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路径研究

新时代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路径研究
新时代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路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e11363750.html, 新时代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路径研究

作者:郭少华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07期

[摘要]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基层善治的实现至关重要。然而,现实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现代化的实现面临诸多挑战。从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入手,分析基层社会治理存在困境之原因,提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基层社会治理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没有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会进一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新时期基层社会面临着基层社会矛盾和冲突加剧、社会信任缺失等社会风险,影响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因此,研究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困境、根源及出路,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

1.1 基层社会治理理念传统,现代化理念不足

基于我国传统社会的一元化背景,传统的治理重在管控,群众处于被管制的地位,时代发展需要基层社会的管理向治理发生改变,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也在发生改变,但更多是疲于应付,治理跟风,运动式治理,缺乏长效机制,离人民的需求还很远,离党的要求还不够,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2 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单一,多元化治理主体发展不充分

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当中仍一家独大,什么事都要管,什么事都能管,不该基层政府承担的功能也都承担了,基层政府的压力剧增,由于管理的杂,致使基层政府社会治理政社不分,浪费了纳税人的人力财力物力,但群众对取得的效果却不满意,群众对基层政府的满意度比较低。

1.3 基层社会治理方式陈旧,治理方式亟待创新

[综治信访]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综治信访]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近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改革思路、创新办法、务实措施,扎实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社会大局持续平安稳定,群众安全感、法治满意度稳步提升。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构建平安中国示范区、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总目标,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大力推动理念思路、体制机制、科技手段创新,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扎实开展社会矛盾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健全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深入解决影响基层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问题,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和“两聚一高”新实践创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 ―是聚智创新主题,有效应对基层社会治理新挑战。从全局工作看,创新是引领时代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看,创新是顺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的必然要求。推动理念创新。坚持党政主导与社会共治相结合,推动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治理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改进管理、完善管理;坚持主动防范与底线防守相结合,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坚持发扬优良传统与运用现代科技相结合,坚持群众工作方法,并不断丰富新的形式、赋予新的内涵、拓展新的载体。推动机制创新。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着依靠专门力量多、发动社会力量少,采取行政手段多、运用市场办法少等问题,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按照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的要求,把人、地、物、事、组织等全部纳入管理范畴,做到网格统一规划、资源统一整合、人员统一配备、信息统一采集、业务统一培训;创新群防群治机制,建立纵向覆盖市县镇村四级,横向拓展到城管、环保、教育、交通、住建、物业等行业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机制,构建以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负责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创新社会力量协同机制,坚持党建带群建,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在“融”上发力,推动建立科学的基层社会治理数据标准体系和交换体系,打破信息数据部门“壁垒”;在“通”上使劲,推进社会治理数据平台建设,努力实

加强新时代乡村治理,实现基层治理新格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e11363750.html, 加强新时代乡村治理,实现基层治理新格局作者:范方 来源:《新丝路(下旬)》2020年第02期 摘要:中共19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我国广大乡村是构成社会基层的重要组成。本文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入手剖析,阐述了加强乡村治理的新时代意义;加强乡村治理的优化方向;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乡村治理;基层治理;实施路径;新格局 中共19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如何理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它对于未来的乡村治理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乡村是我国基层自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利用传统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乡村治理,逐渐暴露出如下问题。 1.乡镇政府与自治组织职责不清 1998年公布实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只是概括性的解释乡政府支持引导村委会工作,根据当地发展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有效引导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未对两者的关系和职能权限做出具体界限划分,村委会在哪些领域自主决策管理,哪些需要由乡政府指导支持。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有自己的主体性和灵活性,在村里的具体事务决策管理上发挥主导作用,但在实际运行中的效率堪忧,农民参与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没有相关的制度法律保障农民有效参与。 2.民主理念不够普及 “四项民主”未能有效发挥作用。一是民主选举不规范。选举中存在拉票贿选,请客送礼,利用宗族势力操控选举,培养亲信。选举过程中乡镇不恰当的干预。有时由于村两委班子较弱,乡镇直接派机关干部担任村主任,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二是民主决策不科学。目前,村民自治过程主要是通过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在涉及绝大数人利益的时候,如征地拆迁、低保评定,必须召开村民大会商议再做决策,但常常出现暗箱操作的问题,引起群众不满。三是民主管理不扎实,由于村民民主意识薄弱,管理主体缺失,在未涉及自身利益时,一般采取睁只眼闭只眼、不参与的态度。四是民主监督不力。

调研报告: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因应之策

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因应之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住基层社会治理这一基点、重点和难点,以法治思维谋划基层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一、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基层组织自治能力和民主协商不足,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认识不足、动力不强、渠道不畅。受到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管理体制的影响,村级组织的自治功能发育不够,有的村委会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的状态,有的村委会自治权则异化为变相的行政管理,不能很好发挥服务群众、化解纠纷的作用。同时,村民参与村务监督管理,特别是通过民主协商方式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基层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众的组织化参与渠道不畅,利益诉求平台不足,导致权益保障不够,没有形成“合作治理”架构,从而寻求诸如诉讼、信访、向媒体曝光、举报等极端事件、群体性事件等个体化、间接性救济途径。

基层组织和群众法治意识不强。治理主体法律素养和法治能力不足,广大农村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特征仍未改变,小农意识、小农经济和宗族意识在基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些村民在利益分配面前,往往囿于短期利益和家族利益的考虑,以民主的形式限制或剥夺部分人的利益,如剥夺“女子户”的土地收益分配权,出现自治过程中侵犯村民合法权益的现象,涉及村民与自治组织之间的诉讼案件频发。 基层党委、政府社会治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基层党委、政府还没有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理念转变,治理方式单一、被动,主要依赖于行政命令和国家强制力,疲于应付和解决具体问题,缺乏源头性、长效化的社会治理机制和措施,没有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局面。 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单一。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本应发挥公益服务、监督政府、协调利益、整合诉求的职能,在向组织成员准确传达政策信息的同时,通过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把组织成员的需求反映给政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然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职能的缺位,使得政府与社会之间丧失了缓冲和沟通环节,尚未构建起有序有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导致潜在的矛盾纠纷隐患难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五个体系 [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doc]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五个体系 [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建设.doc] 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近年来,XX省XX市立足本地实际,牢固树立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的理念,以信息化引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积极探索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努力打造规范、透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推进政民互动,激发社会活力,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和谐。主要做法是:一、解放思想,以创新实践贯彻落实中央深化改革精神XX市委、市政府切实贯彻中央深化改革精神,以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XX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工作组,由市政府信息办牵头,立足XX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博采众家之长,围绕公民从生到逝全过程,创造性地提出了信息化“生命树”的理念,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整体规划建设贲通上下、横向协同、反应快捷、覆盖全体市民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共享协调机制,将政府各部门工作职能与信息化系统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应用促进社会治理从“多头分管”向“协同服务”转变,延伸政府服务触角,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二、打破壁垒,以为民服务“一站通”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打破信息壁垒。2007年,XX市抓住全省首批社区信息化试点城市的契机,对全市政务基础网络进行了全面整合,组建了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外网,依托网络基础,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实用高效”的原则,启动全市统一的社会服务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市委、市政府用“不换数据就换人”的态度,坚决打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数字壁垒,强力推进政府各部门信息数据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统筹为民服务。数据共享带来了业务协同,XX市自主开发建设了社区服务“一站通”平台,对传统的管理和审批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将政府各职能部门所有和居民相关的审批和办事项陆续整合到统一的服务平台上,并将服务窗口设到公共服务中心和偏远的社区、村,近距离综合受理城乡居民的各类行政审批和办事项,能办结的当场办结,需审批的通过网络流转到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网上审批,审批结束后通过邮政快递将批准件直接寄给申办居民,真正实现了“一站受理,一点办结”。“一站通”平台实现了政府为民服务“一网通”,不仅方便了群众办事,也体现了依法治理和阳光政务,极大促进了社会公平和诚信。三、重心下移,以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提升源头治理能力推行网格化管理。依托自主开发建设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XX市在全市城乡社区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通过网格精细化管理,提升源头治理的能力。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原则,根据区域地形特点和居住人口密度合理设置网格。对全市民政、计生、人社等基层社工进行整合,按城区每500户左右配备一名网格员,农村以自然村为单位配备一名网格员。网格员

新时代治理基层微腐败的对策研究

治理基层微腐败的对策研究 近年来,各地“小官腐败”事件频频爆出,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愈演愈烈的现象,产生了极大的负外部性。“小官”作为一种社会俗称,在公共管理学术界被定义为“街头官僚”。“街头官僚”指在低层次的行政执行单位,同时也是最前线的政府工作人员[1](P27)。由于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特殊性,群众与媒体口中的“小官”既指具有公职身份的基层干部,也包括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的“村官”。因而本文所言的“小官”是指县处级以下、副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包括县级机关部委局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以及农村“两委”领导干部(主要是指村主任与党支部书记)[2](P8-16)。 较之处在权力顶层的“高官”,“小官”处于公权力的末梢,代表上级政府执行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的职能。其不仅与群众互动最为频繁、最为密切,而且数量庞大,是治国理政之基础。因此,针对“小官腐败”现象的突出问题,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明确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对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3]。之后,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4]、中央纪委七次全会[5]也都反复强调要坚决整治和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地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基层的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党风、政风、行风明显好转。但据中纪委通报,2016年全国共处分乡科级及以下干部39.4万人,增长24%,其中处分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7.4万人,增长12%[6]。显然,数据的增长一方面反映了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严查腐败问题的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基层腐败问题的治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鉴于此,为巩固已形成的反腐败压倒性态势[5],本文作者对市141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展开问卷调查及访谈,以了解他们眼中的“小官腐败”及其治理之策。 二、文献回顾 在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反腐倡廉的同时,学术界也广泛关注“小官腐败”问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小官腐败”的特征。如杨群红总结出“村官”腐败的主要特征为“案件面大量广”“扶贫和民生领域案件高发”“窝案、串案突出”“‘苍式’腐败与‘虎型’腐败并存”和“犯罪手段更加隐蔽和多样化”[7](P14-20);朱春奎认为贪腐“小官”这一群体具有级别低、缺少监督、掌握实权以及形成庞大的利益联盟等特征[1](P27)。第二,关于产生“小官腐败”的原因。如吕德文从乡村利益共同体、灰色利益链、监督制度不健全三个方面说明了小官贪腐的发生机理[8](P26-27);赵秀玲从务“虚”、以“家”治村和“经济至上”三方面对“小官巨腐”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研究[9](P120-125)。第三,关于治理“小官腐败”的对策。如:陈文权等认为治理“小官巨腐”的关键在于依法治官[2](P8-16);周庆智认为解决“小官贪腐”的根本在于确立基层权威的社会授权来源[10](49-50)。 毫无疑问,现有文献为“小官腐败”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参考,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学术界对此议题的研究多采用问题、原因和对策三段论的形式进行论证;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较少,尤其较少有以调查数据为支撑进行具体论证的文献。因此,基于问卷调查法研究“小官腐败”整体现状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对“小官腐败”研究的准确性,本文结合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实际工作经验来进行调查研究,尝试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拓展: 1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_问题与建议

在我国,社会组织的主体是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类组织,也曾被统称为民间组织、民间 非营利组织。现代政治学、社会学认为,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共同构成当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是构成和谐社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文/孙伟林 第三,加强以党和政府为主导的维权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协调的质量。 政府应加强对三方协调的领导,吸纳工商联、个体和私企协会进入企业代表的组织,提高其代表的广泛性。与此同时,完善各级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并建立工会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关于职工权益的事项。在部署工作、检查监督、考核评估等环节形成联动机制。应通过制度安排,赋予工会参与涉及职工利益的各种决策听证的权利,完善政府决策程序。 第四,强化劳动保护立法和劳动执法,解决无法可依、有法难依和有法不依的问题。 我国劳动立法和执法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劳动立法在很多重要领域仍然是空白,如《就业促进法》、《劳动关系调整法》等劳动领域不可缺少的法律至今没有出台。二是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往往可操作性较差。三是有法不依,致使劳动违法成为普通现象且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当前,除了要进一步加大立法力度,还特别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从法律规定上加大对劳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并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二是进一步强化劳动执法,切实解决劳动监察机构力量不够、难以应付日益增多的劳动违法案件的问题。应在制度安排上支持工会参与涉及职工利益问题的调查处理,赋予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处理权,直接参与侵犯职工权益案件的处理。 第五,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建设,解决基层工会工作过分薄弱的问题。 强有力的企业工会,是推动企业尊重员工、公正对待员工的最重要的力量。构建互利合作的劳动关系,前 提条件就是工会必须成为与资方对等的、代表劳方利益的主体。工会不一定采取与资方对抗的办法来维护职工利益,但工会必须强大到足以使资方不得不把其当作“合作”的对象。 为此,一是要进一步推进企业工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的组建,把基层工会组建纳入党建工作规划、目标任务和整体考核评估体系之中。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行上级工会指导下的企业工会负责人由职工直接选举的办法。三是进一步强化对工会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维护力度,对阻挠工会开展工作、对工会工作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四是进一步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完善的行政救助和司法救助制度。 第六,广泛宣传工人阶级的地位作用和重大贡献,在全社会树立互利合作的和谐劳动关系理念。 要在各种宣传媒体开设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专题栏目,不断提高各级党政对党的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工厂企业、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关注度和认知度,推动社科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加强对新时期工运理论与应用实践的研究和教育。要让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决策层认识到,不加快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仅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也不会有企业的健康成长,更不会有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柳可白等:《当代工人阶级地位与作用》,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工运研究所郭跃等:《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几个重大问题》) (作者: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海南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 笔谈 Penconversations

如何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

如何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 2014-10-27 14:37来源:《国家治理》周刊作者:于建嵘 字号: 农村基层政权是我国政权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建设的基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撤社建乡”以来,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在落实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十多年间通过分权改革、税费改革、机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社会经济转型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城乡发展加速融合。与此同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稳定、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在现实运转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其一,乡镇政权的权力和责任不对等,乡镇政权的管理权有限,经济能力也有限,却承担着无限的政治责任,“一票否决”事项过多,不必要地增加了乡镇政权的工作压力和困难;其二,乡镇政权与农村群众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区组织的关系有待理顺;其三,乡镇政权的民主基础不牢,乡镇人大制度没有全面落实,不能适应农民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和诉求,乡镇政府往往得不到农民的高度信任。由于这些体制问题,不少乡镇政府将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资源放在应付上级下派的行政事务上,缺乏为广大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动力,难以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必要通过改善行政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和落实人大制度来加强乡镇政权建设。 通过地方政府立法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与变革 强化基层地方政府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基层民主在地方治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解决和完善我国当前基层治理存在问题的关键。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界定乡镇政权各权力主体的关系,包括乡镇人大、乡镇党委和乡镇政府各自的职责权限和权利义务关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遵循基层政权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法定程序,使其规范运行。创新农村基层民主运行的体制机制,有效回应农村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政府权力和行为必需受到的制衡与监督,政府的公共服务和行政应体现民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呼声。 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契机,加强乡镇政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重点履行好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等四个方面的基本职能。乡镇工作人员要提高思想认识,真正树立为农民服务的理念,有效回应广大农民对社会治安、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改革目前的考核体制,严格控制对乡镇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不再将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为考核乡镇官员的主要指标,而是将提供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通过地方政府立法增强农村基层政府的权能和财政的完整性,并相应地建立起必要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责任监督机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基层治理平台和机制,实现地方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二)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十九大报告对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主要提出了两个方面的任 正确√ 务,一个方面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个方面是建设平安中国。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2. 由于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所以我国的基本国情已不再是“中 正确√ 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3. 本讲提到,教育方面要解决的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素质教育,第二 正确√ 是教育公平。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4.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5. 十九大报告提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正确√ 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6. 房子是用来住的,也可以用来炒的,以此带动经济发展。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7. 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叫“一合多元,融合共治,群策群力,稳 正确√ 步推进”,这是我们基本的一个方针,也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建设、 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的一些独特的地方。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8. 按照资本、管理、知识、技术、劳动进行收入分配属于按要素分配。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9.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总的思想是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减机制的 正确√ 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 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0.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真脱贫、脱真贫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 正确√ 乃至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第二部分 ;单选题 1. 十九大报告提到,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 正确√ 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 A. 职业教育 B. 初中阶段教育 C. 高中阶段教育 D. 高等教育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四化”问题

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将成为一切工作的重要指导,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亦是如此,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中也有了新的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即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是我党深入分析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的新要求,也将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新标志。 一、社会治理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基础作用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其中阐述了国家秩序的理念,蕴含了社会善治的思想,意味着社会治理这条大道的目标就是充分实现公共性,而社会治理社会化正是公共性的主要体现,亦是公共权力和公共事务不断向社会转移的过程。社会化在推进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基础作用,为治理的发展进步奠定基石。当下,国家的发展越发依靠经济社会的长足进步,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也应不断向民生需求转变,因此,就应改革传统的高度集权、党政不分的一元行政管理模式,建立以高效服务、公正法治为特征的多元善治模式,在公共事务中更加注重发挥社会的各方力量,集聚广泛的社会智慧。 (二)社会化中的主要问题 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让社会化真正体现出多元效应,发挥“1+1>2”的作用,就需要认真思考和总结已有的做法,将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重心放在如何发挥多元治理主体作用效能以及不同主体之间如何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上来。通过转变观念、交流沟通以及制度保障等措施逐步搭建多元主体之间的信任基础与合作基础,促进有限的政府、有边界的市场、自组织的社会与广大的人民群众在相互制衡和良性互动之中构建起多元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治理实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同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意味着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需要在多元利益的调和与平衡中充分体现出社会化开放、民主、包容等特征,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能力与水平,促使社会治理的成效能够日益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社会治理法治化 (一)法治化的保障作用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社会治理法治化即是指在法律法规的支持与保障下推进社会治理,同时社会治理的过程与包含的内容也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秩序,社会治理也就无从谈起。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现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化,社会组织增多、社会利益各异以及群众诉求多样等,导致社会问题触点密、燃点低、难处理,这些在当今时代环境中呈现出的社会新特点,对于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依法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贯穿融合起来,在公平正义、阳光透明的法治环境中不断推进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也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把社会治理的整个过程以及其中的利益相关者均纳入法律当中,才能真正让社会治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安定。 (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人的行为底线,道德是人的行为价值取向,法治安天下,德治润人心。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普法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依法治国的意识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法律以其权威性和震慑力约束人的行 周?舟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四化”问题 21

构建三大平台 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构建三大平台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XX省XX市地处中原腹地,南依嵩山,北濒黄河,东瞻省会郑州,西望九朝古都洛阳,是诗圣杜甫的故乡、河洛文化的摇篮,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1991年撤县建市,面积1043平方公里,现辖15个镇、5个街道、2个省级产业集聚区,288个村、30个社区,人口83万。XX是工业之城,曾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是全国百强县市、全国工业30强县市,是中国乡镇企业的摇篮和改革开放初期的领跑者。目前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506家,上市企业达到6家,形成了铝及铝加工、耐火材料、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是国内最大的铝板带箔加工基地、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豫联产业集聚区是俄罗斯在华投资最大项目豫联集团所在地。XX是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商代称阙巩,周为巩伯国,公元前249年置县,因“山河四塞,巩固不拔”得名巩县,又因地扼古都洛阳,史有“东都锁钥”之称。XX是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区之一,境内有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文化遗址15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个,名胜古迹众多,风景秀丽。其中,北魏石窟是全国九大石窟之一,其保存完整的“帝后礼佛图”属国内绝品;北宋皇陵是我国现今保存完整的两大帝王陵墓群之一;康百万庄园是全国三大庄园之一,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XX是宜居之城,在这里,希望每天都伴随着太阳冉冉升

起,而对于老百姓来说,幸福莫过于城市环境的日趋改变,人民生活安居乐业。201X年,投资450亿元的融创慈云小镇、云智小镇和投资350亿元的西山小镇花落XX,伴随着一批特色小镇的落户,逐步形成南部山区养生度假区、嵩顶综合旅游度假区、伊洛河休闲观光产业带等旅游度假胜地。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政法综治战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大政法、大综治、大稳定,促大发展、保大民生”的一盘棋思想,着力构建市镇村三大平台,持续强化基层基础,积极创新工作举措,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规范的法治环境。 一、构建三大平台,夯实基层基础,保障政法综治工作高效开展 (一)构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市级平台。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在全省各县(市、区)中率先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实施意见》,以及综治督导督办办法、综治工作考评办法、综治鉴定管理办法三项具有实际操作性的配套措施,进一步健全了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一岗双责的领导责任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综治工作格局。同时,市委、市政府根据政法委调研意见,印发《关于建立全市政法工作推进机制的意见》,健全十项制度,开展五项活动,强化五项措施,为政法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

以互联网+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以“互联网+”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金江军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除了现实社会,还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一个虚拟社会。互联网对提高现实社会治理水平作用巨大,而互联网本身也需要进行治理。(资料图片) ■金江军 提要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可以不受时间、地点、人员数量的限制,向政府部门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而社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推动全民守法,促使社会公众懂得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让法治成为人民群众的信仰。 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也会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充分运用互联网来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基层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降低行政成本 通过“互联网+”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社会治理强调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与政府部门一道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形成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治理的局面。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可以不受时间、地点、人员数量的限制,向政府部门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而社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推动全民守法,促使社会公众懂得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让法治成为人民群众的信仰。 通过互联网曝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威慑力,规范社会行为。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网格化、可视化社会管理平台,明确责任范围,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基层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降低行政成本。 通过“互联网+”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当其遭遇信任危机时,需要及时通过互联网公开网民关注的信息、回应网民关切,重新获得网民的信任。需要及时地向社会公众及相关利益者公开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提高社会组织运转的透明度。社会组织透明度越高,就越容易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关利益者的支持,促进社会组织公平竞争,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而互联网是提高社会组织透明度最便捷、最廉价的渠道。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动员、救援等方面的作用,通过互联网集聚正能量,应对

最新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修改版)

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平台,加强基层组织服务管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是当今社会治理模式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及时有效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在调研和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工作实际,谈一谈个人的想法。 一、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概念 网格化服务管理理念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种新模式。在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管理格局和基层民主自治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标准和要素将城乡社区(村)合理地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通过构建服务管理网络,搭建服务管理工作平台,实现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全要素信息的常态化管理与服务,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社会治理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变,促进居民服务由“分散服务”向“一站式服务”转变,形成“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模式。

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实施路径 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就是通过实施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管理,变过去“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为“上面千条线,基层一张网”,使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精细管理,让每一户人家都有人贴心服务,把党委政府的管理服务延伸至整个社会的最末梢,打通为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 (一)定模式。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原则,按照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的要求,整合政务服务信息资源,运用大数据信息系统,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做到简化流程,一人受理,网上流转,方便群众。实现信息、资源和力量联动融合,增强服务的精细、精准和高效。 (二) 划网格。科学合理划分网格。紧密结合实际,根据城市社区、农村的不同构成要素,以及居民的认同度、便于服务管理等因素,按照400户或1200人左右的标准,对社区(村)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对自成体系、“单门独院”、物业管理健全且达到一定规模的居民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可单独设立一个“网格”。将区域内所有主次干道、大街小巷、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全部纳入网格,实现全覆盖。每个网格应有唯一的编码,实现网格地理信息数字化。 (三)配人员。网格工作人员要紧紧依托社区(村)现有力量,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采用“1+X”模式配备人员力量,所有网格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在每个网格要配备

如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如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2014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总理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是作为稳定工作总基调的重要举措之一。所谓社会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的人民群众的力量,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社会系统工程。 当前,社会矛盾逐渐加大,国家稳定风险加大,正是需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候。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社会治理凸显了合作共治理念,通过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增强社会活力来维护社会公正、和谐与安定。现在更要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在我们党对社会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探索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逐渐对社会建设任务和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把握越来越准确、运用越来越科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社区治理和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握发展大势,积极回应社会呼声和群众关切,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我国从传统社会管理转向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标志。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面对自然灾害等各种突发事件,我们有序有力,坚持以人为本、依法依规、科学应对,既进行有效处置,又探索建立新机制,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法治是当今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良法是法治的根本属性,是衡量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准。社会治理体系的良法标准,要求社会治理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健全政府治理机制,发挥政府治理主导作用。抓紧修改政府组织法,明确政府社会治理职责,有序转移政府社会治理权力,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治理功能。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管理、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维护公共安全。制定行政程序法、修改行政复议法,规范政府社会治理权力运行。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社会治理为科学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只有走科学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中国梦,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山市为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率先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统筹就业;率先实行教育资源均衡布局;率先启动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率先实施流动人员积分服务管理;率先探索社会矛盾化解协同机制;率先建立“2+8+N”社区服务管理模式;率先探索社会力量动员机制;率先打造志愿服务品牌;率先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所以我们党更要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推进,维护治理体系的规则秩序,确保社会治理制度化、程序化和法律化。

提高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

提高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 ○ 郝国庆 【期刊名称】党政干部论坛 【年(卷),期】2018(000)011 【总页数】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的“四化”既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内在要求,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提法新颖,内涵丰富,要求更高,实践中的问题也更突出,很有必要对之进行探讨。 一、社会治理专业化的本质 社会治理的专业化主要表现在社会治理理念素质的专业化、社会治理队伍和人才的专业化、社会治理体制和机制的专业化以及社会治理方式和手段的专业化等。 社会治理专业化的本质就是尊重社会治理的内在规律,遵循现代治理原则,利用专业组织和专门人才,通过专业化的方式和技术,提升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水平。社会治理专业化程度是衡量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的坚实基础和保障。比如,社会治理的“社会化”侧重的是扩大治理主体,引入和利用社会组织,扩大民众参与等,以实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与此同时,要切实有效地解决艰巨而复杂的社会治理重任,还必须要依靠专业组织、专业队伍、专业技术和方式等,如果“专业化”不够,“社会化”也无法得到保障;“智能化”主要是指专业化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与“专业化”不可分割。 二、社会治理专业化的难点和问题 审视当前地方社会治理现状,与社会治理专业化的要求相比,无论是在治理理念上、治理主体上,还是在治理方式上,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难点。 (一)专业化治理理念滞后 一是对“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治理专业理念认识还不够清晰。受传统理念和思维方式影响,一些地方的社会治理还停留在“政府主导—社会服从”的传统模式中,不同程度存在“重管理、轻治理”的思想。二是大数据思维和市场意识还不够强,对治理成本不够重视,对“人海战术”和“运动式”治理还乐此不疲,容易导致治理效率不高、成本浪费严重等问题。三是专业化敬业精神还不够。存在官僚主义和“慵懒散”现象,在社会治理中损害人民利益、脱离实际的行为还不时出现。

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议题、发展现状和趋势探讨

理论 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议题、发展现状 和趋势探讨 O 文丨卢磊黄小娟 图片新闻近日,湖北省竹山县麻 家渡缜星源阳光儿童托管家园开展"梦想与风箏齐飞”活动,老师带 着留守儿童给风筝彩绘,然后放飞, 让孩子Cl 感受春光,释放压力。 摄彩/朱本双张红 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新时代背景 基层社区治理伴随着整个社会发展 进入转型期。综合来看,我国社区治理和 居民服务需求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复 杂化、多元化和个性化,具体表现是:其 一,包括社区养老、儿童照顾与保护、 新老市民融合、困难群体服务等在内的 新老问题深度交织在一起,问题和需求 的复杂性有所增加;其二,社区居民的 需求内容越来越多元,需求层次越来越 高;其三,较多相对普遍的问题和需求 也内含特殊性,比如区域差异、文化差 异和社区类型差异等元素往往使得社区 治理和服务供给中复杂性和特殊性糅合 在一起。自下而上的居民需求和利益诉 求期待基层社区治理的更大作为和主动 开放。 党政重视和顶层设计促使社区治理 迎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 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 用,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 良性互动”,这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 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社会 治理体制是一脉相承的。概括起来,其 中最明确的关键词是多元共治,即通过 党、政、企、社、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和 协作,共同推动社区建设和服务更新, 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社区社会组织是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重 要力量。 社区社会组织成为新时期社区工作 主体多元化的重要力量。单靠政府和社 区“两委”进行的社区管理已经很难应对 日益复杂化的社区治理难题和多元化的 民生服务诉求,横向拓展社区治理和民 生服务供给侧力量成为一种必然方向。 在由单靠政府和社区“两委”管理向多元 主体协作治理的推进过程中,社区社会 组织是在地性和持续性最强的一种内生 力量。在当前社区党委和居委会行政事 务繁多、行政色彩较浓的现实状况下, 社区社会组织能够在社区治理和服务供 给上发挥优势并有所作为。 社区社会组织日益突出的作用获得 基层政府和社区的认可。社区社会组织 具有在地性和可持续性强的突出特点, 其较为熟知基层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的 重难点工作,在社区环境治理、助老助 残服务、文化建设、空间再造和便民服 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们亦能 够以组织化和规范化的方式有序引导愿 中国社会组织2019年 第9 期

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下)随堂测试

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下)随堂测试 1. 多选 “十四五”时期,创新社会治理方式需要()。 A 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B 发挥“法治保障”作用 C 发挥“德治教化”作用 D 发挥“自治强基”作用 E 发挥“智治支撑”作用 2. 多选 我们要发挥党委政法委在平安中国建设中的()等作用,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 懒得你吧,不会好好听听课吗,上学的时候准不是个好孩子,净让大人操心! 3. 单选 我们要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依法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 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A 常态化 B 现代化 C 多元化 D 程序化 4. 多选 “十四五”时期,完善社会治理体制需要()。 A 构建党委领导体制 B 构建政府负责体制 C 构建群团组织助推体制 D 构建 社会组织协同体制 E 构建人民群众参与机制 5. 单选 我们要完善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推动群团组织增强()、先进性、群众性,最广泛动员、组织群众投身社会治理实践。 A 政策性 B 创新性 C 政治性 D 理论性 6. 单选 “十四五”时期,优化社会治理层级功能需要发挥市域前线指挥部功能,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把重大矛盾风险防范化解在()。 A 省域 B 市域 C 县域 D 乡域 7. 单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A 新社会阶层 B 新市民C 新职业 D 新生代农民工 8. 单选 应急管理可以分为()。 还抄袭,说得就是你。 9. 单选 我们要横向构建共治同心圆,纵向打造善治指挥链,增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向心力和制度执行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A 正确 B 错误 10. 单选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完善社会治理体制。 A 正确 B 错误 11. 单选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相统一,确保社会组织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A 正确 B 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