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第二章波粒二象性第三节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教学案粤教版

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第二章波粒二象性第三节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教学案粤教版
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第二章波粒二象性第三节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教学案粤教版

第三节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27

1.用X射线照射物体时,一部分散射出来的X射线的波长会变长,这个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

2.按照经典电磁理论,散射前后光的频率不变,因而散射光的波长与入射光的波长相等,不应该出现波长变长的散射光。

3.光子不仅具有能量,其表达式为ε=hν,还具有动量,其表达式为p=h

λ。

4.一个光子与静止的电子(电子的速度相对光速而言可以忽略不计)发生弹性碰撞,光子把部分能量转移给了电子,能量由hν减小为hν′,因此频率减小,波长增大,同时光子还使电子获得一定的动量。

5.X射线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要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27

对康普顿效应的理解

1.

用X射线照射物体时,散射出来的X射线的波长会变长的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

2.康普顿效应的经典解释

单色电磁波作用于比波长尺寸小的带电粒子上时,引起受迫振动,向各方向辐射同频率的电磁波。

经典理论解释频率不变的一般散射可以,但对康普顿效应不能作出合理解释。

3.康普顿效应的光子理论解释

X射线为一些ε=hν的光子,与自由电子发生完全弹性碰撞,电子获得一部分能量,

散射的光子能量减少,频率减小,波长变长。

(1)光的散射是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的相互作用,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散射光中也有与入射光有相同波长的射线,这是由于光子与原子碰撞,原子质量很大,光子碰撞后,能量不变,故散射光频率不变。

科学研究证明,光子有能量也有动量,当光子与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假设光子与电子碰撞前的波长为λ,碰撞后的波长为λ′,则碰撞过程中( ) A.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且λ=λ′

B.能量不守恒,动量不守恒,且λ=λ′

C.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且λ<λ′

D.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且λ>λ′

解析: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适用于宏观世界也适用于微观世界。

光子与电子碰撞时遵循这两个守恒定律。光子与电子碰撞前光子的能量ε=hν=h c

λ

,当

光子与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光子的能量ε′=hν′=h c

λ′

,由ε>ε′,可知λ<λ′,选项C正确。

答案:C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27

康普顿效应

[例1] 频率为ν

光子将偏离原来的运动方向,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散射后的光子( ) A.虽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频率保持不变

B.光子将从电子处获得能量,因而频率将增大

C.散射后的光子运动方向将与电子运动方向在一条直线上,但方向相反

D.由于电子受到碰撞,散射后的光子频率低于入射光的频率

[解析] 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不仅适用于宏观世界也适用于微观世界。由于碰撞后光子偏离原来的运动方向,根据动量守恒可得散射后光子运动方向与电子运动方向一定不在同一直线上,选项C错。碰撞过程中光子把一部分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光子能量减小,由光子能量公式ε=hν可知,光子频率减小,故选项A、B错D对。

[答案] D

根据光子理论运用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解释康普顿效应。理论与实验符合得很好,不仅有力的验证了光子理论,而且也证实了微观领域的现象也严格遵循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

对康普顿现象的理解,可以类比实物粒子的弹性碰撞,在散射过程中要遵守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光子的动量

[例2] 若一个光子的能量等于一个电子的静能量,试问该光子的动量和波长是多少?在电磁波谱中它属于何种射线?

[解析] 由题意知光子的动量p =mc =0.91×10-30

×3×108 kg·m·s -1=2.73×10

-22

kg·m·s -1

光子的波长

λ=h p = 6.63×10-34

J·s 2.73×10-22 kg·m·s -1

=0.002 4 nm

因电磁波谱中γ射线的波长在1 nm 以下,所以该光子在电磁波谱中属于γ射线。 [答案] 2.73×10

-22

kg·m/s 0.002 4 nm γ射线

(1)光子不仅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其表达式分别为ε=hν,p =h λ

。 (2)光子动量p =h λ

的理解:由质能方程ε=mc 2

和ε=hν可得光子质量m =hνc 2

,故由动量的定义式p =mc =

hνc 2·c =h νc =h

λ

求波长为0.35 nm 的X 射线光子的能量和动量大小。(已知h =6.63×10-34

J·s)

解析:波长为0.35 nm 的X 射线光子的能量为

ε=hν=hc λ=6.63×10-34×3×108

0.35×10

-9

J =5.68×10

-16

J

波长为0.35 nm 的X 射线光子的动量为

p =h λ=6.63×10-34

0.35×10-9

kg·m/s =1.89×10

-24

kg·m/s。

答案:5.68×10-16

J 1.89×10

-24

kg·m/s

[对应课时跟踪检测九] 1.爱因斯坦由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猜测光具有粒子性,从而提出光子假说。从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说,这属于( )

A.等效替代B.控制变量

D.数学归纳D.科学假说

解析:由猜测光具有粒子性,从而提出光子假说,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属于科学假说。

答案:D

2.(双选)光同时具有波及粒子的性质,其粒子性可由( )

A.光的干涉现象看出

B.光的衍射现象看出

C.光电效应看出

D.康普顿效应看出

解析: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的性质,能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的是光电效应以及康普顿效应。故选项C、D对。

答案:CD

3.如图1所示为康普顿效应示意图,真空中光子与一个静止的电子发生碰撞,图中标出了碰撞后电子的运动方向。设碰前光子频率为ν,碰后为ν′,则关于光子碰后的运动方向和频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1

A.可能沿图中①方向B.可能沿图中②方向

C.ν=ν′ D.ν<ν′

解析:光子与电子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故沿②方向运动,光子与电子碰撞后,它的能量变小,即频率变小,ν′<ν,故B正确。

答案:B

4.一种X 射线,每个光子具有4×104

eV 的能量,此X 射线的波长是多少? 解析:由ε=hν=h c λ

λ=hc ε=6.63×10-34×3×1084×104×1.6×10

-19 m =3.1×10

-11

m 。 答案:3.1×10

-11

m 。

5.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 射线的散射时,发现有些散射波波长比入射波的波长略大,他认为这是光子和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如图2所示,设入射的X 射线的频率为ν,电子静止。

图2

(1)入射时X 射线的光子能量、动量各是多少? (2)经散射后X 散射的光子能量和动量分别是多大?

解析:(1)根据光子假说可知,入射时X 射线的光子能量为hν,动量为hν

c

。 (2)经散射后X 射线的光子能量为hν′,动量为hν′

c

。 答案:(1)hν

hνc (2)hν′ hν′c

6.人眼对绿光最为敏感。正常人的眼睛接收到波长为530 nm 的绿光时,只要每秒有6个绿光的光子射入瞳孔,眼睛就能察觉。普朗克常量为6.63×10

-34

J·s,光速为3.0×108

m/s ,试求人眼能察觉到绿光时所接收到的最小功率和一个绿光光子的动量。

解析:每秒钟眼睛接收到光子的能量

ε总=nε=nhν=nh c

λ

故人眼能察觉到绿光时所接收到的最小功率

P =ε总t =nhc λ·t =6×6.63×10-34×3×108530×10-9

×1

W =2.25×10

-18

W 。

绿光光子的动量

p =h λ=6.63×10-34

530×10-9

kg·m/s =1.25×10

-27

kg·m/s。

答案:2.25×10-18

W 1.25×10

-27

kg·m/s

7.已知X 光子的能量为0.6 MeV ,在康普顿散射后,波长变化了20%,求反冲电子的能量。

解析:设入射光子的波长为λ0,则散射光子的波长应为:

λ=(1+20%)λ0=1.2λ0

由ε=hc

λ?ε=

λ0λε0=ε0

1.2

=0.5 MeV 据能量守恒:反冲电子获得的动能为:

E k =ε0-ε=0.1 MeV 。

答案:0.1 MeV

高二物理 光电效应

《光的粒子性第一课时:光电效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组成成分及地位和作用 《光的粒子性》是高中新教材人教版选修3-5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的第二节内容,内容旨在第一节《能量量子化》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分别说明光子既具有能量又具有动量,进而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本节课选择讲授第一部分,即光电效应的部分。由光电效应的提出、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三部分组成。本节课的内容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这里人们开始认识到光的粒子性,并且更多的科学家接受了量子的观点,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的认知水平 学生经过了选修3-4教材有关机械波和光学的学习,已经知道光具有干涉、衍射现象,光的电磁波本质,对光的波动性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也可以说对于经典理论中的光的性质有了较深的印象。同时在本章第一节,学生初步有了能量子的概念。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以及现阶段学生的能力,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2、学习中的困难 本节课的难点就在于摆脱经典理论对思维的束缚,打破由光的干涉、衍射建立起来的“光是一种波,只具有波动性”的固有印象,接受光量子说,并将光量子的观点应用到解释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中。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科书的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光电效应及其实验规律,感受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 (2)了解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及其意义,感受科学家在面对科学疑难时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教学难点:(1)经典理论在解释光电效应问题时的困难 (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如何完整的解释光电效应现像 五、学法与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如何应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进行逐步研究”作为本节课学法指导的重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分析光电效应的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每个问题,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锻炼理论分析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教法分析 (1)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对于物理学史的分析,启发学生思考光电效应从发现现象到探索规律整个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 (2)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实验与理论结合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怀。简介光电效应研究过程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使学生体会科学家们探索科学问题的伟大历程 六、教学资源设计 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毛皮与橡胶棒、锌版、验电器、光电效应演示器、强光手电、滤光片 七、教学过程设计

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pdf

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 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 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 答的得0分. 1.下列关于光电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某材料的逸出功是W ,则它的极限频率h W v =0 B.光电子的初速度和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和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D.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照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解析:由光电效应方程k E =hv -W 知,B 、C 错误,D 正确.若k E =0,得极限频率0v =h W ,故A 正确. 答案AD 2.在下列各组所说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粒子性的是 ( ) A.光的折射现象、偏振现象 B.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 C.光的衍射现象、色散现象 D.光电效应现象、康普顿效应 解析:本题考查光的性质. 干涉、衍射、偏振都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只有光电效应现象和康普顿效应都是光的粒 子性的表现,D 正确. 答案D 3.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大量光子的效果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 B.光在传播时是波,而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就转变成粒子 C.高频光是粒子,低频光是波 D.波粒二象性是光的根本属性,有时它的波动性显著,有时它的粒子性显著 解析: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知,A 、D 正确,B 、C 错误. 答案AD 4.当具有 5.0 eV 能量的光子照射到某金属表面后,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具有最大的初 动能是1.5 eV.为了使这种金属产生光电效应,入射光的最低能量为 ( ) A.1.5 eV B.3.5 eV C.5.0 eV D.6.5 eV 解析:本题考查光电效应方程及逸出功. 由W hv E k ?= 得W =hv -k E =5.0 eV-1.5 eV=3.5 eV 则入射光的最低能量为h min v =W =3.5 eV

解释性新闻与深度报道关系研究

□辽宁大学文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研究生魏海岩 解释性新闻、新闻述评、预测性新闻、深度报道是一组联系非常密切,但在内涵、外延关系方面极易产生混淆的概念。解释性新闻、新闻述评、预测性新闻均属深度报道范畴。解释性新闻与新闻述评是并列关系,与预测性新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解释性新闻(I nterpretative Reporting)亦称解释性报道,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当那次战争爆发时,世人多数为之震惊— —事实上是目瞪口呆,他们对战争的根源感到茫然。” 1 可是,传统的新闻报道只能告诉人们每一个战场的具体信息,而无法回答战争为什么爆发、它可能持续多久、对未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各大通讯社和新闻媒体开始尝试通过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新闻事件,以便为受众答疑解惑,解释性新闻自此诞生。当战争结束之后,这种新的报道形式并没有随着硝烟的散尽而淡出新闻界,相反,它的生存空间不断拓展。在美国主流报纸上,传统的纯新闻大幅度退却,将70%以上的版面让给解释性新闻。 2 与此同时,解释性新闻的浪潮还突破了国界,涌向英、法、日等世界各国。解释性新闻最早进入我国是在20 世纪80 年代左右。随着改革的开展和深化,中国受众越发依赖大众媒体为自己解读政策、分析环境变化,因此解释性新闻的成长十分迅速。不过,解释性新闻毕竟是舶来品,且在中国发展的历程还比较短暂,有关解释性新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理论工作落后于实践总会产生种种问题,人们对解释性新闻与深度报道内涵、外延关系认知上的混乱就是其中突出的表现。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姚福申、彭家发、张骏德等。5 另一种观点认为解释性新闻只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具体形式,后者包含前者。例如: 解释性报道也是深度报道的主要方式之一。6 解释性新闻报道的深度报道性质,主要体现在对新闻事实和现象的非直观层面的延展性反应上。7深度报道大致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典型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精确性报道等。8 对于两种观点孰是孰非,可以通过概念内涵的对比来确定。时下,有关深度报道的概念很多,兹举数例: (深度报道是)一种深刻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是新闻的五个“W” 和一个“H” 的进一步发展。9 (深度报道是) 对新闻事件作深入分析并预示其 发展趋向的报道方法”。10 (深度报道是)通过系统的背景材料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展示新闻内涵的一种报道形式。11 深度报道与传统报道的不同,在于它的“深度”,而这种“深度” 的实现是通过报道者进一步挖掘“5W +1H” 来实现的。具体而言,深度报道中的“Where” (何地),既包括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也涵盖与事件存在关联的其他地域空间。深度报道中的“Who” (何人),不仅指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还包括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相关个人、群体。深度报道中的“What” (何事),不再局限于新闻事实,还囊括了其他相关的事实。对于“When” (何时),深度报道是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为中心,一面向上追溯,一面向未来延伸,建立一条纵向的时间轴。最后,对于 首先,解释性新闻与深度报道的内涵关系深度报道是与解释性新闻联系最为密切的概念之一。对于二者关系,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解释新闻解释深度报道。例如: 后于“客观报道” 而流行于新闻界的是“解释性报道”,也称为“深度报道”(Depth reporting)。3 从新闻发展的趋势看,从与电子媒介的竞争看,发展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必定会成为今后报纸改革新闻报道的突破口。4传统报道中处于次要地位的“Why”( 何因) 和 “how” (怎样),在深度报道中往往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报道者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剖析事件的来龙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60 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性(练)(含解析)1

专题60 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练) 1.用同一光电管研究a、b两种单色光产生的光电效应,得到光电流I与光电管两极间所加 电压U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U I a b A.a光光子的频率大于b光光子的频率,a光的强度小于b光的强度; B.a光光子的频率小于b光光子的频率,a光的强度小于b光的强度; C.如果使b光的强度减半,则在任何电压下,b光产生的光电流强度一定比a光产生的光电流强度小; D.另一个光电管加一定的正向电压,如果a光能使该光电管产生光电流,则b光一定能使该光电管产生光电流。 【答案】D 【名师点睛】要熟练掌握所学公式,明确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如本题中折射率、临界角、光子能量、最大初动能等都有光的频率有关;对于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象判定a、b两种单色光谁的频率大,反向截止电压大的则初动能大,初动能大的则频率高,故b光频率高于a 光的.逸出功由金属本身决定。 2.(多选)已知钙和钾的截止频率分别为14 7.7310Hz ?和14 5.4410H ?z,在某种单色光的照射下两种金属均发生光电效应,比较它们表面逸出的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钾逸出的光电子具有较大的:() A.波长 B.频率 C.能量 D.动量 【答案】BCD 【解析】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得:E k=hγ-W0,又 W0=hγc;联立得:E k=hγ-hγc,据题钙的截止频率比钾的截止频率大,由上式可知:从钾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较大,

由2 k P mE =,可知钾光电子的动量较大,根据 h P λ= 可知,波长较小,则频率较大.故A 错误,BCD正确.故选BCD.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要掌握光电效应方程E k=hγ-W0,明确光电子的动量与动能的关 系、物质波的波长与动量的关系 h P λ= . 3.用同一光电管研究a、b两种单色光产生的光电效应,得到光电流I与光电管两极间所加电压U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这两种光:() A.照射该光电管时a光使其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 B.从同种玻璃射入空气发生全反射时,b光的临界角大 C.通过同一装置发生双缝干涉,a光的相邻条纹间距大 D.通过同一玻璃三棱镜时,a光的偏折程度大 【答案】C 【名师点睛】要熟练掌握所学公式,明确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如本题中折射率、临界角、光子能量、最大初动能等都有光的频率有关。 4.某光电管的阴极是用金属钾制成的,它的逸出功为2.21 eV,用波长为2.5×10- 7 m的紫外线照射阴极,已知真空中的光速为3.0×108 m/s,元电荷为1.6×10-19 C,普朗克常量为6.63×10-34 J·s。则钾的极限频率是Hz,该光电管发射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J。(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答案】5.3×1014 ,4.4×10-19 【解析】(1)根据据逸出功W0=hγ0,得: 19 14 034 2.21 1.610 5.310 6.6310 W Hz h γ - - ?? ===? ? ; (2)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 k=hγ-W0…①

高中物理 第六节多普勒效应

第六节多普勒效应 一、重点难点剖析: 1、多普勒效应定义: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2、多普勒效应的特性: (1)发生多普勒效应的波源的频率并不发生改变。 (2)产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是波源的接收者与波源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 (3)当按收者与波源相互接近。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波的个数增加频率增大,反之频率减少。 多普勒效应是波特有的现象,不仅机械波,电磁波和光波也能发生多普勒效应。 4、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很广泛,如测量流体流速,测人造卫星的高度和运行速度,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研制成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20世纪前,科学家们发现许多星系谱线有“红移现象”(即整个光谱结构向光谱红色的一端偏移),可用多普勒效应加以解释:星系远离地球运动,接收到的星光的频率变小,谱线就向频率小(波长变大)的红端移动,科学家还从红移的大小算出这种远离运动的速度,这种现象,是证明宇宙在膨胀的一个有力证据。 二、典型例题解析: 例1:解释:站在铁道旁的观察者听到火车的鸣笛声的音调在变化。 解析:这是一种日常生活中能遇到的物理现象,这一现象叫多普勒效应。音调的高低是由振动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当接收者在单位时间里接收到波的个数增加时,音调变高。反之则音调变低。 解答:当火车向着观察者高速驶来,观察者在单位时间里接收到汽笛波的个数增加,所以音调变高,当火车远离观察者时,观察者在单位时间里按收到汽笛波的个数减少,所以音调变低。 解后反思:这是多普勒效应的典型例子,在日常生活火车、飞机、飞行的炮弹等高速运动的物体都能发生明显的多普勒效应。如果物体运动速度较小,多普勒效应就不会明显,例如靠站的公共汽车的鸣笛声。 例2:某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波的频率为108Hz,地面观测所接收到的频率减小了2400Hz.,试问人造地球卫星在远离地球还是在接近 地球? 解析:根据多普勒效应,当波源靠近接收者时,在单位时间接收到的波的个数增加,反之减少,由此判断这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远离地球?

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和认识_光学小论文

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 和认识 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 黄金 PB11210054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光就伴随着我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阳光,有了光,才有了我们色彩斑斓的生活。人们对光学最初的研究,也是从“人类为何能看到周围的物体开始”。经历了半个多学期的光学学习我对光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大学以前,我们接触到的主要是几何光学,它让我们对光有了最初的认识。它让我们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时又引出了光的反射、折射等基本性质。费马定理更是让我们对光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我们似乎觉得这好像就是光的全部。其实不然,大学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光,了解光。 光的干涉衍射让我们知道了光是一种波。而对于光电效应和黑体辐射等问题的研究又让我们看到了光的电磁性!既能像波浪一样向前传播,又表现出粒子的特征,我们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发现到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也是一段无比辉煌的阶段。光一直被认为是最小的物质,虽然它是个最特殊的物质,但可以说探索光的本性也就等于探索物质的本性。历史上,整个物理学正是围绕着物质究竟是波还是粒子而展开的。17 世纪以前,人们对光的认识只停留在简单的几何光学的层面上,例如光的反射、折射等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这也是光学的初期发展。十七世纪初期,人们逐渐发现了与光的直线传播不完全符合的事实,意大利人格里马第率先观察到了光的衍射现象,接着1672-1675 年间胡克也观察到了光的衍射现象,并且和波意耳互相独立地研究了薄膜所产生的彩色干涉条纹,衍射现象,简而言之,就是光波遇到小障碍物或小孔时,绕过障碍物进入几何

阴影区继续传播,并在障碍物后的观察屏上呈现出光强的不均匀分布的现象。所有这些现象的发现都为光的波动理论的萌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7 世纪下半叶,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开始了对光学的研究。通过白光实验并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他提出了光是微粒流的理论,然而他的这一理论因无法解释光在绕过障碍物之后所发生的衍射现象,遭到了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学说的强烈反对。光的研究在18 世纪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发展,由于牛顿在学术界的权威和盛名,大多数科学家仍在支持光的微粒学说,不过笛卡儿学派中瑞士的欧拉和法国的伯努利却捍卫并发展了光的波动理论。 人们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息。到了十九世纪,初步发展起来的波动光学的体系已经形成。杨氏(托马斯?杨)和菲涅耳的著作对光学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试验”还第一次成功地测定了光的波长,光学界沉闷的空气再次活跃起来。后来菲涅耳用杨氏干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形成人们所熟知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1800年光的偏振现象的发现,更证明了光是横波的事实。1845年,法拉第发现光的振动面在强磁场中的旋转,从而揭示了光现象和电磁现象的内在联系,同时使人们认识到在研究光学现象的时候必须把光学现象同其他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考虑。后来麦克斯韦在1865 年的理论研究中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这一结论后来被赫兹用试验所证实。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光的研究深入到光的发生,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微观体系中,然而光的电磁理论却不能解释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的某些现象,例如黑体辐射中能量按波长的分布的问题;赫兹发现的光电效应等。

18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导学案2

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光电效应 1.定义 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 2.光电子 光电效应中发射出来的电子。 3.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图(如图1): 图1 其中A是阳极。K是阴极。 4.光电效应规律 (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3)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4)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饱和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知识点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1.光子说 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的能量子,简称光子,光子的能量ε=hν。其中h=6.63×10-34J·s。(称为普朗克常量) 2.逸出功W0 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 3.最大初动能 发生光电效应时,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吸收光子后克服原子核的引力逸出时所具有的动能的最大值。

4.遏止电压与截止频率 (1)遏止电压:使光电流减小到零的反向电压U c 。 (2)截止频率: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又叫极限频率)。不同的金属对应着不同的极限频率。 5.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1)表达式:E k =h ν-W 0。 (2)物理意义:金属表面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 ν,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 来克服金属的逸出功W 0,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12m e v 2。 知识点三、光的波粒二象性与物质波 1.光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 (2)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3)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2.物质波 (1)概率波 光的干涉现象是大量光子的运动遵守波动规律的表现,亮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暗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小的地方,因此光波又叫概率波。 (2)物质波 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宏观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其波长λ=h p ,p 为运动物体的动量,h 为普朗克常量。 考点精练 考点一 光电效应现象和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 1.对光电效应的四点提醒 (1)能否发生光电效应,不取决于光的强度而取决于光的频率。 (2)光电效应中的“光”不是特指可见光,也包括不可见光。 (3)逸出功的大小由金属本身决定,与入射光无关。 (4)光电子不是光子,而是电子。 2.两条对应关系 (1)光强大→光子数目多→发射光电子多→光电流大;

第十三章第三节 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性

第三节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 [学生用书P243]) 一、黑体和黑体辐射 任何物体都具有不断辐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本领.辐射出去的电磁波在各个波段是不同的,也就是具有一定的谱分布.这种谱分布与物体本身的特性及其温度有关,因而被称之为热辐射.为了研究不依赖于物质具体物性的热辐射规律,物理学家们定义了一种理想物体——黑体,以此作为热辐射研究的标准物体. 二、光电效应 1.定义:在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发射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2.产生条件: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 3.光电效应规律 (1)存在着饱和电流:对于一定颜色的光,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越多. (2)存在着遏止电压和截止频率:光电子的能量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不发生光电效应. (3)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当频率超过截止频率时,无论入射光怎样微弱,几乎在照到金属时立即产生光电流,时间不超过10-9 s. 1.判断正误 (1)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 (2)光子和光电子都是实物粒子.() (3)能否发生光电效应取决于光的强度.() (4)光电效应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证明光的波动说是错误的.() (5)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6)逸出功的大小与入射光无关.() 答案:(1)√(2)×(3)×(4)×(5)√(6)√ 三、光电效应方程 1.基本物理量 (1)光子的能量ε=hν,其中h=6.626×10-34 J·s(称为普朗克常量). (2)逸出功: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 (3)最大初动能:发生光电效应时,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吸收光子后克服原子核的引力逸

高中物理新课标选修3-4习题:12.5多普勒效应

12.5 新提升·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多选)下列哪些现象是多普勒效应引起的( ) A.远去的汽车声音越来越小 B.炮弹迎面飞来,声音刺耳 C.火车离你而去,音调变低 D.大风中,远处人的说话声时强时弱 【解析】听到的音调变化才是多普勒效应,BC正确. 【答案】BC 2.医院有一种先进的检测技术——彩超,向病人体内发射频率已精确掌握的超声波.超声波经血液反射后被专用仪器接收,测出反射波的频率变化,就可以知道血液的流速.这一技术主要体现了哪一种物理现象( ) A.多普勒效应 B.波的衍射 C.波的干涉 D.共振 【解析】彩超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而制成的仪器. 【答案】 A 3.一列正在鸣笛的火车,高速通过某火车站站台的过程中,该火车站站台中部的工作人员听到笛声的频率( ) A.变大 B.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解析】火车高速通过站台的过程中,就是先靠近站台,再远离站台.所以工作人员听到笛声的频率先变大后变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选C. 【答案】 C 4.蝙蝠在洞穴中飞来飞去时,它利用超声脉冲导航非常有效.这种超声脉冲是持续1 ms或不到1 ms 的短促发射,且每秒重复发射几次.假定蝙蝠的超声脉冲发射频率为39 000 Hz,在一次正朝着表面平直的墙壁飞扑的期间,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墙壁接收到超声脉冲频率等于39 000 Hz B.蝙蝠接收到从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脉冲频率等于墙壁接收的频率 C.蝙蝠接收到从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脉冲频率大于墙壁接收的频率 D.蝙蝠接收到从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脉冲频率等于39 000 Hz 【解析】由于蝙蝠向墙壁靠近,所以墙壁接收的频率大于39 000 Hz,蝙蝠接收到墙反射的频率也大于墙接收的频率. 【答案】 C 5.下面描述没有利用多普勒效应的是( ) A.利用在地球上接收到遥远天体发出的光波的频率来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率 B.交通警察向行驶中的汽车发射一个已知频率的超声波,波被运动的汽车反射回来,根据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发生的变化,就知道汽车的速度,以便于进行交通管理 C.铁路工人用耳贴在铁轨上可判断火车的运动情况 D.有经验的战士从炮弹飞行的尖叫声可判断飞行的炮弹是接近还是远去 【解析】凡是波都具有多普勒效应,因此利用光波的多普勒效应便可以测定遥远星体相对地球运动的速率;被反射的超声波,相当于一个运动的物体发出的超声波,其频率发生变化,由多普勒效应的计算公式可以求出运动物体的速;铁路工人是根据振动的强弱而对列车的运动做出判断的;炮弹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声波,人耳接收到的频率与炮弹的相对运动方向有关,故只有选项C不是利用多普勒效应.【答案】 C 6.频率一定的声源在空气中向着静止的接收器匀速运动.以u表示声源的速度,v表示声波的速度(u

高中物理 光电效应习题及解析

光电效应 一、选择题 1.用如图所示装置做光电效应实验,下述正确的是() A. 光电效应现象是由爱因斯坦首先发现的 B. 实验现象揭示了光具有波动性 C.实验中,光电子从锌板逸出,验电器带正电 D. 实验中,若用可见光照射锌板,也能发生光电效应【答案】C 【解析】【详解】A、光电效应是由赫兹首先发现的,故A错误.B、光电效应现象揭示 了光具有粒子性,故B错误.C、光电效应现象中,光电子从锌板逸出,验电器带正电,故C正确.D、光电效应中应该用紫外线照射锌板,当用可见光时,频率降低,小于极限频率,则不满足光电效应反生条件.故D错误.故选C.

2.如图所示是某金属在光的照射下,光电子最大初动能E k 与入射光频率v 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下列不正确的是 A. 图线的斜率表示普朗克常量h B. 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E C. 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hv 0 D. 入射光的频率为2v 0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2E 【答案】D 【解析】 A 、根据光电效应方程0 k h E W -=υ ,知图线的斜率表示普朗克常量h ,故A 正确;B 、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当0=υ时,k 0E W =-,由图象知纵轴截距E -, 所以0W E =,即该金属的逸出功E ,故B 正确;C 、图线与υ轴交点的横坐标是0 υ,0k h E W -=υ该金属的逸出功0h υ,故C 正确;D 、当入射光的频率为02υ时,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可知,E h h ==-?=0 00k 2h E υυυ,故D 错误;本题选错误的故选D .

3.如图所示,是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图,对于某金属用绿光照射时,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将滑动变阻器滑动片向右移动,电流表的示数一定增大 B. 如果改用紫光照射该金属时,电流表无示数 C. 将K极换成逸出功小的金属板,仍用相同的绿光照射时,电流表的示数一定增大 D. 将电源的正负极调换,仍用相同的绿光照射时,将滑动变阻器滑动片向右移动一些,电流表的读数可能不为零 【答案】D 【详解】A.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动,电压虽然增大,但若已达到饱和电流,则电流表的示数可能不变,故A错误; B.如果改用紫光照射该金属时,因频率的增加,导致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增加,则电流表一定有示数,故B错误; C.将K极换成逸出功小的金属板,仍用相同的绿光照射时,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增加,但单位时间里通过金属表面的光子数没有变化,因而单位时间里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也不变,饱和电流不会变化,则电流表的示数不一定增大,故C错误;

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

高中精品试题 高中精品试题 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 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 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 答的得0分. 1.下列关于光电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某材料的逸出功是W ,则它的极限频率h W v 0 B.光电子的初速度和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和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D.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照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解析:由光电效应方程k E =hv -W 知,B 、C 错误,D 正确.若k E =0,得极限频率0v =h W ,故A 正确. 答案AD 2.在下列各组所说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粒子性的是 ( ) A.光的折射现象、偏振现象 B.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 C.光的衍射现象、色散现象 D.光电效应现象、康普顿效应 解析:本题考查光的性质. 干涉、衍射、偏振都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只有光电效应现象和康普顿效应都是光的粒 子性的表现,D 正确. 答案D 3.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大量光子的效果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 B.光在传播时是波,而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就转变成粒子 C.高频光是粒子,低频光是波 D.波粒二象性是光的根本属性,有时它的波动性显著,有时它的粒子性显著 解析: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知,A 、D 正确,B 、C 错误. 答案AD 4.当具有 5.0 eV 能量的光子照射到某金属表面后,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具有最大的初 动能是1.5 eV.为了使这种金属产生光电效应,入射光的最低能量为 ( ) A.1.5 eV B.3.5 eV

2020届高三高考物理复习知识点复习卷: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

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性 1.(多选)(2019·西安检测)关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不仅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运动的微粒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B .运动的微观粒子与光子一样,当它们通过一个小孔时,都没有特定的运动轨道 C .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宏观现象中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在微观高速运动的现象中是统一的 D .实物的运动有特定的轨道,所以实物不具有波粒二象性 2.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同一种单色光,先后照射锌和银的表面,都能发生光电效应。对于这两个过程,下列四个物理过程中,一定相同的是( ) A .遏止电压 B .饱和光电流 C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D .逸出功 3.(多选)物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在光屏处放上照相底片,若减小入射光的强度,使光子只能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实验结果表明,如果曝光时间不太长,底片上只能出现一些如图甲所示不规则的点子;如果曝光时间够长,底片上就会出现如图丙所示规则的干涉条纹。对于这个实验结果的认识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A .单个光子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 B .曝光时间不长时,光的能量太小,底片上的条纹看不清楚,故出现不规则的点子 C .干涉条纹中明亮的部分是光子到达机会较多的地方 D .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为波动性 4.(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子不仅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 B .光有时表现为波动性,有时表现为粒子性 C .运动的实物粒子也有波动性,波长与粒子动量的关系为λ=p h D .光波和物质波,本质上都是概率波 5.(多选)已知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为νc ,则( ) A .当用频率为2νc 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一定能产生光电子 B .当用频率为2νc 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hνc C .当照射光的频率ν大于νc 时,若ν增大,则逸出功增大 D .当照射光的频率ν大于νc 时,若ν增大一倍,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增大一倍

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

《新闻调查》:从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 2003年,我们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面临一次转型,这个转型有这么一些背景,一个是场导向来考评栏目,搞了末位淘汰制,栏目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每个栏目必须面临的问题。200碰到几个问题,首先是我们栏目本身的分离,比如说我们的王志、董倩被分离出去了,然后《面分离出去了,再就是新闻频道的开播,我们的竞争对手增加了若干倍。另外一个就是央视一套的使得《新闻调查》和《同一首歌》、《幸运52》、《开心辞典》这些综艺性、娱乐性的栏目,时段来进行竞争,非常残酷。我们2003年就面临什么样的选题、什么样的形态是《新闻调查》竞争力的问题。为此,我们对七年的节目进行了一次梳理,今天这个报告就是这个梳理的结果。 《新闻调查》的发展历程 《新闻调查》的发展阶段,我们梳理成三个时期:探索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 探索时期相对比较长,从1996年到2000年。这个栏目在1996年5月17日开播,提出了“的战略。这“三步走”的战略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在1996年年初的时候,决策者们就想做调查但是第一批样片出来了以后,都没能通过审查,说明当时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氛围是不适宜做这种型调查性报道的。后来我们主任就提出了一个“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做主题性调查,因为是中国很多改革走到一个关口的时候,很多国计民生,比如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是大家比较

在这个时候有很多社会问题也是整个国家比较关注的,新闻调查就对这些深度问题进行了深层次所以主题性调查非常吻合当年形势的需要。在这个时候,我们提出来一个广告语,提出我们栏目是:重大新闻事件全面深入,改革话题难点疑点解惑,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故事一波三折,正在史,新闻背后的新闻。当时的选题方向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就是关注改革的进程,关注人物复杂问题的深层探究。 在这5年当中,这些节目,这些具有理性分析精神的节目,它为中国的电视带来什么?我认性精神的培养,冷静、平衡、深入、客观、质疑,像这些调查节目的品质,我们在这5年当中,本上已经建立起来了。 在这5年当中,除了刚才说的这些选题之外,我们还对深度新闻报道的其他样态也进行了一的探索。 一个是主题性调查。比如说一个城市交通发展能不能把公交放在第一位,这是表达了一种政理念的转变,转到以民为本的主题上。再如铁路面临重大改革,也是我们国企老大在市场经济的不得不做出这种痛苦艰难的选择。这两期节目是我们主题性调查的代表性作品。 再一个是舆情性调查,就是对带有政策性的众说纷纭的社会问题的调查,比如说上海的择校我们搞了一期《一言难尽择校生》;我们还在上海搞了安全套该不该进校园的调查报道。像这种观点、有多种争议的选题,我们把它称之为舆情性调查。 第三就是历史揭秘,像《恢复高考20年》、《羊泉村记忆》(中国首部对中国慰安妇多年况的全景式的记录)等等。 第四是事件性的调查。我们选择了一些比较具有时代特质的代表性的事件,比如说《胡子工程是说一项技改工程花了若干年的时间,盖了五百多个公章,结果到后来导致国家的投入成倍增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个回溯式的调查。再一个就是《眼球丢失的背后》,是说北京一名医生

高中物理-多普勒效应练习

高中物理-多普勒效应练习 一、选择题(1~3题为单选题,4、5题为多选题) 1.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多普勒效应是由波的干涉引起的 B.多普勒效应说明波源的频率发生变化 C.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产生的 D.只有声波才可以产生多普勒效应 解析:在多普勒效应中,波源的频率是不改变的,只是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了变化。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电磁波和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故选项C正确。 2.上课时老师将一蜂鸣器固定在教鞭一端,然后使蜂鸣器迅速水平旋转,蜂鸣器音调竟然忽高忽低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 ) A.旋转时蜂鸣器发声的频率变化了 B.由于旋转,改变了同学们听到的声音频率 C.蜂鸣器音调变高时,一定是向远离观察者的方向运动 D.音调的忽高忽低是由波的干涉造成的 解析:旋转时蜂鸣器发声的频率没有变化,故A错误;旋转过程中,声源(蜂鸣器)与观察者(同学们)的距离有时近,有时远,发生多普勒效应,蜂鸣器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变,只是同学们感觉到的声音频率变化了,故B正确,D错误,当其远离观察者时,听到声音的频率变小即音调变低,故C错误。 3.轮船在进港途中的x-t图象如图所示,则在港口所测到轮船上雾笛发出声音的频率是图中的哪一个( A )

解析:匀速靠近港口的过程中,测量到的频率不随时间变化,但速度大时频率大,由x-t 图象可知,轮船靠近港口时三段时间内的速度v1>v3>v2,可知f1>f3>f2,故A正确。 4.(·江苏高考)一渔船向鱼群发出超声波,若鱼群正向渔船靠近,则被鱼群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与发出的超声波相比( BC ) A.波速变大B.波速不变 C.频率变高D.频率不变 解析:渔船与鱼群相互靠近,被鱼群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的速度大小不变;由多普勒效应知,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的频率变高。故选项B、C正确。 5.(北京大学附中河南分校高二下学期期中)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D ) A.只要波源在运动,就一定能观察到多普勒效应 B.当声源静止、观察者运动时,也可以观察到多普勒效应 C.只要声源在运动,观察者总是感到声音的频率变高 D.当声源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音调可能变高,也可能变低 解析:若波源和观察者都同时运动,两者间相对静止时,是不能观察到多普勒效应的,故A 错误;由定义可知,当声源静止、观察者运动时,也可以观察到多普勒效应,故B正确;若声源远离观察者,观察者会感到声音频率变低,故C错误;声源和观察者靠近时,音调会变高;若两者远离,则频率减小音调变低;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 6.如图分别反映了飞机以三种速度在空中(不考虑空气的流动)水平飞行时,产生声波的情况。图中一系列圆表示声波的传播情况,A表示飞机的位置。请你利用给出的图,确定飞机飞行速度最大的是__丙___(选填“甲”“乙”或“丙”)。 解析:题图甲中,飞机飞到A点时,声波已传播到前面了,即飞机慢于声音,题图乙中飞机与声音速度相同,题图丙中,飞机运动到A点时,声波还在后面,故飞机运动快于声音。 7.如图所示为由波源S发出的波某一时刻在介质平面中的情形,实线为波峰,虚线为波谷,设波源频率为20Hz,且不运动,而观察者在1 s内由A运动到B,观察者接收到多少个完全波? 答案:19个 解析: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就等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如果观察

光的波粒二象性

1.了解事物的连续性与分立性是相对的. 2.了解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3.了解光是一种概率波. 【教材内容全解】 光电效应以及以后发现的康普顿效应都证明了光是一种粒子,但光的干涉现象和光的衍射现象又表明光是一种波.我们可以看出,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是一种粒子,它和物质作用是“一份一份”的,但我们无法用宏观世界的规律来描述这些粒子的运动规律,当光子数很少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光子的痕迹,但光子的数量很多时,我们就无法把它们区分开,看起来就是连续的,正如沙堆是一颗颗沙粒组成的,但是建筑工地上的一堆沙子包含的沙子太多了,测量沙堆的体积可以认为它们是连续的.从波动性来看,单个光子的运动无法预测,但大量的光子就有了规律,它们出现在某个区域内的可能性就能看出来,这是微观世界具有的特殊规律.这样的现象表明,大量光子运动的规律表现出光的波动性,单个光子的运动表现出光的粒子性,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概率)可以用波动的规律来描述,物理学中把光波叫做概率波. 光既然是一种概率波,但它和水波、绳子上的波等机械波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决定光子在空间不同位置出现概率的规律表现为波的规律.课本图21-3的实验中,光子在和感光胶片作用时的表现和通常的粒子一样,在通过狭缝时却和我们印象中的波一样,正如光子的能量E=hv 和动量λ h c hv p ==,等式的左边表示粒子性,等式右边表示波动的性质,这两种性质通过普朗克常量h 定量地联系起来,这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的体现,但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光子以波浪式前进.从波的特性可以看出,光子波长越长,越容易看到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波动性越明显;光波的频率越高,粒子性越明显,穿透本领越强. 【难题巧解点拨】 例 关于光的本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光子说并没有否定光的电磁说 B .光电效应现象反映了光的粒子性 C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综合了牛顿的微粒说和惠更斯的波动说得出来的 D .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粒子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 解析 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但这两种特性并不是牛顿所支持的微粒说和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它体现出的规律不在是宏观粒子和机械波所表现出的规律,而是自身体现的一种微观世界特有的规律.光子说和电磁说各自能解释光特有的现象,两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微粒说和波动说是互相对立的. 答案 A 、B 点拨 本章主要是对微观世界的规律进行了讲解,要对微观世界了解,就不能再以宏观世界的规律进行理解.我们的经验局限于宏观物体的运动,微观世界的某些属性与宏观世界

2019年高考人教版高三物理光电效应、光的波粒二象性练习题 (含答案)

2019年高考人教版高三物理光电效应、光的波粒二象性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当用一束紫外线照射装在原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上的锌板时,发生了光电效应,这时发生的现象是[ ] A.验电器内的金属箔带正电 B.有电子从锌板上飞出来 C.有正离子从锌板上飞出来 D.锌板吸收空气中的正离子 2.一束绿光照射某金属发生了光电效应,对此,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增加绿光的照射强度,则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不变 B.若增加绿光的照射强度,则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增加 C.若改用紫光照射,则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增加 D.若改用紫光照射,则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一定增加 3.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如果需要增大光电子到达阳极时的速度,可采用哪种方法?[ ] A.增加光照时间 B.增大入射光的波长 C.增大入射光的强度 D.增大入射光频率 4.介质中某光子的能量是E,波长是λ,则此介质的折射率是[ ] A.λE/h B.λE/ch C.ch/λ E D.h/λ E

5.光在真空中的波长为λ,速度为c,普朗克常量h,现让光以入射角i由真空射入水中,折射角为r,则[ ] A.r>i D.每个光子在水中能量为hc/λ 6.光电效应的四条规律中,波动说仅能解释的一条规律是[ ] A.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或等于被照金属的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B.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流的强度与人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D.光电效应发生的时间极短,一般不超过10-9s 7.三种不同的入射光A、B、C分别射在三种不同的金属a、b、c表面,均恰能使金属中逸出光电子,若三种入射光的波长λA>λB>λC,则[ ] A.用入射光A照射金属b和c,金属b和c均可发出光电效应现象 B.用入射光A和B照射金属c,金属c可发生光电效应现象 C.用入射光C照射金属a与b,金属a、b均可发生光电效应现象 D.用入射光B和C照射金属a,均可使金属a发生光电效应现象 8.下列关于光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 B.光子的能量由光强决定,光强大,每份光子的能量一定大 C.光子的能量由光频率决定,其能量与它的频率成正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