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七篇解读

孟子七篇解读
孟子七篇解读

孟子七篇解读

一、重民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梁惠王上)

[译文] (孟子说:)(治理国家)不要违背农时,那么粮食就会吃不完的了;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里去捕鱼,那鱼类水产就会吃不完的了;到山上去砍伐木材注意季节,那么木材也就用不完了。如果粮食和鱼类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会使人民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什么顾虑了。做到了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顾虑,那么这就是仁政的起点。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梁惠王上)

[译文] (孟子说:)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猪肉,您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马匹,可是您的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到处有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您领着野兽来吃您的人民呀。野兽

相互残杀,人们尚且憎恶这种行为,而作为执掌人民政务的父母官,却不能避免率领野兽来吃人,那您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译文] (孟子说:)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人民的忧虑为忧虑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忧虑为忧虑。乐与天下人民同乐,忧与天下人民同忧,做到了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人,是决不会有的。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梁惠王上)

[译文] (孟子说:)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那么治理天下就可以向在手掌上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滕文公上)

[译文] 孟子说:关系人民的事情不能够拖延。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

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暴君夏桀、商纣之所以丧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天下民心。要取得天下有一定的方法:取得人民的信任,这就取得天下了。取得人民信任有一定的方法:取得他们的心,这就取得人民信任了。取得民心也有一定的方法,希望的东西应给他们并帮他们聚积,讨厌的就不要加给他们,如此而已。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用使人民安逸的原则来役使人民,人民虽然劳累也不会怨恨。用使人民生存的原则诛杀暴民,被杀者虽死也不会怨恨杀他的人。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管理好耕地,减轻税收赋敛,就可以使人民富足了。饮食按一定的时间,费用按一定礼仪,财富就会使用不完了。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人民是最重要的,江山国土次于人民,而君主还在其最次。

二、德治

(梁襄王)?……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梁惠王上)

[译文] (梁襄王)突然向我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得到安定?’我回答说:‘天下统一就会安定。’他又问:‘谁能够统一天下呢?’我回答说:‘不喜欢虐杀人民的国君,就能够统一天下。’他又问:‘那谁会来归服他呢?’我回答说:‘普天之下的人民没有不会归服的。’

(孟子)曰:?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公孙丑上)

[译文] (孟子说)如果取得方圆百里的土地,并且(由他们来)统治这里,他们都能够使各国诸侯来朝见、统一天

下;要他们去做一件不道义的事、杀死一个无罪的人而换取天下,他们都不会去做的。这就是他们相同的地方。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上)

[译文] (孟子说:)采用强力去压服别人的,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他们只是力量不够而已;运用仁德去使别人自愿归顺的,他们就会心悦诚服地追随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公孙丑下)

[译文] 孟子说:得到天时还不如得地形便利好,得了地形便利还不如得到和顺的人心好。三里见方的内城,七里见方的外城,敌人包围并攻打它但不能取得胜利。但是仍然包围并攻打它,那一定是得到了合乎天时的战机;如果仍然不能战胜的话,那就是这个战机不及地形更为有利。城墙并不是不高大,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盔甲并不是不坚硬锋利,备用的军粮也不是不充足;守军弃城逃走,那是因为地形虽有利但不如人心一致更有力呀。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下)

[译文] 孟子说?……获得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也多,失去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朋友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民都会归顺他。用天下人民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亲戚朋友都背叛的人,那么,君子要么不打仗,打仗一定会取得胜利。?(孟子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滕文公上)

[译文] (孟子)说:?各种货物质量不一样,这是事物的本性;有的相差十倍到百倍,有的相差千倍甚至万倍。您硬要卖相同的价钱,这是要搅乱天下啊。让粗糙的鞋子和精美的鞋子卖相同的价钱,人家怎么会做这种蠢事呢?按照许先生的道理,那等于是带着大家都去做虚伪的人呀,还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呢??

(孟子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译文] (孟子)说:城墙不坚固,军备不充足,这不算国家的灾难;田野土地不开发,货物财产聚敛不多,这也不是国家的祸害;国君不讲礼义,人民缺少教育,盗贼乱民多起来,亡国的日子就不远了。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君主用人有不当不必于指责,君主行政有不当也不必过于非议;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纠正君主思想上的错误。君主如果讲仁爱,人民没有不仁爱的;君主如果讲道义,人民没有不道义的;君主如果端正,人民没有不端正的。国君一旦端正国家也就会安定了。?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君主无辜地滥杀士人,那么卿大夫就可离开这个国家;君主无辜地杀害人民,那么士人就可以移居别处。?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孟子说:?拿自己的德行去制服别人,这就不可能使别人心服;拿自己的德行去教育别人,这就能使天下人民信服。天下人民内心不服而能够统一天下的事,是决不会有的。?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大禹不喜欢饮美酒却喜欢听人家有益的话。商汤坚持中庸之道,但举荐贤能却不拘常规。周文王看待人民,好象他们受了伤一样关心,按道理在做却向没看见一样还要努力。周武王不侮慢身边的臣属,也不忘怀派到外地的臣属。周公旦希望同时学习夏、商、周的君王,用以实践禹、汤、文、武四位君主的事业;遇到和他们做法不相符的地方,就抬着头认真思考,日夜不停地推敲;偶然之间想通了,(唯恐忘记)就坐着等待天亮去实行。?孟子曰:?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大禹觉得天下那些被洪水淹没的人,

就向是自己推他们下水去的;稷觉得天下那些挨饿的人,就向是自己使他们挨饿一样,所以他们对拯救人民如此急迫。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仁厚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人民敬畏它;良好的教育,人民喜爱它。良好的政治获得人民的财产,良好的教育获得人民的心。?

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平时注意积累财富的人到荒年就不会窘迫,平时注意修养道德的人到乱世也不会感到迷惑。?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诸侯应珍视的三件宝贝是:土地,人民,国家政务。如果去重视珍珠宝玉,灾祸就会降临到他身上。?

三、仁政

(孟子曰):?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

能御也。?

(公孙丑上)

[译文] (孟子说:)?国土不必再扩大了,人民不必再增加了。只要认真施行仁德政治、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的了。

(孟子曰):?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滕文公上)

[译文] (孟子说:)分些财产给人家这叫小恩小惠,教育别人要善良这个叫忠诚,帮助天下人民找到治世人才的,这个才叫仁德。

(孟子曰:)?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所以只有具有仁爱之心的人适合处在帝王地位;不仁爱的人处在帝王地位,这将会把他的丑恶传播给大家了。

(孟子曰:)?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

(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孔子说:‘仁的威力是不可以人

数多少计算的。一个国家君主爱好仁,那就会天下无敌的。’现在有些人既想做到天下无敌,可自己又不肯实行仁政,这好比是害怕炎热却又不肯去洗澡一样。?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仁德能够胜过不仁德,好比水能胜过火。但现在那些行仁的人,却好比用一小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火焰扑不灭,他就说是水不能胜过火,这就又和那种很不仁德的人差不多了,以后他也一定会把自己的仁丧失掉的。?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五谷是粮食作物中品种最优秀的;但如果种了不能成熟,反而不如秭米和稗子了。仁德的价值也在于它成熟罢了。?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人民,仁爱人民因而爱惜万物。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我对于书上的《武成》篇,也只采用二、三段文字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没有敌手的,以周武王这样极仁爱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不仁爱的人,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以至漂走木槌的惨景呢??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不行仁德而能获得一个国家,这种事是有的;不行仁德而能获得整个天下,这种事是决不会有的。?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仁的意思,就是人。把仁与人合起来讲,就是道了。?

四、道义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

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公孙丑上)

[译文] (公孙丑问:)?大胆请问,先生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擅长于研究别人的言辞,并擅长于培养自己的浩然气。?公孙丑问?大胆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是极为伟大极为刚强的,如果用正确的方法去培养而不是去伤害它,那么它将充满于天地宇宙之间。同时,它作为一种气,需要和正义、道理相配合;否则的话,它就没有力量。

(孟子曰:)?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孔子说‘治国方法有两种,就是仁政和暴政罢了。’过分虐待他的人民,那自己也会身死国亡,虐待不太厉害也会造成危险使国家削弱。?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离娄下)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自己的手足,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自己的腹心;

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狗和马,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普通百姓;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碎泥小草,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敌寇仇人。?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君主讲求仁爱,人民没有不仁爱的;君主讲求道义,人民没有不道义的。?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不合礼仪的礼,不合道义的义,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肯做的。?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人类不同于禽兽的地方是很少的(仅仅在于人懂道理),可是一般人还抛弃这些区别,只有高尚的君子能保留它。舜能够明了各种事物的道理,体察各种人物的心情,是因为他按照仁义去做,不是把仁义作为工具来使用。?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二者不可同时获得,那我就放弃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东西;但两者不可以同时获得,那我就牺牲生命而追求道义。?

(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尊重道德热爱义理,就可以快快乐乐了。所以士人在贫穷时不会丧失道义,得志时不会背离原则。贫穷时不丧失道义,所以士人能自得其乐;得志时不背离原则,所以人民不会对他失去希望。古代贤德的人,得志时,把恩惠施加给人民;不得志时,就修养品德给世人作表率。贫穷时就搞好本身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天下政治清明,道就能按贤人的

愿望去施行;天下政治昏暗,贤人就随同道义隐居起来;我没有听说过废弃道义来迎合王侯的。?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自己不按正道办事,正道在他妻子身上也行不通(更何况别人);支配别人不能运用正道,连妻子也不能支配(更何况别人)。?

五、任贤

(孟子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梁惠王下)

[译文] (孟子说:)?国家君主选拔贤能的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人,就可能要让地位卑下的超过尊贵的,原来疏远的超过亲近的,这种事难道可以不慎重吗?您左右的人都说他贤德,这还不能肯定;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贤德,这也不能肯定;全国人民都说他贤德,这样可以进一步考察他;

发现他确实是贤德,就可以重用他。您左右的人都说他不贤德,不要轻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不贤德,也不要轻信;全国人民都说他不贤德,这样应该认真审察他;发现确实是不贤德,就应该及时撤换他。您左右的人都说他该杀,不要轻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该杀,也不要轻信;全国人民都说他该杀,这样就应该认真审察他,发现他确实该杀,这样就应该杀掉他。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全国人民杀掉他的。如果做到这样,您就可以作好人民的父母了。?

(孟子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万章下)

[译文] (孟子说:)?君主有错误他就劝谏;如果反复劝阻还是不肯听,就离去。?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说话不实在会带来危害。最大的危害,莫过于阻碍进用贤德的人。?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唯大国,必畏之矣。?(公孙丑上)

[译文] (孟子说:)只要实行仁政就可以获得荣耀,不实行仁政就会遭受耻辱;现在大家都痛恨耻辱却又安于不

仁德的现状,这好比是痛恨潮湿却又甘愿住在低洼的地方啊。如果真要痛恨它,就应该重视仁德并且尊重有修养的读书人,让贤德的人处在高位上,让能干的人担任工作职务。趁着国家还没有危难,抓住这个时机,修明国家政令法典,那么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一定会因此而敬畏它的。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公孙丑上)

[译文] (孟子说:)?尊重贤德的人任用有能力的人,有才华的杰出人物都有官位,那么天下的读书人都会高兴,并且愿意到你的朝廷供职了。?

(孟子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

(告子下)

[译文] (孟子说:)?从前虞国不重用百里奚因而亡了国,秦穆公重用了他因此成就霸业。不举用贤德的人就会亡国。?

(孟子曰:)?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

(告子下)

[译文] (孟子说:)?天子进入某国疆界,如果土地开

辟得好,田野管理整齐,老人得到供养,贤人受到尊重,能干杰出的人各居其位,那就有奖赏;赏给土地。天子进入某国疆界,如果土地荒芜,老人被遗弃贤人不重用,聚剑财富的人处在上位,那就是处罚。?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告子下)

[译文] 陈子问:?古时的君子怎样才出来做官呢??

孟子说:?有三种情况当官,有三种情况不当官。如果恭敬有礼地迎接他;他提出建议也准备付诸实行,那他就会就职。虽然礼貌并没有减少,但建议不能实行,那就辞职。其次,虽然没有实行他的建议,但迎接他还是恭敬有礼、尽心尽意,那他也会就职。如果礼貌减少了那就辞职。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不信任仁德贤能的人,国家就会空虚;没有礼义,上下的关系就会错乱;没有好的政事,国家的钱财就会不够用。?

六、修德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常言,都这样说‘天下国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一个家有了自己毁坏的因素,别人才能毁坏它;一个国家自己有了被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孟子》全文翻译

《孟子》全文翻译 《孟子》全文翻译《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 289) ,离孔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 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住岸现钡裙适拢昧τ谀盖椎慕逃簧佟,荨读信泛驼葬睹献犹獯恰匪担献釉芙逃诳鬃拥乃镒幼铀肌,幽甏扑悖坪醪豢尚拧~妒芳敲献榆髑淞写匪邓笆芤底铀贾湃恕保獾故怯锌赡艿摹,蘼凼鞘芤涤谧铀家舶眨献拥难刀际艿搅俗铀嫉挠跋臁,裕髯影炎铀己兔献恿形慌桑饩褪呛笫浪迫寮抑械乃济涎伞?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

孟子《人和》教案

先秦诸子选读《人和》教案 敦煌中学一部语文组吕文忠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3.教育学生一定要发扬团结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讲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导入: 1.学生听刘和刚演唱的《和为贵》引入。 2.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自道出了华夏子女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3.“和”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左边是指粮食,右边是一个口,意思就是让老百姓吃饱,百姓和乐了,国家就和平、繁荣、富强了。 4.请同学给“和”字组词(出示幻灯片) 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气生财(生意) 和睦(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 和衷共济(面对困难的时候,地震、雪灾、奥运会) 和睦相处,和气致祥(同学、朋友之间) 二、出示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则 活动设计一: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然后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3.重点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内容。(出示幻灯片) ①天时、地利、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 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③“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④“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⑤“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⑥“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寡”,少。至,极点。 ⑦“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⑧“道”指正义或仁政 活动设计二问题探究: 1.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孟子认为哪个最重要? 2.请同学们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3.孟子是孟子是如何阐述“人和”的重要性的?(出示幻灯片)

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书名:史记作者:司马迁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 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 孟子。 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 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於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 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驺子重於齐。適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適赵,平原君侧行撇席。 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於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而内圆凿,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驺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 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 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彊记,学无所主。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然而承 意观色为务。客有见髡於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 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髡曰:“固也。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吾是以默然。”客具以报王,王大骇,曰:“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后先生之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亦会先生来。寡人虽屏人,然私心在彼,有之。”后淳于髡见,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去。於 是送以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百镒。终身不仕。

孟子解读之治国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他的思想的某些方面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不但不过时,相反,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恰恰成为现实社会中的较先进的。《寡人之于国也》是他论述“王道”思想的一篇文章,集中体现了他的治国思想。 一环保立国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针对 动物、植物生长发育受时间限制的特点,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不违农时”,“以时”不错过农作物的生长时令,不妨碍树木的正常生长。尊重自然规律,不打破自然规律不正体现了环保思想吗?顺应了自然规律,自 然界回报给人的就会是不胜食不胜用。人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第一必需就是能满足人的动物性需要,就是满 足填饱肚子的愿望。只有用来填饱肚子的东西足够多,人才能不必为食物你争我夺,才消除和去掉为争夺食物 而造成的血淋淋的场面和血腥的气息。也就是说保证国民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前提。没有 充足的物资供应做保障,不用敌国侵略,其内部也会发生争夺食物的战争,一旦战争发生,那么稳定的社会局 面必定荡然无存。孟子早在二千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推行“王道”必然是安定的社会局面下才能进行。如果提到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只要看一下我们国家的扶贫政策就明白了。 二生产富国 在初步解决了人的吃饱肚子问题之后,就应该考虑如何使国家富裕起来,要想使国家富裕就要有国家政策扶植,并且由国家机器保证政令畅通。孟子主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无夺其时。”中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历来重农轻商、忽视手工业,所以孟子主张发展农业。住宅周围种植桑树,表面上是发展农业,实际种桑是为了养蚕,养蚕为了缫丝、缫丝为了织布,织布就已经是手工业了。宅院种桑是发展 庭院经济。蓄养鸡豚狗彘就已经是畜牧业了。百亩之田,已经是大田农业。所以孟子的主张已经涉及到古代社 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主张工农并举,多层次、多方面发展社会生产,虽然孟子没有明确提出国家的政 治干预问题,但结合前文,便会明白。孟子提出的是“王道”,由谁推行“王道”,自然是国君了,那么这些措施自然由国君推行了。有了国家政策的明确指导,再加上国家机器的保证实行,国家能不富吗? 三尊老稳国 “五十者衣帛矣,七十者食肉矣,颁白着不负戴于道路。”在医药落后的古代,能活到五十者就很不错了,七十者就凤毛麟角了,所以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语。让踏入人生黄昏阶段的老年人吃好、穿好、不从事体力劳动,充分体现了孟子对老年人的关注。而关不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是一个国家能否保持长期稳定的关键。老年人的现在 就是青年人的未来,如果老年人生活境遇差,青年人就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产生消极影响。他 们可能在生产时消极怠工,在打仗时消极作战。那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前途可言。所以对待老年人问题是关乎国 家稳定发展的问题。从当今社会来说,也能证实这一点。我国刚刚发布了社会保障白皮书,重点是老年人的保障,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就将步入老龄化社会。上世纪八十年代,十六个在职者养活一个退休者,而现在, 四个在职者养活一个退休者,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将是两个在职者养活一个退休者。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在问题 到来时圆满地解决。孟子能够认识到这点,足以表现孟子的先见之明。 四教育兴国 自从孔子开办私学,到战国时期开办私学的人越来越多,受教育的社会人口越来越多,教育问题已经是不得不 提上国君的奏案,办什么样的教育,为哪些人办教育是统治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任凭私学泛滥,任凭各种 思想通行而不加以干涉,那么可能就是为国君培养掘墓人。作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虽然没有涉及到教育 的阶级性问题,但他已经认识到了教育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他明确提出“谨庠序之教”庠序即公学,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使公办学校教育严谨,即提出了教风学风问题,即态度要严谨。接着,孟子还提出了教育内容“申之以孝悌之义”用“孝”“悌”作为教育内容。“孝”就是孝敬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子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推而广之,自然会忠于国君,君主为一国之父母吗!“悌”就是兄弟之间互敬互爱,兄弟和睦 就是家族和睦,家族和睦就会社会稳定。办好教育,不仅为国君培养了应声虫,还稳定了社会。社会保持长治 久安,国家昌盛就指日可待了。 五立德固国 国家政局稳不稳固,其核心问题领导人英不英明,领导者如何作到英明呢?“立德”。国君要树立良好的品德。孟子说:“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其核心问题是领导者勇于承担责任,不归罪于年成即遇事不推委,

仁政学说——《孟子》解读

第6单元 仁政学说 孟子肯定人人皆有“仁心”,因此,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虐政”,痛斥“残民”现象,表现出了他对社会极大的责任感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他要求执政者言“仁义而已”而非言“利”“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对百姓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要有“恻隐之心”。他提醒执政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君子以仁存心”。这些都有着历史进步意义。“仁政”论体系那了孟子基本的政治思想。 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代表,《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文学特色。学习本单元,除了要结合文本理解“仁政”的基本含义,还要注意体味《孟子》的语言风格,分析善于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同时要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 行仁政而王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③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又称梁君。 ②[叟]对老者的敬称。 ③[亦有]只有。

吾国?’大夫①曰:‘何以利吾家②?’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③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⑤。未有仁而遗其亲⑥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⑦。天下可运于掌⑧。《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⑨。’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⑩。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11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12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曰:)“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 ①[大夫]周代社会次于诸侯的一个等级。当时诸侯国中,国君之下有大夫、士等。 ②[家]指大夫之家,即大夫的受封之地。 ③[上下交征利]上上下下相互争夺私利。征,夺取。 ④[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万辆兵车中占有千辆,千辆兵车中占有百辆,(这些大夫之家的家产)不能算是不多了。 ⑤[不夺不餍]意思是不把国君的一切夺取过来是不会满足的。餍,满足。 ⑥[遗其亲]抛弃其父母。遗,遗弃。 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两句]尊敬自家的来人,推广开来也尊敬别家的老人;疼爱自家的幼者,推广开 来也疼爱别家的幼者。第一个“老”“幼”做动词,有“尊敬”“疼爱”的意思。 ⑧[天下可运于掌]治理天下就像运转手掌一样容易。 ⑨[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见《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刑,通“型”,作榜样。寡妻,嫡妻,正妻。御,治理。 ⑩[“权,然后知轻重”两句]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权:本指秤锤,这里 用作动词,指称物。 11[抑]还是。 12[构怨]结怨。

孟子下原文翻译

孟子下 第二十一课 治天下以仁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一一《孟子?离娄上》 译解: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的自力,公输子那样精巧的手艺,不靠圆规和直尺,也不能够画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耳力,不靠六律的协调,也不能够校正 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行仁政,也不能够治理好天下。” 身正天下归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译解:关爱别人,另从却不来亲近,就要反思自己为仁的程度;治理人民,却达不到治理的效果,就要反思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敬,就要反思自己恭敬的方式。行为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都要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人自然会来归 附。 第二十二课 吾何为不豫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一一《孟子?公孙丑下》 译解:上天不想使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能够担当呢?我为什么不愉悦呢? 人各有所长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 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译解:有为官者的事务,有为民者的事务。况且一个人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有赖于百工 之制作,才能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亲自制作然后再使用,那是带领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治理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人,治理人的人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第二十三课 仁德者无敌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一一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解:孟子说:“仗恃实力而后假借仁义之名号召征伐的可以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来实行仁义的可以使天下归服,这样做不必以强大国家为基础。商汤凭借纵横七十里的土地统一天下,周文王凭借纵横百里的土地统一天下。凭借武力使人服 从的,那些人并不是从心里服从你,只是因为他们的力量不足;凭借德行使人服从的,那些人是从心里归服你,就像七十多位弟子归服孔子一样。” 仁为君之本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一一《孟子?梁惠王上》 译解:大王您如果能对百姓实施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使百姓深耕细作,及时除掉田里的杂草;让年轻人在闲暇时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能够孝敬父母、敬爱 兄长,在外面能做到尊长敬上,这样,即使让他们拿着棍棒也足以抵抗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孟子人和 优秀教案

人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整理文中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 3.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4.主要讲授第2、3则。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 2.通过探究几个关键性问题理解文章的内涵。 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3.教育学生一定要发扬团结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学习第1、2则选文,掌握文章大意。 2.学习课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 一、课前导入:在最近几年我们遇到的灾难很多,比如前几年的非典、南方的水灾,去年的汶川大地震等,我们中国经历了太多的灾难,但最终我们都能够很顺利地度过这一切,为什么?原因是离不开人们的团结,全国上下一心,在抗震救灾中有一句响亮的口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那么,说明人和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进天开看看孟子最人和的阐述。 二、以复习形式学习第一则。 活动设计一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然后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 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3、学生再读课文。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内容,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

精选2019-2020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7 《孟子》两章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八十七篇

精选2019-2020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7 《孟子》两章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八十 七篇 第1题【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只见清澈的溪水________地跳下山涧,一刻也不歇息,匆匆向山脚奔去。 ②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若________自己的错误,实际上就是不想改正错误。 ③城建部门和环卫部门,必须________一下,立即解决污水井长期冒水污染环境的问题。 A、急遽隐讳协调 B、急剧隐瞒协调 C、急遽隐晦谐调 D、急剧隐讳谐调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米粟板筑筋骨忧患朝辉夕阴 B、毒疠焊吏叫嚣赋敛阴晴圆缺 C、从祠惊恐宫阙婵娟户枢不蠹 D、闾左隳突琼楼薄暮心旷神怡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选择正确译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A、使百姓定居下来就要靠划定边疆的界限。 B、只要划定边疆界限才能使百姓定居下来。 C、不用划定边疆界限人民也能定居下来,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D、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 B、益慕圣贤之道开卷有益 C、苟富贵,无相忘一丝不苟 D、管夷吾举于士举世闻名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给下列字注音: 畎______ 说______鬲______拂______ 【答案】: 【解析】:

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_赵法生

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 赵法生 摘要关于孟子的人性论,港台儒学界近期有性善与向善之争。本文认为,在孟子的人性论中,性善与向善其实并不矛盾,向善乃性善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更为广泛的视角看,孟子 的人性论应包括性善、向善、为善与致善四个环节,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有机的 思想整体,只有在这一有机的整体中,孟子的性善论才能得到合理的诠释。 关键词性善向善为善致善 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07)06-0016-10 作者:赵法生,男,1963年生,山东青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102 孟子的性善论是儒学思想史上影响重大而又深远的人性理论,这一理论从诞生之日就在当时的思想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秦汉以降,这一人性理论更是不断地被加以再诠释,形成了儒学发展史上一个源远流长的解释学传统,充分显示了其内在的生命活力。近期,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提出新解,认为孟子的人性论不是性善论而是向善论,并在港台儒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孟子人性论的讨论1,为我们理解孟子的人性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笔者以为,以往对孟子性善论诠释中的主要问题在于理解维度过于单一,而理解维度的单一有可能使我们肢解或曲解这一内涵丰富的人性学说。如果我们调整一下视角,从多个维度观察一下孟子的性善论,我们或许能够对它的意蕴和理路产生新的体悟,顺着其内在的理路,并着眼于孟子性善论思想的整体,我们会发现那些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对立的理解或许并不是真的那样水火不容。 一、性善:善的禀赋与可能 5孟子6一书中,最早提到性善的是5滕文公上6,它开篇即说:/滕文公为世子,将之1刘述先:5孟子心性论的再反思6,收入安乐哲、江文思主编5孟子心性之学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修订稿

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孟子》三则 春秋 孟子 (一)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得兼:同时获得。(2)苟得:苟且取得。(3)患:祸患,灾难。(4)辟:通“避”,躲避。(5)如使:假如,假使。(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7)勿丧:不丢掉。(8)蹴:用脚踢。(9)何加:有什么益处。(10)奉:侍奉。(11)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祸患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整理精校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 必修教案 0405 17:37 ::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简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孟子七篇解读

孟子七篇解读 一、重民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梁惠王上) [译文] (孟子说:)(治理国家)不要违背农时,那么粮食就会吃不完的了;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里去捕鱼,那鱼类水产就会吃不完的了;到山上去砍伐木材注意季节,那么木材也就用不完了。如果粮食和鱼类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会使人民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什么顾虑了。做到了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顾虑,那么这就是仁政的起点。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梁惠王上) [译文] (孟子说:)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猪肉,您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马匹,可是您的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到处有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您领着野兽来吃您的人民呀。野兽

相互残杀,人们尚且憎恶这种行为,而作为执掌人民政务的父母官,却不能避免率领野兽来吃人,那您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译文] (孟子说:)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人民的忧虑为忧虑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忧虑为忧虑。乐与天下人民同乐,忧与天下人民同忧,做到了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人,是决不会有的。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梁惠王上) [译文] (孟子说:)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那么治理天下就可以向在手掌上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滕文公上) [译文] 孟子说:关系人民的事情不能够拖延。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

林慎思_续孟子_对孟子的解读

林慎思 续孟子 对孟子的解读 李葆华 (哈尔滨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摘 要] 续孟子 为唐代见于著录的除注本外仅存的一部孟子研究专著。虽然所表达的思想与孟子文本出入较大,但反映了唐代孟子研究的基本面貌,其中一些很有价值的章节,是唐代孟子研究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林慎思;续孟子;述评[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05)03-0028-03 Linshensi Continuous Mengzi comment on LI Bao-hua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Harbin College,Harbin,Heilongjiang 150086,China) Abs tract :Continuous Mengz i i s a works that in Tang period in title catalogue e xcept the explanatory book and which dis covers the Mengzi.Though this expresses the ideas which has the great difference from the original text,i t reflected the features and appearances which had discovered in Tang period.By i nterval it comes out some valuable c hapter,it is the i mportant history material which has disc overed Mengzi i n Tang period. Key words :Linshensi;Continuous Mengzi ;Comment on [收稿日期]2005-01-20 唐代孟子研究的著作,有见于著录五部。其中三部为注本,二部为专著。二部专著即林慎思的 续孟子 和刘轲的 翼孟 。 翼孟 一书,朱彝尊 经义考 著录为三卷,但朱彝尊也未见过此书。 续孟子 一书,当代的孟子研究学者说此书久已散失,也未见有辑本,只见于 崇文总目 和 直斋书录解题 。此书究竟为何续演了孟子,现已无从考察 [1]( 孟子研究 ) 。偶翻浙江出版社 百子全书 , 续孟子 列于其中。唐代流传下来的孟子研究专著,只此一部,可以说弥足珍贵,故作述评。 续孟子 仿 孟子 ,语言风格,叙事论说体例与 孟子 同。分上下两卷、十四章,与赵岐所分章节相同(有人说分15章,不确)。各章题目均为人物,依次为梁大夫、梁襄王、乐正子、公都子、高子、公孙丑、屋庐子、咸丘蒙、齐宣王、万章、宋臣、庄暴、彭更、陈臻。 怎样评价续书?最重要的标准应该是不与原书的认识发生形式逻辑方面的矛盾,沿着原书的思想轨迹,对原书进行补充和说明,深入探索以完善其思想体系,帮助人们进一步加强对原书的理解。与原书认识矛盾不符,即使思想先进,也不符合续书写作原则。尤其对 孟子 一类经典元本,更不可以己意、以时代的认识去补充和提高,这是评价续书第一应注意的问题。 续孟子 恰恰 在这一问题上走得太远,这是我们对其书总体评价不高的主要原因,兹举数章说明。 !举贤与能?是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多次重复这一思想。!不信仁贤,则国空虚。?[2]( 孟子#尽心下 )在列举仁政措施的时候,孟子往往把举贤与能放在第一位。怎样举贤与能,显得十分重要。孟子的办法是!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2]( 孟子#梁惠王下 )察不肖以去之,也要经左右、诸大夫、国人、亲身审察这样四个关口。孟子是在讲!国君任贤,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这样情况下提出的办法,有十分浓厚的维护贵族世袭权力的味道,但也可以看作一般举贤能的办法。孟子的这一思想惹人瞩目,许多近世孟子研究者甚至将其视为中国两千年前已有民主政治的证明。孟子的这个思想难能可贵,它揭示了一个主观逐步地、有程序地合于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 续孟子 则没有这样的过程,它去繁琐而就简单。任忠去邪,左右前后,贤不肖孰辨? 续孟子 的回答是!用之而已矣。?它的理由是!夫材既伐矣,离于山谷,处于庭庑,久则圩墁以封,苔藓以周,目之于外,诚不分其松栎也。?只有经斧斤削之之,索其!内?,然后才能分松栎。识人也是如此。 ? 28?2005年第3期(总第191期) 北方论丛 THE NORTHERN FORUM No 3,2005Total No 191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寒假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33篇】

寒假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33篇】 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寒假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33篇】,供大家的阅读。 【篇一】寒假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 今年寒假,我在家里陆陆续续读了19本书。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古代经典作品及相关阐述的书籍、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怡情消遣的书籍。 阅读古代经典作品书籍,不仅可以让我知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思想和智慧,而且让我体会它们对我们现代人的为人处世、治学治国的意义和价值。而专家和学者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精妙解读或阐述,无不体现出他们深厚的国学底蕴和人生阅历,也为我去解读经典作品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思路。阅读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不仅可以让我感受到前辈、名师对语文教育的无限热情、责任和自信,对学生真诚、无私、伟大的爱,也可以让我领略到他们因为有深厚的文化素养、道德学养和社会阅历而对教育能够作出自己独特、理性的判断,对文本作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解读,对课堂教学的驾轻就熟,而且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及努力进取的方向。而阅读怡情消遣的书籍,则可以让我放松神经,获得许多知识和乐趣。 朱熹老先生的《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作品,可以联系自身,联系社会,常读常新,可以让我感受到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 南怀瑾先生的《孟子旁通》一书对《孟子》的解读很精彩。作为国内外深有影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自信洒脱,面对年轻人,采用通俗易懂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引经据典,触类旁通,解读孟子的为人、为学、政治主张以及给予现代人读书、做人、做事的启发。 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能够让我看到近代一位哲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对中国人的精神的辨证认识和分析。他广博的知识、严密的逻辑、通晓的事理、流畅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在书中一览无遗。 骆玉明教授的《世说新语精读》一书在融通《世说新语》全书和广泛采纳前贤见解的基础上,通过13个专题考察魏晋时代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变迁、思想演进、文人心态及艺术趣味等情况。让我印象深刻和佩服的是,本书结构严谨完整,骆老师对文本解读非常细致深入,尤其是对人物风流的阐述很详尽深刻,独

孟子人和导学案答案

《孟子》《人和》导学案答案1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第一则。 1、学生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解释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③“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④“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⑤“固.国”的“固”,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⑥“威.天下”的“威”,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⑦“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⑧“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注音 难.(nàn )孝悌.(tì)惛.(hūn )横.逆(hèng ) 4写出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叛) 其横逆由.是也(犹)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无)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舜,人也;我,亦人也。(判断句) 城非不高也。(判断句) 凶年免于死亡。( 状语后置句)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判断句) 二·合作探究 1.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哪里?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敌军包围起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1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1 孟子 原文:离娄上·第一章 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②,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④;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⑤,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⑥,率⑦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榘准绳⑧;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⑨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⑩,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云:『天之方蹶11,无然泄泄12。』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

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13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离娄上·第二章 孟子曰:「规榘,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①,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②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离娄上·第三章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①;卿大夫不仁,不保完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②。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③酒。」 离娄上·第四章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