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的香港书写与家国想象_侯桂新

许地山的香港书写与家国想象_侯桂新
许地山的香港书写与家国想象_侯桂新

基金项目: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海外体验与中国现代作家的民族国家想象”。作者简介:侯桂新,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因内地战乱频仍,

众多作家纷纷南下香港,在此或避难,或谋生,或从事文化宣传,史称“南来作家”现象。绝大部分南来作家居港期间都有一种过客心态,与香港本土社会融入不深,在文学创作中采取一种“北望中原”的姿态。与此相对,新文学的元老之一许地山居港年限较长,对香港本地历史文化与现实处境深表关切,在杂文随笔及学术研究中多以香港为瞩目对象。但其文学创作仍从内地取材,展现其家国想像。讨论许地山的香港书写,有助于考察在一个特定年代现代作家面对“香港”与“中国”的思考及处理。

一、居港心态与文化反思

1935年,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之一、原燕京大学教授许地山经胡适推荐,应聘至香港大学中文学院。9月1日,他正式就任中文学院主任教授,于港大工作长达六年,直至1941年8月

4日因劳累过度引发心脏病,于罗便臣道寓所

逝世。这六年间,他的生活相对宁静,而工作异常繁忙。每周除授课达二十小时之外,还非常积极地参与各类社会文化活动。因其学问精湛,职位甚高,名气又大,人又热心,因而交游甚广,活动繁多,“在港锋头甚劲,到处被邀

……终日马不停蹄。”①

六年间,他参与的各类校内外公开活动,仅见诸各大报章公开报道的,就无月无之:为大学生、中学生、社会团体演讲,内容涉及民族、宗教、社会、教育、文化、婚姻等;参加许多学校的毕业、颁奖等各类典礼;担任学生论文、演讲、书法各类比赛评委;担任各类研究会、赈灾会委员或顾问;接受报章及电台访问;参加或主持内地文化人送往迎来活动;担任南来文人证婚人;带领师生前往内地考察等等,不一而足。②尤其是中日战争爆发以后,事情更多。据许地山之子周苓仲于他逝世当月回忆,“自抗战以来,难民到我们家门

许地山的香港书写与家国想象

侯桂新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1935-1941年间,许地山旅居香港,较深地融入了本土社会。他对香港本地历史文化与现

实处境深表关切,在杂文随笔及学术研究中多以香港为瞩目对象。但他的话剧与小说创作仍从内地取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女国士》、《铁鱼底腮》、《玉官》等都呈现出某种家国想象,反映出他生命晚年强烈的抗日救亡意识与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关注。

关键词:许地山;《玉官》;香港书写;家国想像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2)4-0054-06

口,或是到大学的中文学院找爸爸帮助的,络绎不绝,爸爸总是尽力替他们设法,送钱,找事,或是送入救济所”。他每天的日程表为:“早晨八点去大学,一点回家午膳,两点再去,直到六点或七点才回家。在学校除教课及办校务外,总看见他在读书,写卡片,预备写书的材料。所以他写小说一类的文章,是在清早四点到六点之间,写一个段落又回到床上去睡,七点再起来。”③因劳累过度,终至英年早逝,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哀悼。他兢兢业业的辛勤劳动,为香港的文化事业留下了宝贵财富。如“柳亚子认为,香港的新文化可说是许先生一手开拓出来的。”④具体而言,许地山对香港的贡献主要可分三个部分:一是教育方面,包括高等教育和中学语文教育。其中,他对港大中文系进行的课程改革(由读经为主改为文、史、哲、翻译四项课程)广受称道。二是思想文化方面,在他的一系列文章及演讲中,都努力尝试于殖民地环境下输入许多新文化理念,如现代婚姻观念、中国拉丁化新文字、通识教育观念,以及中西文化的沟通等。三是文学方面,他于大学课堂提倡新兴白话文,同时担任文协香港分会和中国文化协进会等的领导职务,以个人创作及理论提倡影响当时的香港文坛。

和一般因个人生活原因来港以及被党派组织安排来港的南来文人不同,许地山长期于殖民地高等教育机构任职,尽管期间也曾因改革理想无法完全实现而萌生去意,不过相对而言,通晓粤语的他比较重视香港本土现实,对此地有较多融入。翻查他此期发表出版的著作,除了对香港教育问题发言,他还对香港的历史文化进行过研究,写过《香港考古述略》、《香港与九龙租借地史地探略》等文章。固然这和他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强烈关注、试图通过历史研究证明香港和大陆的历史联系有关,但也说明在他的文化想像中,香港和大陆仍是一体的,他并未因其是租界的时空而将其置于个人视野之外。此外,在政治立场上,他并不属于任何一党一派,这让他能够超越左右的意识形态对立,同时为双方所接纳,在工作中取得更大效用。他一方面担任左翼领导的文协香港分会的常务理事、总务负责人及研究部、艺术文学组主持人(因南来作家流动性很大,久居此地的两名理事许地山和戴望舒是该组织实际上的领导人),另一方面担任右翼文艺团体中国文化协进会的常务理事、常务委员会委员、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与双方为友,从中斡旋,成为双方的中介和缓冲,“努力在统一战线的原则下,联系左、右派,平衡左、右派的利益,在团结中加强抗日斗争工作。”⑤

卢沟桥事变以后,许地山在港积极号召和参与抗日救亡活动。此后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洋溢着高涨的民族意识。每年的元旦和七月七日,他几乎都要在报刊撰文,讨论和抗战有关的事宜。据香港《大公报》1941年8月13日刊发的几则《许地山先生日记》,他平日对抗战期间的国内状况和日本人活动非常关注,但他的思考方式,不是去正面表达日军的暴行和对日本的民族仇恨,也很少涉及时政与军事,而是坚守文化岗位,从文化角度着眼,借讨论教育、学术、礼俗等方面问题,检讨中国的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民族的时代使命,以及为了达成这使命需要进行的精神重建工作。其中,他特别重视个人和民族的独立性,多次强调民众要去除奴性,国家要撇除对他国的依赖性。譬如在检讨香港的教育时,他说:

作者以为教育底目的在拔苦。拔苦底路向是启发昏蒙和摧灭奴性。一切罪恶与

堕落都是由于无理解与不自尊而来。教育

者底任务是给与学生理智上底光明与养

成他底自尊自由底性格。但这两样,现代

底教育家未曾做到,反而加以摧残,所以

有用底人无从产生。如果有完备底学校教

育和补充底社会教育,使人人能知本国文

化底可爱可贵,那就不会产生自己是中国

人而以不知中国史,不懂中国话为荣底“读番书”底子女们了。奴性与昏蒙不去,全个民族必然要在苦恼幽闷底沙漠中徒

生徒死,愿负教育责任底人们站起来,做

大众底明灯,引后辈到永乐底境界。⑥

在中华民国成立三十年之际,他撰文回顾三十年来礼仪的变迁,文中多次提醒应如何对待西方国家及其文化,对国民行为持批判态度。他注意到,“一个耶稣诞期,洋货店可以卖

出很多洋礼物,十之九是中国人买底,难道国人有十分之九是基督徒么?奴性的盲从,替人家凑热闹,说来很可怜的。”对于整个国家,他提请人注意,“民国算是入了壮年的阶段了。过去的二十九年,在政治上、外交上、经济上、乃至思想上,受人操纵的程度比民国未产生以前更深,现在若想自力更生底话,必得努力祛除从前种种的愚昧,改革从前种种的过失,力戒懒惰与依赖,发动自己的能力与思想,要这样,新的国运才能日臻于光明。我们不能时刻希求人家时刻的援助,要记得我们是入了壮年时期,是三十岁了。更要记得援助我们的就可以操纵我们呀!”⑦类似的警惕在他作品中多次发出,又如他在1939年国庆节前夕写道:“我们不要打空洞的如意算盘,望国际情形好转,望人来扶助我们。我们先要扶助我们自己,深知道自己建立的国家应当自己来救护,别人是绝对靠不住的。别人为我们建立的国家,那建立者一样可以随时毁掉它。”⑧1940年七七事变纪念日他再次强调:“我们的命运固然与欧美的民主国家有密切的连系,但我们的抗建还是我们自己的,稍存依赖的心,也许就会摔到万丈的黑崖底下。”⑨再三示意,语极殷切。

二、现实忧怀与家国想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许地山香港时期的文学创作,无疑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因忙于教学、研究及文化活动,此期许地山的文学创作不多,但多有讨论之价值。

1938年秋,为了帮助香港大学女生同学会赈灾筹款,许地山创作了独幕剧《女国士》,并于11月11、13、15、16日分四次刊登于《大公报·文艺》。该剧取材于《唐书》薛仁贵的传记,而将重点放在薛妻柳迎春身上。剧本讲述的是,年轻的薛仁贵居于家乡绛州龙门镇大黄庄,整日好习武打猎,不事稼穑,田地里的农活由年迈的父亲打理。时值高丽入侵,皇帝御驾亲征,地方上正在招兵,薛仁贵想去投军。某日,同乡的一个小偷宝奴潜来偷鸡摘瓜,薛大伯为了追拿,跌倒摔死。仁贵以父亲新丧,准备断掉投军的念头。柳迎春以民族大义为重,愿意独立奉养婆婆,先后说服丈夫和宝奴都去投军。她对仁贵说:“大哥不是个凡人,当然知道

古来底大孝子是要立身建功,保卫邦家;若是早晚底请安,春秋底祭祀,不过是人子底末节,凡夫底常行罢了。如今边疆这么吃紧,寇贼这么猖狂,做子民底须当以身许国,扫除夷虏,才是正理。”⑩而面对怕死的宝奴,她提出在这样的年代,“好男当好兵,好铁打好钉”,并设身处地替宝奴分析道:“若是你不改变你底行为,一直流氓当到底,那有什么好处?也许会引你到牢狱里过一辈子。若是你去投军,还有立功底希望。你不但自己受人恭儆,连国家也有光荣。要知道为人民底,捍御外侮是他最高的责任。奴虽然是个女子,若是用得着奴,奴也要去。何况你是个堂堂的男子汉?”宝奴也被说服了,愿意随着仁贵投军。薛仁贵对妻子大加赞叹:“大嫂真是一个贤明的女国士!若是个个女子都像你一样,国家就没有被侵略底时候,天下也就太平了。”輥輯訛

许地山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主人公,塑造出许多美好的女性形象。异域风情、宗教色彩与女性关怀是他多数小说艺术上的基本特色。本剧从史书中发掘出柳迎春这一深明大义的女性形象,固然一方面是方便大学女生团体演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他抗日救亡意识的突出反映。为此,他不惜借剧中主人公之口,直陈保家卫国之志。这样直接从事政治宣传的作品,在他此前的创作中是很少见的。

小说方面,许地山在香港创作发表的只有两篇:1939年发表的《玉官》与1941年发表的《铁鱼底腮》。二者之中,《铁鱼底腮》很早就得到文学界的认可,而《玉官》亦在近年越来越得到高度评价。

《铁鱼底腮》是一个以抗战为背景的宣扬爱国主义的短篇。小说的主人公雷老先生曾是一个最早被官派到外国学制大炮的留学生,回国以后,因国内没有铸炮兵工厂,以至他学无所用,一辈子坎坷不得意。他当过英文、算学教员,管理过工厂达十几年,后来在广州附近一个割让岛上的外国海军船坞做过机器工人,学到不少军事方面的新知识,因受怀疑,怕泄露身份而辞职,从此靠远在马尼拉的守寡儿媳妇寄钱赡养。他的兴趣是在兵器学上,为了加强本国海军装备,自己研究发明了一种潜艇模型,这种潜艇比现有的有许多改进,包括一个

人造铁腮和调节机,可令人在艇里呼吸自如,并在水底呆上好几天。但他的这个发明国家不需要,同时也不能献给外国船坞,因为“我也没有把我自己画底图样献给他们底理由,自己民族底利益得放在头里”。輥輰訛不久,侵略者的战车来到,雷老先生被迫逃难。他想去广西梧州,结果船被击沉,女仆丧身海中,她带着的潜艇模型也丧失了。他只好随一群难民在西市的一条街边打地铺。儿媳妇汇钱过来,让他去马尼拉,他不愿去,还是想到梧州做些实际工作,于是带着蓝图和铁腮模型又一次上船,结果到埠下船时,失手把小木箱掉到海里去,他急起来,也跳下去了,和他的发明一道潜在了水底。

雷老先生以本民族利益为重,不愿将发明献与他国,实践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界”的正义和道德。这样的思想主题一直受到高度肯定。然而,小说的重点并不在于这位民间科学家对民族利益的捍卫,而是书写他报国无门的遗憾乃至悲愤,“与其说它是一曲爱国主义的颂歌,不如说它是一曲爱国主义的悲歌”。輥輱訛为了改进本国海军军事技术,他一心一意不计报酬,钻研新式武器,然而他所画的图样,献给军事当局,就没有一样被采用过。他怀抱着自己的发明,却不能献给中国的造船厂,因为有些造船厂已成为“同乡会所”,要踏进它们的大门就得同当权者有血统或裙带关系。纵然能进去,申请到试验经费,到了实际工作上已剩下不多了。而研究院的风气也很不好,主事者多半是些不虚心的年轻人,且拉帮结派。眼看自己年已七十三四,发明是没有实现的机会了,雷老先生只希望能活到国家感觉需要而信得过他的那一天来到,然而他没有等到这一天。通过这样一位普通老人怀才不遇的遭遇,作者批评了当局的昏聩和社会的不良风气。而这也是许地山香港时期众多杂文的共同特点。哪怕是在一些纪念文章或学术性较强的论文中,他也常常对抗战以来的某些丑恶现实发出针砭。

《女国士》和《铁鱼底腮》这样的作品,与许地山五四时期的作品大相径庭。它们褪去了传奇和浪漫色彩,主旨简明,文风朴实,时代性强,显然是地地道道的以大众为对象的“载道”之作。这样的转变,离不开抗战的现实。抗战令许地山不断思考知识分子与时代和民众的关系。在他那篇著名的长文《国粹与国学》中,他说:“学术本无所谓新旧,只问其能否适应时代底需要。”又说:“中国目前的问题,不怕新学术呼不出,也不怕没人去做专门名家之业,所怕底是知识不普及。”輥輲訛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和文化普及的目标,也贯彻到他对文学的认识上。在给简又文编译的《硬汉》作序时,他曾将文学分为两类:“怡情文学”与“养性文学”,并作如下解释:“怡情文学是静止的,是在太平时代或在纷乱时代底超现实作品,文章底内容全基于想像……只求自己欣赏,他人理解与否,在所不问……养性文学就不然,它是活动的,是对于人间种种的不平所发出底轰天雷,作者着实地把人性在受窘压底状态底下怎样挣扎底情形写出来,为的是教读者能把更坚定的性格培养出来。……我们现时实在不是读怡情文学底时候,我们只能读那从这样时代产生出来底养性文学。养性文学底种类也可以分出好几样,其中一样是带汗臭底,一样是带弹腥底。因为这类作品都是切实地描写群众,表现得很朴实,容易了解,所以也可以叫做群众文学。”輥輳訛在另外一个地方,他又提出:“……我们最要的作品,必须以能供给前方将士与劳作底群众为主。……我们不希望烂调的宣传文学,只希望作者能诚实地与热情地将他们感想与经验宣露出来,使读者发生对于国家民族底真性情,不为物欲强权所蒙蔽,所威胁。”輥輴訛这样的提倡,已经和从事抗战文艺工作的左翼作家们的说法非常接近了。尽管他自己创作不多,但在有限的篇目中,可以看出他是实践了这些在一个新的时代对于文学的新认识的。

和《铁鱼底腮》相比,《玉官》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作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篇小说为文学史研究者所忽视,即使有所论及,一般也评价不高,而主要原因则有两方面,一是认为作品思想倾向有问题(包括政治立场不对,对共产党有歪曲描写,民族之恨的意识不强,对革命形势的描写模糊了前进与倒退的界限等),二是作品表现了浓厚的宗教意识,主人公虔信宗教。輥輵訛这两个方面,实际上都针对的是作品的“思想性”。最先在文学史上对《玉官》进行较高评价的是夏志清,他称许地山和他同时期

的作家最不同的一点就是他关注到“宗教上的大问题”,“所关心的则是慈悲或爱这个基本的宗教经验……他给他的时代重建精神价值上所作的努力,真不啻是一种苦行僧的精神,光凭这点,他就已经值得我们尊敬,并且在文学史上,应占得一席之地了”,而确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作品,以《玉官》最为重要,从“寻求一个完美的寓言来表达他对完善的生活之见解的努力”来看,它“确实是一篇小小的杰作”。輥輶訛这样的基本估价受到一位内地学者的批评,认为夏志清是由于受其“反共政治立场与基督教迷信的影响,严重歪曲了事实”。輥輷訛可以说,上述评价多少受到论者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学界才逐渐厘清这些不无偏颇的思想性论断,輦輮訛重新检视作品的艺术价值,认为作品具有复杂多义性,艺术成就较高,应算许地山一生代表作之一,甚至可被列为文学“经典”。而它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玉官这一现代文学新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国式基督徒的复杂心态,进而体现了作家对宗教的开放性理解。

《玉官》长达四万字左右,是许地山小说中篇幅最长的作品。小说的背景由十九世纪末延伸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主人公玉官是一个孀居的寡妇,丈夫在甲午海战中牺牲,留下她带着个两岁的儿子过活。为了生活,她接受街坊“吃教婆”杏官的撺掇,也入了基督教,加入传教的行列。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小说主要就是描写她入教后几十年内的坎坷生活与心态变化,并带出社会现实的变迁。玉官成为“圣经女人”后,个人心理上经受了中西文化的剧烈冲突,她几十年里一直随身带着几件老古董:一本白话《圣经》、一本《天路历程》,和一本看不懂的《易经》,这是对她矛盾心理的准确形容。一方面她对基督教逐渐从不信转为虔信,另一方面又时不时受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而在和外界的关系上,入教除了给她带来衣食无忧,还令她享受种种好处,如一般个人和地方政府再也不敢随便欺负她,她的儿子也由教会派出国留学,回国后做了官,令她地位陡升,等等。不过,此时她已将传教当作事业,并不介意个人名誉,在她为教会服务满四十年后,教会发起给她举

行一个纪念会,有人提议要给她立碑或牌坊,而她“这时是无心无意地,反劝大家不要为她破费精神和金钱。她说,她的工作是应当做的,从前她的错误就是在贪求报酬,而所得的只是失望和苦恼。她现在才知道不求报酬的工作,才是有价值的,大众若是得着利益就是他她的荣耀了。”輦輯訛

许地山将《玉官》的主人公设置为一个颇为另类的中国女基督徒,和他的多数小说一样,这篇作品也反映了他对宗教问题的思考。许地山很早就对宗教感兴趣,青年时成为一个基督徒,此后在求学和治学过程中,亦以宗教史和比较宗教学为重点。在他看来,“宗教是社会的产物,由多人多时所形成,并非由个人所创造。宗教的需要,是普遍的”。輦輰訛他曾批评香港的教育,认为此地“五方杂处,礼俗不齐,意志既不能统一,教育于是大半落在投机者,无主义者,两可论者,钓誉者底手里”,輦輱訛可见他认为一个人是需要有“主义”和信仰的。不同的只是有的人信仰某一政党所崇奉的意识形态,而他信仰宗教而已。但和一般的教徒不同,他并不拘守某一教派的所有教义,而是有思考,有批判,力图以时代需要为准,取各教之长,服务社会。许多论者从他的早期小说中看出有“消极”“出世”精神,事实上他本人在生活中是具有相当“积极”进取精神的。他后期作品人物的特点之一,也是务实辛勤、脚踏实地,面对生活采取平实和坚忍态度。正如他在一篇文学评论中这样写道:“无病的呻吟固然不对,有病的呻吟也是一样地不应当。永不呻吟底才是最有勇气底。……永不呻吟底当是极能忍耐最善于视察事态底人。”輦輲訛

论者常将许地山前后期作品风格的变化概括为从浪漫传奇到客观写实。《玉官》的“现实性”是非常强的,反映了几十年内丰富的社会内容,如基督教扩张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又如玉官和儿子儿媳两代人生活方式的龃龉等。而联系到作品对中西文化、宗教方面的思考,可以说,小说既是写实性的,又是寓言性的。

将上面讨论的三篇作品放在一起考察,还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事实:它们都呈现出某种对国土的想像。《女国士》写一个年轻女子劝丈

夫从军抗敌,保卫家国;《铁鱼底腮》写一个老科学家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流亡,想要撤退到大后方从事救亡工作;而《玉官》则写一位中国籍女基督徒在本国乡土上传播一种外来宗教。尽管旨趣不一,然而对国土的共同关注,体现了许地山对国家民族现实命运与前途的忧思。

①黄振威:《从陈君葆日记谈许地山居港生活片段》,《香江文坛》2004年第1期,第28页。

②卢玮銮编:《许地山在香港的活动纪程》,《八方文艺丛刊》第5辑(1987年4月),第271-292页。

③苓仲:《我的童年·序言》,《新儿童》第1卷第6期(1941年8月),转引自周俟松、杜汝淼编《许地山研究集》,南京

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4、55页。

④黄庆云:《落华生悄悄播下的种子》,《香江文坛》2004年第1期,第14页。

⑤余思牧:《许地山对香港文学的贡献》,《香江文坛》2004年第3期,第49页。

⑥许地山:《一年来的香港教育及其展望》,《大公报》,1939年1月1日。

⑦许地山:《民国一世(三十年来我国礼俗变迁底简略的回观)》,《大公报》,1941年1月1日。

⑧许地山:《国庆节所立底愿望》,《大公报》,1939年10月9日。

⑨许地山:《今天》,《大公报》,1940年7月7日。

⑩落华生〔许地山〕:《女国士》,《大公报·文艺》,1938年11月13日。

輥輯訛落华生〔许地山〕:《女国士》,《大公报·文艺》,1938年11月16日。

輥輰訛落华生〔许地山〕:《铁鱼底腮》,《大风》第84期(1941年2月20日),第2775页。

輥輱訛袁良骏:《简述许地山先生写于香港的小说》,《河北学刊》1997年第6期,第63页。

輥輲訛许地山:《国粹与国学》,载高巍选辑《许地山文集(下)》,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694、705页。

輥輳訛许地山:《怡情文学与养性文学——

—序大华烈士编译〈硬汉〉小说集》,《大风》第25期(1939年1月5日),第771页。

輥輴訛许地山:《国庆节所立底愿望》,《大公报》,1939年10月9日。

輥輵訛参见张登林:《〈玉官〉:一部被“忽略”的文学经典》,《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67-68页。

輥輶訛夏志清著,刘绍铭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2、74、75页。

輥輷訛徐明旭:《“偏爱”,还是偏见?——

—评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有关许地山章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第3期,第327页。

輦輮訛对作品思想性方面新的解释一般是这样的:因为作者抱着超越党派的立场,将“土共”与国军等量齐观,并非有意歪曲共产党,因此只是一个小的瑕疵;作品的主人公玉官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基督徒,作者亦儒、亦佛、亦道、亦耶,他在主人公身上表现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寄寓了宗教沟通的文化构想等。参见袁良骏:《简述许地山先生写于香港的小说》,《河北学刊》1997年第6期,第61-64页;姜波:《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汇——

—许地山小说〈玉官〉重评》,《学术论坛》2001年第5期,第98-101页;张登林:《〈玉官〉:一部被“忽略”的文学经典》,《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67-73页;巫小黎:《〈玉官〉与许地山“宗教沟通”的文化构想》,《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第111-115页。

輦輯訛许地山:《玉官》,《大风》第36期(1939年5月5日),第1145页。

輦輰訛许地山:《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晨报副镌》,1923年4月14日。

輦輱訛许地山:《一年来的香港教育及其展望》,《大公报》,1939年1月1日。

輦輲訛许地山:《论“反新式风花雪月”》,《大公报》,1940年11月14日。

(责任编辑:张卫东)

许地山代表作

许地山(1894 年 2 月 3 日-1941 年 8 月 4 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 生 (古时“华”同“花”, 所以也叫落花生) ,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五四”时期新文学 运 动先驱者之一。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 年考入燕京大学 文学院,1920 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 积极宣传革命。 “五· 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 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 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 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 蛛》、《危巢坠筒》等。
中文名 国 籍
许地山 中国 台湾台南 1941 年 8 月 4 日 燕京大学 《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 《道学史》《印度文学》《落花生》
别 民
名 族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 汉 1894 年 2 月 3 日 作家、文学家、教授 基督教 徐闻县 作家、文学家、教授
出生地 逝世日期 毕业院校 代表作品
出生日期 职 信 故 职业 业 仰 居
故居
徐闻县
1 人物经历
许地山 (1893~1941 年) 名赞堃, 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 台湾台南。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 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 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 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 年 12 月,许 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 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 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 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 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一)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二)目的: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1917至2000年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基本特征、作家的生平史实、创作观念、审美情趣、作品的情感特征、艺术特征、作家作品的群体风貌以及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西方文学的关联,使学生具体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三)开课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 二、先修课程: 无先修课程 三、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一)教学方法: 老师讲授和学生自读相结合,强调学生自我阅读感受与充分认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考核方式: 考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 (一)学时:112学时。现代文学史64学时,当代文学史48学时。 (二)教学内容: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 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 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 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思考题: 1、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产生原因、使命。 2、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3、掌握现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摘要:宗教色彩是许地山小说创作中独有的风格。独特的生活经历使许地山从小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给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其作品带有宗教色彩。在前期小说创作中,其宗教思想表现的非常明显,韵味深刻的语言,主人公恬淡的心境,让人有超脱的感觉。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对其影响颇深,其宗教色彩表现的相当隐秘。 关键词:许地山;宗教色彩;显;隐 Religious overtones of the works of Xu Dishan explicit and implicit Abstract :religious overtones is a unique style of novel writing in the Promised Land Hill. Unique life experience to the Promised Land Hill forged a bond from an early age and religion. To novel writing had a profound impact, so that it works with religious themes. Early Literary Works,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religious thought is very obvious the profound charm of the language, the hero tranquil state of mind, people have a feeling of detachment.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novel creation, creative style of realism, the effect of deep, very secretive of their religious performance. Key words:Promised Land Mountain;religious;explicit-implicit

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简介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的概念:(广义)18岁以下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专门为他们创造而且适应他们发展需要,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学科(包括幼儿文学3,4—6,7童年文学6,7—11,12少年文学11,12—17,18)。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核心问题是儿童观的问题。 关于儿童观和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 1,人生派:文学研究会 2,本位派:注重的是儿童心理,儿童情趣与儿童需要。 3,教育派:上海鲁冰,教育文学就是教育儿童的文学,不要过分强调教育而放弃儿童本我,茅盾“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语言干巴巴。” 4,多元派:曹文轩 儿童读物包括儿童文学 儿童读物包括哪些内容: (一)儿童启蒙图书《中国儿童启蒙名著通览》;道德伦理;科学知识,科学普及读物;儿童卡通图 画读物;百科知识读物《中国通史,少年彩绘 版》;少年儿童文学读物。

童话起源 (一)周作人“舶来体”,日本小说家《骨董集》山东京传。 (二)本土产生,洪讯涛 朱自强(儿童评论家)1909年由孙毓修编译,商务《童话丛书》为标志,这是中国刊物出现童话一词 ............。 《搜神记》--《叶限姑娘》 周作人《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古童话释义》。 童话定义:以幻想精神作为主要审美手段,夸张,拟人,非写实的,用来表达和满足人类愿望(儿童愿望)的作品。 1988年当代作家,《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鸟》,迟子建《清水洗尘》《清新土豆》《额尔古纳河右岸》。 1,童话的本质特征:幻想 人物:常人化,拟人化,超人化 情节:荒诞环境:虚拟童话语言:幽默2,隐喻,游戏精神,纸质 (一)儿童审美心理 怀特(美)《夏洛的网》《屋顶上的小飞人》《玛丽-波平斯阿姨》与《音乐之声》。 (二)成人理性隐喻

许地山的资料

许地山的资料 (一):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用心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等。 (二):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持续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必须影响,之后,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齐谈论时政,寻求真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作者简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作者简介 1、《窃读记》作者是林海音,原名林含音,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自传体长篇小说《城南旧事》。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3、《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是尤安.艾肯,英国著名的儿童作家,出版过《长满书的大树》等92本小说以及大量的诗歌与短文。 4、《我的“长生果”》作者叶文玲,浙江人,小说集《无花果》《心香》等,散文集《梦里寻你千百度》《不了情》,长篇小说《父母官》《太阳的骄子》《无梦谷》等。 5、《泊船瓜洲》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秋思》作者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长相思》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字容若,清朝词人,原名纳兰成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 6、《梅花魂》作者陈慧瑛,著名作家、诗人。著作有《无名的星》《展翅的白鹭》《月是故乡明》等。 7、《桂花雨》作者琦君,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有《烟愁》《细纱灯》《细雨灯花落》等。 8、《小桥流水人家》作者谢冰莹,原名谢鸣岗,字风宝,湖南人,代表作《女兵自传》。 9、《鲸》作者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0、《松鼠》作者布封,布封18世纪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少年时期就爱好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每天埋头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终于写出了36册的巨著《自然史》。 11、《新型玻璃》作者是周水野,老师。 12、《假如没有灰尘》作者周元桂,湖北人,作品有《文体论》《金枝》等。 13、《钓鱼的启示》作者詹姆斯·勒菲斯特,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作者伊尔莎·斯奇培尔莉,生于意大利罗马。她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名的服装设计师之一,也是一位作家。

许地山作品风格

题目:剖析许地山及其作品风格文学院 对外汉语6班 杨馨玉 20081150010029

剖析许地山及其作品风格 摘要:在现代作家中许地山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他以注重“人生问题”而走上文坛,由于他对宗教,印度哲学方面造诣很高并且身兼学者,作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笔端充满了宗教的智慧和哲学的趣味,这一点在后面其散文集《空山灵雨》分析中将更详细的介绍。他的早期创作虽离现实主义较远,但其小说取材独特,想像力奇特,情节曲折力气,感情真挚,充满浪漫气息及浓郁的南国风味异域情调,后期虽保持清新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具有写实倾向,如《危巢坠间》 关键词:宗教、哲学、浪漫主义、《空山灵雨》 前言:本篇论文主要从许地山对于宗教及哲学的感悟以及他的生平,从而分析他的作品艺术风格——浪漫色彩与写实骨骼的独到之处。 一、许地山的生平铸就其独特艺术魅力 初识许地山这位作家是大学文学课上王老师为我们介绍他的作品《空山灵雨》,初听这个四个字一种诗情画意朦胧美的感觉涌上心头,读过这部作品之后很欣赏他,查了一下他的资料才发现,这样一位意蕴深刻的作家果然很不简单。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台南的一个爱国家庭,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1917年考入燕山大学,1922年留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期间他便呀扭宗教与哲学,我认为正是由于他对宗教(佛教、基督)的内在感情的体验使他成为区别于其他乡土回忆者的浪漫主义传奇风格的小说家。 许地山对哲学和文字改革也有深入研究。许地山被喻为现代文坛上的“奇才”,他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成为“思想史、宗教史,文学史上不可复得的化石”,浪漫主义风度下写实,写实主义色彩下浪漫的风格一直贯穿着他写作的始终。 许地山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作家,在新文学上具有一定好评,1921年1月他与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人在北平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创办了《小说月报》,从他20年代末以后写的小说,以《在费总理底客厅里》为标志,虽格调仍旧清新,但已转向

2020秋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落花生》(作者简介)许地山素材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素材: 落花生作者许地山简介 《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1893-1941)笔名就叫“落华生”,他取这个笔名,说明他崇尚“落花生”的精神:生长在泥土里,不好看,但是很有用,词浅而意深。作者在生活中,正是这样,追求多做贡献,做有用的人,而不计报酬。他的夫人曾回忆说:“豪华酒楼没有他的足迹,乘轮船、火车都是买普通票,喜爱与劳动人民接触,对人真挚谦虚,对名利从来淡薄。”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1921年入燕京大学攻读,毕业后曾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深造。归国后又回到燕京大学当教师。1935年,香港登报征聘文学院教授,许地山以杰出的才能应聘,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他在教育、生话及工作中,从不崇拜任何偶像,不盲目信赖任何权威,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许地山在香港还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努力开展进步文化活动。 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走出书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团结爱国志士,教育革命青年,写文章、做讲演,宣传抗日。当时为抗日工作从北方到南方的人,大多经过香港,他们人生地疏,又不懂粤语,许地山热情地为他们解决困难或给予资助,他家成了迎来接往的接待站。 许地山从1921年起开始写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并从事翻译工作。.他的作品无论长短篇,都文字简洁,有独特风格,引人入

胜。著名作家郁达夫夸奖他的小说:“像这样坚实细致的小说,不但在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就是寻遍1940年的英美小说界,也很少有可以和他比并的作品。”他写的《春桃》,描写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 许地山1941年8月4日因病逝世,宋庆龄、郁达夫、徐悲鸿等都送了花圈。郭沫若在悼文中这样写道:“他不仅是一个诚实的创作家,真挚的学者,而且是一个极其健全的社会人……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 许地山生前是老舍的好友,他逝世后,老舍先生曾流着眼泪说:“地山是我的绝好朋友,他竟死了”, 许地山——落华生,他的一生做到了“对人有好处”。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在众多新文学作家中,鲁迅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郁达夫的小说也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新文学中最独特的小说却是出自许地山之手。 秉承“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研究会继承了俄国现实主义的深沉、冷峻风格,旗下作家创作出大量揭露社会,探讨人生的问题小说和写实小说。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一员,许地山却是一枝独秀,在1921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命命鸟》后,一举轰动文坛。 我认为许地山小说的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以下以小说《命命鸟》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许地山小说的独特性体现在作品中的异域情调和宗教色彩。 从许地山的生活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地山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从小接受佛教的熏陶,曾经在佛教圣地仰光任教(这与小说《命命鸟》发生地在仰光不无关系),系统地研究道教,一度加入基督教成为一名基督徒。与宗教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为许地山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再加上小说总是发生在神秘传奇的异域,使看惯了描写黑暗的现实社会的读者不由自主地想探求小说中所讲的故事。 在《命命鸟》的开篇作者便写到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氛围,“那所屋子是佛教青年会的法轮学校。……壁上挂的都是释迦应化的事迹,当中悬着一个卍字徽章和一个时计。一进门就知那是佛教的经堂。”①这样的独特的环境描写使人不得不怀着好奇的心情读下去。 许地山的作品总是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不仅是为了在内容上显得独特,他“将宗教伦理化,以为人生多恶,借助宗教弃恶扬善。”②。利用宗教的教化意义平静心灵,造化社会。 第二,许地山小说所阐释的人生观与当时多数人格格不入。 虽说是独特性,这一点也是许地山作品备受争议的焦点。“五四”新文学强调“文学应反映社会的现象,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问题。”③。提倡以积极进步的态度进行文学创作。然而许地山的作品中直接成为了他抒发主观感情的渠道,他提出“智慧宝、人生宝、美丽宝”,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生观的。④ 很多学者认为许地山的人生观过于消极,与“五四”新文学的时代精神不符。 诚然,佛教“一切皆苦”的观点对许地山影响颇深,使他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但另一方面,许地山的作品中还有着浓厚的人道主义和基督教的博爱精神。这种思想使他像其他作家一样关注现实,同情弱者,痛恨黑暗。很多人认为在《命命鸟》的结尾写到敏明和加陵投水殉情是消极厌世的表现,“那时月光更是明亮。树林里萤火无千无万地闪来闪去,好像那世界的人物来赴他们的喜筵一样。……他们走入水里,好像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般自在,毫无一点畏缩。在月光水影中,还听见加陵说:‘咱们是生命的旅客,现在要到那个新世界,是在叫我快乐得很。’”⑤从这段唯美动人的描写中,我不能感到一点消极的情绪,甚至感觉到的是一种寻求新生的喜悦之情。或许作者是用反语的方式表达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吧。后期许地山的创作确实更加正视现实,更加直接地进行批判。激进的爱国主义代替了平和的人道主义。这里不加赘述。 第三,许地山的作品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这是他的作品独特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的一员,本着“为人生而艺术”。而他的作品总是被归入浪漫主义的抒情小说中。同是浪漫主义,许地山的浪漫与郁达夫的浪漫还有着很大差别。 不消说,许地山的作品中在异域情调中发生的蒙着宗教面纱的恋爱故事是浪漫的。同时,他在作品中阐释人生时的主观抒情更是浪漫主义的特征。如果借此就定论许地山的作品属于浪漫主义,这是片面的。许地山作品的字里行间还流露着现实主义的痕记,这表现在作者以温婉的笔调书写对封建礼教的严苛批判上。《命命鸟》中,敏明的父亲为了拆散女儿与加陵,甚至找到了蛊师,这也成为敏明精神异常,两人走向自杀的直接原因。⑥许地山这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同时还深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泰戈尔淡泊名利、主张大公、卑谦,同情下层的“平民主义”、

部编本《落花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1)

《落花生》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的图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

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简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许地山 默默无闻的真大家 ——许地山先生 “花生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并不好看。剥了壳子吃起来,相香,好吃,可以做成多种食品,还可以制油。”一九二一年和一大二二年许地山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发表时他以落华生作为笔名。《小说月报》十三卷四月号起陆续刊载的他的《空山灵雨》,其中有一篇散文,题名《落花生》,它说,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作者如此赞美落花生,对落花生这种质朴的爱好以及评语,恰如是他对自己一生治学处世的基本态度的自我鉴定。 一、少年——“许真人”——教授 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许地山出生

于台湾,是许家的第四个儿子,名赞堃,字地山。这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一年。甲午战败后,清廷割让台湾,台湾人民爆发了民族革命,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进士出身),担任筹防局统领据守台南;台南陷落后,遂携带全家渡海迁移福建龙溪(即漳州)。这一年是一八九五年,许地山还不满三岁。后来他的父亲在广东阳江等地做县知事,许地山即随父亲在广东读书,先是攻读于私塾,十八岁毕业于随宦中学。一九一二年十九岁上因家境衰落,不得不自立谋生,进入福建省漳州 第二师范做教员。一九一三年出国去缅甸仰光中学任教,在那里工作三年。一九一六年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一九一七年赴北京至燕京大学学习。 许地山幼年生长于一个台湾爱国者的家庭,读经史,习孔孟,受的是诗书传家的封建教育。少年时期又适逢辛亥革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他既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世家子弟,也不是具有

一般维新思想企图任重致远的青年,他有他的性格。他初入燕京大学时被同学们视为怪人,看做傻子。有人说许地山是怪人,其怪有三:天天练习写钟鼎文(其实是写梵文),此其一怪;每日总是穿着下缘毛边的灰布大褂,不理发,头发留得很长,二怪也;三怪是吃窝头(那时华北闹旱灾,学生每周吃三次窝头)不吃菜而蘸糖。这样的一位怪模怪样的学生,又长着一副紫膛面孔,嘴巴老像是开口笑着,岂不怪吗?如若不怪,那就是傻子了。这副长相是曾经饱读诗书的秀才吗?这身打扮像是出海住过外国的学子吗?正因为如此,初进燕大时大家看不惯他,他也只好独来独往,落落寡合。同学们赠给了他一个外号,叫他“许真人”。现象不可能长久掩盖本质,学生们过的是集体生活,逐渐地同学们对他熟悉起来。和他接触后,才知道他会说厦门话、广州话、北京话,懂得英文、德文、梵文等多种外国文字;待人和蔼,总是满面春风乐呵呵的;并且很

许地山作品

许地山作品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许地山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主人,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 20世纪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1]

最新-许地山的作品 精品

许地山的作品 篇一:许地山作品许地山作品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 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许地山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主人,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 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 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 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

许地山:商人妇

许地山:商人妇 “先生,请用早茶。”这是二等舱的侍者催我起床的声音。我因为昨天上船的时候太过忙碌,身体和精神都十分疲倦,从九点一直睡到早晨七点还没有起床。我一听侍者的招呼,就立刻起来,把早晨应办的事情弄清楚,然后到餐厅去。 那时节餐厅里满坐了旅客。个个在那里喝茶,说闲话:有些预言欧战谁胜谁负的;有些议论袁世凯该不该做皇帝的;有些猜度新加坡印度兵变乱是不是受了印度革命党运动的。那种唧唧咕咕的声音,弄得一个餐厅几乎变成菜市。我不惯听这个,一喝完茶就回到自己的舱里,拿了一本《西青散记》跑到右舷找一个地方坐下,预备和书里的双卿谈心。 我把书打开,正要看时,一位印度妇人携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到跟前,和我面对面地坐下。这妇人,我前天在极乐寺放生池边曾见过一次,我也瞧着她上船,在船上也是常常遇见她在左右舷乘凉。我一瞧见她,就动了我的好奇心,因为她的装束虽是印度的,然而行动却不像印度妇人。 我把书搁下,偷眼瞧她,等她回眼过来瞧我的时候,我又装做念书。我好几次是这样办,恐怕她疑我有别的意思,此后就低着头,再也不敢把眼光射在她身上。她在那里信口唱些印度歌给小孩听,那孩子也指东指西问她说话。我听她的回答,无意中又把眼睛射在她脸上。她见我抬起头来,就顾不得和孩子周旋,急急地向闽南土话问我说:“这位老叔,你也是要到新加坡去么?”她的口腔很像海澄的乡人,所问的也带着乡人的口气。在说话之间,一字一字慢慢地拼出来,好像初学说话的一样。我被她这一问,心里的疑团结得更大,就回答说:“我要回厦门去。你曾到过我们那里么?为什么能说我们的话?”“呀!我想你瞧我的装束像印度妇女,所以猜疑我不是唐山(华侨叫祖国做唐山)人。我实在告诉你,我家就在鸿渐。”

许地山

默默无闻的真大家 ——许地山先生 “花生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并不好看。剥了壳子吃起来,相香,好吃,可以做成多种食品,还可以制油。”一九二一年和一大二二 年许地山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发表时他以落华生作为笔名。《小说 月报》十三卷四月号起陆续刊载的他的《空山灵雨》,其中有一篇 散文,题名《落花生》,它说,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 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作者如此赞美落花生,对落花生这种质朴的爱好以及评语,恰如是他对自己 一生治学处世的基本态度的自我鉴定。 一、少年——“许真人”——教授 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许地山出生于台湾,是许家的第四个儿子,名赞堃,字地山。这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一年。甲午战 败后,清廷割让台湾,台湾人民爆发了民族革命,许地山的父亲许 南英(进士出身),担任筹防局统领据守台南;台南陷落后,遂携 带全家渡海迁移福建龙溪(即漳州)。这一年是一八九五年,许地 山还不满三岁。后来他的父亲在广东阳江等地做县知事,许地山即 随父亲在广东读书,先是攻读于私塾,十八岁毕业于随宦中学。一 九一二年十九岁上因家境衰落,不得不自立谋生,进入福建省漳州

第二师范做教员。一九一三年出国去缅甸仰光中学任教,在那里工 作三年。一九一六年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一九一七年赴北京 至燕京大学学习。 许地山幼年生长于一个台湾爱国者的家庭,读经史,习孔孟,受的是诗书传家的封建教育。少年时期又适逢辛亥革命,在这样的 时代环境下,他既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世家子弟,也不是具有一般 维新思想企图任重致远的青年,他有他的性格。他初入燕京大学时 被同学们视为怪人,看做傻子。有人说许地山是怪人,其怪有三: 天天练习写钟鼎文(其实是写梵文),此其一怪;每日总是穿着下 缘毛边的灰布大褂,不理发,头发留得很长,二怪也;三怪是吃窝 头(那时华北闹旱灾,学生每周吃三次窝头)不吃菜而蘸糖。这样 的一位怪模怪样的学生,又长着一副紫膛面孔,嘴巴老像是开口笑着,岂不怪吗?如若不怪,那就是傻子了。这副长相是曾经饱读诗 书的秀才吗?这身打扮像是出海住过外国的学子吗?正因为如此, 初进燕大时大家看不惯他,他也只好独来独往,落落寡合。同学们 赠给了他一个外号,叫他“许真人”。现象不可能长久掩盖本质, 学生们过的是集体生活,逐渐地同学们对他熟悉起来。和他接触后,才知道他会说厦门话、广州话、北京话,懂得英文、德文、梵文等 多种外国文字;待人和蔼,总是满面春风乐呵呵的;并且很有文才,

最新版五年级上语文 本课作者许地山简介

落花生作者许地山简介 《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1893-1941)笔名就叫“落华生”,他取这个笔名,说明他崇尚“落花生”的精神:生长在泥土里,不好看,但是很有用,词浅而意深。作者在生活中,正是这样,追求多做贡献,做有用的人,而不计报酬。他的夫人曾回忆说:“豪华酒楼没有他的足迹,乘轮船、火车都是买普通票,喜爱与劳动人民接触,对人真挚谦虚,对名利从来淡薄。”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1921年入燕京大学攻读,毕业后曾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深造。归国后又回到燕京大学当教师。 1935年,香港登报征聘文学院教授,许地山以杰出的才能应聘,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他在教育、生话及工作中,从不崇拜任何偶像,不盲目信赖任何权威,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许地山在香港还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努力开展进步文化活动。 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走出书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团结爱国志士,教育革命青年,写文章、做讲演,宣传抗日。当时为抗日工作从北方到南方的人,大多经过香港,他们人生地疏,又不懂粤语,许地山热情地为他们解决困难或给予资助,他家成了迎来接往的接待站。 许地山从1921年起开始写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并从事翻译工作。.他的作品无论长短篇,都文字简洁,有独特风格,引人入胜。著名作家郁达夫夸奖他的小说:“像这样坚实细致的小说,不但在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就是寻遍1940年的英美小说界,也很少有可以和他比并的作品。”他写的《春桃》,描写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 许地山1941年8月4日因病逝世,宋庆龄、郁达夫、徐悲鸿等都送了花圈。郭沫若在悼文中这样写道:“他不仅是一个诚实的创作家,真挚的学者,而且是一个极其健全的社会人……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 许地山生前是老舍的好友,他逝世后,老舍先生曾流着眼泪说:“地山是我的绝好朋友,他竟死了”, 许地山——落华生,他的一生做到了“对人有好处”。

许地山先生有什么作品

许地山先生有什么作品;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语体文法大纲》1921,生活;《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相关著作;《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换巢鸾凤》;《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解放者》(短篇小说许地山先生有什么作品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虽在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2O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著作书目 《语体文法大纲》1921,生活 《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 相关著作 《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

《换巢鸾凤》 《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 《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 《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 《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 《落花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1941,商务 《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 《许地山语文论集》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 《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 《杂感集》1946,商务 《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落花生达衷集》编纂,1931,商务

许地山《春林野》

[标签:标题] 篇一:落花生 《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的、体面的人”。 3、学习花生不求虚名、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格。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的、体面的人”。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越,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2、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落花生》(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谁能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二、朗读感悟 1、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落华生写了哪些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来: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板书) 2、作者重点写了哪部分内容?(议花生)“议”什么意思? 3、因为谁的什么问题,引发了一家人的讨论? 每个人是怎么说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用直线画出每个人说的内容。 4、学生汇报交流 5、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给同桌读一读,体会花生有哪些好处。 6、众人的话中,谁的话最能给人以启发?(父亲的话) 三、直奔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一)1、出示父亲的话,找学生朗读。其余同学边听边划出中心句。中心句: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2、“可贵”在哪些地方?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它的可贵的,请同学分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 3、交流汇报(默默奉献、朴实无华的品质最可贵) 4、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二)理解父亲的话:出示课文10节内容 1、父亲仅仅让孩子们知道花生的品质可贵就够了吗?哪里可以看出它真正意图,用曲线画出来。 2、“有用”是什么意思?父亲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 (希望孩子做一个落花生一样的人,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3、父亲的话,孩子们听懂了吗?从哪儿可看来?在文中用~勾划出来 4、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联系生活讲讲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听了我的话,父亲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你们指谁?希望又指什么?

许地山作品及人物简介

著作书目语体文法大纲1921,生活 《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 《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 《换巢鸾凤》 《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 《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 《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 《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 《落华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1941,商务 《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 《许地山语文论集》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 《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 《杂感集》1946,商务 《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 《落花生达衷集》编纂,1931,商务 [翻译书目] 孟加拉民间故事印度戴博诃利著,1929,商务 二十夜间英国贝恩编,1955,作家 大阳底下降英国贝恩编,1956,作家 《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 人物简介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以教育同学。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广东揭阳。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曾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等。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再加上心脏病发作而去世

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许地山

五年级语文 落花生作者许地山简介 《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1893-1941)笔名就叫“落华生”,他取这个笔名,说明他崇尚“落花生”的精神:生长在泥土里,不好看,但是很有用,词浅而意深.作者在生活中,正是这样,追求多做贡献,做有用的人,而不计报酬.他的夫人曾回忆说:“豪华酒楼没有他的足迹,乘轮船、火车都是买普通票,喜爱与劳动人民接触,对人真挚谦虚,对名利从来淡薄.”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1921年入燕京大学攻读,毕业后曾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深造.归国后又回到燕京大学当教师. 1935年,香港登报征聘文学院教授,许地山以杰出的才能应聘,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他在教育、生话及工作中,从不崇拜任何偶像,不盲目信赖任何权威,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许地山在香港还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努力开展进步文化活动. 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走出书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团结爱国志士,教育革命青年,写文章、做讲演,宣传抗日.当时为抗日工作从北方到南方的人,大多经过香港,他们人生地疏,又不懂粤语,许地山热情地为他们解决困难或给予资助,他家成了迎来接往的接待站. 许地山从1921年起开始写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并从事翻译工作..他的作品无论长短篇,都文字简洁,有独特风格,引人入胜.著名作家郁达夫夸奖他的小说:“像这样坚实细致的小说,不但在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就是寻遍1940年的英美小说界,也很少有可以和他比并的作品.”他写的《春桃》,描写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 许地山1941年8月4日因病逝世,宋庆龄、郁达夫、徐悲鸿等都送了花圈.郭沫若在悼文中这样写道:“他不仅是一个诚实的创作家,真挚的学者,而且是一个极其健全的社会人……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 许地山生前是老舍的好友,他逝世后,老舍先生曾流着眼泪说:“地山是我的绝好朋友,他竟死了”, 许地山——落华生,他的一生做到了“对人有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