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复习提纲

《精神病学》复习提纲
《精神病学》复习提纲

神经症(neurosis)

Definition: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的总称。Diagnosis:1.主动求治:以焦虑、抑郁、恐惧、疑病、神经衰弱症状为主诉,2.表现为多种躯体不适症状,体检和必要的辅查却又找不到相应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神经症的共性(commonness)

1.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2.患者病前常有一定的易患素质和人格基础;

3.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4.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5.一般自知力完整,有求治要求。

Diagnosis standard

1.症状标准:1恐惧2躯体形式症状3 强迫症状4 躯体化症状5 惊恐发作6 疑病症状7 焦虑8 神经衰弱症状

至少有上述1项;2.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m,惊恐障碍另有规定(1m≧3次或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的焦虑持续1m);4.排除标准: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等;

A焦虑症:以焦虑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焦虑没有明确客观对象,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和运动性不安;

B强迫症: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某些观念、意向或行为,明知不合理,但无法控制和摆脱,感到十分苦恼;C恐惧症:以恐怖症状为主的神经症。表现对某些特殊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不合情理的、强烈的恐惧或紧张不安的体验,从而出现回避反应。常伴植物神经症状;

D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E神经衰弱:以精神易兴奋、易疲劳,情绪易激惹,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神经症。

精神疾病症状学(psychopathology)

Definition: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异常,临床上统称精神症状,症状学是研究这些异常表现的科学

感知障碍(disturbance of perception):

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障碍包括1感觉过敏,2感觉减退,3感觉消失,4感觉倒错,5内感性不适。

知觉:某一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作为一个整体的综合的映象在大脑中的反映,包括错觉和幻觉。

A错觉:歪曲的知觉,感觉条件差,情绪因素,疲劳。B幻觉:没有现实刺激时出现的虚幻的知觉,常见于各种精神病。C感知综合障碍:空间感知综合障碍;时间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thought disturbance)(包括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病理性赘述,思维贫乏,思维松弛,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 思维中断, 思维插入,思维扩散,思维云集。

2.思维内容障碍:妄想;注意、记忆和智能障碍

妄想的特点:1.歪曲事实,甚至荒谬离奇,患者坚信不移;2.妄想内容涉及患者本人,与个人利害有关;3.个人独有,最亲近的人也无法理解;4.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 ers)包括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稳定性的改变,情感协调性的改变)

1.性质改变:情感低落,情感高涨,恐惧,焦虑。

2.稳定性的改变:情感淡漠,情感脆弱,易激惹,病理性激情。

3.心境与思维协调性:情感倒错,表情倒错,矛盾感情,病理性心境恶劣,情感幼稚,情感衰败。

木僵:为严重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指动作行为和语言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患者常保持一种固定的姿势,很少运动或经常不动,classified to 4 types:紧张性木僵,抑郁性木僵,心因性木僵,器质性木僵。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是一组由脑变性、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颅脑创伤、颅内肿瘤、癫痫等因素直接损害CNS所致精神障碍的总称。

自知力:患者对其本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是否觉察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存在异常,对异常表现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哪些属于病态。

谵妄: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识障碍,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又称急性恼病综合症,起病急、病程短、发展快。遗忘综合症:又称柯察可夫综合症。以近事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无意识障碍,智能相对完好,伴有情感迟钝、缺乏主动性。常见病因:大量饮酒导致酒精中毒,引起B族维生素缺乏,造成间脑和边缘颞叶结构损害。

痴呆: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主要特征:缓慢出现智能减退伴有人格改变,无意识障碍,起病缓慢,病程长。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

Features:1.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2.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3.可有精神病性症状;

4.反复发作的倾向;

5.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Classified to 4 types: 1抑郁障碍2恶劣心境障碍3双相情感障碍4持续性心境障碍

抑郁症(Depression):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Manifestations:躯体症状:1睡眠障碍;2食欲减退;3便秘;4躯体疼痛、不适;5性欲减退。焦虑

其他症状: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

Treatment:ECT (GOLDEN);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精神动力性治疗)

双相障碍(BPD):双相障碍是指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的发作性病程形式为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

Treatment: 1.整体疾病观念,综合治疗原则: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及危机干预等;2.长程(全病程)治疗原则;

3.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治疗原则:疾病知识教育

分裂症(dementia praecox DP)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前驱期症状:1.神经衰弱综合症表现,2.强迫症状,3.人格解体,4.意志和行为障碍:与过去判若两人、冲动行为,5.心境变化:抑郁、焦虑、激越、情绪不稳等,6.生理功能改变:睡眠、食欲、精力、动机等,7思维障碍。

B显症期症状(充分期):

1感知障碍:幻觉幻听最常见;幻视较常见错觉为非特征性症状,应排除器质性因素感知综合障碍较常见(窥镜症)2思维障碍(核心症状):思维形式障碍联想散漫、思维破裂、语词新作、模仿语言、重复语言、持续言语、刻板言语、思维中断、缄默症、思维奔逸、思维贫乏、内向性思维、抽象概括能力下降、思维云集、病理性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思维内容障碍:妄想

3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反应不协调、情感倒错、矛盾情绪

4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减退:孤独、退缩与家人隔绝是基本症状之一意志活动增强(偏执型);木僵:腊样屈曲,紧张性兴奋;激越和冲动控制能力减退,社交敏感性降低;自杀:约10%-15%最终死于自杀;怪异行为:扮鬼脸、幼稚愚蠢的行为,傻笑、脱衣、脱裤等

5定向、记忆和智能、自知力时间、空间和人物定向正常;意识清晰;一般没有记忆和明显的智能障碍;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损害

C慢性期症状:以“阴性症状”为主;残留的“阳性症状”;社会功能受损。分为偏执型,紧张型, 青春型,单纯型等. Diagnostic standard:

1症状标准:至少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

2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3病程标准:≥1月

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Treatment:

1药物治疗:氯丙嗪, 氯氮平等(单一药物, 小剂量开始, 剂量因人而宜, 维持剂量和疗程充分, 及时处理药物副反应)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部分

3心理与社会康复:恢复原有的工作或学习能力,重建恰当稳定的人际关系

维持治疗时间:A第一次发作→1-3年;B第二次发作→3-5年;C多次→长期,甚至终生。

1.GBS: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AIDP),是多发性神经病变的一种特殊类型,除广泛侵犯神经干及末梢外,还累计神经根,颅神经,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病。

2.癫痫发作(epileptic seizures):大脑神经元异常过度的超同步化放电所造成的临床现象。

3.癫痫(epilepsy):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特点是持续存在能产生癫痫发作的易感性,并出现对应的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后果。(>1次 diagnosis)

4.偏头痛(Migraine ):原发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特点是反复发作的搏动性痛或胀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声和惧光。

5.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的范围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烈性疼痛。

扳机点: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特别敏感部位,对该部位任何轻微的刺激可能诱发疼痛,通常口周多有扳机点。

6.眩晕(Vertigo ):眩晕是一种运动幻觉,指空间定位或平衡觉的自我体会错误,病人感觉外界景物剧烈旋转,或自身摇摆晃动的不稳感;病人自觉极为异常的“动” 。

7.古兹曼综合症(gerstmann syndrome): 主侧角回损伤,优势半球顶叶皮质受损,变现为手指不识症,左右定向障碍,计算力障碍和书写力不能。

8.脊髓半切综合症(brown sequard syndrome):因脊髓丘脑束受损,产生病灶以下对侧的痛温觉障碍。因锥体束和薄束楔束受损,同时伴有损害水平以下同侧肢体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深感觉障碍。在受损节段出现条状周围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9.Foster-Kennedy syndrome:见于额叶底部肿瘤,病变侧视神经萎缩,病变对侧视乳头水肿。

10.Wernicke 失语:优势半球感觉性语言中枢受损时,病人听到对方的语言和声音不能理解其含义,不能重复别人的讲话,病人讲话不正确,难以被别人理解,有人称为言语错乱。

11.Broca失语:又称运动性失语,病变损伤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病人能理解他人的言语,但不能用言语与他人对话,发音器官活动无障碍。

12.命名性失语:优势半球颞叶后部损伤,病人讲话虽然流利,但对熟悉物体只能说出其用途,而不能说出其名称,当告诉病人物体的正确名称时,病人即点头称是。

13.大脑脚损害综合征(Weber syndrome):多是由于小脑幕切迹疝或是肿瘤直接压迫所致。主要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瘫,对侧中枢性面瘫和上下肢瘫痪。

14.Benedikt syndrome :中脑内侧损害,可以同时累计动眼神经纤维和红核,黑质,而锥体束不受损,主要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瘫痪伴对侧肢体震颤,强直或是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和共济失调。

15.Ramsay-hunt syndrome :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时,出现的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

16.脑桥腹外侧综合症(Millard-Gubl er syndrome):损伤外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主要表现有:1同侧外展神经核面神经周围性瘫痪,对侧上下肢中枢性瘫痪2.也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17.闭锁综合症(locked-in syndrome):脑桥基底部受损害,病人除双眼球及眼睑能上下活动外,其它全身随意运动功能均丧失。

18.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 enberg syndrome):由小脑下后动脉闭塞引起。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疑核,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损害);3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4.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5.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

19.脊髓全横贯损害综合症:损伤平面以下所有的深浅感觉均消失,其上缘可能有感觉过敏带;2运动障碍:在损害平面脊神经支配区出现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损伤平面以下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初期可有数周的脊髓休克期;3括约肌功能障碍,以及受损平面以下的皮肤发凉,紫绀,无汗等植物神经紊乱的表现。

20.BELL麻痹:面神经炎,茎乳孔以上面神经管内面N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造成该侧闭目不能,口角歪向对侧。

21.脊髓休克(spinal shock):当脊髓被完全切断时,脊髓与高级中枢的联系中断,失去了高级中对脊髓的调节,出现了病变部位以下暂时出现的脊髓反射活动消失,出现无反射现象。主要表现:断离面以下的躯体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骨骼肌肌紧张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不出现,大、小便潴留等。

22.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脑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供血范围内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23.霍纳综合征(Horner's syndrome):眼球轻微凹陷,瞳孔缩小,眼裂小,或伴有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见于脑干以下颈交感神经径路损伤。

24.阿罗瞳孔:瞳孔缩小,直接对光反射消失,调节和辐辏反射存在。见于神经梅毒,脑炎,多发性硬化和铅中毒。

精神病学考试重点(第七版)

精神病学考试重点(第七版) 1、什么叫精神障碍?(P1) 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传统上,精神障碍根据有无所谓的器质性因素分为“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脑炎、慢性脏器衰竭所致的精神障碍)和“功能性”精神障碍,后者由分为重性精神障碍(又称为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和轻性精神障碍(如焦虑症、应激所致的精神障碍) 2、导致精神障碍的病因或危险因素有哪些?(P5) (1)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遗传与表观遗传、精神发育异常、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毒物等。 (2)精神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性别、父母的养育方式、社会阶层、社会经济状况、种族、文化宗教背景、人际关系等精神障碍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3、如何理解精神障碍的等级诊断观念?(P39) 在诊断过程中,要根据等级诊断首先确定患者是否有器质性因素,只有排除器质性的问题,才考虑功能性障碍在诊断“功能性”精神障碍的过程中,要考虑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精神病性的,如精神分裂症、幻觉、妄想 第二层次:非精神病性的,如神经症性、癔症、没有重性精神病性特征 第三层次:人格障碍和心理应激因素 4、CCMD-3对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有哪四项? ①症状标准②严重标准③病程标准④排除标准 5、谵妄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有哪些?(P55) (谵妄delirium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情发展迅速,故又称为急性脑综合征。) 病因: 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障碍性疾病、物质滥用、中毒、营养缺乏 临床表现: 谵妄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变化大,通常持续数小时或数天,老年患者中持续数月者也并非罕见。典型的谵妄通常10-12天可完全恢复,但有时可达30天以上。谵妄的特征: ①意识障碍,神志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对周围环境与事物的觉察清晰度降低。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表现为昼轻夜重。 ②定向障碍,包括时间和地点的定向障碍,严重者会出现人物定向障碍。 ③记忆障碍,以即刻记忆和近记忆障碍最明显,患者尤对新近事件难以识记。 ④睡眠觉醒周期不规律,表现为白天嗜睡而晚上活跃。好转后患者对谵妄时的表现或发生的事大都遗忘。 ⑤感知障碍尤其常见,包括感觉过敏、错觉和幻觉。情绪紊乱非常突出,包括恐怖、焦虑、抑郁、愤怒或者欣快等。 6.AD的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AD与VD的鉴别。(P60)

精神病学(人卫第六版)总复习终极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精神病学考: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二、精神障碍考: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精神障碍的核心部分是失去现实检验能力、有明显幻觉妄想的精神病性障碍,外围是一些神经症性疾病。 第三节精神障碍的病因考 一、精神障碍与其他躯体疾病一样,均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影响精神健康或精神疾病的主要生物学因素大致可分为遗传、神经发育、环境、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毒物等。 ⑴遗传 ⑵心理社会因素:①应激性生活事件:可以成为直接原因。②父母教养方式:个性和应对模式的形成。③经济状况:差异性。④文化背景⑤人际关系 ⑶人格特征: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个性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①精神障碍的易感人格②分裂样人格③癔症样人格④偏执型人格⑤强迫型人格 第三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考 第一节概述 1、精神病理学考:研究精神症状(对症状进行描述、命名、归类)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是精神病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深入精神病人心灵的钥匙。精神活动考是通过外显行为(言谈、书写、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的。 2、精神症状的判定考 判断精神活动是否属于正常范围:首先不能脱离现实谈症状,离开现实无症状可言。 其次可从三个方面比较分析: ①纵向比较: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如性格改变。 ②横向比较:与大多精神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如偶尔的入睡前幻觉。 ③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3、精神症状的特点考: ⑴症状的出现不受意识控制(故意就不是精神症状)。 ⑵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⑶症状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⑷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4、精神症状间的关系及鉴别考 当确定某精神症状存在时,应注意: ⑴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如幻觉。

《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教学大纲

湖南中医药大学专业课课程教学大纲 《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大纲适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西结合精神病学是临床 医学的一门分支,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中西结合精神病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精神病学基本概念、精神障碍的症状学、精神障碍的检査和诊断、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各种常见精神障碍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和康复等。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使学生基本掌握精神疾病基础理论知识、举握精神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危重疾病的处理原则,通过理论、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基本上具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实际能力。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普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神经病学”;后续课程有“行为医学”“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儿童精神病学”、“神志病学”等。 二、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精神病学进展,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掌握精神疾病的分类及诊断原则,举握精神疾病症状学及接触检査精神障碍患考的技能,重点第握脑器质性椿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及儿童期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西医诊断、中医辩证分型方法和屮西医结合治疗预防措施。目标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将来在综合医院、儿保、社区全科医学匸作中识别、筛査精神疾病的能力,并促进中医精神病学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概述:精神病学、梢神障碍、其他相关学科; 2. 脑与精神活动: 3. 精神障碍的病因学: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和精神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 中医对精神疾病的认识 4. 展望。 【目的要求】 1. 掌握脑的结构,脑的神经化学,脑可塑性与精神活动的关系。 2. 熟悉精神障碍的病因、生物学因素、中医的理论解释、心理和社会因素 3. 了解精神障碍的定义与相关医学的联系及展望。 【难度与重点】 1. 教学重点:精神障碍的概念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名解 1错觉 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和期待的心理状态下可产生错觉,经验证后可以认识纠正。临床上多见错听和错视。病理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带有恐怖色彩,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 2妄想 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推理和判断,有以下特征: (1)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移; (2)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个人利害有关; (3)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 (4)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采。 3原发性妄想 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他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包括突发妄想、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妄想气氛。原发性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价值 4继发性妄想 继发性妄想是发生在其他病理心理其础上的妄想,或在某些妄想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等。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5妄想心境(妄想氛围) 指患者突然产生一种情绪,感到周围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些变化与他有关,患者因此出现焦虑紧张、惶恐不安。属于原发性妄想(不是建立在感知觉障碍的基础上,也不是认识和领悟能力障碍,而是一种直接的、突然的、无中生有的、十分明显的、坚信不疑的妄想体验)的一种。常见于急性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癫痫性精神障碍及中毒性精神障碍。 6妄想知觉 是指患者对正常出现的知觉体验突然赋予妄想性意义,正常知觉与妄想性意义之间无法联系,且无法理解。属于原发性妄想 7幻觉 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觉是临床上最常见而且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常与妄想合并存在。原因可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损害、情绪影响、暗示、周围感觉器官病变、感觉剥夺。建康人有时也会出现。分为幻觉、视幻觉、触幻觉、味幻觉和嗅幻觉,本体幻觉。 8真性幻觉 患者体验到的幻觉形象鲜明,如同外界客观事物形象一样,存在了外部客观空间,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患者常叙述这是他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因而患者常常坚信不疑并对幻觉作出相应的情感与行为反应 9假性幻觉

精神病学历届测试试题

精神病学历届试题

————————————————————————————————作者:————————————————————————————————日期:

答案仅供参考 参照八年制第二版教科书 04级八年制精神病学 名解 1、心因性遗忘(psychogenic amnesia)P26 又名界限性遗忘(circumscribed amnesia),指同以往经历的某一特定时期/阶段有关的记忆丧失。通常这一阶段/时期发生的事件是不愉快的,或与强烈的恐惧、愤怒、羞辱情境有关,具有高度选择性。多见于分离性障碍。 2、钟情妄想(delusion of amor or sexuality)P20 患者认为自己被异性看中、所爱,因而眷恋、追逐对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被洞悉感(即思维播散,thought broadcasting)P20 患者觉得自己的思维即使不讲出来别人也会知道,好似新闻被广播,人人皆知。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4、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P116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多发生于青壮年,临床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缺乏自知力,不认为是病态。患者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智能障碍。该组疾病起病往往较为缓慢,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较多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而部分患者经有效治疗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的状态。 5、自知力insight 指个体对自身精神状况和躯体状况的认识。 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百度) 问答 1、抑郁发作的临表(三低)P149 1.心境低落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典型病例具有晨重夜轻的节律改变特点。 2.思维迟缓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 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被动、疏懒、兴趣减退、回避社交、“抑郁性木僵”,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4.认知功能障碍近事记忆下降,注意力障碍,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 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导致社会功能障碍。 5.躯体症状睡眠障碍(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入睡,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乏力、食欲减退、性欲减退。 6.其他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一)核心症状 1、抑郁心境(情绪低落) 愉快感丧失,抑郁、悲观、绝望、失去信心。无助感(对自己的现状缺乏改变的信心和决心)、无用感、无价值。

《精神科护理学 》教案:第四章 精神科护理的基本技能

教案编号:温州医学院护理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精神病护理学 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 授课年级2007年级 教案内容精神科护理的基本技能

教师 日期2010 年 3 月9 日 教案概要 课程名称:精神科护理学

编写时间:2010 年 2 月18 日 温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制

第四章精神科护理基本技能 第一节治疗性护患关系的建立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接触患者与建立护患关系的要求、治疗性沟通的技巧。 (二)熟悉接触患者与建立护患关系的过程。 (三)了解影响护患关系的相关因素。 二、教学与内容 (一)详细介绍接触患者与建立护患关系的具体要求。 (二)重点讲解接触患者与建立护患关系的沟通技巧。 (三)一般介绍影响护患交流的相关因素。 第二节精神疾病的护理观察与记录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精神疾病的观察和护理记录。 (二)熟悉精神疾病的观察。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介绍精神疾病护理记录的方式和内容,以及记录的要求。 (二)重点介绍精神疾病观察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第三节精神科的基础护理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精神科基础护理中安全、日常工作、饮食和睡眠等内容。 (二)熟悉安全、饮食和睡眠护理。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介绍精神科安全、日常工作、饮食和睡眠护理内容。 (二)重点介绍安全、饮食和睡眠护理。

第四节精神疾病患者的组织与管理 一、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精神疾病患者分级护理管理。 (二)了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组织和管理。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介绍精神疾病患者各级护理管理具体内容。 (二)一般介绍精神患者的组织和管理。 第五节精神科整体护理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精神科护理评估的方法 (二)熟悉评估的内容 (三)了解护理诊断及护理计划的制定 二、教学内容 自学 第六节精神科康复训练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精神科康复训练方法的种类 (二)熟悉放松训练方法 (三)了解建立康复信念、社会技能训练、学习行为技能训练、职业行为训练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自学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解

1.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预防和康复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illness):或称精神疾病,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3.Psychoses系:指心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疾病自知力严重受损甚至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接触的一组情况。 4.精神症状:精神障碍通过精神活动异常表现出来,包括认知障碍、情绪情感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等。这些不同类别障碍的特定而具体的临床表现,即为精神症状(symptoms of mental disorder)。 5.精神病理学: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 6.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能感知,但对其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 7.妄想(delusion):是在病态的推理和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 8.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基本正常,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经治疗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9.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10.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是指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特定的文化压力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导致的进食行为异常。 11.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 12.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指具有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又因担心发胖而采用各种方法以减轻体重,使得体重变化并不一定明显的一种进食障碍。 13.神经性呕吐又称心因性呕吐(psychogenic vomiting):指进食后出现自发地或故意诱发地反复呕吐,不影响下次进食的食欲。 14.失眠症(insomnia:是指睡眠启动和睡眠维持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情况。 15.神经症性障碍: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15.恐惧症(phobia):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的焦虑障碍。 16.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是以强迫症状——即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17.神经衰弱:指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表现为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感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 18.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是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却不能证实有相应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而又有证据表明与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有密切相关的精神疾病。 19.疑病症(hypochondriasis):是一种以担心或确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精神障碍,其关心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符。 20.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和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 21.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性障碍: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过去经历、目前环境或自我身份的认知。 癔症性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朦胧和昏睡状态多见自我意识障碍:包括交替人格、双重人格、多重人格等癔

(完整word版)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Ⅰ》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11150401(第一临床医学院)、11160601(第二临床医学院)、11480017(附四院)、11490016(附属延安 医院)、11500018(附属甘美医院) 课程名称:神经病学Ⅰ 英文名称:NeurologyⅠ 总学时:28学时(理论授课:22学时;见习课:6学时) 学分:1.5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其中包括实习考核(10%)、 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课程网络阶段考核/ 期中考核(10%)。 《神经病学Ⅰ》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是一门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临床学科。《神经病学》教学必须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最新成就,结合我国和我省的实际、系统阐述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课与示教,以培养同学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同时还要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应用临床实践检验认识的正确性,通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以达到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并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剖问题的能力。 《神经病学Ⅰ》是一门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临床学科,由于学科发展,专业学科的形成,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已由内科分出成为独立学科,目前神经病学重点讲述神经系

统常见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此外,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免疫学等方面内容也与神经病学课程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但神经病学教材中仅简要加以叙述,更详细的知识由专业教材加以阐述。总学时数为28学时。理论授课:22学时,见习:6学时。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一、了解: 1. 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 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及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3. 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神经病学,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 二、主要教学内容: 1. 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 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及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3. 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第二章总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临床常规检查方法。 二、熟悉: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熟悉常用的辅助检查。 三、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原则。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5.0学时。见习课3.0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意识障碍,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眩晕,感觉障碍,瘫痪,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反射。 二、主要教学内容:

精神病学试题及答案(DOC)精编版

1.精神疾病的概念是: A.受精神创伤后的情绪悲观 B.未达到个人目的的内心矛盾 C.以精神活动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D.精神疾病实际上是思想病 E.以上都不对 2.意识模糊综合征最主要特征是: A意识清晰度降低 B.动作紊乱 C.兴奋激动 D.呓语 E.思维不连贯 3.精神分裂症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 A.情感障碍 B.感知障碍 C.思维障碍 D.意志活动障碍 E.缺乏自知力 4.精神发育迟滞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A.意志薄弱、富于依赖性 B.情感变幻莫测 C.学习能力差 D.智力水平较同龄的人低 E.整日忙碌不停、伤人毁物 5.电休克治疗最适宜的疾病是: A.燥狂症 B.精神分裂症 C.抑郁症 D.癔症 E.强迫症 6.每次上街不能控制地数电线杆,自感痛苦,要求治疗,应属: A.恐怖症 B.强迫症 C.精神衰弱 D.抑郁症 E.癔症 7.症状性精神病治疗的根本方法是: A.病因治疗 B.中药治疗 C.小剂量镇静剂 D.促脑细胞代谢药物 E.支持疗法 8.抑郁症具有严重自伤倾向时,最好慎重应用: A.静脉注射氯丙嗪 B.肌肉注射氟啶醇 C.电抽搐 D.强刺人中,足三里 E.胰岛素昏迷 9.慢性器质性精神病早期记忆障碍主要为: A.错构或虚构 B.顺行性遗忘 C.逆行性遗忘 D.近事遗忘 E.远事遗忘 10.精神活动主要指: A.饮食、起居、待人接物 B.工作、生活、娱乐 C.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 D.思维、理想、情操 E.以上都不是 11.患者感到地球上各种客体都比原来小,是属于: A.幻觉 B.幻想 C.妄想 D.错觉 E.知觉综合障碍 12.反应性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主要鉴别在于前者: A.精神因素明显 B.有焦虑症状 C.情绪抑郁 D.妄想不泛化 E.常急性起病 13.精神治疗为首选的疾病是; A.精神分裂症 B.药瘾 C.神经官能病 D.精神发育迟滞 E.更年期精神病 14.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有特殊意义的妄想为: A.疑病妄想 B.被害妄想 C.原发性妄想 D.罪恶妄想 E.嫉妒妄想 15.自觉心慌心悸,多次内科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患者仍认为自己患心脏病,应属: A.焦虑症 B.抑郁症 C.疑病症 D.恐怖症 E.强迫症 16.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临床主要为: A.木僵 B.思维迟钝 C.思维破裂 D.意识障碍 E.情感淡漠 17.治疗抑郁症时首要注意的问题是; A.拒食导致营养不良 B.少活动而引起合并感染 C.自责有自伤观念 D.症状波动昼重夜轻 E.因身体不适而产生疑病 18.老年前期痴呆有代表性的疾病为: A.Wilson氏病 B.Alzheimer氏病 C.Parkinson氏综合症 D.肺脑综合症 E.动脉硬化性精神病 19.下列组合错误的是: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神经病学 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 学分与学时:45学时(理论课30学时,见习课15学时),3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神经病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以及预防的一门科学。 本大纲系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神经病学)并结合职业医师考试大纲编写的,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之用。本学科的讲授内容,以现代医学科学的最新成就结合我国资料,系统地阐述神经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神经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知识,教学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课与示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神经系统精细而复杂,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在结合神经解剖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纷杂的临床表现做出定性诊断及定性诊断。并应有整体观念,注意到患者的全身情况。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神经病学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方法,熟悉各种常用的诊疗操作。 理论课讲授时数及分配总表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神经病学研究对象与范围,它在临床各科中的地位,如何才能学好神经病学。【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二、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及临床各学科的关系,它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三、学习神经病学的方法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 【目的要求】 一、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临床常用的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二、熟悉神经系统解剖及损害时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三、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与定性诊断原则,了解与诊断有关的常用的辅助检查。【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8.5学时 【教学内容】 脑神经 1.详细讲解十二对脑神经的解剖及生理。

106例精神发育迟滞司法精神病学鉴定资料分析

106例精神发育迟滞司法精神病学鉴定资料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29T13:29:58.857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5月总第191期供稿作者:朱宏志张培新[导读] 本文统计的结果显示,农村人口、低文化、无业的青壮年构成了精神发育迟滞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主体。 朱宏志张培新 (江苏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南通226005)【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发育迟滞者的涉案特征,有效预防犯罪。方法:对近三年以来有关精神发育迟滞的司法鉴定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8—45岁者共72例,占67.94%;小学文化及文盲95例,占89,62%;农民及无业者93例,占87.74%;涉案人员男女性别比例相当;女性涉案者以被性侵害及盗窃居多,被性侵害有40例(占总案例的37.74%)、盗窃4例;男性涉案者以盗窃及强奸居多。盗窃案男性27例(占总案例的25.47%),强奸7例。结论:显示农村人口、低文化、无业的青壮年精神发育迟滞者构成了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主体,其中以被性侵害案占首位,盗窃案居第二位。提示全社会对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要齐抓共管,加强道德教育和监管,以减少违法犯罪及防止性侵害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精神发育迟滞;司法精神病学;预防犯罪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01-02 本文收集我司法鉴定所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接受司法机关委托鉴定478例,其中精神分裂症110例(23.01%),精神发育迟滞106例(22.18%)。为探讨精神发育迟滞发案的特点,有效防止犯罪,现将精神发育迟滞106例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收集本院2008年一2010年间资料完整的精神发育迟滞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资料共计106例。 1.2 方法:对入组案例的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标准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1]为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06例中男性53例,(50.00%),女性53例,(50.00%),年龄13~73岁,平均年龄为24.79±8.35岁,其中

精神病学试题及答案讲解

精神病学选择题 1.精神疾病的概念是: A.受精神创伤后的情绪悲观 B.未达到个人目的的内心矛盾 C.以精神活动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D.精神疾病实际上是思想病 E.以上都不对 2.意识模糊综合征最主要特征是: A意识清晰度降低 B.动作紊乱 C.兴奋激动 D.呓语 E.思维不连贯 3.精神分裂症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 A.情感障碍 B.感知障碍 C.思维障碍 D.意志活动障碍 E.缺乏自知力 4.精神发育迟滞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A.意志薄弱、富于依赖性 B.情感变幻莫测 C.学习能力差 D.智力水平较同龄的人低 E.整日忙碌不停、伤人毁物 5.电休克治疗最适宜的疾病是: A.燥狂症 B.精神分裂症 C.抑郁症 D.癔症 E.强迫症 6.每次上街不能控制地数电线杆,自感痛苦,要求治疗,应属: A.恐怖症 B.强迫症 C.精神衰弱 D.抑郁症 E.癔症 7.症状性精神病治疗的根本方法是: A.病因治疗 B.中药治疗 C.小剂量镇静剂 D.促脑细胞代谢药物 E.支持疗法 8.抑郁症具有严重自伤倾向时,最好慎重应用: A.静脉注射氯丙嗪 B.肌肉注射氟啶醇 C.电抽搐 D.强刺人中,足三里 E.胰岛素昏迷 9.慢性器质性精神病早期记忆障碍主要为: A.错构或虚构 B.顺行性遗忘 C.逆行性遗忘 D.近事遗忘 E.远事遗忘 10.精神活动主要指: A.饮食、起居、待人接物 B.工作、生活、娱乐 C.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 D.思维、理想、情操 E.以上都不是 11.患者感到地球上各种客体都比原来小,是属于: A.幻觉 B.幻想 C.妄想 D.错觉 E.知觉综合障碍 12.反应性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主要鉴别在于前者: A.精神因素明显 B.有焦虑症状 C.情绪抑郁 D.妄想不泛化 E.常急性起病 13.精神治疗为首选的疾病是; A.精神分裂症 B.药瘾 C.神经官能病 D.精神发育迟滞 E.更年期精神病 14.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有特殊意义的妄想为: A.疑病妄想 B.被害妄想 C.原发性妄想 D.罪恶妄想 E.嫉妒妄想 15.自觉心慌心悸,多次内科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患者仍认为自己患心脏病,应属: A.焦虑症 B.抑郁症 C.疑病症 D.恐怖症 E.强迫症 16.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临床主要为: A.木僵 B.思维迟钝 C.思维破裂 D.意识障碍 E.情感淡漠 17.治疗抑郁症时首要注意的问题是; A.拒食导致营养不良 B.少活动而引起合并感染 C.自责有自伤观念 D.症状波动昼重夜轻 E.因身体不适而产生疑病 18.老年前期痴呆有代表性的疾病为: A.Wilson氏病 B.Alzheimer氏病 C.Parkinson氏综合症 D.肺脑综合症 E.动脉

精神科规培教学大纲(试行)

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大纲 精神科部分 (试行) 根据《卫生部普通专科培训标准》和《精神科医师培训细则》制定本大纲。 理论教学:60学时,临床实践:2年病区轮转 概论 【目的要求】 掌握精神病学的概念、精神障碍的特点、流行病学 掌握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脑的结构、脑神经递质与精神活动) 掌握精神障碍的病因学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精神病学的概念、研究范围、任务 精神障碍的特点、流行病学资料、疾病的负担 脑与精神活动(脑的结构、神经递质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的研究)、脑可塑性与精神活动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心理社会因素 小结、展望(简述) 【学时】 理论教学:2学时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目的要求】 掌握精神症状学的概念、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掌握常见精神症状的各种临床表现、以及妄想的特点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精神症状的概念、对精神症状的判断、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感觉障碍(过敏、减退、内感不适)、知觉障碍(错觉、幻觉----概念及表现) 思维障碍(形式障碍、内容障碍)、妄想的特点

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抑制)自知力 意识障碍 【学时】 理论教学:4学时 实践教学:各精神科病房(含PICU)、心身疾病科、PICU 精神障碍的检查 【目的要求】 熟悉医患关系、 掌握精神检查的一般原则、病史采集、精神状况检查 熟悉躯体检查与特殊检查、精神科诊断过程、标准化精神检查 熟悉常用评定量表的应用 熟悉精神病历的书写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医患关系、注意的原则 精神检查中的一般原则、病史采集、精神检查 躯体检查与特殊检查 精神科诊断过程、标准化精神检查和评定量表的应用 【学时】 理论教学:精神检查4学时体格检查2学时、常用量表应用4学时特检相关检查临床应用2学时、检验指标临床意义2学时、MRI临床应用2学时病历书写2学时 实践教学:各精神科病房(含PICU)、心身疾病科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目的要求】 熟悉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了解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国际、国内) 【主要内容】 ICD-10 CCMD-3等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学时】 理论教学:2学时 实践教学:各精神科病房(含PICU)、心身疾病科

精神病学整理

第一章绪论 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 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 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病因:大多数所谓功能性精神障碍没有清楚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也无明显的体征和实验指标异常。但是, 我们知道精神障碍与其他躯体疾病一样, 均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危险因素:先于疾病存在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能增加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疾病结果:发生在疾病之后的情况 生物学因素:可分为遗传、神经发育、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毒物等 心理社会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性别、父母的养育方式、社会阶层、社会经济状况、种族、文化宗教背景、人际关系等均构成影响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一.感知觉障碍:感觉&知觉 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某一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作为一个整体的综合的映象在大脑中的反映。 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知觉障碍: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 幻想性错觉:把实际存在的事物,通过主观想象,错误的感知为与原事物完全不同的事物。 幻觉: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幻听、幻视、幻味、幻嗅、幻触、内脏幻觉 1.真性幻觉:来自于外部客观空间,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 2.假性幻觉:存在于自己主观空间内,不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 3.特殊类型幻觉:功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 感知综合障碍(非幻觉性知觉障碍)(09考题):视物变形、空间知觉障碍、周围环境改变感、自身躯体结构的感觉障碍 精神症状的共同特点: 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与客观环境不相称; 多伴随有痛苦的体验; 引起社会功能损害 二、认知障碍 思维的特征:具体性、目的性、实践性、逻辑性 1.思维联想过程障碍: 思维联想活动量和速度的障碍:思维迟缓、思维奔逸、病理性赘述、思维贫乏 思维联想连贯性障碍:思维松弛、破裂性思维:语词杂拌(word salad)、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扩散、思维云集 2.思维逻辑性障碍: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象征性思维(09考题):属于概念转换,患者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本人解释,他人无法理解。 3.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09考题):在病态推理和判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的信念。包括:1.妄想内容与事实不符,缺乏客观现实依据,但患者仍然坚信不疑2.妄想内容涉及患者本人,且与本人有利害关系3.妄想内容具有个体独特性,是个体的心理现象,并非集体信念4.妄想内容与患者的文化背景和经历有关 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特殊意义妄想、被控制妄想、思维被洞悉感、物理影响妄想、虚无或否认妄想、非血统妄想、夸大妄想:有非凡的才智和权势。罪恶妄想:有罪恶感。嫉妒妄想:认为配偶有外遇。钟情妄想:被异

法医如何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

法医如何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 司法精神病鉴定,是指运用司法精神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法律有关的精神状态、法定能力(如刑事责任能力、受审能力、服刑能力、监护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监护能力、被害人自我防卫能力、作证能力等)、智能障碍、精神损伤程度等问题进行鉴定。司法精神病鉴定结论是刑事诉讼证据之一,其认定的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受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司法机关对涉案人员的裁判结果。 本文在对王广俊教授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实用指南》一书及杨波教授等学者文献进行阅读的基础上,对刑事案件司法精神病鉴定的程序、步骤、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方法以及律师如何审查司法精神病鉴定结论进行作出 总结 分析。 一、刑事案件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原则 (一)法定程序优先原则 鉴定程序不合法会直接影响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鉴定程序的合法性涵盖以下内容:律师要审查启动鉴定的申请人和委托单位资格是否合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资质是否合法、调查内容和调查形式是否合法、鉴定文书的制作是否合法等。 (二)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原则 司法精神病鉴定必须重调查,综合分析提供的各种鉴定资料。 (三)坚持医学、法学两个标准相统一 “司法精神病学不同于临床医学之处在于其从法学和医学两个角度判定行为人的精神障碍,判断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的精神状态和刑事责任能力。”医学标准是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前提和基础,法学标准是结果和目的。法学标准的鉴定主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被鉴定人涉案时精神状态的判断;二是被鉴定人是否因为精神疾病导致辨认、控制能力的受损、缺失,即判断二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二、刑事案件司法精神病鉴定的环节和方法 (一)鉴定的环节 阅卷,采集送检材料并进行判别利用(从送检材料对被鉴定人在本案中的精神行为特征做出初步分析判断,明确鉴定的目标和方向)——鉴定调查(补充送检材料的不足,进一步核实送检信息的全面性、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精神检查(通过交谈、观察、心理学测试了解被鉴定人的精神状态)——诊断与鉴别(将阅卷、调查、检验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对被鉴定人的精神障碍做出定性,小组讨论出具鉴定意见)。

宗教文化对精神疾病的影响及启示

宗教文化与心理治疗的相关研究及启示 摘要心理疾病对人们的影响不断加大,心理健康渐渐被人们所关注。随着宗教心理学的创立与研究不断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宗教文化对心理治疗的影响。本文将复习和回顾宗教与心理治疗的国内外文献,结合目前宗教心理治疗领域的现状,探讨宗教文化与心理治疗的相关问题及启示。 关键词宗教文化心理治疗 前言 心理障碍、心身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及社会适应不良等,已成为影响现代人健康的主要因素,其危害性呈迅速上升的态势,对于这类疾病,单纯的药物治疗往往是不够、甚至是无效的,而心理治疗却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宗教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宗教文化对心理疾病的影响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而宗教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本文将就宗教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宗教文化对心理疾病积极影响,来探讨宗教文化对心理治疗的启示。既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代宗教心理学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对传统心理学资源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拓宽的心理治疗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体 一、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有研究发现人们用宗教应对孤独、精神极度紧张、帕金森症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一类的疾病,以及家庭成员的死亡等突发事件。从社会认知角度看,宗教信仰为理解世界提供了规则[1]。 帕格门特总结的130个关于宗教应对的有效性的研究中,34%的研究发现,宗教应对对沮丧、焦虑等情绪有明显的积极影响,4%的研究显示出消极的影响,其他研究则显示出没有明显的影响[2]。 Bergin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前此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7%的研究发现宗教信仰和心理健康之间是一种正向的关系,即宗教信仰有利于心理健康;23%的研究表明两者之间是一种负向关系,即宗教不利于心理健康;还有30%的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没有 关系。1991年Gartner,Larson和Allen对近200个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某些方面宗教信仰同心理健康之间是一种积极的关系,但在很多方面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明确的[3]。 koening等人(2001)在《宗教与健康手册》中分析发现,在93个关于宗教与抑郁的研究中,有60个报告说宗教信仰有利于减少抑郁情绪;86%的临床研究发现,宗教信仰有助于减少焦虑和恐惧[4]。 koening等人(2001)在《宗教与健康手册》中,分析了100个宗教与幸福感的研究,有将近80%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有积极的相关。宗教信仰使人感到更幸福的主要原因在于:教会团体的社会支持、体验到与上帝的亲密关系、信仰的确定性以及意义感和目的感的获得[5]。 koening等人(2001)在《宗教与健康手册》中的主要结论:68个关于自杀与宗教的研究中,有57个研究发现有宗教信仰的人自杀率更低;86个关于饮酒与宗教的研究中,有76个发现信教者饮酒或酗酒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人;52个研究中有48个发现,信教者滥用药物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人;36个研究中有28个发现,信教者犯罪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人[6]。 Genia所进行的研究发现:内在宗教取向与抑郁呈负相关,与精神的和生存的幸福及自 尊的测量呈正相关。Stark的研究也发现,从不去教堂的人或不信教的人更有可能存在心理上的障碍。McIntosh等人对124个经历过孩子突然死亡的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那些定期上教堂做礼拜的人报告说,他们获得的社会援助更多,并且在他们的失落中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