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回顾

第一节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回顾
第一节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回顾

第一节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回顾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课大多是在机房上,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知识部分更适合在教室上。如何把讲授课讲得更精彩,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课题。八中的信息技术组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库,以视频为主,也有图片、文字等。将资源库与教材有机整合,既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脱离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体现了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教材的加工处理和延伸的能力。

具体到《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回顾》这个题目,选自于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信息技术》第四册,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基础”,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中的内容。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并不是教材中主要的内容,仅出现在“知识链接”中。教材中提及的不多,正好为教师加工整理提供了发挥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有两条主线。一是知识主线,以传递信息为线索,按前后顺序讲解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如果仅按时间为序,课堂很容易变得枯燥,像是流水账一样,因此渗透了德育主线。传递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造纸术、印刷术是中国的骄傲,古代中国信息技术远远领先,只是近代时慢慢落后了,可是当代中国正奋发努力、迎头赶上。银河、天河等巨型机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中国的信息技术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从而引出要把“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创造”,这时课堂也在此高潮时结束。

三、教学过程分析

1. 导入

以 1999 年拍摄的《黑客帝国》电影的图片,引出现在信息化社会不再是个传说。然后复习了什么是信息技术?

纵观历史,正因为人类在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管理信息和表达信息方面的信息技术一次一次的进步,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滚滚向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回顾一下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相关情况,以及对于现在的信息技术应该如何处理。

2.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发生在三万五千年——五万年前,时间对学生来说太久远,如果没有视频,学生是无法想象出远古的情景。在观看视频之前,要求学生考虑三个问题: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标志、时间、意义。

通过讲解,学生了解到语言成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可以分析得出,以语言为标志的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在获取信息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3.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

有了语言,如果距离比较远怎么办?人类在漫长的生活中想方设法进行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我通过一张图片引导学生真正意义的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与文字有什么关系,再看一段视频,然后进行总结:标志、时间、意义。

人类由于记载和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需求而创造了文字,并且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完善。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理解文字的出现让人们可以长期存储信息,跨时间、跨地域地传递和交流信息,因此和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对比,以文字为标志的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在存储信息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4.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文字写在竹简上,太重太沉,怎么办?写在丝绸上,又太贵。遇见难题后,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就应运而生了。这部分知识我仍是通过短片让学生了解的。

我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印刷术,都是在我国印刷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印刷术和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并称为我们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它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对人类文明的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强调了德育渗透。

5.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一、二、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离人们还比较遥远,但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离我们就十分接近了。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我多采用的是讲故事的方法。比如,莫尔斯、泰坦尼克号等。

电报发明人莫尔斯,是一个传奇人物,学生们几乎是想不到他原来的职业是画家,这就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电,从此痴迷不已。1844 年 5 月 24 日,在座无虚席的国会大厦里,莫尔斯用他那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双手,操纵着他倾力十余年心血研制成功的电报机,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讲到了莫尔斯,肯定要提到与之相关的莫尔斯电码,我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工作原理,并且展示了 26 个英文字母所对应的莫尔斯电码的示意图。而我这时暗藏玄机,学生听一段电报的声音后猜出是什么?有的学生猜出来了“ SOS ” 这个词,学生听得多,但未必知道“ SOS ”到底是什么声音,自然我又引出来与“ SOS ”有密切关系的故事。

现在的学生对于电报接触很少,但电报对于信息技术发展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我使用了一个模拟发报的软件,学生争先恐后的上来尝试。

我通过这些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在快乐的参与中学习到了新知识。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可以说是人类重大变革的转折点,从此以电作为载体的各种发明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在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管理信息和表达信息方面的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开启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6.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1946 年 2 月,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随及以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为标志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就应运而生了。从那时起,计算机的发展速度之快及应用范围之广,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计算机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更熟悉的了,因此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多采用的是“讨论法”:现在的信息技术如何影响着你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再观看视频《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这样可以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纵观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第一二次之间隔了几万年,二三次之间间隔缩小到了几千年,这个趋势一直在延续。在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后仅仅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就开始了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快。

7. 中国信息技术发展

世界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变革,但是学生对于我国有代表性的机型并不是很了解,如:跨银河、迎曙光、显神威。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这也是本节课“德育主线”的体现。

介绍“银河一号”时,把它放在世界中进行比较,是继美国、日本,世界上第三个运算速度 1 亿次以上的机器。而介绍“天河一号A ”时,由于当时它已经是世界上最快的电脑了,就没必要和其它国家比较了,而是与普通电脑、与人进行对比,用数据说话!学生当时震撼了!

信息技术发展将把中国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中国也将从现在的世界加工厂变为未来的世界办公室。这个过程还是任重道远的,同学们共同努力吧!这样就结束了本节课。

【教学反思】

1. 正确的选择资源很重要,而适当的利用资源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次信息技术革命都使用的视频,在观看视频短片之前,提醒学生关注每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标志、时间和意义,由于人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这样做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到关键问题上,提高收视效果。在每次观看视频之后,会让学生总结、进一步提炼观看的内容,这样会对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帮助的。

2. 上课时采用了视频、软件、图片等几种手段的组合应用。

比如莫尔斯电码发报的原理,学生没有见过电键,但是通过软件,学生亲自见到了莫尔斯电键的结构,并且还通过软件亲自尝试了一下发报的乐趣,给学生们留下了比较好的印象。

3. 教师在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之前,先让学生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

如信息技术对学生现在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影响,以及根据五次信息技术的发展,预测一下未来的信息技术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学生会想哪些是我想到的,哪些是我没有想到的,同样可以提高收视效果。

4. 不足之处

( 1 )用黑客帝国的图片作为课堂导入不合适,应该改为视频比较合适。

( 2 )电话等发明人,虽然作为一般了解,但是速度也有点快了。

高中信息技术第一二章综合练习(含答案)分解

第一、二章综合练习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信息特征的是() A、特殊性 B、载体依附性 C、独立性 D、保密性 2、王云用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搜索李清照的《声声慢》全文,最有效的关键字是() A、李清照声声慢 B、李清照的声声慢全文 C、声声慢宋词 D、《声声慢》 3、关于网络犯罪的案件层出不穷,为了保护自己,我们应该()。 A、在上网时要对自己的身份信息保密,不要轻易透露 B、和网友公开自己的身份 C、争取与网友当面交流 D、多和网友使用视频交流 4、下列选项中,属于音频文件格式的是() A、 B、 C、 D、 5、校园电视台的记者需要经常在外面采集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类型的素材。下列采集设备中不需要的是() A、数码摄像机 B、录音笔 C、扫描仪 D、数码相机 6、在线访问百度文库查找阅读三维动画制作的相关文章,一般查找的步骤应该是()。 ①浏览所选文章内容②明确目标,登录百度文库 ③提炼相应的关键词④输入关键词,执行检索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②③④① 7、下列关于从因特网上下载文件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片可使用“点击右键→图片另存为”的方式直接下载

B、利用下载工具可以做到断点续传 C、下载任何文件,用下载工具下载肯定比直接下载方便快捷 D、单个小文件的下载使用直接下载的方式比使用下载工具要方便 8、下列信息发布方式中,适用于会议、发布会等场所的是() A、网站 B、广告 C、电子邮件 D、电子演示文稿 9、我国著名学者王选教授主持研制了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这个事件发生在第()次信息技术革命时期。 A、二 B、三 C、四 D、五 10、在网络中检索符合“贵州”和“梵净山”的信息时,应使用逻辑运算符将关键词组合起来,其正确的表达方式为() A、贵州梵净山 B、贵州梵净山 C、贵州 = 梵净山 D、贵州梵净山 11、“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的标志 A、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B、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 C、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D、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 12、下载软件一般都带有断点续传功能,其作用是() A、能同时下载多个文件 B、下载过程中断后,能接续已下载的内容继续下载 C、下载同一个文件的用户越多,下载速度越快 D、让计算机进行下载任务时还能进行其他网络操作 13、用百度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搜索韩寒的小说,最有效的关键字是() A、韩寒小说 B、韩寒的文章 C、小说 D、韩寒 14、以下行为没有侵犯知识产权的是()

2020年《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试讲稿

2020年《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试讲稿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试讲稿 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初中信息技术组的01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回答,在当今社会是如何获取信息呢? 师:对,是通过计算机网络。那自从有了人类,信息是如何被感知、接收、传递、分析和处理的呢? 师:同学们的答案有很多,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能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二、新课教学 师:老师播放一段信息技术发展的视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如下问题:信息技术发展经过了几次革命,以及每次革命的作用都有哪些?视频播放完毕后,给大家5分钟时间,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讨论问题。时间到后,请小组代表回答。 师:时间到,请第一组的代表回答信息技术发展经过了几次革命。 师:非常正确,信息技术发展经过了五次革命,分别是语言的形成、文字的产生与应用、造纸与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电话电报的发明与应用、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那哪一小组讨论出了每一次革命的作用? 师:同学们都不举手,看来,这个问题把你们给难住了。没关系,我们先做两个游戏,放松一下,说不定你们马上就想到答案了。 师:第一个游戏是“你来比划,我来猜”,题板上有一个成语,需要两个人为一组参与。其中一个同学不能说话,只能通过手和身体的比划的形式来描述题板的内容,另一个同学来猜成语。老师共准备了10个题板,一共需要10组同学参与,每组参与者一道题,发出声音则游戏失败。请参加游戏的同学自由结合,依次上台。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吗?

师:这位女同学,你请说。哦,这位同学说,通过这个游戏,她发现了语言的作用———语言可以快速准确地表达信息。 师:下面,再请两组同学参加一个游戏:两组同学都分开,一个站在教室的最前面,一个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其中一组前面的同学用最小的声音说一句话,后面的同学认真听,把听到的话说出来。另外一组前面的同学把想说的话写在纸条上,然后传递给后面的同学,后面的同学看到后把他所表达的信息读出来。其他同学保持安静。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又有什么收获呢? 师:这次好多同学都有发现,请A同学来说。A同学发现了文字产生的作用———扩大信息传播的距离。师:同学们通过游戏有不少发现,现在休息一下,看几个视频,看你们还有没有发现。 视频1: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作的过程。看完后请同学们总结造纸和印刷术发明的作用。 师:B同学,请你来说。 师:B同学说,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使信息得以很好的保存,不错,请坐。我们再观看视频2:电报、电话发明的过程及其影响。看完后,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尝试总结电报、电话发明的作用。 师:好,请同学们一起告诉我你们的发现。对,电报、电话的发明,使人类能够利用电能传递信息。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结合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实例,进行讨论并体会计算机的出现带来的影响。

信息技术革命的重新界定

信息技术革命的重新界定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技术革命。其影响之广泛,意义之深远,是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所不可能比拟的。过去的工业技术革命,均是为了把人类从沉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人类体力的增大与外部器官的延伸;而这次技术革命,却是把人类从繁杂的脑力劳动中摆脱出来,是人类脑力的增大。古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Stephen.J.Gould)曾经写道:“我所读到的生命史,是一连串稳定状态,其间有少数迅速发生的重大事件所界定的间隔,并借此建立了一个稳定状态。”[1]这个历史的间隔即所谓的技术革命。虽然人们对技术革命的存在及历史地位予以承认并达到一致,但对于技术革命特别是20世纪以来所发生的新技术革命的划分以及起始时间,在认识上仍有相当差异。人们从不同的认识角度,用不同的认识方法,对客观历史进程作出多种不同的描述。然而由于科技革命不仅是研究科技历史的重要工具(例如,世界古代科学史与近代科学史的分期线是1543年,即哥白尼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的出版,这也是第一次科学革命的开始),也是研究社会问题的基点之

一。这是因为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领域的变革,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法、思维方式的发展。因此对上述问题的澄清和界定,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关于称谓 当今学术界,对于上述新技术革命的称谓,至今还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科技革命,称谓竟没有为世人基本认同,似乎与其伟大意义难以相称。总结众多学者的描述,这场新技术革命常见的称谓有:“现代科技革命”、“新技术革命”、“第三次浪潮”、“第三次或第四次科技革命”及“智能技术革命”等几种提法。这些称谓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指征这场科技革命,但让人总觉有所不足。鉴于以下理由,我们将这场新技术革命称为“信息技术革命”。 理由一:“现代科技革命”中的“现代”和“新技术革命”中的“新”这两个词都是时间概念。“现代”一词对于现代的人们可以确切地知道它所指的内涵,但几百年以后,仍用“现代”来指征这场科技革命,则就难以切中了。而“新”字,今天可以称“新”,他年可能应该称“旧”,因此,也没有揭示这场科技革命的基本特征[2](P9)

第一节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回顾

第一节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回顾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课大多是在机房上,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知识部分更适合在教室上。如何把讲授课讲得更精彩,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课题。八中的信息技术组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库,以视频为主,也有图片、文字等。将资源库与教材有机整合,既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脱离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体现了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教材的加工处理和延伸的能力。 具体到《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回顾》这个题目,选自于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信息技术》第四册,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基础”,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中的内容。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并不是教材中主要的内容,仅出现在“知识链接”中。教材中提及的不多,正好为教师加工整理提供了发挥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有两条主线。一是知识主线,以传递信息为线索,按前后顺序讲解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如果仅按时间为序,课堂很容易变得枯燥,像是流水账一样,因此渗透了德育主线。传递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造纸术、印刷术是中国的骄傲,古代中国信息技术远远领先,只是近代时慢慢落后了,可是当代中国正奋发努力、迎头赶上。银河、天河等巨型机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中国的信息技术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从而引出要把“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创造”,这时课堂也在此高潮时结束。 三、教学过程分析 1. 导入 以 1999 年拍摄的《黑客帝国》电影的图片,引出现在信息化社会不再是个传说。然后复习了什么是信息技术? 纵观历史,正因为人类在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管理信息和表达信息方面的信息技术一次一次的进步,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滚滚向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回顾一下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相关情况,以及对于现在的信息技术应该如何处理。 2.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革命对全球经济贸易的影响及选择(上) 2001-05-14 外经贸部发展司副司长王子先 当前,席卷全球的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给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已经并还将逐步显现。信息化与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正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所指出的,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生活中出现,人类正面临巨大的飞跃,面临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巨变和创造性的重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葛洛庞帝教授将未来的时代称之为“比特的时代”,并用“一网打尽全世界”来描述因特网,充分表明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技术革命的重大意义。比尔·盖茨指出,信息高速公路将越过国界,把信息和机会播入发展中国家,价格低廉的全球通信能把各地的人们卷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既面临历史性机遇,也将面对巨大挑战。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认清形势,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政策,我们才能迎头赶上,取得主动。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突破始自计算机的发明。以二进制为基础的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处理能力,始于80年代初的个人计算机(PC)革命是信息革命的一次高潮,使更多的家庭和个人能直接分享到信息革命的好处。 进入90年代,信息化浪潮更为强劲,“信息高速公路”这一设想的提出和付诸实践,掀起了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热潮。 美国是信息高速公路设想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克林顿总统把兴建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国策,1993年9月制订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Nil计划),要求在1997年正式建成信息高速公路。副总统戈尔是该计划的具体组织者。

注:美国政府提出的“N II计划”特别强调了“全民服务”的概念,当完成该计划时,不仅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要做到“信息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在2000年把美国的“每一间教室、每一家医院的诊所、每一家图书馆”联结起来。 美国还推动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1994年9月美国提出“全球信息基础结构(Gll )”的建议;1995年1月美国政府发表了《全球信息基础结构:合作日程》;1995年2月美、加、德、英、法。日、意等7国在布鲁塞尔召开了部长级会议,讨论了全球信息基础结构问题,推动了这方面的合作。 在这一时期,世界上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制订了自己的信息化计划,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入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队伍。

1.2 信息技术的应用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 ) 次革命。 A、2 B、3 C、4 D、5 2.最近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的应用。 A、计算机 B、电报 C、电视D电话 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与第( )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密切联系。 A、一 B、二 C、三 D、四 4.信息技术的英文全称是( ) ,简称IT。 A、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nformation Technique C、Communication Transmit D、Information Transmit 5.现代信息技术是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以为支柱,以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 A、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 B、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 C、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 D、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 6.“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形容一个人的知识非常多,家中的书多的以至于搬家时要用车来拉,因为当时的书是笨重的竹简。从而使得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极为不便,从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应该是属于第几次信息技术革命以前的事() A、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B、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 C、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D、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 7.当今的计算机已经能够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这要归功于信息的( )。 A、娱乐化 B、数字化 C、电子化 D、网络化 8.( )使得人类在信息传递方面首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A、印刷术的发明 B、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C、电话、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D、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9.下列有关信息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通常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其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B、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近期内电子出版物会完全取代纸质出版物

信息技术革命

一、信息技术革命 二、信息化内涵 三、信息化管理与运作 四、组织与管理 一、信息技术革命 1.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 科学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特别是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因素。人们习惯上把因为科学技术革命导致的人类社会的全面突变或革命性变化称作“化”,如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等,而对应的社会形态被称作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等。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深深地刻着科学技术的时代烙印。 “刀耕火种”即农业工具的发明和作物知识的发现——农业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逐步摆脱狩猎和游牧的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它经过了上千年的历程。 200年前,机械与能源即工业的科学技术革命,利用机械力、蒸汽、电力、石油等动力方面的变革,实现人类体力上的解放,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场能源革命。机械化、电气化导致的社会化大工业生产方式,把人类带入“工业社会”。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发展——信息的科学技术革命,使得信息迅速赶超上材料、能源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决定性力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走向社会化、产业化。这种变化不仅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社会运行机制,而且还贯穿于各种社会职业活动之中。结果是:社会经济的信息投入产出比迅速增长,社会交往合作不断加强,科技与经济加速发展。发生在现代社会中的这一变化趋势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化”。信息化把人类带入“信息社会”。 无处不在、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信息系统和主导现代社会发展的支柱——信息产业,成为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标志。 2.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它们相当于人类的思维器官、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 与半导体材料紧密相关的微电子技术是它们的基础。微电子技术是指在几平方毫米的半导体材料上,用微米及亚微米刻蚀加工技术,制作成成千上万的晶体管构成的微缩单元电路,并应用这些电路装配成各种微电子设备的总称。通俗地讲,微电子技术就是一门使电子器件或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技术。其基本构成是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其特点是精细或超精细的“微”加工技术,是一种节约材料、能源、空间和劳动的技术。其技术工艺新、更新换代快、

人类历史上的6次信息革命

人类历史上的6次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语言的产生 这次信息革命是解决信息分享。因为发明了语言,信息可以分享,猿这种动物,对于世界的认知,就不再是一只猿自己的认知与理解,而是可以把众多的猿认知与理解收集起来,分享给大家,这样大大提升了猿对世界的认知,也加快了猿的进化速度,这也是人类出现的一个重要力量。 第二次信息革命:文字的出现 解决信息可以记录,信息如果不能记录,所有的信息是稍纵即逝的,靠人脑无法进行较为精准的记忆,也难以传承。所以必须需要记录。文字的出现,根本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基础。没有文字就没有历史,没有文化,没有传承,也难有人类文明。 第三次信息革命:纸和印刷术 解决信息远距离传输。信息只能近距离传输,人类文明的传播速度就慢,印刷术的出现,让信息可以大量的远距离的进行传播,加快了文明的发展速度,发展较快的文明,用更快的速度向其它地方进行渗透,各种文明也是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纸和印刷术创造了古代文明的高峰。 第四次信息革命:无线电的发明 解决信息的远距离实时传输。虽然纸和印刷术让信息做到了远距离的传播,但是它效率低,速度慢。能不能让信息相隔很远距离能实时传输,这是近代信息革命的课题。无线电的发明,实现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电报、广播让全球的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能力也大大加强。 第五次信息革命:电视的出现 解决远距离的多媒体的传输。电报和广播这类信息,已经非常强大,但是它信息量小,媒体形式单一,主要是以声音为主,文字信息也非常简短。人类渴望实时多媒体的传输。电视终

于出现,电信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物,同时它信息量大,媒体形式丰富,成为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今天最主流的媒体平台,大大改变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改变了人们的娱乐和生活模式。 第六次信息革命:互联网 让信息成为双向交互的传输。要让多媒体的信息传输从广播、电视这种单向的平台转为双向交互,必须要有新的技术出现。当代最有创造性的信息技术就是互联网,它不仅让信息做到了远距离、实时、多媒体、双向交互的传输,在这个技术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也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格局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语言创造了人类,文字创造了人类文明,纸和印刷术达到古代文明的最高峰,无线电创造了近代文明,电视标志着现代文明,互联网是当代文明最高峰。今天我们站在一个信息革命的全新起点,这就是第七次信息革命,第七次信息革命就是智能互联网。 互联网经过几十年发展,传统互联网已经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走到的瓶颈,未来的机会将是全新的智能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信息革命,它追求的是自由、开放、共享,把人类的信息革命推向了极致,相距几千公里,人与人之间可以用互联网进行实时、高速度、多媒体、多向交互的信息交流,在这个背景下,人类正在经历着信息爆炸。 当互联网发展了几十年,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再往前发展是什么?更高的速度,更多的信息? 传统互联网已经面临了瓶颈,下一个机会是智能互联网 毫无疑问,智能互联网依然需要和传统互联网一样的高速度的网络,这个网络不仅需要高速度,它还应该是广域覆盖,在社会生活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实时和泛在的。也就是说,任何人,在任何地方,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室还是在移动的交通工具中,在野外,都有一个网络存在,他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个网络。高速度的网络是智能互联网的基础。 除此之外,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完全改变了我们对网络的理解。传统的网络还只是信息传输,我们只关注到信息的流动,而很少关注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因为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使用网络,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习题练习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信息及其特征 1.1.1丰富多彩的信息: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物质存在的一种方 式、状态或运动状态,也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一般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信息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 1.1.2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比如,交通信息既可以通过信号灯显示,也可以通过交通警察的手势来传递;文字信息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存储和浏览。可见,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或传播出去。因此,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也同时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和可转换等特点。 (2)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它并不能给人们直接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如学习材料、娱乐信息等;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如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获取准确的方位信息实现导弹的精确制导。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在加工与使用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统计以及其它方式的处理,可以获得更重要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招聘信息、油价信息、高考信息等等 例子: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及。 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 中国将出兵朝鲜 (3)实效性:信息往往反映的只是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比如,交通信息、股市信息、天气预报、会议通知、求职报名、市场动态等都在不断地变化。 (4)共享性: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而且一般情况下,信息共享不会造成信息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即信息可以无损使用。 (5)不完全性。如盲人摸象

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课题: 1.2.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 授课时间:2015年9月日 授课教师:艾尔开西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主题: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 内容: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是责任,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网络聊天室、公告栏等公共场所,要语言文明,轻松幽默,不辱骂他人;对求助者,要出于爱心,尽力相助;与网友交流,要真诚友好,不欺诈他人;等等。 二、教学目标: 1、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3、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 四、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六、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七、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

生一起小结等等。 八、教学过程: 【导入】 以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信息的四个特征? 答:1、载体依附性 2.信息的价值性。 3.信息的时效性 4.信息可以共享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新课内容】 (一)信息技术的概念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二)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三)信息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意义(教师举例说明): 1、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是对以往信息技术的超越,使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得以日益改善。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 1、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 2、掌握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3、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讲授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请大家翻开教材的封面——“信息技术”,在我们的印象中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电脑课,那么今天我们首先来弄清楚,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请大家自己阅读教材了解下面几个方面:(10分钟) 1、什么是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小结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例如:马拉松比赛的起源 “马拉松”比赛起源于一个希腊历史故事。马拉松是希腊的一个地名,公元前希腊与波斯两国在马拉松村附近进行了一次会战。希腊军队以少胜多,打败了强大的波斯侵略军,取得了胜利。当时的传令兵为将胜利消息尽快告诉雅典居民,他顾不得路途遥远,一口气从马拉松跑到雅典已累得精疲力竭,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闭上了双眼。 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中的爱国战士,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增设一项以“马拉松”命名的长跑赛。 教师活动:这是一则古代信息传递的故事,同学们,现在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手段传递这一则消息呢?学生答:用电话、网络、E-mail等; 教师活动:大家想到了这么多好的方法,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要比故事中的古老的方法快捷得多,其实这些方法都是利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现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发展已非常迅速,可说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学生思考得出)日新月异,本节课我们就和同学一起共同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二、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等,其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是核心。 那么请大家分析一下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电脑课)的区别(生答略) 要点:信息技术课是让我们掌握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信息的技能和方法,最终提高信息素养,而电脑计算机只是我们信息技术的一种工具。 三、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革命。(请学生阐述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教学课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过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知道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深刻变革,掌握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育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信息技术是的发展讲述:信息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从产生到现在,不断发展到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水平,并将永远不断向前发展。今天我们就一些来探讨一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展望一下未来的信息技术。 投影出示课题: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引入主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提问: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大发明?

参考答案: 1、语言产生 2、文字发明 3、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电话、电视的发明 5、计算机的产生及网络技术的发展 总结:前四项代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中经历的四次革命。第五项把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向新的高潮。 (投影) 信息技术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信息技术的采集技术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的传递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处理技术不断发展 启发学生 深刻理解发展的主要内容 展望三方面技术发展 分组讨论:针对信息技术的三大方面发展,举例说明;设想可能的新发展方向,并进行创造设计。 三分种后,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让学生从已知知识进行创新认知 采集技术 代表陈述:采集技术的发展内容非常多,比如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望远镜、天文望远镜等;再如,光波、超声波、感测技术等等。 创新设想:一种基于纳米技术的眼镜。 教师总结:这些同学的讨论结果所反映的正是信息采集技术的发展历程。感测技术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前途,目前已经能够应用于矿藏、地质勘探;还应用于医疗等多方面。并且,利用感测技术人们将更方便地捕获人的感觉器官采集的信息,甚至能捕获人的感觉器官所不能采集的信息。 总之,信息采集技术的发展将更加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将与各种学科一起发展。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习题练习演示教学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习题练习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信息及其特征 1.1.1 丰富多彩的信息: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状态或运动状态,也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一般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信息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 1.1.2 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比如,交通信息既可以通过信号灯显示,也可以通过交通警察的手势来传递;文字信息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存储和浏览。可见,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或传播出去。因此,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也同时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和可转换等特点。 (2)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它并不能给人们直接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如学习材料、娱乐信息等;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如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获取准确的方位信息实现导弹的精确制导。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在加工与使用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统计以及其它方式的处理,可以获得更重要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招聘信息、油价信息、高考信息等等

例子: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及。 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 中国将出兵朝鲜 (3)实效性:信息往往反映的只是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比如,交通信息、股市信息、天气预报、会议通知、求职报名、市场动态等都在不断地变化。 (4)共享性: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而且一般情况下,信息共享不会造成信息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即信息可以无损使用。 (5)不完全性。如盲人摸象 (6)真伪性: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虚假广告;中奖的诈骗短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T):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证。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其中人性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的

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

产业革命(工业革命)(3次) 1、十八世纪发生在英国的以蒸汽机为先导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率大幅度增加。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率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率还要多,还要大。”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为整个欧洲的发展打下基础。当时的中国还处在乾隆时代,对这次工业革命、科学普及、生产大发展的机会,中国没有沾上边。 2、第二次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电器技术为先导的电器产业革命,出现了以电力为中心工厂联合起来的“公司化”,实行“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又出现一次大的经济飞跃。发动机、电动机、电灯、电话、地铁、钢筋混凝土大厦、电梯、电车等各种新发明、新创造、新技术先后出现,灿烂夺目,大大改变了世界的模样,在这次经济高增长中,出现了一批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那时的中国正是清代末期,甲午战争的失败、八国联军进北京、割地赔款、内忧外患,加上两次国内战争,再一次的错过了发展机会。 3、第三次是二战以后,从五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先导引起的一场信息产业革命,出现了“全球经济”、“跨国公司”,使人类有限的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一个经济全球化、世界信息化的时代扑面而来。在这个超速度发展的时代里,生产率的高速增长是前两次的产业革命无法比拟的,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开发出来的知识、技术、信息是人类历史6000年的总和。过去两百年开发出的技术,现在只需要一年。 信息技术革命: 1、语言的使用 2、文字的创造 3、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5、计算机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补充一下:目前进行中的信息技术革命——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 语言和文字不属于某一个国家,印刷术是中国的,所以西方一般不认为前三次是革命。 1、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2、计算机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3、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 目前,物联网中国走在前列

信息技术发展史

信息技术发展史: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类人猿是一咱类似于人类的猿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劳动过程,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与此同时语言也随着劳动产生。祖国各地存在着许多语言。如:海南话与闽南话有类似,在北宋时期,福建一部人移民到海南,经过几十代人后,福建话逐渐演变成不语言体系,闽南话、海南话、客家话等。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文字的创造——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陶器上的符号: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甲骨文:记载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商周一些青铜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印刷术的发明汉朝以前使用竹木简或帛做书材料,直到东汉(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叫“蔡候纸”。从后唐到后周,封建政府雕版刊印了儒家经书,这是我国官府大规模印书的开始,印刷中心:成都、开封、临安、福建阳。北宋平民毕发明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他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议会厅作了“用导线传递消息”的公开表演,接通电报机,用一连串点、划构成的“莫尔斯”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该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 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千米的波世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获得成功。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的第一条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

信息技术发展史

信息技术发展史: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 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类人猿是一咱类似于人类的猿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劳动过程,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与此同时语言也随着劳动产生。祖国各地存在着许多语言。如:海南话与闽南话有类似,在北宋时期,福建一部人移民到海南,经过几十代人后,福建话逐渐演变成不语言体系,闽南话、海南话、客家话等。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 文字的创造——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陶器上的符号: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甲骨文:记载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商周一些青铜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 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印刷术的发明 汉朝以前使用竹木简或帛做书材料,直到东汉(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叫“蔡候纸”。 从后唐到后周,封建政府雕版刊印了儒家经书,这是我国官府大规模印书的开始,印刷中心:成都、开封、临安、福建阳。 北宋平民毕发明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他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议会厅作了“用导线传递消息”的公开表演,接通电报机,用一连串点、划构成的“莫尔斯”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该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 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千米的波世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获得成功。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的第一条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 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