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技术教案

目录

《Direct3D编程》教学大纲(106001) (1)

《互动业务系统设计》教学大纲(106002) (3)

《计算机图形学》教学大纲(106003) (5)

《计算机网络协议基础》教学大纲(106004) (8)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教学大纲(106005) (11)

《媒体内容安全技术》教学大纲(106006) (13)

《媒体网络规划与设计》教学大纲(106007) (16)

《媒体网络与交互电视技术概论》教学大纲(106008) (18)

《媒体资产与业务管理技术》教学大纲(106009) (20)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教学大纲(106010) (23)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教学大纲(106011) (26)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VB》教学大纲(106012) (28)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C》教学大纲(106013) (29)

《数据库技术与SQL语言》教学大纲(106015) (34)

《数字图像处理A》教学大纲(106016) (35)

《数字图像处理B》教学大纲(106017) (38)

《数字影视保护技术》教学大纲(106018) (40)

《数字语音技术(A)》教学大纲(106019) (41)

《数字语音技术(B)》教学大纲(106020) (43)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教学大纲(106022) (45)

《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大纲(106023) (48)

《游戏测评技术》教学大纲(106024) (50)

《游戏人工智能》教学大纲(106025) (51)

《游戏设计基础》教学大纲(106026) (53)

《游戏音效技术》教学大纲(106027) (55)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教学大纲(106028) (57)

《自然人机交互技术》教学大纲(106029) (58)

《游戏引擎原理》教学大纲(106030) (60)

《电子商务和信息安全》教学大纲(106031) (62)

《现代电视技术》教学大纲(106032) (64)

《Direct3D编程》教学大纲(10600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01

英文名称:Direct3D Programming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13100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 (106010)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课程简介:《Direct3D》课程主要涵盖了Direct3D初始化、绘制流水线、颜色、光照、纹理、Alpha 融合、模板以及如何使用Direct3D实现游戏中所需的技术。与目前的游戏编程相结合,课程中会介绍顶点着色器和像素着色器。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可以使用Direct3D实现一些有趣的技术和应用程序,例如地形绘制、粒子系统以及加载和绘制3D模型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加深对前面所学的C/C++、Windows编程的理解。能够将数据结构部分的抽象内容应用到鲜活的实例中来,同时也与相关课程《游戏引擎技术》互补发展。通过学习,使学生可以使用Direct3D进行图形绘制及渲染,并掌握当前3D游戏开发的核心技术。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对游戏开发的兴趣。

基本要求:

1.了解3D空间中的基本运算。

2.掌握Direct3D中的绘制。

3.了解粒子系统和地形绘制基础。

4.掌握顶点着色器和像素着色器的编程。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基础知识(2学时)

重点内容:掌握向量几何和向量代数,以及它们在3D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应用。掌握矩阵,矩阵代数,以及如何借助矩阵进行3D几何变换。掌握D3DX库中专门用于进行3D数学运算的部分类和函数。

2.Direct3D基础(2学时)

重点内容:掌握基本的图形学概念以及如何初始化Direct3D。

3.Direct3D中的绘制(4学时)

重点内容:掌握如何绘制场景。

4.颜色、光照(4学时)

重点内容:掌握Direct3D中颜色的描述方式,光照的定义方式。

5.纹理映射(4学时)

重点内容:掌握如何创建纹理,纹理应如何进行过滤。

6.融合技术(4学时)

重点内容:掌握Direct3D支持的各种融合模式及如何用Alpha分量控制图元的透明度。

7.模板(2学时)

重点内容:掌握模板缓存的工作原理,如何实现镜面效果,如何绘制阴影。

8.Direct3D的应用(4学时)

重点内容:设计粒子系统及地形绘制。

9.顶点着色器入门(4学时)

重点内容:如何创建、设置及销毁顶点着色器。

10.像素着色器入门(2学时)

重点内容:如何编写、创建和使用像素着色器。

四、作业、实践环节

通过实际编程操作完成作业。

五、建议教材

[1](美)Frank D.Luna 著,段菲译. DirectX 9.0 3D 游戏开发编程基础.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六、参考资料

[1] Wolfgang F.Engel 著,周惟迪等译. Direct3D游戏编程入门教程(第二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执笔人:沈萦华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徐品,沈萦华,蓝善桢,张岳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互动业务系统设计》教学大纲(106002)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02

英文名称:Interactive Service System Design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5学分/32+16学时(课内32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协议基础(106004)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上机实验

课程简介:IPTV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提供受用户欢迎的互动业务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本课程是一门综合介绍互动业务系统设计相关技术的课程,集中讲述了互动业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对互动业务系统中的业务运营支撑技术、中间件技术、浏览器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突出互动业务开发。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介绍最新的互动业务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解决方案及商业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起互动业务系统知识结构,掌握互动业务系统开发技能。

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互动业务系统的概念、互动业务系统的基本构架;掌握互动业务系统中业务运营支撑、中间件、浏览器等相关技术;了解开发互动业务的基本流程。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40学时)

第一章概述(2学时)

重点内容:互动业务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基本结构,互动业务的主要形式。

第二章网络基础(2学时)

重点内容: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电信网络的基本体系结构,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第三章互动业务运营支撑(6学时)

重点内容:BOSS的系统功能,BOSS的系统架构,BOSS的应用集成平台,BOSS的业务框架平台,BOSS 的应用解决方案。

第四章中间件技术(8学时)

重点内容:中间件的基本概念与结构,数字电视中间件(MHP,MHEG5,NDS,SeaChange),Web服务中间件,移动业务中间件。

第五章浏览器技术(6学时)

重点内容:XML,Java,AjaX等

第六章互动业务开发技术(8学时)

重点内容:QT,Android,Moblin等

(二)实验教学(16学时)

1.网络Socket编程实验(2学时)

重点内容:基于Socket的TCP网络通信,基于Socket的UDP网络通信。

2.嵌入式开发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ARM嵌入式开发。

3.浏览器应用开发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基于Java的浏览器应用开发。

4.QT开发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基于QT的终端显示开发。

5.移动业务开发实验。(2学时)

重点内容:Android、Moblin移动业务开发。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

1. 每2学时布置2~4题;

2.课外大作业,完成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五、建议教材

六、参考资料

[1] 杨放春等. 下一代网络业务支撑环境.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5.

[2] 李华飚. Java中间件技术及其应用开发.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9.

[3] 靳岩. GOOGLE ANDROID开发入门与实战.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6.

[4] https://www.360docs.net/doc/ab19223742.html,/

执笔人:杨成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杨成, 宋金宝,李传珍

专业负责人:杨磊,杨成

系主任:杨磊

《计算机图形学》教学大纲(106003)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03

英文名称:Computer Graphics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广播电视工程等专业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学时:2.5学分/32+16学时(课内32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A(123001-2)、C语言程序设计(13100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 (106010)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上机实验

课程简介:《计算机图形学》是研究怎样用计算机生成、处理和显示图形的一门学科。图形学的应用范围很广,三维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动画、游戏等领域都是以图形学知识为基础的。本课主要讲述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应用,使学生学习计算机图形学的经典方法和最新成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图形编程能力。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图形生成原理、图形几何变换、图形显示技术、曲线、三维几何造型、真实感图形等部分。另外,本课中还有有关交互式图形设计的实验,学生将学习使用VC++进行图形绘制以及基于OpenGL进行三维真实感图形的造型、显示与渲染的实验。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原理及常用的算法,并学会用VC++开发工具编写简单的绘图程序。

基本要求:

1.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概况、图形显示设备;

2.了解VC++开发工具,掌握VC++基本的图形绘制方法;

3.理解直线、园与椭园的生成算法,掌握直线的Bresenham算法;

4.掌握区域填充算法,理解线型与线宽的处理、字符、裁剪、反走样等基本图形生成算法;

5.掌握二维几何变换的方法,掌握齐次变换方法,了解三维几何变换的算法;

6.掌握窗口视区变换、投影变换、视向变换等方法,理解二维裁剪及三维裁剪的有关算法;

7.掌握Bezier曲线、B样条曲线等常用曲线的生成算法,并了解各自的适应范围;

8.掌握Coons曲面、Bezier曲面和B样条曲面的基本算法,理解NURBS曲面等曲线的生成算法,

并了解各自的适应范围;

9.了解欧氏几何的基本概念,掌握构造实体几何表示法、边界表示法、扫描表示法、特征表示法和

单元分解表示法;

10.了解分形几何的基本概念,理解随机插值模型、粒子系统模型、正规文法模型、迭代函数系统模

型等算法模型的基本方法;

11.了解真实感图形渲染的基本原理,掌握消除隐藏线、消除隐藏面、明暗效应、颜色模型、纹理图

案映射等基本算法;

12.掌握Flat、Gouraud、Phong等三维着色模型,了解光线的折射和透射模型,了解纹理映射原理,

掌握光线跟踪的基本原理;

13.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了解非真实感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动态;

14.掌握用VC++开发基本图形,初步掌握使用OpenGL开发图形动画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共32学时)

1. 绪论(2学时)

重点内容: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应用、系统、标准等;

2. 交互式图形软件设计(4学时)

重点内容:Visual C++ 6.0开发环境,图形用户界面设计、消息处理与交互式绘图,VC图形程序库,绘图程序实例;

3. 基本图形生成原理(4学时)

重点内容:直线的生成,圆与椭圆的生成,区域填充,影线填充,线宽与线型的处理;

4. 图形几何变换(2学时)

重点内容:几何变换的方法,二维几何变换,二维组成变换,三维基本变换,三维组合变换,参数图形的几何变换;

5. 图形显示(4学时)

重点内容:窗口视区变换,投影变换,视向变换,二维裁剪,三维裁剪;

6. 曲线(4学时)

重点内容:抛物样条曲线,三次插值样条曲线,贝塞尔曲线,B样条曲线;

7. 三维几何造型(2学时)

重点内容:欧氏几何造型,样条曲面造型,构造实体几何、边界、扫描、特征和单元分解表示法;

8. 分形几何(2学时)

重点内容:随机插值模型、粒子系统模型、正规文法模型、迭代函数系统模型等算法模型;

9. 真实感图形(4学时)

重点内容:消除隐藏线、消除隐藏面、明暗效应、颜色模型、纹理图案映射

10. 计算机动画简介(2学时)

重点内容:动画的发展史,动画分类,关键帧动画原理,动画的文件格式;

11. 非真实感图形简介(2学时)

重点内容:非真实感图形的基本概念,几种典型的非真实感图形,轮廓提取、风格纹理、细节简化、各种变形等算法。

(二)实验教学(共16学时)

1.MFC的基本绘图方法(4学时)

重点内容:学习绘制基本图形——直线、矩形、椭圆等;

2.MFC的高级绘图方法(4学时)

重点内容:学习橡皮条绘图技术,用图像法绘制图形,如多边形、随手画等,实现BMP和JPG格式图像的显示,实现UNDO/REDO,图像的保存等;

3. OpenGL的基本绘图方法(4学时)

重点内容:在VC++中建立OpenGL的绘图环境,利用OpenGL进行简单的二维图形的绘制;

4. OpenGL的高级绘图方法(4学时)

重点内容:学习OpenGL的纹理贴图、简单光照、导入三维模型等三维显示和渲染技术。

四、作业、实践环节

1.作业:每次课布置课外作业1~2题。

2. 实践环节:在后半学期安排上机实验。

五、建议教材

陈元琰,张睿哲,吴东.计算机图形学实用技术(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六、参考资料

[1] 唐荣锡等.计算机图形学教程(修订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唐泽圣等.计算机图形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潘云鹤等.计算机图形学——原理、方法及应用(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孙家广等.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 李胜睿等.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教程(OpenGL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 [美]James D. Foley等.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Graphics.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执笔人:徐品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徐品,沈萦华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计算机网络协议基础》教学大纲(106004)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04

英文名称:Network interconnection and protocol principle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学时:3学分/40+16学时(课内40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上机实验

课程简介:《计算机网络协议基础》课程是工科本科学生的重要技术基础课之一。课程将对计算机网络的协议模型,对计算机网络的关键概念和性能指标进行介绍,详细分析网络层次结构和分组交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协议、方法。物理层主要介绍的传输媒体、信道复用、宽带接入;数据链路层主要介绍局域网通信的基本问题和解决方法,介绍广播信道的协议原理、帧结构、扩展方法等内容;网络层介绍网络地址编址方法、因特网路由选择协议等;传输层介绍进程通信的概念与方法,介绍可靠传输、流量控制、拥塞控制、连接管理等;应用层介绍DNS、FTP、DHCP等网络应用协议;此外课程也将对网络安全、视音频服务、无线网络的协议与基本方法进行介绍。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协议的基本原理、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掌握通信协议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建立计算机网络相关基本概念与层次结构模型,学会基本的网络编程开发,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基本要求: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掌握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及其与电路交换、报文交换的区别,理解计算机网络的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延、利用率等性能指标,掌握时延等指标的计算方法,了解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指标,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与协议的概念,理解协议层次划分的优点,了解OSI体系结构与TCP/IP体系结构的区别以及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了解五层体系结构中各层完成的主要功能,理解实体、服务、服务访问点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等导向传输媒体的特点,了解无线电波等非导向传输媒体的特点,了解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统计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等信道复用技术的特点,了解xDSL、HFC、FTTx等几种宽带接入技术的区别;

3.掌握数据链路与帧的概念,掌握数据链路层的基本问题与解决方法,掌握点对点协议的帧结构,理解其工作状态,了解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及其信道共享技术,了解以太网标准和适配器的作用,掌握CSMA/CD协议工作原理及相关计算,理解最短帧长、网络长度、RTT、网络速率之间的关系,理解MAC帧格式、MAC地址、MTU的概念;理解以太网的信道利用率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4.了解冲突域、广播域的概念,理解不同的网络设备对冲突域、广播域的屏蔽作用,了解以太网的扩展方法,了解集线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理解网桥(交换机)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了解虚拟局域

网的概念,理解其部署和配置方法,了解各种高速以太网在传输速率、最短帧长、争用期、工作方式、信道共享协议等方面的区别;

5.理解虚电路与数据报服务的区别,了解网络层的作用及其协议的组成,理解IP地址与MAC地址的关系,了解特殊IP地址的含义,了解ARP与RARP的作用与工作原理,掌握IP数据报格式及其分片等相关字段的计算方法,了解网际控制报文协议的作用,了解IP多播的概念以及网际组管理协议、多播路由选择协议的作用与基本工作原理,理解VPN和NAT的概念与基本实现方法;

6.掌握分类IP地址、子网划分、构造超网等IP地址编址方法,掌握在分类IP地址、子网划分、构造超网的IP地址编址方式下基于路由设备的网络部署和网络地址分配,掌握在各种编址方式下的路由器分组转发算法,理解路由表、子网掩码的概念,掌握子网掩码的使用方法,理解最长前缀匹配和二叉树查找路由的方法,理解理想的路由算法的特点和路由选择协议的分类,掌握RIP、OSPF、BGP路由选择协议的主要特点,掌握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距离向量算法,掌握路由表的生成与更新及其与网络结构的对应关系,了解RIP的报文格式,理解可靠的洪泛法,了解路由器的结构;

7.理解进程间通信与端口的概念,理解传输层的作用和不同服务的区别,掌握基于socket的TCP/UDP基本网络编程,了解UDP协议的特点和用户数据报的格式,理解TCP协议的特点及其连接表示方法;

8.掌握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理解停止等待协议、连续ARQ协议的工作过程与信道利用率,掌握TCP协议报文段的格式与相关计算方法,理解10. MSS 的概念及其与MTU的关系,掌握基于滑动窗口的TCP可靠传输机制,掌握超时重传时间的选择方法,掌握TCP流量控制的基本方法,理解死锁的概念及其解除方法,理解拥塞控制的一般原理及其与流量控制的区别,掌握TCP协议中使用的拥塞控制方法和条件,理解轮次与MSS的关系,理解拥塞窗口、阈值等参数在不同方法下的变化规律,了解随机早期检测的方法;掌握TCP连接管理的协议过程与状态转换;

9.了解DNS、FTP、HTTP、SMTP、POP3、IMAP、DHCP、SNMP等应用层协议的用途与特点,了解各应用协议的基本过程,了解网络安全的内容与数据保护模型,了解密码体制、鉴别、密钥分配的概念和方法,了解SSL、SET等安全协议的用途与特点,了解链路加密与端到端加密的概念与方法,了解流式与交互式视音频服务的特点与基本方法,了解无线局域网、无线个人区域网、无线城域网的特点与主要技术方法,了解IPv6、MPLS、P2P等下一代因特网技术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40学时)

第一章概述(4学时)

重点内容:互联网概述,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术语和名词,网络性能衡量指标。

第二章物理层(2学时)

重点内容:网络通信介质,宽带接入技术简介。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6学时)

重点内容:数据链路层的功能,MAC帧,CSMA/CD协议,SPAN协议,VLAN,网桥。

第四章网络层(10学时)

重点内容:网络地址,子网,超网,网络路由,IP协议,ARP协议,RARP协议,ICMP协议,RIP协议,OSPF协议,BGP协议,IP组播协议,VPN,NAT。

第五章传输层(12学时)

重点内容:TCP协议,UDP协议,可靠传输原理,流量控制,拥塞控制,TCP状态转换,传输层Socket 编程基础。

第六章应用层(2学时)

重点内容: HTTP协议、SMTP、FTP、DHCP、SNMP、DNS

第七章网络安全(1学时)

重点内容:数据链路层安全、网络层安全、传输层安全、应用层安全、防火墙

第八章视音频服务(2学时)

重点内容:RTSP、RTP、RTCP、SIP、RSVP

第九章无线网络和下一代互联网(1学时)

重点内容:802.11协议族、IPV6、P2P

(二)实验教学(16学时)

1. 局域网配置实验(2学时)

重点内容:packet tracer使用,局域网配置。

2. 路由配置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静态路由、动态路由配置,VLAN、ACL访问控制。

3. 协议包分析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基于Sniffer/Ethereal的抓包分析,TCP协议分析。

4. Socket编程实验(6学时)

重点内容:基于Socket的TCP网络通信开发,基于Socket的UDP网络通信开发。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每次课后布置4~8题;

实验:课内安排16学时实验;

实践:课外完成网络协议理论调研和简单的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五、建议教材

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六、参考资料

[1]Andrew S.Tanenbaum著.潘爱民译.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James Kurose,Keith Ross著.陈鸣译.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4版). 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9.

[3]Stevens.TCP/IP Illustrated.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Larry Peterson等著. 薛静静等译. 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执笔人:杨成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杨成,郭晓,牛亚青,张宜春,马海燕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教学大纲(106005)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05

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授课对象:电子科学技术本科专业学生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数字电路(105006)

教学方式: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板书相结合,进行内容讲授;采用课堂讨论与课题实验相结合深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课程简介:《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各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实现技术,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对培养学生设计开发以计算机为实现方式的电子信息系统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为今后学习电子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体系结构、信息网络、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电子系统设计技术等领域内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各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实现技术,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对培养学生设计开发基于计算机的电子信息系统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要求:

(1) 课程基本要求

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要求掌握计算机内部的各种信息编码、基本运算的操作原理、基本部件的构造和组织方式、部件和单元电路的设计方法,建立一个完整的整机概念,并深刻理解计算机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各自在计算机整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实验要求

为了加深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配合教学内容安排相应的实验,共 16 学时,以验证课堂的理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见《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大纲。

(3) 考试要求

考试以学生完成日常作业和实验环节为必要条件,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本课程成绩评定由三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80%;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实验能力占总成绩的10%。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 3 学时)

重点内容:计算机软硬件概念;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硬件框图及工作过程;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

2.系统总线( 3 学时)

重点内容:总线的基本概念;总线的分类;总线特性及性能指标;总线结构;总线的判优控制和通信控制。

3.存储器( 10 学时)

重点内容:存储器分类和存储器的层次结构;主存储器(包括半导体存储芯片简介、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和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存储器与CPU的连接、存储器的校验、提高访存速度的措施);高速缓冲存储器(包括Cache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Cache-主存地址映像、替换算法);辅助存储器(包括辅助存储器的特点及主要技术指标、磁记录原理和记录方式、磁盘存储器的结构、光盘存储器的存取原理)。

4.输入输出系统( 8 学时)

重点内容:输入输出系统的发展概况及组成、I/O与主机的编址方式、传送方式、联络方式以及设备寻址;外部设备分类及简介;I/O接口的功能及基本组成;程序查询方式的工作原理及程序查询接口电路;程序中断方式的工作原理及程序中断接口电路、中断服务流程;DMA方式的特点、DMA接口电路的功能、组成、类型及DMA的工作过程。

5.计算机中数的表示( 4 学时)

重点内容:计算机中有符号数(原码、补码、反码、移码)和无符号数的表示;计算机中数的定点表示和浮点表示。

6.计算机的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8 学时)

重点内容:定点运算(算术移位和逻辑移位、补码加减、原码补码乘法、原码补码除法)及相应的硬件配置;浮点四则运算;算术逻辑单元及进位链。

7.指令系统( 4 学时)

重点内容:机器指令的一般格式;操作数类型和操作类型;指令的地址格式和寻址方式;指令格式举例;RISC技术。

8.CPU 的结构和功能( 4 学时)

重点内容:CPU 的功能及结构框图;指令周期;指令流水;中断系统(包括引起中断的各种因素,中断系统所需解决的共性问题,如:中断请求标记、中断判优、中断响应、中断服务、中断返回、多重中断等)。

9.控制单元( 4 学时)

重点内容:微操作命令的分析(按取指周期、间指周期、执行周期和中断周期分析不同指令的微操作命令);控制单元的外特性;多级时序系统;控制方式;控制信号实例分析。

10.控制单元的设计( 4 学时)

重点内容:组合逻辑设计:组合逻辑控制单元框图、微操作节拍安排、组合逻辑设计举例;微程序设计:微程序控制单元框图及工作原理、微指令的编码方式、微指令地址的形成方式、微指令格式、微程序设计举例。

四、作业、实践环节:

本课程的作业与实践环节主要由课题作业构成。

在课程教学期间,共安排6次课题作业,其中3次采用课堂测验方式完成,3次采用课后作业方式完成,主要内容为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五、建议教材:

[1]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硬件/软件接口(附光盘)作者:(美)帕特森,(美)亨尼希著,郑纬民等译出

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六、参考资料:

[1] William Stallings,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Designing for Performance ( Fifth Edition ), 2001.8影印版.

[2] J. S. Albus et. al., Intelligent Systems: Architecture, Design, Control, Wiley, transferred by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China, 2004.8

[3] 张基温: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3第2版

[4] 俸远祯、王正智、徐洁、俸智丹: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7第1版

执笔人:曹三省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曹三省、杨领军

张乃谦

专业负责人:蔡超时

系主任:蔡超时《媒体内容安全技术》教学大纲(106006)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06

英文名称:Content Security and Digital Right Management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学时:2.5学分/32+16学时(课内32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上机实验

课程简介:IPTV,宽带互动电视,移动多媒体等不断进入眼帘,以数字电视为先导,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在媒体内容和表现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内容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的利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程围绕媒体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安全需求,从保障媒体内容的交易安全,维护内容提供商的利益、运营商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国家与集团的利益等方面展开讨论,并介绍主要的方法,思路。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课程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媒体内容安全的应用环境和实现的基本方法,了解新媒体的不同表现形式,了解媒体内容的交易安全,内容保护、业务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认识到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保障。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媒体内容安全的应用环境和实现的基本方法、新媒体的不同表现形式、媒体内容的交易安全,内容保护、业务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32学时)

第一章:新媒体时代的特征(2学时)

重点内容:宽带、互动、移动,个性化、虚拟化,网络融合,普适计算,IPTV,宽带互动电视。

第二章:新媒体的信息安全需求(2学时)

重点内容:媒体内容的利益链条,网络环境的安全,媒体内容的安全,数字媒体版权管理。

第三章:媒体内容安全的系统结构(3学时)

重点内容:媒体内容安全的模型与一般流程,媒体内容安全措施,媒体内容安全平台建设(PKI、PMI),媒体内容交易服务器安全,媒体内容交易传输安全,媒体内容交易用户终端安全。

第四章:媒体内容安全技术-密码(6学时)

重点内容:密码技术的作用,保密性及其实现,完整性及其实现,可认证性及其实现,密码标准与协议。

第五章:媒体内容安全技术-水印(6学时)

重点内容:水印技术的作用,信息隐藏与水印的关系,水印技术的分类,鲁棒性与水印,不可感知性与水印,水印容量的思考。

第六章:内容提供商的利益(3学时)

重点内容: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定位,版权管理与内容保护,盗版的危害与追踪,版权的纠纷与鉴别,有偿使用.vs.收费服务,盗版追踪。

第七章:运营商的利益(3学时)

重点内容:运营商的角色定位,用户群与业务服务,直播业务的保护(CA),互动业务的保护(iCA),运营商之间的合作。

第八章:消费者的利益(3学时)

重点内容:消费者的角色定位,媒体内容的使用权利,家庭网络与版权的合理使用,互动性与消费者隐私保护,内容提供与消费双重身份下的内容安全。

第九章:国家与集团的利益(2学时)

重点内容:国家在新媒体时代的角色定位,媒体内容监管,媒体收视率调查,媒体舆情分析,保密通信,网络内容监管。

第十章: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2学时)

重点内容:保障体系的定义与内涵,保障体系的技术特点,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实验教学(16学时)

1. 密码技术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AES、RSA、MD5密码算法。

2. 水印技术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LSB、DFT、DWT水印算法。

3. 版权保护技术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直播业务、互动业务版权保护XrML权限描述与解析。

4. 内容分析过滤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BMP图像信息隐藏与分析,网络地址过滤。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每次课后布置4~8题;

实验:课内安排16学时实验。

五、建议教材

六、参考资料

[1] 王永滨,杨成等.媒体信息安全的整体监控.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

[2] 李书等.数字版权管理.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9.

[3] 张茹,杨榆等.数字版权管理.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7.

执笔人:杨成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杨成,张宜春,牛亚青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媒体网络规划与设计》教学大纲(106007)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07

英文名称: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Media Network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协议基础(106004)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课程简介:随着用户对Internet的接入速度、带宽和容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高速宽带化成为目前网络发展的主要方向,宽带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课程讲授宽带交互网络的概述、SDH 技术原理、ATM技术原理、DWDM技术原理,在此基础上阐述几种宽带交互骨干网技术(IP over ATM技术、IP over SDH技术、IP over Optical技术、IP over DWDM技术)原理,讲授宽带接入网技术原理,并紧密结合广电网络双向化改造针对其各种接入技术(PON技术、cable modem技术、EOC技术等)进行讲授,最后对宽带网设计方案进行介绍,是与当前通信网络技术发展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本课程讲授宽带交互网络的概述、SDH技术原理、ATM技术原理、DWDM技术原理,在此基础上阐述几种宽带交互骨干网技术(IP over ATM技术、IP over SDH技术、IP over Optical技术、IP over DWDM 技术)原理,讲授宽带接入网技术原理,并紧密结合广电网络双向化改造针对其各种接入技术(PON技术、cable modem技术、EOC技术等)进行讲授,最后对宽带网设计方案进行介绍。

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 了解宽带交互网络概念及特点;

2. 掌握SDH、ATM、DWDM技术特点;

3. 掌握几种宽带骨干网技术(IP over ATM技术、IP over SDH技术、IP over Optical技术、IP over DWDM技术)原理;

4. 掌握广电网络双向化改造接入技术(PON技术、cable modem技术、EOC技术)原理和各自特点。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宽带交互网络概述(2学时)

重点内容:宽带交互网络概念、技术特点和网络融合

第二章:SDH技术(6学时)

重点内容: SDH帧结构和复用步骤、SDH网络结构及保护、SDH网同步

第三章:ATM技术(2学时)

重点内容: ATM技术原理、ATM交换

第四章:DWDM技术(2学时)

重点内容: DWDM技术原理

第五章:宽带交互骨干网技术(8学时)

重点内容: IP over ATM技术原理、IP over SDH技术原理、IP over Optical技术原理、IP over DWDM 技术原理

第六章:宽带交互接入网技术(8学时)

重点内容: PON技术、Cable Modem技术、EOC技术

第七章:宽带网设计方案(4学时)

重点内容:设计方案实例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每次课后2-4题。

五、建议教材

[1] 李鉴增,包红刚,李川.宽带网络技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 申普兵,李荣,王大力.宽带网络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六、参考资料

[1] 田瑞雄. 宽带IP组网技术.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 李宏乔,杨峰.宽带网络技术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范寿嗣,朱延年.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技术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 刘安青.同步数字序列(SDH)原理与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5] [美] Glen Carty.Broadband Networking.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执笔人:牛亚青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牛亚青,李传珍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媒体网络与交互电视技术概论》教学大纲(106008)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08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Media network & Interactive TV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3学分/40+16学时(课内40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131001)、计算机网络协议基础(106004)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上机实验

课程简介:电视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之一,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交互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交互电视在这种需求中发展起来。交互电视基于主流的电视网络或IP网络,它不仅能为观众提供电子节目单、视频点播、游戏、电视购物等服务,还可以提供电子邮件、网络浏览等数据增值业务。《媒体网络与交互电视技术》课程即是针对当前信息技术新发展开设的一门相关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培养学生掌握跟踪最新技术发展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工作打好基础。

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交互电视开展现状、网络架构、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数字版权管理等相关技术,了解交互电视的应用情况及最新进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共40学时)

第一章第一章概述(2学时)

重点内容:交互电视概念,目前国内外市场应用情况介绍。

第二章数字有线电视网络概述(4学时)

重点内容:数字有线电视网络系统概述。

第三章 IP网络概述 (4学时)

重点内容:IP网络技术概述。

第四章宽带接入技术概述(2学时)

重点内容:几种新兴宽带接入技术的介绍和比较。

第五章交互电视视频编码技术(6学时)

重点内容:交互电视对音视频编解码的要求,音视频编码原理简介,元数据技术简介,MPEG-2、MPEG-4、

H.264、WMV9、AVS等标准在交互电视中的应用对比。

第六章 DVB-C服务平台(4学时)

重点内容:DVB-C前端系统、传输系统。

第七章手机电视(2学时)

重点内容:手机电视的开展状况。

第八章 IPTV服务平台 (6学时)

重点内容:组播技术,流媒体技术,IPv6、CDN、P2P概述。

第九章用户终端系统(4学时)

重点内容:交互电视机顶盒简介。

第十章条件接收与数字版权管理(4学时)

重点内容:DRM,CA,数字电视“条件接受”和IP电视DRM的简单比较。

(二)实验教学(共16学时)

1. 视频转码实现(2学时)

重点内容:视频转码的软件实现,观察转码之后的效果。

2. DVB-C服务平台(2学时)

重点内容:参观DVB-C系统,认识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3.接入技术(4学时)

重点内容:PON。

4.流媒体系统搭建(4学时)

重点内容:软件搭建网络流媒体系统。

5.条件接收与数字版权管理(4学时)

重点内容:条件接收与数字版权管理工具的使用。

四、作业、实践环节

1. 作业:课外每2学时布置2~4题。

2.实践环节:在后半学期安排4次实验,每次实验4个学时。

五、建议教材

六、参考资料

[1] 金纯,齐岩松等,《IPTV及其解决方案》,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 许永明,谢质文等,《IPTV--技术与应用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 谭朝晔,付龙,数字时代的交互电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执笔人:李传珍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李传珍,杨成,牛亚青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完整教案_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池州学院现代传媒系 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任教班级13广告1,2 主讲教师杨璞 职称职务讲师 使用教材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二版)

课程性质与目标 (2) 池州学院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 (3) 第一章数字媒体艺术理论 (7) 第二章数字媒体艺术美学 (20) 第三章科学、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 (28) 第四章数字媒体艺术简史 (37) 第五章数字媒体艺术与创意产业 (49) 第六章数字媒体艺术与信息化设计 (57)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名称: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广告学专业的专业课程。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认识及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趣。 三、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从科学和艺术发展的角度,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分类、发展 历史和现状,数字媒体艺术理论、范畴、实践方法和应用领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阐述。通过案例分析阐述数字媒体艺术的来龙去脉和发展现状,探索了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相 关领域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能够加深对数字艺术、数字媒体和信息技术本质的了解。四、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分类以及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范畴和实践方法; (2)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来龙去脉与发展现状; (3)了解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联系和区别; (4)提高学生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认识及鉴赏能力以及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趣。 五、课程教学重点: (1)掌握数字艺术和设计的双重属性; (2)理解科学和艺术的统一; (3)理解数字艺术、媒介与需求的关系; (4)掌握重要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贡献; (5)理解文化与商业的关系; (6)理解数字媒体技术对传统视觉设计、插画的影响; (7)理解数字内容产业; (8)理解因特网的发展趋势和网络艺术的不同形式; (9)理解跨界整合与设计; 六、课程教学难点: (1)掌握数字艺术和设计的双重属性; (2)理解科学和艺术的统一; (3)理解数字艺术、媒介与需求的关系; (4)理解因特网的发展趋势和网络艺术的不同形式; 七、课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遵从以下几点原则:(一)树立新的 教学观和学生观。(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三)加强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联系。(四) 要注意对学生的协作精神的真培养。 八、课程考核形式:考试

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技术教案

目录 《Direct3D编程》教学大纲(106001) (1) 《互动业务系统设计》教学大纲(106002) (3) 《计算机图形学》教学大纲(106003) (5) 《计算机网络协议基础》教学大纲(106004) (8)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教学大纲(106005) (11) 《媒体内容安全技术》教学大纲(106006) (13) 《媒体网络规划与设计》教学大纲(106007) (16) 《媒体网络与交互电视技术概论》教学大纲(106008) (18) 《媒体资产与业务管理技术》教学大纲(106009) (20)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教学大纲(106010) (23)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教学大纲(106011) (26)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VB》教学大纲(106012) (28)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C》教学大纲(106013) (29) 《数据库技术与SQL语言》教学大纲(106015) (34) 《数字图像处理A》教学大纲(106016) (35) 《数字图像处理B》教学大纲(106017) (38) 《数字影视保护技术》教学大纲(106018) (40) 《数字语音技术(A)》教学大纲(106019) (41) 《数字语音技术(B)》教学大纲(106020) (43)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教学大纲(106022) (45) 《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大纲(106023) (48) 《游戏测评技术》教学大纲(106024) (50) 《游戏人工智能》教学大纲(106025) (51) 《游戏设计基础》教学大纲(106026) (53) 《游戏音效技术》教学大纲(106027) (55)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教学大纲(106028) (57) 《自然人机交互技术》教学大纲(106029) (58) 《游戏引擎原理》教学大纲(106030) (60) 《电子商务和信息安全》教学大纲(106031) (62) 《现代电视技术》教学大纲(106032) (64)

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介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祥旭考研辅导教学文案

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介绍:数字媒体艺术专 1.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方向 本研究方向从属于艺术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专业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为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理论,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和路径。其中创作部分主要针对数字影视媒体艺术创作实践规律探索。在培养过程中,本方向以理论教学为核心,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论文、专著、译著、政策建议、规划方案、数字影视艺术作品等。 本方向要求学生以美学、艺术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针对数字媒体艺术这一新兴学科理论架构尚待完善、充实的现状,关注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生产及消费的影响,密切跟踪本领域相关理论的最新动向,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及其对民族遗产传承、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文化安全保护的影响,在较高的层次上总结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制作实践经验,以国际化的视野、全局性的高度研究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探索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 本方向的师资既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硕士生导师,也有来自传媒业界的资深专家。本方向的主要课程包括美学理论、数字媒体艺术理论、数字媒体艺术研究方法、数字媒体内容产业研究、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研究、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研究、数字化与现代艺术、音乐视觉化研究等。 2.网络多媒体方向 本研究方向从属于艺术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专业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为网络媒体及移动多媒体广播相关的技术与艺术理论、设计方法与创作实践规律。培养过程强调实践、理论与行业发展密切结合。本方向主要针对网络媒体技术研发与艺术创作,科研成果主要体现为网络媒体新技术、网络媒体艺术作品、论文、专著、译著等。 本方向要求学生重视传播学理论与技术研发、艺术创作实践的紧密关系,针对新媒体艺术的学科理论架构尚待完善、充实的现状,关注网络媒体及其相关的理论、实践和对社会文化、技术与艺术领域的影响,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深入研究网络媒体技术及其艺术创作手段、思路和理念。实现从特定知识、技术到一般理论的提升。力求充分开拓网络媒体艺术这一新媒体学科领域。 本方向的师资既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硕士生导师,也有来自网络媒体业界的资深专家。本方向的主要课程包括美学理论、数字媒体艺术理论、数字媒体艺术研究方法、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研究、移动多媒体研究、网络多媒体项目实践与研究、互动网站设计、设计与新媒体研究等。 传播学就业的几个方向传播学就业—热门职位2009-10-10 12:37:37| 分类:借用之笔|

数字艺术与动画教案 数字媒体设计与动画制作技术

数字艺术与动画教案数字媒体设计与动画制 作技术 课程目标: 本教案旨在介绍数字艺术与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字媒体设计能力和动画制作技巧。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数字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动画制作的流程和原理,并具备设计和制作简单动画的能力。 教学大纲: 一、引言 A. 数字艺术与动画的定义与概述 B. 数字媒体设计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C. 动画制作的发展历程和应用场景 二、数字艺术的基础知识 A. 图形设计原理与色彩搭配 B. 数字绘画技巧和工具介绍 C. 三维建模与渲染基础 三、动画制作的基本技术 A. 动画的原理与分类

B. 2D动画制作的基本流程 C. 3D动画制作的基本流程 四、数字媒体设计案例分析 A. 数字媒体设计在广告行业中的应用 B. 数字媒体设计在游戏开发中的应用 C. 数字媒体设计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五、动画制作实践 A. 2D动画的手绘与数字化制作 B. 3D动画的建模、布局与渲染 C. 动画特效的添加与后期处理 六、数字艺术与动画的展望 A. 数字艺术与动画的未来发展趋势 B. 数字艺术与动画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 C. 数字艺术与动画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 七、教学评估和总结 A.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 B. 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建议

C. 教学经验总结和改进方案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动手实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字艺术与动画制作的技术和方法。教师将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教师将定期进行学习效果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资源: 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展示、相关软件和工具的安装与使用指南、数字媒体设计案例库等。学生可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和学校提供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教学评价: 学生将根据完成的作品和参与课堂讨论的贡献进行评价。作品评价将从创意实现、技术运用和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以团队合作或个人作品形式进行评估。 结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数字艺术与动画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自己的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并为未来职业发展和进一步学术研究奠定基础。希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尝试与创新,在数字艺术与动画领域追求卓越。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教案

第四章数字媒体艺术简史 ●教学目的: (1)了解数字媒体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 (2)掌握重要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贡献; (3)理解一个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历史; (4)理解数字艺术、媒介与需求的关系; (5)新媒介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贡献; (2)理解一个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历史; (3)理解数字艺术、媒介与需求的关系; (4)新媒介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一个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历史; (2)理解数字艺术、媒介与需求的关系。 ●教学计划: 使用8课时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其中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教案;理论联系实际,以专题的方式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 引言: 计算机与艺术联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随着1946年“爱尼亚克”(ENIAC)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开始在人类艺术活动中扮演角色。1952年,美国爱荷华数学家本?拉波斯基首创了名为《电子抽象》的黑白电脑图像,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幅计算机“艺术”作品。80年代中期苹果公司推出的带有视窗和鼠标的Macintosh 电脑风靡一时。Macintosh电脑和Adobe公司PostScript版的激光打印机成为印刷出版业革命的先锋。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50~60年代:计算机艺术的启蒙时代;70年代:计算机艺术的探索时代;8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时代;9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繁荣时期。 今天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多元化深入时期。其“多元化”在于其独特的跨媒体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多样性和个性化。“深入”则意味着技术与艺术创新有着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深入”也体现媒体和网络艺术新形式美学的新一轮的探索。 马克思曾说过:资本主义一百年的发展创造了比人类有史以来一切经济活动而创造的还要多的物质财富。而二十世纪后半叶人类文明历史上最辉煌的成就就是计算机的发明和因特网、数字媒体的诞生。《资本论》指出:社会生产工具的变革势必将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和人们的生活行为。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恰恰反映了一种文化形态伴随着技术而成长的曲折历程…… 本章具体回顾了50余年计算机与艺术联姻的历史;特别是从早期的科学家孤独的“艺术之梦”到世纪末的“数字艺术大餐”的演变历程;本章还特别从二十世纪先锋艺术家对“技术艺术”的追求历史来追溯“数字媒

完整教案_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完整教案_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池州学院现代传媒系 教案 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数字媒体艺术概论任教班级13广告1,2主讲教师杨璞职称职务讲师使用教 材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二版)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教案1 课程性质与目标............................................................................ ...................................................2池州学院2021――2021学年 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3第一章数字媒体艺术理论............................................................................ ...............................7第二章数字媒体艺术美学............................................................................ .............................20第三章科学、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 .............28第四章数字媒体艺术简史............................................................................ .............................37第五章数字媒体艺术与创意产业............................................................................ .................49第六章数字媒体艺术与信息化设计............................................................................ . (57)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教案2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名称: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广告学专业的专业课程。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数字媒体艺 术的认识及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趣。 三、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从科学和艺术发展的角度,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分类、发展历史和现状,数字媒体艺术理论、范畴、课堂教学方法和应用领域等问题展开了深入

数字媒体设计与创作的公开课教案

数字媒体设计与创作的公开课教案第一节:引言 数字媒体设计与创作是当今社会中一门重要的技能和职业。随着互联网和移动 设备的普及,数字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字媒体设计与创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以应对日益发展的数字媒体行业。 第二节: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字媒体设计与创作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具体 目标包括: 1. 理解数字媒体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数字媒体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学习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数字媒体创作;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6. 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节: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媒体概述:介绍数字媒体的定义、特点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通过案 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2. 数字媒体设计原理:介绍数字媒体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界面设计、用户体 验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设计原则和技巧。

3. 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与技术:介绍常用的数字媒体创作软件和工具,包括图像 处理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动画制作软件等。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熟悉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4. 数字媒体项目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数字媒体项目实践,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 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可以是个人作品或团队作品,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节: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等。通 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数字媒体设计与创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字媒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设 计思路。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数字媒体创作软件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和技巧。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创意和设计思路,促 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五节:教学评估 本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和合作态度等。 2. 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和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创意程度。 3. 项目实践成果:评估学生在数字媒体项目实践中的表现和作品质量。

《数字媒体设计概论》课程教案

《数字媒体设计概论》课程教案 一、课程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岗位群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而《数字媒体设计概论》课程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课程,是学习数字媒体艺术必须要掌握的理论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于数字艺术的理解和对当前数字技术的了解等技能。该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 二、课程总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具备数字媒体设计的理论知识。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数字媒体设计的概念。 三、重点、难点章节及内容 重点章节:第2章的基本要素与文字图案设计、第4章的网页艺术设计 难点章节:第6章的二维动画设计 四、实践环节和内容总体设计 (一)主要环节安排 本课程教学课时数为72课时,每周4课时。其中理论72课时,实践0课时。 (二)内容总体设计 1、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本课程运用板书和多媒体手段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因此专门制作了PPT课件以及准备了教学案例. 2、教学见习 由于本课程注重实践理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为学生安排一系列针对以后工作中会用到的案例来进行讲解补充,加强学生的理论能力。

五、教学进程计划表(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统筹) 《数字媒体设计概论》 六、教学资料收集和配置设计 (一)使用教材:《数字艺术设计基础》 (二)参考材料:火星时代教程、《艺术与设计》

八、作业布置与批改设计 1。作业内容要求 作业内容是任课教师给的补充题,是课程中的内容延伸。可督促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并举一反三。 2.作业形式与题量 课堂讲授完毕后将所学内容的相似内容布置为作业,以达到测试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和课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加以实际操作应用的目的. 3、作业批改设计 对于平时作业,可抽查进行评阅,对发现的主要和倾向性的问题,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评讲;对于学期末的综合实验,在每阶段提示学生统一完成,并进行评定,找出其存在的问题,给予统一答疑和评讲。 九、学生成绩考核与评定 (一)考核方法 课堂出勤、课堂表现、教学参与、平时作业、综合实训、期末考试 (二)成绩评定 教学过程占百分之三十,期末考试占百分之七十。 十、采用的教材和学生选读的参考书 教材:《数字艺术设计基础》 参考书:《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编制人: 教研室主任: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数字媒体教案

数字媒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数字媒体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 用领域,掌握数字媒体的制作和编辑技巧,并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 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数字媒体的定义和分类 a. 数字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b. 数字媒体的分类:文字媒体、图片媒体、音频媒体、视频媒体、动画媒体等 2. 数字媒体的应用领域 a. 网络媒体:网站、博客、论坛等 b. 广告媒体:海报、宣传册等 c. 教育媒体:教学课件、在线学习平台等 d. 娱乐媒体:游戏、动漫、影视作品等 3. 数字媒体的制作和编辑技巧 a. 文字媒体的设计和排版 b. 图片媒体的处理和编辑

c. 音频媒体的录制和编辑 d. 视频媒体的制作和剪辑 e. 动画媒体的制作和渲染 4. 数字媒体的创意思维培养 a. 创意思维的定义和重要性 b. 创意思维的培养方法和技巧 c. 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数字媒体作品的创作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数字媒体的应用,并展示一些数字媒体作品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 依次介绍数字媒体的定义和分类,以及数字媒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全面了解数字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3. 技能训练 根据教学内容中提到的制作和编辑技巧,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例如,通过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媒体的设计和排版,通过图片编辑软件进行图片媒体的处理和编辑等。

4. 创意思维培养 讲解创意思维的概念和培养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给予 他们一个创作任务,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字媒体制作和编辑技巧创 作一份数字媒体作品。 5. 总结和展示 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 的心得和体会,进行总结和回顾。 四、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两个方面: 1. 学生作品的评价:对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的数字媒体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创意思维的发散性、技术的运用和作品的美观度等方面。 2. 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度、技术掌握情况等。 五、教学资源 1. 电脑、投影仪 2. 数字媒体制作和编辑软件 3. 设计和排版示例图 4. 数字媒体创作任务要求 六、教学反思

数字媒体设计教案

数字媒体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数字媒体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数字媒体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数字媒体设计概述 1. 数字媒体设计的定义和分类; 2. 数字媒体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第二章创意思维与设计理论 1. 创意思维的培养方法; 2. 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3. 常见设计概念与风格的介绍。 第三章视觉设计基础 1. 色彩理论和色彩搭配; 2. 图形元素和排版设计;

3. 图片处理和编辑技术。 第四章动画设计与制作 1. 动画原理和动画技巧; 2. 动画软件的使用和操作; 3. 动画制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第五章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 1. 交互设计的基本原理; 2. 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要性; 3. 用户界面设计和导航设计。 三、教学方法 1. 授课讲解结合案例分析; 2. 实践操作与指导; 3. 分组合作设计项目。 四、教学过程 第一周: 1. 课堂讲解:数字媒体设计概述;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个数字媒体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小组汇报,分享案例分析结果和感悟。 第二周: 1. 课堂讲解:创意思维与设计理论; 2. 组织学生进行创意思维训练,提供不同的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发挥创意; 3. 学生展示设计成果,并进行互评。 第三周: 1. 课堂讲解:视觉设计基础; 2. 分组进行色彩、图形元素和排版设计实践; 3. 展示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和改进。 第四周: 1. 课堂讲解:动画设计与制作; 2. 分组进行动画制作实践,掌握基本的动画技巧和软件操作; 3. 学生展示动画作品,进行评价和改进。 第五周: 1. 课堂讲解: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 2. 分组进行交互设计实践,设计用户界面和交互流程; 3. 展示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和改进。

数字媒体设计概论授课教案

数字媒体设计概论授课教案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3.1数字媒体的起源和发展史(2课时) 3.2数字媒体与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关系(2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数字媒体的历史和重要人物、事件来让学生了解数字媒体的发展历程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师生互动:通过谈讨与提问来进行教学互动 板书设计:PPT与板书相结合 作业布置思考数字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资料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数字媒体艺术史》 课后自我 学生需要多阅读数字媒体相关的书籍,拓宽视野总结分析。同时,关注数字媒体的最新动态,了解数字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讲解数字媒体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思考未来数字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 师生互动:通过讨论和提问来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时间分配:第一节课时讲解数字媒体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第二节课时讲解数字媒体发展与技术发展的展望 板书设计:PPT与板书相结合 作业布置:思考数字媒体未来的应用和发展方向,并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分析 主要参考资料:《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数字媒体艺术史》 课后自我:学生需要多阅读数字媒体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关注数字媒体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也需要对数字媒体领域的应用

和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根据案例讲解,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将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师生互动的方式,通过谈论和提问来促进学生的研究。同时,我们将结合PPT和板书来进行板书设计,以便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 在课程结束后,我们将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思考数字媒体与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和趋势。 我们的主要参考资料包括《数字媒体艺术概论》和《数字媒体艺术史》。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自我研究来加深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解和掌握。

数字媒体课教案学习数字媒体的基本操作与应用

数字媒体课教案学习数字媒体的基本操作与 应用 数字媒体课教案:学习数字媒体的基本操作与应用 引言 数字媒体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每天都与数字媒体打交道,比如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编辑照片等。学习数字媒体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字素养,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数字媒体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任务中。 一、认识数字媒体 1.1 什么是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是指由数字化技术创造、处理和传播的多媒体信息。它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存储、编辑、传输和展示。 1.2 数字媒体的应用领域 数字媒体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如广告、新闻、教育、娱乐等。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并且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的优势。 二、数字媒体的基本操作 2.1 图像处理

2.1.1 图像的基本编辑 学生可以学习使用图片编辑软件,如Photoshop,学习基本的图像 调整、裁剪、修复等操作。以一张照片为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基本 的编辑处理。 2.1.2 图像的滤镜效果 学生可以学习使用滤镜效果,如黑白效果、模糊效果、怀旧效果等。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效果来改变图像的呈现方式。 2.2 音频处理 2.2.1 音频的剪辑和合并 学生可以学习使用音频编辑软件,如Audacity,学习音频的剪辑和 合并操作。以一段音乐为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剪辑和合并操作,制 作自己想要的音乐片段。 2.2.2 音频的音效处理 学生可以学习使用音频处理软件,如Adobe Audition,学习音频的 音效处理操作。以一段音频为例,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音效处理,如 混响、回声等,改变音频的效果。 2.3 视频处理 2.3.1 视频的剪辑和拼接

《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配套教学教案

《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配套教学教案第1章数字媒体技术概述

第2章使用Photoshop处理图像

2.2.4 课堂案例——制作企业Logo 2.2.5 创建路径 2.2.6 编辑路径 2.3 调整与修复图像 2.3.1 课堂案例——处理风景照片 2.3.2 调整图像明暗、色彩与色调 2.3.3 课堂案例——修复人像照片 2.3.4 修复图像 2.4 合成图像 2.4.1 课堂案例——制作“夏至”节气推文封面次图 2.4.2 设置图层样式与不透明度 2.4.3 课堂案例——制作美食优惠券 2.4.4 添加文字 2.4.5 创建蒙版 2.4.6 课堂案例——制作水彩装饰画 .. 2.4.7 应用滤镜特效 2.5 课堂实训. 2.5.1 制作茶文化宣传册封面 2.5.2 制作披萨商品主图 2.6 课后练习. 练习1——制作电商促销Banner . 练习2——制作中国电影发展史海报 小结1、了解数字媒体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 2、熟悉数字媒体信息系统 3、了解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课后练习 1.制作电商促销Banner 某美妆品牌想要开展促销活动,现需要制作包含促销信息的Banner 展示在网店中。为了让客户了解促销信息和主打商品“化妆刷”,需要在设计中突出这些信息。制作时,可结合选区工具、蒙版工具、矩形工具、图层样式和剪贴蒙版等工具或命令,参考效果如图所示。 2.制作中国电影发展史海报 某影视剧博主制作了一则关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视频,为了提 高视频点击率,决定制作一张黑白默片时代风格的电影海报发布在 各平台账号上进行宣传。制作时,可以使用选区工具、形状工具组, 配合滤镜、创建剪贴蒙版和图层混合模式等命令或功能,参考效果 如图示。

(完整版)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数字媒体艺术美学 ●教学目的: (1)了解照片合成与拼贴艺术与数字艺术的渊源; (2)了解数字电影和动画、网络和游戏艺术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照片合成与拼贴艺术与数字艺术的渊源。 ●教学难点: (1)了解照片合成与拼贴艺术与数字艺术的渊源. ●教学计划: 使用4课时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其中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0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教案。 ●教学内容: 一、图像拼贴与现代艺术 1、数字图像的重构美学 和传统艺术的创作方式不同,数字媒体艺术往往采用现成的数字媒材(照片、图片、绘画等)通过剪辑、结构、拼贴、重组的方法,来产生荒诞的、梦幻的、具有独特视觉冲击力的作品。这种创意思想可以界定为利用拼贴和同构等手法,将元素组合在一个相互异质的空间中,并使编织进作品中的符号和图像,在互文中自动产生意义. 数字重构美学特征是:通过对图像的解构、扭曲、重组或融合,来产生一种充满荒诞、无理、黑色幽默和诙谐搞笑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氛围。这类作品也反映了计算机在解构和重构传统摄影媒材方面的强大处理手段。 2、毕加索与现代艺术的诞生 立体主义出现的意义:

立体主义用物体的各个侧面取代所有的单一视。点.舍弃了画面特殊的三维视错觉绘画方式,而是通过图纹、光线、质感,在画面上的相互影响阐释作者的视角,在传递信息中激发观众的参与性。―马歇尔・麦克卢汉评毕加索 立体主义绘画舍弃了远近法的视错觉,给予物体以全方位的感知,使观众能身临其境,充分把握作品传达的信息,显示了“媒体即信息”的理念. 代表性作品: (1)《亚威农少女》是20世纪初艺术转型的代表 作品,它被普遍视为立体主义和现代主义的雏形 之作。从那时起,艺术的表达从二维的透视转向 平面化。作品描绘了巴塞罗那妓院中五个裸体的 妓女.毕加索在工维平面内对艺术原有的表达方式 进行了改造。同时,放弃了透视法,彻底告别了传 统的欧洲绘画模式。 《亚威农少女》(布上油画)毕加索 1907) (2)《藤椅上的静物》(毕加索,1912)油画史上拼贴艺术的开篇之作,也是现代西方艺术上第一个拼贴作品。画家将一块有藤编坐垫的漆布粘在画了静物的椭囿形画布上以表现椅子座面,然后又以绳子做了整幅画的边框。 3、摄影与图像重构 (1)如何理解摄影、图片重构与数字拼贴? 数字媒体艺术和摄影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需要借助机械设备或电子设备来创作艺术作品,即二者都先天带有“技术的美学”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和摄影上比绘画或雕塑有更紧密的联系。二者最大的不同是,如果将摄影比作“眼镜”的话,数字媒体艺术则更接近“大脑"和“手”的功能。 图像的媒体化:摄影与数字的相似之处 它们均可以被复制、印刷、广泛传播、修改、扭曲、变形;它们也都可以存储、删除、重现(重新洗印或数据恢复)。

数字媒体技术讲课教案

数字媒体技术讲课教案 教案标题:数字媒体技术讲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2. 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 1. 数字媒体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 3. 数字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4. 数字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包括图像处理、音频处理、视频处理等。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数字媒体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 2. 介绍数字媒体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3. 解释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数字媒体技术的工作方式和实现原理。 4. 分析数字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字媒体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操作演示: 5. 进行数字媒体技术的操作演示,包括图像处理、音频处理、视频处理等。通过具体的操作示范,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操作过程。 实践活动: 6. 分组或个人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新思维,选择一个数字媒体技术应用领域进行实践项目设计和实施。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挥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总结评价: 7. 学生展示实践项目成果,并进行总结评价。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加深对数字媒体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 数字媒体软件:图像处理软件、音频处理软件、视频处理软件等。 3. 实践项目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 2. 实践项目成果的评估。 3. 学生对数字媒体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评估。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数字媒体技术的前沿发展和应用。 2.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竞赛或展览,展示他们的创新成果。 3. 鼓励学生进行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社会实践和实习,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

大学数字媒体后期制作教案

大学数字媒体后期制作教案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包括剪辑、特效、调色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其能够熟练使用数字媒体后期制作软件进行制作,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份数字媒体后期制作作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的基本流程,了解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内容 1. 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的基本概念和工具使用。 2. 剪辑与特效技能的学习和练习。 3. 调色技能的学习和练习。 4. 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的案例分析。 5. 学生数字媒体后期制作作品的展示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的相关理论知识。 2. 实际操作:通过机房教学、课堂实操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的基本工具使用和流程,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 3. 课外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学习和独立制作,通过学生个人完成数字媒体后期制作作品,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的基本概念和工具使用;剪辑、特效、调色技能的学习和练习;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的案例分析;学生数字媒体后期制作作品的展示和评价。 教学难点:数字媒体后期制作软件的复杂性和流程相对繁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的实际操作对学生的细节把握和反应速度也有一定的要求。

五、课程评价 本课程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在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的基本概念和工具使用、剪辑、特效、调色技能的学习和练习、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的案例分析、学生数字媒体后期制作作品的展示和评价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机会,帮助其全面了解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的理论和实践。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数字媒体后期制作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还可以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字媒体技术 教学大纲 及 教案全套

数字媒体技术 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数字媒体技术 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选修/必修 计划学时:32 计划学分:2 先修课程:无 选用教材: 适用专业: 课程负责人: 二、课程简介 数字媒体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专业人员或普通大众获取、设计制作和传达信息的基本方式。数字媒体技术是现代编辑出版人才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和传播方式数字化变革而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本课程直接指向学生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数字化网络传播所要求的包括图形图像、动画等现代媒体编辑与处理能力体系,为适应未来的岗位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本教程系统介绍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数字媒体的理论知识、数字媒体素材的采集、使用Photoshop 制作数字图像、使用Audition 制作数字音频、使用Animate 制作数字动画、使用Premiere 制作数字视频等内容。 三、课程教学要求。

注:“课程教学要求”栏中内容为针对该课程适用专业的专业毕业要求与相关教学要求的具体描述。“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M”或“L”。“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

五、考核要求及成绩评定 六、学生学习建议 (一)学习方法建议 1. 理论配合实战训练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实战动手能力; 2. 使用计算机进行各项软件的使用操作,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3. 提高学生的数字媒体技术操作能力。 (二)学生课外阅读参考资料 略 七、课程改革与建设 该课程为中等职业学校工业和信息化精品系列教材,教学形式为用项目任务式进行讲解+强化实训+边学边练。相对于过去以基础知识为主的方式,改革后更注重实际操作的学习,通过实际操作讲解,让学员学习到更实用的知识。 平时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在线学习习题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等方面,占期末总评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期末总评的50%。

《数字媒体设计概论》课程教案

《数字媒体设计概论》课程教课设计 一、课程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育应用型、技术型人材为根本任务,以适应岗位群需求为目标,以培育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而《数字媒体设计概论》课程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课程, 是学习数字媒体艺术一定要掌握的理论课程。重在培育学生关于数字艺术的理解和对目前数 字技术的认识等技术。该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 二、课程总目标 经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具备数字媒体设计的理论知识。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育 学生对数字媒体设计的观点。 三、要点、难点章节及内容 要点章节:第2章的基本因素与文字图案设计、第4章的网页艺术设计 难点章节:第6章的二维动画设计 四、实践环节和内容整体设计 (一)主要环节安排 本课程教课课时数为72课时,每周4课时。此中理论72课时,实践0课时。 (二)内容整体设计 1、讲堂教课中的实践环节 本课程运用板书和多媒体手段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课,所以特意制作了PPT课件以及 准备了教教事例。 2、教课见习 因为本课程着重实践理论,所以在教课过程中会为学生安排一系列针对此后工作中会用 到的事例来进行解说增补,增强学生的理论能力。

五、教课进度计划表(含理论教课和实践教课兼顾) 《数字媒体设计概论》 章节学时数 教课内容 (序号)理论实践总学时第一讲熟习数字艺术设计 6 0 6 第二讲基本因素、美学原则与文字图案设计8 0 8 第三讲二维静绘图形艺术设计8 0 8 第四讲网页艺术设计8 0 8 第五讲插画艺术设计8 0 8 第六讲二维动画设计8 0 8 第七讲三维图形艺术设计8 0 8 第八讲数字艺术设计实验总结 6 0 6 第九讲艺术赏识基础:艺术品的实质及其产生 6 0 6 第十讲艺术赏识基础:艺术中的理想 6 0 6 共计72 0 72 六、教课资料采集和配置设计 (一)使用教材:《数字艺术设计基础》 (二)参照资料:火星时代教程、《艺术与设计》 七、可利用的教课方法(落实到章节) 教课章节教课内容教课方法 第一章认识数字艺术设计的计算环PPT;板书 境 第二章掌握数字艺术的美学原则PPT;板书 第三章认识二维静画设计PPT;板书 第四章认识网页艺术设计PPT;板书 第五章认识插画艺术设计PPT;板书 第六章认识二维动画设计PPT;板书 第七章认识三维图形艺术设计PPT;板书 第八章对数字艺术设计进行实验总PPT;板书 结 第九章认识艺术品的实质与产生PPT;板书

《数字媒体技术》教案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教案 课程名称:数字媒体技术 教学章节:第1章 数字媒体技术概论 教学目的:了解媒体、数字媒体的内涵及特性,了解数字媒体研究及应用开发的概况。 教学重点:了解媒体的概念、特性及分类。掌握数字媒体的定义、传播模式及其特性。指导 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开发领域。 教学难点:数字媒体特性及传播模式 教学器具: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2学时 授课教师:孙清伟 教学内容: 章节概要: 第一章 数字媒体技术概论 1.1 媒体及特性 1.1.1媒体概念 1.1.2媒体特性 1.2 数字媒体及特性 1.2.1数字媒体概念 1.2.2数字媒体特性 1.2.3数字媒体传播模式 1.3 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领域 1.3.1数字媒体内容产业 1.3.2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趋势 1.3.3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领域 1.3.4数字媒体应用领域 主要内容 媒体概念及特性 数字媒体及特性 媒 体 媒体特性 媒体分类 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特性 数字媒体的研究领域 数字媒体内容产业 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趋势 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领域 数字媒体传播模式 数字媒体应用

1.1 媒体及特性 ➢媒体,有时候也被称媒介或媒质。 ➢媒体包括多种含义。 ➢媒体是一种工具,包括信息和信息载体两个基本要素。 ➢一张光盘不能称为媒体,只有记录了信息,并可进行信息传播时才称为媒体。 1.1.1媒体概念 媒体的英文单词是medium,源于拉丁文的medius,其含义是中介、中间的意思,常用复数形式media。同时,媒体又是信息交流和传播的载体。 媒体包括两层含义: (1)传递信息的载体,称为媒介,是由人类发明创造的记录和表述信息的抽象载体,也称为逻辑载体,如文字、符号、图形、编码等。 (2)存储信息的实体,称为媒质,如纸、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等。载体包括实物载体、或由人类发明创造的承载信息的实体,也称为物理媒体。 媒体分类 媒体依据信息划分具有不同表现形式。 ➢按照人的感觉,媒体可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等; ➢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媒体可分为语言媒体、文字媒体、音乐媒体、图形媒体、动画媒体和视频媒体等; ➢按照信息的种类,媒体可分为新闻媒体、科技信息媒体、生活媒体等。 媒体依据信息的载体不同又有不同分类。 ➢按载体的种类不同,媒体可分为报纸、信件、电话、计算机、网络等; ➢按照不同应用方式,媒体可分为印刷媒体、幻灯、电影媒体、广播电视媒体、计算机媒体、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媒体等。 ➢按照媒体产生的时间和历史,媒体又可以分为新媒体和旧媒体(也有人说是传统媒体)。按人们对载体的心理承认度,媒体又可分为时尚媒体和传统媒体。 ➢按载体的传播范围,媒体又可分为个人媒体和大众媒体。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电信标准部推出的ITU-TI.374 建议的定义,可以将媒体划分为如下五类: ①感觉媒体②表示媒体③表现媒体④存储媒体⑤传输媒体 ➢感觉媒体(Perception),是指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使人产生直接感觉(视、听、嗅、味、触觉)的媒体,如语言、音乐、各种图像、图形、动画、文本 等。 ➢表示媒体(Presentation),是指为了传送感觉媒体而人为研究出来的媒体,借助这一媒体可以更加有效地存储感觉媒体,或者是将感觉媒体从一个地方传送到远处 另外一个地方的媒体,如语言编码、电报码、条形码、语言编码,静止和活动图 象编码以及文本编码等。 ➢显示媒体(Display),是显示感觉媒体的设备。显示媒体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输入显示媒体,如话筒,摄象机、光笔以及键盘等,另一种为输出显示媒体,如扬 声器、显示器以及打印机等,指用于通信中,使电信号和感觉媒体间产生转换用 的媒体。 ➢存储媒体(Storage),用于存储表示媒体,也即存放感觉媒体数字化后的代码的媒体称为存储媒体。例如磁盘、光盘、磁带、纸张等。简而言之,是指用于存放某 种媒体的载体。 ➢传输媒体(Transmission),传输媒体是指传输信号的物理载体,例如同轴电缆、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