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关中方言

有趣的关中方言
有趣的关中方言

有趣的关中方言

方言,顾名思义,就是流行一方的语言,关中的方言很有特点。(图1)

一)源远流长

有很多方言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这些语言在古代是雅言,即社会流行的官语,就像今天流行的普通话。这些雅语有的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商、周时期,而大多数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比如:“失鬼”一词,就来自古代的“饰诡”。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就解释为“诡,变也”。关中人用“失鬼倒棒槌”来形容一些人搞歪门邪道。

二)民族串语

就是借用少数民族的语言。

据考证,关中人把父亲叫“大”,就是从羌族转借过来的。

再如:“嘎搭马希”就是维吾尔族语。

“喀里马查”、“瓷马咯登”就是蒙古语。

“托尔木”就是阿拉伯语。

三)约定俗成

百年以来,随着外商和传教士的进入,“洋”字就出现在中国人的词汇里了。在关中地区尤其是这样,凡是舶来品或者用机器制造的物品,都被贯以洋字。

如:面粉叫洋面面火柴叫洋火

蜡烛叫洋蜡肥皂叫洋碱

煤油叫洋油鸦片叫洋烟

机织布叫洋布水果糖叫洋糖

土豆叫洋芋番茄叫洋柿子

时髦叫洋来搞笑叫洋相

就这样,“洋”字被关中人无形中纳入了自己的语言体系。

四)吸收宗教词语

如:“阿弥陀佛”就是佛教语言,

“寿比南山”就是道家语言,

“上帝保佑”就是基督教语言。

五)读音转异

同样的字,由于地域的不同,读音往往也就有了差异。如:“说”,普通话读Shuo,

在东府地区读“雪”,Xue,

在西府地区读“设”,She。

又如:“水”,普通话读Shui,

在东府地区读“匪”,Fei,

在西府地区读“付”,Fu。

再如:普通话的“北京”,关中话念“北京”。

普通话的“上海”,关中话念“上海”。

六)用字有趣

最典型的,就是关中方言在形容词上的使用是非常有趣的。在形容人方面:

1.有用十二属相来形容和比喻的

如:贼的跟老鼠一样犟的跟牛一样

凶的跟老虎一样跑的跟兔子一样

大的跟龙一样毒的跟蛇一样

欢的跟马驹一样绵的跟羊一样

精的跟猴一样好斗的跟鸡一样

笨的跟猪一样“轻狂”的跟狗一样

2.有用数字来形容和比喻的

如:“二”,对懒汉无赖常用:“二流子、二混子、二癞子”等。

对精神或思维不正常的人用:“二愣子、二杆子、二百五、二半吊子”等。

3.有用定语“的”来形容和比喻的

如:活泼好动的人――“猴的”

心眼太多的人――“鬼的”

穿戴时髦的人――“飘的”

阿谀奉承的人――“轻的”

行动迟钝的人――“瓷的”

有本事的人――“能的”

没能耐的人――“瓜的”

讨好卖乖的人――“滑的”

办事偷懒的人――“奸的”

动作粗鲁的人――“蛮的”

性格外露的人――“张的”

4.有在“人”字前加形容词的

如:与人和睦相处的叫“?人”

坑蒙拐骗的叫“瞎人”

一学就会的叫“灵人”

脑子迟钝的叫“瓷人”

八面讨好的叫“滑人”

忽冷忽热的叫“怪人”

有本事的叫“能人”

没本事的叫“笨人”

在形容事方面:

1.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和比喻的如:

好看的叫“顺眼”

讨厌的叫“训眼”

麻烦的叫“麻眼”

贪心的叫“丧眼”

事情乱叫“没眉眼”

小看人叫“翻白眼”

嫉妒人叫“害红眼”

钻牛角叫“死心眼”

瞅红灭黑叫“势利眼”

心胸狭窄叫“小心眼”

行动叫“出手”

熟练叫“老手”

出售叫“脱手”

紧俏叫“抢手”

能干会挣叫“挖抓手”

小偷小摸叫“三只手”

2.有用“气”字来形容和比喻的。

如:愤怒叫“着气”

自大叫“傲气”

排场叫“阔气”

寒酸叫“贫气”

扭捏叫“妖气”

胡搅叫“邪气”

挨整叫“受气”

痴呆叫“傻气”

理想远大叫“志气”

努力拼搏叫“争气”

老人健康叫“福气”

遇到好事叫“运气”

穿戴时髦叫“洋气”

正直无私叫“硬气”

3.在句尾加“太”字来增加形容词的力度如:称心如意叫“?得太”

多才多艺叫“能得太”

不讲道理叫“蛮得太”

行为狂妄叫“张得太”

官运亨通叫“红得太”

调皮捣蛋叫“瞎得太”

4.有的还嫌力度不够,还要在“太”字后再加一个“太”字来进一步增强它形容的效果

如:称心如意叫“?得太太”

多才多艺叫“能的太太”

关中民歌

素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是指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杨凌地区的53个市、县、区。而关中民歌就是这些市县区的民间歌曲的统称。(图1)

关中民歌历史悠久,当你打开《诗经》吟诵“秦风”、“豳风”,一首首古老的关中民歌时,周代的秦川风光、平原田野、牛羊鸡犬、稻禾桑树、民俗风情等这些当时居住在渭河流域的先民们劳动、生产、生活的场景,就会一幕幕地呈现在你眼前。“饥者歌其食,劳者颂其事”。我们还可以看出:早在周代,关中民歌就有了农歌、牧歌、夯歌、山歌、战歌、情歌、颂歌、哀歌、祭歌和讽刺歌曲等形式和内容。

关中民歌的题材十分丰富,可分为:

一)劳动歌曲

包括:打夯号子、搬运号子、渭河船工号子、叫卖歌曲等。

打夯号子、搬运号子、渭河船工号子,句式整齐对仗,节奏铿锵有力,主要起着统一步伐、协调动作、鼓舞干劲的作用。

如:《打夯号子》

领:同志们――合:嗨哟!

领:打起来――合:嗨哟!

领:往前走――合:嗨哟!

领:别落后――合:嗨哟!

领:哎哟哟,哎哟哟,嗨哟。

合:嗨――哟!

领:哟哎,哟哟哟呼,嗨哟。

合:哎呦,一个呀呼,嗨哟!!

叫卖歌,主要用来介绍商品,招待顾客。过去,穿行在大街小巷的商贩、货郎,在介绍所推销的商品的品种、质量、价格时,都是以唱的形式来进行的。

《卖菜歌》

蒜苗子菠菜,

称洋芋来。

芹黄豆腐干子!

二)风俗歌曲

包括:劝善歌、祈雨调、孝歌、社火调、宗教歌等。

劝善歌是旧时关中地区的佛、道教信徒,在庙会上演唱,劝导人们要多做善事的歌曲。也有一些老年人走乡串村进行演唱。演唱者一般都敲击着木鱼或铜铃,唱词多为历史典故或经文谶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有的唱段很长,可唱几个小时之久。劝善歌主要流行于长安、户县、华县、华阴一带。

社火调,是人们春节耍社火时唱的歌曲,有跑船调、竹马调、打连环、秧歌等。有些社火是只舞不唱,有些则是且歌且舞。社火调主要流行于韩城、华县一带。

三)生活歌曲

包括:童谣、摇篮曲等。

《睡觉觉》

噢,噢,睡觉觉,

老猫来了逮雀雀。

我娃乖,穿新鞋。

我娃不乖穿旧鞋。

我娃睡,猫推磨,

猫推磨来狗点灯,

老鼠哭得瞎眼睛。

噢,噢,睡觉觉,

我娃好,穿新袄,

戴新帽,睡着了,

我娃睡着了,我娃睡着了。

四)爱情歌曲

爱情历来是中外民歌的主旋律,关中民歌也不例外。关中民歌的情歌,词语含蓄、生动,旋律清雅、优美。

如:《绣香包》

五月里(么)端阳,

石榴树下绣香包。

想起了我的哥哥呀,

哥哥呀,羞的脸儿烧呀。

头一针低呀二一针高,

三针又把线断了。

哎呀――

我的哥哥哟,我的哥哥哟,

针儿把手扎破了,哥呀。

五月里(么)端阳,

石榴树下绣香包。

想起了我的哥哥呀,

哥哥呀,抿住嘴儿笑呀。

单线线勾呀双线线挑,

绣出一朵红芍药。

哎呀――

我的哥哥哟,我的哥哥哟,

等着妹妹给你戴香包,哥呀。

《绣荷包》

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

平地里刮春风,摆动了杨柳梢。

镜子里桃花开,情人捎书来,

白纸上写黑字,要一个荷包带。

一绣红牡丹,针儿亮闪闪,

穿一根银线线,把郎的心儿拴。

二绣出水莲,红线配绿线,

莲心苦呀藕节甜,莲丝拉不断。

民俗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实难留。紧紧拉着哥哥的手,止不住的热泪流。”像这样一首首凄凉、悲壮的陕北民歌《走西口》,大家并不陌生。(图3)

《走西口》不仅在陕西流行,在山西、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甚至辽宁也很流行。

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走西口?走西口发生在什么时候?西口在哪里?为什么要走西口?

走西口,就是无数的贫民,迫于生活的艰辛而走出窑洞到内蒙古一带去谋生。

走西口的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开始于明朝中期,截至于民国末年,总共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朝的时候,朝廷与蒙古人有对立的一面,因为蒙古人不时地侵犯明朝的边境地区,朝廷要抗击。

同时,朝廷与蒙古人又有贸易的内在需求。蒙古人经济落后,需要粮食、棉布、丝绸、茶、盐、木材、烟草、铜、铁、颜料等各种生活用品。明朝也需要蒙古人的马、牛、羊、皮货等。双方商机巨大。

于是,在明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蒙古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约,在边境上互市。比如,在榆林的镇北台旁设了一座易马城,这就是专门交易的场所。

随着明朝与蒙古正常贸易序幕的拉开,也开始了人们的走西口。而清朝更是走西口的鼎盛时期。

西口究竟在哪里呢?

西口,实际上就是万里长城的一个关口。当时的长城有所谓的三大关口。即位于河北省的张家口(东口),位于内蒙古多伦诺尔的北口和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北部的杀虎口(西口)。

由于西口离陕西最近,所以,陕西人大多数都走西口。

为什么要走西口?

是当时内地人口多,土地少,生活很困难,人们只好到地广人稀的蒙古地区去垦荒、放牧、做生意。是蒙古一带需要各种物资,而这些物资都需要转运,所以男人们到那里工作好找。

随着到口外谋生的人不断增多,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风俗,就和当年华南人下南洋淘金一样。我在新加坡参观过“华人下南洋博物馆”,内容丰富,比较感人。我想,如果我们开办一个“走西口博物馆”,那么内容一定很丰富,很感人。

山西省现在保存完好的,作为文物的8个大院。除了阎锡山的阎家大院和孔祥熙的孔家大院以外,其他的六个大院(榆次的常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祁县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的曹家大院,丁村的丁家大院)的主人,全都是走西口做生意发的大财。有的开始就是磨豆腐、打短工。

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过着相当穷苦的生活,有的仅仅是没有被饿死而已。

当然,有得干好了,就把家也迁移了过去。据调查,现在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以及河套地区和鄂尔多斯高原,遍布着走西口的后人们。

当男人们在当时那种信息不畅,交通不便,生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远离故土,抛

家舍口地到蒙古去打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难怪,近百首《走西口》的民歌里没有一首是欢快的,全部都是低沉、悲凉、凄惨如今的杀虎口

的。

可以说,《走西口》既是一首生离死别的情歌,也是一部反映当时历史的记实画卷。

走西口,已经成为了过去。但《走西口》这类歌曲将永久地为人们所口口传唱。

在宽大的石刻艺术展厅里,有汉代的石兽、石画像,唐代的蹲狮、犀牛和佛教造像以及世界闻名的“唐昭陵六骏”等。无论在造型艺术还是雕刻技巧方面,都是十分罕见的。

戏曲

秦腔

秦腔流行于西北五省,通称“乱弹”。因在演唱时,用枣木棍子击节伴奏,故又叫桄桄子或者梆子,它是中国戏曲梆子腔的鼻祖,也是京剧的老祖先。(图1)

秦腔是在陕甘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周秦民歌、汉代乐府、唐代梨园法曲,对秦腔影响极大。到了清初,秦腔已成为一个能够上演角色齐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结构完整的大型戏曲的剧种了,同时,还出现了《画中人》、《春秋记》等剧目手抄本。在关中地区有着30多个秦腔班社,以及被誉为“秦中三绝”的申祥麟(渭南人,“以艺擅,绝技也”)、樊小惠(大荔人,“以声擅,绝唱也”)、琐儿(周至人,“以姿擅,绝技也”)等著名演员。

史书记载,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称梆子腔。”也就是说,秦腔是雅称,乱弹是通称,梆子腔是俗称。

秦腔的角色分为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13门。尤其是生角,动作豁达大度,素有“吹胡子瞪眼”、“提袍甩袖亮靴底”之誉。

秦腔的乐队有文场、武场之分。尤其是秦腔的板鼓,由干鼓和暴鼓交替使用,在音色上形成鲜明对比,这在全国所有的戏曲乐队中是绝无仅有的。

秦腔的唱腔分为“塌板”、“滚板”、“摇板”、“代板”、“垫板”五种。除“滚板”外,每种唱腔又有花音、苦音之分。再加上别具一格的“三滴水”、“苦中乐”等“三音子”托腔和丰富多彩的“点绛唇”、“小桃红”等三百余种曲牌,具有“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艺术特色。

秦腔音乐的特点是既高亢激越、强烈急促,又柔和细腻、悠扬悦耳。

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冲锋时奏的就是秦腔,打进紫禁城后,举行庆典活动时,演奏的还是秦腔,我国第三套广播体操,用的就是秦腔音乐……

所以,不但陕西人民喜爱秦腔,西北五省的广大群众都非常喜爱秦腔。

眉户

流行于陕西关中和山西南部地区,又叫迷胡,因为这种曲子特别好听,有一种迷人的艺术感染力。听后仿佛喝醉了酒,使你不知不觉处于迷迷糊糊的境界。所以,人们就叫它“迷胡”了。

眉户起初流行于陕西东部的华县、华阴一带,以后经过西安,又流行到陕西西部的眉县、户县等地。逐渐地,不仅在陕西各地流行,就连邻近的甘肃、山西等省也有了它的园地。

眉户音乐委婉细腻,优美动听,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大调在结构上比较完整,有“老龙哭海”、“太平年”、“罗江怨”、“琵琶调”等;小调多属于民歌小调,如“五更”、“采花”、“岗调”、“银纽丝”、“一串铃”、“戏秋千”等。大调和小调互相穿插配套,长短结合,刚健清新,韵味浓郁,富于变化。加上板胡、三弦、笛子、碰铃的伴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眉户真正由地摊登上舞台,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延安民众剧团最早以眉户的艺术形式,演出了《桃花村》、《俩亲家》等现代戏。后来,又出现了一批如《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夫妻识字》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型眉户现代剧《梁秋燕》,从解放初期到现在,演出千场以上,至今仍极受群众喜爱。在全国现代剧中实属罕见。如今,在陕西农村还流传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赞誉。

剪纸,是一种将各种颜色的纸贴在勾画好粗线条的画上,进行剪刻的民间工艺品,在陕西民间有着深而广的群众基础。无论陕北、关中,还是陕南,都有剪纸艺术活动。每逢新春佳节或者结婚喜庆之时,各种剪纸作品更是必不可少的。

民间艺术

剪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中有个“剪桐封弟”的故事,记叙了周成王姬诵用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图像,赠给他的弟弟姬虞到唐国当诸侯。据考,这是我国剪纸艺术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1959年,在新疆吐鲁番的高昌故址出土了《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等南北朝时期的剪纸作品,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古代最早的剪纸作品。1946年,美术家江丰和诗人艾青在河北省张家口编印了一册陕北的《民间剪纸》。这本剪纸集从各个角度反映了陕北民间的风土人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最早出版的剪纸集。

陕西民间剪纸以其题材丰富、用途广泛、风格独特、形式多样而著称的。

陕北地处高原,人们多住窑洞,窗户大,剪纸多以贴在窗户上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窗花为主。地处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各县的剪纸也是精致秀丽,各具千秋。陕南秦巴山区的剪纸多采用植物纹样,有编织纹路之美。

在内容和题材方面,陕西民间剪纸的题材是极其广泛的,民间传说(如《老鼠嫁女》)、戏剧故事(如《杨门女将》)、英雄人物(如《武松打虎》)、名胜风光(如《关中八景》)、风俗习惯(如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几何图案(如“四折牡丹”)、现实生活(如“耕作”、“纺织”)等无所不有。

在制作形式上,较常见的有大红大绿的单色剪纸、也五彩缤纷的彩色剪纸和富丽堂皇的衬金泊剪纸。而且常常使用谐音、寓意、象征等表现手法来体现主题。如用蝙蝠、梅花鹿和桃子组成的“福禄寿”图案,便是借用了“蝠”与“福”,“鹿”与“禄”的谐音,而桃子则是长寿的象征。再如“连年有余”,则是借用了“连”与“莲”、“余”与“鱼”的谐音。这些表现手法和我国民间绘画中所使用的谐音、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基本相同。

陕西民间剪纸的使用范围非常普遍,有贴在窗子上的“窗花”;贴在顶棚上的“团花”,贴在门楣上的“门符”,贴在室内墙上的“墙花”,贴在彩灯上的“灯笼花”,婚嫁时用的“喜花”,丧祭时用的“供花”。还有作刺绣品底样用的“帽花”、“枕花”、“鞋花”、“裹肚花”、“围裙花”等等。

在长时期的艺术创作中,陕西不但先后涌现出一大批远近闻名的剪纸能手。同时,还形成了传统剪纸和由美工工作者创造的新剪纸两大系统。在传统剪纸能手中,只要一把剪刀,一张纸,便能见啥剪啥,剪啥像啥。新剪纸是制作者多用刀刻或者刀剪并用,使剪纸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不但得到继承,还得到了新的发展。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西安地区又被称为“灯节”,是民间一个喜庆且富有诗意的传统节日。

在西安地区,按传统习惯,正月初五以前,外甥必须上舅舅家拜年。正月初五以后,舅舅家也必定要给外甥送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这句歇后语,大概就出自这里吧。舅舅送灯时,常常还配上蜡烛、麻花、糕点、糖果、元宵或水果,称之为“拧灯”。所以每年的元宵节,除了“耍社火”外,在西安还有“张灯”的习俗。

正月十五张灯的由来,是这样的: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逝后,吕后专权,大肆杀害刘氏宗亲。吕后死后,太尉周勃与陈平定计,率军诛杀了企图夺取政权的吕禄、吕产等人,拥立刘恒即位,这就是汉文帝。汉文帝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地税、赋役和刑狱,使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开始了“文景之治”的新局面。周勃灭诸吕的日子正好是正月十五,古代称这一天为上元节。这天的晚上称之为“元夜”,亦称“元宵”。汉文帝每到这一天晚上,即令张灯结彩,并出宫赏灯,与民同乐,以示纪念。从此,元宵节张灯的传统就兴起来了,并一直流传到现在。

在西安地区,从正月初三起,花灯就陆续上市了。过去,灯市集中在城内的竹笆市、西木头市一带。现在,乡城里外,几乎每个居民集居的地方,都有花灯出售。这些花灯,制作精美、品种繁多。从种类上讲,有“龙灯”、“虎灯”、“狮子灯”、“猴子灯”、“金鱼灯”、“麒麟灯”、“孔雀灯”、“荷花灯”、“蝈蝈蚂蚱灯”等。从形状上讲,有在空中高举的,如“飞机灯”等;有在手中提的,如“莲花灯”等;有在地上拖着走的,如“羊灯”、“兔灯”等。从色彩上讲,有大红、紫红、粉红、碧绿、金黄等五颜六色。从材料上讲,有玻璃的、绸的、缎的、布的、纱的、纸的。近几年还出现了塑料的。其中使用最多的要数绉纹纸和彩色纸的。这些花灯大都用竹、木、藤等材料做骨架,绑好造型,然后再在外面糊上纸或者绸、布、纱。也有小部分是完全用纸折成的,既能张,又能合。在灯笼的外表,

有的贴上金字,有的写上“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双喜临门”等字,成了书法作品。有的绘上图画,色彩斑斓。有的灯上用泥捏着各种装饰物,成了泥塑品。有的甚至贴上民间剪纸,更有一番情趣。

名胜

华山,是我国五大山岳之一,称为西岳,位于华阴市城南。前临渭河,后接秦岭,海拔2154.9余米,山上五峰耸立,高入云霄。远远望去,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古时,“花”和“华”相通,故名“华山”。

华山以险拔俊秀而著称。登华山仅有一条南北走向、崎岖陡险的峪道可攀行,因而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说。山麓玉泉院,为上山游览必经之处,院内绿荫蔽天。院中有清泉一股,据说与山顶镇岳宫的玉井潜通,所以特别清洌甘美,玉泉院因此得名。

从玉泉院西南谷口入山,逶迤南行10千米,上至青柯坪。谷道的两旁全是峭壁,中间只有一条迂回曲折的小道,山石参差,飞瀑悬流,别有一种自然妙趣。王猛台、鱼石、白蛇中箭等古迹依次分布在道两旁,引人入胜。

青柯坪在云门内。至此,谷道已尽,四周景色豁然开朗。坪上有东、西道院和通仙观等庙宇。道院后有梅花洞等古迹。由青柯坪向东,经回心石上至云台峰,沿路都是危崖峭壁,突兀凌空,尤以“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最为险峻。“千尺幢”和“百尺峡”都是壁立的孤峰,上下陡道,皆高立万丈。“老君犁沟”东边是陡峭的石壁,西边是高深莫测的幽壑,中间为沟,自上而下,直若引绳,深不见底。相传老子当年在华山修炼,因见劳动人民开山凿道十分艰辛,于是驱其铁牛,一夜之间,帮助人们犁成了此沟。

再上,便是云台峰,也称北峰,高虽不及其他四峰,但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只有一岭南通,故险要异常。峰顶有真武宫,倚山为屋,叠起层楼,隐映于苍松翠柏之间,非常绮丽。

出云台峰向东蜿蜒走去,不一会便到了耸立天际的“苍龙岭”。

苍龙岭坡极陡峭,上下长逾1500米,路宽不过1米多,两侧是看不到底的深渊,令人心惊目眩,不敢俯视。若折身返回,其险更甚。相传,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当年曾鼓足了勇气上得此岭,及至回头一望,则恐惧失色,自度生还无望,于是写了遗书投下涧去,继而抱头痛哭。最后被华阴县官派人背下山去。因此,岭尽处的逸神岩上刻有“韩退之投书处”六个大字,以志其事。

莲花峰,也称西峰。峰西壁立千仞。俯瞰秦川,洛、渭二水宛如银带似地盘曲在茫茫大地上。东边是陡峭的石坡,坡底林木葱郁。因峰顶翠云宫前有莲花石,形如莲花,所以称莲花峰。由翠云宫殿西偏门出去,迎面就是“斧石”,相传为陈香劈山救母处。此峰还有“舍身岩”、“摘星石”、“西元洞”等古迹。(图9)

落雁峰又名南峰,为华山的最高处,四周全是松柏,方圆数里,密荫如伞。峰上有明代建造的金天宫,也称白帝祠。从祠后东上为峰之绝顶,上有老君洞,相传老子最后退隐

即居于此。北有太泉(即《道德经》中所说的太乙池),池水青绿,今称“仰天池”。

由峰顶东下,在避诏崖上的东面崖上,有石坊一座,名“南天门”。坊外有石坪,由此坪西出,就是“长空栈道”。栈道以铁钎插壁,铺以青石板,宽不过0.3米,游人必须脚踏悬空的栈板,紧攀铁索,面壁屏息,缓步横行,最后乃抵“贺老石室”。传为昔日贺元希静养之处,又称“避静处”。室旁为崖,高数十米,上刻“全真岩”三字,字大1米许,填以赤色,上下悬绝。当年的石工们是怎样把它凿成的,实在难以想象。

由南天门雷神祠北下而东折,约行1千米许,即至朝阳峰,又称东峰。峰顶有“朝阳台”,可观日出。峰尽处有“三茅洞”,洞外有“甘露池”,池水味极甘美。由洞前青龙潭向东南去,山峰突然截断,上凸下凹,三面临空。南下则另有一座孤峰,峰顶方而平,上有铁瓦亭一间,铁棋一副。据说是秦昭王令人施钩梯上华山所筑,即卫叔卿的博台。相传赵匡胤登基前曾在这里和陈抟老祖下棋,败于陈而将华山输于陈。沿路由悬崖系铁索直下约30余米,为“鹞子翻身”处,也是华山有名的险景之一。

玉女峰又称中峰,在朝阳峰的左襟下,自仙掌崖下而西行,约1千米处,有青松一株,附崖侧生,枝叶凌空作势,根不可见,名“舍身树”。峰顶有石梁,形状如龟,东西20多米,南北60余米。龟背上有玉女祠,内供玉女像。祠前有石臼5个,传为玉女洗头盆。此外,还有品萧台、玉女石马等古迹。传说古时候有个隐士,名叫萧史,善于吹玉萧。萧声引动了秦穆公女儿弄玉的爱慕之情,她于是抛弃了宫廷中的荣华富贵,跟萧史一同来此隐居。因此,中峰许多景点因玉女而得名。https://www.360docs.net/doc/4e3058114.html,

碑林,坐落在西安南城墙内侧的府学巷口,是我国藏碑最早、最多的地方。由于碑石成林,故名为“碑林”。

这里原是隋唐时期属国子监所辖的孔庙。唐代的国子监,曾收集了100多种碑石。唐末战乱,又流散于街坊。北宋元?二年(公元1087年),为了保护碑石。把碑碣云集在“府学北墉”(现碑林博物馆所在地)。从此,西安碑林便建立了起来。

碑林经过历代修护,形成今日规模。先后收集各种碑石2300余方,分为6个碑廊、7间碑室和8座碑亭。现共展出1087方碑石。

迈进碑林大门,穿过石牌坊和过殿,沿着两侧古树林立的通道北行,越过东西两侧的“###钟”亭(图3)和“大夏石马”亭(图4),便是一个宽敞的广场。广场中央有一座精巧别致的碑亭。亭额上高悬着“碑林”二字的巨匾。形制罕见的柱形方碑――《石台孝经》竖立亭中。《孝经》是一部宣扬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重视。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对其作了注释,写了序,并亲自用隶书抄写了《孝经》的全文一起刻于碑上。整个碑石由4块石板组合,呈四面方碑,上加浮雕方额,通高5.1米,置放在3层的石台上。此碑色如黑玉,上下的纹饰极富艺术性,是盛唐石刻艺术的精品。(图5)

在第一展室,只见一块块巨大的碑石,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就是被誉为世界上最重、最古老的石质丛书――《开成石经》。在唐代,印刷业尚不发达,文人们所读的经书全靠抄写流传。为避免谬误,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将《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和《尔雅》共12部经

书用楷书刻石刊布,作为人们抄传、学习的范本。这些刻凿历时7年,共114方,228面,有着650252字的巨型碑经,是我国古代先后7次大规模刻经中,保存下来最完整的一部。清代又增添了《孟子》3万多字,合称“十三经”。

在第二展室,珍藏着一块名扬海内外的稀世碑石――《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在周至县出土了一座高2.79米,宽0.99米,正面是汉字,底和侧面刻满蝌蚪般文字的石碑,经多方辨认,它就是我国绝无仅有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秦,指东罗马帝国。景教,是基督教聂斯脱利派的中国称呼。景教于唐贞观年间传入中国,不久,在长安建起第一座大秦寺。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一个名叫景净的教士为大秦寺撰碑,详细记述了大秦国的地理、环境、物产以及景教的教规和在中国传教的经过,还记载了唐太宗、高宗、玄宗和肃宗对景教的优待情况。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朝廷大毁佛寺,大秦寺也未能幸免,这块石碑也沉入土中。778年后石碑重见天日。碑的拓片传到欧洲后,立刻引起轰动。清光绪年间,丹麦人荷尔莫奉命到西安,想用3000两银子收买此碑,未能如愿,只好雇人翻刻了一块带回去复命。后来,美国、日本也都派人来制作了复制品。

在第三展室,珍藏的篆书有秦代李斯写的《铎山碑》。隶书有汉代的《曹全碑》。晋《司马芳碑》则属隶书与正楷之间的一种过渡字体。楷书有唐代柳公权所写的《玄秘塔碑》。唐代欧阳询所写的《皇甫诞碑》也是楷书,却是另一种风格。草书有张旭的《千字文》。堪称“千古奇珍”的行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代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集王羲之的手迹而成的。王羲之是东晋人,他那草楷相间的行书,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倍受人们的珍视,被尊为“书圣”。盛唐之际,王羲之的字更是风靡一时。怀仁带领众多弟子,以“一金易一字”,苦心搜觅20余年才集成,所以人称此碑为“千金碑”。

美食特产

素以皮酥肉嫩,香烂味醇而著称的“葫芦鸡”是古都西安特有的传统名菜,长期受到中外人士的喜爱,被誉为“长安第一味”。

关于“葫芦鸡”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葫芦鸡”系“囫囵鸡”的转音,即一只整鸡的意思;另一种是,因为做出来的鸡,不但香醇酥嫩,而且形似葫芦。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对,如果把这两种说法合起来,就更准确了。“葫芦鸡”这道菜,就是一只整鸡,而且,由于捆扎的原因,外形的确像一只葫芦。

相传,“葫芦鸡”的发明者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韦陟的官厨。韦陟出生于官僚家庭,凭借父兄的荫庇,贵为卿相。他过惯了轻裘车马、锦衣玉食的豪华生活,对于饮食菜肴,极为讲究。他的厨房里,经常飘出浓郁的香味。有一天,韦陟命家厨烹制酥嫩的鸡肉。第一位厨师采用清煮后再油炸的方法,韦陟尝后认为肉质太老,责令家丁将这位厨师鞭打50下。第二位厨师采用了先煮、后蒸、再油炸的方法,酥嫩的要求达到了,但由于经过三道工序,鸡肉脱骨,成为碎块。韦陟认为这么好吃的鸡肉却不成形状,一定是厨师偷吃了,让家丁也将其鞭打50。第三位厨师吸取了前两位厨师的经验教训,把鸡捆扎起来,再作烹制。这样做出来的鸡,就既好吃,又好看了。后来人们就把这种鸡叫做“葫芦鸡”,一直流传至今。

制作“葫芦鸡”,要分为清煮、笼蒸、油炸三道工序。制作时先将宰杀好的鸡放在清水中漂洗,除净血污。煮时用麻丝将鸡捆好,以保持鸡的完整和形状。待锅里水烧沸时,将鸡投入,煮半小时捞出。再将鸡放在一个盆内,加入酱油、葱、姜、八角、桂皮、料酒,再添些肉汤,入笼蒸透。油炸时,将菜籽油烧八成熟,投入蒸好的整鸡,至鸡呈金黄色时捞出,盛在盘中。上桌时另带一小碟花椒盐佐食

陕西十大怪

由于气候、地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

一)面条像腰带。

素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盛产小麦。小麦也就成了关中人的主要食粮之一,而面条则是关中人最主要的饭食。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关中农村有句俗语叫“打到的婆娘,揉到的面”。打婆娘是不对的,但面应该揉到。揉得越狠就越好吃。面揉好后,擀厚、切宽,就是人们常说的“面”。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肉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图1)

二)锅盔像锅盖

锅盔是用麦面制成面坯,在铁锅上烙烤而成的一种饼子。它既是陕西人的主食,又是出外随身携带的干粮。关于锅盔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锅盔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后,为帮关羽稳定军心而发明的。也有人说,馒头也是诸葛亮发明的。当时诸葛亮七擒孟获,举行祭典时,为了攻心,不想杀人,于是就用面团做成人头的样子来代替蛮人之头,故称馒头。有的说,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饼。因为是用头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锅盔。(图2)

陕西人做锅盔,将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动,只能借助木杠子,用全身的力量来压揉,压成圆饼以后,放在铁锅里,用麦秸火慢慢烙烤。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里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数八天也不会变味。陕西农村的铁锅都很大,直径一般都在二尺以上,所以烙出的锅盔又大又厚,很像一个锅盖。这大概也是陕西人纯朴性格和豪爽气度的一种显现吧。

三)辣子是道莱

陕西盛产辣椒。陕西的辣椒色红,个长,头尖,味极辣,当地人俗称“线辣子”。出口到国外,被称为“秦椒”。人们普遍认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陕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四川人厉害得多。湖南人、四川人只是把辣椒当作一种调味品,而陕西人则实实在在地把辣椒当莱吃。陕西人吃辣子,是先将辣椒用文火炕干,再捣成粉状,放上细盐,最后用滚油泼一下,就成了著名的“油泼辣子”。这种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富含脂肪、蛋白质和无机盐,具有开胃,下饭,增进食欲之功效。(图3)

四)泡馍大碗卖

陕西的冬季漫长,寒冷。所以,人们就要吃一些带汤水而又热火的饭食。于是就产生了牛羊肉泡馍、葫芦头泡馍、大肉煮馍、羊血泡馍等极受人们喜爱的各种泡馍。这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很叫人开胃口。所以,一般人都能六)帕帕头上戴

陕西的关中盛产棉花,当地农村很早就有用棉花纺纱织布的习惯。当地人爱把这种用棉花纺织而成的土布染成黑色。所以,在关中农村,中老年人的服装大多是黑色的。这大概与秦始皇以水为德,崇尚黑色的遗习有关吧。关中农村的老年妇女,都喜欢在头上戴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外地人不理解这是为什么。其实,这种帕帕的实用性很强,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可擦汗、可洁手,还可临时用来包东西。(图5)

七)房子半边盖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民居的式样都各不相同。但是像陕西这半边屋的建筑式样,却实属罕见。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自明、清朝以来,人们逐渐废弃了唐、宋时期以低矮的廓院围绕主体建筑的式样,改为由正房、厢房、墙和门等组成的四合院,以利于安全和防寒。为了突出正面的主体建筑,两侧的厢房就半边盖了。(图6)

八)姑娘不嫁外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浇灌方便。只要有种子入土,基本上便可不为吃饭而发愁。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关中地区很早就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姑娘们不远嫁,主要原因是为了和娘家人好互相照应,互为亲戚的双方好走动。当然,这一习俗也已成为过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关中姑娘们现在的外嫁,早已打破了乡界、县界、省界、甚至国界。(图7)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人们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开老碗会”,而且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图8)

十)、唱戏吼起来

陕西民风古朴,关中人干活出大力,吃饭用大碗,唱起戏来自然也用大嗓门。关中的主要地方戏秦腔,其特点就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说:“唱秦腔要具备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这种说法尽管过分,但是吼上两句戏,对于关中人来说,无论是唱的人或听的人都是很乐意的。在地里干活,累了,吼上两句秦腔,吼得人有劲了,听得人也不乏了。赶马车途中,寂寞了,吼上两句秦腔,吼得人有精神了,听得人也高兴了。每当农闲之际,或者逢年过节,爱唱戏的人们总喜欢聚在一起,吼上几段。这时候,只要弦索一拉,锣鼓一敲,

附近的男女老幼立刻就会闻声而动地聚拢而来,或当演员,或当听众。这就是既不花线,又不费事,还十分热闹的“自乐班”。爱唱的,会唱的,都会在“乡党’们的推举下,或者是自告奋勇地吼上几句。这种吼是义务的,没有任何报酬,只要听众们能叫声“好”,吼戏者的高兴程度不亚于获得了大奖。吼的人,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听的人,息声静气,听得如痴如醉。关中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才“过瘾”、“解馋”、“?得很”。吃得很多。各个泡馍馆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便选用了一种耀州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于是,“泡馍大碗卖”就产生了。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直径一尺(合33.33厘米)左右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差不多每个村庄都有一个人们聚在一起吃饭的地方,或大槐树下,或村头、宅边。每到吃饭时,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一边滋滋有味地吃着饭,一边津津乐道地拉着话,谈天说地、论古道今,交流着各种信息和趣闻。遇到有人吃什么变换花样的饭菜,大家甚至还要互相品尝一下,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陕西人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时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去不少麻烦。

黄桂稠酒

在古城西安,有一种极受人们喜爱,被誉为“西安佳酿”的甜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因汁稠醇香,绵甜适口,故称为“稠酒”。又因其配有芳香的黄桂,故又称为“黄桂稠酒”。(图1)

稠酒,古称“玉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我国最早的医药总集《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的“醪醴”,就是稠酒。《诗经?周颂》中有“为酒为醴”,《诗经?小雅》中有“或以其酒,或以其浆”的诗句。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称黄桂稠酒为“白醪”。唐代把原汁稠酒称为“撇醅酒”。相传李白特别爱喝,经常到长安的长乐坊痛饮此酒。杜甫《饮中八仙歌》里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篇就是李白畅饮“撇醅酒”的生动写照。

稠酒的酿造方法比较精细。先将糯米放在清水中浸泡,再倒入蒸笼中蒸熟,后用冷水冲洗,控干拌入酒曲,装缸封闭,促其发酵。一般发酵时间约为3天。酒醅成熟后,再加水过滤,饮用时烧开,放入黄桂即成。

稠酒的酒精含量约为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具有健胃、活血、止渴、润肺的功能,热饮效果更佳。

现在,陕西稠酒已畅销全国各地,极受广大群众喜爱。

陕西关中方言大全

陕西关中方言大全 牛B—扎式 惊讶—我的神啊笨蛋—瓜怂 懒惰—死人 试试—试火 缓慢—幕囊 没门—莫项 还行—罢咧 坏蛋—哈怂 批评—弹嫌 困难—难常 厉害—增怂 说话—谝闲传 心烦—木乱 是吗—得是 撒谎—糟怪 吱声—言传 乞丐—要饭 完蛋—逼咧 ; 小朋友—碎怂 不讲理—麻迷 舍不得—涩皮 无所谓—怂管 同乡人—乡党 不和—不卯 干扰—打搅 发痒—害咬 适合—刚好 断绝—拉倒 马虎—毛草 矮人—矬子 体胖人—福太 瘦人—干猴 不行—失气 笛子—篾管 胡琴—弦弦

小锣—当当 梆子—咣咣 铙钹—镲镲 唢呐—喇叭 烧饼—饦饦 干面—粘面 糊糊—搅团 馒头—蒸馍 饺子—煮角 棉鞋—窝窝 快点—可里麻擦 迟钝—瓷马格登 不讲道理的人-麻糜儿 不正经—崽拐 对-奏是 结束—毕了 巴结人—舔尻子 出外散步—转转 向别人表功—摆亏欠 嫌弃讨厌—走远 无关紧要—提不上串 左顾右看—卖脸 挑剔毛病—弹嫌 办事周密—严攒 脾气暴躁—脏板 不多不少—刚谄 歪曲事实—胡粘 调皮淘气—捣蛋 大声哭嚎——唤 骂人隐私—揭短 背后告人—干板 梆子戏—莲花落 蛮干胡扑的人—二百五不顺眼的人或者事—丧眼没问题—没麻达

逛—浪 节约—细发 丢盹—打瞌睡 冒失-张 没门路-没眼隙 结实—瓷实 皮实—经得住摔打 害怕—怯火 思绪烦乱-木乱 还行——罢列 差劲-马卡 行动-迟缓—幕囊 邋遢-扑西来海 麻达-麻烦、问题 完蛋了-毕咧 乱七八糟一大堆—噶达马西一河滩一边去——趔远 干脆利落——麻利 哥们—伙计 你别说了—你包说列 一案子起-一边去 赶快——圪利麻擦 不机灵-瓷麻二愣: 怎么了-咋咧 偏僻角落-疙崂夹巷:、 太笨了-瓜实了: 什么东西—啥货 打你一巴掌-扇你一撇儿子 笨蛋-闷耸 增地很-厉害 恶作剧-花搅、 好舒服-颤活 热情过分讨好献媚-骚轻 说不该说的话—皮干 这里-只达 那里-勿达-

陕西方言

陕西方言大全 形容类: 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 眼:好看叫顺眼,讨厌叫训眼,麻烦叫麻眼,难看叫伤眼,不讨人爱叫白眼,勾心斗角叫玩心眼,脾气暴躁叫毛眼,死不认帐叫瞪白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事情乱叫没眉眼,另眼看叫翻白眼,盼人究叫害红眼,向上看叫势利眼,有点子有办法叫有板眼,心胸窄气量小叫小心眼。 手:系陕南一带多用,熟练叫老物,帮忙叫搭手,紧俏叫抢手,出售叫脱物,小偷小摸叫三只手,谨慎肯干叫挖抓手。 脚:上坡叫爬脚,下坡叫力脚。走路叫拐脚,岔路叫撇脚,不穿鞋袜叫精脚,能干重活叫力脚。 气:关中一带常把发怒叫着气,遇到坏事叫晦气,自大叫傲气,痴呆叫二气,排场叫阔气,刻薄叫贪气,挨整叫受气,胡搅叫邪气,扭捏叫妖气,努力向上叫争气,老人康健叫福气,小孩聪明叫志气,心灵手巧叫灵气,痴头笨脑叫木气,办事漂亮叫美气,遇到好事叫运气,死人叫断气,慷慨大方叫爽气,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叫硬气。 用十二属相形容人: 奸得跟老鼠一样,犟得跟牛犊一样,凶得跟老虎一样,跑得跟兔子一样,大得跟飞龙一样,毒得跟蛇蝎一样,欢得跟马驹一样,绵得跟羊娃一样,灵得跟猴子一样,红得跟鸡冠一样,笨得跟猪脑一样,轻得跟狗尾一样。 用地理名词形容: 山:骄傲自满叫张山,耍半吊子叫争山,爱吹大话叫撂山,行动轻浮叫飘山。 水:掏腰包出钱叫出水,谋取非法所得叫捞油水,太罗嗦叫浆水,找不见叫落水。 用数字形容: 二 对懒汉无赖通常用:二溜子、二混子、二痞子、二赖子、二毛子等; 对一些精神或思维不正常的人通常用:二蛋子、二楞子、二杆子、二糊子、二不拉子、二货子、二荐子、二尚子、二八卦子等。 用定语的形容: 活泼好动的人猴的,心眼很多的人鬼的,穿戴时兴的人飘的,思想迟钝的人闷的,干活偷懒的人奸的,甩膀大干的人实的,逢迎献媚的人轻的,不听忠告的人瓷的,意气风发的人兴的,风面卖乖的人滑的,有本事的人能的,汉有耐的人肉的,爱逞能的人奔的,长的太聪明的人蛮的。

有趣的四川话

在四川,有种饭叫稍午,有种掩饰叫不存在,有种工具叫戳机,有种失望叫哦活,有种倒霉叫翻船,有种厉害叫妙杀,有种批评叫洗刷,有种自信叫幺不倒台,有种结账叫数芊芊,有种加油叫扎起,有种停止叫你给劳资洼倒... 在四川,有种幸灾乐祸叫该背时,有种舒服叫巴适,有种醉酒叫豁飘了,有种合适叫登对,有种行为叫妖沿儿,有种吃饭叫哦丽,有种客套话叫随便整,有种打算叫麦到起,有种鞋子叫孩子,有种裤子叫摇裤,有个北叫下江北... 在四川,有一种傻子叫憨包,有一种无能叫求不楞腾,有一种脏叫灰吧拢耸,有一种白叫讯白,有一种黑叫雀么儿达黑,有一种运气叫挫倒呢,有一种流氓叫二流子,有一种心急叫毛焦火辣,有一种加油叫扎起,有一种不务正业叫东儿铛儿,有一种石头叫鹅贝儿... 在四川,有种仇恨叫接梁子,有种闪电叫扯活伞,有种拳叫乱婆娘拳,有种结束叫刹各,有种能力叫柯德平,有种人他豁得转,有个东西叫雀雀,有种诚信叫儿编,有种交通工具叫羚羊,有种欺骗叫豁伯伯,有种无知叫清不倒..。 在四川,有种停顿叫刹一脚,有种不耐烦叫少批跨腩跨,有种昆虫叫丁丁猫,有种执着叫扭到僵,有种性格叫弯酸,有个地方称为卡卡咯咯,有种动物叫蝗鳝,有种母老虎她不咬人,只会让男人的耳朵趴... 在四川,有种龙叫宝批龙,有种鄙视叫踏蓄,有种留恋叫痴皮,有个部位叫瞎儿孔,有种便宜叫趴货,有种食物叫嘎嘎,有种承诺叫儿不,有种姿势叫孤到起,有种人叫卵人,有种状态叫扯拐儿,有种对峙叫对斗干,有种穿着叫沃蛆... 在四川,有种耿直叫落较,有种刑法叫敲沙灌,有种结束叫搞归意,有种脚法叫挖倒,有种可怜叫造孽,有种调皮叫千翻,有种便宜叫香音,有种潇洒叫打甩手, 在四川有座宜宾城:一个让人爱上了就无法自拔的城市。万里长江从这里流出,五粮液醉倒全世界. 在四川,有个部位叫罗兜,有种害怕叫打闪闪,有种游戏叫逮猫,有种动物叫偷油婆,有种发泄叫清叫唤,有种集合叫吹哨哨,有种吵架叫各孽,有种丑陋叫怪眉日眼。。。 在四川,有个部位叫克西头,有种人他打混爬,有种说话叫开黄枪,有种义气叫说嘞些,有种东西叫甲甲,有种方便叫撇托,有种游戏叫斗鸡,有种使劲叫黑实,有种脚叫窝心脚... 在四川,有种丢脸叫绍皮,有种状态叫出脱,有种能力叫航事,有种动词叫悄悄咪咪,小时候外婆经常对我说:你个砍脑壳的背时猴儿,莫去耍懒隔宝,... 小心脱不到爪爪哟

陕西方言大全你都还记得吗

陕西方言大全,你都还记得吗? 13、瓜?(简化为:上尺下从):后面这个简化字竟然打不出来,所以老乡们整天用它,却不知道怎么写,也有情可原。此字念song,指男性的生殖器、精液之类;还有一个骂人的话“瓜屄(bi)”,陕西人读音gua'pi,就是指的女性的生殖器。可见,乡村野人用什么来衡量一个人。有人将瓜(上尺下从)写作“瓜怂”,是不对的。查一下字典就知道,怂,是惊怕的意思,与傻瓜的“瓜”不搭配; 14、甑(zeng)糕:关中许多人念做jin/jing'gao,是一种用米、枣混合蒸成的食品,甜而粘。甑,蒸食品的器具,去博物馆里看看就知道,早在青铜器时代就已大量使用。只是不知道这甑糕起源于何时; 15、多(duo)人:这种称谓现在的关中年轻人都不怎么用了,这一词以及因而赋予“多”这个字的一个重要涵义将消失!所以,要救一救方言!它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多,除了与“少”相对的意思外,多还有高尚、尊崇的意思。古书中经常有什么不足多、以什么为多的语句。现在关中人常说多(音tuo)人,是指长辈、老人。再看看“爹”字,父字下面一个多字,据某研究关中方言的专家说“爹”和关中人指父亲的“大”字,都起源于多字; 16、撴(dun)住:关中人说把什么抓住、抓紧,就说

撴住、撴紧,如:“把绳子撴紧,不敢丢!” 17、呇(men):一场大暴雨后,堡子被雨水呇了。指被水淹了。此字的原意为:水从地下涌出; 18、可憎:关中人常说某人可憎地很!指人不讨人喜欢、故意炫耀、矫情、不通人情等; 19、避:关中人让人走开、滚蛋,只用一个字避(pi),言简意赅,干净利落!有时还加个语气助词斯,避斯! 20、?:ba,大便,即是动词,又是名词。?下了!有时指发生意外、出事了,或者情况不妙。可英译为“Oh!Shit!”; 21、奘:大家通过《西游记》都知道了玄奘法师。可说起这名字的来头,连我也不知道。只是关中人说某人奘地很!脾气奘,就是指某人脾气厉害,语气生硬; 22、黡(yan)子:黑色的痣; 23、吝啬:关中人常说“看把你吝得!”“哪个家伙啬得很!”,把吝啬这个词汇拆开来用。吝,一般表示自己有某物而别人没有时,向别人炫耀;啬,则指某人有某物,但不给别人。两字略有区别; 24、霖雨:连续几日下雨; 25、霈(pei)雨:关中人把夏秋季来势迅猛、降雨量大的雨称作霈雨。查现代汉语词典,霈,即大雨。但字典注明是书面语用字。谁能想到陕西的老百姓口头上就在说呢; 26、莳(shi)弄:莳,移栽秧苗。莳花弄草,指栽种花

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乊堂。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伍永尚是一位研究陕西方言的专家。他举例说,只有用陕西话才能读通唐诗,读出韵味。 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挃黑。”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话发“se”音,没法押韵,按陕西话发sěi音,才能和陕西话“黑”押韵。 诗圣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其中的测,黑,色,得,都必须用陕西话来读才能押韵.按陕西话,“测”读cei,“黑”读hei,“色”读sei,“得”读dei,全诗才能押韵。 诗仙李白的《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其中的陌、宅、赫须按陕西方言分别读作mei、zei、hei,才能押韵。

王维《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敀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这其中的白、脉用普通话来读,不能与末句的客字押韵。但用陕西话分别读作“北”“们”“肯”,就全部押韵了。 高适著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电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按陕西方言,“色”念sei,才押韵。 陕西方言中“咥”(音喋)字。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辞海:嫽--美好。《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乊间或渭乊嫽。”“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乊意。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乊“嫽的太太”。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给《诗经》作注的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汉代的另一位大学者扬雄在其《方言》一乢中也说:“嫽,好也。”此后,这个词便一直保存下来——不过,大多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如唐代的白行简在其《三梦记》中记有这样的

大班语言活动《有趣的家乡话》

大班语言活动《我们的家乡话》 执教:韦海涛 活动背景 由于普通话的普及,很多的家长不仅在学校环境用普通话交流,在家庭里也都是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已经很少听到用家乡方言的交流。长此以往,我们将会让我们的家乡话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这是很遗憾的事情。《纲要》要求:“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3—6岁幼儿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大班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较小中班有了进一步提高,可以尝试更多语言的学习。 因此,设计了这个活动,并把目标定位为:1.感受不同语言的发音,了解自己家乡的话。2.通过听听、说说,感受语言的快乐。3. 激发幼儿热爱家乡语言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感受不同语言的发音,了解自己家乡的话。 2.通过听听、说说,感受语言的快乐。 3. 激发幼儿热爱家乡语言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国家的人的问好课件、中国不同民族的问好课件: 2.录音(不同的地方方言)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不同语言给小朋友问好 1.教师再说“小朋友好”时,首先用普通话,然后用几种地方方言。 引起幼儿对语言的兴趣。 2.教师:小朋友你听懂老师刚才说的什么了吗? 谁想来学一学用不同的语言给小朋友问好呀

3.教师用英语或其他外语给小朋友问好 提问:你们知道我这是说的哪个国家的语言吗(英语) 你还懂得其他国家的语言吗 二、引导幼儿围绕“语言”的话题自由交谈。 1.说说自己知道的哪个国家使用的语言。 2.欣赏课件,感受世界各地语言的不同发音。 3.教师小结幼儿的谈话:世界上有几千种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等。 三、了解各民族、地区的语言。 1.教师:世界上有许多种语言,中国也有很多的语言,叫做“方言” 比如:山东话,广东话、上海话、北京话等等。 2.欣赏课件,感受不同民族语言的不同发音。 3.小朋友知道我们的家乡叫什么呢你会说家乡的方言吗 让幼儿自由表达,并说一说。 4.播放录音:横县本地几种有代表性的方言 让幼儿分别听一听不同横县的方言,感受语言的奥妙。 3.讨论:你们方言与“普通话”有什么不同 四、说好普通话 1.提问:我们的国家有那么多的方言,为什么要说普通话呢? (让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谈一谈自己外出旅游时听不懂方言的经历。) 2.教师小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增进我国各民族的交流与往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如果我们大家都会说普通话,我们走到哪里都不用为听不懂话而发愁了,和那个民族的人都能交流了,这样是不是很方便、很快乐的事情吗 五、说好家乡话 1.教师:我们的家乡横县有一个很高的荣誉,你们知道吗 幼儿说一说。 “对了,我们的家乡横县是最适合茉莉花种植的地方,现在被称为“中国茉

陕西方言字

小谈陕西方言字“挏” 摘要:方言中许多有地域特色的词语,有些虽然在字形上已消失,但字音还保留在方言中,对这类字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方言字的文化渊源,也是对书面语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悠久古老的陕西关中方言里保存了许多古音古义,是汉语的活化石,是研究汉语史的宝贵财富。本文从语音、语义、与其它方言的联系三个方面分析研究陕西方言字“挏”。 关键字:研究;方言;“挏”;汉字 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1】这句话是说北方人说话质朴直率,言辞中保留着许多古语。作为十三朝古都的陕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其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文言词和古音,是历代文化长期积聚沉淀的产物。陕西的关中方言尤然,关中方言保存了许多古音古义,是汉语的活化石, 是研究汉语史的宝贵财富。然而,自普通话普及之后,地方语言逐渐被普通话代替,一些极雅的文言渐渐消失,或被认为是俗语而遭摒弃,以致出现大量存其音佚其字,或有其字而不识其字的现象。本文从语音、语义和、与其它方言的联系三个方面分析研究陕西方言字“挏”。 从语音角度讲,陕西方言中经常会把衣服弄脏了,说:“把衣裳dònɡ脏了。”孩子闯祸了,说:“娃dònɡ乱子了。”手里有了钱乱花,不节约,人们责备他说:“胡dònɡ呢。”小孩儿不注意卫生,大人抱怨说:“看把屋里dònɡ得脏的,也不知道拾掇。”婴儿拉屎,小脚蹬的满床都是,大人一边收拾,一边说:“看娃dònɡ了个淫匀。”著名秦腔剧作家高培支写的《夺锦楼》里就有:“谁料到这事儿越dònɡ越大。”此意引申就是事情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例如说,事情越挏越大了。可见这个“dònɡ”使用的广泛性、普遍性和重要性。但到底是哪个字呢?陕西话是中国古老的语言,这个字显然也是一个很古老的文字,经过许多学者的推敲研究,证明它就是“挏”。

陕西土话才不土

好多不知道的的,陕西人来学习一下吧 古汉语中的“陕西话” 陕西人把“小”称为“蕞”(sui)。如陕西关中人常说:蕞马、蕞个子、蕞娃.... 王充《论衡》:“蕞残满车,不成为道。” "蕞残"指小而残缺的文章。《左传》:“抑语曰:"蕞尔国。" 杜预注:蕞,小 陕西人把脑袋称为:“颡”,本意为额,引伸为头。孔子: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 陕西关中方言称父母或已经亡故的祖先为"先人"。《诗经.小雅.小宛》:“我心忧忧,念昔先人。” 陕西关中人把"妯娌"称为"先后". 《辞海·汉书·郊祀志上》:“神君者,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颜师古注:“孟康曰:…兄弟妻相谓先后。宛若,字也。 陕西关中方言把“不耐烦”称为“叵烦”《说文》:“叵,不可也。”《正字通》:“叵耐,不可耐也。”叵烦,不可烦。 “咥”(音喋)字。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辞海:嫽--美好。《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

则谓之“嫽的太太”。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给《诗经》作注的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汉代的另一位大学者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也说:“嫽,好也。”此后,这个词便一直保存下来——不过,大多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如唐代的白行简在其《三梦记》中记有这样的诗句:“鬟梳嫽俏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丽的样子的。 “倭也”。指人漂亮,娇美。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关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喝汤(喝水)。说到“喝汤”,这汤非土话,乃文词也。蓝田人现在还这样说。汤即热水也。临潼华清池有个“九龙汤”(地热洗澡池),便是此义。 “瓤人”。陕西话里有“让人”读(瓤人)一词,指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记得中学课本里《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保留的够古老吧。 “彘”字。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是很古老的语言!《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有趣的话

有趣的话 1、我一失足成大瘸子,再回首又闪了腰。 2、如果你对我好,我就会忍不住想欺负你。 3、这姑娘,穿的是真清凉,长的是真败火。 4、老子来到这个世上,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5、还没来得及区沾花惹草,就被人拔光了。 6、爷不是你的小浣熊,玩不出你的其乐无穷。 7、盲人协会真诚劝告您:千万不要酒后驾车。 8、如果你要和老虎比谁更能挨饿,那你赢定了。 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赚万贯钱,做万人迷。 10、现在的花心,是因为当初的比任何人都用心。 11、又帅又车,那是象棋。又钱又房,那是银行。 12、抵制丰胸手术,不要污染最后一片安全奶源! 13、早知道找个女朋友这么难,我就定娃娃亲了。 14、没有医保和寿险的,天黑之后不要见义勇为。 15、现在的孩纸真没礼貌,上课时老是不跟我讲话。 16、今天妈妈问我为什么抽烟,我说我喜欢吃烟灰! 17、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他们打的找去吧。 18、抽,是一种生活艺术;找抽,是一种生活态度。 19、一早醒来我以为我长大了,原来是被子盖横了。 20、女人喜欢长的坏坏的男人,而不是长坏的男人。 21、女人用丝袜征服了男人,男人用丝袜征服了银行。

22、我们不能一起出生,但是我们可以一起祸害苍生。 23、时间真的很宝贵,就差一秒厕所就被其他人抢了。 24、要不是老师说不能乱扔垃圾,不然偶早把你扔出去。 25、世界上我只相信两个人,一个是我,另一个不是你。 26、做与不做的最大区别是:后者拥有对前者的评论权。 27、不经历人渣,怎么能出嫁,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当妈! 28、一个气度不凡的外貌,甚至对野兽来说也是重要的。 29、你主动找我的时候我激动的都能做完整套广播体操。 30、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这是人最大的悲哀。 31、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32、我的领带又找不到了,是不是你昨天又没有找到抹布? 33、不要用那种小狗般无辜的眼神看我,会让我想吃狗肉。 34、昨天参加市里的放鸽子比赛、结果就我一个人去了…… 35、如果我不能死在她的心里,那么就让她死在我的手里。 36、睡眠是一门艺术——谁也无法阻挡我追求艺术的脚步! 37、每个成功的奥特曼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挨打的小怪兽。 38、洗心的不多,洗脚的满街。美德的罕见,美容的满国。 39、我每天除了吃饭的时间全在减肥,你还说我没有毅力? 40、谁说只有男人可以给女人性福同性恋不也照样挺性福。 41、你说你会等我回来,你确实等了,还找了一个人一起等。 42、喝白酒一斤,我绝对没感觉,因为喝半斤就已经喝死了。 43、出八分力,做十分成绩,留两分余地不至于那般身心疲倦。

有趣的关中方言

有趣的关中方言 方言,顾名思义,就是流行一方的语言,关中的方言很有特点。(图1) 一)源远流长 有很多方言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这些语言在古代是雅言,即社会流行的官语,就像今天流行的普通话。这些雅语有的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商、周时期,而大多数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比如:“失鬼”一词,就来自古代的“饰诡”。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就解释为“诡,变也”。关中人用“失鬼倒棒槌”来形容一些人搞歪门邪道。 二)民族串语 就是借用少数民族的语言。 据考证,关中人把父亲叫“大”,就是从羌族转借过来的。 再如:“嘎搭马希”就是维吾尔族语。 “喀里马查”、“瓷马咯登”就是蒙古语。 “托尔木”就是阿拉伯语。 三)约定俗成 百年以来,随着外商和传教士的进入,“洋”字就出现在中国人的词汇里了。在关中地区尤其是这样,凡是舶来品或者用机器制造的物品,都被贯以洋字。 如:面粉叫洋面面火柴叫洋火 蜡烛叫洋蜡肥皂叫洋碱 煤油叫洋油鸦片叫洋烟 机织布叫洋布水果糖叫洋糖 土豆叫洋芋番茄叫洋柿子 时髦叫洋来搞笑叫洋相 就这样,“洋”字被关中人无形中纳入了自己的语言体系。 四)吸收宗教词语

如:“阿弥陀佛”就是佛教语言, “寿比南山”就是道家语言, “上帝保佑”就是基督教语言。 五)读音转异 同样的字,由于地域的不同,读音往往也就有了差异。如:“说”,普通话读Shuo, 在东府地区读“雪”,Xue, 在西府地区读“设”,She。 又如:“水”,普通话读Shui, 在东府地区读“匪”,Fei, 在西府地区读“付”,Fu。 再如:普通话的“北京”,关中话念“北京”。 普通话的“上海”,关中话念“上海”。 六)用字有趣 最典型的,就是关中方言在形容词上的使用是非常有趣的。在形容人方面: 1.有用十二属相来形容和比喻的 如:贼的跟老鼠一样犟的跟牛一样 凶的跟老虎一样跑的跟兔子一样 大的跟龙一样毒的跟蛇一样 欢的跟马驹一样绵的跟羊一样 精的跟猴一样好斗的跟鸡一样

1、趣味方言

趣味方言教案一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的方言。比较、评价普通话与方言。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及其魅力。 二、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1) 通过网上搜索、询问父母或身边的人、查阅有关书籍,弄清我国有哪七大方言区,你所在的地区属于哪个方言区。 (2) 回忆或倾听别人的谈话,搜集并记录一些有趣典型的本地方言和其它方言。 (3) 想办法搜集一些方言俗语、谚语、歇后语。 (4) 跟着身边的人或媒体学说一两句方言,学唱一段地方戏曲。 三、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粤语歌曲《满江红》 学生听完后问:你能听明白歌词的内容吗?为什么? 2、教师导言:方言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话”。它是民族语言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分化的结果。学习了解方言,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方言区的人文风情。这节课 我们就来了解方言,学说方言。 (二)初识方言 1、小组探究。 ①什么是普通话? ②中国有哪七大方言区?分布情况如何?你所在的地区属于哪个方言区? ③你搜集到本地哪些有趣的或典型的方言? ④除了本地方言你还知道哪些其它方言?搜集到哪些其它方言?讲讲搜集这些方言时遇到的趣事。 2、全班交流 交流你们组探究的有关方言和普通话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①什么是普通话?(交流后用课件出示普通话的定义。) ②中国有哪七大方言区?将七大方言区的名称填写在书上的横线上。 ③七大方言区的分布情况如何?根据方言分布图判断自己所在的地区属于哪个方言区。(出 示方言分布图) ④交流你所搜集的本地方言。 ⑤交流你所知道的其它方言。 ⑥在搜集准备的过程中,你还知道了哪些关于方言的其它知识? (三)走近方言 1、教师导言:这些各种各样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有何差异呢?通过比较可知道。 2、理解方言意思。 ①同桌交流:一人说方言,另一人试着用普通话解释他所说的方言。 ②完成表格:把你搜集到的或听到的方言填写在表格中,并用普通话解释。 ③比较讨论:方言在语音上或词汇上跟普通话有哪些不一样?能举个例子吗? ④全班交流:举例说明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或词汇上的区别。 3、区分方言类别。 ①你搜集到哪些其它方言?是怎么搜集到的? ②你搜集到的方言属于哪个方言区? ③其他同学根据方言分布图判断所分方言区是否正确。 ④完成书中的表格。 4、感受方言趣味 ①将你搜集到的各方言区的俗语、谚语、歇后语摘录到书中的表格里。 ②组内交流:你搜集到哪些有趣的方言俗语、谚语、歇后语? ③小组竞赛:大家都来说一说,看哪个组说出的方言俗语、谚语、歇后语多而且有趣。 ④全班讨论:这些方言有些什么特点?和普通话比较哪个更幽默、风趣? (四)我学方言 1、学说方言 ①教师导言:这些有趣的方言中你对哪种最感兴趣?想不想学着说一说呢?快试试吧! ②在小组内学着说给大家听一听。 ③谁能上台学一学?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学的可能是哪个方言区的方言?用普通话怎么解释?

经典陕西方言

陕西土话才不土——没想到陕西话这么内涵!(转来的,有意见的劳烦您绕道) 2010-01- 12 03:48 | (分类:默认分类 好多不知道的的,陕西人来学习一下吧 古汉语中的“陕西话” 陕西人把“小”称为“蕞”(sui)。如陕西关中人常说:蕞马、蕞个子、蕞娃.... 王充《论衡》:“蕞残满车,不成为道。” "蕞残"指小而残缺的文章。《左传》:“抑语曰:"蕞 尔国。" 杜预注:蕞,小 陕西人把脑袋称为:“颡”,本意为额,引伸为头。孔子: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 陕西关中方言称父母或已经亡故的祖先为"先人"。《诗经.小雅.小宛》:“我心忧忧,念昔先人。” 陕西关中人把"妯娌"称为"先后". 《辞海?汉书?郊祀志上》:“神君者,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颜师古注:“孟康曰:‘兄弟妻相谓先后。宛若,字也。 陕西关中方言把“不耐烦”称为“叵烦”《说文》:“叵,不可也。”《正字通》:“叵耐,不可耐也。”叵烦,不可烦。 “咥”(音喋)字。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辞海:嫽--美好。《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之“嫽的太太”。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给《诗经》作注的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汉代的另一位大学者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也说:“嫽,好也。”此后,这个词便一直保存下来——不过,大多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如唐代的白行简在其《三梦记》中记有这样的诗句:“鬟梳嫽俏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丽的样子的。 “倭也”。指人漂亮,娇美。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关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喝汤(喝水)。说到“喝汤”,这汤非土话,乃文词也。蓝田人现在还这样说。汤即热水也。临潼华清池有个“九龙汤”(地热洗澡池),便是此义。 “瓤人”。陕西话里有“让人”读(瓤人)一词,指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记得中学课本里《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保留的够古老吧。 “彘”字。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是很古老的语言!《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拔剑切而啖之”。 “乡党”。“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和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了下来。 “毕了”(完了的意思)。来自古语:六王毕,四海一。 “林檎”。陕西农民将沙果称为“林檎”,一直以为名字很土,可是查字典,居然是文辞:高级汉语大词典,檎 qin ――“林檎”:落叶小乔木,开粉红色花,果实像苹果而小,可以吃。 国际标准汉字大词典,〔林~〕a.落叶小乔木,果实像苹果而小,是常见的水果;b.这种植物的果实。均亦称“花红”、“沙果”。 “得是得”。陕西话中疑问句的发问方式是将疑问助词“得是得”放在句末。日语中的疑问句发问方式和助词都与陕西方言基本相同(日语中用“得斯嘎”)。

可爱安康 有趣方言

可爱安康有趣方言 历史上安康曾有过多次移民,湖广等地百姓移民安康较多。安康的地理位置属南北交界,因而秦楚文化、仰韶文化的特点都在安康话里有了许多体现,加上移民后不同区域之间的融合,又是川、陕及关中的三界交汇处,使得安康的方言更加有特色。如果你请安康人帮你做点什么,他会回答你“没嘛哒”,其实就是没问题的意思。现将安康部分方言辑录于下: 有一种承诺叫“没嘛哒” 有一种零乱叫“鬼米日眼” 有一种纠纷叫“撤筋” 有一种称呼叫“客(们)” 有一种亲近叫“骚亲” 有一种无聊叫“急哇哇” 有一种搭讪叫“理识” 有一种慢叫“肉怂” 有一种恐吓叫“紧招呼” 有一种可怜叫“遭捏” 有一种糟糕叫“日眼” 有一种作秀叫“假马” 有一种骂人叫“挨刀的” 有一种疑向叫“么卵(子)”

有一种显摆叫“烧包儿” 有一种笨人叫“闷” 有一种健康叫“欢实” 有一种豪爽叫“撒脱” 有一种恶心叫“吝哇哇的” 有一种小心叫“过细” 有一种傻叫“洋谈” 把骂人叫“噘人” 把不同观点叫“隔求外” 把东西弄碎了叫“一包渣” 把做缺德事的人叫“短践” 把骗人叫“哄人” 把说话叫“佛话” 把反应慢的人叫“洋头日脑” 把调皮的小孩叫“这娃嘎得很” 把直截了当叫“处头丁帮” 把提醒要报复别人叫“招呼到” 把不怀好意的人吃饭叫“怂衣禄”把脑子不好使的人叫“次麻嗝噔的”把长的好看的小孩叫“这娃希得很”把坏人叫“哈人” 把上当受骗叫“着活了”

把人折腾了叫“把人给咋了” 把东西放下叫“把东西搁到” 把客厅叫“堂屋” 把脏得很叫“奈西” 把妻兄弟叫“舅老倌” 把胡说叫“哈嚼” 把稀饭叫“米汤” 把摔一跤叫“板个爬扑” 把快一点叫“一阵子” 把事多的人叫“筋文多” 把自己很满意的事叫“有搞场” 把没穿衣服的人叫“精钩子” 把事情办砸了叫“弄日塌了” 把偏房叫“耍子” 把睡觉叫“费觉”、“困醒” 把漂亮叫“排场” 把昨天叫“艳儿” 把很少叫“点把点儿” 把直走叫“端走” 把尖儿叫“秒秒” 把吃叫“七”或“掐” 把坐叫“挫”. (待续)

陕西方言研究报告

陕西方言词调查 身为一个地道的陕西人,曾为自己生活在这片热土上而自豪,耳濡目染,陕西方言粗旷豪迈,倍感亲切。历史上,陕西方言曾作为官方通用语被长期推广和普及,其内容博大精深。相传汉字为文字处补祖,仓颉所创造。仓颉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陕西方言划分更是细致,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甘肃宁县。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宝鸡市。关中方言区乃炎帝故乡,母为炎帝属的周族语言,即是炎帝语言。炎帝语言与炎黄融合的夏语近似,又由于地理近似,沟通频繁所以关中方言与河南方言同属中原官话。由于我家在关中一带,所以我将着重介绍陕西关中的方言,比如许多独特读音的字,与许多词语。 众多陕西方言中的字词都有其历史依据,古今诸多名著中大量运用陕西方言充分的表达了话语的准确性。关中方言的许多词都蕴含着我国古代的文化、制度等。首先介绍一些方言的词语:举些例子,一、两个陕西人在外地碰面会激动地说“咱俩是乡党”这样的话在别人看来定不理解,其实“乡党”就是老乡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乡党方言来历。这得从古代的民户编制说起。“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党”二字连用,指乡里,也就是同乡的人,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的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下来了,泛指居住地距离相对较亲的人。目前,用“乡党”几乎成了陕西人的专利。往往有人称陕西人是“陕西乡党”。二、“屋里人”。关中人,常把已婚妇人叫“屋

方言的有趣生动顺口溜口诀

方言的有趣生动顺口溜口诀 1小桃树弯弯针 顶上趴个小白妮 小白妮 好吃桃 .桃有毛 好吃杏.杏酸 买个花红面单单 2小板凳.四条腿 俺和奶奶呱嗒嘴 奶奶说俺木材料 俺把奶奶活埋了 奶奶夸俺好乖乖 俺把奶奶再拉 qiai 3鸡鸡磷搞大锤 搞大搞俺嘞弟们尽你挑 挑谁.挑王二奎! 王二奎不在家 挑恁弟兄仨 4月明地.明晃晃 开开马门洗衣裳. 洗嘞白酱嘞白 信个老婆木才shai 5一二三到南关 南关到.响大炮

大炮响.蹦老蒋 老蒋队伍后站岗, 打一打.退一退' 后面跟着游击队 6天黑了, 地昏了, 提盆的, 上门的, 脱肚肚, 睡乎乎 眼睛毛儿一滴鲁! 7小板凳儿磊磊luo,里面儿坐的哥哥哥哥出来买菜,里面儿坐的奶奶。 奶奶出来烧香,里面儿坐的姑娘。 姑娘出来梳头,里面儿坐的孙猴。 孙猴出来打仗,里面儿坐的和尚。 和尚出来念经,里面儿坐的先生。 先生出来算挂,里面儿坐的臭虫。 臭虫出来爬爬,里面儿坐的蛤蟆。 蛤蟆出来呱呱呱呱 1明月亮,明晃晃, 开开后门洗衣裳 洗得白,浆的光, 老爷儿太阳出来晒衣裳 2麻野鹊

麻野鹊,尾巴长, 娶了媳妇忘了娘; 把娘背到山坡哩, 把媳妇背到被窝哩 3小妞妞,戴兜兜, 扝着毛篮摘豆豆 欠你钱,还你钱, 俺有二亩梭草园, 长成树,截成板 百岁老人做成船。 放到南洋泡几年, 泡成铁,打张镰, 割蒺藜,茬路边, 挂羊毛,织成毡, 卖了毡后还你钱 退班生,脸皮厚, 机关枪,打不透。 1俺上高高山,恁上低低山, 俺吃洋白面,恁吃驴粪蛋。 灯楼会,灯楼会,灯楼灭了回家睡... 小两口去串亲戚 2大黑驴儿,小黑驴儿, 黑驴走开有意思儿, 黑脊梁骨,黑眼皮儿, 还有四条黑蹄子儿,

济南方言大全-超级有趣,不看后悔奥

在济南,有一种拖延叫迂磨,有一种不着调叫瞎包,有一种别扭叫弯厌,有一种霸气叫尔力,有一种苦恼叫木乱,有一种抚摸叫扑拉,有一种说话叫落落,有一种堕落叫论堆,有一种称呼叫老师儿,有一种闲聊叫拉呱,有一种欺骗叫点划,有一种寒暄叫干么起,有一种凳子叫捂扎子,有一种冰棍叫爽…有一种赞美叫杠赛来,有一种多动叫嗦衣,有一种纠缠叫腻歪,有一种驱赶叫拔腚,有一种郁闷叫秫米,有一种凑合叫截就,有一种吹牛叫崩没根,有一种动弹叫顾拥,有一种无奈叫个应,有一种计算叫目量,有一种表现叫演道…有一种玩叫狼窜;有一种喝酒叫滋洇;有一种变质叫丝孬;有一种占便宜叫拾漏毛;有一种漫不经心叫木木哒哒滴;有一种奇怪叫尧巧;有一种姿势叫古蹲;有一种土气叫毛格;有一种害羞叫秀米;有一种装X叫揍适;有一种尴尬叫跌卸;有一种看叫撒么;有一种傻叫潮吧;有一种说话叫吱外;有一种踢叫驱啦;有一种动作叫合撒、扑拉、抿化;有一种吃叫漱啦;有一种炫耀叫片啦;有一种别扭叫难揍;有一种高兴叫喜得上。有一种恶心叫干越;有一种胃酸叫离心;有一种邻居叫邻身家;有一种大气叫场面、规矩;有一种寻找物品叫对或、淘换;;有一种看叫露侯;有一种小孩叫么子;有一种打盹叫迷瞪;有一种结束叫煞戏了;有一种歪叫乔偏;有一种不圆叫龙湾;有一种差劲叫疵毛;有一种味道叫甜么索滴;有一种什么叫郎咸芝麻盐;有一种不高兴叫死眉塌啦眼;有一种拒绝叫甭价;有一种昵称叫熊行行子;有一种昨天叫夜来有一种故意叫得为滴;有一种骂人叫卷;有一种调皮活跃叫狗乱;有一种

不顺嘴叫咬瘪嘴;有一种糊弄、不重视叫胡而马约滴;有一种不直叫曲里拐弯滴;有一种松懈叫懈儿咣当滴;有一种敲打叫磕打;有一种不吉利叫丧门;有一种动手动脚叫戳几;有一种流汗叫汗拼拼滴;有一种不完整叫半截儿不拉块儿;有一种生病叫闹阵侯;有一种爱哭鬼叫哭别虎;有一种着急叫草鸡;有一种洗衣服叫酬一把;有一种赖皮叫耍泥腿;有一种不舒展叫箍除;有一种自大叫胀饱;

陕西关中方言中一些生活常用语

陕西关中方言中一些生活常用语 1. 制达-----这里 2. 雾达-----那里 3. 啊达-----哪里?一般回答用:瓦 4. 啊四-----哪?哪个是?一般回答用:握四 5. 野儿个-----昨天 6. 前儿个-----前天 7. 后个-----后天 8. 明个-----明天 9. 年四个-----去年 10. 截活-----厉害 11.截-----吃饭、打人 12. 四火-----试一试, 13. 难场-----困难,不容易办的 14. 谝喔-----聊天,说话 15. 扎式-----摆架子,打肿脸充胖子 16. 花搅-----开玩笑、恶作剧、取笑 17. 禅活-----好,舒服 18. 骚情-----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 19. 木乱-----不舒服、不适,思绪烦乱 20. 罢列-----一般,还行、过得去 21. 马卡-----差劲 22. 幕囊-----行动迟缓、浪费时间的行为 23. 细香、细法-----细致、仔细节省。

24. 了咋列-----很好,很美,非常好 25. 扑西来海-----邋遢、不整洁、不干净 26. 跟前-----周围、附近 27. 麻达-----麻烦、问题 28. 麻米儿-----不讲理、不明事理。 29. 瓷马二楞-----不机灵,迟钝。 30. 克里马擦-----快点,形容人动作快。英文:hurry up 31. 毙咧-----完蛋了,指事态无可挽回。 32. 噶达马西一和滩一-----乱七八糟一大堆 33. 列远-----一边去,离远点 34. 都成怂咧-----都成什么样了啊? 35. ….成嘛咧-----程度形容词,例如快成嘛咧,漂亮成嘛咧 36. 饿贼-----不太文明的用语,表示很惊讶的感叹。 37. 日踏了-----死了坏了糟了 38. 饿-----人称代词我 39. nia-----人家 40. 再-----咱们 41. 伙计-----一般指朋友、哥们、女孩子的男朋友 42. 怪----厉害 43. 寺-----是 44. 社-----说 45. 博-----不,例如:"你包社列"就"是你别说了" 46. 灾拐-----哈耸 .坏蛋, 47. 锤子-----特指男人的东西在女性面前禁说 48. 辟-----滚, 常和远连用如匹远

萍乡有趣的方言

萍乡有趣的方言 2008-04-15 19:30 蔬菜: 黄瓜/青瓜→勒瓜(因为浑身长满了刺‘剌’,我们当地以青瓜更为常见) 茄子→紫瓜(很显然,因为是紫色的) 地力→“糍古子”(不知该怎么写,反正我们就是这么念的) 南瓜→金瓜(可能是因为颜色金黄吧) 空心菜→“翁菜”(不太清楚怎么写,大概是口语) 大白菜→黄牙白(俗称吧) 蚕豆→大豌豆(因为颗粒大) 青豆→小豌豆(因为颗粒比蚕豆小) 茭白→高笋 板栗→椭栗 卷心菜→包心菜 红薯/白薯→番薯 土豆→洋芋头(以前曾经这么叫过) 玉米→包粟(口语念“bao xiu”) 水果: 橘子→柑子(橘子用本地话比较拗口) 金橘→金钱橘(更形象的表现了吉祥的涵义) 肉类等: 猪舌头→招财(因为俗称猪浑身都是宝嘛,所以每个内脏都有一个吉祥的称呼)猪脑花→猪脑稀(俺不敢吃这东西) 鸡肫(或其它的肫)→庆子(不清楚内涵,可能是指庆祝生子的意思吧) 鸡血(或其它的血)→旺子(表示兴旺的吉祥意思) 鸡翅(或其它的翅膀)→鸡页胳(方言方言) 蛋→嘎嘎/卜卜(有句玩笑话叫“嘎嘎炒卜卜”,意思就是鸡蛋炒鸡蛋) 其它食品: 本地宽粉→米面(与河粉相似) 本地发酵豆腐→酶豆腐(类似腐乳,无汁) 本地咸菜→擦菜(因为做的时候要在搓衣板上反复擦) 腌鱼→扎鱼(本地的腌鱼为红色的) 米粉→扎粉 豆腐花→水豆腐 透明凉粉→凉水(于是黑凉粉在我们那叫做黑凉水) 小馄饨→包面 米粉团→米古/粑粑 青团→艾米古/艾粑粑 豆腐皮(素鸡)→蛋白肉 昆虫或其它动物:

蝉→“分几”(实在不知道怎么用国语来描述那个字,用英文大概是[fen]) 蟑螂→油贼婆 蝗虫→禾鸡婆 跳蚤→狗蚤 蚊子→蠓子(谐音) 家蝇→饭蠓子(不知是不是这个字) 野苍蝇→屎蠓子 螃蟹→爬拐 鳖→塘鱼 物品器具: 抽屉→斗 簸箕→绰灰斗 饭勺→饭瓢 窗口→槛眼(比较乡土的说法) 枕头→枕脑 竹条→篾(mie) 杯子→斟子 厨房→灶下 厕所→蹲司 坟墓→地(扫墓为“卦地”) 生活相关: 痱子→沙鼻子 头发里的虫子→色婆(子) 口水→谗水 人物称呼: 妈妈→“恩咩”/娘老子(用文字表现可以是“母妈”,音标则是[n-me]) 爸爸→老公子/“呀”老子(通常称呼爸爸习惯叫做“呀”,乡下也有叫爹爹[dia]的)小孩子→伢妹几(伢代表男孩,妹代表女孩,合在一起统称为小孩) 婴儿→毛毛几 儿子→崽 男孩→乃古/乃几(念[lai]) 女孩→妹几 老婆→婆娘 老公→男子人 中年妇女→婆尼人 疯子→癫婆子 乞丐→讨米叫花子(其中“花”通常念[wa]) 笨蛋→懵古/“磨”气(谐音) 宝贝→嫚嫚几 典型生活用语:

陕西关中方言正字

陕西关中方言正字 秋季是个容易让人思考的季节,更容易引起“落叶归根”一类的幽思。掐指算来,“孩儿立志出乡关”已经十有二年!就像越是古老的历史和传说总是吸引人的兴趣一样,越是远离故乡,越是喜欢琢磨哪里的山水风物、民风民俗,那讲了几千年的铿锵有力的方言更是让人如饮醇酒,醉迷其中。近来,看到身边很多书报刊上的文字、电视电影戏剧的台词,甚或朋友聊天时,都喜欢用直来直去的关中方言直抒胸臆,可惜,山川陵替、风俗变换,许多人已经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话语为何物、何意了,更不用说用正确的书面字词来交流。所以,感慨人文之废阙,痛惜语言之日渐苍白,于无可奈何之下,平时偶有方言方面的豁然有得,辄随手记之,以期有补于世人之语用,以见社会文化之变化。 1、笸(po)篮:小时候经常在各家里见到的,一种竹编的用来盛放剪刀、针线、碎步条等杂物的器具,圆盆形,直径约30多厘米,有的外面还有油漆;关中有的地方读作pu'lan; 2、靸(sa)鞋:作名词讲,为一种没有后鞋帮的鞋,类似于今天的塑料、橡胶等各类材质的拖鞋;也可作动词讲,即没有完全穿上鞋,把后鞋帮踩在脚跟下,靸拉着鞋; 3、褯(jie)子:即尿布。关中有的地方读为qie'zi; 4、挦(xian):即在众多的一物品中检挑出东西。如:我给你挦头

上的棉花絮、挦身上的头发;5、苶(nie):即精神不佳、没气力、不爽,“今天娃发烧了,有些发苶。”;6、朘(zui):关中人骂人或表示愤怒,常吐口而出:朘子,读chui'zi。指的是男人的生殖器。古书中有“比如婴儿,未知牝牧之合而朘作……”;7、蓍(shi):蓍草,古代常用来占卜,占卜便经常与鬼神有关。今之陕西人常说“胡日鬼”,其实是胡蓍鬼之误。从乱占卜、心不诚,进而形容人办事不认真、生活凌乱等;8、踅(xue)摸:现代汉语字典的解释是:寻找。在关中方言中,也有思考、考虑的意思。如:我踅摸着干点啥买卖;9、发噱(xue):现在汉语里是笑的意思。关中方言中指孩子不听话,或因身体、精神不舒服而表现异常;10、恓(xi)惶:关中方言指可怜、穷苦的意思;11、熥(teng):现在年轻一代的陕西娃已经很少说这个字了。它是指将凉的饭菜、食物放在锅里等蒸热,就是普通话里的馏; 12、稙(zhi):稙玉米,就是早熟的玉米,其生长期较短。与其相反,苠(min)玉米则是一般的生长周期长的玉米; 13、瓜(上尺下从):后面这个字竟然打不出来,所以老乡们整天用它,却不知道怎么写,也有情可原。此字念song,指男性的生殖器、精液之类;还有一个骂人的话“瓜屄(bi)”,陕西人读音gua'pi,就是指的女性的生殖器。可见,乡村野人用什么来衡量一个人。有人将瓜(上尺下从)写作“瓜怂”,是不对的。查一下字典就知道,怂,是惊怕的意思,与傻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