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

产生过程:

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

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 =======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

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

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

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

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

3.1750 《美学》

======================================================================== =======

原因:

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

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

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

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

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

=====================================================================

影响:拉丁语着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 =======

学科的发展:

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

了美学的影响

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 =======

在我国的发展:

1 出现

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

2 美学研究的开始

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

[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

[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

[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

======================================================================== ===

美学研究对象:

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 ===

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

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

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

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

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

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

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

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

学的基

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

什么是美学?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这一定义反映了美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人类审美活动的对象(客体)[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的美的一般规律和原则],还包括审美活动的主客体的关系 [人的审美心理规律、美感产生与发展规律等]

======================================================================== =======

为什么学习美学?

1.时代的需要

当今是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混杂时期;西方后工业社会艺术、审美深入生活;

消费领域中价值消费转向审美消费

2,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需要

美学研究能促进创作。欣赏和批评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

3 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

狭义:有意识的通过审美活动特别是艺术活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人的综合性精

神能力的活动

广义:通过审美活动实现人的自我生成

======================================================================== =======

怎样学美学?

1.学好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理论联系实际美学史的理论实践和艺术实践

3.独立思考 1要有自己的认识2要系统的学习研究掌握知识要点

======================================================================== =======

补充:

1鲍姆加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知[逻辑学]、情[美学]、意[伦理学]

2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认为的理性认识

3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许家窑人的石球]

4审美意识的形成:远古时代人类已有审美意识,它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根

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1能够借助语言形式进行传播2具有理论的形态,明确的理论观点和要领范畴

6学科建立的基本条件:1有专门的美学着作

2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一)柏拉图【大哲学家大教育家柏拉图学园】

美学理论:1《大希庇阿斯篇》提出“美是什么”的问题

2 主张美来源于美本身即美的理式(世界存在的依据也来源于理

式“理

式说”)

理论贡献与不足:理式论柏拉图论爱情

贡献:1努力追问美本身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

2 讨论了各种美的定义启发思考批判错误观点[如美不是恰当不是有用]

错误:1客观唯心主义

2 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康德【德国大哲学家美学家】

观点:审美的规定是鉴赏判断的主管原则——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则

贡献与不足:1审美与功利、概念无关审美活动独立了但削弱了它与真、善的联

系——审美其实是有功利意义的它以客观功利为前提能完善人格

2 审美依据“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则肯定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不

过是主观唯心主义

3 审美鉴赏的判断只是主观的普遍性

(三)黑格尔

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贡献与不足:1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但是是唯心主义的

2认识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是是唯心主义的

3强调审美活动中主客体的统一但还是唯心主义的

(四)克罗齐

观点:美是直观

贡献与不足:承认主观非理性的作用但有主观唯心主义的缺点

(五)弗洛伊德

观点:美是性欲的升华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一)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大哲学家大教育家吕克昂学园逍遥学派】观点:1美在物体的形式安排与体积

2承认摹仿的美,认为艺术创作就是摹仿

3论悲剧的美

(二)达芬奇

观点:美是可以用感官去认识的事物的性质

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三)荷迦斯【英国18世纪风俗画家艺术理论家英国绘画之父】

观点: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的约

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四)博克【英国18世纪美学家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

观点:美是客观的美感的形成与人的生物本能有关

(五)狄德罗

观点:1“美在关系”说

2 他将美和美感混为一谈没有划清两者的界限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

1.美是可爱的生活是可爱的

2.美是活生生的、多样性的生活也是活生生的、多样性的

贡献:1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坚持了美的客观性

2超越了过去的唯物主义美学从自然属性来理解美,将其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3具有革命性对沙皇的强烈批判

不足:1对生活的理解还没有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层次

2分析美的本质时缺少辩证法

========================================================================

=======

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

基本途径: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求美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结合着善(功利)研究美:

(一)《国语?楚语上》;“伍举论美”

这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的审美判断标准

(二)墨子的“非乐”思想

承认艺术是美的但从功利的角度来理解美才去否定艺术和美的(三)孔子

1承认艺术、美的作用

2意识到美与德之间有不同、有冲突

3要求美善的统一

(四)孟子

1把精神愉快和感官愉快等同起来,为把审美活动与道德活动统一起来奠定了基础

2充实之为美养成道德的善就是充实就是美

(五)荀子

人欲是过度的是恶的主张学习礼义以抑制性恶——《劝学》

1肯定艺术的作用反对“非乐”思想同时肯定人欲的合理性能刺激人民去创造财富

2化性起伪可以实现人格完善就是美

结合着艺术来研究美:

(一)从主客观的关系研究美——主客观的统一是意境,即美

(二)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研究艺术美——艺术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中内容起决定作用

(三)从风格上研究美

结合着物质现实来认识美:

(一)汉末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

认为人的面貌反映人的命运

(二)南朝齐梁时期刘勰

《文心雕龙》为文之用心精细的研究肯定美的客观性

(三)柳宗元

美在自然自然是客观的自然的美就存在于自然的变化中

(四)刘禹锡

1自然是客观的

2自然的规律是客观的提出理数势三个哲学范畴以揭示自然规律 3天与人相交胜,还相用

(五)郭熙

美在自然中

(六)王夫之

1肯定美是自然本身的属性

2主张艺术美是自然、现实美的反映

第四章真善美和丑

美和真善的关系:

什么是美?什么是善?

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合规律性是真,即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

合目的性是善,即合乎功利性

真善美的联系与区别?

美与真的联系:美的产生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真指客观世界自身变

化、发展的规律,真理是对其的正确认识。

区别:1真是客观规律本身,可以在人、人的实践之外独立存在。而美不是客观规

律本身,不能离开人的实践,不能离开人的功利目的和生动形象 2真是求知的对象美是欣赏的对象

美与善的联系:美以善为前提,这里的善包括人的行为道德及其以外的许多事物的社会功利

性质,也就是指符合人的目的性。

区别:1与功利的关系不同,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关系,功利是潜伏在形

象中的。

善则与功利直接相联系

2内容和形式不同,善有形式但不讲求形式美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的基础

上注重形式。

3善是意志活动的对象美是观赏的对象

总之美离不开真善但又有所不同

美和丑:

美和丑的同一性:1相互依存。没有丑就无所谓美没有丑的衬托就不能鲜明的显示出美的

光辉

2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美和丑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永恒不变

的而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历史的演变而变化的

【美和丑是在同一基础上相互对立的美的反面就是丑】

艺术丑:

第五章形式美

什么是形式美?

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及其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

形式美的特征:1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有联系又有区别美的形式不

能脱离美的内容;形式美对于美的具体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 2形式美概括了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体现的内容

是间接的朦胧的

3与自然的物质属性、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

======================================================================== =======

形式美的根源:生活实践

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不同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等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

式不直接体现美的形式的内容是依靠形式本身引起人的美感的形

成了形式本身特定的抽象意义

构成形式美的主要因素:一些物质属性及其组合对应关系[如线条色彩形体料质声音等

物质属性及其相互组成的关系]

======================================================================== =======

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

主要包括:1对称均衡 2单纯齐一 3调和对比 4比例 5节奏韵律 6多样统一

要使多种多样的形式因素达到“统一”,需要以下条件:

1确立主从关系。[即在许多形式因素中要有一个中心使各个形式因素组成围绕这一中心

的、有秩序的结构]

2确立生发关系。[即多样统一的形式美中形式因素是从一个中心点一级一级地生发开来

生发关系可以一致也可以变化中求和谐但必须有一定规律]

======================================================================== =======

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的意义:

1研究探索它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

2掌握它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它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的高度统一

运用形式美法则应注意:

1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的形式效果

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

2它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它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在美的创造中既要遵循

它又不能犯教条主义要灵活运用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特点

第六章审美范畴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种类型本质上都是人的自我创造的生动显现但是在表现特征和给人的美感的方面有显着区别

优美的特点:美处于矛盾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

形式上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秀雅的美[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山明水秀等]

美感上给人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根本上体现了作为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使人产生和谐愉

快的美感

崇高的特点: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形式上粗狂激荡刚劲雄伟

美感上给人惊心动魄激愤昂扬的审美感受

根本上体现了作为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激烈矛盾状态所显示的伟大精神

和力量

======================================================================== =======

悲剧:

悲剧的客观效果:

1反映了先进社会力量在严酷的实战斗争中的苦难和死亡美暂时被丑压倒因此它使人产生一种痛苦之感是痛苦之中的愉快使人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即悲剧中的崇高感

2 人们在欣赏悲剧时不仅仅是流泪同时由于美在受到摧残时显示出光辉的品质

又使人在道德感情上受到“陶冶”在美感的各种形态中悲剧引起的美感最接近道德的审判和实践的意志

3 在悲剧的美感中显示着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的理性力量伦理特点非常突出悲剧必

然使人痛苦但革命的悲剧使人从痛苦中产生力量使人从先进人物的痛苦和毁灭中认识到真理它能唤醒人们鼓舞斗志从而使人们受到教育

悲剧的几种类型:

它的本质在于悲剧的矛盾冲突由于矛盾性质不同悲剧艺术分为几种类型:

1体现历史是英雄人物的牺牲:属于革命的悲剧在悲剧对象中占有重要地位

悲剧人物特点 1自觉扞卫真理为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而

斗争

2牺牲的英雄与人民的命运有着深刻的联系

3在巨大的苦难中显示出他们的崇高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什么就是传播:传播即就是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刻板成见: 人们持有得固定、简单化得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与好恶 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就是现实环境得“镜子”式得再现,而就是传播 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重新选择得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得就是对特定得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 或因素得总称,它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得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她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得核心内容。指得就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得 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就是非好坏得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 及开展各种社会与文化活动得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得义务与责任。媒介接近权得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得力量,它们所传递得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 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得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得态度与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她们得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得就是由大众传媒发出得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得社会过程。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得《人们得选择》、卡兹等人得《个人影响》、罗杰斯得《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得《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得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得负影响,其内容本 身得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就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她人提供信息、观 点或意见并对她人施加个人影响得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2、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指得就是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得甚 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13、知沟假说:大众传播得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就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得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得人获得信息与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得推移,最终结果就是两者之间得“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教育学原理笔记[背诵版]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 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 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6.制度教育学: 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完整版)笔记本电脑选购相关知识

关于笔记本选购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处理器?处理器的性能指标有哪些?选购笔记本是需考虑处理器的哪些因素? 处理器就是通常说的CPU。处理器现在主要有2大厂商,intel和AMD,其中在台式机领域AMD的处理器性价比较高,笔记本方面,INTEL的处理器占据75%左右的市场份额,在功耗,性能方面intel的移动处理器占有很大的优势。由于处理器性能的提升使得现在处理器不再是电脑运行的瓶颈,所以选择INTEL和AMD的处理器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价格合适都是挺不错的。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有主频,二级缓存,前端总线频率,架构,核心数,制程,功耗等。主频是指每秒钟处理器能运行的指令数,越高越好。二级缓存和CPU设计的架构有关,一般是越高越好,但是AMD和INTEL的处理器二级缓存大小不能直接比较。因为intel的处理器是非直连架构,里面未集成内存控制器,核心不能直接读取内存中的内容,而AMD的处理器由于采用直连架构集成了内存控制器可以直接读取内存内容,所以通常情况下AMD的处理器二级缓存都要比INTEL的处理器二级缓存要小。前端总线是指处理器与主板芯片组之间交换数据的频率,越大越好。一般不需要比较AMD的处理器和INTEL 的处理器这个性能指标。核心数是指处理器中可以进行计算任务的物理内核个数,现在流行的是双核处理器,就是将2个核心封装到一个处理器中,工作的时候相当于2颗处理器的性能。制程和功耗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常见的处理器制程有65nm 和45nm之分,45nm的处理器在相同面积下可以集成更多的晶体管,这样处理器的性能就更高。相同性能的处理器,制程越小越好。功耗需要根据自己需要来选择,一般商务用的笔记本都是35W的移动系列处理器,能保持良好的性能前提下降低发热量。对于笔记本电脑来说,功耗越低越好。 2、如何对处理器的性能进行比较? 通常对于同一个品牌的处理器,可以按照其发布的型号进行比较。比如,intel的移动系列处理器(专用于笔记本的,不同于台式机处理器)可以分为赛扬celeon,酷睿奔腾core-pentium,酷睿2 core2系列。其中命名方法是以字母T开头表示移动系列处理器,后面的四位数字表示型号,通常是数字越大,代表发布的时候定位月高,但是由于不断发布新处理器型号,也不能就完全说数字越大越好。具体还需要参考主频,二级缓存,内核平台等其他参数。字母P代表低功耗版处理器,就是相同性能下处理器的功耗更小,可以减少发热量,一般P系列现在都是45nm的处理器,定位比较高端。比如celeon M440 , core-pentium T2330,core 2 T5600,core 2 T7100,core 2 T9100,core 2 P8700,其中性能就是依次递增的。 AMD的处理器与此类似,相同系列的数字越大愈好。AMD的处理器专为笔记本设计的是炫龙系列Tuiron ,也有速龙Althon 系列的,但是这个系列不是专门为笔记本设计的,一般性能比较低,定位也低。不推荐选这个系列的。 3、什么是内存条?一般电脑有几根内存条?内存条有哪些参数,型号?如何为笔记本添加内存条? 内存条是指电脑中用于临时存储运行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器,是一种断电后保存的内容就消失的存储器。不同于硬盘,内存条断电后其内部保存的所有资料都会丢失,硬盘断电后会保存所有已经写入的数据。内存条容量的大小与系统运行速度很大关系,一般越大越好,现在2GB的对于日常的应用来说就够了,不需要太大的,否则浪费,以后需要更大的添加一根就可以了。 内存条的个数与主板的设计有关,一般笔记本都是有2个插槽,通常厂家出厂的时候会预装一根内存条,还有一个插槽留给用户自行添加。 常用的内存条主要分为二代和三代产品,即DDR2和DDR3。DDR3的性能要高于DDR2的内存条。现在的主流产品是DDR2,但是DDR3现在价格已经降到与DDR2没什么差别了,所以在价格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推荐购买DDR3的内存条。内存条有个最重要的参数是工作频率,这个与电脑的运行速度有很大的关系,一般的笔记本有DDR2 533,DDR2 667,DDR2 800,DDR3 1066. DDR3 1333,其中后面的数字就表示频率,越高越好。选择内存条时候尽量让内存条的频率与处理器的前端总线一致,这样不至于造成处理器或者是内存条的工作瓶颈。 内存条的添加首先需要确定机器所支持的内存参数,主要是内存条代数,DDR2还是DDR3,DDR2和DDR3是完全不能通用的,否则会烧毁机器。然后是确定频率,就是看自己已经用的内存条频率,买个和这个频率一样的就行了。按照的时候要断开所有电源,包括交流电和电池,然后释放掉手上的静电(将手触地)后将内存条与水平面成45度角对准卡口插入然后按下,听的咔嚓的声音,看到锁扣自动锁上就成功了。 4、什么是显卡?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基本结构是什么?(适用于台式机) 显示接口卡(Video card,Graphics card),又称为显示适配器(Video adapter),台湾与香港简称为显卡,是个人电脑最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显卡的用途是将计算机系统所需要的显示信息进行转换驱动显示器,并向显示器提供行扫描信号,控制显示器的正确显示,是连接显示器和个人电脑主板的重要元件,是“人机对话”的重要设备之一。显卡作为电脑主机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输出显示图形的任务,对于喜欢玩游戏和从事专业图形设计的人来说显卡非常重要。目前民用显卡图形芯片供应商主要包括AMD(ATi)和Nvidia两家。 【工作原理】 数据(data) 一旦离开CPU,必须通过 4 个步骤,最后才会到达显示屏: 1、从总线(bus) 进入GPU (图形处理器)-将CPU 送来的数据送到GPU(图形处理器)里面进行处理。 2、从video chipset(显卡芯片组)进入video RAM(显存)-将芯片处理完的数据送到显存。 3、从显存进入Digital Analog Converter (= RAM DAC),由显示显存读取出数据再送到RAM DAC 进行数据转换的工作(数码 信号转模拟信号)。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 教育原理的学科性质: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学科。从研究领域看是研究教育活动的领域;从研究内容看介于普通教育学应用学科与形而上学层次之间;研究方法上更多的从宏观,整体上研究问题,力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过渡。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应用性为主,兼顾其基础性。 高教研究对象:透过诸多高等教育现象表现出来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教育遵循两大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高教的特殊矛盾和基本规律是高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和高教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两规律反应在两关系上,构成要素:高教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两大研究轨道:注重高教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更加重视高教应用性研究。 高教发展历史:春秋,官学衰私学现,学术活跃;汉设太学,封建教育制度建立;东汉-鸿都门学,世界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科举隋朝建立唐发展;宋现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提举学事司。宋书院是私学演进的形式后官学化。 高校职能: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技术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直接的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职能之一。 研究教育理论的意义:学研他可以使我们认清教育现象的本质;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树立正确高教理念,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本质四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志说、本质规定说。本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概念:广义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质和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即学校教育。 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遵循既定的教育目的,运用教育影响,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目的。 起源: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人和动物都有;心理起源说(孟禄)原始社会儿童对成年人的模仿;劳动起源说: 历史阶段:原始状态简单;农业社会阶级性与劳动分离;工业社会现代学校,又与劳动结合;信息社会变革国际化本土化终身化全民化。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 制约性:社会生产力水平(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结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领导权,教育目的,受教育的权力)人口因素(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地域分布)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作业(复习题) 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50、51页,两点。 2、自由创造这种特性为什么是最珍贵的?53页,三点。 3、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6 4、65页 4、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70---72页 5、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1)从78页开始。(2) 78页中间一段中。 6、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1)100页,104页,两点。(2)104-----106页。 7、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1)自然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 (2)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是自在之物,无所谓美丑,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人才有意义。一方面一切自然不能自觉为美,另一方面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体存在,所以那时自然美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出现之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把人类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自然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扩大。 8、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是多重的。社会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美的审美需求越强烈,越从功利的人向审美的人转化。例如现代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加强了,各国都纷纷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将许多著名的自然美景点列为人类文化遗产,如我国的黄山、张家界等。对自然美的欣赏有着独特的情趣。自然美的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2)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4)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

9、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 (1)136页 (2)形式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形式美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是人们对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美的事物的外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自觉运用的结果。所以说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 形势美有相对独立性。它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他不直接具体的美的内容。它是依靠形式本身引起人的美感的,实在任命长期的审美实践和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形式特征。他远离了美的具体内容,形成了形式本身的特定抽象意义。 10、从艺术美的内容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为什么又是客观的? 因为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自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活动的土壤,现实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而且现实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离开了现实生活,艺术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创造,不可能有艺术美。所以,我们说艺术美作为审美对象,它是客观的。 11、什么是意境?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情是主观范畴,景是客观范畴,景是产生情的基础,情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情在意境中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经过艺术家提炼取舍所创造的。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最终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12、什么是传神?怎样理解神和形的辨证关系?在传神中怎样体现主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整理 简答题: 一、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三者之间的辨析? 答:1.政治工作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 1.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3.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是思想工作中的政治部分性部分。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 二、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其局限? 答:特点:一是在道德教育思想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 二是在教育目标上,注重“修身为本”强调培养理想人格的“圣贤”、“君子”; 三是在教育途径上,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家庭等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 四是在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 局限:第一,灌输式教育方法在道德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第二,公私德不分的倾向突出; 第三,“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严重。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答: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互相规定和互相依存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变化不居、互相转化。虽然两者紧密联系,但是他们的角色不同,任务侧重点和活动方式也不同,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最后,它们两者之间必须是平等的,必须是互相理解的,必须是共享两者的精神的。 四、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答:过程: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实践,使思想品德诸要素不断平衡发展,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形成社会要求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外部制约与内在转化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 规律: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美学原理笔记 (2)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黑格尔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美学等同于美术

2020年笔记本电脑操作基础知识及使用技巧

笔记本电脑操作基础知识及使用技巧 笔记本的机身十分轻便,在日常操作和基本商务、娱乐、运算 操作中完全可以胜任。下面是为大家的关于笔记本电脑操作基础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1、电脑的组成:软件,硬件,外部设备. 硬件就是大家所看见的主机,由主板,CPU,内存条,硬盘,板卡等组成,打开机箱盖即可看见,外部设备包括键盘,鼠标,光驱,软驱,显示器,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等等设备. 2、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就是winxp\win7、win8等等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就是大家看见的桌面上的软件,为实 现某些功能而开发使用的. 3、开机顺序:依次打开电源开关—显示器—主机等外部设备. 4、关机顺序:与开机顺序相反,主机(用鼠标左键依次点开始—关机—关闭计算机—确定)—显示器。 5、鼠标的使用:左键代表确定,右键代表显示菜单.打开一个 文件有2种方法,1,将鼠标箭头放在所要打开的文件上面,快速双 击鼠标左键;2,将鼠标箭头放在所要打开的文件上面,先单击鼠标左键(表示确定),再单击鼠标右键,出现一个菜单,再将鼠标选中打开,单击鼠标左键同样可以打开文件. 6、键盘的使用:键盘分字母区,功能区,数字区.字母区即大 家所看见的26个字母.功能区是字母上面的F1—F12,1—0等按键,

数字区是键盘最右边的小键盘,按下小键盘左上角的NUMLOCK键,最上面的NUMLOCK(数字锁定键)上面的灯亮后,小键盘就可以使用了。 (1)、认识键盘: 整个键盘分为五个小区:上面一行是功能键区和状态指示区; 下面的五行是主键盘区、键区和辅助键区。 对打字来说,最主要的是熟悉主键盘区各个键的用处。主键盘 区包括26个英文字母,10个阿拉伯数字,一些特殊符号外,还附加一些功能键: [BackSpace]——后退键,删除光标前一个字符; [Enter]——换行键,将光标移至下一行首; [Shift]——字母大小写临时转换键;与数字键同时按下,输入 数字上的符号; [Ctrl]、[Alt]——控制键,必须与其他键一起使用; [CapsLock]——锁定键,将英文字母锁定为大写状态; [Tab]——跳格键,将光标右移到下一个跳格位置; 空格键——输入一个空格。 功能键区F1到F12的功能根据具体的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而定。 键区中包括插入字符键[Ins],删除当前光标位置的字符键[Del],将光标移至行首的[Home]键和将光标移至行尾的[End]键,向上翻页[PageUp]键和向下翻页[PageDown]键,以及上下左右箭头。 辅助键区(小键盘区)有9个数字键,可用于数字的连续输入, 用于大量输入数字的情况,如在财会的输入方面,另外,五笔字型中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教育学00429 劳凯声《教育学》整理笔记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识记】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创立 【识记】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领会】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与“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与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与“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