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生态学定义:1.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美国-奥德姆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

环境生态学定义: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生态学的第四条法则: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没有免费的午餐

恢复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及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制的科学。

第二章

种的性状分类: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生物性状表现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

表型: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生物的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

协同适应系统:两个或更多物种的单独进化常互相影响,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1.物种生物量:具有高生物量的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发挥生物对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

使环境即使在遭受到较大的外界干扰时也不致变化太大。

2.物种的属性:不同的物种在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它们对所在的生态系统影响

产生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3.生物地化循环:生物多样性改善了系统内部生物地化循环的性质和过程,主要目的是

使单一物种或小数量的物种在生存定居中失败,不使单种栽培在波动不定的环境中遭受毁灭性打击,改变目前生态系统变化的方向性。

4.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稳定性,就是系统的抗性和弹性。稳定性越高,多样性越高。

抗性:又称抵抗力,是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产生变化的大小,即衡量系统受外界干扰而保持原状的能力;

弹性:指生态系统干扰后恢复原来功能的能力

环境因子:除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

光照强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关系密切;

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蛙卵、鲑鱼卵在有光的条件下孵化快,发育也快;

黄化现象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

(2)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光合作用饱和点: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到达一定强度光合效

率不会再增加,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下降,这点谓之饱和点。

按照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程度分为:阳地植物:适应强光照地区生活

阴地植物:适应弱光照地区生活

2.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植物: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

(2)动物: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

紫外光有致死作用,特别是细菌,病毒及微生物,但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

3.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1)植物的光周期

临界暗期:指在昼夜周期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或最长的暗期长度。

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分为:

长日照植物: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能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

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能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

长短日照植物:连续长日照条件后,如不给予短日照条件花芽就不能形成的植物(2)动物的光周期

鸟类的迁移和生殖时间是由日照长度决定的;

鱼类的生殖和迁移受光周期影响,特别是表层水中的鱼类;

昆虫的代谢和发育受光周期的影响;

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受光周期的影响。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1)温度与生物生长

生物的三基点:参与生物生命活动中生理生化过程中的酶的活性有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相应的则是生物生长的“三基点”

在一定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2)温度与生物发育

有效积温法则: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植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生物学零度:生物发育时只有高于一定的温度时才起积极的效应,此时的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即发育起点温度。

2.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贝格曼(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减少。

阿伦(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称为阿伦规律。

(2)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

植物对高温的适应: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有些植物生有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有些可以反射红外线;还有些植

物主要减低细胞含水量。

动物对高温的适应:动物对高温环境的一个重要适应是适当放松恒温性,在高温时吸收热量,等到环境适当或到阴凉处释放热量。

(3)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

温度可直接限制动物的分布

(4)变温对生物的影响

变温通过改变植物的生理现象,如呼吸、蒸腾等,结果可以造成糖分在体内的大量聚集。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2)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水分对植物生长的“三基点”:最高、最适和最低

对于动物,水分不足可以引起滞育或休眠

(3)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2.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植物的分类: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

陆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2)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陆生动物对环境湿度的适应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

为陆生生物提供生活所必须的基质、矿物元素和水分,自身也是一个有生命的子系统。

2.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

盐碱土: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的统称,所含的盐类,通常是NaCl、Na2SO4、Na2CO3以及可溶性的钙盐和镁盐。其中盐土所含的盐类主要为NaCl和Na2SO4。

(1)盐土对植物的影响

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伤害植物组织;引起细胞中毒;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2)碱土对植物的影响

土壤的强碱性能毒害植物根系

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结构受破坏,质地变劣,透水性差

(3)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

盐碱土植物是植物对盐碱生境适应的最好表现。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

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限制因子: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的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

生物的限制因子。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如果这种营养物质处于最少量状态,植物的生长量就最少

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

因子的耐受范围,称生态幅。

第三章

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种群特征: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的群体特征:1. 种群密度。

2. 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

3. 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特方程

逻辑斯谛曲线可划分为5个时期: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

种群数量变动的两个重要特征:波动性与稳定性

生态对策: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设计

r-对策者:适应于不可预测的多变环境。r-对策者具有能够将种群增长最大化的各种生物学特性,即高生育力、快速发育、早熟、成年个体小、寿命短且单次生殖多而小的后代

K-对策者:适应于可预测的稳定的环境。K-对策者具有成年个体大、发育慢、迟生殖、产卵少而大但多次生殖、寿命长、存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

种内关系:

1.集群:集群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一定的时期内生活在一起,从而保证种群的

生存和正常繁殖,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性特征。

(同一种动物在一起生活所产生的有利作用,称为集群效应)

2.种内竞争:为了利用有限的共同资源,相互之间所产生的不利或有害的影响,这

种现象称为竞争

种内竞争作用:具有调节种群大小的作用,也可以导致物种分化和物种形成

种间关系:

1.种间竞争

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也就越激烈。

生态位理论: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2.捕食

一种生物吃掉另一种生物的这种对抗性关系称为捕食。这种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对猎物种群的数量和质量的调节上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3.寄生

指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寄生物对寄生植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而寄主植物对寄生物则有加速其生长的作用。

4.共生

偏利共生:共生中仅对一方有利。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

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生物群落: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即为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基本特征:(1)群落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2)群落具有一定的外貌及内部结构;

(3)形成群落环境,对环境因子进行改造

(4)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

(5)群落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群落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7)群落的边界特征。

生物群落种类的组成

1.物种组成

(1)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

(2)建群种:群落不同层次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某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3)亚优势种:数量与作用次于优势种,在决定群落性质和群落环境方面起一定作用(4)伴生种:群落常见物种,与优势种伴生,不起主要作用

(5)偶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多半数量稀少

2.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和综合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

密度;多度;盖度;频度;高度或长度;重量;体积

多度:是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多用于群落内草本植物的调查

盖度:是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2)综合特征

优势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

重要值: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综合优势比:是一种综合数量指标。包括两因素、三因素、四因素和五因素等四类

3.物种多样性

定义:生物种类的多样化,包含种的数目(或丰富度)和种的均匀度两方面含义。

种的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生物群落的结构

1.生活型、生长型和生态型

(1)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陆生植物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

五类生活型)

(2)生长型:主要根据植物体态进行划分,生长型也反映植物生活的环境条件,相同的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长型

(3)生态型:同一种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应环境所分化出来的性质经遗传稳定下来而产生的类型

2.垂直结构

植物的垂直结构也就是群落的层次性,群落的层次主要是由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所决定的。成层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在发育成熟的森林中,阳光是决定森林分层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动物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

3.水平结构

植物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多数群落中的各个物种常形成斑块状镶嵌,也可能均匀分布。

生物群落的演替理论

1.单元顶极论

演替顶极: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居、竞争、反应及稳定六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

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极

2.多元顶极论

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顶极群落。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演替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

同时还存在一些复合型顶极

3.顶极-格局论

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

生物群落演替的制约因素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4.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

5.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第四章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或非生物环境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自养生物,包括所有的绿色植物和某些细菌

消费者: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

分解者:微生物

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1.物种结构

关键种:一些对其他物种具有不成比例影响的物种,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冗余种:在一些群落中有些种是冗余的,这些种的去除不会引起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的丢失,同时对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2.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铆钉假说: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都具有同样重要功能,一个铆钉或一个关键种的丢失或灭绝都会导致严重事故或系统变故

冗余假说:认为生态系统中物种作用有显著的不同,某些在生态功能上有相当程度的重叠,而冗余种在短时间内似乎多余,但经过在变化环境中长期发展,次要种

和冗余种就可能在新环境下变为优势种或关键种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关系食物网:不同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1.食物网的结构特点

根据物种在食物网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三种类型:

顶位种:食物网中不被任何其他天敌捕食的物种。

中位种:它在食物网中既有捕食者,又有被食者

基位种:不取食任何其他生物。食物网中,基位种称为源点

2.食物网的控制机理

自上而下:较低营养阶层的种群结构依赖于较高营养阶层物种的影响,称为下行效应自下而上:较低营养阶层的密度生物量等决定较高营养阶层的种群结构,称上行效应生态效率:各种能流参数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内部的比值关系

同化效率:衡量生态系统中有机体或营养剂利用能量的效率

生长效率:生产效率,同一营养级净生产量与同化量的比值

初级生产量的计算

初级生产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或制造的有机物质

测定方法: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二氧化碳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和叶绿素测定法

净初级生产量:除去呼吸作用的初级生产量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

1.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和在物理系统中不同

2.能流是单向流

3.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是不断递减的过程

4.能量在流动中质量逐渐提高

生态系统的信息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和营养信息

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

1.森林生态系统

特征:物种繁多,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态系统稳定性高;生产力高,现存量大,对环境影响大

2.草地生态系统

草地可分为草原和草甸。根据草原的组成和地理分布,可分为温带草原、热带草原3.河流生态系统

特点:水流不停;陆水交换;氧气丰富

4.湖泊生态系统

特征:界限明显;面积较小;湖泊的分层现象;水量变化较大;演替,发育缓慢

5.海洋生态系统

6.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

湿地环境有机物难以分解,故随着泥炭的积累,湿地的矿物质营养由多而少。可分为:

富养沼泽:是沼泽发育的最初阶段。水源补给主要是地下水,水流带来大量矿物质

营养较为丰富。植物主要是苔草、芦苇、蒿草、柳、落叶松、水松

贫养沼泽:沼泽发育的最后阶段。由于泥炭层的增厚,沼泽中部隆起,高于周围,故

称为高位沼泽。水源补给仅靠大气降水,营养贫乏。植物主要是苔藓植物和小灌木

中养沼泽: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营养状态中等。既有富养沼泽植物,也有贫养沼泽植物。苔藓植物较多,但未形成藓丘,地表形态平坦

7.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们创造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

1.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

2.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护

3.调节气候

4.减缓灾害

5.维持土壤功能

6.传粉播种

7.控制有害生物

8.净化环境

9.感官、心理和精神益处

10.精神文化的源泉

中国价值分类体系:

总经济价值:(1)直接使用价值:产品直接使用价值:林、农、畜牧、渔业等

服务价值:旅游观光、科学文化价值等(2)间接价值:有机物质生产、维持碳氧平衡、水土保持等

(3)潜在使用价值:潜在选择价值

潜在保留价值

(4)存在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

1.市场价格法

(1)市场价值法:以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价值为依据

(2)费用支出法:以人们对某种环境效益的支出费用来表示

分类:总支出法;区内支出法;部分费用法

缺点:不能真实地反映自然资源的实际价值;

许多费用并不是为享受而支出;

该方法适用于游客多的地点

2.替代花费法

某些环境效益和服务虽然没有直接的市场可买卖交易,但具有这些效益或服务的替代品的市场和价值,通过估算替代品的花费而代替某些环境效益或服务的价值

3.生产成本法

(1)机会成本法:把失去使用机会的方案中能获得的最大收益称为该资源选择方案的

机会成本

(2)恢复和保护费用法:一种资源破坏了,我们可以把恢复它或保护它不受污染或不

受破坏所需要的费用,作为该环境资源被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

(3)影子工程法:恢复费用技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生态环境破坏以后,人工建

造一个工程来代替原来的环境功能

4.旅行费用法(TCM)

利用相关市场的消费行为评估环境物品的经济价值

主要用于户外娱乐活动;用来评价某一地点,或一组地点的研究

5.享乐价格法(HPM)

通过人们为优质环境物品所支付的价格来评估

主要适用于评估当地空气和水质的变化、噪声骚扰,特别是飞机和公路交通噪声

6.规避行为和防护费用法

有些商品可被视为环境质量的替代物。当环境质量改善时,在这些替代品上的花费将会下降。

规避行为主要被用于评估大气、水或噪声污染;土壤侵蚀、土地滑坡或洪水、土壤肥力、土地退化及海域和海岸带的污染和侵蚀等

7.条件价值评估(CVM)

又称意愿调查法,直接向调查对象询问对减少环境危害的不同选择所愿意支付的价值。

适用于评价空气和水的质量;娱乐效益;无市场价格的自然资源的保护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存在价值等

第六章

景观: 由若干生态系统镶嵌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景观要素:斑块:景观尺度上最小的均质单元,它的大小、数量、形状和起源等对景观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廊道:成线状或带状,是联系斑块的纽带,不同景观有不同类型的廊道。

基质:景观中面积较大、连续性高的部分,往往形成景观的背景。

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一门综合性

学科。其核心是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斑块

按其起源不同,可将其分为如下几类:

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进斑块(种植斑块;聚居地)

斑块的大小和形状对斑块内的能量、营养分配和生物组成都有重要影响

廊道

廊道的结构特征:弯曲度或通直度;连通性;内环境

廊道的作用:生境;传输通道;过滤和阻抑作用;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源或汇。

基质

孔隙度:指单位面积基质上某一特定类型斑块的数目的多少,是某种特定类型斑块密度的量度,与斑块大小无关。孔隙度的生态意义在于影响能流、物流和物种流在

景观斑块间的流动。

镶嵌度:所有类型斑块密度的量度

景观要素的边界形状:周长与面积比很小(圆形);周长与面积比较大;树枝状

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异质性是描述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

多样性是描述斑块性质的多样化

景观异质性研究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

空间异质性:景观结构在空间分布的复杂性

时间异质性:景观空间结构在不同时段的差异性

功能异质性:景观结构的功能指标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绝对性和空间同质性的尺度性。在某一尺度上的异质空间,而在比其低一层次上的空间单元则可视为相对同质的。

网络结构: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联系方式之一,它包括由廊道相互连接形成的廊道网络和由同质性或异质性的景观斑块通过廊道的空间联系形成的斑块网络,但通常意义上

的网络是指廊道网络,廊道网络有两种形式,即分枝网络和环形网络

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斑块数量增加而面积减少,形状趋于不规则,内部生境面积缩小,廊道切断,斑块彼此隔离,形成岛屿。

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的变化,使其结构或功能受到损害。

干扰的类型

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分:自然干扰;人为干扰

按干扰的功能分:内部干扰;外部干扰

按干扰的形成机制分: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生物干扰

按干扰的传播特征分:局部干扰;跨边界干扰

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1)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的演化(增加异质性—物种多样性—系统稳定性)

(2)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不稳定群落—物种适应性强—恢复力高)

(3)能调节生态关系

第八章

受损生态系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下发生了变化,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并发生了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形式:

突发性受损;跃变式受损;渐变式受损;间断式受损;复合式受损

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2.系统结构简单化

3.食物网破裂

4.能量流动效率降低

5.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

6.生产力下降

7.其他服务功能减弱

8.系统稳定性降低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1.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

(1)原因:病虫害、旱涝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但最主要的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导致(2)修复方法:封山育林;林分改造;透光抚育或遮光抚育;林业生态工程技术

2.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1)原因:自然条件都比较恶劣,灾害频繁,过度放牧、垦殖和污染等

(2)修复方法:围栏养护;建人工草地;实施合理的牲畜育肥生产模式

3.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1)原因:水利工程建设;农业活动;城市化

(2)修复方法:建立沿岸绿化带,加强植被的生态功能;人工清淤;控制污染源;

科学调控河水流量和流速;加强渔业管理

4.受损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

(1)原因:环境污染水利建设;过度放养;湖泊的富营养化;外来种的侵入

(2)修复方法:严禁围湖造田;营造林地;加大人为调控;人工清淤

生态系统管理:一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控制,将生物体和非生命环境与人为活动的调节连接在一起,以创造一个理想的生态系统。

生态规划:是模拟自然而进行的人为规划,以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有计划地保育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 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 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 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臵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 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9.非密度调节: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20.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种群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21.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22.群落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3.初级生产: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24.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25.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26.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27.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28.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9.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0.噪声: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3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2.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33.原生性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多项选择题 1、就世界而言,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234 ) ①环境污染②工业用材③农业开垦④薪柴⑤温室效应 2、下面哪几本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123 ) ①《寂静的春天》②《人口爆炸》 ③《只有一个地球》④《保卫我们的家园》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由07环科班委整理 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 环绪论 生物与环境 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生态系统管理 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 ?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 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 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 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随着电的使用,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许多新兴工业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矿物质和各类自然资源,产品的消耗和使用也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保障。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崛起,合成了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及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及功能,出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环境公

生态学试题答案整理培训讲学

生态学试题答案整理

1、环境生态学:指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结合系统科学、物理学、化学、仪器分析、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生物与受人干预的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及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 4、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5、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6、微环境:是指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如生物群落的镶嵌性就是微环境作用的结果。 7、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得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8、有效积温:是生物某发育时期内日有效温度(即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的差值的)总和。 8、生态幅度:一种植物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能力为其“生态幅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种生物会变化以适应环境,产生不同的“生态类型”。 9、物候:生物长期是适应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

10、温周期:温度有日变化,除了赤道地区以外,还有季节变化,植物对这两种节律性的变化反应敏感,并以适应,在这样的温度变化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1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环境中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 12、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3、光补偿点:植物同化器官中,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14、光饱和点: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到达一定程度光合效率不会增加,如继续增加,光合效率下降,这点谓之饱和点。 15、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即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耐受范围,就称为该种生物的生态幅 16、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17、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18、死亡率:是在一定时间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 19、年龄结构:是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目与种群个体总体的比例。 20、性比:是反映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比例的参数。 21、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围,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在的调节机制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P11环境生态学 答: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第二章 二、P33生物的协同进化 答: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 三、生物的协同进化方式: 答:(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3)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4)协同适应系统。 四、P35生物多样性 答: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分为四个层次:1.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3. 生态系统多样性 4. 景观多样性五、环境因子 答: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六、P45环境因子的分类: 答:①根据环境因子特点,将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7个并列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生物因子;②根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分类, 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③非生物环境因子的3个层次:第一层:植物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度、光、水),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响植被的环境因子(如放牧、火烧地)。 七、光、温度、水、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答:1.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所必需的全部能量,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能。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强度、光质及光周期性变化等都对生物的声场发育和地理分布产生深刻影响,而生物本身对光因子的变化也有着极其多样的响应。例如:黄花现象即植物在黑暗中生长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现象,就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极为典型的例子;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迁、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例昆虫对紫外线有趋光反应,而草履虫则表现为避光反映。另外,植物在发育生长上要求不同的日照强度,了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对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非常重要,引种前必须特别注意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需要。 2.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土壤温度的变化。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生物生长和发育有一个下限值,低于这个温度值,生物就停止生长和发育,只有高于这个温度值时,生物才开始生长发育。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1)低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2)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3)温度

环境生态学讲义(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一、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现实意义 生态学基本理论 生态学方法论 二、环境生态学定义 一般认为,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映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金岚盛连喜等,1991) 三、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1、产生:20世纪60年代—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反思 美Rachel Carson (1962) 2、理论发展、完善阶段:20世纪70年代—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增长的极限》the Club of Roma 《人类环境宣言》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972) 3、实际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挑战 第一本《环境生态学》(1987 )(B. 福尔德曼)教科书 《我们共同的未来》WCED(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国第一本系统的环境生态学教材出版(金岚,1991) 四、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1、研究内容 ?经典生态学基本理论 ?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机制变化和规律研究 ?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 ?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 ?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2、学科任务 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3、发展趋势 人为干扰的方式和强度 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生态系统管理 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4、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不同层次的生物体系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1.定义(掌握) 2.形成与发展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掌握)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了解) 1.生态学 2.环境科学 3.恢复生态学 4.其它相关学科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 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森林、土地、淡水) 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 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 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60年代) 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环境生态学》教科书(1987年,福尔德曼),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 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 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

c.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 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e.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2.学科任务 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f.生态系统管理 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3.发展趋势 a.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b.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c.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d.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 e.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4.研究方法 4.研究方法 a.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b.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 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d.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e.新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因此,在诸多的相关学科中,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定义 a.海克尔(Haeckel)(德国动物学家,1866年给出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对生态学一词最早的一个定义。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环境生态学

一、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范畴 1 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 2 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 3 各类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保护的措施和技术研究 4 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人为干扰方式及强度的识别 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3、搜索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4、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技术研究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6、生态系统管理 7、生态规划 8、生态预测 三、环境因子的定义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它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四、生命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五、生物多样性:1、遗传(基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4、景观多样性 六、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2、物种属性3、物种库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5、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6、生物地化循环7、系统稳定性七、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八、环境的类型 按主体分:以人为主体以生物为主体 按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按大小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九、温度的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十、光饱和点的现象: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效率和光强成正比,但是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合速率不会再增加,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此点成为光饱和点。 十一、光合作用补偿点:光合作用(实线)和呼吸作用(虚线)两条线的交叉点,在此处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强度。 十二、光质(波长的组成状况)的变化规律 随纬度增加,短波长减少,随海拔升高,短波光增加。十三、有效积温法则 K=N(t-t零)K代表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是个常数。T 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to为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最低临界温度(生物学零度,℃)N为天数,d。十四、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溶剂2、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3、生命现象的基础4、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十五、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十五、土壤:土壤不仅能为陆生生物提供生活所必须的基质、矿物质元素和水分,它自身也是一个有生命的子系统。 1、盐土对植物的影响:引起生物的生理干旱伤害植物组织引起细胞中毒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2、碱土对植物的影响 毒害植物根系影响种子萌发和植株的正常生长 3、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1.聚盐性植物是通过积累盐分,提高细胞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体内的水平衡的。2.泌盐性植物通过茎叶表面的盐腺来排除体内的过多盐分。3.透盐性植物通过体内高浓度的可溶性有机物而提高渗透压的。 16、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比较: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因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17、环境因子的生态特征:综合性、非等价性、阶段性、不可替代性、互补性、限制性 18、限制因子: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其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只能用于稳定状态的系统,必须考虑各种因子之间的互相作用。 20、耐受性定律: 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广适应性生物属于广生态幅物种,狭适性生物属于狭生态辐物种。 21、驯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体内决定代谢速率的酶系统的适应性改变过程。 22、种群的概念:一定时空范围内,同种个体的结合称之为种群,种群的动态研究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基本特征: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空间分布特征遗传特征 群体特征:1、种群密度2、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率)3、次级种群参数(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种群增长率)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内分布格局:种群内部的个体是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地理分布格局:种群分布在什么地理范围内。/ 23、生物群落的结构:1. 生活型和生态型生长型2.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3. 群落交错带与边缘效应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修订稿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 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 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环境生态学概述

环境生态学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理科二班刘倩倩学号:201202045222

1.(1).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如今,由于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 (2)生态学的意义: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列举生物群落竞争,共生,寄生,腐生,他感的例子。 (1).竞争: 举例:牛与羊、农作物和杂草、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等。 (2). 共生包括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 1.偏利共生 仅一方有利称为偏利共生。如兰花生长在乔木的枝上,使自己更易获得阳光和根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营养。藤壶附生在鲸鱼或螃蟹背上。鲫用其头顶上的吸盘固着在鲨鱼腹部等,都是被认为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 2.互利共生 对双方都有利称为互利共生。世界上大部分的生物量是依赖于互利共生的。草地和森林优势植物的根多与真菌共生形成菌根,多数有花植物依赖昆虫传粉,大部分动物的消化道也包含着微两种生物的互利共生,有的是兼性的,即一种从另一种获得好处,但并未达到离开对方不能生存的地步;另一些是专性的,专性的互利共生也可分单方专性和双方专性。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08

环境生态学考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A卷 一、术语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的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往往不是单链的,营养级常错综复杂,一种消费者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食物又可被多种消费者取食。食物链间交错纵横,彼此交叉相连,构成一种复杂的网状结构,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5、初级生产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所以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的生产。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太阳能,把无机物质合成、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 ①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5分) 光强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干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光还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植物中的叶绿体必须在一定的光强下才能形成。黑暗条件下会产生黄化现象。 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5分) 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光强的上升而提高,但达到一定值后,光强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提高,这个点称为光饱和点。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

呼吸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速率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此时的光强称为补 偿点。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2、简述高等植物的五个生活型。(每点2分) 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 ①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地面25cm以上,多为乔木、灌木等。 ②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以下,芽受土表或残留物保护。多为灌木、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在不利季节、其地上部分死亡,但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 仍然活着,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又称地下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表以下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 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植物只能在适宜的季节生长,以种子的形式渡过不良季节。 3、简述食物链的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生物成员取食方式的差异,食物链可分成三种: (1)捕食食物链或牧食食物链。从活体绿色植物→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 二级肉食动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草→蝗虫→蛇→鹰;在水域 生态系统中: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4分) (2)腐食食物链或碎食食物链。从死的动植物残体开始,食物链上的生物以微生物 和小型动物为主。如:动植物残体→蚯蚓→线虫→节肢动物。(3分)(3)寄生食物链。以活的生物有机体为营养源,取食者以寄生方式而生存的食物链。 一般开始于较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3分) 4、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三种基本类型。 (1)水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完成的。可以说, 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也就没有生命。(3分)(2)气体型循环:大气和海洋是气体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所以,气体型循环 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关。循环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属于这一循环物质主要有C、N、O等。 气体型循环与三大全球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密切相关。(4分)(3)沉积型循环:沉积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沉积物和土壤。其物质一 般要通过岩石风化作用和沉积物的溶解作用才能转变成可供生态系统利用的营养物质。 循环过程慢,循环是非全球性的。沉积型循环的物质主要是矿物质如:P、S、Na、Ca 5、图解磷循环的过程并说明其特点。 磷循环的特点:(3分)

环境生态学

高教版杨持主编《生态学》考试重点(一) 环境:环境是指特定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者生 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总和。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境:具体生命个体火群体生活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叫做生境。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的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 生态幅:每一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的状况的食物的量。 Shelferd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和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生物种不能存在或灭绝。 光周期现象: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 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 特有的对日照长度的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内稳态:内稳态即生物控制自身体内部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他能减少生物对外界 环境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何伦定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又变小或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 温周期现象:由于地表太阳的辐射的周期性变化产生温度有规律昼夜变化,使许多植物适应 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环境下比恒温环境下生长的更好,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 关系更为密切,即所谓的温周期现象。 物候节律:动物对不同的季节的食物条件的变化及时热能水能和身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的 方式与行为周期性变化。 种群: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制情况。 环境容纳量:指特定环境下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种群增长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 生物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 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的过程。 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时其他个体的密度难维持 在最适合的水平,环境中没有无效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光照环境条件的配合下种群最大瞬时 增长率。 生物生活史及关键组合: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周期或生活史 K-对策:密度制约性的自然选择常称为K-对策。 R-对策:非密度制约性的自然选择常称为R-对策。 繁殖价值:指在相同时间内特定的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包括现时繁殖 价值火当年繁殖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种内关系: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叫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生活在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叫做种间关系。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作密度效应或者相邻效应。

环境生态学试题集

《环境生态学》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生态学: 2.生态规划(广义): 3.群落的水平结构: 4.土壤肥力: 5.r-选择: 6.能量流动: 7.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 8.K-选择: 9.须氧污染物: 10.生物种群环境容量: 11.污染物质环境容量 12.生态因子: 13.群落的垂直结构: 14.物质循环: 15.酸雨: 16.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规律: 17.生物多样性: 18.湿地生态系统: 19.光饱和点: 20.生态型工业: 21.间接生态因子: 22.生态监测: 23.光补偿点: 24.群落的交错区: 25.功能区划: 26.食物链加环延长: 27.生物种群: 28.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规律: 29.人为干扰: 30.平行食物链相接: 31.限制因子: 32.协同进化:33.群落: 34.环境质量的生态评价: 35.光周期性: 36.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37.物质循环再生利用规律: 38.生态破坏: 39.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40.动态平衡规律: 41.边缘效应: 42.温度三基点: 43.耐性限度: 44.反馈调节规律: 45.生态位: 46.自然保护: 47.环境资源有效极限规律: 48.温室效应: 49.优势种: 50.生态工程: 5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52.正反馈: 53.互利共生: 54.负反馈: 55.食物链: 56.沉积循环: 57.生态幅: 58.食物网: 59.初级生产: 60.环境污染: 61.主导因子定律: 62.生态金字塔: 63.系统功能综合性: 64.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定律: 65.群落的演替:

66.生态平衡: 67.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 68.顶级群落: 69.生态失调: 70.间接生态因子: 71.次生演替: 72.能量流动: 73.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 74.指示生物 75.平行食物链连接 76.食物链加环 77.光补偿点 78.光饱和点 79.光周期性 80.温周期现象 81.物候82.物候期 83.限制因子 8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85.耐性限度 86.生态幅 87.主导因子 88.主导因子定律 89.协同作用 90.不可替代性 91.综合作用规律 92.DO 93.COD 94.BOD 95.治污生态工程 96. 二、选择题 1.红橙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A.光合作用 B.蛋白质合成 C.伤害作用 D.抑制植物伸长 2.蓝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A.光合作用 B.引起基因突变 C.促进植物茎伸长 D.促进种子萌发 3.紫外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B.光合作用 B.蛋白质合成 C.伤害作用 D.抑制植物伸长 4.红外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C.光合作用 B.蛋白质合成 C.提高温度,促进植物茎伸长、种子萌发 D.抑制植物伸长 5.对喜光植物命题正确的是。 A.光补偿点高、饱和点高 B. 光补偿点高、饱和点低 B.光补偿点低、饱和点高 D. 光补偿点低、饱和点低 6. 对耐荫植物命题正确的是。 C.光补偿点高、饱和点高 B. 光补偿点高、饱和点低 D.光补偿点低、饱和点高 D. 光补偿点低、饱和点低 7.对长日照植物花芽分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日照时间大于14小时 B.日照时间小于10小时 C.日照短引起的低温 D.日照长引起的高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