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

3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相似性与个体差异性

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

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教育怎么样使人的价值得到体现?

①要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

的认识

②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

③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

④应该使人们清醒的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7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8教育目的的意义

①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②教育活动的归宿

③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

④对一切教育工作有指导作用

9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10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教学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11最早用法律形式提出教育目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3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

谐发展。

③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5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定,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

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16学生本质属性

⑴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①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17教师职业性质

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②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8教师职业的特点-----多样化

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示范者角色

④管理者角色

⑤朋友角色

⑥研究者角色

19教师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1教师中心说---赫尔巴特学生中心说---杜威主导主体说---苏联和我国一些教育家22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3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24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

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25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①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②建立教师威信

③善于同学生交往

④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26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27课程的概念: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某一门学科

28课程具体表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29课程任务的角度分类

①基础性课程

②扩展性课程

③研究性课程

30制约课程的因素

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对课程的制约

②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课程的制约

③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对课程的制约

④课程理论的制约

31课程目标的特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指导性

32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认知领域目标: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领域目标: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动作技能目标: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

33课程设计概念: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34课程设计意义

①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

②课程设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

35教学计划(所有的课程的总安排):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征

36教学计划的构成: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实施要求

37课程实施的结构

①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②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③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④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⑤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结构进行规划

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38课程表安排原则: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39教学的概念:在国家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途径

40教学的作用

①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②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③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41教学的一般任务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④关注学生个体发展

42教学认识活动的本质

⑴教学过程只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论述:这里的认识不等于“认知”,是一个层次高于心理学中的认知的哲学概念,即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积极的反映,概括着心理学上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等全部活动和过程。教学过程首先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教材掌握科学认识方法,以最经济的途径认识现实世界并改造主观世界、发展自身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同样受一般认识过程普遍规律所制约。

⑵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①认识的间接性

②认识的交往性

③认识的教育性

④有领导的认识

论述: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特殊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的去认识世界。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认识是发展,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4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4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⑴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⑵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自己潜在能力,使学

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⑶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⑷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44教学过程的结构

①引起学习动机

②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

③巩固知识

④运用知识

⑤检查知识

45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①直观性原则

②启发性原则

③巩固性原则

④循序渐进原则

⑤因材施教原则

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6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47

论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

论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 衡阳市与日本资贺县栗东市结为友好城市,衡阳市教育局从1999年开始组织人员与日本进行互访,在访问中我们中了解到日本早在1990年就已基本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做到了以下两点:一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二是教师以培养能力为主,使学生自身触动的获取并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日本的教育模式与我国目前的双基教育有很大区别,我国虽然早在本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己提出了素质教育,但目前仍然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克服,本文仅就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谈一些粗浅认识。 1.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现状是国家重视教育,大力投资于教育部门,在农村兴办了许多所希望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超越于外国许多国家,并重视全民素质的提高,大多数学生重视学习,爱学习,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组织纪律性强,教师组织教学比较轻松,但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情况,也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这是由于相当一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以至于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1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框架 纵观中国当今中小学的教育状况,由于衡量——·所学校,一个班级的优劣,是看其升入高一级学校,特别是升入重点学校人数的多少,所以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实际上都是以应试为教学目的的,有的学校仍然依靠单纯的课堂教学去完成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任务,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强化升学应试学科,即便是有的学校想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可是有的家庭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缺乏应有的理解,仍然自己请家教,强化应试学科,将学生局限于教材的范围之内。比较起来,日本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比中国学生强,例如:在英语的学习上,日本学生的口语,听力能力较中国学生差,但他们拥有的词汇量大,能够看懂大量的外文资料,学习的主动性强,自己想要了解的,自己会主动进行查阅和翻译,中国学生大多数局限于教材的范围之内,对教材钻研得很深,阅读面却不广。因此,尽管素质教育已提倡了近20年,却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框架。 1.2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 有部分人认为抓素质教育就要废除考试,他们说,只要有考试,就有应试教育,并过分强调减轻学生精神压力,对学生的分数实行保密;但是我们都知道考试是培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和高质量的国民的一种手段,素质教育不是不需要知识教育,也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可以改变考试制度,不能用考试这一种模式去束缚学生,如果简单的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反而会造成学生对学业的忽视,甚至会造成教师在具体操作时无所适从,以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受到排斥和否定。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内容

(一)举止文明的习惯 举止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姿态。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势和表情等。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财富。 细化目标:1、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2、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3、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 4、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 5、向别人请教,态度要诚恳。 6、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喧哗。 7、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同学。 8、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 9、集合做到“快、静、齐”,观看比赛文明喝采。 (二)诚实守信的习惯 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 细化目标:1、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去做。2、答应的事确实难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原由,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3、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说话要算话。 (三)尊重他人的习惯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与受人尊重一样, 尊重他人是我们的需要。 细化目标:1、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2、用心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3、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4、不打扰别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要及时道歉。5、未经允许,别人的东西不乱动。 (四)守时惜时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从小懂得“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从小养成守时惜时的良好习惯。 细化目标:1、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2、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

路上溜达玩耍。3、回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当天毕。4、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五)懂得感恩的习惯 学会感恩是人性的体现, 懂得感恩是责任的要求。懂得感恩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 细化目标:1、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顶撞父母、老师。2、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主动给老人洗脚、捶背、夹菜等。3、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4、孝敬父母,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六)勤俭节约的习惯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刻不容缓。 细化目标:1、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划,不随便撕扯作业本。2、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买零食、玩具等。3、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4、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关紧开关。5、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要爱护,轻开关门窗,轻拿轻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乱写乱划乱贴。 (七)遵守秩序的习惯 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没有秩序任何集体活动都无法开展。 细化目标:1、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2、上下学排路队,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3、购物、上车时自觉排队,不加塞,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4、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 (八)勤于动手的习惯 自己动手可以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能力。

对教育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的(二)

对教育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的(二)

————————————————————————————————作者:————————————————————————————————日期:

对教育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的思考 ----结合我市教育情况浅谈教育改革中的困惑 姓名:郑世海 单位:马鞍山市实验中学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八日

摘要:在当今教育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还有很多,如:绩效工资实施以后,教师师德水平下滑的问题;职称比例不合理和结构性缺编,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民办学校的不断扩张,导致公办初中生源减少,制约和影响公办学校发展的问题;家长反映意见大的“问题教师”,如何进行处理的问题等等。我想,这些可能都是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的管理者,下面我就结合我市情况和工作实践谈一些浅薄的认识。 关键词:教育改革问题剖析策略 问题一:绩效工资的实施,导致师德水平下滑 剖析:国家对教师实施绩效工资新政,本意是为了奖励那些工作量大、津贴少的一线教师,以“缩小教师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差距”,同时也为了抑制有偿家教和灰色收入,从而让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梦魇。绩效工资兑现了(还有30%),按说,教师应该感谢,应该勤奋工作。可是,事与愿违。目前绩效工资实施后,可以看到多数人不是心存感激。由于高中教师目前还没有实施绩效工资,更是满怀愤激。可以说绩效工资的实施不是促进了师德水平的提升,而是导致了师德水平的下滑,原本工作积极,认真教学的老师不再甘于奉献,因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是一样。 策略:人的行为是受到自律和他律两方面因素影响的,针对绩效工资的实施,导致师德水平下滑现象,笔者认为,在加强师德建设中也应该做到自律和他律双管齐下,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可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有意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有制度的教育 正规教育(制度化教育)的主要标志: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废科举,兴学校”,产生于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实施于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特点):(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发展的过程:古代教育古代中国夏代是最早兴起学校教育形态的六艺教育:1、礼2、乐3、射4、御5、书6、数 汉代的选士制度(人才选拔)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古代欧洲:特点:1、教会学校教育制度2、骑士制度 近代教育:文艺复兴是标志(欧洲) 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现代教育: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XX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萌芽2、独立3、多样化、4、理论深化 中国:孔子的学说: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的来源 2、“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的来源,(宋代、朱熹)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个性差异 4、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年龄差异 5、“三人行,必有吾师,择其易而从之,不易而改之”从师之道 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矣悦乎” 7、“温故而知新”方法 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爱,忠孝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行相结合 道家《礼记》中的《学记》主X启发式教学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国外:苏格拉底(古希腊)问答三步,第三步,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思索,得出结论) 柏拉图《理想国》(古希腊)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古罗马) 教育学的建立

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兴办的幼儿园越来越多。这解决了农村大量务工家庭幼儿无人照看的问题,也为农村学前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一些幼儿园由于设施不配套、师资匮乏、教育不规范等因素,导致农村学前教育良莠不齐,质量普遍低下。少数幼儿园还存在着收费偏高、师资缺乏、质量欠佳和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是办园条件差,设施不配套。农村幼儿园绝大部分规模小,不分年龄大小设置教学班,每园招收幼儿只有几十人或100人左右,教师也不超过一两人;幼儿园床铺数量极少,有的甚至没有。园内缺乏基本的安全卫生保健措施,没有医疗室,没有幼儿专用水杯;有的幼儿园连一个规范的厕所也没有,更谈不上音乐室、游戏室;教职员工没有经过体检,存在安全隐患。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较低,导致师资配备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而且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一些民办幼儿园根本就没有专业教师,文化水平较低,不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或者说不懂得学前教育。 三是教材、教学不规范。有些农村幼儿园没有正规的教材,随意到新华书店或书摊挑选几本少儿读物作教材,不少读物超出了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随意性大,没有课程表或是完整规范的教学计划。 四是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在行为规范方面,过于限制自由;在学习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写拼音生字,做算术题,上课时间长,户外游戏活动时间少,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利于幼

儿全面健康发展。 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逐步解决。我们建议: 首先,进一步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加大财政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建议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支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为幼儿园培养、配备合格师资,加强监管,努力实现城乡学前教育的公平,探索一条农村幼儿园办园化之路。 其次,进一步完善基层教育管理体制,采取得力措施规范农村幼儿园办园行为。建议政府出台针对学前教育的地方性法规,规范学前教育的政府定位、管理机制、经费投入、办园质量标准、考核机制等,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可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兴办幼儿园,让农村幼儿有学上、上好学。充分利用闲置的村级小学或适宜场地,或是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或个人兴办私立幼儿园。教育部门也要对农村幼儿园进行严格评估,提高办园质量,缩小城乡学前教育的差距。 再次,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政府应确立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地位,逐步提高工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继续有计划地发展幼儿教师的培养;建立长期有效的农村幼儿教师培训进修机制,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榆中县邴家湾学校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四日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学习“双主双效教学模式”后关于教、学、评的教研心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极大地震撼着传统学校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原来稳定的结构形式,如何教?如何学?如何进行学习评价?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我试图从教学教育模式的定位进而更新教师素质和教学评价策略的角度进行探索,以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教学模式概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教学模式包含以下几个要素:①指导思想:它是建立各个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指导下提出来的。②主题:是教学活动进行的线索,主导着教学模式的形成。③教学程序: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也使得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另外还有几个隐含的因素:④目标:任何教学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标,使主题具体化,也是主题或教学活动前进的方向。⑤策略:不同的教学模式会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目标。⑥内容:不同的教学模式有适合自己的课程设计方法。⑦评价:不同的教学模式因其主题、目标、程序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教学过程中多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地构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至于模式中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则因教学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概括起来,世界目前流行的总的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为“教师中心模式”),一种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为“学生中心模式”),还有一种就是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教师学生双主教学模式”(简称“双主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授式,其结构“讲、听、读、记、练”,特点是解释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因其易于为教师掌控教学节奏,课堂知识输出的容量大,“教”的效率高而被许多教师采用。而有人认为这种模式抹杀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大行其道的今天,现代教学理论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目前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其本质也是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一味强调学生这一“主体”,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失去方向,导致走入学习的误区。 本着对教学质量的追求,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本着践行学校办学理念的需要,我们的教师是不是也应该思考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变革和重建呢?因此,我认为现代教学应是“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的和谐统一。实施“教师学生双主双效教学模式”. “双主双效教学设计模式”是介于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模式之间,其主要是在保留“传递-接受”式教学活动进程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积极利用以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在人与机、人与人交互中让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探索,发现,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既在必要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

教学理念的变革必然促使教学方法的变革不言而喻传统的

教学理念的变革必然促使教学方法的变革。不言而喻,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不仅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调动不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而且也发展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当然也培养不了学生的整体素质。那么符合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又是怎样呢?就英语而言,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要想培养出有能力的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实践。因此,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加强语言实践活动,实现师生互动,具体来讲就是: (1)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是交际教学方式的发展。它利用真实语言材料,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培养真正的交际能力。所谓“任务”是指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做的事、进行的活动,如订票、订房间、订餐、买东西、问路、访友、借书、看病等。采用这种学习方式,能促进英语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解决英语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实践、调查、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活思维,丰富想象力,发展协作的创新精神。 (2)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以学生小组为基本形式、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一种学习策略体系。教师通过教给学生协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应在互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探索“问题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发展类比、联想等发散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思维能力的空间。学生探索、思维的过程主要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要变“让学生提问教学”为“以问题为纽带教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最佳的教学模式

静悄悄的教育存在变革

静悄悄的教育存在变革 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影响一个算一个,帮助一个算一个"。 南方周末:上次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你谈到要从中学教育退出。现在也有人在体制外做各种教育实验,有跟社会结合很紧密的职业教育,还有从国外引进的各种教育理念。有些家长不愿让孩子进入12年的基础教育体系,想让孩子接受另一种教育,这能走通吗? 钱理群:我提出退出中学教育,是因为认识到整个中国教育病症已不是观念、方法问题,而是利益问题:中国教育已经形成了巨大利益链。组织教育改革的人就是在应试教育中获利的人,这就是应试教育越反越红火的原因所在。现在中国的整个改革都进入了深水区,教育改革尤其如此,不彻底斩断围绕应试教育建立起来的利益链条,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毫无希望。这不是单纯的教育内部改革所能解决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要"在教育之外谈教育" 的意思。你所说的在体制外的教育试验就是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 在体制外做教育试验中,我注意到出现了一批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文关怀的民营企业家,他们正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教育。中国的私立教育可能会打通另一条路。但可以到这类学校读书的人有限,绝大部分还得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在体制外开辟新的教育,不太可能形成主流。 问题是,体制内怎么办?这也是许多教师向我提出的问题:我本来就不在中小学教育界,而且已经退休,当然可以"退出";但现在处于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却是退不出的,他们还要吃教育这碗饭,又不甘心混饭吃,应该作如何选择?我和许多老师都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形成一个共识,就是"好人联合起来做好事"。具体到中小学教育领域,所谓"好人",就是我所说的"真正的教师"。真正的教师有两个特点,一是他们自己爱读书,爱学习,有上进心;二是他们心存教育良知,爱学生,关心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样的教师,在教育第一线是不乏其人的,我的估计是比例小而绝对量不小,但能量、影响都很大。可能一所学校就这几个人,但非常优秀,有威望。问题是他们应该"联合"起来,不然就会被湮没了。我接触到许多年轻教师,他们刚从学校出来,是有许多理想与抱负的;但在现实不断遭遇挫折,看不到希望,日子久了,就被磨平,随波逐流,甚至也成利益链条里的一个环节了,但他们中有些人又不甘心于此,心里是很苦的。要防止堕落,就需要联合起来,摆脱孤独,相濡以沫,形成力量。联合起来做什么"好事"?这就是我和一些老师提倡的,推动"静悄悄的教育存在变革"。具体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培养什么样的人大讨论心得体会 培养什么样的人?我想首先我们从政治高度出发,要知道我们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人,要对党和国家负责。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更多的感恩教育,要让他们知道旧社会的黑暗,更要让他们知道现在幸福的学生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而后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他们有责任做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我们老师要明白,就算是一年一度的小考,沙场点兵的不是我们,而是党和国家。其次我们培养的人定位是合格的公民,遵纪守法,保持尊严,尊重别人;是具有高素质的人,在各个领域从事他们感兴趣的工作,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的人。对我们小学教师来说:要认识学校并不就意味着仅仅是培养大学生的地方,也并不意味着只是将教科书的内容灌输给学生的地方,学校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对人的造就。真正决定一个人未来命运的是他的综合素质,合格的老师应该是帮助自己的学生建立自信,老师对于一个学生,不管他的学习成绩是优还是差,学校都应该成为他永远的心灵故乡,不管他将来走向社会之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心灵深处永远都会保留着对学校美好的回忆,是一个培养成健全人格的人的地方。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有九种智能,有长也有短。“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从儿童来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的好的东西。让集体看到的首先是每个儿童的优点,这才是育人的艺术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当学生第一天走进校园时,我们的老师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爱心。有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对孩子、对学生要关爱,要宽容,要耐心,这样才能体贴入微,把他们教育好。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老师必须有崇高的道德。

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陈建国 教育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出现了教育发展的滞后现象,这种滞后现象最明显的是体现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落后上。 改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那么教育战线的改革,首先也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革新。不改变陈旧的、僵死的、模式化的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就无从改变教育的现状,就无从谈起教育改革,就无法使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革新思想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做为根本,做为一切方法、行动、政策确定的根本依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爱护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我们的上帝”,所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和自尊心,把学生真正当做“人”来对待。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有些教师缺乏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他们把学生当作奴隶随意惩罚,当作机器拼命加压,当作“弱智儿”经常挖苦、讽刺,就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性泯灭了,一颗颗充满求知欲的心灵暗淡了,一个个鼓满希望的待发的帆船触礁了,孩子的心灵笼罩上了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们厌恶学习,讨厌老师,反感学校,甚至厌恶生活,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最终只能中途辍学,或因违反纪律而受到学校的处理。这样的教育不是在培育人,而是在摧残人、扼杀人、毁灭人。革新教育思想理念的意义,在今天看来,是如此之重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一切。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开发其智力、发挥其特长、健全其人格的活动情境,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教师给以肯定、表扬。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思想和言行,教师要加以循循善诱的引导,在不损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前提下,使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革新教学理念: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报刊书籍一直在讲,专家学者也一直在呼吁,然而,透析一下我国目前从幼儿园到大学整个的教育现状,我认为这种思想,还停留在为数不多的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堂上,停留在专家的报告和教师的评优课中,没有落实到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内心深处和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授课过程中。在授课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重视的是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突破教学重点,所以,他的教学设计、提问内容、提问对象等都是以“我”为中心的,而没有把学生做为“主体”和“中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教师严谨的教学设计,宝贵的教学时间与教学主体的“人”相比,处于次要的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仔细的思考教学大纲,认真的准备授课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材,把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必要的关于课堂教育过程的细节简短的记载下来。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多大兴趣?”“设置怎样的情景或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怎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如何创设氛围,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据此来设计课堂的提问。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教师如何充满激情的给予肯定,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如何循循善诱的加以引导。由于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因此,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教师应做好诱导的各种准备。如此设计完成之后,教师应冷静考虑一下:按这种设计,这种效果自己是否满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把学生的活动做为课堂的主体内容,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课堂的总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而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才华,提高自己能力的大舞台,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身的演出活动中,才能增长才干和智慧,才能提

想大问题 做小事情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对话钱理群先生 静悄悄的教育存在变革 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影响一个算一个,帮助一个算一个”。 南方周末:上次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你谈到要从中学教育退出。现在也有人在体制外做各种教育实验,有跟社会结合很紧密的职业教育,还有从国外引进的各种教育理念。有些家长不愿让孩子进入12年的基础教育体系,想让孩子接受另一种教育,这能走通吗? 钱理群:我提出退出中学教育,是因为认识到整个中国教育病症已不是观念、方法问题,而是利益问题:中国教育已经形成了巨大利益链。组织教育改革的人就是在应试教育中获利的人,这就是应试教育越反越红火的原因所在。现在中国的整个改革都进入了深水区,教育改革尤其如此,不彻底斩断围绕应试教育建立起来的利益链条,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毫无希望。这不是单纯的教育内部改革所能解决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要“在教育之外谈教育”的意思。你所说的在体制外的教育试验就是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 在体制外做教育试验中,我注意到出现了一批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文关怀的民营企业家,他们正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教育。中国的私立教育可能会打通另一条路。但可以到这类学校读书的人有限,绝大部分还得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在体制外开辟新的教育,不太可能形成主流。 问题是,体制内怎么办?这也是许多教师向我提出的问题:我本来就不在中小学教育界,而且已经退休,当然可以“退出”;但现在处于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却是退不出的,他们还要吃教育这碗饭,又不甘心混饭吃,应该作如何选择?我和许多老师都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形成一个共识,就是“好人联合起来做好事”。具体到中小学教育领域,所谓“好人”,就是我所说的“真正的教师”。真正的教师有两个特点,一是他们自己爱读书,爱学习,有上进心;二是他们心存教育良知,爱学生,关心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样的教师,在教育第一线是不乏其人的,我的估计是比例小而绝对量不小,但能量、影响都很大。可能一所学校就这几个人,但非常优秀,有威望。问题是他们应该“联合”起来,不然就会被湮没了。我接触到许多年轻教师,他们刚从学校出来,是有许多理想与抱负的;但在现实不断遭遇挫折,看不到希望,日子久了,就被磨平,随波逐流,甚至也成利益链条里的一个环节了,但他们中有些人又不甘心于此,心里是很苦的。要防止堕落,就需要联合起来,摆脱孤独,相濡以沫,形成力量。联合起来做什么“好事”?这就是我和一些老师提倡的,推动“静悄悄的教育存在变革”。具体地说,就是从改变自己和周围的教育存在开

养成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养成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新时期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中学生德育大纲》、《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文件要求,通过扎实细致、持之以恒的“好习惯我知道--好习惯我能行--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我校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守则》、《规范》)为基础,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文明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为核心,深入开展学生养成教育活动,将养成教育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养成教育活动,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辱的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有孝心、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通过学生的文明影响,带动家长的文明、社会的文明,从而促进文明和谐社会的创建。 三、领导小组 组长:陈俊智 副组长:张少毅 成员:杨光泽周长波陈华民 四、活动内容 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小事抓、抓小事。结合《守则》、《规范》,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富有成效的养成教育活动。 (一)把学习习惯抓实 学生在学校里最多的活动就是学习,而且和每个老师都息息相关,从学习习惯抓起容易形成全校合力。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主动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 (二)把生活习惯抓严 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有助于推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校要从学生的作息、就餐、洗手、洗脸、理发、剪指甲、整理衣被、锻炼身体等最基础的生活习惯养成开始抓起,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把行为习惯抓细 1、举止文明的习惯 根据市教育局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继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学生对长辈、老师、同学、他人要有礼貌,待人接物要有礼节,争做文明公民,并通过对学生的教育辐射到家庭、社会中去。 2、遵守秩序的习惯 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学校生活中的秩序包括课堂秩序、课间秩序、活动秩序等,即学习、生活、活动三方面的秩序。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

转变教学理念 改革教学方式

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 "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以全新的姿态迈向21实际的战略举措,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教学中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十几年的英语实践,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就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言,在教学方式上要把重点教给学生一定知识转变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前者主要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学生消极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常常地依赖老师从事学习活动。既没有高涨的参与热情,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看成一个知识的容器,不能使学生成为灵活地创造性地从事具体工作的人,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后者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由消极变成积极,由被迫变成资源,这样,教学也就会达到不教而教的不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就思维能力而言,要把给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

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学生的思维活动基本上始末放他人是假思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思考。这种教学无异于老师在表扬一场木偶戏,老师怎样动作,学生就怎样活动,如此一来,一个富有潜力的生动的学生就变成了老师一个机械呆板的玩偶。诸多有个性、思想活跃的"天才",由于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被"扼杀"。素质教育又成为一句空话。而后者,学生的思维是自我探索的真思维。真正的思维应是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就实践能力而言,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设计形式多样且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这一活动,老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新的语言知识,当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可以表情达意并可以获得更多和更新的信息时,便会产生运用英语的欲望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就感。于是,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二是要把学生坐在教师里上课,做作业然后参加考试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创设广阔的健康向上的学校大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引导学生自我投入,自我选择并全身心活动起来的教学方式。如:"英语日"、"外语角" 、"课本剧" 、"英语晚会" 、"英语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学习语言,让学生获得用语言去做某些事的成功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读书随笔 学习《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

教师读书随笔学习《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 作为一所以阅读为主要特色的书香校园,几年来,学校不仅指导和培养每一个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也积极倡导老师们阅读,从共读《杜郎口旋风》到《窗边的小豆豆》《56号教室的奇迹》再到《克拉克的55条班规》,到每年暑假的“我们一起悦读吧……”自由读书活动,很多老师和同事一起读书,和自己的孩子、班上的孩子一起读书,每周一的教师例会,每周一节的阅读课,都是我们的老师们、我们班级的孩子们共同读书分享的时刻。 这学期学校共读的是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佐藤学是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这几年我非常喜欢读他的书,陆续看了他写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等几本书。他是一位真正的“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作为大学教授他走访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在他的书里鲜有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详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一个个真实教学的一线教师,通过案例表达作者的教育理念、观点,真实朴实易懂,表现出作者是一位真真正正热爱教育、热爱研究的教

育学者。 细读这本书,再次被深深吸引。佐藤学总结的关于课堂、关于教学、关于教研等学校变革中存在的问题,均是他走访一所所学校,观了一节节课堂和教研中发现的,这些问题看似远在日本,远在十几年前,但在我读来,好像这些现象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课堂上也还似曾相识,真的感叹教育也是无国界的。读了这本书感触很多,大概总结以下几点: 一、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创造生命润泽的课堂。 1、营造润泽的教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有的风景,在“润泽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在这样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柔和。营造这样的教室,首先需要我们老师树立这样的意识: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如果这样认识的话,教师就可以从单方面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转变为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追求的不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2、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是学校课堂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1.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2.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1)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2)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3)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3.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未来教育,现代教育。 4.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道德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5.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汇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主动的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一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6.从总体上看,人的发展十分复杂,是一个生活与生长并进的过程,是一个“给定”与“自我选择”、“自我建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是发展的各种因素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过程,它体现为个体内部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与外显行为方式的连续稳定的发展变化。 7.人的发展的特点:未完成性、能动性 8.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和整体性。 9.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0.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11.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12.在人的发展中,有四个方面的因素起作用,分别是:遗传、环境、教育、个体能动性 13.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促进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1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制约教育的性质(2)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制约受教育权(5)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15.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16.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17.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 18.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的传递、选择、发展 19.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流动功能的区别与联系(2)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a.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b.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c.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20.教育的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21.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 2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那托尔普、法国思想家涂尔干、德国教育家凯兴斯纳泰 23.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力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25.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26.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种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27.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28.“三本书”为: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29.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30.学科课程的特点是: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并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31.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独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地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32.课程的一元化主要指,课程的编制应当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体现国家的信仰、理想与意志。课程的多样化是指,课程也应当广泛反映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不同民族、阶级、阶层、群体的不同文化、利益与需求;反映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的选择与诉求。简言之,要反映各个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3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总目标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4.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地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35.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36.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37.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关系(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38.教学原则是有效的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是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39.教学原则主要有:(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3)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务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5)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6)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7)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他们的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8)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惊醒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40.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41.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4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43.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44.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其优点有:(1)形成了一套严格制度(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3)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5)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45.教学的辅助形式主要有作业、参观、讲座、辅导等 46.从教师教的方面来分析: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工作和教学评价等构成了教学工作流程的基本形式。47.备好课,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钻延教材(2)了解学生(3)考虑教法 48.上课包括:(1)明确教学目的(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外作业 49.课后的教导工作主要有:(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2)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50.校外专业支援与合作主要形式有跨校合作、专家指导、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等。 51.发展阶段(1)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2)以工具性相对主义为定向(3)以“好孩子”为定向(4)以维护权威和秩序为定向(5)以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为定向(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52.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1)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2)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3)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4)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53.德育原则主要有: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3)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个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4.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和制度等。 55.榜样是以他人的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56.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7.班主任素质的要求(1)高贵的思想品德(2)坚定的教育信念(3)家长的心肠(4)较强的组织能力(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6)善于待人接物 58.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2)班集体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3)班集体还特别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59.班集体的概念: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用与传统。 60.培养班集体的方法(1)确定集体的目标(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a观察b谈话c分析书面教材d调查研究(2)教导学生学好功课a注意学习目的与态度的教育b加强学习纪律教育c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3)组织班会活动(4)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5)组织学生的劳动(6)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7)评定学生操行(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62.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教师劳动的师范性(3)教师劳动的创作性(4)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63.教师的权利是指教师依法应当享有的各种权益(1)独立工作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评价的权利(2)自我发展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发展自己、提高专业水平的权利(3)参与管理的权利,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4)争取合理报酬、享有各种待遇的权利 64.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法应当承担的各种指责(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65.教师素养的要求(1)高尚的师德(2)宽厚的文化素养(3)专门的教育素养(4)健康的心理素质 66.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1)加强和改革示范教育(2)加强教师在职提高 67.校本培训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习为培训基地关注教师的实际需要,按需要培训。在培训前,学校一般会对本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发展需求进行分析,或征询教师对培训方式的意见,做到有的放矢,具有实现针对性(2)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培训教师,教学、科研与培训一体化,强调岗位练兵。(3)重视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动机。 1原型是人们在现实世界里所关心,研究或进行生产管理的实际对象 2模型是人们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而将原型的某一部分信息进行合理简化,提炼后构建的原型替代物 3数学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机构 4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构建,模型求解,模型分析,模型检验,模型应用 5数学建模方法有:机理分析法,测试分析法,综合分析法 6指数增长模型(Malthus模型)阻滞增长模型(Logistic模型) 数学模型的特点:模型的逼真性和可行性,模型的渐进性,模型的稳定性,模型的可转移性,模型的非预制性,模型的条理性,模型的技艺性,模型的局限性 7数学模型的分类,根据对象内部机理了解程度的不同,白箱模型,灰箱模型,黑箱模型 8数学建模学习的重要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的一座重要桥梁,数学建模则是数学应用的必由之路;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数学建模顺应了当前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 9数学建模的学习方法:案例研究阶段,亲身实践阶段,回馈反思阶段 10计算一致性指标CI=(M A X -n)/(n-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