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西游记--《长春真人西游记》

道教的西游记--《长春真人西游记》
道教的西游记--《长春真人西游记》

道教的西游记--《长春真人西游记》

*导读:中国历史上有两部西游记,我想有一部大家一定都

是耳熟能详,甚至是非常喜爱,那就是吴承恩的西游记,特别是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更……

中国历史上有两部西游记,我想有一部大家一定都是耳熟能详,甚至是非常喜爱,那就是吴承恩的西游记,特别是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更是脍炙人口。那还有一部大家可能就不太了解,但我说一部前不久出来的一部电影大家就可能有所了解,那就是

13年上映的电影《止杀令》。这部电影取材于丘处机说服成吉思汗止杀东归的故事。而这个是就是来源于我们道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长春真人就是全真派一代高道丘处机大真人。乾隆皇

帝曾写过一幅对联来称赞丘处机的西行功绩,其中下联为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神功。丘处机真人曾拜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为师,是著名的全真七子之一。1217年,他成为全真教第五任掌门。

当时,由于战乱纷繁、民生疾苦,很多人为寻找心灵寄托纷纷加入全真教,全真教在北方声名大振。而年届七旬的丘处机鹤发童颜、碧眼方瞳,于是外界纷纷传说他精通长生不老之术和治天下之术。这些传言也传到了率军西征花剌子模国的成吉思汗耳朵里。此时的大汗已是耳顺之年,感到精力日衰、老之将至,身边人又向他进言:丘处机行年300余岁,肯定有长生之术。这样的神仙应该赶紧请来。于是,1219年,成吉思汗写下一封言词谦虚、

恳切的诏书,派刘仲禄前去邀请丘处机。

起初,接到诏书的丘处机颇感为难,全真教一向主张清心寡欲、清静无为,不希望与乱世的政治有任何瓜葛。为此,他曾先后拒绝过金和南宋的邀请。但丘处机审时度势,认为蒙古统治者很有可能一统天下。为了全真教的发展,他最终决定应诏。同时,他也想借机为民请命,劝蒙古大汗少杀无辜。1219年腊月,丘处机带领尹志平、李志常等18位弟子从山东启程西行北上。1222年初夏,丘处机终于到达了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见到了成吉思汗。经过丘处机的努力,成吉思汗最终被说服,并诏告国人,听从神仙的指示,要尽孝道。丘处机还多次劝导成吉思汗,治理天下之术以敬天爱民为本,应该体恤百姓疾苦,保护黎民生命。丘处机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道教的生命伦理,他之所以不避凶险、不畏艰苦,西行雪山去见成吉思汗,其最大动力便是借此千载难逢机会,用道德的力量打动成吉思汗,拯救众多的生命于战争灾难之中。这是符合道教修道度人的思想宗旨的,也是道教生命伦理的典范。

《西游记》的禅境界

《西游记》佛教境界 《西游记》所表现的虽然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但全真道中却包含着儒、释、道三教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而三教合一,最根本的焦点便在于“心性”二字。儒家要“存心养性”,道家要“修心炼性”,佛家则是“明心见性”。《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大道说》云: 故三教圣人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熏修以脱生死。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教虽三分,其道一也。《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中,菩提祖师: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那么,《西游记》到底表现了禅宗的什么样的境界呢? 禅宗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人觉悟,首先在于“明心见性”。孙悟空西游求法之时,来到祖师洞前,见: 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个说法,就是佛教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彼岸就在此心。而“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十字,则又是中国文字的道家游戏。“灵台”是脊柱上的一个穴位,正好对着心脏。《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涵养本源救护命宝》云: 儒曰“灵台”,道曰“灵关”,释曰“灵山”,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此灵明一窍。释教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论其所也;玄教曰:“大道根茎识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为君指出神仙窟,一窍弯弯似月眉。”论其形也。同上《普照图》中,明明把心脏部位称做“灵台”、“灵关”、“灵山”、“方寸”等名称,且画一偃月,上挂三星。而元代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天心图》画了一个“心”字,东边一点写“龙”字,西边一点写“虎”字,下边一弯钩写“偃月”,只

2020高考全国Ⅰ、Ⅱ、Ⅲ卷文言文挖空练习、译文参考 湘语文选自网络 未精校

2020高考全国Ⅰ、Ⅱ、Ⅲ卷文言文挖空练习、译文参考 说明湘语文选自网络,包括新课标新语文等公号,如果有一线老师使用,补充部分重点词汇解释,修正错误,欢迎返还给我们,微信号411121865 我们将非常感谢,再署名推送给大家。 一、(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一、重点实词扩展 1.辄:①立即;就 ⑴饮少辄醉。(欧阳修《醉翁亭记》) ⑵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⑶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彭养鸥《黑籍冤魂》)

佛教和道教地区别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1、佛教和道教区别 (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二)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

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三)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佛教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弃恶杨善的教条,因果轮回的法则还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佛教的生命力所在对比于伊斯兰和基督教,佛教少了一些野蛮的排他性,多了出世性。佛教更像是一朵娇嫩而精致的莲花。 (四)命本源应该来自易经及河图洛书等中。在小乘佛法里,四分律规定,佛教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家,不能算命、卜卦、风水等等。大乘佛教,佛陀在《梵网经菩萨戒本》也是规定不能做这些的,被称为邪命。但是佛法在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人向来信命,易经本来就是从占卜而来,所以孔夫子就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中国的几千年的文化,实际就是周

西游记戴1

《西游记》练习题 1.下列情节与人物不相符的一项是() A.孙悟空——五庄观偷人参果 B.猪八戒——四圣试禅心 C.沙和尚——误餐怀鬼孕 D.唐僧——获救金山寺 2.下列人物与地名不符的一项是() A.镇元子——五庄观 B.菩提祖师——灵台方寸山 C.铁扇公主——翠云山 D.红孩儿——火焰山 3.白骨精骗唐僧时三次变化的顺序是() AA.少女——老妇——老翁 B.老妇——少女——老翁 C.老翁——少女——老妇 D.老妇——老翁——少女 4.孙悟空的“齐天大圣”的封号是()封的。 A.太白金星 B.玉皇大帝 C.自己 D.如来佛祖 5.下列情节不是悟空所为的是() A.大战流沙河 B.大战红孩儿 C.三清观斗法 D.大闹五庄观 6.唐僧取经的最后一难是() A.出城逢虎 B.平顶山遇魔 C.通天河落水 D.小雷音寺遇难 7.下列人物与称号不相符的() A.沙僧——金身罗汉 B.唐僧——斗胜佛 C.八戒——净坛使者 D.龙马——八部天龙 8.陷空山无底洞的老鼠精是()的义女。 A.太上老君 B.托塔天王 C.寿星 D.弥勒佛 9、.明代长篇小说《西游记》是() A历史演义B英雄传奇C神魔小说D世情小说 10、下列属于神魔小说的作品是()。 A《三国演义》B《水浒传》C《红楼梦》D《西游记》 11、《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 ) A、玄奘 B、玄明 C、唐三藏 12、猪八戒原本是天上的( ) A、弼马温 B、天蓬元帅 C、卷帘将 13、《西游记》一书共有( ) A、八十回 B、九十回 C、一百回 14、唐僧的坐骑小白马原本是( ) A、东海龙王的儿子 B、西海龙王的儿子 C、南海龙王的儿子 15、《西游记》中唐僧的徒弟是指( ) A、孙悟空、猪八戒、小龙马 B、孙悟空、哪吒、沙和尚 C、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16、孙悟空一个筋斗能飞( ) A、十万八千里 B、十万三千里 C、十万里 17、沙和尚的法号是( ) A、沙悟净 B、沙悟能 C、猪刚鬃 18、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指( ) A、《西游记》《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 B、《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C、《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

《西游记》的文化解读

《西游记》的文化解读 [摘要]作为一部累积型的长篇小说,先后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搬上银屏。这部作品的整体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有总体性的寓意,也有局部性的象征。本文欲将文本切分为三个层面,试图从它的极幻之文中,品鉴其极真之情;从它的极奇之事中,揭示其所寓的极真之理。 [关键词]文化解读人格修炼人性重塑 从外观上看,《西游记》的神话题材和各种神祗形象及其他们生存的神幻世界,无疑都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但它作为文人创作的神魔小说,与古代的中国神话和外国神话相比,其神话思维是自觉的,而不是朦胧的;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是文学的,而不是神话的。但他们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寓言性质。因而,透过小说的神话外衣,挖掘其蕴涵的文化意义,即所寓之“言”,应是我们解读《西游记》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试将文本切分为三个层面――表层意义、基层意义、深层意义来解读,力求有一个较为集中、明朗的头绪来掀开它神秘的面纱。 一、表层意义:灵魂的自救与人格的修炼 西天取经是《西游记》故事的主体部分。所谓表层意义,

就是指这一取经过程而言的。由取经队伍组成人员的出身、、经历、遭遇、结果等事件序列所构成的意义,这是直接浮于故事表层的、一望即知的,也是故事直接明示的部分,故而将其视为文本的“表层意义”。 首先,取经之于取经人而言,是一个由仙界――凡间――回归仙界的历程。 这一历程,恰好画出一个起点与终点相重合的圆形图式:降落――出发――回归。这种图式在带有道教神话色彩的故事中,屡见不鲜:仙界之神因触犯天条而被贬谪人间,历经一番磨难后,又重返天界,再度成为仙界的一员。《西游记》对取经人物及过程的设计把一个原本佛教的故事道教化了。 这一过程,用小说中惯用的语言来表述,是一个从“放心”到“归心”,从“有心”到“无心”,从“多心”到“一心”的“炼魔”过程。这套术语,与晚明时期“心学”的普及有绝大的关系,也与故事在流传演变过程中受“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小说虽然讲的是一个西天取经的佛教故事,但在叙事中却同时使用了儒、释、道三套话语。 对于取经人来说,取经之事既是一个灵魂的救赎过程,又是一个人格修炼的过程。 取经队伍的一师三徒一马,本系神佛之界的人物,兹因

2014年高考真题精校精析纯word可编辑·2014高考真题解析 语文重庆卷

2014·重庆卷(课标语文)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毎小题3分,共12分) 1.[2014·重庆卷]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屋檐下绿草如茵刀把.子(bà)相.机行事(xiàng) B.势利眼卑躬屈膝撒.大网(sǎ)博闻强识.(zhì) C.一溜烟通货膨胀狙.击手(jū)蓦.然回首(mù) D.辨证法中流砥柱沏.茶喝(qī)杀一儆.百(jǐng) 1.A[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B.撒.大网(sā);C.蓦.然(mò);D.辩证法。 2.[2014·重庆卷]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再全面的维生素补充剂对健康的弥补作用也不能________膳食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损害。想要保持健康,更重要的是维持饮食的平衡以及适度运动。 ②在自然环境中怎样才能________病虫害的侵袭呢?与松树共生,就是杨树通过长期自然演化选择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③有些人严重缺乏安全感,他们把说谎作为一种自我________手段,总是下意识地保护自己,不愿自己的任何行为和心思被人知道。 ④现实生活中没有法外之地,互联网同样没有。查处淫秽网站,________网络暴力,是净化网络环境的需要,更是建立法治社会的需要。 A.抵制抵消防御抵御 B.抵消抵御防御抵制 C.抵制防御抵御抵消 D.抵消抵制抵御防御 2.B[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注意辨析近义词,弄清各个词语的意思。抵制:阻止某些事物,使不能侵入或发生作用。抵消:两种事物的作用因相反而互相消除。抵御:抵挡,抵抗。防御:抗击敌人的进攻。 3.[2014·重庆卷] 依次填入下边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乐观的人看见问题后面的机会,________。机会从来不会主动敲响你的门,无论你等待多少年,________。朝着既定目标前进,________。 ①悲观的人则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 ②悲观的人只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 ③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 ④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 ⑤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充分发挥你的潜能 ⑥尽量发挥你的潜能,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 A.①④⑥B.②④⑤

一个普通读者眼中的《西游记》与佛家文化

一个普通读者眼中的《西游记》与佛家文化 只是看题目的话似乎我应该对佛学大谈一番,佛学中有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等一系列说法,如果对传统佛学有过稍微系统一些的了解,那么如上的这些想必就算不完全了解也会多少有过耳闻。不过这些我一概不讲,因为我相信会打开这篇文章来看的读者大多应该和我本人差不多少,对以上那些说法充满了神秘感和敬畏感的同时,对它们并无深入了解,也没太大兴趣。 原来也在网上看到过很多版本的对《西游记》的解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着重把西游人物在某些特定场合下比较丑陋的一面加以突出,借此标新立异、做惊人之语。为了与这样的解读相区别,我会从大家对《西游记》最常规的认识入手,不去故弄玄虚,用最直白的文字来表达我的看法。 正文要从《西游记》中被大家误解的一个现象说起。 大概就在这十年之内,一个说法突然从原本的遮遮掩掩走上了台面,而且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西游记》中有“背景”的妖怪最后都被菩萨神仙带走了,没有“背景”的小妖都被唐僧的几个徒弟打死了。一时间,《西游记》反映官场黑暗、尔虞我诈的说法甚嚣尘上。 或许是出于自小对《西游记》的喜爱以至于不忍心看着这部著作被这样解读,又或许是出于一个内心崇尚高洁的人对这样俗气看法的不满,再或者仅仅是因为我恰巧了解一些关于传统宗教的旁枝末节,

总而言之,这种说法虽然符合著作中的表面结果,也可能却是在作者吴承恩本人的考量范围之内,但我认为即便有也只是最浅层。 从前有个故事,说的是苏东坡和佛印一起坐禅,佛印夸苏东坡坐禅的样子像尊佛而苏东坡却笑话佛印像坨牛粪,苏小妹对此的评价是,佛印心中有佛故见佛,而苏东坡心中是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我认为《西游记》作为一部名著,尤其是这样以神话为体更容易引发人遐想的名著,也和参禅时讲的话一样具有“镜子”的作用,对《西游记》完全俗气化的解读被广泛接受,既是对作品本身的贬低,也是这些读者的思想觉悟还不够高的体现。 关于为什么小妖都被打死,“有背景”的妖怪都被带走,如果要在三句话之内说明,那应该就是:打死小妖是阻止它们继续堕落,同时阻止它们堕落也就是功德,而所谓“有背景”的妖魔本来就没有堕落。变成一句话则是:因果前世注定。 如上的话虽然简洁,但未必所有人都真正明白,那么接下来,我就会从佛家所讲的“轮回”开始,对此详细说明。 其实不仅是中国佛教和佛教发源地古印度,在很多其他国的神话故事及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轮回的说法,然而无论那些说法说的怎样天花乱坠,总结一下不外乎“善恶有,来世报”六个字。现在我来做一个描述方便大家理解,请想象一个坐标轴,竖轴代表了一个生命(人神鬼怪等)所做之事的善恶,零以上的部分称之为造化,前生所积累的功德会决定今生的造化;零以下的部分则称之为业障,同样

柳选四家医案(精校)

评选静香楼医案两卷 此案为尤在泾先生所著。先生名怡,字在泾,自号饲鹤山人,江苏长洲县人。邃于医学,于仲景书尤能钻研故训,独标心得。时吴下以医名者,如叶氏桂、徐氏大椿、王氏子接,均煊耀一时。先生与之联镖接轸,辉映后先,于医道中可谓能树一帜者。所著有伤寒论贯珠集、金匮心典、医学读书记,均刊行。惟此案未经授梓,其附刻于读书记后者,仅有三十余条,非全本也。此本为吾邑吴氏所钞藏,咸丰兵燹后,诒于詹文桥张氏斋头见之,假归钞录。复就其中选精粹者,得十之五,评录如左。分上下两卷。窃念近时医学荒废,其简陋剽袭,毫无心得者,无论已。间有钻研古籍,不知通变者,动辄以仲景为家法,而咎今人不能用古方,目为庸陋。其实古方今病,往往枘凿不相入,执而用之,偾事者多矣。及读先生此案,而不觉憬然有悟也。先生博极群籍,尤服膺仲景之书,所著伤寒论金匮两注,上溯仲景心传,独抒己见。读其书者,无不知先生之于仲景,不啻升其堂而入其室已。乃观此案,论病则切理餍心,源流俱沏,绝不泛引古书,用药则随证化裁,活泼泼地,从不蹈袭成方。可见食古期乎能化,裁制贵乎因时。彼徒执古书者,不且与王安石之周官,房琯之车战,其弊适相当哉。是故读他人之案,有不用古方者,或犹疑其服古未深,未能得力于仲景也。若先生则读书不可谓不多,用功不可谓不切,其沉酣于仲景之书,尤不可谓其不深,乃其论病之平易近情也如是,立方之妥帖易施也如是。是则此案不第为治病之良规,并可为读古之心法已。用书之以谛后之读此案者。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二月 下旬江阴后学柳宝诒识。 评选静香楼医案上卷 长洲尤怡在泾著1.内伤杂病门 阴亏于下,阳浮于上。服八味丸不效者,以附子走窜不能收纳耳。宜加减法。 桂都气丸 诒按:议论精细,可为用药者开一悟境。 邓评:附子既已不合,则桂亦恐碍浮阳,何不参介类以潜之。 肝阳盛,肝阴虚,吸引及肾,肾亦伤矣。益肝体,损肝用,滋养肾阴,俾水木相荣,病当自愈。 生地白芍小蓟赤芍当归血余丹皮阿胶甘草茅根 诒按:此必因肝火而见血者,故方药如此, 邓评:论病明透。茅根似与肝阳不宜。 左关独大,下侵入尺。知肝阳亢甚,下吸肾阴,阴愈亏则阳益张矣。滋水清肝,乃正法也。 知柏八味丸加天冬龟板杞子 诒按:方中似宜再增清肝之品。 邓评:核参方案,此病当有遗精、淋浊之类。 孙评::知,柏、天冬,皆清肝之品,何必再增! 阴不足者,阳必上亢而内燔。欲阳之降,必滋其阴,徒恃清凉无益也。 生地知母甘草黑栀麦冬玄参丹皮地骨皮 诒按:案语精粹,有名隽气。 邓评:治病求本,此之谓欤。 孙评:必阴大伤而热炽者,但清其热则阴愈伤。 肾阴不足,肝火乘之,故有筋挛骨痿,耳窍二阴气出等证。夫肝火宜泄,肾精宜闭,于一方之中,兼通补之法,庶几合理,然非旦夕所能奏功也。 生地川楝子茯苓阿胶丹皮女贞子 诒按:论病深中肯綮,方中可增白芍、牡蛎。 邓评:此属痿症,方从虎潜丸脱胎而来。 肝阴不足,肝火偏胜,伤肺则咳,自伤则胁痛; 阿胶兜铃丹参炙草归身白芍玉竹川斛 诒按:既有胁痛见证,似当兼与通络清肝,宜加丹皮、山栀,青皮、橘络、旋覆等味。 邓评:咳由肝火,正于胁痛见出。如此看病,则.目无难题矣。 清金以制木,是亦一法。兼与通络,尤为尽善。 咯血胁痛,项下有核,脉数恶热,咽痛便溏。此肝火乘脾之证,反能食者,脾求助于食,而又不能胜之则痞耳。治在制肝益脾。 白芍茯苓川连牡蛎炙草木瓜益智阿胶 诒按:论病明快,方中拟加丹、栀、夏枯草。 第 1 页

《西游记》与《封神榜》(佛教文化教育故事)

《西游记》与《封神榜》(佛教文化教育故事)师父,听您讲了《白蛇传》的故事,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对法海老和尚的歪曲丑化,就是对佛法的攻击,对许仙和白娘子人畜相恋的同情和赞美,实际上也是末法时期的颠倒行为。我们佛弟子、善男子、善女人有责任,通过书籍和各种传媒工具把被颠倒了的,再纠正过来。我现在还有几个问题请教师父: 《西游记》是一部历代大众都喜欢看的历史名著,被编成电视剧之后更受大众欢迎。但是,我从小时候看戏,就觉得唐僧太窝囊了,观音菩萨怎么会叫孙悟空拜他为师?而且还教给唐僧一个紧箍咒,专治惩恶扬善的孙大圣?唐僧什么本事也没有,能教给徒弟什么呀!这个故事的从佛教的观点应该怎么理解呢? 妙法老和尚答:?我觉得一个懂得佛法的人,应当这样理解《西游记》:唐僧原来讲的是自己修行的小乘佛法,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观世音菩萨化现成一个老和尚,指点唐僧去西方拜见佛祖,求取大乘经典。西天取经的路实际上就是唐僧自度度人的修行之路。而修行之路决不是平坦的,充满了艰难险阻。 ?唐僧的三个追随者,实际上集中体现了众生‘贪、嗔、痴’三种恶习。猪八戒代表贪欲重的人,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吃、贪睡……所以给他取名为八戒,意思是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只有守戒才能获得智慧,所以叫悟能。孙悟空代表那些有本事,有能力但脾气大的人。取名悟空,就是告诉这些人要知道一切无常,万法皆空的道理。而沙悟净是指那些生性憨厚的‘老实人’,因为不明白佛法,造下了杀生吃肉的罪业(他曾在流沙河吃人为生),取名悟净是要他修净行,要想出离三界必须慈悲不杀生。而身为师父的唐僧,四大皆空,不被财色名利所吸引,在

生死存亡之际视死如归,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方一步生。他在悟空破杀戒不听教诲的时候念紧箍咒,意味着用戒律来约束他,令他改邪归正。 ?唐僧不会腾云驾雾,不会变化,只知一心念佛表明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有神通。你看神通广大的孙猴子,在妖怪的神通大于他的时候,不也束手无策吗?然而邪不压正的,在一心念佛的唐僧有生命危险时,观世音菩萨一定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再说,那些孙猴子对付不了的妖怪,多是哪位圣仙的待者或坐骑之类跑下来作怪的。这应当理解成菩萨、仙人为帮助唐僧早证圣果,有意制造的障碍。?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唐僧在生死倏关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怪过观世间菩萨让他取经啊!其佛心忠真挚诚。 ?孙悟空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却出不了如来佛的手心。如果佛想把大乘经典交给唐僧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或者由孙悟空去取来不就省事了吗?所以,这部《西游记》是告诉我们修行的艰难,在每一个学佛团体、创业进取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在求佛道和努力奋斗。佛教的团体就是个大熔炉,兼收并蓄。佛法是至刚的,无刚不摧;佛法是至柔的,无往不利。只要大家禀持修行的正念,就可共图大业,获得最后的成功。所以在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师徒四人终于拜见了佛祖。然而在去藏经阁取经书时又遇到了障碍,这实际上是说只要未成佛,就会有无明,也是说只有舍去,才有获得。 归来途中所有佛经都掉进了水里,最后只剩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佛在《金刚经》里也曾说过‘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同时也是说到了末法的后期,从《楞严经》开始,所有经书的文字都会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

西游记作者是谁

西游记作者是谁 胡适在《西游记考证》里说:“几百年来,读《西游记》的人都不太聪明,都不肯领略那极浅极明白的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都要妄想透过纸背去寻那‘微言大义。”胡适是现代《西游记》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但问题在于,胡适说的就一定对吗?《西游记》是像某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本来是按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演义,结果给演义成了“怪力乱神”的东西吗?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维持大道生”,当孙悟空在花果山称美猴王时,《西游记》的作者写诗一首,其中一句这样写道:“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什么意思?道可道,非常道,道本无名,莫非是说:这本书根本就是是假借孙悟空的故事来讲金丹大道之本?丁福保在《佛学大辞典》中早就持这样的观点了,并对《西游记》中最后列的佛经卷目极为混乱的现象极为不满,因为有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信以为真:“按西游记系丘长春借唐僧取经名相,演道家修炼内丹之术。其于经卷数目,不过借以表五千四十八黄道耳。所以任意摭拾。全未考核也。”夏志清教授认为《西游记》中的哲理寓言上的内涵不可忽视,余国藩教授更是态度鲜明地反驳胡适草率的论断:“如果有人指:‘我们是否非得从寓言的角度看不可,才能了解这部小说?’我的回答必然是肯定的。《西游记》绝非胡适在考证编者和评者时,所谓这是一部‘三四百年来’让‘无数道士、和尚、秀才弄坏’了的书,这本小说确实一再要求读者注意书中的言外之意。……在把‘金丹’的玄理演化成为一部有趣易读的小说之际,《西游记》的作者确乎可以归入第一流的天才之列。” 《西游记》是根据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改造而成,因为古代没有著作权一说,小说都不署名,所以这部名著的作者到底是谁,一直存在争议。据传,明朝有位刻书家想印上作者的名字,便把丘处机为《长春真人西游记》写的书序印到了《西游记》前面,此后人们都以为《西游记》是丘氏所作。 对此,纪晓岚进行了辛辣有力的嘲讽。在《阅微草堂笔记》卷九里记载:有户姓吴的人家请人扶乩占卜,结果一个自称叫丘处机的大仙降临乩坛。一个客人问道:“《西游记》真的是仙师所作,用来阐述金丹奥旨的吗?”丘大仙回答“是的”。客人又问:“那么书中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

《西游记》与佛道之争

《西游记》与佛道之争 《西游记》本来讲的是佛教高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而从清初汪澹漪《西游证道书》到乾嘉年间栖云山道士刘一明《西游原旨》,《西游记》道教化逐步深入,由此还显露出《西游记》文本发展的必然性和某些宗教文化的隐伏线索。 毫无疑问,《西游记》是佛教文本。其本事为唐代高僧玄奘大师西天取法的历史事件,并以佛教“原罪——消业——解脱”的教义体系为基本情节模式,宗教倾向上虽然佛道并举但“重佛轻道”更为明显,因而在书写风格上清淡脱俗,字里行间洋溢佛光禅意。但是,令我们深感诧异的是:《西游记》在后来的演化中逐渐脱离了佛教轨道,最终被道教徒攘夺。以清初汪澹漪《西游证道书》为发轫,道教徒大举进驻《西游记》,道家评本成为《西游记》文本发展主流。对此,佛教一方处置坦然,并无反击,并且主动疏远、拒绝《西游记》,由此成为佛门传统和“潜规则”。 考察佛道两教发展实际,结合《西游记》的相关描写,可以看出道教徒攘夺《西游记》并非偶然,道教化“误读”中显示出《西游记》文本演化的必然性,其中隐伏着某些宗教文化的历史线索。 众所周知,《西游记》有“亵渎圣僧”之嫌,久为佛家诟病,直接导致佛教徒主动疏远、拒绝,放弃《西游记》这块本属佛教的阵地。 因为《西游记》采纳神魔小说(一称神话小说)的载体形式,唐僧形象被矮化和丑化。在神魔和精魅世界,唐僧作为凡人最为愚昧、软弱,与孙悟空“上天入地、莫能禁止”的无量神通相比,作为师父的唐僧黯然失色,从形象到性格几乎乏善可陈。对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伟人作如此颠覆性“异化”,引起佛教徒的强烈反感。这与史书记载和历代各种西游故事完全不一样,“神魔”这一体裁,对于“唐僧取经”的定型、传播是耶非耶?功欤过欤?值得研究。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对此学界尚存异议,这里聊备一说)是讽刺大师,好幽默,善谐剧,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实出于作者之游戏”,“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难免指摘时弊,揶揄佛教。如在第九十九回叙述唐僧被通天河老鼋“淬下水去”,再受“抛江”之害,影射唐僧“失信无诚”,忘却佛门慈悲和度人使命。如此“抹黑”圣僧,连“五四”新文学大师胡适都出来打抱不平,亲手改写唐僧历难九九八十一难之最后一难,增插了一则唐僧入梦割肉饲妖的好戏,旨在宣扬佛性,重塑唐僧高僧形象。(参见胡适《的第八十一难》)胡适一个局外人尚且耿耿于怀,遑论佛家弟子。 更有甚者,清初汪澹漪根据民间资料杜撰了所谓“唐僧出世”故事。唐贞观年间,海州陈光蕊高中状元,太宗皇帝金銮赐婚。在赴任江州的途中遭遇水贼,光蕊被杀沉江,其妻殷温娇被盗魁刘洪霸占。温娇被迫随刘贼冒替之官,不久生下唐僧,血书漂江。唐僧长大成人为父报仇,一家团聚,温娇为守贞节终于投江自尽。后唐僧成为高僧,主持太宗水陆大会,奉旨西行取经。这个故事中,唐僧父亲遭杀,母亲被污,“亵渎圣僧”之意明甚,父亲遭杀,尚可作威武不屈、杀身成仁一讲,

兰台妙选精校本

校对说明 《兰台妙选》是研习三命古法命理的一部重要古籍。笔者不揣浅陋,对此书予以重新编辑校对。 此次校对底本取自“煞重身轻”网友录入,原随云标点的《兰台妙选》。笔者在依据《古今图书集成》,《星平会海》以及署名“东里散人”网友的初校文本基础上,予以了重新编辑和校对。谨此对“煞重身轻”、“原随云”、“东里散人”等网友前期对于《兰台妙选》的录入以及校对工作至为感纫! 此次校对将原书赋文用黑体加粗标出,【】中文字为原书释文,()中文字为《古今图书集成》原书双行小字夹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下篇中有三条释文不见载于《古今图书集成》;而《星平会海》中予以收录。笔者认为《星平会海》此三条释文与原书赋文甚为契合,应予补足。故而对此三条释文未加【】以示区分。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此次重新编辑校对《兰台妙选》,一定存在不少错谬之处;尚祈各位方家指正! 乌有先生于庚寅初冬

兰台妙选 上篇(原出琴堂.此专以纳音地支取象) 人禀三命 【天元.地元.人元谓之三命】 数周六旬 【自甲子起.至癸亥.每甲管十支辰.共六十日也】 虽仗根基之稳 【如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土.于四季各得其时生旺.此谓根基稳固也】 未饶格局之真 【格者.取用于生月何神为用.以定其格.局者.支辰见申子辰.亥卯未.巳酉丑者.谓之局者是也】 有禄马之往来.反居贫贱 【禄者.官.马者.财也.失地反贱】 坐凶煞之交互.却主光荣 【凶煞者.七煞.羊刃.伤官也.有制得地.反主荣贵】 盖缘格局高而凶煞伏藏 【如甲以庚为煞.遇丙火制服.藏于地支之下.谓之藏】

根基弱而贵神向用 【如甲木生于秋八月.为基弱之地.酉中辛为官贵.无伤可以向用】 是故马化龙驹奔凤阙.器业峥嵘 【午属马.辰属龙.酉为凤.以此取象.人得丙午.壬辰合酉可以类此】 蛇化青龙入天池.功名赫奕 【巳属蛇.辰属龙.丙午丁未为天池.巳人得辰而为青龙.更逢丙午丁未.则腾跃必矣.亦须得时者为荣.若生居闭蛰之时.止是虚名虚誉而已.若辰见巳.反为以大就小.经云.蛇生龙穴则进.龙生蛇穴则退】 耀日月之光.则宝剑冲于牛斗.(斗牛.丑宫也) 【如壬申日.柱中得丑为妙.金性至申酉而至刚.故以壬申癸酉剑锋金以取其象.金即宝剑也.二十八宿丑则属牛分野.以壬申癸酉而得丑.为剑气冲牛斗.柱中若乙丑为正.若得癸丑.则为剑之匣矣.己丑丁丑则非.癸丑为匣.纳音属木论】 逞江河之量.则灵槎入于天河.(槎.犹枯木之象) 【无根之木.得丙午丁未为妙.甲木乃阳木.无根可言.槎也,虽五行之内无土.并不生旺者为正.若有土栽培.则不漂流于水也.天河即丙午丁未是也.若本无根之木.而得丙午丁未.于柱中正合此格.定断以湖海之士.逞江河之量.信不诬矣】 兔入月宫.卯年亲于己未 【卯之肖为兔.己未是为月之宫也.若卯年生人.见己未是月宫也.己未生人得卯时亦可借用.但月虽遇夜方明.亦须要辛卯.方谓之玉兔】 麟逢凤沼.辰命跨于金牛.(酉宫为金牛) 【辰为龙.为麟.为龙池.酉为鸡.为凤沼.金牛乃酉上所配之星也.若辰命得酉.为麟逢凤沼.酉人得辰亦可借用】 荣庆双亲.必要子归母腹

道教与佛教的区别

道教与佛教的区别(万景元道长) 自宋朝以来,修道之人多言三教之同,少有说佛道之异者。乃至有伍柳派之《仙佛合宗》,认为佛就是仙,仙就是佛。援引佛典与金丹之书印证,道教或以伍柳派为正宗,而佛教乃汲汲以柳华阳之徒为异端、为魔民。足见正统佛教并不认为金丹大道与释迦之原意相符也。而有些道教乃以此为号,欲以金丹统摄三教,唐突佛祖,又失去了金丹之本意,岂非可笑? 道教为东方之教,佛教为西方之学。道教的长乐世界在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太乙救苦天尊所主掌;佛教之极乐世界在西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地藏王菩萨所主掌。 是以道教是生发之阳气,故注重乐生、贵生、爱身、宝身,认为人生是快乐的,有许多值得留恋的东西,所以追求长生不死。道教的神仙有天仙、地仙之分,所谓地仙者,就是长住人间,云游三山五岳、十洲三岛的,他们在人间逍遥自在,享受快乐的生活。佛教则是太阳落山的阴气,是以其以人世为婆娑世界,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是不圆满的,故追去寂灭。其所谓罗汉果者,即是不再来到这个婆娑世界。道教追求的是不死,佛教追求的是不生。 也可以这样说,道教的极乐世界,其实是立足现实的。佛教的极乐世界是彼岸的。道教承认形而下的现实社会,认为人的肉体是真实存在的,神仙就是肉身不坏,所以道教非常注重保养自己的身体、维护自己的健康。而佛教则认为肉体是臭皮囊,是累赘,是障碍,所以并不怎么注重身体的养护。而一味追求心性的超脱,和彼岸世界的快乐。 道教讲承负;佛教讲因果。承负者,就是祖宗积德,则子孙受到荫蔽。自己造孽,则儿孙受到谴责。因果者,就是上辈子积德,这辈子享福。上辈子造孽,这辈子受罪。所以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宿世的因果,是宿命,教人要认命,接受现实。纵然是暴君,也是他的福德,你生身下贱,你是活该,是报应。道教则勉励人,这辈子多做好事,道士好为帝王师,勉励君主多做好事。如果君主不贤明,那么就会遭到百姓的反抗,这个也是承负。佛教教人做温顺的良民,非常适合统治者的愚民政策。而道教则不一样,教人努力争取现实社会的幸福,建设一个太平世界。是以自古以来,揭竿而起反对压迫的,多是道教团体。最显著的无过于黄巾军。 道教承认人的情欲的合理性,认为男女之间无论是肉体的欢娱还是情感的爱慕,都是阴阳之气相感而然。所以反对绝对的禁欲主义。本于阴阳的思想,所以也反对杀害女婴,认为会破坏阴阳的平衡。道教尊重女性,认为男女平等,神仙中有东王公、西王母,分别为阳气和阴气之主宰,男仙和女仙之宗祖。而神仙谱系中,也有不少女仙。佛教则不一样,佛教主张绝对的禁欲主义,反对男女肉体之欢爱,认为是污秽的,反对感情,认为是牵缠,是魔障。认为女性地位低下,是上辈子不修,这辈子才沦为女身。佛教里面二僧的地位也是低下的,这些其实是印度不尊重女性的继承。而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没有女人的,印光法师说:“极乐世界,无有女子,女人到此,皆做童男身。”说真的,这样的极乐世界,我是一点都不想去的。 北宗清修丹法的结果也类似于佛教,其以体内阴阳为药物,男的修成不漏之躯体,而性器官萎缩。女的斩断白虎之后,则乳房缩小,变为男相。虽然也算是内丹,但是却违背了仙道之宗旨。仙人毕竟还是人,人是有男人和女人的,如果仙人都是男不男女不女的,岂不是可笑?《抱朴子》云:“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本,更受异形,有似雀之为蛤,雉之为蜃,非人道也。人道当食甘旨,服轻暖,通阴阳,处官秩,耳目聪明,骨节坚强,颜色悦怿,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处任意,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忧喜毁誉不为累,乃为贵耳。若委弃妻子,独处山泽,邈然断绝人理,块然与木石为邻,不足多也。昔安期先生龙眉宁公修羊公阴长生,皆服金液半剂者也。其止世间,或近千年,然后去耳。笃而论之,求长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于升虚,以飞腾为胜于地上也。”道教之所以追求长生,就是因为爱惜今天的生活和享受,所以不着急

六小龄童:佛教与《西游记》文化的民族性

佛教與西遊記文化的民族性 六小齡童 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國家一級演員眾所周知,《西遊記》裏唐僧的原型就是唐太宗時西行萬里取經的玄奘大師,九死一生的取經路途為小說中的九九八十一難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和想像空間。 早在兒時,父親就常常和我說起玄奘大師的故事。我們家族四代人前赴後繼地在繼承、弘揚、發展西游文化和猴戲藝術,祖傳四代歷經一百年的猴戲藝術也是中國猴文化的縮影,如果沒有玄奘大師西天取經的傳奇故事,就沒有《西遊記》這部偉大的世界名著,也就不會產生名揚世界的偉大文學家吳承恩。我經常說:感謝時代、感謝生活、感謝吳承恩、感謝《西遊記》、感謝玄奘大師西天取經的傳奇的偉業。 玄奘大師是我國佛教史上無出其右的高僧,他的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從出生、出家、受具足戒及到各地游方參學,其行跡包括家鄉河南緱氏(今偃師縣)、洛陽、長安、成都、荊州、揚州、吳會、趙州、相州等地。第二個階段為:冒險西行求法,歷經約十七年(首度出關年代未定論),往返5萬里,途徑110國,九死一生,百折不撓。第三個階段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回國後至高宗麟德元年(664)圓寂為止。這段期間除有多次陪從太宗到各地巡幸,及在高宗時回家鄉探訪一次外,大部分時間均用在譯經事業上,在其最後十九年的歲月中,共譯出75部、1335卷的經典,譯作量多質精,無出其右者。 玄奘大師,俗姓陳,名褘,生於隋代(602-664年,一說為600-664年)。洛州緱氏縣遊仙鄉鳳凰谷陳河村(今河南偃師縣境內)人,祖父和父親都是博學多才的知識份子。玄奘出生時,他母親夢見一位白衣法師向她辭行,她說道:“你是我兒子,要到哪里去呢?”法師說:“為了求法,要西行。”玄奘八歲時,聰穎早慧,啟蒙老師就是他的父親。父親親口傳授《孝經》,講到“曾子避席”時,玄奘忽然整理好衣服,站起來立在一邊。

佛教和道教区别

佛教和道教区别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佛教和道教区别 (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二)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 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 (三)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佛教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弃恶杨善的教条,因果轮回的法则还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佛教的生命力所在对比于伊斯兰和基督教,佛教少了一些野蛮的排他性,多了出世性。佛教更像是一朵娇嫩而精致的莲花。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

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中国古代小说选讲 课程 论文题目: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 学生姓名:谢思玥 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学号:41316047 指导教师:李栋辉 成绩: 2015 年 1 月

摘要 《西游记》是明代中后期吴承恩创作的神魔小说,书中花费了大量笔墨对三大宗教文化进行了描写,即佛、道、儒。宗教思想体现在整个故事架构和人物形象上,这也反映了当时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状密不可分。而吴承恩本人也并非一个宗教推崇者,在小说中他对佛教既褒亦贬,对道教的态度可以说是戏谑嘲讽的,这也反映了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态度。 【关键词】宗教文化;三教合一

目录 一、导论 (1) 二、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1) (一)佛教文化 (1) 1.佛教文化体现 (1) 2.作者对佛教的态度 (2) (二)道教文化 (4) 1.道教文化体现 (4) 2.作者对道教的态度 (5) (三)儒教文化 (5) 1.儒教文化体现 (5) 2.作者对儒教的态度 (6) 三、西游记中的“三教合一”及形成原因 (6) (一)三教合一思想 (6) (二)形成原因 (7) 1.文化因素 (7) 2.思想因素 (7) 3.政治经济因素 (8)

一、导论 谈到选题理由说来话长,记得小时候一直喜欢看得便是西游记,对大家很热衷的琼瑶剧从来不感兴趣。西游记的电视剧每逢遇上绝不错过,不过总是断断续续地看,现在回顾脑海里仍有很多画面和剧情。看了那么多遍电视最近终于拾起了原著,从头看起。了解了许多电视剧里没有展现的情节,但是也存留了很多疑问,比如说里面体现的各种宗教文化。其实,初次阅读主要是关注剧情走向和人物特征,然后发现里面的宗教语言成为了深入理解本著作的重要障碍。一百回里基本上每一回都与宗教文化有或多或少的关联,于是我决心通过查阅资料认真了解一下与西游记有关的佛、道、儒,想看看宗教的思想到底是如何在西游记中展现的,吴承恩为何花费大量篇幅执笔于宗教,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宗教观点。这便是写作的缘由,通过了解这些宗教也会进一步理解吴承恩想要表达的每个人物特征。 二、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历来,文人墨客对西游记宗教主题的探究都不绝如缕,西游记本身作为一部以宗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第一回便烙下了宗教的色彩。读西游会发现里面佛道儒三种宗教杂糅的特征十分明显,这与作者吴承恩所处的明朝嘉靖时代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作者通过对宗教的描写也反映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一)佛教文化 1.佛教文化体现 佛教文化在小说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故事的起因便是唐王李世民认为当时的大乘佛教高于中国本土化的道教和小乘佛教,便派遣玄奘前往天竺求取真经。从 1

文献学考点

文献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30-40题×0.5分=15-20分) 二.名词解释(5-6题)杀青版本善本总集别集三尺法卷帙雌黄 三.简答题(2-3题×10分=20-30分)列举类书丛书各五种、精校精注…四.论述题 五.古文阅读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出处: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2.文献涵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文献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3.文献学的研究范围:①文献的载体②文献的形成与流布③文献的收藏与散佚④文献的目录、版本与校勘⑤文献的辑佚与辨伪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1.甲骨(1)指龟甲和兽骨,殷人用甲骨占卜,骨上凿穴,凿穴不透。 (2)甲骨文研究主要著作:清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孙诒让《契文举例》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罗振玉《殷墟书契》早期收藏最多,郭沫若《卜辞通纂》、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3)1899国子监祭酒王懿荣 2.金: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商周秦汉 3.石(1)石刻文字主要分碣、摩崖、碑三种。 (2)儒家经典屡经刻石(七经):①汉熹平石经;②魏三体石经;③唐开成石经(在西安碑林);④蜀石经(孟蜀至北宋刻于成都);⑤北宋石经;⑥南宋石经;⑦清石经 4.(1)竹木分为竹简、木简。竹简:长而窄的竹片;木简:长而窄的木片;方版:宽的木板(牍) (2)杀青:竹简破成竹条后,把简面刮平(一般指竹黄一面),再用火烤干,这种加工叫“杀青”。竹简又叫杀青简,文章写好了叫杀青。 (3)三尺法:汉代二尺四寸之简写经,一尺二寸之简写传,八寸之简写记。《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三尺法”乃是沿用周代旧称,即汉代二尺四寸简所书法律条文。汉代八寸相当于周代一尺。(4)尺牍:写信也用板牍,这种写信用的板牍一般一尺长,所以叫“尺牍”,后来尺牍成了信的代称。 (5)刀笔:书写都会出错,就用刀刮去再写,“刀”和“笔”要配合使用。 5.纸:1933黄文弼考古发现西汉宣帝早蔡伦154 (1)卷子:(六朝-唐五代)卷子高约1尺,一头有轴,在文字结束的尾端,不读时就卷起来,所以卷子又叫“卷轴”。卷子的开头部分,接出一段丝织品(或空白纸),叫“褾”。褾上还可系一根带子,卷起来之后用来捆扎。一个卷子包括:轴,卷,褾,带四个部分。因不易寻检,一头悬挂牙质标签-牙签;装书的袋子-帙;染潢:黄檗汁防虫写错涂改盖住重写(雌黄 (2)经折装(唐后-宋):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