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大众传播学教案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教课方案编写格式与基本要求教课方案是教师以章节和课时为单位编写的详细教课方案,是授课思想、教课内容、教课技术的客观反应。教课方案既不一样于教课纲领,也不等同于讲稿,教课纲领

是对课程教课的整体要求,而教课方案则是实现教课纲领的详细细化并精心设计的授课框架。

一、教课方案的基本格式

一份完好的教课方案包含以下内容:

1、教课方案首页主要包含课程名称、课程编号、开课分院、上课班级、任课教

师,课程内容简介,教课目的与要求(课程的整体目标),教课要点与难

点等内容。

2、教课单元教课方案主要包含授课学时、授课章节,拟采纳的教课方法或手

段、教课目的与要求(章、节)、教课方式、基本教课内容、复习思虑

题与作业题、本次课实行状况及教课成效解析等。

二、教课方案的编写要求

1、以教课纲领、教课内容、基本教材为依照。

2、明确教课目的与要求。

3、科学安排进度,突出要点,讲清那点,侧重启迪。

4、精心采纳教课手段,注明其使用机遇。

5、教课方案应存入各教研室教课档案。

大众流传学课程教课方案

授课时间(学年 /学期)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教课方案编写

时间2018年3月

课程名称大众流传学课程编号15061210

总学时学分2

32

必修课()选修课(√)

课程性质授课:32学时理论课()实验课()

实验:学时任课教师赵月阳职称助教实习:周授课对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17 级一、二、三、四班本课程是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的要点应放在让学生认识流传研究的对象和主要理论,要求对大众流传的成效研究侧重解说,并侧重经过流传事例的

解读,来培育学生对流传现象的理解和解析能力,为后续课程供给理论知识的累积。

课程内容跟着新流传技术的发展和高度媒介化社会的到来,流传学自己也由一弟子分的舶来

简介和学科变为了与国家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亲密有关的热点学

科,具

主要参照有了亘古未有的学科地位和重要影响。这全部都说明,流传学适应了高度信息化社会的资料需要,拥有其余学科不行代替的价值。

《流传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第一版

社,2011 年

《媒介研究技巧》, Arthur Asa Berger著,中国人民大学第一版社, 2009 年

《流传理论发源、方法与应用》, Werner J.Severin 著,中国传媒大学第一版社2006 年

1﹑使学生认识流传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掌握大众流传学的有关研究,经过经典的

教课目的流传事例解读来扩展学生对流传现象的理解能力,并以此激发和培育学生的流传理论运和用能力。

教课要求2、培育学生流传现象解读能力,这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一定具备的基本能力。

(课程的所以,在教课安排上,应尽量侧重对学生对流传现象的理论解析,以便为此后的专业编整体目标)导打下坚固的理论基础。

1、知识方面:掌握流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看法和流传学的知识系统,注意知识的系

统性和正确性,理论深度方面不作过高要求。

2、能力方面:注意理论联系本质,学生要能依据课程所介绍的流传规律与研究方法进

教课要点

行本质训练,具备以下专业能力:其一,要能运用流传学理论对目前的流传现象与大众和

教课难点文化热点进行理性的解析和议论;其二,能够运用所学的人际流传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问题,具备优秀的人际交流能力;

3、素质方面:掌握理论思想的方法和规律,初步拥有理论的自觉与敏感。

大众流传学课程教课方案

2学时

授课题目流传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对流传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简要地介绍,包含“流传”的定义及意义;流传学中“传

教课目的

播”的定义和特色;“信息”的意义以及信息论和系统论对流传学的影响;流传学盛行和

的时间和原由;我国流传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流传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内容以及适用教课要求

价值;如何学好流传学等

(章、节)

使首次波及流传学的学习者对这门学科有一些宏观的掌握。

教课方式解说、演示、事例解析

(一)从流传的定义看流传学的研究对象(PPT)

1.如何掌握流传的看法

2.流传与信息

3.流传的定义和特色

教课内容与教课方案(二)流传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转规律的科学(PPT)

1.社会流传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色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转与社会发展

(三)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流传观(PPT)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掌握流传

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掌握流传

3.学习流传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思虑题:

1.什么是流传?它的基本特色是什么?

作业

2. 什么是“流传隔膜”课后小结

备注

大众流传学课程教课方案

2学时

授课题目人类流传的历史与发展

教课目的

经过对人类流传历史的回首,揭露人类流传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对自己流传能力的不停和

打破以及新媒介不停产生的过程;同时显现流传时代的发展已经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

教课要求

探究信息时代中流传的重要意义和将来的走向。

(章、节)

教课方式解说、演示、事例解析

教课内容与教课方案

作业一、从动物流传到人类流传(PPT)

1.动物社会的流传现象

2.动物流传的限制性

3.劳动创建了人类的语言

4.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建性

二、人类流传的发展过程(PPT)

1.口语流传时代

2.文字流传时代

3.印刷流传时代

4.电子流传时代

三、信息社会与信息流传(PPT)

1.流传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3.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作业:

1.试阐述电子流传的发展在人类流传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课后小结

备注

2学时

授课题目人类流传的符号和意义

教课目的人类流传的本质是信息的流动,信息是人类流传活动的基本资料。而信息又是符号和和意义的一致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观察符号教课要求与意义的性质和作用对掌握人类信息行为的特征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章就是从符号和(章、节)意义的角度下手,对流传资料进行深入解析。

教课方式解说、演示、事例解析

教课内容与教课方案一、符号在人类流传中的作用(PPT)

1.符号的定义

2.信号与象征符

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

二、人类流传中的意义交流(PPT)

1.什么是意义

2.符号意义的分类

3.符号意义的暧昧性

4.流传过程中的意义

三、象征性社会互动( PPT)

1.人类的象征行为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流传

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思虑题:

作业 1.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 简述米德的“主我” ( I )和“客我”( me)理论。课后小结

备注

2学时

授课题目人类流传的过程与系统构造

教课目的人类社会的信息流传拥有显然的过程性和系统性。流传过程研究侧重从流传的基本要和素下手从微观上对流传活动进行掌握;流传系统研究把流传看做一个由互相联系、互相教课要求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重视外在因素对流传的影响,从宏观上掌握(章、节)流传活动。本章就是从这两个角度下手,力求用简洁的模式显现流传的一些基来源理。

教课方式解说、演示、事例解析

教课内容与教课方案一、流传的基本过程( PPT)

1.流传过程的构成因素

2.几种主要的流传过程模式

3.流传过程的特色

二、社会流传的系统构造(PPT)

1.流传过程研究与流传系统研究

2.系统模式下的社会流传构造

3.社会流传的总过程理论

议论题:

作业

1.拉斯韦尔的“ 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点?课后小结

备注

大众流传学课程教课方案

2学时

授课题目人内流传与人际流传

教课目的不一样的流传种类相互独立有

流传种类是研究流传活动系统性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人内流传和人际流传是此中的基石。本章从人内流传和人际互交叉构成人类流传系统。

教课要求

流传的特色和功能下手,对流传种类的微观部分深入商讨。

(章、节)

教课方式解说、演示、事例解析

教课内容与教课方案一、人内流传( PPT)

1.人内流传的过程与构造

2.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想活动的人内流传

3.作为社会意理过程的人内流传

4.个人信息办理的基模理论

二、人际流传( PPT)

1.人际流传的动机

2.人际流传的特色和社会功能

3.人际流传与自我表达

思虑题:

作业

1.什么是人内流传?如何理解人内流传的性质和特色?课后小结

备注

2学时

授课题目集体流传、会合行为、组织流传

教课目的集体流传是在人内流传和人际流传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组织流传又是集体流传中一种和特别的种类,两者构成了流传种类中的中观构造。它们是人类社会性的表现,本章讲对教课要求两者的特色、体制和功能作系统地研究,它们也是从流传过程研究向流传系统研究过渡(章、节)的桥梁。

教课方式解说、演示、事例解析

教课内容与教课方案

作业一、集体流传( PPT)

1.集体的看法及其种类

2.集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3.集体流传与集体意识

4.集体规范在集体流传中的作用

5.集体压力与趋齐心理

二、会合行为及其流传体制(PPT)

1.会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2.会合行为中的特别流传体制

3.流言流传与会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三、组织流传( PPT)

1.组织与组织流传

2.组织内流传的过程与体制

3.组织外流传及其形态

作业:

1.试述组织流传及其功能。

课后小结

备注

2学时

授课题目大众流传

教课目的大众流传是众多流传形态中普及率最高,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一种流传形态。它的和重要影响跟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人们对信息的自觉追求愈来愈表现出来。大众流传能否教课要求控制的好,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可否顺利发展。所以本章经过对大众流传的(章、节)发展历史的回首,试图商讨大众流传的功能作用给人类带来的正负影响以及应付举措。

教课方式解说、演示、事例解析

一、大众流传的定义、特色与社会功能(PPT)

1.大众流传的定义

2.大众流传的特色

3.大众流传的社会功能

二、大众流传的产生与发展过程(PPT)

教课内容与教课方案1.大众报刊与大众流传

2.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流传

3.电视媒介与今世大众流传

4.互联网与大众流传的新革命

三、大众流传的社会影响(PPT)

1.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2.对于大众流传社会影响的两种看法

3.大众流传、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作业:

作业

1.简述对于大众流传社会影响的两种看法。课后小结

备注

2学时

授课题目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教课目的媒介组织是直接控制流传活动的流传者,所以它的内部制度、自己特色是限制流传活和动的直接因素;而流传者又是在特定的流传环境中存在的,必定遇到流传外面制度的控教课要求制。本章就是从流传控制的外面规范来观察查活动遇到的影响,主要从流传制度和媒介(章、节)控制双方面进行研究。

教课方式解说、演示、事例解析

一、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PPT)

教课内容与教课方案1.技术的定义和本质

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3.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4.今世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向及社会意义

二、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PPT)

1.流传者与大众传媒

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限制因素

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作业:

1.简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限制性。

作业

课后小结

备注

2学时

授课题目流传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教课目的

人类流传活动的发展史简而言之就是人类天生的流传能力和不停创建的新媒介的结和

合,可见流传媒介在流传活动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本章从媒介的实体和组织两个角度教课要求

来研究媒介的重要特征,商讨媒介的意义和作用。

(章、节)

教课方式解说、演示、事例解析

教课内容与教课方案

作业课后小结一、流传制度与媒介控制(PPT)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2.利益集体和经济权力的控制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察控制

二、对于流传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PPT)

1.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3.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4.发展中国家的流传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作业:

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备注

2学时

授课题目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在流传手段日趋丰富、流传媒介竞争日趋强烈的今日,作为流传过程的重要因素——教课目的

受众愈来愈遇到流传者的重视。将来的传媒业,谁博得了受众谁就博得了流传的成功。

受众从本来被动接受传媒灌注的靶子,成为左右传媒的指挥棒,有人预知大众流传将走教课要求

向小众流传、分众流传、个性流传,而这一些无不与受众的特质息息有关。本章就是从(章、节)

受众的特色来研究它在流传过程中的特别作用。

教课方式解说、演示、事例解析

教课内容与教课方案

作业一、“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PPT)

1.“大众”的看法

2.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3.大众社会理论与流传学研究

二、几种主要的受众观(PPT)

1.作为社会集体成员的受众

2.作为“市场”的受众

3.作为权益主体的受众

三、分众理论及其研究(PPT)

1.分众的看法、社会观和理论依靠

2.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向

3.有关分众需求的实证研究

四、“使用与知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PPT)

1.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2.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3.对“使用与知足”研究的议论

议论:

1.什么是“使用与知足”?如何理解受众需求?

课后小结

备注

2学时

授课题目流传成效研究

教课目的

对流传成效的重视和对流传成效最大化的追求正是流传学盛行并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和

因。所以流传成效研究向来是流传学中的要点内容。流传成效研究包含微观成效和宏观教课要求

成效两大方面,本章将从微观的角度介绍流传成效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有关课题。

(章、节)

教课方式解说、演示、事例解析

教课内容与教课方案

作业一、流传成效研究的领域与课题(PPT)

1.流传成效的看法含义

2.流传成效的种类及研究课题

3.流传成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流传成效研究的历史与发展(PPT)

1.初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2.“流传流”研究与“有限成效论”

3.20 世纪 70 年月此后的宏观成效理论

三、流传成效的产生过程与限制因素(PPT)

1.流传主体与流传成效

2.流传技巧与流传成效

3.流传对象与流传成效

作业:

1.说说建议领袖的特色及其在大众流传成效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课后小结

备注

大众流传学课程教课方案

2学时

授课题目几种主要的大众流传成效理论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大众流传高度普及和宽泛浸透为特色的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学教课目的

大众流传终究对个人和社会将会产生如何习、工作、思想方式都与大众流传联系亲密。

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经过什么体制产生的,这就是本章所商讨的大众流传的宏观效

教课要求

(章、节)果。在这一章里,我们将从大众流传与环境认知、大众流传与信息社会和中的阶层分化、大众流传与社会意理和舆论、大众流传的耳濡目染的影响四个侧面来研究。

教课方式解说、演示、事例解析

一、大众流传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PPT)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纲要及特色

2. 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流传环境的挑战

二、大众流传、社会意理与舆论——“缄默的螺旋”理论(PPT)

1. “缄默的螺旋”理论的纲要

2.“缄默的螺旋”理论的特色

3.对“缄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议论

三、大众流传的耳濡目染成效——“培育”理论(PPT)

教课内容与教课方案1.“培育”理论的发源和背景 2. “培育”理论对于社会与流传的基本看法3.“培育”理论的外头

四、大众流传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成效(PPT)

1. 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

2.对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3.框架成效与受众框架

五、大众流传与阶层变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PPT)

1. “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3.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六、“第三人成效”(PPT)

1.“第三人成效”的看法及其理论缘起

2.对“第三人成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3.“第三人成效”理论的意义和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

思虑题:

作业

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纲要及其特色。课后小结

备注

大众流传学课程教课方案

2学时

授课题目国际流传与全世界流传

陪伴着传媒技术的革命,特别是卫星通信、微波通信、计算机网络的宽泛使用,使得

教课目的

信息流传出现了全世界化的特色。国际流传和全世界流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突现出的流传和

学新课题。它们的看法该如何界定、对人类的经济、政治、环境等等的影响如何,人类

教课要求

该如何控制和利用这些新的流传形态,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章、节)

国际流传和全世界流传的最新研究状况。

教课方式解说、演示、事例解析

教课内容与教课方案一、从国际流传到全世界流传(PPT)

1.国际流传与全世界流传的看法

2.全世界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二、对于世界信息流传次序的争辩(PPT)

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2.“新世界信息次序”论辩

三、国际流传与全世界流传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PPT)

1.国际报导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思虑题:

作业

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它有哪些特色?

1.

课后小结

备注

2学时

授课题目流传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教课目的学习流传学,不单要掌握它的基来源理和看法,并且应当认识这门学识的发生、发展和历史,这有助于我们对这门学识的系统理解;别的,流传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

教课要求学派,认识这些学派的立场、看法和方法,兼容并收才能革故鼎新。在本章里,我们将

(章、节)就这双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商讨。

教课方式解说、演示、事例解析

教课内容与教课方案一、流传学的发源、形成与发展(PPT)

1.流传学的初期学术思想源流

2.流传学的奠定者和学科创始者

3.信息论和控制论对流传学的贡献

二、流传学的主要学派(PPT)

1.流传学的经验学派

2.流传学的批评学派

思虑题:

作业

1. 流传学的四大奠定人和学科首创人是谁?他们各自的主要贡

献是什么?

课后小结

备注

2学时

授课题目流传学检查研究方法

教课目的任何学科的研究成就都是成立在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上的。没有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和一些成就都是海市蜃楼。流传学的研究方法问题能够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方法论系统的教课要求问题,二是检查研究程序或技术的问题。本章主假如从应用的角度对流传学的若干定量(章、节)检查研究方法或技术做一简要介绍。

教课方式解说、演示、事例解析

教课内容与教课方案

作业课后小结一、流传学与检查研究(PPT)

1.流传学检查研究的种类

2.检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二、抽样检查法( PPT)

1.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2.问卷设计

三、内容解析法( PPT)

1.内容解析的定义和特色

2.内容解析的课题和用途

3.内容解析的程序和技术

三、控制实验法( PPT)

1.控制实验法的用途

2.控制实验的基本程序与技术

思虑题:

1.流传学的检查研究大概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

是什么?

备注

大众流传学课程教课方案

2学时授课题目随堂考试

教课目的

和认识流传学教程一书的基本内容,教课要求掌握流传学教程一书的理论看法(章、节)

教课方式解说、演示、事例解析

教课内容与教课方案一、复习回首所学的所有理论知识点(PPT)

二、随堂考试

作业

课后小结

备注

大众传播学-教案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大众传播学》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并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 总学时:30学时 总学分:1.5 使用教材: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介绍: 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范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注:由于课时有限,适当安排课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目录

大众传播学

(一)传播学界说 一:什么是传播学?(选择)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具体来说,传播学是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 概括来讲,传播学从人类传播的社会作用出发,利用社会行为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传播的一般规律,其目的在于提高传播效果,更好的发挥传播的作用,促进社会发展。 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而狭义的传播学则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故而也称之为大众传播学。 二:传播学的起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俊杰雇佣一批学者,让他们从心理学,宣传学,社会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一方面用来提高本国士兵的士气,另一方面用来抵消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治宣传的影响。 美国重要的政治学家,传播学5个W公式的创始人哈罗德*拉斯韦尔,著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以及著名的新闻学家威尔伯*施拉姆,他们后来成为大众传播的”五大先驱”. 三:产生的原因:(简答) 1.社会发展的需要(A军界:丑化对方的形象,提高本国士兵的士气;B经济方面,树立 企业形象;政党竞选方面,进行包装宣传) 2.科技发展的推动。 3.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 四:传播学研究流派(论述:各自的观点和区别) 传播学分为两大流派;经验学派即美国传统学派批判学派即欧洲批判学派 (一)美国传统学派 1.代表人物 (1)哈罗德*拉斯韦尔(著名的政治学家,传播学五个W的创始人) 1932年提出四个因素;

传播学教案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 1、1946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一、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 1、十九世纪——二十世纪40年代基础 2、二十世纪40年代开始独立学科 3、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 卢因 霍夫兰 拉扎斯菲尔德 4、一位集大成者:施拉姆 施拉姆的主要贡献是:他是集大成者——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作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它是第一个具有创 见“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 的人。它建立了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 部著述,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最为著名。 5、传播学在美国兴起发展原因(宏观背景分析): 现代西方各国中,美国为最发达。在传播和传播研究领域也不例外。理所当然的成为传播学的诞生地。 (1)媒介背景 传播机构或媒介,最初是以报纸的面目出现的。由此实现了新闻性传播活动的独立化、职业化。17世纪末,美国出现报纸:20世纪后,成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它拥有美联社、合众社等著名通讯社。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的急进而重大的课题。 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 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一方面,传播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 从社会角度看,媒介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充实了人们的余暇。一方面使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滥,这就逼迫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美国最早、最强烈的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其追根究底的愿望。 (2)学科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纷

传播学教案设计(全)

导言 【课题名称】传播学教程导言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传播学学科地位的确定 2、传播学导入中国及中国新闻教育模式变迁 【教学重点和难点】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教学课时】4课时 【课的类型】讲授课 一、人类日常传播现象 “传播”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 人际传播——面对面地谈话、打电话、发短信、邮寄信件、电子邮件、QQ (UC、POPO、MSN等即时聊天工具)。 组织传播——学校、院系、班级、企业、机关单位、家族、帮派等,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大众传播——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 人内传播、自我传播——自省(“吾日三省吾身”) 信息传播的载体可以是语言、体态,也可以是图象、实物等。 下面传播的载体是什么:舞剧(体态)、接绳记事(绳)、烽火戏诸侯、(烽火)、红灯示警(红灯)。 二、传播学是什么?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传播是英语communication一词的汉译,意指思想、观念、意见的相互交流,传播就是与人共享信息、观念、意见的过程。 三、传播学发展流程 对于人类传播现象和行为作系统、科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H.D.拉斯韦尔提出的关于传播的模式与功能,对传播学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W.施拉姆于1948年在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美国第一个传播研究所,把新闻学同传播学结合起来。传播学者们把信息、控制、反馈、系统等概念引入传播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模式,从而使传播学形成初步体系。60年代前后,传播研究在西欧各国普遍开展起来。中国开展传播研究,则在80年代初。 四、传播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

大众传播学概论教案

大众传播学概论 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要点: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 要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于人类传播活动但其它传播现象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作为研究对象。 其它传播现象:蝙蝠的超声波行为、向日葵向着太阳转动、月亮引起地球潮汐等等。 传播发展的规律、信息传播规律、信息接受规律 二、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 三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2、互动性。 3、开放性。 4、综合性。 5、发展性。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四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传播学与社会学 2、传播学与心理学 3、传播学与人类学 4、传播学与新闻学:新闻学是报刊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理论或“学”的研究。新闻学以报学为基础,侧重于微观、局部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为基础,偏重于宏观、整体和双向研究。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 5、传播学与历史学 二、传播学的知识层次 按照知识的构成或抽绎层次,传播学可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边缘传播学。 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1、传播科学论; 2、传播过程论; 3、传播主体论; 4、传播客体论; 5、传播载体论; 6、传播对象论; 7、传播方法论;8传播环境论 [绪论思考题]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传播学与新闻学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3、解释概念并分别说明其创建者的主要贡献: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大众传播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本文将从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理论模型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信息在大规模人群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这种传递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二、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媒体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受众是接受和解读信息的个体或群体,他们的特征和行为对信息的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传播内容是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新闻、广告、宣传等。 三、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 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传统线性模型认为信息是从媒体传递给受众,受众passively 接受信息。双向模型强调受众的反馈和互动,认为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多向模型则更加关注受众的主动参与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四、大众传播学的实际应用 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广告是大众传播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通过研究受众的需求和心理,设计有效的广告策略。公关是另一个重要领域,通过研究受众的态度和反馈,制定有效的公关策略。社交媒体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领域,大众传播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影响。 总结: 大众传播学课程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包括广告、公关和社交媒体等。通过大众传播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传播环境中的挑战。

传播学教程整理第七章大众传播

第七章大众传播 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特点:a.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b.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专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c.对象是一般社会大众,即“受众”;d.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和文化属性;e.传播的单向性很强;、f.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a.环境监视功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适应此变化,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b.社会协调功能(联络、沟通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保证社会遗传代代相传)。 赖特“四功能说”(«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 a.环境监视功能(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包括警戒外来威胁和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b.解释与规定功能(传达信息并非单纯告知,常伴随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该采取什么行为反应);c.社会化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及行为规范方面的重要作用);d.提供娱乐(满族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主要是娱乐)。 施拉姆的综合功能说(«传播学概论»):a.政治功能(监视,协调,社会遗产、法律、习俗的传递);b.经济功能(搜集信息,解释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c.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并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a.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事物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传媒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开,造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从而强制遵守社会规范);c.麻醉作用(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失去社会行动力,负面作用)。 产生和发展过程: 大众报纸廉价“便士报”①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发展和普及于19C后半叶和20C初。特点:价格低廉;发行量大;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大众生活;读者不限于特定阶层或群体,是一般大众;广告收入是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意义:在此过程中大众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观点纸”→“新闻纸”,政党经费运营市场→市场化和企业化运营,即报纸成为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电视特性: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给受众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提供新闻和信息,也提供文化和娱乐.发展:a.数字压缩→多频道化;b.多媒体技术→表现手段多样、传输质量高;c.电脑和网络技术→提高双向性和互动性;d.卫星传输技术→跨国传播和全球传播。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①“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代表:(美)J.布莱士(«美利坚民主国»)、(法)G.塔尔德(«舆论与群集»)、C.H.库利(«社会组织») a.布莱士: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现实的舆论是一个由分散的、具有情绪性和偏颇性的个人印象或观点经传播结晶为合理的公众意见的过程,报刊在此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因其具有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政治主张的代言人、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三个功能。 b.塔尔德:报刊对社会的最主要贡献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公众与一般集群不同,有理性有知识有教养,能公正冷静地思考公共事件。只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报刊是把分散的公众连接起来的纽带,公众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无限扩大,社会将进入以“流行和革新”为主的时代。 c.库利:“印刷意味着民主”,而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时才能成为现实。舆论实质上是组织化的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这些意识与媒介相联系。对大众报刊的营利主义感到不满,但认为近代传媒的发达扩大了人际交流与沟通及各国人性和道德的发展。“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代表:拉扎斯

大众传媒 教案

大众传媒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大众传媒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 了解大众传媒的概念和作用; 2. 探讨大众传媒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4. 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 大众传媒的定义和分类; 2. 大众传媒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3. 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的培养; 4. 信息获取和分析的技巧。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大众传媒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报道素材; 3. 学生手册或笔记本。 教学活动安排: 活动一:引入大众传媒(预计时间:1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大众传媒的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讨论:你认为大众传媒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活动二:大众传媒的分类和作用(预计时间:20分钟) 1. 分组讨论: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将大众传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列举出

每种类型的代表性媒体; 2. 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所分析的媒体类型,并讨论该类型媒体的作用和特点。 活动三:大众传媒的影响(预计时间:25分钟) 1.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大众传媒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展开讨论,并列举具体案例; 2. 每组派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互动。 活动四:培养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预计时间:30分钟) 1. 学生个人或小组阅读指定的新闻报道或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分享讨论阅读体会,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评价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客 观性。 活动五:信息获取和分析(预计时间:20分钟) 1. 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新闻话题,利用互联网或其他媒体渠道,收集相 关信息;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该话题的简短报道,并陈述自己对该报道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参与媒体素养培训和相关社区活动,提高他们对大众传媒的认识和 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媒体分析和评价的小组项目,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评估方法: 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质量; 2. 学生完成的小组或个人作业的准确性和创意性;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含实训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适用于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专业等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大众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讲解大众传播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与规律;系统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大众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大众传播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64课时。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2.一般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了解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了解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时数:4 理论讲授学时:4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一、口语传播时代 二、文字传播时代 三、印刷传播时代 四、电子传播时代 第二节传播与传播学 一、传播与信息 二、信息社会 三、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 第三节传播学研究的演化 一、三大来源 二、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三、两大流派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 一、交往与传播 二、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 (四)作业 论述:四大先驱之于传播学的贡献。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一)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 2.一般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 3.了解理解什么是情境意义、象征行为。 (二)教学时数:8 理论讲授学时:8 (三)教学内容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1、课程的基本描述 2.教学定位 作为探讨人类信息交流的规律、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新兴学科,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既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在社会竞争中最新的需求。旨在通过对传播学的学科概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系统学习,以及对传播实践活动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全面的理解,能基本掌握用传播学视角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并提高日常的和专业的传播实用技能。 2.1课程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传播学基本理论,对传播现象进行建模; 2、能够应用群体传播原理,分析大众传播问题。 3、能够根据大众传播要求,合理选择传播工具,设计针对传播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传播意识,充分考虑社会因素。 4、在项目研究中能够融入团队,在团队中根据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 2.2课程的主要特点 主要描述课程的本质特点。

《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基础和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传播活动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传播学》是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必修的基础理论课。 2.3教学方法 1、传统讲授+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指导自学法:传播学研究领域之传播者、传播控制的教学方法。采用对比教学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第一层对比是从不同社会制度来对比学习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重点,对于极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则由教师列出知识要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只做基本了解;第二层对比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种媒介规范理论来对比,从“背景-观点-评价”这一思路来讲授这三种理论之间的差异性及承接性,其中对比重点讲解自由主义与社会责任媒介理论,而民主参与媒介理论则由学生按前面的思路自主学习。通过这两种方法的配合使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减少,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更多时间进行自学思考。 2、传统讲授+尝试教学法+辩论教学法:传播学研究领域之传播媒介的教学方法。对于各种媒介的介绍选取的是由教学法专家邱学华提出的尝试教学法,一改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先试后导”。也就是以教师出示尝试题为起点,先让学生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尝试练习,然后在尝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启发学生相互讨论,最后,教师再根据某些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 3.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把本门课程所要讲授的知识归成几个方面,按建议的讲授顺序(切记不要按照某一具体教材的章节来划分),分别阐述其在专业规范中覆盖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按知识单元分配学时,并标明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重要程度。在本章的最后按表格汇总列出本课程覆盖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3.1课程覆盖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汇总 涵盖的知识体系

大众传播学教学资料

大众传播学论文

姓名:杨俊学号:100410027 班级:行政管理Q1041 对大众传播学的麻醉作用的理解 在当代信息传播不断高技术化的时代,对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大众传播的信息也对人们的生活有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与影响,人们已经离不开一些信息化产品,人们在享受着这些方便的科技产品。手机、电脑、网络信息已经泛滥了。大众传媒掌握了大部分的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在这些泛滥的信息里面,人们已经跟随者舆论的导向,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只是单方面的跟风,无聊,形成了一种人论我论,人云亦云的状况。我们追求信息化,追求方便快捷,但是这些大众传播的这种越来越舆论化的信息使得它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分化。都说事物具有两面性,但大众传播的消极一面暴露无遗。就现在来看,大众传播的一些负面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也被同化了。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一些内心的原则理念,改变了看待事物的辩证的理性的眼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也被这些信息所迷惑,难于辨别是非。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了大众传播学的麻醉作用。他们认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负面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大众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多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致使人们每天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从而没有多少时间直接投身社会实践,与社会的关系便日趋疏远和冷漠。二是这种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了解让大众获得了虚幻

的满足,使他们“从积极地参与事件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从而逐步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而我自己对此也有着自己理解,我想就网络媒体的一个新闻事件的各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见解。小悦悦事件相信我们对这个实践已经相当的不陌生,先来看看事件经过。 两岁的悦悦被迎面驶来的面包车撞倒卷到车底。两名路人先后路过均对倒地的悦悦不理睬,接着悦悦被小型货柜车再次碾压。之后往来的十余个路人均见死不救,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到并救起悦悦。从这个信息来看,我们会批判,会抱怨。会唾骂那些人。当我们了解事实本质再来看看吧。我想从三个方面以这个时间来谈谈对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的理解。 首先,大家被舆论表象所引导,都说那些人没有道德,说司机不顾生命。我想了一席啊,我觉得,在黑暗的情况下,司机压过去没有在意,而且压着人不可能还那么淡定的开过去,说明,他是在未看到的情况下,开过去,18个人,是有没有同情心的人,但还有一部分人,不能从表象看他们是没有道德的人。究其根本是害怕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南京徐老太事件寒了人们的心。没有知识的,只顾自己利益的老人缺陷害了帮助了自己的人,之后又相继出现了老人故意跌倒,公交司机去扶她,却被反咬是他撞的,幸好当时有录像,才没有被诬陷。是这些事情让人们的道德之心怯弱,无法承受那种打击。 其次,媒体将这事件扩大化,全国知晓,人么都会哪些行为分开,可发生在自己身上是他们又会怎样抉择呢,都会口头上说。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人们判断事情也只是跟随大众人云亦云,说道德沦丧,人们的口舌之战开始了。人们就质疑这一个说法道德展开,大肆宣扬。媒体的压力,给那18个人也带来了巨

周婕《大众传媒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众传媒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6422303 课程类别:专业自选课 适应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方向)专业 总学时:36 总学分:2 课程简介:传媒学是近年来在我国才得到重视的一门学科。然而,在国外,传媒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早已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传播媒体的运用也早已在管理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基础理论课,是目前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学习传媒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有助于良好的开展传播活动,协调社会关系,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授课教材(教材名称、教材著<编>者,出版社,出版日期,教材获奖或推荐情况简介): 大众传播学(修订版),作者:李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年9月1日,I S B N:9787302198574

参考书目(书目名称、著<编>者,出版社,出版日期)1、《传播学教程》【M】,郭庆光著,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99.11; 2、《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沃纳·赛佛林等 【美】著,郭镇之等译,第一版,华夏出版社,2000.01; 3、《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M】,黄晓钟等编,第一版,四川 大学出版社,2005.8; 4、《传播学:世界的与民族的》【M】,单晓红著,第一版,云 南大学出版社,2003.11; 5、《传播学原理》【M】,张国良主编,第一版,复旦大学出版 社,1995.12 6、《大众传播学总论》,张隆栋等编,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93.07; 7、《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段鹏著,第一版,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02; 8、《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M】,郭建斌等编,第一版,浙江 大学出版社,2005.8; 9、《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罗杰斯【美】著, 殷晓蓉译,第一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3月; 10、《麦克卢汉精粹》【M】,麦克卢汉等【加】编,何道宽译, 第一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 11、《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麦克卢汉【加】著,何 道宽译,第一版,商务印书馆,2000.10; 12、《大众传播模式论》【M】,丹尼斯·麦奎尔【英】著,祝 建华等译,第一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3、《报刊的四种理论》【M】,韦尔伯·施拉姆等【美】著,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第一版,新华出版社,1980。 二、课程教育目标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各种媒介的特点、媒介运行的基本

(完整版)大众传播学教案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教案编写格式与基本要求 教案是教师以章节和课时为单位编写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授课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技能的客观反映。教案既不同于教学大纲,也不等同于讲稿,教学大纲是对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而教案则是实现教学大纲的具体细化并精心设计的授课框架。 一、教案的基本格式 一份完整的教案包括以下内容: 1、教案首页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编号、开课分院、上课班级、任课教 师,课程内容简介,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的总体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等内容。 2、教学单元教案主要包括授课学时、授课章节,拟采用的教学方法或手 段、教学目的与要求(章、节)、教学方式、基本教学内容、复习思 考题与作业题、本次课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等。 二、教案的编写要求 1、以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基本教材为依据。 2、明确教学目标与要求。 3、科学安排进度,突出重点,讲清那点,注重启发。 4、精心选用教学手段,注明其使用时机。 5、教案应存入各教研室教学档案。

大众传播学 课程教案 本课程是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了解传播 研究的对象和主 要理论, 要求对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着重讲解, 并着重通过传播案例的 解读,来培养学生对传播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 力,为后续课程提供理论知识的积累。 随着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和高度媒介化社会的到来, 传播学本身也由一门生疏的舶来 学科变成了与国 家建设、 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每个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热门学科, 具 有了前所未有的学科地位和重要影响。 这一切都说明, 传播学适应了高度信息化社会的 需要,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 《媒介研究技巧》 , Arthur Asa Berger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 , Werner J.Severin 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掌握大众传播学的相关研究,通过经典的 传播案例解读来扩 展学生对传播现象的理解能力, 并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传播理论运 用能力。 2、培养学生传播现象解读能力,这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因此, 在教学安排 上, 应尽量注重对学生对传播现象的理论剖析, 以便为今后的专业编 导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知识方面: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传播学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系 统性和准确性,理 论深度方面不作过高要求。 2、能力方面: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要能根据课程所介绍的传播规律与研究方法进 行实际训练, 具备 如下专业能力: 其一, 要能运用传播学理论对当前的传播现象与大众 文化热点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论; 其二, 能够运用所学的人际传播知识, 解决现实生活 中的人际交流问题,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3、素质方面:掌握理论思维的方法和规律,初步具有理论的自觉与敏感。 授课对象 广播电视编导 专业 17 级一、二、三、四班 教案编写时间 年 月 课程内容 简介和 主要参考 资料 教学目的 和 教学要求 (课程的 总体目标) 教学重点 和 教学难点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 课程名称: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 计划学时:32课时 选用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适用专业:适合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课程的教材。 课程负责人:纪征 第一周 授课内容: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人类的传播行为、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多媒体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新华出版社 3、《传播学导论》邵培仁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4、《大众传媒概论》张冠文编著山东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2.解释媒介在形成人们价值观方面所起的作用。 3、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传播活动的几个层次 2、电子媒介的类型和在人类传播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 传播学的学科体系 一、传播学的学科体系

1、从考察传播现象的角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研究层次: 传播过程研究 传播行为研究 信息科学研究 效果研究 宏观效果研究 2、从传播行为和传播范围的角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研究层次: (1)自我传播:这是指每个人的自我信息沟通。 (2)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 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3)群体传播:这是指在某一无组织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组织传播:这是指在有组织、有指挥中心的群体中进行的传播活动。 (5)大众传播:这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面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公开 信息传播。 (6)国际传播:大众传播媒介出现了很多跨越国界的传播行为,如卫星电视、短波广播、 因特网等。 3、从传播内容或专题的角度展开的研究 政治传播研究 文化传播研究 科技传播研究 传播媒介管理研究 传播与社会变迁研究 传播与信息社会研究 二、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 播观。事实上,在以唯物史观建构传播学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在其著作中为我们提 出了重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我们必须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 用的系统观点入手,在强调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的同时,也对精神生产和精神 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给以足够的重视。 三、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学习传播学的意义在于提高我们对传播规律的理解,使我们在预测和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 国内传播方面能处于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10数媒张水生

大众传播学导论 绪论 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人类一切传播行为 狭义:大众传播 传播学产生的因素:商业、政治、战争 传播学研究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发现范式、阐释范式、批判范式。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 第一节传播学界说 传播学五大先驱: 美国哈罗德-拉斯韦尔 美国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 美国库尔特-卢因 美国卡尔-霍夫兰 美国威尔伯-施拉姆 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美国传播学开山鼻祖 传播学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 播学两大主要研究学派 一、经验学派(传统学派、实证学派) 其实验室研究重视实际经验的观察和推论,强调研究程序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二、批判学派 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 批判学派看待传播现象与传播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一种是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沿用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的理解;另一种是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看待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和传播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 批判学派的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三大领域: 传播制度与社会阶层的关系 大众传播功能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受众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 1、法兰克福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第一代,霍克海姆、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 第二代,本雅明、哈贝马斯等 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倾向:都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著称。 2、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 代戈尔丁、表人物:物霍尔、莫利、费斯克等

3、政治经济学派 代表是李斯特大学大众研究中心的默多克、威斯特嘉特、等人 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主要研究两方面的:第一是传播体系所有制结构;第二是传播媒介市场约束力运行的方式。 政治经济学派偏重于剖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化的传播体系及其带来的后果。 4、多伦多学派 创始人是著名的媒介研究者麦克卢汉和英尼斯。 批判学派就其历史来说走过了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30年代到二次世界大战、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 第二节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一、实证研究方法的批判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范式始于孔德的实证哲学。这一范式主张以自然研究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强调科学的最终目标在于预测。 20世纪60年代,主导德国社会学界的学派有三个:一是以海德格尔和格伦为代表的阐释学,二是以科隆大学为中心的实证学派,三是以阿多诺、霍克海姆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 大众传播媒介在实质上是少数垄断资本多大多数人实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 二、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范式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提出来的。 所谓多元范式,其实指的就是“发现范式”、“阐释范式”以及“批判范式”。 发现范式民常用的方法:内容分析、田野调查、控制实验、语义分析等; 阐释范式常用的方法:民族志研究、交谈分析、话语分析、修辞分析等; 批判范式常用的方法:批判的民族志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文化研究、后现代研究等。 三、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传播学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可以分为两大研究类型,即实证方法和批判方法,而以市证方法为主流。 就其研究种类而言,大体上有两种:学术研究(基础研究)和私人研究。共同的研究目标:解释问题和研究未来。 (一)传播学研究步骤 1、研究论题的选定 2、确定与研究相关的问题 3、文献探讨 4、拟定研究假设和研究问题 5、调查与实验设计 6、调查代理机构和外勤服务机构 7、资料分析和解释 8、重复实验(逐项重复、操作上的重复、测量工具的重复、建设性的重复) (二)西方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1、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地、系统地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的一般步骤:

郭庆光_传播学教程(最终版)

郭庆光_传播学教程(最终版)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 目录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第五章人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传播 第二节人际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第二节组织传播 第七章大众传播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理论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第二节抽样调查方法 第三节容分析法 第四节控制实验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