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的生成规律

乳酸的生成规律
乳酸的生成规律

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乳酸的生成规律

兰柳叶

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摘要:谷氨酸作为食品工业重要的添加剂和鲜味剂,发酵法生产谷氨

酸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方法。目前工业上应用的谷氨酸产生菌有谷氨酸

棒状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散枝短杆菌、黄色短杆菌、噬氨短杆菌

等。我国常用的菌种有北京棒状杆菌、纯齿棒状杆菌等。

关键词:谷氨酸菌乳酸丙酮酸脱羧酶谷氨酸发酵过程生物素菌

体糖酵解葡萄糖三羧酸循环酮戊二酸

1 菌体代谢中与乳酸生成机制有关的三个基础知识

1.1 谷氨酸的发酵机制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主要涉及的是糖酵解(EMP)和三羧酸循环(TCA)反应等。当谷氨酸发酵时,糖的降解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EMP途径,即一分子葡萄糖生成两分子的丙酮酸,释放能量合成ATP。生成的丙酮酸可被NADH。还原成乳酸或酒精。第二阶段是在有氧存在的情况下,因NADH:被分子氧氧化,丙酮酸经过氧化脱羧作用变成乙酰辅酶A后,进入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过程中当生成仅一酮戊二酸时,由于谷氨酸产生菌的仪一酮戊二酸脱氢酶活力低,会造成一酮戊二酸积累,此时在NH4+存在的情况下,一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谷氨酸。

1.2 菌体细胞内丙酮酸转化成谷氨酸的过程比葡萄糖转化成丙酮酸的过程所需或放出的能量要大得多。

葡萄糖的降解过程中,1分子葡萄糖进行糖酵解时只生成2分子ATP。而1分子葡萄糖彻底有氧氧化时却能生成38分子ATP。所以绝大多数组织细胞通过糖的有氧氧化获取能量。但是,由于糖的有氧氧化和三羧酸循环所涉及的酶系较多,且反应条件较为苛刻,所以一般而

言,二步反应较一步反应进行的难度要大多,只有在菌种活力旺盛、条件适宜时,二步反应才得以高效进行。如果菌体内酶活力较差,二步反应受阻,菌体获得能量的方式就会由二步反应慢慢趋向于一步反应,对葡萄糖只进行初步降解而获得少量能量维持自身的生存,同时由于二步反应的减慢,导致了菌体内丙酮酸的积累。

1.3 在化学平衡的反应动力学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决定了反应的方向。谷氨酸菌体内乳酸的生成,其根本原因和菌体内的代谢途径有关。其中丙酮酸生成乳酸的反应是可逆的,丙酮酸可以通过丙酮酸脱羧酶作用,生成乳酸,乳酸也可以通过糖异生作用即在乳酸脱氢酶作用下把乳酸转变丙酮酸和葡萄糖。

如果菌体内丙酮酸积累,浓度较大,则反应中生成乳酸的速率大于生成丙酮酸的速率,在生产中表现为乳酸升高;如果菌体内丙酮酸浓度降低,则反应中乳酸生成丙酮酸的速率大于丙酮酸生成乳酸的速率,在生产中表现为乳酸降低。如果发酵过程中始终保持顺畅的代谢流,使丙酮酸浓度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则相应乳酸的生成量也较少,葡萄糖转化成谷氨酸的代谢流便会高效进行。

2 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乳酸产生的类型及应对策略

2.1谷氨酸正常发酵过程中一般乳酸产生量较低,中间过程至发酵结束时乳酸一般维持在0.2%以下。由于谷氨酸发酵工艺普遍使用生物素亚适量控制工艺,由于培养基配方中对生物素的限量添加,限制了一步反应的速率,使得葡萄糖至丙酮酸的反应较为平稳。另外通过对谷氨酸菌种生长控制条件的控制,如温度、风量、pH等,使得丙酮酸至谷氨酸的二步反应也较平稳,这就保证了葡萄糖最大限度的生成谷氨酸。对于正常谷氨酸发酵而言,乳酸的生成量较少,一般情况下不超过0.2%。

2.2谷氨酸发酵中前期乳酸升高,可高达0.8%,但自中后期开始,乳酸会慢慢降低至正常范围。此种情况的出现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原因:

2.2.1 谷氨酸发酵中前期溶解氧相对较低引起

由于发酵中前期菌体营养成分较充分,活力较旺盛,葡萄糖降解的速度非常快,此时如果发酵液通风量或搅拌转速过低造成溶氧较差,则菌体内糖的有氧氧化与糖酵解同时高效进行,当丙酮酸含量升高时,部分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但随着发酵的进行,生物素的逐步

消耗,糖酵解速率会逐步降低,丙酮酸含量逐步降低,此时过高的乳酸会通过可逆反应逐步向丙酮酸转化,最终降到正常水平,谷氨酸发酵水平不受影响。此种情况发生时可以通过提高发酵液通风比和搅拌转速来解决,如果同时伴随糖耗偏高现象,可以通过降低培养基中的生物素含量使糖酵解速率得到抑制。

2.2.2液中前期流加速度过快引起。由于流加糖液内含有较多的生物素,这些生物素伴随糖液加入发酵液内,如果中前期流加速度过快,则短时间内糖酵解和CO 固定反应速率会急剧增加。从而造成丙酮酸积累,乳酸升高。如果及时调整流加速度,使糖液流加速度平稳,则丙酮酸浓度会逐渐降低,乳酸逐步生成丙酮酸,一、二步反应趋于平衡,乳酸慢慢降至正常水平。一般糖液流加时机应控制在菌体大部分转型后开始流加,并且注意控制流速,使发酵残糖量逐步下降,避免乳酸短时升高。

2.2.3发酵中前期pH控制过低所致。发酵前期幼龄菌种细胞对pH

较为敏感,如果发酵中前pH控制过低,则菌体生长旺盛,营养成分消耗大,期糖酵解和CO 的固定反应均加快,菌体趋向于菌体自我繁殖的正常代谢途径,而由丙酮酸向谷氨酸的二步反应则相对减慢,发酵偏向于只长菌不产酸的状态,由于丙酮酸的浓度增加,相应乳酸生成增加。此种情况因为菌体的活力没有收到影响,所以如果及时调整pH,使一、二步反应趋于平衡,乳酸会慢慢下降,一般不会对发酵造成较大影响,但长时间控制低PH,会造成糖酸转化率的降低。

2.3发酵过程中乳酸自中前期开始便逐步升高,一直到发酵结束乳酸生成量可高达1.5%以上。此种情况一般可由以下三个原因所致:2.3.1培养基中生物素含量过高所致。生物素作为丙酮酸羧化酶的辅酶,参与三羧酸的循环中CO 固定反应。生物素在溶液中含量超过100ug/L以上,则CO。的固定反应可提高30%。过多的生物素加速了糖酵解的速率,使一步反应始终大于二步反应,导致丙酮酸大量积累,从而造成乳酸不断生成。另外,过多的生物素使得谷氨酸菌种细胞膜致密,生成的谷氨酸不易分泌出,所以细胞内过高含量的谷氨酸又产生阻遏反应,减慢了由丙酮酸向谷氨酸的正向反应,进一步造成丙酮酸积累,多种原因导致乳酸自中前期开始便逐步升高,一直到发酵结束,乳酸生成量可达1.5%以上。此种原因导致的乳酸上升,一般伴随的现象还有菌体转型差、产酸低等现象。应对此种现象的策略是严格控制培养基中生物素含量,一般控制在在5ug/L~10txg/L之内。

2.3.2培养基中含有或产生了有害于菌体的有毒物质所致。因多种原

因如发酵罐、种子罐连、实消时温度过高或高温维持时间过长,则会使培养基中的葡萄糖遇高温而产生焦糖,焦糖不仅不会被菌体利用,而且还会严重影响菌体的活力。另外如果培养基本身含有某些有毒物质如发霉的玉米产生的毒素、糖液酸败产生的代谢产物都会严重影响菌体的活力。菌体活力的影响实质是影响了菌体内部各种酶系的活性与数量。对谷氨酸菌种而言,由于一步反应所需的酶系较二步反应酶系要少得多,所以葡萄糖在菌体内部一般进行到糖酵解过程后,便由丙酮酸为起点,生成了更迅速提供自身能量的乳酸或乙醇,对于我们所需要的代谢产物谷氨酸则生成很少。如果培养基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无法去除,在恶劣环境很难改变的情况下,这种发酵水平极差,乳酸含量会直线上升,产酸水平严重低于正常水平。

2.3.3发酵中前期菌种遇高温所致。如因操作失误或其他原因导致菌体在发酵中前期培养温度偏高,且持续时间较长,则短时间内会出现产酸速率和乳酸生成量同时加快的现象,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会提高菌体内所有生化反应的速度,促进各种代谢产物的提前生成。此种情况在夏季发酵降温困难时经常发生,不少发酵厂家只能靠短时停止供风来抑制发酵放热,勉强把温度控制在要求范围内,菌体受到高温和缺氧的双重因素,更加导致了乳酸的大量生成。由于酶的实质是蛋白质,过高的温度很容易使蛋白质变性,降低了酶的活性和寿命。最终使菌体后期活力大大降低,菌体寿命明显缩短。由于菌体后期活力的降低,使二步反应速率明显受到影响,生成的乳酸会越来越离,产酸明显降低。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除了’搞好设备配套以外,还可以通过降低培养基中的生物素和提高初糖来控制生物发酵热的集中产生。

2.4 发酵过程巾,巾前期乳酸生成量正常,自中后期开始,乳酸会慢慢升高,一直持续到发酵结束,乳酸生成量达1.0%左右此种情况一般町分为以下4个原因:

2.4.1 发酵过程中污染杂菌所致。染菌是导致发酵中后期乳酸上升、产酸下降的最常见原因。氨酸发酵是纯种培养,如污染杂菌后,杂菌不仪与生产菌争夺营养,其代谢产物还会严重影响菌种活力。使菌体在发酵中后期活力明显下降,由于菌体活力下降主要表现为菌体内各种酶活力的下降,虽然菌体活力下降也会影响一步反应中酶的活力,但}{=I于参与二步反应的酶系种类及数量较多,所以菌体活力下降会严币” 1.导二步反应的速率,相对而言,此时一步反应速率大于二步反应速率。二步反应减慢,不反映到产酸速率下降,而且由于二步反应减会造成丙酮酸积累,也就加剧了乳酸的生成应对此种情况产生的唯一途径就是清洁生产,杜绝染菌2-4.2 培养基中生

物素含量过低所致。生物素对谷氨酸发酵而言具有双重性,培养基中浓度过低亦会引起乳酸升高,但其作用机理和生物素过量略有小同,生物素浓度过低,菌体生长分裂时体内生物素降解较快,菌体转型较早,菌体细胞拉长较明显,产酸提前。但是毕竟谷氨酸细胞转型后已变为畸形细胞,细胞膜合成不完全,细胞生存能力差,发酵进行到中后期时菌体活力便明显变差。由于生物素的不足,使某些与细胞本身营养供给和谷氨酸生成有关的酶系活力降低,过早导致了二步反应速度的减慢,从而使发酵巾后期乳酸便开始升高并且不再逆转。生物素含量过高还是过低的鉴别主要参考菌体的转型和耗糖速率。菌体转

型早,瘦弱,中后期耗糖慢,产酸低,耗糖产酸成比例,一般为生物素含量过低所致;菌体很少转型,两头尖,中后期耗糖一般,耗糖产酸明显不成比例,一般为生物素含量过高所致;

2.4.3发酵中后期pH控制过低所致。中后期发酵pH控制过低,虽对于菌体而言生长旺盛,有利于提高菌体活力,但如果因为pH过低导致仅一酮戊二酸缺氨离子而不能还原氨基化,就不能保证谷氨酸进一生成,从而造成仅一酮戊二酸积累。一酮戊二酸的积累会使丙酮酸向谷氨酸的二步反应减慢,造成丙酮酸积累,相应乳酸生成增加。此种情况如果如果发生在发酵后期,由于菌体活力已经下降,乳酸一般很少再转化,所以发酵后期应注意PH不要控制过低。

2.4.4发酵中后期菌种遇高温所致。如果发酵中后期温度控制偏高,短时间内乳酸和产酸生成速度均有加快的现象,但是发酵后期菌体内的酶很容易遇高温失活,菌体活力会突然明显下降,不仅生成的乳酸不会转化,而且由于二步反应的突然减速,更会加剧乳酸的生成。发酵中后期温度控制得当,并且控制较低的残糖,随时提防发酵的突然中止是防止上述情况发生的关键。

2.4.5发酵中后期糖液流加速度过快造成。由于糖液中含有大量的生物素,当在中后期流加速度过快时,会引起一步反应加速,此时由于已近发酵末期,菌体活力毕竟会有所下降,所以生成的乳酸再次转化的可能性降低,造成乳酸逐步升高,因为流加的糖液中含有新鲜生物素,能起到维持菌体活力的作用,所以虽然乳酸在发酵中后期逐渐升高,但是一般不会影响产酸。发生此种现象要注意避免后期糖液流加过快,并且根据菌体活力适可而止,这是降低糖耗、提高糖酸转化率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乳酸的升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

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乳酸升高的情况时,不要一味的全认为是溶氧不足导致的,一定要从现象着手,判断分析各种可能原因,搞好谷氨酸发酵生产。

参考文献

[1]吴瑞武,谷氨酸发酵中物料生物转换的探讨,发酵科技通讯,2000,29(4):31-32

[2]冯容保,发酵谷氨酸生产中液氨及硫酸的用量

[3]李金菊,液氨用于谷氨酸发酵工艺控制的探讨,发酵科技通讯,1992,21(1):40-41

[4]汪家政,范明.蛋白质技术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0.77~101

[5]杨革.细菌聚谷氨酸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1

[6 ]陈碧蛾,刘祖同.玉米粉直接发酵生产L·乳酸钙口].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 6(3):318~322

[7] 方开泰.均匀设计[J].应用教学学报,1980,3(4):363~372

[8] 白新桂.散据分析与试验优化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1~10

创新思维实践心得体会

材料化学 创新思维实践 个人体会 题目:创新思维实践心得与体会 学生姓名:闫伟光 学生学号: 140231112 指导老师:秦元成 2017年1月

创新思维实践心得与体会 创新一词经常被我们提及,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各大媒体里,我们似乎对它很熟悉,但我们若是静下心来,问一下自己,到底什么才是创新,什么才叫创新思维,我们才会发现原来我们对它是细思极恐的,一个我们经常挂在嘴边,天天念叨的词,我们却连它到底是什么都不知,这样的我们是不是很浅陋,很浮夸。最近学校里组织了几堂关于创新思维实践的讲座,听完之后,我对创新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发现它并不只是一个空泛高大的名词,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对创新思维实践也有几点心得体会,故述之一二。 到底什么才是创新,什么才叫创新思维?这是我从创新思维实践的到的第一个答案。其实“创新”一词并不“新”,早在古代,我国的先哲就曾提出“革故鼎新”,去掉旧的,留取新的,只不过创新一词经过连续不断的发展,如今的含义更加丰富,也更加有时代感。具体说来创新就是从产生新的认识到认识用于实践的过程,前者得到的是认识成果,后者取得的是事实成果,举个例子,爱因斯坦推导出量子力学中重要的质能方程,并在二战时期将该理论用于了裂变式原子弹的研究,最终加速了二战的结束,他所提出的质能方程是前所未有的理论,这相当于创新中的认识成果;而裂变式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则属于创新的事实成果。而什么才叫创新思维呢!由字面上不难看出,创新思维便是指思维上的创新,一个全新的方案、观点、思路,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思维,其实严格来说创新思维与创新有着不同的含义,创新的包含范围比较广,可以是抽象的想法思路,也可以具体到一件东西,而创新思维则是指思维上的创新,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只是创新的一部分,一个阶段,创新包含了创新思维。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着重讲创新思维呢!这是由于创新思维是创新的精髓和内核,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有想得到,才能做得到;只有想得好,才能做得好。也就是说没有好的创新思维是很难有好的创新的,好的创新思维给出了创新的思路方法,让创新变得有理可依,不在盲目,更加高效。 我们该如何创新,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这是我得到的第二个心得体会。从第一个答案里我知道了什么是创新和创新思维,可是我们又该如何实现他呢,我们整天喊着口号这要创新,那要创新,但这样我们真的就能够创新吗,显然是不能的。创新首先要求我们要事实求是,不能弄虚作假,自欺欺人,还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好的创新要先有好的创新思维,培养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洞察力,具体起来,我们要有一定宽度的知识面,这样我们遇到了某些方面的问题,我们

浅析补糖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26卷第5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ol.26 No.5 2005年5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2005 浅析补糖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蒋炳宪,谢明正 (衡阳师范学院 体育系,湖南 衡阳 421008 ) 摘要:从动能学的角度,运用系统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对补糖与运动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补糖对运动能力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进行1小时以上剧烈的或长时间的运动应考虑补充糖。有效增加骨骼肌糖贮备的短期方法,是在运动前即刻或运动中补充葡萄糖饮料;有效提高骨骼肌糖贮备的长期方法,体现在对膳食结构与运动时间及训练方法的控制上。 关键词:补糖;运动能力;动能学 中图分类号:G8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5)05-0200-03 1 问题的提出 人体是一个有生命的机器,人体运动过程也像机器运转一样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人体摄取贮存足够数量的能源物质,并在运动时有效的动员这些能源物质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糖是肌肉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之一,许多运动项目的成绩与肌糖元和肝糖元的贮量,以及血糖的水平有关。据此,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运动前补糖就能提高运动成绩,这是不符合实际的.长期以来人们就补糖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从动能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与同行们商榷. 2 肌肉工作的直接能源——ATP 人体摄取的能源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糖)、脂肪和蛋白质,这些能源物贮存的能量,不能直接供给肌肉工作利用,而是在不同条件下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释放其贮存的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以热的形式维持体温或散发到体外,一部分供ADP 合成ATP,以高能磷酸键的形式贮存起来,肌肉工作时,A TP分解能供肌肉收缩利用。 A T P→A D P+Pi+E 人类骨骼肌ATP的贮量不多,约5—7毫摩尔/公斤肌肉,而ATP的最大输出功率却很大,约10毫摩尔/公斤肌肉·秒,因此肌肉中ATP仅可供剧烈运动利用0.5秒钟左右。但任何剧烈运动所能持续的时间远比这一时间长得多。这就说明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不断合成ATP的机制。 3 ATP的再合成 ATP再合成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即(1)磷酸肌酸(CP)的分解,(2)肌糖元的无氧酵解,(3)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运动强度不同,ATP生成的主要途径也不同,不过运动时的能量供应并非各能量系统依次“打开”和“关闭”,相反每两个能量系统之间在时间上有相当一部分互相重迭,从而平滑而高速地从一种能量系统转出另一种能量系统。1短时间极限强度运动时,主要由CP分解能供ADP合成ATP C P+A D P=A T P十C 这一反应是可逆的。CP分子中分解出高能磷酸键的同时释出9.3千卡/摩尔的能,而ATP分子分解出磷酸键时释出8千卡/摩尔的能,由于C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生成ATP。1摩尔的C P分解释放的能可供合成1摩尔的ATP,当ATP浓度较高时,ATP也可把它的高能磷酸键转移给肌酸(C),而生成CP,使能量暂时贮存在CP中。人类CP贮量是ATP的3—5倍。因此人体磷酸原(ATP+CP)的贮量为2 0—3 0毫摩尔/公斤肌肉。假定一个7 0公斤人的肌肉质量为3 0公斤,磷酸原的总量为600—900毫摩尔。但实际上磷酸原有效贮量仅l 2—1 3毫摩尔/公斤·肌肉。磷酸原的最大输出功率约为1.7毫摩尔/公斤肌肉·秒,因此磷酸原的有效贮量可供剧烈运动(如短距离跑)利用7秒钟左右。人们通常把ATP—CP供能系统称为“应急能量系统”。又由于这一条系统供能时既不需要氧也不产生乳酸,而又称非乳酸供能系统,在持续时间较长(1—2 收稿日期:2005-03-21 作者简介:蒋柄宪(1964-),男,湖南衡阳人,讲师,研究方向田径、体育教学与训练。 200

浅谈创造性思维(转)

儿童思维能力 思维看上去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存在,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儿童的学习生活,还是其长大成人后的工作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儿童学习能力的核心,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应注重以下方面:创造性 创造性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突出表现在:一独立性、二分散性、三是新颖性。思维训练小贴士是:一,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二,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 系统性 系统性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考虑问题,总是要从整体出发,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系统思维,可以使一个人变得非常理智,而且统筹能力及预见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系统思维能力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专家介绍,在给孩子进行思维训练时,应训练孩子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通中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 深刻性 深刻性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一是鼓励孩子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问为什么,坚决摈弃死记硬背,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二是鼓励孩子积极开展问题研究,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每当遇到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其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假象所迷惑。” 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和准确地作出决定、解决问题。专家建议:“孩子要熟练掌握适宜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能生巧,不要一味图进度快、难度高。在课堂上,要争取超前思维,在老师抛出问题后主动思考,把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思维训练的过程。而且要限时完成学习任务,有意识地限定时间,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灵活性 “灵活性”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思维起点的灵活性,即能否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按照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是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即能否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 三是概括和迁移能力,是否愿意和善于运用规律,能否触类旁通;

关于管理思维与创新的心得体会4篇

关于管理思维与创新的心得体会4篇 管理思维与创新是企业发展必要的技能,管理思维与创新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管理思维与创新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关于管理思维与创新的心得体会范文1:管理创新学习心得参加了集团总公司举办的青年人才培训,这次培训涉及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创新思维和决策的问题,尤其在创新思维方面,很符合我们企业的管理需求,对于我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方面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提醒和帮助作用,我个人也受益匪浅,结合分公司管理实际,我个人有以下心得: 创新用很简单的话说就是多积累把前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在前人的基础上下功夫。要敢于想象要敢于探索多使用发散思维尽量避免惯性思维条件允许的可以多想一想尝试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苏源泉教授从企业与创新思维、多样性思维等不同侧面借助一系列智力问题、游戏和案例阐述了思维创新的全新理论研究成果,既生动又有趣。通过学习使我对创新思维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我结合本职工作浅显地谈谈学习心得 一、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最主要的是需要增强观察能力。我作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者,对于运作方式和工程施工流程是最熟悉的,如何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我觉得应从

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善于从工艺流程入手,看一看企业的运作方式是否准确、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是否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二是要善于从工程施工流程入手,看一看施工过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各施工程序能否达到精准;三是要在整体运作过程中掌握各项环节,检查各环节是否在技术创新、质量控制、成本节约、以及绿色文明化管理方面有缺陷或者存在创新空间。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被发现。 我个人认识到现阶段建筑市场就如同任南鹏当年经营如家一样,即将接近瓶颈阶段,国内从央企中建、中铁等到地市级建筑企业、私营建筑公司,管理水平差异、技术层次差异、资金差异等造成市场占有比例逐渐失衡。我觉得我们所在的企业应该逐步与国内外大型建筑企业接轨,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同时应该加强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在经营管理创新的同时扩大企业影响力,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分一杯羹。 二、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我们单位目前的管理模式比较死板,一直以来都是依靠主要领导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等进行决策,导致员工个人思想僵硬化,如同操作机械一样,最终导致企业管理的整体僵化。苏源泉教授所讲的“不去管理”、“群策群力”、以及“高效沟通”是目前我们企业所最需要突破的。 我认为,所谓的“不去管理”,应该是要让企业领导学

人体内的乳酸代谢(最新整理)

人体内的乳酸(C3H6O3)代谢 文/徐占胜 乳酸是人体代谢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中间产物,它与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以及细胞内的能量代谢关系密切。本文从产生和消除这两个方面阐明它的代谢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1乳酸(C3H6O3)的产生 人体内的乳酸源于葡萄糖(C6H12O6)和糖元的酵解过程。代谢过程十分复杂,需要众多的酶参与,这些酶都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因此,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具体过程可用如下反应式简单表示: C6H12O62C3H6O3+2ATP C6H12O6 (单位:糖元)2C3H6O3+3ATP 糖酵解是细胞广泛存在的代谢途径,特别是在耗能较多的组织细胞(如神经细胞、骨髓细胞、骨骼肌细胞和血红细胞)内更加活跃。但是,不同的细胞或同一细胞在不同状态下,乳酸的产生量有着显著的差异。如骨骼肌细胞正常状态下肌乳酸浓度为1mmoL·kg-1 湿肌,而在剧烈运动时却高达39mmoL·kg-1 湿肌。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正常生理状态下,细胞内的糖分解速度较慢,产生的丙酮酸和 NADH 较少,并且绝大多数的丙酮酸可进入线粒体内被彻底氧化分解;大部分 NADH 通过线粒体膜上的电子穿梭系统将一对电子传递给线粒体内的 NAD+,参与丙酮酸的氧化过程,自身转变为 NAD+。细胞质基质中只存留少量的丙酮酸和 NADH,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乳酸。 运动时,随着细胞内 ATP 和 CP 的消耗,细胞质内的 ADP、AMP、Pi 和肌酸大大增加,激活了细胞内的糖分解过程,产生大量的丙酮酸和 NADH,而且,其生成速率远远超过线粒体内的氧化速率,结果,丙酮酸和 NADH 在细胞质基质中大量积累,导致细胞内产生较多的乳酸。 另外,缺氧亦是引起乳酸增加的重要原因。当人处于缺氧或剧烈运动时,细胞供氧不足,线粒体内丙酮酸和 NADH 的氧化分解过程受抑制,从而导致丙酮酸和 NADH 在细胞质基质中大量积累,加快了乳酸的生成。 总之,细胞无时不在产生乳酸,但产量却因细胞活动状态和给氧状况的不同而有差异,具体可用下图表示:

创新思维心得

创新思维心得 自从学习了我的选修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有了很多的心得,以下就是本人的一些小小的心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泽民同志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 创新不容易,第一,创新意味着改变,所谓推陈出新、气象万新、焕然一新,无不是诉说着一个“变”字;第二,创新意味着付出,因为惯性作用,没有外力是不可能有改变的,这个外力就是创新者的付出;第三,创新意味着风险,从来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而创新的付出却可能收获一份失败的回报。创新确实不容易,所以总是在创新前面加上“积极”、“勇于”、“大胆”之类的形容词。因为创新不容易,所以创新成为人才的一大特征,也就有了创新人才的问题。那么,创新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及技能外,要具备什么个性心理特征呢?首先,要有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其次,要有激情,为实现目标不懈奋斗;

再次,要担责任,控制失败风险和勇于承担失败后果。在培养人才创新本领的时候,不能忽略创新心理的培养。自信心不足,点子不能成为行动,行动不能得到坚持;缺乏激情,创新没有动力,思维会僵化,行动会迟缓;没有责任心,创新风险容易失控,即便成功可能也难取得持续进步。 所以,作为新的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可以面对困难而无畏,用我们的头脑,用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去解决每一个困难,争取做到最好!

5-1糖的分解代谢

5-1糖的分解代谢 一、糖的无氧酵解 (一)概念及反应过程 糖的无氧酵解是指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其全部反应过程在胞液中进行,代谢的终产物为乳酸,一分子葡萄糖经无氧酵解可净生成两分子ATP。 (二)糖无氧酵解的生理意义 1.糖是机体相对缺氧时补充能量的一种有效方式 生物体在进行剧烈运动时,机体通过提高呼吸频率和血液循环速度来增加供氧,但仍不能满足需要,骨骼肌处于相对缺氧状态,需要葡萄糖的无氧分解来增加组织供能。人从平原初到高原时,组织细胞也通过糖的无氧分解来适应高原缺氧。 2.某些组织在有氧时也通过糖的无氧分解供能 成熟红细胞不含线粒体,通过糖的无氧分解获得能量。皮肤、睾丸、视网膜和大脑等组织在有氧时也进行糖的无氧分解,以满足其对能量的需求。 3.糖无氧分解的中间产物是其他物质的合成原料 (1)磷酸二羟丙酮是甘油的合成原料。 (2)3-磷酸甘油酸是丝氨酸、甘氨酸和半胱氨酸的合成原料。 (3)丙酮酸是丙氨酸和草酰乙酸的合成原料。 (三)糖无氧酵解的调节 主要是对三个关键酶,即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进行调节。己糖激酶的变构抑制剂是G-6-P;肝中的葡萄糖激酶是调节肝细胞对葡萄糖吸收的主要因

素,受长链脂酰CoA的反馈抑制;6-磷酸果糖激酶-1是调节糖酵解代谢途径流量的主要因素,受ATP和柠檬酸的变构抑制,AMP、ADP、1,6-双磷酸果糖和2,6-双磷酸果糖的变构激活;丙酮酸激酶受1,6-双磷酸果糖的变构激活,受ATP的变构抑制,肝中还受到丙氨酸的变构抑制。 二、糖的有氧氧化 葡萄糖或糖原在供氧充足时,可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大量能量推动合成ATP 的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途径在细胞质和线粒体中进行。 (一)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糖的有氧氧化可以人为分为三个阶段:①一分子葡萄糖降解生成两分子丙酮酸;②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③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推动合成大量ATP。如图5-9所示。 图糖的有氧氧化的三个阶段 1.葡萄糖降解生成丙酮酸 糖有氧氧化的第一个阶段与糖无氧分解的第一个阶段相同,此阶段的总反应式为 但是接下来丙酮酸和NADH的去向不同。在糖的无氧分解中,丙酮酸在细胞质中和NADH 反应生成乳酸和NAD+。在有氧氧化中,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NADH 在不同组织中分别通过两种穿梭方式(3-磷酸甘油穿梭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将氢原子送入呼吸链,既获得一定量的ATP,又再生了NAD+。

《 谈创造性思维》阅读题及答案

谈创造性思维 ①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②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 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 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③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 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④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 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 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⑤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 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⑥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 别呢? ⑦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 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⑧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 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 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既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 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逐渐充实,反复推敲。 ⑨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 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 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⑩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分) 2.④⑤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浅谈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利条件

浅谈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利条件 陈国强 (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山东257091)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方面条件或因素的影响如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标新立异是创造性思维的木质特征,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激活剂,学习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原动力,联想和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探索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有利条件,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条件 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应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认识阶段,也可理解为融于整个意识过程之中的思维形式,就其融于整个意识过程之中而言,它与各种思维形式存在着种种交叉关系,很难说哪些思维形式是它的具体的纯粹的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最木质的特征是新颖独特性,即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它对传统的常规思维的超越,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又符合思维发展和运行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它与其他心理过程具有整合性和统一性。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好奇心和兴趣作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联想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自接动力,而灵感则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契机。 一、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想象是人脑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所感知过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建出新形象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因此,它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而这种新颖、形象性是人们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作为创造性的核心,创造性思维自然也就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各种发明创造的源泉。 作为一种非逻辑思维形式,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想象分为不同的种类。从想象的起因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就是有目的、按照一定计划自觉进行的想象;无意想象就是无目的、随便的想象,类似于遐想。尽管无意想象是随便的想象,然而许多发现、发明,往往产生于无意想象之中。从想象对创造的作用来看,可以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是通过语言、声音、符号、图像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的过程,但它木身不具有创造性,只是创造性的前提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心得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心得-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 题目: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总结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档案学 班级:档案BG141 姓名:李瑞冬 学号: 05 时间: 2015年12月1日 指导教师:杨志强

创新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具体的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是人类生命体内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自然天性。创新是人类心理特有的天性。创新是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创新是人类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人类是一种有头脑会思维的动物,思维是人类最主要的秘密,其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新,即构想一种目前现实中还不存在的东西,人化自然中的新事物总是直接来自于人的头脑。 对于个人来说,创新性的思维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但是旧方法的改变和新方法的建立往往需要长期主动自觉的训练过程。科学的训练让头脑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于是我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传统中国社会闻所未闻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必须改变以往的旧理念并建立相应的新理念才能加以应对。 “头脑就是资源”。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的规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智力的竞争,是头脑的竞争。为了了赢得竞争必须关注自己的思维方法,破

2021年人体内的乳酸代谢

人体内的乳酸(C3H6O3) 代谢 欧阳光明(2021.03.07) 文/徐占胜 乳酸是人体代谢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中间产物,它与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以及细胞内的能量代谢关系密切。本文从产生和消除这两个方面阐明它的代谢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1乳酸(C3H6O3)的产生 人体内的乳酸源于葡萄糖(C6H12O6)和糖元的酵解过程。代谢过程十分复杂,需要众多的酶参与,这些酶都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因此,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具体过程可用如下反应式简单表示: C6H12O62C3H6O3+2ATP C6H12O6(单位:糖元)2C3H6O3+3ATP 糖酵解是细胞广泛存在的代谢途径,特别是在耗能较多的组织细胞(如神经细胞、骨髓细胞、骨骼肌细胞和血红细胞)内更加活跃。但是,不同的细胞或同一细胞在不同状态下,乳酸的产生量有着显著的差异。如骨骼肌细胞正常状态下肌乳酸浓度为1mmoL·kg-1湿肌,而在剧烈运动时却高达39mmoL·kg-1湿肌。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正常生理状态下,细胞内的糖分解速度较慢,产生的丙酮酸和NADH较少,并且绝大多数的丙酮酸可进入线粒体内被彻底氧化分解;大部分NADH通过线粒体膜上的电子穿梭系统将一对电子传递给线粒体内的NAD+,参与丙酮酸的氧化过程,自身转变为NAD+。细胞质基质中只存留少量的丙酮酸和NADH,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乳酸。

运动时,随着细胞内ATP和CP的消耗,细胞质内的ADP、AMP、Pi和肌酸大大增加,激活了细胞内的糖分解过程,产生大量的丙酮酸和NADH,而且,其生成速率远远超过线粒体内的氧化速率,结果,丙酮酸和NADH在细胞质基质中大量积累,导致细胞内产生较多的乳酸。 另外,缺氧亦是引起乳酸增加的重要原因。当人处于缺氧或剧烈运动时,细胞供氧不足,线粒体内丙酮酸和NADH的氧化分解过程受抑制,从而导致丙酮酸和NADH在细胞质基质中大量积累,加快了乳酸的生成。 总之,细胞无时不在产生乳酸,但产量却因细胞活动状态和给氧状况的不同而有差异,具体可用下图表示: 糖酵解过程中,除有乳酸的生成外,还伴有能量的释放和ATP 的合成,但利用率比有氧呼吸低得多(有氧分解1分子葡萄糖形成36分子的ATP)。那么,糖、酵解过程为什么仍广泛存在呢? 原来糖酵解是人体细胞,特别是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的主要能量来源。 短时剧烈运动时能量来源相对分配表(%) 运动时间(s)磷酸原供能糖酵解供能 有氧代谢供 能 10 53 44 3 30 23 49 28

《谈创造性思维》阅读答案

《谈创造性思维》阅读答案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精心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学习欲望就会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的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

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宽松环境,鼓励求异质疑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做出创造时说:“ __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题。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所为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 三、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但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

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几种思维形式

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几种思维形式 摘要:面对现代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在现代教育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诸如思维的敏感性、灵活性、流畅性、抑制性、独特性、深刻性等。 关键词:创新怀疑思维思考联想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课堂教学抓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当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先大致了解这些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思维形式: 一、怀疑 怀疑是人类优秀的思维品质。任何新的理论的诞生,都有一个怀疑的过程。盲从和因循守旧永远不会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二、寻找怀疑的根据 只怀疑而不去寻找怀疑的根据,创造性思维的幼芽就枯萎了。为了使怀疑这棵幼芽生长、开花、结果,就必须寻找怀疑的根据。寻找怀疑的根据,就意味着否定过去的学说、理论,建立新的学说、理论;寻不到根据,也可加深对自己已有理论的理解、认识。伽利略、戴维、莫顿、马克思、恩格斯就曾寻找出怀疑的根据。怀疑和寻找怀疑的根据,是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的表现。 三、逆向思维 就是背逆常人思维的方向去思考。这表现了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人们歌颂小草,说它不用灌溉,不用施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尽绵薄之力打扮春天”。而我们则批判小草,说它与庄稼争水分,争肥料,造成庄稼减产,应该“除恶务尽”。这样思考,符合客观实际,因而是正确的。逆向思维,应仔细斟酌是否符合实际,否则逆向思维的结果便是错误的。因此,在运用逆向思维时,必须深入了解所否定的理论、学说是否具片面性或是否错误。如果怀疑、否定不符合社会实践的理论或学说,则必然产生错误。 四、多角度、多侧面思维 这种思维也包括逆思维。它的思维模式是:在寻找答案时不是只沿一个方向去思索。一道几何题的证明,往往不只一种方法,可以用几何法,也可用代数法和

(完整版)创新思维课程学习体会

创新思维课程学习体会 本以为自己是一个挺有创新意识的人,并且发现现在我国的教育和工作企业等等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在上学期末的时候我选择了您的创新思维课程。 在第一次课时,您对创新的系统讲述与概括,让我明白自己的创新只不过是灵光一现的好点子,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创新思维。摆火柴棍问题以及扔鸡蛋问题,我在以前也接触过,思考过。但是在您的课堂上,大家积极思考,活跃轻松的氛围中,竟然得到了这么多种答案。我深深地为自己的所思所想感到惭愧。 这几周以来,我在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创新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习中,工作中,只要是和原有的,固有的模式不同的都可以叫做创新,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的东西叫创新。我们有的东西之所以叫它创新,就是因为它改善了我们的工作质量,改善了我们生活质量,有的是因为它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有的是因为它巩固了我们的竞争地位,有的是对我们经济,对社会、对技术产生了根本影响。所以我们叫它创新,但是创新不一定非得是全新的东西,我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包装一下,包装旧的东西叫创新。我旧的东西以新的切入点叫创新,我总量不变改变结构叫创新,结构不变改变总量叫创新。 创新一次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日益升高,但是很多同学都不在意这方面的能力,因为从小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单方面提出要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呢?我们要突破思维定势,只有敢于思考、敢于向前,才可能有新的东西出现。然后我们要抛掉习惯性思维,用不一样的思考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就具备了创新的前提条件。具备了要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只是心里想创新,但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敢努力,依旧沿用以前的路,最终也不会有结果。所以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要敢想敢做,把自己的想法在实践中应用,也许你会的到很大的提高。 作为一名机械系的学生,我认为创新思维应该更多的运用到产品和设计当中。前人的例子经过实践的多次调整是人类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但是为了更好更快的适应世界进步与发展的潮流,提升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我们应该在工业上有更大的努力。而作为工业基础的机械行业,更是要运用创新思维,打破传统的生产方式,得到质的提高。我这里所说的创新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改进而不是完全走另一条路,那可能会浪费很多的人力物力。 但是创新并不是一味的图新求异。像老师所讲,只有把创新思维规范起来,才能更好的进行创新。而不是脑中有很多的新点子却毫无章法,无从表达。但是大家不要把自己的思维局限住,只有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在遇到事物时善于进行联想与想象,才能提升我们的创造力。有人戏称什么叫科学,他说科学是

关于糖的无氧酵解以及有氧呼吸时产生能量的问题

曹老师: 关于糖的无氧酵解以及有氧呼吸时产生能量计算的一点点疑问糖的分解代谢过程所产生的能量可分为俩部分,一部分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的,还有一部分时辅酶I或辅酶II被还原时进入呼吸链与能量偶联产生的,也就是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无氧酵解时有俩步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ATP:一、1,3-二磷酸甘油酸至三磷酸甘油酸。 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至烯醇式丙酮酸。共2ATP。(2*2=4)(2*2=4) 之后进入有氧氧化后,仅有一步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的GTP(也是高能磷酸键):琥珀酰~CoA被羧化成琥珀酸。(1*2=2)(1*2=2) 氧化磷酸化: 正常无氧呼吸时不存在氧化磷酸化,因为没有氧气可提供,但是无氧酵解三磷酸甘油醛脱氢所产生的NADH+H+可以在有氧呼吸时进入呼吸链被利用。(NADH+H+)由于此处是无氧酵解,无氧酵解是在胞液内进行,所以此处的NADH+H+只有通过穿梭作用才可以将氢传进线粒体中的呼吸链而偶联产生能量,穿梭途径有两个:一、苹果酸穿梭,此处NADH+H+进入线粒体后依然是形成NADH+H+进入呼吸链。二、α-磷酸甘油穿梭,此处NADH+H+进入线粒体后是以FADH2的方式进入呼吸链的。(3*2=6/2*2=4)(2.5*2=5/1.5*2=3)这应该是算出的结果总会有俩个ATP差值的原因。 有氧呼吸时会有五步氧化磷酸化获得能量的步骤: 1丙酮酸被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生成乙酰CoA。(NADH+H+)(3*2=6)(2.5*2=5)2异柠檬酸脱氢生成α-酮戊二酸(NADH+H+)(3*2=6)(2.5*2=5) 3α-酮戊二酸通过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生成琥珀酰CoA。(NADH+H+)(3*2=6)(2.5*2=5) 4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FADH2)(2*2=4)(1.5*2=3) 5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NADH+H+)(3*2=6)(2.5*2=5) 根据生化书本上 可以看出1molNADH+H+经过呼吸链氧化后可以生成3molATP,1 molFADH2经过呼吸链氧化后可以生成2molATP。 所以可以算出1molGlu在完全氧化后生成能总能量为红字部分相加 4+2+4/6+6+6+6+6+4=38/40,在减去之前活化葡萄糖和形成1,6-二磷酸果糖所消耗的2A TP,一共是36/38ATP,这个可不是我平时所听过的。 后来我找了找资料,这个是我从我的一个幻灯片中截下来的图片:

创造性思维

第三节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问题解决是最常见的思维形式,有些问题解决活动可能比较“常规”,只是延用了常用的解法,而有些问题解决活动则可能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当今各国教育改革所追求的共同目标,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性质 创造性思维是指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新颖的、有价值的方案或结论。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具有新颖性,它通过富有新意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新的观点见解,或者做出了新的产品。 创造性思维在思维过程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流畅性:即在给定的时间内能产生、联想起更多的观念,它反映了思维的敏捷性;第二,灵活性:是指能超越以往习惯的思维方式,在更广阔的视角下开创各种不同的思路,展示众多的思考方向,体现了思维的广度;第三,独特性:指善于对信息加以重新组织,产生不同寻常、与众不同的见解;第四,精密性:指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信息,进行精密细致的思考,对各种想法进行扩展和引申。 (二)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称为辐合思维,它是一种有条理、有方向、有范围的收敛性的思维,追求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聚合思维主要包括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两种方法。 发散思维则试图沿着不同的角度和思路来分析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与聚合思维不同,发散思维是一种无确定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它不依赖于确切的逻辑推理,而是主要凭借个人的直觉和洞察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推断,因而与直觉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两个侧面。聚合思维是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在内,而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的答案;而发散思维则围绕着问题从多种角度来寻找解决思路。聚合思维强调在已有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逻辑的推理,从已有信息推演出结论,而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关注于“新信息的形成”。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强调问题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化,造成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之间严重的不平衡。由于这种不平衡,学生常常过分依赖于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在头脑中形成了太多的心理定势,用单一的、固着的、常规的心理准备状态去应付各种问题,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富有新意的想象。所以,大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实现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平衡发展是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方式 瓦拉斯(Wallas,1926)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这一分析得到了一些科学家的创造活动的印证。新近的研究对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方式做了更深入的探索和解释,对其中具有关键意义的认知活动做了专门研究,这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如果一个人没有直接相关的知识,那他可能会通过类比的方法把不直接相关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当前的问题中。 类比思维涉及到两种观念之间的对应映射,其中一个观念是“源领域”(比如上面的“太阳系”),另一个观念是“靶领域”(比如这里的“原子”),类比思维就是把源领域中的观念框架映射到靶领域中,从而形成对该领域的新理解、新洞察。 在类比映射过程中,我们所迁移、推论的是那些融会贯通的、整合性的知识,而不是那些只言片语式的“小零碎”。

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思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或者说思维的技巧,可以说,大多数场合的思维都是一种习惯性思维。按习惯性思维的逻辑,在回答回形针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时,只有一个答案,即夹文件,而有人通过扩散思维,竟找到了上百种其他用途,如果我们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能进行扩散思维的话,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举个例子,曹冲称象。在如何称象这个问题上,人们想到的只是秤,因为自古以来,称小物用小秤,称大物用大秤,已是人人皆知的常理,而今没有足以称起大象的大秤,因而无法计算。这是习惯性思维的必然结果。曹冲则不然,他利用船的吃水深浅,用砖头代替象,化整为零,终于称出了象的体重。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就在于冲破了习惯性思维的羁绊,从而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何发挥创造性思维呢?思维主体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思维主体的内在条件和外部条件。任何一个创造性思维成果,都是创造性思维主体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发挥创造性思维,所需条件大致有四个: 1.社会实践。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源泉。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方案,科学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创造、新学科的创立,都是由社会实践本身提出的要求。这种客观的要求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同思维主体的需要相结合,便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推动力量。 2.原型启发。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所谓原型,就是与创造性思维主体所设想的事物相似,并能够引起联想的东西。通过原型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达到创造的目的,就是原型启发。创造性思维离不开现实生活中能够作原型启发的事物,因为任何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而非“无中生有”。 3.积累知识。积累和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知识的丰富可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发展思维表现出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问题意识是头脑经常处于活跃状态。头脑总经常想问题,才能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才会乐于勤思苦想,排除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的验证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