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

宝宝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宝宝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

导语:宝宝神经系统发育对于宝宝的不同年龄应该有不同发育程度,掌握好最有效的睡眠时间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宝宝的睡眠质量,而且会促进宝宝们正常健

宝宝神经系统发育对于宝宝的不同年龄应该有不同发育程度,掌握好最有效的睡眠时间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宝宝的睡眠质量,而且会促进宝宝们正常健康茁壮成长,所以掌握宝宝睡眠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样这也有利于我们宝宝神经系统发育,宝宝神经系统发育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怎样才能促进宝宝神经系统发育正常发育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情况。

特点:

1.脑是优先发育的,出生时新生儿的脑重量已达到成年人脑重的25%。出生后儿童脑的重量随着年龄以先快后慢的速度增长,第一年的脑重量增加最快,

2.5-3岁时脑重发展到相当成年人脑重的75%。

2.此后几年发展渐慢,到6-7岁接近成人水平,占成人脑重的90%,此后缓慢增长,到20岁时停止增长。脑结构与功能的复杂化、完善化是出生后大脑发展的主要方面。根据大脑生理学的研究,儿童大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脑神经细胞的增殖,而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伸长。

3.新生儿的大脑皮质表面较光滑,沟回很浅,构造十分简单,以后神经细胞突触数量和长度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神经纤维开始向不同方向延伸,越来越多地深入到皮质各层。

4.以此同时,神经纤维的髓鞘化逐渐完成,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髓鞘化保证了神经兴奋沿着一定路线迅速传导。

5.新生儿的脑低级部位(脊髓、脑干)已开始髓鞘化。以后先是与感觉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 (2)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 人的生长发育是连续不断进行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在体格方面,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出生后半年内,生长发育最快,半岁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到青春期又增快。?生长发育中,各功能的发育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整个身体的运动功能,按“从头到脚”的顺序发育,先会抬头,其次挺胸、独自坐,然后会站,最后才会行走。?在小儿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脑子的生长发育先快后慢,7~8岁大脑的重量已接近成人。而生殖器发育先慢后快,幼儿时期发育并不明显,青春期时发育明显增快。皮下脂肪在婴儿时期增加比较快,以后减慢,青春期又稍微快些,这在女孩表现更为明显。?胎儿时期至成人身体各部发育比例标准不是绝对的,个体间存在差异,只要大致在正常标准范围内就可以了。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和形态在不断地完善,形成了各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小儿年龄阶段的划分根据小儿年龄阶段的生理解剖特点,一般可将小儿时期划分成七个阶段:?胎儿期,指受孕到分娩这一段时间,共280天;?新生儿期,指出生到1个月;?婴儿期,出生1个月到1周岁;?幼儿期,指1~3岁;?学龄前期,指3~6岁;?学龄期,指6岁到青春期;?青春期,约从十三四岁开始到十八九岁。? 体重增长规律及测量方法判断一个孩子体格发育是否正常,体重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同时根据体重还可推测出小儿的营养状态。?正常小儿出生的时候平均体重为3.1~3.3千克,男孩比女孩稍重一点。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小儿可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下降范围一般不超过300克,生后3~4天体重就不断增加。体重增加的速度和年龄有关,生后3个月之内生长最快,平均每天增加25~30克,4~5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周岁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1岁以内每个月的体重可按下列公式推算:?1~6个月小儿的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600(克);?7~12个月小儿的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500(克);? 1岁以后平均每年大约增加2千克,2~10岁小儿的体重(千克)=年龄?×?2+8(千克)。例如,1个4岁小儿,他的体重为4×2+8=16(千克)。?一般在10岁以前男孩比女孩重,10~16岁女孩较男孩重,以后男孩又较女孩重。增长速度也不一定很均匀,受多方因素影响。? 身高增长的因素及测量方法身高可以反映骨骼的发育情况。正常小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厘米,身高增长的规律和体重一样,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出生后6个月以内,平均每月长2.5厘米左右。6~12个月,平均每月长1.2厘米左右。1周岁以后的平均身高可依以下公式计算:?身高(厘米)=年龄×5+80(厘米)。例如,4岁小儿的大概身高(厘米)=4×5+80=100(厘米)。青春期身高增长速度加快,12岁以后,就不能按以 上公式推算了。?

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

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二) 发表日期:2004年4月9日出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科作者:陈燕惠 第一节运动发育 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小儿由刚出生时无意识、不调的动作,逐渐学会了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本领,从而扩大了视野及活动空间,逐渐产生了空间的感觉,有效地促进了智能的发展。小儿的动作发展不仅表现在粗大动作的发展上,还表现在手运用物体技能的发展,他们通过抓握捏弄、敲打物体来增强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促进感知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粗大运动的发育 粗大运动指大肌肉活动包括抬头、坐立、行走、爬行、滚、翻、跳跃、投掷等方面运动。 (一)仰卧位的发育 0~6周:仰卧位时,颈部肌肉放松,脊柱与床面之间没有空隙,四肢对称性屈曲,上肢屈曲内收、握拳、拇指内收,髋关节屈曲轻度外展,膝关节屈曲。观察小儿躯体姿势时要特别注意左右是否对称。当颈部肌肉紧张时脊柱与床面之间有一较大空隙。但早产儿由于后枕部较突出,也有一较大空隙,不要误认为颈肌紧张。 2个月:出现非对称性颈肢反射,即将小儿放置成仰卧位,将其头转向一侧90°,表现为与颜面同侧的上、下肢伸展,对侧上、下肢屈曲。有时上肢不能表现完全的伸直,仅表现为伸肌张力增强。 3个月:两下肢可抬起,屈曲,外旋。 4个月:非对称性颈肢反射消失,双手可上举到中位,可移动躯体重心位置。 6个月:仰卧位时,可用两手抓住自己脚,下肢呈外展位,两足底可对在一起。 7个月:可两手抓脚入口,会从仰卧位翻成俯卧位或者坐起。 8个月:两下肢呈外展、外旋状态,呈"大"字形。 (二)俯卧位的发育 0~4周:头转向一侧或瞬间抬起,髋屈曲,膝屈曲在腹下方,臀部高起。 4周:下颏能短暂地离开桌面抬起。臀部位置下降,膝逐渐伸直。 6周:头可左右转动。 2个月:头经常保持在中线上,不再转向一侧,抬头下颏可离开桌面30~45°。头位与臀位在同一高度。 3个月:下颏和肩部均可抬起离开桌面,面部与桌面达45~90°,胸部也可离开桌面,上肢可用力支持其部分体重,呈头高臀低位。

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测试表

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 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研制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是与全国12个省,市密切合作,在收集15053例婴幼儿神经、经理发育宝贵资料的基础上,历时10年完成的,它不仅摸清了我国各地区婴幼儿神经、精神发育的基本情况,而且首次获得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有系统、有代表性的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常模。 本《量表》不仅可以用发育商来评价孩子的智能发育速率,也可用智龄来表明其发育水平,为智能超常或发育迟缓提供了可靠的早期诊断依据。 五大智能 婴幼儿的智能主要表现为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等五个方面的能力。 大运动 大运动主要指头颈部、躯干和四肢幅度较大的动作,比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跳、独脚站、上下楼梯、四肢活动和姿势反应,躯体平衡等各种运动能力。婴幼儿动作的发展与心理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早期动作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心理发展的发展的水平,同时动作的发展可以促进整个心理的发展。 精细动作 精细动作主要是指手的动作,以及随之而来的手眼配合能力,比如抓握、摇动、耙弄、拇食指对捏、握笔乱画、搭积木、穿扣眼、模仿画竖道、折纸、用筷子、画人像等。这些动作为书写、绘画和劳作的技巧和技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精细动作的发展和婴幼儿整个神经、心理的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从某个角度说,大运动的精细动作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行为成熟的程序,是从大运动和精细动作的逐步成熟开始的。 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主要指婴幼儿对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如对物体和环境的精细感觉,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运动器官的能力,对外界不同情景建立新的调节能力等等。由此可见,适应有力是在视觉、听觉、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综合判断能力,通过它可直接观察婴幼儿的智慧。比如听声音有反应和找到声源,玩具失落后会找,积木对敲,从杯子中取出物或寻找盒内东西,盖瓶子盖,积木搭高和搭桥,能一页一页的翻书,知道主要的颜色和简单的数目,能理解各种简单的几何图形,用拼板拼出圆形、方形、椭圆形和长方形,能提点出画的物体少画了什么等等。 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比如,孩子彼此之间交谈,听音乐、歌曲,读故事、歌谣,写字、画图画等,这些听、说、读、写都是不同形式的语言活动,语言对儿童的心理发燕尾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孩子间的交往。扩大知识面,而且可以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使自己的行动有一定的目睥和方向,同时还可以促进孩子认识能力的发展。语言可以帮助儿童的想象。总之,言语活动可以促进儿童心理活动的迅速发展。 社交行为 社交行为是指孩子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其行为模式也是由内在成长因素所决定的,有一定的发展程序。孩子大小便的控制是适应外界要求所形成的,但是最终能否控制,还得取决于神经功能的成熟程度。 社交行为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①社会交往能力,如逗引时有反应,见人会笑,能认识亲人,让生,懂得家长的 面部表情等等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特点

1.脑的发育 (1)时间:胎儿时期神经系统发育最早,尤其是脑的发育最为迅速。 (2)脑重:与成人相比,小儿时期脑占体重的比例相对较大,如出生时脑的平均重约为370g,占体重的1/9~1/8;到6个月时即达700左右,2岁时达900~1000g,7岁时已与成人接近。成人脑重约为1500g,仅占体重的1/40. (3)大脑外观: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相似,具备了成人所有的沟回,但较浅,发育不完善;灰质层也较薄,细胞分化较差,而中脑、脑桥、延髓、脊髓发育较好,可保证生命中枢的功能。 (4)神经细胞的发育: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于胎儿第5个月开始增殖分化,到出生时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但其树突出轴突少而短。出生后脑重的增加主要由于神经细胞体积增大和树突的增多、成长,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3岁时神经细胞已大致分化完成,8岁时已接近成人。 (5)神经纤维发育:出生时发育不完善,神经纤维到4岁时才完成髓鞘化。故婴幼儿时期,由于髓鞘形成不完善,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传入大脑时,因没有搜集整理髓鞘的隔离,兴奋可传入邻近的神经纤维,不易在大脑皮层形成明确的兴奋灶。同时,刺激的传导在无髓鞘的神经也较慢,这就是为什么婴幼儿对外来刺激的反应较慢且易于泛化的原因。 (6)神经调节:出生时新生儿的皮质下中枢如丘脑、下丘脑,苍白球在功能上比较成熟的,但大脑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尚未成熟,故初生时的活动主要由皮质下系统调节。随着脑实质的逐渐增长,成熟。运动转为由大脑皮质中枢调节,对皮质下系统的抑制作用也日趋明显。 (7)组织成分:小儿大脑富含蛋白质,而类脂质、磷脂和脑苷脂较少,仅占大脑组织的33%,而成人为66.5%.(8)耗氧量:生长时期的脑组织对氧的需要量较大: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小儿脑的耗氧量为全身耗氧量的50%,而成人则为20%.长期营养缺乏可引起脑的生长发育落后。 2.脊髓的发育

新生儿神经系统检查综述

新生儿神经系统检查 体格检查 一、清醒度新生儿的清醒度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最敏感的指标。胎龄28周以前的小儿很难分清是清醒还是入睡。胎龄28周后,有明显的变化,用轻轻摇动的方法,能把婴儿从睡眠中唤醒,持续几分钟。胎龄32周左右,不需要刺激婴儿可以频繁地睁开眼睛,并能自然地转来转去。胎龄37周的婴儿,清醒时能哭喊。足月儿除上述表现外,对某些刺激能看或听。 用清醒度正常,木僵和昏迷三个术语来表示不同的清醒度。木僵和昏迷在新生儿可能见于双侧大脑损伤及网状结构间脑、中脑和脑桥病变时。但详细的解剖学部位,尚未完全确定。 二、颅神经(1、5、6) (一)嗅神经在新生儿期很少做此项检查Sarndt观察到胎龄大于32周的婴儿对薄荷油棉拭子有反,说明新生儿期的婴儿已有嗅觉反应。另一证据是能辨别自己妈妈乳房的气味。 嗅觉缺失可见于嗅球、嗅束缺失。由于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嗅球、嗅束发育不完善,可用此种试验进行检查。 (二)视神经 1.视觉:胎龄28周的婴儿对光刺激能闭眼或凝视。胎龄32周的婴儿只要光刺激存在,能持续地闭眼。37周胎龄的婴儿,能转动眼睛朝向柔和的光。足月儿能明确地随着目标而转动,并能诱发眼球震颤。足月儿在清醒时眼睛如不能明确地随着一个物体目标而转动,提示大脑皮质功能障碍。失明在新生儿少见。 2.瞳孔:新生儿期瞳孔直经约2~3m m,早产儿比足月儿稍大。胎龄29周的早产儿可能出现对光反应。比较恒定的对光反应在胎龄32周的婴儿才能出现。 双侧瞳孔增大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室内出血等。双侧瞳孔缩小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单侧瞳孔扩大见于硬膜下血肿及其他肿物,第3颅神经麻痹缺氧,缺血性脑病。单侧瞳孔缩小见于Horner氏综合征:患侧瞳孔缩小,上睑轻度下垂,眼球内陷,患侧面部少汗。 3.眼球运动:自发的眼球转动在胎龄32周的早产儿可以出现。胎龄30周以上的婴儿可以出现眼球的跟随运动要。注意眼睛的位置。在生后6~12周内,大部早产儿和一些足月儿,可见到垂直或水平的双眼位置不协调。斜视在新生儿意义不十分清楚。频繁的斜视,见于脑干损伤、脑室内出血或缺氧缺血性脑病。第6颅神经病变可以造成眼球运动的限制、不能外展,发生内斜。 (三)面部的感觉和咀嚼能力用针轻微二的刺激面部出现特殊表情,以检查面部的感觉。还可通过吸吮和让婴儿咬检查者的手指来估计咀嚼能力。检查新生儿时很少能发现面部感觉异常,一般不做。但如果很仔细地检查,有可能认识更多的神经系统异常,作者曾发现1例早产儿患后颅凹综合征,继发脑室出血,双侧面部感觉消失。 (四)面部的运动机能基本同于较大儿童。应在安静时观察双眼裂大小,是否对称,鼻唇沟的深浅,嘴角的位置等。面部自发运动开始时以及婴儿啼哭时来检查面部的运动机能。因为由大脑损伤引起的面肌力弱,只有在安静时及在运动开始时表现的明显。但是面神经核、颅神经、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的损伤,一般是在面部运动作怪脸或哭闹时才容易发现。引起新生儿面肌运动无力的原因,属于大脑方面,有缺氧缺血性脑病,大脑损伤。属于面神经核的,有Mobius综合征,表现为双侧面部表情淡漠,双侧面瘫。属于周围神经方面的,有神经损伤(如产伤),后颅凹血肿。属于神经肌肉接头方面的,有重症肌无力,婴JL肉毒中毒。属于肌肉方面的,如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等。左枕前分娩可能出现左侧面部麻痹,产钳分娩可能造成上、下面部麻痹和眼睛关闭不良。 (五)听功能胎龄28周的婴儿对大声喊叫表现出眨眼睛和吃惊。足月儿听觉更发达了,对声音刺激、表现出运动停止,呼吸型改变,张大嘴,眼睛睁大。精确的听力检查,确定有无耳聋,在新生儿是困难的。但测出或高度怀疑有无严重听力障碍是可能的。过度注视(Visual hyperattentiveness)以及在检查者突然接近患儿时引起惊跳,是可靠的线索,应继续随诊,重复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给予语言训练。常见新生儿耳聋的原因有遗传因素,高胆红素血症,先天性新生儿感染,如风疹和巨细胞病毒、弓形虫感染、先天梅毒、新生儿期细菌性脑膜炎,低体重儿的缺氧缺血性脑病及颅内出血等。 (六)吸吮和吞咽功能是第5791012颅神经密切配合协调完成的。因为吃奶的动作需要呼吸、吸吮和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 (讲课人:李磊) 一、感知觉发育 感知(sensation and perception)在婴儿神经心理发育过程中感知是一个基本的心理过程。照顾婴儿的行为本身就对婴儿的视、听、嗅、味和触觉提供了刺激,所有这些刺激在婴儿的认知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视觉刺激在儿童与其环境联系中可提供重要信息,学习过程中约70%的信息来源于视觉。因此视感知的发展在婴儿早期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新生儿出生时鼓室没有空气,所以听力低下,听觉阈限高于成人10~20分贝。生后3~7天听觉敏锐度有很大提高。婴儿视听感知发展程序见表2-2-1。正常儿童的听觉强度为0~20分贝。如果听觉强度在20~40分贝为轻度听觉障碍,40~60分贝为中度听觉障碍,60~80分贝为重度听觉障碍,大于80分贝为极重度听觉障碍。应早期发现儿童先天和后天性听觉障碍,并及时进行听力语言康复。 表1 婴儿视听感知发展程序 月龄视感知发展听感知发展 1月2月4月6月9月12月短暂注视 目光跟随物体移动90° 目光跟随物体移动180° 目光跟随落地物体 长时间看远处人物的移动 偏爱注视小物品 对铃声有反应 区别笛声和铃声 听悦耳声音时微笑 对母亲语音有反应 可迅速、直接地寻找声源 听懂自己的名字,对声音的 反 应可以控制 新生儿的触觉有高度灵敏性,小婴儿就能对接触身体的襁褓或被褥任何不舒服的刺激表示强烈反应。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眼帘等处。例如物体接触嘴唇时,会引起新生儿口部动作;物体接触手掌时,他立刻就会抓握。大腿、前臂、躯干则比较迟钝。随动作发育,婴儿的手逐渐在触觉发育中占主导地位。 二、运动发育 运动(motor)在儿童早期神经心理发育过程中,运动发育也是婴儿心理发育的重要基础。儿童运动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即不同年龄阶段出现不同的运动行为,而且运动的发育还遵循着如下规律:

小儿生理特点

. 小儿一直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形体、生理等方面,都与成人不同,因此,绝不能简单地将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一、稚阴稚阳,阳强阴弱清代医家吴鞠通从阴阳学说出发,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小儿生理的“稚阴稚阳”说。“稚”指幼小、幼稚而未成熟;“阴”指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稚阴稚阳”是从阴阳学说的角度,高度概括了小儿时期脏腑器官及体格发育未成熟,功能不完善,与成人相比,是处于脏腑未壮,精气未充,经脉未盛,气血不足,神气怯弱的状态。正如《小儿药证直诀》所说:“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即其脏腑阴阳虽俱,但阴气不足,阳气未充,属幼稚阶段,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均处于不稳定状态。故称“稚阴稚阳”。同时,“稚阴稚阳”又揭示了小儿的病理反应性与成人不同,即生命力脆弱,容易受到伤残;阴阳稚弱,容易出现阴阳不足、阴竭阳脱。二、纯阳之体,生机旺盛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著作《颅囟经·脉法》首先提出“纯阳”学说,云:“凡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这里的“纯”指小儿先天所禀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 . “纯阳''学说,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表现为生

机旺盛、发育迅速的特点,并不是指有阳无阴或阴亏阳亢。“纯阳”学说也提示了小儿对致病因子的反应性,具有潜在的反应强烈、泛化的特点以及小儿患病易趋康复的特点。由于小儿生机旺盛,活力充沛,“脏气清灵”,患病之后对于各种治疗措施的反应灵敏,“随拨随应”,因而易趋康复。 “纯阳”的理解不尽一致。《宣明论方·小儿门》说:“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医学正传·小儿科》说:“夫小儿八岁以前日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小儿药证直诀·四库全书目录提要》说:“小儿纯阳,无烦益火。”《温病条辨·解儿难》说:“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上述医家多从小儿病理角度阐述“纯阳”,但从《颅囟经·脉法》原文,结合小儿生长发育过程看,《幼科要略·总论》中的观点更为确切,“纯阳二字,须善体会,是生气之极惩阳气之已充也。 纯阳、稚阴稚阳、阳常有余,三者之间不是对立的矛盾,而是统一的认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小儿阴阳的本质,充实、完善了小儿阴阳特点,丰富了小儿阴阳学说的内容。稚阴稚阳是指小儿形气未充,是言小儿阴阳皆稚弱;而纯阳、阳常有余言稚. . 弱之阴阳中阴稚尤甚,而阳稚稍逊,即阴阳不均衡,较稚阴稚阳的认识又有进一步的深化。总之,若从阳气充实、完善的程度来看,小儿阳气是稚弱的,即稚阳;若从小儿阴阳对比而言,阳常有余,阴常

小儿生长发育

小儿生长发育 年龄分期:小儿处于连续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系统器官组织逐渐长大,功能亦渐趋成熟,不同年龄的小儿在形体、生理、病理方面各有其不同特点;由于不同的环境、气候、生活条件等影响,各年龄组小儿患病种类、病理变 化、临床表现也各有差异。 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特点,人为地划分7个不同阶段或年龄期,从而有利于掌握保健和医疗工作重点。 (一)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称为胎儿期。 胎儿完全依赖于母体而生存,孕母的健康情况和卫生环境均可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如:物理、药物、感染、营养缺乏、心理创伤等。) 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为围生期。 保健重点:护胎、养胎、胎教。 (二)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到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体质尤其稚嫩,极易受损伤。 保健重点:保暖、喂养、消毒隔离、清洁卫生等。 新生儿期—围生期(围生期:孕28周( 1000g )~生后足7天,是生命遭到最大危险的时期。 (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和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婴儿期:从生后28天到满1周岁为婴儿期。这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第一次高峰)。 易患脾胃疾病、感染性疾病。 保健重点: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及时添加辅食,预防疳证、佝偻病的发生; 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和教养。 (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3周岁称为幼儿期。 体格增长减慢,活动范围增大,接触周围事物增多。智能发育较快,语言、思维和感知能力增强。 易患脾系病证、传染病和发生意外。 保健重点: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营养不良、消化紊乱及传染病。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7周岁为学龄前期,又称幼童期。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能发育更趋完善。 性格特点形成的关键时期。易发生各种意外,如溺水、烫伤、错服药物。 (六)学龄期:从7岁后到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称为学龄期。 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脑的形态发育基本完成,智能发育进一步成熟。 注意因势利导,保护视力,预防龋齿,充足的营养。 (七)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 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第二次高峰),性别差异常显著。 生理特点: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 保健重点:足够的营养、体格锻炼、注意休息、心理教育及指导。 概念:人体的生长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人期的整个过程。 生长发育是小儿时期特有的生理现象,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基本特点。 生长是指形体的增长,主要反映为量的变化。 发育是指功能的进步,主要反映为质的变化。 一、体格的生长: (一)生长发育规律 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 具有全人类共同的规律性,但同时表现有种族、地区、民族或个体差异。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性别、营养、疾病、孕母情况、生活环境等。 生理常数及其临床意义的重要性。 (二)体格生长—体重 机体量的总和(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 衡量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指标,临床用药剂量的主要依据。 出生体重3kg ; 1~6个月体重(kg)= 3+月龄×0.7 7~12个月体重(kg)= 7+0.5×(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 8+年龄×2 过重:肥胖症;过轻(↓15%):营养不良 体重公式可用于药量和补液计算,不能用于体格发育的评价。 因为体重的增长是一个非匀速的过程,尤其是小婴儿;同时其增长也受遗传、环境影响,因此存在个体差异

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

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1) 幼儿, 生长发育, 婴儿, 规律, 特点 第一节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 婴幼儿生长是指整个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增长。婴幼儿发育则表示身体机能成熟的程度。二者 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儿童的生长发育方式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 表现虽然不一样,但有共同的规律。从胚胎形成到出生,从出生到发育成熟是不同阶段的连 续生长发育的过程,其生长发育的规律是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年龄大了以后则减慢,直 到停止。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前半年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后半年内速度变慢,以后速度 再逐渐慢下来,到青春发育期,速度又开始加快。 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 婴幼儿身长的增长主要是下肢长骨的增长。刚出生时,婴儿的身体比例不协调,下肢很短, 小儿身长的中点位于脐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增长的速度加快,身长的中点逐渐下移, 1岁时身长中点移至脐;6岁时移到下腹部;青春期身长的中点近于耻骨联合的上缘。两上

肢左右平伸时两中指间的距离叫指距,主要代表两上肢长骨的增长。出生的指距约48厘米。 上肢长骨增长的情形与身长相似,在一生中指距总比身长略短。 二、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体围是指绕身体某个部位周围线的长度。通常由头围、胸围、腰围、臀围等指标组成。但对 婴幼儿的体围测量一般只测量其头围、胸围、腰围等。婴幼儿身体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 由中心而末梢。头部最先发育,然后是躯干、上肢,最后才是下肢。2个月时的胎儿头长相 当于身长的1/2,婴儿初生时头长约为身长的1/4,而到成人时仅头长为身长的1/8,这 说明头的发育最早。头脑是人整个身体的“司令部”,它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 身体的生长发育。婴幼儿手的发育较早,在其会走路以前几乎已经掌握了手的各种功能。如 在婴儿刚刚学会爬的时候,主要是靠手的力量向前爬行,而此时腿部还不会与手的力量相互 协调。婴儿下肢的发育较晚,主要是在会直立行走后,才开始逐渐发育的。婴幼儿四肢的发 育,无论是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都是按先中心后末梢的顺序进行的。 三、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别。

儿童神经系统检查与反射检查

儿童神经系统反射检查 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首先出现的是原始反射,随着中脑神经的发育,原始反射逐渐消失,出现中脑水平的立直反射(矫正反应),神经系统逐渐完善出现大脑皮质水平的平衡反射 原始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延髓、脑桥 立直反射---反射中枢在中脑、间脑 平衡反射---反射中枢在大脑皮质 1原始反射 原始反射是人类的先天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这些不受意识控制的反应是人类一生下来就具有的。这些反射在应该出现是不出现或应该消失时不消失均属异常,有临床意义。 01吸吮反射 0-3月 检查方法:用手指轻触婴儿口唇与口角,或者将手指或母亲乳头插入口。 反应:像得到食物一样主动闭口,有节律地吸吮、咽下。 意义:减弱或缺失多见于早产儿,生后窒息、外伤等脑干机能损伤,饱食后不出现,饥饿时呈亢进状态。持续存在(6-8月后)或消失后重新出现,提示脑损伤。 02觅食反射0-3个月,一般1月左右消失。 检查方法:用手指轻触婴儿口角或上下唇。 反应:婴儿出现口寻找乳头动作。3-4月后婴儿会学习、认知到肚子饿时,会用哭声来表达需求,觅食反射就慢慢消失了。 意义:同吸吮反射。生后3月仍然存在为不正常,会导致易口,舌肌后缩,颈立直差,1岁以上存在提示摄食障碍。 03拥抱反射(Moro反射) 又称惊吓反射,由于头部和背部位置关系的突然变化,刺激颈深部的本体感受器,引起上肢变化的反射。亢进时下肢也出现反应。肌力低下及严重精神发育迟滞患儿难以引出,早产、低钙、核黄疸、脑瘫等患儿此反射可亢进或延迟,偏瘫患儿左右不对称。拥抱型为0-3个月,伸展型为3-6个月。 检查方法:共五种 ①落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手放在小儿后头部,将头抬起离床面30度,然后将手下落10-15度(手不离开头部); ②拉手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拉小儿两手上提,当小儿肩部离开床面是(头不离开床面)然后突然松开。 ③托法: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下倾斜15°; ④弹足法: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 ⑤声法:小儿仰卧于床上,用力敲打床边附近发出声音; 反应:分两型 ①拥抱型:小儿两上肢对称性伸直外展,拇指、示指末节指间关节屈曲,呈扇形开,然后上肢屈曲,肩、前臂收拢呈拥抱状态,小儿有惊吓的表情或哭闹不安,亢进时下肢也出现与上肢相似的反应。 ②伸展型:又称不完全型,检查时可见小儿上肢突然伸直外展,迅速落于床上,小儿稍有不快感觉,多见于3个月以上的幼儿。 意义: ①反射减弱或缺失:说明脑干机能低下。多见于处于休克期的新生儿或窒息、产伤婴儿。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

.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 人的生长发育是连续不断进行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在体格方面,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出生后半年内,生长发育最快,半岁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到青春期又增快。生长发育中,各功能的发育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整个身体的运动功能,按“从头到脚”的顺序发育,先会抬头,其次挺胸、独自坐,然后会站,最后才会行走。在小儿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脑子的生长发育先快后慢,7~8岁大脑的重量已接近成人。而生殖器发育先慢后快,幼儿时期发育并不明显,青春期时发育明显增快。皮下脂肪在婴儿时期增加比较快,以后减慢,青春期又稍微快些,这在女孩表现更为明显。胎儿时期至成人身体各部发育比例标准不是绝对的,个体间存在差异,只要大致在正常标准范围内就可以了。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和形态在不断地完善,形成了各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小儿年龄阶段的划分根据小儿年龄阶段的生理解剖特点,一般可将小儿时期划分成七个阶段:胎儿期,指受孕到分娩这一段时间,共280天; 新生儿期,指出生到1个月; 婴儿期,出生1个月到1周岁; 幼儿期,指1~3岁; 学龄前期,指3~6岁; 学龄期,指6岁到青春期; 青春期,约从十三四岁开始到十八九岁。 体重增长规律及测量方法判断一个孩子体格发育是否正常,体重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同时根据体重还可推测出小儿的营养状态。正常小儿出生的时候平均体重为3.1~3.3千克,男孩比女孩稍重一点。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小儿可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下降范围一般不超过300克,生后3~4天体重就不断增加。体重增加的速度和年龄有关,生后3个月之内生长最快,平均每天增加25~30克,4~5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周岁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1岁以内每个月的体重可按下列公式推算: 1~6个月小儿的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 600(克); 7~12个月小儿的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 500(克); 1岁以后平均每年大约增加2千克,2~10岁小儿的体重(千克)=年龄× 2+8(千克)。例如,1个4岁小儿,他的体重为4×2+8=16(千克)。一般在10岁以前男孩比女孩重,10~16岁女孩较男孩重,以后男孩又较女孩重。增长速度也不一定很均匀,受多方因素影响。 身高增长的因素及测量方法身高可以反映骨骼的发育情况。正常小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厘米,身高增长的规律和体重一样,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出生后6个月以内,平均每月长2.5厘米左右。6~12个月,平均每月长1.2厘米左右。1周岁以后的平均身高可依以下公式计算:身高(厘米)=年龄×5+80(厘米)。. . 岁以后,就不能按以青春期身高增长速度加快,12厘米)=4×5+80=100(厘米)。,4例如岁小儿的大概身高( 上公式推算了。 1岁宝宝的年龄特点:0~个月:婴儿的听觉和视觉开始集中,能短时间的注视彩色的玩具,此时应在婴儿小床上0-370厘米处(大玩具挂高些约悬挂大彩球,摇铃,红旗等,悬挂高度要在婴儿脑上方40-70闻声转头,听玩具声音,,要经常变换悬挂的位置,吸引婴儿从各个方向注视玩具,厘米处)目光追随玩具移动。经常用眼看、耳听的婴儿到了3个月时还会挥动手臂触摸玩具。个月:婴儿的视线能追视活动的玩具和走动的人,对声音有定向反应,手的动作由4-6 整个醒着的翻身取玩具。没有目标和方向伸出挥动到学会抓握悬挂的玩具,两手摆弄玩具,时间都在忙着看、听、抓握和伸手挥动。因此这时期应选择的玩具,不仅要色彩鲜艳、有声(因这时期婴儿无论抓住任何物都往嘴而且要便于婴儿学习抓握及不易咬坏的无毒玩具响,里放,此时又

儿童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十章神经系统疾病 学习要点 1. 儿童脑、脊髓发育特点及正常脑脊液特点。 2. 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脑脊液特点及治疗原则。 3. 病毒性脑膜炎、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4. 常见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癫痫的药物治疗及癫痫持续状态的抢救措施。 5. 脑性瘫痪的病因、基本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第一节儿童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解剖特点 (一)脑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最早,速度亦快。脑是由胚胎时期的神经管发育而成。神经管形成于孕3?4周。出生时脑重量为300?400g,相当于体重的1/8?1/9 ,6个月时可达700g左右,1岁时约为900g左右,相当于成人脑重(约为1500g)的60%。15个月小脑大小接近成人。新生儿的脑在大体形态上与成人无显著差别,已有主要的沟和回,但脑沟较浅、脑回较宽,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深、增厚。新生儿大脑皮质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不再增加,以后主要变化是脑细胞的增大和分化, 以及功能逐渐成熟与复杂化。皮质发育在6个月时接近成人。皮层细胞的分化从胎儿5个月开始,逐渐形成分层结构;到3岁时,皮层细胞分化大致完成, 8 岁时接近成人。 新生儿出生时, 已建立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 视、听等主要的神经传导通路已经存在。婴幼儿期神经髓鞘形成不完全,故神经冲动传导慢,而且易泛化,不易形成明显的兴奋灶。神经髓鞘的形成,因不同神经而先后不同。脊髓神经髓鞘在胎儿4个月时开始形成, 3岁时 完成髓鞘化;锥体束在胎儿5?6个月开始形成,生后2岁完成;皮质的髓鞘化则最晚。 新生儿皮质下中枢(如丘脑、苍白球)的功能已比较成熟,初生婴儿的活动主要由皮质下系统调节, 随着大脑皮质发育成熟, 运动逐渐转为由大脑皮质中枢调节。脑干在出生时已发育良好,呼吸、循环、吞咽等维持生命之中枢功能已发育成熟。 (二)脊髓脊髓出生时结构和功能已较完善, 2 岁时结构接近成人。小儿脊髓相对较长,新生儿及

宝宝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

宝宝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 宝宝神经系统发育对于宝宝的不同年龄应该有不同发育程度,掌握好最有效的睡眠时间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宝宝的睡眠质量,而且会促进宝宝们正常健康茁壮成长,所以掌握宝宝睡眠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样这也有利于我们宝宝神经系统发育,宝宝神经系统发育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怎样才能促进宝宝神经系统发育正常发育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情况。 特点: 1.脑是优先发育的,出生时新生儿的脑重量已达到成年人脑重的25%。出生后儿童脑的重量随着年龄以先快后慢的速度增长,第一年的脑重量增加最快, 2.5-3岁时脑重发展到相当成年人脑重的75%。 2.此后几年发展渐慢,到6-7岁接近成人水平,占成人脑重的90%,此后缓慢增长,到20岁时停止增长。脑结构与功能的

复杂化、完善化是出生后大脑发展的主要方面。根据大脑生理学的研究,儿童大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脑神经细胞的增殖,而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伸长。 3.新生儿的大脑皮质表面较光滑,沟回很浅,构造十分简单,以后神经细胞突触数量和长度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神经纤维开始向不同方向延伸,越来越多地深入到皮质各层。 4.以此同时,神经纤维的髓鞘化逐渐完成,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髓鞘化保证了神经兴奋沿着一定路线迅速传导。 5.新生儿的脑低级部位(脊髓、脑干)已开始髓鞘化。以后先是与感觉运动有关的部位,后是与智慧活动直接有关的额叶、顶叶区髓鞘化。6岁末几乎所有的皮质传导通路都已髓鞘化。 以上内容为我们介绍了宝宝神经系统发育的相关问题,我们通过这些内容应该对宝宝神经系统发育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为人子的爸爸或妈妈,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就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第一篇 儿童保健 第一章小儿生长发育 生长指细胞增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 加,主要是量的变化 发育指人体达到成熟过程中所出现的一 系列变化,主要是质的变化。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一节小儿体格生长 一、生长规律及临床意义 体重 是身体各器官系统和体液重量的 总和,衡量小儿营养状况的重要指 标。 增长规律年龄越小,增长越快 新生儿期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 婴儿期第一个高峰期 第二年增长速度减慢 青春期第二个高峰期 体重计算公式 生后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8 7-12个月小儿体重(kg)=出生体重(kg)+4.8+(月龄-6) ×0.25 1-10岁小儿体重(kg)=年龄(岁) ×2+7(或8) 临床意义 1、有个体差异±10% 男> 女城市> 农村 2、正常均值±2SD 均值–1~2SD 增长过快可能发生肥胖 增长缓慢可能营养不良 测量方法 身高(长) 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代表头、脊柱 和下肢的增长。反应骨骼发育、身体长度 的指标。 增长规律年龄越小,增长越快 1、生后第一年最快,是出生时的1.5倍 2、生后第二年增长速度减慢 3、青春期:第二高峰期 4、头、脊柱和下肢增长速度不一致 身高计算公式 1~10岁儿童身高(cm)=年龄(岁)×7+70 临床意义

正常:±2 SD 生长发育迟缓:< - 2SD 测量方法 坐高 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 代表头部与脊柱的增长。 坐高增长规律 出生时33cm 与身高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临床意义 比例大于正常值 头围 反应脑和颅骨的发育。 头围发育规律 出生34cm 1岁46cm 2岁48 cm 5岁50cm 15岁接近成人 临床意义过小 过大 胸围 反应胸廓骨骼、肺、肌肉和皮下脂肪的发育。 胸围发育规律 出生32cm 1岁头、胸围相等 1岁后>头围(年龄–1) 临床意义 交叉延迟胸廓发育异常、佝偻病、营养不良上臂围 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的发育, 常用来评价营养状况。 增长规律 新生儿10.2~10.5cm 1~5岁共增长1~2cm 临床意义判断1~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 >13.5cm 营养良好 12.5cm~13.5cm 中等 <12.5cm 营养不良 测量方法 骨骼发育 1、囟门与骨缝 前囟后囟 囟门与骨缝发育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