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控溅射高频脉冲(A-2K)电源的研制1

磁控溅射高频脉冲(A-2K)电源的研制1
磁控溅射高频脉冲(A-2K)电源的研制1

中南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磁控溅射高频脉冲(A<'2>K)电源的研制

姓名:刘亚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等离子体物理

指导教师:孙奉娄

20080501

摘要

根据调研和文献,对不同的溅射技术进行了比较,针对脉冲磁控溅射(Pulse Megnetron Sputtering(PMS))的特点及受限于电源技术的瓶颈,提出了A2K(Active Arc Killer)电源指标:输出频率最高达300kHz,负向电压在0~-500V可调,负向最大峰值电流达2A,正向电压在0~100V可调,正向最大峰值电流达1A,负向占空比10%~60%范围可调的双向脉冲电源。

为了实现电源指标,分析了拟设计电源的难点:主要是受电力电子器件的限制,电压、电流和频率同时达到所需水平的电力电子器件目前在国内无法找到,即使找到了成本也是相当高。因此,本文从结构上入手,提出了整体的电源解决方案,它由两个独立的DC/DC变换(分别用于调节正、负向电压)、一个斩波系统(用于形成正向脉冲)和一个逆变倍频系统(用于形成负向脉冲)构成。逆变倍频系统及其与斩波系统的配合是核心问题,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电力电子器件的限制,为溅射电源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案。

根据总体方案,详细论述了主电路的拓扑选择、功率器件的选择、磁性器件的设计、缓冲电路的选择、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的设计。在比较了各种拓扑优缺点之后,根据电源指标要求,选择了全桥电路作为负向调压系统的DC/DC变换拓扑,正激电路作为正向调压系统的DC/DC变换拓扑,逆变倍频系统也采用全桥逆变,副边采用可控整流。由于对频率有较高要求,功率开关管全部采用功率MOSFET。讨论了中高频下Miller效应对功率开关管驱动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案,还讨论了缓冲电路的作用及参数选择。

本文还从工程经验上详细描述了电源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详细过程。通过示波器检测驱动信号实时波形,验证了Miller效应的影响。通过检测负载电压和电流波形、电源在功能上达到了设计指标。

实际用于磁控溅射实验,与RF、DC溅射进行比较,验证了脉冲溅射的优势和电源的实用性,此电源可作为实验室磁控溅射试验电源。

关键词:脉冲磁控溅射;高频脉冲电源;逆变倍频;Miller效应

2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reading many literatures and investigation, several different sputtering technologies were compared. Aimed at the specialties of Pulse Magnetron Sputtering (PMS) Technology and the choke point of Power Supply Technolog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ower supply parameters were proposed. The detail parameters are that the frequency is up to 300kHz, the negative voltage can be varied between 0V and -500V, the negative peak current can be reached2 Amperes, the plus voltage can be varied between 0V and 100V, the plus peak current can be reached 1 Ampere, the negative Duty Ratio can be varied between 10% and 60%.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ower supply parameters,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power supply which would be designed was analyzed: As a result of limitation of power electronics component, the component that the voltage value, current value and the frequency response meet the requirements is hardly found and expensive. Therefore, starting from topology, the whole solution for the power supply was proposed. The whole solution was that the power supply was composed of two independent DC/DC converters (used for regulating plus voltage and negative voltage, respectively), one chopper (used for forming plus pulse), and an invert frequency-doubled system (used for forming negative pulse). The core is the matching of invert frequency doubling system and the chopper. The problems of power electronics component was solved to some extent, thereby it made achieving power supply parameter index possible.

According to the overall solution,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choosing topology for main circuit, choice of power device, design of magnetic device, choice of snubber circuit, design of control circuit and design of driving circuit. After comparing the merit and the disadvantage of all kinds of topologies, as power supply parameters index required, the full-bridge topology and the forward topology was chosen used for negative and plus voltage regulation, respectively. The full-bridge topology was also chosen used for invert frequency doubling system, but the second windings current would be rectified by diode and Power MOSFET, which can block short circuit when the plus pulse was turned on. Owing to the circuit works in high frequency, the Power MOSFET was chosen as power switch. The influence of Miller effect to driving signal and the solution were described. The function of the snubber circuit and the choice of its parameters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problems and the detailed process of solving these problems in debugging the power supply were described on engineering experience. Real-time waveforms were tested by oscilloscope, and the influence of Miller Effect was verified. By means of detecting the load voltage and current waveform, the design indexes of power supply were achieved functionally, and the power supply can be used for do some experiment

on magnetron sputtering in laboratory.

Applied in Magnetron Sputtering experiment and compared with RF and DC Magnetron Sputtering, the A2K Power Supply’ practicality and the advantage of PMS

were verified. Therefore, this Power Supply can be used in Magnetron Sputtering experiment in laboratory.

Key words: Pulsed Magnetron Sputtering; High Frequency Pulsed Power Supply;

Invert Frequency Doubling; Miller Effect.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第一章绪论

1.1 溅射技术的发展

溅射沉积技术是固体材料在较高荷能(100~2000eV)的粒子轰击下,其表面层的原子间结构受到破坏,部分原子获得足够能量后逸出表面(其中也包括电子和离子),沉积在附近的基片上,形成所需要的薄膜。

早在沉积薄膜的其它技术产生以前,溅射技术就已被发现,因为它可以发生在稀薄的真空中。1852年发表在皇家协会自然科学学报上的W. R. Grove一篇文章,第一次提到以辉光放电阴极(也就是等离子体)溅射金属沉积薄膜。虽然后来许多学者作了研究,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和试验手段的限制,本技术长时间没有被理解和接受。尽管1920年后在实验室研究溅射技术获得了一些溅射沉积薄膜层的实验结果,可是没有彻底解决溅射沉积的本质问题,因此它一直处在实验阶段。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各工业先进国家开始重视镀膜工艺的发展,溅射技术才真正被重视起来,但当时都是二极溅射,二极溅射离化率低、沉积速率低、基片由于直接受高能电子轰击导致温升很高,且膜层易受损伤[1]。磁控溅射技术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被发明[2,3]。

磁控溅射是指利用磁场与电子交互作用,依托磁场束缚和延长电子的运动路径,改变电子的运动方向,使电子在靶表面附近呈螺旋状运动,产生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撞向靶面从而靶材被溅射出。磁控溅射基本上克服了二极溅射的“低速高温”的缺点,沉积速率大为提高。另外,磁控溅射还有其它优点,如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控制也不太难。在溅射镀膜过程中,只要保持工作气压和溅射功率恒定,基本上即可获得稳定的沉积速率。如果能精确地控制溅射镀膜时间,沉积特定厚度的膜层比较容易实现。

磁控溅射的发展经历了提高溅射速率,提高靶材使用效率和提高膜层质量几个阶段,目前大家所关心的主要是如何提高膜层质量这个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期产生的非平衡磁控溅射是通过磁控溅射阴极的内外两个磁极的磁通量不相等,利用其阴极的磁场大量向靶外发散的特性,可将等离子体扩展到远离靶面处,使基片浸没其中,这样有利于磁控溅射为基础实现大面积离子镀[4,5]。它与传统的磁控溅射最大的不同就是等离子体被限制的程度不同。

90年代初又产生了闭环非平衡磁控溅射[6],它是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基础上,为更进一步地提高真空室内离子流密度,需要利用非平衡磁场形成一个可以捕捉电子的“闭合阱”,这就需要多个靶共同组成一个闭环系统。采用多靶非平衡磁控系统可以进一步增大等离子体区域,加大等离子体对薄膜的轰击量;并且由于系统内磁场的改进其膜层沉积地也更加均匀。此外,多个靶材同时工作也大大增加了整个系统的溅射率。

不久便产生了脉冲磁控溅射[7-9],该技术在制备光学薄膜、各种氧化物、氮化物薄膜方面性能优越。同时克服了反应溅射和射频溅射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放电和微液滴溅射”现象,使膜层成分、性能以及系统的稳定性得以提高。

几乎与此同时又产生了磁场可变磁控溅射[10]:磁控溅射中理想的磁场应该是

2

在整个靶面间均匀分布,尽量提高磁场的水平分量的分布,并提高其均匀性。在实际的一些设计结构中,不均匀分布的磁场产生密度不均匀分布的等离子体,导致靶上各处溅射率不同,靶的刻蚀速度不同,进而薄膜的均匀性也难以得到保证。显然解决上述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磁场的均匀性或相对于靶的均匀性。

磁控溅射沉积技术在包括硬度,防磨损,防腐蚀,低摩擦系数,装饰性和特殊的光学和电参数等应用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11,12],而且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脉冲磁控溅射的特殊优点,最近几年业界内的研究热点几乎都集中在脉冲磁控溅射上[13-22]。

1.2 脉冲磁控溅射特点

脉冲磁控溅射特别适用于生产高绝缘度的薄膜,尤其是Al2O3[14-17]。在可控氧气环境下通过金属靶进行直流(DC)反应溅射能够生产出氧化物薄膜。也可以通过对氧化靶直接进行射频(RF,一般频率为13.56MHz)溅射得到。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RF溅射可以得到高质量的薄膜,但是沉积速率非常慢(典型值在μm/h范围)。同时,RF系统复杂,很难实现商业化量产。DC反应溅射制备高绝缘强度薄膜的问题更多[11,12]。随着沉积过程的进行,靶上远离主轨迹的区域会被覆盖一层绝缘层,也就是所谓的靶“中毒”。中毒层会充电,直到绝缘层被击穿,出现打弧现象。打弧使得靶表面的材料喷射出来,喷射出来的材料对正在生长的膜非常有害,特别是材料的光学和防腐蚀性能影响最大。同时,靶上损坏的区域可能变成更多弧光放电的源头,导致打弧的频率增加。直流(DC)反应溅射过程是用一个反馈控制环控制的。打弧时沉积参数将会快速波动,因而也会阻碍稳态工作过程,反过来也将影响正在生长的膜的化学计量。总之,在直流(DC)反应溅射中,打弧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因为它能影响所长的膜的结构、化学成分和一些其他的性质,而且还有可能损坏电源。

脉冲磁控溅射(PMS)可以克服DC反应溅射出现的问题[11,12],资料显示[13]在沉积绝缘膜时,当脉冲磁控溅射频率在几十到几百kHz时,调整合适的占空比可以使打弧减少甚至完全消失,由于打弧出现的缺陷也随之消失。另外,脉冲反应溅射的沉积速率可以达到几十μm/h。因此,PMS过程可以获得高的沉积速率并且没有缺陷的陶瓷薄膜,具有相当的商业价值,并且带动了新的磁控电源的研制。

在PMS中,正常的工作电压一般在﹣400~﹣500V,脉宽时间受限于中毒靶被充电到被击穿并产生电弧的那个点,只要脉宽时间不超过这个点,在接下来的反向脉冲将通过等离子体驱散前面所充电荷。由于等离子体中电子比离子有更高的迁移率,靶上的反向电压通常只需要正常的负向工作电压的10%~20%就可以完全保证驱散充电区域所充电荷,防止打弧。而且有资料[11-13]表明,随着频率的增加,电子温度、离子和电子密度、基片上的离子流都会相应增加,将脉冲电源的频率提高到200~300kHz还将有利于增加离化率,减少甚至杜绝打弧现象的发生,使得轰击正在生长的薄膜的离子能量更容易控制,对薄膜结构和参数的改性效果更好。PMS中典型的靶电压波形如图1.1,其中T代表脉冲周期,?T代表反向时间。

由上面的论述可知,PMS目前在材料领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谁掌

握其关键技术,谁就在材料领域占领先机,为材料领域作出重大贡献并获得经济效益。而在PMS中最重要和最难做的就是脉冲电源,脉冲电源的指标直接影响到对成膜参数的控制[19,20,22],目前国外研究A2K电源主要有日本的真空株式会社[23],英国Teer公司,德国宝莱公司,美国的AE公司,国外的电源质量好,但价格相当昂贵。国内也有一些科研机构正在研究,但一般频率都在20kHz~40kHz,而且频率都是固定的,不利于材料制备的工艺摸索,另外国内的电源稳定性差,国内真正高水平的电源还有待于研究,与之相反的是,国内利用磁控溅射研究新材料正如火如荼,研究出性价比高的A2K电源迫在眉睫。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根据对脉冲磁控溅射的分析,要求研制一台最大频率为300kHz的中功率A2K (Active Arc Killer)电源,即为非对称双向脉冲电源,要求正负向电压都连续可调,频率,占空比也都在一定范围内可调。

1.4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存在的难点和创新点

1. 研究意义

(1)脉冲磁控溅射可以提高成膜质量。

(2)脉冲磁控溅射可以提高溅射速率。

2. 研究难点

受到电力电子器件的限制,研制几百kHz的较高电压的电源具有一定的难度,必须寻找新的电路结构来满足要求。

3. 创新点

在国内,磁控溅射应用领域A2K电源目前还没有达到200kHz以上,现有电力电子器件不能同时使电路达到所需电压、电流和频率的要求。本课题通过电路拓扑设计,在频率上可达到300kHz,输出功率也满足一般磁控溅射要求,达到了较高的设计水平。

2

1.5 本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论述了溅射技术特别是磁控溅射技术的发展及其现状,重点论述了脉冲磁控溅射的特点,以及研究A2K电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章是本文的核心,首先提出了A2K电源的整体设计思路,详细论述了设计出发点和依据,以及主电路、控制电路、软件设计思想的详尽设计过程。第三章讨论了在设计电源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电源的实用性和PMS的优势。另外,还采集了大量的设计波形,并进行了必要的分析。最后一章总结了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并对今后的研究与发展作出了简要的展望。

第二章A2K电源电路设计

2.1 电源设计综合指标

根据前一章对磁控溅射的讨论,提出以下电源设计指标:

(1)输出负向峰值电压:0~500V连续可调;

(2)输出负向最大峰值电流和平均电流分别为:2A和1.2A;

(3)输出正向峰值电压:0~100V连续可调;

(4)输出正向最大峰值电流和平均电流:1A和0.6A;

(5)频率:200 kHz 和300kHz两档;

(6)占空比在10%,20%,30%,45%(300kHz时)四挡可调,10%~60%(200kHz 时)以4%步进可调;

(7)电压纹波小于500mV;

(8)输入为~220V±10%。

2.2 总体方案设计

电源电路主要由(1)整流滤波单元、(2)两组DC/DC变换电路单元、(3)一组逆变倍频电路单元、(4)一组直接斩波电路单元、(5)控制电路单元、(5)驱动电路单元组成。两组DC/DC变换电路单元分别提供可调的正负直流电源,逆变倍频电路单元将形成负向的中频脉冲,斩波电路提供正向的中频脉冲。MCU (Microcontrol Unit)控制单元控制逆变和斩波信号,DC/DC变换电路单元由专用集成芯片进行控制。驱动电路将控制电路信号放大转化成为可以直接控制功率管

2

的信号。

2.3 主回路设计

由于本课题需要设计两个功率不等、电压独立可调的直流电源;一个脉冲逆变倍频电路和一个直接斩波电路。斩波电路比较简单,前三个不同的功能要求都需要选择合适的拓扑。

2.3.1 电路拓扑的选择

在进行变换器任何设计工作之前,首先要选择电路拓扑,因为其他所有的设计选择――元器件选择、磁芯元件设计、环路补偿等等都取决于它。选择拓扑时应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因素[24-26]:

(1)占空比:当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比大于5时,需要使用变压器。计算占空比保证它不要太大和太小。

(2)输出电压组数如果大于1,除非增加后续调节器,一般需要一个变压器。如果输出组别太多,最好采用几个变换器。

(3)是否需要隔离?多少电压?隔离需要变压器。

(4)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如果要求严格,不要采用像Buck一类输入电流断续的拓扑,而选择电流连续工作模式。

(5)成本问题:小功率高压可以选择BJT。如果功率在2kW以上,可考虑选择IGBT。反之,采用MOSFET。

(6)输出电流如果很大,应采用电压型,而不是电流型。

由于本课题所设计的电源要求负向DC/DC变换功率为600W,正向DC/DC变换功率为100W ,而且电压要求手动可调,另外电气上还需要隔离。因此在选择拓扑时应考虑周全。带变压器隔离的DC/DC变换器拓扑分为以下几种:反激变换器:反激变换器中开关导通时,变压器储存能量,负载由输出滤波电容提供能量;开关管关断时,变压器将储存的能量传送到负载和输出滤波电容,以补偿电容单独提供负载电流时消耗的能量。优点是在副边不需要输出滤波电感,在多输出电源中,这一点对减小变换器体积,降低成本尤为重要。缺点是由于所有能量都必须先储存到变压器后,再才能传递到副边,限制了变换器功率,另外,变压器设计复杂。因此这种拓扑广泛应用于高电压,小功率场合的变换器,适合多组输出或高压小电流输出。实际使用中一般低于50W。

正激变换器:功率在250W以下,需要磁复位绕组,变压器绕制比反激变换器简单。

推挽变换器:功率开关集电极(或漏极)电压应力两倍于源电压Vs,而且主变压器原边利用率不如半桥或全桥那样高。但是,在低输入电压时,推挽电路比半桥或全桥优越,在任何时候最多只有一个开关元件工作,对于输出相同的功率,开关损耗比较小。因此适合低压输入的大功率变换器。

半桥变换器:变压器利用率高,功率可以从几十瓦到上千瓦,有着不偏磁的优点。

全桥变换器:功率可以从几百瓦至几千瓦甚至上兆瓦,变压器利用率高。但变压器有阶梯饱和的危险,需要隔直电容。

比较以上变换器的优缺点,负向DC/DC变换器选择全桥变换器比较合适,尽管半桥可以满足功率方面的要求,但由于最高电压是500V,选择半桥的就必须增加变压器的原副边绕组的比例,导致变压器漏感增加,其损耗也相应增加。

正向DC/DC变换器从功率、输入电压、电路的复杂性方面考虑选择正激变换器比较为合适。

2.3.1.1全桥DC/DC变换器主电路

图2.2全桥DC/DC变换器主电路

在图2.2中,在变换过程的第一个半周内,M1和M4同时导通,然后它们同时关断,在第二个半周内M2和M3同时导通,接着再同时关断。任何一个开关的端电压都等于源电压;流过任何一个导通开关管的峰值电流都等于平均源电流。这种拓扑开关管所承受的电压和电流强度是所有拓扑中最小的,特别适合应用在大功率变换中。

2.3.1.2 正激DC/DC变换器主电路

正激DC/DC变换器主电路如图2.3。在图2.3中,M5开通时,副边从原边获得能量,当M5关闭时,由于原边N p中存在磁化电流不能由副边传递出去,因此需要绕组N r串联一个二极管去磁复位。N p与N r的比值不同会导致开关管上所承受电压和初级电流幅值有所不同,当N r大于N p时,开关管的关断电压应力比两者相等时小,但初级电流幅值要大,根据幅秒平衡,复位时间加长,开通时间缩短。当N r小于N p时,开关管的关断电压应力比两者相等时大,但初级电流幅值要小,复位时间缩短,开通时间加长。

2

图2.3正激DC/DC变换器主电路

2.3.1.3 逆变倍频主电路以及负载接法

为了能在负载上得到正负脉宽不等的脉冲,并且考虑到负载所得到的功率主要由负向电源提供,在300kHz频率下,若是直接斩波,开关管的功率损耗将难以承受,采用下面这种逆变整流的方式,可以使得主开关管只需工作在150kHz便可使得负载上得到300kHz的频率,同时,由于正向电源主要是为了中和负载上积累的电荷,所需电压和功率都较低,开关管工作在300kHz的功耗不会太大,因此,正向可以直接斩波。逆变部分采用全桥逆变电路,整个逆变倍频电路以及负载接法见图2.4。这里最关键的是整流部分的设计,这里采用全桥并额外添加了两个控制开关管M10和M11,若没有M10和M11,当M12导通时,正向电源将会直接短路,不仅如此,M10还必须同M6和M8同时导通,M11必须同M7和M9同时导通,M12必须与他们相或的结果互补。若是采用全波整流,可以少用两个整流二极管,但是变压器副边匝数要加倍,对于二极管的反向耐压要求也要加倍,成本将会比全桥整流更高,而且副边匝数的增加使得变压器耦合系数也会降低,漏感增大,对吸收要求也相应增加。因此采用图2.4的接法是合理的。

2.3.2 功率变压器的设计

本课题在完成中涉及的磁性器件比较多,有作为限制EMI 的共模、差模抑制电感、有滤波用的电感;有大功率的变压器,也有作为驱动隔离用的小功率变压器,有工作在第一象限的,也有工作在一、三象限的。因此,变压器的设计是本课题的一个重要任务。

为设计变压器,先介绍一些相关原理[27]:

(1)安培定律:Hdl I NI =Σ=∫v (2.1)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 d A dB E N dt dt

Φ=?

=? (2.2) 除此之外,磁滞回线也是实际磁性器件需要考虑的一个相当重要依据。典型的磁滞回线如图2.5所示,它是磁通密度关于磁场强度的曲线。磁通密度B 代表的是磁性材料的特性,而磁场强度H=NI/l (N 代表匝数,I 代表流过线圈的电流,l 代表磁路长度)代表的是电气特性,磁通密度的变化?B 由伏秒数,匝数和有效磁芯面积决定。要提供足够的匝数和磁芯尺寸来支持所加的交流电压。由于输入电压一般固定,通过增加匝数,提高频率或增加有效磁芯面积可使?B 变小,?B 变小可以减小磁滞损耗。对防止磁芯饱和也有一定的作用。磁场强度由电流,匝数和磁路长度决定。要提供足够的磁路长度来支持所需电流。通过图2.5所示的磁滞回线可以反映以下几个特征参数:

图2.4逆变倍频主电路以及负载接法电路

2

图2.5 磁滞回线

饱和磁感应强度B s:是在指定温度(25℃或100℃)下,用足够大的磁场强度磁化磁性物质时,磁化曲线达到接近水平时,不再随外磁场增大而明显增大(对于高磁导率的软磁材料),在μr=100 处)对应的B值。

剩余磁感应强度Br:是指铁磁物质磁化到饱和后,又将磁场强度下降到零时,铁磁物质中残留的磁感应强度。

矫顽力H c:铁磁物质磁化到饱和后,由于磁滞现象,要使磁介质中B为零,需有一定的反向磁场强度H。

2.3.2.1 磁芯的选择

对于高频下工作的磁芯,要求有较高的磁导率、低的矫顽力和高的电阻率。磁导率高可以在线圈匝数一定的情况下通过不大的励磁电流就能有较高的磁场强度;低的矫顽力可以使磁滞回面积小,因而磁滞损耗也小。高的电阻率可以使涡流小,因而涡流损耗也就小。

磁芯材料分为金属磁芯、铁粉芯和铁氧体磁芯[27]。

金属磁芯包括硅钢片和坡莫合金、非晶合金等合金材料。他们具有高磁导率,高的饱和磁通密度和非常大的能量储存能力。但其电阻率相当低,一般做成带绕状。除非晶材料外一般应用在较低频率工作状态下。非晶可以工作到100~200kHz 甚至更高,但价格昂贵。

铁粉芯(MPP)磁导率低,不适合用做变压器,但由于其含有相当的气隙,能够存储相当大的能量,常用于电感。

铁氧体是在高频下应用最多的磁芯材料,锰锌铁氧体磁导率较高,但低于合金材料,饱和磁通密度中等,电阻率较高,损耗小,价格低。镍锌铁氧体磁导率低(15~500),有更高的电阻率,损耗小,可以工作在几百MHz。铁氧体磁芯最大的缺点就是饱和特性很硬。

在本课题中,由于变压器工作频率都在几十kHz ~几百kHz,选择锰锌铁氧体材料作为变压器磁芯。在用于DC/DC变换的全桥和正激变压器设计中,由于工作

频率都在几十kHz 采用了普通的国产环型磁芯,先将磁芯的边缘棱角打磨光滑,然后缠绕一层绝缘胶带,以达到绝缘要求。而在逆变倍频单元中,由于工作频率达到150kHz ,选择了TDK 公司中频材料的磁芯。

2.3.2.2 线圈参数――线径的选择

在变压器设计过程中,绕线的选择也很重要,在绕线的选择中,主要考虑铜损。在低频情况下,可以按照电流密度为2~4A/mm 2来选择导线的直径,设计比较简单并且工艺成熟。但在高频情况下,由于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的影响[27],使得设计较为复杂。集肤效应是导线流过高频电流时,只在导线表皮流过,导线中间无电流,电流在导线表层流过的厚度称为穿透深度?,它与频率的平方根成反比;而邻近效应是相邻的导线流过高频电流时,由于磁电作用使电流偏向一边的特性,如果有n 层绕组,每层电阻相同,那么第n 层的损耗是第一层损耗的)22((n-1)+n 倍。这两种效应都使导线有效面积减小,电流密度大大提高,铜耗显著增加,效率下降,但邻近效应的影响大大超过集肤效应的影响。因此在高频下选择线径d 应接近于穿透深度?,磁场完全渗透到导体内,导体内的相反电流完全合并而被抵消,电流分布于每根导线的整个截面。

本课题在频率150kHz ,平均电流最大为1.2A 的逆变变压器的设计中,根据经验公式穿透深度f 6

.7=?cm ,计算得出?=0.196mm ,再根据电流密度为4A/mm 2,

采用了4根直径为0.35mm 的漆包线绞合绕制。由于此变压器主要用于将斩波频率倍频,设计匝数比为1:1,为尽量减小漏感和达到绝缘要求,将原边绕组套上了黄腊套管,采用原副边双线并绕方式,在实际运行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3.2.3 DC/DC 变换器变压器设计

(1)全桥变换器变压器设计

变换器频率f 选择在25kHz,最大占空比D max 为40%,当输出电压V out 为500V 时,变压器副边电压d s out F V =V /0.8+2V =627V(V Fd 为整流二极管导通压降,这里所用快恢复二极管的导通压降为1V)。原边最低电压设计在m inmin F V -2 V =310V ×90%

-2*2V =275V ,其中,Vinmin 代表变换器原边所加直流电压的最小值,m F V 代表开关管的导通压降。因此原副边匝数比N p :N s =1:2.28。

计算原边匝数:根据

in on p e

V t N B A ×=?× (2.3) 式中V in 代表原边所加直流电压,在有波动时取最小值; t on 代表最大导通时间,?B 代表总磁感应强度变化量,A e 代表磁芯有效面积。

取V in =275V ,on max t =D /f =16μs ,A e =4.25cm 2,?B =0.3T 。计算得出N p =34.5,取35匝。根据匝数比计算,取副边匝数为80匝。

(2)正激变换器变压器设计

变换器频率f 选择在50kHz,最大占空比D max 为45%,当输出电压V out 为100V

2时,变压器副边电压d s out F V =V /0.45+V =223V 。原边最低电压为m inmin F V - V =310V ×

90%-2V =277V 。因此原副边匝数比N p :N s =1.24:1。

计算原边匝数:

取V in =277V ,on max t =D /f =9μs, A e =2.2cm 2, ?B =0.15T.计算得出N p =75.5,取76匝。根据匝数比计算,取副边匝数N s 为62匝。取复位绕组N r =N p ,在绕制时原边和副边并绕。

2.3.2.4 高频逆变部分变压器设计

由于逆变部分变压器频率达到150kHz,普通的国产铁氧体磁芯一般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要求,选择了TDK 公司PC40EC90-Z,它是PC40材料,EC 形状的高频磁芯,长90mm ,高90mm ,宽30mm 。实际选择时,可用万用表测试不同材料单位长度的电阻,再根据面积算出其电阻率,将会发现高频磁芯比中低频磁芯的电阻率要大几十倍。资料显示[28],PC40材料初始磁导率为2300±25%,饱和磁通密度在25℃,60℃,100℃时分别为510mT ,450 mT 和390 mT 。B =200 mT ,频率为100kHz 时磁芯损耗密度在在25℃,60℃,100℃时分别为600kW/m 3,450 kW/m 3和410 kW/m 3。由于此变压器主要用于倍频,原副边电压相同,相当于一个隔离变压器,最关键的是要控制损耗,电压波形要达到陡峭的上升沿,在最坏情况下不能饱和。原边匝数计算方法就是全桥的计算方法,但这里应该按工作在最低的频率(100kHz )进行计算。

取V in =500V ,on max t =D /f =0.32/100k=3.2μs, A e =6.24cm 2, ?B =0.2T.计算得出N p =12.8,取13匝。副边匝数也取为13匝。

2.3.3 开关管及整流管的选择

本课题涉及开关管较多,在全桥DC/DC 变换中,频率选择在25kHz ,设计功率为600W ,理论上开关管耐压为310V ,电流容量为2A ,由于引线电感和变压器漏感的存在,考虑裕量,应选择耐压在600V 以上,电流在4A 以上的MOSFET 。在正激DC/DC 变换中,频率选择在50kHz ,设计功率为100W ,理论上开关管耐压为620V ,电流容量为0.33A ,由于引线电感和变压器漏感的存在,考虑裕量,应选择耐压在1000V 以上,电流在0.5A 以上的MOSFET 。而在后级的逆变电路中,频率选择在200kHz ,设计功率为600W ,理论上开关管耐压为500V ,电流容量为

1.2A ,由于引线电感和变压器漏感的存在,考虑裕量,应选择耐压在1000V 以上,电流在2A 以上的MOSFET 。针对以上指标,并考虑到驱动电路设计和元器件购买的方便性,统一选择了TOSHIBA 公司的2SK1120,漏源极耐压为1000V ,平均电流为8A ,正向导通电阻R on 为 1.5?,门源极耐压范围为±20V ,开通阈值为

1.5~3.5V ,C iss 为1300pF ,在400V/4A 条件下测试开通时间为65ns ,关段时间为120ns ,可以满足所设计电源要求。

选择整流管主要选择其反向耐压、电流容量以及反向恢复时间t rr 。其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反向恢复时间的选择,反向恢复时间与损耗和EMI 有关,若恢复时间

太慢,损耗很大,EMI较小,另一方面,若反向恢复时间太快,快恢复整流管损耗小,但EMI大,因此,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在EMI能接受的范围内,尽量选择恢复速度快的快恢复整流二极管。在全桥DC/DC变换中,由于频率选择在25kHz,变压器原边电压与副边电压比值为1:2,由于最大平均电流为1.2A,因此,在全桥整流模式下,整流二极管的耐压理论值为副边电压值V s=627V,平均电流为0.6A,反向恢复时间选择在150ns以内,考虑到裕量,我们选择ON SEMICONDUTOR 公司的MUR8100作为全桥DC/DC变换器的整流管,其主要参数如下:最大反向峰值电压V rrm为1000V(实际测量达到1500V),正向平均电流I F为8A,恢复时间为100 ns(测试条件是I F=1A,di/dt = 50 A/s),经实验应用,此快恢复二极管能够很好地满足设计要求。但在逆变整流部分,由于频率在300kHz,MUR8100的反向恢复速度不能满足要求,应该选择反向恢复速度更快的快恢复二极管,本设计中选择了FAIRCHILD SEMICONDUCTOR公司的RHRG30120,其主要参数为:最大反向峰值电压V rrm为1200V,正向平均电流I F 为30A,恢复时间为65ns(测试条件是I F=1A,di/dt = 100 A/s),实验证明其EMI 和功率损耗都在合理范围内。

2.3.4 缓冲电路

缓冲电路是电力电子电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电路电抗的影响。缓冲电路能够增强开关电路的性能,使得电路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更高的效率,更高的开关频率,更小的体积、重量,和更低的电磁干扰(EMI)。缓冲电路最基本的目的是吸收电路中无功电抗元件(L、C)的能量。好处包括控制电压、电流的上升率(du/dt、di/dt),或钳位电压过冲。缓冲电路可以延长开关元件的寿命,并增加开关的稳定性。设计一个合适的缓冲电路能够降低电路的平均耗散功率,必然也降低峰值功率损耗,降低电压、电流的尖峰。

缓冲电路包含无源和有源网络。无源网络元件限制在电阻,电容,电感和二极管。有源缓冲器包含晶体管和其他的有源开关,电路复杂。因此,无源缓冲网络更为实用,它具有下面几种类型[29]:

第一类是通过并联电容或串联电感来控制电压、电流。另外其他几种类型是根据储存在缓冲器的能量是被耗散掉了还是返回到输入或输出中分为耗散型和非耗散型的。非耗散型的有更少的能量损耗,但电路比较复杂,一般只有在耗散功率很大时才应用。

缓冲器在有些应用中也有一个缺点。如:一个控制开关关断电压的缓冲器将在这个开关开通时产生电流脉冲;一个控制开关开通电流的缓冲器将在这个开关关断时产生电压脉冲;对于像推挽或桥式这种交换导通的变换器,一个控制开关关断电压的缓冲器将在这个开关管开通时对其他的开关管产生电流尖峰;对于变换器输出二极管上的缓冲器也是一样互相影响,容易导致大的电流尖峰。

无源缓冲器中被电阻吸收了耗散的全部能量。

简单的RC电压缓冲器,如图2.6(a)所示。它是应用场合最多的缓冲电路。它经常用在输出电感和变压器副边,二极管和开关管上。它用于控制电压上升率

2

和限制谐振。它的最主要的应用是在功率电路中限制并联元件的谐振,在应用中,要求电阻值必须接近它要限制的并联谐振电路的阻抗。缓冲器电容必须大过谐振电路的电容但又必须足够小以使电阻的功耗最小。电阻的功耗随着电容值的增大而增大。电阻和电容的值常常根据其他的电路元件进行估算。主要电路的电容是开关管的输出电容,它的值可以从数据手册中获得。缓冲器的电容一般2~4倍于这个值。如果并联谐振电路的阻抗已知就可以估算出缓冲器电阻值。电感值通常是变压器的漏感,可以通过一些手段估计出来。电阻值要设定在等于LC的特征阻抗。由于理论计算值存在很大的偏差,因此,只有先搭好电路,并开始工作,缓冲器元件的值可以通过实验进行优化。刚开始在缓冲器的位置放置一个较小值的电容,通常直接并联在开关管两端,然后直接观察电路在附加和没有附加电容时的波形。增加电容值直到震荡频率减小到原来的一半,在这点电路电容四倍于原来的电容,因此附加的电容是原电路电容的三倍,这就是优化的电容值,它使得

Q≈。电路中的电感可以从两个电容值和两个谐振频率计算出来。通过品质因数1

原始电容和电感可以计算出寄生谐振电路的特征阻抗,缓冲器的电阻值就等于这个值。

简单RC电压缓冲器的耗散功率:电阻的功耗也是必须考虑的。计算一个精确的数值比较困难,但是可以进行估算。假设缓冲器的时间常量(t=RC)比开关周期短但比电压上升时间长,如果时间常量和上升时间一样长,电阻的功耗将相当大。如果时间常量太长,这个公式将失效,电阻的功耗又将相当大。缓冲器中的电容存储能量,在简单的RC缓冲器中电容充电和放电。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在每个充放电周期电容存储的能量等于电阻耗散的能量。功率耗散的多少与电阻无关,完全由电容的容量、充电电压和开关频率决定。

计算公式如下:

22

P= 2(1/2CV)f = CV f(2.4)

这里P指功率耗散,f指开关频率,C指缓冲器电容值,V指在每个开关管上电容的充电电压,这里的2倍是因为电容充电时也要在电阻上消耗与电容所充能量相等的能量。

实际的耗散功率一般比计算的值大,这个公式得到的是在整个周期电容充放电电流的绝对平均值。这个电流也可以从电容值和电压值得到:

?(2.5)

I=Q*2f

?(2.6)

Q=CV

因此

I=2CVf (2.7)

2

P=I R (2.8)

因此

222P=4C V f R (2.9) 这种计算在缓冲器的时间常数和电压上升时间相差不大时特别有用。在这种情况下,功率耗散至少等于上面计算的I 2R 损耗。

上面讨论的RC 缓冲网络属于无极性的缓冲网络,有极性的缓冲网络目标与无极性不太一样,有极性的电压缓冲器不需要提供阻止谐振的网络,因为它没有在整个周期接入电路,它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电压上升率和钳位。

第二种是RCD 电压缓冲器,电路如图2.6(b )和(c )所示。2.6(b )可以应用到电压上升率的控制或钳位,而2.6(c )电路只能应用与钳位。RCD 缓冲器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在正激、反激和BOOST 变换器中控制开关管的漏源极或集射极电压的上升率。在开关管关断时,绝大部分开关电流被缓冲器吸收,本该在开关管上功耗从开关管转移到了缓冲电路,由于开关管上峰值功耗减小了,电压上升率得到了控制,并且降低了由于开关引起的高频EMI ,增加了开关管的可靠性,当RCD 缓冲器用于控制电压上升率时,RC 时间常数必须小于开关周期,因为电容在每个周期必须充放电。缓冲器只有在开关瞬间起作用,当开关关断时,电感 电流通过二极管给缓冲器电容充电,当开关打开时,缓冲器电容将通过电阻和开关管放电。它必须几乎在每个周期放完所有电荷,才能很好地控制开关管上的电压上升率。

充电的峰值电压时的上升时间,电容的电压和电流的关系是计算电容值所必需的: I = C V/t ??

(2.10) 这里I 代表最大关断峰值电流,?V 是将要给电容充电的峰值电压,?t 是电压上升时间,C 是电容容量。然后选择电阻应使得时间常数小于开关周期,时间常数的一个典型值是最大开通时间的十分之一。电阻的功耗由电容的大小决定,因为时间常数小于开关周期。所有储存在电容的能量在每个周期都必须耗散掉,但只有一次转换(电容放电),所以电阻的功耗由下式给出:

图2.6 缓冲电路

(a )RC 吸收电路

(b )RCD 吸收电路I (c )RCD 吸收电路II (d )齐纳二极管吸收电路

磁控溅射镀膜原理和工艺设计

磁控溅射镀膜原理及工艺 摘要:真空镀膜技术作为一种产生特定膜层的技术,在现实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真空镀膜技术有三种形式,即蒸发镀膜、溅射镀膜和离子镀。这里主要讲一下由溅射镀 膜技术发展来的磁控溅射镀膜的原理及相应工艺的研究。 关键词:溅射;溅射变量;工作气压;沉积率。 绪论 溅射现象于1870年开始用于镀膜技术,1930年以后由于提高了沉积速率而逐渐用于工业生产。常用二极溅射设备如右图。 通常将欲沉积的材料制成板材-靶,固定在阴 极上。基片置于正对靶面的阳极上,距靶一定距 离。系统抽至高真空后充入(10~1)帕的气体(通 常为氩气),在阴极和阳极间加几千伏电压,两极 间即产生辉光放电。放电产生的正离子在电场作 用下飞向阴极,与靶表面原子碰撞,受碰撞从靶 面逸出的靶原子称为溅射原子,其能量在1至几十 电子伏范围内。溅射原子在基片表面沉积成膜。 其中磁控溅射可以被认为是镀膜技术中最突出的 成就之一。它以溅射率高、基片温升低、膜-基结 合力好、装置性能稳定、操作控制方便等优点, 成为镀膜工业应用领域(特别是建筑镀膜玻璃、透 明导电膜玻璃、柔性基材卷绕镀等对大面积的均 匀性有特别苛刻要求的连续镀膜场合)的首选方 案。 1磁控溅射原理 溅射属于PDV(物理气相沉积)三种基本方法:真空蒸发、溅射、离子镀(空心阴极离子镀、热阴极离子镀、电弧离子镀、活性反应离子镀、射频离子镀、直流放电离子镀)中的一种。 磁控溅射的工作原理是指电子在电场E的作用下,在飞向基片过程中与氩原子发生碰撞,使其电离产生出Ar正离子和新的电子;新电子飞向基片,Ar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飞向阴极靶,并以高能量轰击靶表面,使靶材发生溅射。在溅射粒子中,中性的靶原子或分子沉积在基片上形成薄膜,而产生的二次电子会受到电场和磁场作用,产生E(电场)×B(磁场)所指的方向漂移,简称E×B漂移,其运动轨迹近似于一条摆线。若为环形磁场,则电子就以近似摆线形式在靶表面做圆周运动,它们的运动路径不仅很长,而且被束缚在靠近靶表面的等离子体区

关于磁控溅射发展历程的综述

磁控溅射 1852年,格洛夫(grove)发现阴极溅射现象,自此以后溅射技术就开始建立起来了!磁控溅射沉积技术制取薄膜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由于当时的溅射技术刚刚起步,其溅射的沉积率很低,而且溅射的压强基本上在1pa以上,因此溅射镀膜技术一度在产业话的竞争中处于劣势。196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和西屋电气公司采用长度为10米的连续溅射镀膜装置。1974年,j.chapin发现了平衡磁控溅射。这些新兴发展起来的技术使得高速、低温溅射成为现实,磁控溅射更加快速地发展起来了,如今它已经成为在工业上进行广泛的沉积覆层的重要技术,磁控技术在许多应用领域包括制造硬的、抗磨损的、低摩擦的、抗腐蚀的、装潢的以及光电学薄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磁控溅射的发展历程: 溅射沉积是在真空环境下,利用等离子体中的荷能离子轰击靶材表面,使靶材上的原子或离子被轰击出来,被轰击出的粒子沉积在基体表面生长成薄膜。 溅射沉积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创新应用,现在归结如下: (1)二级溅射: 二级溅射是所有溅射沉积技术的基础,它结构简单、便于控制、工艺重复性好主要应用于沉积原理的研究,由于该方法要求工作气压高(>1pa)、基体温升高和沉积速率低等缺点限制了它在生产中的应用。 (2)传统磁控溅射(也叫平衡磁控溅射): 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克服了二级溅射沉积速率低的缺点,使溅射镀膜技术在工业应用上具有了与蒸发镀膜相抗衡的能力。但是平衡磁控溅射镀膜同样也有缺点,它的缺点在于其对二次电子的控制过于严密,使等离子体被限制在阴极靶附近,不利于大面积镀膜。 (3)非平衡磁控溅射: B.Window在1985年开发出了“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它克服了平衡磁控溅射技术的缺陷,适用于大面积镀膜。并且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在非平衡磁控溅射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闭合非平衡系统(CFUBMS),采用多个靶以及非平衡结构构成的闭合磁场可以对电子进行有效地约束,使整个真空室的等离子体密度得以提高。这样可以使磁控溅射技术更适合工业生产。 (4)脉冲磁控溅射: 由于在通过直流反应溅射来制得高密、无缺陷的绝缘膜(尤其是氧化物薄膜)时,经常存在不少的问题。其结果会严重的影响膜的结构和性能。但是通过脉冲磁控溅射可以与制得金属薄膜同样的效率来制得高质量的绝缘体薄膜。近年来,随着脉冲中频电源的研发成功,使镀膜工艺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利用中频电源,采用中频对靶或者孪生靶,进行中频磁控溅射,有效地解决了靶中毒严重的现象,特别是在溅射绝缘材料的靶时,克服了溅射过程中,阳极消失的现象。 (5)磁控溅射技术新型应用: 磁控溅射技术的新型应用是指在以上基础上,再根据应用的需要,对磁控溅射系统进行改进而衍生出的多种多样的设备和装置。这些改进主要是在系统内磁力线的分布上以及磁控溅射靶的设置和分布上。

磁控溅射镀膜技术的发展

第46卷第2期2009年3月 真空VACUUM Vol.46,No.2Mar.2009 收稿日期:2008-09-03 作者简介:余东海(1978-),男,广东省广州市人,博士生 联系人:王成勇,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5045);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71109)。 磁控溅射镀膜技术的发展 余东海,王成勇,成晓玲,宋月贤 (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磁控溅射由于其显著的优点应用日趋广泛,成为工业镀膜生产中最主要的技术之一,相应的溅 射技术与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非平衡磁控溅射改善了沉积室内等离子体的分布,提高了膜层质量;中频和脉冲磁控溅射可有效避免反应溅射时的迟滞现象,消除靶中毒和打弧问题,提高制备化合物薄膜的稳定性和沉积速率;改进的磁控溅射靶的设计可获得较高的靶材利用率;高速溅射和自溅射为溅射镀膜技术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镀膜技术;磁控溅射;磁控溅射靶中图分类号:TB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322(2009)02-0019-07 Recent development of magnetron sputtering processes YU Dong-hai,WANG Cheng-yong,CHENG Xiao-ling,SONG Yue-xian (Guangdong Universil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China ) Abstract:Magnetron sputtering processes have been widely appleed to thin film deposition nowadays in various industrial fields due to its outstanding advantages,and the technology itself is progressing further.The unbalanced magnetron sputtering process can improve the plasma distribution in deposition chamber to make film quality better.The medium -frequency and pulsed magnetron sputtering proceses can efficiently avoid the hysteresis during reactive sputtering to eliminate target poisoning and arcing,thus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and depositing rate in preparing thin compound films.Higher utilization of target can be obtained by improved target design,and the high -speed sputtering and self -sputtering provide a new field of applications in magnetron sputtering coating processes. Key words:coating technology;magnetron sputtering;magnetron sputtering target 溅射镀膜的原理[1]是稀薄气体在异常辉光 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在电场的作用下,对阴极靶材表面进行轰击,把靶材表面的分子、原子、离子及电子等溅射出来,被溅射出来的粒子带有一定的动能,沿一定的方向射向基体表面,在基体表面形成镀层。 溅射镀膜最初出现的是简单的直流二极溅射,它的优点是装置简单,但是直流二极溅射沉积速率低;为了保持自持放电,不能在低气压(<0.1Pa )下进行;不能溅射绝缘材料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在直流二极溅射装置中增加一个热阴极和辅助阳极,就构成直流三极溅射。增加的热阴极和辅助阳极产生的热电子增强了溅射气体原子的电离,这样使溅射即使在低气压下 也能进行;另外,还可降低溅射电压,使溅射在低 气压,低电压状态下进行;同时放电电流也增大,并可独立控制,不受电压影响。在热阴极的前面增加一个电极(栅网状),构成四极溅射装置,可使放电趋于稳定。但是这些装置难以获得浓度较高的等离子体区,沉积速度较低,因而未获得广泛的工业应用。 磁控溅射是由二极溅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靶材表面建立与电场正交磁场,解决了二极溅射沉积速率低,等离子体离化率低等问题,成为目前镀膜工业主要方法之一。磁控溅射与其它镀膜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特点:可制备成靶的材料广,几乎所有金属,合金和陶瓷材料都可以制成靶材;在适当条件下多元靶材共溅射方式,可沉积

磁控溅射镀膜技术的发展_余东海

第46卷第2期2009年3月 真 空 VACUUM Vol.46,No.2Mar.2009 收稿日期:2008-09-03 作者简介:余东海(1978-),男,广东省广州市人,博士生 联系人:王成勇,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5045);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71109)。 磁控溅射镀膜技术的发展 余东海,王成勇,成晓玲,宋月贤 (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磁控溅射由于其显著的优点应用日趋广泛,成为工业镀膜生产中最主要的技术之一,相应的溅 射技术与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非平衡磁控溅射改善了沉积室内等离子体的分布,提高了膜层质量;中频和脉冲磁控溅射可有效避免反应溅射时的迟滞现象,消除靶中毒和打弧问题,提高制备化合物薄膜的稳定性和沉积速率;改进的磁控溅射靶的设计可获得较高的靶材利用率;高速溅射和自溅射为溅射镀膜技术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镀膜技术;磁控溅射;磁控溅射靶中图分类号:TB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322(2009)02-0019-07 Recent development of magnetron sputtering processes YU Dong-hai,WANG Cheng-yong,CHENG Xiao-ling,SONG Yue-xian (Guangdong Universil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China ) Abstract:Magnetron sputtering processes have been widely appleed to thin film deposition nowadays in various industrial fields due to its outstanding advantages,and the technology itself is progressing further.The unbalanced magnetron sputtering process can improve the plasma distribution in deposition chamber to make film quality better.The medium -frequency and pulsed magnetron sputtering proceses can efficiently avoid the hysteresis during reactive sputtering to eliminate target poisoning and arcing,thus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and depositing rate in preparing thin compound films.Higher utilization of target can be obtained by improved target design,and the high -speed sputtering and self -sputtering provide a new field of applications in magnetron sputtering coating processes. Key words:coating technology;magnetron sputtering;magnetron sputtering target 溅射镀膜的原理[1]是稀薄气体在异常辉光 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在电场的作用下,对阴极靶材表面进行轰击,把靶材表面的分子、原子、离子及电子等溅射出来,被溅射出来的粒子带有一定的动能,沿一定的方向射向基体表面,在基体表面形成镀层。 溅射镀膜最初出现的是简单的直流二极溅射,它的优点是装置简单,但是直流二极溅射沉积速率低;为了保持自持放电,不能在低气压(<0.1Pa )下进行;不能溅射绝缘材料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在直流二极溅射装置中增加一个热阴极和辅助阳极,就构成直流三极溅射。增加的热阴极和辅助阳极产生的热电子增强了溅射气体原子的电离,这样使溅射即使在低气压下 也能进行;另外,还可降低溅射电压,使溅射在低 气压,低电压状态下进行;同时放电电流也增大,并可独立控制,不受电压影响。在热阴极的前面增加一个电极(栅网状),构成四极溅射装置,可使放电趋于稳定。但是这些装置难以获得浓度较高的等离子体区,沉积速度较低,因而未获得广泛的工业应用。 磁控溅射是由二极溅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靶材表面建立与电场正交磁场,解决了二极溅射沉积速率低,等离子体离化率低等问题,成为目前镀膜工业主要方法之一。磁控溅射与其它镀膜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特点:可制备成靶的材料广,几乎所有金属,合金和陶瓷材料都可以制成靶材;在适当条件下多元靶材共溅射方式,可沉积 DOI:10.13385/https://www.360docs.net/doc/4c12592308.html,ki.vacuum.2009.02.026

磁控溅射高频脉冲(A-2K)电源的研制1

中南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磁控溅射高频脉冲(A<'2>K)电源的研制 姓名:刘亚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等离子体物理 指导教师:孙奉娄 20080501

摘要 根据调研和文献,对不同的溅射技术进行了比较,针对脉冲磁控溅射(Pulse Megnetron Sputtering(PMS))的特点及受限于电源技术的瓶颈,提出了A2K(Active Arc Killer)电源指标:输出频率最高达300kHz,负向电压在0~-500V可调,负向最大峰值电流达2A,正向电压在0~100V可调,正向最大峰值电流达1A,负向占空比10%~60%范围可调的双向脉冲电源。 为了实现电源指标,分析了拟设计电源的难点:主要是受电力电子器件的限制,电压、电流和频率同时达到所需水平的电力电子器件目前在国内无法找到,即使找到了成本也是相当高。因此,本文从结构上入手,提出了整体的电源解决方案,它由两个独立的DC/DC变换(分别用于调节正、负向电压)、一个斩波系统(用于形成正向脉冲)和一个逆变倍频系统(用于形成负向脉冲)构成。逆变倍频系统及其与斩波系统的配合是核心问题,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电力电子器件的限制,为溅射电源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案。 根据总体方案,详细论述了主电路的拓扑选择、功率器件的选择、磁性器件的设计、缓冲电路的选择、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的设计。在比较了各种拓扑优缺点之后,根据电源指标要求,选择了全桥电路作为负向调压系统的DC/DC变换拓扑,正激电路作为正向调压系统的DC/DC变换拓扑,逆变倍频系统也采用全桥逆变,副边采用可控整流。由于对频率有较高要求,功率开关管全部采用功率MOSFET。讨论了中高频下Miller效应对功率开关管驱动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案,还讨论了缓冲电路的作用及参数选择。 本文还从工程经验上详细描述了电源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详细过程。通过示波器检测驱动信号实时波形,验证了Miller效应的影响。通过检测负载电压和电流波形、电源在功能上达到了设计指标。 实际用于磁控溅射实验,与RF、DC溅射进行比较,验证了脉冲溅射的优势和电源的实用性,此电源可作为实验室磁控溅射试验电源。 关键词:脉冲磁控溅射;高频脉冲电源;逆变倍频;Miller效应

磁控溅射法沉积TCO薄膜的电源技术

磁控溅射法沉积TCO薄膜的电源技术1前言 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TCO薄膜)有着广泛的用途,如作为LCD、OLED显示器面板的电极,作为触摸屏的感应电极,作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以及作为LED芯片前电极等[1]。 目前,主要的TCO薄膜有氧化铟锡(ITO)、氧化锡(SnO2)、氧化锌铝(AZO)三种[2],其中SnO2薄膜是最早应用的TCO薄膜,但由于其光电特性相对较差,目前主要应用在一些较低端的使用领域。ITO薄膜是目前光电特性最好,使用范围最广的TCO薄膜,但其同时存在使用稀有元素In,生产成本较高、In元素有毒、在氢等离子工艺氛围中性能退化等缺点。近年来,成本低、性能优良、无毒害的ZnO:Al(AZO)薄膜[3]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有希望替代ITO薄膜。 因此,ITO与AZO材料是当前研究和生产的最主要的TCO材料。 目前,产业界制备ITO、AZO薄膜主要是采用磁控溅射镀膜技术[4][5]。磁控溅射技术基于等离子技术,通常是在存在高电势差的靶(阴极)与阳极之间注入气体(一般为Ar气),通过等离子辉光放电实现对气体原子的离化,电场与磁场对离子加速和变向,进而轰击靶材表面,导致靶材原子被轰击到空间中,溅射在一块衬底材料上聚集形成薄膜[6]。 对于磁控溅射装置,磁控溅射电源决定了磁控溅射工艺过程等离子体状态,对镀膜工艺和膜层生长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随着生产和科技不断发展,用户对产品质量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要求磁控溅射镀膜设备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稳定性,有较高的镀膜效率和镀膜质量。 本文将主要描述磁控溅射ITO、AZO两大主要TCO薄膜的核心电源技术的发展现状、最新进展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 2磁控溅射TCO薄膜的电源技术发展概述 2.1磁控溅射直流电源 磁控溅射电源类型有直流电源、中频电源和射频电源。其中中频电源与射频电源成本较高,且沉积速率偏慢,尤其是射频电源沉积速率慢且由于驻波效应等,不适宜进行大面积镀膜,因此在制备大面积TCO薄膜技术领域应用较少。 TCO薄膜制备以直流磁控溅射技术为主。直流磁控电源简单可靠、工作稳定、功率大、沉积速率快。直流电源主要有恒流、恒压、恒功率等控制模式以恒流磁控溅射直流电源系统为例,其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电路由主电路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电网输入单相交流电,通过工频整流,电感电容整流后为直流电。功率电子器件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将直流转换为脉冲交流电。经高频变压器,将交流脉冲升压。然后通过二极管整流和电感滤波输出直流。控制部分由PWM控制、IGBT驱动、恒流控制、过流保护等部分组成。

磁控溅射制膜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和发展-郭聪

磁控溅射制膜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和发展 郭聪 (黄石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黄石 435000) 摘要:磁控溅射技术已经成为沉积耐磨、耐蚀、装饰、光学及其他各种功能薄膜的重要手段。探讨了磁控溅射技术在非平衡磁场溅射、脉冲磁控溅射等方面的进步,说明利用新型的磁控溅射技术能够实现薄膜的高速沉积、高纯薄膜制备、提高反应溅射沉积薄膜的质量等,并进一步取代电镀等传统表面处理技术。阐述磁控溅射技术在电子、光学、表面功能薄膜、薄膜发光材料等许多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非平衡磁控溅射脉冲磁控溅射薄膜制备工艺应用 中图分类号:O484.1 0 前言 薄膜是指存在于衬底上的一层厚度一般为零点几个纳米到数十微米的薄层材料。薄膜材料种类很多,根据不同使用目的可以是金属、半导体硅、锗、绝缘体玻璃、陶瓷等。从导电性考虑,可以是金属、半导体、绝缘体或超导体;从结构考虑,可以是单晶、多晶、非晶或超晶格材料;从化学组成来考虑,可以是单质、化合物或无机材料、有机材料等。制备薄膜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1)气相方法制模,包括化学气相淀积(CVD),如热、光或等离子体CVD和物理气相淀积(PVD),如真空蒸发、溅射镀膜、离子镀膜、分子束外延、离子注入成膜等; 2)液相方法制膜,包括化学镀、电镀、浸喷涂等; 3)其他方法制膜,包括喷涂、涂覆、压延、印刷、挤出等。[1] 而在溅射镀膜的发展过程中,新型的磁控溅射技术能够实现薄膜的高速沉积、高纯薄膜制备、提高反应溅射沉积薄膜的质量等。辉光等离子体溅射的基本过程是负极的靶材在位于其上的辉光等离子体中的载能离子作用下,靶材原子从靶材溅射出来,然后在衬底上凝聚形成薄膜;在此过程中靶材表面同时发射二次电子,这些电子在保持等离子体稳定存在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溅射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已经经历了许多阶段,最初,只是简单的二极、三极放电溅射沉积;经过30多年的发展,磁控溅射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制备超硬、耐磨、低摩擦系数、耐蚀、装饰以及光学、电学等功能性薄膜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方法,脉冲磁控溅射技术是该领域的另一项重大进展。利用直流反应溅射沉积致密、无缺陷绝缘薄膜尤其是陶瓷薄膜几乎难以实现,原因在于沉积速度低、靶材容易出现电弧放电并导致结构、组成及性能发生改变。利用脉冲磁控溅射技术可以克服这些缺点,脉冲频率为中频10~200kHz,可以有效防止靶材电弧放电及稳定反应溅射沉积工艺,实现高速沉积高质量反应薄膜。 1 基本原理 磁控溅射(Magnetlon Sputtering)是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高速低温溅射技术”。磁控溅射镀膜采用在靶材表面设置一个平行于靶表面的横向磁场,磁场由置于靶内的磁体产生。在真空室中,基材端接阳极极,靶材端接阴极,阴极靶的下面即放置着一个强力磁铁。溅射时持续通入氩气,使之作为气体放电的载体(溅射气体),同时通入氧气,作为与被溅射出来的锌原子发生反应的反应气体。在真空室内,电子e在电场E的作用下,在加速飞向基板过程中与氩原子发生碰撞,使其电离出Ar+和一个新的电子(二次电子)e。Ar+计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飞向阴极靶,以高能量轰击Zn靶表面使其发生溅射,溅射出来的锌原子吸收Ar离子的动能而脱离原晶格束缚,飞往基材方向,途中与O 2 发生反应并释放部分能量,最后反应产物继续飞行最终沉积在基材表面。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实验调整工艺参数,从而 使得溅射出来的历原子能与O 2 充分反应,制得纯度较高的薄膜。另一方面,二次电子在磁场的作用下围绕靶面作回旋运动,该电子的运动路径很长,在运动过程中不断的与氩原子发生碰撞电离出大量的氩离子轰击靶材,经过多次碰撞后电子的能量逐渐降低,摆脱磁力线的束缚,远离靶材,最终沉积在

磁控溅射技术的基本原理

张继成吴卫东许华唐晓红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绵阳 材料导报, 2004, 18(4): 56-59 介绍磁控溅射技术的基本原理、装置及近年出现的新技术。 1 基本原理 磁控溅射技术是在普通直流(射频)溅射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的直流(射频)溅射技术是利用辉光放电产生的离子轰击靶材来实现薄膜沉积的。但这种溅射技术的成膜速率较低,工作气压高(2~10Pa)。为了提高成膜速率和降低工作气压,在靶材的背面加上了磁场,这就是最初的磁控溅射技术。 磁控溅射法在阴极位极区加上与电场垂直的磁场后,电子在既与电场垂直又与磁场垂直的方向上做回旋运动,其轨迹是一圆滚线,这样增加了电子和带电粒子以及气体分子相撞的几率,提高了气体的离化率,降低了工作气压,同时,电子又被约束在靶表面附近,不会达到阴(阳)极,从而减小了电子对基片的轰击,降低了由于电子轰击而引起基片温度的升高。 2 基本装置 (1) 电源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时,对于制备金属薄膜没有多大的问题,但对于绝缘材料,会出现电弧放电和“微液滴溅射”现象,严重影响了系统的稳定性和膜层质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采用了射频磁控溅射技术,这样靶材和基底在射频磁控溅射过程中相当于一个电容的充放电过程,从而克服了由于电荷积累而引起的电弧放电和“微液滴溅射”现象的发生。 (2) 靶的冷却 在磁控溅射过程中,靶不断受到带电粒子的轰击,温度较高,其冷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般采用水冷管间接冷却的方法。但对于传热性能较差的材料,则要在靶材与水冷系统的连接上多加考虑,同时需要考虑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的差异,这对于复合靶尤为重要(可能会破裂损坏)。 (3) 磁短路现象 利用磁控溅射技术溅射高导磁率的材料时,磁力线会直接通过靶的内部,发生刺短路现象,从而使磁控放电难以进行,这时需要在装置的某些部分做些改动以产生空间凝

脉冲

-1- 磁控溅射技术广泛应用于薄膜制备领域,可以制备工业上所需要的超硬薄膜、耐腐蚀耐摩擦薄膜、超导薄膜、磁性薄膜、光学薄膜,以及各种具有特殊电学性能的薄膜等[1~3]。但传统的磁控溅射处理技术有很多的局限性,例如,直流磁控溅射靶功率密度受靶热负荷的限制,即当溅射电流较大时,过多的阳离子对靶进行轰击使溅射靶过热而烧损。所以,传统的直流磁控溅射的溅射电流不能太大,一般在0.3~1A左右,溅射靶功率密度在50W/cm2。 近年来国外发展起来了一种高速率溅射—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igh power impulse magnetron sputtering(HIPIMS))技术,大大弱化了这种限制。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的峰值功率是普通磁控溅射的100倍,约为1000~3000W/cm2,溅射材料离化率极高,且这个高度离子化的束流不含大颗粒。对于大型磁控靶,更是可以产生兆瓦级溅射功率。由于脉冲作用时间在几百微秒以内,故平均功率与普通磁控溅射相当,这样就不会增加对磁控靶冷却的要求。一般溅射材料能级只有5~10电子伏特,而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材料能级最大可达100电子伏特。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的瞬时功率虽然很高,但其平均功率并不高,一般在600W左右。为了进一步提高脉冲磁控溅射的溅射速率,可以采用两步脉冲,第一步脉冲的功率密度与普通脉冲溅射相当,第二步则达1000~3000W/cm2。但是,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存在打弧现象和脉冲起辉延迟。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几年又发展了高功率复合脉冲磁控溅射技术,这种技术是将直流磁控溅射和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叠加起来。其中的直流磁控溅射部分有两个作用:第一、离子预离化,使脉冲到来时脉冲起辉容易,缩短脉冲起辉延迟时间;第二、提够一个持续的直流溅射功率,提高了磁控溅射的平均功率。所以,高功率复合脉冲磁控溅射同时具有直流磁控溅射和脉冲磁控溅射的优点。现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技术已成为全世界磁控溅射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高功率复合脉冲磁控溅射更是倍受关注。 国外关于高功率复合脉冲磁控溅射的研究和文献还较少,对其溅射机理、溅射规律和工艺优化都有待于更深入地研究,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为了促进高功率复合脉冲磁控溅射技术的发展,本文研制了一台用于该技术的高功率电源,将有助于了解复合脉冲作用下等离子行为,为高功率复合脉冲磁控溅射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2磁控溅射 1852年Grove首次描述了溅射这种物理现象,20世纪40年代溅射技术作为一种

双脉冲高功率磁控溅射放电特性及CrN薄膜沉积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 I 第1章绪论 .. (1) 1.1 课题背景 (1) 1.2 磁控溅射技术 (1) 1.2.1 磁控溅射原理 (2) 1.2.2 高功率磁控溅射技术 (3) 1.3 双脉冲磁控溅射技术的提出 (14)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第2章试验材料材料及方法 (16) 2.1 试验材料制备及试验设备 (16) 2.1.1 实验材料 (16) 2.1.2 试样制备 (16) 2.1.3实验设备 (16) 2.2 试验方法 (17) 2.2.1 双脉冲高功率放电特性及光谱试验 (17) 2.2.2 CrN薄膜的制备 (20) 2.2.3 分析测试方法 (21) 第3章双脉冲高功率放电特性的研究 (22) 3.1 双脉冲高功率与单脉冲高功率放电特性的对比 (22) 3.2 引燃脉冲电压对双脉冲高功率放电特性的影响 (24) 3.3 引燃脉冲脉宽对双脉冲高功率放电特性的影响 (27) 3.4 工作脉冲电压对双脉冲高功率放电特性的影响 (30) 3.5 工作脉冲脉宽对双脉冲高功率放电特性的影响 (33) 3.6 气压对双脉冲高功率放电特性的影响 (36) 3.7 本章小结 (39) 第4章双脉冲高功率光谱特性的研究 (41) 4.1 双脉冲高功率与传统高功率光谱特性的对比 (41) 4.2 引燃脉冲电压对双脉冲高功率光谱特性的影响 (44) 4.3 引燃脉冲脉宽对双脉冲高功率光谱特性的影响 (45) -IV-

磁控溅射问题及解决

磁控溅射镀膜工艺六大常见问题点及改善对策: 1.膜层灰暗及发黑 (1)真空度低于0.67Pa。应将真空度提高到0.13-0.4Pa。 (2)氩气纯度低于99.9%。应换用纯度为99.99%的氩气。 (3)充气系统漏气。应检查充气系统,排除漏气现象。 (4)底漆未充分固化。应适当延长底漆的固化时间。 (5)镀件放气量太大。应进行干燥和封孔处理 2.膜层表面光泽暗淡 (1)底漆固化不良或变质。应适当延长底漆的固化时间或更换底漆。 (2)溅射时间太长。应适当缩短。 (3)溅射成膜速度太快。应适当降低溅射电流或电压 3.膜层色泽不均 (1)底漆喷涂得不均匀。应改进底漆的施涂方法。 (2)膜层太薄。应适当提高溅射速度或延长溅射时间。 (3)夹具设计不合理。应改进夹具设计。 (4)镀件的几何形状太复杂。应适当提高镀件的旋转速度 4.膜层发皱、龟裂 (1)底漆喷涂得太厚。应控制在7—lOtan厚度范围内。 (2)涂料的粘度太高。应适当降低。 (3)蒸发速度太快。应适当减慢。 (4)膜层太厚。应适当缩短溅射时间。 (5)镀件温度太高。应适当缩短对镀件的加温时间 5.膜层表面有水迹、指纹及灰粒 (1)镀件清洗后未充分干燥。应加强镀前处理。

(2)镀件表面溅上水珠或唾液。应加强文明生产,操作者应带口罩。 (3)涂底漆后手接触过镀件,表面留下指纹。应严禁用手接触镀件表面。 (4)涂料中有颗粒物。应过滤涂料或更换涂料。 (5)静电除尘失效或喷涂和固化环境中有颗粒灰尘。应更换除尘器,并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 6.膜层附着力不良 (1)镀件除油脱脂不彻底。应加强镀前处理。 (2)真空室内不清洁。应清洗真空室。值得注意的是,在装靶和拆靶的过程中,严禁用手或不干净的物体与磁控源接触,以保证磁控源具有较高的清洁度,这是提高膜层结合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3)夹具不清洁。应清洗夹具。 (4)底涂料选用不当。应更换涂料。 (5)溅射工艺条件控制不当。应改进溅射镀工艺条件

磁控溅射技术研究进展

磁控溅射技术研究进展 薄膜技术不仅可改变工件表面性能,提高工件的耐磨损、抗氧化、耐腐蚀等性能,延长工件使用寿命,还能满足特殊使用条件和功能对新材料的要求。磁控溅射技术具有溅射率高、基片温升低、膜基结合力好、装置性能稳定、操作控制方便等优点,因此,被认为是镀膜技术中最具发展前景的一项新技术,同时也成为镀膜工业应用领域(特别是建筑镀膜玻璃、透明导电膜玻璃、柔性基材卷绕镀等对大面积的均匀性有特别苛刻要求的连续镀膜场合)的首选方案[1-8]。 1 磁控溅射技术原理 溅射是指具有一定能量的粒子轰击固体表面,使得固体分子或原子离开固体从表面射出的现象。溅射镀膜是指利用粒子轰击靶材产生的溅射效应,使得靶材原子或分子从固体表面射出,在基片上沉积形成薄膜的过程。磁控溅射是在辉光放电的两极之间引入磁场,电子受电场加速作用的同时受到磁场的束缚作用,运动轨迹成摆线增加了电子和带电粒子以及气体分子相碰撞的几率,提高了气体的离化率,降低了工作气压。而Ar+离子在高压电场加速作用下与靶材撞击,并释放能量使靶材表面的靶原子逸出靶材,飞向基板并沉积在基板上形成薄膜。图1所示为平面圆形靶磁控溅射原理。 磁控溅射技术得以广泛的应用是由该技术的特点所决定的。可制备成靶材的各种材料均可作为薄膜材料,包括各种金属、半导体、铁磁材料、以及绝缘的氧化物陶瓷、聚合物等物质。磁控溅射可制备多种薄膜不同功能的薄膜,还可沉积组分混合的混合物化合物薄膜。在溅射过程中基板温升低和能实现高速溅射,溅射产生二次电子被加速为高能电子后,在正交磁场作用下作摆线运动,不断与气体分子发生碰撞,把能量传递给气体分子本身变为低能粒子也就不会使基板过热。随着磁控溅射技术的发展,发展起了反应磁控

脉冲磁控溅射沉积微晶硅薄膜工艺研究梁凤敏

脉冲磁控溅射沉积微晶硅薄膜工艺研究* 梁凤敏,周灵平,彭 坤,朱家俊,李德意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82 )摘要 采用脉冲磁控溅射法制备氢化微晶硅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四探针测试仪对薄膜结构和电学性能进行表征和测试,研究了衬底温度、氢气稀释浓度和溅射功率对硅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控制合适的衬底温度、增大氢气稀释浓度及提高溅射功率,可以制备高质量的微晶硅薄膜。在衬底温度为400℃、氢气稀释浓度为90%及溅射功率为180W的条件下制备的微晶硅薄膜,其晶化率为72.2%,沉积速率为0.48nm/s 。关键词 脉冲磁控溅射 微晶硅薄膜 结晶性能 沉积速率中图分类号:TK514;TB32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Pulsed Magnetron Sputtering Process for Preparing  MicrocrystallineSilicon Thin  FilmsLIANG Fengmin,ZHOU Lingping ,PENG Kun,ZHU Jiajun,LI Deyi(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unan University,Chang sha 410082)Abstract Hydrogenated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μc-Si∶H)thin films were prepared by pulsed magnetronsputtering.XRD,Raman sp ectrum,SEM and four-point probe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e and elec-tric properties of the films,and the influences of substrate temperature,hydrogen concentration and sputtering poweron the structure and electric properties of silicon thin film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in a certainrange,high quality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thin film can be deposited by controlling substrate temperature,increasinghydrogen concentration and sputtering power.By  adopting the optimal process condition with substrate temperature400℃,hydrogen concentration 90%and sputtering power 180W,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thin film with crystallinevolume fraction up  to 72.2%can be prepared,and the deposition rate is 0.48nm/s.Key  words pulsed magnetron sputtering,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thin film,crystallinity,deposition rate *湖南科技计划项目( 2011GK4050) 梁凤敏: 女,1987年生,硕士生,主要从事微晶硅薄膜材料方面的研究 E-mail:870208lfmab@163.com 周灵平:通讯作者,男,1964年生,教授,主要从事薄膜制备及电子封装材料方面的研究 E-mail:lp zhou@hnu.edu.cn 硅薄膜作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材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由于存在转换效率低和由 S-W效应引起的效率衰退等问题[1] , 其推广应用受到了限制。微晶硅薄膜具有较高电导率、较高载流子迁移率的电学 性质及优良的光学稳定性,可以克服非晶硅薄膜的不足,已经成为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 [2-5] 。硅薄膜的结晶性能是制备 高质量微晶硅薄膜的重要参考指标,直接影响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和稳定性。目前微晶硅薄膜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和磁控溅射法,相比于化学气相沉积法,采用磁控溅射法沉积硅薄膜不需要使用SiH4等有毒气体及相应的尾气处理装置, 有利于降低设备成本,且工艺参数容易控制,逐渐成为制备硅薄膜的重要方法。 Jung  M J等[6] 研究发现磁控溅射制备硅薄膜过程中,对 衬底施加偏压有利于薄膜晶化,但施加偏压需要在绝缘衬底上镀上导电层,有可能引起金属离子扩散到薄膜中。Tabata A等[7] 的研究结果表明, 只有控制合适的靶偏压才能制备结晶良好的硅薄膜,只要偏压发生较小的波动就会对薄膜的结晶性能产生明显影响。尽管研究者已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出微晶硅薄膜,但其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制备工艺缺乏系统研究,薄膜晶化率与沉积速率难以兼顾,因此,研究在较高沉积速率下获得高晶化率硅薄膜的制备方法对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本研究在较高沉积速率下制备了结晶性能良好的微晶硅薄膜,考察了衬底温度、氢气稀释浓度和溅射功率对硅薄膜结晶性能的影响。 1 实验 利用MIS800型多功能离子束磁控溅射复合镀膜设备沉 积微晶硅薄膜。本底真空为10-5  Pa数量级,靶材采用纯度为99.999%的多晶硅靶,工作气体为氢气和氩气的混合气体,其中氢气稀释浓度为70%~90%, 溅射功率为60~· 74·脉冲磁控溅射沉积微晶硅薄膜工艺研究/梁凤敏等

JGP磁控溅射仪操作步骤

JGP –650型双室超高真空多功能磁控溅射系统操作步骤 一、开机前的准备工作: 1、开动水阀,接通冷水,检查水压是否足够大,水压控制器是否起作用,保证水路畅通。 2、检查总供电电源配线是否完好,地线是否接好,所有仪表电源开关是否处于关闭状态。 3、检查分子泵、机械泵油是否到标注线。 4、检查系统所有的阀门是否全部处于关闭状态,确定磁控溅射室完全处在抽真空前封闭状态。 二、换样品过程: 1、先打开真空显示仪,检查溅射室是否处于真空状态,若处于真空状态,首先要放气,室内的大气压与外界的大气压平衡,打开溅射室内的照明灯,看看机械手是否放在靶档板下面,定位锁是否已经抽出时(拔起),才能决定把屏蔽罩升起。 2、按动进步电机升开关,让屏蔽罩缓缓升起,到合适位置为止,当屏蔽罩升到最高位置时,进步电机升开关将不起作用。 3、换样品(靶材)时:松动螺丝,用清洗干净的镊子小心取出靶材,把靶材放到干净的容器内,以防污染;用纱布沾高纯酒精把溅射室清洗干净;放靶材时,一定要让靶材和靶面接触(即靶材必须是一平面,不平者勿用),把靶材放在中心(与靶的边界相距2-3mm.一定要用万用表来测量靶材(正极与靶外壁(负极)要断开,否则将要烧坏;然后把基片放在上面的样品架上(松动螺丝,把基片放在样品架上,然后上紧螺丝)。把样品架卡在转盘上。 4、按动进步电机降开关,让屏蔽罩缓缓下降,当下降到接近溅射室时,一定要把定位仪贴在屏蔽罩壁上,可以用左手按进步电机降开关,右手推动屏蔽罩使其安全降下来,注意千万不要使溅射室上真空圈损坏,一旦真空圈损坏,整个溅射室就无法抽真空,仪器不能正常工作。 三、抽真空过程 1、换好样品后,磁控溅射室、进样室、和分子泵都处于大气状态,插板阀G2

溅射技术及其发展的历程

溅射技术及其发展的历程 1842年格洛夫(Grove)在实验室中发现了阴极溅射现象。他在研究电子管阴极腐蚀问题时,发现阴极材料迁移到真空管壁上来了。但是,真正应用于研究的溅射设备到1877年才初露端倪。迄后70年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对溅射机理的认同长期处于模糊不请状态,所以,在1950年之前有关溅射薄膜特性的技术资料,多数是不可*的。19世纪中期,只是在化学活性极强的材料、贵金属材料、介质材料和难熔金属材料的薄膜制备工艺中,采用溅射技术。1970年后出现了磁控溅射技术,1975年前后商品化的磁控溅射设备供应于世,大大地扩展了溅射技术应用的领域。到了80年代,溅射技术才从实验室应用技术真正地进入工业化大量生产的应用领域。最近15年来,进一步发展了一系列新的溅射技术,几乎到了目不暇接的程度。在21世纪来临的时刻,回顾一下溅射技术发展的历程,寻找其中某些规律性的思路,看来是有一定意义的。 1.最初溅射技术改革的原动力主要是围绕着提高辉光等离子体的离化率,增强离化的措施包括: [1]热电子发射增强—由原始的二极溅射演变出三极溅射。三极溅射应用的实际效果对离化率增强的幅度并不大,但是对溅射过程中,特别是在反应溅射过程中,工艺的可控性有明显地改善。 [2]电子束或电子弧柱增强—演变出四极溅射。Balzers一直抓住这条线,形成有其特色的产品系列,最近几年推出在中心设置一个强流热电子弧柱,配合上下两个调制线圈,再加上8对孪生靶,组合成新型纳米涂层工具镀膜机。是一个典型实例。 [3]磁控管模式的增强溅射—磁控溅射。利用磁控管的原理,将等离子体中原来分散的电子约束在特定的轨道内运转,局部强化电离,导致靶材表面局部强化的溅射效果。号称为“高速、低温”溅射技术。磁控溅射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除了效果明显之外,结构不复杂是一个重要的因数,大面积的溅射镀膜工艺得到推广。应该看到,靶面溅射不均匀导致靶材利用率低是其固有的缺点。 [4]最近有人推出离子束增强溅射模式。采用宽束强流离子源,配合磁场调制,与普通的二极溅射结合组成一种新的溅射模式。他不同于使用窄束高能离子束进行的离子束溅射(这种离子束溅射的溅射速率低),采用宽束强流离子源,配合磁场调制后,既有离子束溅射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具有直接向等离子体区域供应离子的增强溅射效果。同时还可以具有离子束辅助镀膜的效果。 2.1985年之后,溅射模式的变革增加了新的目标,除了继续追求高速率之外,追求反应溅射稳定运行的目标、追求离子辅助镀膜—获得高质量膜层的目标、等等综合优越性的追求目标日益增强。例如: [1]捷克人J.Musil在研究低压强溅射的工作中,在磁控溅射的基础上,重复使用各种原来在二极溅射增强溅射中使用过的手段。从“低压强溅射”一直发展到“自溅射”效应。其中大部分工作仍然处于实验室阶段。 [2]针对立体工件获得均匀涂层和色泽,Leybold推出对靶溅射运行模式。在随后不断改进的努力下,对靶溅射工艺仍然具有涂层质量优异的美名。 [3]针对膜层组分可随意调节的目标,推出非对称溅射的运行模式。我国清华大学范毓殿教授采用调节溅射靶磁场强度的方法,进行了类似的工作。 [4]推出非平衡溅射的运行模式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膜层质量,呈现离子辅助溅射的效果。后来,一些研究工作扩展磁场增强的布局,磁场在真空室内无处不在,看来效果并不理想,“非平衡”的热潮才逐渐降温。 [5]1996年Leybold 推出多年研发的成果:中频交流磁控溅射(孪生靶溅射)技术,消除了阳极”消失”效应和阴极“中毒”问题,大大提高了磁控溅射运行的稳定性,为化合物薄膜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最近在中频电源上又提出短脉冲组合的中频双向供电模式,运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6]最近英国Plasma Quest Limited(PQL)公司推出S400型专利产品,名为“高密度等离子体发送系统”(High Plasma Launch System),属于上面提到的离子束增强二极溅射模式。其特点是:高成膜速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