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其操作技巧规范标准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其操作技巧规范标准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其操作技巧规范标准

消化内镜诊疗规范标准

. . .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3年版) 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消化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胶囊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

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临床科室。 (1)三级医院设有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 (2)其他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协作转诊机制。 2.消化内镜诊疗室。 (1)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和术后观察室。 (2)有满足消化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房间、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

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同时具有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或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5年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0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或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2)病例不少于10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3.具备满足实施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需求的临床辅助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4.开展消化系统肿瘤相关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还应当具备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肿瘤科与放射治疗科的诊疗科目。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医师。

消化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

消化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一.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施工粘膜炎症。其发病主要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障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和食管对反流食物清除能力下降所致。 诊断标准 1.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着样疼痛,或向肩胛区、胸骨两侧放射。 2.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过敏或吐苦水,常有间歇性缓解。 3.食管镜检查和(或)食管吞钡检查有炎症特征者。食管镜与活组织检查为诊断的重要手段。 入院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者。 检查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大便潜血。1日内完成。 2.ESR ,ECG。3日内完成。 3.食管吞钡X线检查,食管镜与活组织检查,食管滴酸试验,胸部透视,B超,肝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1周内完成。 4.出院前食管镜复查。 治疗 治疗原则:减少胃食管反流,避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及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状态。 1.减少胃食管反流:包括少食多餐,少进高脂食物,避免餐后平卧,避免睡前2-3小时内进食,睡觉时枕头抬高等。 2.避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①考来烯胺:4g,口服,3/日,减少胆酸对食管粘膜的破坏。②制酸剂:如氧化镁0.2-1 g,口服,3/日;氢氧化铝凝胶10-15mL,饭前1小时或睡前服,3/日。③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片0.2g,口服,3/日;雷尼替丁胶囊150mg,口服,2/日;法莫替丁胶囊每次40mg,睡前口服。 3.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状态:①多潘立酮:每次40mg,饭前15-30min 及睡前口服。②西沙必利:饭前5-10mg,睡前5-10mg,口服。4.重症病人进内科治疗3月无效时进行外科治疗,一般采用胃底折叠术。对胃食管狭窄者须行食管扩张术。 住院天数 14-21天。

消化内镜诊疗规范标准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3年版) 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消化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胶囊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与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

关的辅助科室与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临床科室。 (1)三级医院设有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 (2)其她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协作转诊机制。 2、消化内镜诊疗室。 (1)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与术后观察室。 (2)有满足消化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与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与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与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具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与其她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房间、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术管

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同时具有消化内科与普通外科或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5年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0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或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2)病例不少于10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3、具备满足实施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需求的临床辅助科室、设备与技术能力。 4、开展消化系统肿瘤相关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还应当具备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肿瘤科与放射治疗科的诊疗科目。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医师。

消化科疾病临床路径

消化系统临床路径(6个)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K74+R1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3.药物治疗:利尿剂、白蛋白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4+R18肝硬化腹水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HBV、HCV; (3)腹水检查; (4)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 (1)腹水病原学检查,腹部CT或MRI,超声心动检查; (2)24小时尿钠排出量或尿钠/钾比值。 (七)腹腔穿刺术。 1.适应证:新发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疑似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者;

三甲医院基本规范标准

二级综合医院基本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级综合医院是向含有多个社区或区县的地区(人口一般在数十万左右)提供以医疗为主,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并承担一定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县或地级市医疗机构。二级综合医院依据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设置。 一、床位: 住院床位总数200张(可以超过500张)。 二、科室设置 (一)一级临床科室。 至少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感染性疾病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中医科,其中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可合并建科,皮肤科可并入内科或外科,有条件的还应设置重症医学科。 (二)二级临床科室。 内科:应设呼吸、消化、心血管等专业科室(专业组)。 外科:应设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专业科室(专业组)。 妇产科:应设妇科、产科、计划生育等专业科室(专业组)。 儿科:应设儿内、新生儿等专业科室(专业组)。 以上每个二级临床科室(专业组)至少设置床位15张(计划生育科室除外)。

(三)医疗技术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手术室、病理科、输血科(可与检验科合设)。 (四)其他科室:预防保健科、信息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消毒供应室、病案室、医学工程室。 三、人员配备 (一)每床至少配备1.1名卫生技术人员。 (二)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且实际从事临床工作的在编护理人员数不少于卫技人员总数的50%。 (三)各一级临床科室应具有一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三级医师数量配备合理。 (四)各医疗技术科室至少有一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五)至少配备一名临床药师。 四、房屋 (一)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 (二)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三)门诊每诊室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平方米。 五、设备 (一)基本设备: 给氧装置、心电图机、心脏除颤器、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系统、呼吸机、气管插管、吸引器、抢救车、洗胃机、骨科牵引床、内窥镜系统、妇科检查床、产床、母婴监护仪、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2013年3月

上篇临床诊疗指南 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1) 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 (8) 第三章急性胃炎 (11) 第四章慢性胃炎 (14) 第五章消化性溃疡 (17) 第六章功能性消化不良 (21) 第七章胃癌 (24) 第八章溃疡性结肠炎 (26) 第九章肠易激综合征 (30) 第十章结核性腹膜炎 (32) 第十一章急性胰腺炎 (34) 第十二章慢性胰腺炎 (38) 第十三章胰腺癌 (43) 第十四章肝硬化 (47) 第十五章肝硬化腹水 (52) 第十六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55) 第十七章肝性脑病 (59) 第十八章肝肾综合征 (62) 第十九章原发性肝癌 (65) 第二十章药物性肝病 (68) 第二十一章酒精性肝病 (71)

下篇临床操作规范 第一章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76) 第二章结肠镜检查 (80) 第三章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 (84) 第四章色素内镜检查 (93) 第五章非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内镜治疗 (99) 第六章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 (102) 第七章消化道狭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 (108) 第八章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114) 第九章内镜下胆管引流术 (122) 第十章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 (129)

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第一节上消化道出血 【概述】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腺的出血。在我国普通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其次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病变和肿瘤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出血已日见增多。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诊断,依靠病史和体检对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是困难的。近年来如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既可以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同时又可以进行某些治疗。 【临床表现】 1 .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可分为三类:①慢性隐性出血:肉眼不能观察到便血,仅粪便潜血阳性;②慢性显性出血:肉眼能观察到呕血,解柏油样便,临床上无循环障碍;③急性大出血:有呕血,鲜红或暗红色,便血伴循环障碍和重度贫血,可伴低血压或休克症状,需紧急处理。 2 .出血量的估计:出血量达60-100ml 时,可出现柏油样黑便,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机体可以代偿,无临床症状。出血量超过500ml,可出现症状,中等量失血(占全身血容量15%左右)约700ml 时,可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

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轻症急性胰腺炎(ICD-10:K85.001/K85.101 /K85.201/K85.301/K85.801/K85.802/K8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 2.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 3.辅助检查: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或无形态学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内科治疗: (1)监护、禁食、胃肠减压;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

(3)药物治疗: 抑酸治疗、抑制胰腺分泌药物、胰酶抑制剂;无感染征象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谨慎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 2.内镜治疗:对于胆源性胰腺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采用内镜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5.001/K85.101/K85.201 /K85.301/K85.801/K85.802/K85.901轻症急性胰腺炎疾病编码。 2.排除急性重症胰腺炎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合并胰腺脓肿、胰腺囊肿等)。 3.排除其他急腹症: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肠系膜血管栓塞、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甘油三酯、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 (3)血气分析; (4)心电图、腹部超声、腹部及胸部X线片。

消化科临床路径(2014)

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一、慢性胃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K29.502)(无并发症患者)(二)诊断依据。 根据: 《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临床症状: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 2.胃镜或钡餐检查提示慢性胃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基本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注意饮食、避免应用刺激及辛辣药物等。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抑制胃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胃粘膜保护药物、根除Hp药物、对症治疗药物。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胃炎(ICD-10:K29.502)(无并发症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CRP、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生化全项、血清常规、凝血常规、输血常规、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等); (3)心电图、胸正侧位片; (4)腹部超声;

(5)胃镜检查及粘膜活检(包括Hp检测); 2.诊断有疑问者可查: (1)血淀粉酶、血浆胃泌素水平、肿瘤标记物筛查; (2)13C-或14C-呼气试验; (3)立位腹平片、X线钡餐、上腹部CT或MRI。 (七)胃镜检查。 1.入院前未检出者,应尽早进行,对胃溃疡病灶常规作活检。 2.检查前禁食6-8小时。 3.如选择无痛内镜,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在内镜室观察至清醒,并经麻醉医师同意后返回病房。 4.胃镜检查2小时后再进食(大量活检者或容易出血者可延长禁食时间)。 (八)标准药物治疗方案。 1.合并Hp感染者进行根除Hp治疗: (1)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2种相关抗菌药物三联疗法,或加用铋剂的四联疗法,疗程为1-2周); (2)抗Hp治疗后继续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抑酸治疗。 2.未合并Hp感染者根据症状及检查结果进行治疗。 3.症状无改善者可给予消化酶、益生菌以及镇静抗焦虑治疗。 (九)出院标准。 症状消失或减轻。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调整药物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合并其他疾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胃镜结果提示高级别瘤变、癌变等需要内镜下EMR、ESD 以及手术治疗,退出本路径,转入相应临床路径或外科手术治疗。

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相对于指南来说,其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是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 临床路径是相对于传统路径而实施的,传统路径也即是每位医师的个人路径,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针对某一疾病可能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案。采用临床路径后,可以避免传统路径使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间出现不同的治疗治疗方案,避免了其随意性,提高了费用、预后等等的可评估性。临床路径通过设立并制订针对某个可预测治疗结果病人群体或某项临床症状的特殊的文件、教育方案、患者调查、焦点问题探讨、独立观察、标准化规范等,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执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目前(2009年12月)已经组织专家制定出呼吸、消化、皮肤等22个专业、112个病种的,如皮肤科的带状疱疹、,儿科的、,妇科的子宫肌瘤、宫颈癌等。但并非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进入的患者出现严重并发 症时,或需要出院、转院时,应当退出当前临床路径。每家综合试点医院至少选择2个治疗专业的病种, 作为试点规范临床治疗路径。 其中22个专业包括: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肾病学、内分泌、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胸外科、心脏大、妇科、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肿瘤科。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医院各科室: 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根据《医药卫生体质改革近期重 点实施方案(2009-2011)》和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州卫字【2010】15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一、单病种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 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二、院内各科室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各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 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 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四、设立组织,加强督导 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开展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工作,并负责该工作 的管理、督导。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隶属于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要负 责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对我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质量进行指导、监控 和评估,协调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消化内镜诊疗规范标准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3年版) 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消化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胶囊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临床科室。 (1)三级医院设有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 (2)其他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协作转诊机制。 2.消化内镜诊疗室。 (1)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和术后观察室。 (2)有满足消化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房间、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同时具有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或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5年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0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或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2)病例不少于10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3.具备满足实施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需求的临床辅助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4.开展消化系统肿瘤相关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还应当具备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肿瘤科与放射治疗科的诊疗科目。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医师。 1.开展消化内镜手术的医师,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专业。

消化内科诊疗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规范 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 【病史采集】 1.病因:十二指肠溃疡、滑动性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 1.内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内镜下可分四级。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内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 1.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内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内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 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内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内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 (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潘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1)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2)保护粘膜药:硫糖铝、三钾二枸橼酸钕盐(德诺)。 3.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食管瘢痕狭窄及难以控制反复出血者,采用外科手术或食管扩张术。 【疗效标准】 1.治愈标准 (1)症状消失。 (2)内镜或(及)X线检查粘膜恢复正常。 2. 好转标准 (1)症状减轻。 (2)内镜或(及)X线检查粘膜病变有所改善。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标准,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第二节食管癌 【病史采集】 1.食管癌易患因素:食物粗糙、过硬及霉变食物、进食过烫、过快、饮用浓茶、烈酒及其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15个)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K74+R1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3.药物治疗:利尿剂、白蛋白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4+R18肝硬化腹水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HBV、HCV; (3)腹水检查; (4)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 (1)腹水病原学检查,腹部CT或MRI,超声心动检查; (2)24小时尿钠排出量或尿钠/钾比值。

消化道出血基本诊疗路径

消化道出血基本诊疗路径 一、消化道出血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消化道出血(ICD-10:K9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主要症状和体征:呕血、黑便或便血,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 2.基本辅助检查:大便潜血阳性,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下降,氮质血症,结合内镜检查结果可明确。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92消化道出血疾病编码。 2.年龄18-65周岁住院患者,男女均可; 3.同意按照临床路径方案的要求配合诊疗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入选。

排除标准: 1、消化道大量出血和休克者;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胃、肠动脉破裂出血者; 3、精神性疾病、无自制力、不能明确表达者; 4、不同意按照临床路径方案的要求配合诊疗者。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2、补充血容量 3、止血治疗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复查血常规与尿素氮,大量出血者禁食,少量出血者可适当进流质。 2、补充血容量:可静脉用5%葡萄糖液、平衡盐液、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周围循环,血红蛋白<70g/L时应输血。

中国脂肪性肝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建议2019修订版

中国脂肪性肝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建议(2019年修订版)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 FLD)现已取代慢性乙型肝炎成为我国最常见慢性肝病,对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危害。FLD的防治涉及消化、内分泌、心血管、营养、运动等多个学科,完善的诊断和风险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随访管理需要多学科医生的协作[1]。为了规范FLD诊疗流程,中国医师协会脂肪性肝病专家委员会2013年发布了《脂肪性肝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建议》[2]。近年来,一系列临床研究结果的发表、新指南的颁布,促使了FLD诊疗理念更加完善。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 FLD)现已取代慢性乙型肝炎成为我国最常见慢性肝病,对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危害。FLD的防治涉及消化、内分泌、心血管、营养、运动等多个学科,完善的诊断和风险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随访管理需要多学科医生的协作[1]。为了规范FLD诊疗流程,中国医师协会脂肪性肝病专家委员会2013年发布了《脂肪性肝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建议》[2]。近年来,一系列临床研究结果的发表、新指南的颁布,促使了FLD诊疗理念更加完善。为了进一步优化FLD患者的管理流程,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诊疗建议,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脂肪性肝病专家委员会等3个学会根据中国患者的疾病特点,参考国内外新的循证证据和指南,对2013年版《脂肪性肝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建议》进行修订。 相较于2013年版“专家建议”,本建议中我们对下列内容进行了更新:(1)本建议中的FLD主要是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将酒精性肝病列入特殊人群脂肪肝进行阐述;(2)对组织架构及功能建议进行了合并,更

消化科临床诊疗指南

目录 上篇 第一章上消化道出血 (4) 第二章黄疸 (8) 第三章腹水 (11) 第四章急性胰腺炎 (18) 第五章慢性胰腺炎 (20) 第六章胰腺癌 (23) 第七章胰岛内分泌细胞瘤 (25) 下篇 第一章肝硬化 (28) 第二章肝硬化腹水 (31) 第三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34) 第四章肝性脑病 (37) 第五章肝肾综合征 (39) 第六章原发性肝癌 (42) 第七章肝脏良性肿瘤 (45) 第八章布加综合征 (49) 第九章药物性肝病 (53)

第十章酒精性肝病 (55) 第十一章妊娠期肝病 (59) 第十二章先天性非溶血性胆红素代谢缺陷 (64) 第十三章自身免疫性肝炎 (66) 第十四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69) 第十五章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72) 第十六章肝豆状核变性 (74) 第十七章遗传性血色病 (76) 第十八章特发性门脉高压症 (78) 第十九章肝移值的适应证 (80) 第二十章关于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预防 (83)

上篇

第一章上消化道出血 【概述】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腺的出血。在我国普通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其次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和肿瘤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出血已日见增多。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诊断,依靠病史和体检对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是困难的。近年来如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既可以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同时又可以进行某些治疗。 【临床表现】 1 .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可分为三类:①慢性隐性出血:肉眼不能观察到便血,仅用化验方法证实粪便潜血阳性;②慢性显性出血:肉眼能观察到呕血,解柏油样便,临床上无循环障碍;③急性大出血:有呕血,鲜红或暗红色,便血伴循环障碍和重度贫血,可伴低血压或休克症状,需紧急处理。 2 .出血量的估计:出血量达60 ~100ml 时,可出现柏油样黑便,出血量不超过400ml 时,机体可以代偿,无临床症状。出血量超过500ml ,可出现症状,中等量失血(占全身血容量15%左右)约700ml 时,可引起头晕、无力、站立性晕厥、口渴、四肢冷、血压偏低、贫血。大量出血(达全身血容量的30%~50%)约1500 ~2500ml ,即可产生休克,患者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速弱、呼吸困难,如不积极救治可导致死亡。 【诊断要点】 1 .确定上消化道出血前,必须排除口腔、牙酿、鼻咽部等部位出血,注意局部检查,有无出血痕迹和损伤;排除咯血,大量咯血时,可吞咽入消化道,引起呕血或黑便。上腹痛加上呕血或解柏油样便的病史,有助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近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饮酒,揭示出血性胃炎的可能性,先有剧烈呕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标准

消化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

目录 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1) 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 (11) 第三章消化性溃疡 (16) 第四章溃疡性结肠炎 (20) 第五章急性胰腺炎 (23) 第六章肝硬化 (35) 第七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38) 第八章原发性肝癌 (41) 第九章消化道息肉镜下治疗 (43) 第十章经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47)

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第一节上消化道出血 【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腺的出血。在我国普通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其次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急性胃粘膜病变和肿瘤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出血已日见增多。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诊断,依靠病史和体检对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是困难的。近年来如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既可以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同时又可以进行某些治疗。 急性非静脉曲性上消化道出血 一、急性非静脉曲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eeal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系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病死率为6%一10%[2-3]。 二、ANVUGIB的诊断 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ANVUGIB诊断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对可疑患者可行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三、ANVUGIB的病因诊断 1.ANVUGIB的病因:多为上消化道病变所致,少数为胆胰疾患引起,其中以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肿瘤、应激性溃疡、急慢性上消化道黏膜炎症最为常见。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也是引起上消

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消化科疾病临床路径 1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 2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 3反流食管炎临床路径 4大肠息肉临床路径 5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 6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7贲门失弛缓症镜下气囊扩术临床路径(2011) 8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2011) 9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出血(科治疗)临床路径(2011) 10经镜胆管支架置入术临床路径(2011) 11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2011) 12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2011) 13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临床路径(2011) 14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临床路径(2011) 15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2011) 1 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 (2009 年版) 一、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总管结石(ICD-10 :K80.3/K80.5 )行胆总管镜下取石术(ICD-9-CM-3 :51.88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科学(第12 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消化镜学(第2 版)》(科学)等国、外临床诊疗指南 1.胆绞痛、梗阻性黄疸、急性 胆管炎(即Charcot三联征:腹痛、黄疸、发热)或胆源性胰腺炎 2.辅助检查(超声、CT或MRCP )怀疑或提示胆总管结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消化镜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实用科学(第12 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消化镜学(第2 版)》(科学)等国、外临床诊疗指南 1. 急诊手术:急性胆管炎。 2. 择期手术:患者本人有微创治疗意愿;生命体征稳定;无重要脏器衰竭表现;能耐受ERCP 操作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 K80.3/K80.5 胆总管结石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2 天。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血型、RH 因子、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腹部超声、心电图、胸片。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超声心动、腹部 CT 、MRCP "XT o (七)选择用药。 1.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 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 造影剂选择:碘过敏试验阴性者,选用泛影葡胺;碘过敏试验阳性者,选

消化内科诊疗规范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规范消化神经中心

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第一节上消化道出血 【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腺的出血。在我国普通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其次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病变和肿瘤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出血已日见增多。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诊断,依靠病史和体检对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是困难的。近年来如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既可以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同时又可以进行某些治疗。 【临床表现】 1 .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可分为三类:①慢性隐性出血:肉眼不能观察到便血,仅粪便潜血阳性;②慢性显性出血:肉眼能观察到呕血,解柏油样便,临床上无循环障碍;③急性大出血:有呕血,鲜红或暗红色,便血伴循环障碍和重度贫血,可伴低血压或休克症状,需紧急处理。 2 .出血量的估计:出血量50ml即可出现黑便,出血量达200ml 时,可出现柏油样便,出血量达250ml 以上时,出现呕血,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机体可以代偿,无临床症状。出血量超过500ml,可出现症状,中等量失血(占全身血容量15%左右)约700ml 时,可引起头晕、无力、站立性晕厥、口渴、四肢冷、血压偏低、贫血。大

量出血约1000 -1500ml ,即可产生休克,患者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速弱、呼吸困难,如不积极救治可导致死亡。 【诊断要点】 1.确定上消化道出血前,必须排除口腔、牙酿、鼻咽部等部位出血,注意局部检查,有无出血痕迹和损伤;排除咯血,大量咯血时,可吞咽入消化道,引起呕血或黑便。上腹痛加上呕血或解柏油样便的病史,有助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近期服用非街体类抗炎药或饮酒,揭示出血性胃炎的可能性,先有剧烈呕吐后再呕血,要考虑贲门粘膜撕裂症。下腹疼痛,排便习惯改变伴血便,提示结肠癌的可能。老年吸烟者突然发生急性腹痛并出血,提示结肠缺血性肠炎。体格检查可对诊断提供帮助。慢性病容、蜘蛛痣、脾大,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提示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 (1)粪便潜血试验简易有效,在无症状的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中很有价值。 (2)入院时应作血常规、血型、肝功、凝血四项检查,必要时备血。 (3)电子胃镜检查: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既安全又可靠,能及时发现急性浅表性病变。只要患者情况允许,检查时机越早越好,24h 内检查诊断率高于24以后内镜检查者,及早明确诊断亦有利于治疗,有休克者须在纠正休克后进行。为明确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内镜检查要从食管上段至十二指肠降部都全面细致观察,积血的部位和颜色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章消化道出血1? 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 (11) 第三章消化性溃疡.................................................................................................. 16第四章溃疡性结肠炎?20 第五章急性胰腺炎2?3 第六章肝硬化.......................................................................................................... 35第七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38) 第八章原发性肝癌................................................................................................ 41第九章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4?3 第十章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47?

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第一节上消化道出血 【概述】上消化道出血就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得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与胰腺得出血、在我国普通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得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其次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病变与肿瘤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出血已日见增多、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与出血部位得诊断,依靠病史与体检对确定出血部位与病因就是困难得、近年来如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既可以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同时又可以进行某些治疗。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一、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eealuppergastroint estinalbleeding,ANVUGIB)系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得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得出血与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得出血,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病死率为6%一10%[2—3]。 二、ANVUGIB得诊断 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血与(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ANVUGIB诊断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与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对可疑患者可行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三、ANVUGIB得病因诊断 1.ANVUGIB得病因:多为上消化道病变所致,少数为胆胰疾患引起,其中以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肿瘤、应激性溃疡、急慢性上消化道黏膜炎症最为常见、服用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