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临床路径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

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轻症急性胰腺炎(ICD-10:K85.001/K85.101 /K85.201/K85.301/K85.801/K85.802/K8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

2.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

3.辅助检查: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或无形态学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内科治疗:

(1)监护、禁食、胃肠减压;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

(3)药物治疗: 抑酸治疗、抑制胰腺分泌药物、胰酶抑制剂;无感染征象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谨慎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

2.内镜治疗:对于胆源性胰腺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采用内镜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5.001/K85.101/K85.201 /K85.301/K85.801/K85.802/K85.901轻症急性胰腺炎疾病编码。

2.排除急性重症胰腺炎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合并胰腺脓肿、胰腺囊肿等)。

3.排除其他急腹症: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肠系膜血管栓塞、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甘油三酯、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

(3)血气分析;

(4)心电图、腹部超声、腹部及胸部X线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

(1)血型及RH因子,肿瘤标记物筛查(CA19-9、AFP、CEA),自身免疫标志物测定(ANA、ENA、IgG);

(2)腹部CT、核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超声内镜(EUS)。

(七)选择用药。

1.抑酸药(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

2.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出院标准。

1.腹痛、腹胀缓解,开始进食。

2.血淀粉酶稳定下降,或进食后无明显升高。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患者由轻症急性胰腺炎转为重症急性胰腺炎,退出本路径。

2.内镜治疗:对于怀疑或已证实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在治疗中病情恶化者,可行胆管引流术或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转入相应路径。

3.血淀粉酶持续高水平,或进食后明显升高,CRP持续高水平,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二、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轻症急性胰腺炎(ICD-10:K85.001/K85.101/K85.201/K85.301 /K85.801/K85.802/K85.9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ICD-10:K51.-01),临床严重程度为中度,临床病程为慢性复发型。

(二)诊断依据。

根据《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美国胃肠病协会对于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和英夫利西单抗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作用的报告》(Gastroenterology 2006 Mar;130(3):935–9)。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

(1)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2)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3)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3.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为:

(1)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

(2)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

(3)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4.黏膜病理学检查: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不同表现。

(1)活动期:

1)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2)隐窝有急性炎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

3)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

4)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2)缓解期:

1)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症细胞减少;

2)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

3)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宽;

4)潘氏细胞化生。

5.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可见肉眼及组织学上溃疡性结肠炎的上述特点。

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

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克罗恩病、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

(1)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

(2)具备1项同时,具备2或3项中之任何一项,可拟诊为本病。

(3)如再加上4或5项中病理检查的特征性表现,可以确诊。

(4)初发病例、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改变均不典型者,暂不诊断溃疡性结肠炎,须随访3–6个月,观察发作情况。

(5)结肠镜检查发现的轻度慢性直、乙状结肠炎不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等同,应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寻找病因。

临床严重程度的判断:

(1)轻度:腹泻<4次/日,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血沉正常;

(2)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腹泻>6次/日,伴明显粘液血便,体温>37.5℃,脉搏>90次/min,血红蛋白<100g/L,血沉>30mm/h。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和《美国胃肠病协

会对于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和英夫利西单抗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作用的报告》(Gastroenterology 2006 Mar;130(3):935-9)。

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

1.水杨酸类制剂:可选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制剂,每日4g,分次口服;或用相当剂量的5-氨基水杨酸(5-ASA)制剂。对于直肠或直乙病变为主的患者,可局部给予上述药物栓剂纳肛或灌肠治疗。

2.糖皮质激素:对上述剂量水杨酸类制剂治疗反应不佳者应予糖皮质激素,0.75–1mg/kg/天。对于直肠或直乙病变为主的患者,可局部给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灌肠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7–18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51.-01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编码。

2.符合需要住院的指征:临床严重程度为中度,即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轻度:腹泻<4次/日,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血沉正常;重度:腹泻>6次/日,伴明显粘液血便,体温>37.5℃,脉搏>90次/min,血红蛋白<100g/L,血沉>30mm/h。

3.临床病程符合慢性复发型。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

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粪便培养、粪便找寄生虫;

(3)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乙肝五项、HCV抗体、HIV抗体、血型)、血沉、C反应蛋白;

(4)胸片、心电图、立位腹平片、腹部B超;

(5)结肠镜检查并活检。

2.不愿接受结肠镜检查或存在结肠镜检查禁忌症的患者,可选择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

3.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粪便找阿米巴,粪便难辨梭菌毒素检测;

(2)粪便找结核菌、粪便找霉菌;

(3)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筛查(ANA、ANCA、ASCA);

(4)病毒检测(如CMV、EB、TORCH等);

(5)肿瘤标志物;

(6)胃镜、小肠镜或小肠造影检查(必要时)。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水杨酸制剂:

(1)柳氮磺胺吡啶(SASP):4g/日,分4次服用。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禁用,可选择5–ASA类药物。

消化内科培训指南

消化内科临床药师培训指南(试行) 消化内科是研究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及胰腺等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临床三级学科。消化内科疾病种类繁多,治疗用药品使用广泛,联合用药普遍,对消化内科临床药师直接参与临床用药实践、提升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的能力培养具有极大的需求,为此,特制定本标准,以指导培训。消化内科临床药师培集中培训时间为期1年。 一、培养目标 通过全面、系统、严格的培养,使受培训药师在完成培训计划以后,能系统掌握治疗消化内科疾病常用药品的药理学知识;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熟悉消化内科为重点的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治原则、掌握消化内科临床药师重点工作的环节和方式;具有参与消化内科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讨论与评价的能力,能够根据患者疾病情况进行药物的鉴别选择使用;具有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解决、防止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的能力;具有与患者、医师及护理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具备在今后可持续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方法 (一)培训时间:全脱产培训一年。全年实际工作(学习)日不得少于49周, 1960小时,其中临床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765小时,业务知识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95小时。 (二)培训老师:一名主管以上药师和一名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心血管 内科临床医师组成培训小组,每个培训小组带1-2名受训者参与临床用药实践。 三、培养内容与要求 (一)综合素质培训 1、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文件的相关内容。 2、通过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受训者应具有职业责任感、法律意识,能自觉规范自身职业行为的精神,尊重患者,维护其合理用药权益。 (二)临床知识与技能培训 1、了解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生化特点(消化生理、内分泌、免疫) 2、了解消化内科学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理论,了解国内外新进展,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3、了解下列诊疗方法和技术在消化内科疾病的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精编版

国家卫计委临床路径及其病种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CP)是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治疗、护理、康复、检测等所制定的一个最适当的,能够被大部分患者所接受的照护计划。是既能降低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又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诊疗标准。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还提高了团队协作,增加了患者本人的参与,使医疗护理更加合理化、人性化,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医疗工具。 临床路径的定义 临床路径是指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等多个相关学科研究者针对某个 ICD对应病种或手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预期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控制为目的, 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诊疗计划,以规范医 疗服务行为、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路径病种: 卫生部于2009年末出台22个专业112个临床路径病种,随后于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又先后推出临床路径病种,截止2013年2月一共345个临床路径病种。 一、呼吸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1.肺血栓栓塞症 2.社区获得性肺炎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支气管扩张症 5.支气管哮喘 6.自发性气胸 7.肺脓肿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结核性胸膜炎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慢性支气管炎 12.特发性肺纤维化 13.胸膜间皮瘤 14.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二、消化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1.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胆总管结石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大肠息肉

6.反流食管炎 7.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上消化道出血 13.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14个临床路径病种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脑出血 3.吉兰—巴雷综合征 4.多发性硬化 5.癫痫 6.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肌萎缩侧索硬化 10.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颈动脉狭窄 12.颅内静脉窦血栓 13.视神经脊髓炎 14.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四、心血管内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8.房性心动过速 9.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14.心房颤动介入治疗 15.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

消化科疾病临床路径

消化系统临床路径(6个)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K74+R1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3.药物治疗:利尿剂、白蛋白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4+R18肝硬化腹水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HBV、HCV; (3)腹水检查; (4)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 (1)腹水病原学检查,腹部CT或MRI,超声心动检查; (2)24小时尿钠排出量或尿钠/钾比值。 (七)腹腔穿刺术。 1.适应证:新发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疑似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者;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时间 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3 天)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进行疼痛程度评估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完善辅助检查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监护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防治并发症 □完成病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 □完善入院检查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分级护理 □普食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内科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血常规 □尿常规 □便常规 □肝功能 □肾功能 □血脂 □血糖 □电解质 □凝血检查 □心电图 □胸部X线片 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 长期医嘱 □分级护理 □普食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内科基础治疗 □针灸治疗 临时医嘱 □继续完善入院检查 主要护理工作□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分级护理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及救治过程 □静脉抽血 □完成辨证施护 □心理护理 □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台儿庄区中医院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头痛(TCD 编码:BNG060)或头风病(TCD 编码:BNG061)和偏头痛(ICD-10 编码:G43) 疾病分期为发作期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本次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住院日期:年月日时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7 天实际住院日:天

时间年月日 (第4-6 天) 年月日(第7天) 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明确是否出院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进行健康宣教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和随访方案 □完成出院小结 □通知出院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分级护理 □普食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内科基础治疗 □针灸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检查的项目 临时医嘱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护理工作□完成辨证施护 □心理护理 □生活护理 □配合健康宣教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指导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3. 4. □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1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及职责

关于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的通知 医务处发[2014]第9号 各科室: 为进一步加强各相关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根据医院实际,特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普外科1病区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吴柏华 副组长:殷秀玲 个案管理员:张立飞 医师医疗组成员:祝凯华、黄超、韩建旭、王丰强 护理医疗组成员:黄丽、冯敏、王舒、顾银星 普外科2病区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徐本文 副组长:蒋明丽 个案管理员:杨晨曦 医师医疗组成员:周飞、丁辉、殷均山、葛荣忠 牛四龙、黄昌明、任船 护理医疗组成员:仲婷婷、周红娟、蔡红艳、费学娥 妇产科1病区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董艳 副组长:夏明 个案管理员:汤同会 医师医疗组成员:张松英、张力敏、汪源源、焦艳 鲍明珠、张珍、卢良花、胡芬芳

护理医疗组成员:宋考明、陆金华、王茂芹、魏迁 妇产科2病区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周东霞 副组长:谢青 个案管理员:赵丹玲 医师医疗组成员:陈晓超、刘爱玲、葛志娟、左罗、仲苏静 程怡、钱兆珠、陈汝英、张红梅 护理医疗组成员:刘玉娟、张林玲、陈祝祝、吴庭 泌尿烧伤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郁全胜、王庆明 副组长:祝雪青 个案管理员:崔勇 医师医疗组成员:陈志永、范建华、陈猛、孙继才、王宗南 张守俊、王湘臻 护理医疗组成员:李姗、方竹雅、陈茜茜、单海薇 五官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张一航 副组长:梁玉伟、李强、潘铮 个案管理员:陆婷婷、刘志元 医师医疗组成员:王亮、王全芝 护理医疗组成员:张晓莉、刘珊珊、徐锦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刘连松 副组长:刘晓鸿

个案管理员:吕茂洲 医师医疗组成员:周大志、杜春雷、章超、李光波、刘冬红 翟晓雷、卢志林 护理医疗组成员:耿芹、张薇、胡美媛、任丽梅 胸心外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郁松 副组长:姜玉 个案管理员:汤井双 医师医疗组成员:汤成刚、周杰、戴绍兴、蒋浩、季中华护理医疗组成员:王园、蒋健、张亚琼、张会进 骨二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吴勇 副组长:赵宏 个案管理员:燕好军 医师医疗组成员:王洪俊、胡绵虎、黄林海、鲍恩虎、张大威 於睿 护理医疗组成员:单苏阳、胡敏利、胡珊、钱芳 心内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周长高 副组长:仲谨、赵守静 个案管理员:马超、胡敏 医师医疗组成员:高新春、葛恒松、李勇、吴开霞、马超 费金雷、蔡东东 护理医疗组成员:蒋捷、李如、李会、臧娟、陈莉

中医肿瘤临床路径

肺癌(肺恶性肿瘤)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 一、肺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肺癌(肺积)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西医诊断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者。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六分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2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肺癌诊疗方案”。肺癌临床常见证候:肺脾气虚证 肺肾阴虚证 气滞血瘀证 痰热阻肺证 气阴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肺癌诊疗方案”。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蛋白电泳 (3)心电图 (4)肿瘤标志物 (5)胸、腹部影像学检查 (6)支气管镜及病理学检查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等。

(八)治疗方案 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脾气虚证: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六君子汤加减,贞芪固本合剂。 (2)肺肾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麦味地黄汤加减,肺瘤平膏。 (3)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化瘀解毒,血府逐瘀汤加减、参七西黄散。 (4)痰热阻肺证:清热化痰,祛湿散结,清金化痰汤加减。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肺瘤平膏。 2 .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1)肺脾气虚证: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参芪扶正注射液。 (2)肺肾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参麦注射液。 (3)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化瘀解毒,复方苦参注射液。 (4)痰热阻肺证:清热化痰,祛湿散结,痰热清注射液。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注射液。 3 .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贴敷疗法(止痛贴、胸水贴等)、中药熏洗等外治法。 4 .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电针、温和灸等。 5 .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中药灌肠、耳穴贴敷、中频等。 6 .内科基础治疗 7 .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 .咳嗽、咯痰或咯血、胸闷、胸痛、乏力等症状缓解。 2 .病情稳定。 3 .初步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 .治疗期间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合并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2 .合并有脏器转移者,退出本路径。 3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消化内科名词解释(最全版)

消化科名词解释1、GERD 即胃食管反流病,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胸痛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及食管外组织损伤等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2、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亦称胃泌素瘤,由胰腺非β细胞瘤分泌大量促胃泌素所致,也可由胃窦部、十二指肠壁G细胞瘤所致,肿瘤往往很小(直径<1 cm),生长缓慢,半数为恶性。其特点为高位泌素血症伴大量胃酸分泌而引起的胃、十二指肠不典型部位(十二指肠降段、横段甚至空肠近端)发生多发性、难治性消化性溃疡。 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综合征,经检查不存在有可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依据。 4、Peutz-Jegher综合征本病系伴有黏膜、皮肤色素沉着的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可能通过单个显性多效基因遗传,常在10岁前起病,息肉多见于小肠,可引起肠套叠和出血,也可有腹痛、腹泻及蛋白丢失性肠病等。 5、球后溃疡溃疡发生在球部以下、十二指肠乳头以上,约占DU的5%,多具有DU的特点,但夜间痛和背部放射痛更多见,对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较易并发出血。 6、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病症,临床上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

7、Cushing溃疡由中枢神经病变所致的急性溃疡称为Cushing 溃疡。 8、Curling溃疡由烧伤所致的急性溃疡称为Curling溃疡。 9、亚临床肝癌指起病隐匿,早期除血清AFP阳性外,常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的原发性肝癌。 10、 Mallory-Weiss综合征又名胃食管撕裂综合征,是由于剧烈呕吐以及使腹内压骤然增加的其他情况,造成胃贲门、食管远端的黏膜和黏膜下层撕裂,并发大量出血。 11、早期大肠癌是指肿瘤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 12、肠易激综合征在过去12个月里至少累计12周时间里有腹部不适或疼痛,并且伴随以下3条中的2条:①排便后缓解; ②发作期间伴有大便次数改变;③发作期间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13、巨大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直径大于 2 cm,胃溃疡直径大于3 cm。 14、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称肝内阻塞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为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炎症与阻塞,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有长期持续性肝内胆汁淤积,最终演变为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化;临床上表现为长期阻塞性黄疸、肝大和瘙痒。15、 Barrett食管食管黏膜因受反流物的慢性刺激,食管与胃

消化内科学科发展规划

消化内科“十二五”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名称(三级学科):消化病学 一、学科发展及特点概述(200字左右)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始建于1972年,是石河子大学首批重点学科之一,是兵团消化内窥镜中心及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内科教研室所在地,拥有良好的专业人才梯队,是集临床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科室。科室积极开展各种新技术、新项目,如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取石(EST)、内镜下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内镜下黏膜切除和黏膜剥离术(EMR+ESD)、超声内镜检查、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测压术等,在区内已经达到领先水平。科室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一项,教育部课题一项,兵团级课题四项及大学级以及学院级课题共十余项,科研经费约350万元,发表专业论文120余篇。 二、学科发展现状(近五年) 1、学术队伍: 学历学位结构 总计人数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以下学历医师15 2 11 2 0 护理19 0 1 2 16 技术人员 1 0 0 0 1 合计35 4 12 4 17 职称结构 总计人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医师15 2 2 3 8 护理19 0 0 3 16 技术人员 1 0 0 1 0 合计35 2 2 7 24 年龄分布

总计人数50岁以上40-50岁30-40岁30岁以下医师15 1 3 3 8 护理19 0 0 7 12 技术人员 1 0 1 0 0 合计35 1 4 10 20 2、科研情况: 获资助科研项目数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5项,大学级4项。 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奖,省级0项,大学级0项。 论文:SCI 0篇,核刊31篇,普通期刊33篇。 科研经费350万元。 3、医疗技术:已开展的有代表性的医疗技术(2-3项) (1)技术名称:①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②黏膜切除和黏膜剥离术(EMR+ESD) ③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测压术 (2)开展例数: ①2005年开展治疗性ERCP,目前已成功诊治来自疆内的各类患者360余例; ②消化内镜中心于2003年开展内镜下黏膜切除和黏膜剥离术(EMR+ESD),目前已成功完成50余例; ③于2002年开展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测压术,目前已完成300余例;(3)技术达到的水平分析:目前科室开展的医疗技术在疆内处于领先水平;(4)病人来源主要区域:石河子市区、周边各大团场、沙玛两县。 4、本学科与国内外尤其是区内同类学科专业相比的优劣势(200字)。 优势: (1)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始建于1972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经发展为一个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专业科室,是石河子大学重点学科,并努力争创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2)科室拥有良好的专业人才梯队,技术力量雄厚,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3)在消化领域的各项诊断治疗工作中处于领先水平,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消化学界的带头单位。 (4)科室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三项,教育部课题一项,兵团级课题四项及大学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 1.诱因:气候变化,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进餐不规律及刺激性食物,烟酒嗜好及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 ??? 2.上腹痛:疼痛的部位、严重程度、周期性、节律性、放射部位、缓解方式等。??? 3.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 4.家族史。 ??? 5.用药情况:对抑酸药物治疗的效果。 ??? 【物理检查】 ??? 1.左锁骨上淋巴结。 ??? 2.腹部体征:压痛、反跳痛、肌紧张。震水音,胃型及胃蠕动波,肝浊音界,肝脾触诊。???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大便或呕吐物潜血试验。 血清胃泌素测定。 幽门螺杆菌检查。 ??? 2.器械检查: X线胃钡餐检查。 胃镜检查或胃粘膜活检。 疑胃穿孔时胸腹联合透视。 ??? 【诊断要点】 ??? 1.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进食或服用抑酸药可缓解。 ??? 2.X线钡餐检查见典型龛影。 ??? 3.胃镜及胃粘膜活检可确诊,并可鉴别良恶性溃疡。 ??? 【鉴别诊断】 ??? 1.功能性消化不良。 ??? 2.胃泌素瘤。 ??? 3.癌性溃疡。 ??? 【治疗原则】 ??? 1.一般治疗:包括精神和生活治疗、休息、饮食等。 ??? 2.药物治疗: ??? (1)抑酸药物: ??????? 1) H2受体拮抗剂:能阻止组胺与其H2受体结合从而使壁细胞胃酸分泌减少。可选用西咪替丁(Cimitidine)、雷尼替丁(Ranitidine)或法莫替丁(Famotidine)。??????? 2)质子泵阻滞剂:抑制壁细胞分泌H+的最后环节H+-K+-ATP酶,有效减少胃酸分泌,奥美拉唑(Omeprazole),常用剂量为20~40mg/d。 ??? (2)增强粘膜防御力药物: ??????? 1)胶体次枸橼酸铋:常用120mg/次,4次/d,餐前服,8周为一疗程。??????? 2)硫糖铝:可选用片剂或混悬液。 ??????? 3)前列腺素:合成前列腺素、米索前列醇和恩前列素。 ??? (3)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 ??? 3.手术治疗: ??? 适应证为: ??? (1)大量出血经内科积极处理无效者;

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分析

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方法以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消化内科疾病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4例患者发生临床路径退出,对患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成因。结果142例消化内科疾病患者中,其中34例患者发生临床路径退出,退出率为23.94%;患者发生临床路径变异,变异率为66.20%;影响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因素为疾病变异因素占44.12%,患者因占32.35%,医师因素占23.53%。结论在消化内科疾病给予临床路径中,虽然疾病因素不可控制, 但是可以从患者、医师两方面入手加以控制,从而尽可能的降低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概率。 标签: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 临床路径于2002年提出,以医学临床为主要研究范畴,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临床路径试点工作。从含义上来说,临床路径主要是指在根据疾病的类型建立与之相承接的治疗模式,并且在一定标准规范的引导下减少变异效率,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1]。对此,本院对影响消化 内科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加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消化内科疾病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卫生部颁布的六种疾病类目。男79例,女63例,年龄最大为76岁,年龄最小为21岁,平均年龄(41.24±7.29)岁。其中,肠息肉摘除71例,急性胰腺炎31例,胆总管结石22例,肝硬化腹水15例,胃食管反流3例。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已住院治疗为主要方式,将符合标准的消化内科患者纳入临床路径体系中,规范操作行为,将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各种方案、护理措施均填写进度表中,以便对患者的临床路径加以监督管理。在临床路径变异退出观察中,要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针对退出因素加以归纳总结, 由专家组控制,严格流程,切实有效的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1.3 评判标准 以传统分类方法为依据,临床路径退出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因疾病本身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

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轻症急性胰腺炎(ICD-10:K85.001/K85.101 /K85.201/K85.301/K85.801/K85.802/K8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 2.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 3.辅助检查: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或无形态学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内科治疗: (1)监护、禁食、胃肠减压;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

(3)药物治疗: 抑酸治疗、抑制胰腺分泌药物、胰酶抑制剂;无感染征象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谨慎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 2.内镜治疗:对于胆源性胰腺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采用内镜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5.001/K85.101/K85.201 /K85.301/K85.801/K85.802/K85.901轻症急性胰腺炎疾病编码。 2.排除急性重症胰腺炎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合并胰腺脓肿、胰腺囊肿等)。 3.排除其他急腹症: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肠系膜血管栓塞、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甘油三酯、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 (3)血气分析; (4)心电图、腹部超声、腹部及胸部X线片。

消化科临床路径(2014)

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一、慢性胃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K29.502)(无并发症患者)(二)诊断依据。 根据: 《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临床症状: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 2.胃镜或钡餐检查提示慢性胃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基本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注意饮食、避免应用刺激及辛辣药物等。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抑制胃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胃粘膜保护药物、根除Hp药物、对症治疗药物。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胃炎(ICD-10:K29.502)(无并发症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CRP、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生化全项、血清常规、凝血常规、输血常规、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等); (3)心电图、胸正侧位片; (4)腹部超声;

(5)胃镜检查及粘膜活检(包括Hp检测); 2.诊断有疑问者可查: (1)血淀粉酶、血浆胃泌素水平、肿瘤标记物筛查; (2)13C-或14C-呼气试验; (3)立位腹平片、X线钡餐、上腹部CT或MRI。 (七)胃镜检查。 1.入院前未检出者,应尽早进行,对胃溃疡病灶常规作活检。 2.检查前禁食6-8小时。 3.如选择无痛内镜,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在内镜室观察至清醒,并经麻醉医师同意后返回病房。 4.胃镜检查2小时后再进食(大量活检者或容易出血者可延长禁食时间)。 (八)标准药物治疗方案。 1.合并Hp感染者进行根除Hp治疗: (1)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2种相关抗菌药物三联疗法,或加用铋剂的四联疗法,疗程为1-2周); (2)抗Hp治疗后继续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抑酸治疗。 2.未合并Hp感染者根据症状及检查结果进行治疗。 3.症状无改善者可给予消化酶、益生菌以及镇静抗焦虑治疗。 (九)出院标准。 症状消失或减轻。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调整药物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合并其他疾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胃镜结果提示高级别瘤变、癌变等需要内镜下EMR、ESD 以及手术治疗,退出本路径,转入相应临床路径或外科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实际住院日:天 时间 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天) 年月日 (第3~6天)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下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 单 □完成入院记录初步诊断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密切观察基础疾病、必要 时请专科会诊 □实施各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 检查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进一步明确 诊断,指导治疗 □向患者及家属交 代病情和治疗注意事项 □上级医师查房明确诊断及诊 疗评估 □依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饮食调摄 □卧床休息 □疾病分期 □辨证分型 □腰椎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临时医嘱 □血、尿便常规 □腰椎X线片、CT/MRI □生化检查 □心电图 □胸部X线片 □对症治疗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卧床休息 □疾病分期□辨证分型 □中药汤剂辩证口服 □中成药辩证口服 □中药辩证外治法 □松解类手法治疗 □整复类手法治疗 □其他手法治疗 □腰椎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针刺 □灸法 □其他治疗方法 临时医嘱 □必要时相关科室会诊 □对症治疗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卧床休息 □疾病分期□辨证分型 □中药汤剂辩证口服 □中成药辩证口服 □中药辩证外治法 □松解类手法治疗 □整复类手法治疗 □其他手法治疗 □腰椎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针刺 □灸法 □其他治疗方法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异常项目 □必要时相关科室会诊 □对症治疗 护理工作□入院介绍 □入院健康教育、饮食指导 □介绍检查前注意事项 □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按医嘱完成护理操作、日常治 疗 □完成常规生命体征监测 □功能指导锻炼 □按医嘱执行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功能指导锻炼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临床路径-消化内科

临床路径-消化内科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 一、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ICD-10:K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原因不明的呕吐、胸及上腹痛、反酸、烧心,小婴儿可有喂食困难、营养不良、发育停滞等症状,对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感染、治疗无效的哮喘等,应当考虑GERD可能。 2.实验室检查:通过食管钡餐造影;食管下端24小时pH值监测;胃镜检查可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体位治疗。 2.饮食治疗。 3.药物治疗:胃肠促动力剂、抑酸剂、黏膜保护剂。 4.外科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1胃食管反流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隐血; (2)C反应蛋白(CRP); (3)肝肾功能、电解质; (4)食管下端24小时pH值监测。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气分析; (2)胸部、腹部平片; (3)腹部B超; (4)食管钡餐造影; (5)胃镜检查等。 (七)选择用药。 1.胃肠促动力剂。 2.抑酸剂。 3.黏膜保护剂。 (八)出院标准。 1.诊断明确。 2.除外其他疾病。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20210215012825)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346 个)、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肺血栓栓塞症 2. 社区获得性肺炎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 支气管扩张症 5. 支气管哮喘 6. 自发性气胸 7. 肺脓肿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 结核性胸膜炎 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慢性支气管炎 12. 特发性肺纤维化 13. 胸膜间皮瘤 14. 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 胆总管结石 2.轻症急性胰腺炎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 大肠息肉 6. 反流食管炎 7.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 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 上消化道出血 13.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4 个)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 脑出血 3. 吉兰—巴雷综合征 4. 多发性硬化 5. 癫痫 6. 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 肌萎缩侧索硬化 10.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 颈动脉狭窄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 13. 视神经脊髓炎 14.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15. 脑梗塞 四、心血管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6 个) 1.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 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8. 房性心动过速 9.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 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大肠癌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癥瘕病(结直肠恶性肿瘤)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结直肠恶性肿瘤的住院患者。 一、癥瘕病(结直肠恶性肿瘤)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直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C18.9,C2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中的相关内容。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版》和《NCCN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2017年第二版》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结直肠癌临床常见证候: 1.脾肾阳虚证:腹胀隐痛,久泻不止,大便夹血,血色黯淡,或腹部肿块,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沉迟。 2.肝肾阴虚证:腹胀痛,大便形状细扁,或带粘液脓血或便干,腰膝酸软,失眠,口干咽燥,烦躁易怒,头昏耳鸣,口苦,肋胁胀痛,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少苔。 3.气血两亏证:体瘦腹满、面色苍白、肌肤甲错,食少乏力,神疲乏力,头昏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湿内停证: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腹部阵痛、舌质红或紫暗,苔腻,脉滑。 5.瘀毒内结证:面色黯滞,腹痛固定不移,大便脓血,血色紫暗,口唇黯紫,或舌有瘀斑,或脉涩,或固定痛处。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癥瘕结直肠恶性肿瘤)。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直肠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生化、凝血、输血前筛查 (3)肿瘤指标 (4)全腹部CT、肺功能检测、常规心脏彩超 (5)胸部影像学、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细菌学检查、送检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相关检查、基因检测、体表血氧饱和度或血气分析、血培养、ESR、痰涂片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阳健脾。 推荐方药:四神丸或附子理中汤加减。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人参、白术、干姜、附子、甘草等。 (2) 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肝肾。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汤合清肠饮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银花、当归、地榆等。 (3) 3.气血两亏证 治法:益气养血。 推荐方药:八珍汤或归脾汤加减。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药、人参、白术、茯

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

卫办医政发〔2011〕70号文件附件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ICD-10:K22.0)。 行内镜下气囊扩张术(ICD-9-CM-3:42.92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1月第2版)。 1.症状:吞咽困难,可伴有反食、胸痛、夜间呛咳,病程长,病情反复,时轻时重。 2.体征:可无特殊体征或有营养不良的体征。 3.辅助检查:食管造影或上消化道造影、食管压力测定等符合贲门失弛缓症,胃镜检查除外食管下段、贲门部其他病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

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1月第2版)。 1.一般治疗:改变进食方式,包括流食/半流食、缓慢进食等。 2.药物治疗:钙离子拮抗剂、硝酸盐制剂等。 3.内镜下扩张或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 4.以上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其他治疗(外科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6–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 2.0贲门失弛缓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血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时间和活动度; (3)感染性疾病筛查(HBV、HCV、HIV、梅毒等); (4)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检查; (5)食管造影或上消化道造影、食管压力测定、胃镜检查。

(推荐)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胸部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拔罐、耳针等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