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探究

摘要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关键的教学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好数学概念,能够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状况,才能让学生的数学这门学科中有所收获,提升各方面的运算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运算与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加上知识面窄,构成了数学概念教学障碍。而数学概念又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因此,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小学数学概念的引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概念是从感知学习对象开始的,经过对所感知材料的观察、分析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所唤起的回忆,在头脑中建立学习对象的正确表象,才引入概念。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如:在学习长方形之前,学生已初步的接触了直线、线段和角,给学习长方形打下了基础。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可以利用书面、桌面、黑板面等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抽象出几何图形。

数学中的概念,有些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教师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可以从计算引入新概念。有些概念不便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通过计算才能揭示数与形的本质属性。

2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数学概念建立后,需要对其本质进行剖析,也就是说要对该概念的本质属性再从定义中分离出来加以说明,把握共知要素。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语要着重讲解,对概念的名称、符号要交代清楚,也就是说要对概念描述的语言做到准确把握。

注意比较有联系的概念的异同。在小学数学中,有些

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所以,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小学数学概念的巩固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特殊意义。

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学习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就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市场上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写在笔记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上向大家汇报。通过了解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得以运用与理解。

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之后,进一步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概念练习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思考、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这也是培养检查学生判断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练习形式。这种题目灵活、灵巧,能考察多方面的数学知识,是近些年来巩固数学概念一种很好的练习内容。

4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之间有着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如: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完“比”后为学生揭示清楚,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概念,复习旧知识。教学概念,既要重视概念的阶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发展的连续性,以免影响概念的发展和提高,也不要过早地抽象而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要有计划地发展概念的含义,按阶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要使前一阶段的教学为后一阶段的概念发展做好伏笔。如“除法的意义”,二年级只能让学生认识为:平均分和一个数里面包含着多少个另一个数,只有到了四年级才能让学生抽象出“除法意义”的确切含义。

总之,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深刻地体会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心讲好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既是落实双基的前提,又是使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但这也仅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起步,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形成概念之后,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地运用概念,才能有更大的飞跃。只有学生会运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

小学数学概念优化教学例谈

小学数学概念优化教学例谈 发表时间:2020-03-20T09:12:42.769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5月总第344期作者:谢建斌[导读] 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筑起具有抽象性的数学概念。 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镇第三小学323900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概念教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尽可能地提升概念教学的质量,使其为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而服务。面对上述的背景,本文就利用直观性材料,扩充概念表象;结合过去经验,构筑概念框架;通过设计提问, 帮助消化理解概念;开展变式教学,拓展概念内涵等几大具体策略展开了细致的探究。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化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概念教学的作用不容小觑。教师带领学生在头脑中构筑数学概念时,必然需要利用到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这些经验基本上会对学生概念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其中却也包含着一定不利的因素,不利因素需要教师尽可能避免。面对这种情形,笔者认为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制定具有差异性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筑起具有抽象性的数学概念。 一、借助生动情境,丰富概念感知 大部分小学生都比较热衷于利用形象思维思考问题,这一思维仅仅能够看到事物的表面特征,然而数学概念抽象性比较强,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趣味性。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多为学生设计契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思维。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教学时,首先为学生播放姚明参与美国篮球赛的视频,在观看完这段视频过后,某名美国女生唏嘘不已,惊叹道:“世界上最高的人应该是中国人。”教师在听完学生的这段话后,鼓励这个女生继续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在交谈中,学生渐渐明白,姚明的身高仅仅为中国人身高的极端值,这个数据仅仅能够代表其自身的身高,却无法代表中国人的身高。而平均数才能够表示中国人的普遍身高。最后,该教师继续带着学生展望未来:如果时间再往后推十年,大家完成了大学的学业,此时如果有甲、乙两家公司均想招聘你,你会做出如何的选择呢?甲公司的员工共有十一人,平均每人每月的工资为四千元,乙公司的员工也共有十一人,平均每人每月的工资为三千五百元。通过此种方式的引导,学生渐渐知晓,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万万不可仅仅注重企业的工资水平,还要去掌握企业高层以及基层具体的工资情况,倘若企业高层的工资水平普遍高,那么即便该企业的人均月工资水平十分高,基层员工也并不一定可以拥有相同水平的工资。从中可以看出,如果员工工资中有个别人数据极其高,那么仅凭借平均数作为依据是无法判断基层员工的工资水平情况的。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要仔细地观察每名基层员工的工资情况,这种方式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二、引导比较分析,理解概念本质 在数学教学中,比较的教学方法十分常见,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认知水平并不高,这种具有形象性的对比教学策略可以降低其理解数学概念的难度。所以,教师如果意图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效性,可以适当地采用比较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就某些概念展开对比以及推理,进而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产生积极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比具有一定共性或者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深层含义。 三、激活已有经验,促进概念建构 在概念学习中,很多学生会被平常的概念所扰乱思维,平常的概念同数学概念有着千壤之别,这些日常所积累的概念会对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起到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抛去日常概念学习数学概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角”进行教学时,在教学之前,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了课上所要使用的道具,例如五角星、闹钟等等。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教具,在这些事物之中发现了很多“角”,许多学生想当然地认为具有“尖尖的形状”的事物便是“角”。随后,教师继续为学生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角的几何结构,其中包括一个顶点和两个边,这同学生的想象截然不同。再之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对比实际生活的角同数学概念的角的具体差异,学生在这个教学步骤中逐渐掌握了几何意义上的角的概念,在脑海中也建立起了几何意义上的角的模型。在教学活动的最后,教师继续拓展学生的思维,询问学生:“大家在生活中是否能够找到几何角的存在?”这时学生的回答便会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回答错误的现象也基本不会发生。通过上述教学环节可以看出,教师为了能够规避日常概念对于数学概念教学的不利影响,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让学生把“生活角”同“几何角”加以对比,将过去的经验同所学知识有机地联合起来。综上所述,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才有可能构筑起正确的数学概念,然而这之中也少不了教师所发挥的作用,相信师生共同发力,学生必然能够培养起具有逻辑的数学思维,构筑起清晰、正确的数学概念。参考文献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因此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怎样让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我粗浅的认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兴县实验小学盘水杰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一、本课题的提出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通过良好的数学概念学习促进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培养数学能力;通过有效的概念教学,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在新课程标准下,优化数学概念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都有极其重要作用。 本课题组成员结合近几年来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目前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比较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把一个新的概念和盘托出,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定义;比较忽视概念间的联

系,许多本来是有联系的概念,却分散、孤立不成系统,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较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基于对以上现象的认识和思考,就确定了这个研究项目:《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旨在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各种数学能力。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 本课题通过研究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探究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构建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并通过课例研究构建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实验的预期目标主要有: 1、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学习、思考与实践,达到对概念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 2、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对概念教学的教材处理方法,达到对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有效性。 3、从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等方面入手,提高概念教学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的有效性。 三、本课题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1月) 1、实施步骤及目标:通过调查分析,搜集数据,制定课题方案,申报课题,并学习有关文献资料。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 怎样让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 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二、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

浅谈以人为本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以人为本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9-05-23T10:03:45.963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4期作者:蔡伦秀[导读] 摘要:以人为本一直是一个教育的重要指导理念,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习惯于强调自己的主体性。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蔡伦秀 摘要:以人为本一直是一个教育的重要指导理念,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习惯于强调自己的主体性。这和以人为本其实是有所冲突的,所以具体课程教学中,为了真正贯彻以人为本指导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创新;探索思考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出现了分化。具体课程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都要求教师要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自主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说在这样的一系列的要求和变化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人为本就是强调课程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挖掘自己的潜能。除此以外,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强调学生逻辑能力的提升,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结合具体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可以尝试用这样一些方式助手。 1、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还要注意学生随时吸收知识。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评价,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学生在学习失误时,应及时提出教师帮助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避免其对未来数学学习的影响。在指出学生的错误时,教师应注意控制自己的语气和态度,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应对在课堂上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 以人为本强调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更加的客观和公正,要更多的关注到学生的全面成长。所以评价的时候,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该具有评价的权利。在综合考量学生的时候,不仅要观察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更加需要去思考,学生是否用尽了全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等,这些都是教师要观察的内容,考核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全面成长就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的前提下,更好的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 2、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进行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强调教师必须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多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时候要科学的引导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除此以外,还应该利用生活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能力已经出现了分化,所以教学应该更加的有针对性,分层教学、小组教学等更加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比如说在教学百分比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其实大部分的学生对百分比的知识进行初步了解以后就会基本掌握,甚至有一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会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而失去学习兴趣,这个时候我就会要求学生进行思考,银行对个人存款所得利息加收20%的所得税,这个时候我会去问学生为什么不直接将存款利息下调20%,加收20%的所得税和直接将利息下调20%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如果你是储户的话,你愿意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呢?这样的问题更加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使得课堂更加的活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就更加能主动进行探索分析。 3、利用生活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我们还应该利用生活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进行学习。因为生活化的方式将生活和学生的学习整合在了一起,学生的课外学习就成了课堂的延伸,同时学生在课外学习的时候更加的自由,这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业来,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自己的生活,比如说在学好了统计图的相关知识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比如说统计不同时间段内某一个商场的人流总量,其中尤其要重点分析老年人的数量、年轻人的数量,同时还需要去分析女性数量和男性数量,这样的分析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能够更加,好的去促进学生的素养的提升。这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感受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有效建设课堂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选择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学生都应从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入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从而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文爱莲.以人为本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2):67 [2]黄春恒.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读写算(教研版),2015(6):65-65

小学数学新课标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标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标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

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概念教学是小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因此,提高小学生掌握正确、清晰和完整的数学概念显得极其重要,就此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存在的问题;对策 目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1)教师对于概念的引进方法不当,缺乏科学性,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2)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概念,而不注重概念的理解过程,造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偏差。本文就这两方面内容进行讨论并给予解决办法。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引入不当,缺乏科学性 由于教师学科素养不足和受日常概念的影响等原因,有的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引入不当,缺乏科学性,导致对概念的理解不准确。下面是一位教师对于倒数概念引进的过程: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名字叫倒着说,例如我说“1、2”,你们说“2、1”,我说“1、2、3”,你们说“3、2、1”,我说“老师爱我们”,你们说“我们爱老师”。在数学中这种现象也存在,比如“八分之三的倒过来就是三分之八”。

这种概念的引入方法就缺乏科学性,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清。 2.注重结论,轻视过程 现在部分教师教授概念表现为读概念,引导学生读概念,让学生背定义,忽视对概念形成过程的理解,缺乏对概念的讲解和分析,缺乏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概念外延的了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习了概念之后,学生既不能很好地将概念内容应用到具体题目中,久而久之还会对概念有遗忘。 二、解决数学概念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1.从实际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数学概念的构建,是建立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从生活中已有的概念理解上入手,进行实际的引进,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利用此性质制造的物品,如学校的大门,家里的伸缩式墙挂等等,由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入概念,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更容易理解。 2.重视概念理解 概念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而是要体会文字背后的真正意义,只有深刻地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越深刻,越准确,所掌握的内容越容易应用。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注重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不断建立与总结的反复过程是形成数学知识概念的重要过程。有些教师在进行概念形成的教学的时候太过仓促,在学生还处在初步建构概念的阶段就已经着手归纳总结的环节了。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接纳能力等。小学生在了解新鲜事物时特别关注形象,不经常使用抽象思维来看待事物,在记忆方面也喜欢用直观印象来进行记忆。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记忆数学概念知识时往往使用的是背诵的方法,这样就根本没有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很难将其进行灵活运用。教师可以针对他们的这些特殊的思维方式,科学地安排数学教学内容,而且实践活动中一定要让学生成为活动主体。 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一)概念引入的方式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要有一段缓冲的时间,这一缓冲时间就是引入数学概念知识内容的阶段。生动的概念引入可以吸引小学生目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概念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以提升教学效率。 1.生活例子的引入 将生活例子引入数学知识概念,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切感,拉近了数学知识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在进行“直线和线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拿出一些卡片,让学生

对卡片的四个角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直线和线段之间的联系。 2.旧知识内容的迁移引入 数学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中高年级的概念教学可以将以前的基础知识引入。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这一知识内容时,学生可以借助回想约数的概念来展开学习,学生研究1、2、3、4、9、10、13、14、16的全部约数,教师再给学生一个分类的条件,进而引出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3.情境设疑引入 小学生的思维生动活泼,对于感兴趣的题目会进行认真思考。抓住这一特质,教师要创设数学情境,再提出疑点、难点,指引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概念知识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比如,教学“体积”概念,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放一杯水,再在杯中投入石子,让学生观察并且思考为什么石头投入杯中会有水溢出来。这样学生对于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有了详细的了解,进而引出“体积”的概念。情境的创设不只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借由观察客观现实提出有意义的、有价值的问题的好习惯。 (二)概念构建的方式 数学概念的形成往往包括现实感受、构建表面情况、本质属性三个阶段,教师要积极引导,使小学生的具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 1.加强认识 数学教学活动会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感性资料来协助他们进行

小学数学“周长”的概念教学课例研究.doc

小学数学“周长”的概念教学课例研究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 前提。学生建立概念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这两个基 本形式。概念形成主要是从大量的具体事例出发,以学生的 感性经验为基础,形成表象,进而抽象、概括出一类事物的 本质属性。概念同化是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 或描述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而获得 新概念的过程。本文就周长的概念所做的教学探索就教于方家。围绕“如何有效开展概念教学”开展研究,我选择的执 教内容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什么是周长》,周长的概念在小学阶段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材将它置于长方 形、正方形认识之后,目的是要为将要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作铺垫,教材结合具体的实物,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逐步抽象出周长的概念,再通过数学化的过程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和掌握。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这节课教学主要采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周长概念。为了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以昆虫运动会为主线设计本节课。基本流程是: 1.引入 2.建立概念

①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身边的周长。观察蚂蚁沿着 树叶边跑步练习。初步直观感知周长。②昆虫运动会开幕, 三只蚂蚁分别绕着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周长跑,先猜测 谁会赢,再小组合作验证。③动手操作,丰富对周长的感性 认识。在测量中进一步建立周长的意义,并能运用多种方法 测量图形的周长。 3.巩固 用四个正方形拼出不同的图形,猜测、测量图形的周长。 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第一次试教下来,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主要收获:①在 概念引入时运用课件动态演示蚂蚁沿着树叶边练习跑步的过 程,学生很感兴趣。只让学生观察一下就引出了树叶一周的长 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学生体验不充分。②从学生的回 答中,可以看出对周长这个概念似懂非懂。原因在于“周长”的概念出现太早、太匆忙,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不深刻。③巩固、应用环节,材料比较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主要问题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为什么学 生没有理解周长的意义?从教学流程看,一开始通过让学生 观察蚂蚁沿着树叶边练习跑步的过程,就引出了树叶一周的 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学生对周长的感知不充分,没有建立 清晰的表象。这样即使得出周长的概念,学生还是没有理解

变式与比较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PDF X页)

108 变式与比较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 徐满珍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数的概念,才能理解运算概念,而运算概念的掌握,又能促进数的整除性概念的形成。所以掌握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 一、学生概念的获得与偏差 学生概念获得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概念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学生自身的内部条件,即学生必须辨别概念的正反例证;二是教师方面的外部条件,教师必须对学生所提出的概念的关键特征的假设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从外界获得反馈信息。然而,在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从而产生了概念获得的偏差。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容易出现的三种错误情况: 1.扩大内涵,缩小外延。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把概念的一些无关特征当成了本质特征,在概念的内涵中不仅包括概念的本质特征,还包括了非本质特征,从而扩大了概念的内涵,缩小了概念的外延。 例如,有些学生认为合数必须是偶数,实际上,合数可能是偶数、也可能是奇数,数的奇偶性并不是合数的本质属性。 2.扩大外延,缩小内涵。当学生没有把概念的所有本质特征完全包含在概念的内涵中,或者,没有认识到本质特征,却把非本质特征当成了本质特征,就可能扩大概念的外延。 例如,教学《梯形的认识》,教学中老师会选择一些“非标准”的梯形让学生辨别,帮助学生排除标准图形所带来的干扰,避免出现误将“上底短,下底长,腰方向(腰相等)”等非本质特征当作本质特征的片面认识。 3.混淆概念。在学习中,学生常常会把一些相似的概念搞混淆。发生这些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能够清晰准确地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排除概念的无关特征。 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 二、抓住概念的本质进行变式 “变式”是指本质属性不变而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变式用以说明同一个概念的本质特征相同、非本质特征不同的一组实例。这些实例都是概念的正例,但是它们在概念的非本质特征方面有变化。 (一)图形变式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学生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割、拼、摆,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通过转化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强化概念理解的环节中,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中不对应的一个高和一个底,并要求大家求出它的面积。 通过交流分析,学生明确:运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相应的底和高。运用变式可以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从而真正掌握概念。 (二)符号变式 如教学“方程”时,在这个判断是不是方程中,学生必须对“未知数”、“等式”这几个概念十分清楚,才能形成这个判断,并以此来推断出下面的6道题目,哪些是方程。 (1) 56+23=79 (2) 23-x=67 (3) x÷5=4.5 (4) 44×2=88 (5) 75÷x=4 (6) 9+x=123 三、运用比较,揭示概念的本质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似同实异、容易混淆的问题。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加以区别,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防止知识混淆、提高辨别能力。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发现运用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两个方面的学习困难: (一)通过比较来帮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在前面的“合数”概念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比较所举的每一组合数实例内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此基础上,比较三组实例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概括出“合数”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通过比较来帮助学生明确有关概念间的关系。 学生产生概念混淆往往是由于不能区分概念之间的异同,不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时,要抓住它们的本质区分点。 例如,“偶数”和“奇数”的本质区分点是能否被2整除;“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区分点是大于还是小于“直角”或“90度角”。 四、变式与比较相兼,融会贯通 在变式的运用中,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以奠定概念的基础。通过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进行变式和比较,让分散的知识点趋于系统化,掌握概念间的本质关系,揭示解题规律,帮助学生学会模型判断。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逻辑思维性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用途广泛的一种基础知识,由于受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共性错误。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棱长、表面积、体积的模型,能分辨实际问题中,需要求什么内容。 模型1:V=abh 变式一:已知一个长方体游泳池的长是15米,宽10米,深2米,在池底铺上一层碎石,已知碎石厚0.2米。 问游泳池实际能蓄水多少?(在运用体积模型中,找到模型相对应的高) 变式二:在一个棱长为24厘米的正方体鱼缸中放入一石块(石块完全侵入水中),水面上升了1.5厘米,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头体积) 模型2:C=(a+b+h)×4 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它的棱长和是多少? 变式一:用彩色丝带包扎一只长7分米,宽5分米,高2分米的纸箱(连接部分忽略),这根丝带最少长 多少? (下转第123页)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小学数学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中心。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淡化教师权威。通过数学学习,将数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数学;观念创新 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中心 传统的数学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得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很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式教学观念转变,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 文化反哺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有能力也有胆量怀疑教师和教材上的东西。学生不再是虔诚聆听,而是确信、理解、质疑,然后反思。学生“质疑”和“反思”,数学课堂从“物化”变成“人化”。 现有的数学教师关注数学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师、课本为中心,过度练习,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

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数学课程下,学生的情感是被动的、缺乏自信的,不是自主探索的,也谈不上合作学习。学习的数学知识更多的是结论的知识,更多的是数学的技能和技巧,缺乏应用价值。 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新课程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是学生而不是传统的学科内容和价值观决定学校的课程和活动,强调学生的自由,强调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的培养。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仅要重视人类认知结构,而且要关注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要理解学生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学生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因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从全面发展的视角

最新小学数学基本概念汇总教学内容

最齐全的小学数学基本概念,没有之一!下面是小学数学基础概念大全,家长收藏起来,一条一条讲给孩子听。整数概念 【自然数】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它是最小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是无限的。 【整数】在小学阶段,整数通常指自然数。 【数字】表示数目的符号叫做数字,通常把数字叫做数码。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数】在加法中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和】在加法中两个加数相加得到的数叫做和。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被减数】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减数】在减法中,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 【差】在减法中,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因数】在乘法中,相乘的两个数都叫做积的因数。 【积】在乘法中,乘得的结果叫做积。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被除数】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数】在除法中,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 【商】在除法中,未知的因数叫做商。 【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叫做计数单位。 【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数位】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第一个数位称为个位,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 【有余数除法】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得到整数的商以后还有余数,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余数比除数小。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 流,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从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摸一摸,拼一拼,移一移,折一折,减一减等形式的动手操作活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大脑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地辩论分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1、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概念是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基础。所以,重视概念教学,优化概念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必须认真深入思考的问题。但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教师对概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处理时往往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对概念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概念的外显(即定义的描述),而忽略了概念的内涵(即本质属性与特征),较多的是死记硬背、通过习题的反复操练来巩固概念,学生生厌,而且也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教师对教材的研读和把握不到位。没有真正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致使一些概念的外在特征给学生带来了认知上的偏差。 3、孤立地学习数学概念。教师往往执行于教材编排,把一些概念分课时逐一进行教学,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对一些概念的掌握零零碎碎,缺乏一定的体系,从而使得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概念上增加障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4、概念与应用脱节。学习概念后需要通过应用环节来巩固概念的理解和内化,但发现有时练习的跟进与针对性不强;还发现学生在应用中,往往会忽略概念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去推理辨析,把概念给架空了。 5、重视和优化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师走向智慧型教学的硬功夫和必备能力。引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和能力。教师也在大量的实践中,深刻洞悉、把握规律,勤于反思、创造性驾驭,不断提升教学智慧。> 因此,优化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有不容低估的意义。同时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提高教学能力,向智慧型教师发展的一个途径,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2、研究述评: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还是比较重视数学概念的引入,而相对比较忽视概念建立和概念巩固的作用和实效,在后两方面也缺乏相应的理性框架和实践的积累。往往重书本,轻实践;重理论轻探索;重计算轻过程等。目前一线教师还缺失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深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还没有做到具体细化到每一个概念的教学,教学实例比较缺乏。这也将是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以后有所收获的方面。 1、关于概念建立的教学策略。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往往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形成,二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所以,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而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解释本质属性三个过程。希望通过一些课堂实例的研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 2、概念巩固的教学策略。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加,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内涵会比较相近,学生容易混淆;由于教师没有主动地去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有的学生常常会在变式题或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面前,表现得束手无策;由于概念之间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概念后,教师应该向学生进一步提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系统地掌握这些概念。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教师这一

“以人为本”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人为本”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03-13T18:18:29.90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0期作者:李胜平[导读]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的过程,摘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的过程,学生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笔者对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全面备课;问题情境;发展评价 小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也是学生产生数学思维的起始阶段,但目前教师常常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一言堂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缺乏主动意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视角观察问题,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与心理特征,并优化教学的每个环节,以保障有效教学的顺利展开,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作为切入点,从“充分全面备课、设置问题情境、发展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充分全面备课,有效掌握学情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面对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时,常常产生思维的偏差,教师常常在教学任务的压力下,以钻研教材作为唯一的备课工作,而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发展情况,导致学生很难融入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应充分全面的备课,并从“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等方面展开备课工作,从而为一节好课的展开奠定基础。 笔者在进行“1-5的认识”备课中,考虑到本章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将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根据学生普遍喜爱小动物的特点,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活动,分别是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说一说,并预设教学过程:“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所喜欢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使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产生高涨的情绪,写完后小组内的学生相互评价,最后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这样不仅让学生深刻体会了1-5这几个数字就在我们身边,还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设置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作为数学的核心,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具有指引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以单方面的讲授为主,而是要设置问题情境,塑造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翁,这样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有助于学生整合已有知识,并体会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笔者在进行“5以内的加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并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考虑到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首先以复习旧知的方式作为教学导入,设置问题情境,提出:“4可以分成2和();1和2可以合成()”,由于这两个问题是学生所熟知的,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转移到课堂活动中,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学生解答问题后,以谈话的方式再次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察多媒体屏幕上的这幅图,这些同学们正在干什么?”学生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此情况下,提出问题:“怎样将3名植树的学生和2名浇水的学生合起来成为5个人?”学生们虽然对合起来这个词汇具有初步的认知,但不能运用数学符号将其表示,伴随着学生的好奇心,引出“3+2=5”这一算式,因此,问题情境不仅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活动中,还能增加师生互动的频率,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三、发展评价体系,树立学生自信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为附属内驱力,而附属内驱力大多来自教师的评价,但教师常常以数学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造成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并建立发展评价体系,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关注自我的学习过程,还有助于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笔者在进行“分一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标准将物体进行分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运用课前准备好的“红、黄、蓝”不同颜色的小棒和图片展开分类操作,一段时间后,鼓励学生走到讲台将小组分类的结果分享给其他同学,学生们都踊跃的举起手,这时,给每组学生上台分享的机会,并对演示正确的学生给予奖励和掌声,对演示有偏差的学生及时引导,缓解学生的自我尴尬,从而使每个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变革,有效教学成为学科教师越来越关注的话题,而有效教学的顺利展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充分全面备课,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且需要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注意力被问题所吸引,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教师在评价中,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使每个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内在情感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红.以人为本,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J].好家长,2019(13). [2]刘晓林.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种有效教学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