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谈高中语文学习

编写:尹明奎

讲: 从课本中

寻找

到高考试卷的标准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能死板,要以教材为参照,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的最佳状态,引用到这里就是指学习语文的感觉, 出来了。

下面把学习语文的

“十要求”告诉大家一一 练好语文基本功, 报纸杂志常翻阅, 语文笔记贵坚持, 生活处处皆学问, 基础知识早复习,

一、 练好语文基本功

同学们上了 6年小学,3年中学,学习了至少

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在

此,我只想问问同学们:第一、你 的字写得如何?与自己现在已是高中生的身份相符吗?第二、 你写作文或写信是否常出现一

些不应出现的错别字?你注意纠正过这些错别字吗?

语文的基本功所指范围较广,但我以为以上所谈到的两点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

所以向同学们提出以下要求:

(一) 努力使自己在高中阶段写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虽说电脑已日益进入我们的生

活和工作,人们写字的机会已大不如以往, 但就是要在别人已不太重视写字的时候, 勤奋临

习,最终出手不凡,这样不是更能体现出胜人一筹的高素质吗?要写好一手字并不难,

每天 抽出10分钟的时间临帖(最好是钢笔字帖),临习一年,坚持不懈,那么最终就一定能出 手不凡,出人头地。

(二) 努力使自己在高中阶段将作文中常见的错别字消灭掉。不要以为错别字是改不

掉的,其实,只要我们把自己平时作文中的错别字搜集一下,

你就会发现,原来常见的错别 字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也就那么 100来个,一天要求自己纠正一个,不用一个学期,

就可将常见的错别字消灭掉。同学们,当你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一出手就出现错别字,

那种 尴尬,是令人羞愧得无地自容的,还是趁着现在下一番不算“苦”的工夫吧!

二、 优秀诗文勤记诵

有些同学在小学、初中时能背诵许多诗词美文,但到了高中就差不多都淡忘了,为什 么?那是因为还没能够真正意识到在脑子里装些诗词美文的重要性, 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朗 读背诵的,所以考试一过,那些诗文就全丢光了, 实在可惜!多读多记些优秀的诗词、 文章, 既能巩固自己以往所学, 又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 所以向同学们提出以下要求一一

(一) 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早读时要努力做到大声读,动手写,用心记,勤引用,

学习语文没有捷径,但绝对是要讲方法的。方法因人而异,但原则是需遵循的。古人 “工夫在诗外”,很适合现在语文学习的现状。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要 这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灵活,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指写文章 只要有了这种感觉,你的语文水平也就真 优秀诗文勤记诵,

买书看书做书虫,

课外练笔不放松,

他山之石把玉攻,

课本学习贯始终。

9年的语文,但语文基本功如何呢? 一个

将小学阶段背诵过的诗词和初中阶段背诵过的诗文,全部再作为早读课朗读、熟记的主要内

容;

(二)按学习要求熟读、背诵高中课本里优美的诗文及要求背诵的课文;

(三)熟读最终能够背诵百首唐宋诗、百首唐宋词。并力争做到背得滚瓜烂熟。

当然,读、背的最终目的在于用,所以在平时写作文或说话时,要尽量引用。如果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了古诗文,就可以使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试想想,在写“勤俭”为主题的作文时如果能引用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写春天的散文时能

引用刘长卿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在写青年人应树立远大理想的文章时能引用毛泽东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写人际关系的文章时能引用陶铸的“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些名诗名句,那么,老师能不“眼前一亮,心头一喜”吗?

三、报纸杂志常翻阅

每天出版的报纸杂志里面都有大量的信息,其中亦不乏语文方面的知识。差不多每份报纸每周都会有文学版,每期都会有不少好诗文。即使是看每天的新闻、通讯,我们也可学

到许多语文知识。甚至只是欣赏其中一些文章的标题,我们都能够收益良多。所以,有看报纸杂志习惯的人,其语文基础一定不会差。《中国青年报》、《语文报?高中版》、《作文点评报》、《读者》(最好是每人都订阅,这是一份品位相当高、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值得同学们订阅、珍藏)、《中学生》、《语文月刊》等。

我们还应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剪报一一看到有好文章就剪下来,贴在自己的语文摘抄簿里。这样日积月累,你终有一天你会为自己拥有丰富的精神食粮而骄傲。

四、买书看书做书虫

情操会更高尚些,眼界会更开阔些,语文知识也会更丰富些。为什么马克思、毛泽东的学识那么渊博?这是因为他们都是一只十足的“书虫”。毛泽东就曾经说过:“我的文学功底之所以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我对书的爱不释手。”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得好:“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找到了一位好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

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所以,多进阅览室,多去图书馆,你会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书与报纸杂志的最大一个区别就在于收藏价值不同。从收藏的角度来讲,书的价值更高。作为一只书虫,在家庭经济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尽量买一些有收藏价值的书,开始丰富自己小书柜的藏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成语典故词典》“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文史方面的书,都值得我们收藏。

近年来高考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写作能力,喜欢看书、勤于思考的人,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一定不会差的。

五、语文笔记贵坚持

以前同学们记语文笔记,可能都习惯于记些什么课文的标题、作者、时代背景、段落及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的,抄完后同学们不爱看,考试前对复习也没什么帮助,久而久之反

而使得同学们误以为学语文是那么枯燥乏味。

其实,语文科是中学所有学科里内容最丰富、趣味性最强的学科,语文笔记自然有许许多多值得记的东西。那么,语文这门学科有哪些内容值得我们记呢?语文知识点(含各知识点的概念、运用实例、高考例题等),诗词名句、对联、名人名言,佳作美文(可包括同学写的优秀作文)及写作技巧归纳,错别字、病句搜集,文学常识”这些都值得我们抄在

自己的语文笔记簿上。如果同学们能按照要求去做,那么,语文笔记簿一定会成为你的知识

宝库。

六、课外练笔不放松

任何一个人的写作水平,都是在勤奋练笔中提高的。虽说每学期老师会安排10次左右的作文训练,但仅靠这几次作文训练就想把文章写好是不可能的。一位高考状元在向师弟师

妹们介绍自己的经验时,他十分轻松地说:“我根本没有被‘高考作文’这几个字吓倒,我

是把高考作文当日记来写的。”原来他从小学起就养成了每天坚持写日记的习惯,直到高考前亦从未间断过。写多了,思维也就敏捷了,所以每当提起笔便“思如泉涌”,一两千字,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天天练笔,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一定能有很大的提高。

练笔的题材广泛得很,校园中,家庭里,社会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成为练笔内容;文体也可不限,记叙文、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剧本、对联” 什么都可试试。长短也可随意,每次既可写全篇,也可写片段,还可写“小说连载”式的文学作品。著名作家刘绍棠在读小学时就喜欢把班上的同学写进自己的“文学作品”里,到了高中,他所读的语文课本里,竟然有他自己写的小说!至于大家熟悉的法国作家莫泊桑在成

名之前,不知有多少篇心血之作被编辑扔进了纸篓!如果没有当初那些“失败之作”,他们能有后来的成名吗?

七、生活处处皆学问

语文是一门每人都受用终生的最基础的学科,语文知识并不像我们有些同学所以为的那样,只“存在”于语文课本;或只能从课堂上学到。可以说,跳不出语文课本,跳不出语文课堂,我们就学不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语文知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校园里的墙报,街上的招牌,旅游景点里的楹联,报纸上的广告,庙宇里的碑文”都含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学问”。比如报纸上的广告,其用语既要精练又要引人注目,甚至有时还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所以,广告策划者如果没有较好的语文功底,就难以收到“一语惊人” 而令人“过目难忘”的效果。另外看电视、听广播,开校会,乃至听其他人聊天,也一样可以从中学到不少语文知识。

八、他山之石把玉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在学习语文方面也不例外。不要以为学知识就只能是以老师为师,孔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也说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平时就应多向身边的人请教,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从而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借人所长,为己所用。比如其他同学的作文,应该多借来看看,尤其是老师推荐的范文,更应该反复品味,以学习他人的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阅,你一定会发现里面有许多使你获益良多的知识。时可多留意一下他怎样写字,甚至请他示范示范,

咼。

九、基础知识早复习语文考试考什么?主要是考对

语文知识点的理解、

其他同学的笔记也应该经常借又比如有些同学的字写得很漂亮,你平那么,你的书写水平就一定会有明显的提

分析和运用,而直接考课本内容的则很少。虽

说同学们在平时已学习了中学阶段应掌握的知识点中的大部分,但是,由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包括的内容非常多,字、词、句、段、文等都需要我们去学习记忆。所以,从高一起就自觉地开始复习这些知识点,而不是到了高三才复习,那么,你就会赢得主动。

十、课本学习贯始终。

“既然考试考课本的内容很少,那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课本呢?”或许有些同学会这样问。

其实,我们语文课本里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同时,每册课本的每个单元里都还有相应的新的

单元知识,这些单元知识都是要求我们必须掌握的。学习课文的过程,就是提高语文能力的

过程。所以,认真学习课文不能因考试时直接考到的内容不多而不重视。

语文是各学科中基础性最强的学科,也是对人的修养起着重要作用的学科,正是由于其灵活性比其他任何一科都强,所以,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学习语文的意义和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步步为营,获得成功。

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推荐书目

配备一册中文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

精读至少一本名著,如《三国演义》《围城》《高老头》等

熟读一本古文书籍,如《古文观止》《史记》等

解读一本人物传记,《品中国文人》《苏东坡》《孟子》等

订阅至少一(份)本报章杂志,《语文报》《考试报》《读写月刊》等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用“活”教材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一、引言 21世纪的中国与国际接轨日益紧密,外语已经成为交流工具和时尚潮流。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教材,如何处理好教材中各板块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条件下更有效地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质量呢?这是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选用教材整合教材 1、目前我市使用教材的特点分析 农村小学正在普及英语教学,农村英语教学选用的教材应当适于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适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情况。例如我市主要使用新标准英语。 《新标准英语》学生用书色彩鲜艳,图文并茂,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编者力图体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教材内容和语言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能以学生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学校课内外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与外国人的相处等)的题材为主要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所选教学内容大量运用了歌曲、诗歌、韵句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大量的TPR活动。可以十分肯定的是,这是一套优秀的教材。可在使用《新标准英语》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1)、学生用书和活动用书中有关字母、单词的书写和抄写的练习较少,这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马承教授说过,我们不能盲目地照抄外国人学母语的思路,不能用一种模式学习英语,尤其不能一味

模仿不见文字的英语学习,“哑巴英语”“文盲英语”应引以为鉴。 (2)、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周围英语学习氛围极其缺乏,话题材料篇幅偏长、词汇量偏大、偏难,无疑是增加了学习难度。如Book 4 Unit 1, It’s More Expensive.一课中,powerful、expensive等词偏难,不易掌握,句型形式又较多。 (3)、《新标准英语》学生用书中的编排还不够合理,各模块之间好像没有太大的关系,好像是一个个孤立的模块。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也能发现,有些模块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如:第五册Module 1和Module 3还是有一定联系的,他们都是一般过去时,为什么不能将这两个模块放在一起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或是在师生互动中)走向教材”。 3、整合教材、活用教材 教材的重要性及教学的特殊性表明教师要善于合理地使用教材,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科学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应在选用合适教材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对教材做出合理的选择、组合和删改,从而优化教材内容,让教学内容与生活环境,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整合教材资源,实现由“教材”过渡到“学材”呢?笔者谈谈自己个人的一些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教学重点不丢弃的情况下,联系生活,补充更改 现今英语教材中不少单词都是以其书面形式出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单词已经不用或少用了。对于这些单词,我们可以在简单介绍之后,

作文指导(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指导(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作启示〗 材料口袋 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写诗又快又好。有一次,他坐船去汴梁,同船的人聚在一起对对子,写诗,大家都羡慕梅尧臣出口成章,落笔生花。 不久,人们发现梅尧臣有个奇怪的现象:他坐在船上观看沿途的景物时,或上岸游玩时,甚至吃饭、睡觉时,身上总带个小口袋,不时地在纸条上写着什么,然后赶紧塞在口袋里。同船的人都迷惑不解。一天梅尧臣有事离船,有人偷偷打开那个布袋,看见布袋里有无数个小纸条,上面全写着诗句,有半联的,有一联的,有只写几个字的。秘密原来在这里,这个布口袋,就是梅尧臣写诗的材料仓库。 蒲松龄的茶棚 蒲松龄在传世名作《聊斋志异》的写作过程中,为了搜集创作素材,在他别号得名的柳泉边,搭了一个茶棚。来往的行人只要讲个故事,就可以免费喝一盏茶。由于搜集了丰富的素材,他创作了近500篇短篇小说,在谈狐说鬼中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被郭沫若誉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广泛搜集素材,才能文思泉涌,这就是蒲松龄留给我们的写

作成功的启示。 〖密码解读〗 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写作文比成煮饭的话,那么文章中所用的材料就好比煮饭用的米一样。再聪明的媳妇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写文章也是如此,要想做到内容充实,有意蕴,就离不开一定的材料作支撑。如果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或手中的材料陈旧贫乏,考场作文则不能给人以眼睛一亮的印象,结果可想而知。俗话常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积累的诗句多了,自然也就能写诗了。古人言:泰山不辞寸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中学生要想提高写作水平,首先必须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断地从生活中摄取有用的养料,日积月累,素材仓库自然丰富。大自然丰富多彩,社会生活包罗万象。人事物事,天文地理,花草虫鱼,书籍刻绘……可谓纷繁,这样的“厚积”,对于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实践表明,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越是丰富、深厚,便愈容易诱发灵感活动,就如同夏日厚积的云层,极易有正负电荷相撞击而产生雷电一样。平时,我们阅读名家名篇时常常看到:作者们临晨风夕月,而文思萌动;观花草岩泉,而触绪成章。凡是有成就的作家,总是不辞寸壤、不弃涓滴地,像一个“守财奴”那样地“攫取”着各种知识,把它们储存于自己的“仓库”中去,以备

论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论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话,总是能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浅显的言词比喻之间。其实,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理解的过程,古诗词教学更是如此。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鉴赏诗词,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继承中华经典的传统文化呢?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初探,我积累了些许浅薄的方法与技巧,与大家共同探讨。 1明确诗词所写内容 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呢? 1.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定了诗歌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个标题就交代了是一次春天的出行,地点、时令等都很清晰,一看标题就知道是一次春游,我们还可以猜测到春游的情景与诗人的心情等。 1.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即诗眼。诗眼往往是指诗中最凝炼、最传神的词语,是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中心思想。如“夜半钟声到客船”,从其中的“客”,就能看出本诗写的是漂泊其在外的游子的羁旅愁

思;“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离人”二字,即可读出其主旨是离愁别恨。 1.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诗词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讲的是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谢了,实际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留念和惜别。 1.4调动知识积累。提到王维和岳飞,你就会想到诗中的有画和精忠报国。提到杜甫与李白,你就会展现出心忧天下、忧国忧民与洒脱、豪放、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2注意诗词的形象、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词中的形象不外乎三种:人物形象(包括英雄、名流、亲戚、友人等)、自然形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和诗人自我形象(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我只谈人物形象的鉴赏。 鉴赏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性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归纳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典型意义。还要结合诗词人的身世和写作背景,分析诗词中的内容,从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诗人的形象和特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

唯有源头活水来

唯有源头活水来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蕴含着丰富的吴文化资源,教师在职教语文课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传承发扬地域优秀文化,有助于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职教语文课堂,推动职教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职教学生及早生动、深入体会和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其职业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在陌生的文本阅读中理解、体会基于语言所描述的抽象事物所蕴含的文化,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亲身体验、感受具象存在的现实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地域文化是语文课程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并积极开发与利用,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现代课程论也认为,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学生获得的全部经验,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国家颁发的大纲和教材,也不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内容,而是包括所有能够促进学习和发展的学习内容、活动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开发建设关于地域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有助于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职教语文课堂,有利

于职教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将苏州吴文化引入教学,是拓展职教语文课程新取向的必然选择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从生活教育理论出发,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一位美国教育家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这与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由此可看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具有最广阔的学习环境,即从语文课堂大到整个社会,是课外有课。职教语文教学有别于当前应试体制下的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原因在于它是践行这种教育理念的最佳平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以适应本地区的发展和产业现代化的需要。职教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没有高考的指挥棒,主要侧重于学生综合性文化素养的培育。但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大部分教师还习惯于按部就班,从书本到书本的讲解教材,导致学生觉得语文学习越来越狭隘,语文教材越来越远离生活现实,对语文学习和语文教材越来越排斥。因此,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积累的多少来衡量人的智力与才能高低的传统语文教学观迫切需要扭转和更新,从而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职教学生个性特质的职教语文课程新取向。 (一)多元并呈的语文课程总取向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性共识 课程取向,简而言之,就是一门课程的教学价值与目的所在。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发展大背景下,课程取向都会有不同的偏好与侧

1984年高考满分作文《为有源头活水来》_高中生

1984年高考满分作文《为有源头活水来》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每逢作文,学生常常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大讲空话套话;作文批阅后发下来,学生又往往只看分数,不找问题,结果水平总提不高。我认为造成这种恶劣情况的根源就是:缺乏生活,孤陋寡闻。由于缺乏生活,写的文章干巴巴,没有实际内容,面目可憎;由于孤陋寡闻,写的文章平板单调,毫无生动之感。宋代理学家朱熹写过两句很有名的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就是说,我们要写好作文,就得深入生活,广泛阅读。 为文之首,首先是要占有一定的材料。没有材料,就好比一台没有原料的机器,不能生产出产品。要占有和搜集作文的材料,就必须深入生活,仔细观察,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一个作文的“仓库”。一到需要时,就能信手年来拈来,思路也就开阔了,这样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积累材料的过程,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作文仓库的过程。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有了充分的事实论据,就宛如人有了坚实的骨架,就能站稳脚跟,从而说服读者,感动读者。历来的名篇佳箸,没有不是经过生活的提炼而写出的。蜚声中外的名著《红楼梦》,几乎就是曹雪芹的亲自经历;吴敬梓亲睹社会污浊,官场黑暗,写了愤世嫉俗的《儒林外史》;关汉卿鉴于当时不法横行,人民受屈,写下了脍灸人口的《窦娥冤》……由此看来,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对生活的深刻体察。因此,我们要做好作文,就必须深入生活,

抑恶扬善,把自己的爱憎情感注入作品中去。 如果说作文材料及其所说明的中心是文章的骨架,那么语文词汇可以说是文章的血肉。要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进行广泛的阅读,掌握一定的词汇,使文章生动、有趣。如果只是干瘪瘪一套学生腔,就会使人产生憎恶之感。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认为作文难写,没有话说,这正是由于没有做到以上两点。普遍的填鸭式教学夺去了他们大量的时间,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生活大门却是向我们敞开的,只要我们潜心观察,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日积月累,就能为写作文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写好作文奠定基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从事而发,要写出感人至深的好作品,就必须深入生活,生活,广泛阅读。只有这样,“源头活水”才能汨汨不绝,写出的文章才能扣人心弦。

第章_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篇

第一章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篇 [写作启示] 材料口袋 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写诗又快又好。有一次,他坐船去汴梁,同船的人聚在一起对对子,写诗,大家都羡慕梅尧臣出口成章,落笔生花。 不久,人们发现梅尧臣有个奇怪的现象:他坐在船上观看沿途的景物时,或上岸游玩时,甚至吃饭、睡觉时,身上总带个小口袋,不时地在纸条上写着什么,然后赶紧塞在口袋里。 同船的人都迷惑不解。一天梅尧臣有事离船,有人偷偷打开那个布袋,看见布袋里有无数个小纸条,上面全写着诗句,有半联的,有一联的,有只写几个字的。秘密原来在这里,这个布口袋,就是梅尧臣写诗的材料仓库。 蒲松龄的茶棚 蒲松龄在传世名作《聊斋志异》的写作过程中,为了搜集创作素材,在他别号得名的柳泉边,搭了一个茶棚。来往的行人只要讲个故事,就可以免费喝一盏茶。由于搜集了丰富的素材,他创作了近500篇短篇小说,在谈狐说鬼中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被郭沫若誉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广泛搜集素材,才能文思泉涌,这就是蒲松龄留给我们的写作成功的启示。 [探密] 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M之炊”。如果把写作文比成煮饭的话,那么文章中所用的材料就好比煮饭用的M一样。再聪明的媳妇没有M,也做不出饭来。写文章也是如此,要想做到内容充实,有意蕴,就离不开一定的材料作支撑。如果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或手中的材料陈旧贫乏,考场作文则不能给人以眼睛一亮的印象,结果可想而知。俗话常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积累的诗句多了,自然也就能写诗了。古人言:泰山不辞寸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中学生要想提高写作水平,首先必须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断地从生活中摄取有用的养料,日积月累,素材仓库自然丰富。大自然丰富多彩,社会生活包罗万象。人事物事,天文地理,花草虫鱼,书籍刻绘……可谓纷繁,这样的“厚积”,对于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实践表明,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越是丰富、深厚,便愈容易诱发灵感活动,就如同夏日厚积的云层,极易有正负电荷相撞击而产生雷电一样。平时,我们阅读名家名篇时常常看到:作者们临晨风夕月,而文思萌动;观花草岩泉,而触绪成章。凡是有成就的作家,总是不辞寸壤、不弃涓滴地,像一个“守财奴”那样地“攫取”着各种知识,把它们储存于自己的“仓库”中去,以备随时之用。 古人论文,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里的“薄”是“厚之至变至化”,如同“金之至精,炼之至熟,刃之至神”一句话,这种“薄”,乃是深厚经验,经过至精至纯的提炼,而形成的尖锐和深透。所以同学们只有广采博取,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知识的营养,灵感才会频繁而活跃。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文思泉涌。 作文材料基本有三类:一是语言材料,二是生活材料,三是知识材料。那么,中学生如何积累以上三类材料呢? 1、从观察中积累。要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参加远足、郊游。多看电视、电影,及时捕捉其中的动情点,闪光点。观察事物的动态和静态;观察大自然的各种色彩;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观察事情发生的环境、场面。总之,处处留心皆学问。 2、从阅读中积累。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何下笔如有“神”?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据有关调查得知,我国广大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特别是农村学生更谈不上有多少阅读时间和数量。从我所教的班级调查结果显示,积极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仅有13%,阅读是“源”,作文是“流”。没有“源”哪有“流”呢?因此农村中学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绝非易事。 众所周知,作文几乎占据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但中考的内容甚多,我们不可能花费近一半的时间来进行作文训练。近几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当中,我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坚持利用课前的几分钟,美文欣赏。 一、让美文走进学生的生活 只有读书破万卷,才会下笔如有神。在我的强烈推介之下,课余时间,《读者》《意林》《散文》等是他们常读的文学杂志,《中学生满分作文选》是他们必读的书刊。为了让农村的孩子节省金钱,我建议学生在网上购买过时的杂志,例如购买过去一整年的12本杂志大概只需要二十元。学生觉得很划算,于是对书籍就有了“买,买,买!看,看,看!”的欲望了。我还会让学生每人尽量拥有不同版本的书目,看完自己的书籍,再交换阅读,增大阅读量。 二、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写读书笔记 为了防止学生阅读美文时走马观花,我要求学生每天写简短的读书笔记。 (一)初始积累阶段 刚开始写读书笔记时,会有点难度,因此前一段时间降低要求,只要求记录优美的语段,并简单分析好在哪里。如,有人说:“生活是没有加糖的咖啡,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但是仔细回味起来,又觉得有一种醉心的清香。”又如:“当然,’苦’还有很多。不过’苦’又像雨后的阳光,被折射成七色,据称一道道快乐的彩虹。” (二)鉴赏积累阶段 学会了最基本的积累,就开始提高要求,从结构,选材,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积累赏析。 三、利用课前几分钟,美文共赏 首先,争取全班同学都加入美文共赏的行列里面,可以采取小组内各自分享或者在全班同学前共同分享等形式。 此外,不同层次的学生,赏析的要求也随之不同。

中考语文 满分作文解读 第1章 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一章为有源头活水来 ——积累篇 [写作启示] 材料口袋 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写诗又快又好。有一次,他坐船去汴梁,同船的人聚在一起对对子,写诗,大家都羡慕梅尧臣出口成章,落笔生花。 不久,人们发现梅尧臣有个奇怪的现象:他坐在船上观看沿途的景物时,或上岸游玩时,甚至吃饭、睡觉时,身上总带个小口袋,不时地在纸条上写着什么,然后赶紧塞在口袋里。 同船的人都迷惑不解。一天梅尧臣有事离船,有人偷偷打开那个布袋,看见布袋里有无数个小纸条,上面全写着诗句,有半联的,有一联的,有只写几个字的。秘密原来在这里,这个布口袋,就是梅尧臣写诗的材料仓库。 蒲松龄的茶棚 蒲松龄在传世名作《聊斋志异》的写作过程中,为了搜集创作素材,在他别号得名的柳泉边,搭了一个茶棚。来往的行人只要讲个故事,就可以免费喝一盏茶。由于搜集了丰富的素材,他创作了近500篇短篇小说,在谈狐说鬼中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被郭沫若誉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广泛搜集素材,才能文思泉涌,这就是蒲松龄留给我们的写作成功的启示。[密码解读] 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写作文比成煮饭的话,那么文章中所用的材料就好比煮饭用的米一样。再聪明的媳妇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写文章也是如此,要想做到内容充实,有意蕴,就离不开一定的材料作支撑。如果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或手中的材料陈旧贫乏,考场作文则不能给人以眼睛一亮的印象,结果可想而知。俗话常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积累的诗句多了,自然也就能写诗了。古人言:泰山不辞寸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中学生要想提高写作水平,首先必须建立

为有源头活水来 初中作文【800字】

为有源头活水来初中作文【800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自然以博大的胸怀哺育了世间的万物。在淮安这块土地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俭朴的淮安人民。 记忆中的家乡水 美丽富饶的淮安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成长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中领略了无限的风光美景。 水流清澈见底,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之意。夕阳下的小河,星星般的闪烁着点点波光,那河里的嬉闹声,与哗哗的流淌声,是那光屁股的孩子用纯真与活泼奏响的乡间小唱。 大人们在河边洗衣物,淘米、洗菜等;小河还是孩子们的“乐园”。河里的鱼虾都是他们的玩物。尤其是在夏天,天气炎热,“扑通、扑通”的跳下水像鸭子似的游泳。享受着河水的温柔。据调查与统计那时的水资源量达到了467。44亿立方米。 眼眸中的家长水 面对着小康生活,人们也开始了铺张浪费的行为。“泉水无声惜细流,树荫照

水爱晴柔”这样优美秀丽的画面哪儿去了。 水流污浊不堪,有一种肮脏的像嚼过几千遍地口香糖,令人恶心。数不尽的飞虫围着转圈,更肮脏到连飞虫都不想靠近。垃圾堆满了河道口,清澈的水流进不来,肮脏的水流出不去。面对这种景象没有人搭理,每一位丢垃圾的人都无奈的摇了摇头走了。 晚上,村庄一片的寂静,再也听不到蛙鸣,虫叫了。我渐渐的进入了梦乡,突然间我听到了河水的哭诉。“我要新衣服,我的血液已经被堵住了,心脏也跳得很慢了,沉重的呼吸让我再也不知道明天将怎样。肮脏的垃圾阻碍了我看到那蔚蓝的世界,谁能懂得呀?” 后来才得知水流被污染后,我市的水资源逐渐下降到77。98亿立方米,相当于我市水资源的16%。 找回大自然的风采,找回青春的生命。我呼吁:爱惜生命之源,关注滴滴点点,让汩汩的清泉重新流进人们的心田吧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 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发表时间:2011-07-29T08:41:17.56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李春兰 [导读] 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三分得之于课内,七分得之于课外,是“三七”开的,课外阅读最为重要。 ——阅读,一个永不衰老的话题 李春兰(虞城县第二实验小学河南虞城 476300) 【摘要】(1)以本为本,抓好阅读训练。(2)利用早读,狠抓古诗词诵读。(3)搭建平台,激发阅读积极性。(4)水到渠成,学生作文不再愁。 【关键词】语感;学习主动性;读中感悟;自主课堂;阅读的实效;立足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对学生的阅读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高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相当于高年级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引领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阅读显得犹为重要。 1.以本为本,抓好阅读训练 我们所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所以,对于课文中的段落、句子或词语,即使学生已经读通读顺,也不妨再读几遍。因为只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才可能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生动。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抓住了读,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再往深处分析,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高低是看他的“语感”的。语感强则语文能力强,语感弱则语文能力弱。而“读”则是增强语感的不二之法。如我在教《匆匆》一课时,曾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描写时间的语句。再读课文,说说哪些语句生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时光逝去之快的?品读课文,细细感受作者珍惜时间,对时光飞逝的无奈之情,从而激发自己对时间的珍惜感。第一个环节的“读”,是为了“找”;第二个环节的“再读”,是为了“想”;第三个环节的“品读”,是为了“品”。这些环节中都有读的安排,但都不是虚读,而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水到渠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利用早读,狠抓古诗词诵读 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三分得之于课内,七分得之于课外,是“三七”开的,课外阅读最为重要。因此,为了保证阅读时间,我把每个早读时间利用起来,坚持让学生诵读学校配发的统一课外读物《古诗词70首》。因为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学生语文素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体要求为每生每天背一首古诗词,还要做到会默写,了解诗意,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等。由于在2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只学习了一首古诗词,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大,大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完成了诵读任务。由于老师在早读时间是放了手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了主人公意识之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学习起来才会更带劲,更有效。 在整个早读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因为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对于早读这个自主课堂,学生个人、生生之间,张扬了个性。他们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看法,可以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畅所欲言。彼此交流作为个体独有的见解,展示了自我,发展了群体。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受着古典诗词的无限魅力。教育家于漪说:“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五彩斑斓。”的确,语文世界是美的,而欣赏、诵读古典诗词的美则是语文百花园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我班学生王晓丽,以前提起背书就头疼,但自从升入六年级,上了古诗词诵读课以后,感觉背诵文章也不再是难事了。她说:“以前背书的时候,也许是因为课文太长,时间又太紧,思想压力大,老是背不会。现在,每节早读课,老师只安排了一首诗词的诵读,时间多了,任务轻了,轻松上阵,轻而易举就背会了。现在,一学期下来,《古诗词70首》这本书我早以背会了。这不,我又让妈妈给我买了《弟子规》,我要每天坚持诵读,用知识武装头脑,力争做一个博学多识的人。”孩子是幼小的,其心灵正是借助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的滋养,才得以纯净,感情才日渐丰富,兴趣爱好才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能力才日渐增强。 3.搭建平台,激发阅读积极性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水平,增强阅读的实效,我特意把我们班定格为“书香班级”。每星期的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每次会议都有专题内容。如在开学第二周的星期五下午,我们班准时召开了“我是小小演讲家”活动。活动内容要求切合学校工作实际,从安全、纪律两个方面谈起。由于这个工作在周一的班会上已经做了布置,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准备稿子。有的同学到学校图书室查找资料,有的同学选择在网上查询。筹稿、背诵、演讲。同学们忙得是不亦乐乎!通过演讲比赛,同学们既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演讲水平,同时明白了“安全重于泰山”的道理,何乐而不为呢?开学的第三个周,我们班定期召开了“名人故事会”的专题活动。通过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了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学生们为了写稿子,一有空闲便忙于搜集资料,乐此不疲,读写能力也在无形之中得以增强。针对每个星期召开的活动内容,我还一一评出了各个奖项。如“小小演讲家”、“讲故事大王”、“红色经典诵读奖”、“我是书香小少年”等。每个获奖学生既有物质奖励(本子一个),又有精神慰藉(颁发奖状),鼓励先进,树立榜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争先创优的热情,营造了浓郁的读书的氛围。 4.水到渠成,学生作文不再愁 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阅读教学更应是追求美的过程。老师应当时刻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及准确精当,并通过造句、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内化这些语言,积累下来。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必须要立足文本,让学生多读、多背文本的语言,掌握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阅读是写作的通道,指向写作的阅读,本质上是一种寻找,寻找内容,寻找思想,寻找表达思想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还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写作。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学生读得多了,词汇量大了,写作材料多了,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无从下手了。是阅读,在无形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不再惧怕作文。近年来,由于我所带的班级班风正,读书兴趣浓,阅读量大,已有几十位学生的作文在国家教育部“十一五”创新作文比赛中获奖。二十多位学生在省级、市级作文比赛中获奖。我本人也曾因此荣获国家级作文辅导奖金奖。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思,深邃的哲理,使我们的学生增长了见识,开启了心智,陶冶了情操,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写作能力,真正实现了“我阅读,我快乐”的梦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愿我的学生们快乐阅读,健康成长,让阅读与他们永相伴!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中对如何让企业报走向创新之路提出三点建议。 标签:企业报创新工作 0 引言 企业报作为企业的宣传媒体,是企业党委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企业员工了解企业方针、获取企业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彰显企业精神,传扬企业文化舆论工具之一,是企业营造和谐团队、提高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有效载体。由于企业报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企业建立了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蕴育、滋养、给予它阳光甚至使它每一个细胞充满活力,且最终结成一枚硕果的是企业,是企业的每一位员工。然而,要使企业报真正办出特色、办出风格,成为宣传和反映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广大职工喜爱、许多职工不可缺少的一份精神食粮,作为一名编辑,总结自己多年实践经验后发现:只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使企业报走上创新发展之路。 1 以人为本,努力打造一支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全面的通讯员队伍 企业是企业报赖以生存、延续生命的土壤,广大通讯员(其中包括企业领导、员工)是企业报诞生的母体。忽视了这一点,企业报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走向消亡,这并非危言耸听。 做了七年企业报的责任编辑,随着厂网分开、运检分离等改革,笔者发现:构成企业报的素材也来越少的可怜,仅仅二万多字的四开小报由于稿件数量的缺少、质量的下降,使得组版相当费力气不说,月报正在滑向青黄不接、难以维系的境地。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企业报无论形式上的创新还是内容上的多样,其高质量、高品味、有血有肉的鲜活素材还是来源于广大通讯员。基于此,我们亟需建设一支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的通讯员队伍。在这一方面,主管企业宣传的负责人要分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经常耐心细致地征询领导的意见建议,增强领导与编辑齐心协力办好企业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企业报刊的媒体性质,使它天然地成为企业沟通和文化建设的桥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报刊不仅扮演了沟通内外、上下的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启发、引导员工多了解自己的企业,不断认识和提升自身的价值。它可以让企业外的人多了解企业内部的动态,也可以把外面的情况介绍给员工,拓宽员工的视野。企业报刊可以将领导层的决策、思想传达到最基层,将员工的意见反馈到企业的最高层,思想的火花经过碰撞、沉淀之后,将会变为员工行动的准则;企业报刊还是宣传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的一个舞台。企业报刊给客户、供应商、经销商以至潜在的合作者、社会公众,提供了了解企业管理水平、状况的良好机会。它也可以传播企业的信息,为企业客户和用户提供专业知识、技术指导、产品信息,形成更忠实的客户群;它还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反馈信息,

数据采集:为有源头活水来

数据采集:为有源头活水来 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全面的数据来提高分析预测的准确度,因此我们就需要更多便捷、廉价、自动的数据生产工具。除了我们在网上使用的浏览器有意或者无意记载着个人的信息数据之外,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各种可穿戴设备也在无时无刻地产生着数据;就连我们家里的路由器、电视机、空调、冰箱、饮水机、净化器等也开始越来越智能并且具备了联网功能,这些家用电器在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同时,也在产生着大量的数据;甚至我们出去逛街,商户的WIFI,运营商的3G网络,无处不在的摄像头电子眼,百货大楼的自助屏幕,银行的ATM,加油站以及遍布各个便利店的刷卡机等也都在产生着数据。 几乎任何规模企业,每时每刻也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如何归集、提炼始终是一个困扰。而大数据技术的意义确实不在于掌握规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数据进行智能处理,从中分析和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但前提是如何获取大量有价值的数据。 数据源复杂多样 从大数据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大数据的数据源主要为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等等各类网络信息,而这些数据的汇集是实现大数据实施的基础,所以大数据应用

建设离不开网络信息数据采集这一核心环节。 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浏览器里的搜索、点击、网上购物、其他数据(比如气温、海水盐度、地震波)、新闻信息、网友留言、网友个人信息、产品信息、人事信息等等都是大数据应用的重要目标,这些信息数据是政府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 大数据环节下的数据来源非常多,而且类型也多种多样,存储和数据处理的需求量很大,对于数据展现也非常的高,并且很看重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可用性。 谈及数据采集利器,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遍布身边的摄像头,不到10年的时间,城市里的任何一个角落放眼望去就全部是摄像头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能够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越来越便宜、在人群中覆盖率不断提高,以致于我们拥有了一个可以覆盖大部分人口的传感器网络。比如我所在的淘宝网,每天有亿级别的用户访问、购物。在传统的工业时代,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一个人在超市做了什么、也很难分析每个人在超市买了什么东西,尽管你有收银数据。而在互联网这个每个人都带着传感器的时代、一切行为都可能被记录、分析、用于优化你未来的体验。 精准分析之数据采集要真实可靠 现今,数据的作用正在迅速膨胀并变大,它影响着企业工作战略的制定,虽然现在企业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网络信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发表时间:2018-08-15T15:29:35.343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9月总第283期作者:姚琴 [导读] 老师的真情换回学生的无限感激,他们把感恩之心化作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迸发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学习激情!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胡家营镇初级中学442500 郧阳区胡家营中学地处该区西南边陲,教师缺编严重,每年靠支教和资教教师勉强开课。在师资短缺且不配套的条件下,胡中教学质量连续五年都位居全区榜首,屡获殊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明确思路,工作有的放矢 学校始终紧盯一个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发扬两种精神:胡中精神、职业精神。喊响了三个口号:即“三转”:学校围绕教学转,教师围绕课堂转,课堂围绕学生转。“三到”: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三带”:带着激情进校园,带着激情进课堂,带着激情进学生。突出四个重点:用胡中精神引领教师发展,用管理特色打造质量品牌;深化课堂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创新德育途径,实施高效德育;关心孩子生活,关注孩子成长。 学校倡导“一个好管理者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一个好教师就是一门好学科”、“一个好职工就是一项好工作”的管理理念,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安全工作是学校底线”的意识,正因为学校工作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才出现管理不断规范、质量不断攀升、环境明显变化、稳定平安和谐、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的大好局面。 二、目标管理,过程步步落实 实行目标管理,以明确目标引领师生奋斗。学校给年级定目标,年级给班级定目标,班级给任课教师定目标,任课教师给学生定目标,构建层层目标体系,使班班有目标,师师有目标,生生有目标,科科有目标。彰显目标,方向明确。学校将各班和教师工作目标彰显在办公室,班主任将学生奋斗目标彰显在教室,学生将自己奋斗目标贴在自己桌上。让每位教师和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目标。通过制定目标,使教师工作有动力、学生学习有方向。落实目标,激励进步。每次联考结束后,学校及时召开“两会”:年级组分析总结会、班级分析总结会。通过两会,深入了解分析教师和学生落实目标措施和目标完成情况,引导督促激励师生步步向目标迈进。 三、分层教学,培养个个成才 分层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发展和提高。“关注每位学生成长,不放弃任何一位”、“让胡中学生毕业后人人要上学,人人有学上”,这是胡中的追求。为此,根据学生基础状况,将九年级学生分四个层次,即省重点目标生、市重点目标生、普通目标生、中职目标生,实行分层培养,各层次对象可互相流动。不管哪层学生,要求教师都不放弃。对非毕业班学生,教育他们永不放弃,鼓励学生“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努力就是一百分,进步就是好学生”。不管是成绩优秀的,还是成绩差的,只要有一点点进步,都大力表彰奖励,通过家长会、访万家时机给家长发喜报,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近些年,胡中中考质量与中职招生两面大旗不倒,得力于分层教学。 四、欣赏过程,师生激情燃烧 学校教学质量高低、形象好坏,核心在校长,关键在教师。在教学中欣赏教师教学过程,点燃教师工作激情。要求每周值周领导细心观察,想方设法挖掘每位老师的长处和优点,用相机真实记录下每位老师辛勤耕耘的身影,在每周教师例会上播放,在值周总结中宣扬,在胡中校园网发布,在校刊《足迹》上刊登,让教师切实感受自己每一点付出,都有声有痕,极大调动了教师的工作激情。“带着激情进学校,带着激情进教室,带着激情进学生”,这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保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想方设法激发学习激情。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班班有铿锵的奋斗口号、竞争的学习专栏、励志的名言警句。 五、“青蓝工程”,教师互帮提升 学校年轻教师多、骨干教师缺乏,为此十分重视抓实“青蓝工程”,制订落实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实行名师帮带、对口帮扶、共同提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各年级各学科安排1-2名骨干教师作领头雁,制定“一年入门两年合格三年成骨干七年成名师”的培养目标,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青年教师和各类教师的培养工作。 要求师傅教师切实做到“五个一”:为被帮扶教师选择一本经典课辅资料;指导被帮扶教师备好一节课;每周听好一节随堂课;每月上好一节示范课;两月指导被帮扶教师讲好一节公开课。一年来,分别举行了师徒结对、学科练兵、基本功比武、骨干教师教学艺术展示、新老教师教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教研活动,使年轻教师能迅速熟悉适应学校教学工作,逐步成为业务骨干。 六、真情关爱,学生梦想成真 对留守儿童、问题学生、学困生、贫困学生开展关爱工程。不鄙弃、不放弃、不抛弃每个学生,把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来教,真正做到“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实施亲情补位,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亲情。对留守儿童、问题学生等进行逐一摸底、造表建档,号召每位教师认领一名“干儿子”或“干女儿”,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实行一对一帮扶,让缺失家庭亲情的学生感受到师爱的温暖。同时学校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贫困学生能及时与父母进行沟通。对贫困生,一方面学校积极筹措资金进行资助。另一方面,通过多渠道寻求社会资助。胡家营籍的陕西个体老板黄波夫妇,从我校网站了解到学生黄琴的困难情况后,开车奔赴我校慰问资助该生,并承诺一直资助她读完高中和大学。老师的真情换回学生的无限感激,他们把感恩之心化作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迸发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学习激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教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电视上曾多次播放过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年轻的妈妈在安抚好自己的宝宝入睡后端一盆水给年迈的婆婆洗脚.正在这时小孩见自己的妈妈不见了好奇的寻找.结果发现这样的情景.小孩转身走了不一会儿他踉踉跄跄地端着一满盆水说是给妈妈洗脚.我不由得被这则广告触动和感动.小小的手大大的盆满满的水装载着的是浓浓的亲情和留给我无限的深思.我想以此为素材让学生写一篇习作相信能让学生联想到很多记忆犹新的画面.许多萦绕耳旁的轻声细语.这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又是弘扬中华名族传统美德的好素材.现在的小学生一见到写作文就头痛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无头绪可理请无章可循总之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纵然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写出来的文章也是空话大话成堆套话固定模式屡见不鲜.老师们也犯愁:为什么学生们的水平就这么难提高呢?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模式都千篇一律呢?为什么学生们的心里话表达出来都一样呢?是巧合吗?陷入沉思和反思中的我在看到这则广告后不禁茅塞顿开我想这则广告也不是作者刻意编造出来的它来源于生活从真实平淡的生活中来又真实地反映平淡的生活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生活中处处都有这样的镜头生活之美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微小镜头以小见大从一粒沙中见世界.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平常中见特别要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要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惊天动地和激情飞跃呢?所以小学生要放亮眼睛去看放大脑袋去想放稳笔

去写下面是我对小学生作文教学方面的一些肤浅的思考: 一.用眼观察生活收集写作素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可以成一部电视剧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小片段围绕一个中心也可以练就成一篇文章.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品味生活.用独特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品平常的生活谈真实的想法不拘一格只要有真情流露即为好文章.如果说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它的躯体那么真挚的情感就是它的灵魂.平时我最喜欢批改学生的周记也许很多人会说我傻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每当这时我仿佛在与他们交谈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周记是训练学生写作的重要方式更是师生心灵交汇的一种重要渠道.每改完一篇周记我的心情都是快乐的放松的.因为他们开始学会用发现的眼光去留意生活的美为写作收集素材同时不断丰富了自己的阅历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很多学生并不是完全没有话可说,而是羞于表达.课间我留意到几个男生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中的精彩故事情节佩服其中的某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英勇善战等.不同班女生在一起比较谁的语文老师漂亮,严格,更关心学生等.每个人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时,老师要鼓励他们把这些话记录下来,再拓宽思维有条理的叙述,相信其中不乏好文章. 二.亲自体验生活,创设写作的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作为老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让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背景 学习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时自然想让学生训练一下说明文的写作。出个什么题呢 ?课本42 页的“写作实践”里有三道作文题,分别是“现象描 述” 、“原理功能介绍”和“设想构思说明” ,都属于静态说明。而刚学过的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属于“程序说明” ,我想,这个应该练练。于是我没用课本上的作文题,自己出了个题目: 介绍某一事物的制作或使用过程,如一道菜、一个玩具,或一种游戏的玩法之类的。 作文交上来,我发现仍有部分同学只喜欢静态地介绍,而且仍然写出了类似《我们的校园》、《我们教室》这样的简单说明文。我很不满,高二的学生,写个介绍校园的说明文还用批改?我耐住性子,简单表扬了一下那些根据菜谱写作文的学生,接着想,怎样让学生的说明文写作有所提高,不要还停留在初中水平。 让学生自读《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时,我突然有了个大胆的主意。

二、事件 我们学校刚刚于本学期开学前搬迁至此,目前一些校园 设施仍不完善,尤其是400 米跑道的标准操场只打好了地基, 仍是一片空地,远未投入使用。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像俞孔坚设计岐江公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 美》)那样为自己学校的操场规划一番,写一篇规划设计类的说明文呢?但规划设计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实地考察了解情况,那就借下午的两节作文课实施吧。 于是,下午第一节一上课,我宣布:本次作文题目是“五中操场规划设计” ,为了写好作文,我们需要实地考察,所有同学带纸笔跟我到操场去,绕行一周,仔细观察,并记录以下内容——面积、方位、距离、形状、布局、功能、材料等,不仅要注意操场里面,也要注意操场外围周边,尽可能多记录,为写作文准备素材;另外,别的班正在上课,上下楼不要喧哗。 这是我从教十几年来的第一次突然性举动,学生们兴奋惊喜之余,安静地下楼排队到操场去。正在校园里上体育课的学生悄悄问我的学生什么课,我的学生说语文课,他们惊诧不已。 到了操场,刚放眼一望,一个女生就惊呼:“我就没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