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教学大纲分析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分析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分析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课程编码:B0121074

适用专业及层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本课教学

课程总学时:56

课程总学分:3

理论学时:48

实践学时:6

先修课程:《工程制图与CAD》,《大学物理》,《理论力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专业平台课,也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确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机械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对机械运动和动力分析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掌握专业知识以及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基础。使学生在就业和从事机械类设计、加工、安装、维修等行业的工作岗位时,会初步分析机械的运动原理,并适应机械类行业的工作岗位。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一)理论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机械原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机械原理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3.机械原理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教学要求】

1.明确机械原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熟悉机械原理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机械原理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机械原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机械原理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教学内容】

1.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和目的

2.机构的组成。机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及其应注意的事项

3.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教学要求】

1. 熟悉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和目的

2. 掌握机构的组成

3. 掌握机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及其应注意的事项

4. 掌握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及其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教学内容】

1.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2.机构位置图及其运动构件上各点位移和轨迹的求法

3.用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用相对运动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教学要求】

1.掌握用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的方法

2.熟悉用相对运动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教学重难点】

用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

用相对运动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第四章:机械中的摩擦和机械效率

【教学内容】

1.平面运动副中的平面摩擦和槽面摩擦分析

2.螺旋副中的摩擦

3.机械效率和自锁条件

【教学要求】

掌握运动副中摩擦力的计算以及确定机械效率、自锁条件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机械的机械效率、自锁现象及自锁条件和考虑摩擦时各种运动副中的力分析

第五章:平面连杆机构

【教学内容】

1.平面连杆机构组成

2.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型式

3.平面连杆机构的演化

4.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

5.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组成及其主要优缺点

2.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和应用;对曲柄存在条件、传动角、死点、急回运动、行程速比系数、运动连续性等有明确的概念

3.掌握用作图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了解解析法设计四杆机构的概念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教学重难点】

曲柄存在条件、传动角、死点、急回运动、行程速比系数、及曲柄存在条件的杆长关系式的全面分析、平面多杆机构的传动角和平面四杆机构最小传动角的确定、平面铰链四杆机构运动连续性的判断。

第六章:凸轮机构

【教学内容】

1. 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应用

2. 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及选择

3. 用作图法设计凸轮的轮廓曲线

4. 用解析法设计凸轮廓线

5. 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教学要求】

1.了解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应用

2.了解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及推杆运动规律的选择原则

3.掌握在确定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包括压力角对尺寸的影响、压力角对凸轮受力情况、效率和自锁的影响及失真等问题)

4.能根据选定的凸轮类型和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设计出凸轮的轮廓曲线

【教学重难点】

用作图法和解析法设计凸轮的轮廓曲线。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凸轮廓线设计中所应用的“反转法”原理和压力角的概念

第七章:齿轮机构

1.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2.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和齿轮齿廓曲线

3.渐开线及其性质和渐开线方程

4.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点:满足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啮合线,具有可分性

5.渐开线直齿圆柱标准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和尺寸计算

6.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中心距及啮合角。渐开线齿轮传动的重

迭系数

7.渐开线齿轮齿廓切削加工原理。渐开线齿轮的根切现象,最少齿数。

8.变位齿轮概述:齿轮变位的目的和方法,变位齿轮的传动类型。

9.斜齿圆柱齿轮传动:齿廓的形成,端面参数,法面参数,正确啮合条件,几何

尺寸计算,重迭系数,当量齿轮和当量齿数,主要优缺点

10.直齿锥齿轮介绍

11.蜗杆蜗轮等传动

【教学要求】

1.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

2.了解平面齿轮机构的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有关共轭齿廓的基本知识

3. 深入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性及渐开线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

连续传动条件和标准安装条件

4.熟悉渐开线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基本参数及各部分几何尺寸的计算

5.了解渐开线齿廓的展成切齿原理及根切现象;渐开线标准齿轮的最少齿数及渐

开线齿轮的变位修正和变位齿轮传动的概念

6.了解斜齿圆柱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啮合特点,并能计算标准斜齿圆柱齿轮的

几何尺寸

7.了解标准直齿圆锥齿轮的传动特点及其基本尺寸的计算;对蜗轮蜗杆的传动特

点有所了解。

【教学重难点】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外啮合传动的基本理论和设计计算;一对轮齿的啮合过程;

变位齿轮传动;斜齿轮和锥齿轮的当量齿轮和当量齿数

第八章:轮系及其设计

【教学内容】

1.轮系及其分类

2.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3.轮系的功用

4.行星轮系各齿数的确定

1.了解轮系的分类方法,能正确划分轮系

2.能计算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的传动比

3.对轮系的功用有清楚的了解

4.对行星轮系各轮齿数的四个条件有清楚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周转轮系及复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轮系的功用及行星轮系设计中齿轮齿数的确定问题,复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第九章:其他常用机构

【教学内容】

棘轮机构、槽轮机构、螺旋机构、万向联轴节

【教学要求】

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和螺旋机构等其它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应用情况及设计要点

【教学重难点】

槽轮机构、棘轮机构、螺旋机构的组成情况、运动特点和适用场合

棘轮机构和槽轮机构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

第十章:机械系统动力学

【教学内容】

1.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

2.机械系统运动方程

3.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原理

4.飞轮转动惯性的近似计算方法

【教学要求】

1.对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有明确概念

2.了解建立机械系统运动方程式的方法

3.熟悉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原理

4.掌握飞轮转动惯性的近似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原理,飞轮转动惯性的近似计算方法。

第十一章:机械的平衡

【教学内容】

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内容;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刚性转子的平衡实验;平面机构的平衡

【教学要求】

1.掌握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平面机构平衡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难点】

刚性转子静、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刚性转子动平衡概念的建立。

第十二章: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

1.机构选型和传动系统设计的目的

2.常用机构的分析比较与机构的选型

3.机械传动系统方案的拟定

4.机械执行机构的协调设计和运动循环图

【教学要求】

1.掌握机构选型的基本知识;

2.了解机构的组合方式及机构的变异方法;

3.了解工作循环图及拟定简单机械传动方案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机构的组合方式、机构的变异方法及机械传动方案的拟定过程。

常用机构的分析比较与机构的选型

(二)单项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1. 机械认知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实验教学内容】

观察机构和机械装置陈列柜,使学生了解各种机械、机构的基本结构,了解各种机械、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功能及应用,了解各种机械零件、部件的结构及应用并绘制机构运动测绘。

【实验教学要求】

巩固和加深课堂讲授的理论,培养学生对典型机械运动机构的认识,了解各种机械、机构的基本结构,了解各种机械、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功能及应用。

掌握把复杂机械简化成运动机构的方法及机械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技能,加深对机械系统结构的认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测量技能、工程意识。

2.渐开线齿廓范成

【实验教学内容】

掌握用常用量具测定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通过测量和计算,加深对齿轮各参数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实验教学要求】

绘制标准和变位两种齿轮齿形,掌握用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方法;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3.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

【实验教学内容】

利用标准实验台架提供的常用机构,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等连接组成各种不同的机构,并完成运动学及动力学的测试。加深对机构组成原

理的理解,培养学生机构设计的创新意识、综合设计能力及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要求】

加深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为机构创新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若干不同的杆组,拼接各种不同的平面机构,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设计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章节及学时分配

(二)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

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式学习法、自主性学习法、教师示范法、项目驱动法等多项灵活、综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采用电子课件、网络资源查阅有关资料、利用教学录像展现实践训练结果等手段。

五、考核方式

考核类型:考试

考核形式:闭卷

采用项目式教学等方法的学生作品作为平时成绩考核。

六、使用说明

本大纲是为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专业制定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项目式教学,可根据教学方法的特点,教学内容、顺序安排可做适当调整。

七、主要参考资料

1、张春林,赵自强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孙桓,陈作模.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2、王跃进.机械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申永胜.机械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郑文纬,吴克坚【M】.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大纲编写人(签字):系教学主任(审核):

教研室主任(审核):教务处处长(审核):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性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必修课程 学分:2 学时:2周 授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专科专业 预修课程:《机械制图》,《高等数学》,《材料与金属工艺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 开设学期:第三学期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对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的一次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解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在接触和了解工程技术实际(如工程设计方法、工程设计资料等)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设计方法训练,以达到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基本要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质上是进行机构运动简图的设计。因此,它的基本要求是:提出设计方案、选用机构类型及其组合,确定运动学尺寸、进行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等等。完成必要的计算机三维绘图或编程、图纸绘制和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作图求解或解析的方法均可采用。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1.主要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内容可根据专业要求从以下项目中选定: (1)运动方案设计 (a)工作原理和工艺动作分解; (b)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 (c)机械执行机构的选择和评定(连杆机构的设计及分析、凸轮机构设计、齿轮机构或轮系设计、其它基本机构设计); (d)根据工艺动作和协调要求拟定运动循环图; (e)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选择和评定; (2)执行机构尺寸设计

(a)执行机构各部分尺寸设计; (b)机构运动简图; (c)飞轮转动惯量的确定; (d)机械动力性能的分析计算。 (3)编写设计说明书。 (4)答辩。 2.时间安排:在机械原理课程和其它先修课程完成后,安排2周时间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三、指导方式: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四、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根据设计图和设计说明书及答辩进行成绩评定,不再考试。 2.成绩评定:由1~2名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对学生完成的设计图和设计计算说明书的内容进行提问,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以及设计内容,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进行评分。 五、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牛鸣岐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郑文纬主编.《机械原理》第7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3]孙桓主编.《机械原理》第7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朱理主编.《机械原理》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大纲撰写人签字:学院章 学院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机械工程专业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A2课程设计-2017

《机械设计A2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The mechanical design curriculum design of A2) 课程编码: 010151011 周/学分: 3周/6学分 一、大纲使用说明 本大纲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能源与动力工程、装甲车辆工程等专业2017版教学计划制订。 (一)适用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能源与动力工程、装甲车辆工程等 (二)课程设计性质 必修课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 工程制图、材料力学、机械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金属热加工工艺概论、机械设计A2等 2、后续课程 各专业课、毕业设计等 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 机械设计A2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主要论述机械设计基本理论,研究机械设计基本方法,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它起到由基础理论课向工程专业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设计在把知识转化为工程应用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设计的目的:(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基础及相关课程知识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 (2)培养为实现具体要求的机械传动方案的设计能力; (3)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4)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如计算、绘图(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学习使用设计资料、手册、标准和规范; (5)初步培养革新和创新的能力; (6)通过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表达、归纳和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 课程设计对学生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为: (1)具有机构方案设计的能力; (2)熟练掌握各种通用零件的类型、特点、工作原理、失效形式、应用范围等基本知识的能力,各种零件结构设计、强度计算的能力,减速器方案设计的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及其它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具有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工作图的能力; (5)能正确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为: 1、设计题目类型:设计题目一般为通用机械传动装置设计,具体题目类型和数据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设计题目也可以为机械创新设计题目或学生自选题,具体情况由指导教师确定,其工作量相当于二级齿轮减速器设计或单级蜗杆减速器设计。 2、设计图纸:以减速器题目为例,学生应完成的工作为减速器装配图一张(A0或A1图幅),

机械制图(含CAD)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图》(含CAD)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制图/Mechanical Drawing 课程编码: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数/学分数:129 实验(上机)学时:33 适用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运用技术、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 先修课程: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机械制图(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制定日期:2006年2月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它既是培养获得工程师初步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正投影法来分析、表达机械工程问题,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它又是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完成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国家标准《技术制图》与《机械制图》及其有关规定; 2.掌握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3.了解正等轴测图和斜二等轴测图的基本画法; 4.掌握机件的表达方法; 5.掌握中等复杂程度机械图样的绘制和阅读; 6.了解查阅和使用制图有关手册的方法; 7.了解计算机辅助绘图系统的组成和背景知识; 8.掌握AutoCAD的基本绘图技能。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第一学期全为课堂讲授,要求学生自备绘图工具; 第二学期在机房讲授和上机,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四、学时分配表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门课采用课堂讲授形式。课堂教学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由于课程内容很多,在整合过程中把部分章节内容的习题课调整到计算机绘图中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用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应用的课堂讲授约占总学时的约45%的时间。习题课与上机操作约占总学时的约55%的时间。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在学习了机械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培养学生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创新设计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中各种机构设计和分析能力服务的。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设计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初步能力。 1) 通过课程设计大跨度的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完整的概念,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的能力; 2) 通过对某些机构的发明构思,锻炼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 3) 通过对设计方案中某些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技术资料、运算和绘图的能力; 4) 通过对课程设计中某些计算内容编程上机运算,使学生更清楚认识计算机在工程设计中的意义,提高他们利用计算机的能力。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专业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毕业设计等。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孙桓主编.《机械原理》(第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2. 陆凤仪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 3. 师忠秀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 六、课程设计进度表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讲解和设计过程的现场指导相结合,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使学生具备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本课程是在机械原理课程结束后的一个综合训练环节,要多练多想,运用一般的机械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机构和机器的具体设计与分析问题。 2.学生完成本课程须耗费的时间 为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投入全部精力到为期1周的课程设计中,达到具备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的目标。 3.学生的上课、讨论、计算说明书等方面的要求 认真听好设计指导课,做好笔记,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在设计过程中,主动与老师探讨问题;针对课程设计题,积极思考,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计算能力。设计完成后,提交合格的设计图纸和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创新设计 英文名称:Machinery Innovation Design 课程代码: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 学时:32 (理论学时:28 实验学时:4 ) 2.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 3.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机械创新设计》,高志刘莹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年。 二、课程介绍 机械创新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创新设计的思想,从创新的理论出发, 重点掌握机械创新设计中有效的创新方法,通过对机械设计中常用的表达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以及创新设计的实例的引入, 使学生对创新的方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从而获得掌握机械创新设计问题的初步能力. 此外通过创新失误的原因了解, 提高从事创新设计的实践成功率.在教学中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实物教学等教学手段。本门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动力,是科技进步、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国力,所以在大学中必须开设创新课程。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单元)绪论(共2 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创新的含义 知识要点:,创新的实用性和新颖性 第二节创新的意义 知识要点: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第三节创新与设计 知识要点:创新是设计的本质属性 第四节创新学与创新教育 知识要点:创造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创新实践不再是少数人的行为。 第五节设计理论与教育 知识要点: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设计水平的更是成为国家核心竞争的标志,于是,人们发现了多种设计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各类学科体系。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了解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了解研究机构结构的目的。 理解运动副、运动链、机构的概念。 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和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 本章重点:运动副、运动链、机构的物理概念。机构自由度计算。 本章难点:平面机构低副代替高副法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了解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掌握速度瞬心法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 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 *用解析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讲授) 本章重点:三心定理及应用 本章难点: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加速度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及其设计的基本问题。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的条件、压

力角和传动角、急回特性、机构的死点等主要特性。 掌握用图解法对刚体导引机构、函数机构(包括按急回特性)的设计方法,了解函数机构的解析法设计、轨迹机构和用连杆图谱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本章重点:平面连杆机构的主要工作特性 本章难点:按巳知运动规律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第四章凸轮机构及其应用 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了解从动件的基本运动规律,包括等速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余弦加速运动规律、正弦加速运动规律。 掌握用作图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了解解析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了解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的确定。 本章重点:作图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本章难点:求作凸轮压力角 第五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了解齿轮机构的应用与分类。 掌握齿廓啮合的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 掌握渐开线齿轮的各部分名称及标准齿轮的尺寸。 掌握直齿圆柱渐开线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可分性、重合度、无侧隙啮合条件和齿廓工作段。 了解渐开线齿轮的切制原理、根切现象、无根切现象的最少齿数。 掌握齿轮变位的原理、最小变位系数、无侧隙啮合方程和变位齿轮传动的类型。 了解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齿廓的形成,端面、法面及轴面参数,正确啮合条件,基本尺寸计算,当量齿数,重合度、主要特点。 了解蜗轮蜗杆机构:形成、分类、正确啮合条件、主要参数和特点。 了解直齿圆锥齿轮传动:齿廓的形成、背锥、当量齿数和基本尺寸计算。 本章重点:平面直齿传动原理及尺寸计算 本章难点:变位齿轮传动 第六章轮系及其设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 一、学科基础课 (1) 1.《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1) 2.《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17) 3.《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27) 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34) 5.《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41) 6.《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55) 7.《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64) 8.《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74) 二、专业主干课 (82) 1.《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82) 2.《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95) 3.《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08) 5.《互换性及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19) 6.《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28) 7.《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36) 8.《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 (145) 9.《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153) 三、专业方向选修课 (164) 1.《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64) 2.《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教学大纲 (174) 3.《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80) 4.《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91) 5.《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10) 6.《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16) 7.《机械制造技术装备》课程教学大纲 (223) 四、专业任意选修课 (230) 模块1 (230) 1.《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30) 2.《电机拖动》课程教学大纲 (236) 3.《数控机床检测及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247) 4.《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57) 5.《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大纲 (263) 6.《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72) 模块2 (280) 1.《UG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80) 2.《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86) 3.《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293) 4.《有限元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05) 5.《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大纲 (312) 6.《自动机与自动线》课程教学大纲 (320)

机械制图教学大纲

机械制图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内容包括:机械 图样的绘制与识读基础、机械图样的表达、机械图样的识读、计算 机绘图基础等。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基本的绘图 技能,具有一定的识读机械图样能力和初步的图示表达能力,通过 学习计算机绘图的初步知识,能够绘制简单的图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能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包括想象该零件的结构形状;了解图样中有关技术要求,如表面粗糙度、极限与配 合、形状和位置公差的符号及其含义。了解零件测绘的一 般方法。 (2)能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部件装配图。包括了解装配图的画法规定和特殊表达方法;分析装配图中各零件的形状轮廓 以及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配合性质和连接形式等。能绘 制简单的装配图。 (3)在教师指导下,能独立操作计算机绘图软件,绘制简单的图样。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考虑到技工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简单到复杂,逐 步掌握投影理论知识,建立空间概念,完成由物画图到由 图到想物的两次转化,达到熟练地运用“形体分析法”和 “画形分析法”识读机械图样的教学目的。 (2)根据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以识读为主,识读和绘图相结合,以绘图促识图的原则。由于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注意讲和练的结 合,制图教学与生产实习相结合,要尽量利用与本专业有 关的零部件图例或实物组织教学。 (3)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计算机绘图正在逐步取代手工尺规绘图。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手作图训练, 适当减少尺规绘图的工作量。 (4)制图国家标准是绘制技术图样的技术法规,是制图教学内容的根本依据。教学中应努力树立并逐步强化学生的标准 化意识。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机制Z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环节类别:课程设计学分:1 周数:1 面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课程代码: F10004 先开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原理 课程性质:必修课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机械产品种类日益增多,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这就要求设计者除综合应用各类典型机构的作用外,还要根据使用要求和功能分析,设计出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性能优良、工作可靠、适用性强的机械系统。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在机械原理课程学习后进行的全面、系统、深入的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创新设计及进行机构分析和工程设计的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针对某种简单机器进行机械运动简图设计,包括机器功能分析、工艺动作过程确定、执行机构选择、机械运动方案评定、机构尺度综合等。通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使学生巩固所学机械原理的知识和理论,培养开发创新机械的能力,实现用图解法进行机构的分析计算的基本要求,完成机械运动方案和机构设计。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通过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使学生融会贯通机械原理的理论和机构结构、运动分析、动力分析的方法;熟悉各类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及设计要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完成机械系统整体分析和设计,提高运算、绘图及及查阅有关资料的能力,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表达能力。此外,还应加强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具备工程的观点,养成综合分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和科学的、一丝不苟的作风。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的第一次比较全面、具有实际内容和意义的课程设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机械原理知识和技能,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并在机构分析与综合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

附件1: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获得读图和绘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执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能运用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和作图方法;能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能识读简单的装配图;能绘制简单的零件图;能应用计算机绘图软件抄画机械图样。 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形成由图形想象物体、以图形表现物体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规范的制图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够获取、处理和表达技术信息,并能适应制图技术和标准变化的需要;通过制图实践培养制定并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和选学模块三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不少于72学时。 2. 综合实践模块是本课程的综合应用部分,以测绘教学为主。 3. 选学模块是由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的实际需要自主确定的选择性内容。 各模块中标“*”的内容,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安排教学。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础模块

续表

续表

续表 综合实践模块

选学模块 五、教学实施(一)学时安排建议

x2040631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x2040631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英文名称: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课程编号:x2040631 学时数:72 其中实践学时数: 8 课外学时数:0 学分数:4.5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一、课程简介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方向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研究内容是有关机械的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及常用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方法,主要包括:机构结构分析的基本知识;机构的运动分析方法;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常用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连杆机构等)的分析与设计;机械传动系统运动方案的设计等。 通过《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能够使用上述方法分析现有实际机械产品的结构合理性,分析其运动和动力性能;掌握机械设计时,机构的选型、组合、变异及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等问题,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拟定机械系统方案的能力。学习本课程可以为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机械设计、机械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

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一)绪论 1. 了解机械原理研究的对象及内容,掌握机器、机构、机械的概念。 2. 了解学习机械原理的目的及方法,了解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现状。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 了解机构运动简图的概念及其作用,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 2. 掌握运动副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重点),熟练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重点)。 3. 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掌握基本杆组的概念及平面机构的结构分类方法。 (三)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 掌握用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 2. 掌握同一构件上两点之间的运动关系以及两构件上重合点之间的运动关系,熟练掌握用矢量方程图解法进行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重点、难点)。 3. 了解用矢量方程解析法进行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平面机构运动分析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四)平面机构力分析 了解平面机构力分析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掌握构件惯性力的确定方法(一般力学方法)及构件组的静定条件,掌握用图解法进行平面Ⅱ级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重点)。 (五)机械效率、摩擦与自锁 1. 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理想机械的意义,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了解总反力、摩擦角、摩擦圆的概念;掌握平面机构运动副中摩擦的分析方法;熟练掌握用图解法对平面机构进行考虑摩擦时的受力分析(重点)。 3. 掌握自锁的概念和条件。 (六)机械的平衡 了解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内容;掌握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和动平衡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七)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1. 了解机械运转的三个阶段,了解机械产生速度波动的原因。 2. 掌握等效质量、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力、等效力矩的概念;掌握机械运动方程式的求解方法。 3. 掌握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掌握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飞轮设计)。 (八)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英文名称:Control Fundament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课程编码:51510502 学时/学分:36/2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机械类各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可选)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机械电子工程及相近专业方向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是在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知识基础上,结合力学、电学等相关知识,介绍机械工程类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工程控制论。这门学科既是一门广义的系统动力学,又是一种合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论和方法论,对启迪与发展人们的思维与智力有很大的作用。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将自动控制理论应用于机械工程实际,基本要求是在阐明机械工程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建立和变换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和频率特性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具备讨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系统分析和校正、系统辨识等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以辩证方法冲破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推动这一领域的生产与学科向前发展。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当从先修课程中获得动力学分析、电路分析的能力,了解微分方程求解知识和复变函数的概念,初步掌握积分变换及其逆变换的基本方法。 学习本课程之后,学生还应当注意结合其它机械工程学的知识,将控制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首先阐述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控制工程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和系统、模型等知识,深刻理解反馈和反馈控制,接下来对控制理论的发展进行简单介绍。

010131029-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0131029 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easure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适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四年学制),是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机械制造领域,无论是在机械系统研究过程分析还是机械自动加工控制系统中,工程测试技术应用及其普遍,所以掌握必要的测试技术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对做好机械制造专业的工作尤为重要。 2.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侧重于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非电量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技术;常用的传感器、中间变换电路及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其静、动态特性的评价方法;测试信号的分析、处理方法。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测试目的选用合适的仪器组建测试系统及装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进行动态测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位移、振动、温度、力、压力、噪声等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和应用方法;掌握计算机测量系统、虚拟仪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了解掌握新时期测试技术的更新内容及发展动向,为进一步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好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物理学上的电磁学理论知识、控制工程基础中的系统分析方法、电工学的电路分析理论。 2.要求掌握电工实验独立动手能力和仪器的操作能力。 3.掌握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检测技术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能应对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测试系统设计以及传感器的选型、调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初步形成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研究对象为机械工程中常见动态机械参数,主要讲授有关动态测试与信号分析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测试装置的工作原理、选择与使用。为后续专业课、选修课有关动态量的实验研究打基础,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有关振动噪声、力、温度等参量的测试中。 1.从进行动态测试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出发,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重点阐述建立明确的频谱概念,掌握信号强度的表达式、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功率谱密度函数及应用和数字信号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白波形图、频谱图的含义,具备从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中读取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 (2)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部分:掌握系统传递函数、频响函数以及一、二阶系统的静动态特性的描述及测试方法,掌握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条件,并能正确运用于测试装置分析和选择。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青岛胶南珠山职业学校 《机械制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制图课程类型: 技术基础课适用专业:机电、汽修主撰人:刘巧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设计创造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图样是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重要工具,是工程技术部门的一项重要技术文件。本课程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制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构形设计能力和计算机设计绘图能力,并能学习、贯彻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手工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方面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 理解并掌握正投影的基本原理和作图方法; 2. 理解并掌握截交线和相贯线的画法; 3. 掌握常用件和标准件的规定画法、标记及有关标准表格的查用; 4. 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用及标注法,能用公差标准、手册等正确标注零件图和装配图; 5.了解中等复杂程度机械零件和装配图的识读。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的理论水平和所具备的实践动手能力。 1.通过学习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应熟悉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的基本规定,学会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的方法,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绘制出准确、图线分明、字体工整、图面整洁的图样。初步掌握徒手绘制草图的技能。

2.正投影法基本原理是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理论基础,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学习正投影作图基础、组合体及其尺寸标注,应掌握运用正投影法表达空间形体的图示方法,并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 3.能阅读和绘制中等以上复杂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4.能遵守《技术制图》《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会查阅有关图样涉及的标准结构、标准件以及《尺寸公差》等国家标准。 三、学时分配 第1章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10学时)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掌握平面图形画法的尺寸分析、线段分析。(二)教学重点 国家标准的一般规定。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及线段分析。 (三)教学内容 1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的基本规定。 2.绘图工具和绘图方法。 3.几何作图。 第2章点、直线、平面的投影(14学时) (一)教学目标 掌握三视图的等量关系和方位关系,充分理解点、线、面的三面投影规律并会应用投影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点、直线、平面的三面投影规律及应用。

《机械原理》考试大纲

2017年武汉工程大学 《机械原理》考研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根据武汉工程大学《机械原理》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是机械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机械原理》课程考试命题的依据。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考试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同时重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难的题目一般不超过20%。考生自备必要的计算和做图工具,如计算器、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 二、试题类型及百分比 试题的类型为:(1)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2)分析说明图解题;(3)设计计算题;其中第(1)类题目的份量约占30%,(2)类题占20%~40%,其余为设计计算题。 三、参考教材 郑文纬等主编(东南大学).机械原理.第七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10年 孙桓等主编(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第七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10年 四、考试内容及考试要求 1.绪论 (1)掌握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等基本概念。 2.机构的结构分析 (1)了解机构的组成,搞清运动副、运动链、约束和自由度等基本概念; (2)掌握常用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绘制及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3)掌握平面机构组成的基本原理。 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掌握用解析法对平面二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2)掌握速度瞬心(绝对瞬心和相对瞬心)的概念,并能运用“三心定理”确定一般平面机构各瞬心的位置,能用瞬心法对简单的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4.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1)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组成及其主要优缺点; (2)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和应用; (3)掌握曲柄存在条件、传动角、死点、急回运动、行程速比系数、运动连续性等概念;

机械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陈建毅编撰日期:2009年8月30日 一、课程概述 《机械结构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属于B类),它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三部分内容。计划时数为68学时,本课程4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会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会分析计算一些简单力学问题。培养学生对工程设计中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验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应用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与解决机械工程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掌握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其使用、维护的基础知识。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常用零部件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和设计方法。在本课程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教学对象:工业设计专业大二上学期的高职学生。 二、教学内容描述 教学内容分成两个模块:工程力学基础和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主要内容分为静力分析和强度分析;机械设计基础分为机械零件基础、常用机构、机械传动基础。 第一篇工程力学基础 第一章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工程力学与工业设计 第二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 第三节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四节静力学公理 第五节约束与约束反力 第六节分离体与受力图 教学要求:了解力与力系的基本概念,掌握静力学的基本公理和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对简单的物体系统,能熟练地取分离体,画受力图。 第二章构件与产品的静力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平面力系的简化与合成 第二节平面力系平衡问题的求解 第三节空间力系简介超静定的概念

工程制图教学大纲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学分:3 总学时:54 适用专业:非机械类各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工程图学是研究工程与产品信息表达、交流与传递的学问。工程图形是工程与产品信息的载体,是工程界表达、交流的语言。 在工程设计中,工程图形作为构思、设计与制造中工程与产品信息的定义、表达和传递的主要媒介;在科学研究中,图形作为直观表达实验数据,反映科学规律,对于人们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掌握问题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表达、交流信息,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图形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简洁性,是人们认识规律、探索未知的重要工具。 本课程理论严谨、实践性强,与工程实践密切联系,对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增强工程和创新意识有重要作用。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它又是学生学习后读课程不可缺少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学习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2)培养使用投影的方法用二维平面图形表达三维空间形状的能力。 (3)培养绘制(徒手绘图、尺规绘图和计算机绘图)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 (4)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构思能力。 (5)培养工程意识,贯彻、执行国家标准的意识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画法几何、制图基础、机械图和计算机绘图四部分,基本要求如下: (一)画法几何部分 学习用正投影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投影的基本知识 了解投影法的基本概念、投影法的分类。 2、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1)熟练掌握点、直线、平面在第一分角中的正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2)熟练掌握直线上的点和平面内的点、线的作图方法。 (3)了解一般位置直线对投影面倾角的作图方法。 (4)了解两条直线相交、平行、交叉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3、立体的投影 (1)熟练掌握棱柱和棱锥的多面正投影图作图方法和立体表面定点。 (2)熟练掌握正圆柱、正圆锥、圆球的多面正投影图作图方法和立体表面定点。 (3)掌握基本体被特殊位置平面切割后截交线的作图方法。 (4)了解基本立体表面相交时交线的作图方法。 (二)制图基础部分 1、制图基本知识 (1)了解并遵守《技术制图》、《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 (2)掌握徒手绘图、尺规绘图的步骤和方法。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2018.1版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课程编号:B02020010 总学时:72(实验12学时)学分:4.5 适用专业: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包装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武器系统与工程、武器发射工程、装甲车辆工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机械制造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理论力学 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机械原理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主干学科基础课,主要研究各种机械中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运动学及机器动力学等一般共性问题,在机械方案设计和创新设计所需的知识结构中占有核心地位。在培养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和专业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和研究工作起到增强适应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和培养现代设计能力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2.1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作业和实验训练,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理解平面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对机器或机构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进行描述和解释。(课程教学目标1) 2.能够根据典型机构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及常用的间歇机构的结构特性、运动特性和工作特性,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力分析,以获得有效的结论。(课程教学目标2) 3.能够在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前提下,运用机械原理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工程常识、各种技术、方法、和现代化工具初步拟定机械运动方案,进行机构综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课程教学目标3) 4.使学生初步具备机械方面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分析和解释的能力,并具有制图、计算、测试和使用技术资料等基本技能。(课程教学目标4) 2.2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机械类各科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任务:使学生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分析机械的工作原理,用途和使用一般机械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构件的受力分析,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方法。 2、了解常用机械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 3、了解机器的组成。 4、熟悉机械传动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结构及标准。 5、了解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6、初步能分析一般机械的功能和动作。 7、初步能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 8、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技术政策和法规,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物体的平衡 1、了解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了解力矩、力偶、力向某一点平移的结果及应用。 3、熟悉约束、约束反力和受力图。 4、熟悉平面受力时平衡方程及应用。 5、熟悉平面2力的特殊形式。 第二章、杆件的基本变形 1、了解拉伸和压缩的概念。 2、熟悉拉伸和压缩时的内应力,截面法应力,变形,应变。 3、了解静载荷下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和压缩的应力——应变曲线。 4、了解拉伸和压缩的强度计算。 5、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 6、了解剪切和挤压的概念。 7、了解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8、了解纽转的概念。 9、了解外力矩的计算和纽矩的计算。 10、熟悉圆轴纽转时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 11、了解抗扭转截面系数的计算。 12、了解圆扭转强度的计算。 13、了解梁弯曲的计算。

14、了解弯矩图及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 15、了解常用截面的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的计算。 16、了解梁的强度计算。 17、了解交变应力及疲劳的概念。 第三章、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 1、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2、理解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3、了解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4、了解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5、了解金属的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性能的影响。 6、理解金属的回复和再结晶。 7、了解金属的热塑性变形。 8、理解合金的概念。 9、了解铁碳合金的基本相及组织。 10、掌握铁碳合金状态图及在各方面的应用。 第四章、铁金属材料 1、了解铸铁,碳素钢及合金钢的分类、牌号、性能和用途。 2、了解钢的热处理及其目的。 第五章、非铁金属及非金属材料 1、了解常用有金属的分类、牌号、性能和用途。 2、了解常用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分类、用途。 第六章、常用机构 1、了解平面运动副及分类。 2、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特点和应用。 3、了解含有一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 4、了解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压力和死点。 5、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类型及应用。 6、了解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 7、了解间歇运动机构。 第七章、机械零件 1、了解轴的功用,分类和常用材料。 2、熟悉轴的结构。 3、了解滑动轴承的结构形式,特点和应用。 4、了解滚动轴承的类型及特点,熟悉滚动轴承主要类型的代号和应用。 5、熟悉滚动轴承的安装、拆卸和固定方法。 6、了解键联结的功用和分类。 7、熟悉平键联结的结构和标准。 8、掌握普通平键联结的选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