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今年,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课程表上,出现了一批新的课程——自2006年起实施的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实施10年后开始“大换血”。18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重新规划,一些不符合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将进行调整。据悉,整个调整过程将持续3至5年。

新方案打破学科壁垒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共分六大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此次调整后,核心课程增加了新的模块——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

这七大模块共分50多个基本课程单元,而且不再按照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大科目进行分类。

复旦大学将根据通识教育的目标,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每个课程单元成立教学团队,不同院系、学科和专业的优秀教师共同规划同一个单元的课程,共同研讨教学读本。

比如,原本文史经典中的子学,不再像过去那样,各个院系的老师各开各的课,而是在“诸子经典”这一基本课程单元中,由来自中文系、

历史系、哲学系等不同院系的老师们共同组成“教研室”,对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读本等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研讨,重新整合。

10年探索试点,通识教育目标进一步深化

在中国的大学中,通识教育课程出现时间才10年左右,许多大学对究竟什么是通识课程的认识,是在教学中逐步统一的。

复旦大学是最早推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高校,在2006年推出前,全校曾经就此进行过讨论,即这一课程设计必须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的共识是——大学必须培养“全面的人”。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求知欲最旺盛、心智最开放的时期,而高中的文理分科使得学生的知识越来越割裂。因此,在通识教育最初实施时,六个模块的设计意味着学生需要有相当的知识宽度。

但现代知识体系中,学生要真正掌握足够宽度的知识,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加之目前国内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过程中,普遍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结果导致课程短缺而不得不因人设课。

还有一个问题是,现代大学是按照专业分工的原则组织起来的,这导致学科之间壁垒重重。这些因素,最终导致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得不“拼盘化”,缺乏系统性。

学生从这些通识教育课程中选几门课,是不是就能够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所以说,通过几门课程来训练全面能力是不现实的,而把通识教育思想和方法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里面来是比较直接的方式,效果可能更好。例如强调方法论和能力培养。)

如何才能通过几门课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复旦大学核心课程委员会主任孙向晨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识教育的理念与整个核心课程体系的关联度,需要更加明确;在知识之外,能力的培养变得更加重要。

通识课程变知识的宽度为方法论的培养

“既然知识的宽度不能完全满足当下人才培养的需求,那么更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教育,包括教会他们如何思考,如何发问。”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常务副院长、教务处处长徐雷教授告诉记者,新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目标,将从注重知识“宽度”的培养,变为注重方法论和能力的培养。

孙向晨教授说:“在原来传统文化的模块中,有些课虽然从学科研究的角度来说很重要,但过于专业,并不能使学生由点带面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至于理工科的通识课程,在很多高校也只是某个学科的简史或简介,缺乏对于学科内在规律的理解。文科的学生听个热闹,了解一些科学家的轶事,而理科的学生则认为课程的挑战度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识课的学分有时候甚至被认为是“营养学分”。

据悉,复旦大学经过这次调整后,所有课程都将以方法论为导向。“因为所有的批判性思维、所有的质疑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等一切的能力,都是要有场景训练的。”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金晓峰说。

金晓峰教授讲授的“人文的物理学”,就是此次最新推出的通识课程。这门没有教材并且通篇没有一个物理公式的“物理课”,从起源于古希腊文的“科学”一词一直谈到20世纪的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

“我希望通过物理学的起源和演变,说明科学实际上是历史的产物,而非逻辑之必然”。金晓峰教授说:“中国传统的授课方式就是讲知识点,即便是通识课,往往也只是从知识到知识。我的课是想让学生知道,科学与文学、艺术、历史一样,都是人类大师的杰作,并一同构

成广义上真正的人文学科。通过课程的学习,既能够认识科学的作用和局限性,也不会被‘科学主义’所误导。”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模块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2010-04-21 复旦大学以六大模块来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其主导原则是: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从培养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 第一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 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方面的经典研读课程。“中国文学”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两个方面;“史学经典”指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史学家的经典作品。

第二模块: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 哲学和宗教经典的研读课程。进入此模块的经典分为三类,一类是中国哲学经典,一类是西方哲学经典,一类是宗教经典。旨在帮助学生找到一条进入哲学家的思想境 域的门路。 第三模块: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关于西方文明及其他重要文明的研讨性课程。重在打开学生在文明比较方面的视野,从而较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文明多元发展、冲突、整合及其在当代 的意义。 第四模块: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 关于科学与技术的思想基础和历史进程的研讨性课程。重在展示数学思想史、自 然科学思想史和技术原理史,以帮助学生领会数学和科学思想的要点,形成科学探索 和技术创新的精神。 第五模块: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 关于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命的科学与伦理问题的研讨性课程,范 围包括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及生命伦理学。 第六模块: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实践类课程,包括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进入次模块的艺术门类主要有:音乐、戏曲表演、绘画、雕塑与陶艺、影视、书法、话剧与朗诵等。范围包括环境科学、

生命科学、医学以及生命伦理学。

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科技简史》微课程(课程概述文字资料) 科技史是科学技术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以科技的史实为基础,按照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和概括,向人们展示了科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人类文化史和史的重要部分,科技史属于自然科学与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是一门文理渗透、综合性和通识性很强的学科。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科学技术的基本线索,触及科学技术的时代脉搏,把握科学技术的一般规律,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复旦大学具有重视科技史教育和教学的优良传统,不少老前辈身体力行,积极推动科技史研究与教学工作.比如物理学家王福山、倪光炯,生物学家张孟闻,等等,他们在科技史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9月起,我们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科技简史》,至今已有12年头,一共开设了26个班次(其中不包括暑期课程7个班次),授课学生总人数达2465人,平均每学年学生选课人数200余人。 本课程不在于仅仅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介绍科技史实,更重要的是挖掘科技事件背后的故事,体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沟通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在教学内容上,大致包括以下四大模块: 第一模块:总论 1.科技史会给我们什么? 2。从历史角度探索科学技术的本质 3.从历史角度谈谈科学技术的价值 第二模块:古代科学技术 1。“科学的发生和一开始就是有生产决定的"(探讨科技起源问题) 2.从美索不达米亚看文明起源 3.古代科学技术 4。古典“科学”与古代自然观 5.从“李约瑟难题”到“之问“

第三模块:近代科学技术(1) 1。近代科学在西方的 2.近代科学先驱. 3.从“伽利略事件”看近代科学与 近代科学技术(2) 4。19世纪的科学与自然观 第四模块:现代科学技术 1。从物理学到生物学 2.从科技史角度论述“六大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技与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和的关系、科技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本课程以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知识,启发思维为教学目的.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注重合作型、研讨型、翻转课堂、课堂内外相结合等混合式教学模式。 1。探索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将研讨型作为重要教学环节. 研讨型课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始终以“研讨型教学"作为重要环节,注重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读科 技史经典著作”、 “我们身边的科 技”、“课前问卷 调查”等多种形式, 征求同学们“本学 期最想了解的科技史问题”。将同学们多方位、多视角的问题概括为若干专题,不仅在课堂讲授中有的放矢地突出重点、难点,而且围绕这几个同学们关心的专题,安排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再大班交流.

复旦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选课、 分流方案介绍(定稿)

复旦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选课规则、专业分流方案介绍 目录 一、复旦大学本科七大类包含的专业 (1) 二、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3) 〔一〕通识教育课程 (3) 〔二〕文理基础课程〔仅对跨院系招生与培养大类基础课程作介绍〕 (4) 1、历史学类 (4) 2、社会科学试验班 (5) 3、经济管理试验班 (5) 4、自然科学试验班 (6) 5、医学试验班 (7) 其他:心理学和护理学专业 (7) 〔三〕专业教育 (8) 三、选课注意事项 (9) 四、复旦大学跨院系专业大类学生选专业工作方案 (15) 附件1:复旦大学2011级留学生〔包括港澳台学生〕修读说明 复旦大学教务处 2011年8月25日

一、复旦大学本科七大类包含的专业 〔一〕新生第一年按七个专业大类组织实施教学。我校现有本科学科门类包含人文类、社会科学类类、经管类、数学类、自然科学类、技术科学类和医学类七个大类;其中2011年有五个实施跨院系招生与培养的大类,各专业大类与所涉及院系、专业的关系如表1。 表1.复旦大学本科七大类专业对应的专业院系。 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教2 , *: 心理学和护理学专业,在跨学科课程设置上有独特之处,将单独介绍。 〔二〕课程代码:本科教学三大类课程的代码规则见“课程代码使用说明”〔见《2011年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第9页〕。 1、每门课程有一个由十位字母、数字组成的代码。 2、左起第一至四位大写英文字母是课程的学科专业编码〔或院系、教学单位英文名简写和缩写〕,说明该课程的开课院系。 3、左起第五位数字是课程面向学生的代号,“1”代表本科教育课程〔本教学培养方案的课程均为本科教育课程〕。 4、第六位数字是课程性质的代号,即“1”代表通识教育课程;“2”代表文理基础课程;“3”代表各专业课程。 5、第七至十位数字表示该课程在这一个序列的顺序号。“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在通识教育课程代码“1”后面的4位顺序号的第一位数字为“9”。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赏析 课程代码是:CHIN110001 CHIN 1 1 0001 代表课程的学科专业编码〔或院系英文名缩写〕,说明该课程的开课院系〔CHIN 代码是中国语言文学系〕; “1”代表本科教育课程; 代表课程性质,“1”表示通识教育课程; 表示课程在这一个系列的顺序号。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今年,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课程表上,出现了一批新的课程——自2006年起实施的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实施10年后开始“大换血”。18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重新规划,一些不符合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将进行调整。据悉,整个调整过程将持续3至5年。 新方案打破学科壁垒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共分六大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此次调整后,核心课程增加了新的模块——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 这七大模块共分50多个基本课程单元,而且不再按照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大科目进行分类。 复旦大学将根据通识教育的目标,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每个课程单元成立教学团队,不同院系、学科和专业的优秀教师共同规划同一个单元的课程,共同研讨教学读本。 比如,原本文史经典中的子学,不再像过去那样,各个院系的老师各开各的课,而是在“诸子经典”这一基本课程单元中,由来自中文系、

历史系、哲学系等不同院系的老师们共同组成“教研室”,对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读本等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研讨,重新整合。 10年探索试点,通识教育目标进一步深化 在中国的大学中,通识教育课程出现时间才10年左右,许多大学对究竟什么是通识课程的认识,是在教学中逐步统一的。 复旦大学是最早推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高校,在2006年推出前,全校曾经就此进行过讨论,即这一课程设计必须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的共识是——大学必须培养“全面的人”。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求知欲最旺盛、心智最开放的时期,而高中的文理分科使得学生的知识越来越割裂。因此,在通识教育最初实施时,六个模块的设计意味着学生需要有相当的知识宽度。 但现代知识体系中,学生要真正掌握足够宽度的知识,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加之目前国内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过程中,普遍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结果导致课程短缺而不得不因人设课。

通识教育

关于我院通识教育改革相关建议 汉语国际教育2班李旻芳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起源于欧洲,成形在美国。19世纪,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 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既有广博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各个学科的底蕴,又有深厚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在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本科阶段前两年课程几乎都是所谓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后两年和研究生阶段学的才是专业知识。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在我国内地,通识教育近年来也 因其独到的优势开始为人们所重视。2005年,复旦大学组建了包括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 等六大模块在内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力求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 专业化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中的选择。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合理性,对我国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缺陷也是明显的。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日新月异,旧工作岗位不断消失,新工作岗位不断出现。而高等教育中专业的变化,已经无法跟上社会职业的变化。过去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专业对口”已经不再是一个目标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情况可能越糟糕。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似乎比专业化更为有效。而当前的产业升级和建立创新型和谐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深人了解人性、市场和社会的人才。 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院对通识教育的积极作用感受颇深,认为引入通识教育,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将他们培养成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终于, 在2008年,中山大学南方学院通识教育中心成立。 中心参照国内外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模式,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开展教学工作,设计了“中国文化”、“科学方法”、“人与自然”、“个人与集体(社会)”等四门必修核心课程和四大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心智健康等)各五门课程的选修课程体系,逐步融合到各本科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中心的核心宗旨是通过通识教育进一步完善大学教育、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打造学生通达的思维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及归属感。

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5篇]

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5 篇] 第一篇: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 (2006年7月17日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 通识教育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反映了人们对人才培养的问题的广泛关注,这是一件很好的事。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通识教育理念在不断发展 “通识教育”的概念源自于欧洲的自由教育,它的成形则在美国,确切地说是美国大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性的产物。“每当美国高等教育出现危机,面临迅速变化时,通识教育总是被看作应付这些挑战进行革新的催化剂”。 以哈佛大学为例,在哈佛大学300多年的历史中,围绕着通识教育的推行,有过四次大的改革。19世纪末,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Charles W.Eliot)推动全面实行选修制,引起了美国大学教育的一场“革命”。他认为,大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这可以进一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自我责任感,他们步入社会以后会将这种责任感发展成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课程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课程的过程本身。 第二次改革在20世纪初,1909年,劳伦斯•洛厄尔接替埃利奥特就任哈佛大学的校长。为了完善自由选修制,他开始推行“集中与分配制”,以避免学生选修的随意性,并引进了英国的导师制,实施了独立学习计划。他的基本理念是要在尊重学生学习自由和指导控制之间搭起一座桥 梁。

二战以后,科南特校长推动哈佛进行了第三次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他组织委员会进行调查,发表了著名的红皮书《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明确将“普通教育”定义为“首先将学生教育成民主社会中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那一种教育”,强调普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的知识财富。新的课程体系要求每一位学生必修以下三门课程:“文学名篇”、“西方思想和组织机构”以及任一门物理学或生物学方面的课程。除此之外,还必须在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三个领域各选一门全年的课程。这样构成了有利于达到更为一致的价值体系。 1978年,哈佛大学推出《核心课程计划》,再次吹响了通识教育改革的号角。他们针对当时高等教育中过于偏重实用主义的倾向,提出要将学生培养成“有能力有理性的人”。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他们建立起一套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涵盖“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推理、量化推理、科学、社会分析”等七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在每一个方面各选一门课。并设立了核心课程独立的管理和师资实体。核心课程的建构,就是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组织、运用和分析知识的方式和手段,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智能和思维方式的目的。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从西方引进的,通识教育与大学制度一道也被引进。但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之下,通识教育理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民国初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要培养“硕学闳材”,要“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主张文理“兼习”。只是在当时救国图强、求才急切的环境中,这种主张不可能得到切实的推行。“经世致用”更为人们所接受,连当时以西方教育制度为楷模的教会大学,也不得不变通地大量开设实用科目。重视专业训练,传授一技之长,是当时中国大学普遍的现象。 到20世纪30年代,一些在西方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归国之士,看到了过于重视专业培养的弊端,大力呼吁通识教育。在这方面,我想特别提一提清华大学的梅贻琦先生,他是清华早期的留美学生,接受了美国的通识教育思想。但他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根据中国的实

复旦大学《周易》教学大纲

复旦大学《周易》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20XX年-09-12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大纲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课程代码: CHIN***** 课程名称: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Zhouyi and the Chinese Aesthetics Culture) 学分数: 2 学分周学时:2 学时主讲教师: 中文系谢金良副教授课程小组成员:中文系谢金良副教授张宝贵副教授张旭曙副教授预修课程: 高中语文和历史(本课程只需具备一定文史基础) 课程性质: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是一门文史哲交融, 重视经典理解与文化传承、追求思想贯通与思维创新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以研习《周易》经传(即《易经》与《易传》)的基础知识为载体, 突出《周易》学说的审美文化内涵, 展现先秦经典思想和当代人文精神的融合, 有利学生提高国学素养和理解中国文化,对终身的学习与修养、做事与做人都有一定的帮助。基本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在解读《周易》经传(即《易经》与《易传》)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易》学研究方面的基础知识与主要问题― ―如《周易》产生的时代背景、学说发展演变的历史概况、解读《易经》文本的各种条例、理解《易传》各篇的思想精神、探讨《周易》与审美文化的复杂关系、思考《周易》文化流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等等, 侧重通过

挖掘《周易》学说的审美文化内涵,来彰显《周易》独特的思想智慧与思维魅力,体现古老经典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不断贡献的宝贵价值。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5 月。参考资料:王振复:《大易之美――周易的美学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年11 月。王振复:《周易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基本要求:对教师的要求:讲授准确清晰、深入浅出,有自己独立的学术见解。 对学生的要求:课堂上应该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按时完成作业;不能无故缺席迟到早退。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 配以一定课时的讨论课,并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参 与教学。 主讲教师简介: 谢金良1971年生。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哲学),复旦大学文艺学博士后(中国美学)。曾任职于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副教授,并兼任《道学研究》编委、华东师大现代城市社会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曾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易学、经学等专业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目前的主攻方向是文艺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周易》美学、易学与儒佛道文化研究。曾多次参与和独立完成国家、省、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英语-精选资料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英语 一、通识教育 1 通识教育的来源、目的及其分类 “General Education”即通识教育,它源自于欧洲的自由教育,形成则在19世纪末的美国,它是美国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适应性的产物。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使其有社会责任感并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因此,通识教育是大学生应该接受的必不可少的非专业教育。 Levine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识教育主要有四种实施类型:(1)分布必修型(Distributed Requirements),指“对学生必须修习的学科领域(一般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以及在各领域内至少应修习的课程门数(或最低学分数)作出规定的通 识教育课程计划”;(2)名著课程型(Great Books Program Curriculum),也称“巨著课程型”,是“美国若干高等学校为实施通识教育制定的一种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它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翰厄斯金(John Erskine)提出的;(3)核心课程型(Core Curriculum),它是20世纪70年代末大量出现于美国大学的一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类型,《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Webster's New College Dictionary)

的解释是:“一种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课程设置”;(4)自由选修型(Free Electives),强调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个性发展,主张自由选修,反对必修,例如哈佛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 2 通识教育的理念及发展 通识教育的理念是以培养社会的人为主线,让学生进行重新思考,通过通识教育,从新的视野、新的角度让学生重新取向。坚持精粹主义(essentialism)理念,它所要求的能力是所有学生必需的,但需要把知识领域拓宽到生活领域;教育目的不是传授专业技能,而是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公民;注重知识的整体化和综合化;注重学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科技意识的培养;以国际化视野为未来作准备。以哈佛为例,从19世纪末哈佛大学就开始了课程选修制,之后围绕着通识教育经历了五次大的改革(参见表1)。对于通识教育的理念,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表述方式。 通识教育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19世纪末以哈佛为代表的高校在美国开始实行选修制到1909年自由选课而避免随意选课的“集中与分配制”,从1945年《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发表到1978年推出核心课程计划,直至2007年哈佛对《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lon》的公布,通识教育经历了一个改革创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

通识教育课课程简介

通识教育课课程简介 30102001中国电影赏析Appreciation of Chinese Movies 【36—2—春、秋】 内容提要:《中国电影》课程的设置,是在观赏中国经典电影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鉴赏指导。本学期主要观赏与解读的影片有《马路天使》、《少林寺》、《阳光灿烂的 日子》、《活着》、《英雄本色》、《重庆森林》、《稻草人》、《饮食男女》。鉴赏的内 容主要包括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电影重要流派的产生与艺术主张,体味不同样 式与主题电影的创作特色,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电影创作的特点。 修读对象:全校本科生 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目:《电影艺术讲稿》陈旭光新世界出版社 30102002电影流派研究Studies of Different Schools of Movies 【36—2—春、秋】 内容提要:本课程要求在掌握电影基本艺术理论的基础上,对电影史有充分的了解,观摩过大量世界优秀影片,尤其是对电影史上各流派代表作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课程内 容主要是以史为线索,将一百多年来世界电影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艺术流派进行深 入的研究,并重点分析各流派的优秀代表作。教学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进 行观摩。拟观摩的影片有《邦尼与克莱德》、《偷自行车的人》、《铁皮鼓》、《侏罗 纪公园》。 修读对象:全校本科生 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目:《电影艺术讲稿》陈旭光新世界出版社 《认识电影》 [美]路易斯·贾内梯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3010200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36—2—春、秋】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内容提要:“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中国拥有大量的人才,这是中国赢得未来竞争的优势所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一门课程。 修读对象:全校本科生 参考书目:《人力资源管理》胡君辰郑绍濂复旦大学出版社 30102004行政管理学Executive Management 【36—2—春、秋】 内容提要: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范围比较广泛的独特学科。它是以政府活动及其活动的科学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将来成为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有直接的帮助和启 发。这门学科是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必考内容,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政府 工作的窗口。希望到机关工作的大学生都学习这门课。 修读对象:全校本科生 教材:《行政管理学》夏书章中山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行政管理学概论》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

医学 -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人类与社会多元文化 一、生命现象和生命的历史演变 二、生命科学的建立和发展 三、人体生命科学-医学 四、人体的身与心脑的结构和功能基础 五、生命与社会 六、智能、思维、文化 七、多元文化社会 第三章人体生命科学-医学 一、医学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 二、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 四、现代医学-西医学 五、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交融 •医学(Medicine):是处理健康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养生学和由此衍生的西方的营养学。 •现代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性质。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与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融合。 1.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首先,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自然属性。 人体是一个生物有机体,人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复制、自我转换、自我调整的自然过程; 人的自我复制、自我调整是通过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实现的; 人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同自身机体的复制转换调整的状况、同人与环境的关系不可分割; 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须建立在对人体自身内在联系、人体与环境联系的基础之上 •其次,自然科学是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工具。

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明显依赖于自然科学。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工程技术等在内的许多学科是医学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些学科为医疗卫生活动、医学研究、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2. 医学的社会人文学性质: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性质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 社会人文科学性质。 •首先,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人文性质。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之为人,就在于其有精神活动、能够能动地改造环境; 人以社会的方式存在,人的生存不仅要与外界交换物质,而且要与他人、与社会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 人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同人的精神活动、社会环境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 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也须建立在对人的精神活动的认识、人与社会的联系的基础之上。 •其次,社会人文科学也是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工具。 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依赖于人文科学。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在内的许多学科也是医学发展的基础。 3.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与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融合。 人的健康和疾病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伴随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存在,在医学活动中实现。 4.随着对医学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认识的深入,从而导致了医学模式的转变。 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现今广为接受的理论,医学的人文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医学的分类 •医学可分: ✓现代医学(Modern Medicine ) 现代医学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 ✓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 ) 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学、藏医学、蒙医学等。 二、医学的起源 1.中、西医学的起源大致相同。主要包括:

尔雅通识课介绍

尔雅通识课介绍 通识教育简介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它是指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奠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效交流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长为健全的公民。相对于专业教育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识教育”强调在更广泛的学科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使之成长为健全的人。 通识教育的缘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发展到鼎盛,最终在美国发展为通识教育,并在全世界传播。虽然“通识教育”的表述源自西方,但这一理念深深蕴含于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古代儒家倡导的“六艺之教”就在于将学生培养成“通才”。 到了近代,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偏离古典的通才教育传统,开始更多地转向实用专业教育,但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学家一直都强调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要重视通识教育或全人教育。例如:北京大学早期的教育受德国的影响比较大,蔡元培校长特别强调大学应当研究高深之学问,但同时他还主张沟通文理,提倡“五育”。20世纪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进一步强化了专业教育。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校合并和社会发展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界意识到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对跨学科人才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不利影响,开始大力提倡人文素质教育,西方的通识教育概念重新被引入并在中国得到发展。 国内高校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建设 北京大学从2022年9月起在全校开设“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体系”,目前通选课累计322门,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社会可持续发展”六大领

复旦大学选修课给分情况不完全总结

复旦大学选修课给分情况不完全总结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近纲:1.高晓林:不错的。 2.杨宏雨:从来不点名,期中会有一篇论文。不按书讲,布置影片,但是不想发言的可以不看。据说给分很好B+无限。 思修:1.陈果。众人皆知什么都好。 2.邵晓莹。同上。什么都好。 3.王贤卿。人挺好。给分一般。 马基:1.刘学礼:无可挑剔刘学礼。不点名。上课轻松。B+无限。不写论文。考试划重点。 2.瞿晓敏:人好。 毛概:1.孙谦:人挺好的,感觉比较随便。作业少。 应用伦理学:1.瞿晓敏:同马基。 体育课程 网球:1.陈琪:唯一的体育教授。不是很难。 剑术:1.陆根秀:完全无基础的同学也可以大胆的选。就是南区食堂有点远。而且不能迟到。计算机课程 张向东:人好。考试简单。考前复习。 李大学:平时完全没作业。考试巨难。上课过于激情。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六大模块 科技: 1.材料科学与社会是不错的 2.微电子技术:考试很方便,但只有pass和fail,注意绩点的同学慎选。 3.网络虚拟环境与计算机应用:老师严重歧视电脑盲。慎选。 生态环境: 1. 人类与社会多元文化:人多好混。 2. 生命科学中的伦理问题:这老师挺好的。朱伟&瞿晓敏都很好。 3. 生物力学与人类健康:闭卷考试,但是很简单。且每次都要签到。不给B-以下。艺术审美: 1. 影视剧艺术:龚金平。考试写影评。老师超级有魅力。有才华。给分好。但是也有人说考试不太好考。大家自己看着办吧。 2. 中外音乐审美:钱武杰注:此人为女老师。从来不点名。上课轻松。给分好。喜欢自己傻笑。 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1. 犯罪与文明、:汪明亮,老师长得很可爱,讲课很搞笑。从来不点名。一学期有两次小作业。期末考试开卷,听过课,看过PPT就够了。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内有3个SHEET)

课秤名称课理代码学分周学时开课 学期古典诗词导读CHIN119001 2 2 庄了导读CHIN119002 2 2 春秋<周易》与中华审关文化CHIN119003 2 2 庙诗经隗与中国文化传统CHIN119004 2 2 春秋中国现代文学名苦选讲CHIN119005 2 2 春秋唐宋八大家古文CHIN119007 2 2 春秋中国曲代小说选读CHIN119008 2 2 中国新诗导读CHIN119009 2 2 中国诗学经典导读CHIN119010 2 2 春秋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CHIN119011 2 2 <史记》导读CHIN119012 2 2 春秋宋词导读CHIN119013 2 2 春秋诗经与传统文化CHIN119014 2 2 <红楼梦》与人生CHIN119016 2 2 春秋<三国志》导读CHIN119017 2 2 <文选》打中古补会CHINllOOlfi 2 2 春秋备注 复旦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一、通识教育课程 I•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六大模块课程,总学分要求为24分・具体修读要求如下^ 1、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 (1)k想政治理论课模块须修读12学分,其中A组为必修课程,共10学分,B组为选修课程,任选一门•计2学分5 (2)“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理论概论"课程课堂教学为每周3学时,计3学分;社会实践环节每周2学时,不计入总学分,另计为社会实践学分; (3)历史学$业学生不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须在B类课程中另选一门。 类别 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学分周学的 开课 学)W 备注马克崽主义堪础原理概论PTSS110054 3 3 A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理论概论PTSS110057 3 3+2 必修10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某础PTSS110053 2 2春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TSS110008 2 2春秋 应用伦理学PTSS110005 2 2春秋 可持续发展导论PTSS110042 2 2 B组中共党史人物述评PTSS110012 2 2 春秋 选修2学分利会主义市场经挤概论PTSS110056 2 2 春秋 当代lit界经济与政治PTSS110016 2 2 国外马克思上义思潮PTSS110020 2 2 春秋 2、六大模块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模块”的总学分要求为12学分,学生须在每一模块中各修读2学分(即1 门课程)。建议每学期修读2学分(1门课程),6个学期修读完毕・ [撲块I]文史经典打文化传承

对《剪辑错了的故事..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小说选读课程代码: CHIN119008.01 开课院系:中文系考试形式: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袁松学号: 10300680121 专业:复旦大学经济学系 一、下列题目任选一题撰写一篇论文 1. 我看当代小说 2.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思考 3. 就本课程所学内容自拟题目学一篇论文 二、具体要求 1.正文字数在3000字以上(不包括注释和参考书目等)。 2.严格遵循论文写作规范(引文必须注明出处)。 3.必须提交A4纸打印的论文稿,并以此试卷作为论文封面,于左上方边角处装订。 4.字体:凡是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字,注释用小五号字,大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小标题用宋体/五号字/加粗。段落:一律采用标准间距、1.5倍行距。5.论文写作格式: 5.1 包括答卷页眉、论文题目、正文、注脚、引用及参考书目(或“参考文献”) 5.2 答卷页眉包括学号、姓名、选课代码、选课名称,右对齐 5.3 一律使用脚注。需包括作者、篇名/书名/期刊名、页码、出版社和版次/ 期刊号。 5.4 文末须列“引用及参考书目”,需包括书名/期刊名、作者、出版社和版次 /期刊号。 6.如果所提交论文不合规范者,必须改写。如果两次改写后,仍不合规范者不予以评分。 7.严禁抄袭,一旦发现按零分处理。 8.12月25日前提交。个别需改写的可顺延三天,最迟于12 月28 日之前全部交毕。逾期按零分处理。

对《剪辑错了的故事》的批判和再思考 ----- 基于社会结构及其演进分析 袁松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剪辑错了的故事》首次将对文革的思考目光投向历史纵深,历来对其的分析角度多样,然而从个人和社会结构及演进的角度分析和思考甚少。本文利用极权主义和帕累托改进的理论对小说进行新的梳理和思考,得出茹志娟笔下社会场景的极权主义特征,以及作者思考的局限性部分原因也是来自于此;同时分析和批判了小说中社会的激进演进方式,提出采取帕累托改进的社会发展理论,并指出小说直抒胸臆的结尾给人带来担忧。 关键词:反思文学极权主义帕累托 一引言: 十年文革浩劫结束,政治环境的放松,使文学再次成为民众的扩音器,成为时代的晴雨表。在经历旨在揭露文革给广大群众内心带来的深刻伤痛的伤痕文学短暂繁荣的同时,一批在文革之前便经历过反右倾的“归来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历史的纵深,力图从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的角度去反思文革的历史根源。而1979年《人民文学》第二期刊登了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自此拉开了反思小说创作的序幕。 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对其流派的划分也经历波折。小说的一经发表,便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在内容上,该小说第一次涉及到了文革前的左倾思潮,在一年多里得到了许多文学家的赞许和褒奖,称其揭示了更为深刻的历史教训;而与此同时,当时的文坛上出现了一场”歌德和缺德”1的讨论中,《剪辑错了的故事》屡屡被提起,被划为了以“揭露和宣泄”为主题的“伤痕文学”的范畴之中。而随着以历史反思为题材的小说不断涌现,80年代初,茹志娟的这部小说正式被研究界划归为“反思小说”的开端。 1“歌德和缺德之争”由1979年《人民文学》第六期发表的《歌德与“缺德”》所引起,文中对“伤痕文学”对阴暗面的揭露进行了严厉的政治批评,称其为反社会主义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