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德国的教育

近现代德国的教育
近现代德国的教育

近现代德国的教育

(一)历史背景

经济发展严重受挫,各方面落后于英、法等欧洲国家

2.

3.欧洲新思想、新科学的流行

(二)教育概况

1.初等教育

(1)16世纪中期起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2)18世纪后期新式学校——“泛爱学校”

◆创始人:巴西多(J.B.Basedow,1724-1790)

【1774年,编出《.初级读本

....

....》.——18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

插图

..的教科书】

◆办校设想: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教学于游戏中

◆教学方式:“适应自然”

◆教育对象:贵族子女

◆教学内容:本族语和实科知识(占重要地位)、外语、体育、音乐、舞蹈和

农业劳动、手工业劳动等

◆教育目的:培养博爱、节制、勤劳的美德

2.中等教育

中等学校主要类型:文科中学

(1)1537年由斯图谟创办

(2)斯图谟式文科中学尤重古典

(3)到17、18世纪,既保持了古典传统,更把升学预备教育和培养上层职业者(医生、律师、牧师、官吏等)作为重要任务

3.实科教育

(1)背景: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日渐丰富

(2)教育对象:贫家子弟

(3)教学方式:直观法

(4)教学内容:实科内容

4.特殊学校:“骑士学院”

(1)教育目的:培养文武高官、巩固统治

(2)教育对象:上层贵族子弟

(3)教学内容:现代外语和自然科学(首要地位)、法律、军事、工艺、建筑、

机械等,不学拉丁文和希腊文

.........

5.高等教育

代表性学校:哈勒大学——建立于1694年,是欧洲第一所新式大学

.........

(1)任教人员: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学者

(2)新大学的特征:

?积极吸收最新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新成果,排除宗教教条

?提倡“教自由”和“学自由”

?首开民族语(德语)讲课风气,重视现代外语

(三)康德论教育

1.生平:康德(I.Kant,1724-1804),著名哲学家、18世纪重要的德国教育家

2.著作:《论教育》

3.主要观点

◆十分注意教育与人的关系问题,认为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为的

创造性活动,所以只有人才能对人实施教育;教育必须是有目的、有标准、有计划的,要灵活地运用适当的方法

◆人的尊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认为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恶

◆“人的教育不能只是简单地、机械地接受训练,最重要的是要使儿童学会思

考”

培养道德十分重要;自由是道德的最高目的

◆认为女子也应具有教养和社会交往的能力,负起延绵种族、影响男性、促进

社会进步的责任

◆主张专家治校等等

(一)教育发展概况:

1.学前和初等教育——加快速度

?学前教育:发展较早,幼儿园运动曲折开展。

【1840年,福禄培尔将他自己在1837年学前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此举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

?初等教育: 1)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

2)进一步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

相应的法律保障;

3)拓展教学内容:除4R外,增加了数学,几何,自然及博物

学,地理等学科。

?师范教育:1)按照裴斯泰洛奇的精神与方法训练教师;

2)注意采取新的理性主义的教学方法;

3)传播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得力机构。

2.中等教育——大力改革

改革文科中学: 1)将五种古典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

2)规定只有文科中学毕业生才有进入大学学习或担任国家

官吏的资格;

3)规定文科中学教师的任职资格;

4)推行新的课程体系

改革发展实科中学

....:1)其主要职责是传授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知识;

2)普鲁士率先颁布《实科中学毕业考试章程》【1832年】

——标志着实科中学得政府的认可;

3)《实科中学课程编制》【1859年】

4)1870年,以前实科中学毕业生无进入大学学习的资

格,获得资格的其学习内容领域也受限

3.高等教育——提高水平

?真正使命: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前景?柏林大学:1)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2)聘请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学术

声望;

3)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4)在这学院、法学院等大兴学术研究之风

?其他表现:创立高等工业学校和其他专业性学院

(二)第斯多惠论教育

1.生平:

●被称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先后出任黙尔斯师范学校,柏林师范学校校长之职

●1827年,创办并主编《莱茵教育》杂志

●1835年,出版教育理论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1851年,出版《教育年鉴》

2. 论教育

◆论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三因素:天资,教育与自由自主

..........

【“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的内部活动和努力来获得。”】

◆论教育目的

教育的最高目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

◆教学论

1)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有着内在联系

2)教学原则:自然原则;文化原则;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直观教学原则

◆论教师

对教师的要求:自我教育;要有崇高的责任感;要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

教学技能

(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德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国家服务”的民族主义精神,成为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德意志时期的教育(1870-1918)

1.已经形成了典型的三轨制,并在这种制度下产生了三种学校,即国民学校、

中间学校和文科中学(在德国教育中占重要地位)

.................

2.特点:明显的等级性和阶级性

3.改革中等教育:

背景:19世纪末,受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主要特点:

(1)减少文科中学古典语言的分量,并在其他中学中增加自然科学和现代语

言的课程;

(2)出现了两类学术性中学,即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

4.进入20世纪,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三)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1919-1933)——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1.指导思想:《魏玛宪法》(1919)

?规定了德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权归各州所有,国家负责对各

类教育进行监督

?在普通教育

....上,反映了战后德国民主化的要求,主张废除具有等级性的双轨制,建立统一的公立学校系统

?儿童进入何种学校取决于儿童本人的素质和倾向,而不是儿童父母的经济和

社会地位或宗教信仰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国家应提供经费予以帮助

?宪法还对私立学校的发展、宗教教育的地位等作了规定

?为了贯彻《魏玛宪法》的精神年初,德国决定设立对

所有儿童进行国民教育的国民学校,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中间学校和高级中学

【1920年6月,全国教育会议,内务部部长科赫(Koch)所作的开幕词为德国这一时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各级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初等教育:在全国实施了建立四年制统一初等学校制度,废除了帝国时期的双轨学制等;

(2)中等教育:

●取消了中学预备学校阶段,是中学开始建立在统一的基础学校之上

●在原来中间学校、文科中学以及文实中学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两种学校,即

德意志学校和上层建筑学校

●特点:教育改革多样化、德意志民主化情绪加强、教育改革倾向德意志化(3)青少年福利:《青少年福利法》(1923)

?规定政府应为儿童的身体、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发展,为管理需要照顾的儿童、保护儿童免受剥削、保护母子的健康而提供一定的教育设施(4)教师培养:提出了彻底改革小学教师培训的方案

(5)德国青年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产生于19世纪后期

运动初期,比较注重青年人自身自由的生活方式

一战以后,开始注重集体性和纪律性,强调团体的合作,关心德国的社会问题

到20年代中期,这一团体的活动常常带有军事性和政治性,并逐渐分化为左翼和右翼

到20年代后期,右翼势力加强,更倾向于军国主义,演变为后来纳粹德国时期的青年组织

(6)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发展:

◆主要特征:继续坚持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四)纳粹德国时期的教育(1933-1945)——逐步成为法西斯专政的工具

1.纳粹政府的教育方针:

希特勒主张德国的教育学应该是严酷的教育学。这样的教育学不应当有智

育,而应当使青年具有强健的体魄,学会克制和服从。

德国纳粹党的教育家克里克大肆鼓吹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是建立和巩固民族共同体感。

(1)1934年,纳粹德国设立了国家科学、教育和国民教育部,纳粹党教师卢斯特任教育部长;

(2)国民教育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教育计划、教育大纲,选定学校的课程和教科书等,加强对整个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控制。

1937-1938年,纳粹德国的国民教育部根据希特勒的培养学生民族信念的思想,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分别作出规定:

(1)初等教育:强调小学的任务是把德国的儿童培养成民族大家族的一员,具有为“元首”和民族奋勇献身精神的人,而不仅仅传授对个人有用的知识;(2)中等教育:中学要有助于“国家社会主义者”的培养,使学生具有面向未来的志向

2.学校教育全面倒退

(1)初等教育:教育内容除了基本的课程外,特别强调地理环境教育、体育和德育教育

(2)中等教育:

?1937年和1938年,纳粹德国先后颁发了关于压缩中学学习年限和提供统一

中学课程的法令

?德意志中学成为德国中学的主要类型强化学生的民族沙文主

义思想

(3)高等教育:

●德国的大学也处于压缩和政治化的时期

●大学的入学人数大大削减

●德国大学也受到纳粹党的控制,要求学校主要招收为纳粹德国服务的学生

(一)1959年开始的教育改革

最有代表性的改革建议:《总纲计划

....》(1959年2月14日公布)

主要内容:

(1)提出所有儿童均接受四年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促进阶段的教育;(2)促进阶段教育旨在给予学生充分发展能力和特长的机会,以便通过考试遴选进入不同类型的中等教育机构;

(3)建议设置三种中学:主要学校、实科学校、高级中学(包括完全中学和学术中学)

(二)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

1. 1964年10月28日,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汉堡协定》

目的:(1)使教育在新形势下更好地适应现代工业社会需要;

(2)使联邦德国的教育事业与其他欧美列强的教育在同等水平上发展 主要内容:

(1)初等教育:规定所有儿童应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应是全日制学校的教育等等;

(2)中等教育:

◆教育机构的类型:1959年的《总纲计划》和1964年的《汉堡协定》,均

肯定了主要学校

....(层次最低的一种中学,主要为社会下层子弟开设)是

基本的中学类型

2. 60年代中期以后,联邦德国出现了一种称为综合学校

....(1969年正式被联邦德国教育当局认可)的中等教育机构,将过去的三种中学合并到这种新型中学中来

3.(1)1969年,联邦政府修改了《基本法》,决定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管理

权限;

(2)同年,成立了联邦教育和科学部。其权限有两方面:一是关于初、中、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二是负责分配联邦的教育经费。

4. 1970年2月13日,联邦德国教育咨询委员会(1966年成立)提出了一份教

育改革建议,即《教育结构计划》

5. 1976年1月26日,联邦政府正式颁布了《高等学校总纲法》

....

.........——联邦德国

战后第一部有权威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

..................

(1)主要内容:

规定正规高等学校修业年限为四年,无特殊情况不得延迟毕业;

对大学的任务、入学许可、学校内部人员机构构成、学校组织和管理、校长的任期、学历的认定等作了规定

(2)精神实质:既保留传统大学民主自治的特色,又注重发掘大学的潜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6. 70年代以后,联邦德国的职业教育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7.师范教育改革:1974年4月,联邦各州内务部长、财政部长和教育部长经协

商通过了一份《报告和建议》

(三)80年代的教育改革

1.初等和中等教育改革的措施主要有:发觉儿童智力潜能,进行5岁入学的实验,促进幼儿园与基础学校有效的衔接等共五项主要措施

2. 1985年11月联邦德国对《高等学校总纲法》进行了修订,删去了高等教育

机构统一模式的内容,仍坚持高等学校多层次、多样化办学原则

3. 1985年12月,联邦德国的“教育计划和促进科研委员会”提出要在高等教

育机构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4.师范教育的改革主要是改变了只有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模式,综合大学开始承担培养各级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统一后德国的教育改革

1.初等教育:统一由基础学校实施,属义务教育阶段,儿童6岁入学等

2.中等教育:大多数州采用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平行的三分结构学

制模式。此外,还有综合学校这一种结构

3.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大类。综合高等学校是正式试

行的一种新型高等学校,介于两大类之间。

4.职业教育:(1)各州在全时制义务教育之后,实施三年制义务职业教育;

(2)职业教育机构包括:职业学校、专科学校、职业基础学校、

职业或专科补习学校等

5.师范教育:各州基本上采取把专业训练与实践训练分为两个不同阶段的做法。

师资培训任务已由高等学校来承担。

德国教育改革与早期现代化

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德国教育改革与早期现代化 姓名:杨兰英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历史学·世界史 指导教师:赵士国 20030401

中文摘要r 663942 本文拟从德国教育改革入手,揭示出德国教育改革与早期现代化之闻的关系。文章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德国统一之前的教育改革。16世纪开始的教育和宗教的逐步分离是德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1807年的提尔西特和约直接引发了德国的现代化改革,洪堡的教育改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洪堡的改革从基础教育人手,涵盖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建立了具有德意志特点的教育体制。1815之后,德国的教育现代化道路遇到了挫折,但依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德国统一之后的教育改革。这一阶段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改革,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时期,德国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联系,德国教育的发展使得德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三部分,主要讨论的是德国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德国教育改革的最主要经验是政府的作用、社会力量办学、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注重大学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先导作用。 关键词:教育改革早期现代化良性互动

Abstract ,111ispaperintendstobeginwiththeeducationalreformofGermanyandtoreveal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ducationalreforrtlofGermany andtheearlymodernization,whicharetobediscussedinthefollowingthreeparts. 1hefirstpartmainlyconcentratesontheeducationalreformbeforetheremfificationofGermany.negradualseparationofeducationfromreligionwhichbeganinthe16thcenturyiStIlebasisofGerman’Smodernizationofeducation.The1807”theTreatyofTil8it,'direcdvstartedoffthemodem.izationreforminGermany,oneimportantpartofwhichWasHumbold’Sed— ucationalreform.Thi8educationalreformstartedwithelementaryeduca—bo山intermediateandhishereducation,andestablishedalltion,covered educationalsystemwithtypicalGermancharacteristics.After1815,despite manyfrustrations,extraordinaryachievementsweremadeinGermanyontheroadtothemodeiafizationofeducatiOn. 11lesecondpartmainlyanalysestheeducationalreformafterthereuni?ficationofGermany.Brilliantachievementsweremadeinthereformofele- intermediateeducationatthisstage,especiallyinthefieldsofmentaryand intermediatevocationaleducationandhisher education.Duringthisperiod, theeducationwascloselyrelatedtothemodernizationdrive.,111edevelop—mentofeducationwasconducivetotherapidgrowthoftheeconomicstrengthandcomprehensivenationalpower. 吼ethird partmainlydiscussesthesuccessfulexperienceintheeduca—tionalreformofGermany,themortimportantouesofwhicharetheroleofgovernment,thesocialforcesnmningschools,deepconcernsaboutthestudyofnaturalscienceandgreatattentionstotheguidingroleofuniversi.tiesiSthecourseofmodernization. KeyWord:theeducationalreformtheearlymodemizafion positivemutual—cooperation H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 度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教育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 英国有组织的教育是从基督教的传入时开始的.从公元6世纪到宗教改革近千年的时间里,教会垄断了英国教育.除了学徒训练和贵族教育外,一切有组织的教育都由教会提供,宗教影响和干预教育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 最初,英国的学校设在寺院或大教堂内,以后逐步分为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丁语文,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歌咏学校具有职业训练的性质,培训教堂唱诗班成员.中世纪后期,随着英国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的先后建立,以及各类学院的出现,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文法学校与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歌咏学校和后来出现的教本国语的读写学校,成为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英国的教育开始形成具有一定等级的制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同时,在这一时期,在文法学校的基础上,英国又出现了公学,著名的温彻斯特公学(1387年)和伊顿公学(1440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自立国教,集政权与教权于一身,又创办了许多公学.同时,国教会也积极干预教育,教育成了教会的责任.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这时,对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学校的发展与现实关系的认识上.培根当时指出,英国的学校只注重学习文宇,而不注重研究事物,缺少与现实的联系.弥尔顿也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只局限于古典的语言文字,脱离现实,应该加强近代科学和实用学科的地位.这些新的思想的提出,对于英国近代学校的改革和学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640~1688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形成了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联合专政的制度,规定了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所具有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的特质.同时,英国国教和其他教派的矛盾,也使得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宗教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这一时期,许多教育家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英国国教中分离出去的清教主义主张,应把发展近代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应重新考察文法学校的教育价值.科学家培根也认为文法学校的内容过于陈旧,主张应建立一个设有众多自然学科的所罗门宫.文学家弥尔顿主张建立一种重视自然科学的,开设广泛课程的实科中等学校.政治家洛克也批评当时的文法学

西方教育制度

第二节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 由于我国近现代的学制一直以西方为模版,所以我们先来看看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沿革。总的来说,古代西方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 近代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推动了人类制度化教育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当前,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正处于一个剧烈的变革时期。 一、西方古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古希腊的学校教育制度 1、雅典的民主教育制度 ①0-7 岁接受家庭教育。 ②7-12(13)岁上音乐学校。 ③12(13) -15(16)岁上体育(体操)学校。 ④15(16) -18 岁上体育馆学习:学习投标枪、驾御战车、角力等在当时十分重要的知识,为学生成为一名军人做准备。 ⑤18 岁以后上埃夫比学校学习。 雅典民主教育制度的目的在于培养民主的公民,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发达的智力,健康的体魄,多方面的兴趣,身心和谐发展等。女子在家里接受教育。以私立学校为主,学生上学要交纳一定数量的费用,只有部分有钱家庭的子女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2、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制度 ①0 岁以前就开始进行胎教:斯巴达非常重视胎教 ②0-7 岁接受学前(家庭)教育。 ③7-18 岁上国家设置的寄宿学校

④18 -30岁接受长期的军事训练。 斯巴达军事教育制度的特征:教育由国家办理,禁止私人办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骁勇善战的军人,与雅典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很大差别;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对以后女子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世纪的西方教育制度 1、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主要由教会学校进行传授,学习神学知识,其目的在于培养僧侣,并向群众宣传教义。 2、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公元十一世纪,一些大的主教学校和修道院发展成为大学,是古代西方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比较著名的有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在学校组织上,中世纪大学分为两段(预备阶段和正式阶段)、四科。预备阶段学习“七艺”,括文学、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然后才能报考神学、医学和法学等科目,在入学年龄和学习年限上没有严格的规定,每科学习时间一般为 5-7 年。 中世纪大学是中世纪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成果,对于保存和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进行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以及发展学术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3、行会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出现 行会学校是非正规学校,跟随师傅学习生产知识和技能,为工商业培养人才。 城市学校是为城市发展,为贫困子弟开办的学校,属于初等教育性质。 4、骑士教育 为世俗的封建主培养随从的教育。学习“七技”、诗歌等。 总之,西方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学校教育系统,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教育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广大的劳动人民被排斥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三、德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 (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人心及扩充军队,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公国把初等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并颁布一些学校法令,规定实行初等强迫教育,如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于1717年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此类法令,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甚至儿童缺课,也要对其家长加以罚款。从而德国在西欧率先将学校管理权国家化。 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是由路德派倡导和兴办起来的,学校设施一般非常简陋,师资水平也不高,大多由裁缝、鞋匠和退伍士兵担任或兼任。宗教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同时也教一些简易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和体罚。后来,经虔信派努力,这类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手工科列入学校课程,直观性原则和学生自主性原则受到重视。另外,班级教学和本族语教学等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实施。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古典文科中学、武士学校和实科中学。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据重要地位,由宗教改革时期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主要是为了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政府官吏,与劳动人民无关。武士学校则沿袭中世纪骑士教育而来,其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文武官职及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学习的内容较宽泛,但很肤浅。18世纪出现的实科中学则适应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既具普通教育性质,又具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实科中学主要讲授一些接近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用知识,这促进了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科中学曾盛极一时。 此时,德国大学受国家的影响日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排斥着欧洲大学传统的中世纪学风。学校增加了新人文主义学科和实用学科。国语授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打破了旧大学沉闷的氛围,给大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此外,这一时期的德国还创办了许多新大学,如圣·尼古拉大学、哈利大学、赫丁根大学等,这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二)18世纪一19世纪中期 18世纪末德国出现泛爱主义教育运动。泛爱主义者接受卢梭的思想,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要热爱儿童,让儿童得到自由发展。他们重视体育,注重发展人的理性,重视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泛爱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巴西多(也称巴泽多)于1774年在德国东部德绍开办一所泛爱学校,对学生进行免费教育。各地纷纷仿效,极大地促进了资产阶级进步教育思想的传播。 在这一时期,德国还出现了一场学习发扬古希腊文化的运动,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在他担任公共教育部部长期间,按照新人文主义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他强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案》,改进和加强小学师资的培训工作;在中等教育方面,他对文科中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制订新的中学教学计划,减少古典语文的教时数,这些措施使文科中学更接近实际生活(实科中学);在高等教育方面,他建议创办了柏林大学,首次提出“教学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对后来德国教育、科研的发展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然而,欧洲“神圣同盟”成立后,普鲁士反动政府对国民教育事业进行了野蛮地摧残,使德国教育走向倒退。政府命令学校监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接着又削减自然学科,增加古典学科,加重神学课,这些倒行逆施严重地阻碍了德国教育的发展进程。使德国的学校教育倒退了许多年。 (三)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 普鲁士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战胜法国,建立了以普鲁士邦为首的德意志帝国。帝国政府也十分注重利用教育来为其经济、政治服务。德国学校教育始终贯穿着民族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僧侣主义和反共反社会主义的精神,强调学校为国家服务的精神,目的是为了把青年培养成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培养大批效忠的具有初步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及士兵是帝国初等教育的初衷。根据1872年颁布的教育法,德国对6岁儿童实施了为期8年的强迫义务教育,并把初等学校分成初、高两级,每级4年。初级称基础学校,高级称高等国民学校。法令还规定设立为期6年的中间学校,对学生进行一般的普通教育和一些职业教育。

英国现行教育制度

英国现行教育制度 一、教育行政 长期以来,英国教育行政的最大特点是中央、地方、教师以及民间团体相互之间形成的所谓“伙伴”关系,称为“地方管理的国家制度”. 英国现在的教育行政机构包括: 1.教育和科学部 根据法律规定.英国公共教育体制的最终管理权属于议会,议会创定有关教育的法令,并采取各种措施保证人们遵守法令.同时,议会把法定的“管理和领导”责任委托给教育和科学大臣. 英国政府内阁设教育和科学大臣,下设教育和科学部.教育和科学部的二级组织设一司三局:财务司,继续教育及高等教育局、中小学教育局、师资及统计局. 教育和科学部在工作上得到以下组织的协助: (1)教育标准处. (2)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 (3)学校考试和评价委员会. (4)高等教育基金会. 2.地方教育当局 英国现行地方政府体制,以都市郡的区、非都市郡、内伦敦和外伦敦的市为地方教育行政单位.地方教育当局从总体上负责协调本地区教育的管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其主要职责是:为本地区的学校制订目标,对学校系统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维持部分教育经费的分配与控制权;管理和规划本地区的继续教育.地方教育当局包括教育委员会和教育局.

二、学制结构 英国的现行学制建立在1944年教育法的基础之上,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英国的义务教育年限 是11年,即从5~16岁. 三、各级各类教育 1.学前教育 在英国,学前教育指义务教育开始年龄5岁之前的儿童教育,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其实施的机构有:公立与私立幼儿园. 学前教育旨在培养儿童的适当态度和习惯,注意儿童的身心健康 和良好社会行为的培养,其目标包括6个方面:个体和社会发展;语 言和识字;数字;对世界的了解与理解;创造性;具体发展. 2.初等教育 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主要有幼儿学校(infantschool,招收5~7 岁儿童)、初级学校(juniorschool,招收7~11岁儿童)、混合学校(包括幼儿部和初级部).初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了解 自己,了解自己与他人及周围世界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指 导他们有益地运用自己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在初等教育阶段必需的 一些个人素质和态度,以便为他们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国家统一课程的规定,初等教育阶段开设的课程除宗教教育外,还包括数学、英语(在威尔士为威尔士语)、科学、历史、地理、 技术学、音乐、艺术和体育,其中数学、英语和科学为“核心课程”,学校应在课时上予以优先保证. 3.中等教育 在英国,实施中等教育的机构有公立中学和独立学校系统的公学.公立中学包括5种类型:文法中学、技术中学、现代中学、综合中学、被认为是中学的中间学校以及第六学级学院和第三级学院.

美国教育体系 详细介绍美国的教育制度

美国教育体系详细介绍美国的教育制度 整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那就是: (i)学前教育 (pre-school education); (ii)初等教育(elementary education); (iii)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 (iv)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 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都是属于大学前(pre-college)的教育,包括保育学校 (nursery school)及幼儿园(kindergarden)、小学、初中 (junior high school)及高中(high school)。美国各级各类教育在结构上相互衔接,上下沟通。按照法律规定,美国公民不分男女、宗教信仰、民族、阶级,也不论居住地点和年龄,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一生都可以选修正式课程或参加非正式课程。这是美国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称为单轨制。 一、学前教育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种类繁多,不管公立还是私立,大致可以分为保育学校(招收3-5岁的儿童)与幼儿园(招收4-6岁儿童)两类。学前教育的宗旨在于:辅助家庭;并且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儿童在饮食起居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儿童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身体,发展体育技能,了解社会生活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学会一些读写算的基本常识,具有一定的表达情意、观察、尝试、思考和概括的能力,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身心准备。

二、初等教育 美国把5岁以后幼儿学前教育纳入公立小学系统,孩子凡到5岁一律强迫入学,5岁可进小学的预科班,6岁上小学1年级。美国初等教育的机构为公立和私立小学。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的“视导和课程编制学会”曾把小学教育宗旨概括为六条,具有广泛影响。这六条是: (1)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 (2)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 (3)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 (4)发展儿童有效地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 (5)发展儿童的民主生活价值观。 (6)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能力。 小学开设的课程一般有:语文(阅读、说话、拼写、书法),算术,社会(把历史、政治、社会学、心理学等科目综合在一起),科学(主要是自然常识),美术和应用艺术,音乐,体育,卫生和劳作等。美国小学德育工作,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行为规范教育。 (2)道德教育。 (3)公民教育。 (4)纪律教育。当儿童入学时,校方就将学校的纪律和校规向儿童和家长交代清楚,以便保证课堂纪律和校园秩序。 三、中等教育 按照美国学制,中学主要有四年制、六年一贯制和三三制三种。美国的中学以综合中学为主体,兼施普通和职业技术教育、

第二节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二节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一、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法国的教育制度 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征服了高卢。法国作为罗马帝国的高卢行省从那时起,受罗马帝国统治达500年之久。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最强大的的一支部落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了最强大封建王国--法兰克王国。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即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其中,西法兰克王国就是法国的雏形,后来演变为法国(东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后来的德国,中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后来的意大利)。10世纪后,法国封建社会迅速发展,到15世纪后期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 法国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而且是当时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从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对它影响不大,因此,天主教在法国的势力十分强大。尽管从16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因素在法国已得到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资本主义的手工业工场,对外贸易也在不断扩大与加强,资产阶级逐渐成长。但一直到18世纪前期,法国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第三等级(城市贫民、手工业者和农民)在政治上还比较软弱,处于无权的地位,受到封建专制制度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形成封建贵族与第三等级之间日益尖锐的对立。上述社会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法国教育总体上看还是教会特别是天主教教会一统天下。 (一)初等教育 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期近30年,法国的初等教育主要掌握在胡格诺派手中。16世纪中叶以后,加尔文教在法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加尔文新教的信奉者被称为胡格诺派教徒。胡格诺十分重视教育,在其控制地区,率先进行了实行强迫初等教育、男女可以同校、采用本族语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胡格诺派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法国早期初等教育的发展,但不久遭到禁止。1684年,天主教神父拉·萨尔(La Salle)建立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成为了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这一时期的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用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免收学费。富人们则聘任家庭教师对其子弟进行初等教育。"基督教学校兄弟会"还注重师资培养的问题,它于1685年在兰斯(Rheims)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欧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之一。 (二)中等教育 17世纪前期,属于新教的冉森派和胡格诺派曾开办过一些中等学校。冉森派是17-18世纪在欧洲流行的新教,其创始人是荷兰神学家冉森。冉森派特别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强调本族语的地位,在方法上,反对强记,重视判断力的磨练和读写技能的训练,主张采用实物教学。17世纪60年代冉森派开办的学校被迫停止教学活动。胡格诺派开办的中等学校被称之为学院或基础学校,设7个年级,主要教拉丁文、希腊文和法文。1685年以后,胡格诺派的学院也不复存在了。 1534年,以反对宗教改革、巩固并恢复天主教阵地为宗旨的耶稣会建立,到17世纪,活跃于许多欧洲国家,成为法国教育中的重要力量。耶稣会特别重视中、高等教育,对初等教育缺乏兴趣。在1618-1746年近一个半世纪期间,由耶酥会创办的中等学校成为法国中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耶酥会创办的中等学校也称为学院。除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年的短暂时间外,耶酥会的教育活动是得到法国封建统治者全力支持的,因此,它的中等学校网迅速遍布法国各地。成立于1611年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中的力量仅次于耶酥会,特别是在18世纪中期耶酥会被驱逐后,更成为法国举办中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圣乐会虽然是一个属于旧教的宗教派别,但它比较接近于资产阶级,圣乐会所办的许多中学显然就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这种中学在前四年学习法语不学拉丁文,高年级学习拉丁文不学希腊文,注重历史教学,加强数学以训练思维,增加实科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年)生于德国奥登堡。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于1794年进耶拿大学。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6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完全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 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是在两个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的。教育方面的著作有: (1)《沦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1804年);这是用严格的演绎方式,从教育的目的开始,讨论到他的假设,由假设达到完成目的的手段,侧重于伦理学方面的发挥。(2)《普通教育学》(1806年)分管理、教学,训练三部分,表现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侧重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 (3)《教育学讲义纲要》(1835),这是《普通教育学》的补充,对手前书中的心理学基本思想,有进一步的发挥。其他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尚有《裴斯泰洛齐的直观初步的观念》(1802),《公众协作之下的教育》(1810),《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1831),《理想主义对于教育的关系》(1831)等。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想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由于他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心理学观点,他没有达到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的目的。他用他的心理学论证了教育性教育原则,但是他在这里夸大了知识对于情感与意志的决定作用。从他的“多方面兴趣”学说出发,他为中小学规定了较为广泛的教学内容,但他的保守主义表现在他把宗教与古典人文学科列在首要地位。他分析了教学过程,企图在这基础上建立他的教学论体系。1 9世纪中叶以后,他的教育学说开始在德国流行,并逐渐影响及欧美各国。这主要是由于①他的保守的政治态度投合了1848年革命以后德国统治阶级的口胃;②由于他的教育性教育思想以及他的道德教育体系符合于当时统治阶级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控制的要求。其次的原因是:③当时中学教育正在发展;过去的教育学面对小学,而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对中小学都适用。教师们从经过他的门徒炮制过的“五段教学法”中找到了处理日常教学工作的现成处方。这造成了严重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对课堂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的研究。 《普通教育学》1·(节选) 施教的人们与要求教育的人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决定于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思想范围。大多数教学人员,完全忽略了事先组织对待这一工作的思想范围,这种范围是在工作进行中逐渐开展的,它的形成一部分是由他们本身的特点,一部分由于学生个性和环境。如果教师有创造性的见解,可以利用到手的东西,刺激他们所照顾的对象;如果教师有先见之明,他可一切有害于健康、心性或仪态的东西。如此,儿童在无危险的事物中受试验。在日常生活有人考虑与处理的条件下有所练习,并在他所生活的狭窄范围内有了在他声上所产生的各种 1选自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年版

近代教育制度

德国近代教育背景:17世纪德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到了18世纪,普鲁士逐渐强大起来,德国教育史上这一时期一般是指普鲁士的教育。 教育概况 17—18世纪 1、初等教育的发展:18世纪,德国大部分邦国都颁布了强迫义务教育的法令。 最著名1763年《普通学校规章》,德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实施义务教育和最早从教会手上夺得教育权国家。 2、泛爱学校教育运动:泛爱学校是受卢梭和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影响而出现的新形式学校,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德国的实践。 创始人是巴西多,泛爱的意义是指要尽可能地爱儿童。 泛爱学校强调适应自然教育原则和让儿童主动地学习的教学方式。 3、中等教育的发展:文科中学、实科教育以及骑士教育是中等教育的三个主要类型。 古典文科中学是主要形式,进行的是精英教育。 德国还有其特有的培养贵族的特殊学校—骑士学校,该学院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 4、高等教育的发展:德国建立了现代大学。这些大学吸收新的哲学和科学成果,提倡学术自治和教与学的自由,注重培养科学研 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行教授制和讨论课等新制度,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典范。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810年由教育家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 19世纪德国的学前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迅速。 洪堡的教育改革内容:在初等教育方面,重视提高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努力改进培养工作;对学校制度改革,形成德国教育双轨制。 在中等教育方面,削减文科中学中古典中学的内容,扩大普通基础学科的内容。 在高等教育方面,1810年建立柏林大学,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新局面。 第斯多惠论教育背景:他被尊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主要的著作有《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主张: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三个:天资、教育和自由。 2、教育的目的:培养完人,也即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3、教学论的论述: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他们分割开来。以形式教育为主,它是最后的目的。 4、教学原则:遵循自然的原则、遵循文化的原则、遵循连续性和彻底性的原则、遵循教育直观教学的原则。 5、他非常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教师要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完善;要有崇高的责任感; 要有良好的素质和教学技能。 俄国近代教育教育概况 1、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 2、1786年颁布的《国民学校章程》,是俄国历史上发布最早的有关国民教育的正式法令,对俄国近代教育,特别市国民教育制度起到一定作用。 3、19世纪初,亚历山大一世在国内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推行教育改革。 4、19世纪60年代,俄国在亚历山大二世领导下,自上而下进行了废除农奴制得改革,其中也进行了教育改革。 乌申斯基论教育背景: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代表著作为《人是教育的对象》 1、他把教育分为无意和有意教育两种,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他认为教育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他是有限强调教育的作用。 2、在教学方面,他强调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不可分割。 3、在课程设置上,他强调实科教育反对古典主义,在教学方面提倡教学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4、教学原则:直观原则、巩固原则、积极原则、自觉原则等 第 1 页共 2 页

英国教育体制-现状,学制,体制,特点

英国教育体制:现状,学制,体制,特点 英国是一个有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它的教育体系经过几百年的沿革,相当的完善和复杂,且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英国的教育是鼓励式教育,不断的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以各种方法激励学生越来越好地学习。 ——中国驻英国使馆前教育参赞王百哲 一、英国教育制度现状及其学制 英国的学校教育是从基督教传入英国(约公元6世纪)开始的。英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封建王朝复辟以及工业革命等发展演变过程,老学校制度的保留、新学校制度的诞生,造成教育面貌具有保守与创新的折中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失。为恢复教育,继1943年英国政府发表《教育改革》白皮书之后,1944年教育大臣巴特勒在议会上提出了教育法案,被通过。《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教育法》,这个法案为英国战后的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嗣后,相继产生了近20个教育法,是对《1944年教育法》的修正或补充。 (一)英国教育在行政上长期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争执,

现行行政体制是折中的产物 1.北爱尔兰的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起一直由北爱尔兰教育部全权掌管。 2.苏格兰则是初等、中等和中学后教育由苏格兰教育署掌管,大学由中央领导管理。中央设“教育和科学部”,负责领导和管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还领导和管理不列颠的大学和民用科学事宜。 3.1970年后,威尔士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领导脱离中央,归威尔士国务大臣领导。 与“教育和科学部”差不多是平行的英国教育行政机构还有:陛下督学处,任务是了解教育情况并予以评价和指导;学校课程和考试委员会,任务是对各级教育的课程以及证书考试进行研究;大学拨款委员会,了解大学情况,对拨款提出建议,帮助制定大学发展规划。地方教育行政是设教育委员会和教育局,也有督学。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不规定课程和教材,校长有决定权。 (二)现代英国的学制由原来的双轨制演变成多轨制 英国历来的教育法规都没有规定教育目的。事实上,学校教育不可能没有目的,只是目前的表现形式不同,有的是外显的,有的是内隐的,英国属于后一种。从英国教育的实际做法和效果中,从英国社会的教育舆论(电台广播、报刊教育论著)中,还是能看出英国的教育目的。英国自然资源有限,殖民地越来越缩小,知识和技术是国家生存的重要条件。英国的学问家、教授和教师等即使收入不高,但社

试论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试论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学院:教育学院 专业:比较教育学 姓名:郑歆 学 号:110433

试论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摘要: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德国的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从后进走上前列。面对战争频发和国内亟待改革的状况,德国教育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德国分裂公国强化统治,富国强兵的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是与当时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背景密不可分的重大任务。德国的教育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欧洲教育,是后世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教育各个领域的典范。本文从德国近代的历史背景等角度出发,主要对17至19世纪德国教育体系,即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和师范教育的发展进行详细的描述,通过对德国教育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一直关系到到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发展、复兴与强大。通过深入研究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多角度的了解德国的教育理念及体制,更可以从中借鉴德国教育的某些理念,这对我国的教育将会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德国近代教育发展影响 17至19世纪的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普鲁士在这些公国之中政治经济实力最强,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行的比较好也是普鲁士。在这个时期,普鲁士的教育深受文艺复兴之后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教育思想的影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姆一世发布多项教育法令,规定政府设校、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师等方面的集体要求和措施。腓特烈·威廉姆二世也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法令。虽然这些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具体的实施,但是这却是义务教育的发展的源头,为后来德国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为德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19世纪德国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大大发展,特别是初等教育的发展,德国大力实行义务教育,各个邦国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儿童入学率迅速增加,这些政策都在德国的近代学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更为德国在近代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德国不再是四分五裂的格局,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为近代德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统一的德国加快了经济的发展的步伐,德国开始实行典型的三轨学制,即国家主要的三种学校:一种是为劳动人民设立的国民学校,一种是为中层阶级设立的中间学校,还有一种是为上层阶级设立的文科学校。这三种学校起初是不平等的,但是随着民众的反对,政府开始实行教育改革,宣布三种中学地位平等。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国家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各个领域的人才提供了条件,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我们要对德国近代的教育发展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就要从德国近代教育的体制入手,分别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师范教育这些基本教育领域进行分析,从而对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深刻的了解。 一、德国教育的发展 (一)德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近代的德国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实施强迫义务教育政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德国自古以来都较为重视初等教育,德国的初等教育真正创始于1528年。16世纪以前,德国教育以教堂学校为主,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对德国教育的发展

近现代美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近现代美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近现代美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8.2.1 近现代美国教育发展的原因 纵观美国近现代教育,“在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的道路上,都是快步向前的,其各级各类学校多属先进”①,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和经济发的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善于向欧洲学习,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办学等。② 美国大学学生授职典礼 第一,面对现实建设需要而锐意创新。美国独立后,北部在19世纪初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起来。19世纪30年代,科技和机械的应用也使农业获得了发展。内战后,美国由半农业半工业国迅速转变为工农业都高度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培养经济建设的各种人才和提高科学技术,因而使人人受教育的公立学校运动兴起,并在内战后迅速发展,使美国成为德国之后第二个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文实学校和公立中学更是美国人的创造,都重视职业教育和青年的就业准备,显示了美国中等教育的特色。内战后的高等教育也重视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农工科技人才。理工科大学和农业大学的迅速发展加强了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发展了美国的应用科学。这说明,美国近现代教育之所以充满蓬勃气概,取得重大成绩,其关键在于它能勇于开创教育新事物,不为传统的历史的包袱所束缚。 第二,视教育为立国之本,政治革新、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这表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一是培养民主政治制度下的公民离不开教育。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美国的建国者们的共识是:愚昧是民主政治的大敌,教育是共和国家的命脉;要求政府以教育为立国之本,大力提倡公民教育。杰弗逊认为:“在一个文明的国度里,如果一个民族期望成为无知的而又是自由的,这种期望不论过去和将来都永远不能实现。”麦迪逊也指出:“一个民众的政府而民众没有知识或者没有学得知识的手段,那它只是笑剧的序幕,或者是悲剧的序幕,或者可能二者兼有。”二是解决社会矛盾也离不开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雄厚,而工人阶级也不断壮大,阶级觉悟日益提高,要求通过教育发展技能来提高经济地位。于是,资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寻求一种途径确保对社会的控制和政治上的稳定”,这种途径就是公立教育。另外,人们还希望教育能解决教会和家庭解决不了的问题,“开办一所学校就是关闭一所监视”。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减少犯罪,维持社会安定。三是同化移民更需要教育的力量,美国是移民的国家,内战前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和北欧,文化较为发达,以新教徒为主,同化问题不算严重。内战后骤然增加的移民主要来自东欧和南欧,民族成份、宗教信仰都很复杂,与早期移民的文化有很大差距。新移民大量涌入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教育就成为同化新移民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三,政府重视支持,移民踊跃参与。美国的建国者都视教育为立国之本,早期政府都支持教育,为以后的政府树立了榜样。联邦国会在1785年和1787年制定的西北土地法令中,要求西北地区新建的城镇留出一个地段来办教育。这是联邦政府支持教育的开始。各州也都把办教育视为政府的责任,先后建立了专门机构以加强对教育的领导,制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来规范教育,通过拨款、征收教育税来举办公共教育。内战以后联邦政府发展教育的措施尤其有力。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毛利法案》,以联邦向各州提供联邦土地的形式资助各州发展农业和工艺教育,以1860年各州的国会议员人数为依据,每个议员拨地3万英亩。各州利用这项土地收入至少要资助一所农工学院。联邦总共赠送了174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69所赠地学院,大大推动了高等教育向实用方向发展。1887年联邦政府颁布了《海琪法》,为赠地学院的应用科研提供经费。1914国会又通过了《史密斯—列弗法》,拨款资助“在人民中传播有关农业和家政的实用信息,并且鼓励对这些信息的利用”,也就是促进高等学校为进一步推广技术服务。各州政府也拨款资助州立大学。与此同时,美国民众对于

第一节 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

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 英国教育的历史渊远流长。其有组织的教育实践的开端,可以追溯到罗马统治时期,是与基督教的传入同时兴起的。尽管在基督教被奉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前,英格兰可能已有学校存在,但英格兰学校主要产生于公元5、6世纪。教育的动因是宗教的,教育的重心在教会和修道院,平民教育的水平甚为低下。 到了16世纪后期,英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这时,文艺复兴时期创办的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逐渐趋于狭隘、繁琐和形式主义。1534年,英国宗教改革以后,学校受到国家教会方面严格的控制,当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哲学上新的觉醒、伟大作品的出现,对学校都很难产生影响。教育与时代的要求严重脱节。 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1640—1660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这场革命对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革命阵营中的平等派和掘土派的领袖和思想家,把教育看作进行激进的社会改革的工具和主要手段。他们信奉“泛智”思想,主张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其中包括普及初等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张国家应干预教育,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等。长期国会还邀请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到英国担任教育改革委员会的成员,国会下院和下院的各种委员会经常讨论教育问题,计划建立与苏格兰教区学校相类似的初等学校。1649年,国会通过法案在威尔士设立免费学校;并通过补助教育事业的法案,从没收的教会财产中每年拨款两万英镑补助教育。一时间,英国出现很多私立学校,同时建立了非地方性的文法学校。 但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浓厚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革命一度夭折。1688年政变,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订立长期同盟,建立了君主立宪的国家,实现了两者联合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史称“光荣革命”。然而政权为大土地贵族所掌握,革命时期提出的许多教育改革主张无法实现。文法学校和大学在英国国教会的控制之下,对传统课程难以进行重大改革,教学活动刻板而了无生气。 在严重残存着封建教育传统的情况下,17世纪后半叶,英国教育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许多受迫害的、不信奉国教的非国教派的大学教师创办了一种称为学园的新型学校,为非国教派培养人才,也招收其他学生。这些学园能享受办学的自由,它不像旧大学那样单纯强调古典教育,而是设置了自然科学、近代语和商业方面的学科,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早期的学园,如伦敦的纽因顿·格林学园(1675)的课程除古典语外,还开设有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逻辑和政治。后期的学园,如沃灵顿学园(1757)学制为3年,开设有算术、代数、几何、三角、法语、自然科学、天文、化学、伦理、绘图和设计、簿记、地理等课程。1779年撤销了对非国教派人士办学的限制。在伦敦和一些大工业中心,创办了大量私立学校。他们仿效非国教派的学园,自由开设新课程,实验新思想,为以后中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 从17世纪后期开始,宗教组织和慈善团体对普及初等教育,也有一定贡献。1698年,基督教知识普及协会成立。该协会在英国各地创办了不少教义问答学校,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有近3万名儿童参加学习。这类学校的课程内容,有宗教教学和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