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名家观点

中外教育名家观点
中外教育名家观点

孔丘的教育思想

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孟柯的教育思想

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韩愈的教育思想

教师论:

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

教学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朱熹的教育思想

德育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省察。

教学论思想

1、朱熹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教学原则方法:自动和适时的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教人有序不可取等;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

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

2、事上磨炼

3、省察克治

“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

1、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

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

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

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军国民教育

2、实利主义教育

3、公民道德教育

4、世界观教育

5、美感教育

“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的思想: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1、“活教育”的目的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要具备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服务的精神。

2、“活教育”的课程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的“活教育”课程大致有五类: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卫生等学科);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常识等学科);儿童自然活动(包括动、植、矿、理化、算术等学科);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图画、工艺等学科;儿童文学活动 (包括读、作、写、说等学科)。

3、“活教育”的方法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不重视班级授课制,而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

“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实验观察,第二是阅读参考,第三是发表创作,第四是批评研讨。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约公元35年-100年)是古代罗马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家。著有《雄辩术原理》。

重视幼儿教育。强调保姆必须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说话准确的人,因为她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幼儿。

主张应尽早让儿童接受学校教育。在他看来,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养成冷淡、自夸和羞怯的习性。

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倡导因材施教,主张按照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课程,坚决反对体罚。

蒙田的教育思想

蒙田(1533-1592),法国作家和教育思想家,古代希腊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是《散文集》。

培养判断力是教学的头等大事和中心任务,也是全部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出发点。蒙田提出的教学方法具体有,

1、不要死记硬背。“即便我们的肚子装满了肉,如果没有消化,有什么用处呢?如果它不转变为我们的东西,如果不给我们营养,增强我们的力量,又有什么用处呢?”

2、不要轻易服从权威,不要盲从。“仅仅跟着别人走的人,不会去探索什么东西,也寻不到什么东西。”

3、不要只学书本知识。“把世界作为书房。”

4、要因材施教。如果“采取同样的讲课方法和教育方式来指导很多体质和性情都不相同的儿童,那可能其中只有二三个人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

5、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多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6、多练习。“不要孩子多背诵功课,而是要他行动。他应该在行动中复习功课。”

7、培养儿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我们将只是教育出一些满载书籍的傻子。”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是泛智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大教学论》(1632)《世界图解》(1658)、《母育学校》(1628)等。

(一)泛智论和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所谓“泛智”,是指广泛的、全面的智慧。一是普及教育,二是“人人均需学习一切”。

(二)论教学原则

1、便易性原则。使教学的过程来得容易而且快意。

2、彻底性原则。教学应该只教真正有用的学科;教学应该考虑整体性;教学应该注意彻底打好基础。

3、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教学应该采用班级授课制。

(三)论道德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人类有了道德,也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因此,他强调指出,道德应当通过学校这个“人类的锻炼所”来培养。学校应当着重培养的德行是“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德育应当尽早进行。

洛克的教育思想

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是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政府论》(1690)、《人类理解论》(1690)、《教育漫话》(1693)等。

绅士教育思想:

(一)论体育

“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

(二)论德育

在洛克看来,德育应当培养儿童理性、礼仪、坚忍、节制等品德。

鉴于德育的重要意义,洛克建议应当及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一是要用“说理”的方法。二是利用榜样的力量。三是多练习,少讲规则。明确反对体罚,因为它“所养成的也是一种奴隶式的脾气。”

(三)论智育

洛克主张智育应以智力发展为重,要求教师记住:教师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学生,而要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

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的论述:

洛克反对强迫儿童学习,要求诱导儿童学习。他主张,宁可让学生迟一年学会读书,也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憎恶的心理。

洛克主张应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洛克建议:第一,儿童无论提出什么问题,你不可制止他、不可羞辱他,也不可使他受到讥笑。第二,采用一些特殊的称赞方法。第三,儿童提出的问题不可忽视,同时也应格外注意,不可使他们得到虚妄的答复。

洛克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能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最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

洛克主张教学应由浅入深,分量适中。

卢梭的教育思想

法国教育家卢梭(1712-1778)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等。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

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

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

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

1、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

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注意婴儿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

2、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

这一时期儿童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应该指导儿童锻炼及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为下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感觉教育上,卢梭指出首先是发展触觉,其次是发展视觉,最后是发展听觉。卢梭提出了感觉的具体方法,并把游戏、绘画、唱歌等活动看作是感觉教育的最好途径。此外,还提出应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以促进感觉能力的发展。

由于儿童的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因此,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卢梭认为,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

在纪律教育方面,卢梭反对体罚,也不赞成口头说教,而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

3、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

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儿童不能学习一切东西,只需要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不要教给儿童正确的答案,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获得,引导儿童独立解决问题。

他指出,劳动是每个自由人的社会义务,只有靠劳动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4、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

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卢梭指出,应该通过各种善行练习,即通过道德的实践来培养儿童坚定的意志。同时,他指出,应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进行。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创立了爱的教育理论和要素教育理论,是要素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林哈德与葛马德》(1781-1787)、《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1801)、《天鹅之歌》(1826)等。

“要素教育”: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的、易于儿童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以促进儿童各种天赋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和《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

1、教学阶段论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一是明了;二是联想;三是系统;四是方法。

2、教育性教学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

3、训育

一是限制,二是赞许,三是责备,四是惩罚,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

帕克的教育思想

美国教育家、“进步教育之父”帕克(1837-1902)是“进步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关于教育学的谈话》(1894)等。

1、论活动的课程与方法

从批判传统的课程与方法出发,帕克尝试在一些来自于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原理基础上采用活动的课程与方法。他强调说:“儿童必须是教育经验的中心,所教的每件事都必须对儿童有意义。”

由于儿童每日每时都在学习各方面知识,即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已经自发地和无意识地学习每一门科目,因此,帕克强调教学中要注重使儿童有兴趣的活动。帕克强调活动的课程与方法,人们一般称之为“昆西制”。

2、论教师

帕克指出,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儿童从事充分的活动提供必要的和适当的条件。在他看来,教师应该很好地引导儿童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他们具有观察和学习自然界的能力。帕克十分重视教师培养工作。

德可乐利的教育思想

德可乐利(1871-1932)是比利时教育家,是科学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整体化的功能:整体化现象在教学中的作用》(1927)、《比利时德可乐利的新教育法》等。

1、论学校教育的目的

德可乐利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应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要求学校应该同社会密切地结合起来。

2、论兴趣与教学

兴趣是德可乐利教学方法的核心。德可乐利生动形象地比喻道,“兴趣是个水闸,用它开启注意的水库,并使注意有了方向。它也是一种刺激,脑力依赖它而冲出。”兴趣与儿童的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1888-1939)是集体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诗篇》(1925-1935)《塔上旗》(1938)、《父母必读》(1937)等。

(一)集体教育原则

《中外教育名家思想》读后感

《中外教育名家思想》读后感 导读: 《中外教育名家思想》读后感 文/梁文硕 今天偶然间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人问一位老人:“你总是在学习,通过学习,最终得到了什么?” 老人答:“什么都没有得到。” 再问:“那您还学习做什么呢?” 老人笑答:告诉你学习让我失去的东西:“我失去了愤怒、纠结、狭隘、挑剔和指责、悲观和沮丧。“ 失去了肤浅,短视和计较,失去了一切无知、干扰和障碍。 学习的真谛不是为了加法,而是减法! 提升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而是放下! 生活中,无论我们从事的什么行业,都会遇到困惑、问题、压力......,那么如何解决呢?其实那个小故事就告诉了我们答案---读书。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一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通过这样一个教育故事给我们揭示的,那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后,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

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个故事直接告诉了我们:“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使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同时这个故事也回答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的问题,那就是---读书,利用读书来延展我们的时间,绝对时间是有限的,但是相对时间是无限的。

中外教育体系对比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ion System (2007-06-13 21:23:20) 转载▼ Most Chinese parents like to ask, “How old should be the best age for children to study overseas?” “Is the foundational education as good as China in other countries?” As the matter of fact, the argument abou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ween Chinese Education and Western Education is keeping on all the time. This question is also one major concern among those students who are considering going abroad.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most suitable way for each individual, we shall gather more information and compare both matters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 basic issue of education is what kind of people we want to cultivate to be, and how to cultivate them. The concept of value, purpose of education and method of education between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and Western Education System are di fferentiated in many academic fields. Let’s have a look at this with 2 cases: Darin Yokel is an art teacher from one primary school in Cincinnati, America; she is also a current student of Miami University. To be as one of the exchange teacher with Chinese, she came to Kunming, Yunan to have an academic interchange. Her objective is split into 3 parts, teaching Chinese students, communicating with Chinese teachers and independent training. In Kunming, Darin found out that the painting skills of Chinese students are very good. One day, she gave out one topic which is called “happy festival” to her students, but all the students were drawing the same Christmas tree. At first she thought that Chinese students are friendly so when they met a western teacher, they drew the Christmas tree for her. But later she found that every Christmas tree those children drown are with the same batten. She looked closer, discovered that all the students were looking toward the same direction where one of the classroom wall. Then she realized that there was one Christmas tree painting on the wall which prepared by the school as the purpose of creating a suitable painting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Darin covered the painting on the wall and asked the students to create their own picture, to her surprise; she was so disappointed that once she covered the wall painting, the students could not draw a “happy festival”. Some students were scratching the head, some biting the pencil, some staring at each other, but no one knew how to start their work. With the intention of solving the embarrassment, Darin has to open the cover of wall painting. There is another case far in America: one professor mentioned in his article that his son did research when he was in primary school form two. One day he came back from school and asked father to go to library, he said he is doing one research on whales so need to go and find information. The professor took his son to two libraries and borrowed more than ten books about whale. The little boy had finished his first research in his whole life on the topic of whale. It contained 3 pages and one cover with a picture of whale and sea. There were 4 tittles inside the report: introduction, what do whales eat, how whales eat and the features of whales.

中外著名教育家简介

中外著名教育家简介 镇康县第一中学罗自良整理 一、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 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教育思想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 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 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 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古人认为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二、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 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 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 东邹县东南部)人。中国战 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 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继承孔子 的教育思想而加以发展的。 1.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和大丈夫。 2.关于教育的作用。他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但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3.他注意道德教育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 4.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包括深造自得、专心有恒、循序渐进、重思存疑、因材施教等。重要著作《孟子》。 三、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38 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 山西临猗)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 家、政治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时人尊称 “荀卿”。 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功能。他认为,学

浅谈中外教育差异

浅谈中外教育差异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给孩子选择双语教学,希望孩子以后可以接受国外的教育,认为国外的教育比国内的要先进,出国留学成为热潮,一方面是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得很多家庭能够承担得起出国留学的费用;另一方面是国外教育的理念。虽然,现在我们都称“地球村”,但是各国还是存在着差异,那么中外教育到底存在着哪些差异化呢? 第一、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家长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想法,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该全听自己的。这样的情况就好像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而在西方,这样的情况基本是不存在的,他们能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也更能尊重孩子的兴趣,这样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就更能发掘孩子的天赋。 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但是国外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外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第二、培养目标不同 对于教育,国内存在这样的现象:孩子哪门课不好就重点去培养,不问孩子的意愿,从而往往会忽视孩子的特长;而国外则是发现孩子的特长,从而开始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特长。这样,孩子在一件事上的成功所产生的自信及其带来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由兴趣引发的学习动力一定比功利的目标引发的动力更持久而有力。相对来说,西方国家在高等教育之前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引导他们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样虽然让一部分人只能找到技术难度不高的工作,但更多地发掘出各领域的拥有天赋的人,这也是诺贝尔奖或者其他科技方面的奖项获得者西方国家比中国要多的原因之一。 第三、激励措施不同 中国的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第四、考核标准不同 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而且纯粹的应试教育又使大学成了学子们舒缓十几年寒窗苦读压力的发泄场,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综上所述,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国内外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无论我们是中了哪一条,都希望我们能够反思。毕竟,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能够

中外教育名家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西汉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中国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王充从人性可以改变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知识、才能、道德品质都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改变的。他承认把礼、乐、射、御等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提出学习必须靠耳、目感觉器官获得,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他批判了封建神学,提出了一些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主张。主要著作:《论衡》、《讥俗》、《政务》、《养性》等。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思想核心是"理",认为理是超然于物、无处不在的、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绝对精神。在教育方面,重修白鹿洞书院,订《白鹿洞书院学规》,修复岳麓书院,从政之余,执教达50年。提出"明人伦"的教育和学习的目的,重视儿童教育、大学教育,还提出了适时地启发、教人有序等教学方法和原则。他的学生将其读书方法归结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朱熹编著的《蒙童须知》、《小学》、《近思录》等在宋末成为封建学校的教科书。奠定理学基础的著作有《西铭解义》、《论语集注》等。 柳宗元(773 ~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代中期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学家、杰出诗人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一生重视教育,认为君子不是天生的,强调后天学习,提倡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他的师生观具有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柳宗元多次对当时腐败的教育制度进行批判,反对科举制度。他的一生不但重视教育理论,也非常重视教育实践。认为君子应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学到利人济世的实用知识。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中外大学在教育方面的差异

中 外 大 学 在 教 育 方 面 的 差 异 光电工程系 郭楠楠

中外大学在教育方面的差异 在教育体制方面,外国政府通常是对大学不直接干预,大学享有较高的自治权,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运行。学校的管理者和学校的内部事务均由大学自己决定,政府无权干涉。在大学内部,大学一般由校、院、系三级结构组成,每级结构都有一定的自主权,形成了一套有序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治、能够有效地发挥整体优势的制度。通过董事会、理事会等组织将大学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大学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并促使教育市场化。我国大学主要有以下特点:集权管理体制、行政管理模式。政府集办学主体、投资主体与管理主体于一身,管理高等学校大多数行为。高等学校自主权仍有限。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是隶属关系,高校与社会联系不大,一切通过政府计划来实现。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保持大学正常运转的各种资源完全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控制。大学内部的管理采用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方式,学术权力的发挥十分有限,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的现象严重。高校基本上是采用行政管理的手段处理一切事务。我国目前大学仍按照行政组织和行政机构的组织结构来设计大学的内部组织,按行政组织的方式对校、院、系进行权力分配,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级别,确立管理中的隶属和服从关系。学校内部行政权力泛化,以行政权力干预或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学术权力在大学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落实。目前我国高校民主管理还未充分实现。 中外大学理念的差异 (一)大学理念研究的主体差异 我国有关大学理想和理念的著作,更多的是作者研究的结果,更重视对学理的分析。在西方,大学理想和理念的提出者往往是一流大学出身的大学校长,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理想和理念去治理大学的。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除了有雄厚的财力支持之外,与大学校长的先进理念直接相关。在我国以青年学者为主,仅从学理的角度研究大学理念,既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痕迹,又有“坐而论道”的嫌疑。 (二)大学理念的内涵差异 大学的理念它回答大学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这些方面的差距不能用量化的方式来表现,大学理念是通过学校的校长、教授、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活动来表现出来,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东西。它既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又无定论,各个大学的表现形式又不一样。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在理念、大学文化上的主要差距其一是中国大学理念总体是以政治为基础的,学术与政治密切联系,政治在学术之上,造成是一些大学迷失了基本方向――创造知识并通过这种创造过程来培养人才,不尊重高等教育本身的规律,结果没有创造知识,西方则把追求知识、追求创新作为大学的目的,学术与政治是分离的,甚至严禁政治对学术的干预。其二是大学学术自由传统的缺失,大学有“学术有自由、课堂有纪律”之说,我们也都

中西方教育家关于知识观的观点

中西方教育家关于知识观的观点 一、西方教育学家关于知识观的观点 (一)古代西方教育学家关于知识观的观点 1、苏格拉底的观点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位有长远影响的教育家,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 苏格拉底的知识观就是他的教学方法了,称为“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为“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或教学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1)讥讽。讥讽是采用对话或提问的方式,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言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2)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到答案。 (3)归纳。归纳是从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一般共性和本质。 (4)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苏格拉底方法”,既是苏格拉底探讨伦理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它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硬性地灌输或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 2、柏拉图的观点 柏拉图,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在苏格拉底门下受教8年,最主要的教育著作是《理想国》,在书中,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了完整的教育计划。 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理念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并不需要从实践中获得。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断投生。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的。一旦转世为人,灵魂进入了肉体,便同时失去了自由,把本来知道的东西也遗忘了。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真知即是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这就是柏拉图认识的公式。他还认为,这种回忆的本领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只有少数有天赋的人即哲学家才具备。因此,他肯定地说:除非由哲学家当统治者,或者让统治者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则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这种所谓“哲学王”的思想即是他理想国的支柱。 3、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一、孔子:在教育思想上(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用,由博返约);在道德教育上(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二、孟子:道德教育的原则(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教学原则(自求自得、专心有恒、启发引导、循序渐进)。 三、荀子:首倡性恶论,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尊严有威信;(二)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三)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四)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四、徐特立:关于思想教育,徐特立在他的教育论著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一、基本观点教育。他说:" 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以“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三、纪律教育。他认为必须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反对体罚。他指出,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修养," 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 五、陶行知:其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是由"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 三大部分构成。"教育思想的三个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六、蔡元培: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文科和理科相通。 七、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苏格拉底法”: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所以,人们也称" 苏格拉底法" 为" 产婆术" 。 八、柏拉图: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 客观唯心主义" 。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 九、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教育史上(他最先按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顺序来确定教育年龄分期。" 体育应先于智育" ," 躯体之注意应先于心灵之注意" );对道德品质教育(他把重点放在道德习惯的形成上,主要通过练习,例如通过勇敢行动的多次练习,培养勇敢的品质); 在教育问题上(亚里士多德首先论证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依据儿童身心发展顺序划分年龄阶段的尝试,都为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进步教育家所重视)。 十、昆体良:西班牙籍的罗马化公民,罗马著名律师、教育家皇室委任的第一个修辞学教授。主张儿童应提早入学,但学习不能负担过重,教学中应多渗入游戏的成份。他相信游戏可以增强儿童智慧,培养儿童的道德品格,不过不能让儿童游戏过度。 十一、夸美纽斯:出版了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题的著作《大教学论》;提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特别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倡导“泛智教育”,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

中美高等教育差异之我见知识讲解

中美高等教育差异之 我见

中国与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差异之我见为期12周的的世界各著名大学揽胜选修课即将结束,在过去的12周里,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风采,在羡慕和向往中我们也认识到了中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这次的作业我就来谈谈中国与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 一、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美国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 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

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美国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美国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由于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高校大学生的外语、机、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不如美国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好的学习方法。 另外,感触颇深的是明尼苏达大学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非常强调每个人对集体的归属感。开学伊始,学校就对新生发放大量的欢迎册、宣传品和小礼品,突出学校的特色来赢取学生的认同。各种印着明大标志的资料、文具、服装等随处可见,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学期中大量组织社团活动,交流和培养不同国籍学生间的友

中外教育思想家观点总结201901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思想观点总结 教育学部分 1、杰克逊:《班级生活》隐性课程 2、孟禄:心理起源说; 3、利托尔诺和沛西能:生物起源说 4、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 5、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性原则); 6、柏拉图:《理想国》; 7、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论灵魂》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8、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9、昆体良: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10、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归纳法 1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教育适应自然;学制系统;班级授课制;直观性原则; 12、卢梭:自然性;《爱弥儿》 13、康德:大学讲授教育学第一人 14、裴斯泰洛奇: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15、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一般发展) 16、巴格莱:要素主义 17、凯洛夫:教师中心论 18、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课程改革运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9、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20、赫尔巴特(传统):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教育性教学;形式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教师中心 21、杜威(现代):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五步探究学习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困难、验证假设);课程即学习经验;活动课程理论(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相对立) 2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谐教育思想 23、格赛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双生子爬楼梯证明成熟势力说 24、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复演说 25、埃拉斯莫斯:最早提出班级一词 26、德鲁克:班级目标管理 27、华生:环境决定论(外铄论); 28、皮亚杰:认知发生论;建构主义理论;德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科尔伯格深化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阶段论(图式、同化、顺应):感知运动阶段(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性、不可逆)、具体运算阶段(守恒)、形式运算阶段(抽象); 29、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论;道德发展阶段论,汉斯偷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中外教育名家观点

孔丘的教育思想 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孟柯的教育思想 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韩愈的教育思想 教师论: 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 教学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朱熹的教育思想 德育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省察。 教学论思想 1、朱熹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教学原则方法:自动和适时的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教人有序不可取等;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 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 2、事上磨炼 3、省察克治 “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 1、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 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 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 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论文中外教育的对比

论文中外教育的对比 中外基础教育 王卫星 古成语中,有一个揠苗助长的故事,它的意思是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纵观我们的现在的基础教育,实际上我们正在揠苗助长。而且我们的这种教育环境正在恶性循环着。 不管我们这些年进行了怎样的改革,但始终没有摆脱中国的教育的历史传统,始终残留着科举时代的痕迹,沿序着那种教育的固有内容。或说一辈一辈的还从骨子里渗透着那种教育思想。 晚清时因科举走上仕途的张之洞也曾大声疾呼:“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 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家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大声呼吁教育要崇尚自然”、展现个性”,坚决反对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个性的摧残,时间已过去了一百多年,而我们的教育还没有脱离开科举的窠臼。我们的教育还在摧残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这并非危言耸听,纵观中外的教育历史,就会发现,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形成迥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以及有着根本区别的教育风格,是因为我们同这些发

达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历史根源,也有着不同的教育改革内容。 西方教育家强调人的理智,我国教育家则强调人之根本在于道德。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以人为本”,通俗地讲就是人有着主观能动性。人是否能认识你自己,认识了自己也就发展了理智而成为自由的人。我国自古就强调“人之初,性本善”,注重的是人的道德本性,我们常提到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政治伦理课,摆在了第一位。正是这种思想,才建构了人的伦理道德教育学说。 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热衷于“天人相分”,倡导的是科学理性和实践精神。我们古时的教育家以“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为主导,注重的是人对自然的有机适应。尤其是儒家的思想更是体现了这一观点。虽然我们在一些古代的小说或是神话中,有着人定能胜天的思想,但那只是被动的,而没有着那种敢 “与天斗,与地斗”的那种敢作敢为的伟大实践精神。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科学的世界化,各国都在进行着现代的教育改革。西方的教育在“科学、民主、与个性独立,”思想基础上,把“强化科学教育,和培养科学素养作为立国之本”。他们的教育改革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个性、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的新一代。美国办学的目的就是给予学生所需要的各方面的支持,使他们成为身体健壮、有社会竞争力、性格完善的人”。同时他们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和道德理性的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创造性、有主见的人和有道德和责任心的人。”有的美国学校把“尊重学生个性”、“强化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等要求,列为办学的根本宗旨。 我们进行教育改革也进行了好多年,但纵观我国的教育改革,从基础教育上,并没有做大的真正的手术,只是对教育教学形式做了一些变动。搞公开课也好,上示范课也好,几乎是统统的一个模式,只是把上课的花样不断翻新,但不管是哪个派别,他们都被上级统一的考试牢牢地束缚着,这种形式的教育改革就是我们常说的换汤不换药。因为我们科举式的考试让我们的教育永远停留在追求第一名,培养尖子生,考上重点大

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

古今中外着名教育家思想(2013-05-10 22:22:01) 分类: 古今中外着名教育家思想 孔子像 孔丘的教育思想 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孟柯的教育思想 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韩愈的教育思想 教师论: 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教学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朱熹的教育思想 德育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省察。 教学论思想 1、朱熹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教学原则方法:自动和适时的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教人有序不可取等;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 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 2、事上磨炼 3、省察克治 “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 1、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 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 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 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中外名家谈经典教育

【中外名家谈经典教育】 (2012-02-09 10:53:14)[编辑][删除]转载▼ 标签:杂谈分类:优秀分享 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 《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紧急呼吁》强调:“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朱熹(宋代大儒)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陆游(宋代诗人)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功夫老始成。 陆桴亭(明末教育家,理学家) 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后,知识既开,物欲既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十五岁前,使之熟读。 叶圣陶(中国著名教育家) 从教育意义说,要使中学生了解固有文化,就得教他们读经、史、古文。 王光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今天,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无疑表明了中华文化正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中走向复兴。我们这代人,从小就习读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一直教育我们,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操,即要通过自身修养,成为对家庭负责、对社区负责、对国家负责的人。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优秀成分对我们这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教化和推进作用。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

中外教育对比

中外教育对比 对于中外教育的看法是各有不同。 中国学生在国外的大学里成绩好、会学习,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成绩好并不等于能力强,尤其是应付社会的能力。许多亚裔学生从名校毕业以后,却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或多或少也说明了一点问题。 海外学校不喜欢只取得高分数,却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人,他们比较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其人格特质的培养。海外高校,尤其是著名的高校,特别看重被录取人的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品格。一个学生如果曾经是校报的主编,体育和文艺俱乐部的召集人或主任,或曾经是红十字会的义工等,他在被录取进入名校时,就会比与他同样分数却没有什么社会活动背景的人几率大得多。如果你在演讲、社交、体育和交友等方面有非常强的能力,进入好大学就相对容易些。不少学校认为,一个学生有乐观的心态,能说会道,善交朋友,乐于助人,这样的学生学习成绩必然会好,假如他的成绩不高,可能是老师的教学和引导有某些问题。难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生部的负责人在招收新生时表示:有时候,一张基督教会的义工证明比考了100分还要重要。有的学校甚至提出,如果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很强,可以不看他的SAT(标准成绩考试)成绩。 海外的高中因而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增加学生进入名校的机会。例如,美国洛杉矶的许多高中每年都将学生们以集体或个人名义参加的各种社会活动记录下来,待这些学生报考名校时,都会在老师的帮助下,将这些内容写到自己的简历中,让录取学校挑选。有人认为这是注重孩子的创新能力,尊重孩子的意愿,并且更注重孩子的实践能力,这也更有利于接触未来的工作生活,所以留学要比留在国内上大学好,但也有的人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国内的教育更符合国情,而且国内教育注重基础,对于孩子的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的好处。其实中国的教育态度与国外的教育态度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国外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 但是也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但有个事实需要我们正确的面对:国外的小学、中学,课

教育基础教育史名家观点和著作汇总

教育基础教育史名家观点和著作汇总 教育的起源学说:神话起源学说---朱熹 生物起源学说---法国利托尓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教育起源于生存本能) 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起源于劳动)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孔子与《论语》: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方法主张因材施教,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习过程四个基本环节:学、思、习、行。教育作用:庶、富、教,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墨子:兼爱非攻朱熹:朱子读书法韩愈:《师说》 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式教学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教育史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 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创立阶段: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倡导儿童本位的教育观,高度尊重儿童,被认为最先发现了儿童。 康德-《康德论教育》,把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裴斯泰洛齐-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第一位将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 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 规范形成与发展阶段: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派代表人物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段教学法(清楚、联想、系统、方法)杜威:现代教育派代表人物,新三中心论(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提出教育无目的论,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 蔡元培:美育概念,提出五育并举,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①生活即教育。②社会即学校,③教学做合一, 毛泽东评价其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深化阶段:苏联赞可夫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美国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德国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美国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