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支护地表沉降数据分析

深基坑支护地表沉降数据分析
深基坑支护地表沉降数据分析

深基坑支护地表沉降数据分析

发表时间:2019-02-20T16:03:01.03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2期作者:刘海涛[导读] 套管咬合桩支护下的地表沉降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可为同类设计与地表监测参考借鉴。

陕西省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54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缺,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促进土地集约节约。文章以某城市轨道交通地下两层车站明挖深基坑为例,套管咬合桩支护下的地表沉降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可为同类设计与地表监测参考借鉴。

关键词:深基坑监测地表沉降

地表沉降是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沉陷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在城市建设中是一种严重安全隐患。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监测反映了施工对周围地表的影响及变化情况,计算沉降理论值指导现场施工,监测沉降数据反馈验证设计,综合分析地表沉降、地下水位、支撑轴力、桩顶位移等指导深基坑施工。

1. 工程概况

该地铁车站位于丁字路口南侧,城市主干道绿化场地内,绿化移栽完毕后场地条件简单。车站为13m地下二层岛式车站,沿该主干道东西向路侧设置,与远期5号线预留通道换乘。站台中心里程处底板埋深约16.526m,车站基坑长288.0m,基坑标准段宽21.7m,最宽处为26.7m,基坑深16.321m~18.093m,车站顶板覆土约3.0m。

2. 深基坑设计

基坑开挖范围土层分别为1-1杂填土层、2-6-3粉砂层、2-3-3黏土层、5-3-4粘土层、11-2-3中风化石灰岩层。地下水类型分别为潜水和承压水,潜水水位埋深0.3~4.2m,承压水水头埋深7.0m,抗浮设防水位按地表以下0.5m考虑,车站底板位于5-3-4粘土层。

围护结构采用?1000@800套管咬合桩+内支撑结构形式,共采用3道内支撑进行支护,其中第一道支撑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支撑,宽700mm、高900mm,间距9m,第二、三道支撑采用直径609mm、壁厚16mm的钢支撑,间距3.0m,沿车站宽度方向设置临时格构柱,以减小支撑计算长度,防止钢支撑整体失稳。

3. 地表沉降计算

车站施工围挡内南侧为主要施工场区,北侧紧邻城市主干道的人行道。围护计算按直径1000mm间距1600mm钻孔灌注桩进行计算,采用水下C35混凝土进行灌注,且不考虑C20素桩作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平面布置详见图1。 1)计算参数

基坑设计深16.48m,插入8.32m,其中桩底插入中风化石灰岩约1.1m,桩长24.8m,地面超载按20.0kPa考虑,地下水位埋深0.50m,中风化石灰岩为承压含水层,坑外承压水水位7.0m。采用《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进行设计计算,根据地勘剖面,该断面存在4.4m厚的2-6-3粉土,土层参数详见表1。

表1 土层参数

2)计算结果

地表沉降计算方法采用同济抛物线法,计算结果详见图2。

4. 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沉降观测记录表完整版本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编号:DLMJTC-001工程名称美景天城基坑支护沉降观测水准点编号M1 - M16 水准点所在位置4号家属楼水准点高程 观测日期观测性质 工程地点辽源市东辽县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 测 点 编 号 观测 点相 对标 高(m) 上午下午 实测标高 (m) 沉降量 (mm) 实测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本次累计M1 M2 M3 M4 M5 M6 M7 M8 M9 M10 M11 M12 M13 M14 M15 M16 工程进度 状态 技术部 施测人记录人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检验(建)表5.1.7-2 共6页第1页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8#楼水准点编号 水准点 所在位置 永久水准点水准点高程22.53M 观测起止 日期 2013.2.15始观测性质见证观测工程地点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银利财富广场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测 点编 号 观测点相对标 高(m) 第一次 2013年2月28日 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M1 -2.2 -2.2 0 0 M2 -2.25 -2.251 1 1 M3 -2.1 -2.1 0 0 M4-2.3 -2.301 1 1 M5-2.32 -2.32 0 0 M6-2.23 -2.23 0 0 观测点布置简图 - 工程进度 状态 架空层层顶梁板 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施测人监理(建 设)单位 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检验(建)表5.1.7-2 共6页第2页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8#楼水准点编号 水准点 所在位置 永久水准点水准点高程22.53M 观测起止 日期 2013.2.15始观测性质见证观测工程地点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银利财富广场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测 点编 号 观测点 相对标 高(m) 第二次 2013年3月30日 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M1 -2.2 -2.201 1 1 M2 -2.25 -2.252 1 2 M3 -2.1 -2.101 1 1 M4-2.3 -2.302 1 2 M5-2.32 -2.322 2 2 M6-2.23 -2.231 1 1 观测点布置简图 - 工程进度 状态 一层顶梁板 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施测人监理(建 设)单位 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地表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1 目的和适用范围及标准 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操作方法执行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2 仪器设备 水准仪全站仪 3 沉降控制点布设 特级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4个;其他级别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3个。高程工作基点可根据需要设置。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形成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可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方; 2)高程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在建筑区内,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基础的深度。高程基准点也可选择在基础深且稳定的建筑上; 3)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当使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观测时,宜使各点周围的地形条件一致。当使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时,用于联测观测点的

工作基点宜与沉降观测点设在同一高程面上,偏差不应超过±1cm。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应设置上下高程不同但位置垂直对应的辅助点传递高程。 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应位于建(构)筑物体上。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标志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4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分为:定期对高程控制网进行复测以确定控制网的稳定性,同时对沉降观测标进行观测。 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1~2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并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规定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 有工作基点时,每期变形观测时均应将其与基准点进行联测,然后再对观测点进行观测。 沉降观测标的精度、观测仪器、观测方式均应达到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规范要求,沉降观测标必须位于水准观测线路中,不得使用碎步点方式对沉降观测标进行测量。 5 观测周期 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中的技术要求,确定相应等级的观测周期。

基坑沉降观测方案

力帆·红星广场项目一期工程B2组团和 C13组团工程 边坡沉降监测方案 编制单位:力帆·红星广场项目一期工程B2组团和C13组团项目 编制日期:二〇一七年九月

1、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东北临龙安路、西南侧为金州大道,东南侧为金开大道。总建筑面积约17.16万m2,主要由35栋3F/-1F别墅,1栋30F/-2F高层住宅,1栋23F/-2F酒店,1栋6F/-2F商业,2个地下车库组成,本工程为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基础采用旋挖桩、人工挖孔桩、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筏板基础。 2、监测依据 全部观测按照以下标准执行 2-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97) 2-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2-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12) 2-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2-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 3、监测目的 建筑物前期施工期间,基坑在回填之前由于卸除地基土自重或降水等因素而引起的基坑外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及道路的结构应力也在缓慢调整。变形观测的目的就是:通过测量基坑周围预设的工作点和其周围建筑物特征部位之间的不对称变异量,对基坑在回填前及回填过程中的整体稳固趋势作出评估,为建筑质量评价和最

后验收提供参考依据。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内容为:基坑周围建筑物和道路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 4、监测项目 根据业主提供的地质勘查报告、设计支护方案及现场实际情况,具体监测内容为基坑坡顶位移监测。 5、测点布置 按照规范要求,各水准基点的间距应在20-40米范围以内;水准基点与被测建筑物的间距不应大于100米,且不小于30米,现根据场地条件、场地使用性质、地下埋藏物的情况、长期保存条件等,水准基点不应设置在高层建筑附近,本工程考虑设在基坑的东侧。 5.1监测点布设 本次观测的监测点布设沉降点8个,设计方案依据: (1)基坑边坡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2)基坑周边地表竖向沉降监测点的布置范围宜为基坑深度的1~3倍,监测剖面宜设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并与坑边垂直,监测剖面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 下图为沉降观测点布设图:

建筑基坑沉降、位移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建筑基坑沉降、位移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一、深基坑监测的意义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基坑施工的开挖深度越来越深,从最初的5~7m发展到目前最深已达20m多。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往往难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也难以从理论上找到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这就必定要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首先,靠现场监测据来了解基坑的设计强度,为今后降低工程成本指标提供设计依据。第二,可及时了解施工环境——地下土层、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第三,可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为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充当耳目。 二、深基坑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深基坑施工,必须要有一定的围护结构用以挡土、挡水。围护设施必须安全有效。浅基坑的围护结构以前常用的是钢板桩或混凝土板桩;深基坑则大多采用现场浇灌的地下连续墙结构或排桩式灌注桩结构,并配以混凝土搅拌桩或树根桩止水。开挖时,坑内必须抽去地下水,7~15m深的基坑,中间必须配二到三道水平支撑,水平支撑采用钢管式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围护结构必须安全可靠,并能确保施工环境稳定。从经济角度来讲,好的围护设计应把安全指标取在临界点附近,再靠现场监测提供的动态信息反馈来调整施工方案。 1、以下内容是基坑监测目前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项目: (1)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道路和建筑物的沉降、位移。 (2)围护桩地下桩体的侧向位移(桩体测斜)、围护桩顶的沉降和水平位移。 (3)围护桩、水平支撑的应力变化。 (4)基坑外侧的土体侧向位移(土体测斜)。 (5)坑外地下土层的分层沉降。 (6)基坑内、外的地下水位监测。 (7)地下土体中的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 (8)基坑内坑底回弹监测。

深基坑支护地表沉降数据分析

深基坑支护地表沉降数据分析 发表时间:2019-02-20T16:03:01.03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2期作者:刘海涛[导读] 套管咬合桩支护下的地表沉降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可为同类设计与地表监测参考借鉴。 陕西省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54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缺,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促进土地集约节约。文章以某城市轨道交通地下两层车站明挖深基坑为例,套管咬合桩支护下的地表沉降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可为同类设计与地表监测参考借鉴。 关键词:深基坑监测地表沉降 地表沉降是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沉陷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在城市建设中是一种严重安全隐患。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监测反映了施工对周围地表的影响及变化情况,计算沉降理论值指导现场施工,监测沉降数据反馈验证设计,综合分析地表沉降、地下水位、支撑轴力、桩顶位移等指导深基坑施工。 1. 工程概况 该地铁车站位于丁字路口南侧,城市主干道绿化场地内,绿化移栽完毕后场地条件简单。车站为13m地下二层岛式车站,沿该主干道东西向路侧设置,与远期5号线预留通道换乘。站台中心里程处底板埋深约16.526m,车站基坑长288.0m,基坑标准段宽21.7m,最宽处为26.7m,基坑深16.321m~18.093m,车站顶板覆土约3.0m。 2. 深基坑设计 基坑开挖范围土层分别为1-1杂填土层、2-6-3粉砂层、2-3-3黏土层、5-3-4粘土层、11-2-3中风化石灰岩层。地下水类型分别为潜水和承压水,潜水水位埋深0.3~4.2m,承压水水头埋深7.0m,抗浮设防水位按地表以下0.5m考虑,车站底板位于5-3-4粘土层。 围护结构采用?1000@800套管咬合桩+内支撑结构形式,共采用3道内支撑进行支护,其中第一道支撑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支撑,宽700mm、高900mm,间距9m,第二、三道支撑采用直径609mm、壁厚16mm的钢支撑,间距3.0m,沿车站宽度方向设置临时格构柱,以减小支撑计算长度,防止钢支撑整体失稳。 3. 地表沉降计算 车站施工围挡内南侧为主要施工场区,北侧紧邻城市主干道的人行道。围护计算按直径1000mm间距1600mm钻孔灌注桩进行计算,采用水下C35混凝土进行灌注,且不考虑C20素桩作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平面布置详见图1。 1)计算参数 基坑设计深16.48m,插入8.32m,其中桩底插入中风化石灰岩约1.1m,桩长24.8m,地面超载按20.0kPa考虑,地下水位埋深0.50m,中风化石灰岩为承压含水层,坑外承压水水位7.0m。采用《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进行设计计算,根据地勘剖面,该断面存在4.4m厚的2-6-3粉土,土层参数详见表1。 表1 土层参数 2)计算结果 地表沉降计算方法采用同济抛物线法,计算结果详见图2。 4. 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地下车库基坑沉降监测方案

A-1#住宅楼等39项(XX新城核心区定向安置房项目)第X标段D-5#地下车库 基坑监测方案 建设单位: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XX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 审核: 批准: 编制日期:年月日 XX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编制依据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北京万兴宏盛建筑勘测技术有限公司编制的《基坑监测方案》 3、A-1#住宅楼等39项(XX新城核心区定向安置房项目)第三标段D-5#地下车库护坡《施工组织设计》、勘察报告、基坑技术资料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二、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1. 工程名称:A-1#住宅楼等39项(XX新城核心区定向安置房项目)第三标段D-5#地下车库 2. 建设单位: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3. 设计单位:XXXX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4. 监理单位:XXXX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6. 工程地点:XXXX 7. 工期要求:工期:730日历天;计划开、竣工时间:2013年9月20日至2015年9月19日 8. 工程质量要求:合格。 (二)建筑概况 1.建筑面积12478.77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57.43m2,地下建筑面积12321.34m2。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 2.建筑功能:车库、地下人防。 3. 建筑层数及建筑高度;地下三层、地上一层,建筑高度 4.15m。 4.建筑标高:±0.000均相当于绝对标高40.30m。 (三)结构概况 1. 设计标准建筑物使用年限:50年。 2.层高:地下一层3.05米,地下二、三层3.9米,地上一层3米。

基坑沉降观测方案共9页word资料

大兴康庄两限房(一期) 1#、5#、8#号住宅楼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北京住总第三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康庄工程项目经理部 2009年2月 目录 1. 编制依据 (2) 1.1. 施工图纸 (2) 1.2.主要规程规范 (2) 1.3.其他 (3) 2. 工程概况 (3) 3. 施工部署 (3) 3.1.人员部署 (3) 3.2.监测管理程序 (4) 4. 基坑变形监测的必要性、目的和内容 (4) 4.1.基坑变形监测的必要性 (4) 4.2.监测目的和内容 (4) 5. 监测要求及准备 (5) 5.1.监测要求 (5) 5.2.监测过程控制要求 (6)

5.3.对监测数据结果的要求 (6) 5.4.主要测试设备 (6) 6. 监测方法 (6) 6.1.肉眼观察 (6) 6.2.基坑外半永久性基准点的布置 (7) 6.3.水平位移监测 (7) 6.4.监测频率 (7) 6.5.变形控制标准 (7) 6.6.资料整理和分析反馈 (8) 6.7.其它注意事项 (8) 6.8.监控报警值 (8) 1.编制依据

2.工程概况 3.施工部署 3.1.人员部署 3.1.1.项目部组织机构

项目部施工监测管理人员为岳秀记,负责本工程的基坑变形监测工作;分包单位的监测工作必须严格执行项目部制定的一系列监测管理制度,做到持证上岗。 4.基坑变形监测的必要性、目的和内容 4.1.基坑变形监测的必要性 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体和相邻的构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 4.2.监测目的和内容 监测目的:检验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指导基

基坑监测数据分析材料

基坑监测数据分析 一、沉降数据 ①按照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影响顺序,临近基坑的影响程度大于远离基坑的,临近基坑的土一般为回填土,若要真实反应基坑变形对地表的影响,则需测点进入原状土层20-30cm。(临近基坑的回填土要求压密夯实)。 ②若远离基坑的测点大于临近基坑的测点,则考虑是由于施工机械的碾压。 二、测斜与轴力 ①测斜数据若往坑内位移,说明基坑外侧主动土压力过大。若要保持土压力零点弯矩为零;则支撑轴力变大。若往坑外位移,则轴力相应减小。 ②支撑轴力变大原因:坑边堆载,增加了基坑周边的活荷载,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当于增加了坑外主动土压力;此时坑内被动土压力不变,若要保持土压力零点弯矩为零,则轴力变大。未预留反压土,相当于被动土压力减小,若要保持弯矩为零,则轴力变大。未及时架设支撑,若已开挖到支撑标高处而未及时架设钢支撑,为保持弯矩为零,则支撑轴力变大。(土压力零点位于开挖面以下,通过设计计算得出),为什么第一道支撑轴力小于第二道小于第三道?因为第一道支撑力矩最大。第三道支撑力矩最小。(钢筋计编号:25、28、30、32;轴力计即反力计编号:50-600T;信号线开头俩数字代表其型号,如钢筋计以25开头,反力计以20或30开头)。另外钢支撑受温度影响较大,热胀冷缩,天气炎热时支撑轴力变大,一般情况下钢支撑表面与底部温度差3-5°时,上部变形比底部大2-3cm。轴力受温度影响可能有200KN。

土压力分布示意图 三、地下水位及立柱 坑外水位降低引起地表及周边建筑物沉降过大。可采取坑外注浆。立柱沉降是因为坑内土体卸荷后引起土体回弹,在基坑开挖时立柱一般表现为上抬,可采取坑内注浆。 四、盾构 盾构监测项目一般为隧道净空收敛、地表沉降、建筑物沉降。 监测范围一般为机头前30m及后50m范围内监测,联通通道监测范围是从冻结期间开始至融沉注浆(自然解冻和强制解冻)结束。盾构始发和接受井100m 范围内加密布设测点,若1.2m一环,则盾构轴线每5环布设一个测点,盾构始发和到达井每20m一个断面,标准段每40m一个断面。单线断面点不得少于7个,双线断面不得少于11个(含轴线测点)。收敛为10环一组。联络通道布点原则是联络通道及泵房施工区域正上方前后左右25m范围内布设,布设成正方形状,每5m一个测点。 监测数据分析:盾构机头前方一般为上抬,盾构机推进之后一般为下沉。

基坑监测规范要求

基坑监测内容摘要 基坑围护体系随着开挖深度增加必然会产生侧向变位,关键是侧向变位的发展趋势如何。一般围护体系的破坏都是有预兆的,因而进行严密的基坑开挖监测非常重要。通过监测可及时了解围护体系的受力状况,对设计参数进行反分析,以调整施工参数,指导下步施工,遇异情可及时采取措施。应该说,基坑监测是保证基坑安全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基坑监测规范要求如下: 一、监测点布置 1、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当测斜管埋设在土体中,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5倍,并应大于维护墙的深度。以测斜管底为固定起算点,管底应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 2、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基坑内地下水位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定; (2)、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筑、重要的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当有止水帷幕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 (3)、水位观测管的管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5m。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所测的承压含水层中; (4)、回灌井点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 3、基坑周边环境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周边环境应作为监测对象。必要时尚应夸大监测范围。 (2)、位于重要保护对象安全保护区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布置,尚应满足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 (3)、建筑竖向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建筑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侧不小于3个监测点; b、不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 c、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d、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 e、新、旧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处的两侧; f、高耸构建筑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应少于4点。 (4)、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间部位的墙上或柱上、裂缝两侧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宜少于3点。 (5)、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1.5-2.0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外墙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6)、建筑裂缝、地表裂缝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当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对需要观测的裂缝,每条裂缝的监测点至少应设2个,

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2

2、监测点的布设 2.0.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监测点布设在基坑边坡顶部的,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监测点布设在在围护墙上的,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 2.0.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监测点的布设同2.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宜为共用点。 2.0.3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 2.0.4 地下水位 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 2.0.5 锚(杆)索拉力 锚(杆)索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 2.0.6支护桩桩身内力

支护桩桩身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 2.0.7支撑内力 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 2、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 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 4、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2.0.8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 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点。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宜为2~5m,测点下部宜密; 3、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 4、土压力盒应紧贴围护墙布置,宜预设在围护墙的迎土面一侧。 2.0.9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形成监测剖面。同一监测孔的测点宜沿竖向布置在各层土内,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在厚度较大的土层中应适当加密。 2.0.10立柱竖向位移 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

第五章监测点布置和埋设 5.1监测点布设原则 1.以设计提供的《主体围护结构监测平面图》为参考。 2.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设位置及密度应与基坑开挖顺序、被保护对象的位置及特性相配套。同时为综合把握基坑变形状况,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应保证每一开挖区段内有监测点。遵循规范结合实际,参照围护体布置及开挖分区等参数,进行测点布置。 3.基坑监测点总体布设原则: 1)监测点应充分结合基坑工程监测等级、基坑设计参数特性和基坑施工参数特性进行合理布置。 2)监测点布置应最大限度反映基坑围护结构体系受力和变形的变化趋势。 3)基坑围护结构侧边中部、阳角处、受力(或变形)较大处应布置测点,重点区域应加密监测点。 4)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宜布置在同一断面上,便于数据比对。 5)监测点间距布置应满足规范要求,应满足设计及相关单位的合理要求。 6)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置,需兼顾基坑分块施工特点,确保每分块开挖施工中,均有对应测点有效工作,从而为分块施工过程提供数据信息。 4.区间隧道监测点布置每10环在管顶和管底各设置一个,盾构始发井和接受井部位各设置一个断面。收敛监测布置间隔同隧道内管片沉降监测。 5.2围护结构体系观察 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整个基坑工程施工期内,与仪器监测频率相对应,应进行巡视检查,并形成书面巡视报表。 巡视检查内容主要针对四部分:围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和监测设施。 一般现场巡视内容汇总表

现场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 每日由专人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巡视检查情况进行书面记录,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其他相关单位。 5.4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基坑开挖期间大面积土方卸载,围护结构将产生一定水平位移,为掌握围护结构顶部位移信息,布设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值亦可作为测斜自管口向下计算时的管口位移修正值。 测点布置与围护结构测斜孔位置一一对应。 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一般直接布设在顶圈梁上,依据测点布设时机相对圈梁浇筑混凝土时间,可区分为先埋和后埋两种方式。

(完整版)沉降监测方案参考

5.15 沉降、裂缝监测专项方案
5.15.1 监测目的及依据
监测目的: 为及时了解基坑开挖产生的土体水平位移,保证基坑、周边道路及建筑物的 安全,指导基坑、开挖施工,必须进行有效监测。 现场监测的结果用于信息化反馈优化设计,使设计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 施工快捷的目的。 通过监测数据可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 和优化下一步的施工参数,做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通过监测收集数据,为类似工程设计、施工及相关规程的制定积累经验。 监测依据: (1) 本项目设计图纸; (2)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3)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4)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5.15.2 监测内容及监测点布置
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每个基坑布置 4 个观测点。水平位移速 率报警值 3mm/天,累计最大 40mm,竖向位移速率报警值 3mm/天,累计最大 30mm。

2、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分别距离基坑围护桩 3m、5m 布置地表监测点,每 个基坑 8 个测点。地表沉降报警值 50mm。
高速路面、地表裂缝:在顶管沿线地表布置 9 个沉降监测点,间距 13m;当 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及时增设监测点。每一条裂缝的测点至少设 2 组,测点设置在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地表裂缝报警值宽度达 10mm。

沉降观测预警值确定

在基坑工程的监测中,确定各项监测项目的监控报警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建筑基坑支所技术规程》(JGJ120-99)规定:基坑开挖前应作出系统的开挖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控目的、监控项目、监控报警值等。 在工程监测中,每一项监测的项目都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周边环境和设计计算书,事先确定相应的监控报警值,用以判断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位移是否超过允许的范围,进而判断基坑的安全性,决定是否对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进行调整,并采取有效及时的处理措施。因此,监测项目的监控报警值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1 监控报警值的确定原则 (1)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不能大于设计值; (2)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要求,达到保护的目的; (3)对于相同条件的保护对象,应该结合周围环境的要求和具体的施工情况综合确定; (4)满足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 (5)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质量和经济等因素,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2 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 因为监控报警值确定的依据是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所以首先要明确建筑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 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规定,

按照破坏后果的严重性,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划分为三个等级。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对于存在流沙、管涌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在淤泥质软土中的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应提高一级;当环境保护有严格要求,包括临近有重要建筑物、地下管线、地铁时,应提高一级或二级。根据《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 JB02-98)的规定,明确了以下两种情况的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定为一级:开挖深度大于或等于14m且在三倍开挖范围内有重要建(构)筑物、重要管线和道路等市政设施,或在一倍开挖深度范围内有非嵌岩桩基础埋深小于坑深的建(构)筑物;基坑位于地铁、隧道等大型地下设施安全保护区范围。 3 支护结构的监控报警值 一般情况下,每个项目的监控报警值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累计允许变化量和单位时间内允许变化量。 对水泯土重力式挡土结构及悬臂式板桩结构,应控制墙顶位移;对多锚撑式支护结构主要控制墙体的最大水平位移。 当基坑周围无环境保护问题时,可以按照墙前被动土压力的极限位移值考虑安全系数来分析水泥土重力式支护结构或 悬臂式支护结构的报警值。 支护类型硬土软土 悬臂式(顶部) (0.5~1.0) H% (1.0~2.0) H%

建筑物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计划.doc

2、监测点的布设 2.0.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监测点布设在基坑边坡顶部的,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 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 3 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监测点布设在在围护墙上的,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 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 3 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 2.0.2 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监测点的布设同 2.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宜为共用点。 2.0.3 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 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 1 个监测孔。 2.0.4地下水位 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 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 约2m处。 2.0.5锚(杆)索拉力 锚(杆)索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 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 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 3 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 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 2.0.6 支护桩桩身内力

支护桩桩身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 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 1 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 2.0.7 支撑内力 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 2、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 3 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 持一致; 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 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 部位; 4、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2.0.8围护墙侧向土压力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 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 2 个测点。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宜为 2~5m,测点下部宜密; 3、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 1 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的 中部; 4、土压力盒应紧贴围护墙布置,宜预设在围护墙的迎土面一侧。 2.0.9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形成监测剖面。同一监测孔的测点宜沿竖向布置在各层土内,数量与深度应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在厚度较大的土层中应适当加密。 2.0.10 立柱竖向位移 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 2

建筑基坑沉降、位移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建筑基坑沉降、位移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一、深基坑监测的意义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基坑施工的开挖深度越来越深,从最初的5~7m发展到目前最深已达20m多。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往往难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也难以从理论上找到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这就必定要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首先,靠现场监测据来了解基坑的设计强度,为今后降低工程成本指标提供设计依据。第二,可及时了解施工环境--地下土层、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第三,可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为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充当耳目。 二、深基坑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深基坑施工,必须要有一定的围护结构用以挡土、挡水。围护设施必须安全有效。浅基坑的围护结构以前常用的是钢板桩或混凝土板桩;深基坑则大多采用现场浇灌的地下连续墙结构或排桩式灌注桩结构,并配以混凝土搅拌桩或树根桩止水。开挖时,坑内必须抽去地下水,7~15m深的基坑,中间必须配二到三道水平支撑,水平支撑采用钢管式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围护结构必须安全可靠,并能确保施工环境稳定。从经济角度来讲,好的围护设计应把安全指标取在临界点附近,再靠现场监测提供的动态信息反馈来调整施工方案。 1、以下内容是基坑监测目前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项目: (1)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道路和建筑物的沉降、位移。 (2)围护桩地下桩体的侧向位移(桩体测斜)、围护桩顶的沉降和水平位移。 (3)围护桩、水平支撑的应力变化。

沉降监测方案

1组织机构 2专业工程施工方法 2.1铁路工程施工方法 2.2公路工程施工方法 2.3地铁工程施工方法 2.3.1车间、区间施工组织筹划 2.3.2基坑降水、排水施工方法 2.3.3基坑围护施工方法 2.3.4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2.3.5基坑开挖施工方法 2.3.6主体结构施工方法 2.3.7防水施工方法 2.3.8基坑监测方案 2.3.9沉降监测方案 2.3.9.1沉降监测流程 沉降观测流程见《沉降观测流程框图》。 2.3.9.2沉降观测频率及测点布置 本标段分为基坑周边地表沉降观测、建筑物沉降观测、围护结构的沉降观测及区间盾构掘进影响范围内建筑物及地表沉降观测,其中基坑周边地表沉降观测、建筑物沉降观测、围护结构的沉降观测,见上节“基坑监测方案”。 观测点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设,严格按照规范规程及设计文件要求的

频率进行观测,必要的时候加密观测点和提高观测频率,发现异常立即停工并进行处理。观测结果动态指导施工。 沉降观测流程框图 2.3.9.3沉降监测方法 沉降观测采用地表桩精密水准仪按二等水准进行观测。及时对量测数据进行整理,绘制各测点沉陷过程线,并在横坐标上注明对应施工情况;最终绘制沉降分布线,要求按比例绘出测点沉降量与基坑边坡、暗挖隧道距离的分布关系。

通过动态信息管理,对监测数据及时处理并及时反馈以指导施工。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做施工处理,防止发生工程事故。 以基坑施工区域周围2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建筑物、地下管线、周边土体和基坑围护结构本身作为本工程监测及保护的对象; 对雨污水管、燃气管、电力管沟等硬性管线将进行重点监测; 信息化施工工艺流程框图

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的方案.doc

一、测区概况 1、地理位置 待建的秦皇岛恒大城位于秦皇岛市火车站北侧,本次涉及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建筑物为:5#、6#地块(6#地块1、2标;5#地块、6#地块3、4标)拟建的住宅及商业建筑,该标段位于规划北港大街南侧,迎宾北路由标段中间穿过。 项目工程为剪力墙结构,桩筏、筏板基础,一般为地下2层,地上5—49层。该项目由荆州市晴川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恒大地产集团秦皇岛恒大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依据设计要求,本工程按国家规范,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均进行沉降观测。 本次沉降观测工程范围主要包含住宅及配套工程。基坑监测部分指根据设计图纸要求需要进行基坑监测部分。 二、工作任务 恒大城5#、6#地块3、4标段建筑沉降观测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按《规范》要求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建点后,从±0开始进行两次测量,并取各点两次高程中数作为该点的初始高程,结构封顶前按上表设计的次数监测;竣工前按封顶后间隔1个月、2个月、竣工前;竣工后第一年监测3次数;第二年监测2次。个别建筑在外装修前还需重新布设观测点,换点后应同时测量2次(取其平均数做为起始值)。每栋建筑封顶后还应监测约8次;合计344次;5#、6#地块沉降观测总计观测次数为771次。 5#、6#地块沉降观测点布设具体位置详见沉降观测布点示意图。 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及甲方要求,本工地建筑物沉降进行至主体竣工验收及使用运行两年,当沉降速度小于0.04mm/d,可以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否则应增加观测次数,本方案中规定的观测次数仅作为参考。 但是当监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告委托方,同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或调整监测方案:

沉降监测方案参考

沉降、裂缝监测专项方案
监测目的及依据
监测目的: 为及时了解基坑开挖产生的土体水平位移,保证基坑、周边道路及建筑物的 安全,指导基坑、开挖施工,必须进行有效监测。 现场监测的结果用于信息化反馈优化设计,使设计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 施工快捷的目的。 通过监测数据可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 和优化下一步的施工参数,做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通过监测收集数据,为类似工程设计、施工及相关规程的制定积累经验。 监测依据: (1) ! (2) 本项目设计图纸; (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4)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5)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监测内容及监测点布置
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每个基坑布置 4 个观测点。水平位移速 率报警值 3mm/天,累计最大 40mm,竖向位移速率报警值 3mm/天,累计最大 30mm。


2、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分别距离基坑围护桩 3m、5m 布置地表监测点,每 个基坑 8 个测点。地表沉降报警值 50mm。
高速路面、地表裂缝:在顶管沿线地表布置 9 个沉降监测点,间距 13m;当 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及时增设监测点。每一条裂缝的测点至少设 2 组,测点设置在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地表裂缝报警值宽度达 10mm。

计量扩项模拟报告基坑监测-地表沉降

报告编号: DCMN-2020006 XX隧道 地表沉降监测报告

湖北省xxxxxxxxxx有限公司 二零二零年六月二十五日 特别声明: 1、本报告无监测单位盖章无效; 2、本报告无编写、校核、审批人签字无效; 3、本报告涂改、错页、换页、漏页无效; 4、本报告为经监测单位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 5、如对本报告有异议,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监测单位书面提出,逾期不予办理。 审批: 校核: 编写: 测量:

地址:联系电话: 邮编:传真:

目录 1、工程概况 (1) 2、监测目的及意义 (1) 3、监测依据 (1) 4、监测实施 (1) 4.1监测点布置 (1) 4.2监测方法及设备 (2) 4.3观测频率 (2) 4.4监测数据分析 (3) 4.4.1水准观测数据报表 (3) 4.4.2累计沉降量成果表 (4) 4.4.3沉降速率成果表 (4) 4.4.4累计沉降变化曲线 (5) 4.4.5沉降速率变化曲线 (5) 5、监测结论与建议 (6)

XX隧道 地表沉降监测报告 1、工程概况 简要说明该工程地理位置、工程设计规模、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情况,为地表沉降监测工作开展提供资料。 2、监测目的及意义 地表下沉观察断面布置在隧道洞口段,为掌握隧道施工对地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而开展的位移量测。目的是通过量测,判断隧道开挖对洞口边仰坡、浅埋地面是否产生显著影响,分析该影响的范围、程度及其与隧道施工的时空关系,进而判断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隧道施工对地面边仰坡的稳定性、地表建筑物的影响。 3、监测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 (3)《水运工程地基基础试验检测技术规程》JTS 237-2017 (4)工程施工相关图纸及技术要求 (5)业主或监理的有关要求与建议等 4、监测实施 4.1监测点布置 地表沉降观测桩均匀布置在隧道洞口横截面上方,共计7个点,地表下沉测点布设示意图如图4.1.1

基坑沉降监测方案

基坑沉降监测方案 篇一:基坑沉降监测方案(2495字) 一、监测意义: 在基坑开挖期间,随着取土的深入,支护结构由于受到土压力和道路动载的作用,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变形,如果超过一定范围,甚至会出现失稳情况,引起周围道路和建筑物的破坏。因此,应配备高精度的施工监测队伍,及时提供变形数据,指导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施工的安全。 二、监测内容:

几何变形监测部分: 1)周围管线位移监测 2)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 3)支护桩桩体位移(倾斜)监测应力监测部分:4)支护桩桩体应力监测 5)人字梁(3-3、4-4、4’-4’剖面)应力监测

6)水平支撑5-5剖面轴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部分: 7)水位监测 三、监测实施方案: 1)周围管线位移监测:

在基坑北侧的蒸汽凝水管和蒸汽管上,每隔约12米布设一个监测点,进行水平位移和沉降(竖向位移)监测。 自基坑开挖时起,每隔1~2天监测一次,在挖土高峰期,若位移速率变化异常或位移量过大可适当加密周期,增加监测次数。当大规模取土期过后且位移基本稳定,则监测周期可视位移速率的大小合理安排,直至主体施工至±0为止,监测约20次。 沉降监测采用二等精密水准测量,其基本思想为:在施工区域外建立基准点,基准点必须牢固稳定,基准点布设以三个点为宜,且构成一个基准网,通过对基准网的定期检测可得知各基准点的稳定情况,从而对不稳定的基准点剔除或进行修正。每次监测时,通过精密水准测量将基准点的高程采用闭合水准测量引测到各监测点上,从而得到各监测点的绝对高程,根据监测点两次所测得高程之差即可得知监测点在这两次期间的沉降量。

监测过程中的限差要求、测量步骤、手簿记录和计算均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规定进行。 在基坑开挖前布设监测点并进行首次监测,挖土期每隔1~2天监测一次,若沉降速率变化异常或沉降量过大可适当加密周期,增加监测次数。当大规模取土期过后且沉降基本稳定,则监测周期可视沉降速率的大小合理安排,直至主体施工至±0为止,监测约20次。 2)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 在支护结构的顶部(帽梁和拱形支护结构搅拌桩顶部)每隔12~15米布设一个监测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