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个人整理)

美学原理(个人整理)
美学原理(个人整理)

美学原理

第一章美学纲要

西方美学思想源于古希腊,代表人物为柏拉图(什么是美)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诗学》成了文艺美学的最早经典)。XT

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思想表现在文艺和美学方面有三大特征:1)艺术独立于神学之外,使人的得以发挥;2)重新评价古希腊文化,进一步探讨艺术创造中的理论和技巧,强调人的尊严与个性;3)要求艺术描绘现实,不再描绘神。J

文艺复兴给美学思想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学科的形成。T

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及法国的启蒙运动,都给美学思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美学家鲍姆嘉通于1725年提出,1750年正式用Aesthetik作为专著名称,建立的美学学科。TX

中国美学源于先秦。西周末期,周太使伯提出和谐为美的观点,作为美学智慧的灵光闪现,早于西方300多年,而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的论点。老子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美学观点,较古希腊先哲早了100多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未重蹈中世纪欧洲美学思想受神学束缚而影响发展的覆辙。至陏唐中叶,形成一种新的美学思想,即与佛学特别是禅宗结合起来。使中国近代美学具有独立形态的是辛亥革命后的蔡元培。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才出现了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形成的当代中国美学体系。TX

造成中西方美学研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主要是因为西方学者走了一条捷径,即一开始就把美和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加以研究,直击美学的本质,而中国的研究则从开始便和政治、伦理纠缠在一起T。2)西方从1750年将美学独立为一门学科,而中国则在1840年前后才开始确立此观念。因而中国起了100年的早,赶晚了100年的集。J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审美价值的学科。M

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美学主要是通过对文学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加以探讨来进行研究,美学又有“艺术哲学”之称。2)美学又与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乃至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工程学等自学科学想联系。3)美学是介于各种学科之间的独立的“边缘科学”。J

美之所以说不清楚,是因为从审美客体(客观事物)分析,美是到处存在却并非一目了然;从审美主体(人)的方面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理解有差异,是正常的。T

为什么说美最终会被认知的?1)先哲们的探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可借鉴的思路;这笔巨大的财富,将使今日的学者起步更高,更迫近谜底;2)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3)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足以克服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最终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考察研究美,最终一定能解开美学中的难题。J

美的特征?1)美与事物的不可分离性2)美具有可感染性3)美具有功利性。J

美与事物的不可分离性?美是抽取了许多美的事物中所共有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它是能在一个个具体事物的形象中得到表现。也就是说,美的抽象只能在具体事物中去理解,脱离了具体的事物,美便不复存在。J

美具有可感染性?美总是伴随生动的形象出现,而在这种具体的生动形象总能引起人的愉悦感,诸如幸福、快乐、振奋、爱慕、舒畅、满足,即使是从悲痛的震撼获取痛快的宣泄,也是一种愉悦。J

“真”广义是指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中表现出来的规律性。M

“善”强调实践活动的目的性;“美”重在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智慧、才能和力量的现实肯定性。TX

丑的特征?1)丑的事物常违背自身发展规律;2)有碍于人;3)其外在组合多是凌乱的,不能取悦于人的。美是一种肯定性的价值,它能使人振奋、愉悦、欢快;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能使人厌恶、鄙弃、反感。可以认为丑是美的否定。TX

美感:狭义的讲,美感指的是审美者对美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的讲美感是指审美者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的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又称审美意识),包括在审美感受基础上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JM

美感主要有三个特征:个人直觉、社会功利和动情性。DX

个人直觉指美感表现形式,具有两层含义:直接性和直观性。T

想象与联想:是指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将感知中获得的审美意识和旧的记忆表象再现、联合、综合、改造成新的审美意象。M

情感:指人对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美感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M

审美过程中的理解心理状态“心领神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多是一种“朦胧的内在意蕴”。审美理解取决于人的素质与修养。MT

在审美趣味上显然打上了不同阶级的烙印。T

人类不仅欣赏、享受美,而且创造美。劳动创造美。T

审美理想总是具有时代特色,表现形态是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T

审美理想对人的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1)审美理想能帮助人们提高感受美、认识美的自觉性和能力,从而能让人们及时地、敏锐地发现和欣赏客观对象的美;2)审美理想体现着人们进行美的创造的理想目标,激励人们去追求美、创造美,吸引着人们为创造更加美的生活而努力奋斗。审美理想与美的创造实践的关系是辩证关系。J

从狭义上讲,指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诸如均衡、对称、比例、节奏、韵律等形式观念。从广义上讲,则是指人类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包括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等内在的审美意识。M

第二章园林美学概述

园林美:是园林艺术工作者,对生活(包括自然)的审美意识(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和优美的园林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MXJ

园林美的首要形态是自然美,营造时借助物质造园材料,如自然山水、树木花草、亭台楼阁、假山叠石,乃至物候天象等。DX

园林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基础上层建筑,自然地爱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并反映社会生活内容,表现主人或创作者的思想倾向,也就是社会美,如上海某公园的有一座缺角亭,作为单体来审美,就失去了整体美,但于东三省沦陷时所建,却恰好有一种残缺美的意境了。T

园林美学:是应用美学理论研究园林艺术的美学特性和规律(或曰造园思想)的学科。包括造园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及园林审美意识、审美标准、审美心理过程、哲学思维方法等。J

作为一门应用美学新学科,同音乐美学、影视美学、建筑美学、技术美学等并列美学分支一样,园林美学有着边缘交叉学科的特点。T

不断完善园林美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作用,使园林美学成为指导园林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就成了当务之急。T

现阶段,同美学一样,园林美学理论亦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T

第三章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生活与自然之美,表现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它常与建筑、书画、诗文、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相结合,成为一门综合艺术。园林艺术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在园林形式上的反映。MT

园林艺术也有被称为造园艺术的,是精神劳动的一种,得借助物质材料。整体包括造园和赏园。T

园林艺术的特征:1)园林艺术的综合性2)审美与使用功能的统一性3)技术经济与园林的统一性。J

园林艺术表现造园者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哲理,即造园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理想等哲学理念,以园林形式加以表达。园林艺术与哲学这门带有普遍性的学科,是紧密联系的,也是其综合性的一种表现。XT

园林艺术要求其实用功能和审美特性的高度统一。T

园林的经济性首选表现在园林选址和总体规划上,其次表现在设计和施工技术上。兼顾环境效益。X

图案派:中世纪整形式-中世纪欧洲;露坛建筑式-意大利整形式(文艺复兴期)

自然派:写实(主义)风景式-18、19世纪英国风景式;写意主义风景式-中国和日本园林。

西方园林风格强调的是人工美或几何美,认为它高于自然美。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形成自然式园林。XT

为什么会有中西园林艺术的风格差异?总体来说西方着眼于几何美或人工美,中国着眼于自然美。1)中西方园林起源方式与状态受历史条件影响,各有不同,造成艺术风格的差异。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园林的萌芽发源于自然,当时周文王的灵囿就是自然的天然景象,除了夯土为台,掘土为沼外,都是自然的野趣,供自己娱

乐的大自然的草莽山林气息。而西方园林穷其根源,大都来源于农事耕作的需要。法国的花园大多来源于果园和菜地,长方形的平地被沟渠分成方格,各种果树、花卉整齐排在畦地里,逐渐演变成园林。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显然受各处的历史条件相关。2)中西哲学思想体系的差异影响园林艺术的审美思想,其艺术风格势必出现差异。中国崇尚自然的概念源于老庄哲学,即道家思想。当时动荡社会,政治斗争,人们想远离斗争的社会,追求自然、淡泊的生活情趣,形成了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艺术家们以大自然为题材的山水、田园、山林绘画诗歌,促进了我国山水园林的诞生,共同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人与自然融合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展示了中国人的哲理。而西方哲学理论代表培根、霍布士和笛卡尔等,强调理性在认识世界的作用,这种理性就是先验的“天赋观念”,认为几何和数学无所不包,一成不变,是一切知识领域的理性方法。用几何和数学的理性取代感性的审美经验,用圆规和数字计算美,“寻找最美的线形,最美的比例”,而不是相信眼睛的审美能力,影响了园林艺术的几何风格的形成。3)城市规模与规划布局的差异影响园林艺术风格。中国长期中央集权制,城市规模宏大,各种建筑布局井然有序呈棋盘格局,西方则由于封建割据,国土四分五裂,城市规模很小,且依地形布局,起伏弯曲凌乱,这样,中国园林艺术是统一中求变化,西方园林则在变化中求统一,这也是两风格各异的原因之一。4)造园材料、地理条件等物质方面的差异也导致艺术风格的不同。物质条件中国多名山,利用山多、石材丰富的特点,运用不同石材的质形色纹,营造山峰、岩、壑、洞,营造山野情趣。西方则用大片土地构筑建筑来统帅园林,石材应用限于雕塑和建筑领域。5)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寺庙园林艺术风格差异。西方多以上帝信仰为主的单一宗教,以基督教最为普遍,主要表现在教堂建筑与墓地园林中最为突出,哥特式教堂建筑与墓地园林中,造成人心理上屈服于基督教统治的环境氛围。中国的佛、道并存,寺庙园林也体现了传统佛、道教义,使人有虔诚皈依之感。L

中西园林艺术风格的同一性?1)以人为本的同一性。园林是由人创造设计的,为人而造的,造园的目的是一致的,补偿现实生活境域的某些不足,满足人类自身心理和生理需要。2)中西园林艺术的社会同一性。园林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受制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时期,社会财富集中到皇家和富豪之手,穷人不可能建造园林,在社会特性上,园林艺术在中西历史上服务对象是同一的。3)中西园林艺术的物质同一性。造园材料不外乎建筑、山水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只是在建筑式样、叠山理水的方法及花木的配置上有些差异,但物质载体,造园材料具有同一性。4)中西园林艺术相互交流的同一性。尽管受时空限制,中西方在物质文化交流的同时,园林艺术之间的交流也十分频繁。西方各国到中国学习并仿效中国园林,167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取悦蒙台斯班侯爵夫人,在凡尔赛宫主楼1.5公里处,建造了仿中国的“蓝白瓷宫”;英国也掀起了中国园林热。中国也伴随传教士进入中国,引进了不少西式建筑,最典型的当属圆明园长春园。L

园林的人类同一性: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就是人类园林文化中所体现的人类一致具有的、彼此相通的、内在同一的人性。M

第四章园林美的创造

形式美: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声、形、色)有规律的组合的一种美的形态。M

形式美和事物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事物的形式美和内容有直接的密切联系,是其外在的表现,而形式美是事物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形式美所表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X

形式美的要素?1)色彩2)点3)线条4)形状5)空间6)质感JDX

形式美的第一要素是色彩。

色彩的感觉:1)温度感2)胀缩感3)距离感4)重量感5)面积感6)兴奋感。J

温度感:或称冷暖感,通常称之为色性。从科学上讲色彩的温度感也有一定的物理依据,并非人的主观感觉,不过主要依赖于人的心理因素。暖色是靠近红端区的颜色,红、橙等,光度指的是色彩的明暗程度,光度高为暖色,光度低为冷色,绿是冷暖的中性色,温度感居于暖色与冷色之间,温度感适中。春秋宜用暖色花卉,特别是寒冷地区,夏季用冷色花卉,特别是炎热地区。

一般来说,暖色给人膨胀感,冷色给人收缩感。同一种色相在光度增强时显得膨胀,而不同色相的光度不同,因而具备不同的胀缩感。

大体上光度高、纯度较高、色性稍暧的色具有近距离感,反之有远距离感,6种基准色由近及远排列顺序为:黄、橙、红、绿、青、紫。

光度强的重量感小,光度弱的重量感大。红色青色较黄色橙色厚重,白色小于灰色,灰色小于黑色。一般来说,建筑的基础部分宜用暗色调,显得稳重,建筑的基础栽植也宜多用色彩浓重的种类。

运动感强烈,亮度高、呈散射运动方向的色彩,主观感觉上有扩大面积的错觉,运动感弱,亮度低、呈收缩运动方向的色彩,主观感觉上有缩小面积的错觉。园林中水面的面积感感觉比墓地大,墓地比裸露地面大,受光的墓地和水面比不受光的面积感大。

色彩的兴奋感与其色彩的冷暖基本吻合,暖色为兴奋色,以红橙(绯色)为最,冷色为沉静色,以青色为最。在游园的关键之处,点缀以纯度高、亮度高的暖色景观,可以调节人的审美疲劳,增加游兴,要注意闹与静的结合,追求节奏感和韵律美。

色彩的感情:红色给人与兴奋、欢乐、热情、活力及危险、恐怖之感。

园林素材本身具有物理化学的性质和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特性。X

园林的色彩分几类?1)天然山水和天空的色彩2)园林建筑和道路、广场、假山石等的色彩3)园林植物和动物的色彩。J

一些色彩的集合只有在它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时才是和谐的,多种色彩搭配时不应有明显的冲突。对比的配色,由于相互排斥,产生强烈的紧张感,很引人注目,多用则陷于混乱。

在园林中,点的因素通常是以景点的形式出现的,景点是一个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物质形象单元。M景点相对于整个园林的大范围来说,就是点的概念。以一个核心点作为游人视线的焦点。将两个不同景点放在同一个视域空间范围内,通过游人的视觉将其联系起来,这就是我常常在一个景点以外的相应位置设置的缘起。

因为诸多直线的运用,显露了一种浓重的人工意味,体现出人类征服自然的哲理。

曲线则要比直线灵活舒展得多,可能表现悠扬、柔美、轻快的风貌。

园路是最重要的景线,它除了能将的功能外还有组景的作用,达到园景的效果,所以一条成功的园路应该是一个艺术品,路亦是景。

园林构图中的“形”多以具体景象的抽象形态存在。三角形给人以稳定的感觉,要了解几何学的法则以及几何形体的意义,把它们作为一种手法运用于构图的确定及完成的过程中,能使整个视觉中的自然界形象典型化、综合化。这种手法在古典艺术,尤其是西方古典的几何式园林中是不乏其例的。X

中国园林艺术就是要以有限的园林空间表现心中无限的天地。

质感是由于感触到的肌理和结构而产生的。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1)多样统一规律2)对称与均衡3)对比照应规律4)比例和尺度5)节奏与韵律J

在美的形式原理上,作为统一的类似概念还有调和(Harmony)一词,调和是从希腊而来,在古希腊是美的形式原理的核心。

杭州花港观鱼园,全园应用了200多个树种。

在对称中,对称轴两侧的形或点,都是等距离的称为左右对称(Bilateral Symmrery);而以一点作为对称的中心,用一定的角度回转排列的称为放射对称(Radical Ssymmetry)前者具有方向性,有向一个方向流动的性质,后者具有向中心点集中的性质。对称从古希腊时代以来就作为美的原则,应用于建筑、造园、工艺品等诸多方面。

在生物界,生物体自然存在着两种对称,一是两侧对称如人体的双手,眼、耳朵等,植物的对生叶,羽状复叶等。一是辐射对称,如菊花的头状花序上的轮生舌状花、轮生叶等。

西方古典园林讲究明确的中轴,对称的构图,形成图案式的园林格局。

在世界各地,越是古老的年代的艺术品,对称性越强。对称的手法在园林界走下坡路。正在世界范围内复兴的“中国园林热”便是很好的例证。

所谓均衡,在物理学上是两种力量处于相互平均的状态。最简单的一类均衡就是对称。

对比照应的法则是中国美学讲得最多的美的法则。X

对比:是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在创作中,把对立的事物合乎逻辑的联系在一起,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东西。M

园林中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对比,如布局、体量、开合、明暗、色彩、质感、疏密等。引起强烈的、激动、崇高浓重等感受。

疏密突出地表现在景点的聚散上,聚处则密,散处则疏。

对比的手法很多,但同一园林来说,则不宜多用。对比照应问题是中国美学关于形式美的精髓。

比例:是指在长度、面积、位置等系统中的两个值之间的比例,以及就这个比例与另一个比例之间的共同性和协调性。M

园林设计中的比例关系大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园林中各景物自身的长、宽、高之间的大小关系,另一方面则是景物与景物,景物与整体之间的大小关系。

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大多数是数学家。其中采辛(Zeising)的黄金分割率亦称黄金律。即把长度为1的直线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对于全部长度的比等于蓁一部分对于这一部分的比。X:L=(L-X):X,当X=1时,则有X=0.618。实际应用上,用2,3,5,8,13,21等的比值,作为近似值。

按黄金分割的比例分成两线段,以这两线段为边的长方形叫做黄金长方形,它一直统治着欧洲的美学领域。但黄金定律不是美的唯一条件,不能机械搬用。

园林的分区也讲究合适的比例,各区的大小既要满足功能的需要,又要符合整体面积的比例关系。

园林中的尺度单位,人的自身就成了试题园林景物的真正尺度单位了,除了自然尺度外,还有意识上的“超人的尺度”。

关于园林建筑的尺度和周围景物的比例关系,既要注意相邻景物之间比例关系的协调,又要注意主体建筑,考虑建筑的功能尺度。

节奏与韵律是同一个意思,来源于希腊文(Rhythmos)。韵律是任何物体的诸元素成系统重复的一种属性,而这些元素之间,具有可以认识的关系。在园林设计中,是曲线、面、形、色和质感等许多要素所共同的韵律。园林韵律包括哪些?1)连续韵律2)交替韵律3)渐变韵律。J

园林艺术的创作技巧,就中国园林艺术来说,包括选址布局、掇山理水、建筑经营、花木配置四个方面。

对于选址的总体要求,《园治》早有概括:“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衢;远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山林、河沼、近郊远村,皆可构园,只需入门有趣、随地取景即可。

自然式园林的选址,最好是山林、湖沼、平原三者具备。

我国传统上喜欢山水,即使没有自然的山水,也采取挖湖堆山的办法改造环境。

当代设计园址的选择大多服从于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师的任务只能在给定的区域上因地制宜进行园景结构的经营。

布局的原则?汪菊渊先生总结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景以境出,取势为主;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起结开合,多样统一。J

境就是布局。

布局的手法?概括的讲有障景、隔景的手法,对比的手法和借景的手法。1)障景手法。是我国园林起景部分常用的传统手法,使游人莫测深远,致使园内景物引人入胜,主要有山障(颐和园仁寿殿后的土石山、苏州拙政园腰门后叠石构洞的石山)、树障、曲障(多用于庭院,无锡的蠡园,进洞门后有墙廊,引领到园中),障景的手法不一,并非呆板定式,但目的相同,要使题材适合具体情况,运用不同题材达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全应根据主题要求而匠心独运。不限于起手部分,要小中见大的设计,在园中可灵活运用。2)隔景。使景物有曲折变化,

就得在布局划分多个景区,为了有层次的展开,园林中划分景区,增加层次,一般借助隔景的手法,将全园划分为若干趣味不同的景象组群,形成所谓“园中之园”,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用云墙及绣绮亭、土山围成封闭的空间,面向主体景象-湖山,构成一个独立的环境。题材有土石山(实)、建筑(半虚半实)、树丛(半虚半实)、溪水(虚中有实)等。根据主题要求可做到或虚或实、半虚半实、或实中有虚、或虚中有实。运用隔景划分景区时,不但把不同意境的景物分开,而且把新的景物有了一个范围。3)借景。借景是强化景物深度的重要原理。手法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景物有好有坏,要注意取好摒坏。框景。是把真实的自然风景,用类似画框的门、洞、窗,或由乔木树冠抱合而成的透空空间,圈定出景致的范围来,使游人产生三维变二维的错觉,把现实风景误认为是画在纸上图画,因而把自然升华为艺术美。可起到移步换景的效果。L

天然的山水需要加工、修饰、整理,人工开辟的山水要讲究造型,要解决许多工程技巧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掇山”和“理水”。

假山来自真山,但并不是真山的翻版,经过概括提炼,创作出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是艺术的再现。与真山相似,假山可分为土山,石山和土石混合山三个类型,而不是专指叠石为山。

园林掇山何时用土何时用石,一般是大山用土,小山用石。

如果说掇山是东方园林所特有的手法,理水则是东西方造园的共有技巧了,不过理水之法也大异其趣的。西方园林中水池也是规则式的,水法是回教的标志,喷泉是极为普遍的一种水法。

我国古典的理水之法,主要有湖泊池沼,河流溪涧以及曲水、瀑布、喷泉等水型。对于湖泊池沼等大型水体,大都是因天然水而略加人工或依地势“就低凿水”而成。

我国古典园林以水作动态处理时,常常模拟瀑布这一自然水型。

欧洲园林的传统流派,甚至整个以“建筑”的原则来经营园林。中国园林把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体现在园林艺术中,因而构成建筑与自然景象的有机结合。江南私家园林,庭院建筑景物构成上占很大比重,常常居于主导或支配地位。大型园林常采用均衡的不对称构图,以求得几何建筑形象与天然的山水风景之间的和谐统一。如桂林的建筑。

园林建筑有驻足赏景的功能,对大多数园林建筑中,它都应为游客提供良好的风景视野,并起到组织游览顺序、剪裁园景和安排景面的作用。

植物艺术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有几何式与自然式之分。

中国园林中的植物配置的“自然式”是其模仿自然,着重于神似。欧洲“自然式”园林模仿自然的数量、布局和空间尺度上的形似。

各种木具有不同的生物学习性,配置时必须各得其所,满足各自的生态要求。

山地有土石之别,花木配置也有区别。土山的效果,除自然缀石外,主要是由植物配置而衬托出山林气氛的。石山古怪嶙峋,土少导致花木亦少,面重在表现叠石之美。并在山的适当之处留有花台,点缀竹木花草,一般要求“山大于木”。

水面配置植物,以保持必要的湖光山色、倒影鲛宫的景观观赏为原则。

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为题材作画。T

建筑让古树,可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即使枯木朽木,也不易挖去,鸸采用特殊的手法,如缠以紫藤、凌霄,便可“枯木逢春”,蔚然成景。T

意境就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M

谈中国园林的意境,不能不谈诗画。

文艺论上历来就有中国艺术重表现的说法,表现情感组成了中华民族艺术美学的中心,而创作意境以及对意境艺术美的欣赏,则铸成了中华民族特殊审美心理结构。

什么是园林艺术的再现性?1)园林艺术直接模仿大自然的美妙景色,使自然风景在园林空间得到再现。2)园林艺术的再现,是双重意义上的再现,一方面模仿自然,属于模仿品,一方面,由于模仿是由自然物质来实现的,具有原物的所有特性,所以人们往往将它作为原物。万亩自然风景的一个组成部分。3)园林艺术在再现客观性方面表现得比其他艺术更为袦、更为成熟。J

艺术家的高明之处在于如何运用高超的技巧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可感知的具体的形象传递给观众和游客。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采用的三种表现手法?1)运用延伸空间和虚复空间的特殊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强化园林景深,丰富美的感受(虚复空间并非客观存在的真实空间,是许多物体构成的园林空间由于光的照射通过水面、镜面或白墙的反向而成的虚假重复的空间,即所谓的倒影、照影、阴影)。2)造园艺术常用的比拟和联想手法,使意境更为深邃(扬州有个四季假山,是最好的实例,以湖石、黄石、墨石、雪石,营造四季感觉)3)运用诗文题句表现园林意境。(运用匾额、楹联、诗文、碑刻等形式来点景、立意,表现园林的艺术境界,引导人们锋利园林意境美的享受。)

第五章园林美的鉴赏

园林欣赏:通俗地说就是游园,是一促观赏、领略园林美景的审美活动。

造园与赏园的相互依存关系?1)首选通过直观就可能看到,因为有园林创作、有造园活动,所以游人才有了欣赏的对象,才有游园活动,没有造园就没有赏园。反之,欣赏是创作的内在对象,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欣赏,如果园林产品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园林创作活动也就推动了存在的前提。2)造园与欣赏的相互依存还表现在园林艺术品社会价值的肯定与社会效果的显现上。欣赏活动不仅仅是对创作的被动接受,而是欣赏一方在创作诱导下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共社会价值与社会效果是创作与欣赏双方音乐会的结果。

园林欣赏是园林创作(造园)的继续和发展。

观:欣赏是从对艺术品的直观开始的,作为欣赏的第一阶段,观主要表现为欣赏主体对园林中感性存在的整体直观(或直觉)把握。M

园林艺术不是一种单一的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感官。这是由园林特殊结构决定的,园林是多层结构需要诸生态学功能(视听嗅触)的综合运用及心理通感。

园林欣赏达到“品”的阶段对一般来说就基本结束了,但园林欣赏还有第三个阶段,就是“悟”,如果说园林欣赏中的“观”和“品”是感知、是想象、是体验、是移情、是欣赏者神游于园林景象中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那么“悟”则是理解、是思索、是领悟,是欣赏都从梦境般的园游中醒悟过来,而深入一种回忆、一种追求,在品味、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哲学思考,以锋利园林意义深层的进发把握。

欣赏都在流泻过程中是主体地位,欣赏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趣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欣赏的效果。

掌握必要的园林知识,甚至了解造园的过程和技巧,对提高园林欣赏水平是大有帮助的。

在欣赏园林前,除了知识上的积累,还应有心理上、物质上的条件和充裕的时间。

俄罗斯作家果戈里有句名言,“建筑是时代的纪念碑”。

古往今来,宫苑私园,已创造出了诸多品类:亭台楼阁、廊榭桥梁、洞窗凳牌、栏杆铺地等,俯仰皆是,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建筑小品尽管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就整体来说,它是服从造园的布局原则,寓自身于园林造景中。亭的形式:三角、四角、五角、梅花、横圭、八角、十字等式样,还有伞亭、圆亭、楼亭、重檐亭等,琳琅满目。

台,或称眺台,供人登高望远之用。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对山石的欣赏主要还是限于形式美。T

论述花草树木的美?花草树木是园林空间的弹性部分,是极富变化的动景,运用名花古木,增添园林的生机和野趣。1)园林植物不但是绿化的材料,而且也是万紫千红的渲染手段。可以用来表现四季的更替。2)花木的姿态也参与园林视觉景观的形成。花木的整体造型和干、枝条、花、叶等的姿态,如虬枝曲干、横施、疏斜、潇洒有致,都是线条艺术的审美意向。3)园林花草树木的美还有听觉和嗅觉感受。声的方面,风雨本无声,是风吹草木的声,雨打地面的声音,利用植物与风雨巧妙运用,表现风雨声响魅力。花香味使人倍感身心爽朗,将香花用于园林造景,更可以悦性怡情,倍增游兴,并且花香的不同类型,不同的香型带来不同的美感。4)园林树木的光与影,不同的光线有不同的效果,利用自然光线的明暗对比、光影对比,配以空间的收放,渲染环境气氛。5)在欣赏花卉自然属性的同时,还可欣赏到人“外射”到花卉向上的主观情感――自然意态之美,或说“人化的自然”,有的美学家将其看作第二层次的自然美,即通常所说的“风韵美”。6)欣赏花木,有审美习惯问题,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的审美习惯,选择花木应当最能表达设计意境,要能够入画入园。

植物的园林艺术功能作如下概括:隐蔽园墙,拓展空间;笼罩景象,成荫投影;分隔联系,含蓄景深;装点山水,衬托建筑;陈列鉴赏,景象点题;渲染色彩,突出季象;表现风雨、借听天籁;散布芬芳,招蜂引蝶;根叶花果,四时清供。

欣赏花卉是,在欣赏花卉自然属性的同时,还可欣赏到人“外射”到花卉向上的主观情感――自然意态之美,或说“人化的自然”,有的美学家将其看作第二层次的自然美,即通常所说的“风韵美”。

园林之外的风、雨、云、雾、日、月、虹、霞……还有那季相更替,物侯变换,这些天时现象的渲染,才得到意境的深化而致趣味无穷,给游人以艺术享受。

日本的枯山水很讲究置石,主要是用单块石头本身的造型和它们之间的配列关系,把宗教的哲理与园林艺术完美结合起来,把写意的街景方法发展到了极致,是日本园林的主要成就之一。

日本室町时代还创作出了一种新的园林形式――茶室。

古希腊园林大体上可以分为哪三类?1)是公共活动的游览园林,早先是体育竞技场,后种植大片树林,引水渠,林荫下设座椅,还有讲台,象是文化休息公园。2)是城市宅园,园林将居室围在中心,柱廊围成庭院。3)是寺庙园林,即以神庙为主体的园林风景区。

西方园林在更高水平上的发展是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是欧洲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一次思想文化运用,时间大约在14世纪一以6世纪。

意大利庄园大多是建筑在面海的山坡上,就地势而作若干台地,产生所谓台地园(Terrace Garden)的形式。法国凡尔赛宫苑是法国最杰出的造园大师勒诺特(Andre Le Notre)所设计和主持建造的。树林里开辟出许多笔直交叉的小林荫路,尽端都有对景,因此形成一系列的视景线(Vista),故此这类园林称为视景园。

英国柏金黑特城的柏金黑特公园和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是早期两座著名的公园。

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重大变革的时代,人类的科学文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人们的自然观、社会观、伦理观以及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相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忽视环境问题,导致空气、水的污染严重,生态不平衡现象也越来越突出。

当今风景园林艺术的概念,正在从狭义的人工园林艺术,扩展到追求大环境的自然化和美化的“环境艺术”的范畴。

未来造园的趋势?1)古代造园经验依然具有活力。吸收不同民族造园风格中的精华,融会到现代作品中,是当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古代造园艺术不仅作为民族的文化遗产,还将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在国际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2)科技使以往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使以前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障碍,很容易得到解决,如人工气候室、音乐喷泉、人造云雾、人造冰雪等等应用,在建筑表现、植物栽培、环境维护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前景。3)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园林产生深刻的影响。大的方面,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地下、空中、水下拓展,造园也会有新的课题,小的方面,庭院已从传统理念中消失,万亩共享绿地,冲破原有的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差别,由人口密集的城市向四周辐射、扩展开去,从而造成园林形式的多元化。4)生态效益居头等重要的地位。在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枯竭、森林锐减、物种消失、气候变暖等生态灾难也渐严重,保护环境变成了头等大事,造园艺术也由仅仅观赏游玩和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要具有生态效益的重要作用,也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方面。L

现代化城市中园林的作用:1)城市环境美的改善2)城市生态条件的改善3)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J

第六章园林管理与园林美学

园林日常维护包括几个方面?1)植物配置的韵律美的维护2)植物生长变化的维护3)园林清洁健康美的维护。

J

至于落叶和杂草问题,目前看法还不一致,我们认为至少树丛中的落叶无需清除,甚至一些小路的落叶,如果没有其它杂物,也不必急于清除。

园林更新与园林美的关系表现在几个方面?1)协调更新,管理工作者在园林更新设计应中力求做到局部调整,使之更合理或满足新的需要。2)合理利用,在更新或改建中,合理利用园林空间中原有的带有特定景点的景物。一些近代或现代兴建的公园,就可以利用本身的面积和环境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但在保持和发扬公园美的前提,使活动内容和形式适合园林的特点,这样,既可丰富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又为公园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对于公园的经济效益,就是要必须保持、发扬园林美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才考虑经济效益。

什么是园林可收藏之美?1)独具魅力的特色纪念品2)余味无穷的参与性活动。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作业(复习题) 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50、51页,两点。 2、自由创造这种特性为什么是最珍贵的?53页,三点。 3、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6 4、65页 4、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70---72页 5、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1)从78页开始。(2) 78页中间一段中。 6、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1)100页,104页,两点。(2)104-----106页。 7、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1)自然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 (2)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是自在之物,无所谓美丑,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人才有意义。一方面一切自然不能自觉为美,另一方面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体存在,所以那时自然美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出现之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把人类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自然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扩大。 8、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是多重的。社会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美的审美需求越强烈,越从功利的人向审美的人转化。例如现代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加强了,各国都纷纷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将许多著名的自然美景点列为人类文化遗产,如我国的黄山、张家界等。对自然美的欣赏有着独特的情趣。自然美的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2)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4)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

9、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 (1)136页 (2)形式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形式美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是人们对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美的事物的外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自觉运用的结果。所以说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 形势美有相对独立性。它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他不直接具体的美的内容。它是依靠形式本身引起人的美感的,实在任命长期的审美实践和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形式特征。他远离了美的具体内容,形成了形式本身的特定抽象意义。 10、从艺术美的内容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为什么又是客观的? 因为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自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活动的土壤,现实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而且现实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离开了现实生活,艺术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创造,不可能有艺术美。所以,我们说艺术美作为审美对象,它是客观的。 11、什么是意境?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情是主观范畴,景是客观范畴,景是产生情的基础,情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情在意境中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经过艺术家提炼取舍所创造的。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最终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12、什么是传神?怎样理解神和形的辨证关系?在传神中怎样体现主

美学原理资料整理.

第一章 朱立元:“美存在么?它是怎样存在的?”因为只有“美”存在了,然后才能言说“美”是什么等其他问题,而传统美学不问美是否存在或怎样存在就直接问美是什么,绞尽脑汁给美下定义,结果陷入理论误区,因为连是不是有美都没有解决,就问美是什么,这在逻辑上也说不通。因此,美的存在问题是美的首要问题。 美概念不是一个合理的名词性概念,因为现实中没有一个可以被美概念指代的美事物。 美概念是其他事物的符号,不是实际中一个独立事物的符号 美本质问题研究的终结 建立在错误判断的基础上的问题,造成回答的吊诡。 所有对“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都在证明这一回答是不正确的,因此不成为一个回答;所有试图说明“美”确实是个存在物的理论,都表明“美”不是个存在物;只要说明美是什么事物了,这个事物就肯定不是美;只要对美是什么命题做出回答了,这个回答一定在进行着自我否定。 美概念是一个代名词!(概念的概念 审美知觉的建立 人类具有一般审美能力之后,并不是把所有事物都当作审美对象。 美学研究应该清晰地揭示:事物自身的因素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人的因素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 第二章 由美本质转向审美

世上原本没有美事物,美的事物怎样形成?世上原本没有美感,美感怎样形成?世上原本没有审美,审美怎样形成? 审美活动的特征 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它是对事物外在形式、形象相对独立地加以知觉并因此而产生愉悦性情感体验的过程。 由于审美活动带有形式知觉的特征,不是实用需要得到满足的活动,因此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非利害性。 所谓审美发生,就是非利害性形式知觉活动的发生。利害与非利害?? 人的需要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与生存活动相关的实用性的需要,是利害性的;一类是不与生存活动相关的非实用性的需要即审美需要,是非利害性的。 审美活动完成之后的社会功用不能等同于审美活动本身的性质,不归于审美活动本身的利害属性问题。 利害性?? 美学中的“利害性”概念专指与人的生存需要直接关联的价值属性。 生存需要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生理性需要,与人的自然属性相关; 第二类是社会性需要,如对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需要; 第三类是精神需要,如荣誉感、道德感、幸福感等等。 利害性快感与非利害美感的体验性区别 到目前为止,利害性快感与非利害性美感的区别都只能是凭借人的主观感受来划分的。凡是利害性的需要及其满足都会被体验为同一类感受,可称之为“生存感

美学原理考研复习(2018年整理精华版)

美学原理 (一)、什么就是美学 一、怎样学习美学 1、要认识美学,美学不就是一种靠逻辑推理就能得出得,它就是一种美感经验,需要亲身体会才能有所得。 2、树立正确得世界观与方法论,具体得历史得研究美得现象。 3、要注意结合艺术实践,瞧一些艺术史方面得书籍,懂艺术, 并培养提高自己得欣赏能力。 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得能力。 5、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得经验,丰富知识与内心世界。(二)、美得本质及特征 一、美得本质 1、西方关于美得本质得历史探索 西方人重思辩,西方对美得本质得探索一开始就表现出思辩得特点,而且一般就是在哲学领域中进行探索。西方不同派别得哲学家、美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得美得本质理论,例如,古希腊得毕达哥拉斯早就提出“美就是与谐”得观念,并提出了著名得“黄金分割”定律;苏格拉底则提出“美就是有用”即美就是善得观点。其后,柏拉图、亚理斯多德直至康德、黑格尔等等,都对美得本质发表了意见,归结起来不外两大派:唯心主义得美得本质论与唯物主义得美得本论。这两大派别探索美得本质得出发点就是不同得。

2、从精神意识中得探索美得本质 (1)、柏拉图:“美得理式”说 柏拉图提出,美得本质就就是美得理式,既美本身就是脱离个别 美得事物,而独立存在得精神实体。 (2)、康德:“美就是无目得得合目得形式”说 康德提出审美就是一种趣味判。她认为,只有当审美时不带任何欲求与理性概念,而对象呈现得外在形式符合主观得两种心理能力, 即想象力与知解力,并引起这两种心理能力与谐自由得活动,才能产 生审美快感。这种快感就就是判断美得真正原因。就就是说,事物美不美,决定于审美者得心理机制。而这种心理机制又就是天赋得。 (3)、黑格尔:美就是“理念得感性显现”说 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但她说她得理念与柏拉图不同,不就是抽象得,而就是具体得,美得理念就是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得统一,感性形式就是理性内容(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得显现。 黑格尔指出当理念处于绝对得抽象阶段时无所谓美,只有当理念通过感性形式显现出来时才产生美;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时产生自然美,但自然美不就是理想得美;只有当理念发展到社会精神阶段,产生了艺术时,真正得美才诞生,换言之,美就是理念发展到艺术阶段得产物,艺术才就是真正得美。黑格尔用哥特式教堂去说明理念如何显现于感性形式。 (4)、克罗齐:美就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得直觉 克罗齐认为自然无所谓美,自然得美就是直觉创造出来得,同样,

美学原理 叶朗 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黑格尔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美学等同于美术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 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 美学学科性质: 1.人文学科(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即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学科,功用:教化) 美学特点:和人生有紧密联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联系 2.理论学科 哲学的永恒课题:美、真、善 美学不是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是不利的(叶朗) 3.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不能把美学全部归结为语义分析)、人类学、神话学(生命体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 4.发展中的学科 现代形态美学体系:文化大中和(中西文化,19、20世纪文化精神),当代西方美学体系没有综合中国以及东方文化 为什么学习美学: 1.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精神活动?) 2.完善自身理论修养 3.对于人文工作者,还有一种人文和技术层面的关系(技要上升为道) 中国戏曲的特点:虚拟,但不等于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由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人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动物) 美学学习方法: 立足中国文化;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开放的心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的本质: 狭义的美: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一种、完整、和谐的美,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 美和美感谁是第一性(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50年代美学大讨论 李泽厚(辩证唯物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蔡仪:美是客观的(事物的典型性) 高尔太(美和美感是统一的)、吕荧: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客观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

美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任务01、02、03、04任务答案

《美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任务01、02、03、04任务答案 《美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任务01)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共 4 道试题,共20 分。) 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美学 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摹仿说 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游戏说 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15 分。) 1.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主要包括原始歌舞和原始神话两种类型。

美学原理课程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讲美是理式 1.柏拉图把美本身说成是理式,理式就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概念。 2.理式也叫理念。 3.柏拉图认为,每一种物都和任何一种其他物有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而 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理式。 4.物的存在就要求它是某种理式的载体,理式是对它名下所有个别物的无限概括。 5.相对于毕达哥拉斯的美学观而言,柏拉图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美学观;相对于苏格拉底而 言,柏拉图更将美与善区分开来,并将对美的本质进一步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 第二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异”——柳宗元 1. 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也就是说,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比如,兰亭这个地方,如果没有王羲之的到来,那么此处的翠竹清泉,只能在寂静的空山中自长自流,历经千载而不为人知。 2. 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实际审美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客体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真正做到审美主体,主体还必须具备一定能力,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欣赏是在是在审美过程中的创造性想象造成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发现、照亮、彰显了自己发现的美。 3. 要建构人与物的审美关系,需要主体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灵心,有自由的个性,有对事物的热爱,需要客体有一定的表现力。客观环境具有是和人性自由发展的空间与体制,有合适的气候与富裕的时间等条件。 第四讲距离说 1. 举例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听说的距离指的是事物与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2. 布洛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他根本否认美的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客观因素的追求,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他认为只有从这个角度研究美,才能不会抹杀美。这里的距离既包括时间上又包括空间上的距离,这两种距离均可给人带来美感。 第五讲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第六讲艺术欣赏是一种创造 第八讲崇高与优美 1.崇高的特征: 崇高的对象往往体积巨大,气势磅礴,力量雄伟。崇高的事物以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人们学习和赶超它,体现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以满足。因此,产生一种愉悦感。崇高是一种庄严、宏伟的美,以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见长。2.优美的特征: (1)主要特征是和谐。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观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的,优美与崇高相反,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与合目的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优美的对象在内容上是对正常发展规律、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不表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暂时的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优美的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 (3)优美事物在感性形式往往具有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特点,例如春风细雨小草等。

最新《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 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从这一章节中,我还了解到美学研究的方法,它包括: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理论与实践性统一、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相统一、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学习好美学原理这门科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节向我们论述了审美发生,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审美的发生论史、人类劳动与审美发生、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以及价值。审美的发生论史包括模仿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性本能说、游戏说,以上四种学说,在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代表性,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局限性,就是没有揭示出人类审美活动背后的、促使其发生的现实基础,即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它揭示出了审美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并且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审美活动主客体的统一,推动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扩大人类审美范围,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美学原理资料整理

1、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 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的自由感。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2、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 时就产生了美。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布洛。 3、移情:所谓移情,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知觉、情感外射到外界 的事物上,设身处地的把原来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他也有了感知和情感,从而构成了物我同一,甚至物我两忘的境界。移情说作为一种正式的审美经验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利普斯。 4、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所谓“美的规律” 是指事物之所以具有美的特征,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的规律。美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或者说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凡是符合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不符合就是不美的,换言之,凡是美的事物就是符合美的规律,反之就不符合美的规律。 5、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它主要指 (1)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 (2)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 (3)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6、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不同于作为戏剧种类之一的悲剧,它比后者 的含义更为广泛,它还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和其他艺术种类中的悲剧(2分)。究其实质来说,所谓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7、有音乐感的耳朵: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 的”。听音乐要有“音乐感的耳朵”,欣赏绘画要有“善于识别形式美的眼睛”,这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具备了各种必要的素质,欣赏者才会与创造者(或表现者)通过艺术作品达到共鸣—艺术欣赏活动的最高境界。“有音乐感的耳朵” 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是说美的形式能够被感官所感知。仅仅具有内在的本质特征或普遍性,而没有得以表现出来的外部现象和个别性,没有凭感官可以直接把握的具体形式,就谈不上美。因此,美首先必须是形象的。 8、净化: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舒缓、疏通和宣泄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和保持 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即美感。 9、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 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自然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如原始森林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农田、果园等。 10、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 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11、趣味无可争辩:这句谚语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个体性,因为它是人们的个人审 美发展的产物;也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主观性,因为它是对审美现实的主观关

美学原理重点知识马新国

1、美的意义就是由这样一种功利的、整个身心通体舒畅的愉悦之美向后来味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等感官刺激享受和纯形式的欣赏给人的愉悦、陶醉的美感方向发展。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诞生是从实用到非实用、功利到非功利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果。 2、美的发展的三阶段 (1)、审美意识的产生。(2)、美学思想阶段。(3)、美学学科阶段 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美学学科成立的标志应是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发表为标志的。鲍姆嘉通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原作是“Aesthetic”.美学学科的巨大发展是此后康德、黑格尔、歌德、席勒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家们的努力来完成的。 4、鲍姆嘉通创立的“美学”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感性认识是哲学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类知识领域。理性认识以概念的方式存在,是逻辑学的对象;感性认识的主体是“感觉”,是感觉的科学或美学研究的对象。(2)、审美活动(诗)作为感性认识,是一种混乱而明晰的认识。混乱是因为审美活动是感觉和情感的活动,是非概念的、非逻辑的;明晰则是因为审美活动把握和呈现了感性形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清晰可感的。(3)、美学是用美的方式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5、从总体上来说,美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 (1)本体论阶段的美学: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

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本体论阶段的特点:主要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代表人物主要有: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等。(2)认识论阶段的美学。人们关注的中心从客观世界是什么转入到关注主体自身怎样才能认识这个客观世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途径和认识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人们的整体思维模式从客观世界转向了主体自身,西方由此进入了一个认识论的时期。特点:在认识论阶段,西方美学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代表人物:休谟、笛卡尔、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等。(3)语言学阶段的美学。人们从关注人的认识能力是怎样的转向关注人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这世界的认识的。特点:关注的重心在于人是如何生存于世界以及如何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的。代表人物:人本主义美学:卡西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科学主义美学:瑞恰兹、贝尔、维特根斯坦等。 6、王朝闻先生在《美学概论》;叶朗先生在《现代美学体系》;朱立元先生的《美学》;陈望衡先生的《当代美学原理》;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主编的《美学基本原理》;杨春时的《美学》;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 7、美学研究对象:审美关系基础上的审美活动。把审美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怎样才能建立起各种审美关系,审美关系的存在样态、审美关系的存在价值等问题,并通过这种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经验、审美范畴、审美意识和各种美学思想。

最新-《美学原理》整理版

《美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联系:第一,美以善作为前提;第二,美是蕴涵着善的。 区别:第一,抽象与具象的区别。第二,注重形式和不重形式的区别

美学选择题整理

选择题: 题目: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把认识的重点放在了 A.审美主体上 B.审美客体上 C.主客体关系上 D.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 解题指南:“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黑格尔提出的,认识的重点放在了审美客体上 题目: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 A.哲学的方法 B.社会学的方法 C.考古学的方法 D.名俗学的方法 解题指南: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题目: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十八世纪 D.十九世纪 解题指南: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1750年,所以选18世纪。 题目:把理念论作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的哲学家 A.赫拉克利特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解题指南: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的 题目:最基本、最普通的形式规律是 A.均衡对称 B.对比调和 C.节奏韵律 D.多样统一

解题指南: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种形式规律。 题目:在“生物本能说”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 A.德谟克利特 B.博克 C.达尔文 D.弗洛伊德 题目:把美分成“秀美”和“威严”两大类的哲学家是 A.西塞罗 B.博克 C.康德 D.黑格尔 题目:不属于优美形式特征的是 A.秀丽 B.柔媚 C.娇小 D.粗狂 题目:把体积数量的大称为“数学的崇高”和力量的巨大称为“力学的崇高”的哲学家是 A.博克 B.康德 C.黑格尔 D.席勒 解题指南:“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是康德提出的。(多选出现过) 题目:把解释学与生命哲学结合起来并使其发展成为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的哲学家是 A.施莱尔马赫 B.狄尔泰 C.海德格尔 D.伽达默尔 题目:属于类似联想的诗句是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 D.“马后桃花马前雪” 解题指南:类似联想:指两件事物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 题目:提出审美距离说的美学家是 A.布洛 B.尼采 C.海德格尔 D.弗洛伊德 解题指南:布洛提出的审美距离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