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国际化战略

福特国际化战略
福特国际化战略

福特汽车公司

国际化战略分析

福特汽车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

一、公司简介:

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福特汽车公司的历史始于上个世纪初,凭着创始人亨利·福特“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汽车”的梦想和卓越远见,福特汽车公司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已经成长为第二大汽车公司。目前,它拥有许多世界著名汽车品牌:福特(Ford)、林肯(Lincoln)、水星(Mercury)、马自达Mazda)、沃尔沃(Volvo)(已被中国吉利公司于2010年3月28日晚9时收购)轿

车.此外,还拥有全球最大的信贷企业—福特信贷(Ford Financial),全球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Hertz,和客户服务品牌Quality Care。在中国,福特汽车公司和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旗下的长安汽车合资成立了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并于2003年初正式投产。

二、SWOT分析

(一)优势

1.福特是世界上第二大小汽车和卡车生产商

2.福特的股权收益率、市场份额在行业中居于前列

3.福特的大规模生产能力使其达到了规模经济

4.在国外拥有多家生产厂

(二)劣势

1.与竞争者相比,福特公司更多地把收益花费在了养老金、补偿救济金等方面

2.运营资金不是很充足

3.并没有在生产中全部采用机器人和其他的高精尖技术

4.在市场营销方面,不能通过广告有效地影响消费者

(三)机会

1.在汽车的生产和分销方面有降低成本的办法,称为“阿尔法工程”

2.为符合净化空气的标准而生产替代燃料的汽车

3.在重新建立的产品质量方面获益,“质量第一”

4.借助技术和整体合作而使合资企业达到质量最佳

5.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全球市场潜力增大

(四)威胁

1.竞争对手以及新加入者的威胁,如:通用、大众、克莱斯勒、本田

2.汽车行业销售日益缓慢

3.各国的政策不同,日益增加的政府限制,如利率、税收、汇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福特海外业务的发展

4.经济可能下滑或出现衰退

5.为了吸引客户,各厂商竞相降价或给予折扣

6.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三、国际化战略分析

(一)在全球设厂,进行本土化生产(SO战略)

寻找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国家,在这些国家设立生产厂并打入国际市场。福特汽车公司刚刚成立一年,就启动了海外扩张计划,于1904年在安大略省沃克维尔开设了一个中型工厂,命名为福特汽车加拿大有限公司。福特欧洲公司于1976年成立,包括了在西班牙、英国和德国的生产厂。此外,在中国台湾、巴西和墨西哥等地都有其生产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市场潜力的增大,福特加快了其在全球扩张的速度,福特利用其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在全球各地投资设厂,并迅速占领了当地一

定的市场份额。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一战略对于占领当地市场有和明显的效果,但公司也应考虑其运营资金不足的劣势,量力而行。

(二)不断调整战略以应对当地政府的要求(WT战略)

在南非白人统治时期面对人权问题上,福特放弃了它的子公司—南非汽车公司。它采取了如下措施:用其所有权的24%为3800名员工设立了信托基金,并把其余的股权转让给了南非最大的矿业和工业巨头—英美公司。福特的这一举措可谓是明智之举,充分反映了福特公司反应的灵活性以及决策的迅速性。一方面优化了组织结构,股权转让,使其迅速从人权问题中抽身出来,另一方面,用其所有权的24%为3800名员工设立了信托基金,优化了激励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

和其他的跨国公司一样,福特汽车公司也面临者诸如体现在工作价值上的文化差异等问题。尽管一些国家实施关税和配额,但福特的竞争力使得它成功地进入了全球的市场。

(三)实施“优秀中心”全球战略(ST战略)

1987年,福特把它在国内外的汽车公司联合起来实施了一项新的全球战略,在全球战略的知道下,福特制定了一项计划,名为“优秀中心”。这项计划的提出是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和充分利用福特在全球的工程中心。在这些中心工作上的工程师们参与全球每个系列的车型设计。通过其设立的全球工程联系—全球工程释放系统(WERS),福特完成了全球的统一。例如,这个系统使得一个在德国的工程师可以和一个在美国底特律或英国的工程师从网上联系,并可以使计算机的

数据传到世界上的如何地方。

福特的目标是利用规模经济来开发一个强大的世界范围的分销系统。为了在全球市场中取得低成本领先的地位,“优秀中心”计划和广泛产品线的全球战略是相当一致的。

福特的这一计划,引进了科学的管理思路,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反映了公司整合资源的能力较强,这一优势,有利于公司更好地应对竞争对手以及新加入者的威胁。不过,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优秀中心”计划的优势越来越弱,为了保持这一优势,福特公司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发挥其优势,优化其劣势,这样,公司才能更好地应对多种多样的威胁。

(四)同国外其他汽车公司进行合作建立合资企业以及进行许可经营(WO战略)与许多其他跨国公司一样,福特也和外国公司合资,以补偿地理上的空缺、填补市场空隙和生产大众车型如Escort。例如,福特拥有马自达34%的股权,与日产、日本主要的玻璃生产厂家—中央玻璃公司以及韩国的起亚汽车公司等合资,还与在南美的大众公司创办合资企业。

相比于设立生产工厂,建立合资公司战略更有利于弥补公司运营资金不是很充足的劣势,有利于优势互补,也有利于分担成本和分散风险。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导致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使得经营管理复杂化,给公司造成不稳定和带来风险。公司应权衡利弊,进行投资。

另外,福特和澳大利亚的Orbital Engine公司签订许可协定,为未来的小型车提供澳大利亚型号的两冲程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在除草机和早期的Saabs车上很有名气。签订许可协议,一方面,弥补了其高精尖技术不足的劣势,另一方

面也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发挥竞争优势。

(五)进行兼并(SO战略)

福特汽车公司在欧洲市场上很长一段时间都唱着主角。公司在普通车型上同欧洲的一些大公司如德国大众和意大利菲亚特公司进行着强有力的竞争。现在,福特准备在豪华车方面参与竞争。当时,福特认为豪华车市场的销量将会由每年的230万辆增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350万辆。这项预测显示出欧美豪华车市场将会比普通车市场具有更高的增长率。

福特的目标是进入豪华车市场,公司为达到此目标选择了兼并具有高知名度,且已经建成了的英国豪华车制造商。1987年,福特购买了Aston Martin Lagonda公司75%的股份,1989年兼并了捷豹私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福特对捷豹的兼并在汽车工业界引起了一系列的疑问和猜测。福特对捷豹的目标是扩大生产和加速它的车型开发能力。公司要同宝马和奔驰车竞争,为完成这一目标,福特需要投入比它花25亿多美元去收购捷豹还要多的资金,因为福特需要新车型和工厂投资。有三个原因可以解释福特兼并捷豹的战略:第一,捷豹能加强福特在全球范围内的触角,并且填补其在高档车上的空白;第二,1992年欧共体贸易壁垒的降低使福特在豪华车上有了不可忽视的成长机会;第三,兼并捷豹使福特可以应对日本豪华车的威胁。起初捷豹在技术和质量控制上落后于日本和德国,但福特汽车公司看重的是它的形象。捷豹创出了自己的牌子,使消费者愿意花6万美元去购买它。

福特的兼并战略,充分发挥了其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和股权收益率、市场份额在行业中处于前列的优势,把握住了豪华高档车市场尚未饱和这一机会,从而迅

速进入了豪华高档车的市场,加强了福特在全球范围内的触角,提升了福特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和公司的竞争力。对于企业内部而言,有利于汲取捷豹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福特汽车公司对沃尔沃的兼并显然没有兼并捷豹那么幸运,所以,福特不得不在2010年3月28日放弃了沃尔沃,我想,福特在这一方面应汲取教训,找出不足并予以改进,这样才能在兼并战略上走的更远。

(六)进行国际化战略转变(WT战略)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福特汽车公司使用国际本土化战略在北美洲和欧洲两地分别运作。前首席执行官Alex Trotman于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全球化战略。为了实施这一战略,福特公司曾试图制造它所称的环球汽车,也就是Mondeo 车型。不幸的是,这款汽车和战略均告失败。此后,新的首席执行官雅克·纳森将福特汽车公司的战略改为跨国战略,他将其不同的车型—福特、林肯、捷豹和沃尔沃(现已被吉利收购)上的一些零部件标准化,同时保持和设计其他一些差别以分别吸引这些品牌目标市场的顾客。

福特汽车公司努力地面向顾客,对全球不同市场做出最快的反应。跨国战略需要公司经理人员全球化考虑,并采取本地化行动。

从福特现在的发展可以看出,福特的这一战略转变无疑是正确和富有前瞻性的。

(七)把中国纳入其战略重心(SO战略)

为了打入和占领中国市场,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于1995年10月25

日成立,并不断引入新车型,为加速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步伐,完善其中国产品线,福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在上海成立中国采购中心、引入其旗下享誉盛名的豪华全尺寸SUV—林肯领航员。

2001年4月25日,福特汽车公司和长安汽车集团共同投资成立了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汽车。目前,福特还拥有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30%的股份。

此外,福特汽车一直奉行“企业优秀公民”准则,2000年,向上海市10万名小学生赠送一年人生意外伤亡保险,自2000年以来,每年组织一次“福特汽车环保奖”,以100万元奖励为中国环境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把中国纳入其战略重心,显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中国的市场还没有真正的开发出来,有车一族在中国还算是少数。未来几年,中国的汽车需求量将会大增并达到一个高峰,福特把中国纳入其战略重心,显然把握住了这一机会。不过要想在中国这一巨大的市场分到一杯羹,福特还得拿出自己的实力来,发挥其各方面优势,来吸引中国人的眼球。

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和获得更多的利润,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国际化战略。福特公司根据其自身的优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制定了其独有的国际化战略,对其竞争力的提升,全球市场的开拓以及利润的增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福特也应注意其战略中的不足,应对其不足之处以及战略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不能让这些问题和不足成为害群之马。只要福特做到了这些,我相信福特的未来会更加辉煌!

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自由主义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自由主义? 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自由主义推崇科学的量化方法 区别:具体的理论观点,无政府状态对国际制度的作用和国际法的作用;细节上 第一节、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1、格劳修斯的国际关系思想 ●自然法与国际法思想 ●正义战争观 ●国际社会观念 1)国际社会说:无政府状态不等于无需的混乱状态,国际法是维持 国际社会秩序的重要条件。 2)国际法在规范国家战争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正义战争是被允许 的,3个正当理由:自卫、收复财产和惩罚。 3)国家之间的合作是可能的。国际法的确立和有效实施都需要主权 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转让部分主权。 2、洛克的国际关系思想 启蒙运动的著名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政府论》、《人类理解论》、《基督教的合理性》等。 财产的国际分配 国家之间的和平战略 3、康德的永久和平论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的战争观: ●战争的根源:逐利的本能与过度的虚荣感 ●战争的意义:战争使人民分散到地球各个角落,战争能够促进民

族的团结与联合;战争的灾难加强了和平意识。 ●反对外来干涉和统治 ●欧洲联合思想 每个国家的公民体制都应该是共和制 国际权利应该以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为基础民主和平论 世界公民权利将限于以普遍友好为条件 【民主和平论】的鼻祖: 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冲突。 即使发生冲突,彼此也不会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 专制国家之间或者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更容易以武力解决争争端。 4、边沁的国际关系思想 功利主义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政府的目的:促进社会的幸福 国际法:法律是必要的恶 1、第一次提出了国际法的概念,认为国际法的目标在于确保主权国家之间互互 不侵害、相互促进最大利益、限制并禁止战争。 2、边沁也提出了实现普遍追求永久和平的计划,强调要最大限度的裁减军备、 设立国际法庭、公开的通过外交谈判缔结条约等。 亚当?斯密:鼓励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认为各国之间不是必然的敌对,国家关系和谐是可能的。 理查德?科布登(Rechard Cobden):自由贸易将促进世界和平 第二节理想主义 1.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理论、研究需要、学术共同体(杂志、刊物、从事相关研究的机构、培养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 2.为什么首先是理想主义? 3.为什么首先在欧洲? 一、齐默恩的国际关系思想 《民主的前景》、《国联与法权》 1)公共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A.历史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阶级斗争理论? D.政治经济学? 【答案】C 【解析】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法兰克福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哥伦比亚学派? D.功能学派? 【答案】A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法兰克福学派广泛吸收了马克思、韦伯、卢卡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传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A.预测性功能? B.规范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答案】C 【解析】社会学的研究功能包括? 1、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2、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

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3、预测性功能:预测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4、规范性功能: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A.文案法? B.普遍调查? C.实地实验? D.问卷调查? 【答案】B 【解析】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是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5.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A.访谈法? B.典型调查? C.观察法? D.个案研究?

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

第二次产业革命建立现代大工业之后,西方企业主要实行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1、大规模生产。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个资本家只有在自己更便宜地出卖商品的情况下,才能把另一个资本家逐出战场,为此他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而增加劳动生产力的首要办法是更细地分工,更全面地运用和经常地改进机器。由此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分工必然要引起更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 2、标准化产品。在泰勒制原则指导下,通过劳动的标准化、强化的技术分工和高度专门化的机器,可以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这种强化的标准化使流水线上的分工达到最细微的地步,其结果是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形式上隶属于资本转变为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3、垂直型的组织形式。在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细,为达到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的目的,企业的唯一选择只能是运用周密的计划和决策、强有力的指挥和控制以及严格的监督和奖惩来保证生产流水线的有序高效运行,于是就形成了垂直管理的组织形式和大企业中的等级结构。 4、刚性生产,即劳动技能、管理结构、组织边界及产品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刚性特征。在生产组织上主要表现为:(1)生产的内部化,即产品的各个环节都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完成。(2)系统的封闭性,即产品的各个部分都由同一个企业完成。(3)功能的齐全化,即企业必须具备完整、全能的各项功能。为了在综合型的竞争中获胜,各个企业都必须考虑自己这个“木桶”,尤其要着眼于修补其中最短的木板。 5、生产者决定论。工业经济时代,规模经济效益依靠厂商资本投入的增加、生产的内部化、系统的封闭性和功能的齐全化,这意味着厂商必须和有能力完成产品的各个部分和环节,这些都构成了最终产品生产较高的进入壁垒,生产者从而控制着产品的定制权和定价权,事实上拥有着生产者主权。 6、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在福特主义下,资本利润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效益和寡头厂商之间合谋形成的产量限制和垄断高价。面对竞争带来的垄断,当时的市场法制制度大多实行旨在削弱企业联合和各种形式集体行动的反托拉斯法,但保护竞争的举动,正如前面所言,又不可避免地陷入竞争悖论,资本主义生产面临着两难抉择。 (二)后福特主义 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的生产模式。它在许多方面具有与福特主义完全不同的特征。 1、大规模定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大。在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必须实现成本的持续下降,而各类企业又必须对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反应。大规模定制正好适应了企业必须采取能同时提高效率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战略。模块化是大规模定制的一个关键。通过将大规模生产的模块化构件组合并装配成可定制的产品或服务,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生产这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被有机地结合在大规模定制这一生产方式中,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又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2、水平型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全能型大企业不同,新生产体系通过细化的产业分工,从专业化的角度将原先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外包出去,使每个企业只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缺陷及其合理借鉴与反思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缺陷及其合理借鉴与反思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距今已五载有余,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仍未完全摆脱危机的泥淖,可见此次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严重程度之深和持续时间之久。学界纷纷对危机的成因进行研究和剖析,西方主流学者普遍认为政府放松监管、信息不对称和银行高管贪婪或民众恐慌等因素是这场危机的主因; 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将危机的发生归因为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新自由主义的盛行,特别是在此背景下金融业的过度扩张。相比之下,前一种分析尽管展现了一种就事论事的客观性,但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茨所言,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笔者也认同新自由主义才是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和本质原因。因此有必要对曾经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于“滞胀”困境且兴盛数十年的新自由主义进行深刻剖析与反思。 1 新自由主义: 兴于危机亦衰于危机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与政治哲学,它以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作为重要的理论特征。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滞胀”问题,这使得当时引领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风骚三四十年的凯恩斯主义面临失语的尴尬境地。此时,经过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合理复归与有效修正的新自由主义乘势崛起,再次喧嚣起来。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分别于 1974 年和1976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新自由主义的蔓延。而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为摆脱国家经济的窘境,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先后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主张运用于国家政策。这不仅形成了名噪一时的“撒切尔经济学”和“里根经济学”,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新自由主义的兴盛,并使其逐渐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1990 年,一些国际组织和学者把新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系统化,形成“华盛顿共识”,并用于指导拉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这标志着新自由主义达到了鼎盛状态。 当然,新自由主义不仅仅是基于“华盛顿共识”的一套包括开放市场、放松管制、私有化、全球化等在内的经济政策,它同时也是“一个有关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领域的革命性变化的概念”,“旨在把市场价值和关系推广到更广阔的社会和政治系统”。 简言之,新自由主义不仅是一套倡导自由理念的经济政策,而且也是一种政治治理形式。如今,新自由主义不仅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主导模式和战略工具,而且日益被吹捧为一种世界观,几乎渗透到所有领域,从而逐渐被推崇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 历经三四十年的兴盛,面对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之后国家经济复苏无力的局面,新自由主义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束手无策的无奈和遭人垢弊的尴尬境地。

福特汽车发展史

福特汽车发展史 提起福特汽车的创立,就不能不提起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1863年7月30日,亨利·福特生于密歇根州格林费尔德城。父亲是爱尔兰移民,在兄弟6人中亨利排行第一。

亨利自学成为一名蒸汽机技术师。1887年进底特律爱迪生电灯公司当技术员,后升为总工程师。他潜心设计汽车,1896年试制成一辆二汽缸气冷式四马力汽车。1898年辞职,成立了第一家汽车公司,但只生产了25辆汽车后便于1900年破产。 1903年福特6月16日再次成立汽车公司(就是今天的福特汽车),并一直担任总经理。同年,公司生产出第一辆福特牌汽车。他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不但革命了工业生产方式,更对现代社会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亨利·福特是唯一上榜的企业家。 福特与11位其他投资者和2.8万美元的资金于1903年建立了福特汽车公司。他新设计的车只用39.4秒就开过了一英里,当时的一个著名的赛车运动员将这辆车命名为福特999型,并带着它周游美国。这样一来福特在美国就出名了。

福特1903年生产的A型车 福特汽车成立后仅几个星期,便向加拿大的一位客户售出了一部A型汽车。

福特T型车 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T型车,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 福特汽车公司又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这一创举使T型车一共达到了1,500万辆,缔造了一个至今仍未被打破的世界记录。 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它不但革命了工业生产方式,而且对现代社会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有一些社会理论学家将这一段经济和社会历史称为"福特主义"。 福特非常注意他与他的雇员的关系。他的雇员每天工作八小时。他首创了工人日工资5美元/8小时的标准(当时是2.34美元/9小时),造就了千千万万的有车阶级,使T 型车的足迹遍布世界每个角落,亨利·福特被尊称为"为世界装上轮子的人"。

应用文-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理论误区与发展中国家道路的选择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理论误区与发展中国家道路的选择 '\r\n\r\n一、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理论逻辑 20世纪后半叶,以 学家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兴起,改变了经济主体及其竞争原则的观念。跨国公司和世界金融中心成了世界经济的体系性的单位。国际经济如同国内经济一样,国家也应为市场职能提供一切必要的先决条件,最大限度地取消市场管制,使私人资本向新的、更高的阶段 ,保障国际资本稳定地发挥作用。[1]新自由主义尤其是主张跨国 的货币主义认为,国际经济的联系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机遇,使经济体更为紧密并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需要做的无非是缩小政府的活动范围而已。这种乐观精神充盈于货币主义的派生物——全球化学说中。这种学说声称摧毁政府对外部联系的障碍将释放两种积极的力量。其一是最好的运作机制(市场)从最先进的经济区域扩展到所有的政府放弃了控制权的经济区域;其二是随着这种最为有效的机制的扩散,最不发达的经济区域也会繁荣起来。 该理论认为,对外贸易和投资开放将鼓励资本流入贫困国家。由于工业化国家通过追加资本来赚钱的最好机会已经用完,而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因此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回报应该比工业化国家高。如果贫困国家降低贸易和投资的门槛,那么富裕国家就会输出部分资本。如果这种资源流入采取的是贷款或间接投资形式,就会补充国内存款,放松对本地公司追加投资的金融限制。如果是国外直接投资,会带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技能,金融风险也较少。不管是哪一种形式,投资增加都会使贸易增加,富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好处并不以牺牲穷国贸易伙伴的利益为代价。根据这个理论,在所有交易中,进出口双方、借贷双方、股东和员工双方都可以双赢。按照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理论逻辑,不太发达的国家的机制将愈益类似于发达国家的机制,并且随着这种最好的运作机制的普遍传播,欠发达世界的经济将加速发展,与发达国家财富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 二、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的 悖论 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理论逻辑下,只要不太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发达国家的机制,他们的经济将加速发展,与发达国家财富的差距也会缩小。然而,无论从机制上还是繁荣程度上而言,全球化的现实并没有使世界经济变得更为统一,发展中国家普遍遭遇与新自由主义背道而驰。[2]典型表现如下: 1.经济增长减速。发达国家的资本确实从近几十年的全球化趋势中获取了巨额利润,但是,有很多发展中国家采用了发达国家所鼓励的战略,利用外国银行贷款和跨国公司雇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增加出口,结果是越来越多的生产利润和债务利息流向富裕国家。发展中国家因为不利的贸易条件、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放缓而导致经济增长下降。除少数国家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严重下降,有些国家还出现了负增长。 2.扩大生产失效。面对增长减速,经济学家经常转向以提高生产作为万用灵丹。生产一般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动机,它被期待着能作为内在机制运行以推动这一体系的自我扩张。其机制扩张过程为:技术的提升或劳动密集程度的提高促进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节约的资本剩余用来降低价格或提高工资→需求增长→刺激资本扩大生产。然而在1980~2000年期间事实与理论设想相背离。从1980年开始价格没有下降,也没有出现工资增长。实际工资处于停滞状态,每小时产出和每小时真实工资之间存在着鸿沟,这意味着从生产力增长中获得的几乎全部所得都被资本作为剩余价值剥夺了。制造业部门工人产出虽然增长了,但产品的价格并没有降低,或者工人的工资没有提高,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相反,服务部门的就业不断扩大,但从事服务业的大部分人的工资都非常低或是非临时性的。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福特发展看管理

从福特发展看管理 管理理论的形成离不开人类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萌芽的具体时间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直接追溯到1903年福特创立的时,管理理论已经有了初步的体系,其思想内涵也颇具成熟。因而,从福特的历史,我们看不见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但福特的历史却映射出其重要发展阶段里变革性的印记。本篇论文主要从三个阶段分析福特发展的历史中透露出的管理学思想。 一、福特初发展——管理理论初形成 始建于1903年,福特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供其参考,但在其后的日子里,与古典管理理论共同发展成长,也就成了福特汽车不断探索的条件和依靠。福特建厂之初,世界上就已经有了一些汽车制造公司,他们采取流动生产线这类传统的方法制造高价汽车,这也正是产业革命给生产发展带来的技术遗留。旧的管理理念已经渐渐和时代需求格格不入了,一方面是传统的经验主义和臆断法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落后的管理方法致使其生产能力低于预算的水平。福特决定不走原路线,而是在其基础上创造出一套自己自足的高效生产法。。站在科学管理的角度,其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生产效率。福特在高效率生产方面,成为了世界汽车工业效仿的对象。 在1914年,福特就提出了“每天工作八小时,付五美元”的举措,因此,工人的工作效率和他们的收入同步提高。当时的福特具有洞察力的发现了高产量、高工薪和高消费之间的关系。与此相对应的,科学管理理论已有了明晰的中心思想及建构轮廓。泰罗制在福特的计时工资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福特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大体上体现了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精神上的和谐变革。作为一种管理方式上的变革,福特基于泰罗制原理形成的工人管理方法被普遍采用,节约了时间还降低成本,充分发挥出工人执行职能的主观能动性。 福特这些新的管理方法映射出了当时泰罗制的普及,科学管理理论突破了原有的机械化生产模式,更注重了人存在的经济价值,大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制度、善待人的方法创下了生产效率的高记录。不过福特在大体上还并未秉承着计划重要的理念,T型车仅仅是福特“想做就做”的理念的新尝试。这和管理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并不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也算是福特即兴的成功的创举了。 二、福特危机——管理理论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 随着泰罗制乃至整个古典管理理论的渐渐发展和成熟,福特公司也在用其渐渐形成的理念使自身发展过一个繁荣时期。福特已经形成一套体系,称为福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福特主义中,管理部门实现了对劳动过程的完全控制,工人丧失了对劳动过程的可支配权利。劳资谈判也疯狂地开展,导致了工资增长,诱发了大规模的消费问题,,表现越来越突出。泰罗制的弊端在其中也可见一斑:

项目四长安福特6F35自动变速器

项目四、长安福特6F35和10R80自动变速器 任务一、长安福特6F35自动变速器的传动路线与检修 任务二、福特10R80自动变速器的传动路线与检修 (一)长安福特6F35自动变速器 的概述 长安福特6F35自动变速器动力流及档位分析 6F35自动变速器搭载于长安福特新翼虎、新蒙迪欧等车上。6F35自动变速器从左向右看,左一、中二、右三,三个行星齿轮排。输入轴从左边输入,从左一排行星架上的链轮输出。6F35自动变速器有2个离合器C1和C2。3个制动器B1、B2、和B3。一个单向离合器F。单向离合器F不算,总共有5个执行元件。可实现6个前进挡和1个倒档。

6F35自动变速器传动立体图 选档手柄在D 位 R 位 L/D1 D2 D3 D4 D5 D6 R B3/F B2C1C2C2C2C1B1B1B1B1C1B2B34.584 2.964 1.912 1.446 1 0.746 2.94 6F35各档执行元件和传动比 6F35自动变速器传动简图图

(二)长安福特10R80自动变速器的概述 由通用和福特共同研发的10R80自动变速器目前只搭载于国外F-150车上。由于10R80自动变速器具有10个前进挡和1个倒档,是迄今为止代表着世界汽车行星齿轮自动变速器最高科技,比德国ZF的两个9速AT(9HP-28和9HP-48)还要多1个档……!下面让我们来一睹为快吧! 10R80自动变速器有4个单级行星齿轮排,A.B为制动器,C.D.E.F为离合器。C.D.F是个比较罕见的旋转离合器。总共有6个执行元件。 可实现10个前进挡和1个倒档。其特点如下: 从左至右行星齿轮排1.2.3.4。 1.行星齿轮排1的行星架与行星齿轮排4的齿圈刚性连接。 2.行星齿轮排2的齿圈与行星齿轮排3的太阳轮刚性连接。 3.行星齿轮排2的行星架连接到输入轴上。 4.行星齿轮排3的齿圈与行星齿轮排4的太阳轮刚性连接。 5.行星齿轮排1和2的太阳轮刚性连接。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兴起 1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兴起、危害与替代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视角及其评价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兴起的原因,它造成的诸多灾难性后果,以及它的可行性替代方案等,是近十多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争相探讨的问题。他们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尽管有的印着改良资本主义制度的“人道主义”的历史痕迹,有的在方法论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无疑丰富了世界人民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深刻认识,对我们科学认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实质及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美国人诺姆·乔姆斯基在《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对新自由主义的内涵作了这样的概括:“‘新自由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亚当·斯密被认为是其创始人,该理论体系也被称为‘华盛顿共识’,包含了一些有关全球秩序方面的内容。”(《新自由主义与全球秩序》第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所谓的“华盛顿共识”,用诺姆·乔姆斯基的话说,“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组织所制定,并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实施——在经济脆弱的国家,这些理论经常用做严厉的结构调整方案。其基本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1990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的经济调整和改革。会上,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约翰·威廉姆逊说,与会者在拉美国家已经采用和将要采用的十个政策工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该共识包括压缩财政赤字、降低边际税率、实施利率市场化、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放松政府的管制等十个方面。约翰·威廉姆逊还认为,

复旦大学《媒介与社会》期末考试

一、举例说明(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 福特主义:福特以较低成本制造商品,再以较低的价格售出以鼓励大众消费,同时还首先支付工人相对高工资以刺激商品购买欲,福特公司代表了其它发达资本主义企业主要特征。常规生产方式为批量生产,在工程设计、电子产品和汽车等生产领域都以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由同样的流程和模板被批量制造。造就了一些工业生产特色地区(如德贝的铁路职业)。主流工作群体是产业工人,集中于制造业和采矿业。大众消费成为常规模式,工资相对提高、生活消费品的成本降低、充分的就业、分期付款业务等因素推动着大众消费。如1945年后的英国普通居民可以接触到化妆品、电视和摩托车等过去贫乏社会无法想象的消费品。大众消费成为维持批量生产稳定发展的轴心,依赖于工人阶级对商品购买,经济的兴旺取决于消费者购买力和借贷信用关系,特别表现在汽车市场上。以英国为例,其本土公司对国内市场有坚定的控制力,1968年制造业的87%产量来自本国企业,其在一个稳定安全市场中运作,以纵向和横向兼并拓展市场。福利国家的发展生动地体现了国家合理干预经济的正当性,二战后英国出现国有化浪潮。1973年社会经历巨大经济衰退和大范围石油价格飙升,福特主义体制难以为继。 后福特主义:全球化意味着福特主义难以为继,19世纪70年代始企业为长期扩张需要重组与转型。深刻变迁的前提是劳资关系的政策使工会运动丧失作用,如美国19世纪80年代早期里根总统摧毁航空交通管制工会后就鲜有抵制改革的运动。企业针对市场不景气裁减劳动力通过工人的额外工作或者新科技的应用达成资本增长,许多公司经济扩张伴随裁员,如IBM在1983到2001年收入翻倍却裁员25%。企业逐渐被纵向分解企业倾向于通过与外部组织签订合约来尽可能多地满足公司的需求而不是扩大企业内部的生产规模(实现纵向一体化),如

福特汽车战略分析报告

精心整理 战略管理分析报告 ——“福特汽车”案例 1.2.企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5) 财务状况 (6) 三、业务层战略 (7) 1.成本领先战略 (8)

2.差异化战略 (8) 3.聚焦差异化战略 (9) 四、公司层战略 (10) 1.非相关多元化战略 (10) 2. 3. 1. 2. 1903 2007年被丰田汽车超越成为美国市场销售量第三名。亨利·福特参考引进了大批量汽车生产以及大批量工厂员工管理的方法,更别具匠心地根据设计出以移动式装配线为代表的新生产序列。其高效率、高工资、低售价的结合,对当时美国制造业而言,是一次翻天覆地的改革创新,因而这套方法尔后被称为福特制,而其产业观念在后来被安东尼奥·葛兰西称为“福特主义”。 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上第四大工业企业和第二大汽车和小卡车生产商,大约在全世界有36万名员工服务于汽车、农业、金融和通信领域。它有三个战略经营单位——汽车集团、多样化产品集团和金融服务(财务公司)。作为一个全球知名的跨国企

业,福特汽车公司可持续发展同样面临许多问题。 福特公司目前正在对未来准备实施振兴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推进积极重组以求扭亏为盈;加速开发消费者喜爱和价值认可的新产品;为该计划的推进筹措资金、改善财务状况;以及推进全体员工协作,利用全球资产。福特有望能在未来作出很大积极的改变和提升。 二、环境分析 a. (比如2009 4. 3. 2.科技的发展使得更多可替代环保能源出现在汽车应用上。 b.行业环境分析 (一)与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福特汽车的行业竞争者主要有来自美国的通用,克莱斯勒和日本的丰田,本田和日产这几家大公司,他们占据了汽车市场的很大份额。所以竞争是较为激烈的。 1.美国汽车生产商需要支付较高的工资、医疗保险以及退休福利(即遗留成本),而

长安福特公司及其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

长安福特公司及其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 长安福特总部坐落在长江上游的中心——重庆市,是由汽车最大的“百年老店”——长安汽车集团和世界领先的福特汽车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双方各拥有50%的股份,专业生产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轿车。该厂拥有世界一流的整车生产线,2005年年产达到15万辆,并已在南京市兴建第二厂区。 长安福特公司的主要管理架构是由合资双方各派代表组成的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及各个部门组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在借鉴美国福特公司具有100多年的内部控制体系基础上建立而成的,具有较高的起点。它的主要内部控制内容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五大要素,并在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指引下,结合我国国情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较高水准的内部控制系统。 长安福特公司,首先界定了固定资产的范围及内容,其业务流程包括(简要): 1.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策 2. 资产购置流程

3. 资产处置流程 4. 资产实物台账管理和报废流程 (1)台账的设置和保管要求:专人负责台账登记工作;登记凭证的要求;保管期限等。 (2)台账的登记:包括入库登记、领用登记、报废或转移登记。 (3)期末报告:按季向财务部报送报表。 (4)盘点制度。 (5)资产地点转移:包括部门内部在厂区内移动,部门之间在厂区内移动,转移给其他单位的,买入时直接存放在其他单位的资产等。

(6)资产报废、出售的审批和实物处置:包括不同固定资产报废的程序。 (7)通则。 (8)记录:规定了固定格式。 (9)发布/修订记录:规定了固定格式。 5. 固定资产盘点制度 (1)目的:通过盘点来确定公司固定资产是否安全,促进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2)使用范围:列入公司固定资产账目的所有资产项目。 (3)资料。 (4)职责:包括财务部门、主管部门及使用部门的职责。 (5)程序:包括基础工作、盘点方法和盘点时间、差异处理以及盘盈盘亏的会计处理。(6)记录:规定了固定格式。 (7)发布/修订记录:规定了固定格式。

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

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 背景介绍 《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的作者是英国学者保罗·霍普。这部著作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改写而成的。至于他写到此书献给艾玛与安娜作,这两个人 又是谁,由于名字是简称,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作者将该书分为两部分来著述:一个个人主义时代;共同体重建。与《共同体与社会》相类似的是,(本书发现并 深刻阐明了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结合的类型,用二分法的概念,从人类结 合的现实中,抽象地概括出这两种类型:共同体和社会。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 类型主要是在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家庭、宗族)里实现的,此外,它 也可能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 师徒关系等)里实现。他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 制约的适应或者的思想有关的共同的记忆之上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 教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它们不仅仅是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 部和,而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共同体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 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碥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在人类的发展 史上,共同体这种结合的类型早于有放矢建立的、人的结合的“社会”类型。)这部 著作亦涉及到了共同体这一特殊概念的叙述,时隔一个世纪之久,保罗·霍普借 鉴了滕尼斯(社会学形成时期的著名社会学家,德国的现代社会学的缔造者之一)有关共同体与社会的概述,以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另类地诠释了共同体的内涵和 外延。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说,共同体的类型有很多种,人们可能也可以从属于多 个共同体。商会、专业组织、工作环境、俱乐部、协会、政党以及其他群体,全 都可以被视为现行的、没有亲属关系的共同体形式。作者则将重点放在了地方或 邻里共同体上面。可以是一个村庄,也可以是乡镇或城市的某一个区域,也可以 是一个居住的社区,随个人的主观意识而变。 在有关共同体的研究中,就集体类型的意义而言,共同体通常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共同拥有一个确定的物质空间或地理区域的群体即社区,如邻里、城市、村庄等;其二则指具有共同特质、归属感,或者维持着形成社会实体的社会联系 和社会互动的群体,如种族共同体、宗教共同体、学术或专业共同体。实际上这 两者是基于地缘的与基于认同的区分。作者所采用的,正是有关共同体的第一种 的定义。他的思考在于:在这个日益崇尚个人主义的时代,怎样才能维护与繁荣 地方共同体与共同体的生活,激发民众具有一种公共精神的行为方式。 内容概览: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察后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内容包括后福特主义、反传统性和全球化对后工业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已经进一步导致了人们行为方式的个人主义行为和以自我为中心,并侵蚀了地方共同体、社会资本(即人们之间建立起来的互信关系)和民众的参与性。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不同形式的共同体是不是人类生活中所必需和重要的组成内容,并需要采取何种途径在后工业社会里维护与重建达成共同体,提出了一些能更好地促进一种公共精神文化发展的现代管理范例,以及一些激励公共精神文化的策略,帮助人们重塑地方共同体与再聚社会资本,从而创造一种能够促进人类幸福的生活环境。并剖析了这个时代的一些人选择了某种退避性的认同政治来应对后现代社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行为往往是排他的狭隘的。

全球化与全球史观

李世安:全球化与全球史观 来源:清史所作者:清史所点击数:1882 更新时间:2006-9-17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史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学术界对“全球化”进程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全球史观。 目前国外“全球化”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并产生了与之相应的三种全球史观: 第一种关于“全球化”的观点,是新自由主义观点。新自由主义认为全球化是技术变化不可避免的结果,是促进世界稳定和高度民主的必由之路,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政治一体化。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弗朗西斯·弗克亚姆斯(Francis Fukyam's)和美国的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don)等人。弗克亚姆斯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政治一体化,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将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而亨廷顿则鼓吹全球化就是“民主化”,人类正在经历“第三次民主浪潮”。持这种全球化观念的人所宣称的全球史观,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史观。 新自由主义全球史观的核心是资本主义中心论。他们认为全球化是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新形式,由于资本主义在19和20世纪的竞争对手—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都已经成为历史,因此资本主义独领风骚,全球化的前途就是资本主义化。[1]还有一些人鼓吹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要求用全球化必然导致美国化的这种全球史观去研究历史。 从冷战结束,全球化就成为美国新时代的代名词。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 Levitt)1983年在哈佛商学院学报上,首先使用了“全球化”一词,并且强调全球化时代就是美国世纪。他指出全球化有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马可·波罗或者哥伦布,欧美资本主义开拓了全球化历史。[2] 阿尔弗雷德·E.伊克斯(Alfred E. Eches)和托马斯·W.齐勒(Thomas W . Zeiler)两人的著作《全球化和美国世纪》一书,是用美国化全球史观研究历史的代表作。该书把美国人推动的全球化历史,分时期进行了论述。他们宣称,1898-1913年是美国人把英国人曾经统治的世界进行美国化的时期;1914-1920年是美国推行全球化的尝试时期;1921-1929年是美国探索用美国方式进行全球化道路的时期;1929-1939是美国式全球化受经济危机阻碍的时期;而1939-1946是美国通过保卫盟国和扩张,而为全球化奠定基础的年代;1947-1957年是美国通过遏制和消耗苏联而艰难推行全球化的时期;1958-1986年是美国推行迫使世界转型政策的时期;1986-1995年是美国推行自由和自由贸易成功的时期;1995年后是美国全球化大扩展和美国全球化新千年世界到来的新时代。[3] 伊克斯和齐勒的观点,在美国各界都有反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狂妄地宣称:“在全球化体系中,美国是唯一居于统治地位的超级大国,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上从属于它。……我们不是老虎。全球化才是老虎。但是我们最会骑老虎,而且我们正在对其他所有的人说,要么骑上来,要么滚开。我们之所以最会骑老虎,是因为我们把它从虎息子养大成老虎。……全球化的脸明显是美国人的脸。它有着米老鼠的耳朵,吃麦当劳快餐,喝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用国际商业公司或苹果公司生产的电脑。”[4]他宣称全球化的发展,是以美国为中心。 第二种关于“全球化”的观点,是一体化主义。一体化主义者向新自由主义者的观点提出挑战,认为全球化的精确含义就是“帝国主义”或“资本主义体系”。全球化是帝国主义在新形势下的一种表现,全球化就是帝国主义的侵略。[5]他们认为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第三世界不发达的原因。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沃勒斯坦。沃勒斯坦提出了过去500年世界体系发展的基本框架,强调各国的现代化要从属于一种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发达国家从属于核心国家,阶级斗争是国家政治发展的动力,各国的政治结构是经济组织发展的一部分。因此他断言,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使某些国家的经济从属于另一些发展和扩张的国际的经济。不发达国家不是因为缺乏传统的机构或新教徒的热情、或缺乏资源,而是由于不发达国家长期从属于外国资本。[6]从“相互依赖”的观点出发,一体化主义者认为全球化并不会导致世界政治的一体化。相反,在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威胁一体化的危险。他们认为全球化还会消灭民主。全球化是一种动态的图景,要不断挑战国家的边界和主权,但是一个国家的政策,只能在其领土内执行。因为如果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失去意义,那么自由民主的核心“自治、集会、共识、代议和公众主权”就会成为问题,就没有民主可言。[7]由于民主是通过国家而存在,因此全球化不可能消灭民族国家。同时,在目前条件卞民族国家还没有找到在功能上的替代物。在全球化中,由于经济的从属关系,将加剧世界各地的竞争,而不是国界的消失。[8] 第三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从全球角度来考察世界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的五个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学说,把人类历史放到全球背景下考察,就非常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不仅用全球史观把人类诞生以来的历史进行了考察,而且在150年前就专门对全球化的现代含义作过论述。马克思认为现代的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消除所有生产和资本积累障碍的进程。但是马克思指出,全球化不能消除不同国家发展的不稳定现象和不平等现象。马克思主义全球史观坚持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要求从生产力和生

长安福特公司经典战略手册

目录 绪论 (2) 第1章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5) 1.1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5) 1.1.1 战略的概念 (5) 1.1.2 战略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5) 1.1.3 战略管理的过程 (6) 1.1.4 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 (6) 第2章福特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行业竞争主要力量 ............................................. 2.1.1 在竞争对手中争取有利位置 2.1.2 新加入者的威胁 2.1.3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2.1.4 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 2.1.5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2.2竞争反应概况 ................................................. 2.3环境监测与预测................................................ 2.3.1 经济环境 2.3.2 政治环境 2.3.3 社会环境 2.3.4 技术环境 2.4福特公司的SWOT矩阵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福特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1财务状况 3.2产品地位 3.3市场销售能力 3.4设施及设备状况

3.5根据企业内部分析确定优势和劣势 第4章福特公司发展战略................................... 4.1 福特的战略目标 4.2 福特战略规划 4.2.1集中生产单一产品的早期发展战略 4.2.2 纵向一体化战略 4.2.3 福特新荷兰有限公司——同心多样化战略 4.2.4 金融服务集团——跨行业的复合多样化战略 4.2.5 其他行业的复合多样化战略 4.2.6 调整战略 4.2.7 放弃战略 4.2.8 收购和合资经营战略 4.2.9 福特未来规划 结论....................................................参考文献..................................................

福特公司的历史。精华。。不容错过

福特制及其它 有83年历史的福特Rouge制车中心,乃亨利·福特(Hernry Ford)理想中一处自给自足的车城,这个见证了美国工业兴起的福特发源地,在面临关闭之时,福特决心将它翻新重修,使它再次成为全球汽车工业景仰的标准。 亨利·福特年幼时经常在祖家不远处的矮树林玩耍,那片矮树林位于美国密芝根州Dearborn市以南数公里的Rouge河旁边。他对那片地方情有独钟,成年后,便逐片地买下来发展他的汽车事业。 这里就是后来被称为“The Rouge”的汽车生产厂房,但它并非一般汽车生产线那么简单,而是亨利·福特理想中的一个能自给自足,一切原料以至汽车制成品都可在同一处地方实现的车城。现在,Rouge仍然是全球面积最大,并由单独一间车厂拥有的制车中心,占地约1.6平方公里,楼宇可用面积达158万平方尺,多年来都是国家元首、工业家和学生必到的参观胜地。 由1914年至今不断生产福特汽车的Rouge,在新世纪讲求高效率环保政策,以及大部分福特汽车的生产线已迁移到其他厂房进行之时,正面临是否应该继续存在的问题。福特打算将这间有接近90年历史的车城改建重修,使其能继续成为全球汽车生产业的典范。 决心靠自己 于1903年创立的福特汽车,创立人亨利·福特一直希望汽车可以由工人阶级拥有,但传统的制车方法只会令车价高昂。虽然当时的制车方法已有高效率的所谓流动生产线,但福特觉得这个概念可以加以改善,使汽车生产的成本大大减低,他说过:“如果供应商产品的价格,不能让我们生产成本低廉的汽车的话,那么我们只好靠自己生产配件。” 福特认为,惟有自给自足,不假外求的“垂直综合”(Vertical Integration)方法,才可改变汽车的生产模式,Rouge的概念,就是将整部汽车的每一个部件,由铁矿、橡胶、玻璃以至发动机等所有的汽车组件,均在一个屋檐下提炼、加工、制造和装嵌。Rouge厂设立之前,福特汽车原本是在Highland Park(高地公园)厂房出产的,该厂多次因为供应商缺货而停工,这更加强了亨利·福特要自给自足的决心。 所以福特在Rouge厂房之外,会依靠集团在密芝根、明尼苏达和威斯康辛州所拥有的,多达280,000公亩的树林、铁矿和矿场提供制车所需的原材料。要将这些物料带到Rouge,福特更要拥有自己的铁路运输网络。在20、30年代的全盛时期,你可以见到大型火车不停地将各地出产的原料运到Rouge,然后原料就在这里变成不同的零件,再装嵌成一部、一部汽车驶离车厂。 大时代的来临 Rouge有自己的船坞、炼铁和玻璃的熔炉,还有滚碾机、轮胎厂、压制厂、发动机铸造厂、底盘、变速箱和水箱的生产厂、漂染厂,甚至连生产制车所需工具的厂房也有。在Rouge之内,每日最高可熔化6,ooO吨钢铁,500吨玻璃,每49秒便有一部新车制成出厂,亨利·福特曾形容Rouge是一个“由原料直至完成品工序均无停顿的地方”。于1919年落成,占地12公亩的炼铁厂,能提供造车所需的钢、铁和铜等材料,当时更是全球最大的同类设施。 20年代早期,曾有德国的工程师前往Rouge考察,事后称赞福特这一片厂房在物料分配的设计,以及高生产效率方面,将会成为世界汽车工业效法的对象,但他们当时预计不到的,是Rouge这概念其实可说是现代制车方法中所采用的“即时到步”(Just-in-time)配件供应程序的前身。 占地广大的Rouge,在生产高峰期曾有10万人同时工作,可说是一个无人居住的城市。要令这城市运作正常,厂内自设16台火车、长达160公里的轨道、定时的公车服务,以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