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随着新课程实验教材的实施,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防止教学中机械地“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我们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课改的基本理念: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这就要求老师既应以实验教材为主要依据,也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对新课程实验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要立足于教材,超越教材,遵循的原则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避免盲目改编浪费工夫。因此,使用教材时,我认为应该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结合。

一、与学生学习兴趣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众所周知,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体验。因此,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时,应该关注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也:“教材的创造应有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身边与

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于是,我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如,在教学加减法《小小图书馆》时,我把教材中的情境图改为实际借书情境。在课前组织部分学生当图书馆管理员,其余同学可以自由借走喜爱的图书。上课时,学生根据管理员汇报借书的数目,非常感兴趣地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并且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解决问题。特别在解决“自己喜爱的图书还剩几本?”时,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新教材中“分一分与除法”,教材中是先教学除法的含义,再出示除法算式,相对枯燥。我进行尝试,从连减的算式直接引出除法算式。师:4个桔子装1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学生动手分)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4-4-4=0师:表示12里面有()个4。生:12里面有(3)个4。师:3个桔子装一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3-3-3-3=0,表示12里面有(4)个3。师:2个桔子装1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2-2-2-2-2-2=0,表示12里面有(6)个2。师:这么写很麻烦,有没有简便的列式方法?从而引出了除法。这样的教学和乘法的引入相呼应,学生更易理解除法的含义。

二、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出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实现呢?我认为教师要灵活、合理、科学地进行创造性加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探究性学习。

如,在教学“前后”时,对于课文中的动物赛车图,我认为单独让学生深观察后填写并没有什么探索价值,于是我把这部分改为小组合作学习,把各组小朋友的文具盒编上车号,通过“赛车”后,让学生运用“前后”知识点进行观察解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时分秒”认识秒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秒针走动的频率数数或拍手等方式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再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体验1拍用的时间大约是1秒。在教学“在操场”时,当学生提完问题、列出算式后,我进一步挖掘教材中纵深资源,让学生按顺序梳理各算式,引导发现:当前一个加数多1(或少1),

后一个加数少1(或多1),它们的得数不变的规律。

三、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结合,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因此,教师考虑到各地方区域学生存在差异,任何教材都不能统一适应,与任何学生的现实生活实践相比,都会存在一些不协调。这就要求教师应跳出“以本为本”的框框,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以学生熟悉、感兴趣、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模式来取代。

如,在教学“前后”练习第3题“乘公交车”时,由于我校处于偏远的山村,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没坐过公交车,于是我把这组题改编为从“校门口到班级”的几个路线点,使学生学习到具有浓浓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购物”时,基于我班学生对各面额人民币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使用教材时则侧重创造各种活动,让学生体会人民币的功能,正确地使用人民币。如,“克和千克”中为了让学生感知一些具体的重量,我设计了让学生称称1个一角硬币,并掂掂它的分量;还让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零食,让组内同学掂一掂,并猜猜它的重量;还让学生拎拎一袋1000克的糖,来体验1000克有多重,并对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进行区别。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体验,初步建立了重量观念,从中

了解到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实际重量。

四、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加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因此,要求教师要真正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要努力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于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其可利用的部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在教学“整理房间”练习第1题时,我把题目要求改为开放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提出不同的看法,开创“百花齐放”的课堂新局面。学生提出了12种以上的分类标准:“长短尾巴”“有无胡须”“是否尖嘴”“是否会飞”――这就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而发散思维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教学计算时,设计让学生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如果得数是50,可能是什么情况?如,“长度比较”的教学重点就是比较的方法:一端对齐,看另一端,那如何能突出这一重点呢?设计的就是出示3支铅笔,下半部分遮掉,只露上半部分,让学生猜哪支铅笔最长?这就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和猜想。当学生猜了红色铅笔最长,老师就塞点进去,通过不断变化露出部分的长度,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哪支最长呢?这时,学生就提出要把纸拿掉,一看就知道了。可把纸拿掉,因为3支铅笔放的位置是高高低低的,还是不能一眼看出哪支最长,然后学生就想到了把一端对齐的方

法。

五、与课堂的生成性相结合,让学生动态中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体现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所以,在课前任何优秀的教学设计都是教师人为的编写,在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适当调整教学设计。

如,在教学“采松果”时,我本来安排学生观察主题图,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都争着说没意思,于是我及时进行二度设计,顺水推舟地把学生引入“老师有几岁了”的问题情境,顺利地完成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教学。

总之,“新课标”的提出、新教材的使用必将促进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的更新。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尊重教材,不局限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以便切实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发挥新教材的作用,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求知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洪小芳.活用教材大胆创新[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

2012(06).

用活教材,创设生动课堂

用活教材,创设生动课堂 发表时间:2019-01-25T15:14:31.257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1期作者:程学军[导读] 用活教材,能有效地创设活的情境,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成就感和进取心。 广汉市金轮镇中心小学校程学军 【摘要】用活教材,能有效地创设活的情境,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成就感和进取心。活用教材,要以生为本,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开发和创设教材,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律动。【关键词】用活教材律动课堂方法策略 正文: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律动,焕发生命的精彩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对课堂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活用教材,以自主、合作、探索为主要形式,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律动课堂。 一、用“活”情境图,激发参与兴趣。 新教材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但是没有呈现结论,教材中的情景图大多是半成品,教学的灵活性增强了,教师可选择的空间扩大了。 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做的是让孩子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因此我们应该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对于情景图没有枯燥感,而产生一种愿意甚至喜爱它们的积极感情。我们在教学中要用好教材中情景图的潜在资源,只要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根据实际情况或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活起来,让学生经历情景图所描述的全过程,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的奇妙与无处不在。我们在运用情景图的时候可以以故事的形式演绎“情景图”的情境,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在计算教学中,用活情景图,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给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增添一些趣味。 比如《加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我们可以先动态出示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一只千纸鹤,再跑来两个小朋友分别手上也有一只千纸鹤,然后小朋友走到一起把纸鹤也放在一起,这时可以提问:你知道了什么?小朋友会给大家提出个什么问题呢?你愿意帮他们解决吗?通过这样处理,使原本静态的情景图变成了动态过程式的演示,在紧紧把握学生思维的前提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帮助解决了问题,使数学知识的过程得以彰显。 教材中的情景图只有通过合理的设计使静态情景转化为动态情景一定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触景生情”、“触景生需”、“触景生思”,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把对数学的学习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应付,让孩子们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二、在“活”的情境中“动”起来。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交流、争执、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提高,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讨论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小组合作作为一项促进学习的机制,是律动课堂顺利实施的一个有效激励措施。通过实行小组合作,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但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中来,相互督促掌握课本的相关知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记忆牢固,培养了学生相互帮助、协同配合的团队精神。例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在活动导学阶段可以设计成:你想亲自动手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吗?分组活动,明确组内成员职责及要求,然后每人称一样桌上的物品。 称一称:物品各自的质量 数一数:每种物品一千克所含的数量 掂一掂:用手掂一掂1千克物品,体验1千克有多重 找一找:找出准备的其他物品,不用称,用手掂出1千克想一想:生活中那些物品的质量用“克”做单位?哪些用“千克”做单位?练一练:到家里和商场找一找用克和千克来计量的物品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实践,得到的知识比较牢固。 三、扑捉生成资源,演绎精彩律动课堂 叶澜教授曾说: “课堂应是向求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观念,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充分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素材。在备课时不仅要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多种教学预设外,还必须根据课堂的即时生成状况,随时作出充满教育智慧的调整。 例如,在听《商不变的性质》一课的教学时,在总结商不变的性质之后,一个学生举起手:“我觉得既然有商不变的性质,就有积不变的性质。”他的观点顿时引起大家的共鸣,授课老师稍作停留,回应道:“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1:两个因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积不变。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生纷纷举手想发表意见)师:下面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看看你怎样说服他人? 生2:如8×6=48,而(8×2)×(6×2)=192,两个因数都乘以2,积变了。(语音停,掌声起。接着又有学生举了同时除以一个数的例子发现也是不正确的) 师:那究竟有没有积不变的性质呢?若有,又该怎样表达?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生3:我们发现一个乘以、另一个除以相同的数,积不变。

作业设计:如何超越教材

作业设计:如何超越教材 河南省夏邑县高级中学王小卫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作业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在语数课堂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信息技术又不同于其他学科,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没有作业的学科,或者被简单地认识为信息技术作业就是做作品。其实,信息技术科不单有作业,而且作业的形式还可以很灵活化和多样化。但课程独有的特点使得信息技术课堂上很难完整的完成一个作业,因此如何合理地设计作业就成了当前比较重要的问题。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创新的意识已经深入课堂,针对教学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业设计,不仅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水平,创新作业的设计,从而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国实行“一纲多本”,这为各地因地制宜选用教材提供了可能性,比如本地区就选用了由南京师大李艺教授主编的信息技术教材(教科版),所以对教师来说,首先还是要重提钻研教材,继而深化教材,最终实现超越教材。下面我就作业布置方面如何超越教材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如何改变传统的信息技术作业,关键在于消除其中的弊端,打破那种单一、枯燥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乐于接受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具体的说,应把握一下几点: 1、 变通 在讲《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第二章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时,可以布置:如何更有效更快速的搜索《再别康桥》的英译稿。当然所有同学都能完成这个作业,但谁能做到最快呢?在此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准确提取搜索关键词”的重要性。你可以直接输入:“《再别康桥》 英译稿”、“再别康桥 英文版”、“康桥 英文版”、“ googbye Cambridge ”等等,没有必要一定要用“《再别康桥》 英译稿”,你可以学会变通用一下其他的关键词,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类比 在讲《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第四章第二节《表格信息加工》时,可以布置:A 、B 两个同学在数学考试中谁进步的快?请说明理由。 该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同样的数据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说明,比如有学生说B 同学进步快,因为B 同学分数提高35分

加强备课、深化研究、活用教材

加强备课、活用教材、深化研究 主要讲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备课,深化研究 在调研、视导的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备课极不认真,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好;另外,教师在课堂上显得随意性较大,反馈也不及时,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师不清楚,教师上完课就万事大吉,也不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导致在课堂上的不科学、不严密。为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加强备课,备课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研究地理课程标准。领会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理解三维目标的具体内涵,把握课标对各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运用教材。 其次,备学生,要研究学生。新课程十分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关注:第一,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第二,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让地理课堂生动、多样而且高效;第三,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地理知识的增长过程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只有关注了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点,才能为教学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三,备教材。一定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知识弄明白,不要把讲不清楚或讲不明白的知识带到课堂上。有弄不清楚的知识在备课时相互之间研究一下,也可以跨年级交流,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做到优

势互补、资源共享。实在弄不明白的知识,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查阅一下,一定要把不明白的知识在课前解决掉,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来选择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 总之,我们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要搞单打一,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为目的,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研究教材,灵活运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应用好教材,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个不简单的问题。反思过去的教学,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虽然使用了教材,但是,忽视对教材的仔细深入的研究,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机械地使用教材,照本宣科,生动的课堂变得枯燥的阅读,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更有甚者,地理教学的科学性、严密性受到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好教材,这无疑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 进一步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使用教材,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教材,认识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没有深入开展对教材的研究,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许许多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教学内容的不严密、不科学。由于没有认真熟悉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科学性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在听课过程中,有位教师讲“世界气候”一节,处理课后的活动3,第一个活动,填“温带气候类型”这位教师让学生填“温带沙漠气候”,显然是错误的;第

尊重教材,超越教材

尊重教材,超越教材 ──思想政治课教材处理的探索(祝国强) 祝国强 对象档案 祝国强男,1959年生。浙江省特级教师、功勋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曾获浙江省、全国首届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享受教授级待遇、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浙江省、宁波市中学政治教学学会会长。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模式。撰写各类文章100余篇,公开发表30余篇,参加编写或主编的教学用书、教育理论专著15本,已完成或正在主持、参加国家、省、市、县级课题近10项,其中4项获省、市级奖励。典型课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育(教学)格言,甘于寂寞,崇尚自主,追求个性。 采访人 骆柏林,浙江省余姚中学一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 行为描述 在高一思想政治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教学中,师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共同学习、探讨了“农业是什么”、“农业为什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及“我国农业的现状怎么样”等内容以后,按照教材应该进入整个课题的落脚点──“我国农业应该怎么办”问题的学习和探讨。如果严格依照教材进行学习和探讨,这个问题已经阐述得相当清楚。只要利用教材从两个方面(一是走发展“一优两高”农业之路,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简要落实即可。然而,我没有这么做,而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地设计了一组讨论问题。下面是课堂片断实录。 教师:面对我国农业的现状,我们的国家应该怎么办?农村和农民应该怎么办?我们青年学生又应该怎么办? 提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教材的内容,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应结合自己对农业的了解和对我国农业现状的看法,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学生思考议论之后,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谈各自的看法。 A同学: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国家应深入研究世贸组织的各项规则,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我国农业的规则。如在世贸组织的规则中对农业有“黄箱”、“绿箱”等政策,通过国家的适当补贴,降低成本,提高我国农产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教师: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农民不仅得到国家的补贴少,而且负担过重,收入增长速度减慢。应采取哪些措施把农民过重的负担降下来,从而加快农民收入的增长? B同学:切实搞好“费改税”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规范对农民的收费,用税收的方式把各项费用固定下来,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C同学:实施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战略,也可以加快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也能够加快农民的收入。

打造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打造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本学期学校教导处组织我们学习了《如何才能打造高效课堂》。经过学习,我认识到了高校课堂的重要性,也懂得了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同时对如何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有了些许的认识和体会。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现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是在训练习作中的升华认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高效课堂的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呢?我觉得具体的是: 一、精心备好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精心备课,分四步。 第一步是在备课前泛读,我们一定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准备,不单是写写教案那么简单,自己必须广泛深入地阅读,随时充电充实自己,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作好充足的教学准备。比如科学课中有许多知识和技能必须老师先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给学生去上课,否则你不可能让学生透彻地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自己如果都是迷迷糊糊的,那学生肯定更是云里雾里的。这哪谈得上高效呢?只会令学生生厌而已,久而久之就是误人子弟了。所以,我每次备课前都进行大量的阅读。翻阅各种资料,上网查询各种疑难问题。所以,本期我自己阅读学习的教学资料形成了厚厚的一本,远远超过了备课本的厚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了。总之,我认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师绝不能把自己都不懂的东西去教学生。 第二步是备课时自读,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完全是自读自思自解。 第三步是针对自读时的难点疑点,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哪

如何进行教材的适度延伸拓展

中心发言人发言提纲(第20周): 如何进行教材的适度延伸拓展 柯奕国 新教材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能够对教材的绝对权威提出挑战,作出有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及时增删、延展固有观念,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它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首先要成为一部书,一部非常生动、丰富和深刻的教科书。这种专业自觉不仅是外界赋予的权利,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内在追求。用活教材,就是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第一、点亮教材细节。有的教师潜心设计“小动作”,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化效果,这些“点睛之笔”源于教师对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细节的开发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编写已经给出完美的作品,教学时只需搬用就行,他们考虑的大多是用得像不像,而较少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用法”。其实,许多教材细节还需教师多加推敲,用心琢磨,把教材细节做“亮”。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思维空间,让教材细节丰盈课堂,使之能够生发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效力。 第二、填补教材“空白”。新教材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呈现结论,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教师的选择空

活用教学技能 实施有效教学

活用教学技能实施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09-07-07T11:19:10.01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10期供稿作者:魏雪玲[导读] 本文主要从“备课技能和上课技能”两个方面,结合实践活动来探讨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进行有效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从“备课技能和上课技能”两个方面,结合实践活动来探讨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进行有效教学。关键词:活用;教学技能;有效作者简介:魏雪玲,任教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荔江小学。在日常“英语教师教学技能”交流活动时,我们都能听到教师们就“怎样展开课堂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进行讨论。然而,大家往往忽略了“备课”这一个环节的探讨。其实,教师要上出一节好课,不只是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要看教师备课技能。下面结合教材,谈谈如何活用教材。 一、备课技能--了解教材活用教材在新课标理念下,教科书已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发的。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灵活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1.模块间的调整 模块间的调整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各模块的顺序进行调整。把有联系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重组后再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分散学习的难点和有效地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备六年级上学期的教材时,笔者发现:Module 1和 Module 3的教学内容是相关联的。所以,笔者把Module1和Module 3 先教,然后再教Module 2, 这样重新激活学生认知的兴奋点,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避免了系统知识的片断化,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学得轻松,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模块内的调整 模块内的调整是指教师根据模块内的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三年级下册的Module 3主要学习国家名称及其国籍的单词和几个相关的句型。其中Unit 7课文长、句型复杂难懂,还出现了几个国籍的单词;而在Unit 8只出现几个国家的单词,课文短、句型简单易懂。这样的内容安排并不利于三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笔者把Unit 8提前教,然后再教Unit 7,结果学生不但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国家名称及其国籍的单词,而且也学会运用课文句型进行交际。 3.上下册内容的调整上下册内容的调整是指教师抓住教学内容的互相联系性,系统性的特点,巧妙地把有联系性的教学内容重点句型和语言的重难点结合起来教学。这样不但能分散语言教学难点,更能突出语言教学重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笔者教五年级上册Module 1 Unit 2的时候,就结合了五年级下册的Module 6的内容,对学生进行“Season”的教学,不但把重点内容季节和月份的词汇在“What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Which is your favorite season? When is spring/summer/autumn/ winter in…?”的句子中熟练地运用,而且还进行形容词warm、hot、cool、cold的教学,使学生描述自己喜爱的季节的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提高。课后,学生制作的精美海报Post 和描写的作文,不但能很好的勾画出季节的特点,而且,还能运用了刚学的好词好句,有些学生还能在海报中描绘了节日特点,并且描述出来,效果非常好。当然,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所采取的调整方法有很多,但是,无论设计得再完美的课,能否成为一节好课,还要看教师的上课技能。 二、上课技能--运用技能设计有效活动运用好各种教学技能,精心设计好各种教学活动,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感受运用英语的成功,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下面谈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结合教材来运用Songs & Chants、TPR、 Games 等教学技能来设计教学活动的一些有效做法: 1.游戏Games 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游戏能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表达欲更强。如在教完动词“ing”形式时,笔者设计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帮助学生巩固动词的“ing”形式。选出9位同学,一位同学扮演“鹰”,一位同学扮演“母鸡”,其他组员扮演“小鸡”,“母鸡”和“小鸡”齐问“鹰”:What are you doing?”“鹰”要用:“I am dancing (swimming/singing /flying/jumping/running /catching you)回答,并表演出这些动作,当“鹰”回答:“I am catching you”时。“鸡群”要立即躲藏,否则被抓,并被“鹰”“吃”掉。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争着表演,课堂呈现出争先恐后的乐学场面。学生在一轮轮的参与中,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掌握和巩固了新知识,学生在扮演“鹰”和“鸡”的过程中也发挥了想象力,把“鹰”的强悍、敏锐,“小鸡”的恐慌,“母鸡”的镇定、机智活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在参与游戏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动力,增强了创新意识。 2.全身反应教学法“TPR”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应教学法),是加州心理学家James J.Asher(詹姆士J.艾谢)提出来的。全身反应教学法注重的是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最能让学生在“做中学(Learn by doing)”。它完全以英语授课,凭借丰富的肢体语言、实物教具、图片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英语的意思。而且能立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让他们在实际体验的活动中进行多种听、说训练,在循环反复的练习中学会英语、运用英语。从而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笔者在教学学生学了颜色词后,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听到老师读颜色词,就举出色卡或画出彩虹、或给物品涂上颜色等等。课堂上成了一个七彩的乐园:小手上摆动着学生们自己制作的色卡和彩虹,更可以看到形色各异的物品图片,令笔者不得不惊叹学生的杰作。从而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了动手能力。 3.改编儿歌(Songs)

立足教材并努力超越教材

立足教材并努力超越教材 ——《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后坑小学庄琼霞

立足教材并努力超越教材 ——《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从课堂扩展到家庭及儿童的生活空间,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空间和弹性,教学有一定的开发性。对于教科书的使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讲到“本课程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着这个理念,教学中应立足于教材并努力超越教材。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大力拓展课本丰富的文本内涵 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备教材。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使课程更加贴进生活,教师必须从被动的执行教材转变为主动参与课程、融入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经验和对学情的了解,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1.巧妙地运用书中的图例 《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新展现内容。图片撷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个生活场景的定格,虽是静态的,但每个事件都有发生的不同过程和不同细节。这就要求教师用图片去“引发”儿童对自己真实生活回忆,“激发”儿童对真实问题的反思、探究。如教学《我在长大》一课,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由图中学生身高的变化,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从自己身高、体重、衣服的变化,从自己本领的增加,从自己变得懂事等方面证明自己长大了。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全面地认识成长的含义。 2.精心地处理教材的留白 《品德与生活》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的。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着跳跃、交叉等现象,就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了许多可以填补的空白点。对于教材中的留白,我是这样认为的,它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多重意义。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留白处有的引发道德问题,有的引导学习科学知识,有的激励探究学习方法,有的着力提高生活技能;有的是对他人的评价,有的是小组合作的结果…… 对于留白,教师可以让学生书写,有的只需口头讨论,有的可以让他们绘画,有的可以把活动时的照片、查到的各种图文资料进行剪贴。对儿童而言,最有教

创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

创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 目前大多数有关高效课堂的提法,仅仅停留在倡导阶段,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就显得尤为可贵。 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经验。 确立课堂教学目标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为了将目标落到实处,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识规律设计教学方案,从而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如在教学“周长“时,我围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这一目标,展开以下活动:(1)让学生裁下画在纸上的树叶图,初步感知“边线“。(2)演示蚂蚁绕树叶爬行一周的情境,感知什么是树叶的一周。(3)通过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拓展认识,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4)课堂巩固。为了更好地落实目标,我改变了以往的训练模式,采用闯关的形式,把三道题作为“三关“,并在过关前做了激将工作。于是,学生加足马力去冲关,每过一关我都给予学生亲切的鼓励。学生热情高涨,三道题很快完成。下课铃响了,他们还执意再闯几关。 适当加快课堂教学节奏 在我看来,创建高效课堂,应该适当加快课堂节奏,来维持学生的参与度。每堂课都必须有充分的预设,紧紧围绕目标设计几个系列问题展开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仅提了三个问题:(1)你想把圆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2)在你分切、拼摆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3)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公式推导出来之后,有个别同学还是不太清楚,但我立即导入了下一步的课堂训练。倘若极少数学生没有完全领悟,我再重新推导一番,大部分学生肯定会丧失听讲兴趣,注意力分散。在课堂上过于追求面向全体学生,有可能会得不偿失。 授课节奏的适当加快,可使多数学生感到课堂充实,人人有事做,个个有兴趣。而对那些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较快的学习速度与同伴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激励他们赶上课堂教学的节奏。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我引入教学主题后,便立即与学生进行“游戏竞赛“。一名学生与教师比赛时,其余学生用计算器来辅助裁判。先将一些数字写下来,在比赛过程中,判断是3的倍数的数用彩笔圈出来。比赛场面热烈,大家情绪高涨。

立足教材 超越教材

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发表时间:2016-05-26T15:48:18.5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1期作者:雷红杰[导读] 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案例与反思◆雷红杰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271406 【案例背景】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青岛版数学教材以其独特的生活化选材,情景串引出问题串设计思路,以及注重知识联系的编排结构等等让我们倍感新颖、亲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在领略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教材设计便存在知识探究过程“环节缺失”的问题。针对因教材设计而带来的问题,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确立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灵活性的改良教材的教学构想。下面的案例便是对这一构想的初步尝试。【案例】 新课标内容标准对最小公倍数提出的要求: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了解因数、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比较丰富,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学习打下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根据要求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情境引入:从今天起,小明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都休息时,全家一块去公园玩。小明至少要等几天可以去公园玩,你能帮他算算吗?生: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32、36……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36、42……. 爸妈的休息日:12、24、36…….. 最早的一天:12 师:大家观察: 第一排数有什么特点?(4的倍数)第二排数你发现什么?(6的倍数)第三排数你发现什么?(4和6的公倍数)第四排数你发现什么?(4和6的最小公倍数)(这里借助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让学生借助“时间”这一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分析与反思】 数学是要讲道理的。道理讲不清,学生即便对某些方法临时掌握,那也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上,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一、教材的漏洞: 1.缺少了由列举公倍数找出最小公倍数到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中间环节:即“认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既含有这两个数的公有质因数(只出现一次)又含有这两个数的独有质因数”。 2.缺少了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更优化:即“认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不仅可以除以它们的公有质因数,而且还可以除以它们的公因数或最大公因数”。 二、优化的策略: 从上面的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为了弥补上面提到的两点不足,注重了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将分解质因数与求最小公倍数有机结合,意在让学生发现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质因数特点,从而为正确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方法的理解做了诠释说明,让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加明晰。二是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在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即除以两个数的公有质因数的基础上作了有益的延伸。 三、优化后的反思: 1.教材处理的完美性在于尊重知识的形成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并将这两者有机结合。 而我们在备课时,往往盲目地认为教科书上呈现的例题解决方法便是最佳方案,无需深化处理。其实,恰恰相反,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处理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 2.对教材的改造、创新源自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把握。 针对脱离学生实际的信息窗,我们可以另创情景;针对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我们可以预设铺垫;针对难度大、信息量大的的课题,我们可以打破规定的课时界限;还有前面说到的针对探究过程“环节缺失”的问题,我们可以“穿针引线”,弥补缺失等等,这些都应成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主流。

构建高效课堂,展现课堂魅力

构建高效课堂,展现课堂魅力 高效课堂现场会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首先欢迎各位领导、各位同仁的到来。感谢大家来我校指导工作。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同交流、探讨、分享高效课堂建设方面的工作。首先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学校。 一、学校简介 实验学校位于县城桥北区,是一所集学前三年、小学、初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生源是来自林业生产一线以及乡镇、村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有在校生621人,21个教学班;住宿生122人,幼儿152名。教职工136人,专任教师90人,其中高级教师13人,中级教师49人。? 学校建有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音体美功能教室和多媒体语音室,建成了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校园环境整洁,文化气息浓郁。 学校以“弘、毅、勤、诚”为校训,以“为平民百姓办高品位学校,为平凡生命创高品质生活、”为办学理念,以特色德育活动为载体,开展弟子规、国学美文、“中华魂”系列读书活动;开展养习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学校开设了版画、空竹、管乐、跆拳道等特色校本课程,组建了篮球、乒乓球、轮滑、棋艺、不织布、锻带绣、武术队、腰鼓队、鼓号队、手工艺品制作、科技活动小组、书法、文学社等18个学生社团,以特色活动育人,努力实施素质教育。 近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不断加强标准化建设步伐,2009年被地区教育局确定为首批创建省级标准化学校4所项目校之一。 近三年来,学校先后荣获省级群众满意学校、网络教研先进集体、绿色学校、省级标准化先进学校、地级德育先进集体、黑龙江省体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语文百佳示范校等40余项荣誉,办学质量逐年提高,得到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可! 二、实验学校高效课堂创建

源于教材超越教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b8418601.html, 源于教材超越教材 作者:甘国朋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7年第02期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文章结合物理教学现状和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如何利用教材的二次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主要从实验、STS、物理学史三方面探索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教材;实验;STS;物理学史;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的是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对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渠道,中学物理教学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物理的丰富资源,在物理实验教学、STS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条理想的有效途径。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和尝试、探索如何利用教材的二次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实践尝试,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教材的二次開发以学生为本,从物理新课程理念审视物理教育,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创造性地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利用物理实验真正从“教教材”走向“活用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地观察,并且亲力亲为地完成实验,使实验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得出都和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新教材的实验内容安排不再是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的介绍,而是一种开放性的设置。教材给学生提供探究思路、操作技巧,突破实验难点。如制定方案的若干问题,数据的处理分析,怎样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经历探究过程,解决问题。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利用猜想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第二,利用生活现象为学生提供思考的依据,明确思考目标;第三,实验过程中留给学生宽裕的思考时间;第四,实验后组织学生及时交流并进行反思。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只有产生见解,才有交流的欲望;只有交流,才可以激起新的思考。因此,实验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浅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论文

浅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常规教学中要打造高效课堂,那什么样的课堂算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简单说就是“高效率、高效益”。就是每节课节奏较快、容量较大,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和训练量都较多,而学生的负担相对减轻,所用学习时间相对较少。这就需要师生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达成。从教师的角度看,需要教师课前投入要大,准备一定要充分,课堂上一定要精心实施所制订的学案,充分展示高超的课堂技巧并融进自己的爱心与责任。从学生的角度看,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身心都动起来,伴随着愉悦的情绪发挥出积极主动性。高效课堂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与否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虽然说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但是能够使这个“关键”发挥作用的基础还在于教师(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会凭空产生)。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在把握住课时目标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打造高效课堂才能得以实现。 一、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多算胜,少算不胜。这句话应用在教学工作上,就是强调了充分的课前准备重要性。只有准备充分,各个方面的情况都尽可能地考虑周到,才能提高效率并产生高效益,就是“胜”,没有充分的准备,打造高效课堂就是一句空话。 1、吃透课标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对于教育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有清晰的规定,对有关思想、理念作了权威的解释说明,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提出了科学的指导性的建议,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依据和遵循,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因而,我们在工作中必定要吃透课标,清楚我们所教学科应该达到的目标及其与前后的联系,明了本学段对以后学习的影响,我们所运用的基本方法哪些是短时期的,哪些是必须长期贯彻实行的,等等等等。简单说,要达到这样的程度,课标就像我们在看着自己的手掌,每个手指的位置及特点都清清楚楚,大到功能小到指纹,了然于胸。 2、确定课时目标及实施办法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课时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目标一定要具体,最好还要完整。但是像语文学科,由于学科的特点不必追求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全面、系统,只要合乎课标要求,有重点,清楚可行就可以,只要把握住整体目标的系统完整即可。课时目标的确定一定要有梯度,考虑不同学生的接受度,还要考虑课时容量,适可而止,切忌贪多,欲速则不达。确定目标之后还要考虑怎样将目标分解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每个子目标都通过什么途径、是用什么方法达成,用什么样的训练来巩固、或是强化。然后精心编组教学各个环节,形成学案。在此过程中,还要给学生预留出质疑空间,以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二、高效实施完善的学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充分的课前准备只是基础,只有将课前的准备高效地实施,才能

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随着新课程实验教材的实施,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防止教学中机械地“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我们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课改的基本理念: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这就要求老师既应以实验教材为主要依据,也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对新课程实验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要立足于教材,超越教材,遵循的原则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避免盲目改编浪费工夫。因此,使用教材时,我认为应该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结合。 一、与学生学习兴趣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众所周知,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体验。因此,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时,应该关注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也:“教材的创造应有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身边与

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于是,我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如,在教学加减法《小小图书馆》时,我把教材中的情境图改为实际借书情境。在课前组织部分学生当图书馆管理员,其余同学可以自由借走喜爱的图书。上课时,学生根据管理员汇报借书的数目,非常感兴趣地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并且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解决问题。特别在解决“自己喜爱的图书还剩几本?”时,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新教材中“分一分与除法”,教材中是先教学除法的含义,再出示除法算式,相对枯燥。我进行尝试,从连减的算式直接引出除法算式。师:4个桔子装1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学生动手分)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4-4-4=0师:表示12里面有()个4。生:12里面有(3)个4。师:3个桔子装一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3-3-3-3=0,表示12里面有(4)个3。师:2个桔子装1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2-2-2-2-2-2=0,表示12里面有(6)个2。师:这么写很麻烦,有没有简便的列式方法?从而引出了除法。这样的教学和乘法的引入相呼应,学生更易理解除法的含义。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一)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一)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意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改变严肃枯燥的教学方式,缓解学生的课堂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并采取积极性评价的方法,对正确的、有发展空间的见解,及时给予肯定和称赞,对可行性低、逻辑性低的见解,指导学生改进,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导入课堂,在课堂讲解中恰当地插入一些创新型见解,通过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生创新的原动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首先,教师应该做好课堂导入。例如,教师在教授课文“哪座房子最漂亮”时,可以先让学生画出自己觉得最漂亮的房子,丰富学生的想象,鼓励学生画出不一样的房子,使学生在动手作画的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成功导入课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其次,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例如,教师在教授课文“雪孩子”时,可以让学生准备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发挥想象,自己动手做出一个“雪孩子”,使学生在兴致盎然的动手活动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和交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创新的角度学习和探索,例如,教师在教授课文“春雨的色彩”时,可以先问学生:“春雨是什么色彩?”引发学生思考,再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进行小组间交流讨论,再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这种方法不但使学生从创新的角度充分参与课堂学习,还使学生通过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拓宽视野,开拓思维,学习他人良好的思考方式。 四、有效进行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课堂提问的艺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的年龄特征,合理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符合学生好奇心、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教授课文“四个太阳”时,可以提问:“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我们平时能看到几个太阳?”再问学生:“四个太阳分别是什么样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勇于质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五、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指导学生将创新理论合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改进理论,实现理论的二次升华,提高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开展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能力。同时,当学生的创新想法实施失败时,教师应当及时给予鼓励,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采用创新教学法,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特长,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开发学生潜力。同时,教师应当深入理解和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