病痛和凄惨的绝望中死去。可以说,文章一开头就将高老头置身在一个非常残酷的生存环境之中,动荡残酷的社会环境、疾病的痛苦、人情的冷落威胁着高老头的生存,压抑着本我和欲望,他渴望被爱喝关怀;疾病的折磨压抑着高老头的生本能,祈求能够活下去,高老头其实并不拍死,而是为了自己的女儿的幸福,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继续在上流奢侈的社会中穿梭,为了实现有一天能够同女儿住在一起,回到童年的时光的人生愿望和理想才不愿意死去,此时人格已经达到了超我。疾病的加重,高老头的自我理想、爱的超我意识又与自我分离,回到了生存的本能的本我之中。因此,社会的动荡、拜金主义的残酷与疾病威胁着高老头的生存,形成生本能的压抑,同时与祈求活下去的意志的自我,和为了女儿的愿望和自己愿望的达成的理想形成的超我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小说的结尾

部分有着深刻的体现。

高老头在大革命时期靠投机面粉而暴富,从一个普通的面条工人而成为了一个光年利息就八千到一万的中产阶级,并且拥有一位漂亮的妻子,生有两个漂亮的女儿,但是这种幸福的生活仅仅维持了七年。到了高老头的中年,他失去了他的妻子,并且遵守了自己的誓言,不再续弦。他在夫人死后就把满腔的爱情转移到两个女儿身上,痛爱女儿,有求必应,关怀呵护,无微不至。两个女儿嫁入上流社会后为了应付上流社会的虚荣,首先是逼迫不体面的高老头停止了他精通的生意。他为了不给女儿们的婚姻生活带来一丝不快,住进了沃盖公寓。但这只是故事的开始。两个女儿的陪嫁被老公控制,为了维持贵夫人应有的体面,她们开始榨取高老头的养老金,当高老头卖光了他珍爱的夫人的遗物,他的女儿们就再也不登门了。他不得不在路上、从邻居的口中、从女儿的侍女口中探听女儿的生活,这就能使他快乐得热泪盈眶了。实际上,妻子的离去形成了高老头性本能的压抑;对女儿无条件的关爱是现实的人性本善的表现,也是理性的处理亲情的方式之一,但是对于正值中年的高老头来说,长期的性生活的缺乏,使得他在关爱女儿的过程中无意识的陷入了对女儿的爱恋,他把对妻子的爱转移到了两个女儿身上,高老头的父爱发生了畸变。但是由于理性和文明道德和伦理观念又压抑了本能的激发,性本能的冲动与现实化了自我和道德化了超我发生了冲突,疾病的到来,死亡的接近使得高老头清楚的看看到了所有的虚妄,唯有死才能解除他的痛苦。因此,高老头的悲剧是命中注定的。

高老头的父爱是人性善良的父爱,真诚的父爱,也是极端的爱,无以复加的溺爱。高老头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任务内心世界的悲剧。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重新解析高老头的父爱,我们可以看到人物悲剧命运中悲剧故事,人性世界中复杂性;通过心理的层面挖掘任务的内心世界,引发我们思考什么真正的父爱,社会的动荡、金钱的诱惑与无止境的欲望对人性的毒害。

外国文学史历年考题汇总

外国文学史历年考题汇总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一、名词解释: 2012年1月 1、唯美主义文学 2、拜伦式英雄 3、文艺复兴 4、黑色幽默 5、俳句 2012年10月 6、七星诗社 7、三一律 8、小人物 9、迷惘的一代 10、《旧约》 2013年1月 11、人文主义 12、《吝啬鬼》 13、心灵辩证法 14、“硬汉子”形象 15、白桦派 2013年10月 16、教会文学 17、奥涅金 18、威塞克斯小说 19、战壕真实派 20、俳句 2014年4月 21、市民文学 22、唯美主义 23、复调小说 24、新小说派 25、《雅歌》 2014年10月 26、《堂吉诃德》 27、古典主义 28、多余人 29、荒诞派喜剧 30、旅美派 2015年4月 31、骑士文学 32、湖畔派 33、社会问题剧 34、冰山原则 35、《古兰经》

2015年10月 36、大学才子派 37、感伤主义 38、含泪的笑 39、意识流小说 40、《亡灵书》 2016年4月 41、荷马史诗 42、“狂飙突进”运动 43、自然派 44、加西亚-马尔克斯 45、《万叶集》 二、简答题 2012年1月 1、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简述《百年孤独》的主题。 3、简述沙恭达罗的艺术形象。 2012年10月 4、简述《堂吉诃德》的艺术成就。 5、简述《红与黑》书名的象征意义。 6、简述古代东方文学的主要特征。 2013年1月 7、简述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命运观念。 8、简述《荒原》的艺术特点。 9、简述《戈丹》的思想内容。 2013年10月 10、简述古希腊文学的特征。 11、简析《双城记》中梅尼特医生的形象。 12、简述《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 2014年4月 13、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14、简述《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 15、简析《戈丹》中的何利形象。 2014年10月 16、简析古希腊神话的特点。 17、简述《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形象。 18、简述《我是猫》的艺术特色。 2015年4月 19、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0、《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1、简述《雪国》的艺术特色。 2015年10月

外国文学史论文材料

西方悲惨毁灭的结 局模式和中国和解团圆的结局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二者本质性的不同,并探讨造成中西方悲剧不同结局的重要原因, 指出文化因素对中西方悲剧结局有着重大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色。 而在中国古代的戏剧理论中,并无“悲剧”一词,仅以“苦情 戏”来表述之,于是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就成为国内众 多学者争议的重点。其实,这种争论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悲剧大 团圆式的结局模式造成的,对于哲学中保有“天人合一”思想的 中国,更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但是对于西方的悲剧而言, 则更多的是以不幸作为最终的结局,这和西方偏重于形而上的 本体追问和求真的痛苦是有关联的,从而表现出人类与之抗争 的奋斗精神 ,悲惨的结局有着悲剧的必然性,可这不代表大团圆的 结局就一定是快乐祥和的喜剧,也不代表不幸的结局就一定是 痛彻心扉的悲惨命运。恰恰相反,大团圆也可以是一种命运的捉 弄,不幸也可以是另一种幸福的开始。 一、悲惨毁灭———西方悲剧经典结局模式 对于文学也好,电影也罢,一个没有结局的艺术作品是不完 整的,虽能引发观者开放性的思考,但总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莫 名感受。换言之,干净利落、寓意深刻的结局往往能形成强烈的 冲击力,突显主题,让观者产生意犹未尽的回味和思索。 西方古典悲剧就抓住了观者对结局特别在意的心理效应, 制造出主人公悲惨的遭遇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来刺激观者对作 品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亚里士多德认为:“完美的布局应有 单一的结局,而不是……双重结局。其中的转变不应由逆境转入 顺境,而相反,应由顺境转入逆境。”正是西方古典悲剧惨痛结局 的真实写照。 《哈姆雷特》就是一典型案例。哈姆雷特最终是以悲壮的死 亡而告终,随之化为乌有的还有他的敌人。在这部作品中,人文 主义精神是通过一场毁灭性的斗争来得到升华的,从而彰显出 人不可战胜的一面,让观者相信: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艺术作 品,有着高贵的理性、无穷的力量、端庄的仪表、出色的行动,凌 驾于万物之上的神灵,犹如主人公一样,神圣而不可侵犯。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数,同样是用生命完结来证明斗争的 西方戏剧之悲剧, 在其概念和观念上, 既有一定共性, 又存在着较

外国文学史

一、填空题 1.(《神谱》)是最早关于宇宙起源和神韵的谱系的系统描述。 2.(柏拉图)称萨福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雅典时代,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代表作分别是(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 3.(索福克勒斯)被称为悲剧艺术的荷马。(欧里庇德斯)——舞台上的哲学家。(阿里斯托芬)被成为喜剧之父。 4.柏拉图文艺理论的核心是(理念论) 5.第一步文人史诗是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 6.罗马文学之父(埃纽斯) 7.亚里斯多德盛赞《伊利昂纪》,《奥德修纪》的构思,认为它们体现了史诗的最高成就,是史诗的典范。 8.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 9.(《俄瑞斯忒亚》)唯一一部完整的古希腊三连剧。 10.中世纪文学按性质分为(教会文学),(史诗与谣曲),(骑士文学),(城市市民文学) 11.骑士传奇题材来源分为三个系统:(不列颠故事系统),(拜占庭系统),(古代系统) 12.但丁的(《论俗语》)是最早一步关于语言和诗律的专著。 13.(但丁)在《神曲》中奉荷马为“诗人之王”,亚里斯多德是“哲学家的大师”,维吉尔是“智慧的海洋”。 14.佛罗伦萨“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15.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16.十四行诗的创立者是(彼特拉克),其诗歌代表作是(歌集)。 17.西班牙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家是(塞万提斯) 18(.《十日谈》)以禁欲主义为基本主题,开创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十日谈》)和(《神曲》)合称为“人曲”。 19.(《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强烈的幻想性和抒情性。(《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代表作。 20.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1.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意大利) 22.(皮埃尔·高乃依)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23.(拉辛)将“三一律”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把古典主义悲剧玉树发展到高峰。 24.(莫里哀)则写出风俗喜剧和性格喜剧,从根本上改造了旧喜剧 25.(《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诗剧故事 26.(《浮士德》)与《伊利亚特》,《神曲》,《哈姆莱特》并誉为欧洲古典四大名著。 27.(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后期则转向现实主义。 28.(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言》,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雨果从此成为浪漫派的领袖。 29.斯丹达尔的(《拉辛与莎士比亚》)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30.(巴尔扎克)的《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成熟。(《人间喜剧》)是“包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外国文学作品鉴赏 课程类型:专业课 教师姓名:李艳(人文学院) 使用对象:文化事业管理(专)0901班 总学时:3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文学发展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了解期间产生的重要的或有一定影响的作家创作概况,熟悉并掌握他们的代表作的思想及艺术特色。 2.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各门理论课程和文学课程打下基础。 3.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发和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掌握外国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 2.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去观察、分析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评论文学作品,研究文学规律,开展文学活动。 三、教学内容 1.古希腊罗马文学 2.中世纪文学 3.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4.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5.十八世纪欧洲文学 6.浪漫主义文学 7.十九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文学 8.十九世纪后期现实主义文学 9.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四、教学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性,真正理解消化学得的知识,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2.精讲多练的原则。教师只讲授重点和难点,用更多的时间传授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3.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原则。尽一切努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审美能力。 4.育人的原则。在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五、教学方法 1.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发现东西方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内在联系,以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发学生对人类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2.以马克思主义和一定的理论方法作指导,正确鉴赏和评价外国文学作品。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品格。 3.以讲授为主,兼以对话讨论。组成外国文学协作小组,作业以文件夹作业及讲演、改编外国文学经典剧目。 4.组织观看与教学有关的世界文学名著经典影视片,运用CAI课件进行教学。

自考外国文学史历年自考大题与答案

(无答案者为网络搜索不到的) 2001年10月份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国文学史试题 名词解释题 狂飙突进运动 (1)18世纪70至80年代,在德国发生的一场文学运动。(2)要求个性解放,崇尚天才和叛逆,推崇自然和自我。(3)代表作家有席勒和歌德。 荒诞派戏剧 (1)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后流行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2)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3)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品特和阿尔比等。 俳句 (1)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一种形式最短小的诗歌形体。(2)由“五、七、五”句式共17个音组成,含蓄、凝炼,追求一种淡雅、静寂和隽秀的意境。(3)代表作家是被尊为“俳圣”的松尾芭蕉。 简答题 简要说明《伪君子》中答尔丢夫这一伪善者的欺骗性与危害性. (1)答尔丢夫是17世纪伪善者的化身,表里不一,将自己装扮成虔诚的教士。实际上却是贪食贪睡贪财贪色的恶棍。(2)恶行败露时,立刻露出狰狞面目,利用法律,串通官府,企图置他人于死地。(3)他的行为向世人昭示了这种伪善者与法律、、官府、宫廷联系密切,是伪善社会的产物,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但却遭到毁灭,试析苔丝悲剧的根源。 (1)个人的悲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苔丝始终不向环境和命运低头,但她又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命运安排的。(2)时代的悲剧:资本主义大工业侵入宗法制乡村,宗法制农民纷纷破产,道德秩序与生活秩序一样产生了混乱。苔丝心的纯洁与所处环境的冲突形成了悲剧的因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毁灭了苔丝。 简析黑色幽默代表作家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深刻涵。 (1)“军规”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和集中,象征着冥冥中统治世界的神秘力量,变化无常,莫测高深; (2)作为一条军规,它是强制性的;它运用了自相矛盾的推理逻辑,在似是而非中包藏着祸心; (3)它的本质在于它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圈套,是一种永远无法摆脱的困境,是现代西方人对世界的一种感受。 论述题 堂·吉诃德是个可笑、可爱、可敬又可悲的艺术典型,试论这一形象的矛盾性。 堂·吉诃德是个满脑子骑士幻想而又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特征的可笑而又可敬的矛盾复杂形象。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下)考试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自然主义:19世纪中后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其基本特点是作家应当是单纯的叙事者,照相机似的复制个别社会现象,主张从生物学角度对人和社会进行剖析,强调描写人的遗传特性和动物本能,否定文学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作用,因而不能完全反映生活本质,有时甚至歪曲生活。最主要代表:爱弥尔·左拉。 2、勃朗特峭壁:19世纪中期女性文学异军突起,出现玛莉·雪丽、勃朗特姐妹等一大批女性作家。她们长于描写小人物痛苦挣扎和个人奋斗,具有温和人道主义色彩、感伤色彩,劝善说教明显,被称为献身于艺术的严肃性和冲向理想彼岸的信徒精神,她们创作表现鲜明女性意识,被称为“勃朗特峭壁”。 3、人物再现法:是巴尔扎克为把《人间喜剧》联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采用的方法之一,即同一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每一部小说只反映某一人物性格发展的某一阶段,多部小说联系起来才反映此人性格全貌。《人间喜剧》大约写2400多人,其中约400多人多次出现在75部作品中,从情节与人物两方面加强《人间喜剧》这一宏伟艺术大厦的内在联系,深化了《人间喜剧》的主题。 4、心灵辩证法:特指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心理描写艺术特色。由于托尔斯泰在刻画人物心灵世界时,善于细致地描绘人物内心隐蔽的矛盾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注重人物的心理过程本身及其形态与规律,因而车尔尼雪夫斯基把这样的心理描写方法誉为“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能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世界文学中心理描写的典范之一。 5、鲍尔金诺的秋天:1830年秋,普希金带着妻子回父亲领地鲍尔金诺住了3个月。在3个月中,创作数量不菲的作品,4个悲剧、1部长诗、6篇小说、30多首抒情诗。小说《驿站长》开启了俄国社会文学描写小人物的先河,描写一个站长维林受到过往官员欺凌,反映作者人道主义思想。之后把一个作家因爱情鼓舞带来创作上的丰收叫鲍尔金诺的秋天。 6、社会问题剧:挪威作家易卜生在19世纪70年代创作的旨在提出社会问题的剧本。把当时社会问题和舞台艺术相结合,深刻反映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家庭妇女等各种问题,从而启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重视和思考,目的是呼吁社会改革,带有改良主义色彩。代表作有四大问题剧《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 7、忏悔的贵族:托尔斯泰笔下爱思考并对贵族制度的存在产生怀疑的一类人物,其中尤以《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为代表。这类人物从自身经历出发,对贵族制度的存在由怀疑到厌弃,进而思考重新选择这一阶层的社会出路。 8、新小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法国的文学流派,又称“反小说”“新现实主义”,以反对传统小说模式著称。人物形象淡化、结构片段化、语言不受语法规范约束,使读者由被动接受变为创作活动参与者。这派作家大致有2种创作倾向:一是以揭示人的内心奥秘为主的“内心小说”,侧重表现人的下意识活动,以萨洛特为代表;二是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描写的“客观小说”,以事物为主要描写对象,以阿兰·罗布—格里耶为代表。

《英国文学选读》课程简介

《英国文学选读》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南京大学英国文学教学和研究历史悠久,基础厚实。 早在80年代,范存忠先生出版了《英国文学史提纲》,陈嘉先生编写的英文版《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读》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王守仁教授主编的《英美小说》1995年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首届优秀教材奖。 王守仁教授主编的《英国文学选读》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列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并作为“英语专业系列教材”之一,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该教材修订版已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 2001年王守仁教授主持的英国文学网络课程作为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正式立项,获经费12万元。 2003年4月,英国文学网络课程在北京通过专家组质量认证。 ※教学内容 英国文学课程精选英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名篇,包括莎士比亚、培根、华兹华斯、狄更斯、哈代、艾略特、乔伊斯、劳伦斯等经典作家的名著以及当代作家的作品,题材涵盖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教学内容全面系统,较好地体现了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英国文学课程确立以文学作品为中心,采用读写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原著,理解英国文学与文化,提高文学批评鉴赏能力和英语水平。 ※教学条件 英国文学课程以王守仁教授主编的《英国文学选读》为基本教材,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基于课堂与网络,实行开放式教学。南京大学具备运行机制良好的硬件环境,开发的英国文学网络课件已从2002年春季学期起投入使用。英国文学网络课件以Web页面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通过ASP技术,动态生成学习单元,每单元包括作者简介、背景介绍、作品赏析、作品选读和注释以及作家的相关网址,同时还配有相关评论、图片和名言。课件具有超文本导航、浏览学习、讨论和辅导答疑、习题练习和测试等功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

自考外国文学史最完整名词解释

新喜剧:是一种不同于古典时期旧喜剧的新型喜剧。它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剧中的主要角色是一些新的人物类型,如农夫,鞋匠,食客,兵士,艺妓最著名的作家是雅典的米南德,《恨世者》《萨摩斯女子》。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对“人”的肯定成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 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的文学作品。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等。文学题材大多取材于《圣经》,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创作原则,要求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个地点,时间不能超过一昼夜,既24小时。 狂飙突进运动:1770年歌德与赫尔德在斯拉斯堡的相识与相知,以及1770年《格廷根文艺年鉴》杂志的出版,吸引了一批青年作家,共同标志着“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狂飙突进”运动的名称源于格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这批青年作家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他们在领袖赫尔德的带领下,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为中心口号,主张个性解放,崇尚感情,提出“返回自然”,提倡民族意识。 自然派:“自然派”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果戈理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流派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许多青年作家追随果戈理,他们的创作真实地反映生活,揭露了农奴制腐朽黑暗,描写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命运,表达了劳动人民要求变革社会的愿望。别林斯基从理论上论证了自然派文学批判现实的倾向。 《人间喜剧》:巴尔扎克创作的总称,包括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部分,共90余部.主要用现实主义手法,通过资产者的发家,贵族的没落,金钱的万能来揭发和批判资本主义金钱社会。 宪章派文学:宪章派诗歌。发生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期间的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这派作家大多是工人和工人活动家。宪章派文学直接为宪章运动服务,具有强烈的战斗性、鼓动性和群众性,作品以诗歌为主。其诗短小精悍,浅显生动,具有浓厚的民歌色彩。代表作家有琼斯、林顿等。 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文学流派。象征主义者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只有内心感受才是真实和美的;诗歌应该摆脱描写外界事物的倾向,努力写出“内心的真实”,但内心的感受也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才能表达,因此诗人应当找出与之对应的“象征的森林”,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隐蔽的内心世界。象征主义注重联想和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通感”手法。 音乐小说:指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它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浓郁的音乐色彩。它的结构是按交响乐的结构方式设计的。在作品的主要人物关系上体现了音乐中的“调性”。 “吠陀”:是古印度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诗体文献,“吠陀”是知识,学问的意思。它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经书,是以人生与宗教为主题的较短的抒情诗。最初是印度人民世代口头流传的集体创作,后由掌握文化的婆罗门祭司编订成一些集子。主要包括《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等。 俳句:俳句是江户时期诗歌方面的重要代表。一般俳句有三句,每句分别有5,7,5个音节。这是世界上最短小的诗歌,重要代表“俳句”是松尾巴蕉。 旅美派:“叙美派”又称“旅美派”,这是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所组成的文学流派。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是此派重要作家,代表作是散文诗集《先知》 埃及现代派:“埃及现代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埃及形成,以后扩大到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埃及作家塔哈·侯赛因是其卓越代表。 《吉尔伽美什》:是古巴比伦神话故事的总汇,是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结晶,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完整的英雄史诗,在世界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流浪汉文学: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它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其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盗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在布局谋篇上,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所。 唯美派:是日本20世纪与自然主义对立的文学派别,受欧洲唯美主义文学影响,日本出现了唯美主义思潮,他们以杂志《昴星》的创作为标志,主张艺术至上,追求文学技巧的完美,重视个人感觉,表现在官能享受中的快乐和精神满足。代表作家是永井荷风和谷崎润一郎等。 唯美主义文学:是19世纪中期起源于法国,后兴盛于英国的文学流派。唯美主义者为了标榜不与丑恶的现实为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宣扬真正的艺术和资产阶级生活制度相抵触,和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相对立,因而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须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只有诉诸感觉,印象的形象。唯美主义作品多以爱情和欢乐为基本主题,以消遣度日的特权人物为主人公,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写,以造成视觉,听觉的美感。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20-3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的特征是:不注意外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动表现和情节的连贯与完整,而致力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打破传统小说按情节发生次序或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直线发展的结构,不受时空或逻辑制约,时空跳跃、多变;多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已被现代小说广为采用。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代表作家还有:英国的沃尔夫、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等。

外国文学史课程论文

灵魂深处的悲剧 ——浅析高老头的“父爱” 摘要:高老头的命运是悲剧的,这种悲剧主要在作为父亲的他在对女儿付出了全部心血后并没有得到女儿们的回报,这种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多重的。首先,在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争夺权利的时代,整个社会弥漫的虚荣、地位、金钱至上的观念导致了这个悲剧;其次高老头的父爱本身就是一种夹杂着对于在妻子身上未得到的爱情的父爱,这种畸形的父爱必然会造成不健康的后果;再加上这种不健康的父爱是以一种极度溺爱的方式表达的,所以这个悲剧是必然的。 关键词:高老头父爱悲剧金钱无私 高老头作为一个父亲形象始终闪耀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其对两个女儿表现出了一种无法比拟的父爱。巴尔扎克在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这样说到:“我描绘了一种极为强烈的感情,什么也不能使这种感情有所减弱;轻侮、伤害、不公正都对它无损,这个人有着神圣的父爱,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的确如此,小说中高里奥老头把全部感情都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心甘情愿让她们榨干了毕生心血。而可怜的老头在生命垂危之中,喊叫了二十小时想喝口水,却没有人照应他。在一八四五年左右,当巴尔扎克回顾了他的作品里的种种父爱之情时,他把高老头的父爱说成是“本能的、带有情欲和病态的”,为何他如此喜欢他的女儿,如此爱他的女儿,那是因为他内心的隐秘心理在作怪。 1,隐秘的无意识——恋女情结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母子或是父女之间也有异性相吸的本能,单亲家庭中父母贵子女会比正常家庭中有更多的怜惜和牵涉,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心理变异”。这种异常以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表现形式,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异常的异性之恋的情节。正如荣格所说的,每个女子心中都存在一个爱你穆斯的原型,每个男子心中都存在着一个阿尼玛的原型。恋女情结是高老头悲剧命运的心理根源之一。 巴尔扎克对高老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他与他女儿、欧也妮等人之间的关系、心里描写表现的。高老头对女儿和对周围人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作品中有很多表现高老头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的话语充分的揭示出高老头对女儿异常的爱。

外国文学史课件完整版

名詞解釋: 1、古希臘神話:在希腊原始初民长期口头相传的基础上形成基本规模,后 来在“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普》及古希腊的诗歌、戏剧、历史、哲学等著作中记录下来,后人将它们整理成现在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 2、荷馬史詩:公元前9至8世纪时,相传在小亚细亚一带有一位天才的盲人民 间歌手名荷马,在流传已久的英雄短歌基础上对大量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润色,形成了情节完整、风格统一的两部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后人统称为“荷马史诗”。 3、古希臘三大悲劇家及其代表作: 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剧的真正创始人,恩格斯称为“悲剧之父”。拥护民主派,其创作是对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形成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雄浑、悲壮、豪迈是埃斯库罗斯的悲剧风格。《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报仇神》 索福克勒斯,被称为“戏剧中的荷马”,也称为“雅典的蜜蜂”。《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舞台上的哲学家”。《美狄亚》 1、聖經:由《旧约》和《新约》组成,《旧约》记载古代希伯来人和犹太教的历 史。《新约》记载基督教的历史。主题是歌颂上帝,崇拜上帝;以上帝为中心,以上帝为主宰。成为西方文学的又一源头。 2、中世紀四種文學類型: (1)教会文学:①内容上:宣传宗教教义,大多取材于《圣经》。②体裁上: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③艺术手法上:梦幻、朦胧、浪漫气氛;说教气息;象征寓意。 (2)英雄史诗:①早期英雄史诗,反映氏族社会末期的生活,歌颂部落英雄(异教精神),表现群体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多神 教成分。②中期英雄史诗,歌颂部落英雄的英雄善战,写他们具有爱国 思想,作者歌颂贤明君主,谴责叛国逆臣;同时大大增加了基督教教义 的内容。一般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有传奇性,但神话色彩减弱。 (3)骑士文学:忠君、护教、行侠。宣扬骑士精神,宗教色彩浓厚。 (4)城市文学:现实性: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讽刺性:在艺术上,市民文学的主要手法就是讽刺。 1、文藝復興運動: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即西欧封建社会末期在欧州许多 国家先后发生的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这场运动打着恢复古代文化的旗号,实质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对欧州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2、人文主義思想: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 形成的思想体系,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表现在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在政治思想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因此人文主义可以说是古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外国文学史课程论文

外国文学史课程论文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灵魂深处的悲剧 ——浅析高老头的“父爱” 摘要:高老头的命运是悲剧的,这种悲剧主要在作为父亲的他在对女儿付出了全部心血后并没有得到女儿们的回报,这种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多重的。首先,在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争夺权利的时代,整个社会弥漫的虚荣、地位、金钱至上的观念导致了这个悲剧;其次高老头的父爱本身就是一种夹杂着对于在妻子身上未得到的爱情的父爱,这种畸形的父爱必然会造成不健康的后果;再加上这种不健康的父爱是以一种极度溺爱的方式表达的,所以这个悲剧是必然的。 关键词:高老头父爱悲剧金钱无私 高老头作为一个父亲形象始终闪耀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其对两个女儿表现出了一种无法比拟的父爱。巴尔扎克在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这样说到:“我描绘了一种极为强烈的感情,什么也不能使这种感情有所减弱;轻侮、伤害、不公正都对它无损,这个人有着神圣的父爱,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的确如此,小说中高里奥老头把全部感情都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心甘情愿让她们榨干了毕生心血。而可怜的老头在生命垂危之中,喊叫了二十小时想喝口水,却没有人照应他。在一八四五年左右,当巴尔扎克回顾了他的作品里的种种父爱之情时,他把高老头的父爱说成是“本能的、带有情欲和病态的”,为何他如此喜欢他的女儿,如此爱他的女儿,那是因为他内心的隐秘心理在作怪。 1,隐秘的无意识——恋女情结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母子或是父女之间也有异性相吸的本能,单亲家庭中父母贵子女会比正常家庭中有更多的怜惜和牵涉,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心理变异”。这种异常以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表现形式,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异常的异性之恋的情节。正如荣格所说的,每个女子心中都存在一个爱你穆斯的原型,每个男子心中都存在着一个阿尼玛的原型。恋女情结是高老头悲剧命运的心理根源之一。 巴尔扎克对高老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他与他女儿、欧也妮等人之间的关系、心里描写表现的。高老头对女儿和对周围人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作品中有很多表现高老头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的话语充分的揭示出高老头对女儿异常的爱。如: “一个父亲的遭遇,便是一个最美的女子对付一个最心爱的男人也能碰到,如果她的爱情使他厌烦,他会走开,做出种种卑鄙的事来躲开她。所有的感情都会落到这个田地的。我们的心是一座宝库,一下子倒空了,就会破产。一个人把情感统统拿了出来,就象把钱统统花光了一样得不到人家原谅。这个父亲把什么都绘了。二十年间他给了他的心血,他的慈爱;又在一天之间给了他的财产。”“高老头在满足了女儿的物质需求后,,会要求女儿跟他亲热一下作为回敬。” 当他得知女儿但斐纳伏在欧也纳的背心上哭过,便激动得很:“噢,把背心给我。怎么,你的背心上有我的女儿,有我心疼的但斐纳的眼泪!噢,我给你买件新的吧。这一件你别穿了,给我吧。”当他见到但斐纳写给欧也纳的信,便把信纸嗅了又嗅,说道:“,嗯,那是她手指碰过的啊!”,老人抱着女儿,发疯似的蛮劲使她叫起来:“哎,

复习2012年02月外国文学史课程

外国文学史概述 一、什么是文学:文学是“谈情说爱” (1)“谈”是指对某些主题的不断吟咏和反思 (2)“情”是指亲情、友情和爱情。 (3)“说”有着引导之义 (4)“爱”指的是对世界和人生之爱。 由此来看,文学是通过对人类生活事件的描绘,反复吟咏人类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来引导人类产生对世界和人生之爱。 二、外国文学精神 1、对社会现实和人类生活百态的细致描绘,一部外国文学史是西方文化演进的过程,是西 方社会历史发展的批判性纪实,是人类探索自身心理的深度和广度的历程。 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现代主义的意识流小说等。 2、关注人类自身的奋斗和命运,具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如司汤达的《红与黑》、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3、对人类的未来怀抱乐观蓬勃、积极进取的理想。 如拉伯雷的《巨人传》,莎士比亚的喜剧、歌德的《浮士德》以及浪漫主义文学等。4、具有在艺术形式上追求不断创新的精神。 如海明威的小说艺术,福克纳的小说艺术,后现代的小说艺术。 第一节古希腊罗马文学 一、古希腊文学概况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 古希腊与古罗马不同的民族性格却决定了其文学精神各有千秋。古希腊文学更强调以个人主义为特点的个性张扬,而古罗马文学则体现出浓厚的集体意识,个人意志对集体利益的服从。 二、古希腊文学的分期 1、公元前12-公元前8世纪:神话和史诗

2、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寓言、抒情诗 3、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悲剧、散文 4、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新喜剧 三、古希腊神话 1、来源 古希腊文学在神话、史诗、戏剧、抒情诗、寓言、文艺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古希腊的原始初民通过这些形式表达着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其中神话是最为古老的古希腊文学形式,不少史诗、戏剧等都以神话为题材,神话故事也在抒情诗与文艺理论论著中频繁出现。其次,神话是最典型的古希腊原始初民的集体创作。希腊史诗虽然是集体创作的结果,但传说是由一位名为荷马的诗人加以整理,将史诗的最终形式确定下来。而戏剧、抒情诗和文艺理论都有特定的作者。解读神话将能更清晰地了解作为西方文化起源的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2、古希腊神话的世界观 古希腊神话的主人公形象主要有两类,即神和英雄。这是古希腊人勾勒出来的关于世界的粗浅轮廓,世界是由人和超越于人之上的另一种存在所构成的。古希腊人就是在这一轮廓中来理解自我与自我之外的世界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古希腊神话的宇宙观 宇宙观指的是对世界起源及宇宙运动的看法,通常所说的宇宙观是指上升到哲学高度的宇宙观。我们这里借用这个术语来说明古希腊人运用神话形式来表示,在对自身之外的世界有所意识后,好奇地展开丰富的想象,探索自身之外的世界的来源与奥秘。 “神人同形同性论”:天神与人类的区别只在于天神能长生不老和上天入地,能够随意变换身体形状,有着特殊本领和巨大威力,虽然并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地操纵人类的生死祸福,但却能预知自身和人类的命运。天神与人类一样有善恶和计谋,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经常干预人间事务,也会经历情感的酸甜苦辣。古希腊神话中,天神只是在自然能力方面比人类强大,但并不具备完善的精神气质与道德品性来充当人类行为的典范,也并不具有超越于感性世界的超验属性。所以,古希腊人对天神的崇拜更多的是对一种比自身更为强大的自然力量的崇拜。 (2)古希腊人的人生观

外国文学史论文

圆形人物:托马斯·布登勃洛克的人生哀歌 “圆形人物”理论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小说理论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来的。他把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分为两种类型: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所谓“圆形人物”简单地说就是性格丰满、复杂、有多层面并且含有动态变化的人物。韦勒克将“圆形人物”称作“动态型或发展型的”,并认为这种“圆形人物”特别适用于长篇小说。 20世纪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小说所造了一系列性格复杂而又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托马斯·布登勃洛克就是其中之一。根据福斯特对文学人物类型的划分理论,他是一个十足的圆形人物。在他那十分强烈的家族使命感之外,又体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层次。也正是由于他的多重性格内在的导致了他的人生哀歌! 十分强烈的家族使命感。从那位靠拿破仑战争年代供应粮食起家的老约翰·布登勃洛克算起,到了托马斯·布登勃洛克已经是第三代人了。他的祖父开设了一家大商号“约翰·布登勃洛克公司”,还拥有大量的农庄、粮栈、轮船和地产。(3)不但经济实力雄厚,在社会地位上也是全城的“顶儿尖儿”(3)。到了他父亲布登勃洛克参议这一代之时,家族经济虽没有祖父时那么景气,但是家族地位却依然显赫,父亲去世时依然给他留下了70万马克的财产,论经济实力,论家族地位,在吕贝克这座城市也是上等社会中的一流人家。 家族的光荣历史,显赫地位,托马斯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加之布登勃洛克的家族血统,以及他“生来就是一个商人,注定为公司的未来继承人”(57)这一内在特质,使得托马斯从骨子里就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家族使命感。 “帮助你父亲”(62),未来完成这句祖父临终前的遗言,托马斯十五岁就开始到父亲的公司工作,帮助父亲打理公司,为的只是让家族事业更辉煌,为的只是帮助父亲分担家族的重担。他对公司的粮栈非常熟悉,和粮栈的搬运工也相处的很融洽,当然,他们也很尊重托马斯。他的父亲英年早逝,家族的重担便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于是他开始东奔西走,这时他才23岁。随着岁月的消磨,“托马斯的模样长得跟祖父一模一样,特别是他那圆圆的,紧绷的下巴和那轮廓秀丽的笔直的鼻子更像祖父”(65)。他天生就和祖父一样为家族事业而奉献自己的一生。他的婚姻是一场带有商业交易性质的婚姻,他和盖尔达之间缺乏真实的感情,有的只是彼此的忍让。他的妻子盖尔达是汉堡的名门望族,家族财产过百万。他们的结合,盖尔达给托马斯带来了30万马克的陪嫁费,一下子就为不登勃洛克公司带来了大量流动资金,这似乎是他为了家族事业而事先预计好了的。晚年时,盖尔达和少尉之间存在明显的暧昧关系,而他却不想家丑外扬,只能“静静地坐在那里,两手捧着头,痛苦不堪地倾听着。他知道的很清楚,‘欺骗’、‘通奸’都不是用来称呼楼上那种歌唱或者深沉无底的寂静的恰当字眼”(583) 托马斯的弟弟克里斯蒂安是个“左边身体神经稍短”的家伙,是个只会说笑话的哗众取丑之人,托马斯把他安排在自家公司里工作,然而他却天天消磨时间,没有认真工作过一分钟。不仅如此,他还在俱乐部说了一些没有脑子的话。用托马斯的话说就是“只有你这蠢驴才会说那样的话”(288)。克里斯蒂安给公司和家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托马斯以一家之长的名义把他派到汉堡去了。 为了家族的荣誉他鞠躬尽瘁。在竞选议员时,他拉拢彼得·多尔曼参议,邀请他参加布登勃洛克家的宴会。他还精心列举了一下这座城市的名流,对比了自己与赫尔曼·哈根斯特罗姆的优势。另外,他虽然表面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却十分认真的“听取了佩尔曼内德太太对宪法上有关议员选举的每条每款”(372)。当他真正选上之时,他情不自禁的抱住了佩尔曼内德太太。 浓烈的虚荣心。“我们的愿望和行动是基于我们神经系统的某些需求而产生的,这种需求很难言辞精确的说出来。譬如说吧,我们称之为托马斯·布登勃洛克的‘虚荣心’”(256)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文学史课程简介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文学史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 外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知识性:外国文学史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上下数千年、纵横五大洲,包括作家、作品、思潮、流派、背景知识等等,知识点异常丰富。 2、体系性:既是一部外国文学史、同时也是外国文学理论史、甚至还是外国文学批评史。 3、跨越性:立足外国文学,融汇历史、哲学、美学、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突出素质教育特色。 二、课程体系说明: 由于全国高校普遍压缩“外国文学史”课程的授课时数,所以目前的课时量很难涵盖传统教学的全部内容。经教研室研究决定,本课程继续贯彻“比较视野、东西并重”的精神,课程内容维持不变,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将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以克服教学时数不足所带来的困难。另外,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本教研室建议学生修读“比较文学概论”、“外国文化史”、“东方文学专题研究”、“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外国文学批评史”等选修课。这些课程与本课程一道,构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既解决了课时量的难题,也使学生的专业视野更为宽广,还能为计划考研的同学打造坚实完整的知识基础。 与目前多数院校将“外国文学史”教成“西方文学史”的教学思路不同,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外国文学史”教学本着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观照外国文学,同时关注东、西方文学,平衡这一教学中东—西、中—外、史—论等多重关系。 本课程第一学期以"西方文学"为主,跨越时段为"古希腊罗马文学"到"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占据总课时的三分之二60课时。为了保证体系的完整性,继承本学科点常年的“东方特色”传统,在第二学期开设"东方文学"(又称亚非文学),占据36课时。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部分以“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选修课程形式开设。另有“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化史”两门课程供学生选修。课程组教师开设的全部五门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既解决了课时量的难题,也使学生的专业视野更为宽广,为学院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培养输送人才。 三、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开阔视野、解放思想、陶冶心灵之目的。一方面使学生系统地认识东、西方文学的主要脉络与传统;各民族不同时期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较为纵深地理解外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及基本研究方法。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外国文学史自考大纲(2017年版)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一节概述 识记: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欧洲文化和文学的发源地 理解: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古罗马文学是古希腊和后世欧洲文学之间的桥梁。古罗马文学的分期及主要代表作家作品。古希腊文学的三个分期及代表作家作品。第一部文人史诗《埃涅阿斯纪》。 理解 4.《埃涅阿斯纪》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3.“伊索寓言”; 应用:古希腊文学的特征。 第二节古希腊神话 识记:奥林波斯神系。英雄传说。 理解:希腊神话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应用:希腊神话的特点。 第三节荷马史诗 识记:《伊利昂纪》的主要英雄人物。《奥德修纪》的主人公。 理解:荷马史诗。 应用: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四节古希腊戏剧 识记: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和喜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理解:古希腊戏剧的起源。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基本特征。 应用:古希腊戏剧中的命运观念和人本思想。三大悲剧诗人对希腊悲剧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二章中古文学 第一节概述 识记:中古各种类型文学的代表作品。 理解: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市民文学。《罗兰之歌》。《列那狐传奇》。 应用:中古文学的主要特征和价值。 第二节但丁

识记: 1.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神曲》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形式,梦游“地狱”、“炼狱”和“天堂”。 3.诗集《新生》。 理解:《神曲》的主题思想。 应用:《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1.识记: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流浪汉小说;大学才子派;七星诗社 3.应用: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十日谈》的思想内容;《巨人传》中的巨人形象第二节塞万提斯 1.识记:历史剧《奴曼西亚》;短篇小说集《惩恶扬善故事集》;《堂吉诃德》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理解:《堂吉诃德》的主题及艺术成就。 3.应用: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的形象。 第三节莎士比亚 1.识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的代表作;四大悲剧: 2.理解:喜剧的主题和主要特征。悲剧的主题和主要特征。 3.应用:哈姆莱特形象分析。《哈姆莱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1.识记:巴洛克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马里诺派”,“贡哥拉派”;卡尔德隆与《人生如梦》。弥尔顿的《失乐园》等三首长诗;高乃依于《熙德》;拉辛与《安德洛马克》。 2.理解:“三一律”。 3.应用: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莫里哀

外国文学史概述

外国文学概述 一、本课程学习的意义 ?首先是让我们了解数千年来外域丰富多彩的文学成就,是我们对于人类文学创造和探索历程的了解变得完整全面。 ?对于我们的文科学而言,《外国文学史》课程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再全球化的时代里,在全面开放的历史时期,在中文专业的课程中——无论是对在校的还是自学的学员来说——它是惟一的一门直接“面向世界”的、“涉外”的课程。 二、本课程学习的方法 ?视:观看电影改编和美术作品,外国文学视听化. ?听:欣赏音乐歌剧作品,聆听外国文学的天籁. ?读:阅读经典名著,把握外国文学的精髓. ?说:复述名著故事,提高叙述能力. ?写:撰写外国文学论文,提高研究水平. ?比:进行中西对比研究,提高分析比较的能力. ?做:制作多媒体作品,增强信息素养. ?编:改编外国文学名著,重新诠释外国文学作品 ?演:演出外国文学课堂剧,与外国文学人物生活在一起,人人参与演出,展示才艺,体验角色,使外国文学充满现实生活感. 三、本课程学习的内容 ?《外国文学史》分为西方(欧美)外国文学与东方外国文学两大部分,其中西方部分是重点。?欧美文学中共分七个时期,即古代文学、中古文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19世纪文学和20世纪文学。 ?19世纪欧美文学又分三部分: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文学和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文学又分为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三大部分。 四、本课程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亚非文学、欧美文学的源头及文学传统,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学流派及作家作品。?难点:从文化、哲学、心理学等学科和文学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多方位观照与评价。 五、课程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 1.古希腊文学 古希腊文学是指古代希腊世界的文学。广义的古希腊文学涵盖了从氏族制希腊社会到希腊化时代的文学,持续时间近1000年。古希腊文学是整个西方文学的源头,也是欧洲文学的第一个高峰。 特征: ①、有着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 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 ③、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 2.中世纪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