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黑格尔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美学等同于美术

美学等同于审美意识

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而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哲学不是一般的世界观。

19世纪中叶,费希纳

叶朗观点:用心理学美学来取代哲学美学的思潮,对美学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

哲学所讲者,是对于宇宙人生的了解--冯友兰

第三,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交叉,

美学和心理学,

美学和语言学(克罗齐:普通语言学就是美学,卡西尔的符号学理论,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维特根斯坦的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伽达默尔的解释学)

美学和人类学(艺术的起源,金枝都是美学家的参考书)

美学和神话学(神话就是体验生命)

美学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美学中关于审美趣味、审美风尚、民俗风情等问题的研究,离不开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民俗史的研究成果。)

第四,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20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的新流派层出不穷,但是在西方众多流派中,至今也难找出一个成熟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现代的美学体系的重要标志就是)

文化大综合内容包括: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大综合

19世纪文化学术精神和20世界文化学术精神大综合

当代西方的各种美学体系,基本属于西方文化范围,并不包括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东方文化,这样的美学是片面的,称不上真正的国际性学科。

美学要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必须具有

中国古典美学具有自己独特的范畴,西方美学不能够包括

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

1。学习美学可以完善个人人格修养

2。学习美学可以完善自身理论修养:

人类求知是出自本性-—亚里士多德

人类最高的幸福就在于“纯理论”.

出于最深刻的理由,可以说,人是一种“理论的生物”——伽达默尔

以上两天是针对当代大学生而言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石油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的。

对文化艺术工作者来说,学习美学还有:道和技,

中国艺术是有道理的,问题是我们说不大出来,因为没有多研究.—-毛泽东

写意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概念,它与道家美学有密切关系。写意不写实

话剧写实,但京剧不写实,戏剧的特点是虚拟,但虚拟不代表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京剧主要靠演员的表现展现,某个戏剧只能是某个演员演绎才有相应的意象世界,换做别人就是别的意象世界

六.怎样学习美学

美学学习方法:立足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照射下,更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的价值和光彩……——宗白华,我以为中国将来的文化绝不是把欧美文化搬了来就成功的——宗白华);

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

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

锻炼理论思维能力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学习过去的哲学经典著作-—恩格斯

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

要扩大知识面;

第一章“美”是什么

“美"的概念的两个区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美”与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区分

广义的“美”与狭义的“美”的区分;

狭义的美:在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保罗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

一.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讨论的中心问题:美是什么(或者说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或是说美是在物还是在心)

李泽厚: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李泽厚《美学概论》

我们和朱光潜的美学观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也依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在心还是在物?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没决定美感?——李泽厚《美学概论》

这场讨论是从批判朱光潜先生的的美学观点开始的,参与讨论的主要分为四派别:一个是蔡仪的(美是客观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蔡仪《新美学》;

二是高尔太,吕荧:美是主观的。

三是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所谓社会性,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李泽厚

朱光潜在美学大讨论中解决的理论问题:说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自然美是艺术美的雏形-—朱光潜)

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

20世纪80年代,中国掀起第二次“美学热“,试图跳出美学中主客二分的思维,探讨美学的本质

二.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与人的“美“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含义: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象】:西方古代艺术家称为"形式“,中国古代艺术家称为”物色“”景色“,”象“不等于“物“,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显现

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席勒

2。美并不是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个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3.没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神秀和慧能之间的偈语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是认识,而是体验。

心不自心,因色故有--马祖道一

四.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对美在哪里的回答)

意象,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该次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最早铸成这个概念的是刘勰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

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王夫之

美感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朱光潜

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个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朱光潜

美与美术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相触相感时的波动——宗白华《艺境》

美的对象首先刺激起感性,使它陶醉—-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

审美对象不是别的,只是灿烂的感性--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

五.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意象世界不是物理世界

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

六.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

美和真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事真实存在的

王夫之:意象世界是“现量”,“现量”是“显现真实"、“如所存而显之”。

显现真实,如所存而显之——王夫之

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

意象世界“显现真实”是指照亮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是回到自然的乐的境界。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

尼采提出“真正的世界”的表现形态: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基督教的彼岸世界;

康德的“物自体”的世界(这三种表现形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永恒不变)

关于“生活世界"的解释之一:生活世界不是抽象的概念世界,而是原初的经验世界,是与我们的生命活动直接相关的“现实具体的周围世界”,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真正的实在.

之二:生活世界不是脱离人的死寂的物质世界,而是人与世界的“公在的世界”,是“万物一体"的世界。

之三:生活世界史人生存活动本身,是一个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意义”、“价值”和诗意的世界.

之四:由于人们习惯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看待世界,因而生活世界往往被掩盖,为了揭示真实世界,人们必须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美”.

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是生命的体系,它要体验世界的意趣、意味和价值。中国的体系强调“象”,“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庄子的思想和著作乃是“眺望故乡”,是“客中思家的哀呼",是“神圣的客愁”。-—闻一多《古典新义*庄子》

何处是人类高深莫测的归宿?——荷尔德林《莱茵颂》

哲学员就是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诺瓦利斯《哲学文集》

美(意象世界)一方面是“超越”,是对“自我"、“物”的实体性、主客二分的超越,另一方面是复归,是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自然的境域、人生的家园,因而也是回到人生的自由的境界。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苏格拉底观点:美和善是统一的,都以功用为标准。

普洛丁观点:真善美是统一的,而神是这一切的来源。

黑格尔观点:

美是理念的感性的显现——黑格尔

宗白华批判黑格尔这种观点,提出“欲以逻辑精神控制及网罗生命,无音乐性之意境。”

张世英也批判黑格尔观点,“以真的意识抑制了美的意识,哲学变成了枯燥的概念的体系"——张世英《哲学导论》

美是包含着现实生活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李泽厚《美学概论》

美是真和善的统一—-李泽厚

存在的真理的现身—-海德格尔

第二章美感的分析

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美感:常用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识等词来解释。

中国传统美学里有感兴一词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是认识论的模式,但美感并不是认识。

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流,中国古典美学提出天人合一,但这与主客二分不是一个意思

人与世界万物的交融(天人合一)不是两个独立实体之间的认识论上的关系,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是合二为一的关系。

张世英指出在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人与世间万物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主体凭着认识事物(客体)的本质、规律性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另一种关系是把二者看成血肉相连的关系,没有世界万物则没有人,没有人则世界万物是没有意义的。

主客关系的特征:外在性,对象性,认识桥梁性

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的——梯利希

人与世界融合:“人——世界”结构,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所在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王阳明说的天地万物与人本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人与世界融合关系的特征:内在性;非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连相通

美学界过去把审美活动看作是认识活动,从而把审美活动纳入了“主体——客体"的结构模式。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审美活动的本性。

《视觉品味——如何用你的眼睛》—-詹姆斯*埃尔金斯

第二部分,美感是体验。

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根据当代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伽达默尔的研究,体验这个词是由狄尔泰加以概念化的,从词源上考证,体验是一种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关联的经验.

美感和体验是什么关系?

伽达默尔认为审美体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

王夫之对现量的研究: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王夫之

“现量"的含义:1.现在:“现在“就是当下的直接的感性,不需要借助过去的知识或逻辑的分析演绎作为“中介”(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王夫之,心目之所及—-王夫之,是体验的最原始的含义,是现在的当下的感兴,王夫之强调美感的直接性,显然受到禅宗的影响。)(“庭前柏树子"的意义就在于“庭前柏树子”本身,就在其本身显现的感性世界)

2.现成“是指通过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世界。(美感的直接性就是美感的超逻辑性、超理性的性质)

3。显现真实:所谓显现真实就是王阳明说的一是明白过来,就是海德格尔说的“去蔽,澄明,敝亮“

结论一:美感(审美体验)就是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相连的;而认识则可以脱离人的生命和人生而孤立地把事物作为物质世界(对象世界)来研究.

结论二:美感(审美体验)是直接性(感性),是当下、直接的经验;而认识则要尽快地脱离直接性(感性),以便进入抽象的概念世界。

结论三:美感(审美体验)是瞬间的直觉,在直觉中得到的是一种整体性(世界万物的活生生的整体);而认识则是逻辑思维,在逻辑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进行了分割。

结论四:美感(审美体验)创造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意象世界);而认识则追求一个抽象的概念体系,那是灰色的,乏味的。

二.审美态度

为了达到诗意和美感,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种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叫作审美心胸。

中国审美心胸的理论发源于老子

老子提出“涤除玄鉴“,宗敏提出”澄怀观道“

三.美感和快感

美感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愉悦性,是精神的享受,平时所说的快感是指生理快感

生理快感与美感的关系是什么?

一些美学家认为两者等同,如朱光潜

多数美学家认为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愉悦,它和生理快感不同。耳目为美感的主要器官(黑格尔所说)

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美感是超实用、超功利的,而生理的快感起于实用的要求的满足;美感的实质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美感必然要有一个审美的意象,而生理快感完全受外来的刺激所支配,它不可能出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不可能有审美意象.

第一.人的美感,主要是依赖视听这两种感官,但在有些时候,视听这两种感官在引发美感的同时也引发一种生理性的快感,它们混杂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美感往往是精神愉悦和生理快感的复合体。

第二.除了视听这两种感官,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也可以渗透到美感当中,有时可以转化成为美感或加强美感。

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英)吉卜林

路易十四命令仆人用花水洗衬衣,在鸽子身上喷香水使皇宫内充满香气,并且要求每天发明一种香水;

拿破仑的皇后约瑟芬王后,她的花园里有250种玫瑰;

拿破仑喜欢用古藤花调制的古龙香水

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主题

印度电影《天堂的颜色》—-触觉引发美感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

四.美感与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美国人本学家马斯洛(为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的一个概念,

高峰体验是对人的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的概括——马斯洛《人性发展能够达到的境界》

马斯洛把性爱体验、父母体验、神秘的广大无边的或自然的体验、审美体验、创造时刻等等都列入高峰体验。

马斯洛对于高峰体验的描述之一:处于高峰体验的人有一种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整合(统一、完整、浑然一体)的自我感觉。

之二:高峰体验中的认知是存在认知

之三:存在认知如果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

之四:在高峰体验中,人们往往会失去时空的感觉。

之五:在高峰体验中,表达和交流常常富有诗意,带有一种神秘与狂喜的色彩,这种

诗意的语言仿佛是表达这种存在状态的一种自然而然

的语言。

之六:高峰体验的欢悦是一种“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

之七:处于高峰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有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感怀

在高峰体验中,感知对象的意蕴会越来越丰富。—-马斯洛

在高峰体验中,往往会失去时空的感觉——马斯洛

高峰体验会引发一种感恩之情,一种拥抱一切的对于每个人和万事万物的爱,从而引发一种回报的渴望。——马斯洛

马斯洛对于高峰体验的描述,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美感(审美体验)的特点大有帮助。

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否认美的社会性是不妥当的,但是把社会性归之于自然物本身也是不妥当的。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的原因:1。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2。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天异色,地异气,民异情——龚自珍

希腊人在艺术中所取得优越性的原因和基础,应部分地归结为气候的影响,部分地归结为国家的体制和管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德)温克尔曼

法国哲学家泰纳写了《艺术哲学》,傅雷翻译,认为审美活动的性质和面貌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个因素

地理环境、天然景物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而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又必然会影响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貌。

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经济、政治、宗教、哲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

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

哥特式建筑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苦闷

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尚,确实是在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必然处处体现着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哪怕是在一些很小的细节上也是如此。

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个人身上集中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整个社会则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关于审美趣味的看法:有人认为是鉴赏力或审美能力;(不赞同)

有人认为是审美评价或审美偏爱;

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

审美趣味的功能:审美趣味作为主体的审美价值标准的体现,制约着主体的审美行为,决定着主体的审美指向。

审美趣味是个人文化的产物,是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审美趣味的特征:个体性;超个体性(例如民族性)

审美格调(品味)

格调或者品味: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巴尔扎克写过一篇论文叫做《风雅生活论》,引用了谚语“一个人的灵魂,看他持手杖的姿势便可以知晓.”

“请你讲话,走路,吃饭,穿衣,然后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人”-—(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一个人的格调、品味、气质,可能与先天因素有关,但主要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美国学者保罗•福塞尔写了一本书叫做《格调》

一个人的格调、品味几乎在生活的所有方面都会显示出来,而不同的格调和品味都会打上社会等级的烙印。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带有稳定性和保守性。

促使审美趣味或格调发生改变的因素:生活环境改变;(莫泊桑写的项链)

人文教养的作用;(孔子是我国第一个提倡美育的人)

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对整个社会来说就体现为审美风尚,

审美风尚(又称时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

时代风貌:是一个社会在较长时期所显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

在某种程度上,时尚体现了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气氛。

社会中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

鲁本斯画了《美惠三女神》

达芬奇的《利塔圣母》

安德烈亚•索拉里的《绿垫圣母子》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

时尚的特点:影响面广;渗透力和扩张力强;具有时间性

(玛丽安托瓦内特,因为挥霍借债无数

古希腊人通过佩戴珠宝炫耀财富,亚里士多德就佩戴不止一枚戒指

17、18世纪的法国,男人通过佩戴假发炫耀,革命领袖人物罗伯斯庇尔每次出门都要仔细为自己的假发扑上面粉)

(清代画家郑板桥在一封信中说不要追逐别人说明时尚的扩张力强)

时尚的扩张和流行,对于社会中很多人来说,往往要经历一个“装模作样”或“装腔作势”的过程。

“装模作样"或“装腔作势”是社会中占越来越大比例的中小资产阶级群众追随社会上层精英分子生活风气的一种表现。

文化人类学家诺罗:中小阶层通过装腔作势或装模作样来学习上层精英的生活状态,从而实现文化认同

当代社会普遍存在中小资产阶层人数扩大的趋势,因此,由处于社会中层同时又占社会多数的大众掀起的追随时髦运动,越来越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和生活风气。

风尚使得莎士比亚每一个剧本中有一半不适合我们时代美的欣赏——(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哲学》

时代风貌:

时代风貌是一个社会在较长时期中所显示的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是那个时期意象世界所显示的时代特色。

盛唐气象,唐代的雕塑艺术就是盛唐气象的一个表现

乾陵—-武则天的墓地

第四章自然美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

一.自然美的性质

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自然美就是一个讨论焦点,自然美的性质实质“美是什么”

关于自然美性质的看法之一:自然美在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之二: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那种美的反映——(德)黑格尔)

之三: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的那一派持有这种观点,李泽厚的美学观:重实践、尚”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

“自然的人化”的含义:狭义:通过劳动、技术区改造自然事物

广义: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李根本的改变

之四:自然美在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50年代讨论中朱光潜先生持有这种观点,朱光潜观点:如果把自然美理解为客观自然物本身存在的美,那么,自然美是不存在的)

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来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朱光潜《谈美》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唐)柳宗元

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德)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自然美对人的意义包括:与人的生命观念有关;

自然界许多对象构成风景,显示出一种愉快的、动人的、外在的和谐,引人入胜;

自然美由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了一种特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对黑格尔的观点进行批判,提出美是生活

构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们想起人来(或者,预示人格)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

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王国维

对于自然美性质的两种看法:把自然美看成是自然物本身客观存在的美;

把自然美看成是在自然物、自然风景上面显现的审美意象(我们赞同的)

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清)石涛

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

问题之一:是否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自然是美的,而且不具备任何负面的审美价值,自然总是美的,自然从来都不丑,自然中的丑是不可能的-—哈格若夫(我们认为这是不对的观点)

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一个外物(自然风景和社会的风景),能否成为审美对象,是由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影响和决定的

问题之二: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价值是否有等级的分别?

自然美不能有等级之分

“肯定美学“的理论实质:把文化、价值的内涵完全从审美活动中排除出去。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温庭筠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李白

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

问题之三: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观点一: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比得上以为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一半美—-英罗斯金;一个塑像的美绝不可能超过一个活人的美,因为一张照片绝不可能比本人更美—-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观点二:艺术美高于自然美(黑格尔主张这一观点,因为他认为艺术美是心灵产生的)

观点三: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相同的

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宗白华《美学散步》

余于登高时每有今古茫茫之感——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试登高而望远,咸痛骨而伤心—-唐李白

朱光潜批判罗斯金的观点:朱光潜观点:罗斯金混淆了美感和快感;

罗斯金对美的理解有问题

库因子:俄罗斯19世纪后期巡回展览画派风景画家,代表作《第聂伯河上的月夜》

列宾:《第聂伯河上的月夜》是一首触动观众心灵的诗

从美作为审美意象这个层面来看,自然美和艺术美没有高下之分。

三、四未讲

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西方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可以成为建立生态美学的思想资源

中国传统美学是“生”的哲学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易传生:草木生长,创造生命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宋张载

生态美学: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宋程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宋程颢

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

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清,郑板桥“各试其天”

凡赋形出象,法与生意,得之自然——宋,董逑

明代画家祝允明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学院:艺术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第一种,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如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第二种,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来源于黑格尔。《美学》(在英文版里译成“美的艺术哲学”) 第三种,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它分为两个层次: 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中国有李泽厚。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第四种,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中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艺术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审美现象,而不是游离于人的审美活动、固定不变的美的现象。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认为艺术品必须被以审美的方式知觉才会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自然美——自然界中的审美现象。自然只对人才有意义,没有人,自然不存在审美意义。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和人的实践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生和生成的。 科技美——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审美现象。 审美形态多种多样。广义的美不但包括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而且能把丑、荒诞、惊颤等形态包括进去。“丑”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美而转化。19世纪才有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的出现。 说审美现象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等于说审美活动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其中艺术活动是最高级、最典型的形态。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它包括三个层面:⑴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⑵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⑶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首先,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不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由是: 第一,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第二,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因为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独的研究,它和许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渗透、影响和综合。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学包含着哲学的品格。另外,它与艺术也有分不开的联系。它是以艺术活动为中心的,并且不断从各种艺术之中汲取营养。它和自然科学也有很多联系,不断受到科学新发展的推动和科学新方法的启迪。美学也和艺术的各个门类也开始结合起来,各种具体门类的美学不断生长出来,美学更加丰富。由此可见,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上所述,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四、美学的研究方法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美学 (一) 美学四种意见: 1) 保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2) 黑格尔: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3)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4)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 (二) 我国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 1) 美的问题 2)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3) 艺术问题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1)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的本身” 2) 康德: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主观的”。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4) 克罗齐:“美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 (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1) 亚里士多德: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2)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3) 荷迦兹:美的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1)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与善密不可分。 2) 墨子:美的标准“万民之利” 3) 孔子:美甚至是善的同义语。 4) 孟子:“充实之为美” 5) 荀子:美客观存在,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相关。 (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意境 2) 从内容与形式研究:艺术是二者统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 3) 从风格研究:内容形式统一 (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 1) 刘勰:自然之道 2) 柳宗元:美在自然 3)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 4) 郭熙、王夫之:美是客观的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复习参考 一、单项选择 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于(1750年) 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指出,“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 3、孔子提出了(“里仁为美”)的著名命题。 4、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立体图形中(球体)最美。 5、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 6、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美的本质)的问题。 7、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文献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8、提出“美在关系”说的美学家是(狄德罗) 9、主张“美是主观的”中国美学家是(吕荧和高尔太)。主张美是客观的代表是(蔡仪)。 10、陶渊明在《诗品》中被列入“中品”,唐人选诗不先杜诗,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是(缺乏时间距离)。 11、认为“美”、“艺术”都没有统一的本质,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美学家是(维特根斯坦)。 12、美感具有(主观性)。 13、中国传统的“比”、“兴”手法审美心理学上属于(相似联想)。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美学中被称为(移情)。 15、西方最早提出“崇高”这一审美范畴的美学家是(朗吉诺斯) 16、“小桥流水人家”、“杏花春雨江南”美学上属于(优美)。 17、《麦克白》属于美学上的(性格悲剧)。 18、古希腊著名的喜剧家是(埃斯库罗斯)。 19、“丹青能令丑者妍”这一现象说明(艺术能“化丑为美”) 20、艺术品结构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是(意象世界层) 21、“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出自(人间词话) 22、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是(意象的重建) 23、(席勒)首先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概念。 24、古希腊时代,人们对“丑”的态度是(美丑分明,弃丑求美)。 25、《列子。汤问》载:钟子期听了俞伯牙所弹的琴声后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种意象是 26、“美学之父”是(鲍姆嘉登)。 27、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 28、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平面图形中(圆形)最美。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 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 第一章美学 产生过程: 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 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 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 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 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 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 3.1750 《美学》 =============================================================================== 原因: 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 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 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 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 ===================================================================== 影响:拉丁语著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 学科的发展: 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 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 在我国的发展: 1 出现 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 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 2 美学研究的开始 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 [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 [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 [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 =========================================================================== 美学研究对象: 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 产生过程: 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 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 =======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 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 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 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 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 3.1750 《美学》

======================================================================== ======= 原因: 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 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 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 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 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 ===================================================================== 影响:拉丁语着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 ======= 学科的发展: 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

2023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考研参考书真题笔记资料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考研信息初试招生目录 参考书 【艺术基础】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第五版 《美学原理》叶朗 《艺术概论》王宏建 《艺术学原理》王一川 《艺术原理》科林伍德

《艺术是什么》沃特伯格 《西方美学与艺术》杨向荣 《谈美》朱光潜 《美的历程》李泽厚 【电影方向】 陈旭光《影视鉴赏》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 郑亚玲《外国电影史》 杨远婴《电影概论》 陈晓云《电影理论基础》 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 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戴锦华《电影批评》 《看不见的剪辑》鲍比·奥斯廷 《故事》罗伯特麦基 《救猫咪》系列 《当代电影》期刊近两年 《电影艺术》期刊近两年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期刊近两年 【广播电视方向】

《电视节目策划学》胡智锋 《文化产业导论》向勇 《文化艺术营销管理学》林一 《戏剧学导论》顾春芳 《中国电视》期刊近两年 《中国广播影视期刊》期刊近两年 《现代传播》期刊近两年 【音乐方向】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人民音乐出版社 《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上海音乐出版社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音乐剧》周映辰北京大学出版社 《20世纪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毕明辉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近两年 《中国音乐》期刊近两年 《人民音乐》期刊近两年 考研真题 874 音乐表演艺术 论述题 1.怎么理解音乐剧的现代性,具体阐述说明。

2.请以一个演奏家或者演唱家为例,谈谈其艺术表演的风格。 论述选做题 3.你认为音乐有高雅通俗之分吗?请具体阐释说明。 4.歌剧白毛女改编成音乐剧。 中戏北舞音乐舞蹈类考题 论述题 1.谈一谈规定情境在音乐剧演唱中的重要性(中央戏剧学院) 2.谈一谈舞蹈审美特征(北京舞蹈学院) 336艺术基础 一、简答题 1.怎样理解艺术作品的意识形态属性25分 2.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什么是艺术趣味25分 二、论述题 结合艺术史上的作品,谈一谈艺术风格和其意义50 分 三、材料题 材料是Arnold Hauser的一段话 《艺术社会学》讲的是美学、社会学、心理学都只关注艺术品个别方面:美学强调形式;社会学强调社会动机;心理学强调个人动机和需要。豪泽尔认为只有社会学、心理学和美学三者相互联系和补充才会实现艺术的整体性、体现生活的统一性。

中国美学史笔记(1)-绪论

中国美学史(第二版) 绪论中国美学史:缘起、历程、特点、意义 一、美学史:普遍性中的中国特性 中国美学史是对中国文化的审美现象进行理论总结而来的历史。审美现象普遍存在,但对审美现象的理论总结,中国与西方却有所不同。 体现在文字上,西方美学从古希腊开始,关于美有两个词,名词和形容词,进而分出具体事物之美和抽象之美。这两种美都是客体之美,主体对美的感受又是另一个词,这表明西方文化对审美现象的把握是用区分-划界型思维方式进行的。而中国文化中,美既是名词,又是形容词,还是感叹词,而且美不仅用来指客观之美,还用来指主体的美感。美,只此一字而可多方流动,表明美以中国的关联-交互的整合型思维为基础。 西方的区分-划界型思维进一步把美与真和善区别开来。真,对应主体的知,体现在学科上是逻辑学(包括哲学和科学),善,对应主体的意志,体现在学科上是伦理学(包括伦理和宗教),美,对应主体的是感性情感,体现在学科上是美学(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中国的整合型思维,不把真善美严格区分开来,而是既看到三者有不同,又看到三者的交汇与互渗,讲究真美相连,美善相乐;也不把主体心理的性、心、情、意、志严格区分开来,而是性心相关,心意一体,情志相连。 对于审美现象,中国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样,明确地用“美学”和“美学史”这样的学科形式和论著去进行总结。因此,从现象上看,中国古代并没有出现“美学”和“美学史”这样的学科和以这两个词命名的论著。实际上,中国文化对自己的审美现象做了很好的理论总结,它是用另一种理论方式呈现的。比如,西方美学面对的基本内容,是生活审美的各个方面、艺术的各个领域、自然美的欣赏和理论,遗迹从哲学上对美的言说。中国文化在这四个方面都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和言说。如,生活审美上,李渔的《闲情偶寄》十一本体系性著作;艺术领域,诗、文、书、画、乐、建筑、园林、戏曲、小说,理论著述蔚为大观;自然美上,姚鼐关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论述堪称经典;哲学文献里,从孔、孟、荀、老、庄等,多有关于美的哲学言说。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对于审美现象有很深的感受、体会和理论把握,这种体会和把握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学科形式的特殊方式。中国人对审美现象的独特理论把握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在自身的文化范围中行进和发展着。 二、中国美学史的现代写作演进 中国美学史写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具有美学这一视点;二是用美学视点去看古代的材料,而形成关于中国美学个别方面的理论;但是形成整体性的中国美学史著作。 三、中国美学史著作类型

美学原理笔记

365网友整理美学原理笔记 2005-6-10 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

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 、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多选) 10、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⑴能够借助语言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中,并得以传诸后代。⑵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要领范畴。(多选) 11、美学学科建立的基本条件:首先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其次,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多选) 12、美学学科问世的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1750年,以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填空、单选) 美学研究对象: 13、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 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第二章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14、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15、基本途径的核心内涵以及代表性观念:(选择:判断代表人物,注意观点和人物对号、填空) 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多选) ①核心内涵:是把美看成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 ②代表性观念:1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美就来自于数的秩序。 如:“秩序和比例是美的和有用的”。所以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形而上学》中,2 )亚里士多德:“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它探讨艺术中的美的特征、美的产生原因以及审美作用等问题。下面是对美学原理的一些笔记: 美学原理的基本观点 1. 客观性原则:美的存在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感受,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有些美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任何人看到都会觉得美。 2. 相对性原则:美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喜好,所以美是主观的。 3. 普遍性原则:美是共同的、普遍的,与时间、空间无关。虽然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但美的特性在人类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 4. 内在性原则:美是艺术作品内在的特征,在作品本身就能体现出来。作品的构图、色彩、表现力等因素都是决定美的因素。 美学原理的要素 1. 视觉要素:色彩、形状、线条、光影等视觉元素是艺术中产生美的重要要素。人们对于色彩的喜好和视觉元素的组合方式都会影响对于作品美的评判。 2. 感知要素:审美行为离不开感知,人们通过感知作品的形象、情感体验等来对作品产生美的评价。 3. 反思要素:美的产生需要人们进行反思和思考。审美的时候,人们不仅仅是感知作品,还要对作品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形成对作品美的评价。

4. 表达要素:艺术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能够引起人们共鸣和认同。通过艺术表达,艺术家能够传递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触动观众的内心。 美学原理的审美标准 1. 协调统一:作品应该有整体性和协调性,不同的部分之间应该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创新与传统:作品既要有创新,又要有传统的基础,要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认同。 3. 符号与意义:作品中的符号要能够传达出具体的意义和信息,观众能够从中获得理解和启发。 4. 真实与虚构:作品应该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同时也可以通过虚构的方式展现出更高的艺术境界。 美学原理的审美作用 1. 情感体验:艺术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给人以愉悦、激动、感动等情感体验。 2. 人文关怀:艺术作品能够表达人文关怀和人性思考,引发观众对于人类存在和价值的思考。 3. 美的敏感力:欣赏艺术作品能够培养观众的美的敏感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理解和鉴赏艺术。 4. 知识与启迪:艺术作品能够传达知识和启迪人们的思想,开阔人们的眼界和视野。 总结: 美学原理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它探讨了美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美的相对性、美的普遍性和内在性等基本观点。美学原理研究了美学的要素、审美标准和审美作用等方面,为我们理解

美学原理笔记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一、引言 美学是研究美的哲学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对美的感知、理解以及欣赏的过程。美学原理探讨了美的真谛,揭示了美的本质特征和原则。本文将分析美学原理,深入探讨美的本质,以及影响美的因素和原则。 二、美的本质特征 美的本质特征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美的本质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 客观性:美不仅存在于人类的主观感受中,也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美的客观性体现了美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 和谐性:美是一种和谐的凝聚力,它能够使人感到愉悦和满足。和谐性是美的核心属性,它是一种对称、协调和均衡的表现。 3. 独特性:美是与众不同的,它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独特性使美具有吸引力,引起观众的注意。 4. 艺术性:美与艺术密不可分,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和表达,呈现出美的魅力。 三、影响美的因素 美的产生和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客观因素:自然和社会环境对美的影响很大。大自然中的景观、花草树木等都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社会环境中

的建筑、艺术品等也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美。 2. 主观因素:美的感受和理解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美感受可能存在差异。 3. 文化因素:文化是美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文化对美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对美的理解就有所不同。 4. 时代因素:时代的变迁也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产生影响。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评价也存在差异。 四、美学原理和原则 美学原理和原则是指导美学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准则。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美学原理和原则: 1. 手法原则:美的表现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法和技巧进行。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手法原则,如绘画中的构图原则、音乐中的节奏原则等。 2. 情感原则:美的表现需要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艺术作品以及其他美的表现形式应该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3. 意义原则:美的表现需要具有一定的内涵和意义。艺术作品和其他美的表现形式应该能够传递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4. 互动原则:美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观众和作品之间的互动可以使美得以体现和传递。 五、美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美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

美学原理课程章节教案

美学原理课程章节教案 教案标题:美学原理课程章节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美学原理在艺术、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美学原理在艺术、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学PPT或投影仪。 2. 美学原理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3. 艺术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创设艺术氛围,播放一段与美学相关的音乐或视频。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美?美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美学原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美、审美、艺术等。 2. 介绍美学原理的发展历程,包括古希腊美学、启蒙时代美学、现代美学等。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 1. 呈现不同艺术作品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作品中的美学元素。 2. 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就所观察到的美学元素进行解读和评价,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应用拓展(15分钟) 1. 提供一些与美学原理相关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室内设计、服装搭配等。 2. 引导学生运用美学原理分析和评价这些场景,提出自己的设计建议。 五、总结归纳(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2. 强调美学原理在艺术、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美学原理的教材或参考书籍,并要求写一份读书笔记。 2. 提醒学生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和分享内容。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参观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欣赏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评估: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的积极程度。 2. 学习笔记:评估学生对美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学原理,并在实际应用中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案例和实践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2011-04-21 14:07:23)标签: 中国 美的 艺术美 形式美 美学 杂谈 分类:调查报告 《美学原理》第三版 杨辛甘霖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7月第一版 2003年11月第二版 2004年2月第2次印刷 总第27次印刷 阅读跨度:2004年2月24日(选修)、2011年2月28日(通读)。

一什么是美学 ·古代的思想家对美与艺术问题所作的哲学探讨,对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就是美学思想的起源与萌芽。 (一)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它体现了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当前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一方面,美学可以集中地研究美、美的各种形态以及美感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审美上研究艺术,与艺术概论有所区别。艺术是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它是研究艺术的一般问题,即美学不是研究艺术的一般问题,而是研究艺术美的问题,研究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的问题。艺术美是艺术的本质问题之一,研究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即是从美学上对艺术的研究。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 ·首先,是时代的需要。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需要。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在各个生活领域中都提出美的要求,而且创造了许多具有我们时代特点的美好事物。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对生活和艺术中美的发展加以概括,以便更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其次,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需要。一件艺术品如果对群众的思想感情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便包含着一定的美学道理。在文艺评论中就需要肯定其美学价值,这对艺术创作和欣赏都有指导作用。 ·再次,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的能力。在学习美学中对美的普遍本质从哲学上加以研究,就有助于我们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学习美学的又一个任务,就是在各种“新奇”的形式下,鉴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以便真正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怎样学美学 (1)懂得哲学; (2)学习美学原理要和研究美学史结合;学习美学史,通过对各种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调查研究。 (3)要注意结合艺术实践; (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得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克服“单向性”的思维。什么是“单向性”的思维呢?即忽视了两方面的辩证关系,强调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积累自己的经验,注意研究中的连续性。

美学原理第二版笔记整理详细

美学原理第二版笔记整理详细 美学原理第二版笔记整理详细 美学原理是研究审美经验与审美价值的学科,它探讨了什么是美、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第二版的美学原理进一步拓展了美学的范围,并提供了更加详细和全面的理论框架。 1. 审美经验的特征和类型:美学原理第二版首先探讨了审美经验的特征和类型。审美经验是通过感知、思考和情感等心理过程来体验美的过程。它可以分为感官经验和智性经验两种类型。感官经验是通过感官器官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来产生的,而智性经验则是通过思考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来获得的。 2. 美的本质和要素:美学原理第二版进一步探讨了美的本质和要素。美的本质是指美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它包括感知上的美、情感上的美和思维上的美。美的要素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形式、结构、色彩、节奏、和谐等各种艺术元素。 3. 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美学原理第二版还介绍了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审美价值是对艺术作品或其他审美对象的评价和评判,它可以分为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两个层面。客观价值是指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普遍性和长久性的价值,而主观价值则是指个体审美经验中的个

人喜好和情感体验。 4. 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美学原理第二版还探讨了艺术创作和艺术 鉴赏的关系。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创造和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念,而艺术鉴赏则是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的生命力和魅力。 5. 美学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美学原理第二版还详细介绍了美学 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它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并探讨了它们在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上的特点和规律。 综上所述,美学原理第二版对美学的范围和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并提供了更加详细和全面的理论框架。它不仅探讨了审美经验的特征和类型,还深入研究了美的本质和要素,以及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此外,它还介绍了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关系,以及美学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这些内容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 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 美学学科性质: 1.人文学科(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即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学科,功用:教化) 美学特点:和人生有紧密联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联系 2.理论学科 哲学的永恒课题:美、真、善 美学不是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是不利的(叶朗) 3.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不能把美学全部归结为语义分析)、人类学、神话学(生命体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 4.发展中的学科 现代形态美学体系:文化大中和(中西文化,19、20世纪文化精神),当代西方美学体系没有综合中国以及东方文化 为什么学习美学: 1.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精神活动?) 2.完善自身理论修养 3.对于人文工作者,还有一种人文和技术层面的关系(技要上升为道) 中国戏曲的特点:虚拟,但不等于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由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人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动物) 美学学习方法: 立足中国文化;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开放的心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的本质: 狭义的美: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一种、完整、和谐的美,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 美和美感谁是第一性(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50年代美学大讨论 李泽厚(辩证唯物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蔡仪:美是客观的(事物的典型性) 高尔太(美和美感是统一的)、吕荧: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客观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黑格尔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美学等同于美术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3000字

美学原理是一本关于美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著作,作者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本书主要探讨了艺术美的本质、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等问题,对于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美的概念 本章主要介绍了美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黑格尔认为,美是一种绝对的精神实体,它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表现,更是一种理性的体现。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将美视为一种神圣的力量,而在中世纪时期,美则被视为一种道德的象征。到了现代时期,人们开始将美视为一种个人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建立在个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验之上的。 第二章美的形态 本章主要介绍了美的形态及其特征。黑格尔认为,美的形态可以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两种。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它具有一种客观的存在性;而艺术美则是人类通过创造活动所制造出来的美,它具有一种主观的创造性。此外,黑格尔还介绍了美的三种表现形式:优美、崇高和喜剧。优美是指一种轻盈、柔和、和谐的美;崇高则是指一种庄严、威武、雄浑的美;喜剧则是指一种滑稽、幽默、讽刺的美。 第三章艺术创作 本章主要介绍了艺术创作的过程及其特点。黑格尔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自由的创作过程,它需要艺术家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需要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内心世界的反思和探索,来创造出具有独特意义的艺术作品。此外,黑格尔还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即艺术家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创作行为和创作结果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艺术作品 本章主要介绍了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的整体。在艺术作品的形式方面,黑格尔强调了艺术作品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的重要性,即艺术作品需要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才能使其形式和内容得到完美的表现。在艺术作品的内容方面,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需要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和情感,才能使其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章艺术史 本章主要介绍了艺术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黑格尔认为,艺术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历程。在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这些艺术风格和流派都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此外,黑格尔还强调

高教版《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高教版《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美学原理 适用对象:马工程专业的本科生 课程学时:48小时 课程简介: 《美学原理》是马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美学的基 本原理、美学理论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 学生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鉴赏方法和审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和创造力,提高工程设计的美学性和艺术性。 课程目标: 1.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美学思维方法和鉴赏技巧。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工程设计中发挥美学素养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和审美价值观,提高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美学基础知识(4学时) 1.美学的定义和特点 2.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美和艺术的关系 第二章:审美主体和客体(4学时)

1.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 2.审美客体的特征和分类 3.审美经验和审美态度 第三章:审美判断和价值(6学时) 1.审美判断的基本要素 2.审美价值的内涵和外延 3.审美价值的相对性和客观性 第四章:美学鉴赏方法与过程(8学时) 1.美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美学鉴赏的过程 3.艺术品的鉴赏与评论 第五章:美学与设计(10学时) 1.工程设计中的美学要求 2.美学与功能、造型的关系 3.美学设计案例分析 第六章:美学与社会文化(6学时) 1.美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2.美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当代美学问题与批评

教学活动与方法: 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幻灯片展示等方式,讲述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重要观点。 2.实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的艺术品、设计作品等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美学的具体应用和价值。 3.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课堂演示: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美学鉴赏活动,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5.考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艺术展览、设计展览等,提升学生的美学体验和感悟。 教学评价方式: 1.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情况。 2.平时作业:学生完成课堂笔记、阅读报告、设计案例分析等作业的质量和及时性。 3.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于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4.期末论文或设计作品:学生通过撰写论文或设计作品,展示对美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参考教材: 1.《美学概论》袁守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艺术的眼睛》李铁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