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福特主义缘何起源于日本(当代经济研究)0325(1)

后福特主义缘何起源于日本(当代经济研究)0325(1)
后福特主义缘何起源于日本(当代经济研究)0325(1)

后福特主义缘何起源于日本?

王杰 1 胡乐明 2 *

(1. 山东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威海 264209;2.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北京 100081)

摘要:二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占据支配地位的是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在其和凯恩斯

理论的共同作用下,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黄金年代”。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的爆发,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涨”,宣告了“黄金年代”和福特主义的终结。这预示着,福特主义终将被一个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所取代。福特主义演进的方向研究表明,其最终被后福特主义而不是新福特主义所取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福特主义演变时序研究发现,日本率先产生并确立了后福特主义的主体地位;福特主义演进的渊源研究则表明,日本之所以率先完成,关键在于其包括能源在内的资源短缺以及由此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危机

感。最后给出了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启示。

关键词:生产组织方式;福特主义;丰田主义;后福特主义

中图分类号:F035.1 文献标识码:A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根据麦迪逊的统计资料,期间的劳动生产率、资本积累、出口额等相对1820年成倍增加①。因此,这段时期通常被称作西方发达国家的“黄金年代”②。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的爆发,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涨”,宣告了“黄金年代”的终结。

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变革,力图确立新的增长模式。在众多变革中,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对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确立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复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众所周知,二战之前,占据统治地位的是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国家“黄金年代”的结束,福特主义逐渐走向终结。这预示着,福特主义终将被一个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所取代。随着生产组织方式的更替,生产力将获得一定程度的释放,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由此看来,研究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对于新的增长模式的确立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与福特主义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厘清这个问题,将有助于确定福特主义的演进方向;其二,众所周知,福特主义起源于美国,并在其基础上演变出各种具体模式,新的生产组织方

*作者简介:王杰(1974—)男,河北石家庄人,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学研究;胡乐明(1965—),山东烟台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式产生的渊源又是什么?本文将立足于这些问题,用理论和实证方法展开研究。

一、福特主义演进的方向

福特主义终结后,其演进方向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普遍认同的两种观点是福特主义向新福特主义抑或后福特主义演进。卡尔·威廉姆斯等(Williams,etc.,1987)认为[1],新福特主义通过降低劳动力报酬和抨击劳动力保护法,建立高度弹性劳动市场以提高边际利润的战略,但仍然保留泰勒主义科学管理原理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后福特主义通常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的生产模式。它在许多方面具有与福特主义完全不同的特征。可见,新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继承了福特主义的大部分特征,可看成是其某种程度上的延续;而后者基本上背离了福特主义,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与福特主义的决裂。尽管新福特主义还有一定的市场,但是后福特主义似乎在争论中有胜出的趋势。阿明(Amin,1994)认为既便是法国调节学派③,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从这个(新福特主义)立场偏离,它已经开始想象后福特主义不同于福特主义,而不是福特主义的延伸[2]。法利斯(Fairris,1994)认为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变动是必然趋势[3]。汪达尔(Vidal,2011)也呼吁“停止新福特主义概念,转而支持不可知论的后福特主义概念。”[4]

表1 各指标两个时间段的平均值的差异性统计检验

数据来源:IT出口额和资本—劳动比分别根据世界银行、日本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到,其他均根据OECD官方数据计算得到

注:a表示1%显著水平上显著;b表示5%显著水平上显著;c代表10%显著水平上显著。

为了判断福特主义的演进方向,以日本为例,进行实证检验。为此,列出了与生产组织方式特征密切相关的十个社会经济指标。之后,根据相应的标准④,判断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何时得以建立。根据该标准,运用其统计数据,可以大致断定日本整体实现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时间在1980年。最后以1980年为界,1980年之前定为时期Ⅰ(福特主义阶段),之后定为时期Ⅱ(新的生产组织方式阶段),并基于相应的统计方法,检验这些指标在两个时间

段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结果见表1)。若均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向后福特主义演进,否则向新福特主义演进。

检验结果显示,这十个指标在两个时间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1980年之后的生产率增长率要比1980年之前平均下降了2.60%,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征生产组织方式的最核心的指标——资本-劳动比结果显示,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对福特主义时期,该变量上升了1.783。这说明,由于资本对劳动的不断替代,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他指标,无论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还是IT技术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与福特主义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从产业结构看,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时期,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而劳动力市场最大的变化在于弹性劳动市场的建立,兼职就业率上升,女性参与率也上升;与此同时,劳动报酬份额有所下降,非自愿失业比率上升,恶化了劳资关系;此外,IT出口额大幅度上升,表明日本的IT技术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时期得以广泛地普及。

以上证明了日本福特主义终结后,社会经济环境确实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终将导致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而不是新福特主义演进。运用其他发达国家的数据进行检验,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当然,后福特主义仅仅代表福特主义演进的方向,并不意味着一定能顺利转变,它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王美玲(Meiling Wong,2007)研究发现,“由于日本和台湾的企业拥有不同的标榜的价值体系,因此台湾在实施精细生产系统时,必须适应不同的文化”[5]。

二、福特主义演进的时序

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其他国家深陷福特主义泥潭的时候,日本丰田公司率先对其生产方式进行变革,这种变革之后的生产方式被称为丰田主义。丰田主义的产生揭开了由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演进的序幕。欧洲一些老牌的工业化国家将丰田主义引入,并在其基础上改造为适应本国国情的具体模式。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逐渐完成了后福特主义对福特主义的更替。因此,毋庸置疑,日本作为后福特主义发源地,在后福特主义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肯尼和佛罗里达(Kenney and Florida,1989)就曾指出,尽管未来还不确定,但是毫无疑问,日本在到来的后福特主义时代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6]。

后福特主义诞生后,对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各方面均产生了显著影响,首当其冲的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单斯等(Das,etc.,2014)以蓝星公司精益生产系统的应用案例研究发现,精细生产系统⑤显著提高了空调线圈制造业的生产率[7]。因此,判断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作为整体是不是进入了后福特主义,可以将生产率作为重要的标准之一。马克.艾兰姆(Mark Elam,1994)依据日本的工业实践,认为“只要生产率实现‘跨越式’,达到显著的类似于像丰田公司那样的水平,就可以推断出其反映了一个新的后福特主义时代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初始形成。”[8]

不幸的是,马克.艾兰姆为后福特主义建立的标准由于过于苛刻而引起质疑。乌伊贡和斯特劳布(Uygun and Straub ,2011)不无道理地指出,尽管很多公司的精益生产的应用达到了可接受的成果,但是可持续的成功仍然低于预期,甚至第一个精益生产波20年后,公司仍无法达到丰田相同的效率[9]。但是,以生产率为标准,对于判断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后福特主义确实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标准。福特主义时期,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普遍较高,但是在福特主义末期,该指标持续下降,最终导致福特主义的终结。因此,我们认为,只要某个国家平均的劳动生产增长率开始出现恢复性、系统性增长,可以大致断定其已经进入后福特主义。

依据上述标准,我们推算了包括日本在内的若干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后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确立的年份(见表2)。表2资料显示,后福特主义产生之后,经历了一个逐渐扩散的过程。扩散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局部探索阶段。后福特主义在日本出现后,并没有扩散到亚洲或者美洲,而是首先扩散到英国和法国这两个老牌的欧洲工业化国家。后福特主义在日本出现后的第二年,英国和法国确立了自己的后福特主义。(2)快速扩散阶段。在这个阶段,欧洲一些工业化国家芬兰、德国和荷兰也相继进入后福特主义。此外,最令人关注的是,和日本隔海相望的亚洲国家——韩国也开始步入后福特主义。(3)放射状地扩散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一些欧洲的老工业化国家爱尔兰、意大利、瑞典外,美洲的两个重要的国家美国和加拿大也终于迈进了后福特主义的大门。

表2 若干西方发达国家的后福特主义确立的年份

三、福特主义演进的渊源

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演进是个复杂的过程,国家的国情不同,决定了其演进的过程是有差异的。马克﹒亨特(Mark Hunter,2000)研究了南非民主化后生产方式的改革,认为实现后福特主义有两条途径:一个是双赢的“高”路径,另一个则是非双赢的弹性“路径”,结果发现前者很不乐观[10]85。南非后福特主义路径选择进一步证明,后福特主义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这些条件不具备,即便移植也未必成功。

同样地,后福特主义之所以率先在日本产生,很有可能是由其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联合决定的,而且这些条件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后福特主义的产生。为了反映这种差异,这里构建了生产率增长率、进出口比例、第三产业比重、大学学历比例和兼职就业率等若干指标,采用包括日本在内的若干西方发达国家在1971—1980年的数据,对这些指标进行了差异性检验(见表3)。此外,基于这些差异提出相应的分假设命题,利用计量模型进行检验。

假设Ⅰ

..的动机之

....

........转变

...........乃至向后福特主义

.......是日本积极探索丰田主义

...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

..

表3统计资料显示,日本与其他国家在上所述指标上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指标看,比日本生产率增长率显著较高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瑞典和英国。尤其是美国,在这段时间平均高出日本3.225个百分点,是西方国家劳动生产率增长最高的。比日本显著较低的国家只有挪威一个国家,其他的国家与日本没有显著差别。马克·亨特(2000)指出,“精益生产确实带来生产率的较大改进”[10]67。据此,我们提出假设Ⅰ。

从进出口比例反映的国际贸易条件来看,比日本进出口比例高的国家有美国、丹麦、芬兰、爱尔兰、意大利、韩国、挪威和英国,而比日本出口比例较低的国家只有德国,其他国家则没有显著差别。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对海外市场依赖,而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出于此考虑,将国际贸易条件包含在第一个假设中。

在产业结构方面,从日本与其他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的差异来看,比日本高的国家有加拿大、法国、德国、爱尔兰、韩国、荷兰、挪威和英国。比日本低的有美国、丹麦、芬兰、意大利和瑞典。这说明,相对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并不是很高。很显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必然上升,这或许客观上会成为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演进的重要推动力。据此,提出假设Ⅱ。

假设

...................................Ⅱ.信息技术的发展,由此引起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日本向后福特主义演进的

重要推动力之一

.......。.

在劳动力的结构方面,总体上看,除了德国外,日本劳动力中,大学毕业的比例要比其他国家显著要高,尤其比加拿大高出更多。表3显示,日本在1971-1980年期间,拥有大学学历的劳动者平均要比加拿大高出34.09%。福特主义是去技能化、标准化生产,后福特主

义更加强调用熟练工人进行个性化生产。汪达尔(2007)将精益生产界定为广泛应用熟练工人的生产组织[11]。曼纳(Meine ,1995)则认为弹性专业化是采用多用途的机械设备、创新,具有创新思想的熟练劳动力,运用通用的设备生产需要的产品[12]。因此拥有较高比例的熟练劳动力无疑可以推动后福特主义的构建。据此,提出假设Ⅲ。

表3 日本与若干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1971—1980)

数据来源:根据OECD官方网站计算得到。

注:a表示1%显著水平上显著;b表示5%显著水平上显著;c代表10%显著水平上显著。

假设

....................会使

.............劳动力中大学比例的上升、小学比例的下降,..Ⅲ.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

日本向后福特主义转变的概率提高。

.....................条件

..................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日本向后福特主义演进的必要

之一。

...

以兼职就业率来看,在以上诸多国家中,日本的兼职就业率显著最低。从统计数据看,日本比意大利的兼职就业率低30.32%,即便比挪威这个兼职率较低的国家也显著低出2.83%。虽然日本与瑞典的兼职就业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总体上要低一些。众所周知,日

本长期以来实行雇佣终身制,因此,兼职就业的比例普遍较低。兼职就业率偏低,意味着稳定的工作,从而提高劳动者对企业的责任感,而有利于技术或者管理方式的变革。而后福特主义强调员工的参与程度。多姆布罗西等(Dombrowsi,etc.,2011)认为企业为了实现较高的生产率、较好的质量和顾客导向,企业不得不接受像精益生产漫长道路的现实。转变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员工的参与[13]。据此,提出假设Ⅳ。

假设

..................成为日本

......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兼职就业率偏低而雇佣终身制的工作稳定

向后福特主义演进的重要保证

...........................,.有利于日本向后福特主义转变。

除了以上条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日本是一个能源等资源缺乏的国家。日本在1955年即经济开始高速增长以前,能源进口率只有20%,到1970年增至80%,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竟达88%。此后日本的能源进口率虽然有所降低,但仍在80%左右⑥。资源短缺以及由此形成的国民的危机感以及信念,也有可能是激发日本企业进行后福特主义探索的一个重要条件。为了检验该因素在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变的作用,设定命题Ⅴ:命题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石油价格的上升使日本相对其他国家向后福特主义转变的概率更大。

显然,以上几个分假设命题构成后福特主义起源研究之理论基础。这几个命题的检验结果,将决定后福特主义产生的渊源。为了检验以上命题,以下设定计量模型,完成相应命题检验。

首先确定相应的变量。(1)被解释变量: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是后福特主义。该变量取值为0,1。当该变量取值为0时,表示福特主义;当该变量取值为1时,表示后福特主义;(2)解释变量。本文的自变量为生产率增长率、石油价格、信息技术、第三产业比重、劳动力市场因素变量和与日本相关的几个交互变量。其中劳动力市场因素包括兼职就业率、对正式劳动合同工人的保护、女性就业率、非自愿失业率、大学劳动力比率和小学劳动力比率。在福特主义时期,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当福特主义结束之后,政府对劳动力的市场管制逐渐放开,因此我们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将有利于后福特主义的建立。此外,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是促进后福特主义建立的主要动力。这里用IT出口额作为信息技术进步的代理变量。为了检验为什么后福特主义起源于日本,设定几个与日本有关的几个交互项:日本*生产率增长率、日本*石油价格、日本*大学劳动力比率、日本*兼职就业率和日本*第三产业比重。虽然石油在这几个国家的价格可能差不多,但是考虑到日本是个资源极其短缺的国家,为此也设定为交互项。这样一共有五个交互项。这五个交互项的估计结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福特主义的起源。

接下来设定计量模型。模型用的是面板Probit模型中的总体平均模型。限于篇幅,这里不详细介绍。我们用stata13.0进行估计,估计的结果见表4。估计结果显示,生产率增长率、石油价格、IT技术出口额、第三产业比重、对正式劳动合同工人的保护、女性就业率和非自愿失业率总体上对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演变有显著的影响。

表4 面板Probit模型估计结果

数据来源:石油价格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6e7719621.html,,其他数据均来自OECD官方网站。

注:a表示1%显著水平上显著;b表示5%显著水平上显著;c代表10%显著水平上显著。

为了进一步测度各因素对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演变的影响,分别计算了各因素边际影响。以生产率增长率为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生产率增长率每下降1%,则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演变的概率上升10.10%。这说明福特主义时期的生产率比较高,而后期的生产率下降是福特主义转变的一个主要因素。IT出口额每增加1亿美元,转变的概率上升0.08%。由此可知,IT技术的发展也是促使演变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产业的比重的边际

结果显示,第三产业的比重每上升1%,由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演进的概率就会上升11.84%。

劳动力市场因素同样普遍影响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演变。对正式劳动合同工人的保护每上升一个单位,演变的概率就会上升63.3%。由此可见,虽然福特主义终结后,开始建立弹性劳动力市场,但是也必须重视对劳动力合法权益的保护,尤其是具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工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劳动过程的顺利演变。此外,女性就业率每上升1%,演变的概率会上升4.18%。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女性可能更容易接受资方的指令;另一方面,女性参与率的上升,给男性劳动力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不得不听从资方的安排。而非自愿失业率的上升每上升1%,演变的概率会上升20.09%。其中的原因很可能在于,随着非自愿失业率的上升,对在职的工人产生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同样不得不接受资方的安排。

以上因素均对西方各个国家由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产生了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影响。问题在于,为什么后福特主义没有在其他国家产生,而在日本产生呢?这只能从与日本相关的几个交互项检验结果寻找答案。交互项的估计结果表明,只有石油价格因素变量前的估计系数显著。石油价格的估计系数为0.0558,这说明对日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石油价格每上升1%,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演进的概率就比其他西方发达国家高出5.58%。因此,从估计结果来看,前四个假设命题均不成立,第五个假设命题成立。也就是说,后福特主义之所以在日本产生,很可能不是因为与其他国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源短缺所带给日本国民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危机意识所推动的。

四、结论与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历经了由黄金年代到长期滞涨的经济转型。每一次经济转型,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尤其是特定的技术决定的生产组织方式。随着包含技术在内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生产组织会发生更替,生产力将获得一定程度的释放,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经济学界普遍共识是,二战之后占据支配地位的是福特主义,并在其终结后向后福特主义抑或新福特主义演进。我们的研究发现,福特主义终结后,向后福特主义而不是新福主义演进。通过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后福特主义的时间发现,日本是最早建立后福特主义的国家。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后福特主义之所以起源于日本,不是因为经济条件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资源短缺所带给日本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危机意识所推动的。

日本率先实现由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的演变过程和路径,对于中国这个仍然致力于成为强大的工业国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一定的启示。中国应该遵循生产组织方式的演变规律,创造各种条件,选择相应的途径。为此,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要重视信息技术

的研发,促进技术的更新换代,从而推动生产组织方式的更替。为此,国家应该通过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乃至收入政策,因势利导,激励科研机构、院所和企业,大力推动信息技术的创新;(2)要积极创造社会经济条件,为生产组织方式的顺利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任何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不会凭空产生,只能在适宜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才具备可能。因此,政府应该不断进行包括户籍制度等各种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创建适合生产组织转变的各种社会经济条件;(3)要积极改善劳资关系,尤其要重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是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从企业来说,每一项生产组织方式的革新,都离不开员工的配合,因此,和谐的劳资关系必将有利于生产组织方式的演变。为此,政府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劳动合同法》实施的监管,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应该通过税收制度改革,合理减免企业的负担,从而为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创造条件;(4)为了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应该有一种民族危机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尽管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尚未建立起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化体系。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对于中国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工业化的跨越,更是严峻的挑战。政府应该加强民族荣誉感的教育,激发民族自尊心,树立危机意识,从而为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演变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

注释:

①.麦迪逊对此做了详细的统计,详见 A. Maddison(1982), Phases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OUP, p.91, Table

4.9.

②孟捷对资本主义国家黄金年代的形成做了比较式分析,见《战后黄金年代是怎样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5)。

③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集中关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转变,代表人物有阿格列塔、博耶、利

佩兹等。

④判断标准见随后一部分。

⑤是后福特生产方式的一种。

⑥Haiping, Ren &Wei,Zhan.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Petroleum Consumption and Import in North-East Asia [J].Fortune World, 2004(4).

参考文献:

[1] Williams, K., Cutler, T., Williams, J. and Haslam, C. The End of Mass Production? [J]. Economy and Society, 1987,16 (3) : 405-439.

[2] Amin, Ash. Post-Fordism: Models, Fantasies and Phantoms of Transition. Post- Fordism:A Reader [M]. New Jersey: Blackwell, 1994:1-39.

[3] Fairris, David. Shop floor relations in the postwar capital-labor accord. Social structures of accumulation [M] David M.Kotz et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193-211. [4]Matt Vidal. Reworking Postfordism: Labor Process Versus Employment Relations [J].Sociology Compass, 2011, 5(4): 273–286.

[5]Meiling, Wong. The Role of Culture in Implementing Lean Production System. Advances in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s [M], eds. Olhager, J., Persson, F.Boston: Springer, 2007:413-422.

[6] Kenney, Martin and Florida, Richard. Japan’s Role in a post-fordist Age [J]. Futures, 1989,21(2):136–151.

[7] Das, Biman & Venkatadri, Uday & Pandey, Pankajkumar. Applying lean manufacturing system to

improving productivity of air conditioning coil manufacturing[J], Int J Adv Manuf Techno,2014,71:307–323

[8] Elam, Mark. Puzzling out the Post-Fordist Debate: Technology,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Post- Fordism:A Reader [M], Ash Amin edit. New Jersey: Blackwell, 1994:43-70.

[9] Uygun, Y., Straub, N.. Human-cantered Model for Application of Lean Production Systems in Networks[C].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angeable, Agile, Reconfigurable and Virtual Production, Montreal, Canada, 2011:660-665.

[10] Hunter, Mark. The Post-Fordist High Road? A South African Case Study [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frican Studies, 2000, 18(12):67-90.

[11]Vidal, Matt.Manufacturing Empowerment? ‘Employee Involvement’ in the Labor Process after Fordism [J].Socio-Economic Review, 2007, 5:197–232.

[12]Meine Pieter van Dijk.Flexible Specialization, The New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 Districts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95,7(1):15-27

[13] .Dombrowsi, U; Meilke, T.; Schulze, S..Employee Particip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ean Production System[C].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angeable ,Agile ,Reconfigurable and Virtual Production, Montréal ,Canada,2011:428-433.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鲍德里亚研究综述

鲍德里亚研究综述 国内 鲍德里亚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各个领域均有涉猎。除了上文提到的哲学、社会学外,甚至在艺术领域他也有所建树。鲍德里亚一生写了很多著作,其中又以《物理系》、《消费社会》等著作为大众所熟知。就目前出版的资料来看,国内对他的研究总体状况是专著少,论文多。研究专著有:仰海峰的《走向后马克思主义: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一早期鲍德里亚思想文本学解读》、伍庆的《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以及夏宝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读》等。除专著以外更多的还是一些发表于各学术期刊中的一些研究论文,其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后现代理论等思想方面。总的来说,国内学者们对于鲍德里亚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 国内哲学界很多学者把对鲍德里亚《物体系》的研究纳入到对其早期思想的研宄中,在研宄鲍德里亚早期思想的过程中阐述对《物体系》的理解。国内学界的一些学者把鲍德里亚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一一早期、中期和晚期,仰海峰在《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认为: "鲍德里亚的思想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之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展开对消费社会的枇判分析,……;第二阶段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思潮,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第三阶段是同一切现有思潮决裂”气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夏莹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并非终止于1976 年,因为在进入80年代,甚至接近90年代之后的一些著作中,如《诱惑》、《拟像与仿真》都还同样具有批判理论的基本特质,应当说,这些都还应归属于其早期思想” 《物体系》属于鲍德里亚的早期作品,学者对它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探讨鲍德里亚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国内学界对鲍德里亚早期思想是否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支持者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传统之下,代表学者有: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夏董《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孔明安《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戴阿宝《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高亚春《符号与象征一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等等。反对者认为鲍德里亚从早期开始就己经脱离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判视域, 代表学者是张一兵。张一兵对鲍德里亚有很多研究?,但从总体上讲,张一兵是一位反鲍德里亚者。他认为鲍德里亚是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以及莫#f ?巴塔耶的象征交换理论来建构自己的思想④,所以得出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从一开始就脱离了马克思主义。从总体上看,国内学界对鲍德里亚《物体系》的研宄主要有三个视角: 第一,从宏观的角度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对《物体系》进行梳理。仰海峰在《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梳理了鲍德里亚早期的著作,围绕物、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说明当下资本主义是符号编码下的消费社会,最后得出了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存在根本性的错误的结论'L。对《物体系》的研宄,仰海峰主要从“物体系的功能变迁”、“物体系时代的动机”以及“物体系的实践意识形态批判”?角度来探讨,目的在于为消费的出场做铺塾;孔明安在《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宄》中梳理了鲍德里亚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思想,围绕“物、消费、生产、象征、仿真、内爆和超真实”展开。同时还探讨了鲍德里亚的传媒、女权等等思想,得出其早期的思想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象征交换”原则贯穿了其社会批判的始终?。 第二,从消费的视角来研宄鲍德里亚。夏莹在《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中以“异化”的方法来批判的解读鲍德里亚的消费思想、文中围绕鲍德里亚的消费展幵论述。在夏莹看来批判的精神是鲍德里亚的核心精神,鲍德里亚把马

中国周边国际形势分析

中国周边国际形势分析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地域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处理好周边关系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周边关系冲突矛盾共同发展战略安全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我国周边关系发展可具体分析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朝鲜半岛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二、日本 2010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8周年。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日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 三、美国 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

关于特殊教育现状及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关于特殊教育现状及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 我国历来对教育十分重视,尤其对残疾群体的基础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因为这个特殊群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助我国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人文思想进步的标志,所以,这次调研目的是针对吉林省特殊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认识,使我省的特殊教育更加完善。 一、特殊教育学校现状 1. 学生情况。目前,4所特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共设听障班6个,智障班12个,在校残疾学生总数498人。4所学校开办四十年来,累计招收聋哑、弱智等各类残疾学生数千人,向高一级学校输送达学生总数的70%,有316人接受初中以上教育,239人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近几年毕业生数百人接受了大学高等教育。听智残疾生入学率达到市区的85%以上。 2. 教师情况。4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2个教学班,教职工26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40人。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为99%,有一半以上为特教院校相关专业毕业,非特教专业毕业人数仍很多。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和师能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近年来,特校教师群体先后被授予“青年文明号”、“师德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教师与学生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3. 学校情况。四所特教学校在对残疾学生的教育上,都能够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宗旨,在教育机制和管理上不断地完善,在思想上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在施教上,不断地探索新方法,促进了吉林省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特殊教育中的问题 1. 对特殊教育的认知。经过对几家学校的调研,发现普遍的现象是我们一些教师对特殊教育认知不足,再加之沟通渠道不顺畅,而且有些家长把残疾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推给了学校,这种“卸包袱”的思想,导致了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综合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情况势必影响到特殊教育的质量。 2. 学生的安全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特殊学校所在地理位置比较偏避,由于交通不便利,给一些孩子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埋下了安全隐患,同时也导致了那些由家长陪送来上学的孩子,一旦家长有事情脱不开身,就出现了部分孩子不能按时来上学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残疾孩子的系统性规范性的教育。 3. 师资力量缺乏。残疾儿童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存在不安心本职岗位工作的情况,这就要求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师,要摆正思想,积极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工作中来。 三、特殊教育的发展策略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国外绥靖政策研究述评

国外绥靖政策研究述评 作者:徐蓝《光明日报》(2015年07月18日11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日本、德国、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没有一个严肃的政治家或历史学家会质疑这一基本事实。但是,20世纪3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民主国家实行的绥靖政策,也是促使二战提前爆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同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的研究中,绥靖政策便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至今不衰。 国际学术界对绥靖政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对绥靖政策实行情况的考察。可以说,凡重大的绥靖行为,学术界的研究都有所涉及。如: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而英法等西方国家却姑息迁就;1934年,英国“政治绥靖”日本政策的提出;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并在英、法、美的实际纵容下最终得手;1936—1937年,英国和日本关于英国是否承认伪满洲国的谈判;1936年,英、法以“不干涉”政策为名而最终使德、意法西斯支持的西班牙佛朗哥独裁政权上台执政;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英、法、美等国拒绝援助中国和制裁日本;1938年,英、法对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的默认,英国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海关利益的非法协定,英法两国进一步助纣为虐,与德、意签订出卖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的《慕尼黑协定》;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最终被肢解而英法无所作为,英日两国签订的英国实际承认日本侵华具有合法性的《有田—克莱琪协定》;1939年希特勒进攻波兰后出现的“奇怪的战争”,以及1940年英国与日本达成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的协定等,学者们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个案探讨。从中我们不仅依次看到了英、法(有时也包括美国)等国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妥协退让甚至出卖其他国家领土主权利益来对付侵略者的窘相,更看到贯穿其中的绥靖主义外交路线的萌芽、形成、发展、演变及至达到顶峰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与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并行,终于使大战提前爆发。 其二是对绥靖政策形成原因的探讨。在有关英国对纳粹德国实行的绥靖政策方面,西方学者大致形成了两个学派:“正统派”和“修正派”。“正统派”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但直到当代,一直有新的成果问世。该派认为,绥靖外交是英国政治家基于一种对凡尔赛条约的道义上的“罪恶感”而产生的;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是一种“错觉外交”,其致命的“错觉”就在于他认为希特勒追求的目标仅仅限于修正凡尔赛条约;张伯伦要不惜任何代价保住和平,而他又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当时的防御战略不能保卫英国免遭空中进攻),因此实行了故意把小国牺牲给希特勒的绥靖政策。“修正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英国政府陆续解密了30年代的档案,因此大多数修正派学者避免通过道义来评判张伯伦,而是在档案文献的基础上,广泛讨论了张伯伦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军事、战略、意识形态、舆论等情况,以说明绥靖政策形成的原因。他们的看法主要包括:(1)基于复杂的国内、国际、军事和经济的因素,张伯伦和他的内阁成员认为实行抵抗独裁者的政策是不切实际的,如当时的陆海军参谋长们就不断警告英国并没有准备好同时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敌人作战,并建议政府实行绥靖政策。(2)从国际视野来观察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外交政策,应该强调欧洲存在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对抗的意识形态,还有经济体系和社会组织对英国形成绥靖外交的影响。(3)决策者被社会和公众舆论所束缚,公众舆论持续反对急速地重整军备,坚持和平与反战,同时也不赞成对独裁者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立场。另外,还有一些修正派学者认为,张伯伦作为现实主义政治家,认识到英国和法国不能维持欧洲的秩序,他希望保持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并相信在另一场大规模战争中,英国将失去这种地位。所以张伯伦希望通过高水平的谈判,能够在不诉诸武力的情况下消解希特勒的怨气。但是,这条路径要靠不断增加国防开支来达到目的(但英国政府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因此,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A.历史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阶级斗争理论? D.政治经济学? 【答案】C 【解析】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法兰克福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哥伦比亚学派? D.功能学派? 【答案】A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法兰克福学派广泛吸收了马克思、韦伯、卢卡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传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A.预测性功能? B.规范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答案】C 【解析】社会学的研究功能包括? 1、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2、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

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3、预测性功能:预测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4、规范性功能: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A.文案法? B.普遍调查? C.实地实验? D.问卷调查? 【答案】B 【解析】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是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5.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A.访谈法? B.典型调查? C.观察法? D.个案研究?

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

第二次产业革命建立现代大工业之后,西方企业主要实行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1、大规模生产。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个资本家只有在自己更便宜地出卖商品的情况下,才能把另一个资本家逐出战场,为此他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而增加劳动生产力的首要办法是更细地分工,更全面地运用和经常地改进机器。由此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分工必然要引起更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 2、标准化产品。在泰勒制原则指导下,通过劳动的标准化、强化的技术分工和高度专门化的机器,可以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这种强化的标准化使流水线上的分工达到最细微的地步,其结果是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形式上隶属于资本转变为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3、垂直型的组织形式。在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细,为达到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的目的,企业的唯一选择只能是运用周密的计划和决策、强有力的指挥和控制以及严格的监督和奖惩来保证生产流水线的有序高效运行,于是就形成了垂直管理的组织形式和大企业中的等级结构。 4、刚性生产,即劳动技能、管理结构、组织边界及产品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刚性特征。在生产组织上主要表现为:(1)生产的内部化,即产品的各个环节都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完成。(2)系统的封闭性,即产品的各个部分都由同一个企业完成。(3)功能的齐全化,即企业必须具备完整、全能的各项功能。为了在综合型的竞争中获胜,各个企业都必须考虑自己这个“木桶”,尤其要着眼于修补其中最短的木板。 5、生产者决定论。工业经济时代,规模经济效益依靠厂商资本投入的增加、生产的内部化、系统的封闭性和功能的齐全化,这意味着厂商必须和有能力完成产品的各个部分和环节,这些都构成了最终产品生产较高的进入壁垒,生产者从而控制着产品的定制权和定价权,事实上拥有着生产者主权。 6、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在福特主义下,资本利润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效益和寡头厂商之间合谋形成的产量限制和垄断高价。面对竞争带来的垄断,当时的市场法制制度大多实行旨在削弱企业联合和各种形式集体行动的反托拉斯法,但保护竞争的举动,正如前面所言,又不可避免地陷入竞争悖论,资本主义生产面临着两难抉择。 (二)后福特主义 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的生产模式。它在许多方面具有与福特主义完全不同的特征。 1、大规模定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大。在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必须实现成本的持续下降,而各类企业又必须对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反应。大规模定制正好适应了企业必须采取能同时提高效率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战略。模块化是大规模定制的一个关键。通过将大规模生产的模块化构件组合并装配成可定制的产品或服务,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生产这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被有机地结合在大规模定制这一生产方式中,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又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2、水平型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全能型大企业不同,新生产体系通过细化的产业分工,从专业化的角度将原先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外包出去,使每个企业只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与我国相邻或隔海相望的东亚国家中,最为复杂的当属中日关系,其次为中朝与中韩关系。中国与日本关系之间,既有每每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紧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现实关系。钓鱼岛、参拜晋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慰安妇、日军遗留毒气弹、南京大屠杀等等的历史遗留问题。近几年,日本经济持续萎靡不振,而我们在今年年内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不满与敌视,也使日本政府对我国的态度更加捉摸不定。同时伴随着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中日关系在发展中又存在着许多隐患。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日之间关系的友好一面。现如今,中国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商品出口国,索尼、东芝、丰田、本田、马自达,在我们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我们的产品也大量销往日本。这都可以说明,我们同日本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要求我们对待中日关系是要理智、客观、冷静。 我国和朝鲜、韩国之间的关系,虽不如与日本那样复杂,但也是扑朔迷离、纷繁复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抗美援朝,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将“联合国军”赶出了三八线,保卫了自己和朝鲜人民的家园,挫败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可以说,我们与朝鲜本应有着革命战友般的友谊,但是朝鲜核问题也使我们与朝鲜兄弟之间有些不愉快的小矛盾。我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多变。历史上,虽然我们帮助朝鲜军民抵御了侵略,但在韩国人眼中,我们却是造成朝鲜半岛分裂现状的凶手之一。两国关系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但改革开放后,现如今,我国境内现有超过一百万的韩国公民居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韩国人海外居住地。我国的白菜、葱、蒜等农产品大量销往韩国,我国大量持有着韩国国债,持有量位居前三。同时韩国也向我国大量出口汽车等工业产品,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同日本一样,我们与韩国也日益成为联系密切的利益共同体。 近年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要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代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界线,我国北方边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国家,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和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性状态,并且不会在短期内长生重大动摇。

福特汽车发展史

福特汽车发展史 提起福特汽车的创立,就不能不提起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1863年7月30日,亨利·福特生于密歇根州格林费尔德城。父亲是爱尔兰移民,在兄弟6人中亨利排行第一。

亨利自学成为一名蒸汽机技术师。1887年进底特律爱迪生电灯公司当技术员,后升为总工程师。他潜心设计汽车,1896年试制成一辆二汽缸气冷式四马力汽车。1898年辞职,成立了第一家汽车公司,但只生产了25辆汽车后便于1900年破产。 1903年福特6月16日再次成立汽车公司(就是今天的福特汽车),并一直担任总经理。同年,公司生产出第一辆福特牌汽车。他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不但革命了工业生产方式,更对现代社会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亨利·福特是唯一上榜的企业家。 福特与11位其他投资者和2.8万美元的资金于1903年建立了福特汽车公司。他新设计的车只用39.4秒就开过了一英里,当时的一个著名的赛车运动员将这辆车命名为福特999型,并带着它周游美国。这样一来福特在美国就出名了。

福特1903年生产的A型车 福特汽车成立后仅几个星期,便向加拿大的一位客户售出了一部A型汽车。

福特T型车 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T型车,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 福特汽车公司又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这一创举使T型车一共达到了1,500万辆,缔造了一个至今仍未被打破的世界记录。 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它不但革命了工业生产方式,而且对现代社会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有一些社会理论学家将这一段经济和社会历史称为"福特主义"。 福特非常注意他与他的雇员的关系。他的雇员每天工作八小时。他首创了工人日工资5美元/8小时的标准(当时是2.34美元/9小时),造就了千千万万的有车阶级,使T 型车的足迹遍布世界每个角落,亨利·福特被尊称为"为世界装上轮子的人"。

分析中国周边形势

中国周边形势分析 《香港商报》12月25日报道,朝鲜半岛局势紧绷之际,美国决定再加派核动力航母“里根”号开赴东亚,亚太海域将出现三个美海军航母战斗群。中国海军少将张召忠向媒体表示,当三个航母战斗群出现在同一地区时,标志着战争就要爆发。现在“里根”号、“华盛顿”号与“卡尔·文森”号三个航母战斗群会师,被舆论视为60年来对中国和朝鲜的最大军事挑衅行为。 自从南韩天安舰沉没、中日钓鱼岛之争和朝鲜韩国炮战,东北亚局势每况愈下,美国在东北亚的军事演习愈来愈频繁,规模愈来愈大。今天以三艘航母战斗群配置东北亚,比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机的规模还要大。 众所周知,美国派一艘航母是战略威慑,两艘航母是备战,三艘以上则是作战。以今次规模来看,美国显然已开始备战,向世界发布东北亚必有一战的战争暗示。而如今东北亚各国都展开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其实,无论美国及其盟友打着什么旗号,最终目标都是中国,因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崛起之势势不可挡,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中国的各个方面都时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新兴大国中国的快速崛起,作为当今世界利益的既得者——美国及其盟友,会允许其他国家同他们分享猎物吗?纵观世界近五百年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也就标着另一个大国的衰落,没落的帝国必定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其衰落时间,尽一切力量打压和遏制新兴大国崛起的速度,这是一个历史规律,也是一个国家的本质,任何国家做任何事情都是把本国的利益放在首位。 2010年即将过去,我们回首今年中国周边发生的一切事情,其实都暗藏着种种阴谋,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对付中国,在中国周边无时无刻都存在一群野狼,他们时刻盯紧中国,恨不得把中国一口吞掉! 斯里兰卡每日镜报24日发表分析文章指出,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近期纷纷在其国防白皮书中将中国列为威胁或忧虑对象,一个美国领导的围堵中国的军事同盟正在形成。如果中国与这些国家未来发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

经济全球化文献综述

经济全球化文献综述 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已经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和大趋势,它对世界各国经济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虽然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效应均是利弊兼而有之,但前者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而后者则面临更大的挑战和风险。对我国来说,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应对,趋利避害,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勇敢迎接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 一、何谓经济全球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报告中指出:化全球化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高度融合,各国经济通过不断增长的各类商品和劳务的广泛输送,通过国际资金的流动,通过技术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形成相互依赖关系。同时还有人指出:全球化指的是在货物、资本、生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全球市场经济进一步形成,国家和其他政治力量出现整合和重组,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大大加强。 虞学群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间的广泛的普遍的联系和交往。即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使全球经济由于地理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世界经济的这种发展态势和发展进程、发展趋势就称为“世界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唐海燕认为,从历史上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进程确实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并且经历了四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到18世纪。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后,原先各个相互分离的区域性市场逐渐连接成世界市场,由此第一次出现了“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全球化的高速发展趋势。 第二阶段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尤其是由此导致的世界生产力的增长和资本输出的大规模进行,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到国际市场的密网之中。统一的国际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同时,由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新兴资本大国同老牌资本大国重新分割了世界殖民地市场,形成了这个时期的殖民地国家经济“变成了世界金融资本活动的一些环节”的全球化。 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70年代。殖民地体系的瓦解、民族国家的兴起、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福特发展看管理

从福特发展看管理 管理理论的形成离不开人类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萌芽的具体时间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直接追溯到1903年福特创立的时,管理理论已经有了初步的体系,其思想内涵也颇具成熟。因而,从福特的历史,我们看不见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但福特的历史却映射出其重要发展阶段里变革性的印记。本篇论文主要从三个阶段分析福特发展的历史中透露出的管理学思想。 一、福特初发展——管理理论初形成 始建于1903年,福特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供其参考,但在其后的日子里,与古典管理理论共同发展成长,也就成了福特汽车不断探索的条件和依靠。福特建厂之初,世界上就已经有了一些汽车制造公司,他们采取流动生产线这类传统的方法制造高价汽车,这也正是产业革命给生产发展带来的技术遗留。旧的管理理念已经渐渐和时代需求格格不入了,一方面是传统的经验主义和臆断法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落后的管理方法致使其生产能力低于预算的水平。福特决定不走原路线,而是在其基础上创造出一套自己自足的高效生产法。。站在科学管理的角度,其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生产效率。福特在高效率生产方面,成为了世界汽车工业效仿的对象。 在1914年,福特就提出了“每天工作八小时,付五美元”的举措,因此,工人的工作效率和他们的收入同步提高。当时的福特具有洞察力的发现了高产量、高工薪和高消费之间的关系。与此相对应的,科学管理理论已有了明晰的中心思想及建构轮廓。泰罗制在福特的计时工资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福特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大体上体现了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精神上的和谐变革。作为一种管理方式上的变革,福特基于泰罗制原理形成的工人管理方法被普遍采用,节约了时间还降低成本,充分发挥出工人执行职能的主观能动性。 福特这些新的管理方法映射出了当时泰罗制的普及,科学管理理论突破了原有的机械化生产模式,更注重了人存在的经济价值,大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制度、善待人的方法创下了生产效率的高记录。不过福特在大体上还并未秉承着计划重要的理念,T型车仅仅是福特“想做就做”的理念的新尝试。这和管理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并不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也算是福特即兴的成功的创举了。 二、福特危机——管理理论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 随着泰罗制乃至整个古典管理理论的渐渐发展和成熟,福特公司也在用其渐渐形成的理念使自身发展过一个繁荣时期。福特已经形成一套体系,称为福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福特主义中,管理部门实现了对劳动过程的完全控制,工人丧失了对劳动过程的可支配权利。劳资谈判也疯狂地开展,导致了工资增长,诱发了大规模的消费问题,,表现越来越突出。泰罗制的弊端在其中也可见一斑:

中外特殊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中外特殊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摘要: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特殊教育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中外特殊教育在师资、立法、课程、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比较,探讨国外特殊教育发展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特殊教育准入机制法制建设逆向监控 一、研究特殊教育的必要性 特殊教育不仅是国家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我国有八千万的残疾人口,但是其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虽然近年来我国多措并举,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在我国,特殊教育的目标是开发特殊群体的潜能,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定符合其特色的教育模式,扩大知识面、掌握技能、健全人格、增强其生存能力,进而帮其走向社会。 二、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目前,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各级部门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目前我国各地的特殊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师资水平问题。目前我国各地特殊教育的师资水平呈现良

莠不齐的现状。拥有高水准的师资队伍的特教学校极其稀少。1.教师整体素质低:在普通学校教学效果差被调到特教学校的不在少数。其中接受过正规的特教教育者不及半数。学历也普遍较低。2.教师从事特教意识差:有很多教师并没有从事特教的服务意识,只因未找到接收单位不得已来做特教者不在少数。特殊教育有其极为特殊之处,如果特教学校没有严格的准入机制,很难保障师资队伍的素质。如果不是真正热爱特殊教育的工作人员,且没有接受过严格规范的特殊教育,很难保障其教学质量。3.法制不够完善。在我国,法制建设依然存在诸多空缺。首先,特殊人群的就学率很低;其次,由于资金短缺问题,而且又没有法律约束,学校的设施设备达不到的标准;第三,由于监管不到位,有限的资金依然存在挪用占用问题;第四,由于法制不完善,特殊群体得不到法律的有效支持,难以保障其合法权益。 4.课程建设问题。在无法保障师资水平的前提下,其课程设置只能是形同虚设。相反,各个特教学校的实习工厂却建了不少。美其名曰“实习”,实则将特教学生当成了“为学校赚钱的免费劳动力”。 5.福利待遇问题。残疾学生过早地进入实习环节。对他们来说,就缺少了同龄健康学生享受学习与娱乐的自由。他们的劳动也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因为学校经费短缺,任课教师的待遇难以保障。因为特殊教育的特殊性,长期的高负荷工作,又得不到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补偿,势必会以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与进取心。 三、国外特殊教育的现状 在许多发达国家,因为全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高,起步早,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