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石漠化

西南地区石漠化
西南地区石漠化

1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演变历程

1.1 古今对比

“六月渡泸,深入不毛”,此说的含义虽然主要是指荒无人烟,但也有树草稀少的一层意思。在“七擒孟获”区域,既有千里蓊翠、瘴气叠起,又有群峰嶙峋、乱石崩云。事实上,在大小凉山及金沙江两岸,石漠化现象确实自古有之。但在明清之前,这里却是炊烟依稀,人迹罕至,有那么些许地域石漠化,不但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倒反而成了莽原中的锦绣。产生严重石漠化,是到了本世纪的事情,且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真正具有重大意义。50年代前,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并不严重。50年代以后,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石漠化逐渐成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对石漠化演变过程中的种种表象予以正确认识,对产生这些表象的原因和实质进行剖析,将有助于人们探索预防石漠化和治理石漠化的途径与办法。

20世纪50~90年代是西南石漠化最剧烈的时期。在这短暂的几十年中,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从不足为道的几千平方千米,发展到了几万平方千米,为人们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演变表象。各种表象中最有价值的是严重的物质、能量损失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经济发展扭曲与位移。

1.2 50年代前

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南山区是一个基本没明显石漠化演变的年代。50年代前后,在川、黔、滇、桂、渝以及湘西、恩施的大部分山区,基本上都是莽莽原始森林,是土匪猖獗、猛兽出没、人烟稀少的地方。除了极个别雪线以上的高山地带外,很难见到大面积的石漠化区域。例如,贵州省麻山、瑶山地区的中心地带,云南省东川市小江流域的某些严重水土流失区以及桂北、湘西、恩施的一些地区,裸岩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现在已达75%以上。而在1958年以前,这些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几乎都在50%~70%之间。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现在石漠化越严重的地方,多半是50年前原始森林保存得越好的地方。50年代以前,由于树草的生长量总体水平高于采伐量总体水平,因此,从总体上讲,是逆石漠化速度大于石漠化速度。

1.3 50年代后

到了50年代初,由于大力鼓励开荒种粮,导致森林面积不断缩小。于是,石漠化现象开始明显起来。但严格地说,在西南地区真正有意义的石漠化,是起始于1958年。自1958年森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砍伐后,大部分地区首次出现“森林赤字”,从此走向了高速石漠化的时代。对贵州省长顺县鼓扬乡作的典型调查结果表明: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砍伐森林的面积达50 km2,积木2 000 000 m3,超过了1901~1957年57年的砍伐总量。比毁灭性砍伐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失去了森林的屏障,原本无水土流失的大部分地域产生了明显的水土流失。1958年以后的三五年内,又再加上农民乘机大铲“火土灰”,在树光的基础上,

进一步烧光了枯枝、落叶、腐草,于是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从此,植被的生长量再也没有超过采伐量的可能,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经历了大树绝、小树灭、野草稀、水土光、岩石露的典型石漠化全过程。到90年代初便以80%以上土地严重

石漠化而告白于天下。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演化类型

石漠化的实质是地表土损失,最终基岩裸露。这种现象既可发生在此地,也可发生在彼地;既可发生在山地,也可发生在平原。但是,发生的机率,演化的速度却有很大的差异。发生的机率、演化的速度取决于众多动力因子的组合状态。在众多因子中,坡度、坡长又是最重要的因子。而地形状态又是坡度、坡长的决定因子。因地形类型之差异,可显著影响石漠化的演变状态。

在西南岩溶山区全境内,根据大的自然条件可分为平坝、丘陵、山地三大类地形。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际情况看,在三种类型上,石漠化演变过程和状态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2.1 平坝类型

平坝类型包括平川(云南突出)、山间小盆地(在黔中、桂西、湘西等分布较多)及其周边的平台地等。从理论上讲,平坝类型在没有洪水冲击下,一般不会引起有意义的水土流失。就是说,只要平坝周围的山上不产生强大的水土流失,则平坝地区永远都不会发生石漠化现象。事实上,平坝类型地势比较低平,土层比较深厚,是难石漠化区域。

2.2 丘陵类型

一般而言,丘陵类型基岩多样化,地势起伏有小有大,表土层有厚有薄。因此,总体上讲是较易石漠化的区域。不同的丘陵状况,石漠化发生的机率,演化的速度大有差异。但就总体情况而言,丘陵发生石漠化的机率和演化的速率比平坝高,比山地低。

2.3 山地类型

山地类型地势起伏很大,多数地方土层较薄且很不匀均,因此是很容易石漠化的区域,或者是石漠化潜势很高的区域。西南山地区域又分为岩溶地貌为主和非岩溶地貌(常态地貌)为主两大类型。

1) 非岩溶地貌

指没有岩溶地貌分布或岩溶地貌面积占总面积20%以下的地域。总体上讲,非岩溶地貌为主类型比岩溶地貌为主类型的风化、风化物淀积、成土的速度要快一些。但因为其中大部分地区表土层并不很厚,特别是植被稀疏的高山、高中山区,表土层甚至很薄。因此,也是山地类型中容易石漠化的类型。

2) 岩溶地貌

指分布碳酸岩、盐岩为主体的地域。由于风化极其缓慢,风化物淀积非常难,成土速度几乎是所有基岩类型中最缓慢的(627cm岩基经13 000~32 000年才可形成1cm厚的土壤),因此,是山地类型中最容易石漠化的类型。迄今为止,中国的大部分非寒旱石漠化现象大多产生于岩溶地貌为主的区域。一般而言,只有在岩石裸露和浅度覆盖的区域,才是石漠化和产生石漠化的重点区域。岩石裸露和浅度覆盖的区域主要指山区中碳酸岩、盐岩、花岗岩、页岩及少许其他岩石分布的区域。而其中页岩本身是粘土岩,石较易转换为土,不易形成大面积石漠化。最易形成石漠化的莫过于碳酸岩、盐岩、花岗岩及少许其他岩石。碳酸岩、盐岩是岩溶地貌的主体基岩,也是西南山区的主体基岩。据初步调查:岩溶地貌为主类型区域主要包括贵州、滇东、桂西北、湘西、恩施、渝东南及川南。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 喀斯特石漠化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多方面的: 1.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土壤侵蚀性退化,使水土流失加剧,可耕地面积减少。这在贵州的喀斯特山区表现由为突出。其后果就是土地的石漠化,土壤贫瘠化和土壤结构性恶化;导致这些地区农民的贫困问题加剧,而这又将进一步促使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2.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喀斯特地区植被的逆向演替,乔木逐渐为典型的小灌木、草灌丛所取代,使岩溶生态系统内植物种群数量下降,群落的生物量急剧降低,植被结构简单化,破坏了物种群多样化;接踵而来的是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逐步消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3. 喀斯特石漠化使地表裸岩增加、森林植被减少,导致其调节缓冲地表径流的能力降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下径流变化幅度增大,表层带岩溶泉枯竭,使区域性的旱涝灾害发生和小气候环境恶化的几率增加。 4. 喀斯特石漠化使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将导致贫困发生的几率增加,人和自然的矛盾加剧;反过来使生态环境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使石漠化的治理的难度加大。 5. 喀斯特石漠化将破坏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自然景观,或造成其区域内景观的旅游价值降低以致丧失,影响其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6. 喀斯特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威胁长江中上游和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建立行之有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是非常紧急和重要的问题。 上述的喀斯特石漠化所带来的危害的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将导致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之间恶性互动。如何对喀斯特石漠化发生和发展的机理与机制进行详细和综合的研究,并进一步找出控制和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可行的方法,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重庆市铜锣山地区岩溶塌陷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第13卷 第4期2015年8月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S outh -to -North W 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Techn ology V ol.13N o.4A ug.2015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收稿日期:2014-09-25 修回日期:2015-04-28 网络出版时间:2015-07-23 网络出版地址:http://w w https://www.360docs.net/doc/4c19020778.html,k https://www.360docs.net/doc/4c19020778.html,/kcms/detail/13.1334.T V.20150723.1118.002.h tm l 基金项目:重庆市国土房管局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20301) 作者简介:谢晓彤(1986-),男,河南洛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相关的研究工作。E -m ail:x iexiaotong cqdky@https://www.360docs.net/doc/4c19020778.html, D OI:10.13476/https://www.360docs.net/doc/4c19020778.html,ki.nsbdqk.2015.04.032 重庆市铜锣山地区岩溶塌陷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谢晓彤1,2,李少荣1,2,廖云平1,2,杨 乐1,2,彭海游1,2,阳 畅1,2 (1.外生成矿与矿山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400042; 2.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研究中心,重庆400042) 摘要:重庆市主城辖区内铜锣山地区可溶岩主要分布在铜锣峡背斜和南温泉背斜中心地带,以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中统雷口坡组碳酸盐岩为主,岩溶发育的主要特征为顺层性、垂直分带性和不均匀性,上覆土层为透水-阻水型二元结构盖层。研究区内地面塌陷主要为自然状态下岩溶坍塌及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塌陷两种,自然条件下塌陷为个别产生,人为因素导致的塌陷则成群出现,塌陷群的分布特征主要受可溶岩的分布、岩溶发育程度和塌陷诱发因素的控制。研究区岩溶塌陷分布主要集中于:(1)槽谷中地势低洼地带;(2)出露岩层为可溶碳酸盐岩且岩溶发育的地区;(3)土层覆盖层厚度3~10m 的地区;(4)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区。地面塌陷成因为“潜蚀软化-渗透破坏-负压吸蚀”致塌。此外,隧道开挖切穿含水层导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是诱发地面塌陷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重庆市铜锣山;二元土层结构;岩溶塌陷;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5)04-0751-05 Analysis on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of the karst collapse in Tongluoshan of Chongqing XIE Xiao -tong 1,2,L I Shao -rong 1,2,L IA O Y un -ping 1,2,Y AN G Le 1,2,PEN G H ai -y ou 1,2,Y A NG Chang 1,2 (1.Chongqing K ey L abor ator y o f Ex ogenic M iner aliz ation and M ine Env ir onment ,Chong qing I 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 iner al R esour ces ,Chongqing 400042,China; 2.Chongqing Resear ch Center of State K ey L abor ator y o f Coal Resour ces and S af e M ining ,Chongqing 400042,China)Abstract:K arst ro cks in T o ng luoshan o f Cho ng qing city ar e mainly distr ibuted in the heartland of the T o ng luox ia A nticline and Nanw enquan A nt icline,and are mostly the carbonate o f t he L ower T riassic Jialing jiang For matio n and M iddle T riassic Leiko upo For matio n.T he kar st r ocks H dev elo p alo ng t he st rata lay ers unev enly and are char acter ized by v ertical zonatio n,and t he over ly -ing str at um o n the karst ro cks has a Hdual st ructur eH consist ing of the upper permeable lay er and low er imperv ious layer.T w o types o f karst collapse dominate in t he study ar ea including the natural co llapse and man -made co llapse,and the nat ur al collapse occur s independently w hile t he man -made co lla pse usually occurs in g r oups.T he distr ibution o f kar st co llapse is affect ed by the distr ibut ion of kar st rock,kar st development,and inducing facto rs.Ka rst collapse in T ongluo shan o f Cho ng qing city is ma inly located in(1)low -ly ing ar eas in the tro ugh v alley;(2)carbonate outcrops w ith karst development;(3)ar eas cov er ed by so il layer s wit h thickness o f 3to 10meters;and(4)areas with sig nificantly decreasing gr oundw ater levels.H G ro und collapse in study ar ea is mainly caused by “H subsur faceH erosion and H softeningH -H seepage failureH -H negative pr essureH abso rption ”.M o reov er,sudden decline in g ro undwater levels resulted from tunnel excav ation thro ug h aquifer is the key o f collapse develo pment.Key words:T ongluoshan of Chong qing;Dual soil layer st ructur e;karst collapse;g enetic analy sis 岩溶塌陷已成为妨碍岩溶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 问题[1]。前人研究表明,岩溶塌陷的成因主要包括重力致 塌、溶蚀致塌、渗透致塌、负压吸蚀致塌等[2],不同地区由于 地质环境和致塌因素的差异,岩溶塌陷成因各不相同[3]。近 年来由于地下工程建设日益增多,尤其是大量公路、铁路隧道的修建,重庆市主城辖区范围内铜锣山地区地下水水位疏降,产生了岩溶地面塌陷等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4]。尤其是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农田且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造成安全隐患,社会矛盾突出[5]。而针对研究区进行的岩溶塌陷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通过研究区岩溶塌陷现场调查及塌陷形成?751?

西南地区石漠化

1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演变历程 1.1 古今对比 “六月渡泸,深入不毛”,此说的含义虽然主要是指荒无人烟,但也有树草稀少的一层意思。在“七擒孟获”区域,既有千里蓊翠、瘴气叠起,又有群峰嶙峋、乱石崩云。事实上,在大小凉山及金沙江两岸,石漠化现象确实自古有之。但在明清之前,这里却是炊烟依稀,人迹罕至,有那么些许地域石漠化,不但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倒反而成了莽原中的锦绣。产生严重石漠化,是到了本世纪的事情,且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真正具有重大意义。50年代前,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并不严重。50年代以后,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石漠化逐渐成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对石漠化演变过程中的种种表象予以正确认识,对产生这些表象的原因和实质进行剖析,将有助于人们探索预防石漠化和治理石漠化的途径与办法。 20世纪50~90年代是西南石漠化最剧烈的时期。在这短暂的几十年中,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从不足为道的几千平方千米,发展到了几万平方千米,为人们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演变表象。各种表象中最有价值的是严重的物质、能量损失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经济发展扭曲与位移。 1.2 50年代前 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南山区是一个基本没明显石漠化演变的年代。50年代前后,在川、黔、滇、桂、渝以及湘西、恩施的大部分山区,基本上都是莽莽原始森林,是土匪猖獗、猛兽出没、人烟稀少的地方。除了极个别雪线以上的高山地带外,很难见到大面积的石漠化区域。例如,贵州省麻山、瑶山地区的中心地带,云南省东川市小江流域的某些严重水土流失区以及桂北、湘西、恩施的一些地区,裸岩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现在已达75%以上。而在1958年以前,这些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几乎都在50%~70%之间。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现在石漠化越严重的地方,多半是50年前原始森林保存得越好的地方。50年代以前,由于树草的生长量总体水平高于采伐量总体水平,因此,从总体上讲,是逆石漠化速度大于石漠化速度。 1.3 50年代后 到了50年代初,由于大力鼓励开荒种粮,导致森林面积不断缩小。于是,石漠化现象开始明显起来。但严格地说,在西南地区真正有意义的石漠化,是起始于1958年。自1958年森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砍伐后,大部分地区首次出现“森林赤字”,从此走向了高速石漠化的时代。对贵州省长顺县鼓扬乡作的典型调查结果表明: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砍伐森林的面积达50 km2,积木2 000 000 m3,超过了1901~1957年57年的砍伐总量。比毁灭性砍伐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失去了森林的屏障,原本无水土流失的大部分地域产生了明显的水土流失。1958年以后的三五年内,又再加上农民乘机大铲“火土灰”,在树光的基础上,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_任海

第25卷 第3期热 带 地 理 V o l .25,N o .3   2005年9月 TRO P I CA L G E OG RAPHY Sep .,2005   收稿日期:2005-02-22;修订日期:2005-03-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00025);中科院项目(STZ -01-3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03031,021627)资助 作者简介:任海(1970-),男,湖北黄石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E -m ail )renh ai @s ci b .ac .cn 。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 任 海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 摘 要:喀斯特石漠化一般经历顶极植被-灌草丛-石漠等3个阶段。在这一退化过程中喀斯特石漠化对环境的选择性导致喜Ca 、耐旱和岩生性的植物生存,而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环境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喀斯特植被恢复时,其恢复对策经历了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直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包括自然恢复、人工恢复与复合农林业综合治理技术。喀斯特区域恢复的核心是整体人地系统的生态优化。提出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恢复研究的重点是适应性恢复与适应性管理的基础理论问题。关键词: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适应性恢复;适应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X 171.4;P9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5)03-0195-06 我国分布有裸露、覆盖、埋藏等3类喀斯特,面积 约344.3×106k m 2 ,其中裸露型喀斯特面积90.7×104 k m 2 ,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三 省区裸露喀斯特分布面积328.4×104km 2 ,占三省总 面积的40.7%[1-4] 。根据《中国岩溶研究》,按地质年代、分布地域和主要地貌景观特征,可将我国石漠化土地划分为扬子准地台元古代至中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华南褶皱系晚古代及中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滇西褶皱系古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等3个岩溶 区,13个亚区[4,5] 。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长期以来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严重退化,基岩大面积裸露, 最终形成石漠化的面积达46.3×104k m 2 ,短期内有 潜在石漠化严重的趋势的土地达87.6×104km 2 。全国石漠化区域共涉及429个县,总人口约1.3亿[1-3]。石漠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制约着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喀斯特是一种易受干扰而遭破坏的脆弱生态环境,对环境因素改变反应灵敏,生态稳定性差,生物组成和生产力波动较大,被学术界定为世界上主要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同时喀斯特也面临着贫困与环 境恶化的双重难题[6-8]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根据石山荒漠化是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特点提出了石化、石山荒漠化、石质荒 漠化等概念,随后袁道先、屠玉麟、王世杰等分别探讨 了石漠化的定义[9-11] ,概括如下: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大量恢复研究与示范。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进展,为下一阶段的喀斯特生态系统适应性恢复与管理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 喀斯特研究概况 国际上早期的喀斯特研究以欧洲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喀斯特的地质成因、地貌特征、水文特征、发育过程作了地理、地质综合研究。随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喀斯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喀斯特洞穴和喀斯特发育理论等做了大量研究[6,12-14] 。自1973年Leg rand 在Sc i e nce 上发表 了文章[15] 后,喀斯特区地面塌陷、森林退化、旱涝灾害、原生环境中的水质等生态环境问题受到重视。在此期间,国际上对马来半岛、美国卡罗来纳、新西兰和南非喀斯特地区以及德国的So l n hofen 石灰岩地区也已开展了一些石灰岩植物区系的形成及其生 理生态研究工作[16,17] 。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有关 DOI 牶牨牥牣牨牫牪牳牬牤j 牣cn ki 牣rd dl 牣牥牥牥牰牭牱

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分析

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分析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处于东经103°31ˊ∽109°30ˊ、北纬24°30ˊ∽29°13ˊ之间,全境皆处于亚热带的范围。全省平均海拔1 000m左右,其中海拔1 000m以上地区占全省面积的56.1%。贵州在地貌上是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斜坡地带,也是高耸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山原。地势从西到东逐渐倾斜,使整个高原面也由西向东逐级下降。贵州气候属中亚热带东部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常年温暖湿润,适于植物的生长,省内大部分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多阴雨,少日照,气候差异大。贵州的土壤类型也极为复杂,高原主体为黄壤地带,所以地带性土壤为黄壤,局部地方还有砖红壤、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岩性土—石灰土、紫色土以及水稻土等多种土类分布。 由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错综复杂,加上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使得贵州植被也表现出复杂的特性。贵州植被可分为3个系列、9个植被型组、26个植被型、146个群系(贵州植被)这3个系列为:1.酸性土植被2.钙质土植被3.水生植被及沼泽植被。贵州植被在其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部、北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性,西南部低纬度河谷地区,则具有南亚热带性质,而在广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又具有从东部湿润性常绿林向西部半湿润常绿林过度的特性。根据贵州植被的区域特征,可把贵州植被划分为1大植被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2大植被亚区域(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及8个植被区。 1种类 贵州由于复杂的地理地貌、优越的水热条件,为植物区系的演化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贵州省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根据《贵州植被》的统计,贵州省维管束植物248科、1543属、5593种(包括变种),在全国占较大的比重。与国内各省、区比较中,仅次于云南、四川、广东等省。 贵州丰富的维管束植物中,有许多是中国特有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它们对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组成、植物群落和生态等科学研究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2006-2015年) 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岩溶地区是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地理坐标为东经98°36′~116°05′,北纬22°01′~33°16′。本次规划区域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的451个县(详见附表1、附图1)。土地总面积105.45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4.99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 1、地质地貌 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根据其矿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白云岩两种基本类型。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碳酸盐岩溶蚀破坏、改造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统称岩溶地貌。根据岩溶发育的特征,岩溶区地貌组合类型可分为:中高山岩溶山地、岩溶断陷盆地、岩溶高原、岩溶峡谷、

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溶丘洼地(槽谷)、以及局部分布的石林等。 2、气候 岩溶区以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为特征,夏季主要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利亚冷空气高压影响,形成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年均气温从西北到东南依次由8~10℃递升到20~22℃;而年均降雨量则依次由700~1000毫米递升到2000~2200毫米。同时,岩溶区气温和降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降雨年内、年际间变化大,导致干旱和内涝频繁发生。 3、土壤 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其理化性质有别于地带性的土壤,表现为富钙、偏碱性,有效营养元素供给不足且不平衡,质地偏粘重,有效水分含量偏低。由于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缓慢、土层薄、土层与下伏的刚性岩石直接接触,土壤易侵蚀。 4、水资源 岩溶地区降雨量丰富,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000~4000立方米/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但由于岩溶区碳酸盐岩的可溶性,形成的含水介质是多孔隙介质,大气降水能迅速渗入地下,入渗系数为0.3~0.6,有的甚至

重庆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分析

重庆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分析

————————————————————————————————作者:————————————————————————————————日期:

重庆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分析-旅游管理 重庆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分析 徐中强余玲 作者简介:徐中强(1989-)男,湖北襄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地理研究。 通讯作者:余玲(1989-)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地理研究。 本文通过对重庆市范围内的喀斯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系统了解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概况,指出当前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重庆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提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案和对策。 引言 喀斯特旅游地是以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区。喀斯特山区由于环境的封闭性,形成并保留了众多独具魅力的喀斯特自然风光、丹霞地貌景观,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自然遗产,因而成为发展旅游业不可多得的资源宝藏。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自1999年中国生态环境旅游年推出以来,大众化的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由于旅游业属于资源型产业,需要依赖地区良好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因此喀斯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就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本文拟以重庆喀斯特旅游资源发展概况为出发点,找出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重庆喀斯特旅游发展现状 重庆整个辖区地貌以喀斯特山地为主,并且分布面积很大,占幅员面积的38.9%,主要集中于渝东北和渝东南各区县。各种地貌共生,其上发育的喀斯特天坑、地缝、竖井、洞穴等多种喀斯特景观也都烙上了具有重庆地域特色的标签,

这些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也是重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重庆市基于喀斯特地貌塑造的自然景观发展起来的旅游景点在全市旅游景点总量上占较大比重,著名有峡谷、溶洞、天坑地缝等景观。其中较为有名的喀斯特景观,北碚的金刀峡,南川的金佛山,奉节的小寨天坑,武隆的芙蓉洞、天生三桥、地缝等喀斯特景观尤为出名;还有中国水量最大的喀斯特峡谷——长江三峡等景观。 二、重庆喀斯特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喀斯特地区出现石漠化 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喀斯特发育,生境具有干旱、富钙和缺土多石等特点,植被生长缓慢,植被结构和覆盖度低,植被一旦被破坏,生境就急剧恶化,土壤侵蚀加剧,石漠化土地进一步扩大。重庆喀斯特岩石岩性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均为可溶性岩,固体沉积物少,加之喀斯特岩石的固有属性也容易产生石漠化现象。加之,人们随意进行传统的大面积陡坡开荒,耕作习惯落后易造成水土流失,重庆的北碚、酉阳等地的喀斯特景观出现到石漠化的现象,需要人们积极治理。(二)人类活动对喀斯特资源的破坏 由于冶炼、化工等工业的发展和地形原因,重庆是我国南方酸雨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这些污染物与喀斯特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已对旅游景点造成危害,比如武隆的芙蓉洞内岩溶与酸性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致使岩石发生变化失去原有光泽,因此每年都要定期对这些岩溶进行清洗。重庆市的部分区县由于经济水平落后,在缺乏科学耕作及有效投入的条件下,原始农作方式使得耕地不断向山丘坡地上扩展,损坏了植被和地表景观。 (三)旅游景区不恰当的开发和管理造成的损害

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研究

浅析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历史原因 【摘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它严重的影响了西南地区的发展。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现象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人为因素的影响,它的出现有着很深刻的历史原因。追根究底,才能杜绝后患。研究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历史原因,给人们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去了解历史。除此之外,让人们在做决策时,把目光放的更远,不要过度的追去眼前的利益。 【关键词】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统治者; 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所在,众多的学者把目光聚焦在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和解决之法上,试图可以有效的帮助西南地区的人们解决喀斯特石漠化问题。然而,事物的发展是有联系性的,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问题的出现不是当前社会的各种人为因素的暂时作用,它最原始的成因应该追究在历史上。纵观我国古代的各种政策,它们在一定的时代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那些看似有着重大积极意义的政策开始暴露了它们的弊端。当今的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政府部门的决策尤其显得重要。政府部门在做决策时,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放的更长远,不要过度的追求眼前的利益,以免给子孙后代带来不可磨灭的危机。 一、初涉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 (一)喀斯特石漠化的含义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低洼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的喀斯特地貌有竖井、芽洞和天生桥等。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石漠化已经成为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198 HUANJINGYUFAZHAN ▲ 姜维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水利电力设计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摘要:本文重点对喀斯特地貌的地表地下水流失的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分析和研究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效益监测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5-0198-01DOI:10.16647/https://www.360docs.net/doc/4c19020778.html,15-1369/X.2019.05.116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and methods for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Jiang Wei (Bose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Baise Guangxi 533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mechanism of surface groundwater loss in karst landforms, and combines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relevant measur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 reference. Keywords:Karst;Rocky desertification;Soil erosion;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Benefit monitoring 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原理分析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主要分成两个过程,一个是地表土壤侵蚀的过程,一个是地下土壤侵蚀的过程,土壤的侵蚀过程相对较为复杂,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降雨侵蚀的过程,在此条件下,土壤和降雨相互作用,由于降雨逐步增加地表的流水量,地下的渗水率逐步增加,某些土壤被冲击到凹地以及溶槽的地方,由于溶洞和裂隙向地下迁徙。第二个过程是地表水土流失的过程,由于强降雨的出现土壤颗粒和地表数流在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导致地表上的物质被向其他地方冲蚀和搬运,随之带走了一些土壤的养分,导致石漠化区域的土壤更为不稳定而且更加的贫瘠。第三个阶段为地表地下水土流失阶段,通过降雨侵蚀之后,岩面和土壤会出现光滑的岩层面,导致土壤的亲和力进一步下降,土壤由于地表水土进一步损失, 某些土壤向溶洞以及地下裂隙、天坑等处向地下不断流失,形成地表地下流失的整个过程。第四个阶段为地下暗河侵蚀阶段,由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往往会出现很多地下暗河,由于土壤从溶洞裂隙处向地下暗河渗入,这样在地下流水的条件下会形成堆积和迁移,导致地表当中的养分以及土壤资源逐步损失。 图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过程示意 2?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方法 2.1?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积极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群众更好的了解如何对石漠化地区进行治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部门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全方位的覆盖如何进行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的相关文件和资料,让广大群众更好的参与其中,逐步提高认识,加强转变,积极参与,形成较好的社会氛围,积极推动治理石漠化的进程,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是对石漠化治理进行落实的基本保障,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壤较为贫瘠稀薄,一些植被稀疏而小,如果被破坏很难进一步恢复,而这些区域往往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砍伐矮小的植被作为薪柴。所以需要进一步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改善,重视人工造林、草地改良、封山育林等相关工作,这些都需要引导和发动群众进行,离不开群众的积极支持,所以,提高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2?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发展方向 在石漠化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情况相结合,统筹规划,防止出现盲目治理等情况。在规划的前期,一定要做好实地调查工作,对石漠化分布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比例、类型等情况进行了解,对石漠化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依照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原则,从长远角度出发,设定开发治理的目标,并且编制相应的操作方法,依照操作方案合理的进行操作。2.3?整合项目,拓宽资金渠道 在石漠化治理的过程中,优化产业是非常关键的,在发展模式构建过程中,一定要与生态产业相结合,进一步对石漠化治理的成果进行巩固和保持。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一些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产业,保证经济效益,另外需要与石漠化治理的情况相结合,加强农业与工业、旅游业的结合,进一步整合农林产业结构,与当地的地质环境、气象条件、气候特点相结合,种植适宜的农业产品,精选农作物品种,发展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做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工作,并且加强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活动,选择适宜的林木进行种植,保证当地的水土。2.4?加大考核和监督执法力度,提高治理成效 (下转第200页)

贵州珍稀濒危植物名录-1

贵州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名录 ? 1. Alsophila metteniana.......................................................小黑桫椤? 2. Alsophila spinulosa.........................................................桫椤? 3. Amentotaxus argotaenia....................................................穗花杉? 4. Angiopteris fokiensis...............................................福建观音座莲? 5. Annamocarya sinensis......................................................喙核桃? 6.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金线兰?7. Bletilla formosana........................................................小白及?8. Bletilla ochracea.......................................................黄花白及?9. Bletilla striata............................................................白及?10. Brainea insignis..........................................................苏铁蕨?11. Bretschneidera sinensis...................................................伯乐树?12. Bulbophyllum andersonii...............................................梳帽卷瓣兰?13. Calanthe davidii......................................................剑叶虾脊兰?14. Calanthe discolor.........................................................虾脊兰?15. Calanthe graciliflora.................................................钩距虾脊兰?16. Calanthe mannii.......................................................细花虾脊兰?17. Calanthe tricarinata..................................................三棱虾脊兰?18. Calocedrus macrolepis.......................................................翠柏?19. Camellia huana........................................................贵州金花茶?20. Camellia luteoflora.....................................................小黄花茶?21. Camellia pyxidiacea...................................................三江瘤果茶?22.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普洱茶?23. Camptotheca acuminata.......................................................喜树?24. Cathaya argyrophylla........................................................银杉?25. Cephalotaxus fortunei.....................................................三尖杉?26. Cephalotaxus oliveri..................................................篦子三尖杉?27. Chirita liboensis...................................................荔波唇柱苣苔?28. Cibotium barometz.........................................................金毛狗?29. Cinnamomum camphora...........................................................樟?30. Coptis chinensis............................................................黄连?31. Cremastra appendiculata...................................................杜鹃兰

贵州珍稀野生植物3

资料来源---贵州省植物园86、厚朴 拉丁名Magnolia sofficinlis Rehd.et Wils.

科名木兰科 Magnoliaceae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15m。树皮厚,紫褐色,油润而带辛辣味,不会开裂。小枝粗壮,淡黄色或灰黄色,幼时有绢毛;顶芽粗大,长4~5 cm,窄卵状圆锥形,密生黄褐色柔毛。叶形大,近革质,常5~7 (9)片集生于枝顶,长圆状倒卵形,长20~45 cm。宽10~20 cm,先端圆钝或徒刑急尖,基部楔形,背面幼时被灰色弯曲柔毛,有明显的白粉状物,侧脉每边20—40 条;叶柄粗壮,长2.5~4 cm;托叶痕长约为叶柄的一半以上。花白色,花被片 9~12(~17),厚肉质,外轮3片,长圆状倒卵形,长9~15 cm,基部宽圆;骨突具的长约2~3mm 的短喙;种子三角状倒卵形,长约1 cm,外种皮红色,内面黑色。花期5~6 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与产地生于海拔800—1500 m的疏林中。产威宁、织金、正安、湄潭、思南、石阡、松桃、梵净山、兴义、盘县、普安、水城、剑河、雷公山等地;原产地湖北、四川,多系家种栽培。广西、湖南、江西、陕西、甘肃等有分布。 用途厚朴乃我国特产,全株是宝,被列为我省稀有、珍贵保护树种。树皮、根皮花、种子和芽皆可入药,其树皮为著名中药“厚朴”。木材可供建筑用。花大美丽,树形优美,亦可作绿化观赏树种。 87、鹅掌楸(马褂木)

拉丁名Lirodendron chinense (Hemsl.) Sargent ,Tree & Shrubs. 科名木兰科 Magnoliaceae 鹅掌楸亚科 Lirodendroideae(Bark.)Law 形态特征落叶大乔木,高达30米;胸径80cm以上。树皮黑,纵裂。小枝灰色或灰褐色,光滑。叶互生,叶片马褂木状,长4~18cm,近基部具1 对侧裂片,先端具2浅裂片,基部圆形或略呈心形;背面苍白色;叶柄长4~8cm。花单生枝顶,杯状,径4~6cm;花被片9 ,外轮3片绿色,萼片状,向外开展,内两轮6片直立,倒卵形,长3~4厘米,外面绿色,具黄色纵条纹;雄蕊多数,花药长1~1.6cm,花丝长5~6mm,开花时雌蕊群伸出被片之上,心皮黄绿色。聚合果长7~9 cm,翅状小坚果,长约6mm,先端钝或钝尖。花期5月,果期9~10 月。 生境、产地与分布产金沙、赤水、匀水、正安、绥阳、印江、松桃、兴仁、望漠、锦屏、黎平、施秉、雷山等地;生于海拔500—1380m常绿林或落叶阔叶树混交林中;长江流域以及陕西、云南、四川均有分布。 用途叶形奇特,花色多彩,为驰名中外珍贵的观赏树种;树皮及根均可供药用。本种 是著名的第三纪残遗植物,列为我省稀有保护树种。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发展趋势

! 收稿日期: 2006-06-24作者简介:李梦先(1968-),女,湖南岳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荒漠化监测、石漠化调查规划和治理研究。 !第25卷第3期2006年8月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CENTRALSOUTHFORESTINVENTORYANDPLANNINGVol.25No.3Aug.2006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发展趋势 李梦先 (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北京100714) 摘要:分析了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的基本特征和石漠化状况;并对影响石漠化发展趋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形势分析中国分类号:P588.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6075(2006)03-0019-04 StoneDesertificationStatusQuoandItsDevelopingTrendin SouthwestChinaKarstArea LIMeng-xian (CombatingDesertificationManagementCenterofStateForestryAdministration,Bejing100714,China)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basicfeaturesandstonedesertificationconditionsaswellasthefactorstoinfluencestonedesertificationdevelopingtrendinSouthwestChinaKarstArea.Keywords: southwestChinakarstarea;stonedesertification;situationanolysis石漠化是目前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生态问题之一,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重要制约因素。石漠化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减少、生存空间缩小、贫困加剧,影响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石漠化概念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经过科技工作者对石漠化形成机理、成因等的研究,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定义[1]是: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许多学者认为石漠化是荒漠化[2]的一种,但它与“荒漠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发生的地域不同,荒漠化是干旱的产物,发生区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而石漠化则主要发生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1西南岩溶区的基本特征 岩溶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分布。我国岩溶地貌处于世界三大岩溶地貌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片区的中心地带,中国西南地区的岩溶由于分布面积大、发育类型最齐全、生态环境脆弱性大而备受社会的关注。西南岩溶的地域范围是指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岩溶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地理坐标98°36′-116°05′E,22°01′-33°16′N。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主要位于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区域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貌、岩性、气候条件极其复杂多变,受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表高程逐步抬升,岩体皱褶、断裂和变形,河流的切割作用不断加大,从而构成了陡峭而破碎的地形特征,山岭河谷交错,相对高差大,丘陵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