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学生版) - 导学案

太空一日(学生版) - 导学案
太空一日(学生版) - 导学案

《太空一日》导学案

2017年5月9日

年级七年级(下)学科语文标题太空一日编制人黎琳玲审定人周晓英

知识目标教学活动

基础知识—

重点知识—

重难点知识

自学质疑—讨论领悟—展示分享—检测巩固—评价提升

基础知识—掌握本文的生难字词

重难点知识1、浏览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特点---小标题;

2、找出作者在太空中遇到的意外情况及心理活动或举动。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太空一日杨利伟

自学质疑

资料链接

1、杨利伟简介

2、“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神舟"五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杨利伟,在轨道运行了近1天。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此次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打破了由美国和前苏联(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独霸局面,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课前检测:加粗字注音或是根据意思写词语。

炽热()轮廓()俯瞰()模拟()

遨游()严谨()稠密()烧灼()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比喻很沉重的负担或很重大的责任。

():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形容使人受到极大的震动。

课前质疑:围绕课文,至少提一个问题?

进入文本

一、导入:想到有关探索太空的的神话故事或古诗词?

二、速读感知:请根据小标题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相关资料链接:

一、神州五号到十一号历届宇航员及发射时间

神舟五号: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

神舟六号:费俊龙、聂海胜2005年10月12日

神舟七号: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2008年9月

神舟八号:无人2011年11月1日

神舟九号:景海鹏、刘旺、刘洋(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2012年6月29日

神舟十号: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中国第一位太空授课)2013年6月11日

神舟十一号:景海鹏、陈冬2016年10月17日

二、为什么选择杨利伟

10月15日凌晨2时30分,杨利伟升空前的早餐时间。

杨利伟这顿早餐能够享受到的“优待”是,由别人打饭上来,就在自己的房间吃,而不必下楼。但是杨利伟拒绝了,他披着军大衣下楼,走到餐厅,其实此时比他早到餐厅的聂海胜已经帮他打好了几份菜。杨利伟接过餐盘说,“不行!”——“我得来点肉!”三位航天员坐到餐桌前,翟志刚提议,“咱们来点酒吧,为杨利伟壮行!”翟志刚就去找了瓶红酒,给自己倒上一杯,又给聂海胜倒上一杯,给杨利伟倒的是矿泉水,看到两者颜色反差太大,杨利伟往自己的杯子里滴了两滴红酒,以示喜庆——三位航天员,为成功,干杯!

这一天杨利伟预定的起床时间是2点钟。1:30分左右就到达公寓的医保人员一直在楼下等待,2点一过便上楼敲门。胡克坚注意到,医生敲了二次才把杨利伟叫醒。胡后来向记者回忆说:“看来这一晚杨利伟睡得挺香的。”

胡克坚是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摄像师,他和同伴摄影师朱九通的任务是用图像全程记录下中国航天员升空的所有细节。

三位航天员住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航天员公寓,装修标准相当于三星级宾馆,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客厅,三间有独立卫生间的卧室。这样结构的房子一共有4套,12位航天员各有其房。相对有诗意的是这套两层楼公寓的名字叫:“问天阁。”

朱九通与胡克坚是10月12日上午与翟志刚、聂海胜及其他工作人员乘专机离开北京的,此前10分钟,杨利伟与保健医生乘坐第一架专机起飞。出发当天早晨,在北京航天员公寓门口有一个小型的欢送仪式,三位航天员的家属也在此和亲人告别。大家回忆,杨利伟一家当时显得挺轻松,也没有人们推测的沉重或悲壮之类。杨利伟和妻子张玉梅拍照时,朱九通说他曾在旁边开玩笑说“亲一下!亲一下!”他照相机里留下的画面是——张玉梅有些不好意思,脸刚凑到杨利伟的脖子就缩回来了。

朱九通说,杨利伟的爱人是传统中国妇女的样子,“话不多,性格很好”。

在“神舟五号”发射前,谁能成为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中国航天员,其实也是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内部比较引人注目的话题。张玉梅的同事王桂琴说她还与张玉梅谈起这个话题。王桂琴告诉记者,“我跟她说,听说你们家杨利伟在这三个人当中排名第一,是不是肯定是他上了?”张玉梅淡淡地说:“那可不一定。加加林上天那次,还是排第三呢!”

胡克坚也好奇过同样的问题。他曾问过杨利伟,“如果让你上,会不会出现加加林那种情况?”胡告诉记者,他的意思是,如果杨利伟排第一,会不会在发射前出现失常。让胡克坚印象深刻的是,杨利伟特别肯定地回答:“绝对不可能!”

事实上,此次“神舟五号”升空,七大系统准备程序自发射前8小时开始——凌晨1时,相关的工作人员进入准备状态。“这一夜我一点觉也没有睡。”摄影师朱九通说。凌晨1时30分,朱九通、胡克坚还有医检、医保等十几位专业人士进入航天员公寓。他们在进门之前,手必须消毒,并带上脚套,都需要穿上隔离服。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申行运解释说,“我们要求航天员不能做特殊人,但这个岗位还是有它的特殊性。比如航天城里的人见到航天员,互相打招呼,但很少握手。另外,每次回去探亲,我们都有专人护送。”更具特殊性的地方是,据透露,发射前一天晚上(14日)6点,医生为杨利伟做了灌肠处理,因为“神舟五号”不是空间站,没有解决排泄问题的设施,小便问题是以类似尿不湿的东西来解决。之后,按照预先布置,杨利伟吃了镇静药之后等待休息。

吃过这顿凌晨的早餐,三位航天员上楼回到自己房间。跟随杨利伟的一位工作人员一直和他聊天,帮助他放松。聂海胜、翟志刚先后来到杨利伟房间,三个人围坐在一起,互相交流一下体会。翟志刚和聂海胜轮番嘱咐杨利伟:千万不要紧张,慢慢操作,不要着急。摄影师朱九通后来说:“我能体会到他们的心情,也许不好受,但这个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与君子风度很让我感动。”

而胡克坚注意到的另一个细节是,杨利伟出发后,很多东西还留在航天员公寓。杨利伟是在内蒙古着陆,翟志刚和聂海胜同时过去帮助收拾东西,“这个包我来拿,

你别管了”,两人争着帮助收拾杨利伟留在公寓里的东西。就在头一天晚上,聂海胜接过杨利伟托他保管的手表,立刻戴在右手腕上,一直到北京交给杨利伟的家人前他都没有摘下过。

要出发了,公寓的工作人员希望航天员在房间门上签名留念。杨利伟在自己的门上写的是“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然后写上时间。翟志刚和聂海胜则是在“首飞航天员梯队”后各自署上名字。在整座套间的大门上,三人以“中国航天员首飞第一梯队”的名义下共同留下了名字。

准备倒计时点火了。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接触时间长了都有感情,那里面坐的就是你身边的一个朋友,说不担心是假的。”胡克坚别过头来,不敢再看坐在发射舱里的杨利伟。等到杨利伟重返地面,胡克坚与记者面对面回忆当时他的紧张说:“你要知道,我们还只是旁观者都紧张成这样,而杨利伟甚至到发射前10秒钟,心率都保持在每分钟73次。”

点火,发射!

50岁的申行运,“情绪一下子就控制不住了,眼泪哗地流了出来”。他是与杨利伟这些航天员朝夕相处5年有余的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杨利伟就在这瞬间离开地面,中国人进入太空。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答案

高二语文YW-15-02-001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编写人:柯有明审核人:编写时间: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本文的结构特点,知道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能识别主体部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能学会写新闻。 【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 【知识链接】 1.新闻通讯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2.文体知识 新闻、通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常见的结构:金字塔式结构、倒金字塔式结构、车轴式结构、菱形式结构、并列式结构。 3.中国的航天事业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升空开始,17年的中国航天研发历程,是艰苦而卓绝的。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这已经是中国的第十一艘太空飞船,也是中国第六艘载人飞船,已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中国基本掌握了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卫星、运载火箭、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空间站,中国航天正走向世界走向宇宙。 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1、试一试,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年横亘.橘.红角.落直刺九霄. 酝酿 ..诞.生乾坤 ..着.陆摘星揽.月 借鉴.苛.刻轨.道嫦娥 ..复辟. 2、多音字注音 载.歌载舞载.客刊载.一年半载. 记载.载.人飞船千载.难逢 3、掌握字词书写,并解释其意思。 不同凡响: 扭转乾坤: 尘封: 一鼓作气: 横亘: 翌年: 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词填空 ⑴A、披露B、透露 ①今天,已经可以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 ②10月22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任季莫申科保镖的谢尔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了女总理日常生活交往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⑵A、竖立B、树立 ①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②近日,县地税局召开“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形象”专项教育培训动员大会,正式拉开了地税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专项教育培训活动的序幕。 ⑶A、震动B、振动 ①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②铁甲突击是一种国产游戏,支持physx物理加速技术,通过GPU的计算,我们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爆炸、破坏和等物理效果。 【归纳小结】 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把中国航天辉煌事业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准确,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当堂训练】 一、作者 贾永、曹智、白瑞雪是。新闻稿一般由 五部分组成。 二、课本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假jiǎ暑假假嗓子假以辞色假模假式 B.供gòng 口供供销社供认不讳供不应求 C.角jiǎo 角膜唱主角钩心斗角凤毛麟角 D.冠guān 皇冠冠心病衣冠楚楚冠盖相望 2.选出错别字最少的一项() A.趁心如意行踪鬼秘鬼鬼崇崇弱不禁风 B.奋发图强言简意该英雄气慨羽扇纶巾 C.动辄得究莫不关心毛骨悚然刚愎自用 D.事过景迁前倨后恭书写潦草浏览一遍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他平时省吃俭用,把全部都捐给了灾区和希望工程。 (2)你这番话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我得好好一下。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1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入1】 2003年10月15日,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重返神州,当飞天英雄杨利伟巡天归来,人类航天史由此翻开崭新一页──探索太空的队伍中多了一支新生的力量。一家国外媒体写道:“杨利伟迈出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的确,从杨利伟飞向太空的那一刻起,我们这个火箭的故乡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跑线上,它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向“太空文明”新时代。放飞中国心,圆梦九天外。透过中国航天人留在浩瀚太空的那道绚丽彩虹,我们看到了这样一行闪光的大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二十个字、“四个特别”,铸成一座耸入云天的精神丰碑,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载人航天精神。“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史。 【导入2】 “我的感觉良好。”──15日上午顺利进入太空后,对地面说的第一句话。 “我一定努力工作,把后续工作完成好,向祖国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15日下午,在与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进行“天地对话”时说的话。 “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问好,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七圈,从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轨道中发出问候。 “景色非常美!”──15日晚间与家人通电话,对妻子张玉梅发出的航天感慨。 “味道好极了!”──在与家人通话中,对8岁儿子杨宁康发表自己对航天食品的意见。 “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非常好!”──在通话中向家人描述从太空中看地球的感受。 以上为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2003年10月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言语集锦。这看似平常的几句话,却象征着中国的崛起,因为它们来自遥远的太空。可以说,它们是中国最“高”的声音。为了登上最“高”处向全人类发出庄严的声音,中国人经过了哪些历程呢? 听课前想一想: 1、你对航天知识有多少了解? 2、你认为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有什么意义? 3、你认为中国航天事业能取得目前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导入3】

【精品】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 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 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 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 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 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 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 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 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 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 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 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 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 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 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 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 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 十分典型的律诗。 三、背景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又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四起唐王朝难以复兴。此时,老友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依靠,遂沿江 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时年已经50多岁,常年卧病在床,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情寂寞、 抑郁。《秋兴八首·其一》融合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凄凉的秋声、诗人暮年多病的苦况和关 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四、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 解释重点字词并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精品教案

22 太空一日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 一、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祖国儿女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明确: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在太空中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2.读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作者“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明确:(1)看到的地球只是一段弧;(2)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3)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4)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因为“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个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现象? 明确:(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明确: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明确: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们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点拨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预习提纲 1、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2、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3、筛选新闻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2、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 3、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4、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5、分析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问:本文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明确:时间顺序。 问:作者用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表现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的心情。 在那一刻,梦想将变为现实,传达出一种无法自制的激动和欣喜 6、学生展示自己列出的各时间段的重要事件。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1999年11月20日,“神州”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0年1月9日,“神州”二号发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出题人:孙德贤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首尾圆合的结构特点。 2.学习本文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 3.学习我国航天人知难而进﹑勇于进取的精神。 自主预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喷.( ) 射乾坤 ..() ..()苛.()刻酝酿 亘.()古供.()给供.()认不讳打场.() 一场.()雨记载.()装载.()着.()陆着.()凉开辟.()复辟.()肖.()像 2.根据注音,填写课文中的汉字。 Sǒng( )入云天jú( )红色直刺九xiāo( ) 元xiāo()cuī( )化剂摘星lǎn()月 预定guǐ( )道无jiāng()jiāng( )绳 jiāng( )硬惊huáng( )失措辉huáng( )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语境意义。 乾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苛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惊天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凡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考辨析下列几组近义词语并填空。 【关注﹑关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 河南省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于剑涛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学习本文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自由展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航天精神,体会字里行间充满的民族自豪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学习重点】 把握结构特点及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难点】 浪漫主义笔法(诗意的语言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4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本文学习的是新闻,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有3篇是新闻,1篇是报告文学。所选新闻的结构各具特色,具有多样性。本文的导语和结尾是新闻事实:“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过程;主体部分则是这一新闻事实的背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走过的辉煌历程。新闻背景同时也是这则新闻的主体,是这篇新闻的结构特点。正因如此,理解这一结构特点,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自然就成了教学重点。同时,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也是这篇新闻的一大亮点。新闻讲究用事实说话,一般不允许作者发表评论。但本文在客观叙述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的同时,适时适当插入言简意赅的议论和抒情,采用浪漫主义笔法,用充满诗意画意的语言抒发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属于教学难点。略读课文,应紧扣教材设定的单元学习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展示为主,教师只起适时引导、点拨作用。 【学情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曾学习过毛泽东的两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对新闻的基础知识学生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加之本单元前边又已学过《短新闻两篇》,有关新闻的基础知识只需要简单回顾,学习重点应放在新闻结构、叙事技巧和浪漫笔法的把握和理解上。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大屏幕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问题提示: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以下几个问题仅供各位参考: 1.新闻结构分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五部分,请对应课文一一找出。 2.单元提示要求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这篇新闻的结构有何特点? 3.新闻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有几重含义? 4.按照时间顺序,概括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5.本文的背景(主体)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相对于导语和结尾而言,背景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 6.找出文中属于主观评价的段落语句,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的民族自豪感。 四.快速浏览: 带着这些问题,快速浏览课文,逐个明确问题的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课文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指的是2003年10月17日贾永等人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篇关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历程的新闻报道。其核心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航天发展史。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新闻报道的相关知识,本文结构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因此学习本文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领悟本文在记录现实事件时所体现出来的历史纵深感。 二、目标及解析: (一)目标: 1、回顾新闻的相关知识,找出本文相对应的内容。 2、理解本文在记录现实事件时所体现出来的历史纵深感。 3、体会本文字里行间充满的民族自豪感。 (二)解析: 1、新闻的相关知识包括新闻的六要素与结构,六要素指的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的起因、经过、结果;新闻的结构指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找出本 文相对应的内容,为的是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 2、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 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 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3、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 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 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习本文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无法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历史纵深感,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新闻报道具有实效性,报道的一般都是最新发生的事件,而本文在体现时效性的同时还结合历史背景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史,学生可能对此存有疑问,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感知。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使用ppt进行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结构示意图,有利于学生更直观的体会我国的航天发展史。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我国明代的万户,曾用47支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试图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问题一:初读课文,分析本文的结构。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旨在由这一典范的文章了解新闻作品的结构特点。 师生活动: 问题1:本文由几部分构成? (找出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所对应的内容) 问题2:这则新闻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结合本文,总结一下。 (首尾圆合型结构) 问题二: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在于具有历史纵深感,那么作者在文章中时如何体现的?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制作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言诗的基本特征;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欣赏诗歌的语言美、艺术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涉江采芙蓉》中的游子思乡之情;曹操思贤若渴及统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 【课前预习】 一、知识积累 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代的《》,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钟嵘《诗品》中称赞《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课堂探究】 (一)《涉江采芙蓉》 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诗人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3.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4.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课后故事】 《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萧统把魏晋前一些无名氏的抒情五言诗编在一起而成的诗集。萧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他是南梁的太子,谥号昭明,所以后世也称他为昭明太子。萧统一家就是西汉时萧何的后人,他的父亲就是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在公元502年,萧衍抢了他家亲戚齐和帝的位子,当上了皇帝。 萧统为后人所敬佩的原因,一是因为他身居太子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却勤政爱民,政绩突出,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二是因为他不但外貌出众、风流倜傥,而且还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所主编的《文选》,对后世影响较大,是后人研究魏晋的重要资料,是个难得的全才“官二代”。 他为后人所铭记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的男主角。有同学能背诵王维的《红豆》对吧。 红豆——<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传说有一次他去江阴顾山,一为躲避宫廷的斗争,二为安心编著《文选》。一日,太子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偶见一个长相十分秀丽的尼姑,法号叫慧如。二人便谈起了佛家的经义。太子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便跟踪到了草庵。二人又就佛家经义深谈而不舍。从此以后,萧统便多次去草庵找慧如。但可惜,两人身份太过悬殊,一个是皇太子,一个是出家人,根本没有可能结成连理。后来《文选》编著完成,萧统受皇帝的诏命回宫。可是慧如却因此相思成疾,忧郁而亡。当萧统听说之后,日夜兼程的赶来,面对的只有一抔黄土。他含泪地种下了一颗红豆,并把慧如住过的草庵题名为“红豆庵”,以为纪念。萧统回去之后过了几个月,便也病死了。后来,他种下的这颗红豆长成了树,红豆树因此被称为“相思树”。萧统与慧如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所以,后人便常常用红豆代表相思。当然,红豆代表相思的原因这只是其中一个说法,以后有时间再为同学们讲述其他的几个故事。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点,古人爱用花草等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在本诗中也得到了体现。 [拓展阅读] 生年不满百《古诗十九首》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 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作业:背诵《涉江采芙蓉》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完美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年级:高2013级班科目:语文主备人:张白杨审稿:备课组 课题:《诗三首》课型:研读鉴赏课课时:3课时姓名 《诗三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重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的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的领袖 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他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大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学习方法】 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一、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整体把握 1.试分析全文的写作思路。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和(),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第二部分(第4~26段),主体。 叙述()。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 2、准确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4、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梳理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朝末年有个叫万户的人,他饱读诗书却无心功名。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在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他的仆人在即将点火时犹豫了,万户说道:“飞

天,乃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命令。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飞车发生了爆炸。这就是万户飞天的故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开拓精神的探索精神激励了后代很多人。600多年后的2003年,另一位飞天勇士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终于圆了这一飞天梦。今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整体感知 1、根据新闻的基本结构,为本文划分层次。(小组交流2分钟)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主体(背景)(4-26):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结语(27-30):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2、观察结构,看看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首尾圆合型。 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发射的场景,中间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两者很自然地衔接,不同于一般新闻。

《诗三首》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 蒿 里 行 归园田居

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结合注释,了解)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自主学习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三、合作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第二课时:《短歌行》 【学习目标】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学习重难点】 1、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2、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有关作者内容在优化设计。 一、预习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 衿呦掇陌阡讌匝哺 二、自主学习 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22.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2.学习运用多种方法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引导学生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增进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2.引导学生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增进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充满好奇,电视或者各种媒体上关于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报道也比较详细,他们应该有所了解。航天员在太空是如何生活的呢,他们肯定想一探究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著名的般天英雄杨利伟要来我们班作一个关于在太空一日生活的报告,你最希望了解哪些有关般天的知识? 预设1:我希望了解在太空都看到了什么。 预设2:我希望了解宇航员在太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预设3:我希望了解在太空会遇到一些什么。 教师导入语: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去进行一场关于太空的奇妙旅行。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教师引导语:下面我们来读课文,为了便于大家顺畅阅读,我们先订正一些字的音,扫清阅读障碍(幻灯片出示字音,师生订正),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开始旅行了,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尝试概括作者主要为我们在太空的哪些事件。 幻灯片出示问题: 1.朗读课文,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在太空一日的些见闻? 2.读后思考、合作交流

a.起飞的感受(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b.我在太空看到了什么。 c.神秘的敲击声。 D.惊心动魄的归途。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拨。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三、细读课文,局部探究。 1.教师过渡语:四个小标题把课文分成四节: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2.我在太空看到了什么;3.神秘的敲击声;4.惊心动魄的归途。这四节按照在太空一日的行程顺序,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认真阅读“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部分的内容,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杨利伟在此过程中感受如何?他是如何克服的? 学生自读,讨论完成。 提示:这一部分主要写火箭起飞的过程。此过程中杨利伟因这之前进行了各种模拟试验,所以虽然感受痛苦,但他觉得没啥问题。但在起飞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但杨利伟依靠自身的坚强意志和沉着冷静,终于克服了困难。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部分内容里,杨利伟详细地解说了他在太空看到的一切,小心求证曾经流传很广的说法:能够看到长城,但他始终没有看到。这说明了杨利伟的什么精神?(明确: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4.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的又有怎样的心理准备? 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起飞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使他身体感动非常痛苦;随着共振的不断增强,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让人难以承受;飞船进入轨道,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让人难受。太空飞行时,遇到神秘的敲击声,让人紧张;归途中舷窗出现裂纹让人紧张乃至惊慌,折磨人的“抛伞”过程让人不知所措。 5.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章从哪些地方体现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 课文中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各种方法模拟的神秘敲击声不像当时的声音,就不签字。二是实事求是地说在太空没有看到长城或者其他单体建筑。三是各种数据正常,速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四、拓展延伸,想象写作 杨利伟说在太空看到了类似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前飘过,还听到了神秘的敲击声。你认为那些絮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doc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知识链接】走近人物 钱学森讲“万户飞天”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而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看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於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來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儿千年。2003年,中国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一一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 【教学过程】 |基础落实 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辉映朝晖挥舞浑蛋谭 号 B.翌年翠绿淬火憔悴精 粹 C.漫步漫骂藤蔓烂漫帐 幔 D.响彻清澈圻裂撤走掣肘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