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课件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课件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课件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一元二次不等式》。从内容上看它是我们初中学过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延伸,同时它也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之间联系紧密,涉及的知识面较多。从思想层面看,本节课突出本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同时一元二次不等式是解决函数定义域、值域等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本节课在整个中学数学中具有较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关系。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标:培养数形结合思想、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思想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类比猜想、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魅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3、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的学生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但大都数学生的基础都不是很好,解一元二次方程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环境应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媒体的合理应用、良好的课堂组织、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学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需要花很多心思的,特别是就业班

的同学,且要有一个相当长的适应时间。我们学校的每位老师都有手提电脑,每间教室都有宽屏电子显示器,老师都能熟练掌握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好、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积极性高。上课时比较注意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效果会不错,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回答所提的问题,不知不觉学习了新的知识,他们不会感觉到学习疲劳,反而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关系。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其数形结合的思维意识。在教学中渗透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类比猜想、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积极性和对数学的情感,使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受;在探究、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其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一元二次不等式完整版课件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一元二次不等 式完整版课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求解一元二次 不等式。 2.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能根据解集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求解 一元二次不等式。 3.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包括因式分解法、公式法、图解法等。 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以及解集的表示方法。 4.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 方法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利用PPT展示教学内容,同时利 用黑板进行重点内容的板书。 2.通过实例解析、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 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参与,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 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新课的 兴趣和期待。 2.讲解新课:首先介绍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形式,然后分别介绍因式 分解法、公式法、图解法等三种解法,并通过实例解析让学生了解每种解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同时,通过举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最后,通过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3.课堂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中的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实例解析和点评,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和提高解题能力。 4.课堂小结:通过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知识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 5.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和提高练 习。同时,鼓励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课件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课件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课件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一元二次不等式》。从内容上看它是我们初中学过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延伸,同时它也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之间联系紧密,涉及的知识面较多。从思想层面看,本节课突出本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同时一元二次不等式是解决函数定义域、值域等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本节课在整个中学数学中具有较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关系。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标:培养数形结合思想、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思想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类比猜想、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魅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3、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的学生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但大都数学生的基础都不是很好,解一元二次方程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环境应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媒体的合理应用、良好的课堂组织、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学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需要花很多心思的,特别是就业班

的同学,且要有一个相当长的适应时间。我们学校的每位老师都有手提电脑,每间教室都有宽屏电子显示器,老师都能熟练掌握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好、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积极性高。上课时比较注意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效果会不错,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回答所提的问题,不知不觉学习了新的知识,他们不会感觉到学习疲劳,反而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关系。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其数形结合的思维意识。在教学中渗透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类比猜想、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积极性和对数学的情感,使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受;在探究、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其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高中数学教案:一元二次不等式(完美版)

复习题试卷一元二次不等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能力目标:通过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学习,提高计算技能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经历利用“图像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探究过程,体验“数形结合”的探 究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 【教学难点】教材上表2-2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动手探索 感受新知 问题 已知二次函数y =x 2-x -6,问: 1.怎样画这个二次函数的草图? 2.根据二次函数的图像,能求出抛物线y =x 2-x -6与x 轴的交点吗?其交点将x 轴分成几段? 3.观察抛物线找出纵坐标y =0、y >0、y <0的点. 4.观察图像上纵坐标y =0、y >0、y <0的那些点所对应的横坐标x 的取值范围? 解决 解方程260x x --=得122,3x x =-=.观察图像可以看到,方程260x x --=的解,恰 好分别为函数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在x 轴上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取值 范围,即{|23}x x x <->或内的值,使得260y x x =-->;在x 轴下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 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即{|23}x x -<<内的值,使得260y x x =--<. 二、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解法 利用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0a >的图像可以解不等式20ax bx c ++>或 20ax bx c ++<. (1)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1x 和2x 12()x x <,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有两个交点1(,0)x ,2(,0)x (如图(1)所示).此 时,不等式20 a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不等式20a x bx c ++>的解集是 12(,)(,)x x -∞+∞;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第十一讲: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解析版)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不等式的解法;理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1. 一元二次不等式 (1)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一般地,含有1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 的整式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等式; (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使某个一元二次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集合叫做 这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3) 同解不等式:如果两个不等式的解集相同,那么这两个不等式叫做同解不等式。 2. 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函数、方程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2 00ax bx c a ++=>设24b ac ?=-它的解按 0,0,0?>?? 0=? 0

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 (1)对不等式进行变形,使一端为0,且二次项系数大于0; (2)计算相应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3)当0 ?>时,求出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 (4)根据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结构,写出其解集。 注:若不等式左侧可因式分解,则可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求解。(一看,二算,三写) 4.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二次项系数含参数时,根据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需要化二次项系数为正,所以要对参数讨论; (2)解?得过程中,若?表达式含有参数且参数的取值影响?的符号,这时根据?的符号确定的需要,对参数进行讨论; (3)方程的两根表达式中如果有参数,需要对参数讨论才能确定根的大小,这时要对参数进行讨论。 5.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用判别式法,当x的取值为全体实数时,一般用此法; (2)从函数的最值入手考虑,如大于零恒成立可转化为最小值大于零; (3)能分离变量的尽量把参数和变量分离出来; (4)数形结合,结合图形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图形。 6.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将分式不等式转化为整式不等式求解,若能直接判断出分子或分母的符号,则可求解,否则应化为以下形式: (1) () ()() ()() {00 0f x g x g x f x g x ?≥ ≠ ≥? (2) () () ()() 00 f x f x g x g x >??> (3) () ()() ()() {00 0f x g x g x f x g x ≤ ≠ ≤? (4) () () ()() 00 f x f x g x g x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第一篇: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1.a.b.c.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化为标准型。判断△的符号。若△<0,则不等式是在R上恒成立或恒不成立。 若△>0,则求出两根,在数轴上标出,每个根上画一条竖线,再从右到左相间标正负号,不等式大于0则取标正的范围,小于0则取标负的范围。 2.解简单一元高次不等式 a.化为标准型。 b.将不等式分解成若干个因式的积。 c.求出各个根,在数轴上标出,每个根上画一条竖线,再从右到左相间标正负号,不等式大于0则取标正的范围,小于0则取标负的范围。 3.解分式不等式的解 a.化为标准型。 b.可将分式化为整式,将整式分解成若干个因式的积。 c.求出各个根,在数轴上标出,每个根上画一条竖线,再从右到左相间标正负号,不等式大于0则取标正的范围,小于0则取标负的范围。(如果不等式是非严格不等式,则要注意分式分母不等于0。) 4.解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a.对二次项系数a的讨论。 若二次项系数a中含有参数,则须对a的符号进行分类讨论。分为a>0,a=0,a<0。 b.对判别式△的讨论 若判别式△中含有参数,则须对△的符号进行分类讨论。分为△>0,△=0,△<0。 c.对根大小的讨论 若不等式对应的方程的根x1、x2中含有参数,则须对x1、x2的大小进行分类讨论。分为x1>x2,x1=x2,x1<x2。

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问题 a.将方程化为标准型。(a的符号) b.画图观察,若有区间端点对应的函数值小于0,则只须讨论区间端点的函数值。 若没有区间端点对应的函数值小于0,则须讨论区间端点的函数值、△、轴。 6.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 ⑴在R上恒成立问题(恒不成立问题相反,在某区间恒成立可转化为实根分布问题) a.对二次项系数a的符号进行讨论,分为a=0与a≠0。 b.a=0时,把a=0带入,检验不等式是否成立,判断a=0是否属于不等式解集。 a≠0时,则转化为二次函数图像全在x轴上方或下方。 若f(x)>0,则要求a>0,△<0。 若f(x)<0,则要求a<0,△<0。 ⑵特殊题型:已知一不等式的解集(含有字母),求另一不等式的解集(与原不等式系数大小相同,位置不同)。a.写出原不等式对应的方程,由韦达定理得出解集字母与方程系数间的关系。 b.写出变换后不等式对应的方程,由由韦达定理得出解集字母与方程系数间的关系。 c.将a中得到的关系变化后带入b的关系中,得到变换后方程的两根。 d.判断两根的大小,变换后不等式二次项的系数,从而写出所求解集。 第二篇: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 Eric 一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延续和深化,对已学习过的集合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2.3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中职专用】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1·基础模块上册)

2.3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中职专用】高一数学同步 精品课堂(高教版2021·基础模块上册)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及解法; 2. 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地解题; 3. 能够运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 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 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3. 运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1.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 运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 运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对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方式 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2.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例题练习和课堂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深 入理解和应用知识; 3. 演示法:通过展示一些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和解题思路,激 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六、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课堂(基础模块上册,高教版2021); 2. 展示板、黑板、彩笔、橡皮、尺子等; 3. 一些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和解题思路的参考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如:4 > 3、 7 < 8等; 2. 介绍一元二次不等式,让学生了解不等式也可以是一个二次式; 3. 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区别。 (二)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 介绍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基本思路; 2. 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判别式及其应用; 3. 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分类讨论法。 (三)练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 让学生练习基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2. 提供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利用分类讨论法解题; 3.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 知识精要 1、不等式的性质是证明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基础。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 (1) 对称性:a>b ⇔bb ,b>c ,则a>c ; (3) 可加性:a>b ⇒a+c>b+c ; (4) 可乘性:a>b ,当c>0时,ac>bc ;当c<0时,acb ,c>d ,则a+c>b+d ; (2)异向相减:b a >,d c -⇒. (3)正数同向相乘:若a>b>0,c>d>0,则ac>bd 。 (4)乘方法则:若a>b>0,n ∈N +,则n n b a >; (5)开方法则:若a>b>0,n ∈N +,则n n b a >; (6)倒数法则:若ab>0,a>b ,则b 1a 1<。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二次型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常用结论: ax 2 +bx+c>0对于任意的x 恒成立⇔20040a a b ac >⎧=⎨-<⎩或检验; ax 2 +bx+c<0对于任意的x 恒成立⇔20040a a b ac <⎧=⎨-<⎩或检验 (2)解不等式是寻找使不等式成立的充要条件,因此在解不等式过程中应使每一步的变形都要恒等。 一元二次不等式(组)是解不等式的基础,一元二次不等式是解不等式的基本题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函数,方程的联系 ① 求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20ax bx c ++>或20ax bx c ++<(0)a >的解集,要结合20ax bx c ++=的根及二次函数2y ax bx c =++图象确定解集. ②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设24b ac ∆=-,它的解按照000∆>∆=∆<,,可分为三种情况.相应地,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的图象与x 轴的位置关系也分为三种情况.因此,我们分三种情况讨论对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20ax bx c ++>(0)a >的解集,列表如下:

(完整版)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获得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逐步形成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这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相吻合。本节课正是基于上述理念,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强调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实现知识的重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本节课的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线展开。这种安排强调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第二节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本节主要内容是从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二次不等式,并能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这一节共分三个课时,本节课属于第一课时,课题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学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除了让学生探究并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外,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换等数学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就开始接触不等式,并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自主预习与课上探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等价转化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的关系。 【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界定问题——选择问题解决策略——执行策略——结果评价) 【课前准备】 教具:“几何画板”及PPT课件. 粉笔:用于板书示范.

一元二次不等式中职教案

《2.3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

个交点0 4 2< - = ∆ac b时,图像与x轴有________个交点。 二、情境引入(3分钟)(问题)甲、乙两辆汽车相向而行,在一个弯道上相遇,弯 道限制车速在40km/h以内,由于突发情况,两车相撞了, 交警在现场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接近但未超过12m,乙四的 刹车距离刚刚超过10m,又知这两辆汽车的刹车距s(m)与车 速x(km/h),之间分别有以下函数关系:x x S1.0 01 .02+ = 甲, x x S05 .0 005 .02+ = 乙 ,谁的车速超过了40km/h,谁就违章 了。试问:哪一辆车违章行驶了?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得出两个不等式12 1.0 01 .02≤ +x x、 10 05 .0 005 .02> +x x,引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抛出问题: 如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学生讨论交流 得出两个不等 式 12 1.0 01 .02≤ +x x 10 05 .0 005 .02> +x x 利用问题导 入,引发学生 探究的兴趣 三、探究新知(22分钟)(一)任务导学:(8分钟) (1)观察二次函数3 2 2- + =x x y的 图像,思考下列问题: ①当0 = y即0 3 2 2= - +x x时x 的值为_________,二次函数3 2 2- + =x x y的图像与x轴的 交点的横坐标是_________,由此得出结论:二次函数 3 2 2- + =x x y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________一元 二次方程的解。 ②在A、B、C、D、E、F 6个点中,纵坐标y大于0 的 点是________,在x轴____方。即当0 > y时,图像在x轴 _____方,此时x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此时3 2 2- +x x ____0。则0 3 2 2> - +x x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得出结论:二次函数)0 ( 2> + + =a c bx ax y的图像 在x轴_____方部分对应的x的取值范围即为一元二次不等式 )0 (0 2> > + +a c bx ax的解集。 ③在A、B、C、D、E、F 6个点中纵坐标y小于0的点是 _______,在x轴_____方。 即当0 < y时,图像在x轴____方,x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3 2 2- +x x____0。所以 任务以导学案 的形式分发给 学生。 将大的问题分 解成一个个小 问题引导学生 探究,学生小 组讨论,完成 导学案上相应 任务。 教师行间巡 视,解答学生 的个别问题, 发现学生出现 的共同问题, 以便后面重点 讲解。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数学系列(人教A版2019)

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在知识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基础,在能力上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部分知识之前学过的二次函数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有一定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学生能力有限,真正掌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可以利用具体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让学生观察二次函数的图象,获得对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方法的认识,培养学生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通过定义辨析, 引导学生熟练掌 握一元二次不等 式特征,提高学 生数学抽象的核 心素养. 】 (1)二次函数的零点不是 点,是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 的横坐标.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相 应一元二次函数的零点.

当x <2 或x >10时,图像在x 轴上方,y >0, 即x 2 -12x+20>0;当2

2122 5600.2 3.56x x x x y x x -+=∆>===-+解:对于方程,因为,所以它有两个实 数根解得,画出 二次函数的图象, 如下图, 256{|}023. x x x x x -+><>结合图象得不等式的解集为,或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等式与不等式 《2.2.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 1.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 2.掌握用配方法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 教学重点:1.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教学难点:对特殊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进行变形 PPT课件. 一、整体概述 问题1:阅读课本第68~71页,回答下列问题: (1)本节将要研究哪类问题? (2)本节研究的起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在本节课中回答相应问题. 预设的答案:(1)本节将要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起点是二次函数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目标是会用因式分解法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进一步提升数学运算、直观想象等素养.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读本,让学生明晰本阶段的学习目标,初步搭建学习内容的框架.二、探索新知 1.情境与问题 汽车在行驶中,由于惯性,刹车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止,一般称这段距离为“刹车距离”.刹车距离是分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依据. 在一个限速为40km/h的弯道上,甲、乙两辆汽车相向而行,发现情况不对,同时刹车,但还是相碰了.事后现场勘查,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略超过6m,乙车的刹车距离略超过10m.

已知甲、乙两种车型的刹车距离s m 与车速v km/h 之间的关系分别为 21110010s v v =-甲,21120020 s v v =-乙.试判断甲、乙两车有无超速现象. 师生活动:不难看出,要判断甲、乙两车是否超速,就是要得到它们车速的取值范围,也就是要解不等式 211610010v v ->和2111020020v v ->, 即解不等式2106000v v -->和21020000v v -->. 问题1:如何解不等式2106000v v -->和21020000v v -->. 设计意图:类比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出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必要性. 三、探究新知 知识点1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一般地,形如ax 2+bx +c >0的不等式称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其中a ,b ,c 是常数,而且a ≠0.一元二次不等式中的不等号也可以是“<”“≥”“≤”等 问题2:如何求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呢? 师生活动:让我们从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开始探讨.首先来看一元二次不等式 x (x 一1)>0. ①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任意选定一些数,看它们是否是不等式①的解,由此给出解这个不等式的方法. 师生发现:注意到只有两个同号的数相乘,结果才能是正数,也就是说,ab >0当且仅当0,0a b >⎧⎨>⎩或0,0.a b <⎧⎨<⎩ 因此,不等式①可以转化为两个不等式组0,10x x >⎧⎨->⎩或0,10.x x <⎧⎨-<⎩ 解得x >1或x <0,因此,不等式①的解集为(一∞,0)∪(1,+∞). 追问:你能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求得不等式 (x +1)(x -1)<0 ②的解吗?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此时的依据是:ab <0当且仅当0,0a b <⎧⎨>⎩或0,0.a b >⎧⎨<⎩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第一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版】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现实意义,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2.能用二次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并能求解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问题,感悟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提升逻辑推理、几何直观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并会借助二次函数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体会函数思想、化归思想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GEOGEBRA、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资源名称:【情景演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 ★使用说明:本资源类比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的联系,提出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之间联系的思考,引发学生以类比的视角来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注:此图片为视频截图,如需使用资源,请于资源库调用.

问题1:园艺师打算在绿地上用栅栏围一个矩形区域种植花卉.若栅栏的长度是24 m ,围成的矩形区域的面积要大于20 m 2,则这个矩形的边长为多少米?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数学模型表示出来. 预设的答案:1.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基本不等式,所以部分学生会令矩形的一边长为 x ,另一边为y ,可以得到⎩ ⎨⎧>=+.20, 12xy y x 此时还需要消元从而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 2.部分学生用一个未知数x 即可表示问题中的不等式20)-12>x x (,但学生容易忘记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追问:不等式 20)-12>x x (即020122 <+-x x ,与我们学习过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有什么不同?你能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不等式吗? 师生活动:学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之后学生阅读课本获得定义,或者教师给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002 2 <++>++c bx ax c bx ax 或,并且强调二次项的系数a ≠0.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程,明确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和一般形式,体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现实意义.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问题2:在初中,我们学习了从一次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思想方法.那么这三个“一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强调从代数和几何两方面的理解,注意数形结合的思想.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个“一次”的关系的总结,帮学生梳理函数和相应的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探索做好铺垫.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第二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版】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现实意义,提升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2.能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升数学运算素养.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所蕴含的不等关系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资源名称:【知识点解析】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使用说明:本资源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讲解视频,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并归纳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的一般步骤. 注:此图片为微课截图,如需使用资源,请于资源库调用. 问题1: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请你完成下面的表格。 师生活动:学生默写,完成之后教师展示,学生互相检查纠错.

预设的答案: Δ>0Δ=0Δ<0 y=ax2+bx+c(a>0) 的图象 ax2+bx+c=0(a>0) 的根有两个不相等的实 数根x1,x2(x1<x2)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1=x2=- b 2a 没有实数根 ax2+bx+c>0(a>0) 的解集{x|x<x1,或x>x2}{x|x≠- b 2a} R ax2+bx+c<0(a>0) 的解集 {x|x1<x<x2}∅∅ (1)函数的角度: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表示二次函数y=ax2+bx+c的函数值大于0,图象在x轴的上方;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即二次函数图象在x 轴上方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方程的角度: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的端点值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并通过默写的形式让师生都了解是否掌握了,为本节课的学习扫清知识障碍。 问题2: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是怎样的? 师生活动:学生写出步骤,教师用如下的程序框图呈现. 预设的答案: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

第 2 课时:§3.2 一元二次不等式(1) 【三维目标】: 一、知识及技能 1.通过函数图像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及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 2.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尝试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掌握利用因式分解和讨论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及这种方法的推广运用; 4.培养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从形到数”的转化力,“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二、过程及方法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和通过函数图象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及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获得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通过等及不等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及意识及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理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关系。 【学法及教学用具】: 1. 学法: 2. 教学方法:诱思引探教学法 3. 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观察函数2510 4.8y x x =-+的图象,可以看出,一元二次不等式2510 4.80x x -+<的解集就是二次函数2510 4.8y x x =-+的图象(抛物线)位于x 轴下方的点所对应的x 值的集合. 因此,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先解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确定抛物线及x 轴交点的横坐标,再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第一步:解方程2510 4.80x x -+=,得120.8, 1.2x x ==; 第二步:画出抛物线2510 4.8y x x =-+的草图; 第三步:根据抛物线的图象,可知2510 4.80x x -+<的解集为{|0.8 1.2}x x <<. 二、研探新知 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20(0)ax bx c a ++>>的过程,可用下图所示和流程图来描述: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1 教学目标: (1)透彻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培养学生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能力,学会主动探求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图象法) 教学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2)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尝试探索教学法、归纳概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今天开始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板书课题)记得在初中我们已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还记得是用什么方法解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是代数方法,也可能说是利用直线图象。 [师]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使得我们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首先请同学们画出 y=2x-7 [师]请同学们画出图象,并回答问题。 一次函数y=2x-7的图象如下: 填表: 当x 时,y = 0,即 2x-7 0; 当x 时,y < 0,即 2x-7 0; 当x 时,y > 0,即 2x-7 0; 注:(1)引导学生由图象得出结论(数形结合) (2)由学生填空(一边演示y<0,y>0部分图象) 从上例的特殊情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其结论,并由学生尝试叙述:一元一次方程ax+b=0 的根实质上就是直线y=a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一元一次不等式ax+b>0(或 ax+b<0)的解集实质上就是使得函数的图象在x轴上方还是下方时x的取值范围。 2.新课导入 [师]我们可以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快速准确地求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那能否也可以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 二、讲解新课 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探索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中职数学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中职数学 教学内容 三维目标 一、科学知识与技能 1.巩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和解法与二次函数的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步骤、解法与二次函数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熟练地将分式不等式转变为整式不等式(组),正确地谋出来分式不等式的边值 问题; 3.会用列表法,进一步用数轴标根法求解分式及高次不等式; 4.可以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取值的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关的问题,尝试用一元二 次不等式数学分析与二次函数的有关科学知识解题. 二、过程与方法 1.使用探究法,按照思索、交流、实验、观测、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展开启发式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教学; 3.理论联系实际,唤起学生的自学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生应用领域转变的数学思想和分类探讨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化出来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2.围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展开,突出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具体内容的问题情景,体会至现实世界存有大量的不等量关系,并且研究了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在则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左右关系。总结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生:略 师:某同学必须把自己的计算机互连因特网,现有两种isp公司可以供选择,公司a 每小时收费1.5元(严重不足1小时按1小时排序),公司b的收费原则就是第1小时内(不含恰好1小时,萨兰勒班县)收费1.7元,第2小时内收费1.6元以后每小时增加 0.1元(若用户一次玩游戏时间少于17小时,按17小时排序)那么,一次玩游戏在多少 时间以内能确保挑选公司a的玩游戏费用大于等同于挑选公司b所需费用。 学生自己讨论 点题,板书课题 新课学习 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低次数就是2的不等式。 2.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自学过一元二次左右的数学分析,辨认出一元二次方程及对应的二 次函数存有关系,那么同学们课本关上至p77填表格。 生略 师学生探讨概括出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 一看:看二次项系数的正负,并且变形为 二算是:,推论差值,存有根则谋并图画出来对应的函数图象 三写:写出原不等式的解集 练意见反馈 [例题剖析] 基准1求解以下不等式 (1)(2)

北师大版(2019)数学必修第一册《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案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延续和深化,对已学习过的集合、函数等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重要作用,也与后面的线形规划、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导数等内容密切相关,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体现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掌握一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 【核心素养】 1.数学抽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 2.逻辑推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和通过函数图象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获得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3.数学运算: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4.直观想象:利用二次函数图像分析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直观的解释不等式解集的正确性. 5.数学建模: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勇于创新精神,同时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课前准备】 PPT 【教学过程】

1.知识引入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刹车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一般称这段距离为“刹车距”.刹车距S (单位:m )与车速弑单位:km/h )之间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不同车型的刹车距函数不同.它是分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依据. 甲、乙两辆汽车相向而行,由于突发情况,两车相撞.交警在现场测得甲车的刹车距接近但未超过12 m ,乙车的刹车距刚刚超过10 m .已知这两辆汽车的刹车距函数如下: 200101s x x =+甲..,20005005s x x =+乙.., 车速超过40 km/h 属违章. 试问:哪一辆车违章超速行驶? 由题意,只需分另解出使不等式20.010.112x x +≤和20.0050.0510x x +>成立的x 的取值范围,再确认两车的行驶速度,就可以判断哪一辆车违章超速行驶. 一般地,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叫作一元二次不等式.通常,它们都可以化为20ax bx c ++>的形式,其中a ,b ,c 均为常数,且0a ≠.使一元二次不等式成立的所有未知数的值组成的集合叫作这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类比初中数学中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解一次不等式,我们可以利用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以不等式2230x x --<为例,画出一元二次函数223y x x =--的图象(如图1一21)并观察,可知它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分别是1-和3.即当11x =,23x =时2230x x --=.进而,当13x -<<时,一元二次函数223y x x =--的图象在x 轴的下方,满足0y <.也就是说,一元二次不等式2230x x --<的解集是{}1|3x x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