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传统民居的天井

江西传统民居的天井
江西传统民居的天井

江西传统民居的天井

摘要:江西民居遗存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类型,特别是在经过几百年的自然破坏和人为损毁,能保留下来还有如此众多的数量,在全国应是非常珍贵的。江西民居的建筑形式、构造特点和装饰风格都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就其基本特征而言,天井式民居是此类型民居中最丰富,最完整的一种类型,并且可以追溯跟踪到其发展和消失的脉络,具有科研价值。

天井民居在我国江西传统民居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类型,而且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段中被群众广为接受,可以看出,天井民居有它非常优秀的特征,从各方面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

关键字:江西天井民居

一、江西自然地理环境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南岭以北,位于北纬24。29 7 14”--30。4 7 41”,东经113。34’36”一118。28’58”之间。东南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向北开口,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全省山多地少,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之说。江西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7.6叫9.8度之间。最高气温39.1℃,最低气温仅一4℃。全年降雨量为868.3—1862.2毫米。全省气候特点为夏热、秋爽、冬阴、春寒。在这样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中生活,其主要矛盾要解决建筑的隔热和防潮问题,而且还要适应许多山地建筑中所遇到的微气候特殊情况。

江西的先辈在长期的自然斗争中寻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特点的居住模式,这就是天井民居。这种民居,可能不需要依赖更多不可再生能源,就能获得比较适宜的人居环境。江西传统民居大概可以划分类三个类型:赣东北到赣中的天井式民居:赣中一部分地区的天井院民居;赣南的围楼民居。总量和分布都以天井式民居为主,而且天井院民居和围楼民居都带有天井民居的要素和特质。

二、何为天井?

1、天井的定义

“天井”一词最早见于《孙子行军篇》中:“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必然远之勿近也”。天井通天接地,使居住建筑中热环境不断新陈代谢。在我国传统民居中,天井在建筑的空间和平面中,都处于核心的部位,它由过厅壁、堂屋、厨房与外墙壁围合而成,其面积不大,宽度通常相当于正房中央开间,而长度只有厢房开间的尺寸。小天井的大小一般是4.0m×1.8m左右,富裕人家或者大家庭也有多进天井的。天井除了应用于民居,也应用于村落的公共建筑(如祠堂),设置的目的和作用与民居基本相同。天井联系起了建筑的内外空间,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上最好的诠释。(如图1所示)

图1

而由井田“定民之居”所限定从住屋“井屋”、“井庐”、“井囿”、“井圃”到聚落“井里”、“井邑”、“乡井”以及前面提到的井田规划的各种社区单位,以井和井田为平面原型,就再自然不过了。事实上,中国古代上至宫殿、坛庙、寺观,下至寺观、民居,形成鲜明同构特色的合院式布局。以“天井”即庭院为中心,以所谓“八宅”围合,同井田“八家共一井”的原型性图式如出一辙,就很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天井”在风水中又直喻为明堂。向来有“四水归明堂”的讲究,并且如唐李善注疏晋代陆机《挽歌》说:“天井,天象也,........《官星占》曰:东井,一名天井。”实际还包含了《周易》所谓制器尚象的“崇效天”观念。

2.天井的结构特点

天井式住宅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组成,正屋三开间居中,两边各为一开间的厢房,前面为高墙,墙上开门,中央的天井可以随着间数的加多而增大。另一种是四面都是由房围合而成的天井院。这里的正房称为上房,隔着天井靠街的称为下房,大门多开在下房的中央开间。正房多为三开间,

图2

图3

层的中央开间称为堂屋,是全家人聚会、待客和祭神拜祖的场所,因而是全宅的中心。同时,天井起着采光、通风、积聚和排泄雨水和吸除尘烟的作用。天井的长宽比不单由天井形制所决定,还由天井的宽高比所限制。适宜的天井高宽比可使房间获得良好的风效果。理想的天井高宽比一般为1 : 1 . 5 - 1 : 2之间,良好三维空间比例的天井就可以形成稳定的负压区。

.

三、天井的功能特点

3.1 联系室内外空间,调节室内小气候

天井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一大特色,它在民居内气候环境的改善中起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相对于外部空间而言,民居中的天井是一个外封闭、内开敞的独立空间体系。相对于内部环境而言,这个空间体系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体系。天井与纵横交通的廊道形成了一个气流循环系统,使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在岭南民居的通风系统中,天井、厅堂、廊道三者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而天井担负着组织和纽带的作用。

北京四合院等民居的天井也运用得非常娴熟。在冬季,天井顶部加上透光材料制作的顶棚,整个天井就如同一个温室,不仅隔绝外界的恶劣气候,也使天井成为大暖房,吸收阳光,加热的空气又可以传递到周围的房间里,充分体现了“温室效应”的原。到了春秋两季,打开顶棚,使之充分开敞,此时舒适的空气及阳光纳入了建筑内部。到了夏季,顶棚结构依旧开启,此时加上遮阳的百叶,既保证气流通畅,又能够遮挡阳光。如果在天井中设置水井和绿色植物,不仅可以净化空气,也可以通过水井,利用地能调节天井内部空气的温湿度。

3.2 合理控制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除了在建筑整体的布局中体现对通风散热的特点外,建筑内部的设计对内部小环境也是非常重要。天井式民居大都坐北朝南,单座宅院往往以天井为核心,周围布置厅堂、卧房、厨房和杂屋间等,各功能用房都面向天井开窗,对外不开窗或只开很小的窗户。这样,房屋的通风与采光主要来自天井。天井具有进出口通风的作用,结合开敞的厅堂,贯通的廊道,形成一个通风系统。天井在阳光的曝晒下热空气不断上升,两侧的冷空气向天井不断补充,增加内外的空气对流。这时,天井尤如烟囱,具有向上拔风的功能,形成热压通风。

具体来说,白天,阳光照射房屋,天井部分在太阳直射下温度升高快,空气上升,天井内气压低,室内各房间由于有屋顶和楼板遮挡,温度增温少,空气压力大,室内空气流向天井。夜间,天井上空散热较快,成为冷源,空气压力大,而室内散热较慢,温度较高,空气压力小,形成由天井流向各室内的风,天井内的水使风更加凉爽。

另外,天井四周都比较通透,敞厅与过厅均为开放场所,两侧厢房多以雕花隔扇窗装饰,便于通风采光。民居建筑中有单天井和多天井之分。单天井只有进风口,需要在别的地方再开口来解决出风口的问题,于是,就有了与廊道等的结合的做法。多天井可以自行解决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问题,再结合开敞的厅堂和贯通的廊道,很好地解决了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3.3 有效发挥集水和排水作用

天井四周房屋皆向内坡,雨水顺屋面流进天井,而在天井中央往往设一个水池容纳雨水。这种将雨水集中于住宅内的作法被称为“四水归一”,或者“肥水不外流”,对于将水当作财富的老百姓来说,当然是件吉利的事情了。

在排水方面,天井与阴沟之间设有通道,雨水经过坡屋面,直接进入天井后,继而迅速从阴沟流走。天井水池的深度足以积蓄雨水,缓解暴雨给阴沟带来的排水压力。水少时则多往底部出口排出,当积水达到一定深度时,便会流向阴沟排出室外。后天井的水也可以先通过管道流往前天井管道,经过屋檐上的雨管排至地面,再经天井四周的地沟泄出屋外。所有屋檐的雨水排到天井小巷,自“渗井”泄入暗渠,经暗渠全部排入水塘。

3.4 丰富空间,美化环境

中国民居将内院看成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共生的最佳场所。大户人家高墙深院,堆山叠石,庭院理水,植树栽花,天井成为他们的私家园林。小户人家面积再小也要种植几棵翠竹、芭蕉或满架苍藤,充分表现与自然的交融,也有助于景色的营造与美化,大大改善了环境生态质量。

中国民居的宅院天井布局灵活,形状有方形、矩形或狭长形,面积有大有小,变化丰富。如果在室内运用各种盆栽、盆景、瓶插和山石,巧妙地将人工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使之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充分展现了我国民居以绿色陈设为主的室内自然景观。

四、天井对于江西民居的意义

江西民居的开合式天井是我国民居中独特的天井形式。它运用活动式格棚调节遮阳,在争取良好的室内物理环境的同时又取

图4

得丰富的光影效果。其动态设计的理念对现代庭园设计也很有启发用。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西的多井制天井民居,由于处于副热带季风区,湿热性气候,夏季连续高温,天井式居虽然通风效果好,日晒水蒸发量少,但是这种无遮蔽的天井,阳光直射时会产生高温辐射热,无论是正房还是厢房夏季夜晚都比较炎热。当采用活动的格棚调节日照,封闭天井,并适时开启,天井可以藏气通风。江西民居这种开合式的天井构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室的热环境。

天井民居都有封闭而厚实的外墙,但屋面多是冷摊瓦的作法。外墙虽然有很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可是屋顶的导热系数还是很大。冷摊瓦也可能有一些微弱的串风效果,像热水瓶一样能冷却内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天井民居一般都是两层结构,人们活动空间都在底层,而楼层多作存贮之用。无疑,楼层的空间就成了人们生活的隔离层,也就保证了人们生活空间的防寒隔热要求,从而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在吉安、莲花等一些赣中地区,由于着眼解决天井在室内导致潮

湿的缺点,他们试图把天井推到室外演变成天井院的格局,为了解决室内的通风,于是在厅堂上空的屋顶开了一道裂隙,也就是当地俗称“天门”,这多少也能起到室内热交换的作用。

这些观念告诉我们,对一个建筑师来说,在湿热的地区,要解决好建筑内部的生活舒适条件,不能单靠提供足够的制冷,而是善于在传统建筑上发掘经验。在设计上,善于考虑和适应周围的环境,找出协调的形式使之达到平衡,这种平衡既使人体的生物舒适要求得到满足,也保证了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现代建筑师在研究设计的生态策略时,他们都非常重视建筑的聚落会对风的流动产生影响,从而在温暖地区发明和使用捕风窗把风引导入室内。江西以天井民居为主体的聚落街坊,由于建筑本身不依赖外墙采光,而且外墙都做成很高的防火山墙,所以就有可能缩小建筑的间距,使建筑间形成很窄的巷道,而这样俗称“冷巷”的巷道都是在夏天成为人们纳凉的好处所。

五、结束语

天井式民居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改善环境的建筑创作,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天井式民居建筑除在功能上满足使用要求外,更重要创造出一个适合人们活动,并使之有舒适感觉的空间环境。在现代社会之前,低技术和物质生活还比较缺乏时,就只能依赖于自然能源和就近获取的地方材料来营造自己的居所,寻找一种最适合和有效的模式来达到生活的最基本要求乃至逐步改善这种条件。因些,传统的建筑方法还有许多对今天而言还存在生命力的有效观念。

六、参考文献

[ 1 ] 黄浩.江西民居[ 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0 0 8

[ 2 ] 郑亚男. 江西传统民居的分期[ J ] .华中建筑, 2 0 0 9 3

[ 3 ] 李一甦.江西的气候变迁与农业布局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 9 8 3

[ 4 ] 李欣等.浅谈传统民居中的天井青岛: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5 6 [ 5 ] 程飚 .江西天井民居的生态意识江西:江西省浩风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2006 8

[ 6 ] 谢浩. 天井的建筑技术理念探究城市开发,1996(3)21-22.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天井与院落关系之初探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王俊凱指導:楊裕富博士前言 天井與院落皆為中國民居宅住的中樞,也是吐故納新的空間。但天井與院落的不同之處,除了在尺度上較不受限,院落大多大於天井;而天井往往受室內空間的制約。根據《理氣圖說》井形如船槳,長寛約四至五比一。歷代建築中,除了透過了「井」與「院」來表徵了居住的生活模式,與規劃設計的秩序感或審美感,建築可透過「井」與「院」產生了不同的小氣候。院多存在於北民多雪少雨的民居,形成「宅中有院,院中有園」。而天井則普遍存在南方溼熱多雨的氣候。 1.南方建築特色 南方民居的重要特點是以天井為特點的四合院平面佈局。民居朝向以東或東南向為主,充分利用自然日照,並順應當地主導風向,以利於形成室內自然通風。房屋進門多為天井,利用天井採光,光線通過二次折射,少有眩光且具有柔和感;通過天井合理組織室內自然通風、匯集雨水、夏季遮陽,室內設水池盆景綠化調節室內濕度,冬暖夏涼,可謂古代的天然空調。一般正屋面闊三間,中間堂屋面臨天井敞開,是一家生活起居活動中心(圖1)。兩邊廂房,堂屋兩邊的次間是臥室,臥室一般向外牆都不開窗,但均有開向天井一面的花窗,既滿足防盗安全的需要,又能減少通過窗散失熱量,也符合聚財的思想。

屋內的採光、通風、排水全依賴於天井,天井的設計,即“四水歸堂”的格局,有“肥水不外流”之意。民居平面形狀大都為矩形,柱與柱間的尺寸接近現代模矩,開間不大,進深較大,使住宅的傳熱耗熱值較,能耗較少。“四合院”建築通過其建築形式實現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和天然的生態節能思想。 圖1徽州民居常見平面佈局 南方古民居天井上都開鑿有水池,在風水理論中,“天井”和“財祿”息息相關,除了有蓄存積水的功用,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一種象徵符號,表示把財氣完全蓄積在家中而不外洩。石板圖案雕成古錢形,寓意從漏下的雨水全是財氣之水,仍然留家中。天井上的石板有深、有淺,學者的研究,發現了徽州古民居天井上的石板有“深度隨著朝代的更替變遷而逐漸減小直到為零”的規律。具體來說,明代建造的徽州古民居的石板鋪的“池狀天井”深度較深,有的甚至可成魚池,有的得在天井水池居中架石板為橋以便於行走;而隨著時間變幻,池狀天井逐漸變淺,直到最後池深為零,天井石板幾乎與門屋地坪一樣高了。

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传统民居特色分析论文

中国传统民居 ——对江南水乡民居建筑赏析和思考 内容摘要:民居的最大特点就是与自然保持和谐,不论是陕北的窑洞民居、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水乡民居还是湘西的吊脚楼等,其建筑运用的材料、造型、装饰都与它所处的环境相协调。江南水乡民居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赏析江南水乡民居可以更好的把握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和人文情怀,同时也可以提升现代水乡建筑的意境和内涵。 关键词:江南水乡民居历史结构水性回归 一、江南水乡民居的文化历史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千年得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一切民居、生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瓷都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约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孱孱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二、江南民居的布局及建筑结构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为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乡土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建筑的形式记载和描画着各民族壮丽的历史诗篇,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屡见不鲜。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亟待保护。 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要求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对特色村寨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得不到村民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会使村寨文化的传承陷入无人承担、无物承载的困境。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满足乡村振兴主体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成为必然。如何在建筑文化创新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新老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村寨建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迅速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新时期国家持续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加上村寨发展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改善需求,更加量大面广的村寨环境建设即将全面铺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筑者们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材料的取舍。 需要原样风貌传承的建造,乡土材料是最佳的选择。现代建筑中回归应用传统材料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人们怀旧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也有环保的需求。而在新型大空间建造和内藏承重结构时,现代材料无疑具有不可代替性。对建造时间、性能和造价的综合考量,最终以是否符合村寨建筑文化的场所精神和风貌传承为依据。所以在大力倡导使用乡土材料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性能、抗震性能的改良和提升,尤其是乡土材料的可再生利用,能够避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知识讲解

[转载]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 (2011-03-11 15:34:20)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作者:乘月待晓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民居是院落的艺术。这句话可能有些夸张。然而,院落是除了木结构之外明显区别于西方传统建筑的又一大特色,却是不假。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封闭性,高墙之内,自成天地,所有房舍的正面都朝向中庭,对外不开窗,或者只开很小的高窗。中国的传统民居布局采用合院形式为主流的原因另有详文细述。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域、气候、民风差异巨大,同样是合院式民居,在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形式。举例来说,北方气候寒冷,冬季时间长,太阳高度角小,所以合院整体上更加封闭,而中间的院落则更为宽敞,这样既可以提高房屋的保暖性能,又可以利用宽敞的院落争取更多的日照;而在南方,夏天日照强烈,太阳高度角大,故遮阳成为首要考虑因素,从而将院落缩小成天井,减少进深,既可以满足采光要求,又有利于通风纳凉和屏蔽强烈的阳光辐射。 但是合院式住宅面临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直接用房屋与房屋连接的方式形成院落,因为中国传统民居极少向院外开窗,则在角部的房间的采光和通风会很成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个空间的使用质量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民居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将这些各式各样的方法作一个分类和探讨,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将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1.房房相离式 要解决由“硬连接”带来的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将角部的房屋分开,成为独立的个体。这种方式因为简单直接,所以由南到北都有被运用,但是原因和形式都不同。 一般来说,北方平原地区农业民族的民居基本上都是房房相离式的,房屋的净高都不是很大,而院落都比较宽敞。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而宽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在小型的北京四合院中常可看到这种做法,方法是在正房两边设立较小的耳房,厢房和正房分开。这样角部的过度就由一个可以保证采光的耳房完成。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学生:苏晨婷学号:20141010 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也属于寒冷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且常年受到黄土高原西风的侵袭。院落呈纵深方向布置,南北长,东西窄,形成狭长院落。这种平面组织形式使得房屋和院内空间在夏季大部分时间处于其他房屋的阴影中,避免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窄长的院落空间也形成了风的通道,可组织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此外东西厢房和最南侧的倒座多为向院内倾斜的单坡屋顶,屋脊高度即为院墙高度。高耸的厢房屋顶既遮挡了太阳辐射,也防止冬季寒冷西风吹入。 北方地区日照资源贫乏,对采光纳阳的需求较高,因此院落面积大,而且房屋之间互不遮挡,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地采光和吸热,以抵御北方寒冷的气候。这些特点与南方地区相反,南方地区日照条件较好,太阳高度角大,夏季气候炎热,因此民居平面形式紧凑,形成许多阴影空间,避免太阳直射。另外,小而深的天井形式,会带来很好的热压通风效果,加大了室内通风量,可有力缓解过湿、过热等不利环境条件。 庭院形状和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和主导风向等气候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关中民居则是南北纵长的窄院,开间和进深的比例可达1:3~1:4,有些东西两房檐口间只有 1 . 1 m ~ 1 . 2 m 宽。这样纵长的平面形式可以缓解关中地区夏季严重的西晒问题,使院落和建筑处于阴影之中。庭院围合以四周房屋的后山墙为主,断开处以短墙相连。外墙的厚度、高度、所用材料和砌筑方式都因气候而异。 外墙厚度和墙体的保温隔热性关系密切。关中民居的外墙要考虑冬季防寒,往往使用热惰性较高的土坯墙、夯土墙,墙厚可达50cm,以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北方地区太阳高度角小,为了收纳更多日照,避免院墙过高而遮挡阳光,民居院墙高度不超过屋脊高度。关中地区夏季西晒严重,民居屋面半边盖,房屋后墙不开窗,高高的后墙刚好作为院落的围墙,屋脊高度即院墙高度,可达6m~7m,既可防止冬天寒风的吹入,也可遮挡夏季强烈的西晒。 窗扇是保温隔热的薄弱环节,开窗的形式和大小会影响室内空气流通、采光及保温隔热,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开窗因气候而异。 关中地区因为气候寒冷,主要考虑冬季防寒,对空气流通要求不高,开窗通常为“三封一敞”,即东、北、西三面不开窗,只在南面开窗和开门。关中民居宽敞的院落吸纳了充足的日照,为了使室内能收纳更多的阳光,建筑南向的窗面积都很大。但同时也要兼顾保温,

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中“天井”的比较探究

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中“天井”的比较探究 发表时间:2018-12-29T09:42:30.86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7期作者:刘硕 [导读] 二者形成一种新型“天井式”民居。由于用地紧张,院落改造为狭长的天井,这便是天井的由来。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济南市 250353 摘要:天井式民居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骄傲,它的精神是我们现代建筑应该追求的。本文从居住空间着手,以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为研究基础,对二者居住空间中的“天井”形态进行深入比较探究,通过不同地域、文化、功能等差异,探讨民居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深刻体会中西方古人的环境观与智慧。 关键词:徽州民居;古罗马民居;天井 一、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传统民居中“天井”的发展概况 追溯徽州民居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历史上该地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背景因素。徽州民居根据当地降雨量大和用地紧张的具体条件,既保留了“楼居式”的特征又加以调整,融合北方的院落式建筑和丘陵地带湿热气候的楼居式干栏木楼建筑,二者形成一种新型“天井式”民居。由于用地紧张,院落改造为狭长的天井,这便是天井的由来。 关于古罗马民居建筑,只能透过《建筑十书》以及庞贝、赫库兰尼姆遗址来了解建筑形式与生活状况,早期融合古希腊的古罗马民居充分尊重古希腊文化,建筑多为单层,外部开窗较小,且早期的房子只有一套房间。结合伊特鲁里亚文化同样创造出了有心中庭空间住宅。可以看出,这种有心空间的开口逐渐向内缩小,形成“天井”,这与古罗马长期对外战争所形成的自我保护心理相符。 二、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天井”设计异同 1、文化背景 我们从徽州民居“天井”这个“元素”可以了解到徽州人的“家”,是离不开“天”的,这就是为什么家家户户都有天井,从而使“天人合一”走进了千家万户。徽州民居以天井为一个最小的建筑单元,聚合成一个大的家族,反映了徽州人讲究聚族而居。徽州人利用地形地势,以及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建造了独具艺术特色的民居风格。加上儒家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渗入,以“天井”为中心的规划布局则充分反映了古人思想与伦理纲常,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尊卑、长幼的封建制度,是制度与文化思想高度结合的完整统一,是徽州地区的文化与空间形态代表。 与东方不同的是,西方人的宇宙观以及哲学思维认为人是与自然对立的。古罗马人在扩展领土的时候将城设在中间,也是一种围合的心态。在西方居住空间演变到古罗马时期时,住宅中往往多出了围合空间供人娱乐休息这种“天井”空间形态反映了古罗马人在处理家庭人员及居住理念中的包容心理,即以“家”为中心的血缘纽带、以“天井”为中心的氛围聚集。 2、空间组合形式 天井的存在,使徽州民居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体现着建筑的有机性。徽州民居可以多方向地、灵活地生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建筑沿轴向前后生长,即一进——二进——三进,每长一进只需设置一个横向天井;建筑垂直向上生长,即一层——二层——三层,限于结构材料最高到三层。叠加的楼层与地层只需在平面坐标上以天井贯通。建筑像这样生长、加接,可以改变入口方向,同时也适应变化着的需要,由此,徽州民居具备了有机生长的特点。 古罗马民居的天井平面形态在外观的形状看同江南民居大致相当,但就前期的基本形态来看,都是以“回”字型为基本型,逐渐发展、壮大。“回”字型是早期希腊式的民居形态。自古罗马征服希腊并开疆拓土后,古罗马人口增长,对外贸易繁荣,国内商业发展迅速,由此带来的居住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所以又发展出了“日”型平面与“不规则几何”型平面等多种方式。 3、形态功能作用 天井显示了建筑物对外封闭而对内开放的功能要求。在采光方面,徽州地区人口密集,建筑对私密性要求极高,对外开窗十分有限,所以一方天井成为了整个建筑唯一的采光口。来自天井的天然光线把人们的视线从琐碎的家庭杂物中引向外部庭院的景物,增加了绿化在天井中的美感。在通风方面,“天井”结构也很好的解决了当地夏季炎热、阴雨潮湿的气候问题。“天井”空间则像烟筒一样将风向上吸引,使得在烈烈夏日中保持着宜人的气候微环境。在排水方面,天井作为重要的取水,存水,排水的设施,与地面水槽、街道排水通道相互连接,利用屋顶坡面、地域的走势,根据坡向形成落差,最终将多余的水流排出,极具生态价值。 古罗马住宅关于“天井”的采光与通风关系与江南民居的效果是一致的。古罗马地处地中海沿岸,夏季多雨、潮湿,从建筑顶部可以看到,古罗马的天井收口较小,这样能更有力的将室内的潮气吸出室外,随时保持室内的空间环境。古罗马天井空间同样具有排水与遮阳的效果,与徽州一样,古罗马天井内的水池就是为收集雨水而建造的,在考古发掘中,并没有发现专门取水的水井,可见,水源的大多来源源自与此,通过坡屋顶的水管设施汇流,最终落入水池中,这一点同江南民居的排水方法是一致的。 三、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天井”形态对现代环境设计的启迪与思考 无论徽州还是古罗马,天井形态在古代社会是一种“原生态”的建筑活动。在空间造型方面,天井空间对内具有天然的心理屏障,对外也是一个良好的抵御外侵的建造手法,同时通过借景等手段使得建筑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在当今建筑高层与超高层越来越多、技术进步、材料提升的今天,这是理应更多考虑的问题。在空间能耗方面,天井的设计是一种绿色设计理念,符合可持续发展观,这种“绿色”的天井空间,健康舒适、节约能耗、保护生态,所以应当像古人那样,在设计的开始,就将保护环境视为设计的初始思路。建筑节能在未来人口越来越多的社会背景下注定是设计的出路,这一点,天井空间为当代设计师提供了优秀的空间参考和形态支持。在空间循环方面,一方天井,不需要中央空调或换气扇等机械手段,使空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居住的人也会因空间的循环往复而变的不再沉闷,舒缓着人的心境,这也是体现天井空间生态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筑在使用的那一刻起,就会开始出现矛盾,它要面对居住者的变化发展。 这就要求建筑具备一定的有机生长能力,以及时地采用改建扩建、重新分割等手段,使建筑延续生命。这对当今的建筑设计是有很大启迪的,如果充分认识建筑的有机生长能力可以应对其使用功能的变化,就可以避免过多没有必要的拆迁,能使建筑充分发挥价值,避免人力物力及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传统徽州民居和古罗马民居一般都能保存百年甚至数百年。这些民居能够经历这么长时期的使用,而不

江西古村落调查报告

众多古村落急需保护 -----江西古村落调查思考 翻开地图你会发现江西有如此众多的古村落,那些古老的建筑历史久远,文化深刻,让世人瞩目。如此之多的古建筑,非亲历目睹方能领略其中的精髓,然而它们却濒临危亡,很多未被重视起来,它们急需要被保护! 南丰傩舞,据考证起源于大禹治水所演创,是古人用以驱疫逐鬼时跳的一种面具舞。至今已数千年之久。它的特点是:古老稚拙,粗犷豪放,具有原生形态牲。1996年11月,南丰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傩舞艺术)"。2002年月12月,南丰傩舞这一濒危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上海电影制片厂等诸多媒体曾先后赴南丰拍摄傩舞专题片。日本、法国等专家、学者风涌而至。香港凤凰卫视电视系列报道《寻找远去的家园》之一“谁来拯救南丰傩舞?”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抚州城外大公东路中段南侧,有一座飞檐层叠的花接式古建筑,就是抚州会馆。硬山顶,山峰式内卷棚,明间抬梁构架,次间穿斗构架,脊瓜柱坐落在栌斗上,斗枋雕各种花卉,门窗经改建已非原貌。据有关人士考证,该种类型的古建筑在全国现存不到10处,江南更为罕见,是难得的建筑活资料。现为临川县建筑公司和临川县畜药厂职工宿舍。由于年久失修,会馆破旧,油漆剥落。会馆正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 2004年9月,在江西抚州市黎川县城东北约40公里外的洲湖村,一处外形酷似大船的建筑被发现。从船屋侧面的北山南瞰,只见船形古宅如同一艘坚实宏伟的航空母舰逆水向东行驶,船屋周围有数座古屋,这些古屋像簇拥着航母的护卫舰、驱逐舰,与船屋一起形成建筑群落。这巨型豪宅的船式外形,象征什么? 那108个独立房间又寓意什么?是否为历史学家探寻的反清复明“洪帮秘地”?是民宅还是军事设施?主人究竟为谁?后裔踪迹何在?豪宅设计为何这般奇特?“船屋”与闽西客家“围屋”有何渊源?……迷团百结。藏匿在深山里的大船。船屋的发现,如一石击水,荡起层层波浪。各路学者纷纷出马,试图破解船屋之谜。然而,记者最近发现,这样一个极具历史研究的古建筑群,因为缺少维护,如今处境令人堪忧。 千古第一村---乐安流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漫步流坑,面对数百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明清古建筑和缤纷斑斓的字画、工艺遗存物,不由你不产生颜回“欲罢不能,既竭吾才”般的感叹。1997年8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专程考察流坑时,对流坑古村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流坑村的历史从五代一直延续到清代,延续时间之久,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之高,建筑艺术之精美。保存之完整,文化内涵之丰富,恐怕是国内其它地区的古村落所不能比拟的。""完全可以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来也可以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村中较好地保存了一批有确切纪年的明代及清早朝的民居建筑,自明万历年间至清乾隆年间几无缺坏,是研究我国江南民居由明代向清代演变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保护好这些古建筑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上仅列举了江西抚州市的一些古村落,仅抚州市属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200余处,而江西省的古建筑村落又何止这些!更多如吉安渼陂古村、钓源古村,大余梅关古道,龙南关西围屋,赣县白鹭客家古村,……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

目录 前言----------------------------------------------------1 一、乌镇古建筑概貌--------------------------------------1 1.1乌镇概况--------------------------------------------1 1.2乌镇街道和建筑--------------------------------------2 二、乌镇街道的空间艺术---------------------------------3 2.1巷街----------------------------------------------4 2.2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5 2.3街道空间艺术----------------------------------------6 三、乌镇街道空间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启示--------------------6 3.1“因势利导”“、因地制宜”---------------------------6 3.2继承古镇街道空间艺术的设计手法---“回归街道”-------7 3.3和谐的建筑景观设计理念------------------------------8 四、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9 4.1公共活动空间----------------------------------------9 4.2半公共空间----------------------------------------10 4.3披檐,临水敞廊--------------------------------------11 五、案列分析----尊重传统的和谐“乌镇剧院”--------------11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教案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了解我国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特点,感受我国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本课,能运用所学分析方法,认识其他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和特点 情感方面:通过本课学习,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特点(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 三、教学难点:能从结构、布局、功能、文化、艺术等方面去分析其他传统民居建筑。(知识迁移)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图片: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蒙古包、上海石库门…… 师:同学们知道这些建筑是哪里的吗? 生:知道,北京四合院…… 师:为什么中国传统民居会如此多样化呢?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中国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板书课题) 2、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特点

(1)、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课题播放图片: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干栏式木楼、云南“一颗印”民居 师:想一想,这些建筑都有哪些独特之处?它的特点是什么? 生:观察、思考 师:总结五大特色民居建筑的特点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院落民居的典型形式,之所以叫“四合院”,是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大门,关起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像院落中心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结构:单栋单层的房屋围合而成,木架为房屋主体,辅以砖石结构,坚固稳定 功能:垂花门区分“外墙内院”,影壁起着阻挡视线的作用,游廊链接各个房屋,遮阳避雨 艺术: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精美的砖雕彩绘,为四合院增加了细节之美,突破了色彩单一性,院内的植物和陈设处处体现了主人的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文化:四合而居寓意家庭和睦、祖孙同堂的愿望,房屋的建制与布局体现了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

浅谈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c7866202.html, 浅谈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者:宋雪峰 来源:《大观》2016年第10期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族文化和建筑艺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传统民居改造中,既要传承民族建筑文化,又要创新民族建筑艺术。本文对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民居;改造;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云南是我国世居民族和特有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据统计,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0%以上的自然村有12000多个,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约70%。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类型多样:如分布在滇南、滇东南、滇西地区的傣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壮族、德昂族、彝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干栏式、吊脚楼民居;滇西北、滇中地区的彝族、普米族、纳西族摩梭人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井杆式、木楞房、垛木房民居;滇南哈尼族聚居村镇的蘑菇房民居;滇南、哀牢山区的彝族聚居村镇的土掌房民居;滇西地区的白族、彝族、纳西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民居;滇西北的藏族地区的平顶碉楼民居;滇西北地区的傈僳族聚居村镇的千脚落地房民居;滇中、滇西一带的汉族、彝族、满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一颗印、合院式民居等,堪称中国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大观园。 一、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族文化与建筑艺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发展,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必然在保护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也会在传承中得到创新,在创新中得到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为因果,传承与创新互为表里,建设需求和建筑艺术总会处于相对平衡。特别是提取和重构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造型、图案、色彩,提炼标志性的民族文化元素,对民族传统民居进行装饰;运用民族文化符号,或改变民族文化符号的组合关系,结合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表征、空间构成、环境意识、营造技术,创新设计出特色浓郁的时代经典民族特色民居,使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改造后更为新颖和突出。因此,对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既是传承传统民族建筑文化,又是创新民族优秀建筑艺术,是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原则 在传统民居改造中,要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必须坚持4个原则:一是保持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原则。在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的保护与改造过程中,要严格保持原有民居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不改变传统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外立面特征和基本材料。二是修旧如故的原则。在修复村镇内具有保护价值的濒危建筑物或构筑物时,使用旧木料、旧石料、旧砖瓦等材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简析

传统民居庭院的布局特点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特点、建筑布局、布局功能和影响等方面阐述了传统民居庭院空间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居庭院;继承;发展 中国传统民居以庭院式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庭院空间的形态更加多样。它融会了我国古代文学、诗词、绘画乃至音乐之精华,把建筑、园林艺术充分地融为一体,紧密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主题,形成了优雅和谐的人居环境。这种内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反映我国特有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把建筑和庭院空间视为一体,创造了中国独特的“庭院文化”。 1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文化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几千年风格的一贯性,即庭院式布局,首先来源于中国哲学思想与空间的渗透。在山西、河南的下沉式庭院最早形式的四合院,这些庭院富有较强的人文特点。首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特别是在各地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传统民居的布局,不仅顺应环境,表明出对自然的土地、水源的尊重及阳光、空气、水、植物等天地万物的容纳,而且还追求精神上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四合院所创造“与世隔绝”的气氛,也体现了“在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2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地域特点 各地区传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中最明显、影响最为深远的载体。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与其地域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由于各地有着地域、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审美观念、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的差异,有着各自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所以不同的民居既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包括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又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因此,不同地区的民居庭院,也就随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 3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建筑空间布局 以群体组合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非常注重庭院空间布局的技术与艺术,把“庭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与空间核心,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时空意识。 纵向深度延伸的空间 中国传统观念历来重视主次、尊卑,而横向联系不适宜体现主要院落的重要地位;一般院落又均为南北向布置,横向联系不能体现北屋的尊贵地位。可见,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布局,事实上并未从使用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宗族内长幼、尊卑的层次关系。成组的院落变化也遵循着相同的关系,随之带来的院落尺度、建筑型制的同时变化更是按照同样的秩序在进行,形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独有的“庭院深深几许”的情景。 中轴对称、正方位的布局 受中庸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择中”意识也很强,在组群中往往对“中轴线”和轴线核心位置十分重视,所以传统民居建筑的主题贯穿在中轴线上,空间的秩序感极强。但是,有时由于民居建筑功能的不完全对称、地形地势的变

中国传统民居论文之杭州民居

中国民居课程论文——杭州民居 前年九月,我利用空闲时间去杭州游玩了几天,杭州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杭州,除了西湖的美景,具有江南特色的传统建筑也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去欣赏。我到达杭州后,在等待观看钱塘潮时,参观了距离钱塘江边不远杭州城市规划展览馆,通过观看传统民居保护的介绍,我领略到了杭州民居的魅力,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我参观了清河坊、南宋御街和拱宸桥等民居建筑群,只是由于时间有限,没有来得及游览小河直街,希望下次造访杭州有机会去看一看。 清河坊小吃街是一个游人如织的步行街,街边由于商铺装修,民居的原样已经略有改变,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杭州民居建筑的特点。这里的民居具有洁白的墙壁和黑色瓦片的屋顶,凸出的屋檐方便排水,以适应杭州的梅雨天气,在洁白的墙壁上,青黑色的霉迹依稀可见,反应了这里湿润的气候,霉迹与同样是黑色的瓦片相映成趣,达到了一种意外的和谐。 图1清河坊小吃街(本人拍摄) 与清河坊小吃街相交的南宋御街风景区(中山路沿线)也别具特色。相比清河坊来说,南宋御街的游人相对要少一些,许多民居、名人故居也更好地保留了原来的特色,街上每隔一段距离会有仿古的牌坊,来还原民巷原本的面貌。

图2南宋御街牌坊(本人拍摄) 沿着南宋御街走到鼓楼附近,许多游人就准备打道回府了,然而在鼓楼以东,还可以参观胡雪岩故居,再沿着中山路往南走,还可以参观仍然有人居住的传统民居,十分具有生活感。 胡雪岩故居的墙体和屋檐的色彩搭配与民居相同,只是富家的宅邸有着更大院落,更高的围墙,从外面很难一窥究竟,相比普通街边可以随意探视的民居,显得更加威严、气派。 图3胡雪岩故居(本人拍摄) 鼓楼以南的街巷可以说是一个惊喜,我一度认为杭州市区的传统民居都像清河坊一样只具有游览功能,没想到还能够找到几个仍然有市民在居住的巷子。而

中国传统民居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民居调研报告 ——江苏苏州地域的民居形态分析 姓名:钱书恒班级:环艺10-1 学号:10103070124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一定历史文化时期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建筑。民居是最为常见的建筑类型之一,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民居常常呈现出鲜明的地方风格,江苏自然条件优越,长期以来经济,文化极为发达,因而造就了当地民居的典雅和精致。 我今年夏天和同学有幸去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苏杭,完全是自助游,在去之前,也对当地的文化和建筑做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为时共七天,亲身实地的体验一把江南建筑。其中苏州对我印象更为深刻,第一是因为有关苏州的行程是我筹划安排的,第二是因为,苏州与杭州相比,传统的文化气息保留的更多,随处可见具有江南传统气息的民居建筑,而杭州更大,给人更多的像是现代的大城市。所以,我希望能够借助这次机会,结合自身感受,更 深的去探求一下江苏的民居,我参考的主要资料 是雍振华老师编写的《江苏民居》一书。 在唐中叶时,北方战乱频繁,土地荒芜,民 不聊生,安史之乱后,北方出现了比西晋末年规 模更大的汉民南迁。当时,在迁移的人群中,不 仅有大量老百姓,还有官员和士大夫,而且大多 数是举家举族南迁,由于江南比较安定,经济上 相对富裕,因此导致人口越来越密集。历史上三 次大规模的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 义,除了宗室、贵族、官僚地主、宗族乡里外, 还有众多的士大夫,文人学者,他们的社会地位、 文化水平和经济实力较高,到达南方后,无论在 经济上,文化上,都使南方地区获得了明显的提 高和发展。 江苏自然环境优越,在我国广袤的疆域中,江苏的自然环境堪称的上得天独厚,江苏地处中国东部,地理上跨越南北,气候、植被也同样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我国三大河流,长江、黄河、淮河都曾与其有交集。丘陵地区常常被视为理想的居住之地,始终存在着人们的生活印记。因为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特定的自然环境,影响着无数人的生产生活,也影响了他们的居住建筑。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磨砺,这里的民居已适应周围的环境,从而显现出地方特色。 气候条件也是影响人类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生产方式,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江苏各地平均气温介于13℃-16℃,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0-3.3℃,其等温线与纬度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为最热月,沿海部分地区和里下河腹地最热月在8月份,平均气温26℃-28.8℃,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 江苏基本上由长江和淮河下游的大片冲积平原组成,全省的地势总体上相当低平,是中国地势最为低平的一个省份。江苏省的平原面积7万平方公里左右,占全省面积的69%,主要包括长江下游两岸的太湖平原、高沙土平原(均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淮河流域的里下河平原、黄淮平原以及东部滨海平原,这些平原之间连为一片,并无显著的分界线。 江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文化重心之地,并经历文化重心从汉唐以前的江淮地区到唐宋以

江西传统民居的天井

江西传统民居的天井 摘要:江西民居遗存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类型,特别是在经过几百年的自然破坏和人为损毁,能保留下来还有如此众多的数量,在全国应是非常珍贵的。江西民居的建筑形式、构造特点和装饰风格都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就其基本特征而言,天井式民居是此类型民居中最丰富,最完整的一种类型,并且可以追溯跟踪到其发展和消失的脉络,具有科研价值。 天井民居在我国江西传统民居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类型,而且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段中被群众广为接受,可以看出,天井民居有它非常优秀的特征,从各方面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 关键字:江西天井民居 一、江西自然地理环境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南岭以北,位于北纬24。29 7 14”--30。4 7 41”,东经113。34’36”一118。28’58”之间。东南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向北开口,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全省山多地少,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之说。江西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7.6叫9.8度之间。最高气温39.1℃,最低气温仅一4℃。全年降雨量为868.3—1862.2毫米。全省气候特点为夏热、秋爽、冬阴、春寒。在这样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中生活,其主要矛盾要解决建筑的隔热和防潮问题,而且还要适应许多山地建筑中所遇到的微气候特殊情况。 江西的先辈在长期的自然斗争中寻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特点的居住模式,这就是天井民居。这种民居,可能不需要依赖更多不可再生能源,就能获得比较适宜的人居环境。江西传统民居大概可以划分类三个类型:赣东北到赣中的天井式民居:赣中一部分地区的天井院民居;赣南的围楼民居。总量和分布都以天井式民居为主,而且天井院民居和围楼民居都带有天井民居的要素和特质。 二、何为天井? 1、天井的定义 “天井”一词最早见于《孙子行军篇》中:“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必然远之勿近也”。天井通天接地,使居住建筑中热环境不断新陈代谢。在我国传统民居中,天井在建筑的空间和平面中,都处于核心的部位,它由过厅壁、堂屋、厨房与外墙壁围合而成,其面积不大,宽度通常相当于正房中央开间,而长度只有厢房开间的尺寸。小天井的大小一般是4.0m×1.8m左右,富裕人家或者大家庭也有多进天井的。天井除了应用于民居,也应用于村落的公共建筑(如祠堂),设置的目的和作用与民居基本相同。天井联系起了建筑的内外空间,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上最好的诠释。(如图1所示)

江西古村落保护发展现状观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说: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农村,文化的根在农村。然而,现实中,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提速,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曾感叹道,“古村落的保护,比保护一个故宫更难”。之所以如是说,是因为古村落自建村以来,从现在到未来,都是人们聚居的地方,生活方式、思想理念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生活在进步,居住环境会改变,村落景观也必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古村落保护不仅涉及建筑的问题,更涉及文化、民俗、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 4月25日,全国古村落保护现场会暨村落文化论坛在江西省吉安市举办,会上,专家学者们也再一次呼吁“应守住文化遗存的最后一道防线”。 守护与开发的悖论:对江西古村落保护发展现状的观察 古称庐陵的江西吉安,散落着欧阳修、文天祥等名人的祖籍地,虽然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这些历史村镇中的居民却由于古建保护的要求,生活条件得不到相应改善。古村落保护在村民翻修新居、为旅游业建造统一规格的仿古建筑过程中困难重重。 固态建筑保护宏观微观下的不平衡 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活化石,古村落以有形的姿态承载着一个时期的历史,其保护的意义无可置疑。4月26日,吉安市委书记王萍介绍了吉安市的古村落保护成果:“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3个,特色历史文化名村12个。” 不过走访中,记者发现吉安市的几个古村落发展并不平衡,钓源古村、渼陂古村整体保存相对完整,祠堂、书院、旧居等也颇具规格;蜀口古村的新建筑却明显映衬了老屋的破败……对于这种不平衡,吉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黎生说:“这种情况不可避免,一方面各个村落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本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另一方面政府的规划资金有限,一个古村的规划就需要8万到10万元。”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江西师大历史系教授梁洪生说,截至2011年12月,江西省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49处,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1个,占全国的6%,但分布较集中于赣东北。而据中国民间文艺家研究所副所长王锦强介绍,古村落的保护发展在全国来讲也是不平衡的,这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都有关系。 即使是村民,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这些古村遗产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古村落里的老建筑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很难符合当代年轻人现代化的生活需求。钓源古村一位51岁的肖女士说,全村大概120多户,目前村民喝水仍是到全村唯一的一口千年古井挑水,遇到雨天,井水会变浑浊,所以大家都要在前一天提前担水回家做准备。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渼陂古村,导游也介绍说,古村有很多仅供一人通过的小巷子,村民想推着自行车、摩托车进出都比较困难,所以年轻人一般都住在古村外面规划的新农村。 对于如何保护古村落,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万建中认为关键是要让居民住在古村里,居住在那里才是最好的保护。但同时出现的生活不便等问题,确实也阻碍了不少人对老建筑的坚守意愿。王锦强说,古村落保护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矛盾,老建筑需要原样保护,而且由于老建筑本身的限制,很难添置现代化的生活设施,生活条件难以改善。所以当地政府会在利用这些古村发展旅游业后,给村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武星宽梁文桂 【摘要】:由于自古受宗法礼制、风土民俗及气候、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想要涵盖所有的民居式样并非易事,因而也就出现了多角度的民居分类方法。 【关键词】:造型构造方式地域行为习俗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我国的建筑起源于一个“防”字,由“防”的理念衍生出向心性的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想的美的构成。1[①]之所以会有这一理念,是与古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历史有关。同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宅为了防止寒风与风沙的侵袭也不得不筑起高墙将住宅尽可能地围合起来。从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住宅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向心式的住宅构成。到了夏商,中国已经有了将房屋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央设置内(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称为“四乡之制”。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进入汉代以后,四合院住宅已经相当成熟,直至近代,中国民居仍然保留着厚厚的外墙,房屋围抱着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竖起坚固的墙壁,将住宅、村落、城市包围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行为。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介绍。 一. 从造型的角度,分为规整型和非规整型民居。大量的民居造型都很规整,首先表现在平面布局的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是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内院,院子四周由四栋房屋相互围合,“四合院”因此而得名。院子正面朝南的主屋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以供出入。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座四合院在平面立面上是对称的。 这种四合院形制的空间封闭性,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体现。这类民居形制,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其次,这种规整型民居多见于北方。从文化性格看,北方人相对要比南方人更注重于文化规范。北方天寒,物多收敛,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较宽阔,这样也可以接纳更多宝贵的阳光。 非规整型民居以南方为多见。尤其在丘陵地带,地形地理复杂多变,建筑不得不因地制宜。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人的心态活动多变,加以地基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传统的不同,其民居的非规范性可能明显一些。 二按建筑构造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由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的北方中原地区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此基础上,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