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不同文体的导入方法

语文不同文体的导入方法

第一篇:语文不同文体的导入方法

语文不同文体的导入方法

(一)、根据文章体裁,选好教学的切入点,从而设计课堂导语。我们从各种文体导语设计缘起、具体案例加以阐释,力求导语设计起到思维定向、内容定旨、情感定调的作用,进而实现教学优质高效。

“课堂教学导入”,是指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及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其目的是迅速引导学生进入佳境。

记叙文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1、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在连续性教学的后续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通过极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方法,引起学生关注,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案例: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就可以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欢乐,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两篇短文。

2、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法是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内容及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案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时可以这样开头:“同学们,我们学过《孔乙己》,知道鲁迅先生以传神的妙笔,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

们从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就,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可以使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典型进行对照,形成有机的对照。

3、设臵悬念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设臵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朔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这样,设臵悬念导入就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我们知道,“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问就有究,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时需要用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有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臵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听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案例:如,我在上《孙权劝学》时,是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时的吕蒙吗?你们知道吕蒙战胜过关羽吗?那为什么吕蒙能战胜关羽呢?”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去学习;通过积极讨论,自然就能顺利解开“学习的重要性”这一主题了

4、情境导入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巧妙地运用电视机、幻灯机、录音机、电脑等电教用具,通过欣赏音乐,观看电视、录像、电影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观看一段豪放痛快的“安塞腰鼓”录像后再讲《安塞腰鼓》;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放一段有关人民解放军千帆竞发,横渡长江的电影片断等,这样能够艺术地导入课题,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案例: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或录像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业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

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阕的磁带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像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5、故事导入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本身就具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在受感染中进入新课的情景。

案例;在上《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导入就讲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顺利的导入新课,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6、背景介绍导入

通过背景介绍,能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及对课文的主题有明确的方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如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先讲清楚挪威人与英国人这间在这次探险中的背景,及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竞争对手,挪威人在这次探险中胜利归来,而英国人则在这次探险中遇难等这些背景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就容易明白作者为这些遇难者写颂歌的用意。

说明文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1、图片导入

利用图片的展示,可以使学生在情与景的融合中激发情感,升华情感。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桥》、《华南虎》等课文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走进如画般的世界去。在学生情感升华之时,便可自然导入新课。

2、引用历史事件导入

出示圆明园图,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讲解:圆明园曾以高度的建筑技巧、美轮美奂的园林风貌,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中外誉为“园中之园”。可惜这一历史文化瑰宝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后付之一炬。百余年来,斑斑残迹的圆明园在不断地诉说着自身

和中华民族的屈辱。让我们走进苏州园林去找寻她远逝的风采吧。范读《苏州园林》进入新课。

3、引用热点时事导入

早已暗淡了刀光剑影的美伊战争除留下无尽的饥饿、**外,还有遗患无尽的环境问题。战争造成的生态灾难令人谈虎色变,那么人类在运用科学技术发展自身时所造成的危害是否就少了呢?就让我们从一只准备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表演而猝死的秃鹰身上去寻找答案吧。学生齐读《秃鹰之死》。

4、引用传奇故事导入

有的大门上有句横批“紫气东来”。“紫气”是什么呢?是古人称作的“祥云”,即紫色的云彩,说哪里有紫气,哪里就有圣贤贵人。传说孔子从鲁国向宋园游说时,有位看气(云彩)的人看到东方一团紫气冉冉而来,“东来紫气满庭观”,就预测大圣人要来了。其实,“紫气”就是一种普通的云彩,并无吉凶贵贱之别,云彩是天气的招牌,人们通过它的变幻能推测天气的变化。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科学地看云识天气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看云识天气》。以此导入新课。

其实,一些说明文诸如《日本平家蟹》、《死海不死》、《蜘蛛》等为增强生动性都增加了一些传说、谜语等,这与巧设导语异曲同工。巧设导语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把语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视野,达到了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教学效果较好。●

议论文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1、名言导入

学习《方仲永》时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导入,学习《孙权劝学》时,用“少而好学,如日之初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导入。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入《谈读书》等等。许多至理名言都可以用来导入新课。

2、辩论导入

学习《两小儿辩日》让学生辩论;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辩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如,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敬业与乐业》时都可用辩论导入。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同样,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教师对于文本与学生的不同理解,决定了导无定法。但不管怎样,课堂导入是否高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避免误区,追求高效,使得导入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活化剂,成为学生精神盛宴的第一道美味佳肴。

总之,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充分考虑的是: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尽可能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又要通过“学生演导”或“师生合导”去完成课的任务。在坚持不懈中,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把课堂导入也变成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艺的舞台。这样,就能真正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二篇:2018特岗面试 - 如何根据不同文体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

如何根据不同文体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

李薇

一、小学阶段主要文体:

文体分为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学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其中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散文和记叙文都属于散文范畴。事实上散文的含义其实很广,凡是独立于小说,戏剧,诗歌等几大体裁之外的,都能归入散文范畴。

其中小学阶段课本中主要涉及的有以下几种:记叙文(写人记事、写景抒情)、说明文、议论文等,其中,记叙文的数量较多,说明文则较少。

二、各文体适用的导入方法:

(一)记叙文:

1.设置悬念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设臵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朔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这样,设臵悬念导入就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我们知道,“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问就有究,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时需要用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有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臵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听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如,在讲《孙权劝学》这一课时,是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时的吕蒙吗?你们知道吕蒙战胜过关羽吗?那为什么吕蒙能战胜关羽呢?”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去学习;通过积极讨论,自然就能顺利解开“学习的重要性”这一主题了。

2.情景导入: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巧妙地运用电视机、幻灯机、录音机、电脑等电教用具,通过欣赏音乐,观看电视、录像、电影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观看一段豪放痛快的“安塞腰鼓”录像后再讲《安塞腰鼓》;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放一段有关人民解放军千帆竞发,横渡长江的电影片断等,这样能够艺术地导入课题,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案例: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或录像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业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阕的磁带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像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3.故事导入: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本身就具有

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在受感染中进入新课的情景。比如,在上《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导入就讲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顺利的导入新课,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4.背景介绍导入:通过背景介绍,能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及对课文的主题有明确的方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如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先讲清楚挪威人与英国人这间在这次探险中的背景,及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竞争对手,挪威人在这次探险中胜利归来,而英国人则在这次探险中遇难等这些背景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就容易明白作者为这些遇难者写颂歌的用意。

(二)说明文:

1.图片导入:利用图片的展示,可以使学生在情与景的融合中激发情感,升华情感。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桥》、《华南虎》等课文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走进如画般的世界去。在学生情感升华之时,便可自然导入新课。

2.引用历史事件导入:出示圆明园图,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讲解:圆明园曾以高度的建筑技巧、美轮美奂的园林风貌,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中外誉为“园中之园”。可惜这一历史文化瑰宝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后付之一炬。百余年来,斑斑残迹的圆明园在不断地诉说着自身和中华民族的屈辱。让我们走进苏州园林去找寻她远逝的风采吧。范读《苏州园林》进入新课。

3.引用传奇故事导入:有的大门上有句横批“紫气东来”。“紫气”是什么呢?是古人称作的“祥云”,即紫色的云彩,说哪里有紫气,哪里就有圣贤贵人。传说孔子从鲁国向宋园游说时,有位看气(云彩)的人看到东方一团紫气冉冉而来,“东来紫气满庭观”,就预测大圣人要来了。其实,“紫气”就是一种普通的云彩,并无吉凶贵贱之别,云彩是天气的招牌,人们通过它的变幻能推测天气的变化。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科学地看云识天气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看云识天气》。以此导入新课。

(三)议论文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1.名言导入:学习《方仲永》时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导入,学习《孙权劝学》时,用“少而好学,如日之初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导入。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入《谈读书》等等。许多至理名言都可以用来导入新课。

2.辩论导入:学习《两小儿辩日》让学生辩论;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辩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如,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敬业与乐业》时都可用辩论导入。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同样,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教师对于文本与学生的不同理解,决定了导无定法。但不管怎样,课堂导入是否高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避免误区,追求高效,使得导入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活化剂,成为学生精神盛宴的第一道美味佳肴。

第三篇:不同文体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

不同文体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如《桥》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私的共产党员形象。又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2、叙事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果。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写景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然后再进行概括。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4、状物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的?然后进行概括。如《鲸》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5、概括形式因文体不一,表现了(赞扬了)……特点、品质、精神等”。童话、寓言、故事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说明文的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说明(揭露、批评)……”散文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描写了……表达了…… 感情”。

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6、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7、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8、反诘:是反问句中的一种,这种反问句包含着答案,即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了,不用再说答案了。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

9、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10、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第四篇:不同文体翻译

复习版笔记(3)第三部分:不同文体翻译散文翻译

一、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文学中常见的体裁,它选材广泛,结构灵活,表现手法多样,如叙事!抒情!议论等,主要特点是:体物写志,行散神聚。―形散―是指散文运笔如风,不拘形式,清淡自然;―神聚‖指意旨明确,紧凑集中,既散得开,又收得拢;既有豪放的特色,又有清幽的特征。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里饱含着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语)。优美的散文艺术性在于新颖的构思,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像,简洁精粹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散文也常常被比作小而境界深邃的园林。作者运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字斟句酌,环环相扣,使读者浮想联翩。文论家刘勰说道: ―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由此可见散文贵在以巧取胜,以巧妙的语言、巧的意境来打动读者,给读者以最大审美愉悦。既然散文有丰富的艺术魅力,那么它的审美效果又如何在译文中传达呢?俄国著名翻译家吉加切奇拉泽在《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一书中谈到文艺翻译的总的指导原则时认为:―理想的文艺翻译首先是在艺术上,而不是在语言上和原文一致。即使达不到这一目标,也应全力以求,离目标越近越好‖。在加氏看来,作家的思想表现在文字形象以及一定的语调和节奏结构上,每个句子由若干语调、意群或若干句素组成,它们的意义合构成句子。因此,他认为文艺翻译的过程也应当根据上面的模式进行。不过译者不能机械地重复创作过程的所有阶段,译者应努力把通过文字形象表达的原作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当然同时要有兼顾文学文本所特有的语调、节奏和句构特点,作为文学翻译形式之一的散文翻译,自然也要求译者在传译过程中,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语流!节奏和句子结构等语义信息,更应着重传达原文的艺术神韵,以使目标读者在读译文时可以获得和原文读者读原文时同样的语义和美学的双重享受。

二、散文英译

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一)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

从理论上说,英语语言与汉语语言相比,英语句子―常常是环扣相嵌,

盘根错节,句中有句‖,也就是所谓的―楼房建筑法‖(architecture style)。而汉语以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等短句居多[4 ](P48the26)

译文句子多为简单句和并列句,译文干净、利落,通俗易懂,给人一种清爽自然之美,而没有盘根错节之迷惑。(二)用词简单、通俗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 很少使用生僻词(bigwords),主要使用普通的形容词、副词和动词等,以达到言简意赅。例如:

1.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差不多先生传》His brain is none too small ,but he is weak in memory and sloppy in thinking.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背影》His hands held on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platform ,his legs huddled up and his corpulent body tipped slightly towards the left , ??In 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he first put the tangerines on the ground ,climbed down slowly and then picked them up again.

3.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匆匆》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If willows wither,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If peach blossoms fade,they will flower again.But ,tell me ,you the wise ,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 ?

从以上的摘录我们可以看出,张先生翻译的风格用词方面朴实无华,对保存原文风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修辞上力求通俗易懂一般说来,散文中修辞格用得相当少。但张培基先生在翻译中对于这一小部分语言要素也不忽略,认真处理,使译文没有生硬的感觉。例如:

1.他也说我一天不写文章第二天就没有饭吃。———《朋友》(借代)

He also says that I would have nothing to live on once I should lay down my pen.意译法处理该句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如直译为―have no rice to eat‖,一定会引起歧义,让人费解。

2.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笑》(明喻)

The crescent new moon looked as if hanging on the tips of the trees.译文仍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翻译原文的比喻,但却转移了喻体, ―弓儿似的‖如果直译成bowdecision‖等.但作为外事翻译主体,必须清楚其翻译的目的和意图,外事翻译强调翻译的程式化和庄严化,所以在翻译时可以采用的策略受到严格限制.《中英联合声明》不是一个简单的条约或者协议,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为了明确表达《中英联合声明》的内在意义及庄重性,选择的词汇是―Joint Declaration‖.同样的道理,在《联合声明》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表明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但是在―恢复行使主权‖的翻译上,中英双方有很大分歧.中方最初先提议用―recover sovereignty‖,英方提议用―a transfer of sovereignty‖。很明显,由于翻译主体的不同,彼此表达的意义完全不同.中方的翻译是―收回主权‖,而英方的翻译是―主权移交‖,而且由于不定冠词―a‖有贬低―移交‖的意义,因此英方的翻译是我方不能接受的.最后,经过我国法律专家的研究后,认为使用―resume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较为恰当,这一译文表明:我们国家以前对香港的主权,并不是―丧失‖,而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行使‖,现在则是重新―恢复行使主权‖。可见,定稿后的译文就正确的反映了翻译主体的意图2)译文的可接受性

译文的可接受性指的是译文是否符合目的语的文化和体裁惯例,是否通俗易懂.可接受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翻译的效果.外事翻译与文学翻译不同的是,它并不强调语言的优美而侧重于语言的可接受性及理解性.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翻译中应侧重于忠实和连贯:即要遵守外事翻译中的准确性及精确性、一致性及同一性、专业性和规范性原则.例如1999 年10 月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就巴基斯坦局势发表看法:―我们十分关注巴基斯坦的局势发展,正在进一步了解情况.‖我国翻译人员把这句话译成―We are very much concerned about the developments in Pakis tan and making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o it‖.这样的翻译就不符合巴基斯坦的文化惯例.因此,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在新闻发布会后,立即要求中国政府做出澄清.因为―concerned‖一词含有否定意思,即有不

好的事情发生时,某人对此表示―关注‖.。巴基斯坦大使认为,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朋友‖,中国政府不应该用与西方国家相同的词来表达态度.因此,将原文译成―We have been watching the developments in Pakistan very c losely and are waiting for further information‖,则既能表明中国政府在巴基斯坦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又能够避免上述矛盾的产生.3)文化的特殊性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而且也是文化的翻译,翻译涉及两种文化的比较.文化的特殊性是指在进行两种文化对比时,存在于一种文化而不存在于另一种文化的现象.外事翻译首先就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的表面形式,还要熟悉语言深层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不尊重和不了解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超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熟练地运用贴近其信息需求和思维习惯的英语语言,我们的传播效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例如,央视国际网站有关中国新闻的一则报道: ―Chinese leaders have joined noted intellectuals at a party to celebrate the Lantern Festival.The event took place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分析: 对中国受众来说, 没有必要对―Lantern Festival‖加以说明,因为都知道这是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但这一点需要向外国受众说明,不然他们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中国领导人要与著名知识分子一起欢度这个节日呢? 当然,在新闻里,不能提供太具体的背景知识,要恰到好处,呈现出最重要的信息.建议:―Chinese leaders have joined noted intellectuals at a party to celebrate the Lantern Festival ,an important day for a family reunion ,which marks the end of the Spring Festival celebration.3 外事翻译中的主要失误 1)语言性翻译失误

这种失误主要包括语句型和语意型两种.前者如语法误解、单词误看、短语误识等等;后者如过度意译、断章取译、逻辑混乱等等.例如,1999 年3 月朱总理在回答《时代》周刊记者时说:―我不认为我对美国的访问将要进入‗地雷阵‘,但是确实会遇到很多敌意和不友好的气氛‖.译文: I don‘t think my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will bring me

into a minefield ,but I do expect to encounter some hostile or some unfriendly at mosphere there.该译文用了―bring into‖和―I do expect to encounter‖,似乎访问美国就是进人地雷阵并确实期待敌意.若改为involve entering 和may really meet 则更贴切.改译: I don‘t think my trip to the United States involves entering a minefield ,but I may really meet with much hostility or unfriendliness there.2)文化性翻译失误

与语言性失误相比,文化性翻译失误是一种宏观与具体层次上均存在的―功能性翻译失误‖.目的论所说的文化性翻译失误指译文中与译语文化规范和惯例相冲突之处,在外事翻译中主要体现在术语的随译.例如: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提到的―外向型经济‖就是指以出口为主的经济,因此译文可以是―export market-oriented economy‖.又如,对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译文:―the movement of five stresses ,four points of beauty , and three aspects of love ,‖这就是一个存在失误的译文,很多外国人误解为―五个重点,四个美女,三个情人‖.这就是一种文化性的失误,直译导致了内容的歪曲,信息的损失,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可以采取补加译注或解释性的翻译,使原语内容准确传递给读者.改译为:―stress on decorum ,manners ,hygiene ,discipline and morals;beauty of the mind ,language ,behavior , and the environment;love of the motherland ,socialism and the Communist Party.‖对于这种中西文化差异以及汉语表达的浓厚中国特色带来的障碍,就要求译者具备娴熟的双语基本功和广博的文化知识,能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原文习俗语的喻义并加以变通。

复习版笔记(2)第二部分常用翻译技巧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词汇、修辞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有一定的翻译技巧作指导。常用的翻译技巧有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包孕法、插入法、重组法和综合法等。

1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

所包含的意义。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冠词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别。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又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另外,在汉译英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如:(1)What about calling him right away? 马上给他打个电话,你觉得如何?(增译主语和谓语)

(2)If only I could se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要是我能看到四个现代化实现该有多好啊!(增译主句)(3)Indeed, the reverse is true 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增译名词)

(4)就是法西斯国家本国的人民也被剥夺了人权。

Even the people in the fascist countries were stripped of their human rights.(增译物主代词)

(5)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While the magistrates were free to burn down house, the common people were forbidden to light lamps.(增译连词)(6)这是我们两国人民的又一个共同点。

This is yet another common point between the people of our two countries.(增译介词)(7)在人权领域,中国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In the field of human rights, China opposes the practice of the big oppressing the small and the

strong bullying the weak.(增译暗含词语)(8)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增译注释性词语)

2.省译法:这是与增译法相对应的一种翻译方法,即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增译法的例句反之即可。又如:(1)You will be staying in this hotel during your visit in Beijing.你在北京访问期间就住在这家饭店里。(省译物主代词)(2)I hope you will enjoy your stay here.希望您在这儿过得愉快。(省译物主代词)(3)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省译名词)

3转换法: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具体的说,就是在词性方面,把名词转换为代词、形容词、动词;把动词转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把形容词转换成副词和短语。在句子成分方面,把主语变成状语、定语、宾语、表语;把谓语变成主语、定语、表语;把定语变成状语、主语;把宾语变成主语。在句型方面,把并列句变成复合句,把复合句变成并列句,把状语从句变成定语从句。在语态方面,可以把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如:(1)我们学院受教委和市政府的双重领导。

Our institute is co-administrated by the States Education Commission and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名词转动词)(2)Too much exposure to TV programs will do great harm to the eyesight of children.孩子们看电视过多会大大地损坏视力。(名词转动词)(3)由于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Thanks to the introduction of our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our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has greatly improved.(动词转名词)(4)I'm all for you opinion.我完全赞成你的意

见。(介词转动词)

(5)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is supported by the whole Chinese people.改革开放政策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护。(动词转名词)

(6)In his article the author is critical of man's negligence toward his environment.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类疏忽自身环境作了批评。(形容词转名词)

(7)In some of the European countries, the people are given the biggest social benefits such as medical insurance.在有些欧洲国家里,人民享受最广泛的社会福利,如医疗保险等。(被动语态转主动语态)

(8)时间不早了,我们回去吧!

We don't have much time left.Let's go back.(句型转换)(9)学生们都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

All the students should develop morally,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名词转副词)

4.拆句法和合并法:这是两种相对应的翻译方法。拆句法是把一个长而复杂的句子拆译成若干个较短、较简单的句子,通常用于英译汉;合并法是把若干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一般用于汉译英。汉语强调意合,结构较松散,因此简单句较多;英语强调形合,结构较严密,因此长句较多。所以汉译英时要根据需要注意利用连词、分词、介词、不定式、定语从句、独立结构等把汉语短句连成长句;而英译汉时又常常要在原句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主谓连接处、并列或转折连接处、后续成分与主体的连接处,以及意群结束处将长句切断,译成汉语分句。这样就可以基本保留英语语序,顺译全句,顺应现代汉语长短句相替、单复句相间的句法修辞原则。如:

(1)Increased cooperation with China i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同中国加强合作,符合美国的利益。(在主谓连接处拆译)

(2)I wish to thank you for the incomparable hospitality for

which the Chinese people are justly famous throughout the world.我要感谢你们无与伦比的盛情款待。中国人民正是以这种热情好客而闻明世界的。(在定语从句前拆译)

(3)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of the countries of the commonwealth, who see Britain's membership of the Community a guarantee that the policies of the community will take their interests into account 英联邦各国尤其如此,它们认为英国加入欧共体,将能保证欧共体的政策照顾到它们的利益。(在定语从句前拆译)(4)中国是个大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从事农业,但耕地只占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其余为山脉、森林、城镇和其他用地。

China is a large country with four-fifths of the population engaged inagriculture, but only one tenth of the land is farmland, the rest being mountains, forests and places for urban and other uses.(合译)

5.正译法和反译法:这两种方法通常用于汉译英,偶尔也用于英译汉。所谓正译,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同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所谓反译则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反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正译与反译常常具有同义的效果,但反译往往更符合英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因此比较地道。如:(1)在美国,人人都能买到枪。

In the United States, everyone can buy a gun.(正译)

In the United States, guns are available to everyone.(反译)(2)你可以从因特网上获得这一信息。

You can obtain this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正译)

This information is accessible/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反译)(3)他突然想到了一个新主意。

Suddenly he had a new idea.(正译)

He suddenly thought out a new idea.(正译)

A new idea suddenly occurred to/struck him.(反译)(4)他仍然没有弄懂我的意思。

He still could not understand me.(正译)

Still he failed to understand me.(反译)(5)无论如何,她算不上一位思维敏捷的学生。

She can hardly be rated as a bright student.(正译)

She is anything but a bright student.(反译)(6)Please withhold the document for the time being.请暂时扣下这份文件。(正译)请暂时不要发这份文件。(反译)

6.倒置法:在汉语中,定语修饰语和状语修饰语往往位于被修饰语之前;在英语中,许多修饰语常常位于被修饰语之后,因此翻译时往往要把原文的语序颠倒过来。倒置法通常用于英译汉, 即对英语长句按照汉语的习惯表达法进行前后调换,按意群或进行全部倒置,原则是使汉语译句安排符合现代汉语论理叙事的一般逻辑顺序。有时倒置法也用于汉译英。如:

(1)At this moment, through the wonder of telecommunications, more people are seeing and hearing what we say than on any other occasions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world.此时此刻,通过现代通信手段的奇迹,看到和听到我们讲话的人比整个世界历史上任何其他这样的场合都要多。(部分倒置)(2)I believe strongly that it is in the interest of my countrymen that Britain should remain an active and energetic member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我坚信,英国依然应该是欧共体中的一个积极的和充满活力的成员,这是符合我国人民利益的。(部分倒置)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全部倒置)

7.包孕法:这种方法多用于英译汉。所谓包孕是指在把英语长句译成汉语时,把英语后置成分按照汉语的正常语序放在中心词之前,使修饰成分在汉语句中形成前置包孕。但修饰成分不宜过长,否则会形成拖沓或造成汉语句子成分在连接上的纠葛。如:

(1)You are the representative of a country and of a continent to which China feels particularly close.您是一位来自于使中国倍感亲切的国家和大洲的代表。

(2)What brings us together is that we have common interests which transcend those differences.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越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插入法:指把难以处理的句子成分用破折号、括号或前后逗号插入译句中。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笔译中。偶尔也用于口译中,即用同位语、插入语或定语从句来处理一些解释性成分。如:如果说宣布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If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recovery of Hong Kong would bring about, as Madam put it, ”disastrous effects," we will face that disaster squarely and make a new policy decision.9.重组法:指在进行英译汉时,为了使译文流畅和更符合汉语叙事论理的习惯,在捋清英语长句的结构、弄懂英语原意的基础上,彻底摆脱原文语序和句子形式,对句子进行重新组合。如:

Decision must be made very rapidly;physical endurance is tested as much as perception, because an enormous amount of time must be spent making certain that the key figures act on the basis of the same information and purpose.必须把大量时间花在确保关键人物均根据同一情报和目的行事,而这一切对身体的耐力和思维能力都是一大考验。因此,一旦考虑成熟,决策者就应迅速做出决策。

10.综合法:是指单用某种翻译技巧无法译出时,着眼篇章,以逻辑分析为基础,同时使用转换法、倒置法、增译法、省译法、拆句法等多种翻译技巧的方法。如:How can the European Unio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European film and television program industry which is competitive in the world market, forward-looking and capable of radiating the influence of European culture and of creating jobs in Europe? 欧洲联盟应该怎

语文课导入的几种方法

语文课导入 上好语文课,导入新课至关重要。它在一节语文课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几句话,作用却很大。成功的导入设计,就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因此,精心设计课堂导入非常必要的。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常用方法作初步探讨。 一、直入主题式导入。 是指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一上课就板书课题,围绕课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直入式是最常用的一种。简洁明了,不浪费时间,很快进入正题,但比较平淡,缺少激发因素,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谈话激趣式导入。 是指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时事、相关背景,拉家常式的导入方法。由于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在谈话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新知。如由新闻中“神6”的成功追溯到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神州5号”的发射经过,很自然地导入新课——《梦圆飞天》。这种导入自然、便捷,方法灵活多变,教师可根据讲课内容,结合当时的时事要闻或天气、地点、环境、气氛等因素,即兴发挥,临时组织导语,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介绍背景式导入。 是指以介绍文章作者或相关背景的导入新课方式。如教授《二泉映月》前,教师出示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的阿炳塑像的图片,由介绍阿炳坎坷身世引入对课文的学习,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的含义,又深化了学生对人物的感悟。 一般来说,写作年代距今久远而又文意含蓄,不介绍有碍学生理解课文的,宜用此法介绍作者时,要语言简洁,突出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不可长篇大论地介绍作者的生平,介绍相关背景时,力求条理清晰,突出重点。 四、审题解题式导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常折射出文章内容和中心,是教学中应格外关注的因素。故教学中对一些疑难生词或比喻性、象征性的课文,都宜于咬文嚼字,精雕细刻,由内而外,丝丝入扣,从语言角度对题目进行解释。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的导入,我引导学生查字典理解“孪生兄弟”后,学生马上产生疑问:为什么把火星称作是我们熟悉的地球的“孪生兄弟”?火星上像地球一样有生命呢?此时学习新课也就水到渠成了。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这种“审题解题式”导入运用尤多。如学习唐朝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时,只有弄懂了“隐者”和“不遇”两词的含义,对诗题的意思大致了解后,学生才可能积极地理解诗句,感悟意境,进行自主探究。 五、复习旧知式导入。 是指联系旧知,提示新课的导入方法。是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探求。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由于学生以前学过很多关于春天的古诗,我引导他们搞了个五分钟的赛诗会,学生情绪高涨,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此时再导入新诗的学习,学生无不跃跃欲试。 学习新知往往离不开旧知。语文教材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虽不如数学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那么紧密,那么明显,但是它是普遍存在的。只要用心我们就会发现教材之间的联系很多:有的题材相同,有的结构相仿,有的主题相同或相近,有的作者相同等。导入新课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常用的九种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常用的九种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应抓住导入环节,从课的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住。语文课的导入有悬念导入、破题导入、故事导入等导入方法,教师要恰当运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教学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为了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独运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本文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常用的九种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以及在进行导入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故事式导入 学生的好奇心强,尤其是一帮天真活泼的小孩子,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化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的课文《新型玻璃》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划破玻璃,偷里面的珍贵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顿时院子里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啊?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就是一种新型玻璃。请大家打开课本14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新型玻璃》。 又如在小学二年级的《坐井观天》,我们也可以用故事导入的方法:“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边讲边播放多媒体课件]“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在这口井里,生活着一只可爱的青蛙,这只青蛙在这口井里生活了许多许多年,可是它从没跳出过这口井,哪也没去过。有一天,从天上飞来了一只小鸟……”[老师讲到这里停下来,孩子们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嚷着让老师继续讲。]这时,老师再告诉学生:“孩子们,故事讲到这里,老师也忘记后面的故事情节了,不过不用急,在我们的课本里写着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坐井观天》,拿起课本自己大声地朗读,看看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请你告诉老师,好吗?” 这样,“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就自然来了。 二、直观式导入 所谓直观,也就是用感官直接接受的、直接观察的。采取直观式导入,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为学生理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简述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简述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是教师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兴趣、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好的导入应以启发性教学为主,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 里吸收新知,形成对学科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为后续教学打下成功基础。本文将对小学语 文课堂导入方法进行简述。 一、情景导入法 情景导入是一种生动而富有情感色彩的导入方式,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进入一个情 景中,然后再引入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草船借箭》这篇古文时,可以以班级的竞赛 为情景,让同学们进入竞技的气氛中,然后再引入课文中的箭筒、草船等情节,让同学们 能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知识。 二、疑问导入法 疑问导入是一种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问题进而学习的导入方式。教师可以提出一个 有趣、引人入胜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最后再把问题和知识点进 行结合呈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例如,在讲解《干校六记》时,可以先向学生发 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干校吗?”,然后引导同学们提出各自的看法和疑问,最 终再进行课文的讲解。 三、实践导入法 实践导入是一种通过实践或操作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方式。例如,要讲授作文中的 “形容词”,可以在讲解前,先请同学们在纸上自行写出几个动物的形容词,然后教师再 把学生写出来的形容词一一列举出来,解释其含义并进行理论讲解。 四、联想导入法 联想导入是一种将学生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印象和想象,与教学内容进行关联,让学生 通过联想的方式进入课程的状态。例如,在讲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画眉深浅入 时无,”时,可以请同学们联想一下自己画眉的样子,然后再把语文知识点融入旁征博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 五、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是一种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故事的情节中体会、理 解并学习到相关知识。例如,在讲解《滴答向前走》时,可以先讲述一个相似的故事,引 出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然后再进行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事半功倍。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对于语文课堂而言,课堂导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对于课文愿意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使用一些饱含启发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跟随教师的脚步,深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设疑导入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 1、审题导入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概括文章的内容,有的揭示文章的主旨,有的能引起联想,内涵极为丰富,统摄全篇的作用。审题,就是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题入手,由题目生发开去,激发阅读兴趣。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狼牙山五壮士》时,就紧扣"题眼",巧妙导入。上课开始,这位老师佯装郑重地板书课题:"狼牙 山五战士"。刚刚写完,全班学生一下子都嚷了起来,"老师,你写错了!""老师,不是战士,是壮士。" 这时老师故作吃惊的样子说:"我写错了吗?""壮士和战士不都是当兵打仗的?一个样嘛。"他话音刚落,教室里又炸开了锅,"不一样,虽然壮士也是战士,但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 他们是勇敢顽强的,不怕牺牲的战士。"教师欣喜地说:"这位同学回答的真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壮''在哪

里?" 这样破题入手,不但使学生了解这个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而且激发了阅读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课文的内容。 2、设疑导入法 疑是提出问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可这样导入: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他为什么这样形容地球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找找答案。这种导入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创设出了探求知识的情境。 3、以旧引新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复习已经学过与新知识紧密联系的旧知识,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 例如,在教学《梅花魂》时可这样导入:你能背诵我们已学过的赞美梅花的诗吗?我们知道的梅花有着什么样的精神?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梅花的文章——《梅花魂》。这样既复习了已学的知识,又紧密地联系了新授的内容,使知识系统化。 二、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法即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投影片等导入教学。它往往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运用直观手段比语言描述更清晰、简单、明了、有效。 1、实验导入法 运用实物进行一段有趣的试验,将语文教学中抽象的知识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篇新的课文就是一片新天地,它像一座神奇的知识宝库,当学生未步入此境之前,往往有一种神秘感。怎样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最佳境地,撷取硕果呢?我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筛选出以下比较实用的课堂导入法: 1、回顾导入。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一举多得,极有实用价值。例如讲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可让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两则寓言故事导入,在学生回忆以前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顺势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2、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种种疑团,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如学习《这不是一颗流星》这课,教师可采用如下方法如下导入: 什么是流星?你们见过流星吗?流星很快地在天空移动,一转眼就消失了。这”一转眼就消失”的现象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转瞬即逝”(板书)”这不是一颗流星”说明这颗星是怎样的呢?(一直存在不会消失的。)这颗星是指什么呢?我们学完这篇课文就会明白了。 教师通过一连串的发问,激起了学生思想上的层层波澜,促使学生去深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巧用故事导入。要使学生尽快了解新课的主题并对它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现代故事或时事新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在兴趣盎然中投入学习。 洛阳市语文教改能手,全国中语会会员朱慈源老师,在讲《口技》一文时,他先讲了一个故事: 二战期间,法西斯匪徒大举侵略莫斯科。德国小分队抓住了一个苏联少年。这个机智的少年学着莺的叫声,一声、两声……九声,十声,这声音很快传到了密林深处,说是迟,那是快,从密林深处发出了一颗颗复仇的子弹,这是埋伏在密林深处的游击队,在这个口技信号的指引下,一举歼灭了德国小分队。 接着老师说道:“同学们,这就是二战中流传于苏联的一个著名故事《夜莺之歌》。故事中那位苏联少年用口技给游击队报信,歼灭了敌人。其实,我国的口技很早就闻名于世。学了《口技》一课,你就会对我国的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加深了解。” 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同电影的序幕,相声的开篇,它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本或本堂课的教学中去。好的导入,有如文章的“凤头”,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对应的感情,激起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升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导入法,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这种方法不拐弯抹角,能够起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效果,三言两语就能直切正题,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例如我在讲《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济南的冬天》,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68页。”接着就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但这种方法不能频繁使用,否则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来说,会大大减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旧带新导入法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新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 如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之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请学生回顾一下哪篇文章写父亲,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背景》是一纪实散文,作者朱自清,他用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及自己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文章,那就是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仅仅人物由父亲变成母亲,体裁变成了回忆

语文教学导入方法

语文教学导入方法 导入是一节语文课的开端,也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一个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语文教学导入方法。 一、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通过构建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例如,在讲解古文《饮中八仙歌》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幅描绘仙境的画作,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穿越时空,进入其中,感受仙境的美丽和神奇。通过情境导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是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红楼梦》时,可以提问:“贾宝玉为什么会说‘绛雪’是‘织造出来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三、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通过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例如,在讲解《西游记》时,可以

通过讲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探究欲望。通过故事导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四、图片导入法 图片导入法是通过展示一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和思考,再引导他们与课文进行联系和对比。例如,在讲解诗歌《静夜思》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张月亮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月亮的形状、颜色和位置等特点,再引导他们与课文中的描述进行对比和联系。通过图片导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五、实物导入法 实物导入法是通过展示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实物,引发学生对实物的观察和思考,再引导他们与课文进行联系和对比。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朵盛开的荷花,让学生观察荷花的颜色、形状和香气等特点,再引导他们与课文中的描写进行对比和联系。通过实物导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总结起来,语文教学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一个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为后续的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几种导入法的应用

语文阅读教学中几种导入法的应用 一、叙述故事导入法。故事本身具有情节,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作品,教师可以先讲述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或与作者、作品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入新课。 二、设置悬念导入法。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拨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入法,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一位教师在讲授《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这篇说明文时,说道:“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了它的钥匙,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比喻,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那么,什么是书目?现代书目有哪几种?为什么书目能够像钥匙一样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请仔细阅读课文。” 这一连串的设问,造成一个个悬念,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细心钻研课文。 三、比较旧知导入法。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把两种或几种作明确的比较,后者则只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 有一位教师在讲授《西湖漫笔》时,采用了这样的导语:“我们已学过朱自清的《绿》,全文重写‘绿’,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学习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全文也通过写‘绿’来抒情达意。然而,同样写‘绿’,他们在写法上却不相同;第一,朱自清只写‘点’,全文写了那么多绿,但都是集中写梅雨潭的水。宗璞则不但写‘点’,而且还写‘面’,‘点’也不是只写一个。第二,朱自清和宗璞都把不同的绿作比较,但比较的内容和方法不同:朱自清以梅雨潭的绿和外地的风景名胜的绿作比较,贬抑其他地方的绿,从而肯定梅雨潭的绿恰到好处;宗璞则把西湖内几个地方的绿放在一起,从不同角度作比,不仅意在写出西湖到处是绿,无处不绿的普遍性,而且意在写出西湖有各种各样的绿,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却又有共性。第三,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抒发了主观的强烈的感情,表现了大胆而奇妙的想象;宗璞写西湖的绿,有抒情,有联想,把实景当作象征,但总的来说,是偏于客观的细致的描写。以上三点,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作具体的比较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常言道,良好的肯定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讲课导入的好,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技巧。导入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怎样有效地导入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导入技巧,辑录下来以资商榷。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开门见山,方便快捷,简单易行。如我在教学《静默草原》这一课时,采用了直接导入的形式:今天我们来一块走进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一起去感受他眼中的草原,以及从草原中所获得的一些深层的蕴义。 二、作者导入 运用有关作者知识导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他们对作者产生仰慕崇拜之情,有利于激励学生奋进,也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学习课文。 如我在教学《爱莲说》这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周敦颐( 1017―― 1073),字茂叔,宋朝道州 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他是宋朝理学的开山之祖,宋朝有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的老师。他家几代住在营道的濂溪。后来他住在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西北流合于长江,也名之为“濂溪”, 学者称他为“濂溪先生”。黄庭坚称赞他“人品甚高,胸怀磊落,如光风霁月”。文如其人,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最能反映他道德品质的文章《爱莲说》。 又如《拣麦穗》的导入:继冰心之后,中国文坛又出现了一位熠熠闪耀的女作家——张洁。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的文章如一幅“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洁 的散文《拣麦穗》,一起来走近张洁。 三、文体导入 文体导入有利于学生掌握文体知识,更好的把握课文。 如《爱莲说》的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马说》,知道“说”是一种文体。《马说》是一篇议论性文章,相当于今天的杂文。吴纳《文体辩体序说》中道:“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从中可知,“说”作为一种古代文体,既可以说明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还可以叙事抒情。《爱莲说》就是一篇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的百字散文。 四、歌曲导入 歌曲,现在学生特别感兴趣,在课堂导入中引进一些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歌曲,并加以引导,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符合“寓教于乐”的教育原理的。 如我在教学《敕勒歌》这一课时,我先播放腾格尔《天堂》,然后声情并茂的诉说: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同样,教读《春》可播放《春天在哪里》;教读《童年絮味》可播放《童年》。 五、古诗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运用古诗导入,可以积累名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及苏东坡的《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诗句导入《荔枝图序》。 良好的肯定是成功的一半

语文课堂中导入新课的九种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b19177028.html, 语文课堂中导入新课的九种方法 作者:王栖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第04期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往往通过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新课中去,以旧引新导入新课。好的导入,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的情境中,为授课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几种特殊的 导入方法。 1、用活动导入。对一些适宜角色表演的课文,让学生登台表演,通过活动导入新课。如在教《羚羊木雕》一文时,让一名学生扮演万芳,一名学生扮演我,几名学生扮演万芳和我的父母,作即兴演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原作的理解。 2、用实验导入。做实验本是教自然学科时采用的手段,如能恰当引入语文课堂,会达到“百闻不如一见”之效,会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设计语文课中的实验。如在教《死海不死》一文时,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杯水,一个鸡蛋,一小撮食盐。上课前先叫学生做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水中不加食盐鸡蛋下沉,加食盐则上浮。学生很快明白死海岸边寸草不生,人在水中淹而不死的原因。抓住了死海的本质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用动画导入。动画片往往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喜欢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动画片导入新课。如在教《马说》一文时,教师先在电视上播放中央电视台《伯乐识马》的动画片,通过一幅幅将声音、动作、情景融为一体的画面引入新课学习。 4、用图画导入。教师要学会绘制教学简笔画。给没有插图的课文配上插图,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上课效率。如教《岳阳楼记》一文时,笔者在纸上画了两幅简笔画,一幅岳阳楼的晴天图,一幅雨天图,让学生发挥想象,依图说出课文相应的内容,使学生很快进 入学习的情境中去。 5、用实物导入。一些课文,适宜自制教具,师生要人人动手制作。如在教《小橘灯》一文时,笔者自制了一盏小橘灯,在课堂上点亮,让学生先讲述其象征意义,然后进入对新课的学习,课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橘灯,举行展示活动。 6、用音乐导入。生活中处处有歌声。让歌声走进语文课堂,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春》一文时,先让学生听《春天的故事》这首歌,然后让学生唱有关“春天”的歌,学生伴随着歌声走进课堂,走进春天,体会春天的独特韵味。 7、用课件导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色彩变化的画面,音 响刺激的录音,以及带有动感的幻灯片,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对新课的学习。如我在教《安塞

「语文常用的导入方法」

语文常用的导入方法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经典示例:小学语文《人物描写组》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许多摇曳多姿、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我们先来回忆一下: 谁还记得小嘎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啊?严监生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者用那些手法来描写他们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人物描写一组》——【板书课题】《王熙凤》二、提问导入法 示例:《背影》情景问答 同学们,在你们心中,父亲是什么样的?谁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一说你的父亲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相比于母爱,父亲的爱也许更深沉,更隐藏,但是我们都能感受到父亲对我们深深的爱。那么,大作家朱自清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和我们的父亲一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朱自清《背影》。 三、情境导入法 (一)故事导入 示例:在导入环节,我采用情境导入法,以一段故事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导入语设计如下:1928年,一个闷热的夏天。当时任《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了一位诗人的诗,诗名叫《雨巷》。叶圣陶一看,这首诗写得那么温婉哀愁,新诗里带着古典美,就非常喜欢,当即发表了这首诗,还称该诗的作者为“雨巷诗人”。这首新诗的作者,当年才22岁,他的名字叫戴望舒。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雨巷诗人”戴望舒的这首成名作《雨巷》。 (二)名人名言导入 示例:《杜甫诗三首》之《登高》,我采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学生在对工整的对联赏析中,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为鉴赏诗歌做好感情准备。 (三)音乐导入 示例:一节新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播放歌曲《荷塘月色》的MV,让学生在美的画面和歌声里感知荷塘月色,沉浸到一种淡雅唯美的氛围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意境。导入之后,板书课题。 (四)生活实例导入 示例:《观潮》一课,我会这样导入:同学们,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之一。你们有人谁看到过钱塘江大潮,或者其他地方的潮吗?请来说一说。 在同学们说完自己的经历以后,老师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五)图片导入 示例: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歌曲。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展示,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我们忍不住想去桂林看看,并赞叹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随作者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风采!) (六)游戏导入 示例:在扑有白粉笔灰的黑板上做手印板画游戏,引出“小画家”再播放课件进一步引出“雪地里”,学生齐读课题《17、雪地里的小画家》。游戏导入恰恰抓住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游戏的方式导入课题并为学习感悟课文作下铺垫。

语文不同文体的导入方法

语文不同文体的导入方法 (一)、根据文章体裁,选好教学的切入点,从而设计课堂导语。我们从各种文体导语设计缘起、具体案例加以阐释,力求导语设计起到思维定向、内容定旨、情感定调的作用,进而实现教学优质高效。 “课堂教学导入”,是指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及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其目的是迅速引导学生进入佳境。 ●记叙文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1、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在连续性教学的后续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通过极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方法,引起学生关注,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案例: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就可以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欢乐,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两篇短文。 2、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法是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内容及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案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时可以这样开头:“同学们,我们学过《孔乙己》,知道鲁迅先生以传神的妙笔,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就,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可以使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典型进行对照,形成有机的对照。 3、设置悬念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朔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这样,设置悬念导入就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我们知道,“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问就有究,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时需要用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有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听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案例:如,我在上《孙权劝学》时,是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时的吕蒙吗?你们知道吕蒙战胜过关羽吗?那为什么吕蒙能战胜关羽呢?”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去学习;通过积极讨论,自然就能顺利解开“学习的重要性”这一主题了 4、情境导入

小学语文文体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文体教学方法 1小学语文文体教学方法 1、关注文体特点,发掘文本核心价值。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这方面的专业水准,做到对各种文体特点了如指掌,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发掘语文课文的核心价值。例如,在学习《匆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明白这篇文实际上是一篇散文,语言优美,文字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经过对《匆匆》这篇课文的文体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从文字段落中感受到时光"匆匆"而过的无奈之感,例如文中"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光阴荏苒的无情与无奈,散文这一问题往往语言凝练,意境深邃,《匆匆》一文看似在写各种大自然的景物实际上都是在感叹时光的流失,这种形散神聚的特征正是散文的一大特点,当我们了解散文文体特征之后便更能理解《匆匆》所富含的感情。总之,关注不同文体的特点,并结合文体来赏析文章能够帮助我们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 2、根据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语文教学法。 小学语文所涉及到的文体类型较丰富,例如神话、寓言、叙事类、散文等等,不同的文体有其不同的特征,把握其特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写人类的文章更加注重对人物各方面的详细刻画,例如人物的心理、神情、语言等,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理清与人物相关的主要事件,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特征和形象,另外,语文教师要详细对人物的心理、动作、外貌等进行剖析,将事件与人物的特点结合。 例如在学习《穷人》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了解到桑娜的不安、忐忑、善良以及渔夫的乐于助人、耿直、爽快。对于记事类文章,教师要缕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六大要素,理清文章结构,体会记事文章所想要表达的主体核心并从中提炼出道理、启示等。在学习写景类的文章时,教师明确写作的顺序,引导学生把握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中感受景物与作者情感的交融,获得精神的享受。除了以上提到的文体之外,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其他文体类型,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在教学中逐渐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挖掘不同文体的思维训练价值。 小学阶段是一个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尤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关注语文文体特征,充分挖掘不同文体的思维训练价值,将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小学生的见识和阅历都不够,遇到很多问题容易缺乏全面、理性的认识,而不同的文体则可以为学生带来多种看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

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的范文系统是精选的各类文体不同的文章。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主要是通过一篇篇的文章教学来完成的。文章的各类体裁各有特点,各有教学规律。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写法上的特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能力。下面我们主要谈谈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寓言的教学。 一、记叙文的教学 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人物和事件为主的一种文体。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写人叙事的文章基本上都可以归到记叙文这一类里。文质兼美的记叙文,结构比较单纯而严密,语言文字准确、鲜明、生动,是培养学生读写基本功的好教材。 根据记叙文的这些特点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 记叙文一般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并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和思想感情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因此,教学记叙文就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如《白杨》一课,文章开头讲了大戈壁的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秀,”接着说“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教学时就要抓住描写大戈壁和白杨树的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展开想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理解旅客“出神”时的内心活动。文中爸爸赞美白杨树的一段话,语义双关,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段落,就要引导学生通过逐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了解白杨树的特点,还要进一步认识爸爸“表白自己的心”的深刻含义,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 一篇记叙文,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反映了作者表达思想内容的思路。作者的思路一般有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文章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也不同。 有的课文可以借助审题、释题揭示作者的思路。例如教学《日出》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审题,了解课文是围绕“日出”写的。然后让学生思考:根据题意,课文就是要写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再联系对课文的讲读,就把作者的思路揭示出来了。 有的课文可以在讲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掌握事情的发展线索。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课文中有“天还没亮”、“中午的时候”、“黄昏的时候”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凭借这些词语,联系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就能理清作者的思路。 (三)学习记叙文的语言。 记叙文的语言,涉及到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是社会交际和书面写作经常运用的。因此,记叙文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语言。 小学生学习语言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低年级的记叙文教学,应把识字和词句的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对于课文中一些生动形象的语句要多通过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中年级的记叙文教学,要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了解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简述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简述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个好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充 满期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积极性。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些小学语文课堂导 入方法。 1. 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是一种思维导向型教学法,通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问题,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能力。在语文课堂中,问题导入法可以通过提问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调动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 提问:“你们知道中国古诗词是怎么产生的吗?”让学生思考古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以及诗词的不同表现形式。 图片导入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导入方法,在语文课堂中也可以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 思考。通过展示一幅具有特色的图片,让学生感性地了解某个情境和主题,激发他们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在课堂中获得更高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效果。例如,在讲述《荷塘月色》时,可以先放映一张描绘荷塘夜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情境和氛围,调动他 们的个性化思维和联想能力。 文学导入法是一种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引导学生思考、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的教 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一些名篇、诗歌、古谚、经典寓言和童话故事等文 学作品,来帮助学生认识和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内涵。例如,在学习童话故事时,可以 通过讲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种种道理和现象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培 养他们的个性化思维和创新能力。 游戏导入法是一种结合对话、表演、竞赛和游戏等元素,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情感 体验和思维活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放松心情的同 时锻炼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数字字谜时,可 以设立一个数字游戏环节,让学生根据数字谜面及提示词判断谜底词汇,既锻炼了学生的 语感和逻辑思考能力,又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考编试讲不同文体通用模板(精编版内部使用)

小学语文教师考编试讲不同文体通用模板 (精编版内部使用) 图片导入等多种方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引入主要内容,如文本、视频等)。 根据内容进行讲解,可以适当加入互动环节,如提问、讨论等) 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简要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表现都很棒,但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呢?(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提出问题)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继续研究) 结束语 同学们辛苦了,下课。 首先,老师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划出难写或难以理解的生字词。同时,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

么。老师也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个特定的生字,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使用它。 接着,同学们展示了他们掌握生字的能力,老师也让他们回答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它的描述方面。最后,他们分享了自己的答案并互相表扬。 改写: 老师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自由选择朗读课文的方式,并标记难写或难以理解的生字词。同时,他们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老师也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个特定的生字,以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使用它。 接下来,同学们展示了他们掌握生字的能力,老师也让他们回答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它的描述方面。最后,他们分享了自己的答案并互相表扬。 刚才同学们提到,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1)、(2)、(3)。这是课文的主要脉络层次。

文章中指导批注示阅读方法的部分是使你最受感动的部分。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句子,可以在旁边写出批注和感受。例如,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读书的吗?大家瞧,老师在…… 在巡视的过程中,老师发现许多学生都能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研究惯。谁来汇报一读一句的时候,有些词我觉得用得特别准确特别生动,于是,我请你来,(教师复述句子),这句话给你带来什么感受?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画出了这些词语后,我有一些独特的感受,于是,我又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同学们,一个小小的词语,就给我们带来这么丰富的感受,这就是作者用词的精准啊。现在同学们也带着这种感受,再来美美的读读这句话吧! 在欣赏这一段时,先画出词语,再写下自己的感受。同学们,老师在欣赏的怎样?谁来评价一下?好,这位同学,你来说?你认为这个地方应该读的要(慢、快、读出喜悦、赞叹、痛恨、惊讶的语气)?那你能超过他吗?好,请你来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