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行业的师祖

行业祖师崇拜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分支,过去各行业都很重视,视其为本行业的保护神。民间有“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的说法。祖师爷们都是些很有名望的人,直接或间接地开创、扶持过本行业。有些人成为祖师爷纯属偶然,有的是后人强行安上去的,有的几个行业共用一个祖师爷,像典当业、算命业、香烛业、蚕业、丝织业、糕点业都是拿关羽作为祖师爷。有的则是一个行业有好几个祖师爷,像盐业就有管仲、蚩尤、张飞、炎帝、鲁班等。中国各地各行业千古流传,均有供奉“祖师爷”的习俗,较常见有:

农业:奉祀土神和谷神。周代的始祖名弃,又名后稷,在尧、舜时期被封做农官,教民耕种稷麦,故后世农业尊其为祖师,并与社神合一,称为土地神。村野之间,每隔三五里的田头路边就建有一座小矮屋——土地庙,皖西南一带称之为“社祀庙”,各有土地公婆的神像供奉。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各土地庙均被拆除;90年代又有所恢复。

黄帝

裁缝业:尊奉轩辕氏(黄帝)。《史记》称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后世尊其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因传言黄帝曾教民众用骨针穿麻线缝树叶和兽皮做衣,故被缝纫业尊为祖师。

蚕丝业:尊奉嫘祖(又作累祖)。传说她是黄帝的妻子,曾教民养蚕治丝,北周以后被视为蚕神。

杜康

酿酒业:凡酒坊、酒馆、酒家均尊奉杜康为祖师。杜康即少康,为夏代的第五任君主。《说文解字》称其为“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又传禹帝曾命“仪狄造酒”,有的地方亦尊仪狄为酒业的祖师。相传夏禹时,帝女为进献品,而令仪狄造酒,其味甘美,甚得禹帝赞赏,因而蔚成造酒之风气。

堪舆五术业: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亦有称禅),春秋时代河南琪县人,居云梦山,精通堪舆数术命相、医术、授徒孙膑,得道后受后人尊崇为祖师。

印刷业:仓颉。仓颉,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他造字以供后人沿击记录及沟通。“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夜鬼哭”!文字一出,人类从此由蛮荒岁月转向文明生活。

木匠:鲁班。鲁班:姬姓,公输氏,名般。鲁国公族之后。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都城为今山东曲阜)人(一说曲阜人,另说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发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鲁班尺。又如墨斗、伞、锯子、刨子、钻子等,传说均是鲁班发明的。

鲁班

竹木泥瓦匠:同尊鲁班为祖师。历史上确有其人,氏公输,名般(取同音字为“班”),春秋时鲁国人,故称鲁班,生平创造过云梯、石磨、木作工具及木制飞乌等,为当时杰出的发明家。

铁匠、铜匠、银匠与冶铸业均尊太上老君为祖师。《老子内传》称:“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号老子;耳有三漏,又号老聃。”传说老子曾铸造八卦炉(后人称为“老君炉”)炼制丹药以求长生。

孔子

教育: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旧时书生、学子、学童在家中正堂,私塾、县学、府学、大学均在正厅供奉孔子牌位。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晚年致力于教育并著述立说,史称他曾授教“弟子三干,贤人七十”。

商业:供奉财神牌位。道教奉“赵公元帅”为财神,其像黑面浓须,骑坐黑虎;相传其人姓赵,号公明,秦时得道于终南山,封号为“正一玄坛元帅”。商界又尊范蠡为祖师。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人(今河南南阳),曾协助越王勾践灭吴,功成后弃宫经商,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在陶(今山东定陶)称陶朱公,经商曾“三致千金”均散济贫民,其商德极受后人崇敬。

豆腐业:江淮大地奉淮南王刘安为祖师。其人为刘帮之孙,袭封淮南王,治寿春(今寿县),因“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编成《淮南子》一书,并在熬制丹药时,无意间用黄豆、盐卤做成了豆腐脑(即水豆腐),

扁鹊

中医业:战国时医学家扁鹊创立望、闻、问、切“四诊”医术,后世即尊奉他为中医的祖师。扁鹊姓秦,名越人,河北任丘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倡导辨证论治原则,被后世尊为“医圣”。民间医业尊华佗为

祖师,华佗名甫,字天化,沛国谯(今毫州市)人,曾创制麻沸散(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故被尊称为“外科鼻祖”。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千金方》,被后世誉为“药王”。中草药制作及民间药铺药店则尊奉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为祖师。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人(今湖北薪春人),著《本草纲目》传世。

制笔与造纸业:传说秦朝名家蒙恬曾改良过毛笔,故被尊奉为制笔业的祖师。蒙恬是秦朝时代大将,他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苍毫名秦笔,而被尊奉为制笔始祖。世传东汉蔡伦为造纸术的发明人,故民间纸槽作坊、纸业店铺均供奉“龙亭侯”朴像脾位,尊为祖师。

印染业:染坊店奉东晋葛洪为祖师。葛洪字雅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抱朴子》一书,曾在炼丹中提炼出各色染料,被后世应用来印染布帛、纸张。

戏曲业:尊唐玄宗李隆基为祖师。因唐玄宗曾召集歌舞艺人与宫女在梨园学艺,并时常亲自执槌击鼓演奏配乐。因而,后世均称戏曲艺人为“梨园兄弟”。

火腿业:尊宋朝宗泽为祖师。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为宋朝名将。相传他发明了火腿的制作方法,流传甚广。

织布业:尊黄道婆为祖师。黄道婆为松江乌泥泾(今属上海市)人,少年时流落至崖州(今海南崖县),从黎族人学习了纺织技术。后回乡改革、推广轧花、纺车和织机技术,影响深远。

评书业:尊明末杰出的说书艺人柳敬亭为祖师。评书古称评话,又称鼓书、板话。柳敬亭,本姓曹,通州(今江苏南通)人,被后人誉称为“柳评书”。

其它行业的祖师爷如下:

人相业:风后氏。远古黄帝宰相,精通相术,首创风鉴之学

命相业:麻衣仙。精通民间相人术,著有麻衣相法流传於世。

画画业:王维、无道子

烧窑业:女娲娘娘。神话记载女娲炼石而补天,是窑业之始祖发明人。

餐饮业:易牙。春秋朝代人氏,善於调味,见赏於齐桓公而闻名。

渔业:姜太公。名尚,在渭水隐居钓鱼,遇文王而奉为国师。

饭馆茶楼业:灶君

叫化业:韩熙载

歌艺业:老郎神。相传唐代有灰狼变成红衣童子指导皇室梨园子弟练唱成果非凡,以娱唐明皇声色冶游。

银楼业:欧岐佛

铜铁业:毡探老祖

银行业:赵玄坛

洗衣业:梅葛仙

理发业:吕洞宾或罗公。相传吕洞宾座下之柳木,曾以随剃即长术戏耍剃头师传,经吕洞宾以飞刀变剃刀制伏,故后世理发业供其为祖师。

皮鞋业:孙膑

美容业:李渔。清代戏曲家,人称李十郎,精於谱曲,指导艺人姿态表演及化妆。

茶业:陆羽。唐代人,著作有茶经之品茗书籍,后经传颂后,喝茶风气随之盛行。

针业:刘海

槟榔业: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因批评时政,遭贬官潮州,因水土不服身患湿寒之症,因吃槟榔而病愈。

刻字业:王维

旅馆业:关羽。关羽为人正直,做事言而有信,故为后世人当官及做生意人皆尊为祖师。

屠宰业:真武大帝。年轻时以杀猪为业,但心地善良,后为观世音菩萨渡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得道。

砚墨业:子路。子路为孔子学生,以砚墨而传之。

糕饼业:诸葛亮。三国时诸葛亮率军征蛮凯旋而回时,途经泸水,猖神阻道有待人头祭祀,诸葛亮改用牛马肉做馅,外包面粉作成馒头来替代祭祀而受尊崇。

磨刀匠:马上皇帝

扎柳匠:范丹

竹匠:泰山、张班

扎彩匠:致公禅师

修脚匠:陈七子

制陶业:宁封子

烧窑业(窑匠):童宾

雕漆业:俞伯牙

杠房业:穷神

煤窑业:窑神

裘皮行、熟皮作坊业:比干

糖坊:邹和尚

豆腐坊:刘安、乐毅

牲口牙行:马神

花行、花农:花王神

孵化业:张五、陆相公

澡堂业:智公禅师

【祖师爷的那些事儿】

酸梅汤业祖师爷——朱元璋

上任理由:发明者

在老北京,贩卖酸梅汤的都供奉朱元璋为祖师爷,其理由就:酸梅汤是朱元璋发明的。

朱元璋

元末,湖北荆襄一带闹瘟疫。当时朱元璋以卖乌梅为生,当他卖到襄阳时,正赶上瘟疫流行,朱元璋自己也被传染,病倒在了旅店里。朱元璋去旅店库房取乌梅,闻到了乌梅的酸气,马上就精神了起来。然后朱元璋又煮了些乌梅汁来喝,病竟然好了。朱元璋知道乌梅汁可以治病后便广为销售,迅速富裕起来,为日后起兵反元奠定了基础。

在民国时期,在很多专门卖酸梅汤的小店里还能看到朱元璋的画像,定期都要上供祭拜。

绦带业祖师爷——哪吒

上任理由:抽过龙筋

绦带业的制品主要是服装和器具上使用的丝编的带子或绳子,是当时京师官宦士绅或商贾的必需品,所以此行业一直兴旺发达,各种大小店号在京城到处都是。此行业的祖师爷就是著名的神话人物———哪吒。因为《封神榜》讲,龙王三太子前来捉拿哪吒,后被哪吒擒住,将其筋抽去,做了一条龙筋绦给自己的父亲束甲。绦带业的人就把龙筋绦附会为绦带,于是便把哪吒作为本行业祖师爷。

哪吒闹海

在老北京以前还有一座哪吒庙,位于南城的黑龙潭(今陶然亭公园)一带。庙不大,庙内供奉有哪吒像一尊,持枪端坐,旁边有两个侍童。每年阴历三月十五,绦带业的商人都要到哪吒庙祭祀哪吒。

理发业祖师爷——罗公

上任理由:拯救行业危机

理发业以前称剃头业、整容业。在清朝以前汉人是不剃头的,一直到了清朝入关逼汉人剃头才出现了剃头业。民国以后剪去头发才通称理发,但仍然有人叫剃头。

理发业祖师爷姓罗,江西人(也有人说是湖南人)。名字已经不可考,是一个穷道士。据说当年雍正皇帝患头疮很严重,太监每次为雍正请发(剃头)及打辫子(梳发辫)总是感到棘手,常常挨揍,甚至还要杀头。后来雍正又从民间找了很多梳头匠进宫伺候,但也都一样被处死或发配。京城很多剃头业、整容业的人都很害怕,有的出逃,有的甚至改行了。

这件事情被罗公知道了,就主动报名进宫给雍正皇帝梳头。罗公梳头,雍正感觉不疼不痒很舒服,头疮逐渐痊愈,这样罗公就救了京城的剃头业。后来罗公羽化在白云观,被敕封为“恰淡守真人”,就葬于白云观。剃头业便把罗公供奉为祖师爷,定期要到白云观祭拜罗公。

民国时期,张勋复辟,京城一度假发盛行。因为假发业跟理发业很相似,所以假发业也把罗公供奉为祖师爷。现在白云观东院内有一座石塔,就是罗公的坟冢,当年定期祭拜罗公也在这里。

众行业的师祖

行业祖师崇拜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分支,过去各行业都很重视,视其为本行业的保护神。民间有“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的说法。祖师爷们都是些很有名望的人,直接或间接地开创、扶持过本行业。有些人成为祖师爷纯属偶然,有的是后人强行安上去的,有的几个行业共用一个祖师爷,像典当业、算命业、香烛业、蚕业、丝织业、糕点业都是拿关羽作为祖师爷。有的则是一个行业有好几个祖师爷,像盐业就有管仲、蚩尤、张飞、炎帝、鲁班等。中国各地各行业千古流传,均有供奉“祖师爷”的习俗,较常见有: 农业:奉祀土神和谷神。周代的始祖名弃,又名后稷,在尧、舜时期被封做农官,教民耕种稷麦,故后世农业尊其为祖师,并与社神合一,称为土地神。村野之间,每隔三五里的田头路边就建有一座小矮屋——土地庙,皖西南一带称之为“社祀庙”,各有土地公婆的神像供奉。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各土地庙均被拆除;90年代又有所恢复。 黄帝

裁缝业:尊奉轩辕氏(黄帝)。《史记》称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后世尊其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因传言黄帝曾教民众用骨针穿麻线缝树叶和兽皮做衣,故被缝纫业尊为祖师。 蚕丝业:尊奉嫘祖(又作累祖)。传说她是黄帝的妻子,曾教民养蚕治丝,北周以后被视为蚕神。 杜康 酿酒业:凡酒坊、酒馆、酒家均尊奉杜康为祖师。杜康即少康,为夏代的第五任君主。《说文解字》称其为“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又传禹帝曾命“仪狄造酒”,有的地方亦尊仪狄为酒业的祖师。相传夏禹时,帝女为进献品,而令仪狄造酒,其味甘美,甚得禹帝赞赏,因而蔚成造酒之风气。

堪舆五术业: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亦有称禅),春秋时代河南琪县人,居云梦山,精通堪舆数术命相、医术、授徒孙膑,得道后受后人尊崇为祖师。 印刷业:仓颉。仓颉,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他造字以供后人沿击记录及沟通。“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夜鬼哭”!文字一出,人类从此由蛮荒岁月转向文明生活。 木匠:鲁班。鲁班:姬姓,公输氏,名般。鲁国公族之后。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都城为今山东曲阜)人(一说曲阜人,另说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发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鲁班尺。又如墨斗、伞、锯子、刨子、钻子等,传说均是鲁班发明的。 鲁班

达摩祖师的故事

达摩祖师的故事 “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 菩提达摩,古印度高僧,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后裔“般若多罗”大师的弟子。他的传奇一生内外俱名,他通鉴世事,精通武术,不恋王位,悲世怜人,不尚文字,口传心授。在河南嵩山少宝山五乳峰下的少林寺,首创禅宗,被尊为初祖。 一、身世显赫为太子 在古印度的南天竺国,香至国王有三个太子,他最喜欢的是三太子,名字叫菩萨多罗。他出生时就有僧人预言,他是佛祖点化而降生的。三太子从小聪明过人,诵读经文过目不忘,七岁时就已熟读各种经文。国王喜欢他就想把王位传于三太子。 二、出游遇鹰不知祸 有一天,三太子出游,累了睡在树上小憩,忽然一大鹰从天而降,俯冲他直奔而来,吓得他大叫一声,跌入地下,起身看时,眼前迷雾茫茫,不知何处,遂往前行,看一老者,白衣飘逸,坐于树下。 三、老者点睛身后事

菩萨多罗深施一礼上前问道:“老伯,这是那里?”老者答:“这是你陌生的地方”。“这是我的国土,将来我还要在这里为王,我怎会陌生。”老者说:“将来的事不能肯定,你还是随遇而安吧!”菩萨多罗沉思片刻又问:“你在这里干什么?”老者答:“我在等你。”“你是谁?”“我是你。”太子一惊。老者又说:“你今天必遇凶险,九死一生”。太子略一沉思又问:“那我将来呢?”“跟我一样,一坐九年。”老者说完转身离去。 四、宫廷骤变亲情断 这时忽见待卫骑马来报,国王病危,请三太子回宫。三太子顾不上许多,策马而归,一路上却遇蒙汉打杀,原来大太子、二太子早有预谋,见国王病危,欲夺王位,两人相商,要置三太子于死地。三太子拼命抵挡,打败杀手,负伤回王宫。 五、般若多罗救国王 进得宫来,见父王奄奄一息,悲痛万分。这时般若多罗大师来到,救治了国王。大太子和二太子见父王又好转,三太子平安回来,都面面相觎,深感惭愧。 六、珍珠虽明心更明 国王见大师治好了自己的病,就命大太子把珍珠拿来相赠,大师谢绝说:“珍珠虽明,不如心明啊。”太师看到了三太

禅宗六代祖师及其建树简介

禅宗六代祖师及其建树简介 禅宗六代祖师及其建树简介 一、初祖达摩祖师 菩提达摩(?~536) 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传灯法本:四行观、血脉论、悟性论、破相论、安心法门、无心论、绝观论、禅观七门。 二、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 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荣阳县)。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传灯法本:略说修道明心法要、示向居士偈。 三、三祖僧sēng璨càn大师 禅宗三祖僧璨(?-606) 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禅僧 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传法道信。后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供。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唐玄宗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出家前曾得风疾,后虽治愈,然头发脱落殆尽,未能复元。故舒州人称其为赤头璨。 传灯法本:信心铭 四、四祖道信大师 四祖道信( 580-651 ) 俗姓司马,河内(治所在河南沁阳)人,少年出家,以僧璨为师,隋大业十三年( 617 )领徒众抵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后至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破头山(后改名双峰山)大弘达摩禅法,并创立自家门风。曾多次力辞唐王朝的召请,安居山中传法三十余年,门徒达五百余人。付法于弘忍,开东山法门,另有金陵牛头禅法融一系旁出于道信门下。达摩一系的禅法传至道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禅法的思想也有相当的发展,达摩所籍之教为《楞伽》的心性说,同时融入了《般若》的离言扫相,但达摩未对此作理论上的论证,道信

鲁班的故事

鲁班,中国春秋末叶时期著名工匠,被后世尊为中国工匠师祖。鲁班并非其本名,只是其流传最广的称呼,其真实姓名众说纷纭,到现代已难以查实,依古籍记载有公输班、公输盘、公输般等,有些古籍则尊称鲁班为公输子。鲁班乃木工匠开山鼻祖:镇宅重中之重要是"地",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有所发明,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出来的。 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 1.鲁班上山去,被一种锯齿形的小草划了手,鲁班坐下细细研究,又在回家之后用不同的材料磨成锯齿型实验,终于发明了锯! 2.鲁班看见邻居老婆婆用一种石杵碾谷粒,回家后用两块大石头磨谷粒,在反复试验后又给石头加了一个竹柄,用之推拉更省力,由此发明了磨盘。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创造发明家叫做鲁班。两千多年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人民当中流传着,后代土、木工匠都尊称他为祖师。 鲁班大约生于公元前507年,本姓输,名班。因为他是鲁国人,所以人们尊称鲁班。有的书上写作公输般或供输盘。他主要是从事木工工作。那时人们要使树木成为既平又光滑的木板,还没有什么好办法。鲁班在实践中留心观察,模仿生物形态,发明了许多木工工具,如锯子、刨子等。鲁班是怎样发明锯子的呢?相传有一次他进深山砍树木时,一不小心,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他摘下叶片轻轻一摸,原来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他还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条大蝗虫,两个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齿,所以能很快地磨碎叶片。鲁班就从这两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他想,要是这样齿状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锯断树木了吗!于是,他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锋利的锯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律宗历代祖师大德

律宗历代祖师大德 (一)昙摩迦罗尊者 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在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一75年),从此时开始一直到三国曹魏的时间,所有的僧伽都没有制度,只是剃除须发,以别于世俗外道而已。 昙摩迦罗,又作昙摩柯罗、昙柯加罗、昙柯罗,意译法时,中印度人,他的家里极其富有,而其祖先因扶贫接济乐于办慈善事业而闻名中天竺。因为他的祖先乐善好施广积阴德的缘故,所以后来才诞生了这位昙摩迦罗尊者,尊者自幼聪敏,智勇双全。据高僧传谓:“幼而才悟,质像过人。”通解四吠陀,自谓天下文理悉在心腹之中,也就是说,在他少年时期,已学尽印度的古代文学及五明学,可以说是当时中印度的大文豪。在二十五岁时,有一天,他偶然的走进一所梵刹,无意中翻阅了一部《阿毗昙心论》,茫然不解,遂请一比丘敷讲,始悟因果之理妙达三世,自从这个时候开始,摒弃世俗之乐,始觉过去错用心机,而出家后,二六时中精进修学,精通了三藏圣教。 曹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9年)至许昌(一说洛阳),我国人称他为法时尊者。法时尊者来到河南洛阳后,看到我国僧人没有能受大戒,深以为怀,遂发起弘扬戒律的大誓愿。但因种种因缘,未能成熟,徒劳二十一年,至魏少帝嘉平二年(公元250年),于洛阳白马寺译出僧祇律戒本一卷,并请梵僧制订羯磨法传授戒律,成为我国授戒度僧之始。所以后人尊称他为中国律宗的始祖。尊者性好游方宣化,而不注重于静守潜修,所以有机缘来到我国的首都——洛阳。与尊者同时而来的还有康僧铠、昙帝、帛延等高僧,他们虽然都精通律部,俱有律书的译述,但其贡献最大的仍要推法时尊者最为第一。 《高僧传》记载说,时有诸僧共请昙摩迦罗译出戒律,昙摩迦罗以律曲制,文言繁广,佛教未昌,必不承用,可译出僧祇戒心,止备朝夕,更请梵僧(昙谛)立羯磨法,中夏戒律,从此开始。 尊者在我国洛阳住锡二十六年之后,又回到中天竺,或是游方教化,或是入山静修,其后不知所终。 (二)求那跋摩尊者 求那跋摩(公元367——431年),意译作功德铠。北印度人。他的祖父呵梨跋陀,刹帝利种姓,本是罽宾国的国王,因为性情过于刚直的缘故,而遭到国人的反抗,被迫放弃了王位,并且还流放到边方,因此,求那跋摩及其父亲等,只好隐于山泽,过度着游牧民的生活。

达摩祖师传

达摩祖师传经典台词 达摩祖师南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为“菩提这摩”。因曾传授武艺与少林僧人,故被称为“一代宗师”。真实这摩祖师主要是宣传“二入四行’禅法。是中国佛教的始祖。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国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武僧:阿弥陀佛) (大雾) 三王子睡在树上,一只白雕从前面飞过,三王子受到惊吓坠下,来到云雾缭绕的森林中往前走着,看到一间茅屋坐着一位老者。 三王子(青年达摩)在梦中跌落到一片大雾弥漫的森林,行到深处只见一位老者端坐。 三王子:老伯!这是什么地方? 老者:对你来说这是个陌生的地方,就算告诉你,你知道也等于不知道。 三王子:你才不知道呢!这里是我的国土,将来我还要在这里继承王位! 老者:你目前对自己的处境都不能把握,将来的事你能肯定吗?我看你还是随遇而安吧。 三王子,在迷雾里转了一圈又回到原来的地方。 三王子:不知道雾什么时候才能散? 老者:在你眼中所见的都是虚幻的景象,在我看来什么都没有。 三王子:老伯,你在这里做什么? 老者:在等你呀。 三王子:等我?我都不认识你。 老者:可是我认识你。 三王子:那有什么稀奇,谁都知道我是三王子。 老者:我不但知道你是三王子,还知道你的过去和将来。三王子:将来?你刚才不是说过不能肯定吗? 老者:但是我能肯定你的一切。 三王子:好,远的不用说,今天我会发生什么事? 老者:必遇凶险,九死一生。 三王子:那然后呢? 老者:跟我一样,一坐九年。 三王子:你竟敢对我胡言乱语!你到底是谁? 老者:我就是你。 三王子:是我? 纳闷,抬头看,老者消失。 (皇宫) 这时,老头来人报,国王病变,请三王子速回。在回宫的路上遇到众人的暗杀,九死一生的逃回宫中。 般若多罗法师:大胆无形,竟敢附身人体。 附体:哼!我来报仇的,他灭我王朝杀我全家……再过半个时辰,他就跟我一样啦!哈哈…… 法师:唉……孽障!你们这样杀来杀去有完没完啊?化解仇恨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慈悲的心去原谅他人。你为报仇多杀一人就多加一份罪业,如果还执迷不悟,将来必堕地狱! 附体:…… 法师:这样吧,你先把仇恨抛开,我替你超度,你才可有机会往西方极乐国修行!免受轮回之苦。 三王子:‘西方极乐?! 国王附身飞身拜在法师的面前: “多谢法师指点!” 法师:‘善哉善哉!”O ma ni be mi hong! 国王:‘发生什么事了?!” 三王子:‘没什么!没什么,你休息以下吧?!” 大王子问法师:‘法师,真有地狱吗? 法师:说有也行,说没有也行,若一心行善,那就没有地狱;如果作恶多端,地狱之门便因此而开。 二王子:照你说,有地狱就有西方极乐国。 大王子接着问:可是,那个地方在那里呢? 法师:若作恶多端,西方极乐国离你十万八千里,若一心行善,西方极乐国就在你眼前! 二王子:法师,如果想做恶事而没有做成,可否往西方极乐国呢? 法师:心想罪孽来忏悔 法师问:请问三位太子,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这颗明珠更珍贵呢? 大王子:这颗宝珠可照亮世上万物,世上再没有宝物可与之相比,只有法师之德行才配拥有此物。 二王子:我想说的都被王兄说了。 三王子:宝珠之光只照耀他人不能自照,我认为世上最宝贵的是智光。 二王子:什么是智光? 三王子:智光就是智慧之光,不但可以照明人的内心,更可辨别是非。 法师:诸物之中,何物无相? 三王子:诸物之中,不起无相。 法师:诸物之中,何物最高? 三王子:诸物之中,人我最高! 法师;何物最大? 三王子:法性最大! 法师:郡王所赠,我已心领。 三王子:法师,可否让我替父王做个东道? 法师:那好吧!” 三王子:请 (宴会) 法师:你看着窗外是不是有很多事在想? 达摩:你闭目打坐,不也有很多事在想吗? 法师:过去的已成事实,将来也没有什么可想的。光想肚子是不会饱的, 三王子:斋菜虽然清淡,若每天如是,恐怕营养不良,身体虚弱。 法师:牛那么健壮,不是也吃草为生吗? 三王子:牛的身体结构和人不同,所需结构有不同。法师:我从小到现在都是吃斋来维持体力。人和牛的口腔内都是平齿,其实人吃肉类是违反自然法则。

华严宗历代祖师

xx历代祖师 作为华严宗的发祥地,华严寺在历史上高僧辈出,多数皆为皇帝下诏敕住,从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文化史上产生出巨大影响的高僧来看,以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为“五祖”,还有善无畏三藏、一行大师等: 初祖杜顺和尚二祖智俨大师三祖贤首国师四祖清凉国师五祖宗密大师初祖杜顺和尚开宗演教,文殊应化现般若初祖杜顺和尚,生于南北朝时代陈武帝定二年(公元557年-640年)。本名法顺,俗姓杜,敕号“帝心”,雍州万年县杜陵人,生于南北朝时代陈武帝定二年。年幼时常在住家后面坟墓上,为小朋友说法。十八岁,皈依因圣寺魏珍禅师出家,专修禅观。行踪所至,每多灵异,治天生聋哑,驱除虫蚁,和动物(牛马)对话,当时百姓称师为敦煌菩萨。隋文帝非常敬信他。师曾经将道屦一双放在市门,三日不失,有人问他原因,师说: “我从无量劫来,未曾盗人一钱,自无盗之缘”。师之操行高洁严谨,学无常师,对于华严义理,颇能契悟,是第一位禅教教融,因实修而证入三昧一真法界。着有彰显华严宗旨的《五教止观》(注一)及指导行者契入一心法界之《法界观门》(注二)。此二文皆是华严宗的根本理论,也是后代子孙修学的依据,华严行者是否绍继华严灯火,即是以能否依循此二部经论的标准而定,由此可见此二部经论的重要地位。师依华严教义,作“法界观”,文成后,将文章投入熊熊烈火中,并祝祷之: “如果合佛心,则一字都不毁。”火熄,果然一字不毁。某次,唐太宗因生病,而问杜顺和尚治病方法,杜顺和尚回答: “只要大赦天下,释放无辜,圣体自然安愈。”唐太宗依言大赦天下,果然病即痊愈。此后,宫廷内外,礼遇如佛,帝赐号为“帝心”。师天性柔和,未曾思念恶行,为人奇迹颇多,常为人除害,常勉人敬念阿弥陀佛,日行所行普贤行愿。贞观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于雍州南郊义善寺,普会善信,声言告别,复入宫内向唐太宗辞谢,然后升太阶殿,坐御座之上,奄然而逝,世寿八十四。杜顺和尚的传承不得而知,相传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注一)华严五教观门之趣入次第。五门即:

七十二行祖师爷

七十二行祖师爷 七十二行是对各种行业的通称,祖师爷则是行业保护神,受从业人员崇拜。 1.吹鼓手祖师爷——师旷。师旷【吹鼓手】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时期著名乐师。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暝臣。他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世。后成为吹鼓手行业祖师。 2.木偶祖师爷——偃师。偃师【木偶】据《列子》记载,周穆王西寻昆仑,在返途中,能工巧匠偃师造了一个会唱歌跳舞的傀儡,当场表演给周穆王和他的宫姬看。这就是传说中木偶戏的起源,而木偶戏也被称作偃师戏。 3.皮影行祖师爷——李少翁。李少翁【皮影】传说汉武帝因爱妃李夫人病故,思念心切以至于神情恍惚。大臣李少翁仿照儿童用布娃娃投影的方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帏,张灯烛,武帝看后龙颜大悦。李少翁从此成为皮影行的祖师。 4.评书祖师爷——柳敬亭。柳敬亭【评书】(1587—1672年),祖籍南通,生于泰州。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说书时能倾动市人,后渡江南下,变姓柳,改名逢春,号敬亭,因面多麻,人皆以“柳麻子”呼之。说书60年,名重一时。 5.戏曲祖师爷——唐明皇。唐明皇【戏曲】(685—762年)李隆基,大唐皇帝,庙号“玄宗”。他酷爱音乐。精于多种乐器演奏,并对唐代的音乐制度做了多次重大改革,还设立梨园(音乐学校),扩充教坊,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戏曲艺人。 6.相声祖师爷——东方朔。东方朔【相声】(前154—前93年),字曼倩,山东惠民人。汉武帝时初为常侍郎,后升太中大夫、给事中。他生性机智敏捷,诙谐百出,又博学多才,著有《东方朔》二十篇。由于他滑稽善变,机智多端,故时人称之为滑稽家。 7.戏法祖师爷——吕洞宾。吕洞宾【戏法】山西省芮城人。道教仙人,全真道祖师。相传在仙人洞得道升仙。另一传说他是唐末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宝历元年(825年)中进士。后弃官入道,隐居终南山。其后遍游山水,传道度人。 8.看相祖师爷——刘伯温。刘伯温【看相】(1311—1375年)刘基,字伯温,谥号文成,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韦陀与观音菩萨的故事

韦陀与观音菩萨的故事 韦陀与观音菩萨的故事是一则附着在佛教中的传说。这个故事出现的时代较为久远,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料也比较复杂。今天,我们将通过分步骤的分析,来逐一了解这个传说的来龙去脉。 第一步,介绍韦陀与观音菩萨 韦陀,又称菩提达摩祖师、大成至圣等,在佛教中地位崇高。根据传说,韦陀为南天竺人,是修道成就极高的法师。 而观音菩萨,则是佛教中另一位重要的圣者。据说,观音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最高,是所有菩萨中的救苦主。 第二步,韦陀与观音菩萨之间的关系 韦陀与观音菩萨之间有一个重要的故事,我将在下面详细讲述。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非常密切的联系。 故事开始于南天竺。韦陀祖师在南天竺寺院执法时,听到住持僧人讲述一个令他既不安又好奇的事情:天界的几个菩萨三番四次访问大唐国,却一直在东海龙王处停留不前。这让韦陀祖师心生疑惑,他前往大唐国寻找答案。 在路途中,韦陀祖师碰到了一位父亲抬着病婴的人。韦陀祖师仁慈地治愈了病婴,并告诉原本没有生育、被视为“不孕不育”者的父亲如何生下第二个健康的孩子。 后来,韦陀祖师与观音菩萨在南赡部洲的菩提寺相遇。韦陀祖师表示,宜先学法愿度众,后度众愿学法,并与观音菩萨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谈。并且,韦陀祖师发现,观音菩萨并没有到天宫去,而是保守住了一个歌扬家庭。这让韦陀祖师感到震惊,他不得不去寻找天界的问题。 终于,韦陀祖师发现龙宫紫金庙中的钟不响了。由此,他推出观音菩萨改变了自己的宿命,救助了那个歌扬家庭的病婴,并保持了歌扬家庭的真情爱。在这一过程中,龙王经常请观音菩萨吃饭,并附上珍珠来感谢。

这样,韦陀祖师就解决了大唐国和天界间的难题,回到南赡部洲 与观音菩萨一同讲论佛法。 第三步,韦陀与观音菩萨之间的意义 在这个故事中,韦陀祖师和观音菩萨之间之所以会有如此紧密的 联系,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即传播佛法和解决人们的苦难。 韦陀祖师是在南天竺寺院,努力传播佛法,意在消除人们的痛苦 和烦恼。他也自己身体力行地示范怎么消除痛苦。观音菩萨则是在地 上以其同情心而知名,在人间救助困难、疾病及恶劣环境的人们。 这个故事的结论是,通过培养仁慈和同情心,我们可以帮助自己 和其他人摆脱痛苦和烦恼。 总而言之,韦陀与观音菩萨的故事告诉我们,传播佛法和关注人 的苦难是一个很好的目标。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中表现出同情和仁慈,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满足。

汾酒是茅台酒的祖师爷

汾酒是茅台酒的祖师爷 汾酒是茅台酒的祖师爷 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副主席、著名作家马烽曾为《杏花村里酒如泉》一书写序。马老在这篇序言中作出一个“汾酒是茅台的祖师爷”的证断。 马烽其人,年轻人可能知之不多,但年龄稍大者,几乎无人不知他。马烽一生著述甚丰,影响甚大,是中国文坛中“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吕梁英雄传》。《吕梁英雄传》是马烽和西戎合著的我国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抵御日本侵略者,并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发表的长篇小说,这是很了不起的。 2011年1月21日,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珍藏版图书《杏花村诗书画文选》的首发仪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等领导人和一批学者作家艺术家出席了首发式,并作了精彩发言。这部凝聚了古往今来众多文化名人智慧的高品位图书,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百家讲坛》开播以来最年轻的主讲人、曾以主讲《东汉开国》而引起巨大反响的青年学者魏新,在这个首发仪式上,就西汉末年到东汉之始那段历史中的汾酒前身----羊羔酒曾为刘秀军队解乏等历史话题进行了发言,赞扬了汾酒源远流长的历史与积淀深厚的文化。他还就《杏花村诗书画文选》中所选马烽为《杏花村里酒如泉》一书作序提到的“汾酒是茅台的祖师爷”观点,纪连海在电视节目“茅台镇里酿汾酒”说的“汾酒是茅台的师傅”这一话题进行深入阐述,以充分的论据支持了马烽和纪连海的论点。 魏新在发言中说:我查了一些资料,这句话确实有很多史实作为依据的。有一本书叫《川盐史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博主

注),书中写道,当时就是从山西雇来酿酒工人。在《赤水河畔茅台镇》这本书上也提到,一个山西的商人到茅台做生意,看到茅台这个地方山清水秀,就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山西的山也是很美的。然后他就带着怀乡之情从山西找到来了几十人试着酿造汾酒。这些记载也说明茅台酒确实存在着山西商人将汾酒的生产工艺带入茅台的事实。我研究的东汉的那段历史,有一个关于(王莽追刘秀)的传说,讲刘秀又饿又渴,昏倒了,有一个老农往他的嘴里灌了点羊羔酒,这个羊羔酒,就是汾酒的前身。这也是一个汾酒源远流长的见证。 辽宁电视台《纪连海说收藏》中有一期节目,叫做《茅台镇里酿汾酒》,讲述了晋商贾富带酿酒师傅和原材料到茅台镇,教会茅台人酿酒的故事。纪连海也是百家讲坛的讲述人之一,拥有着众多的粉丝。 1939年7月,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出版的《贵州经济,茅台酒的沿革》一书中写道:“在满清咸丰以前,有山西盐商某来茅台地方,仿些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以高粱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陕西盐商毛某、宋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为茅台酒。” 以上书籍证据与历史专家说法充分说明了,茅台酒是山西盐商将汾酒的生产工艺带到茅台镇,经过改良才形成茅台酒。茅台酒与汾酒之间确实存在着传承关系。马烽先生说:“汾酒是茅台的祖师爷”,确实是言之有据的。

改造文章的祖师是谁

改造文章的祖师是谁 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本姓李,名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他自幼刻苦好学,“究览群书”,熟悉历史掌故。《史记》一书就是以《左传》为主要依据编写而成的。因此,我们说,《史记》既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着。这样伟大的两项成果都产生于这位史学大师之手,实在令人敬佩不已! 司马迁从二十岁时开始就决心改写中国的历史,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花了整整18年 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一光辉的事业——《史记》。这不仅使得他个 人声誉卓著,而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史家 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司马迁所创立的《史记》体例和内容 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史记》全书包括12篇纪,8篇表,10篇书,30篇世家,70列传,共130篇。其中本纪8篇,占全书1/5;世家30篇,约占全书1/6;列传70篇,也几乎各占全书1/4。总计起来,《史记》差不多占了全书的2/3。如果再加上《汉书·艺文志》所载的众多的书目,它实际占全书的比重更大。然而司马迁毕竟只是一个极普通的封建官吏,他的社会地位低下,收入微薄,所能得到的俸禄甚至连自己日常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还有钱财去买那么多书呢?所以,当他撰述到自己晚年时,几乎没有什么积蓄,仅靠着在宫廷做侍中时与皇帝的一点小恩惠勉强糊口度日。直到56岁才奉诏出仕,历任郎中、太史令等职。司马迁所处的正是春秋战国的混乱时期,当时诸侯争霸,天下动荡不安,局势混乱不堪,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相互攻伐,

尔虞我诈,你杀我夺,政权迭次更换,连绵不断。司马迁为求功名,也卷进了当时社会斗争的漩涡。他担心被残暴的统治者逮捕或诛杀,屡遭挫折,忍辱负重。但他不屈服于权贵,坚持真理,无畏地秉笔直书,向全世界展示了古代中华民族特别是黄河流域原始文化和奴隶制文化的灿烂成就,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他用实践证明了历史学的真谛,即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考古和虚荣,而是为了借鉴古今、为现实服务。由于受到酷刑,司马迁的晚年过得很悲惨,从他生命垂危的那天起,他每日抱病工作到深夜,常常忧愤不止。最终死于狱中。我们怎么能忘记这样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呢?他不愧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啊! 后来,司马迁的朋友杨恽便把这部分遗稿带到了京城。汉武帝读了《史记》的开头几篇,感觉不错,便召见了司马迁。

中国34位圣人1

中国有34位圣人,你知道多少?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出,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这句话出自韩愈的文章《原道》,韩愈认为古时候灾害频繁,圣人应运而生,教给所有人合理的生活方法,帮助人们适应环境。 从这个角度上讲,但凡能在某一领域成就突出或者才德全尽,便可以视为“圣”。其实从古至今,中国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圣人”,他们又是因何成圣的呢? 大圣(老圣)——老子 紫气东来三千里,西出阳关无故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是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文圣(至圣)——孔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而后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位。 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最博学的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有很深的影响。 元圣——周公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酒圣——杜康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又名少康,夏朝国君,今洛阳人,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 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的“酿酒始祖”。被后人尊为“酒圣”、“酒祖”。 医圣——张仲景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在方剂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他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诗圣——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字子美,原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达摩祖师传

达摩祖师传2008-10-08 00:57:18| 分类:佛音佛语| 标签:|字号大 中 小订阅 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南印度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种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来逢上西天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到此国来,受到国王供养。般若多罗知道菩提多罗前世因缘,便叫他同两个哥哥辩析其父亲施舍的宝珠,以试探他,让他阐发心性的精髓。然后对他说:“你对于各种法道,已经博通。达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应该叫达摩。”于是他改号叫菩提达摩。他问师父:“我得了佛法以后,该往哪一国去作佛事呢?听您的指示。”师父说:“你虽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远游,暂时住在印度。等我寂灭六十七年以后,你就到震旦(即中国)去。广传佛教妙法,接上这里的根。切莫急着去,那会让教派在震旦衰微的。”达摩又问:“东方有能够承接佛法的大器吗?千年以后,教派会有什么灾难吗?”师父说:“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获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计其数。我寂灭六十多年以后,那个国家会发生一场灾难。水中的花布,自己好好铺降。你去了那里,不要在南方居住。那里只崇尚功业作为,看不见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听我的偈语:‘跋山涉水又逢羊,独自急急暗渡江。可爱东土双象马,二珠嫩桂久昌昌。’”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有什么事?”师父说:“此后一百五十年,会发生一场小灾难。听我的谶语:‘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独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怎么样?”师父说:“二百二十年以后,会见到林子里有一个人证得了道果。听我的谶语:‘震旦虽广别无路,要借儿孙脚下行。金鸡解御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般若多罗又把各段偈颂演说了一遍,内容都是预言佛教的发展,教派的兴衰(详见《宝林传》和《圣胄集》)。达摩恭承教义,在师父身边服役将近四十年,从来没有懈怠。等到师父圆寂之后,他便在本国演说佛道,教化人民。 当时有两位佛教大师,一位叫佛大先,一位叫佛大胜多。二人本同达摩一块儿学习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遇上般若多罗尊者后,舍小乘而修大乘,和尊者共同化导人民,当时号称“二甘露门”。而佛大胜多却把他的徒众又分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宗囿于己见,自图发展,支系茂密,弟子众多。达摩叹道:“一位老师已经陷入不同的佛教支派了,何况还要枝叶茂盛地分为六宗?我要是不除掉这多余的派系,他们就会永远被邪见所纠缠。”说罢,小施法力,来到有相宗的寺庙,问:“一切法为什么都叫做实相?”僧众中有一位叫萨婆罗的尊长回答:“各种相互不交错,就叫实相。”达摩说:“如果各种相互不交错就叫实相,该怎么定呢?”对方说:“各种相其实没有定。如果有定,怎么叫做实呢?”达摩说:“各种相不定,便叫实相。你今天说不定,是怎么得来的呢?”对方说:“我说不定,不是说各种相;如果说各种相,意思也是这样。”达摩说:“你说不定应该是实相,定其实就是不定,也就不是实相了”对方说:“定既然是不定,就不是实相。如同知道我不是我,不定也就是不变。”达摩说:“你说不变,怎么叫实相?已经变了迁流了,意义也还是这样。”对方说:“不变就应当在,在就是不在。所以变了实相,以定它的意义。” 达摩说:“实相是不变的,变了就不是实相。就有无来看,什么叫实相?”萨婆罗心里明白圣师理解深远,便用手指着虚空说:“这是世间的有相,也能看作虚空。就我这身体看,能像这样吗?”达摩说:“若是理解实相,就会看见无相。若是理解无相,也就理解万物都是假有。而对万物的认识,又不失其假有的形体,对无相的认识,不妨碍有相的感受。如果能这样理解就叫做实相。”僧众们所了,豁然开朗,钦佩地向他行礼,十分信服他。达摩一下子从这里消失了,又来到无相宗的寺庙,问:“你们说无相,怎么证明它?”僧众中有一个叫波罗提的回答:“我辨明无相,就是心里不显现对象的形象。”达摩说:“你

家族关系称呼

----引文1: 《三字经》:九族者,序宗亲。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曾玄。 说明:九族,由自己往上推四代,是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再由自己往下推四代,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连自己共为九代。 序:排列的先后次序。 宗亲:同一宗族的亲属。 幼学琼林·卷二里对亲属关系有更详尽文雅的解释,在些略过。 表一、

注: 1、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尊辈,将“家”字换成“先”字,如先祖父(或先祖考)、先祖母(或先祖妣)、先父(或先考、先严),先母(或先妣、先慈)、先兄、先姊; 2、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平辈或晚辈,将“舍”字换成“亡”字,如亡夫、亡妻、亡弟、亡妹等; 3、称他人时加贤、爱等词,自称时加愚;表格中的“某某”代字或号。

古代丧服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斩衰,丧服名。衷通“缞”。“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衷。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齐衰,丧服名。齐,下衣的边。衰通“缞”。是次于“斩衰”的丧服。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周代,父在父母服齐衰杖期,父卒服齐衰三年。唐代,为母,父在父卒皆齐衰三年;子妇为姑(婆)亦齐衷三年。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杖与否,各有规定;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且齐衰三月。《礼记·檀弓下》:“哀公为之齐衰。”《清史稿·礼十八》:“曰齐衰杖期,嫡旁及下际缉,麻冠、致、草屦、桐杖......曰齐衰杖期,嫡子、众子为庶母;子之妻同;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曰齐衰不杖期,为伯、叔父、母,为亲兄、弟;为亲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为同居继父两无大功以上亲者。“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服各图。 大功,亦称“大红”。丧服名。是次于“齐衰”的丧服。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为九个月。清代,凡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史记·孝文帝本纪》:“已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裴骃集解:“服虔曰:‘当言大功、小功布也。’”《明史·礼志十四》:“曰大功九月者,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为姑及姊妹兄弟之女出嫁者;父母为众子妇,为女之出嫁者;祖为众孙;为兄弟之子妇......为兄弟之

龙虎山天师道祖师爷张道陵的生平简介,张道陵人物事迹

龙虎山天师道祖师爷张道陵的生平简介,张道陵人物 事迹 本文导读: 祖天师张道陵法解决生死的问题啊!”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张祖二十五岁,曾官拜江州令。而他却身在朝政,志慕清虚,不久就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中,精思学道,修炼三年,有白虎口衔玉符而至其所。永元(公元89年)初年,汉和帝赐为太傅,又封为冀县侯,三次下诏,张祖都婉拒了,他对使者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父母隆恩,妻妾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要我何用?我志在青山中!”为了避开京都近郊的俗务嘈杂和骚扰,张祖决心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去了。 张祖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住了下来。此地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祖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三年而神丹成;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时年张祖六十岁,后又移居四川鹤鸣山,感石鹤长鸣。 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正月十五日,传说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祖《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斩邪剑等经书、法器,拜为天师,嘱咐天师广行正一盟威之道,扫除妖魔,救护生民。于

是天师于汉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会八部鬼帅,大战众鬼,制伏外道恶魔,诛绝邪伪。天师道法通玄,诸魔所不能敌,各各降服,愿意皈依正道,于是天师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在青城山黄帝坛下盟誓,人处阳间,鬼处幽冥,使六天鬼王囚禁于北阴酆都城,八部鬼帅流放于西域边地。从此妖魔降服,人民安乐,至今青城山仍留有天师与众鬼帅战斗的誓鬼台、鬼界碑等古迹。 天师降妖伏魔,救护众生,蜀地的人民都非常感动,都愿意听受天师教化。于是天师设立二十四治,广收门徒,教化于民。东汉桓帝永寿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玉帝派遣使者持玉册,敕封天师为正一真人,天师世寿一百二十三岁,与苍溪云台山白日飞升。 张道陵,初名张陵,后改今名。本是太学书生,性好学,博五经,邃于黄老之道,七岁即能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之书,皆极其奥。长为博学之士。后弃官学道。创立了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汉顺帝时永寿元年在鹤鸣山创建正一盟威道,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自称“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并纂道书24篇。汉桓帝时在四川苍溪县境的灵台山(又名天柱山)飞升,传说时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传说第1代天师张道陵跟太上老君学道得老君亲授,得天独厚,道法高强。 祖天师所创道派,称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但因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