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洋文化的认识

对海洋文化的认识
对海洋文化的认识

对海洋文化的认识

人类的生命源自于海洋,人类的文化亦起源于海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宝库。海洋的浩瀚壮观、变幻多端、自由奔放、奥秘无穷,都使得人类视海洋为力量与智慧的象征与载体。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着对海洋的深深眷恋。

海洋文化包罗万象,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海洋本身的认知与利用,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

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所居住的大地,东南两面临海,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祖国悠久的海洋历史文化。

孩提时代,我们读着《精卫填海》《哪吒闹海》《郑和下西洋》等故事长大。

我们在古人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诗词古训中感受海洋的魅力。随着与海洋距离不断拉近,我们渐渐开始思索,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波澜不惊的海平面下面,究竟隐藏着怎样一个深邃、神秘的世界?海洋文化被赋予了时代特色,开始受到关注

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自由的天性,比之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海洋文化发展到今天,文化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文化创新更加积极活跃,文化产品也日益丰富。

以海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书籍,都表达着人们对海洋的认知、渴求。还记得儿时的《大海》这首歌谣吗,人们耳熟能详,描绘了人类对海洋的向往和眷恋。而海洋类影视作品更是零距离地直击人们对海洋的感触。在以海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大多数作品通过展

现海洋风光、海洋探险、海洋灾难、海洋环保、海洋情感等主题来讴歌对大海的热爱。无论是哪种艺术形态的作品,都能很好地展现和弘扬海洋文化,将人们带入到海洋的世界,使人们认知海洋、亲近海洋、热爱海洋。同时这些作品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海洋文化作品,唤醒海洋意识

伴随着人们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和探索日渐深入,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关注海洋,海洋文化产品给大家讲述了许多梦幻般的海底童话,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深海大观,揭开了扑朔迷离海底神秘的面纱。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探寻海洋文化的过程中,由社会发展给海洋带来的负担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加强了对海洋知识的学习,注重了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加速了对海洋原生态的保护进程等等,人们的海洋意识在觉醒。

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要有比别人更高的海洋意识,积极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海洋文化,将更多更好的海洋建筑展现给大家,让海洋意识在人们心中发芽,开花。

A09土木:姚献

海洋的重要性论文

海洋的重要性 海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太阳系其它星球所见不到的最为独特地理景观。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的 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普遍重视。海洋中 含有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以及海上 航运交通皆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世界文明的振兴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自古以来,人 类对海洋开发利用就极其投入,随着世界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和陆地资源的日趋匮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日益成为今后世界新的潮流。近些年来,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 利用的成就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海洋的多种资源和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越 来越引起人类的关注,实践证明,海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领域,海洋对人 类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成倍的增长,海洋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正 像众多专家预言的一样,未来世纪是人类的海洋世纪。 除了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外,辽阔的海域还是交通的通道、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事业与人类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21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的高峰期,由于陆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压力大,海洋客观上已成为世界后备资源基地及某些主要战略资源的接替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 决世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最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人类开发海洋资源主要 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 首先是发展海洋牧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海洋渔业当中,使捕鱼率 大大提高,但也导致天然渔业资源的衰退。因此,各海洋国家都非常注意开发海洋牧场,即用人工繁殖的苗种,在人为的舒适环境中经过中间培养,然后放到海洋中养殖,摄取海水中的天然饵料生物来生长发育,最后科学合理地进行捕捞。从而使海洋渔业 由传统的捕捞垂钓型向养殖放牧型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方向发展。其次,生物工程技 术为改善海产品的质量开辟了新途径。例如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生长激素使鱼的体

海洋文化的彰显与海洋经济的发展

海洋文化的彰显与海洋经济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舟山市委党校学报》作者:吴晓东21世纪是海洋世纪,先进的海洋文化越发显示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海洋文化具有涉海性、开放性、兼容性、壮美性和崇尚性等特征,其精神实质就是目光远大,胸怀宽广,勇于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犯难,善于吸收新事物,在价值取向上重视商业性。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进程中,海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舟山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正面临难得的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彰显先进的海洋文化,对制定适合本地区海洋发展的最优化战略模式以及确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无疑具有深远意义。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汲取海洋文化的精华,要对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进行再认识,进一步拓展视野,跳出舟山看舟山,在更高更广的范围内定位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抢抓机遇,勇于突破,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注重培育舟山的海洋文化品牌,不断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形象。 文化贯穿于人类历史长河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形式的先进文化模式,先进的文化必定会推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21世纪是海洋世纪,先进的海洋文化越发显示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沿海人民与海洋相处,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海洋特色文化,其中不乏历史上的光辉篇章,但与内陆文化相比,总体上我们的海洋文化一直处于附属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进程中,海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舟山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正面临难得的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彰显先进的海洋文化,对制定适合本地区海洋发展的最优化战略模式以及确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一、海洋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曾指出: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有学者指出,海洋世纪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观念和意识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经济、科技问题才能朝正确的方向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海洋文化问题。海洋文化的先进性将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海洋战略决策的方向,继而影响国家国民经济等综合力量的建设。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深刻影响,文化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海洋经济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活动的总和,而海洋文化始终贯穿其中。我们在发展中国海洋事业的重要时期,越是集中力量发展海洋经济,越是加快海洋开发的步伐,就越需要加强先进海洋文化的建设,为经济发展和海洋综合能力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先进的海洋文化,关系着中国21世纪海洋强国发展目标的实现,关系着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繁荣富强的大好局面。面向海洋、对外开放、增强交流、不断创新成为沿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海洋文化对现代文明的影响。 开放性是判断文化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综观古今中外文化发展史,凡是顺应历史潮流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 目录 为什么要探索海洋 人类目前对海洋的认识 人类探索海洋所面临的难题 从古到今我们不难发现人类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也许这正是证明了人类强大的求知欲,探索未知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能借助的工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大,现在对太空的探索显然成为一大热点,相比于浩瀚无垠的外太空,存在于地球本身的海洋就显得小了,而对海洋人类又了解多少,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为什么要探索海洋 对人类而言,海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那一览无际的蓝色大地,其所蕴含的生物、矿物、可再生能源及空间资源等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的,由此可见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为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的相关数据及其表述。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太阳系其它星球所见不到的最为独特地理景观。尽管月球表面上的某些区域,也被人类冠以“风暴海”等地名,但事实上那里连一滴海水也没有。海洋是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空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的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普遍重视。海洋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以及海上航运交通皆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世界文明的振兴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自古以来,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就极其投入,随着世界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和陆地资源的日趋匮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日益成为今后世界新的潮流。近些年来,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成就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海洋的多种资源和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越来越引起人类的关注,实践证明,海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领域,海洋对人类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成倍的增长,海洋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正像众多专家预言的一样,未来世纪是人类的海洋世纪。除了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外,辽阔的海域还是交通的通道、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事业与人类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21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的高峰期,由于陆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压力大,海洋客观上已成为世界后备资源基地及某些主要战略资源的接替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决世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最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 具体来讲海洋对人类的贡献则有这几个方面。 1、海底矿产 海水中最普通的是盐,即氯化钠,是人类最早从海水中提出的矿物质之一。另外还有一种镁盐,它们是造成海水又咸又苦的主要原因。除了这两种外,还有钾盐、碘、溴等几十种稀有元素及硼、铷、钡等,它们一般在陆地上比较少,而且分布较分散,但又极具价值,对人类用处很大。 据估计海水中含有的黄金可达550万吨,银5500万吨,钡27亿吨,铀40亿吨,锌70亿吨,钼137亿吨,锂2470亿吨,钙560万亿吨,镁1767万亿吨等等。这些东西,大都是国防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的必需品。例如镁是制造飞机快艇的材料,又可以做火箭的燃料及照明弹等,是金属中的“后起之秀”,而世界上目前有一半以上的镁来自海水。 海水是宝,海洋矿砂也是宝。海洋矿砂主要有滨海矿砂和浅海矿砂。它们都是在水深不超过几十米的海滩和浅海中的由矿物富集而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砂,是开采最方便的矿藏。从这些砂子中,可以淘出黄金,而且还能淘出比金子更有价值的金刚石、石英、钻石、独居石、钛铁矿、磷钇矿、金红石、磁铁矿等,所以海洋矿砂成为增加矿产储量的最大的潜在资源之一,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利用。

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关系研究

学报社会科学版 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关系研究倡 赵宗金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 要:海洋意识是公众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 综合表现。海洋文化是人类直接和间接地以海洋资源和环境为条件创造的文化。这两个概念的背后,蕴含了当代 的历史境况和时代精神的契合关系。有效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既有助于推进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研究,也有助 于丰富海洋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海洋世纪的时代状况构成了两者的共同背景,为海洋文化研究及海洋意识普及 提供了依据。对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受概念理解多元化分歧的影响,也受当代海洋 文化实践活动复杂性的影响。总体上看,两者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作为人海关系认知的海洋意识够成了海洋文 化的要素;基于民族文化传统构建的现代海洋意识是海洋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海洋价值观是海洋意识与海洋文 化的共同核心。 关键词:海洋意识;海洋文化;海洋世纪 中图分类号:C91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13)05‐0013‐05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意识一词在日常语言和学术文献中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多,海洋文化的研究也日益成为海洋社会学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的研究存在诸多交叉,从事海洋文化研究的学者也大都论及海洋意识问题。事实上,这两个概念的背后,蕴含了当代的历史境况和时代精神的契合关系。有效地把握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廓清海洋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对于自觉地进行现代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界定 (一)关于海洋意识内涵的理解及其特征 海洋意识是公众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综合表现。目前关于海洋意识的研究基本状况如下:第一,“海洋意识”出现的频率较高,研究内容较分散。目前以“海洋意识”为题名的论文数量较多,但是大部分文章是以新闻形式发表;对“海洋意识”的概念表述多为描述性定义。内容上主要涉及特定人群和地域、国家的海洋意识状况和古代中国的海洋观念。第二,“海洋观(念)”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涉及海洋观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海洋观的历史变迁、国际关系中的海洋观分析如印度的海洋观及其海洋战略。第三,目前关于海洋意识的直接表述主要集中在海权与海洋国土观念问题上,主要与公众的海洋认知及海权问题联系在一起。具体包括海权与国家的关系,古代及当代的海洋国土观念等。总体上看,关于海洋意识的理解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 此外,当前海洋意识的结构、形成机制缺乏研究文献。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出台了海洋战略,都认识到了对公众的海洋意识进行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海洋意识的构成却缺乏应有的有效分析和表述。关于意识的研究从19世纪末期就已经进入科学研究的阵营,迄今形成了内容心理学、结构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等诸多流派的研究结论,并在意识的构成和转化、意识的生理机制、意识状态的分析等多领域内都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但 倡收稿日期:2013‐04‐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海洋意识及其建构研究”(11CSH034);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研究” (12&ZD11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2BSHJ06)作者简介:赵宗金(1979‐ ),男,山东莒南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海洋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

海洋能优劣势及前景

四、海洋能优劣势及前景 (一)海洋能优势 1、总量大 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太阳能采集器,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换算为电功率约为80万亿kw,其中海洋每年吸收的太阳能相当于37万亿kw·h,每平方千米大洋表面水层含有的能量相当于3800桶石油燃烧发出的热量,因此海洋又被称为“蓝色油田”。 海洋能总量巨大,可面对海洋这个巨大水体,人们的活动能力(人力、财力、物力)相对说来极其渺小 2、分布广 海洋能分布范围广泛,在我国大陆沿岸和海岛附近蕴藏着较丰富的海洋能资源,至今却尚未得到应有的开发。据调查统计,我国沿岸和海岛附近的可开发潮汐能资源理论装机容量达2179万kW,理论年发电量约624亿kWH,波浪能理论平均功率约1285万kW,潮流能理论平均功率1394万kW,这些资源的90%以上分布在常规能源严重缺乏的华东沪浙闽沿岸。特别浙闽沿岸在距电力负荷中心较近就有不少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较大开发价值的大中型潮汐电站站址,不少已经做过大量的前期工作,已具备近期开发的条件。 3、可再生 海洋能来源于太阳辐射能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要太阳、月球等天体与地球共存,这种能源就会再生,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4、污染小 海洋能是一种洁净的能源,它既不会污染大气,也不会带来温室效应。海洋能指蕴藏于海水中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度差能等。这些能源都具有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一项亟待开发利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二)存在的问题 1、海洋能发展缺乏整体规划。 在我国海洋能开发历史中,由于对资源本底状况缺乏整体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计划,基本处于试验、探索阶段,甚至有一定的肓目性和重复性,从而影响了我国海洋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当前,国家已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但对于海洋能的发展还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 2、海洋能高新技术研发能力不足。 海洋能利用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范畴,对工程技术有很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历史上海洋能开发技术研究时冷时热,有些领域的研究曾因各种原因而一度中止,没有系统的科研规划和发展计划,只是由各研究单位开展了一些零星研究T作,从而造成我国,海能开发利用停留在低水平重复阶段,未能形成规模和产业,总体研发能力不强。 3、海洋能开发市场化运作难度大。

海洋文化论文:海洋文化与海南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海洋文化论文:海洋文化与海南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思考摘要:发展海洋经济需要有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海南海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海南海洋文化文化产业发展乃至整个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深入挖掘区域海洋文化的内涵,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良好氛围,推进区域海洋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有效提升海洋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海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产业;文化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陆地可供开发资源的减少,世界各国之间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不同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理论、海洋战略等海洋文化因素,决定着竞争的格局和态势,决定着竞争的成败。然而,种种激烈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海洋文化的竞争。对海南而言,建设国际旅游岛,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巨大海洋文化资源,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但是,与广东、山东、江浙一带相比,海南海洋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还不够强,缺乏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在建设、开发和研究探索上还有很大差距,海洋文化研究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一、海洋文化的定义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 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1]海洋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物质存在与物质生产;二是精神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意识形态;三是社会层面,一切因时因地制宜的社会典章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四是行为层面,一切受海洋大环境制约与影响的生产活动与行为方式。在这个概念中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海洋文化的划分并不是以地域作为划分 的标准,并不是所有海滨城市的文化都是海洋文化,只有源于海洋的文化才能归属海洋文化的序列。 二、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分类及其与海洋产业的关系 作为一个海洋大省,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就是海南的文化优势和文化特色。海南应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制定和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科学规划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经济,形成

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海洋文化的提案

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海洋文化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402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海洋文化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文化部,国家海洋局办理 提案人:张帆 主题词:海洋,文化宣传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国务院相继批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四个试点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加大了对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后,沿海各省市(区)也紧紧围绕这一宏伟目标,谋划自身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深入挖掘中国海洋文化的内涵,将有助于形成全国认识海洋、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良好氛围,有效提升海洋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建议: 1、打造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品牌。中国拥有悠久的海洋历史和海洋文化资源,拥有许多与海洋有关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何从中挖掘价值,做好深度开发,对形成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深入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海洋信仰文化、海洋商贸文化以及名人文化、民间文艺等文化资源和遗产,精心选择能够产生影响和效益的项目,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其能够成为有影响、有效应的中国海洋文化品牌。 2、培育海洋文化产业载体。中国海洋文化资源丰富,且数量众多,分布广阔,是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基础。要充分利用好当前的大好机遇,以重点项目扶持、重点企业培植、重点特色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聚集区,形成包括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休闲渔业、海洋文化博览业、海洋影视制作业、海洋文化节庆活动等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同时还要建立若干海洋文化产业基地,并通过政策引导,促使产业集群和基地能够形成合力,产生联动作用,共同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 3、制定海洋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制定出台专项规划,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制度支持,使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系统化、特色化、规范化。尽快对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产业的特色化发展及产业的可持续性等方面给予科学合理的设计。通过制定发展规划,避免各地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时出现随意性、盲目性、主观性,以及避免产业项目出现简单、粗放、重复建设的现象。 4、建立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机制。一是人才机制,要加大人才培养和使用力度;二是基金机制,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推动重点项目的运作;三是协调机制,由于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会涉及到海洋、文化、宣传、财政、城建等不同部门、不同省市(区)的职责和利益问题,因此要通过联席会议来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四是宣传机制,要充分运用各类媒

海洋文化教学案例

海洋文化教学案例 海洋生物 教材分析: 教材以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为重点。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让学生学习一些生物知识,知道生物分类的一些简单方法,本课将动植物合在一起,从一个群落的角度认识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由于海洋离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很多学生对海底都不大了解,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因此,我采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设计有关海洋生物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海洋生物的特征,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本节课采用互相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查找资料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从而获得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前应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海洋生物、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便于师生、生生之间自主互动地学习。海带实物便于观察实验。 2.学生准备:了解和搜集有关海洋生物、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搜集有关海洋及海洋生物的信息。 2.能通过交流与观察、分析、探究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适应性。 (二)科学知识 1.了解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 2.了解更多的海洋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 3.了解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各种美丽的海洋生物,感受海洋世界的多样性。 2.通过交流分析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体验大自然的奥妙,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 3.培养合作与交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的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美丽的海底世界》多媒体课件。 2.谈话:在这么美丽的海底世界,你们看到了什么?把你想象中的海底世界画出来,并想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海洋世界介绍给大家听听好吗? 3.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海洋生物。 (学生喜爱的海底世界画面,声像并茂,引人入胜,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中,很快激起学生对海洋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海洋世界,一方面展示学生的已有知识,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现美丽的海洋世界。) 二、引导学生认识海洋中的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1.(播放课件)讲述: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海洋里的动、植物,你们认识它们吗? 2.学生观看。 3.提问: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你们能分辨出来吗? 4.请你们尝试着做做海洋动、植物分类练习,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5.学生活动:分类、交流。 (他们体验到在交流中能听到别人说出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达、愿意交流的习惯。) 三、重点研究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一)提出探究的问题: 1. 提问: 关于海洋生物,你们还想研究些什么问题? 2. 学生讨论。 3.共同归纳出要探究的问题: (1)海洋里的动物及它们适应环境的本领。 (2)海洋里的植物及它们适应环境的本领。 4.提问:海洋里的动、植物,它们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存本领?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学习。

The importance of the ocean(海洋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the ocean Covering 71% of the Earth’s surface, containing rich resources including biological resource, chemical resources, mineral resources, marine energy and marine transportation. The ocean have a great impact on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world civilization. Practice shows that ocean is indispensable to human life and creating, and the ocean’s impact on human will increase exponentially. Just as many experts predicted, the future is marine century. Now, the sea is suffering. The evidence abounds. It becomes acid, making marine life difficult. The dearth of some species will disrupt the food chain, which will in turn destabilize the entire ecosystem. The coral reefs, as the rainforests of the sea, are affected by overfishing, overheating, ocean acidification, etc. Most of them are therefore gravely endangered. Humans inflict too many stresses on marine ecosystem, which may permanently change the ocean. For humans, each of these changes is a catastrophe. As we all know, the ocean is interconnected. The contamination of one piece of sea area is bound to affect other waters. Polluted waters have endangered human health, causing widespread concern of all peo ples. It’s high time to take necessary measurement to make matters right. Firstly, we need to manage the sea efficiently just as what we do to the land. Then, economics also provide some answers, liking abolishing fishing subsidies. At la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proper measures to make the people who exploit resources of the sea protect the ocean. Only if we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ocean, can the ocean benefit the mankind.

对海洋文化的感想及意见

姓名:张体强学号:1026222 班级:海测一 对“海洋文化导论”的感想及意见 我是一个贵州人,从小到大,在哪里生活20年,哪里有的是高山小河,美丽动人,对宽广辽阔的大海没有任何了解与认识,我真正对大海有了初步的认识是从高一地理课上考试,那时候我知道,大海不但对全球气温起主导地位,还影响整个自然变化的规律,它对人类的影响极其重要。 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学校每天都要看新闻,关于海洋方面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感觉到了海洋对我们的重要性,因此那时候我就对海洋类学校有些向往,现在我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但是作为“海大”的一员,如果我们对海洋完全不了解的话,那可是白来“海大”了,于是我选择了这门课程——“海洋文化导论”。 回顾这学期,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海洋文化这门课程,什么是海洋文化呢?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在学习海洋文化这门课中,我们不但了解各种海洋文化,还给我许多对海洋的思考,海洋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比如你仔细思考,如今的上海还是沿江发展,从侧面说明我们对海洋的认识不够深,不够贴切,如果我们的上海是沿海发展,那么上海的经济可能是和现在是不同级别的了,海洋文化这门课就让我们焕发对海洋的思考,增强我们对海洋的认识我们的地球还有一个名子叫水球,古代人就把地球说成,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确实从浩瀚宇宙去看地球是一片蓝色的所以人们把地球说成是水球。“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这是当年郑和为了劝说仁宗保留舰船的谏言,话虽不多,却字字千钧,把海洋与国家富强,国家安危联系在一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高涨的海洋意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海洋发展的利用、期盼和愿望,可是那只是短暂的几年而已,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我们的海洋意识,而在这之前,我要对海洋文化有所了解。因此我认为海洋文化这门课应该作为海大的必修课。 我觉得我们这门课程讲课方式非常好,有不同的老师以不同的方面阐述海洋文化,不但类容有所新意,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不同老师观点与思想,我们这门课是16大节,我想用5节课来放视频,视频主要是关于海洋文化的(如郑和下西洋,以及国外的海洋文化),这样,不但可以勾起学生们得兴趣,还可以更好的认识海洋文化,激起同学们对海洋的思考,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课程中加一些海洋基础知识,这样我们海大的同学对海洋的理解与认识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另外我还是建议我们这门课从下一届起作为必修课。各位老师,我想到的建议就这些了,现在我想说的是:“谢谢各位老师,你们辛苦了”,希望你们把这门课更好的讲下去,谢谢!

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

什么是海洋文化 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文化的起源。人类活动与海洋息息相关,黑格尔曾对大海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作过这样的描述:“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他便是这样从一片巩固的陆地上,移到一片不稳定的海面上,随身带着他那人造的地盘———船———这个海上的天鹅,它以敏捷巧妙的工作,破浪而前,凌波以行……”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在与海洋资源的互动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关于海洋文化概念的定义,学术界历来都存在争议,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综合所述,对海洋文化我们可以理解为:从广义上来讲,海洋文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缘于海洋而生成,与内陆文化相对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对于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物质的、社会的、行为的、精神的文明生活内涵。 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 与传统的大陆文化相比,海洋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它的最大特点是胸怀宽阔看世界。海洋是流动变化的,有较大的自由度,给人的感觉从来都不会存有狭隘观念与保守思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洋的广阔与一望无际而表现出的大气和开放姿态,表明了海洋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征。“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所体现出的求同存异的精神,正是海洋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海洋文化还代表永不畏惧、永不停息,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海洋文化积极向上、敢闯敢试的真实写照。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精神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明显的。“海兴国强民富,海衰国弱民穷”,海洋文化的兴衰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 我国是一个沿海国家,拥有辽阔的海疆海域和丰富的海洋国土资源。在这片广袤的海域中,中华民族开创了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唐汉时期的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曾代表着中国古代繁荣的盛况;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代表了中华民族发展和平共处、睦邻友好关系的精神实质,也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富庶与强盛。同样,与海洋密切相关的西方在发展的历程中也与海洋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后来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他们都是岛国、半岛国,长期与海洋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抗争中生存形成典型的西方海洋文化。翻开人类历史,西方海洋文化文明曾经纵横世界五百年。由此可见,海洋文化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掘并培育有民族特色、有时代精神的海洋文化,这也是社会可续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21世纪作为国际社会的公认的海洋世纪的到来,海洋经济崛起,海洋意识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文化发展的蓝色浪潮正在涌起。海洋科技创新作为人类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对海洋资源和空间开发利用的必然要求,已经摆上了国际社会包括我们国家的重要日程,我国科技界尤其是海洋科技界,正在积极的投身其中。现在的问题是,海洋文化建设发展,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或解决的不好,势必会影响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甚至关系到其成败。 《海南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未来五年海南将着重发掘海洋文化内涵,弘扬海洋文化。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深入挖掘区域海洋文化的内涵,弘扬颇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将有助于推进区域海洋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有效提升海洋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动海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南海洋文化在海南文化中的主体作用还不明显,人们对海南海洋文化这个概念还很陌生,相关的研究理论和社会宣传还很不充分。这就需要社会加强对海南海洋文化的深入挖掘,尤其是加强对海南海洋文化对海南文化中心带动作用的研究。

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哪

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哪些 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由于海水中生活条件的特殊,海洋中生物种类的成分与陆地成分迥然不同。就植物而言,陆地植物以种子植物占绝对优势,而海洋植物中却以孢子植物占优势。海洋中的孢子植物主要是各种藻类。由于水生环境的均一性,海洋植物的生态类型比较单纯,群落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海洋植物是浮游的或漂浮的。但有一些固着于水底,或是附生的。 海洋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布也服从地带性规律。与陆地植物区系不同的是寒冷的海域区系成分较为丰富,热带海洋中种属反而比较贫乏,这一点与陆地植物区系恰好相反。 海洋生物群落也像湖泊群落一样分为若干带: 1.潮间带(intertidal) 或沿岸带(1ittoralzone) 即与陆地相接的地区。虽然该带内的生物几乎都是海洋生物,但那里实际上是海陆之间的群落交错区,其特点是有周期性的潮汐。生活在潮间带的生物除要防止海浪冲击外,还要经受温度和水淹与暴露的急剧变化,发展出许多有趣的形态和生理适应。潮间带的底栖生物又因底质为沙质、岩石和淤泥分化为不同类型。 2.浅海带或亚沿岸带(neritic 或sublittoralzone) 包括从几米深到200米左右的大陆架范围,世界主要经济渔场几乎都位于大陆架和大陆架附近,这里具有丰富多样的鱼类。 3.浅海带以下沿大陆坡之上为半深海带(bathylzone) ,而海洋底部的大部分地区为深海带(abyssalzone) 深海带的环境条件稳定,无光,温度在0~4℃左右,海水的化学组成也比较稳定,底土是软的和粘泥的,压力很大(水深每增10m,压力即增加101.325kPa) 。食物条件苛刻,全靠上层的食物颗粒下沉,因为深海中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由于无光,深海动物视觉器官多退化,或者具发光的器官,也有的眼极大,位于长柄末端,对微弱的光有感觉能力。适应高压的特征如薄而透孔的皮肤,没

理论文章:浅析加强海洋文化意识教育的意义

浅析加强海洋文化意识教育的意义 一个民族海洋意识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民族对海洋的认知水平与重视高度,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前提。而海洋文化作为人类与海洋互动、融合的产物,正是培养优秀海洋意识的文化与认知基础。一方面随着海洋文化在各领域的渗透与繁荣,各种海洋文化资源也会通过教育、宣传等渠道潜移默化地深入人们意识领域,人们逐渐增强海洋生态的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进而树立海洋生态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另一方面,在目前,不仅中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海洋意识氛围,国人的海洋文化意识还比较淡薄,包括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等都需要增强与提升;而且沿线不同国家的海洋文化内涵不同,理解不同,在一定时期内,很难形成海洋共识。加强海洋文化意识教育,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有利于海洋行为的规范 海洋文化作为海洋生态文明的智力支撑与精神动力,在规范海洋行为,科学合理

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提高海洋科技水平,促进海洋成果转化,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打造海洋生态评估、利用、评价平台体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统筹海洋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更高社会形态的海洋法律制度,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各种海洋行为,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具有时代性质的海洋文化将会着眼于未来海洋的发展与综合利用,也是从更高角度去规范人类的海洋行为,成为保护海洋、开发海洋和建设海洋的先进动力。 二、有利于海洋文化产业的提升 针对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结合人类在海洋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投入、开发、结构、布局等诸多不合理问题,传统海洋产业需做出调整、优化和升级。海洋文化作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既指导人们不断重视海洋文化遗产、海洋活动、民俗、庆典等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助于提升新兴海洋文化产业在传统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经济结构中的比例与地位,进而形成了更为合理的海洋产业比例关系,使之达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海洋产业结构优化配置的基本要求。而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既保证了海洋经济的提高又保护了海洋生态系统,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

海洋文化特征及中国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特征及中国海洋文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 海洋文化与所在区域的海洋环境、资源特点及经济发展水平密切有关,具有时代的特征、区域的特征,以及当代全球一体化发展的特征。 一、海洋是全球联通的,海洋文化的发展具有开放、传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点。世界海洋文化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1.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是海洋文化的始萌期,最初的人类从海岸地带捕捉鱼、虾、贝、蟹;以鱼骨为箭弩猎取禽兽为食;进而饲养与种植稻粟等。考古学家在太平洋两岸发现砖石质网坠、岩浆岩质石臼等;在我国周口店、辽宁、河北、浙江河姆渡以及海南岛、北部湾等处的古海岸阶地上均发现有绳纹瓦器皿的残片及早期以渔、猎、耕、稼活动为特点的古文化遗迹。 2. 发现新大陆、航海事业发展,对非洲掠夺及贩奴热、殖民地占领与土地分割,贸易与军事争夺,是封建时期及资本主义早期与海洋相关的活动,奴隶是经大洋贩至欧美,“鲁滨逊漂流记”,“基督山恩仇记”等著作,反映了当时海洋文化的特点。15世纪后,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的崛起,是海上争霸发家的。 3. 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了开拓海外市场,发展英国海洋经济的历程,经过约1个世纪,英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借助海洋,其势力、文化与宗教传播至世界各地。19世纪后,美国实现工业化,形成沿海与五大湖区工业化城市带:大西洋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巴尔的摩、华盛顿;太平洋沿岸的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与圣地亚哥。海外贸易带动海洋经济与区域发展,美国文化、美国生活方式,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亚洲、欧洲获得广泛的传播。 4. 20世纪50年代后,亚洲经济发展,日本发展海岸工业、海外贸易和海运事业,促进经济腾飞,形成东京—大阪—神户和名古屋的深水港群与大城市群。60年代~70年代后,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的香港与台湾)兴起,是借助于海港与海外商贸,发展海洋经济。 5. 21世纪,海洋经济高度发展,2000年世界海洋总产值超过15000亿美元。当代全球化战略,与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争夺,海疆与海峡通道的纷争等有关。北海油气资源开发,促进了荷兰、丹麦等北欧诸国的经济又一轮繁荣。俄、加、美对极地与北冰洋的争夺,核心是对导弹、潜艇活动基地的争夺,反映出全球化的海洋资源、环境、疆域纷争,构成当代海洋文化的新特点。

海洋与大气的作用

海洋和大气间存在着持续的动量、热量和物质的交换,这种彼此互为影响的过程称为“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现代物理海洋学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海—气界面的热量交换、质量的变化和气体的交换。在海洋中,由空气垂直涡动所引起的接触热交换是主要的传热形式,其次是对流的接触热交换,接触热交换的结果,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与此同时,由海面向大气蒸发大量水,据统计,仅北太平洋每年就有9.0×1013吨,而全球海洋每年要蒸发掉351200立方公里水。蒸发这么多的水,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不仅如此,在由海面蒸发过程中,有大量气体从海洋进入大气,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它们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也很大,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海洋各学科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厄尔尼诺(El Niñ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原理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以来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已有17次(包括最新一轮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季节并不固定,持续时间短的为半年,长的一两年。强度也不一样,1982~1983年那次较强,持续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使得灾害频发,造成大约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 影响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中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其次是中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中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中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中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第三是中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中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中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中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中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起因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南赤道暖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