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成败原因研究

刘邦项羽成败原因研究
刘邦项羽成败原因研究

刘邦项羽成败原因探究

江苏省震泽中学高二钮涛平、王依宁、王颖等

一、概念界定

楚汉之争,这大家都知道。秦朝灭亡后,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兵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18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楚汉之争,就是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而其中的成败原因,向来就是人们感兴趣的,我们就是为了对这样的原因能获得些许的了解而进行的研究。

二、课题背景

一位是堂堂的西楚霸王,一位是活跃在集市的地痞流氓,身份、地位相差如此悬殊的两人,是如何同时登上历史的舞台的,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延续了千年的疑问,让我们感到有趣,也让我们感到好奇,就让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重现当年的情景,来探讨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成败得失,以此来找到他们因性格、思维、行动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并以此为借鉴,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三、目的和意义

1.可以通过对这一史实的研究激发同学们学习、探索历史的兴趣,更好地学习和理解;

2.通过这次研究,可以深入地了解刘邦项羽成败中各自的主要原因并以此来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让

同学们更好地为人处世,明白成功与失败背后的种种道理;

3.在这次研究中,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学会合作,学会分工,并且能增强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

力,这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四、研究综述

2010.12~2011.1 震中校内本课题组所有成员

1.分发调查问卷本进行整理,获得大量学生和老师的看法;

2.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料的查找和搜集,获得大量资料和各

大名家的看法;

2011.1~2011.2中旬校外本课题组所有成员

1.利用假期在校外进行调查和寻访相关事宜,获得不多;

2.利用假期继续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资料寻找;

2011.2中旬~2011.4 校内课题组所有成员

1.汇总各自所得的材料,得到预期成果;

2.对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

2011.5 ~6 家中课题组所有成员

1. 对之前所得所有资料及分析结果进行总结概括,完成结题报告。

五、研究分析及结论

(一)我们在之前进行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很多的收获,并制成了Excel表格直观的对这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Excel表格已附在该研究文件夹中,这里不再冗述)

以下是我们分析该表格得到的初期结论:

在经过了汇编,发放问卷,以及将收集成果统计了之后,我们汇编成了图表,使得数据变得清晰。问卷选取了七个问题,有关于刘邦与项羽等的评价,从总体的问卷结果看,我们普遍发现大家对项羽的好评大

大多于刘邦。

大多数同学都偏爱于项羽,认为其英勇善战,而认为刘邦下流无耻、城府极深。但是刘邦之所以在占劣势的情况下,击败了初期占据绝对优势的项羽,也是有必然的道理的。同学们认为刘邦知人善任,而项羽却不够慷慨大度,不善于任用贤才,这也是同学们认为的成败关键。在研究中,问卷结果显示,相比刘邦,大家认为项羽更适合称王,这也许与他的个人魅力有关。

但历史就是刘邦胜了,项羽败了。看了第四题的统计结果,我觉得这样的结果或许早已注定:项羽是铮铮男儿,他太优秀,也太自信了,他认为自己是不会失败,也不能失败。他身上有着江东父老乡亲的期待,他有着太多的责任,所以他听不进范增的意见,所以他崇尚武治,所以当四面楚歌之际,他不愿强渡乌江:相反的,刘邦出身于市井,他从小就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让他变得圆滑,让他学会笼络人心,让他学会能屈能伸,让他懂得黎民疾苦。所以他不但善用自己的人,甚至能巴结上敌方的人;他能对士兵约法三章,破秦后,保一方百姓平安……

项羽赢得了青史,却输了天下,我们为他惋惜,可是假设如果当初是项羽称帝,那估计我们对项羽的评价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六七题中我们还是会发现大家还是觉得刘邦适合称帝,刘邦尽管为人不择手段却能广纳贤士,他不一定是个好人却一定是个聪明人,一曲《大风歌》似让人看到天子风范,开创大汉,孝治天下……

以上是他们两人在背景出身方面上的比较,来看他们在感情上的不同。

霸王别姬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深情,他对虞姬的生死相随,我们为之震撼,,他在鸿门宴上的“心慈手软”,刘邦得以逃脱,俗话说得好,干大事者就得心狠点。看看刘邦的妻子吕后,对自己地位有所威胁的人都要想办法除尽,不折手段,有如此毒辣妻子相伴,刘邦的心就不会像项羽那般纯粹了,一国之主容不得那样的纯粹。

项羽的失败或许是一个最好的结局,他的性格注定了他只适合成为一代霸王,帝王的地位不适合他。(二)接下来这一部分就是我们对所找到的资料及相关史实进行的综合的分析和总结所得到的结果

刘邦:汉高祖刘邦,名季(也有说他字季),秦朝时泗水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壮年时至沛县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县。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指挥家。

班固在《汉书》中这样评价刘邦:

《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今江苏丰县),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世祠天地,缀之以祀,岂不信哉!由是推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

—《汉书》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这样评价刘邦:

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从泗上,即号沛公。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彤云郁砀,素灵告丰。龙变星聚,蛇分径空。项氏主命,负约弃功。王我巴蜀,实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东。氾水即位,咸阳筑宫。威加四海,还歌大风。

—《史记索隐》而毛泽东在《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中这样评价刘邦:

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

项羽:西楚霸王项羽,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

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主要还是《史记》的《项羽本纪》中对其的描述和评论,大家也都在语文课本上学到过,其中,司马迁总结道: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姓周的儒生)曰:“舜目盖(疑而未定的意思)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结合楚汉之争中的实际情况(刘邦项羽大事年表已附在该研究文件夹中,这里不再冗述)以及一些现代学者对其的研究和我们自己调查得到的现在的人对刘邦项羽的看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首先是刘邦和项羽在几次关键战役中的成败情况,其实也不能说是成败情况,应该说是这几次战役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的,在刘邦与项羽的屡次交锋中,刘邦明显不敌项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其战争结果肯定是败多于胜的,但仔细分析这几次战役,可以发现,虽然刘邦不停的输,但整个的局势却在向刘邦这边倾倒。那么就让我们仔细看看历史上几次关键的战役:

首先是在灭了秦之后刘邦被项羽分封到蜀地之后的还定三秦之战,这一战中刘邦与项羽未直接接触,刘邦用了韩信的“暗渡陈仓”之计乘项羽去压制齐王田荣的时候打了个回马枪,占领了关中的大部分地区,这为刘邦接下来与项羽的争权天下打下了基础。

而在接下来的彭城之战中,刘邦的悲剧便开始了,在还定三秦之战之后,项羽的主力任然被牵制在齐国,刘邦趁此机会开始扩张势力,并通过“为义帝发丧”这一借口,联合各诸侯56万的兵力攻打楚国,随即攻占楚都彭城。刘邦由此沾沾自喜,被项羽杀了个措手不及,项羽仅用3万兵力大战其60万大军,杀汉军十余万人,刘邦元气大伤,这便是著名的濉水之战,这里刘邦大败,但实际上进一步增强了刘邦与其他诸侯间的依赖关系。

然后又是京索之战,刘邦在荥阳慢慢恢复元气,同时遭到楚军的继续打击,幸好萧何和韩信的援军及时赶到,稳定住了形势,将楚军击退到荥阳以东。这一战中,刘邦继续悲剧,勉强又恢复了过来。

接着刘邦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在井陉之战中,韩信以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向我们呈上了背水一战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斗,大败赵军,并一举灭了赵国,同时燕国被迫投降,项羽从此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同盟,战争形势不容乐观。

果然在这之后不久,在潍水之战中,韩信又大破齐楚联军,平定了齐国,从此,楚国再也没有强有力的帮手了,孤军奋战一段时间后不久,便是垓下之战,刘邦退守固陵后,采纳张良的建议,同意在打败项羽后与韩信等人共分天下,于是以韩信为最高统帅,凭借60万的兵力将10万楚军包围于垓下,纵使项羽再英勇善战,也是回天乏术。在突破重围,保住一命后,项羽再也无法在支持下去,在乌江边自刎了,司

马迁在《史记》中对其的评价,就是来自于他死时所说的“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就这样,一代霸王陨落了,仔细看看这一场场战役,发现导致刘邦最后获胜的,不是刘邦自己,而是另外几个包括韩信在内的诸侯王,而项羽正是因为在一次次的战争中慢慢的失去了他们,才最终寡不敌众,死于乌江边。所以虽说刘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整个的形势还是倒向了刘邦这一边。

2.之所以会出现刘邦越打人越多,项羽越打人越少的情况,主要还是和他们各自的性格有关的。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他们不同的性格所带来的对成败关系的重大影响。这也是我们主要要分析的东西,因为正是他们性格的不同,才直接导致了这样的战争结果。

(1)之前就说到,刘邦和项羽的几次交锋,刘邦是明显干不过项羽的,但刘邦能屡败屡战,而项羽却在垓下大败后选择了自刎。这就是他们性格上的第一个不同,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刘邦冷静而沉着,而项羽却狂暴浮躁。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之所以会有很多的同学说刘邦下流无耻,也就是来源于这里,刘邦这样的表现,难听点说,确实就是无耻、厚脸皮,但他就是赢了,你又能怎么样呢?最经典的就是在之前提到的荥阳之战中发生的事情。项羽久攻刘邦不下,便拿刘邦的老爸出来威胁刘邦,和刘邦说要把他爸煮了,而刘邦的表现呢?只见刘邦笑着说,咱俩之前约为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把我们的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面对此情此景,项羽能说什么呢,只好继续僵持着。正是刘邦的这种不要脸,才早就了他的丰功伟业,项羽却不能做到这样。

(2)然后就是在调查问卷中提到的刘邦的知人善任和项羽的嫉贤妒才,在性格上的表现就是刘邦的豁达大度和项羽的气量狭窄。同样可以在之前提到的战役中找到这样的影子,在垓下之战之前,刘邦差点就没有抓住这个机会,韩信、彭越和英布都不愿意动手,最后是刘邦同意在打败项羽后和他们共分天下,才让他们站在了一起,大败项羽。连天下都愿意和别人分了,这样的气度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项羽正是做不到的那种人,于是他失去了天下。

(3)接下来依旧是问卷中提到的刘邦有着很深的城府,而项羽在某些事情上却优柔寡断。站在喜欢项羽的人角度来讲,项羽那就叫儿女情长了,刘邦就没有了,他老婆吕雉比他还要狠毒,他也没有这样的担忧了,这或许是一个先天优势吧。还记得在《高祖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一段事情,刘邦在逃亡过程中屡次把自己的儿女扔下马车,只顾自己逃命。相比之下,项羽在最后决战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虞姬,显然就已经占了下风了,决战输了,也是不可避免,这似乎是一个定律,一个人总会在失败前进行回忆,回忆完,自己也就差不多了。

(4)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刘邦有着远大的志向,不会为了一点小事而恼怒,而项羽却没有这样长远的目光,他只顾着当前,只顾着自己一时间的感受。在灭秦之后,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事情大家应该都知道,其实是刘邦先打进去的,但在刘邦被利益迷惑的时候,张良提醒了他,让他能冷静下来,所有的珠宝女人都原封未动,等项羽过来,而项羽一来就进行大屠杀,还一把火烧了整个宫殿。这样的一个开始,其实早就注定了项羽要失败,而刘邦会成功。

他们性格的差异,也就是这样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项羽与刘邦的差距,即使项羽再英勇善战,他比计谋比不过人家,比心机比不过人家,那也就都是空的了。从他们性格的比较以及产生的后果上,我们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做人,虽然像刘邦那样也不是好东西,但至少要能让周围的人接受你,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处事,我们研究的初衷之一,也就是想让大家明白这样的道理。

以上就是我们在这次研究中所进行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

六、研究感悟

战鼓四起,群雄争霸的楚汉之际,两位乱世豪杰,为我们演绎出了一场场惊心动魄而又酣畅淋漓的战

役,出身名门的大将之后—西楚霸王自刎乌江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也让人惋惜同情。在这同时,我们不由地想要进一步探究刘邦和项羽成败的原因了,因而我们决定选择了这样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在高二上半年,我们学习了《史记》选读篇目中写刘邦的《高祖本纪》和写项羽的《项羽本纪》,对他们的人物性格和行事作风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些都不是十分深刻的,只是粗浅的作为了解。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查阅了有关他们两位历史人物的详细传记,对他们的一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然后,我们上网查阅了一些专家以及相关史书中对刘邦项羽两个人的评价,不过在网上的查阅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麻烦,网上的评价仅仅是一己之见,并不能达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因而我们在删选时作了一定的考虑,尽量收取其有用的见解,而一些个人的,特别的看法,则另外看待。与此同时,我们组的部分组员还去看了《百家讲坛》中专家,主要是易中天,对刘邦项羽的评价,我们觉得他的评价还是很中肯,很有道理的,这对我们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后,我们进行了采访和调查工作,这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组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大家还是都克服了自己的不好意思的心态,积极的参与了这个过程。在此之中,我们采访了相关的语文以及历史老师,还有各年级的同学们,结合他们的见解,我们重新的整合了所有的资料。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放了很多的问卷,并且也得到了很有效的统计结果,最后进行了统计分析。而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让我们很失意的事情。比如在向高一同学们发放问卷时,他们似乎并不那么配合,甚至还有人来瞎掺和,搞的收发问卷的组员很是尴尬,但也没有办法,毕竟是我们麻烦了他们。不过同学们做问卷还是做的很认真的,这样也就没让我们的努力白费了,去除少数没有收回的外,我们一共收回了160多份问卷,也算是不小的收获了。

这样的一次研究机会,让我们都体会到了研究过程的不易,总是会有未预料的事情突如其来的发生,让我们措手不及,然而我们也未轻易气馁,会积极的寻求应变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团队之间的合作力量,对于一个人而言的难事,放在大家面前,似乎便会迎刃而解,这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同时,这一次的锻炼也提高了我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沟通能力。在陌生环境都寡言的我们,抱着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主动与调查人群攀谈,深入了解情况,为更好的研究做充足准备。可以说,这次研究也为我们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夯实了基础。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多角度的看问题,针对不同的问卷调查人群,我们决定采取不同的问卷形式,以便更好的明晰人们心中的想法,更好的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会四处碰壁,当我们眉头紧蹙之时,有老师提示重新思考问题,梳理思路,明确研究目标,制定更为完善的研究流程,于是我们豁然开朗,昂扬斗志,重新为了研究而奋斗。经过组员们的不断努力,研究已小有收获,我们正逐步整理后期的研究结论,努力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刘邦和项羽》读后感

《刘邦和项羽》读后感(自写) 彭菊花 今天读了《刘邦和项羽》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了汉朝时期,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二世以后,争抢天下的历史故事。最后刘邦战胜项羽,被迫杀了虞姬,在乌江率领24人与刘邦百万大军决一死战,自杀而亡。 读了这个历史故事,我十分为项羽感到惋惜——凭项羽的实力,本来可以大胜刘邦,成为一代霸主,可是他却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就是项羽心太软了,他原本可以在准备万分齐全的“鸿门宴”中杀了刘邦。当时刘邦知道自己的实力是打不过项羽的,非常识时务的把关中王的位置让了出来,说:“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先进入关中,本应该是你项羽先进入关中。”然后又说起当初他和项羽一起起义的事。项羽听了刘邦的回忆,相信刘邦不会和他争夺天下,一时心软,放了刘邦。可是他却万万没想到的是刘邦会在他与齐军对战之时偷袭自己,毫无准备地展开了他与刘邦的对战。 第二就是项羽不善于发现人才,刚愎自用。原本韩信是投奔项羽而来,可是项羽一点都没有关注,没发现韩信是个大人才,只给他当了个守门官。韩信三番五次劝告他,他都置之不理。最后韩信放弃项羽,被迫投奔了刘邦。韩信在萧何的推荐之下成了大将军,在韩信的帮助之下,刘邦杀了项羽,统一了天下,成为了天下霸主。 要是项羽能早点明白这两点,一定能打败刘邦,统一天下,一改历史。可惜他致死还是没有明白。同样,在我的教学管理之路上也时刻要牢记不能犯这两个错误。 第一、班级管理不能心太软,班级常规要狠抓。由于我担任的是小学教师的工作,小学生年级小,刚上岗位的时候总觉得他们还小,经常性会“有法不依”。因此孩子在低段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了高年级后习惯很难改正过来。因此,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上不能心太软,要“严”。 严肃纪律,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需要严格的纪律作保障,有好的纪律,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首先班级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班级公约,公约要设计到各个方面(比如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出勤等),使学生的行为有

我眼中的刘邦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我眼中的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如果说项羽的《垓下歌》体现的是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刘邦的《大风歌》则体现的是胜利者的悲哀,彼时的刘邦刚刚平定了英布之乱,在得胜还军途中,路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大风歌》显示了刘邦为胜利兴奋欢乐同时内心深处隐藏着深刻恐惧悲哀的矛盾心情。历史上对《大风歌》的评价颇高,《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而其作者刘邦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一个耀眼的传奇。 记得高中时自己写过一篇作文,当时的主题思想就是“刘邦是个小人,项羽是个英雄,英雄败在了小人的手里”。后来又看了一些资料,觉得历史的功过是非,并不能简单地用英雄小人之说去评判。刘邦身上有太多可说的东西,虽然有些时候他做的事情很不地道,但是他身上还是有很多很多东西值得后人学习。 我眼中的刘邦,就是一个做帝王的料子。人们给他总结了他身上太多的第一,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东西都是浮云,谁没有个什么第一次,说他是第一个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严格意义上,刘邦应该算是历史上第四个皇帝吧,这样一说,我觉得这个第一显得有那么一点可笑,只是有些人口中的噱头而已。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刘邦由平民登上帝位这个事情,刘邦的经历很传奇,这个传奇并不是像他身上的其他那些传奇例如说出生传奇、喝酒传奇、面相传奇一样,那些都是不实的,只是为了让别人臣服自己,给自己捏造出来一些异象,让百姓相信自己是上天认可的皇帝。他的经历传奇缘于巧合和他自身的巧妙结合。可以说,刚开始刘邦之所以会登上历史舞台,是被逼的,是一步一步被逼上这条路的。最初,作为泗水亭亭长的刘邦要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修秦始皇陵,刚出发没多久,就有“骊山徒”逃跑,行至丰邑西边的大湖“丰西泽”时,逃亡已过半。按照这个速度,到不了骊山,人就跑光了。依照秦朝严苛的律法,身为亭长的刘邦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刘邦就在“丰西泽”把剩下的“骊山徒”全都释放了,自己也准备逃跑。他的纵徒之举得到了盛赞,十几位壮士愿意跟着他干,于是他们就在芒砀山正式落草了。刘邦在“丰西泽”纵徒时还是个人被迫反秦,结果陈胜吴广起义,全国掀起了一场反秦风暴,刘邦就从被迫反秦变为自觉参加起义,摇身一变就变成了义军领袖,可以说刘邦本人是没有起义的思想的,只是历史恩赐了他,给了他机会,他也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才成就了后来的他。 人们对刘邦褒贬不一,对他的鄙夷因为他的心狠,他的流氓本色,他的背信弃义。 彭城战败时,刘邦落荒而逃,在奔逃途中遇到自己的儿女,于是放到车上同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给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内容摘要]: 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其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反秦,后经巨鹿一役大破秦军,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上将军,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壮年时由亭长起兵,不断壮大自身势力,虽多次战败,但最终赢下楚汉战争,并先后消灭四方诸侯,成就汉朝霸业。笔者现就刘邦、项羽二人先天条件及后天性格两方面对其成败进行简要分析比较。 [关键词]:成王败寇;楚汉争霸;性格;成败 第一章刘邦、项羽之先天条件对前期形势的影响 1.1刘邦的起兵劣势 刘邦在起兵初期势单力薄,与各路诸侯相比,军事实力并不占优,分析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其出身低微;二是其缺乏优秀的军事才能。 刘邦出生在社会中下层[1],其父亲刘煓尊号太公,在沛郡丰邑务农为生。从现有史料考证,刘煓也并没有出自富贵之家。“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2]。从太公拥篲的行为来看,其成为太上皇后,按照其地位,本应过着极尽奢华的皇家生活,但实际上,其并没有提高所谓的层次,仍然愿意经常拿着扫把扫地,由此可以看出仍保持一个务农者的习惯。可见,刘邦为农民出生,至少并不是大富大贵。刘邦起兵抗秦前,以亭长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到骊山,但在半路趁夜将徒役放走,有十余人愿意跟随他[3]。其后,

刘邦带领这十余人返回沛县,会同沛县官吏萧何、曹参及好友樊哙等人,鼓动百姓杀掉县令,起兵抗秦。刘邦起兵时,跟随他的人多为沛县的低级官吏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朋友,其兵力也不超过三千,这在当时战火四起的秦末环境中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刘邦起兵后,虽然先后攻下胡陵、丰等地,但其部下雍齿叛变,将丰地降魏。刘邦带兵攻打丰,却先后两次失利。直到其投奔项梁,项梁给他增加了五千兵力及五大夫将十人,才最终依靠人数优势攻下丰[4]。其后,刘邦率军西征,两攻昌邑,虽与彭越、皇欣等人合兵一处,但仍然攻打不下,只能够率军继续绕道西行[5]。后来,刘邦在与秦军的战斗中虽然不断胜利,但大多是依靠张良、郦商等将领,并且很多时候遭遇的秦军皆为残余力量,战斗力极为低下。而在之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多次经历大败。如彭城之战,刘邦与诸侯联军被项羽打败,军队被杀十万,溺水死亡十万,刘邦仅带数十人逃脱[6];在荥成(荥阳与成皋)对峙阶段,刘邦被困,最后不得不依靠陈平计策,采取反间计迫使项羽谋士范增出走归乡,才狼狈的逃出荥阳,之后又相继两次被项羽夺取成皋[7]。纵观刘邦的军事生涯,不得不说他算不上一位优秀的将领,连刘邦自我评价都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8],而韩信则认为刘邦带兵不能超过十万人[9]。由此可见,刘邦其实并不善于带兵打仗,而这在其军事生涯初期,因为手下没有韩信等将领而多次失利不无关系。 1.2项羽的先天优势 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起兵,从会稽初出茅庐到巨鹿大破秦军,势力不断积累扩大,主要依靠两方面优势:一是贵族身份对其起兵带来的积极影响;二是天生

刘邦和项羽的比较Word版

刘邦和项羽的共同点: 第一,两人都胸怀大志,眼光远比常人要远; 第二,两人都不敢平凡,但同时又有点高傲; 第三,两人都过分自信,反过来在遇到逆境的时候又过分自卑。 从《鸿门宴》看刘邦项羽的不同: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4.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刘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善于用人著称,他比项羽更老练,更懂得人心需求,也善于给人才发挥的空间,并控制在自己的利益范围内。 刘邦和项羽在用人方面的不同:刘: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山空,是一个穷光蛋。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在当年,能文能武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无赖”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帝业? 刘邦登基那一年的五月,他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刘邦能当上皇帝,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善于调动身边的资源,利用众人的力量,为自己的霸业开道。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我该怎么办啊?”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起兵造反与当皇帝坐江山不同,身为皇帝,他要控制一个国家,最想提倡的是忠诚,反对的是背叛。他用丁公的死,向天下表明这样的态度:“只要你是叛徒,连新领袖都不能容你。”刘邦在危急之时利用了丁公的怜悯之心,胜利之后,又利用丁公的死,为“忠诚”造势,可谓“人尽其用”。 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有两件事情很重要,第一是战略,第二是人才。就刘邦而言,他的战略很简单——统一战线,远交近攻;在用人方面,刘邦根据每个人资质的不同,做到“人尽其用”,有的人用其忠诚,有的人用其才能,有的人用其一时的小聪明,有的人,甚至用其性命。 项:范增始效力于楚军,辅助项梁,项梁托孤,范增忠心耿耿的为项羽谋划杀宋义统领楚军、鸿门宴计除刘邦,可项羽妇人之仁,痛失良机,后来屡次献计,项羽刚愎自用,不听,陈平施离间计,愚蠢的项羽,竟然怀疑范增,范增气愤离去,病死在回老家的途中。项羽失去最重要的智慧之源,从此以后日落西山,由胜至衰。韩信、陈平都愿为项羽部下,韩信献计与项羽,项羽不听,韩陈先后投刘邦,刘邦重用之……。 刘邦和项羽的处事方法不同:

高中议论文作文:项羽VS刘邦

项羽VS刘邦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情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鲁迅说成功是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而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项羽便成了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曾是气吞残虏!”他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釜破舟沉,是他无畏的誓言。“何弊之乘”的果敢,“挡我者死”的豪迈。几千年后似乎还可以听到他圆睁环眼倒竖钢髯的一声断喝。乌骓马来往奔突,每一个轮回的拼杀都像是一条法力无边的咒语,使尸堆成山,使血流成河。那杆长矛挑起了几多秦国虎狼之将的尸首,几千年后壁上清吟之时还自滴着秦兵的黑血! 然而,项羽胜不了刘邦。因为他,还有诚信、义气。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之机会何止千万。然而他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说他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他的果敢。“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他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诛,如此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他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邦有心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谓刘

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而这居然比项羽的宝马刀还要锋利。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他相比;刘邦是君主,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他英雄的起事,英雄的南征北战,英雄的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他的灵魂,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他的眼泪磨蚀他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他完成了一曲悲怆的生命赞歌。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的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他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项羽做了鬼雄,跨着随他投江而死的乌骓。 于是,他不朽,项羽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他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 QQ1311852628

鸿门宴中的刘邦和项羽

鸿门宴中的刘邦和项羽 刘、项同为楚军将领,在项梁任统帅期间,两人曾有并肩作战的经历。他们曾一同攻秦于城阳、濮阳、定陶、雍丘、陈留等地,协同作战期间,两军将士之间彼此都很熟悉,刘、项的融洽关系也由此而奠定。项梁败死后,刘、项相约退保彭城,拱卫楚都。在这种重大战略决策关头,两人进退一致,足见相互间非常默契。按刘邦的说法,他与项羽有兄弟之约,[1]时间应该是在两人退保彭城之后,也只有在这个短暂时期,两人才有机会相聚在楚怀王心的朝中。之后不久,两人就分别踏上灭秦之路,直到鸿门宴时才重新见面。由于两军经常合作,刘、项对对方的部属大概也不陌生。鸿门事件就是由刘邦部下曹无伤的密报而引发,曹与项或原本认识。而在日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溃败,眼看就要被楚将丁公活捉,情急之下,刘邦开口讨饶,丁公也就放刘邦一条生路。[2]项羽失势后,楚军将领包括项氏族人成批投奔刘邦,靠的正是这种彼此捻熟的老关系。刘项间的上述渊源是广为人知的,但两人间另有一要害关系恐怕容易被忽略,即刘邦是从秦嘉、景驹部投靠项梁的,靠着项氏的兵源支持才得以羽毛丰满,终成气候。[3]到鸿门事发时,虽然这段早期经历已成为历史,但在实力声望都远远超出乃叔的项羽心目中,这种早期形成的关系基调已在无形中决定了刘项关系的未来形式。而鸿门宴的发生与结局,基本上就是这种基调的偏离与回归过程。 鸿门宴之前,项羽已发布命令,要剿灭刘邦。从表象上看,是曹无伤搬弄是非,说刘邦欲王关中。殊不知这正是项羽的一块心病。按楚怀王心“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灭秦号令,[4]刘邦确实有在关中称王的权利,而这正是项羽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不能容忍的事实。项羽率领楚军精锐在黄河以北降服了秦军野战主力,令天下诸侯归心。鸿门事发时,项羽集楚国上将军及诸侯上将军于一身,而身为楚将的刘邦也名正言顺地归其领导。如果让旧秦的关中之地这个最大的战利品如约落入刘邦之手,就意味着项羽的战功要大打折扣,意味着项羽的宏图大志(详见后文)要成为泡影。对此,项羽显然不会甘心。在与秦军决战前,项羽杀了惧敌畏战的楚上将军宋义,自命为假上将军。当时他的部下都说:“立楚国者,将军家也。”[5]此话正中项羽心态。日后,分封天下时,项羽声称:“怀王者,我家项梁所立耳。”[6]完全一副唯我独尊的派头。作为项氏利益的当然代理人,项羽决不会听任靠项氏发迹的刘邦称王关中。所以,他一听曹无伤的告密,便勃然动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7]其实质是,刘邦当时的地位及行事方式已大大偏离了刘对项的从属关系。在这种前提下,刘项之间原本存在的战友情份及融洽关系都挽救不了冲突的爆发。 面对项羽行将动武的危急局面,刘邦也猛然醒悟到自己与项氏之间存在着的微妙关系。在他托项伯转告项羽的言辞中,就有“臣之不敢倍德也”[8]之辞,似指这种深层关系。可见这种关系确实存在,刘项二人彼此心照不宣。在双方力量对比不变的情况下,项羽发出了要求遵从历史的信号,刘邦除了屈服之外,别无选择。站在项羽的立场,因为刘邦听懂了项羽的信号并遵从之,刘项关系算是基本理顺。在此前提下,再谈杀掉刘邦,则既非项羽所愿,也为情势不容。 二、形势转换及刘邦的对策 刘邦的屈服非常明智,他与项羽力量悬殊过大,而且刘邦的“王关中”企图确实犯了众怒。军事解决了章邯部后,项羽统率的诸侯联军已将关中视为囊中之物。刘邦先取关中对联军的这种良好自我感觉无疑是一场毁灭性打击。如刘邦不肯将关中之地拱手相让,联军上下将同仇敌忾,必灭刘而后甘。这就是鸿门宴之前的联军心态及刘邦的处境。 曹无伤的告密并非凭空捏造。楚怀王心的号令天下皆知,刘邦入主咸阳后,又将怀王之令告布秦人,以安民心。不仅如此,刘邦还企图独占关中,他派出兵将扼守函谷关,阻止诸侯军队进入,然后又招募秦人从军,使其军力从破武关前的数万人,增至十万人,企图以力抗拒诸侯。[9]到了项羽击破函谷关,兵临城下欲以武力解决时,刘邦才不得不收敛起王关

我心中的项羽(作文20篇)

我心中的项羽(作文20篇) 自古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在人们说你是暴君的时候,他们却没想到你的温柔。当日霸王别姬,千古流传。你的柔情分明千古流芳,人们却还是昧着良心说你的残暴。其实他们不配说你。身处乱世,要么杀人,要么被杀。想必没有谁愿意被别人操控命运吧。那为何又要责怪你呢为你的柔情不平。 最终,你还是顺了天下人的意。你败了,为了你的江东父老为了天下人,你彻彻底底的败了。无数人嘲笑你输不起。千万人责怪你不东山再起。他们不懂,不懂啊。其实,你无比勇敢。为什么打仗为天下安宁。那战争又带给了人们什么动荡不安。难道要说我为了天下百姓而祸害苍生这不是很可笑吗仅有真正的大丈夫才能做到这样的胸怀天下。所以你不懦弱,相反你无比伟岸。 时光匆匆流逝。项羽,尽管你已化为了一片尘埃,但你的男儿气概,你的英雄本色会一向延续。人们对你的误解终将随风而去,剩下的将是不朽的传奇。项羽,我敬重的真英雄! 我心中的项羽作文(六): 英雄从茫茫人海中,莽莽尘土中走来,他昂首走过,留下的是或深或浅的脚印,留下的是或清晰或模糊的身影,留下的更有后人不断的景仰与溢美之词! 纵观历史,英雄万千,风流无数,但谁有他说出彼可取而代也的

豪迈,谁有他釜底抽薪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谁有他的铮铮铁骨更具柔情。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我,喜欢他不久,却又是那么深,那么深……。 他仿佛就是生而为英雄的。他的气魄,他的性情,他的行为,无不显露着英雄本色。想代替秦王,说出彼可取而代也不正显现着他的大志吗果断斩宋义,不正是他识时机而为吗破釜沉舟,不是因他魄力大吗不肯过江东,他只为一个愧字,够仁义。他那铮铮铁骨下,却有柔情万千,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个威慑天下的英雄在穷途末路之时,最痛惜的莫过于爱马美人,他的豪情万丈,他的柔情万千,怎能不令人敬佩霸王别姬,不正是这段悲壮历史中一段感人伤情吗 乌江自刎,中原一败势难回,很多人认为这是英雄人生的败笔,一代风云人物落得如此下场。 可,又有谁曾想过,项羽,他用死保住了自我的一世英名,他用死诠释了英雄的真谛。这一刎,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却更是英雄气质的升华! 他的气魄,他的率性,他的宁死不回头,让古今多少人为之倾倒啊!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历史上又有几个呢 霸王倒下了,可他身后还有茫茫的一片天地……那落日浑圆,很大,很大,落一地绚烂…… 英雄倒下的是躯体,前进的是灵魂,中断的是人生旅程,不朽的

浅析项羽与刘邦的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浅析项羽与刘邦的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摘要]: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悲剧英雄,而刘邦是历史上的胜利者。本文将着重从多方面阐述二者的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项羽“失败”英雄,道德;功业;刘邦 [正文] 综观项羽,应该说是个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伟丈夫。尽管项羽失败的原因值得人们深思,但作为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千百年来项羽却被人们反复吟唱、深切怀念,这除了他的英勇而外,还与他纯朴、真挚、重义、深情,顶天立地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项羽是失败的英雄,关于他失败的原因,后人的观点莫衷一是。我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刚愎自用 项羽性格中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刚愎自用。这样的性格特征曾使项羽在反秦战争中不畏强敌, 以少胜多, 但也使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误连连。项羽的刚愎自用主要表现在用人方面非亲即故、生性多疑。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 因与秦将王翦战败而自杀。秦灭楚时, 项羽年仅十岁, 由叔父项梁抚养长大。之后, 项羽随叔父流落到吴中避难国破家亡的悲痛, 在项羽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暴秦的种子, 同时也培养了他根深蒂固的宗族亲情意识。在后来的统兵生涯中, 用人非亲即故就是这种宗亲情感的表现, 也导致了项羽忽视其他人才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的作用。 二、过分崇尚武功 通观..史记.. 项羽本纪.., 我们不难发现, 项羽骁勇善战, 英勇无畏。从举事吴中开始项羽就叱咤风云, 所向披靡,而巨鹿和彭城两战, 更是他事业发展的顶峰。这些无疑显示出项羽的豪气、胆略和神勇。但是他过分崇尚武功, 迷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 不懂得约束自己, 缺少谋略, 最终即葬送了自己的争霸事业。首先, 过分崇尚武功, 使得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忽视了其它斗争手段。项羽天生具有过人的军事才能, 而且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无不显示了这种天分和能力。但是项羽过分迷信武力, 轻视了学习, 从小叔父项梁让他学剑、学书法、学兵法, 他都半途而废。因此, 这也导致后来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只知斗勇而不知斗智。[1] 三、政治幼稚 :冲动轻信, 不辨真伪 1,.灭秦之后, 他放弃关中四塞之地而东归四战之地的彭城, 这个决定使得项羽日后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都陷入了被动和不利的局面 2. 项羽的冲动轻信在鸿门宴前后表现得十分明显。当他进入函谷关听曹无伤说.. 沛公欲王关中..时便立即.. 大怒.., 下令发兵攻打刘邦, 但由于项伯的劝告、刘邦的辩解最终却取消了进攻计划。可见, 项羽最初决定要.. 击破沛公军..的计划显然是一时冲动所致, 发兵与否并没有经过仔细斟酌。[2] 四: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分封体现了当时人们共同的心理愿望。一方面,从国家政权出现之日起,一直到秦灭六国之前,中国人一直习惯于裂土封侯的分封制。另一方面,认为秦王统一六国是符合当时人们的愿望的观点。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起义胜利后,项羽实行分封是必须的。但如何处理在秦末起义中重新称王的六国君王后裔,与起义军战功卓著人员的关系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敏感的政治问题。项羽的分封遭到了六国君王后裔、新封王以及该封而未封人的共同反对。分封刚过,田荣即于前206 年5 月反于齐地,逐田都,杀田市, 自立为齐王。接着彭越、陈余等也相继起来反对项羽。一时间诸侯混战遂起。刘邦乘项羽征讨田荣等人之机,北定关中,消灭“三秦”势力,又极力笼络诸方力量,遂在公元前202 年12 月,围困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项羽力战而脱,遂至乌江(今徽和县东北),因见大势已去,自刎而死。总之,当时情况下项羽不分封是不可能的,分封,又必然遭到多方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给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内容摘要]: 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其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反秦,后经巨鹿一役大破秦军,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上将军,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壮年时由亭长起兵,不断壮大自身势力,虽多次战败,但最终赢下楚汉战争,并先后消灭四方诸侯,成就汉朝霸业。笔者现就刘邦、项羽二人先天条件及后天性格两方面对其成败进行简要分析比较。 [关键词]:成王败寇;楚汉争霸;性格;成败 第一章刘邦、项羽之先天条件对前期形势的影响 1.1 刘邦的起兵劣势 刘邦在起兵初期势单力薄,与各路诸侯相比,军事实力并不占优,分析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其出身低微;二是其缺乏优秀的军事才能。 刘邦出生在社会中下层[1],其父亲刘煓尊号太公,在沛郡丰邑务农为生。从现有史料考证,刘煓也并没有出自富贵之家。“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2]。从太公拥篲的行为来看,其成为太上皇后,按照其地位,本应过着极尽奢华的皇家生活,但实际上,其并没有提高所谓的层次,仍然愿意经常拿着扫把扫地,由此可以看出仍保持一个务农者的习惯。可见,刘邦为农民出生,至少并不是大富大贵。刘邦起兵抗秦前,以亭长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到骊山,但在半路趁夜将徒役放走,有十余人愿意跟随他[3]。

其后,刘邦带领这十余人返回沛县,会同沛县官吏萧何、曹参及好友樊哙等人,鼓动百姓杀掉县令,起兵抗秦。刘邦起兵时,跟随他的人多为沛县的低级官吏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朋友,其兵力也不超过三千,这在当时战火四起的秦末环境中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刘邦起兵后,虽然先后攻下胡陵、丰等地,但其部下雍齿叛变,将丰地降魏。刘邦带兵攻打丰,却先后两次失利。直到其投奔项梁,项梁给他增加了五千兵力及五大夫将十人,才最终依靠人数优势攻下丰[4]。其后,刘邦率军西征,两攻昌邑,虽与彭越、皇欣等人合兵一处,但仍然攻打不下,只能够率军继续绕道西行[5]。后来,刘邦在与秦军的战斗中虽然不断胜利,但大多是依靠张良、郦商等将领,并且很多时候遭遇的秦军皆为残余力量,战斗力极为低下。而在之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多次经历大败。如彭城之战,刘邦与诸侯联军被项羽打败,军队被杀十万,溺水死亡十万,刘邦仅带数十人逃脱[6];在荥成(荥阳与成皋)对峙阶段,刘邦被困,最后不得不依靠陈平计策,采取反间计迫使项羽谋士范增出走归乡,才狼狈的逃出荥阳,之后又相继两次被项羽夺取成皋[7]。纵观刘邦的军事生涯,不得不说他算不上一位优秀的将领,连刘邦自我评价都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8],而韩信则认为刘邦带兵不能超过十万人[9]。由此可见,刘邦其实并不善于带兵打仗,而这在其军事生涯初期,因为手下没有韩信等将领而多次失利不无关系。 1.2 项羽的先天优势 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起兵,从会稽初出茅庐到巨鹿大破秦军,势力不断积累扩大,主要依靠两方面优势:一是贵族身份对其起兵带来的积极影响;二是天

【课外阅读】项羽与刘邦

【课外阅读】项羽与刘邦 在中国,政治眼光与英雄气概被认为不可兼得的二种人类属性,一个人要么有政治眼光,要么有英雄气概。亚里斯多德说人都是政治动物,其实不一定。一般认为,有政治眼光的人都喜欢刘邦,有英雄气概的人都喜欢项羽。有人被问及,耍了小聪明,回答说两个都喜欢,他就好象既有政治眼光也有英雄气概。中国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对项羽与刘邦,但并不一定是政治眼光总胜过英雄气概。 一、楚河汉界 小时候行棋,楚河汉界,就是刘邦与项羽的鸿沟。行棋畔(用一半棋纸范围的一种走法)时,总要力图控制楚河汉界。棋不需走了,二千多年前已有个结局,那就是四面楚歌,刘邦象司马懿帷幄中背后的那八只字:肃清万里,齐总八荒。将项羽赶至乌江,结果无脸见江东父老的项羽饮剑自尽。朝代也叫做汉,民族也叫做汉,图腾也叫龙,其实都是刘邦胜了的结果。由于楚败汉胜,中国便成就了一种汉文化。滚滚乌江水,滔滔千层浪。而其实,楚脉仍在,楚辞,楚人的血性的豪情及英雄气概,如一曲千年长歌,余韵至今。 二、楚辞汉赋 项羽是个诗人。楚辞可能不但源于屈原宋玉,更可能在项羽手中得以风发。“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若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仗剑仰天,郁闷,欲喷薄压抑不住的郁闷。悲怆的绝唱环绕着虞姬的优美身姿,楚歌在军营飘荡, 战士无语凝噎,连乌骓也低下了曾经勇敢的头,发出低沉的呜咽。所以司马迁比较给面子,也按照实际情况,因为项羽已布法令并控制了中国,把他做为皇帝看待。而且不客气的排在刘邦前面。 刘邦也是个诗人。公元前一九六年,他象金圣叹说人生三十三快之一一样,回到故乡,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创作了《大风歌》,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面对同学,老乡,亲朋好友,有的是政治的意气。司马迁拔高项羽,实际上是对刘邦有意见。将他排在项的后面,被后世人非议,但足见他的胆略见识。政治有什么用,英雄意气才会传承千古。 汉楚文脉其实是有着极大的分歧的。汉代表北方,楚代表南方,北方严谨重分析,南方活泼爱思辩,如《论语》和《庄子》的区别就十分明显。楚辞,从屈原宋玉东方朔甚至纪晓岚,都在书写一种狂楚的性灵恬现的瑰丽画卷。至到现在,仍可代表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汉赋,千金难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汉文学也代表一种实务和厚重的姿态,建安风骨,魏武神篇,都属于这个范畴。《骓逝》是楚辞在战场上血浓于水的无声演译,而《大风歌》则是汉赋在华丽宫苑中的无病呻吟,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著新词强说愁。如果可以选择,我宁终生读楚辞。 三、楚气汉风 项羽的四叔问他学什么,他一下子就说了,学万人敌。《史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刘邦呢,他只是个县政府里的公安局长,但也有大度。《史记》载: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刘邦透过人群看见秦始皇,然后说:“大丈夫当如此。” 所以刘邦有远大的志向不拘小节,但行为不端,好鬼好色。而项羽则重学

我心中的项羽(作文16篇)(优秀版)

《我心中的项羽》 我心中的项羽作文(一): 我眼中的项羽 项羽,在我眼中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帝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能够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气候,举拳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越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手东西,往来翕手,未知疲倦,他很讲信用,只因允诺项伯善待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夫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吴江自刎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而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应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摄的,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 说到项羽,有生而发的一种敬畏和同情之感。不知为什么,刘邦和项羽之间,我更倾慕于项羽,他的神武可谓气吞山河;他的感情,可为缱绻动人,大师,结局究竟是悲凉的,项英雄最终自刎乌江,秀丽的虞姬亦是随风而逝。带给人是无限的惆怅和悲凉。 他也是一位柔情似水的英雄,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别姬的故事,无不体现到项羽柔情的一面。自古英雄爱江山,也爱美人,项羽是爱江山还是爱美人我认为他既爱江山,也爱美人。爱景山,他有南征北战,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爱美人,他才随身不离虞姬。许多人觉得,项羽不就应因为美色在四面楚歌时,不开个例会,但试问,面临生死以别的边缘,谁不珍惜与爱人共度的时光,何况项羽身后有个如此乖巧的女子,难怪得到如此欢心。这处于项羽的柔情,他的重情义。 项羽对士兵的友善,对部下的关系,同甘共苦的精神。历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现代人能顾及的。无良商贩为了私欲,剥削员工的事例比比皆是。为什么不能学习一下他的精神呢。 两军交战,拼死一搏,所当所迫,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这十二个字在项羽本纪里,项羽对自己的评价。项羽的一往直前,誓死如归的精神。如果能在如今社会中发扬,那么会多好。地震当中的,官员也秉持着这种精神,那么我想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伤亡人员。这为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前秦功臣让我感动。 项羽,他让我叹息,让我感慨,让我伤感。他的血性和柔情,让我挥之不去,咏之不足。他虽然像流星,在历史长河中一闪而过,但他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被人们无数次的所评价着。

项羽论文

项羽论文 韩信挡水破敌兵相关:韩信齐国项羽韩信原来是在项羽手下当小兵的,得不到重用。过了不久,他就跑到了刘邦那里。刘邦很器重他,封他为大将军,经常让他带兵打仗。有一次,刘邦派韩信去攻打齐国。韩信的军队很快攻下了齐国的许多城镇。齐王吓坏了,急忙派人向项羽求救。项羽派大将龙且(ju)率领二十万大军来到齐国,和齐国的军队一起抵抗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相关:暗渡陈仓栈道诸侯国公元前206年春,项羽凭借军事上的优势,企图独霸天下,自封为西楚霸王。他把全国分为十几个诸侯国,给各诸侯封立王号,分配领地。在这些诸侯中,项羽最不放心的就是刘邦,于是把偏远的地方分给刘邦,并封为汉王。这样,刘邦不得不远离都城。接着,项羽又将关中分为三部分,设立三个诸侯王,用来监视刘邦。《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免费阅读收费下载相关:教学设计项羽中国古代诗歌[教材简析]1.《项羽之死》选自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部分。这篇文章记叙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了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站的骁勇善战,还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2.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屌丝何以击垮高富帅免费阅读免费下载相关:家庭背景个人魅力集团力量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

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属丝刘邦能够逆袭成功,建立帝业,实在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总的来说,项羽能力很强,而且非常勇敢。刘邦手下有一个叫楼烦的神箭手,在两军对垒的时候,连连射死了好几位项羽的兵将。鸿门宴项羽为何不杀刘邦——从项羽心理谈起免费阅读收费下载相关:鸿门宴项羽刘邦鸿门宴上,项羽居于绝对的强势地位,但他并未杀了弱势的刘邦。因此,千百年来,项羽一直承担着"刚愎自用""妇人之仁""优柔寡断""目光短浅""有勇无谋""沽名钓誉"的骂名,教学参考书也大都持有这样的观点。但笔者不能同意,以为颇有厘清之必要。《鸿门宴》中的情商教育免费阅读免费下载相关:《鸿门宴》情商教育楚汉战争“鸿门宴”是楚汉战争的重要转折,项羽拥兵四十万却由主动转为被动,刘邦不过十万兵马,最终灭楚称帝。刘项成败原因何在?刘邦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项羽与怀王:项羽政治品格的历史分析——以王夫之为中心免费阅读收费下载相关:项羽背约放弑从先秦至汉初,不存在后人所理解的君臣尊卑之道,君尊臣卑以君守君道为前提,不能以厚实的君尊臣卑观念衡量项羽与怀王的关系。怀王排抑项羽在先,项羽独立发展在后,以当时君臣权利和义务衡量之,项羽没有绝对服从怀王的义务。古今学者对项羽放逐义帝而后弑之、背怀王之约的理解并非历史的真实。刘邦对项羽的批评正体现了项羽政治品格的光明磊落。霸王别姬:项羽弃军而逃的真相相关:《霸王别姬》中国历史霸王别姬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千百年来很少有人对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 一本《史记》,浓缩了三千年的历史。此前,虽然其中的故事总是耳熟能详,但从未以领导力的观点去仔细研读过。根据张老师的提示,又重读《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两卷,结合领导力课程中学习到的框架去分析揣摩,确实收获良多,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的领导力学问绝对不弱于西方的理论,可能缺少总结和提炼的缘故吧,让我们的知识传承缺少了一些系统性。 读这两卷书,其实不只看到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行为,还有其他许多人的行为也值得我们去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但是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只能重点讨论刘邦和项羽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刘邦和项羽的异同点。 首先,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胸有大志。无论是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还是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都体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有高成就导向,这是一个领导者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内激因素。只有具备强烈的动机,才能激励一个管理者不断向前进,寻求突破。 其次,一个领导者要具备“大义名分”。这点在中国的管理中尤其重要。项梁和项羽的立楚怀王以收民望和刘邦的斩白蛇起义,都是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有影响力,首先有“大义名分”,他的权力来源首先要来自于职位权力中的法定权利。只有权力来源是合法的,才能有感召力,才能凝聚人心。在这个方面,当项羽杀义帝时,已经丧失了这个大义名分,我认为这是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领导者,刘邦和项羽的相同点还有很多,篇幅所限就不分析了,这里重点分析二人领导力的方面的差异,并由此总结二人成败的原因。 首先,我认为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用人。刘邦可以说是知人善任,而项羽在这方面的差距就太大了。在用人方面,刘邦所说的一段话可以成为经典:“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刘邦首先有自知之明,其次有识人之明,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放权,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从而使之辅佐自己取得成功。因此,在他身

项羽专题论文

课程名称: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 班级:机械116 学号:201105010626 姓名:翟匡飚 论文要求: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 ①:自毁长城 ②:生死决战 ③:荥阳会战 ④:霸王别姬 ⑤:四面楚歌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不少于1500字) (专题内容占20分,心得体会占30分) 四面楚歌 2000多年前的乌江边,霸王项羽,怀着壮志未酬的悔恨之情倒了下来。那边的胜者刘邦终于在这一刻结束了楚汉分割天下的局势,打下了这片得之不易的江山。项羽最终败给了刘邦,而且败得很惨,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再说“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不足惜,败也未必可耻,可偏偏项羽败给了刘邦,便让人想不通,因为项羽是英雄刘邦是无赖、项羽是贵族刘邦是流氓,结果人模狗样的刘邦当了皇帝,而项羽却在乌江边拔剑自刎,乌江畔流传着霸王边下的慷慨悲歌,也留下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无颜见江东父老”等脍炙人口的成语,刘邦与项羽,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项羽从一个西楚贵族崛起,占据先天优势,却失败与后天的斗争,最后导致四面楚歌的局面,而

刘邦项羽分析

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浅析《史记》对项羽与刘邦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司马迁《报任安书》)司马迁在这一百三十篇中刻画了帝王将相、谋臣策士、游侠商贾等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众多人物形象,在这一百多个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中,或许这两位人物是最让人记忆深刻,不能忘怀的——西楚霸王项羽、汉之高祖刘邦。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更充分、集中地刻画历史人物形象,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赋予了历史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太史公的笔下,我们看到的项羽、刘邦,虽然同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却具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命运——沛公刘邦,机智果断,能屈能伸,贪财好色,狠毒阴险,最后威加海内,成就一代宏业;西楚霸王项羽,率直磊落,勇武过人,刚愎自用,寡谋轻信,最后自刎乌江,失去一生霸业。太史公以细腻的笔触精致地雕琢刻画出了两人复杂的人格特征。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他们各自的行为显现个性特征。如在《鸿门宴》中通过展现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揭示了项羽与刘邦两人的不同性格。先看项羽,当曹无伤派人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告诉给项羽时,项羽大怒,准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可是在鸿门宴上,刘邦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席温顺言语对项羽讲过之后,他不但不杀刘邦,而且竟然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幼稚、轻信,缺乏最起码的政治斗争的意识,是个莽撞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进来保护刘备,进来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势,项羽丝毫没有看出来,反而称赞樊哙是个壮士,并赐给酒食。再看刘邦,当得知项羽要来攻打时,虚心听取了张良的建议,想利用项伯度过难关。刘邦问张良何以与项伯有故,了解关系的深浅,考虑是否靠得住。接着又问项伯的年纪,想出一套逢迎项伯的办法。精细老练、会拉拢人、会利用人,表现出刘邦机智权变的性格。刘邦鸿门宴脱险后,立即诛杀了内部的叛徒曹无伤;可是,项羽对项伯的通风报信、吃里爬外的做法不闻不问,表明两个人政治警觉的差异。通过这个戏剧性的情节,成功地展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个历史人物的个性:一个豪爽、无谋和轻敌;一个机智、老练和精细。 《史记》善于通过一些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看似闲笔,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表现了项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弱点。又如在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向被敌围困的刘邦请求封他为假齐王时,刘邦很生气,《史记》记载:“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与自立为王!?”可是,当张良、陈平一蹑其足,他立刻就醒悟过来了,马上话锋一转,“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假!?”“复骂”得多么妙,一点痕迹都没有。但诚如清代何焯所说:“人见汉王转换之捷,不知太史公用笔入神也。他人不过曰…汉王怒,良平谏,乃许之。?”正是太史公对这两个细节的客观描述,显示出了刘邦的头脑机警;也表现出了刘邦的雄才大略。这也恰恰正是他最后能战胜项羽、统一中国的才识和性格上的原因。 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成功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生动刻画了刘邦那种聪明绝定,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捷而自然的随机应变,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又如写刘邦和项羽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景,项羽在观看秦始皇渡浙江时,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显示

刘邦项羽成败原因研究

刘邦项羽成败原因探究 江苏省震泽中学高二钮涛平、王依宁、王颖等 一、概念界定 楚汉之争,这大家都知道。秦朝灭亡后,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兵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18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楚汉之争,就是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而其中的成败原因,向来就是人们感兴趣的,我们就是为了对这样的原因能获得些许的了解而进行的研究。 二、课题背景 一位是堂堂的西楚霸王,一位是活跃在集市的地痞流氓,身份、地位相差如此悬殊的两人,是如何同时登上历史的舞台的,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延续了千年的疑问,让我们感到有趣,也让我们感到好奇,就让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重现当年的情景,来探讨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成败得失,以此来找到他们因性格、思维、行动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并以此为借鉴,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三、目的和意义 1.可以通过对这一史实的研究激发同学们学习、探索历史的兴趣,更好地学习和理解; 2.通过这次研究,可以深入地了解刘邦项羽成败中各自的主要原因并以此来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让 同学们更好地为人处世,明白成功与失败背后的种种道理; 3.在这次研究中,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学会合作,学会分工,并且能增强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 力,这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四、研究综述 2010.12~2011.1 震中校内本课题组所有成员 1.分发调查问卷本进行整理,获得大量学生和老师的看法; 2.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料的查找和搜集,获得大量资料和各 大名家的看法; 2011.1~2011.2中旬校外本课题组所有成员 1.利用假期在校外进行调查和寻访相关事宜,获得不多; 2.利用假期继续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资料寻找; 2011.2中旬~2011.4 校内课题组所有成员 1.汇总各自所得的材料,得到预期成果; 2.对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 2011.5 ~6 家中课题组所有成员 1. 对之前所得所有资料及分析结果进行总结概括,完成结题报告。 五、研究分析及结论 (一)我们在之前进行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很多的收获,并制成了Excel表格直观的对这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Excel表格已附在该研究文件夹中,这里不再冗述) 以下是我们分析该表格得到的初期结论: 在经过了汇编,发放问卷,以及将收集成果统计了之后,我们汇编成了图表,使得数据变得清晰。问卷选取了七个问题,有关于刘邦与项羽等的评价,从总体的问卷结果看,我们普遍发现大家对项羽的好评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