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1.(2019·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0题。(4分)

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9.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是注意关键词“发”翻译为“做出来”,“掩”翻译为“掩饰”。

10.结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2分)

10.要注意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提高品德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的把握和拓展探究能力。选文主要讲述了积少成多,注重积累,根据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即可。【参考译文】

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由卑微而达到显赫;因此,尧起步于诸侯之位,舜兴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应该说是逐渐达到的。言语是由自己说出来的,不能阻塞;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言语和行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正凭借着它而感动天地。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能注意一切细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本身积累善德,就像人的身体长高时那样,每天都在增长自己却不知道。

2.(2019·湖北武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

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

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②仆:指驾车的人。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

④公:指晋侯。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也失:耽误

B.其将来辞.辞:陈说

C.吾子之讨.讨:处罚

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看重

8.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D项“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加重”,故选D。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9.C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句子断句。给文言句子断句,可以先找出文言句子中的名词、代词、动词和语气词,之后结合句子的意思来断句。一般来说,名词或代词前有动词,应在名词或代词之后断开,名词或代词之后又动词,应在名词或代词之前断开。本句大意为“下臣的罪过很重,岂敢不服从惩罚来激怒君王呢?请求回去死在司寇那里”。根据对具体句意的理解可知C项正确。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第8页(共22 页)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10.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意为“魏绛来了,把信交给仆人,准备抽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故B项中“……遭受将士伏击”的表述有误。故选B。

11.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11. 魏绛没有二心,事奉国君不避危难,有了罪过不逃避惩罚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的翻译。翻译文言文句,一定要字字译到,译准。同时注意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如“贰志”意为“二心”;“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辟”为通假字,通“避”,“逃避”之意;“刑”意为“惩罚”。另本句“绛”即“魏绛”,作三个句子的主语。

【参考译文】晋悼公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的行列,魏绛杀了他的驾车人。晋悼公发怒,对羊舌赤说:“会合诸侯,是以此为光荣。扬干受到侮辱,还有什么侮辱比这更大?一定要杀掉魏绛,不要耽误了。”羊舌赤回答说:“魏绛没有二心,事奉国君不避危难,有了罪过不逃避惩罚,他大概会来说明的,何必劳动君王发布命令呢?”话刚说完,魏绛来了,把信交给仆人,准备抽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晋悼公读他的上书,说:“以前君王缺乏使唤的人,让下臣担任司马的职务。下臣听说‘军队里的人服从军纪叫做武,在军队里做事宁死也不触犯军纪叫做敬’。君王会合诸侯,下臣岂敢不执行军纪军法?君王的军队不武,办事的人不敬,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下臣畏惧触犯死罪,所以连累到扬干,罪责无可逃避。下臣不能够事先教导全军,以至于动用了斧钺,下臣的罪过很重,岂敢不服从惩罚来激怒君王呢?请求回去死在司寇那里。”晋悼公光着脚赶紧走出来,说:“寡人的话,是出于对兄弟的亲爱;大夫杀杨干,是出于按军法从事。寡人有弟弟,没有能够教导他,而让他触犯了军令,这是寡人的过错。您不要加重寡人的过错,谨以此作为请求。”

晋悼公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了,从盟会回国,在太庙设宴招待魏绛,派他为新军副帅。张老做中军司马,士富做了侦察长。

3.(2019·山西)

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①先乎吾,吾从而师②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师道也,夫庸③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①固:本来。②师:动词,学习。③庸:动词,表示反问,岂。

12.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吾从而师之②生乎吾后③亦先乎吾④其闻道也

A.①④②③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分析句间关系的能力。根据文中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可选出前两空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再采用排除法,可选择正确答案为D。

13.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_________” ,主张不拘泥于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3分)

答案:传道授业解惑(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师者”的价值在于什么,即作用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是“传道授业解惑”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第二空结合文中的最后一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来分析,可得出不拘泥于“地位”(“贵贱”、“年龄”(“长少”)等。

3.(2019·四川自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

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

第8页(共22 页)

第 8 页(共 22 页)

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叔向贺贫》)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节选自汉·刘向《新序·节士》)

1)对下列句

子中加点词

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A ..之 怀:归服。

B ..贿 居:储积

C .以亡.于楚 亡:死亡。

D .鱼于郑相者 馈:赠送。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C 项,亡:逃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B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C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D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

下/嘉吾子之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

把 句子割裂开。句意为: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敢独

自承 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所以其停顿为:起也将

亡/赖 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叔向认为贫不可怕反倒值得祝贺。当韩宣子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有叔向富有而担 忧时,他却表示祝贺。

B .叔向认为贫而修德可以避免灾难。栾武子虽然不富有,但他宣传德行为他赢得了好名 声,使他兔于灾难。

C .叔向认为恩德和恶行会影响子孙。桓子放纵,但因栾武子的恩德而得善终,怀子修德 却因桓子骄奢获罪。

D .叔向认为重要的是德行而非财富。郤昭子虽然势力强大、深受宠幸,但不修德行,最 后身死、宗灭。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 析。 A 项,韩宣子因为贫穷而忧愁,因为自己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 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而忧愁。韩宣子没有因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有叔向富有而担忧。

【参考译文1】

第 10 页(共 22 页) 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 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 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 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 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 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 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 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 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于是下拜,并叩“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 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参

考译

2】有

人送鱼给郑国的宰相

,他不接受?有“你平时爱好吃鱼,为什么不 接受

赠送的鱼呢?”

(8 分)把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2)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答案】(1)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 够祝贺呢? (2)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 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达句顺。第(1)句中重点词:若,如果;忧,忧愁;患,担心;吊,忧虑。句意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第(2)句中重点词:受,接受;禄,俸禄,官职;食,吃。句意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 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3.(2019·山东烟台)文言文阅读(10分)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待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①房玄齡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貴,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

②在藩之功,擢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④子弟,使无愆过,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对日:“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

【注】①司空:古官职名。②宇文述: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③擢:提拔。④戒勖:劝诫勉励。⑤愆过:罪过;过失。

8.

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 ( ) (2)皆反,其故.何也 ( ) 【答案】(1)品行 (2)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需要放在语句中理解词语,(1)这句话的意思“功臣的子弟大多没有才能品行”,所以“行”在这里是名词,品行。(2)这句话的意思“结果都反叛了,这是什么原因”,所以“故”在这里是名词,原因。 9.下列各句中的“而”与“颠而不扶”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足肤皲裂而.不知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此不为远者小而.

近者大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虚词用法。例句中的“而”是“表示转折关系,却”,A 项中的“而”是“表顺承关系”, C 项中的“而”是“表递进关系”,D 项中的“而”是“表示并列关系” B 项中的“而”与例句相同。

10.

翻译句子。(2分) 此非臣下之过欤? 【答案】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注意这是个反问句式,同时要注意“过”是名词,当“过错”讲。 11.对于“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种现象,房玄龄的观点让我们想起孟子说的“ , ”。(2

分) 【答案】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解析】本题考查迁移运用能力。房玄龄的观点“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

以为政多乱”,说明从小生活优越,不能了解实情,不思进取,往往会导致国家灭亡。这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相同。

12.通读全文,可归纳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2分)

【答案】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唐太宗所说“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 隋炀帝录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家国之庆也”以及岑文本的话“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表现了唐太宗希望大臣们要进行辅助君主,报效国家,教育好自己的子孙等。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自古以来创建国家的君主,传位到子孙以后往往发出动乱,为什么?”司空房玄龄说:“这是由于年幼的君主生长在与世人隔绝的宫中,从小就过着豪华尊贵的生活,不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也不懂得怎样治理国家,所以一旦掌握政权,就往往发生动乱。”太宗说:“你的意见是把过失推到君主身上,却把罪责算到了大臣头上。功臣的子弟大多没有才能品行,凭借祖、父的帮助荫庇便逐渐做了大官,不做好事,只爱奢侈放任。君主既然弱小,臣下又没有德才,君主跌倒了也不去扶一下,怎能不发生动乱?隋炀帝不忘宇文述在扬州总管府时的功劳,提拔他的儿子宇文化及做了大官,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更好地为炀帝效劳,反而在后来把炀帝杀掉了。这难道不是臣子的过错吗?朕说这一番话,目的是想要你们告诫子弟,使他们不犯错误,那就是国家的幸福。”太宗又说:“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受皇家恩惠最多的大臣子孙,结果都反叛了,这是什么原因?”岑文本回答说:“君子才能记住别人给予的恩惠,而杨玄感和宇文化及之辈都是小人。所以古人尊重君子而轻视小人。”太宗说:“对。”

3.(2019·)

3.(2019·)

第10 页(共22 页)

3.(2019·河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题。(14分)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幼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用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宜猛省。(选文有删节)

①迥异:相差很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蓰(xǐ):数倍。②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⑦华:花。⑧诡僻:荒谬邪僻。⑨《左》《国》:《左传》《国语》。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曹:辈。?拱璧:大璧,泛指珍宝。?义蕴:内在的意义。?发越:散播。?举:举出。?去:距。?枵(xiāo)腹:腹中空虚。?极:通“亟”,急。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毎小题1分,共4分)

(1)时文固不可不读固:

(2)若朝华夕落若:

(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尽:

(4)然后思通其义蕴通:

【答案】固:本来;若:像;尽:全、都;通:通晓、理解。

【解析】考查文言实虚词的含义。需要在学习文言文时,积累记忆文言词语的含义,再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具体的含义。固:固然;若:像;尽:全部;通:明白。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毎小题2分,共4分)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答:

(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答:

【答案】

(1)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安”、“以”各一分,句意通顺)

(2)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宜”、“省”各一分。句意通顺) 【解析】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必须翻译准确。第一句重点词“安,怎么”“益,好处”;第二句重点词“于:对于”“猛省:猛然省悟”。

9. 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3分)

【答案】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解析】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从原文中找到关于题干问题的区间,在第一段的开头部分,找出表述理由的语句“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可知,原因是“壮年所读,不能持久”“幼年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幼年记忆力强,印象深刻。

第10 页(共22 页)

10. 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1)读书务求成诵(2)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3)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解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理解。联系上下句,还要理解该句的意思。通过上一句“古人之书,安可尽读”可知作者认为不必也不可能读遍天下文章,不在贪多。通过“但读得一篇,必求……”可知,作者主张对于好文章要精读,熟读成诵,理解内涵,学以致用。

【参考译文】大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幼年时认知知识还没开导,天真纯洁,读的书即使很久也不温习,偶尔提起时,还可以背诵数行,如果是壮年时读的书,一个多月后就忘记了,一定不能长久记忆。所以六经、秦汉的古文,词语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必须幼年时读,壮年后,即使花费数倍的精力,最终就如影子和回声一样,不能持久。从八岁到二十岁之间,时间不多,怎么可以荒芜放弃,有人读书不需要的书?这时候,当时流行的文体固然不可以不读,也必须选择那些典雅纯正、道理纯正词语充裕,可以经历二三十年后没有错误、弊端的书籍阅读,像那些朝华夕落,经不起推敲的、内容浅陋无知的、荒谬邪僻失去体统、取悦于一时的作品,怎么可以在珠玉难以交换的岁月却读这样没有好处的文章呢?怎如诵读《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以及读几篇两汉丰美有文采的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宝典呢?

我希望你们将平时已经读过的书,看作珍宝一般,一个月内,必须加以温习。古人的书,怎么可以全部读完呢?只要读得一篇文章,一定要可以背诵下来,然后思考明白其内在的意义,能够使之在自己的手中运用自如,这样,人的才气就能自然地散播出来。

如果曾经读过的书,读完后完全不能举出其中的词句,那是“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词句而不能运用,那是“食古不化”。二者与腹中空虚没什么不同。你们对于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加以猛然省悟。

3.(2019·)

3.(2019·)

3.(2019·)

第10 页(共22 页)

【精品】 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专题★★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精品】 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专题★★ 1.(2019·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0题。(4分) 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9.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是注意关键词“发”翻译为“做出来”,“掩”翻译为“掩饰”。 10.结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2分) 10.要注意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提高品德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的把握和拓展探究能力。选文主要讲述了积少成多,注重积累,根据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即可。【参考译文】 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由卑微而达到显赫;因此,尧起步于诸侯之位,舜兴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应该说是逐渐达到的。言语是由自己说出来的,不能阻塞;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言语和行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正凭借着它而感动天地。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能注意一切细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本身积累善德,就像人的身体长高时那样,每天都在增长自己却不知道。 2.(2019·湖北武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 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 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②仆:指驾车的人。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 ④公:指晋侯。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也失:耽误 B.其将来辞.辞:陈说 C.吾子之讨.讨:处罚 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看重 8.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D项“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加重”,故选D。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9.C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句子断句。给文言句子断句,可以先找出文言句子中的名词、代词、动词和语气词,之后结合句子的意思来断句。一般来说,名词或代词前有动词,应在名词或代词之后断开,名词或代词之后又动词,应在名词或代词之前断开。本句大意为“下臣的罪过很重,岂敢不服从惩罚来激怒君王呢?请求回去死在司寇那里”。根据对具体句意的理解可知C项正确。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第8页(共22 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一、(2017·日照)朔救乳母 洪 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朔。朔曰:“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律。②愎(bì):固执任性。③愍(mǐn):哀怜。 1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 (2)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答案】(1)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2)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可直译,也可意译,对于句中重点字要重点翻译,语句通顺明白即可。第(1)句与“于外”是状语后置,故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犯事”前面。“尝”是曾经的意思;第(2)句中“岂……邪”是固定句式,翻译为“难道……吗?”表反问。翻译时要翻译成反问句,同时要注意“念”翻译为考虑。 20.朔说“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4分) 【答案】示例:①“奇”在劝谏的方式与众不同。不是直接规劝武帝,而是以训斥乳母的方式委婉劝谏。②“奇”在能根据武帝的性格特点,让乳母“慎勿言,但屡顾帝”,动之以情。 ③“奇”在能抓住要害,从武帝与乳母之间的关系入手,实施计谋。④“奇”在他采用激将法,言“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故意戳痛武帝,让他念及“乳哺时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容的正确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问题中要求理解朔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通过分析文章,抓住朔不同于常人的做法,理解他的言行“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和“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以及意图“救乳母”即可分析得出。解答时要分条解答,采用“‘奇’在……”的句式回答。 【参考译文】 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朔求救。朔说:“皇上残忍且固执任性,别人求情,反而死的更快。你临刑时,千万不要说话,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我会想办法激将他。”奶妈进来辞行时,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朔在武帝旁边说:“你还不赶快离开!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为什么还要回头看!”武帝虽然固执任性,心肠刚硬,但是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了,立刻下令免了奶妈的罪过。 二、(2017·)复儿子书① 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有汝父庇荫?,固?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和带答案双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篇) 一】晏子之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 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 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二】子鱼论战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宋人既.成列( 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 用这样的手法推荐 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 曰:“彼众我寡,及 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 “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 之,宋师败绩。 注释】( 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 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用原文语句答题。( 3 分)

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 ) ( ( ? ? ? ⑥ 一、(2017·山东日照)东方朔救乳母 葛洪 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 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 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 “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 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律。②愎(bì:固执任性。③愍(m ǐn):哀怜。 1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 (2)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答案】 1)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 2)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 喂奶时的恩情吗?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可直译,也可意译,对于句中重点字要重点 翻译,语句通顺明白即可。第(1)句与?于外?是状语后置,故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犯 事?前面。 尝?是曾经的意思;第(2)句中?岂……邪?是固定句式,翻译为?难道…… 吗??表反问。翻译时要翻译成反问句,同时要注意?念?翻译为考虑。 20.东方朔说“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4 分) 【答案】示例:①?奇?在劝谏的方式与众不同。不是直接规劝武帝,而是以训斥乳母的方 式委婉劝谏。②?奇?在能根据武帝的性格特点,让乳母?慎勿言,但屡顾帝,动之以情。 ③?奇?在能抓住要害,从武帝与乳母之间的关系入手,实施计谋。④?奇?在他采用激将 法,言?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故意戳痛武帝,让他念及?乳哺时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问题中要求理解东方朔救乳母 的计谋?奇?在何处,通过分析文章,抓住东方朔不同于常人的做法,理解他的言行?汝临 去,慎勿言,但屡顾帝?和?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 以及意图?救乳 母?即可分析得出。解答时要分条解答,采用?‘奇’在……?的句式回答。 【参考译文】 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 说:?皇上残忍且固执任性,别人求情,反而死的更快。你临刑时,千万不要说话,只可连 连回头望着皇帝,我会想办法激将他。?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 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在武帝旁边说:?你还不赶快离开!皇上现在已经长大 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为什么还要回头看!武帝虽然固执任性,心肠刚硬, 但是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了,立刻下令免了奶妈的罪过。 二、(2017·河北)复儿子书① 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 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 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特 ⑩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 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 能作。吾儿恃?有汝父庇荫?,固?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 ?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 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 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一、(2017·山东日照)东方朔救乳母 葛洪 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律。②愎(bì):固执任性。③愍(mǐn):哀怜。 1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 (2)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答案】(1)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2)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可直译,也可意译,对于句中重点字要重点翻译,语句通顺明白即可。第(1)句与?于外?是状语后置,故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犯事?前面。?尝?是曾经的意思;第(2)句中?岂……邪?是固定句式,翻译为?难道……吗??表反问。翻译时要翻译成反问句,同时要注意?念?翻译为考虑。 20.东方朔说“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4分) 【答案】示例:①?奇?在劝谏的方式与众不同。不是直接规劝武帝,而是以训斥乳母的方式委婉劝谏。②?奇?在能根据武帝的性格特点,让乳母?慎勿言,但屡顾帝?,动之以情。 ③?奇?在能抓住要害,从武帝与乳母之间的关系入手,实施计谋。④?奇?在他采用激将法,言?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故意戳痛武帝,让他念及?乳哺时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问题中要求理解东方朔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通过分析文章,抓住东方朔不同于常人的做法,理解他的言行?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和?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以及意图?救乳母?即可分析得出。解答时要分条解答,采用?‘奇’在……?的句式回答。 【参考译文】 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皇上残忍且固执任性,别人求情,反而死的更快。你临刑时,千万不要说话,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我会想办法激将他。?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在武帝旁边说:?你还不赶快离开!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为什么还要回头看!?武帝虽然固执任性,心肠刚硬,但是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了,立刻下令免了奶妈的罪过。 二、(2017·河北)复儿子书① 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有汝父庇荫?,固?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①间有仲长子光^②者,亦隐士也,无妻子。绩爱其真,遂相近结庐,日与对酌。君有奴婢数人,多种黍,春秋酿酒,养凫^③雁、莳^④药草自供。以《周易》《庄》《老》置床头,无他用心也。自号“东皋^⑤子”。虽刺史谒见,皆不答。终于家。 性简傲,好饮酒,能尽五斗,自著《五斗先生传》。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 (节选自《唐才子传全译·王绩》)【注】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②仲长子光:字不耀,洛阳人。③凫:野鸭。④莳:移植。⑤东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诗有“登东皋以舒啸”句,“东皋”由此而来。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无妻子 ..()②日.与对酌() ③君有奴婢数.人()④终.于家()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绩爱其真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1)①妻子儿女②每天③几,几个④终了,结束(2)C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遂相近结庐 【答案】遂/相近/结庐 3.翻译下列句子。 (1)虽刺史谒见,皆不答。 翻译: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翻译: 【答案】(1)即使有刺史来拜见他,他都不应答人家。(2)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4.文中许多地方都表现了王绩的“性简傲”,请你概括出两点。 【答案】(1)辞官回家后就随便在仲长子光的附近盖了茅屋居住。(2)有刺史来拜见,都不应答人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

18.(2018·四川攀枝花)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每题3分,共12分) 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请退军潼关,返郑侵地,复修前好。世民集将佐议之,皆请避其锋。郭孝恪曰:“王世充穷蹙,垂将面缚①,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宜.据武 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薛收曰:“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即日之患,但.乏粮食耳。以是之故,为我所持,求战不得,守则难久。建德亲帅.大众, 远来赴援,亦当极其精锐。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②,转河北之粟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③。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 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世民善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注释】①垂将面缚:指马上就会成阶下囚。②两寇合从:指窦建德的军队和王世充的军队合在一起。 ③偃兵无日:指战争不知何时结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遗:送给) B、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宜:应当) C、但.乏粮食耳(但:只,仅仅) D、建德亲帅.大众(帅:元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理解。D项,“帅”是“率领”的意思。 6、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B、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C、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D、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对对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划分的时候,应该以词语的意义为单位,表达一个意义的词语就不能被划分开。故根据句意,停顿应为: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7、以下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皆请避其锋——(众人)都请求避开窦建德的锋芒 B、以是之故,为我所持——因为这个缘故,被我们拖住 C、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如果)王世充出兵,一定不要和他交战 D、世民善之——李世民认为他很善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善”的意思是“好”。结合上文薛收献计的情节,D项句子应译为“李世民认为他的计谋很好”。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窦建德希望和李世民重修旧好,并请李世民退兵和归还土地。 B、郭孝恪建议李世民不要等待,应立即率军攻打窦建德的军队。 C、薛收认为如果窦建德的军队跟王世充的军队会合,战争就会持续很久。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整理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 )②辄默记辄 ( )③儿痴如此痴( )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三)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

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 ) ②欲以去热也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四)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九年级上文言文题高效训练答案

1 陈涉世家(司马迁) (一)、(1)逃亡(2) (2)响应应当(3)会——适逢(恰巧遇到、正好、正赶上) (4)同"谪"(5) 考虑、思索(6)旦日——明天(第二天) (7)唱,通“倡”,首发(8)用鞭打(9)一起(10)十分之六七(11)愿望(12)去、往(13)你 (14)用笼子罩 (15)威服 (16)难道 (17) 等到(18)惩罚(19)认为……怪异 (20)为王 (21)指武器 (22)用丹砂 (23)使……恼怒(24)、编次。(25)有人。(26)指代平民(27)估计、揣测(28)素:向来(29)部属(30)发动,发起 31.少:年轻;32.恨:叹恨(怨恨);33.辍:停止(34)同样(35)为……而死(37)召集 (二)、(1)去、往;音节助词;的;代项燕(2)死亡;为……而死(3)来;用;因为(4)表承接;表转 折 (三)、(1)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皇上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2)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3)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的压迫,痛苦不堪。(或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4)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5)何况(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6)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 (7)如今果真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 (8)士兵们(或: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情),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意对即可) (9)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10)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11)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或: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 是戍守边疆而死的人,本来占十分之六七。(错、漏译关键词:如借第等,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12)(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13)假如有一日我们做官发财了,可不要忘记了我们穷哥们 (14)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15)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 (四)、1A(苟:如果) 2C(均为动词“到”“往”) 3D(均为“屡次、多次”) 4C(“等死” 应为“同样是死”) 5B(“鸿鹄之志”是陈胜年轻时的抱负,而不是吴广的) 6、B 7、C 8、D 9、B 10、D 11、A 12、C 13、A 14.C 15.A 16. D 17.D 18.D 19、A 20、D 21.C 22.C 23、 D 24、A 、C 25.C26、B 27、C 28、 D 29、A 30、C 31、 A 32、 B 33、 C 34、B 35、 D 36.D 37.C 38、C 39、B 40、C 41、D 42、B 43. C 44、A 45、C 46.B 47. A(应该) (五)填空题 1.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2 行卜、念鬼、狐鸣 3.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六)简答题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扶苏贤明,项燕爱士卒,诈称扶苏,项燕有号召力。 3.①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 ②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惜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阵胜等 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 4.陈胜是一个能洞察时局,敢于斗争,具有卓越的组织才干和领导才能的人。 5.抓住时机;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激怒众人 6、不能。①陈涉在起义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且建立了政权。②在后来扩大起义成果的战斗中吴广并 未发挥积极作用。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1.(2019·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0题。(4分) 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9.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是注意关键词“发”翻译为“做出来”,“掩”翻译为“掩饰”。 10.结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2分) 10.要注意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提高品德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的把握和拓展探究能力。选文主要讲述了积少成多,注重积累,根据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即可。【参考译文】 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由卑微而达到显赫;因此,尧起步于诸侯之位,舜兴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应该说是逐渐达到的。言语是由自己说出来的,不能阻塞;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言语和行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正凭借着它而感动天地。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能注意一切细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本身积累善德,就像人的身体长高时那样,每天都在增长自己却不知道。 2.(2019·湖北武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 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 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②仆:指驾车的人。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 ④公:指晋侯。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也失:耽误 B.其将来辞.辞:陈说 C.吾子之讨.讨:处罚 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看重 8.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D项“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加重”,故选D。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9.C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句子断句。给文言句子断句,可以先找出文言句子中的名词、代词、动词和语气词,之后结合句子的意思来断句。一般来说,名词或代词前有动词,应在名词或代词之后断开,名词或代词之后又动词,应在名词或代词之前断开。本句大意为“下臣的罪过很重,岂敢不服从惩罚来激怒君王呢?请求回去死在司寇那里”。根据对具体句意的理解可知C项正确。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第8页(共22 页)

(完整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说明:本练习共有6篇阅读,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 整体的难度偏大,因为部分词语还没有积累,但文章的内容上练习较为紧密,可以猜出词义。 另外,题目与实际的考试题难度相当,可以感受一下初中文言文的难易程度。 (一)师旷论学(18分)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黑的词。(4分) 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③臣闻之()④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二)欧阳修论作文(16分)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4分) 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②惟勤读书而多为之()③自工()④疵病不必待人指摘()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4分) ①学而时习之()②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③唯勤读书而多为之()④多作自能见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4、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4分) (三)自护其短(14分)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4分) ①席上啖菱()②或曰()③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4分)() 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中小学资料】天津市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十三 散文阅读

专题能力训练十三散文阅读 一、(2017·天津耀华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留得清气满乾坤 冯骥才 ①忽闻孙犁先生辞世,一阵痛惜过后,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产生。静下心想,心中无声地冒出王冕那题画诗中最后的两句:“不求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②在我热爱继而从事文学来的几十年里,不断地读到孙犁先生的作品。先是他那种风格独具的小说,他的乡土情感与真诚的人民性,那种风格一如白洋淀里的水光荷影,明亮透彻;后来便是他的散文随笔,亦是一样的清纯;其练达的文字,尤具古典文学的功力,仿佛荷叶上的颗颗露珠,晶莹闪烁。孙犁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自然居位甚高。那么,他身后给我们留下的除去作品本身,还有什么呢? ③我至今还记得他在鞍山道那两间老式平房,一排书柜从中隔开,外边待客,里边起居。房子几乎没有什么装饰。方桌上一个圆圆的水仙盆,用清水养着十来枚各色的雨花石。那清澈而沉静的水与石头上不变的花纹,便是他个性的象征。记得他每收到外边寄来的刊物,则用裁刀在一边整齐裁开。取出刊物后,收起空信封,以便反过来再用。 ④他不爱热闹,自然更不善应酬,与人谈话时也是说得少。他很少谈外国作家。当时我想,可能是“文革”才过不久,老人们心有余悸,尤慎于言吧!然而他从不苟合时污,不迎合权势,绝不写那种低眉折腰或是为虎作伥的文字,这在那个时代是极难做到的。由此看,不正是一种坚硬的骨气支持他这个外表懦弱的知识分子周身不染地度过了那风雨十年吗? ⑤他不喜欢世俗的纷争与打扰,他甚至更喜欢寂寞一些,逢事辄必退避三舍。但是他又不会对社会的症结视而不见,往往忽出一纸言辞犀利的檄文。他既出世又入世,前者出于他的天性,后者出于他的社会良心。而其前者应视作为人高洁,不落俗;其后者则是他思想原则上的黑白分明、刚正不阿。 ⑥孙犁先生的处世是有距离感的,它的美学也是讲究距离感的。即便是他写那些抗战年代的小说,对自己十分投入的生活,也保持一种审美的距离。审美距离的最终成果是审美的升华,这也是他那些名篇今天还很迷人的关键。同时,距离使他冷静,深入,不被激情误导,所以孙犁的作品不煽情,不造势,不媚俗;看似很淡而实际很深。他用生活本质的情感与美征服人。能使他如此自信地写作,来源于他为人为文的真实、透彻与纯粹。 ⑦他的生活与写作始终在自己的“人文绿地”里,从未有过大红大紫、鼓乐喧天、众星捧月、骑龙驾虎。他活得安静、自我、孤独、从容。他活在任何圈外,甚至在文坛外。离开文坛却不离开文学,这才是他选择的一种活法。别人都知道他怕人打扰而与他拉开距离。他与外部的联系只有依靠信件而非电话。但评价一个作家的生活最终还是要看他的作品。他终生守住自己的个性,也就守住了自己的文学。孙犁的寂寞才是彻底的、不打折扣的、真正的寂寞,不是拿清高作为卖点的假寂寞或者伪寂寞。他拿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自己的天性与个性,最终才完成了自己。 ⑧他给文坛留下的既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性格。把这种风格与性格合在一起,便是孙犁的文学空间。孙犁是当代文坛特立独行的“唯一”。他是不可模仿也无法模仿的,这便是他至高的价值。也许我们的理论界过于钟情于种种舶来的新潮,对孙犁的空间远远没有开掘。而且,在今天市场化中充满世故与故事的油腻腻的文坛艺坛中,由于孙犁这种为人为文的存在,我们觉得清气犹在,呼吸起来,沁人心脾。 ⑨文学的一代先贤去了,历史的巨手把一个文学时代一下子翻了过去。这一代人中有多少昔日的才俊与文豪,都已化为一片虚幻。站在历史的面前,我们深深感到无奈与茫然。谁也无法把过去的时光拉回来。

(完整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及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④冀.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 三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 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 四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 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 子: 。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 是: 。 五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说理类

(2017 ?山东威海)(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1-13题。(6分)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 之迂也!奚其 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 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①有地隐然而.高。 ②卫君待子而.为政 B. ①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②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C. ①又尝自休于 此邪? ②学射于甘蝇。 D. ①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②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 A 项中“而”,前者表示修辞,没有意义,后 者表示承接关系;B 项中“以”,前者是副词“来”,后者是介词“把” ;C 项中“于”,前者 是介词“在”的意思,后者是动词“跟从” 的独立 性。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答案】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不能随便(要做到一丝不苟)罢了。 译出来。如“于”是“对于”的意思, “苟”是“随便、苟且”的意思, 的意思。 13.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文中孔子所持的观点,并运用此成语造一个句子。 (2分) 【答案】示例:总算拿到了驾照,这下可以名正言顺地开车去兜风了。 公布了,苏同学得票数最高,名正言顺的成为学生会主席。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词语的应用能力。 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意思是: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 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可以断定这个成语是 “名正言顺”;然后根据理解造一个句子, 合理、通顺即可。 【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 ”孔子 说:“首先必须正名 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 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 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 定要定下一个名分, 必须能够说得明白, 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 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二、(2017 ?江苏宿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 — 9题。(12分) 客见赵王①曰:“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 有之乎?”王曰:“有之。”“何故至今不遣.?” 王曰:“未得相.马之工也。”对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 ? ”王曰:“建信君有国事,又不 知相马。”曰:“王何不遣纪姬乎?”王曰:“纪姬,妇人也,不知相马。”对曰:“买马 而善,何补于国?”王曰:“无补于国。” “买马而恶,何危于国。”王曰:“无危于国。”;D 项中“之”都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了句子 (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 课外文言文可以意译, 但是重点的词语要翻 而已”是“罢了” /选举结果结果 从文中的总结句“故君子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